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可以指导我们如何选取主题和素材,使我们的文章更加有针对性和有吸引力。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
专业分数再认识评课稿(案例17篇)篇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上午好!
首先感谢领导为我们教师搭建了这么一个平台,让我们充分展示自己,锻炼自己。下面我简要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意图。
一、说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0单元第92——93页的内容。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几分之一》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第10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分数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课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它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这节内容需借助多媒体演示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学生操作,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产生分数。数学新课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分数——几分之一,会读、写简单分数,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一系列学习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情感与态度: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四)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材编排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正确读写几分之一。教学难点是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五)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关于数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分数的产生是从平均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中已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所以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的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特别是低年级概念知识是比较抽象、较难理解的。针对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教学中让学生折一折、看一看、涂一涂、议一议,使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鼓励学生多做、多想、多说,同时努力使整堂课顺着学生的思路不断地进行调整。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想法,体验乐趣,发展创造性。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兴趣盎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点,我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根椐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郊游是分食品的情境,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都平均分成2份。当分到一个蛋糕时,学生发现不能用发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这时,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实问题发生了认识冲突,使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
(二)操作探究,自主构建。
1、强化认识,完整叙述。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平均分一个蛋糕的过程,两个一半都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接着问:想一想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我们刚才是怎么得到的?经过回忆,让3、4个学生补充完成: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每一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设计意图:这样既强化了对二分之一的认识,又为后面学生的语言表述作了科学的示范。
2、动手操作,促进内化。
让学生小组活动,拿出各种形状的纸片,通过折一折的方法,分别得出这几种图形的二分之一,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然后展示汇报进行比较交流并说一说折的方法及所表示的意思,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各种二分之一的形状,让学生体会到:虽然纸的形状不同、折法不同,但把这张纸都“平均分”成了两份,所以每一份就表示这张纸的二分之一。
教师最后总结说:不管什么形状的图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紧接着让学生判断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为什么?又一次突出平均分。
3、顺势引路,巧妙迁移。
认识了二分之一,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随之各种几分之一就出现了。顺势教师要求:你能试着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吗?拿出学具袋中的材料,每人选择一样试一试。经过折涂,学生之间的交流介绍,让学生展示并解说成果,并强调:把一个什么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总结: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它的四分之一,那平均分成5份、8份、100份呢?看来,把一个物品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认识了这么多分数,接着介绍分数的书写、各部分组成及其意义。并请学生用分数表示图形的涂色部分。
4、直观演示,突破难点。
课件前后出示四条大小一样的长方形纸条,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估计其涂色部分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先让学生交流估计方法后通过演示比较确定表示数,分别为1、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六分之一,接着让学生观察它们的涂色部分,发现了什么?勿容置疑,“涂色部分越来越少”这样的回答肯定随之产生,那为什么会出现越来越少的情况呢?(通过直观展示和交流,让学生体会:同样长的长方形纸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就越大。)这时接着追问学生:纸条有这样的规律,那其他东西是否是这样的呢?让我们来做个实验。实验要求:从学具袋中找出完全一样的纸片,分别折出纸片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三分之一,比一比它们的大小。通过同学们的实验,交流展示总结,让学生充分理解出:把一样物品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份数就越小。看来合理的猜想和实验的验证确实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一种好方法。接着巩固学生所学,通过直观图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三)分层练习,寓学于乐。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识了这么多分数你高兴吗?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一目了然的了解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达到板书的引领功能。小结:把一盘桃(4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盘桃的四分之一。接着教师马上安排练习,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1的前两个填空,用分数表示,并能说说表示的含义。
[这部分其实是“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后,每份是一个物体”的知识点内容的教学,通过学生合作探究,操作发现,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逐渐抽象的认识,提炼出具体的表示方法,为后续的学习开辟了更宽广的空间。结合这个知识点,及时的练习,必要的巩固和强化,能有效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以调控下限的学习。]在基本练习之后,继续深入,来学习“每份是几个物体”的知识点。为了让学生更具有直观体验,教师跳出了“猴王分桃”的多媒体虚拟情境,为学生准备了一些实物(9个小正方体,4个苹果,8枝铅笔),让学生来平均分一分。以小组的形式来展开,并思考:你把这些物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个物体?你能用分数表示吗?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展开探究,你分我摆,你数我记。当然,我们不排除学生仍然把这些物体以一个一份的形式来分,我们教师就要发挥巡视指导的作用,让学生的合作探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一定时间之后,全班交流,学生上实物展台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情况。在此之间,教师可以作出合理的筛选,既选一、二个分得比较合理的来引领学生的思维,形成公识,达成一致,又选出分得不合理或者不成功的例子,让学生进行个人自诊和全班会诊,找出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和引导,去伪存真,和全体同学共同发现: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与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联系和区别。继而完成想想做做1中的剩余两空。
(三)综合练习、有效反馈。
1、完成想想做做2(用分数表示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和想想做做3(每个图里填上它上面的分数),并进行全班汇报交流。
2、拿一拿。
一堆小棒12根,请分别拿出这堆小棒的1/2和1/3。
[开放的练习,给学生充分探索的空间和展示的机会,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谈谈学习本课后的具体收获,从结合自己的学习过程到所获得的知识等方面谈出自己的体会。接着,让学生观察我们身边的物体,能用学到的知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来说一说,我们身边的分数吗?(学生可以把我们的课桌,作业本,以及我们的同学等等看最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
专业分数再认识评课稿(案例17篇)篇二
真分数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是很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涉及到的都是真分数的相关知识。因此,教学本课时,应该找准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效地引导学生真正理解真分数的内在含义和真分数为什么小于1,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堂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汇报并在练习本写出了自己喜欢的分数,同时以这个分数为例,复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分数的组成”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为新知学习提供了较好的铺垫。引入新课后,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折叠后,涂出了自己熟悉的分数,并初步感知这些分数如果没有将所有的份数都涂满,这些分数就小于这个整体“1”,也就是小于1。通过直观操作和演示,学生才能较好地理解“真分数小于1”这个教学难点。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够知其然,还能够知其所以然,就算是实现了我们制定的三维目标。每一堂课都应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学到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获得宝贵的学习经验,体会到知识的形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4篇《小学数学《分数的再认识》评课稿》,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专业分数再认识评课稿(案例17篇)篇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上午好!
首先感谢领导为我们教师搭建了这么一个平台,让我们充分展示自己,锻炼自己。下面我简要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意图。
一、说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0单元第92——93页的内容。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几分之一》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第10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分数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课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它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这节内容需借助多媒体演示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学生操作,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产生分数。数学新课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分数——几分之一,会读、写简单分数,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一系列学习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情感与态度: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四)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材编排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正确读写几分之一。教学难点是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五)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关于数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分数的产生是从平均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中已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所以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的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特别是低年级概念知识是比较抽象、较难理解的。针对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教学中让学生折一折、看一看、涂一涂、议一议,使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鼓励学生多做、多想、多说,同时努力使整堂课顺着学生的思路不断地进行调整。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想法,体验乐趣,发展创造性。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兴趣盎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点,我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根椐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郊游是分食品的情境,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都平均分成2份。当分到一个蛋糕时,学生发现不能用发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这时,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实问题发生了认识冲突,使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
(二)操作探究,自主构建。
1、强化认识,完整叙述。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平均分一个蛋糕的过程,两个一半都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接着问:想一想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我们刚才是怎么得到的?经过回忆,让3、4个学生补充完成: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每一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专业分数再认识评课稿(案例17篇)篇四
1、说课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34~36页)的第一课时。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和拓展,本节教材通过创设“拿铅笔”、“看书”等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丰富学生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材编写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二是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活动,教材中创设了“拿铅笔”、“画图形”等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并且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1。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
(一)活动引入。
课前每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圆,代表月饼,通过学生分月饼不仅复习了旧知识,也为下一步教学做了铺垫。
(二)互动探究、学习新知。
通过拿笔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解分数的相对性。
首先让学生猜测如果每个同学拿出自己所带笔的1/2,是否相同。肯定会有两种答案,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验证。
在验证过程中,先叫全班学生拿出所带笔的偶数支。
再是让学生数出偶数支的1/2。
最后全班交流,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1/2对应的整体相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1/2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三)运用新知,拓展延伸: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比较两本书的1/3不同,使学生认识到:
1/3对应的整体相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1/3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使认识进一步提升的:
任何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四)巩固反馈,发展能力。
在处理具体练习中,我觉得应该指出的是。
2、练一练第1题重点是分割法、移动法、旋转、合并这些方法的使用。
3、练一练第2题重点体现涂法的多样性。
是否相同。这部分其实是“总数相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总数不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的知识点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把已经形成的抽象认识,进行了及时的练习和必要巩固和强化。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节课我不仅注重了知识的教学,同时也注意了学习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在经历猜测、验证、总结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专业分数再认识评课稿(案例17篇)篇五
本课是三下学习分数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备这节课,感觉有点乱,因为这节课的练习的类型、数量都比较多。我利用周末的时间,坐下来好好分析了每个活动,每道练习的目的作用,把这些练习加以整理,提升,理出了这节课的两条主线:
1、拿笔活动,这是课本上的例题,也是这节课的重点,我让学生动手实践,质疑,验证,体会分数相同,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的量就不同。
2、联系生活说一说,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看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融合了那道捐款的练习,旨在让学生体会:不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不同。同时也让练习难度有所递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在学生明白从“整体”到“部分”的关系后,更进一步的使学生完善从“部分”还原“整体”的过程。这样做不但体现出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更使学生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围绕这条主线也是设计了环环递进的三个活动:
1、说说1个学生占小组人数、大组人数、全班人数、全年级人数、全校总人数的几分之几?旨在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体会具体数量相同,对应的整体不一样,用来表示的分数就不一样。
2、选一选,让学生用一根小棒的1/3来找出这根小棒。这是课本上的练习,但我更改了第二、三根小棒的长度,让这两根小棒的长度有点接近,主要是让学生休会当目测不准确时,可以通过量一量,测一测,算一算来进行判断。
3、估一估。这道题在难度上有所提高,旨在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
教后反思:
1、在对分数的再认识时,应注重对原有知识的提升,把总数提练成“整体1”,在学生回答时强调他们对“整体1”的表述。
2、在复习时的`提问:“对分数你有什么认识?”学生由于对旧知识的回生,一时答不出来,这时我应该把问题再细化,如“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你知道分数的读写法吗?”等等。
3、对于上课堂的“意外事件”,我应适时改变预设,创造新的生成。当我发现在一道练习中多画了两个圆时,我勿勿地改正,课后想想,也许把这种“无意”转变成“故意”,不急着去改,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细心的你,如果有不同的答案可否与大家分享你的想法?”这样,或许学生会更加来劲,更积极地思考,或许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奇思妙想出现。
专业分数再认识评课稿(案例17篇)篇六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应聘小学语数教师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数的再认识》(板书)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分数的再认识》是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五)年(上)册第三单元分数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通过在(“拿铅笔”、“看书”等)情境中提出问题,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本课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以后学习真分数,假分数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等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理解分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乐趣。
根据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教具准备:两盒数量不同的铅笔,电脑课件等。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五)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一定的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但是他们需要方法上的指导,在知识方面他们已经认识了单位”1”但对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理解还存在问题,这些都将作为我教学过程中考虑的因素。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性和主动性。按照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我设计了如下的学法。在自主探究、讨论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动口,动手、动眼、动脑,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从而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同时采用分层练习法,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根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探索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在开课之初我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做一个小游戏:看成语说分数:投影成语,请同学来说分数。如十室九空,一分为二,百里挑一,并说说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以这样的方式导入即复习了旧知,奠定了知识的学习基础,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二)自主探索,加深认识。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如下的两个活动。
(一)活动1(我拿一盒同样多的铅笔)。
先后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1/2,请同学们来猜猜看,他们拿出来的数目相同么?然后向同学展示,结果两位学生的结果一样多,两位学生都拿出的是4枝。
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初步感知整体“1”相同时,同一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相同。
(二)活动2(我拿出两盒数量不同的铅笔)。
再请两位同学上台,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1/2,再请同学猜,他们拿出的数目相同么?结果两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一位学生拿出的是4枝,另一位同学拿出的是3枝。进而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同样是取出1/2,数目却不相同?学生经过讨论得出:整体“1”不同时,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根据学生汇报,我板书。
然后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本中的主题图,让学生看看他们两人看的书页数一样吗?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整体“1”不同时,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
个图形的1/4有多种画法。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教学中,我力求体现由扶到放的思想,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发现规律进而总结规律。
(三)深化认识,实践应用。
练习是数学学习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重要手段。为了加深同学们的认识我设计了不同层次(梯度)的练习。
1.基础性练习:完成课后习题练一练的1—3题,主要是通过写一写,涂一涂、画一画、不同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2.应用性练习: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展示出示捐零花钱的情境,以及选一选和分数墙练习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的相对性。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3、探究性练习。
这样有层次的作业体现了教学的循序渐近的原则,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学习这节课的感受。组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回顾和反思,让学生谈谈收获体验。同时我会布置作业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哪些可以用今天所学知识解决的问题,和你的同伴说一说。这样我把学数学的平台从课堂内延伸到生活中体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思想。
最后说下板书设计。
板书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是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为了突出重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以上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专业分数再认识评课稿(案例17篇)篇七
本节课,我紧扣新课改的理念,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达到了新课标中要求的备学生、备生活、备教材,在这堂课教学中,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获得了强烈的情感体验。
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找一找、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的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意义。
整堂课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发现,再自主探索。同时,我注意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建立分数表象的关键是1/2的认识。在教学中,我始终抓住平均分,通过折一折中的故意刁难,判断中的比较辨析。
专业分数再认识评课稿(案例17篇)篇八
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则潮大,引力小则潮小,引力过弱则潮无,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海潮现象”。如果翻开事业成功者的奋斗履历,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经大致历了这样的三部曲:产生兴趣——潜心钻研——取得成功,成功起步于兴趣,兴趣是成功的基础,成了支撑事业成功的重要支柱。
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教师精湛的教学技艺吸引学生,使学生形成思维的狂潮,也就是产生“海潮效应”。
在以往的教学准备过程中,我所关注的只是对教材的把握,一心想的是如何使设计能够行云如水,一气呵成,从而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但上完课总是感到不如心意,反思后的结果是:我所期望的可能是仅想用一个场景来完成一部戏,而一部精彩的戏至少应该包括若干个场景吧。意识到这一点后,应该说还是一个不小的收获;止步于此,感觉到场景间的转换成了一个问题,如何才能使场景间的转换自然呢?真的,以前想到的只是如何使转换自然,有点一个壮汉只想填饱肚子的感觉。自然就行了吗?精彩才是每个人骨子里的追求。如何才能实现精彩呢?仅靠死板的教材能实现精彩吗?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用丰富而有个性的语言来创设一个个富有情趣的场景(以往只是注意在开头创设一情境),让每一个学生注目于这一个个场,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获取知识的成就感,这样才好。
从追求“行云如水、一气呵成”到心往“理想效果”,从关注知识本身到关注学生,这就是这次反思的最大收获了。
1)“数”与“数字”。
在提问时用了这样一句话:“半个蛋糕能用一个数字表示吗?”自以为这样表述很准确, 可惜事与愿违。课后听张老师一提,恍然大悟:数字指的是0、1、2、3、4、5、6、7、8、9,而分数是一个数,不是数字。
2)“笔误”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三份,每一份是分别是一个圆的多少?”
上句是课件中一道题目的题目要求,但其中却犯了两个错误,一是真正的笔误,在“分别是”的前面多了一个“是”,这一错误使得学生读题时产生了不必要的困难,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二是由于出题时太过随意,没有仔细推敲用语,以致于出了科学性的错,“分别是一个圆的多少?”应改为“分别是这个圆的多少?”一字之差,谬之千里啊。
专业分数再认识评课稿(案例17篇)篇九
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结合情景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认识了整体,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在教学中我做的好的地方有:
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了一个个生动有趣、贴进学生生活的情节,促进学生对分数相对性的理解。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拿铅笔”、“看书”、等多个情境,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也就不一样,也就是分数具有相对性,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理解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讨论解决。在拿铅笔的活动中,我引导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学生自己提出了“他们拿出的支数不一样多,一个是3支,一个是4支,这是为什么呢?”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开拓思维,积极参与,充分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例如:我在设计拿铅笔的活动中,让2名同学到前边拿铅笔,参与活动,其他同学观察,去发现问题,并没有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分铅笔这一过程,如果这样设计会更好,课前每个同学都准备不同数量的铅笔,课上让每个同学都拿出自己准备的铅笔,每个同学都说一说你拿出的铅笔是多少支,此时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每人都拿出自己的铅笔,拿出的支数却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然后组内讨论,得出结论:总支数一样,拿出的铅笔的支数相同,总支数不一样,拿出的铅笔的支数就不一样,只有这样设计,才能让每一个同学感受到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就不一样。
这说明,我在备课时还没有深挖教材,没有灵活的使用教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并不断实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专业分数再认识评课稿(案例17篇)篇十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世纪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的再认识”的第一课时。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分数,为后面进一步学习、运用分数知识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课题是《分数的再认识》,一个“再”字,就明确的告诉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分数知识与三年级所学的相比,是有深度的:一方面表现在,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理解分数的意义;另一方面表现在,要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在交流研讨中,我逐渐明白:“再认识”应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分数的意义,二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于是在第二次的试讲中,我这样安排“拿铅笔”的环节:先让三位同学想一想:准备怎么拿?然后学生“拿铅笔”,其他学生提出疑问,全班讨论,最后验证汇报、得出结论。这样设计,似乎也完成了教材的安排,然而在网上研讨中,众多参与老师对“教师拿铅笔学生看”进行了质疑,并给出了好的建议。比如风景老师提出: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拿”的活动,并布置“比较”和“思考”的活动,然后集中整理。武秀华老师提出: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来拿,这样会使更多学生进行感知。
的确,要让学生理解分数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个学生岂能代表全部?结合我们班大班额的实际情况,我考虑再三,决定将全班同学分成8个小组进行“拿铅笔”活动。这样一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不同”,从而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到此似乎已经很完美了。然而,在网络研讨中,有老师又给出了一个建议:在大家分小组动手拿铅笔之前,是否应该增加一个“猜一猜”的环节?即“先让学生猜一猜每个小组拿出的铅笔支数可能会怎样”,这样,与后面“提出问题”的环节就能够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也为后面的“小组讨论、验证汇报”起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作用。
这个“猜”的过程,看似轻描淡写,但却意味深长。在又一次的试讲中,这种认知冲突的确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与最初设计相比,更充分地利用了教材主题图,令其更加饱满。
除此之外,“画一画”环节的设计过程也使我对“再认识”这个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起初,我只觉得“再认识”只要认识到“不同整体,相同分数所表示的数量不同”就够了,因为“拿铅笔”与“说一说”这两个活动已经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我当时就把“画一画”这个环节放到了练习部分。
在网络研讨中,风景老师对此环节的设计,提出了疑问:教材中的画一画的功能还请胡老师继续思考,在教学中它应该在什么位置?风景老师的问题,引发了我对“再认识”的进一步思考。此前我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从整体到部分,欠缺了从部分到整体这一思维过程。而“画一画”环节,就是让学生借助直观图形,体会从部分到整体。有了这种认识,我便在第四稿中把“画一画”环节放置在“说一说”之后,这样,就使学生对分数有了全面的理解。
以上介绍,只是反映我自参加网络研讨以来,在整个研讨过程中,我对教材理解的不断深入、教学设计逐步完善的点滴。感谢本次活动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极好的交流平台,感谢在本次活动中给予我帮助的所有老师!希望今后这样的活动能多多益善。
专业分数再认识评课稿(案例17篇)篇十一
每一次课都是我与学生的一段共同经历,更是我的一次难得的成长历程,而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对教材的不熟悉则是我心中最大的痛。
第二我创设的情境能否帮助学生体会同一个分数对应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有没有更好的情境帮助学生来理解。
最后一个情境还没有来得及展示就已经下课是今天这节课的遗憾,其实就是书中的第四题,我是想让学生体会,一个量的1/4比一个量的3/4是大还是小,若这个总量一样,那么一个量的1/4比一个量的3/4小,若这个总量不一样,那么一个量的1/4比一个量的3/4就不一定了。
今后的时间我会花更多的时间来读教材,读教参,读课标,不断地来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数学语言更严谨,数学知识更丰富,数学理念更前瞻。
专业分数再认识评课稿(案例17篇)篇十二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基本上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理念。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节课我选择了一个看似“简单”其实最有效的导入方法,直接呈现分数“1/2”,开门见山,一下子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点,学生能很快融入到新的学习中来。同时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的学习过程中。
2、目标定位准确,落实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紧扣“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它所表示的具体量就相同;对应的整体不同,它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不同”这一目标,创设具体情境和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深刻理解分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从整个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分数的理解程度比我想象的要深刻。特别是在最后的“知识应用”环节中,我让学生们举例说明“小明和小芳捐款会不会同样多”时,课堂上立时寂静下来,我心里咯噔一下,暗忖:这难度是否拔得太高了?没想到,约1分钟后,学生的小手陆续举了起来,解说的思路非常清晰,让我激动不已:还课堂于学生,放手让他们去想,引导他们跳一跳去摘果子,他们会给你一个惊喜!正所谓:你给他一个支点,他们会翘起整个地球。
3、注重课堂资源的利用。在活动二的“说一说”中,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设计——用一个分数来表示那支“被削过了的铅笔”,而让学生用分数来表示其中一位同学时,由于是自己熟悉的情境,大家感到很亲切,兴致非常高,他们结合同组,同班,同位,同性别等提出了各种分数,课堂也掀起了一个小**。
当然,这节课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在“活动二”的归纳小结时,我急于总结,放手不够,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解说,忽略了学生张口说的愿望。如果这时交给他们一段真正有价值的时间,尽量让他们开口说,哪怕说得不够好,我相信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会对本节课的知识认识得更深刻。
专业分数再认识评课稿(案例17篇)篇十三
(34~36页)。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知识储备上进行深入和拓展,本节教材通过创设“拿铅笔”、“看书”等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丰富学生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材编写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二是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活动,教材中创设了“拿铅笔”、“画图形”等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二、说教法。
“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基于以上理念,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过程,自主思考,总结规律,自我反思,质疑评价是本节课的主要学习方法,真正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感悟数学学习的生命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说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课前每个学生准备不同数量的圆片,叫学生拿出你全部圆片的1/2。你拿了几个?是怎么拿的?通过怎么拿圆片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复习要把圆片平均分,拿出其中的一份,是几个,并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根据学生拿出的个数不同,由学生揭出问题,进行本课的设疑,“为什么拿出的1/2有的相同,有的不同呢?”从而入新课。
(二)互动探究、学习新知。
首先叫全班学生拿出同样总数6支的1/2是几支?这个活动的目的有2个。一是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知道是把整体6平均分成2份,一份是3支,6支是整体,3枝是部分,二是让学生感悟整体相同拿出的1/2的数出是相同的。
这部分其实是“总数相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总数不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的知识点内容的教学,通过学生两次数操作发现,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逐渐抽象的认识,体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结合这个知识点,及时的练习,必要的巩固和强化,能有效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专业分数再认识评课稿(案例17篇)篇十四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首先创设了丰富的情境,促进学生对分数相对性的理解。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拿铅笔”、“看书”等多个情境,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也就不一样,也就是分数具有相对性。其次我注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讨论解决。在“拿铅笔”的活动中,我引导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学生自己提出了“他们拿出的枝数不一样多,一个是3枝,一个是4枝,这是为什么呢?”我再组织学生讨论解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过“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再认识分数的完整意义。因此“分数的再认识”不是初步认识整体“1”,而是对整体“1”的再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懂得整体“1”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学生对整体“1”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所以本节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感受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体验到同样拿出整体“1”的几分之几,但是由于整体“1”不同,拿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另外,还让学生根据整体“1”的几分之几所对应的数量,描述出整体“1”的大小。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拿水笔”、“比一比”、“画一画”等多个情境,激发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1”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也就不一样,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理解数学问题。
2、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讨论解决问题。如在“拿水笔”的活动中,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合作开拓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课教材是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我安排了“分铅笔”“说一说”“画一画”等多个情境活动,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教学时,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展开充分交流,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分铅笔”,这样的设计更能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首先,我通过设计“三个分一分”活动让学生产生质疑:“都是1/2,为什么对应的数却不一样?”,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激qing和学习热情,然后,又通过设计说一说、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探究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在设计上的教学基本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重要理念。我在教学中创设了一个个生动有趣、贴进学生生活的情境,活跃了课堂氛围,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有了这样的情感学生学起数学知识来当然是事半功倍了。此外,“分铅笔”“读书”“吃蛋糕”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理解数学问题。
2、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开拓思维,积极参与,充分合作。教师适时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当中,较好地扮演了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
专业分数再认识评课稿(案例17篇)篇十五
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教材通过创设“拿铅笔”“看书”等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材分析。
教材编写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二是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活动,教材中创设了“拿铅笔”“看书”“捐款”“画图形”等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体会标准不同,分数表示的意义也不同。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分数的读、写,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2、在具体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导言。
(学生回答:分数)。
2、旧知识了解出示:(课件)。
(1)图1表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两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数2分之1来表示。
(2)图2表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三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数3分之1来表示。
(3)图3表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四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数4分之1来表示。
(通过让学生说分数,认分数,说分数含义的过程,了解学生以有知识的起点。)。
3、他们的回答都非常准确,老师要分发铅笔给他们,以示奖励。谁能帮帮我吗?
(准备两盒数量不同的铅笔,一盒8枝,另一盒6枝,请两位同学来分。)。
二、活动引入新课学习。
1、老师这儿有两盒铅笔,你们能从每一盒铅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
提出观察要求:其他同学认真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能提出问题吗?
(学生分别拿出的是4枝和3枝。)(学生可能的回答)。
(1)都是1/2,怎么拿出的枝数不一样?
(2)为什么一个同学拿4枝,另一个同学拿了3枝?
2、小组合作活动。
提出活动要求:为什么他们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枝数却不一样多呢?
请大家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1)学生借助学具独立操作。
(2)小组交流。
(3)学生代表汇报。
师总结:同学们都认为每盒的总枝数不一样,所以两个同学拿出铅笔的枝数不同。那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
生a: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8支,全部铅笔的1/2是4枝。
生b: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6支,全部铅笔的1/2是3枝。
过度(师:事实证明同学们的想法是对的了。)。
(通过组织学生交流,在比较中初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体会整体不一样多,所以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深化对分数的理解。)。
3、总结归纳。
(1)原来分数还有一个奇妙的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2)学生总结:(能表达出以下内容就可以)。
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每盒的总枝数不一样),所以1/2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
板书:由于相同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四、理解应用。
1、为了表扬同学们对刚才所学知识的态度和效果,老师给班级读书角买了2本书。
(电脑出示《小学数学常识大全》和《小学数学经典题库》两本书的封面。)。
师:淘气和笑笑都看了这本书的1/3,他们看得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
学生汇报:因为的书厚薄不同,所以两人看的页数也不同。
(整体“1”不同,分数表示的量也不同。)。
2、阅读教材34页的“画一画”
画出每个图形的4分之1,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做?
(学生总结)。
板书:相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3、提问:为什么4个方格可以用4分之1表示,1个方格也可以用4分之1表示呢?
(学生可能的回答)。
生a:把4个方格平均分4份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4分之1来表示。
生b:我把1个方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也可以用4分之1来表示,只不过这个一份小一些。
五、巩固练习。
1、指导阅读:书上第35页第1题,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
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说出1~2个图形所表示的“整体”与“部分”的意义。)。
2、学生儿独立在书中完成教材第35页第2题。
(老师巡视检查)。
3、出示教材第36页第5题,在交流中请学生说说理由。
(本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估计与推理能力,发展学生数感。如果学生遇到理解困难,可以借助事先准备的图形和小棒在组内演示解决,最后由学生代表汇报演示小组讨论的结果。)。
4、拓展延伸小组合作完成36页第6题。
思考: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通过练习,巩固基本知识和技能,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5、总结汇报:
相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相同,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整体的大小。
a:相同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b:相同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这一切都取决于整体的大小,如果整体大,相应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大;如果整体小,相应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小。
(引导学生梳理知识,体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事物的乐趣)。
板书设计:
相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相同,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整体的大小。
a:相同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b:相同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c:如果整体大,相应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大;
如果整体小,相应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小。
专业分数再认识评课稿(案例17篇)篇十六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34—36页。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课件,任意大小的圆一个。
教材中安排了“拿铅笔”“说一说”“画一画”等多个情境活动,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教学时,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展开充分交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加之多媒体课件的恰当介入,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对于分数而言,学生是在三年级下册教材“分一分(一)”中,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在“分一分(二)”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这里的“再认识”已经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这里学习的分数知识与原来学习的分数知识是有区别的:一是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标准”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二是结合具体的情景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相隔时间较长,加之这里学习的分数意义范畴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充分的感知。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自由说出已知分数)。
师:谁能给老师说说,1/2表示什么?
(1/2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
(愿意)。
师:好,大家都同意,那么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圆纸片,折出它的1/2。
(动手折纸)。
师:谁愿意将你折的展示给大家看呢?
(两名拿有不同大小圆片的同学展示)。
师:请同学们认真对比观察,他们都正确的折出了自己图形的1/2,可为什么同样是1/2,折后图形的大小却不一样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分数的再认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回顾对分数的初步认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起点。从折出圆片的1/2,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复习巩固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初步感知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数量也不同,从实际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再认识分数的探索欲望。
二、创设情境,深化理解。
活动一:拿水笔。
师:这儿有三盒水笔,你们能从每一盒水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
(请三名学生到讲台前)。
师:你们准备怎么拿呢?
生:我准备把全部水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动手拿,并将拿到的水笔展示给大家看)。
师: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们三人拿出的枝数不一样。
师:为什么他们三人都是拿全部水笔的1/2,拿出的枝数却不一样多呢?请大家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
生a:盒子里全部的水笔是6支,全部水笔的1/2是3枝。
生b:盒子里全部的水笔是8支,全部水笔的1/2是4枝。
生c:盒子里全部的水笔是8支,全部水笔的1/2是4枝。
师板书:
6支1/23支。
8支1/24支。
8支1/24支。
师:我们把水笔的总支数叫整体,将取出的1/2叫部分。(补充板书)。
师:水笔的总支数不一样多,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它所对应的部分,1/2的量也就不一样;水笔的总支数一样多,也就是整体“1”一样,它所对应的部分,1/2的量也就一样。
师:假设共有10枝水笔,它的1/2是多少?100枝呢?
(集体回答)。
小结:总支数相同,1/2所表示的支数相同;总支数不同,同样是1/2,所表示的支数却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讨论---初步得出结论---验证---总结归纳结论”的一个体验数学的过程,从中体会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不同。
专业分数再认识评课稿(案例17篇)篇十七
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掌握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方法。
多媒体课件,圆形纸片、长方形纸片和正方形纸片若干张。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认识几分之一、操作深化。
1、直观操作、初步感知。(例题1)。
老师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平均每人可以分得多少?追问:“半个”可以用什么数表示?(1/2)。
师:像1/2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
认识分数。
揭题:认识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师:这半个用1/2表示,那另外半个呢?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板书)。
2、教学分数各部分名称及写法。
提问:1/2的分母是几?分子是几?
强调:现在你知道小明和小兰各分得多少蛋糕了吗?
3、操作理解,深入认识。(“试一试”)。
师:瞧!老师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纸,你能折一折,并涂出这张纸的1/2吗?
学生活动。
展示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这些折法都不同,为什么每份都可以用1/2表示?
师:虽然折法不同,但他们都把这张长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1/2。
4、辨别判断,巩固认识。
出示判断练习。
下面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也可以用1/2来表示?为什么?
5、小结:看来不管是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6、认识几分之一(“想想做做”第1题)。
7、“想想做做”第2题。
8、继续认识几分之一(“想想做做”第4题)。
你想试着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吗?
(小组活动:表示出圆、长方形、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汇报:说说看你表示的是几分之一?你是怎么表示的?
每人向同组的小伙伴介绍自己表示的分数。
小结:把一个物体或者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1、比较1/2和1/4。
师:瞧!老师这儿有两个相同大小的圆,能表示两个不同的分数吗?(涂色表示圆的1/2和1/4)。
师:仔细观察涂色部分!你能比较1/2和1/4哪个大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你们的比较结果是怎样的?能说说你们是怎样比出来的吗?
小结:可以根据两张圆纸片中涂色部分的大小来判断;也可以根据1/2和1/4的含义来思考,即“把同样大小的一张圆纸片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自然就越小。”
2、出示第三个圆(1/8)。
请你猜一猜,1/8和1/2、1/4比一比大小怎样?你是怎么想的?
3、小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分数就越小。
4、感受几分之一与“1”的关系。(“想想做做”3)。
请大家看屏幕,把一张纸条全部涂满颜色用1来表示。
随着电脑的演示,让学生猜猜看:现在涂色部分是这张纸条的几分之一?
观察一下从中你能想到些什么呢?
小结:同样长的纸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5、“想想做做”第5题。
6、“想想做做”第6题。
四、全课小结。
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只要你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就会使自己越来越充满智慧!
师:回顾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