范文范本是指在某一领域或某种写作类型中,具有代表性和标杆意义的文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带来一些启发。
热门科学发展观的论文大全(14篇)篇一
摘要:高校作为社会人才输出的重要阵地,其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契合时代要求,借助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良好契机,统筹兼顾,建设一个更加合理全面的教学模式,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变成培养思想坚定、人格健全大学生的有力工具。本文意在讨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科学发展观下的变化与发展。
高校是职业人才的培养基地,是社会人才的输送基地,是国家未来有效、健康发展的希望所在,因此,高校思想教育建设社会各方关注。就目前情况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局势稳定,但是针对社会多元化稳步发展的现状略有不足,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快革新速度,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同时,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全面建设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从经济、学习、生活各个方面都开始为思想政治建设服务,为学生建立一个相互协调又相互呼应的学习环境。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多元化、多层次发展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风向标。高校思想教育不能固步自封,而是要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将先进的思想成果变成高校思想教育新的内容,成长学校不断进步的有效动力,同时也赋予其新的任务。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有效动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向是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每个学校都必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统筹兼备,与时俱进,成为最佳的育人办法。在进入新世纪后,社会生活逐渐多元化,西方的文化也随着经济的开放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对我们所信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更有西方文化对我国高校部分大学生造成影响,使高校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怀疑,学生对大学的思想培养方式开始有了新的诉求。在这样的情景下,改进思政培养模式已经迫在眉睫。科学发展观也是在这个时候及时出现,提供新的动力来促进高校教育的前行。科学发展观肩负着促进思想教育体系发展的重任,而高校作为中国发展的人才基地,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高校应该对其思想建设模式推陈出新,借助新的理论知识,不断充实思想教育的内容,同时应该努力将科学发展的重要理念付诸实践,把“以人为本”作为改革的基础,不是简单盲目地去教育学生,而是注重学生的思想发展,针对学生出现的薄弱点,用教育去加强和改造。对于教学内容方面,高校也应该有所改变,注重教学内容的持续发展,要结合社会实际情况,更好地去解释我们的理论建设成果,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政教育。
在高校的教育中,思想教育占据了重要部分,而新的理念的出现,也将为思想教育添加新的内容和意义。那么科学发展观在高校中的应用之一,就是要让学校以学生为主体,制订动态的思想培养计划,随着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种要求和改变,是与学生追求自由、平等的现实情况相一致的,同样是大学思政教育新的内涵。学校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关注学生们的实际需求和思想情况,根据成长的需要进行思想的传播。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教育不能成为学生的负担,而要变成学生进步的基石,在思想层面上为学生们筑起进步的阶梯。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将理论有针对性地传授给学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实际化和实践化,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展开多样的教育,根据学生们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制,全面增强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这就要求学校要建设一个以学生为核心的思想培养体系。将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思想建设的有力手段,将思想教育与生活相融合,把学生生活变成高校思政教育的新阵地。培养学生思想的多样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一。当前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这也就要求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要活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转变观点,在建设思想的同时也要允许学生们的自主思想的存在,并且激发其创造能力和创新思想,重视其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让学生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理念,高校应该整合资源,将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变成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阵地之一,将知识和理论渗透在校园生活中,让学生在一个有着浓郁精神文明建设氛围的校园中学习生活。
(二)建立“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人才的全面发展,其实就是教育思想的全面发展,高校践行科学发展观,除了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之外,还要将“全面发展”列入学生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真正地能够实现灵魂的蜕变。学校应该统筹资源,将学校的各个部门都应用到学生的思想建设中,学校的所有资源都为精神建设服务,高校可以对各种资源进行分类,统筹兼顾,主次分明,分梯次分时段分地点地宣传新时代理论知识建设的成果。高校要建立一个行进在时代前沿,引领着时代潮流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根据理论成果的新内容,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不断的丰富,让学生在教育中知识有所收获,思想有所进步,不断为学生灌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终身奋斗的理念,通过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来增强学生的爱国信念,让学生有强大的信念来抵制外来文化的诱惑和侵略。同时,高校还可以统筹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甚至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利用学生组织,在学生的各个生活角落中不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在不断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同时,也要对其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利用科学发展观的先进观点,增加教育方针的科学性,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变得更加完整,更具有说服力,是高校改革的最佳方式。
(一)充实理论基础,实现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作为社会发展的经验总结,是走在时代前沿的理论成果,是驱散思想迷雾的强力武器。当前,在社会思潮的不断波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不断发展,教学理念不断创新,随时随地根据科学发展观来扩充理论知识内容,这样的高校思想教育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立足于实际,着眼于未来,才能在未来社会中保证教育的有效性。高校可以借助科学发展观的良好契机,对原先的教育方针进行改进。首先,在教育上整体把控,统筹协调,维持教学理论的完整性,清楚学生的差异特征,掌握教学思想的连续性和导向性,为学生的思想发展树立一个清晰的指向标,用科学的先进的理论来武装学生的思想发展。其次,高校要对学校的设施进行完善,加大基层网络建设,完善学生班级团支部、学院团总支、学院党支部的建设,加大基层网格建设和辅导员队伍建设,让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新的活力和张力。通过逐层渗透、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处于思想政治教育浓厚的氛围中去。第三,高校应该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完善教学设施,用以满足学生自学的需要,方便学生自由发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核心观念,从而使思想教育体系多样化、科学化,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增加教育实效,满足社会需要。
高校教育应当与时代相接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是高校的意义所在。高校建设要以教育为基础,而高校教育要将德育放在首位,所以高校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努力提升教学实效性,符合社会的需要。在这样的要求下,高校教育应当脱离传统的灌输式的方式,利用学生的自主意愿,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增加师生交流,做到教学相长,让学生对思想教育从抵触变成理解,从而变成一个坚定的党的拥护者。高校教师也应该充分运用高校内资源丰富的优势,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多方位的培养,从而达到与社会接轨的目标,可以通过实例展示,或者组织讨论活动,使得学生们明白自身存在的思想理论方面的不足,进而加以改进,从而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都能表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极高的政治素养。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富有精神建设的校园活动,学生们可以亲身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而不是简单地记忆和重复。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着更深的理解,通过他们以后的活动,可以将思政教育实践化,从而使思政教育从传统的空中楼阁变成一个真正对学生有用的学科。
(三)改革教学机制,提高宣传水平。
高校思想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有道德、有素养,为中国建设奋斗终生的有志之士。为了将目的转化为现实,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们必定要从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社会情况和学生的思想风貌道德动态都要有一定的了解,针对社会上出现的问题制订教育计划。这样的思想培养机制,才能在社会的风吹雨打下屹立不倒。现在的社会建设需要讲究统筹兼顾,高校的思想建设也是这样,统筹学校的实际教育情况和社会发展的切实需要,兼顾学生的思想特点,树立一个相对科学全面的教育机制,取代之前的学习、背诵、考试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高校还要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水平,定时组织教育工作者和辅导员老师进行培训,学习党的最新建设成果和理论,掌握更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去指引学生们建立一个正确的理论方向,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为中国的青年一代筑起一个坚实的思想壁垒。综上所述,作为社会思想教育的先行者,高校内的思想培养和宣传至关重要,这关系到党的传播和发展。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可以依据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进行一些新的变革,比如说,创建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新方式,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高校的思想教育体系要摒除传统的上课模式,开创新的教育机制,完善教育体系改革,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学术教育研究放在同等的地位,才能从容地应对社会中不断风涌的思想变化。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新一代的思想政治过硬的科学技术人才,为中国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服务。
[2]苏冰星.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xx(1):10-12.
热门科学发展观的论文大全(14篇)篇二
论文摘要:在当前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迅猛发展的同时,在质量监控体系、分配方案、创新能力和管理者素质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足。究其主观原因,管理队伍的战略决策能力、服务创新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还不能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此,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不断强化管理,盘活资源,增强市场意识,推进文化内涵建设,才能增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竞争力、生产力、生命力和凝聚力。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科学发展。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完善高效的教学管理体系,灵活多样的联合办学模式,充满活力的独特办学团队和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远程教育和自学考试于一体的立体化继续教育体系,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终身教育培训网络覆盖城乡,办学实力显著增强,为国家尤其是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可靠的人才和知识支撑。
看到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迅猛发展,作为继续教育工作者竟然感到诸多不安。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在发展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缺乏一套相对科学的评价体系和监控方法来规范合作办学机构(单位)的办学行为。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校内外合作办学机构(单位)分布广泛,办学形式复杂多样,办学条件良莠不齐,加上利益驱动,对办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处理认识不够到位,往往为了办学规模、追求效益牺牲了教学质量。尽管各高校加强了对考风考纪的规范与整改乃至整个教学过程的管理与评估,但难以形成有效的监控机制。对长年招生业绩不佳的合作办学机构(单位)清理力度不彻底,对校内外办学机构(单位)招生、收费、教学管理和监督,以及各类办学协议合同依然不够规范。
(二)缺乏一套相对合理、更加灵活、更具市场吸引力的分配方案。
继续教育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招生形势日益严峻,很多高校的分配比例(特别是非学历教育培训分配方式)与国内办学机构相比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在实际办学中难以调动各办学机构(单位)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尤其是某些有一定市场前景但目前需要扶持的教育项目,当前的校院分配比例很难有效拓展办学空间。
(三)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办学自主品牌项目。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办学的成本意识和经营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开拓创新的魄力和能力尚待增强;学历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还存在结构性矛盾,专业数量偏多,与市场的实际需求和成人的学习特点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各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的整体办学思路已经明确,但缺乏有效的项目策划和市场开拓能力;合作项目和合作机会犹存,但缺乏高端自主品牌,学校增值空间不大。
(四)管理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风气不够浓厚。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业务差异较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管理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未能形成有效合力;部分管理人员做事不讲效率,不计成本,贪图享受,讲究排场。有些管理人员以个人为中心,拉帮结派,不愿沟通,对真正干事的人员进行无端猜疑和攻击,破坏和影响同事之间的团结和工作积极性。有些管理人员大局意识淡薄,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比较武断,缺乏一定的客观分析研判能力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政策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以上问题的产生和存在,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办丽的因素,从客观上讲,继续教育面临的整个彤势都与过去完全不同,办学面临的挑战、矛盾、环境和问题自然不同。从主观上讲,管理队伍在助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想认识上,在驾驭全局的能力和水平上,在办学管理的作风、方式和方法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管理的重要工作就是决策。有的管理成员大局意识和政治敏感性还不够强,政策理论水平尚存差距,面对复杂问题、矛盾比较集中的问题和涉及普通高校继续教育长远利益的问题,缺乏一定的凋研、成熟的思考和客观的研判,决策上往往缺乏客观性、系统性、连续性和稳定性,难以做到未雨绸缪,无形之中造成管理上的低效率和高成本。
部分管理成员还没有转变观念,没有将手中掌握的资源真正用来服务各办学机构(单位),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一定的官本位思想。对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事财务、招生考试、办学站点设置等敏感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畏难情绪,在工作中过于求稳,过多地考虑个人因素,缺乏开拓创新的激情和攻坚克难的勇气。在对待有些事情上缺乏透明度和公信度,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不强,对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长远持续发展缺乏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有时管理成员陷于具体事务,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还不够;管理成员集中学习、静下心来思考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和未来发展还比较欠缺。有时同于长期工作在学校部门,喜欢用经验和习惯办事,工作方式过于简单,缺乏一定的市场敏锐性和战略经营意识,难以形成“跳出继续教育思考继续教育”的工作思维。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不同的声音,在以开放的意识和态度、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凝聚教职员工的力量和智慧方面,做得还不够。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和深化继续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模式和发展模式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继续教育是一种贴近市场、贴近现实的特殊教育形式。管理者必须紧紧地把握市场的脉搏,以“顺应市场谋发展”的理念和战略,进一步思考“办什么样的继续教育和怎样办继续教育”这一根本性问题。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要进一步探索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更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办学机制,不断增强高校通过继续教育服务社会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吸引力。在维护学校品牌、遵循继续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融合行业企业,坚持市场细分,不断创新办学模式和发展模式,适时调整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培训的专业课程设置,科学制订和修订教学培训计划,教学管理过程凸显继续教育的特色和成人的学习特点,充分适应目前各类教育对象的教育需求及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着力把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建设成为融继续教育项目策划、课程设计、市场拓展、教学培训、政策咨询、理论研究、人力资源(教师库、学员信息)推介于一体的教育品牌。
3、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依然把艰苦创业当作是当前继续教育各项工作的第一主题。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律要求继续教育管理者需要企业家的勇气和教育家的智慧。既要有加快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更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管理中一定要树立主动出击的意识,以敏锐的市场眼光,及时地捕捉市场机遇,培育现有市场,抢占新兴市场,开拓潜在市场,扩大我们的办学领域。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以条件定发展向以需求定发展,稳步发展学历教育,多元化开拓市场项目,把非学历教育培训作为学院办学新的增长点,创新办学思路,盘活学校现有资源,把学校教育和其他教育办活、办实、办好。
4、坚持“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的办学原则,加强规范管理,注重内涵建设,确保把办学质量看做是推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科学发展的生命线。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职能部门承担学校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育、自学考试、非学历继续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办学形式复杂多样,办学单位分布广泛,办学条件参差不齐,亟须建立和健全规范、科学、合理和有效的各项办学制度,不断加强办学环节的监控与管理,面对数量和质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矛盾时,坚持既要做大规模,也要规范管理,注重内涵建设,实现继续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决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为了一时利益牺牲学校品牌。
1、强化管理,塑造品牌,提高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竞争力。品牌是现代继续教育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无形资产,也是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由之路。积极推进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品牌建设,是增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竞争实力、全面推进新一轮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一要创新思路,精心培育具有市场前景、高校特色、增值价值的继续教育核心品牌。强化“大教育、大培训”理念,深入分析外在需求,认真挖掘内在优势,突出学校的学科、人才等综合优势,突出行业企业特点,突出社会市场需求,打造能充分体现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核心价值、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相关,层次高、专业强、受欢迎的一流精品项目品牌。二要树立“管理增效益,质量塑品牌”的理念,以良好的信誉维护高校品牌。以严肃考风考纪为突破口,不断完善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和相关操作规程,不断强化各种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切实保障和维护好高校品牌。创新机制体制,制定和完善奖惩制度,不断增强学校内部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推动品牌项目走向市场。三要多渠道加强宣传,扩大继续教育品牌效应。充分利用学校校友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增强社会各界对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关注。发挥网络、报刊等媒体的力量,及时传播学校招生、培训、新闻动态等重要信息,提高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在各行各业的影响力,全面推动学校的新发展。
2、盘活资源,加强合作,提升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生产力。进一步融合普通高校现有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继续走好网络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融合、自学考试与高职高专院校相沟通等办学新路子,开展多样化、多层次、多方位的办学形式,拓展办学空间,加速继续教育的新发展。全面加强和推进与社会的合作、与政府的互动、与行业协会的互惠沟通,必须“联合起来,走共同经营发展之路”,实现社会、政府、社团、学校四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不仅要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合作,也要与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合作,广泛联系政府、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通过人才培养、培训,不断开拓服务领域和合作空间。努力争取国际合作项目,推动与国外知名大学的项目合作,提升国际交流的规模和层次。积极发展与继续教育内部同行的相互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求得共同发展。加强与校内外相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共同开拓办学空间和建立办学新品牌,做大教育培训市场。
3、增强市场意识,走特色经营之路,保持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生命力。特色就是生产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特色就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和深化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模式和发展模式,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科学判断和预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培训市场发展变化的动态和趋势。各种办学形式都要立足行业和学生实际,在专业的合理设置上下工夫,在课程的综合设计上多努力。继续推进网络精品课程建设,认真实施名师巡礼计划,推行精品教材编写,形成一批颇具特色、深涵效益、富有潜力的学科专业群体。
4、推进文化内涵建设,增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凝聚力。人是推进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科学发展最主要的因素。办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要大气,有大视野才能有大行动、大发展。高品位、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校园文化氛围建设,提升普通高校办公环境、网站建设、内部刊物的文化内涵。通过培育和凝练“勤于思考、敢于创业、善于创新、乐于奉献”的管理文化,构建和发展“以个人的贡献助推集体的发展,以集体的发展提升个人的价值”这一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和尊重每个员工的首创精神,以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状态,把管理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普通学校继续教育的发展中来。通过轮岗换岗、学习培训、奖惩考核等形式,积极营造“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良好工作氛围,让想干事的员工有机会,能干事的员工有平台,干成事的员工有地位。
热门科学发展观的论文大全(14篇)篇三
从我国图书馆发展的历史变迁并结合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提出数字图书馆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当前google提出的数字图书馆项目对我国数字图书馆项目提出了严峻挑战,但其不能处理好版权问题,使其可持续发展出现了极大的阻碍。提出了中国数字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策略,我国应建立全球中文数字图书馆,这是构建中国文化安全体系得重要环节,具有保卫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战略意义。
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以说它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传统发展观和思维方式。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了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及人口、教育等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本文拟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对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谈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从古代藏书楼到近代图书馆的兴起,再到现在的数字图书馆,共发生过三次大的变迁:
(1)第一次变迁—古代图书馆的产生及其作用。
周代史官的收藏一直被学术界公认为是我国图书馆的起源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图书馆的成型时期。这个时期的我国图书馆,无论从收藏整理,还是在管理利用方面,都与西方学者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古巴比伦图书馆和古埃及图书馆相差无几。
(2)第二次变迁—近代图书馆的兴起及其作用。
十九世纪中叶,一些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较早的改良主义者介绍西方图书馆事业,倡议建立公共图书馆,并广泛宣传其社会作用,为近代图书馆的兴起起到了推动作用。另外,随着西方工业化印刷术的传入所出现的大量近代书刊,国外列强的入侵所设立的外国教会藏书楼和图书馆等,都对我国近代图书馆的兴起产生着影响。
(3)第三次变迁—数字图书馆的建立及其作用。
数字图书馆的建立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也是文献信息资源从收集到传播实现现代化的标志。随着因特网的快速发展,数字图书馆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其主要表现在电子资源和数字馆藏急剧增加。随着数字图书馆的迅速发展,图书馆将走进家庭,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还是依靠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获取知识及知识交流的速度。互联网问世十多年来发展势头强劲,数字图书馆和信息检索网络化随之扩展。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等国许多印刷品出版商加入电子资源服务体系者与日俱增。如elsevier出版公司为美国一些地区图书馆网提供1200种学术期刊电子版全文。科罗拉多研究图书馆协会推出电子杂志库uncover,于1995年即已提供逾一万七千多种学科期刊论文检索与全文传递服务。此外,主流媒体如美国《纽约时报》、英国《泰晤士报》等大报也争相上网。由于互联网和数字图书馆的紧密结合,极大地提高了知识传递、检索速度,能极大地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20xx年12月14日,全球最大搜索引擎google公司宣布,与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密歇根大学图书馆以及牛津大学图书馆合作,建立数字图书馆。有专家认为这个计划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不仅改变知识的传播方式,甚至影响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如果google数字图书馆项目得以实现,不但可以完全取代图书馆,而且可以取代图书印刷、发行。google数字图书馆项目是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对图书进行扫描、全文检索、网络互联,加快了人们有目的阅读和查找相关信息的速度;由于一次扫描、存储成本就可满足用户无数次阅读需求,经济效益前景巨大;google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必然减少人们对资源消耗,现代技术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google的计划不仅建立一个全球性的虚拟图书馆,而且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传播平台。当人们习惯于从互联网上查找信息,舍弃纸质媒体介质后,必然会出现“网上查不到的内容是不存在的”,即搜索引擎检索不到的资料将会逐渐失去其影响力。假以时日,也许google凭借其技术优势、财力优势、资源优势,会建立整个人类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数字图书馆。google在竞争中进一步取得压倒性的领导者地位,将更加推动英语学术文献的势力扩张,英语因此将在其他文化之上成为压倒性的语言与文化标准。这样就会产生一种危险,英文中夹带的美国意识形态、文化观念将对未来一代看世界的方式产生严重影响,从而影响人类文明的多元化。
google的数字图书馆计划引起了美国出版界的关注和反对。google数字图书馆对传统的版权法理论提出了挑战,著作权法律制度的目的是促进科学和文学艺术作品的传播,但同时又要为创作者提供保护和激励。《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一条就明确规定“为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著作权保护就是要在公众利益和创作者利益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著作权法为作者提供独占性权利,从而为其在创作过程中付出的努力提供补偿。
著作权的限制反映在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两方面,而对数字图书馆来说,传统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的概念不能完全适用。例如,依照著作权法,购买的图书可以向公共提供阅览,但是购买的电子图书并不能当然地向公众提供借阅服务;传统图书馆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对文献资料进行摘编而提供的无偿服务认定为合理使用的范围,而网络环境下由于拷贝下载的便利性,这种行为则可能构成侵权。从此角度出发,美国作家协会和五家出版商发起集团诉讼,将google告上了位于美国纽约州的联邦区域法庭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一方面google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将极大的提高图书被浏览率,促进科学和文学艺术作品的传播,这是其最大的优势。但是如果不能处理好版权问题,创作者和出版者的利益被损害或没有被充分有效的保护,那么又有谁会再继续创作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没有源源不断的创新的作品加入,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根之水,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google的数字图书馆项目由于其所具有的超大规模、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广泛的社会效益无疑将会对现有的或正在进行的数字图书馆项目产生极大的影响和冲击,而由于google实行免费查询、阅读,这对那些收费数字图书馆来说更是一个致命打击。据预测,未来20年里,世界上的大部分知识都将被数字化并可供阅读浏览。我国现有的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没有一个具有可以与google数字图书馆相抗衡的规模和竞争力,一旦出现像google那样的大型中文文献数字化项目,将会给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1)我国应建立全球中文数字图书馆。
建立全球中文数字图书馆可以将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所形成的取之不尽的中华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数字化,使之成为全球网上中文信息中心,可以使中华民族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和弘扬,可以使中华民族文化积极参与全球文化竞争,不断促进文化自身的更新和发展,保持和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生机和活力,使之走向持续的繁荣和进步。因此,全球中文数字图书馆可以说是通过对中文资源数字化建立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库”,建立全球中文数字图书馆是构建中国文化安全体系得重要环节,具有保卫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战略意义。
(2)全球中文数字图书馆运作模式。
我国可以通过引入商业化运作模式来激活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活力。国家应扶植一个类似goog1e的商业机构,由它采用市场的手段去整合我国的数字图书馆资源,提出出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运行规则;开发统一的阅读软件、数字加密技术,防拷贝、防打印技术,付费结算办法,版权保护措施等。
政府应协调各省的图书馆、博物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行业,采取统一的数据库标准、软硬件标准、网络运营环境的标准,以及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的标准,对他们所拥有的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理,建立各自特色的分数据库。数字图书馆的商业机构将对各分数据库整合、集中,使用户在一个简单、实用的网页界面中即可搜索到所要检索的文化数字资源,并可通过免费或付费的方式进行网上浏览和借阅。
(3)利益共享,充分考虑版权人的权益。
由于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由其所拥有的图书馆、博物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行业独立完成,这样版权人的权益可以得到充分的保证,而资源提供方也放心,数字图书馆的商业机构就完全可以避免繁琐的版权授权问题。在资源的使用过程中,付费资源可以通过统一的付费系统进行结算,公共图书馆的版权过期资源也可使广大读者免费享用,达到促进文化传播的很好的社会效益。通过一定的分账机制,出版社、图书馆、版权人及数字图书馆商业机构均可获得更多的增值收益。
8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1条。
热门科学发展观的论文大全(14篇)篇四
摘要:大学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生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本文从注重学生发展;尊重、理解、关心、鼓励学生;实现学生自主管理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高校管理中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由浅入深的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意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而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坚持以学生为本,逐渐成为新时期高校的一种新的办学理念。
教育部于20xx年9月1日正式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管理规定》进一步在高等教育领域明确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这一规定为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管理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要求管理者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一切要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真正代表学生的利益,为学生做好服务。
学校育人的主体是全体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治学方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尊重学生,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搞好服务。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以引代批:当前很多高校学生是非观念差、利害难辨,对他们的最有效办法是多引导、少批评。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减少了他们的逆反心理,又可使他们自己明辨是非,分清利害,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当学生旧病复发或犯了新错误时,先不忙给予批评或警告,而是引导学生辨别是非、分析利弊、揭示危害,让学生自醒、自悟。
2、以赞代贬:当学生在不合适的场合表现自己的才能时,首先肯定其才艺,再做正确引导。这样,既尊重了他们,又不使他们尴尬、难看、出丑,使学生在一种和缓的气氛中自己认识错误,受到教育。
3、以服务代要求:服务对人类来说是需要的,是心理的和生存的需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服务,是一种人文理念的最好体现,可以起到暗示的作用,达到某种要求或标准,使学生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管理自己,形成良好的习惯。
4、小题大做,注意寻找双差生身上的闪光点:一要降低“标杆”,二要手持显微镜。降低“标杆”就是对双差生降低要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手持显微镜就是看到双差生中那怕最小的优点和进步,适时给予鼓励,使其感到别人对自己尊重与重视,肯定与赞赏,因为被人尊重、重视、肯定、赞赏是人的心理需求。
1、尊重学生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前提。
尊重学生的公民权利,应首先承认学生的公民身份,并尊重学生的隐私权,在此基础上制定一系列相关的管理条例,管理应以正面强化的激励方式为主,尽可能少用惩处措施,惩罚和处分应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尽可能的人性化一些。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突出表现在敢想、敢说、敢做上。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往往要求“独立”,不愿意老师和家长过多的束缚。管理者在工作中要注意尊重学生,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做到管理“因材施教”,发挥亲情作用,让学生在友好的气氛中愉快地接受管理。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意见和情感等。
2、理解学生是解决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前提。
理解是开启人们心灵之锁的钥匙,是心理相容的一种表现。一方面学生管理者希望学生能够理解自己,支持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学生也希望管理者能够理解他们,认同他们的认知。理解是沟通两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两者只有相互理解,才能有利于双方之间的亲情沟通,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才能迎刃而解。
3、关心学生是实行亲情管理的必要条件。
关心学生就是对学生的合理需要,通过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来激发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高校要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对他们进行指导与帮助。要经常与学生谈心,解除学生的一些思想负担;要关心学生的生活,特别是贫、特困学生的生活,及时给予“助、补、贷、免”和勤工俭学的照顾;要关心学生的权利,在奖学金评定、先进评选、党员发展等方面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等。通过采用相应的激励措施进行过程管理,激励、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应更多地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从利于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角度、从关心学生各个层面需要的角度出发。
4、鼓励学生是实现学生管理的关键。
以人为本,充分授权,自主管理。要搞好学生管理,首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观。我们在思考问题、制定目标和计划以及进行决策时,都应紧紧围绕以“生”为本和为“生”服务这个主题。同时要积极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关心学生、了解学生、诚待学生的基础上,做到理解学生和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个性发展空间。
其次,推行以充分授权为基础的自主管理模式,实施自主管理要求管理者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相信他们有能力约束自己的行为,管理自身事务;管理者应通过充分授权,帮助学生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自主管理;管理工作者还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和制订监控机制。通过学生的自主管理,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他们的潜能和自身价值,提高他们调节与控制自己思想和行为的自觉性,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民办教育的蓬勃发展,高校管理工作必将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这就要求学校既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又要把握机遇,勇于迎接挑战,同时也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解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好更多的人才。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人民出版社,1999.
[2]高静夷。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对大学生管理的影响[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xx(12)。
[3]汤桂香。论“人本”管理思想在高校人事管理中的应用[j]。株洲工学院学报,20xx(1)。
[4]张永华。以学生权利为本位规范高校学生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20xx(8)。
[7]郭贵香。实现“五个转向”理性选择学校发展战略[j]。中国高等教育,20xx(12)。
[8]郭平。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xx(4)。
热门科学发展观的论文大全(14篇)篇五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30年正是中国高速发展的30年,无论是经济体系、对外贸易,还是科技创新、国防力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巨变都得益于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始终以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总结反思苏联共产主义的失败教训,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处在新世纪复杂局面下的国家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它对于我国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提供了保障,将指引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之路。
【正文】。
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标志着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初步创立。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正式的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标志我国坚定走科学发展的决心,同时也对我国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面临着许多机遇,加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基本国情的存在,导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全面认识了新形势新任务,科学地分析新机遇新挑战这一背景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立足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近三十年来改革开放实践的基础,吸取国外发展经验、借鉴国外发展理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
2003年8月28日至9月1日在江西考察工作时,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2003年10月14日在党的第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中岛战略思想。2012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更是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这一论述,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最大的理论亮点和历史贡献,也是党的十八的灵魂所在,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主义应为:“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的一种经济形态。”其核心内容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也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同志也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要做到科学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发展,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发展。要求我们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要实现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平衡与和谐,防止片面性和单一性,防止出现因发展不平衡而制约发展的局面。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目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手段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不断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要解决目前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经济发展仍是根本手段。
4、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系统总结了十七大以来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工作的指导思想,就要从全局的高度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把它作为指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和具有前瞻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重大战略思想,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外交工作、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持之以恒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开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广阔空间。
三、坚持科学发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要认真领会这一论述的深刻内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切实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现在,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二大贸易国。“蛟龙”下海、“神八”飞天、“辽宁舰”启航,我国在科技领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标志着我国的科技水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国际地位随之进一步提高,同时这也是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一大飞跃。
今后的五年,我们要按照十八大的部署,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秉着“实干兴邦”的理念,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而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为奋斗,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托起13亿中国人的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热门科学发展观的论文大全(14篇)篇六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围绕支柱产业和区域经济特色,充分发挥产业规划的导向作用,整合各类资源,培育产业集群,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呈现出速度加快、效益提高、活力增强的良好运行态势。20xx年,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实现工业增加值249.97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94.21亿元,增长21.10%。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9%。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达到90家,比上年增加65家。实践证明: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产业集群对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进一步加快我市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要求以及我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提出对策和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明显加快、支柱产业逐步壮大、一些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正在崛起、区域特色正在形成等特点,全市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呈现良好的局面。其主要特征:
1、区域化塑造产业集群的聚合力。在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中,各地立足经济发展实际,充分发挥各县(市、区)产业特色优势,因地制宜,精心培育,全市产业集群显现出区域化发展趋势。桐城市依托现有企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积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引导资本向重点产业集聚,加快专业分工和产业链的完善,培育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板块,形成包装印刷、机械加工、制刷三大主导行业和塑料软包装、制刷、机械加工、制盖、棚养蛋鸭和羽绒加工六大产业基地。大观区依托**石化,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构建“生态化工群落”。目前,已吸引时菱化工、迪孚卡乐化工、湖南凯美特、日笑塑业等一大批企业入住,生态化工集群初现雏形。
2、工业园区成为产业聚集的重要平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创建国家级开发区为动力,围绕汽车零部件、轻工纺织、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实现了经济发展规模、质量的全面提升。工业园区促进企业的空间集聚,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如宿松经济开发区的轻工纺织产业;太湖经济开发区、**长江大桥经济开发区的电子、食品加工产业;迎江工业园的轻纺日化产业。枞阳县在横埠镇建设汽车零部件工业园,吸引了30多家生产、经营汽车零部件的企业入园,有效地降低了物流成本,促进了配套产品升级。横埠工业园现已是江淮集团汽车零部件定点配套生产基地之一。
5600万元的服装水洗及成衣染色项目和投资6000万元的五万锭纺纱项目等相继落户,望江棉纺织服装企业已累计发展到300多家,形成棉纺织服装产业链,望江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日趋庞大。
4、比较优势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桐城老梅镇总投资1.2亿元的华东塑料城,桐城范岗镇总投资5000多万元的中国刷业城,采用优惠的政策以及镇园合一的“捆绑”式发展的强力措施,引导企业相对集中,形成鲜明的区域特色,成就了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目前,华东塑料城发展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档次最高,集塑料包装生产、经营、流通为一体的专业基地,中国制刷城的产品占全国同类市场份额的70%。**省塑料行业唯一的专业化大型园区——“**省塑料工业园”落户怀宁,金编塑业、金陵塑编、长荣塑编、金马塑料、华猫塑料等十多家相互配套企业入驻,总投资超过4个亿,塑料制品企业的扎推聚集,使怀宁成为**乃至华东地区重要的塑料编织生产基地。
5、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20xx年,怀宁县仅建材、塑料包装、服装及纸业加工、机械电子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五大产业集群实现的工业增加值就占80%以上。**县20xx年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确定为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据初步统计,依托天鹅、天馨生态工业园建设,全县轻纺业吸纳了农村富余劳力和城镇下岗职工1.68万人,年发放工资1.9亿元。天鹅、天馨被列为**市五十强企业,评为省著名商标。至20xx年底,全县轻纺服装实现总产值9.7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近52%,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撑。
目前,我市产业集群效应初显,对经济发展起到支撑带动作用,但和省内外发达地区相比,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低”、“小”、“散”现象突出,自主创新意识缺乏,品牌塑造能力不强,竞争力有待大幅提升。
1、产业集群规模小、层次低。从调查数据看,我市年销售收入超过5。
亿元的产业集群很少,集群聚集的企业仍然不够多。总量、规模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总体上属于以低成本竞争为主、走产业低端发展路线的产业集群。企业大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品牌创新不够,产品质量档次低、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更低。
2、产业集群组织松散、关联度较低。产业集聚的最大竞争优势在于集聚区内的专业化分工。但目前我市产业集群多数处于企业扎堆集聚阶段,企业关联度低,专业协作差。特别是集群内部产业链脱节,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或环节)之间缺乏应有的配套协作,致使产业上下游发展不平衡。这不仅阻碍了产业链延伸,而且危及产业集群自我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这种状况在农产品加工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我市的河蟹、茶叶、粮食、油料、棉花和畜产品等农产品资源丰富、品质较高,但加工程度低。粗加工、一次加工企业多,精加工、二次加工企业少。加工增值率低,基本停留在卖资源、卖老本阶段,缺少技术、包装、储存、保鲜、品牌整合等附加价值。以至于麦当劳的两只鸡腿的价格超过我们整只鸡的价格。
3、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强。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中起着“领头羊”的作用,承担了开拓市场、创建品牌、创新技术等重任。产业集群没有龙头企业和品牌,就如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缺乏凝集力和竞争力。我市自发形成的一些产业集群,尽管有20多年发展历史,但总是小打小闹,无法做强做大,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一批能带领集群不断向前发展的龙头企业。在一些行业,有龙头没有龙身。**石化是国有特大型企业,多年来,我们期望依托石化,做强做大化工产业,但结果不尽人意。反观芜湖,以奇瑞汽车为龙头,芜湖汽车工业迅猛发展,拉动了汽车零部件制造集群的崛起。截至20xx年底,芜湖汽车零部件企业已超过3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0家,产能达到170亿元。
4、产业集群的规划布局滞后。目前我市现有产业集群发展总体上缺乏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加上一些地方存在的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思想,宜城板块和县域经济脱节,各县(市、区)甚至各乡镇都各立山头,使得工业集中区林立,产业分布点多面广,难以形成基础设施利用的邻里效应和共享机制,削弱了集中布局才会产生的技术、信息外溢、管理创新的连带效应和放大效应,致使产业集群内部产业链的延伸脱节,难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缺乏对产业集群的物流传输、环境保护、管理服务、政策扶持、服务支撑的统筹规划。
5、支撑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我市产业集群总体上处于培育和形成阶段,缺乏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配套服务业发育滞后,中介机构不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欠缺,难以协调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产业联系,难以形成各种能够推动企业有效互动和相互促进的公共机制,各产业集群普遍存在开发成本和费用过高问题,造成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集群主体是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目前为止通过上市融资的还没有,主要是依靠银行融资,而与银行合作的渠道不畅、效率很低。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加大。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已步入新阶段,为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市应立足于既有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探索产业集聚的有效途径,着力构建产业发展载体,壮大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强化产业发展规划,健全服务支撑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与发达地区以及周边地区形成一种差异化、个性化的竞争合作态势,为我市实现追赶跨越目标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1、强化规划布局,为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提供先导。按照《**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规划纲要》对**市产业发展总体定位的要求,各县(市、区)要结合资源禀赋特点、产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形成规律,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全力提高产业集中度。
着力协调好产业带内的各种关系。加快设立由市政府牵头,各县(市、区)政府参与的统一、协调发展的机构,协调各县(市、区)在产业集群发展中行政区和经济区间的矛盾,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联系沟通,力促产业集群内部尽快形成专业化分工明确有序、配套协作能力强、专业化产业服务体系完善的格局。
强化产业整合和协调发展。整合宜城板块和县域经济,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转变。各县(市、区)要积极扶持现有的产业集聚区,发挥特色产业的整体效应,在全市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定位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产品,打造区域性品牌,提高优势产业的竞争力,以形成全市范围内合理分工和梯度互补的产业体系。
2、整合和完善工业园区,加速产业集群的载体建设。把园区建设与提升产业规模紧密结合起来,打造更具集聚效应和发展优势的产业基地,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的核心区。
整合全市各类工业园区。目前我市工业园区多以政府为主导,企业间缺乏产业联系,要把现有各级各类开发园区按照功能区的发展方向,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空间布局扩容和功能提升出发,加紧研究对各级各类开发园区的整合,重点扶持**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1家省级开发区,以此为龙头,发挥省级工业园区的聚集和辐射功能,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带动周边工业项目的发展。要立足实际,做好园区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之路。对现有的工业园区要突出特色,优化布局,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品位,打响园区品牌,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着力开展产业链招商。抓住长三角制造业加快新一轮转移的机遇,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有针对性地实施产业招商。结合我市化工、纺织服装、交通设备制造、造纸及包装印刷、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优势,在产业链环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搞好项目对接、产品对接和产业链对接,特别要大力引进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性强的龙头型项目,依托项目加速产业链的形成,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提升打下基础。坚持引智与引资并举,想方设法嫁接先进区域集群的管理理念、经营模式和合作方式,大量引进专业型、管理型、创业型、专家型人才以充实产业人才队。
3、推进企业梯队建设,提高产业集群综合实力。以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为抓手,激发产业集群的发展活力,提升集群的综合实力。
扶持龙头企业。要发挥现有。
多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规模企业优势,加快规模扩张和实力提升。引导企业制订中长期发展战略,帮助企业确立主攻方向,明确市场定位,大力支持鸿润、丹凤、金光、盛运等行业龙头企业和同发股份、和兴化工、恒昌机械等科技型骨干企业通过资产重组、上市等方式实现裂变式发展。进一步研究落实培育方案,在技术改造、融资、土地、税收、人才培训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重点企业在打造制造业基地中的“中坚”作用。力争培育一、二十家主业突出、拥有核心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
实施中小企业促进工程。积极支持产业集群内部的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参与配套协作活动,促进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相互依存与协同发展。结合大项目建设,做好为上游或下游提供生产服务,力促形成产业链长、产业协作关系密切的产业集群。鼓励中小企业在产业配套中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促进集群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力争在3-5年时间里,涌现出一大批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4、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产业集群升级。以培育差异型竞争优势为前提,加快发展模式建设。
构建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平台。创新是做大做强产业集群的力量源泉。必须尽快培养和形成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产学研结合为纽带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以区域共性技术中心为载体的技术支撑体系;以服务小企业为主要对象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以规划导向和扶持政策为主要方式的政府调控体系。对已经出现和正在出现的产业集群共性技术要给予政策、资金、人才、环境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密切关注与我市产业相关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引入风险(创业)投资基金参与我市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进程。
推行品牌发展战略。我市产业集群要实现转型发展,必须继续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坚持政府引导、部门辅导、企业主导的工作方针,形成政府、部门、企业三位一体,互动推进品牌发展的良好局面。从提升产业集群整体实力入手,创建一批重要的产业基地,确立我市优势产业集群在华东地区甚至全国的行业地位。以龙头企业为支撑,精心打造企业品牌,更好地发挥**石化、华茂股份、帝伯格茨等龙头企业在区域经济中的支柱作用。各县(市、区)要以优势特色产品为核心,进一步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打造一批细分行业的名品名牌。
5、加大服务支撑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
着力构建为产业集群服务的中介机构。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大力发展服务全市的出口代理中心、技术研发中心、质量检测和控制中心、中小企业创业服务中心;支持发展信息服务机构、融资担保机构和企业孵化器等中介服务机构,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全方位的为产业集群提供多方面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产业集群信息服务网络群。整合利用信息资源,分行业组建产业集群信息服务网站群,如**化工网、**纺织服装网、大别山绿色产品网等等,为产业集群的信息资源共享、开展电子商务、实现虚拟经营创造条件,定期给产业集群发布政策指引,及时提供市场信息。
建立信用担保体系。由政府或行业协会牵头,以集群内部企业为会员,成立信用担保机构,为集群内部企业提供信贷资金的担保。规范信用担保机构运作,明确信用担保机构的业务范围,防范担保风险,重点支持集群内部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市场发展前景的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担保、技改专项资金贷款担保等。
实行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并举。鼓励按市场经济规律组建跨行政区划的行业协会和区域内的行业协会。对全市行业协会调查摸底,进行整顿、规范和建设。切实加强行业协会的统一组织管理,制定为产业集群服务的基本行业规范,引导企业从竞相压价的恶性循环中走出来,发挥集群集体力量开拓市场、创建品牌,积极推动集群扩量提质。
热门科学发展观的论文大全(14篇)篇七
胡锦涛同志强调,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需要深刻领会十七大报告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
把握发展的中心地位。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是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前进的。邓小平同志总结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指出“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强调,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胡锦涛同志指出,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把发展放在中心位置,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把握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
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我们的中心任务。我国近代的历史和当今世界的现实都清楚表明,经济落后就会非常被动,就会受制于人。如果我们经济发展慢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会遇到极大困难。所以,我国经济能不能加快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问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充分调动和切实保护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把握发展,要尊重规律、讲究效益。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只追求gdp的发展。发展要遵循发展的客观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国际经济正处在产业结构朝着技术、知识、服务密集的方向发展的新的调整时期。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确保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展目标;才能切实推动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确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才能应对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切实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确保在国际分工中取得有利地位。
把握发展,关键是要抓住机遇。形势逼人,不进则退。目前我国人口已经超过13亿,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加,人民群众对进一步改善生活的期待很强烈,需要靠加快发展来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如社会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贫困人口还有相当的数量,一部分群众生活还相当困难,有效需求不足,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关系群众生活质量的科教文卫事业发展滞后等等,都必须通过科学发展来解决。在国际竞争中,我国还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巨大压力。所以,必须抓住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总体稳定、国内加快发展的各方面条件具备的有利时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持续较快的发展势头,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理论内核,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的唯物史观,丰富深化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反映了时代进步潮流和历史前进方向,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创新。科学发展观的一切内容都贯穿以人为本的要求,都把以人为本作为逻辑起点。科学发展实质上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与其他发展观最根本的区别。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才能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灵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归谁所有”的问题。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归人民共享,三者的统一构成了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
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把握什么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局部的、不平衡的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是物质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其他方面的发展就缺乏物质条件。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没有政治建设,就不可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没有一个以健全法制为保障的发展环境,其他建设就不可能顺利进行。文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没有文化建设,就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就不能形成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主流精神。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没有社会建设,就不能形成促进其他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
把握什么是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各个环节的发展要有机衔接,各个阶段各个步骤的发展要良性运行。要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形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辅相成、协同并进的发展格局,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的增长格局和城乡、区域协调互动的发展机制,形成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与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有机统一的经济体制,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使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把握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可再生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长期的历史进程,必须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要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把握统筹兼顾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统筹兼顾的方针。1956年,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的方针就是统筹兼顾,各得其所”。他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两条腿走路”、“各业并举”、“综合平衡”等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坚持统筹兼顾的重要方针,并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提出新的要求,如强调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同时要处理好先富与共富的关系;要鼓励沿海先发展,同时要统筹两个大局等。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坚持和发展了统筹兼顾的方针,提出要处理好关系现代化全局的12种关系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围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五个统筹”的要求,使统筹兼顾成为推动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十七大把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赋予这一重要方针和原则更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对我们党关于统筹兼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尤其是改革开放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
把握统筹兼顾的方法论意义。统筹兼顾,就是要把发展看作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过程,用辩证的、历史的和实践的观点把握发展,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经济社会系统各个基本要素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社会各个因素、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普遍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是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运动,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事物发展总是从不平衡到相对平衡、再到不平衡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经济发展规律表明,经济发展尤其是大国经济发展,尤其要求处理好发展的均衡与非均衡的关系问题,既保持速度,又保持稳定,既抓住主要矛盾、实现重点突破,又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如果离开了协调有序、兼顾各方,就是畸形的、片面的发展,甚至会出现停顿和倒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阐述经济社会发展时,不仅强调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而且强调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的反作用。因此,任何社会的发展过程,都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过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断相适应的过程。只有以普遍联系、统筹兼顾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发展问题,才能不断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人与自然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统筹兼顾,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现实途径。
把握如何做到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要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坚持统筹兼顾,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和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作者系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
热门科学发展观的论文大全(14篇)篇八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其对于我国企业的管理具有指导性意义。文章从推进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科学发展观引领食品企业管理创新途径、顺应时代发展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3个方面论述了科学发展观在企业管理创新中的指导性意义,以期为企业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企业管理;以人为本;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
1推进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也是推进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将管理的主体放在人身上,要顾及人员知识、技术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全面发展的需求,培养人员的能力,力求管理效率最大化的一种管理模式。企业管理中的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将人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力求满足员工发展的各种需求,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以及科技发展趋势的高效率、人性化的管理理论。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是生存发展的动力。在现代日新月异的科技的发展潮流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满足人的自我实现、尊重需要、社会需要等多方面的需要,激发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贯彻好企业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尽可能肯定人的一些创造性想法,让人员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设立一种科学并且行之有效的选拔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转化成企业生存发展乃至竞争的源动力。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是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现如今的经济发展潮流中,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最基本资源。知识更新的落后也就意味着生产效率的降低,这势必会大大的降低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必须率先引进国际上领先的知识技术,培养和尊重知识型员工,利用知识指导行动,才能避免落后被动的局面[1,2]。
2.1以市场为导向,采取有效方法解决企业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发展潮流不断变更,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竞争压力,企业的运行管理存在着许多问题,市场管理便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首先企业忽视了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企业注重产品的包装和宣传,但很多时候缺乏对消费者的需求调查,导致企业的产品并不一定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其次企业缺乏市场的管理意识,企业营销市场的管理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营,但许多中小型企业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使得企业迟滞不前,难以得到发展。再者有些企业缺乏市场管理目标,缺乏市场管理目标,必然会导致市场管理的盲目性,进而导致产品滞销等一系列问题,致使企业陷入困境。在企业的营销管理中,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应对这些问题。首先企业应当加强对市场的需求调查,企业应当采取市场调研等一系列相应的办法调查消费者最真实的需要情况,尊重消费者的需求,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赢得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掌握好市场变更的主流方向。其次应改善企业的市场营销手段,落后的营销手段将被市场淘汰,先进的、领先的营销手段能够更好的突出产品的实用价值,促进消费者对于产品的理解,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再者企业应当明确市场管理目标,企业应当了解市场环境,设立适当的市场管理目标,营销人员也要设立适当的营销额度,以促进工作积极性进而使企业达到预期的目标[3]。
2.2坚持可持续发展,大力开展“绿色gdp”时代企业管理创新建设。
“绿色gdp”的概念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被经济学家提出,也称可持续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目前“绿色gdp”的概念还没有深入到企业的管理中,因此环境问题层出不穷。首先,自然资源有限,但是人的需求无限。时代在发展,企业的数量在增加,有限的资源难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自然资源消耗量急剧增大,人的生存发展受到了威胁。其次,自然环境破坏严重。近年来土地沙漠化的面积不断扩大、水污染污染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森林面积不断减小,这些现象对人类来说是一种预警,人的生存发展受到了威胁。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应力求减少资源的消耗量,减少污染的排放量,向着“零排放”的目标前进,实现绿色生产经营,企业乃至社会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4]。
2.3加强技术创新管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世界经贸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如何保持国际上的技术领先地位是困扰着我国企业的一大难题。因此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的企业管理存在着缺乏技术创新精神、创新人才短缺、资金管理不善、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创新管理。针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存在的问题,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以下措施。首先,企业领导必须要塑造企业精神。企业领导要不断学习创新知识,践行技术创新精神,起带头作用;企业要塑造一个民主、自由、平等的有利于创新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激发员工的潜能;企业要塑造独特的企业文化贯彻企业的价值观,使员工向着共同的目的前进。其次,企业要注重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员工素质。企业应当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来求职,壮大企业人才队伍;加强人才培训,通过聘请高素质专业人才进行集中授课,或与高等院校进行合作交流以提高员工素质,并建立定期考核制度。再者,企业应该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企业应该配备法律方面专业人才,避免侵犯知识产权带来的高额赔偿,建立数据库系统,避免重复开发造成资源浪费。最后,应当加强资金管理。保证企业资金储备充足,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健全财务管理机构,加大对关键性技术的资金投入,确保企业资金流动正常[5]。
2.4加强财务管理,培养高素质财务人员。
目前,企业内外部竞争日益激烈,资金的流动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因此,专业高效的财务管理是企业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以及健康快速发展的必要保障。但是目前许多企业财务管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首先,企业财务管理缺乏明确的管理目标。部分企业注重企业盈利而没有建立明确的管理目标,使得财务管理没有发挥出真正的效果。其次,财务管理手段落后。在信息化十分普及的今天,还有一些企业没真正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使得财务管理的准确性降低,财务管理水平下降。再者,财务管理风险控制不足。有些企业在投资时过于看重经济效益,缺乏安全评估,而忽略了其中的风险,盲目投资必然留下一定隐患。最后,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一些企业中的财务人员的原专业并不是财务专业,并且,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一些管理专员的能力水平也难以适应。这就造成了财务管理中的专业性、系统性的不足,致使财务管理容易出现纰漏。为了改善企业财务管理状况,企业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企业应当树立科学的财务管理观念。企业应当将科学的管理观念落实到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当中,树立精益求精的工作氛围,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使财务管理各事项规范化、标准化。其次应该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现状,整合财务数据,设置奖惩机制以及监督机制,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再者企业应当完善创新财务管理手段。应该详细分析企业的现状和发展水平,采用适合企业经营体系的财务管理系统,并不断完善和升级,同时引进国际上先进的财务管理系统和软件,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企业还应该做好财务管理风险的预防措施,且做好财务风险预案,进而有效的预防财务风险的发生。最后企业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引进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定期做好财务知识培训,扩大财务人员的知识层面,设置考核制度,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6]。
2.5以积极态度对待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在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回报员工的辛勤工作,定期发放员工工资、补贴,做好企业餐补、员工体检、法定节假日、五险一金、医疗保障等员工福利,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企业也应该投身公益事业,帮扶弱势群体、帮助困难学生、帮助孤寡老人、支扶贫困山区,加大对公益事业的投入,以积极的态度回馈社会[7]。
3顺应时代发展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
3.1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精细化管理。
信息化时代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同样信息化在企业管理创新方面也有重要的影响,企业应当将信息化运用于企业管理中,提高企业管理效率。首先,应当优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系统。从实际情况出发,统筹整合信息化组织工作,有针对性的实施集成化管理策略,加强管理工作的宣传,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系统的构建与完善。其次,升级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子系统功能。企业应该通过更加高效准确的措施对子系统进行升级,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监控系统,确保信息化管理的准确性。再者,企业应该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软件研发。企业应该对企业运行进行深度的分析建设一套适合企业体系的企业管理软件体系,确保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出其独特的优势[8]。
3.2培养全球化思维方式,推进跨国企业文化管理战略。
企业应当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大胆创新,借鉴外国企业成功的经验,学习外国企业的文化并作进一步比较,发现企业文化之间的差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整合运用到实际管理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巩固自己在竞争中的地位,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9]。
4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企业应当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市场的导向作用、坚持可持续发展,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强财务管理,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社会,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借鉴国外先进管理战略,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健康、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3]包洋帆.论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全国商情,20xx(33):3-4.
[6]邱建飞.如何加强新形势下的企业财务管理[j].财会学习,20xx(02):74.
热门科学发展观的论文大全(14篇)篇九
科学发展观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向前发展的思想理论,它为中国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根本的出路。在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通过学习文件资料,使我对科学发展的认识深入了许多。下面就如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谈一点个人的心得体会。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全党全国要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运用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鼓励发展民营经济非常重视,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发展民营经济为重点,使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纷纷出台,为民营经济创造了宽松的环境;民营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中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增长亮点。
一、从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特点上,认识用科学发展观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民营经济的发展补充了教育和医疗事业不足。教育是强国之本,健康是人民全面发展基础。政府投资发展教育、医疗事业等公益性事业是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受财力收支状况影响,目前政府还不足以完全解决全部公益性建设所需要的资金。而民营经济利用这个契机,充分发挥其独特的竞争优势,通过市场化运作,作为公办公益事业的补充,积极介入我市的教育、医疗事业建设上来,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
民营工业促进了工业走向多元化发展格局。建市初,我市工业除了煤企业外基本没有什么其它像点样的工业,而到2008年底,全市工业行业达到30多个门类,民营企业涉及到除燃气及水的供应外26个门类。民营企业在多众领域全面快速发展,给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经济的新陈代谢,提高了应对经济风险的免疫力。
我们必须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正确引导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这也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引导民营企业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需要加大力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做大做强民营经济,实现新的大发展和大提高。
热门科学发展观的论文大全(14篇)篇十
科学发展观对各部门的工作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作为档案馆档案管理工作来说,实施科学发展观,就是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落实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档案工作的开展,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改革与创新,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快速发展。
1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一切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搞好档案管理工作,可以促进其他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档案管理工作可以保持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全面有效地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可以更科学地评价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业绩和管理水平,为其他管理工作提供信息依据。众所周知,档案记录了组织的发展史,通过档案信息可以得知发展历程中的经验、教训,通过研读相关档案信息,可以了解组织的发展历史,以及所取得的业绩,判断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组织发展提供重要资料。也就是说,通过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为组织提供优质信息资源,可以让管理者依据信息总结经验,在实际工作中扬长避短,为今后的建设发展提供导向。并且还可以为社会、组织提供有效的公共信息,更好地为组织的决策提供重要信息支撑。档案管理工作是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组织的其他工作相协调,对于组织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档案管理最基本的职能就是对过往的信息进行记录与管理,由于人们对以往信息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其重要作用缺乏足够认识,因此档案管理工作在组织当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组织整个管理工作中通过被冷落,不被关心,处于边缘化的处境。由于在组织管理工作中得不到重视,也使从事档案管理的人员产生了对自身工作缺乏重视的问题。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一是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忽视,工作开展得不及时,对于应该对哪些档案归档,哪些档案不需要归档,这些管理行为缺少相应制度的规范,因此便出现了组织各部门对于信息载体不能及时交接、流转,失挡、错档、误档、错档等现象时有发生;二是缺乏新理念的指引,部分管理者不注重学习,对于新介质的档案不能采取合理的管理方法,在档案管理的形式上、思想上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更没有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致使在管理中错误百出,甚至由于档案管理的错误影响到管理高层的决策的正确性。
3.1更新观念,创新工作模式。
档案管理工作范围是相当广泛的,需要对各行业的重要信息进行搜集与整理,这些信息对于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今人们对档案信息需求越来越高,档案管理人员需要认识到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新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使档案管理从传统的封闭状态向开放状态转变。贯彻科学发展观,并将其贯穿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个过程,从而实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有效化。在此基础上,树立现代化档案管理意识,使档案管理实现网络信息化、网络化、社会化。在档案管理中,要运用新的理念,采取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档案管理高效模式。当前时代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社会,只有创新才能促进管理工作的发展,提高档案管理的智能化和开放水平。此外,档案管理人员要切实强化发展意识,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档案管理的新途径、新技能、新方法,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进一步拓展档案发展的领域与空间。
3.2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档案管理的重要目的就是为社会及个人提供有效信息,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性,为推动社会发展提供信息保障。这也说明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服务性工作,所以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是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重要体现,需要档案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密切协作,使档案管理工作为社会各部门及相关人员提供服务信息。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与途径,档案管理工作中特别要注重贯彻这一理念,把人的管理作为档案管理的出发点与立足点,最重要的是把档案管理的目标定位在满足人的需要上,以这个为核心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体现出档案管理工作的人性化特点,推动档案管理事业的不断发展。
3.3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对档案信息的要求不断提高,所以档案管理人员要做到理念上创新、技术上进步,充分利用信息环境给档案管理带来的更广阔的空间,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协调与持续发展。所谓档案管理工作的协调发展,就是要求无论在管理理念与管理技术等方面都要有全面进步,而不要出现只局限于某一方面发展的不均衡。目前档案管理中出现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档案管理中实现了现代化的硬件建设,出现了现代化的管理技术,但是现代化的技术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有一些还处于沉睡状态。主要原因是档案管理部门与领导对于档案管理工作还缺乏关注,档案管理理念还处于传统状态,跟不上当前技术的发展需求与档案现代化要求。另外档案管理的观念与技术没有及时跟进,思想意识与技术离现代化的操作要求还存在差距。档案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是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因此档案管理工作要有科学而长远的规划,才能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稳定与持续发展。所以在对档案管理进行规划时,要根据科学的管理理论,进行档案工作的短期与长期规划,不但要有短期目标,还需要有长期目标,着眼于长期目标的实现做好工作,实现短期目标,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4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社会服务能力。
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有效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社会服务能力。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重视人的发展,档案管理者要掌握信息管理基础理论,树立科学的市场经济观念,提高价值观念、法制观念与大局观念,进一步拓展档案服务领域,加快档案信息市场化的进程,加速档案管理社会化步伐。二是学习新技术管理手段。通过运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档案的检索水平,促进档案信息系统的网络连接,掌握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技能,促使档案管理系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三是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能力,档案信息源于社会活动,又通过档案信息进行规范管理,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进一步拓展档案服务范围,为社会提供有效的信息。四是要改变传统的服务状态,由传统的被动式服务,转变为主动式。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不断推进档案的主动式服务进程,根据社会与部门的信息需求,主动推送档案服务信息,提高服务质量。
4结语。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可以有效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要充分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更快速地实现档案管理的学科化、现代化,推动档案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热门科学发展观的论文大全(14篇)篇十一
随着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功能配套能力不够强;二是规划建设水平不够高;三是人才支撑能力不够强;四是行政服务水平不够优。针对新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面临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确定发展新定位,主动转变思路,谋求抢占先机,继续为**市的大发展提供新的支撑,做出新的贡献。
第一,加快提升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对开发区科学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标准和要求。加快修订和完善产业规划,明确未来几年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在原有三大支柱产业基础上,加快完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启动一批科技平台和创新项目建设,努力推动区域总部建设工作。加快转变规划和土地利用工作理念,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来调整规划和指导土地利用工作。
第二,不断提高硬环境承载能力。以突出开发区的城区功能、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为目标,兼顾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效益,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为企业营造高效率、低成本的商务和生活环境。
第三,切实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土地使用要由注重确定开发项目为主逐步过渡到注重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以促进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在保证企业正常用地要求的基础上,坚决避免多占或滥占土地现象,使进区企业达到用地指标上的最小化,实现配置资源与效益产出的最佳组合。从大量建设单层厂房逐步过渡到多层厂房,降低开发区的运行成本。在进区项目的选择上,改变“饥不择食”和“良莠不分”的做法,立足好大高外,严把项目进区关,着力引进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对企业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实施跟踪监控,并定期进行清理。
第四,着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全力推进合芜蚌自住创新试验区建设各项政策的落实,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切实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增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能力,加大高级人才、紧缺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为企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五,全力打造一流服务环境。进一步深化企业服务工作,加强协调,积极沟通,主动服务、超前服务,深入、全面了解企业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行政服务需求,及时帮助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潜在的问题。加快投资服务中心建设,从项目接洽、落地到建设、投产,强化部门之间各项工作的无缝隙对接,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
热门科学发展观的论文大全(14篇)篇十二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从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指导方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在立足于学习、研究有关如何发展的问题上,着眼于运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实现发展这一根本目标。是坚持以认识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认识这一方法论的具体应用。
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实践总结,是谋求长远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尽管我们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取得了斐然的成就,但是在我们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不科学、不符合发展、影响和制约我们进步的理念和行为。从全国大范围来看,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以付出环境、能源和生态的高昂代价,走高能耗、高投入、粗放式、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尚未完全突破,而且在某些地方,在不正确的政绩观的诱导下,还有盲目上演的苗头;从发展理念看,全局和长远的发展眼光认识不足,急功近利,盲目冒进,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现象还大量存在;当前,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种社会矛盾与冲突也日益凸显,社会管理的压力增大,维护稳定、实现和谐还任重道远。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都只有通过科学发展观来得到有效解决。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的目的不仅仅是就学习讲学习而不讲解决实际问题、就学习谈不足而不谈谋划发展举措,其核心目标是提高主观认识,集中精力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解决问题,是在求索的过程中发现病情、诊断病因的前提下开出药方、驱除病情,是用实质性举措来革旧出新的攻坚过程,是以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认识来抓落实、抓深化、看效果、看收获的过程。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科学发展观不是华而不实的“花架子”,不是哄人骗人的“花拳绣腿”,更不是口若悬河、纸上谈兵。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党员干部受教育”,但不是需要唱工好的干部,而是需要真学实干的“练家子”。只喊学而不动手改、不敢触及矛盾的根本甚至主动漠视、回避、掩盖矛盾,这样的学习实践无异于因循守旧,遵规蹈矩的守旧主义,与求一时相安无事,图一时“盛世”安详,本分地做晨钟暮鼓的“和尚”并无差别。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要敢于在矛盾的要害处下、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症结位置上寻求突破口。随着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改革每深入一步,触动的是更深层次、更多领域、更多社会群体的利益,若不能有效地对这些潜在的矛盾和深层次的问题加以解决,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流于形式的秀场,而是养虎为患,遗患长远的严重问题。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拖延和掩盖不仅不会使问题消失,而且还使矛盾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积累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使其性质激化。不在、不敢于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只在表面上动小手术,无疑于讳疾忌医,最终必将为此而付出更大的代价。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以学习指导实践,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眼下,在金融危机寒潮的影响下,促就业、扩内需、保发展等一系列难题使我们在原有面临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基础上雪上加霜,只有下大力度解决矛盾,将其从阴暗的角落中晾晒在阳光之下,对其进行恰当合理的分析、整改,消除其阻碍发展的负面影响,使之成为一种促进发展的积极因素,才能实现将科学认识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以科学发展理念指导实际工作的初衷。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才能使科学发展观从书面、口头上落在实处,使学习调研、分析检查的问题不至于成为形式主义代名词,使落实整改从“方案”变为行动。无论从大的国家改革还是小的单位改革,在每一次改革风暴后,在不同的层面、不同的领域中总有一些角落死灰复燃,究其原因就是当时也摸清了病灶要害,做出了手术方案,拿起了手术刀,然而就是在一环一环、一步一步的“救治”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漠视了矛盾主体的存在,忽略了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真”功夫,致使“落实”一词在时间的流逝中转移出了人们的注意力,被淡化出人们的视野,只是停留在口头和纸面上。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才能跳出隔靴搔痒、就活动搞活动的误区;才能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真正做到着眼于利泽长远;才能求得一剂使之不再旧病复发的良方根治形式主义这颗“毒瘤”,为今后发展构建服务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才能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一种发展理念植根于我们的头脑中,在实际工作中使科学发展观成为真正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是学习实践的关键所在。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是“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发展成果不是写出来的,也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只有真抓实干,才能创造实绩、结出硕果。不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科学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才能使学习成果得以巩固和发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了制度创新,出台科学决策,建立完善规制,从而形成有力于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增强科学发展观的执行力,促进学习实践活动的深远影响。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才能打破因眼前短期的既得利益而迟迟犹豫不决、患得患失的僵局;才能打破因既得利益群体的顽固阻隔而兴叹不已窘境;才能真正树立起政府“吃螃蟹”、做舵手、经世济民的信心;才能让人民看到政府功立千秋,不求名利,甘为孺子牛的平常心。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在触动影响和制约发展的关键环节上,我们宁愿听今天改革之痛带来的“骂声”,不听明天群众疾贫疾苦的“哭声”。
总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坚持“学”字当头,重在实践,重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
热门科学发展观的论文大全(14篇)篇十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会上胡主席做了十八大的报告,听了胡主席的报告我感触颇深,十八大总结了党的十七大以来5年的工作,回顾总结了34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在会议上首次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八大会议上对科学发展观如此的强调也说明了其重要性,科学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是由胡主席于2003年首先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现实针对性。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现在十八大会议上有确定了其指导思想的地位。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发展是当今社会的第一主题,放眼全球世界各国都在不停地发展着,属于世界大国行列的中国当然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不断发展,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中国社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创造力。经济更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们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提高。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无论规模还是复杂性都世所罕见。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环境破环严重,这些问题在当今的中国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十八大报告从贯彻落实的角度加以强调并指出: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中国在这些年的却在不停地发展,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着,但在这背后又潜藏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中国能否一直这样发展下去?中国要想一直发展下去就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是指协调好发展与各方面的关系,各产业之间的协调,城市与乡村的协调,东部与西部的协调等方面的协调。由于我国幅员广阔,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现象决不是在短时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题,我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由来已久,当前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仍然很大。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解决发展中的不协调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的迫切需要。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相应地把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标尺而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而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将是我国发展长期面对的突出矛盾,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当前,在国际社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通过解决我国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显得重要而紧迫。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把有效应对危机与完善体制机制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中国要想在国际社会上长期领先下去就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宝贵经验,汲取和借鉴了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与当代发展理论的新成果,反映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及当代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因此我们平时要多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活动,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实践活动既是一个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过程。我们要把理论运用到时间当中去,从而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实践创新的伟大成果,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并长期坚持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好我们必须努力,而且要有一定的方法,我们要发展而且要科学的发展。是中国更加强大,这只东方巨龙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热门科学发展观的论文大全(14篇)篇十四
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由此被推向“两型社会”建设的最前沿。各级党政机关是我市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领导者、组织者、参与者,也是党委、政府联系基层和群众的桥梁与纽带。如何加快构建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机关(简称“两型”机关),引领全市人民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道路,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使命。
一、建设“两型”机关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我国自古以来皆强调政府和官员“节用”、“节约”、“爱民”。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七大,我国地方政府职能经历了从“全能政府”、“全责政府”到“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样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并取得显著成效。但从行政成本分析,却不容乐观。一是我国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行政管理费用消耗过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5—2006年,国家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费由996.54亿元增加到7571.05亿元,12年间增长了6.60倍;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1978年仅为4.71%,1995年为14.60%,到2006年上升到18.73%。二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明显差距。以2006年我国预算内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总支出的18.73%为例,与世界主要国家比较,较之日本的2.38%、英国的4.19%、韩国的5.06%、法国的6.5%、加拿大的7.1%以及美国的9.9%。行政能耗已远远高出发达国家的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党政机关的不节能现状已经成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障碍之一。
构成行政管理费用过大的因素有三点。首先,机关的显性能耗过大。无论从财政支出分析,还是从实际现象观察,当前党政机关在整体上存在行政成本过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楼、车、钱、能5个方面。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没有统一的政府机构资源使用方面的定额限制、定额管理和能耗标准,没有建立有效的能耗统计报告制度,致使政府机构能耗水平居高不下,造成在人员编制设定、办公用房建设、公务用车购置、办公经费审核、办公设施配备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浪费现象。最近北京市的一项调查显示,48家市、区政府机构的年人均耗能量、年人均用水量和年人均用电量分别是北京居民的4倍、3倍和7倍。其中,有的政府机构的人均年用电量最高值达到9402千瓦时,相当于该市居民人均488千瓦时的19倍。据估算,我国各级党政机关的节能潜力为15%—20%,这充分说明当前各级机关中的资源管理机制缺失、资源浪费现象惊人,已成为资源节约利用的一大薄弱环节。
其次,党政机关的隐形浪费难以估量。隐形浪费主要是由于制度性弊端造成的浪费,比如政府职责和功能设置不完善、不合理而导致的机构重叠、职能紊乱而导致的浪费;由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往往流于形式,导致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据世界银行估计,在“七五”到“八五”期间,我国投资决策重大失误率在30%以上,资金浪费及经济损失大约在4000亿元一5000亿。这不单是浪费了国家和人民的财富,它也必然伴随着对自然资源甚至是不可再生资源的一种浪费,成为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此外,极少数党政机关公务人员的腐败行为,既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又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第三,各级党政机关作为社会主体之一,不仅履行着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的职能,同时还兼有社会资源消费者的重要角色。“机关”这一行为主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消费与普通市场消费行为的本质区别在于,它是为社会全体成员提供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公共服务产品,并且应当体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的准则。机关消费行为失范突出表现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低下,政府采购高成本、低能效、不环保等。国内外多项研究报告早已指出,我国是世界上行政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因此,在“两型社会”背景下,党政机关在社会公共资源消费者角色下的绿色消费行为,为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将起到至关重要的示范作用。
展望未来,在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国家和政府仍将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主导力量。“尽管经济和环境问题越来越全球化,但政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仍继续留在国家与地区的层面上。”在我国,各级党和国家机关担负着国家或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性发展的宏观管理职能,在制定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指导全国和各地区、各部门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各项工作中负有重要责任。党政机关运转的浪费行为,不仅会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压力,损害党委政府的公信度,而且会对整个社会的浪费行为起着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完成的一项读者调查(3602人参与)显示,90.3%的人认为政府的浪费现象比个人更严重。“改变浪费现象必须先从政府部门开始”,已成为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毋庸置疑,作为社会行为和公共道德的示范和标杆,各级党政机关强化节能意识,以自身行动践行节能环保理念,将直接影响和促进公众节能意识的养成。许多发达国家之所以节能理念得到民众广泛认同,首先靠的就是政府机关和公务员的表率。例如,美国政府10多年前就下令,要求所有政府部门、公立机构和学校必须使用20%以上的再生纸,目前有的州政府再生纸的使用率已达100%。意大利规定,在政府采购中必须有30%是用可再生材料制作的。墨西哥规定,政府机关只能使用节能灯。印度尼西亚总统发布节能令后,许多公务员骑自行车上班。日本环境大臣决定,把政府机关的空调温度定在夏季28度、冬季20度。日本仓吉市市长主动率领公务员承担起机关清洁卫生工作,每年节省350万日元。
二、以贯彻科学发展观为主旨的“两型”机关概念阐释。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是一部经济与资源此消彼长、社会与自然盛衰交替,充满了二律背反规律的历史,而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把这一发展悖论放大到了极致。一方面是经济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是自然资源的不断衰竭和生态危机的持续显现。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因而是我们推进各项建设的根本指导方针。
当前我国正处在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对资源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这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又是一个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瓶颈约束加剧的时期。我们为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付出了相当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武汉和全国一样,由于资源短缺和局部环境恶化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可持续发展已经受到了严峻挑战和直接影响。为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建设“两型社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切入点。
笔者认为,建设“两型”机关的核心内涵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执政为民为宗旨,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理念,并将这种目标与理念融汇到机关运行机制中,贯穿到机关依法履行职能的全程之中。“两型”机关基本特征是:勤政高效、务实清廉、勤俭节约、生态环保。概括地说,“两型”机关既要实现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生态化,又要实现机关内部事务管理的生态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建设“两型”机关是在新时期完善和改进党的执政运行机制的创新之举,在应对全球经融危机冲击的背景下,具有现实和长远的重大意义。“两型”机关的核心内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节约资源。节约资源是“两型”机关的基本价值取向。“两型”机关所要求的节约具有多重含义。一是在行政机构运行中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即机关各项日常消耗应当保持或低于社会同类消耗平均值;二是要求对行政机构运行中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提供相同甚至更多的公共产品;三是要求党政机关通过在行使职能中贯彻节约理念,促进宏观经济运行和社会管理实现资源、能源需求减量化,即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创造相同甚至更多的财富。显然,后两层含义的节约是更高层次的节约,它要求党政机关把节约作为制度确立起来,通过建立标准、规范行为、转变观念、行政调控,把节约理念全方位贯彻到机关运行机制中,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在节约资源上的全面进步。建设“两型”机关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降低行政成本、节约行政资源,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廉价政府”的设想。
第二,生态环保。突出生态理念、促进环境保护,是建设“两型”机关的核心价值取向。各级党政机关在日常运行中,从内部管理到外部履责,都应贯彻生态理念。包括尊重自然规律、珍惜自然资源、重视循环经济、促进环境保护,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导向,以“减量化、再利用”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努力提高机关内部事务管理的生态化水平,在谋划经济发展和管理社会事务中,大力推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管理模式,促使生态环保由个体具体行为转化成管理政策,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从而蕴育出既有丰厚内涵、又有丰富载体的生态文明。
第三、廉洁高效。廉洁高效是建设“两型”机关的必然价值取向。“两型”机关必须牢固树立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的思想观念,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奢侈浪费,弘扬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同时要积极推进政府部门职能转变,减少管理环节和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能,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行政管理体制,从根本上保障降低行政成本、节约行政资源。
第四,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建设“两型”机关的终极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两型”机关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一是要使全部创建活动都要体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创建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二是建设“两型”机关要以机关全体工作人员为创建主体,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各级党政机关从上至下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从而葆有勃勃生机和不竭动力。
三、发挥“两型”机关建设示范效应的基本途径。
建设“两型”机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绩效原则、市场原则和法制原则,推进党政机关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加快完善权责统一、运转协调,管理科学、服务规范,集约高效、保障有力的机关资源管理体制,深入持久地开展节约能源资源活动,发挥市场机制在机关资源配置、管理和运营中的作用,在确保各级机关高效有序运转的前提下,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努力降低行政成本,以践行“两型”的实际成效显示示范效应。
(一)从树立机关工作人员节约环保意识,向推进“两型”文化建设拓展。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既是一种体察物力艰辛、敬畏自然造物的生活理念,也是一种注重提高效益、追求兴业强国的生产理念,更是一种秉承历史传统、体现未来战略的发展理念。因此,在创建“两型”机关的实践中,首先要大力加强宣传教育,深入宣传“两型”机关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刻内涵和目标任务,积极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工作方式,使绿色环保、节能降耗成为机关工作人员的一种职业道德和工作习惯,渗透到机关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可通过组织开展“节能宣传周”、“能源短缺体验日”、“我为节能降耗献一策”和组织召开“节能降耗技能竞赛”、“节能降耗现场观摩”等活动,引导各级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明确节能降耗、创建“两型”机关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了解和掌握节电、节油、节气、节水、节材的知识和技能,自觉成为创建“两型”机关的宣传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同时,利用机关宣传橱窗、公共场所电子显示屏、政府网站等资源平台,及时传播国家及我市有关“两型”社会建设的政策法规,以及全国各地和我市开展节能降耗的新经验、新措施、新成果。编印节能降耗专刊,发布宣传标语和信息,张贴宣传图片,印制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宣传手册、宣传标识、温馨提示卡。通过以上各种形式,大造舆论声势,形成浓厚氛围,使“两型”机关文化入脑、入心,蔚然成风。进而在公共决策中贯彻节约效率理念,在公共行政中贯彻成本效益理念,在机关运行中贯彻俭朴适用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建立科学有效的体制机制,全方位构建“两型”机关文化体系。
(二)从解决突出问题的技术操作层面,向构建“两型”机关建设的长效机制层面拓展。
我市2008年启动“两型”机关示范创建以来,制定并下发了以节约公用经费开支、节水、节电、节油为硬指标的《武汉市“两型”机关建设考核评定标准》。通过半年来的创建活动,阶段性成果初步显现。在申报“两型”机关示范单位的市直机关中,公用经费开支下降的占72.1%,用水下降的占67.4%,用电下降的占69.8%,用油下降的占69.8%。今年将继续探索技术操作层面的创新,同时逐步向制度、机制和体制方面推进。
1、建立完善机关节能降耗环保的日常管理制度。完善机关能耗统计制度。开展机关办公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工作,完善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健全统计报告制度,根据《节约能源法》的要求,逐步将用水、用电、用气、用油纳入能耗统计工作体系,确保能耗统计数据科学、准确、有效、切实解决能耗数据不清的问题。
2、探索建立机关能源合同管理的新制度。合同能源管理,是指从事节能服务的公司,通过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由自己担负投资风险,为客户提供节能改造的一整套服务,并从客户节能改造后获得的节能效益中收回投资和取得合理利润的一种商业运作模式。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能使能耗单位达到“零投资(或低投资)+零风险+持久受益”的目的。目前,我市一些区级党政机关已试行这一管理模式。一些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业如鑫飞达集团,也在积极参与“两型”机关示范创建,探索“政府主导、企业承办、政企联手、市场运作”的共建模式。如由企业提供相关设施、器材,在合作单位的办公场所安装节能净化照明系统、环保直饮水机、节水型洁具,配置垃圾分类回收容器,推广使用可回收垃圾袋、汽车减污节能器、再生办公系列用品等,企业通过对合作单位的废旧办公用品及再生资源统一回收、加工、再利用,实现投入产出平衡和盈利。这种模式可以作为建设“两型”机关长效机制的发展方向。
3、逐步推行行政成本标准化管理。一是推进制度化管理。建立和完善节约型机关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机关节能降耗的主体责任。二是推进标准化管理。研究制定支出标准和能耗标准,综合考虑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状况和实际工作需要,完善政府机关能源资源消耗指标体系和公务人员经费支出标准,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有条件的机关可以申请iso质量和环保标准,运用标准化的管理来推动“两型”机关建设。三是推进精细化管理。加强成本效益控制,建立机关能源管理的“铁算盘”,实现合理用能、精益用能、科学用能。四是推进信息化管理。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充分利用国家“十二金”工程建设契机,统筹机关网络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共用,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效能。
4、不断强化信息公开制度。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信息公开能够借助社会力量对“两型”机关建设进行监督。对于“两型”机关建设中已经要求公开、公示的信息要不折不扣地在规定的范围内公开。“两型”机关创建单位还可以尝试拓展信息公开的内容和范围。“两型”机关创建活动协调机构可通过网络对公示结果予以通报,还可以聘请基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干部为义务监督员,发挥群众对“两型”机关创建的监督作用。
5、建立权责一致、客观公正的监督考核体系。一是加强绩效评估。逐步推行标准化管理,规范和明确刚性量化指标,从资金、服务、办公效率以及水、电、气等资源能源消耗方面加强审计监督。二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在坚持正确绩效导向和科学设定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同时,建立和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对于完成节约指标的单位进行适当奖励,对于严重超标的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三是推行行政成本问责制。按照依法有序、客观公正的原则,建立行政首长和执行人员的双向问责制,对于因失职等原因造成成本失控、铺张浪费等问题,要切实追究行政首长和具体负责人的责任。
6、探索建立集中统一的机关事务管理体制。首先,要积极推进机关事务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务和事务工作的合理分离,建立集中统一的机关事务行业管理体制。其次,要加快整合行政资源,推进机关行政事业性资产的集中统一管理,共享行政资源,提高机关资源使用效率。第三,要优化行政组织结构,积极推行大部制,减少部门间的摩擦和职能交叉,通过提高机构运行效率,努力实现行政资源效益最大化。
(三)从优化自身运行的“两型”机关狭义层面,向推进公共决策科学化的广义层面拓展。
“两型”机关建设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两型”机关建设仅包括机关运行过程中自身的资源、能源和资金节约以及机关自身的环境保护。而广义的“两型”机关建设,是指机关的组织体制构造及运行要能够适应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在公共决策方面要着力推动全社会“两型”社会建设的公共政策的制订。我们所倡导的“两型”机关建设,首先应从机关运行过程中自身的资源、能源和资金节约以及机关自身的环境保护破题,从最直观、最现实之处入手,同时向涵盖公共决策在内的全方位、宽领域拓展。国家机关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公权,其行政运作效能、行政决策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面上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状况。因此,我们不仅要减少资源消耗的“显性成本”、降低破坏环境的直接力量,还要追求公共服务效率和效果,避免决策失误,降低政府消耗的“隐性成本”、减少破坏环境的间接力量。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制定发展规划、决定重大事项时,必须坚持节约理念,把发挥资源的最大效能作为基本原则,绝不能脱离实际、追求奢侈、挥霍浪费,搞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真正做到以节约理念指导决策、用决策保证实现节约。同时,要建立并不断完善政府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力争把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和浪费降低到最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