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问题,认清自身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欢迎大家阅读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优秀总结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
最优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总结范文(18篇)篇一
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全民素质,是二十一世纪科技时代国家强大的基本体现,因此人们逐渐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人们对知识的苛求程度越来越大,全民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然而大多数人却忽视了农村教育的重要性。
毋庸直言,新世纪的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非常重要的时期。目前,我国农业在总体上实现了温饱、进入小康的前两步目标,已经开始向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迈进。然而,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却令人担忧。目前,我国农民整体素质较低,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需要的状况,这将成为阻碍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这样,如何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新时代农村人材,适应农村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成为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而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普及农村义务教育。
将直接导致效率的差异,进而导致收入结果的差异。
结合我国农村教育的大好形势,本人在新学期之初对我县部分农村小学进行了深入地走访了解,从中。
总结。
一、学校办学经费紧张。据调查的情况,当地政府拿出的有限资金来办乡村教育,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村青少年对教育的需求的。学校办学经费主要由上级主管部门按照学校学生人数拨给,但农村学校规模较小,生源有限,回拨经费往往是杯水车薪,根本不足以维持学校正常办公办学。而且有的贫困地区由于财政吃紧还会挪用教育经费,层层克扣,造成办公经费更加紧张。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门却不顾农村的现状而要求一些小学、中学一定要达到“普九标准”,这无异是在让学校背负沉重的负担。更有些学校为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花费巨额的招待费。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农村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农村小学教育的课程不完备。由于乡村小学比较分散,加上经济的制约,农村小学课程除语文、数学之外,往往缺少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或有开设但无专业教师任教,甚至由主科老师将所有课程一手包办。但主科老师因缺乏足够知识水平,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所以往往这些本该开设的科目就成了一种摆设,每天的课程表中虽说有这些科目,但结果上的却是语文课、数学课或自习课,结果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法在乡村小学中普及开来。这些必备的体育器材,实验设备,音美工具等配套设施的短缺,也是拖慢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
四、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农村学校任教的老师有很多是民办教师或代课转正教师,他们的学历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由于地方财政支出有限,教师工资是少之又少,月工资收入大多在一千至一千五百元左右,至于其他如考核奖,岗位津贴,职位补贴等其他福利则无谈起,这样就给教师的生活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很多农村任教的教师还要承担一些摊派,如修建公路、地方报纸的征订,继续教育或参加种种培训学习,这些费用全都直接从教师工资中扣除,这些摊派根本就容不得教师反对,犹如强盗拦路抢劫,这些做法直接损害了教师的利益。一方面由于受我县经济水平发展滞后的影响,政府在教师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没有较好的吸引力,很多当地专(本)科师范毕业生毕业后根本不愿意回乡任教。另一方面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又由于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成阻碍。大多数从事乡村教学十几年的老教师,缺乏现代高科技知识,连普通话都讲的不是很标准。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其中问题最大还是在于农村学校教师编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几乎所有的农村学校都面临着教师紧缺的情况,这样就造成教师的工作量不断地增加。据统计,很多学校平均每个老师一星期要上18节课以上,而且还要兼顾不同年级的主副科教学,甚至是双主科。老师们的精神压力和工作压力是越来越重,精力上也有些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课堂的教学质量也肯定会随之下降。因此,解决农村教师问题是改变我县农村教育现状的之根本。
象:篮球场是黄泥地,操场是一块荒田,实验室的仪器陈旧的难以利用。如此的设施怎么进行有效的教学呢?相反在城镇的小学,教学活动多种多样,体育设施和其它教学设备可以说是完善,如此的差距是为什么?是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六、辍学率居高不下。农村农民收入的影响对儿童接受教育的程度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家庭的经济拮据,使儿童很早就离开学校,外出打工,流失率不断升高。据很多学校校长反映,在农村学校中,一至六年级在校生人数都是呈现金字塔形的比例,越往高的年级,学生的流失就越大,其中约70%的为女生。如何控制学生不断地流失,降低辍学率,这也是摆在教育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虽然我县农村教育中存在着种种不同的问题,但我们还是要欣喜地看到我县农村教育也有着独特的优势:
一、自然环境优势:农村广阔的土地,多彩的森林,连绵的山脉,蜿蜒的河流,使得农村学生掌握了好多课本以外的知识。
二、社会环境优势:农村学生远离繁华的城市,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比起城镇学生来说相对较小,不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和事物的腐蚀,能够在一个相对健康的社会环境中成长。
三、农村人民的淳朴,善良,勤劳,勤俭的优秀的品质,从一点一滴中对乡村儿童进行言传身教。
总结:
育两免一补等优惠政策,我相信我县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会慢慢消失。
最优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总结范文(18篇)篇二
通过我们的实地走访,发现农村家长学历基本为小学或者初中,甚至还有很多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收入、就业机会、生活条件等各个方面都明显优于农村,学历高有能力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农村,选择进城打工,留下的都是那些在城市混不下去的人。从而导致农村人口呈现两极分化严重,老的老小的小。其中有两类家庭居多,第一类是父母在家务农,留在孩子身边;第二类家庭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带,即留守儿童。
先来看看第一类家庭,这些家长都是在城市里无法找到工作,不得不留在农村的,一般来说他们文化水平都很低,只有小学或者初中,全家人靠务农为生。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双方必须要有一个抽出时间来带孩子,这大大影响了干农活,影响了全家的生计。为了生计,父母没有时间陪在孩子身边读书给孩子听,不耐烦手把手教孩子怎么穿鞋子,怕孩子乱跑影响自己干农活就把孩子关在房间里……学前教育的缺失对孩子价值观形成、智利开发影响是巨大的。当孩子才四五岁,还没达到入学年龄时,父母就迫不及待的将孩子送入学校。父母只是想让学校去管孩子,好让自己有更多时间去干农活。由于孩子年龄小,头脑还没发育到适合学习的程度,再加上缺少学前的智利开发,让很多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他们根本跟不上学校的进度。
绝大多数家长还是支持孩子学习的,他们深知务农的艰苦,想让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生活的现实的。家长白天忙着干农活,只有晚上才能有一点的时间顾及孩子,由于家长的学历水平都很低,根本无法辅导孩子学习,也不知道该怎么在学习上帮助孩子。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发现自己跟不上的时候,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办,也没太放在心上。等到考试成绩出来,家长发现孩子的成绩和改变命运的目标相差甚远,心急如焚。但是,自己不会教,也不会用正确方法引导孩子,很多家长就会去买一堆的习题书逼着孩子去做。孩子做完以后,家长不会帮着孩子订正,原来不会的还是不会,没有任何效果,只是徒增孩子的负担。家长看到孩子做了,就以为自己帮助到了孩子。等到下次考试成绩出来后,家长又将大失所望,渐渐的开始不耐烦,斥骂孩子,这大大激发了孩子逆反情绪,对孩子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在了解农村父母教育理念时发现一个很大的偏见。农村父母认为,关心孩子就是在物质上给孩子钱让他们念书,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关心,他们不会抽时间陪孩子学习,也不会关心他们学习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会做的大多只是,想起来时候询问下孩子学习情况,跟孩子说几句早已听出老茧的励志名言。走访时遇到过这么一个学生,由于学习跟不上,父母平时也没关心他学习,他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开始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开始逃课,后来渐渐发展成根本不去上课。而粗心的家长只是偶尔问问孩子学习的情况,孩子轻松的蒙混过关。等到家长发现孩子开始混社会时,已经过去了两个月。家长又不知道该如何挽回,打骂体罚只会将孩子越推越深,直至无力挽回。还有一些孩子,他们在学校犯了错,老师想找家长谈谈,但是家长忙于生计,对老师的帮助并不配合。即使有些家长能和老师进行信息交流,但是家长在孩子心中地位却不高,孩子根本不怕家长,家长无法管教孩子,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越走越偏。
家长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其实十分微妙,一方面,每个家长都认为读书重要,只要孩子会读书,自己不论砸锅卖铁也会供孩子读书。而另一方面,读书无用论还是存在于家长的观念中,在他们身边,一些普通院校毕业的学生也难找到工作,周围一些没文化的孩子出去打工却能赚很多钱。这种微妙的心态造成了,如果孩子会读书家长会十分支持,如果孩子读书成绩不理想,父母会想不会念还不如打工算了。父母的这种心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学成绩两极分化的情况,成绩好的越来越好,成绩差的父母也会另谋出路,孩子成绩越来越差。在城市,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会想尽方法帮孩子报各式各样的补习班帮助孩子学习,很多孩子得以跟上进度,继续学习。然而,农村父母的心态使得很少有父母会逼着孩子上补习班,孩子自己因为贪玩又很少会主动提出来,因此学习一时跟不上的会越落越多,这对很多孩子成长是不利的。
再来看看另一类家庭,即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来带。我们实地走访出了解到,爷爷奶奶辈的学历大多是小学,很多连小学都没有读,文化水平比留在农村的父母还要低。他们根本不管孩子学习,也管不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贪玩,也越来越难管,爷爷奶奶很多也会溺爱孩子,随着孩子来。因此,孩子玩起来更加无所忌惮,很多都因为贪玩而荒废了学业,甚至有些还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
实践之前总有听到报道,说很多农村孩子因为付不起学费而辍学,所以我们对经济状况对学业影响也做了深入调查。我们发现,读小学和初中的父母把很大一部分的钱用于孩子教育,但是基本还能负担。但是,到了高中大学以后,基本所有的父母都开始负债供孩子上学。大多数父母选择向亲戚朋友借钱,少数向国家贷款。可见,总体上农村家庭在孩子教育上经济压力还是比较大的。然而我们在教育局询问是否有专款给予贫困孩子帮助时,我们了解到,政府有对贫困的优等生提供奖学金,以及特困生提供助学金,一些社会团体也会给予一些帮助。但是,很多困难的家庭并没有在补助的范围内,加之农村家长意识淡薄,很多可以得到补助的家庭并没有提出申请,这使得真正得到补助的家庭少之又少。在走访家长中,我们了解到,几乎所有家长认为:只要孩子会读书,家长无论如何也会供孩子上学。因此,对贫困生补助的不足并没有导致很多的孩子辍学,但是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父母的经济负担。
我们一直觉得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但走访中我们有了新的认识。我们询问如果经济困难只能供一个孩子继续学习时会怎么选择,大多数的父母都表示无论如何都要供所有孩子上学,也有一部分表示供学习好的那个,表示选择男孩的少之又少。
最优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总结范文(18篇)篇三
先来看看第一类家庭,这些家长都是在城市里无法找到工作,不得不留在农村的,一般来说他们文化水平都很低,只有小学或者初中,全家人靠务农为生。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双方必须要有一个抽出时间来带孩子,这大大影响了干农活,影响了全家的生计。为了生计,父母没有时间陪在孩子身边读书给孩子听,不耐烦手把手教孩子怎么穿鞋子,怕孩子乱跑影响自己干农活就把孩子关在房间里……学前教育的缺失对孩子价值观形成、智利开发影响是巨大的。当孩子才四五岁,还没达到入学年龄时,父母就迫不及待的将孩子送入学校。父母只是想让学校去管孩子,好让自己有更多时间去干农活。由于孩子年龄小,头脑还没发育到适合学习的程度,再加上缺少学前的智利开发,让很多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他们根本跟不上学校的进度。
绝大多数家长还是支持孩子学习的,他们深知务农的艰苦,想让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生活的现实的。家长白天忙着干农活,只有晚上才能有一点的时间顾及孩子,由于家长的学历水平都很低,根本无法辅导孩子学习,大学生个人 简历网(http:///提供也不知道该怎么在学习上帮助孩子。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发现自己跟不上的时候,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办,也没太放在心上。等到考试成绩出来,家长发现孩子的成绩和改变命运的目标相差甚远,心急如焚。但是,自己不会教,也不会用正确方法引导孩子,很多家长就会去买一堆的习题书逼着孩子去做。孩子做完以后,家长不会帮着孩子订正,原来不会的还是不会,没有任何效果,只是徒增孩子的负担。家长看到孩子做了,就以为自己帮助到了孩子。等到下次考试成绩出来后,家长又将大失所望,渐渐的开始不耐烦,斥骂孩子,这大大激发了孩子逆反情绪,对孩子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在了解农村父母教育理念时发现一个很大的偏见。农村父母认为,关心孩子就是在物质上给孩子钱让他们念书,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关心,他们不会抽时间陪孩子学习,也不会关心他们学习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会做的`大多只是,想起来时候询问下孩子学习情况,跟孩子说几句早已听出老茧的励志名言。走访时遇到过这么一个学生,由于学习跟不上,父母平时也没关心他学习,他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开始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开始逃课,后来渐渐发展成根本不去上课。而粗心的家长只是偶尔问问孩子学习的情况,孩子轻松的蒙混过关。等到家长发现孩子开始混社会时,已经过去了两个月。家长又不知道该如何挽回,打骂体罚只会将孩子越推越深,直至无力挽回。还有一些孩子,他们在学校犯了错,老师想找家长谈谈,但是家长忙于生计,对老师的帮助并不配合。即使有些家长能和老师进行信息交流,但是家长在孩子心中地位却不高,孩子根本不怕家长,家长无法管教孩子,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越走越偏。
家长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其实十分微妙,一方面,每个家长都认为读书重要,只要孩子会读书,自己不论砸锅卖铁也会供孩子读书。而另一方面,读书无用论还是存在于家长的观念中,在他们身边,一些普通院校毕业的学生也难找到工作,周围一些没文化的孩子出去打工却能赚很多钱。这种微妙的心态造成了,如果孩子会读书家长会十分支持,如果孩子读书成绩不理想,父母会想不会念还不如打工算了。大学生个人 简历网(http:///提供父母的这种心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学成绩两极分化的情况,成绩好的越来越好,成绩差的父母也会另谋出路,孩子成绩越来越差。在城市,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会想尽方法帮孩子报各式各样的补习班帮助孩子学习,很多孩子得以跟上进度,继续学习。然而,农村父母的心态使得很少有父母会逼着孩子上补习班,孩子自己因为贪玩又很少会主动提出来,因此学习一时跟不上的会越落越多,这对很多孩子成长是不利的。
再来看看另一类家庭,即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来带。我们实地走访出了解到,爷爷奶奶辈的学历大多是小学,很多连小学都没有读,文化水平比留在农村的父母还要低。他们根本不管孩子学习,也管不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贪玩,也越来越难管,爷爷奶奶很多也会溺爱孩子,随着孩子来。因此,孩子玩起来更加无所忌惮,很多都因为贪玩而荒废了学业,甚至有些还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
实践之前总有听到报道,说很多农村孩子因为付不起学费而辍学,所以我们对经济状况对学业影响也做了深入调查。我们发现,读小学和初中的父母把很大一部分的钱用于孩子教育,但是基本还能负担。但是,到了高中大学以后,基本所有的父母都开始负债供孩子上学。大多数父母选择向亲戚朋友借钱,少数向国家贷款。可见,总体上农村家庭在孩子教育上经济压力还是比较大的。然而我们在教育局询问是否有专款给予贫困孩子帮助时,我们了解到,政府有对贫困的优等生提供奖学金,以及特困生提供助学金,一些社会团体也会给予一些帮助。但是,很多困难的家庭并没有在补助的范围内,加之农村家长意识淡薄,很多可以得到补助的家庭并没有提出申请,这使得真正得到补助的家庭少之又少。在走访家长中,我们了解到,几乎所有家长认为:只要孩子会读书,家长无论如何也会供孩子上学。因此,对贫困生补助的不足并没有导致很多的孩子辍学,但是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父母的经济负担。
我们一直觉得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但走访中我们有了新的认识。我们询问如果经济困难只能供一个孩子继续学习时会怎么选择,大多数的父母都表示无论如何都要供所有孩子上学,也有一部分表示供学习好的那个,表示选择男孩的少之又少。
最优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总结范文(18篇)篇四
通过我们的实地走访,发现农村家长学历基本为小学或者初中,甚至还有很多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收入、就业机会、生活条件等各个方面都明显优于农村,学历高有能力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农村,选择进城打工,留下的都是那些在城市混不下去的人。从而导致农村人口呈现两极分化严重,老的老小的小。其中有两类家庭居多,第一类是父母在家务农,留在孩子身边;第二类家庭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带,即留守儿童。
先来看看第一类家庭,这些家长都是在城市里无法找到工作,不得不留在农村的,一般来说他们文化水平都很低,只有小学或者初中,全家人靠务农为生。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双方必须要有一个抽出时间来带孩子,这大大影响了干农活,影响了全家的生计。为了生计,父母没有时间陪在孩子身边读书给孩子听,不耐烦手把手教孩子怎么穿鞋子,怕孩子乱跑影响自己干农活就把孩子关在房间里……学前教育的缺失对孩子价值观形成、智利开发影响是巨大的。当孩子才四五岁,还没达到入学年龄时,父母就迫不及待的将孩子送入学校。父母只是想让学校去管孩子,好让自己有更多时间去干农活。由于孩子年龄小,头脑还没发育到适合学习的程度,再加上缺少学前的智利开发,让很多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他们根本跟不上学校的进度。
绝大多数家长还是支持孩子学习的,他们深知务农的艰苦,想让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生活的现实的。家长白天忙着干农活,只有晚上才能有一点的时间顾及孩子,由于家长的学历水平都很低,根本无法辅导孩子学习,也不知道该怎么在学习上帮助孩子。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发现自己跟不上的时候,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办,也没太放在心上。等到考试成绩出来,家长发现孩子的成绩和改变命运的目标相差甚远,心急如焚。但是,自己不会教,也不会用正确方法引导孩子,很多家长就会去买一堆的习题书逼着孩子去做。孩子做完以后,家长不会帮着孩子订正,原来不会的还是不会,没有任何效果,只是徒增孩子的负担。家长看到孩子做了,就以为自己帮助到了孩子。等到下次考试成绩出来后,家长又将大失所望,渐渐的开始不耐烦,斥骂孩子,这大大激发了孩子逆反情绪,对孩子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子说几句早已听出老茧的励志名言。走访时遇到过这么一个学生,由于学习跟不上,父母平时也没关心他学习,他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开始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开始逃课,后来渐渐发展成根本不去上课。而粗心的家长只是偶尔问问孩子学习的情况,孩子轻松的蒙混过关。等到家长发现孩子开始混社会时,已经过去了两个月。家长又不知道该如何挽回,打骂体罚只会将孩子越推越深,直至无力挽回。还有一些孩子,他们在学校犯了错,老师想找家长谈谈,但是家长忙于生计,对老师的帮助并不配合。即使有些家长能和老师进行信息交流,但是家长在孩子心中地位却不高,孩子根本不怕家长,家长无法管教孩子,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越走越偏。
v
最优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总结范文(18篇)篇五
通过我们的实地走访,发现农村家长学历基本为小学或者初中,甚至还有很多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收入、就业机会、生活条件等各个方面都明显优于农村,学历高有能力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农村,选择进城打工,留下的都是那些在城市混不下去的人。从而导致农村人口呈现两极分化严重,老的老小的小。其中有两类家庭居多,第一类是父母在家务农,留在孩子身边;第二类家庭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带,即留守儿童。
先来看看第一类家庭,这些家长都是在城市里无法找到工作,不得不留在农村的,一般来说他们文化水平都很低,只有小学或者初中,全家人靠务农为生。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双方必须要有一个抽出时间来带孩子,这大大影响了干农活,影响了全家的生计。为了生计,父母没有时间陪在孩子身边读书给孩子听,不耐烦手把手教孩子怎么穿鞋子,怕孩子乱跑影响自己干农活就把孩子关在房间里……学前教育的缺失对孩子价值观形成、智利开发影响是巨大的。当孩子才四五岁,还没达到入学年龄时,父母就迫不及待的将孩子送入学校。父母只是想让学校去管孩子,好让自己有更多时间去干农活。由于孩子年龄小,头脑还没发育到适合学习的程度,再加上缺少学前的智利开发,让很多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他们根本跟不上学校的进度。
绝大多数家长还是支持孩子学习的,他们深知务农的艰苦,想让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生活的现实的。家长白天忙着干农活,只有晚上才能有一点的时间顾及孩子,由于家长的学历水平都很低,根本无法辅导孩子学习,也不知道该怎么在学习上帮助孩子。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发现自己跟不上的时候,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办,也没太放在心上。等到考试成绩出来,家长发现孩子的成绩和改变命运的目标相差甚远,心急如焚。但是,自己不会教,也不会用正确方法引导孩子,很多家长就会去买一堆的习题书逼着孩子去做。孩子做完以后,家长不会帮着孩子订正,原来不会的还是不会,没有任何效果,只是徒增孩子的负担。家长看到孩子做了,就以为自己帮助到了孩子。等到下次考试成绩出来后,家长又将大失所望,渐渐的开始不耐烦,斥骂孩子,这大大激发了孩子逆反情绪,对孩子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最优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总结范文(18篇)篇六
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全民素质,是二十一世纪科技时代国家强大的基本体现,因此人们逐渐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人们对知识的苛求程度越来越大,全民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然而大多数人却忽视了农村教育的重要性。
毋庸直言,新世纪的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非常重要的时期。目前,我国农业在总体上实现了温饱、进入小康的前两步目标,已经开始向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迈进。然而,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却令人担忧。目前,我国农民整体素质较低,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需要的状况,这将成为阻碍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这样,如何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新时代农村人材,适应农村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成为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而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普及农村义务教育。
应当承认,新中国成立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相继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和法规,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促使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事业长足发展,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的劳动者。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教学内容缺乏地方特色,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教育作为教育工作唯一追求的目标,忽视中小学毕业生对生产知识和技术的需要。于是,造成了这样的结果:投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越早的人,往往文化水平较低(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流失生或毕业生),农村吸收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弱,贫困地区尤其突出。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上,长期是教育部门一家管教育,对农村的需要考虑较少,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造成教育在育人、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广大农民参与办学和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科教兴国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基础是教育。任何一个取消绝对平均主义政策的社会,人口素质的差异都将直接导致效率的差异,进而导致收入结果的差异。
结合我国农村教育的大好形势,本人在新学期之初对我县部分农村小学进行了深入地走访了解,从中总结出我县现阶段农村教育现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学校办学经费紧张。据调查的情况,当地政府拿出的有限资金来办乡村教育,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村青少年对教育的需求的。学校办学经费主要由上级主管部门按照学校学生人数拨给,但农村学校规模较小,生源有限,回拨经费往往是杯水车薪,根本不足以维持学校正常办公办学。而且有的贫困地区由于财政吃紧还会挪用教育经费,层层克扣,造成办公经费更加紧张。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门却不顾农村的现状而要求一些小学、中学一定要达到“普九标准”,这无异是在让学校背负沉重的负担。更有些学校为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花费巨额的招待费。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农村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农村小学教育的课程不完备。由于乡村小学比较分散,加上经济的制约,农村小学课程除语文、数学之外,往往缺少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或有开设但无专业教师任教,甚至由主科老师将所有课程一手包办。但主科老师因缺乏足够知识水平,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所以往往这些本该开设的科目就成了一种摆设,每天的课程表中虽说有这些科目,但结果上的却是语文课、数学课或自习课,结果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法在乡村小学中普及开来。这些必备的体育器材,实验设备,音美工具等配套设施的短缺,也是拖慢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
四、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农村学校任教的老师有很多是民办教师或代课转正教师,他们的学历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由于地方财政支出有限,教师工资是少之又少,月工资收入大多在一千至一千五百元左右,至于其他如考核奖,岗位津贴,职位补贴等其他福利则无谈起,这样就给教师的生活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很多农村任教的教师还要承担一些摊派,如修建公路、地方报纸的征订,继续教育或参加种种培训学习,这些费用全都直接从教师工资中扣除,这些摊派根本就容不得教师反对,犹如强盗拦路抢劫,这些做法直接损害了教师的利益。一方面由于受我县经济水平发展滞后的影响,政府在教师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没有较好的吸引力,很多当地专(本)科师范毕业生毕业后根本不愿意回乡任教。另一方面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又由于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成阻碍。大多数从事乡村教学十几年的老教师,缺乏现代高科技知识,连普通话都讲的不是很标准。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其中问题最大还是在于农村学校教师编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几乎所有的农村学校都面临着教师紧缺的情况,这样就造成教师的工作量不断地增加。据统计,很多学校平均每个老师一星期要上18节课以上,而且还要兼顾不同年级的主副科教学,甚至是双主科。老师们的精神压力和工作压力是越来越重,精力上也有些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课堂的教学质量也肯定会随之下降。因此,解决农村教师问题是改变我县农村教育现状的之根本。
象:篮球场是黄泥地,操场是一块荒田,实验室的仪器陈旧的难以利用。如此的设施怎么进行有效的教学呢?相反在城镇的小学,教学活动多种多样,体育设施和其它教学设备可以说是完善,如此的差距是为什么?是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六、辍学率居高不下。农村农民收入的影响对儿童接受教育的程度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家庭的经济拮据,使儿童很早就离开学校,外出打工,流失率不断升高。据很多学校校长反映,在农村学校中,一至六年级在校生人数都是呈现金字塔形的比例,越往高的年级,学生的流失就越大,其中约70%的为女生。如何控制学生不断地流失,降低辍学率,这也是摆在教育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虽然我县农村教育中存在着种种不同的问题,但我们还是要欣喜地看到我县农村教育也有着独特的优势:
一、自然环境优势:农村广阔的土地,多彩的森林,连绵的山脉,蜿蜒的河流,使得农村学生掌握了好多课本以外的知识。
二、社会环境优势:农村学生远离繁华的城市,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比起城镇学生来说相对较小,不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和事物的腐蚀,能够在一个相对健康的社会环境中成长。
三、农村人民的淳朴,善良,勤劳,勤俭的优秀的品质,从一点一滴中对乡村儿童进行言传身教。
总结:
育两免一补等优惠政策,我相信我县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会慢慢消失。
最优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总结范文(18篇)篇七
通过我们的实地走访,发现农村家长学历基本为小学或者初中,甚至还有很多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收入、就业机会、生活条件等各个方面都明显优于农村,学历高有能力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农村,选择进城打工,留下的都是那些在城市混不下去的人。从而导致农村人口呈现两极分化严重,老的老小的小。其中有两类家庭居多,第一类是父母在家务农,留在孩子身边;第二类家庭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带,即留守儿童。
先来看看第一类家庭,这些家长都是在城市里无法找到工作,不得不留在农村的,一般来说他们文化水平都很低,只有小学或者初中,全家人靠务农为生。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双方必须要有一个抽出时间来带孩子,这大大影响了干农活,影响了全家的生计。为了生计,父母没有时间陪在孩子身边读书给孩子听,不耐烦手把手教孩子怎么穿鞋子,怕孩子乱跑影响自己干农活就把孩子关在房间里……学前教育的缺失对孩子价值观形成、智利开发影响是巨大的。当孩子才四五岁,还没达到入学年龄时,父母就迫不及待的将孩子送入学校。父母只是想让学校去管孩子,好让自己有更多时间去干农活。由于孩子年龄小,头脑还没发育到适合学习的程度,再加上缺少学前的智利开发,让很多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他们根本跟不上学校的进度。
绝大多数家长还是支持孩子学习的,他们深知务农的艰苦,想让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生活的现实的。家长白天忙着干农活,只有晚上才能有一点的时间顾及孩子,由于家长的学历水平都很低,根本无法辅导孩子学习,也不知道该怎么在学习上帮助孩子。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发现自己跟不上的时候,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办,也没太放在心上。等到考试成绩出来,家长发现孩子的成绩和改变命运的目标相差甚远,心急如焚。但是,自己不会教,也不会用正确方法引导孩子,很多家长就会去买一堆的习题书逼着孩子去做。孩子做完以后,家长不会帮着孩子订正,原来不会的还是不会,没有任何效果,只是徒增孩子的负担。家长看到孩子做了,就以为自己帮助到了孩子。等到下次考试成绩出来后,家长又将大失所望,渐渐的开始不耐烦,斥骂孩子,这大大激发了孩子逆反情绪,对孩子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在了解农村父母教育理念时发现一个很大的偏见。农村父母认为,关心孩子就是在物质上给孩子钱让他们念书,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关心,他们不会抽时间陪孩子学习,也不会关心他们学习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会做的大多只是,想起来时候询问下孩子学习情况,跟孩子说几句早已听出老茧的励志名言。走访时遇到过这么一个学生,由于学习跟不上,父母平时也没关心他学习,他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开始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开始逃课,后来渐渐发展成根本不去上课。而粗心的家长只是偶尔问问孩子学习的情况,孩子轻松的蒙混过关。等到家长发现孩子开始混社会时,已经过去了两个月。家长又不知道该如何挽回,打骂体罚只会将孩子越推越深,直至无力挽回。还有一些孩子,他们在学校犯了错,老师想找家长谈谈,但是家长忙于生计,对老师的帮助并不配合。即使有些家长能和老师进行信息交流,但是家长在孩子心中地位却不高,孩子根本不怕家长,家长无法管教孩子,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越走越偏。
再来看看另一类家庭,即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来带。我们实地走访出了解到,爷爷奶奶辈的学历大多是小学,很多连小学都没有读,文化水平比留在农村的父母还要低。他们根本不管孩子学习,也管不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贪玩,也越来越难管,爷爷奶奶很多也会溺爱孩子,随着孩子来。因此,孩子玩起来更加无所忌惮,很多都因为贪玩而荒废了学业,甚至有些还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
实践之前总有听到报道,说很多农村孩子因为付不起学费而辍学,所以我们对经济状况对学业影响也做了深入调查。我们发现,读小学和初中的父母把很大一部分的钱用于孩子教育,但是基本还能负担。但是,到了高中大学以后,基本所有的父母都开始负债供孩子上学。大多数父母选择向亲戚朋友借钱,少数向国家贷款。可见,总体上农村家庭在孩子教育上经济压力还是比较大的。然而我们在教育局询问是否有专款给予贫困孩子帮助时,我们了解到,政府有对贫困的优等生提供奖学金,以及特困生提供助学金,一些社会团体也会给予一些帮助。但是,很多困难的家庭并没有在补助的范围内,加之农村家长意识淡薄,很多可以得到补助的家庭并没有提出申请,这使得真正得到补助的家庭少之又少。在走访家长中,我们了解到,几乎所有家长认为:只要孩子会读书,家长无论如何也会供孩子上学。因此,对贫困生补助的不足并没有导致很多的孩子辍学,但是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父母的经济负担。
我们一直觉得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但走访中我们有了新的认识。我们询问如果经济困难只能供一个孩子继续学习时会怎么选择,大多数的父母都表示无论如何都要供所有孩子上学,也有一部分表示供学习好的那个,表示选择男孩的少之又少。
最优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总结范文(18篇)篇八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组织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其间,我们主要以给孩子们上课的方式在湖南省怀化市芷江县杨公庙乡进行了为期10天的支教和调研活动,其中我重点参与了义务支教和社会调查两项。此次活动使我们当代大学生深入农村,了解农业生产,近距离和农民接触,了解当下农民的生活现状。对中国部分地区的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有了整体的感性认识,得到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通过参与支教了解了当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的不完善,通过此次活动,也使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磨砺了意志。
此次活动以支教为主,也兼顾调查新农村建设等问题,现将活动成果汇报如下:
(一)此次“三下乡”活动重点对杨公庙乡小学进行假期补课。授课内容以小学阶段的主科为主,像语文、数学、英语等,也有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第一次被人称呼为老师,总觉得身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支教组的每个人都认真地备课,讲课也是投入最大的热情,嗓子喊哑了,就喝口水润润,接着讲,满脸满身的粉笔灰也都顾不上擦一下。几天下来我们很多同学都有点吃不消。
1、存在的的问题:
经过这么多年的新农村建设,且加上近来大搞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就目前而言,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有很大的改善,供水供电不成问题,学生食宿有保障,但在教室教具给配方面还要更重视,现在限制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既有硬件设备跟不上的问题,也有出软件上的问题。具体而言,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在这种乡小学是严重不足的。首先是优秀教师不愿意进来,再者是进来了留不住。这是农村教育长期缓慢发的展的关键因素。
在这期间,作为一名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上的几堂课让我感受深刻。
这里的学生特别乖,上课的纪律好得几乎无可挑剔。他们特别腼腆,没有一个人举手回答问题,上台来朗诵也要老师在下面推荐才肯。在齐读的过程中,我观察到大部分学生姿势端正,态度极其认真。但同时我也发现学生们的朗读存在严重的问题——唱读,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但这样的现状非常不乐观,也让我非常担忧。另外我也发现孩子们的普通话水平还很低,很多同学的平翘舌不分,这就和当地的语言环境、学习氛围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知道语言是要多说才流利,但在那里同学们除了上课,其余的时间里都是说家乡话,久而久之他们的普通话也变得不伦不类。
学公平上还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当然,农村学生的基础不牢固早已是路人皆知的,但通过调查下来的情况来看,基础不厚不过是疥癣之疾,劲头不足才是心腹大患。因为基础不足尚可以亡羊补牢,劲头丧失、锐气大减则是釜底抽薪。曾经想当然地以为农村的生活条件大不如城市,人言:困于心,横于虑,而后作。农村的孩子为改善改变这种状况而奋发读书。但实际考察下来与理想大相径庭。具体是何种原因造成今日之农村学生思想之贫大于物质之贫尚待查明。或许是今日农村的物质生活相对提高,也或许是电视网络的舆论作用。总之,摆在眼前的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2、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地方特色和整体优势,提出以下改进意见:
首先是在学生方面,虽然大多学生基础薄弱且学习积极性不高,但其资质还是相当不错的。山村虽然物质条件不甚丰裕,但基本的能保证青少年健康发育成长的物质所需还是有的。学生大多淳朴可爱,反应敏捷,可塑性强。所以,基于这个还算不错的客观条件,只要老师在学生身上多花心思,严格要求,注重学生精神方面的引导,积极鼓励,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可以也是一定能够提高的。
另外,在支教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不少专业知识强,敬业程度高的优秀教师。不光如此,也有老师放弃了外调升迁的大好机会,甘愿扎根留在这穷乡僻壤,十几年如一日,从未止息。对于此种难得的教学资源,当地教育部门,当地政府应该加大扶持,重点关照。对这类安心扎根农村的教师一方面提高待遇,另一方面可遣至外地进行培训,促成其更好地为本地教育事业服务。
然而以上两点所能解决问题的范围和程度毕竟有限,这个长期形成的差距必然要用长效的机制才得以彻底解决。在这当中,唱主角的正是国家的相关政策倾向和重点帮扶。农村问题说到底是一个穷字,但核心并不是穷经济,而在于穷知识、穷技术、穷观念,归根到底是穷人才。只有想办法让无数的知识人才前赴后继不断地投身到中国的农村建设队伍当中,这个问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但目前就全国范围的大学生就业去向来看,基本上没有主动积极考虑去到农村就业的。其中责任并不在于大学生,而是在于国家的政策性导引不够。并没有足够的鼓励来弥补其物质条件的匮乏所留下的空白,大学毕业生不愿意投身农村的建设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好在近年来我国对于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正在不断地加强,相信随着城市就业的饱和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到位,将会不断有大学生到农村去就业、生活,而城乡教育的差距届时将会逐渐缩小。
支教的日子里,那些孩子带给我们太多的感动。我们爱那些孩子,就像自己的弟弟妹妹们一样。虽然他们叫我们老师,但我知道,他们早就把我们当成了哥哥姐姐,并且他们爱我们更多。他们是用那么纯朴的方式表达着他们对我们的喜爱,在我们要走的那天,他们煮了鸡蛋,带了家里最好的东西来为我们送行,这份情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对么的让人感动。。在我们活动结束临走之前,孩子们给我们写的纸条像漫天飞舞的雪花,一片一片落在心底,在里面融化。告别会上,当我站在那方站了十天的讲台上,面对那么多稚嫩而又熟悉的脸,和同伴一起唱起周华健的朋友时,心里涌起一阵感伤,真的结束了吗?我由于害怕抑制不住情感会突然哭出来,对孩子们说临别赠言时不自觉地加快了语速,一口气说完就跑出了教室,还好,我没有给他们留下一张悲伤的脸。
我对一个好惹事又不好好学习的男孩子说,以后要好好学习,他非常认真地对我说:“我会的,我要想老师你们一样考上大学!”我突然很感动,因为我知道我们这次没有白来。我们走的那天,孩子们早早等在马路边上,个个哭红了眼睛,我们是带着他们深深的祝福与满心的沉重踏上了归途。
别了,可爱的孩子;别了,淳朴的乡村……。
最优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总结范文(18篇)篇九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已广泛地被大家所接受。任何教育都是要从小打好基础的`,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打好小学教育的基础,对今后中学、大学的学习将起到极大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较多。据统计:我国有80%的学生是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的,这些学生的素质会影响到我国整体学生的素质,而农村的教育条件、教学水平等在总体上都低于城镇小学,因此,农村的义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又是如何呢,我对此进行了调查。
通过走访和资料调查,在经过分整理,大致概括出楚桥小学教育的现状。
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校舍上,由原来简陋的土坯房子改建为砖瓦房,宽敞明亮,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良的学习环境。其次是教学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第三是在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我认为目前农村的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因经常缺乏资金无法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1、教师负担重。在我们农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打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3、教师培训落后。做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
4、教师自学自研落后。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可是,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许多学校没有网络,缺少图书。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多数已经过时。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我所调查的楚桥小学,但由于教学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等因素,以及越来越多的家长外出打工,随之把孩子也送到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就读,加之计划生育工作到位,因此生源逐年减少,。但目前农村小学不提供住宿,这就造成了部分家比较远的学生上学的不便,小学生年龄小,每天来回跑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可是要住校,学校又无宿舍。
在教学水平上农村小学是无法与城镇小学相提并论的,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归结原因大致有5点:
1、硬件方面,即教学设备简陋,无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2、软件方面即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各方面条件都差,年轻的毕业生大都不愿到农村任教,教师平均年龄较大,知识结构相对陈旧,工作也缺乏年轻人的激情与活力。
3、家长素质较低,督促孩子读书的意识淡薄,有的甚至是抱着让小孩呆在学校省得他在身边闹或四外乱跑的想法把孩子送进学校的。
4、孩子天性爱玩,在缺乏适当的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不会自发地产生学习的兴趣。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加之各级政府部门对教育重视不足,农村教育的发展比较缓慢。农村小学教育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所以应该高度重视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不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其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均衡的必经途径。否则,就相当于丢掉了小学阶段的教育,丢掉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也就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农村教育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而不应该成为被社会遗忘的角落。“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真正要做到只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条件,加强和牢固基础教育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是农村小学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这次的调查使我受益匪浅,看到了农村发展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同时,也了解到了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而农村的小学教育更是重中之重。重视农村小学教育,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现状,是农村义务教育能否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加强农村小学教育的力度,才能逐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农村小学教育需要国家和政府更高的重视和不断的探索。
最优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总结范文(18篇)篇十
通过我们的`实地走访,发现农村家长学历基本为小学或者初中,甚至还有很多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收入、就业机会、生活条件等各个方面都明显优于农村,学历高有能力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农村,选择进城打工,留下的都是那些在城市混不下去的人。从而导致农村人口呈现两极分化严重,老的老小的小。其中有两类家庭居多,第一类是父母在家务农,留在孩子身边;第二类家庭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带,即留守儿童。
先来看看第一类家庭,这些家长都是在城市里无法找到工作,不得不留在农村的,一般来说他们文化水平都很低,只有小学或者初中,全家人靠务农为生。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双方必须要有一个抽出时间来带孩子,这大大影响了干农活,影响了全家的生计。为了生计,父母没有时间陪在孩子身边读书给孩子听,不耐烦手把手教孩子怎么穿鞋子,怕孩子乱跑影响自己干农活就把孩子关在房间里……学前教育的缺失对孩子价值观形成、智利开发影响是巨大的。当孩子才四五岁,还没达到入学年龄时,父母就迫不及待的将孩子送入学校。父母只是想让学校去管孩子,好让自己有更多时间去干农活。由于孩子年龄小,头脑还没发育到适合学习的程度,再加上缺少学前的智利开发,让很多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他们根本跟不上学校的进度。
绝大多数家长还是支持孩子学习的,他们深知务农的艰苦,想让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生活的现实的。家长白天忙着干农活,只有晚上才能有一点的时间顾及孩子,由于家长的学历水平都很低,根本无法辅导孩子学习,也不知道该怎么在学习上帮助孩子。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发现自己跟不上的时候,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办,也没太放在心上。等到考试成绩出来,家长发现孩子的成绩和改变命运的目标相差甚远,心急如焚。但是,自己不会教,也不会用正确方法引导孩子,很多家长就会去买一堆的习题书逼着孩子去做。孩子做完以后,家长不会帮着孩子订正,原来不会的还是不会,没有任何效果,只是徒增孩子的负担。家长看到孩子做了,就以为自己帮助到了孩子。等到下次考试成绩出来后,家长又将大失所望,渐渐的开始不耐烦,斥骂孩子,这大大激发了孩子逆反情绪,对孩子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在了解农村父母教育理念时发现一个很大的偏见。农村父母认为,关心孩子就是在物质上给孩子钱让他们念书,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关心,他们不会抽时间陪孩子学习,也不会关心他们学习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会做的大多只是,想起来时候询问下孩子学习情况,跟孩子说几句早已听出老茧的励志名言。走访时遇到过这么一个学生,由于学习跟不上,父母平时也没关心他学习,他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开始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开始逃课,后来渐渐发展成根本不去上课。而粗心的家长只是偶尔问问孩子学习的情况,孩子轻松的蒙混过关。等到家长发现孩子开始混社会时,已经过去了两个月。家长又不知道该如何挽回,打骂体罚只会将孩子越推越深,直至无力挽回。还有一些孩子,他们在学校犯了错,老师想找家长谈谈,但是家长忙于生计,对老师的帮助并不配合。即使有些家长能和老师进行信息交流,但是家长在孩子心中地位却不高,孩子根本不怕家长,家长无法管教孩子,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越走越偏。家长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其实十分微妙,一方面,每个家长都认为读书重要,只要孩子会读书,自己不论砸锅卖铁也会供孩子读书。而另一方面,读书无用论还是存在于家长的观念中,在他们身边,一些普通院校毕业的学生也难找到工作,周围一些没文化的孩子出去打工却能赚很多钱。这种微妙的心态造成了,如果孩子会读书家长会十分支持,如果孩子读书成绩不理想,父母会想不会念还不如打工算了。父母的这种心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学成绩两极分化的情况,成绩好的越来越好,成绩差的父母也会另谋出路,孩子成绩越来越差。在城市,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会想尽方法帮孩子报各式各样的补习班帮助孩子学习,很多孩子得以跟上进度,继续学习。然而,农村父母的心态使得很少有父母会逼着孩子上补习班,孩子自己因为贪玩又很少会主动提出来,因此学习一时跟不上的会越落越多,这对很多孩子成长是不利的。
再来看看另一类家庭,即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来带。我们实地走访出了解到,爷爷奶奶辈的学历大多是小学,很多连小学都没有读,文化水平比留在农村的父母还要低。他们根本不管孩子学习,也管不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贪玩,也越来越难管,爷爷奶奶很多也会溺爱孩子,随着孩子来。因此,孩子玩起来更加无所忌惮,很多都因为贪玩而荒废了学业,甚至有些还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
实践之前总有听到报道,说很多农村孩子因为付不起学费而辍学,所以我们对经济状况对学业影响也做了深入调查。我们发现,读小学和初中的父母把很大一部分的钱用于孩子教育,但是基本还能负担。但是,到了高中大学以后,基本所有的父母都开始负债供孩子上学。大多数父母选择向亲戚朋友借钱,少数向国家贷款。可见,总体上农村家庭在孩子教育上经济压力还是比较大的。然而我们在教育局询问是否有专款给予贫困孩子帮助时,我们了解到,政府有对贫困的优等生提供奖学金,以及特困生提供助学金,一些社会团体也会给予一些帮助。但是,很多困难的家庭并没有在补助的范围内,加之农村家长意识淡薄,很多可以得到补助的家庭并没有提出申请,这使得真正得到补助的家庭少之又少。在走访家长中,我们了解到,几乎所有家长认为:只要孩子会读书,家长无论如何也会供孩子上学。因此,对贫困生补助的不足并没有导致很多的孩子辍学,但是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父母的经济负担。
我们一直觉得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但走访中我们有了新的认识。我们询问如果经济困难只能供一个孩子继续学习时会怎么选择,大多数的父母都表示无论如何都要供所有孩子上学,也有一部分表示供学习好的那个,表示选择男孩的少之又少。
最优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总结范文(18篇)篇十一
家长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其实十分微妙,一方面,每个家长都认为读书重要,只要孩子会读书,自己不论砸锅卖铁也会供孩子读书。而另一方面,读书无用论还是存在于家长的观念中,在他们身边,一些普通院校毕业的学生也难找到工作,周围一些没文化的孩子出去打工却能赚很多钱。这种微妙的心态造成了,如果孩子会读书家长会十分支持,如果孩子读书成绩不理想,父母会想不会念还不如打工算了。父母的这种心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学成绩两极分化的情况,成绩好的越来越好,成绩差的父母也会另谋出路,孩子成绩越来越差。在城市,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会想尽方法帮孩子报各式各样的补习班帮助孩子学习,很多孩子得以跟上进度,继续学习。然而,农村父母的心态使得很少有父母会逼着孩子上补习班,孩子自己因为贪玩又很少会主动提出来,因此学习一时跟不上的会越落越多,这对很多孩子成长是不利的。
再来看看另一类家庭,即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来带。我们实地走访出了解到,爷爷奶奶辈的学历大多是小学,很多连小学都没有读,文化水平比留在农村的父母还要低。他们根本不管孩子学习,也管不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贪玩,也越来越难管,爷爷奶奶很多也会溺爱孩子,随着孩子来。因此,孩子玩起来更加无所忌惮,很多都因为贪玩而荒废了学业,甚至有些还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
实践之前总有听到报道,说很多农村孩子因为付不起学费而辍学,所以我们对经济状况对学业影响也做了深入调查。我们发现,读小学和初中的父母把很大一部分的钱用于孩子教育,但是基本还能负担。但是,到了高中大学以后,基本所有的父母都开始负债供孩子上学。大多数父母选择向亲戚朋友借钱,少数向国家贷款。可见,总体上农村家庭在孩子教育上经济压力还是比较大的。然而我们在教育局询问是否有专款给予贫困孩子帮助时,我们了解到,政府有对贫困的优等生提供奖学金,以及特困生提供助学金,一些社会团体也会给予一些帮助。但是,很多困难的家庭并没有在补助的范围内,加之农村家长意识淡薄,很多可以得到补助的家庭并没有提出申请,这使得真正得到补助的家庭少之又少。在走访家长中,我们了解到,几乎所有家长认为:只要孩子会读书,家长无论如何也会供孩子上学。因此,对贫困生补助的不足并没有导致很多的孩子辍学,但是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父母的经济负担。
我们一直觉得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但走访中我们有了新的认识。我们询问如果经济困难只能供一个孩子继续学习时会怎么选择,大多数的父母都表示无论如何都要供所有孩子上学,也有一部分表示供学习好的那个,表示选择男孩的少之又少。
共
2
页,当前第。
2
页
1
2
最优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总结范文(18篇)篇十二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1在今年的暑假我参与了我市遵义师范学院组织的以“勇担强国使命共建和谐家园”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其间,我们深入遵义市道真县棕坪乡进行了为期1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有:支教扫盲、文化宣传、法律普及、义务劳动、开展农技知识培训、社会调查、济困助学、走访老党员和重走长征路等。其中,我重点参与了义务支教和社会调查两项。
此次活动使我们当代大学生能够深入农村,了解农业生产,近距离和农民接触,了解当下农民的生活现状。对中国部分地区的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有了整体的感性认识,得到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通过此次活动,也使我们当代大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磨砺了意志。对继承和发扬“五四”爱国、进步、__、科学的光荣传统,把爱国热情和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活动以支教为主,故所得成果也是与教育有关。现将活动成果汇报如下:
此次“三下乡”活动重点针对棕坪乡的小学、初中学生进行假期补课。授课内容以中学阶段的主科为主,兼办有兴趣特长班。我在这当中担任七年级和九年级的数学老师,支教为期十天,共授课21课时,教授学生一百余人。其间利用休息时间,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家访。通过当堂授课、家访以及同当地学校领导座谈,对农村的教育状况有了大略的认识,并为之作了相应的整理和思考,从而得出了一些初步分析结论和建议。
1、存在的的问题:
经过这么多年的新农村建设,且加上近来大搞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就目前而言,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日趋完善,供水供电不成问题,教室教具给配充足(比如也能实现多媒体。
教学。
),学生食宿很有保障。所以,现在限制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已不再是硬件设备跟不上的问题,而是出现在软件上。具体而言,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在这种乡镇中学是严重不足的。首先是优秀教师不愿意进来,再者是进来了留不住。这是农村教育长期缓慢发的展的关键因素。
没有能力进行专业的指导的,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多数农村学生并不同城市的学生一样用很多的课余时间来学习,相反,农村的学生自律能力普遍不强,这主要是观念差异所致。所以谈及如何提高成绩这个问题上,学生和家长由切身体会而得出统一的结论是,老师严则成绩高,反之则低。这也合乎眼下应试教育的规律,这种教育体制下,并不要求学生有多么高的自主发挥,而是看谁肯下功夫,肯花时间,只要拼命做、背,就会成效显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应试教育在维系城乡升学公平上还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当然,农村学生的基础不牢固早已是路人皆知的,但通过调查下来的情况来看,基础不厚不过是疥癣之疾,劲头不足才是心腹大患。因为基础不足尚可以亡羊补牢,劲头丧失、锐气大减则是釜底抽薪。曾经想当然地以为农村的生活条件大不如城市,人言:困于心,横于虑,而后作。农村的孩子为改善改变这种状况而奋发读书。但实际考察下来与理想大相径庭。具体是何种原因造成今日之农村学生思想之贫大于物质之贫尚待查明。或许是今日农村的物质生活相对提高,也或许是电视网络的舆论作用。总之,摆在眼前的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此外,地方保护主义也是阻碍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支力量。据了解,当地的初中学生一般不会在中考时填报遵义市的重点中学,其原因并不是没人有那个实力,而是填本县以外的高中,万一落榜,即便是上了本县高中的分数线也不一定能上该中学。所以多数的学生为求稳妥不得不填报本县的一般高中。学生水平有限固然是事实,但当地教育部门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不鼓励也就算了,还如此设置障碍对学生就太不公平了。升学管道不畅通,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2、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地方特色和整体优势,提出以下改进意见:
首先是在学生方面,虽然大多学生基础薄弱且学习积极性不高,但其资质还是相当不错的。山村虽然物质条件不甚丰裕,但基本的能保证青少年健康发育成长的物质所需还是有的。学生大多淳朴可爱,反应敏捷,可塑性强。所以,基于这个还算不错的客观条件,只要老师在学生身上多花心思,严格要求,并且善于引导,积极鼓励,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可以也是一定能够提高的。
另外,在支教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不少专业知识强,敬业程度高的优秀教师。不光如此,也有老师放弃了外调升迁的大好机会,甘愿扎根留在这穷乡僻壤,十几年如一日,从未止息。对于此种难得的教学资源,当地教育部门,当地政府应该加大扶持,重点关照。对这类安心扎根农村的教师一方面提高待遇,另一方面可遣至外地进行培训,促成其更好地为本地教育事业服务。
角的正是国家的相关政策倾向和重点帮扶。农村问题说到底是一个穷字,但核心并不是穷经济,而在于穷知识、穷技术、穷观念,归根到底是穷人才。只有想办法让无数的知识人才前赴后继不断地投身到中国的农村建设队伍当中,这个问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但目前就全国范围的大学生就业去向来看,基本上没有主动积极考虑去到农村就业的。其中责任并不在于大学生,而是在于国家的政策性导引不够。并没有足够的鼓励来弥补其物质条件的匮乏所留下的空白,大学毕业生不愿意投身农村的建设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好在近年来我国对于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正在不断地加强,相信随着城市就业的饱和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到位,将会不断有大学生到农村去就业、生活,而城乡教育的差距届时将会逐渐缩小。
现
总结。
如下,农村教育问题的成因是多样的,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师资配备不足,留不住人才;最严峻的现状是学生学习渐成不够积极主动的氛围。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期间可以尝试加强严看硬管式的应该教育的传统方法,着重要给学生树立起积极拼搏的意识。其根本的和实质性的改善则必须举全国之力而为之,且要坚持下去。
能力的黄金时期,因此打好小学教育的基础,对今后中学、大学的学习将起到极大的作用。而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政府对义务教育较为重视,投入也是越来越多,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进一步了解农村小学教育发展情况,我深入部分乡镇进行了调查,从调查情况看,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因经常缺乏资金无法买新的。
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打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2、教师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课程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师问题4、教师自学自研落后。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可是,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许多学校没有网络,缺少图书。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多数已经过时。教师自学苦于没有资料可学,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搜集资料,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策略受到影响,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辅助资料。另外,由于学校学习资源的限制,教师外出培训成果在校内得不到巩固练习和及时消化理解,不能内化和深化,久而久之,出现培训成果的流失。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三、
学生问题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与思考,在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或学习主动性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学生的学习目标大部分是家长、老师压出来的,成绩认可高,重视分数的达80%。在所学课程中,选择英语最薄弱的学生比例最高,占了47.67%。然而对于“你想如何提高”这一问,我原先设计了“自己复习巩固”,“请家教”,“参加培训班”和“其他”四个选项,结果有56.3%的同学选了其他,询问后发现学生们想到的更多方式包括家长指导,向同学、老师请教等等。调查表明,46.1%的农村学生在平时能努力学习,并持之以恒,但也有34.5%的农村学生平时学习没有规律,主要靠在考前加班学习来应付考试。
较差、学习资源匮乏、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农村学生的学习。
四、家长问题在回答“你觉得所在地区教育状况如何”的问题时,75%的家长选择“一般”,25%的家长认为“较差”。可以看出,很多家长对当地教育状况并不满意,不满足于当地教育,就将孩子送往城里上学。
当问及“您对孩子在校表现情况了解程度”时,只有17.5%的家长表示很了解,而选择“基本不知道”的占20%。然而在回答“对孩子学习上关心程度”时,却有58.75%的家长表示很关心。这其中似乎存在着矛盾,即对孩子在校表现基本不知道又何以说对孩子学习很关心呢?对此我询问了部分家长,原来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即是对孩子学习关心的全部表现。
对家长问题的一些思考:
(1)家长没有家教意识。绝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在学校读书,学生有问题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把自身臵之于外。
(2)家长没有教育能力。绝大部分家长最多只是初中水平,而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就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
(3)家庭影响大于学校。家长们希望孩子们能考出去“将来出。
息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忙土地”。但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调查却发现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
五、素质教育难以实行,课程改革举步维艰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课程虽然开设,但实则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
新课程专业引领落后。特别是新课改后,农村教师由于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对新课程的组织实施感到困惑,有畏难情绪,所以,必须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农村学校普遍感到新课程实施的“明白人”太少,力量不足。虽然部分教师参加了一定级别的培训,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群体环境的影响,新课程的转化率不高,不能较好地将培训所得转化为教学实践,很难成为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骨干和带头人。另外,由于地域特点,学校课改工作缺乏上级业务部门经常、有效的指导。对课改实施引领的力度不大,制约了农村学校新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等因素,以及越来越多的家长外出打工,随之把孩子也送到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就读,加之计划生育工作到位,因此生源逐年减少,许多学校合并成一所,合村并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集中教育资源,节省教育开支,实际上并校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它涉及到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伤害部分村民感情等问题,当时并校也是遇到了很多困难,后来由政府出钱给上学超过5公里以上的学生每年每生的交通补贴,并校才得以顺利成功。但目前农村小学不提供住宿,这就造成了部分家比较远的学生上学的不便,小学生年龄小,每天来回跑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可是要住校,学校又无宿舍。
七、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在教学水平上农村小学是无法与城镇小学相提并论的,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归结原因大致有5点:
1、硬件方面,即教学设备简陋,无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2、软件方面即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各方面条件都差,年轻的毕业生大都不愿到农村任教,教师平均年龄较大,知识结构相对陈旧,工作也缺乏年轻人的激情与活力。
校的。
4、孩子天性爱玩,在缺乏适当的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不会自发地产生学习的兴趣。
5、现在社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专院校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很普遍,而这时许多同龄的打工者已能基本维持自己的生活了,许多农民就会认为“读书无用”、“多培养一个大学生,就多出一个贫困户”,这种认识和环境的存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慢慢减弱。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农村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令人难以乐观。农村小学教育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所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不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其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均衡的必经途径。否则,就相当于丢掉了小学阶段的大多数,丢掉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也就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农村教育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更不应该成为被社会遗忘的角落。“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真正要做到何其难也!只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的现状,加强和牢固基础教育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才能促使农村小学教育走出困境,才能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同志有两段脍灸人口的名言,“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基础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今天的学生到了将来就是建设现代化的中坚力量。不要“偏心”,抓好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刻不容缓!因此,我呼吁各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应意识到发展农村教育的迫切性,给予农村教育更多的支持,把更多优秀的教师吸引到农村小学去,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促进农村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3调查地点:淮北市杜集区朔里镇小学本次调查以小学的农村教师、学生、家长为主要对象,调查的四个部分分别是:教学问题、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家长问题。其中以教师问题和学生问题为重点。基本环节如下:
一、调查的目的、意义以及调查方法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于是出现了很多问题。老师不愿意改变他们已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采访法。通过采访,了解了农村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看法及其总体教育状况。
1.教学问题在我们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他们要求上高中、上大学。有62.5%的家长希望孩子拿到大学以上学历。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时,64.18%的学生选择是他们自己喜欢读书,而选择是家长要求的仅为3.49%。由此看来,教育已经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普遍重视。孩子们是渴望拥有知识的,知识可以让他们开拓视野,知识可以让他们进一步的高升,知识可以让他们增长见识。当然,农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没有技术,人才也是普通大众中的一员;没有人才,技术只能等待有人来驾驽。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教育经费短缺,以至于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差,教学设施简陋,教师队伍教法相对陈旧,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思想观念落后,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调查发现没有一个孩子表示将来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庙台来;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脱离农村实际,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多,比如不准打骂学生,不准变相体罚学生,不准开除学生等。然而受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个性越来越强,但是纪律越来越差,暴力倾向突出,打架斗殴时有发生,教师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于是,老师感到有很大的压力。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诸如被敲诈、勒索、恐吓等人身、精神方面被伤害的问题,这使得老师们经常提心吊胆。农村现有教师队伍中存在许多无心从教的现象,其表现形式主要有:
(1)跳槽:包括彻底调离教育系统或由村级学校向区、镇级学校转移。跳槽教师多为农村中的佼佼者,这部分人员的离去无疑会降低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
(2)厌教:部分学校常规工作管理落实不利,教师敬业精神缺乏、工作倦怠、责任心淡化,不愿钻研教材,对任何形式的教研活动丝毫不感兴趣。近年来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引进和稳定人才普遍重视了提高教师待遇,却往往放松了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不良倾向不大胆批评,造成教师为人师表意识淡薄、见异思迁。
课教师变成了全部是公办教师,但是音乐、美术,微机等教师严重不足。就我们学校来说吧,几乎没有一个老师懂音乐,叫他们如何给学生传授这方面的知识呢?懂计算机的人更是没有;老师的年龄老龄化,学校中差不多都是临近退休的老师。
3.学生问题通过和学生们的接触,结合自己的经历,我觉得制约农村小学生学习进步的主要因素是农村小学生学习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要不断督促才能认真学习。这方面的原因不能排除心理发展的因素,小学生的学习是无意识的,缺乏主动性,需要家长及其老师的监督指导才行。学生们将学习效果不理想主要归因于学习方法有待改进,老师教的不好,归于外界,没有考虑自身的因素。60%的农村学生一般都要承担部分家务劳动,这就难以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此外,农村基础教育条件较差、学习资源匮乏、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农村学生的学习。
4.家长问题在农村,家长一般考虑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能不能考上大学?对学生课外知识的了解极大的限制,大多数家长认为课外读物是闲书,废书,看那些书只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考试没有好处。还有大多数家长没有家教意识,他们认为教育就是在学校读书,学生有问题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把自身置之于外;家长没有教育能力,绝大部分家长最多只是初中水平,而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就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家庭影响大于学校,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出去,不要像他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人三曲的在地里刨食吃。但这些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吧。
三、解决农村小学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结合调查情况以及自己的想法,我认为,要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的、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提高教师的工资,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的、高效的竞争环境;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
第二、解除封闭传统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改革学校管理机制和教育教学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加强教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不断充实教师队伍数量。吸引更多的具有专业知识的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比如现在正在进行的特设岗位的教师到偏远地区支教。
目前,农村希望小学普遍存在经费不足问题,国家拨款只能满足。
维修校舍和购买必需的办公用品的基本需求,许多村不仅没钱添置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就连维持正常教学运转所需资金都缺乏。资金不足导致了硬件设备的匮乏,大部分村级小学存在用地狭窄,教室破旧,没有体育、音乐、美术教学设施,教师宿舍紧缺,厕所条件简陋等问题。大部分学校仍然是黄泥地,下雨后到处都是泥浆,学生活动和上厕所都很不安全。
农村小学师资匮乏的问题也相当严重,特别是30-50岁的中年骨干教师和音乐、体育、美术、英语学科专业教师极度紧缺。目前大多数乡村小学以20-30岁的年轻老师和50岁以上的老教师为教学主力军,但年轻教师经验不足,老教师知识结构老化与现代教学理念脱节,两者难以适应现代化的教学要求。
此外,缺少专业的音体美教师,大部分学校采取“复合型”的教学,即由一位教师同时担任几门课程教学,但一名教师将5门以上的课程全部以高质量教授是基本不可能的,且大部分老师只擅长语文或数学教学,学校的音体美课程形同虚设,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既便如此,乡村小学还要面对优质师资的流失问题。目前农村学校的条件和待遇都无法留住优秀的教师,好老师都会争取调到县级以上的学校任教,越优秀的教师从村校流失的可能性越大。
空状态,为以后的教学造成了很大困难,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而且当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到80-90%,“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照顾,他们都没有能力给予孩子学习上的辅导,对孩子也比较溺爱,无法与学校教育相互协调,为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环境,这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朔里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前景:充实义务教育。巩固“两基”成果,提高质量,在保持两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形成完善的义务教育体系和制度,普及义务教育的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发展学前教育。重视儿童早期教育,重点发展学前教育,使绝大部分乡村儿童都能接受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为小学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4一,概述“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已广泛地被大家所接受。任何教育都是要从小打好基础的,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打好小学教育的基础,对今后中学、大学的学习将起到极大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较多。据统计:我国有80%的学生是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的,这些学生的素质会影响到我国整体学生的素质,而农村的教育条件、教学水平等在总体上都低于城镇小学,因此,农村的义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调查方式通过走访和资料调查,在经过分整理,大致概括出楚桥小学教育的现状。
三,农村小学现状及分析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校舍上,由原来简陋的土坯房子改建为砖瓦房,宽敞明亮,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良的学习环境。其次是教学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第三是在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我认为目前农村的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因经常缺乏资金无法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1、教师负担重。在我们农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打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4、教师自学自研落后。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可是,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许多学校没有网络,缺少图书。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多数已经过时。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四村级小学减少造成学生上学不便。
我所调查的楚桥小学,但由于教学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等因素,以及越来越多的家长外出打工,随之把孩子也送到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就读,加之计划生育工作到位,因此生源逐年减少。但目前农村小学不提供住宿,这就造成了部分家比较远的学生上学的不便,小学生年龄小,每天来回跑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可是要住校,学校又无宿舍。
五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在教学水平上农村小学是无法与城镇小学相提并论的,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归结原因大致有5点:
1、硬件方面,即教学设备简陋,无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2、软件方面即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各方面条件都差,年轻的毕业生大都不愿到农村任教,教师平均年龄较大,知识结构相对陈旧,工作也缺乏年轻人的激情与活力。
3、家长素质较低,督促孩子读书的意识淡薄,有的甚至是抱着让小孩呆在学校省得他在身边闹或四外乱跑的想法把孩子送进学校的。
4、孩子天性爱玩,在缺乏适当的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不会自发地产生学习的兴趣。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加之各级政。
府部门对教育重视不足,农村教育的发展比较缓慢。农村小学教育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所以应该高度重视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不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其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均衡的必经途径。否则,就相当于丢掉了小学阶段的教育,丢掉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也就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农村教育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而不应该成为被社会遗忘的角落。“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真正要做到只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条件,加强和牢固基础教育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是农村小学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这次的调查使我受益匪浅,看到了农村发展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同时,也了解到了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而农村的小学教育更是重中之重。重视农村小学教育,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现状,是农村义务教育能否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加强农村小学教育的力度,才能逐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农村小学教育需要国家和政府更高的重视和不断的探索。
最优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总结范文(18篇)篇十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农村教育明显落后于城市教育。我国农村有着9亿人口,其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整个国家的提高。为了了解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四川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的同学深入大邑县金星乡,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进行,并得出如下调查结论。
1.农村经济比较落后,教育与城市相比有着较大差距。
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村财政比较紧张,各种经费异常是教育经费是严重的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与城市学校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就拿英语来说,城市学校的英语教育远远强于农村,很多农村小学的孩子根本没有上过英语课,这就在起点上落后于城市。
2.农村师资力量不够。
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普遍偏低,很多师范学校毕业的人不愿意到农村教书,农村教师素质明显低于城市,加之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限制着农村师资力量的调整。农村学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教师,学历不合格,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凭经验施教,观念落后、教法陈旧。加之学校给教师供给外出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少,多数教师不能进行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应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应对新课程改革,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3.农村家庭因素影响子女教育问题。
首先在于农村,家庭条件本来就有限,他们的父母文化水平也不高,仅有学校在教育着孩子们,一回到家中就是无人管教了,孩子们只在学校里学习而到了家中基本上就是玩了,这样一来就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习成绩。
同时也受传统愚昧的影响家长们都认为读书无用而排斥教育,一些贫困地区地理位置僻远,与外界社会联系甚少,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依然盛行。不少人思想观念陈腐,认为孩子在家劳动是天经地义的事,而送孩子去上学是一大损失;而又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整体不乐观的大背景下,那些背负着很大债务学习的农村孩子,一旦毕业就无法找到一个适宜的工作,相对而言对于他们较高的教育风险投资就得不到回报。而农村教育的出口又被堵死或不畅,即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出口有限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了知识在农村基本没有什么用处,使得农村“读书无用”重新回潮,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很少孩子连小学都没有毕业。
其次,由于受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很多的农民涌进城市务工,成为我们所说的“农民工”。于是并出现了很多的“留守生”和“代理家长”。由于子女和家长长期的分离,在生活、学习等方面都受到影响,尤其是亲情缺失和隔代教育,使得留守子女的这一群体存在着巨大的心理创伤,性格也变得较为孤僻,学习成绩下降。
隔代抚养有一个最大的缺点是:老人力不从心。这主要在于上一代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并且年老多病,通常都不能有效辅导孩子的功课。还有就是老年人往往更容易纵容、溺爱孩子,管教不严,这使得孩子不良学习和行为习惯较为突出;再加上与长辈的沟通不足,使得老年人不易了解孩子的内心思想,不易察觉孩子的不良思想苗头,难以尽到对孩子的教育管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养成和提高。
其次,就是学校和家长的沟通,这使教育严重的脱节。由于家长外出打工,学校不能与家长沟通,甚至学生的作业都没有家长签字,不了解学生动态,缺乏互动,不利于共同教育培养下一代。也导致学生不爱参加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也很少主动回答教师提问,他们的性格内向,社交意识和本事较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不愿与教师交流、沟通;由于缺少家庭的约束,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厌学、逃学、甚至缀学,学生们的学习成绩也普遍偏低。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些学生也就成为了犯罪和受侵害的高危群体了。在缺乏约束下,学生易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气,时间观念差,爱迟到、旷课,喜欢进网吧和游戏厅。父母的行为也对子女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一些农民进城务工后改变了职业和生活方式,从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在对金钱、家庭的态度上畸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1.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是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以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长期以来工农业之间的“剪刀叉”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影响农业效益和农民富裕的主要制度性因素。由于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社会地位低下,农村教育自然也处于弱势的地位。
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稍微有头脑和本事的农民又都去打工,农村基本上是老弱病残和文化素质不高的村民留下来,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导致农村积贫积弱的恶性循环。虽然打工者能够赚些钱回到农村来补贴,可是他们给城市所作的贡献更大,进一步拉大了工农业之间的差距。农村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的力度。发达国家一般是在工业化1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反哺农业,我国已经进行了20多年,反哺农业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当然国家这几年对于“三农”的问题已经开始高度重视了。
2.农村教育目标错位,升学教育、离农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
现行农村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教育目标的错位。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这与农村的实际情景相距甚远,在国家实行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下,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农村大学入学率,仅有城市学生的十几分之一乃至几十分之一。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苦读九年只能回乡务农,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没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很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
同时教育支出是农民最大的负担,很多家庭为此负债累累,陷入恶性循环。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不改变,这一现状也很难改变。但农村职业学校和继续教育受体制和农村产业化还不发达等多重条件的影响,还没有发展起来,导致“有校无生”的状况。
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
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是要发展经济。政府要转变解决农民、农村问题的指导思想,制定各项有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制度,让农民有其利、有其权、有其教。要废除一切与民夺利的政策,建立支持和保护农民、农业的法律政策体系,经过补农、助农、护农,让农民拥有财富,享受不断提高的现代物质文化生活,坚持发展经济的活力。要提高农村的社会地位,这既要清除来自社会的障碍,又要清除农民自身的障碍,培养农民维权、用权的权力观。要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民自身发展经济的本事。要改革城乡失衡的教育制度,教育投入要向农村有所倾斜。
2.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缺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不稳定的问题。四是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综合改革。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合作机制,有效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资源,构建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培训网络和科技推广网络。要彻底转变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使农村职业教育在今后几年有一个较大发展。
3.要建立部分城市教育资源为农村服务的体制。
温家宝总理在很多场合强调了城市教育资源要为农村服务的问题。目前农村经济还不发达,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所以还没有出现象沿海和国外高度重视农村教育的情景。在这样的条件下,需要政府加以政策的引导,需要先发展起来的城市教育资源来带动农村的发展。
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城市教育资源的优势,更进取、更有效地为农村和农民供给服务,异常是要向他们培养输送合格教师。要扩大城市各类职业学校面向农村的招生,开展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必须要让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有书读、有学上,和城里孩子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提高。发达地区城市应进一步做好对贫困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工作。
要广泛动员高校和科研所参与。对于农村的扶贫不能局限于项目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要逐渐转移到知识和技术的扶贫上来,由高校出技术,由农民出劳力,资金由几方共同投资解决,城市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经过参与农村教育改革,发挥自我的优势,使自我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同时高校要经过培养农村职业技术人员,经过农村职业学校逐渐构成规模和效益,把农村职业教育办起来,使得当地农民能够就在当地打工,促使当地企业和产业的发展。
要建立为农村经济和教育发展服务的科研体制,如建立农村教育研究所、农村科技推广培训中心、农村教育学院等。借鉴美国、日本、德国、韩国重视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农村教育的经验,加强对农村发展的政策、科技、信息等各方面的理论研究。
以上是我们根据实践调查和查找资料得出的一些提议,期望对于当前农村教育的发展有所帮忙。
最优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总结范文(18篇)篇十四
此外,地方保护主义也是阻碍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支力量。据了解,当地的初中学生一般不会在中考时填报遵义市的重点中学,其原因并不是没人有那个实力,而是填本县以外的高中,万一落榜,即便是上了本县高中的分数线也不一定能上该中学。所以多数的学生为求稳妥不得不填报本县的一般高中。学生水平有限固然是事实,但当地教育部门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不鼓励也就算了,还如此设置障碍对学生就太不公平了。升学管道不畅通,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2、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地方特色和整体优势,提出以下改进意见:
首先是在学生方面,虽然大多学生基础薄弱且学习积极性不高,但其资质还是相当不错的。山村虽然物质条件不甚丰裕,但基本的能保证青少年健康发育成长的物质所需还是有的。学生大多淳朴可爱,反应敏捷,可塑性强。所以,基于这个还算不错的客观条件,只要老师在学生身上多花心思,严格要求,并且善于引导,积极鼓励,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可以也是一定能够提高的。
另外,在支教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不少专业知识强,敬业程度高的优秀教师。不光如此,也有老师放弃了外调升迁的大好机会,甘愿扎根留在这穷乡僻壤,十几年如一日,从未止息。对于此种难得的教学资源,当地教育部门,当地政府应该加大扶持,重点关照。对这类安心扎根农村的教师一方面提高待遇,另一方面可遣至外地进行培训,促成其更好地为本地教育事业服务。
然而以上两点所能解决问题的范围和程度毕竟有限,这个长期形成的差距必然要用长效的机制才得以彻底解决。在这当中,唱主角的正是国家的相关政策倾向和重点帮扶。农村问题说到底是一个穷字,但核心并不是穷经济,而在于穷知识、穷技术、穷观念,归根到底是穷人才。只有想办法让无数的知识人才前赴后继不断地投身到中国的农村建设队伍当中,这个问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但目前就全国范围的大学生就业去向来看,基本上没有主动积极考虑去到农村就业的。其中责任并不在于大学生,而是在于国家的政策性导引不够。并没有足够的鼓励来弥补其物质条件的匮乏所留下的空白,大学毕业生不愿意投身农村的建设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好在近年来我国对于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正在不断地加强,相信随着城市就业的饱和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到位,将会不断有大学生到农村去就业、生活,而城乡教育的差距届时将会逐渐缩小。
现总结如下,农村教育问题的成因是多样的,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师资配备不足,留不住人才;最严峻的现状是学生学习渐成不够积极主动的氛围。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期间可以尝试加强严看硬管式的应该教育的传统方法,着重要给学生树立起积极拼搏的意识。其根本的和实质性的改善则必须举全国之力而为之,且要坚持下去。
一、调研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20**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党的***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调研对象。
三、调研目的。
1、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和网上搜集资料,活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5、探索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途径,共同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投入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近年还不足30%。而且,在农村义务教育总投人中,政府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也不高。尽管近年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达到64、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而在国外,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有的国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个基础教育投入的比重高达80%。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责任。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20**年,我国农村地区危房比例仍然较高,全国小学和初中国共产党有4542、3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约1750万平方米,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校舍约200万平方米,小学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5、6%和3、7%。虽然20**年,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更低,从而最终导致农村学生流失。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里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农村许多学校美术等方面的教师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血”。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以湖南省为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如衡阳市农村学校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为22、7%。尽管通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教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村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本镇(县)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一些初中毕业生也当起了教师,很多贫困县还有一部分教师小学毕业。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在一些地区,“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三)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己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五、营胜村基础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调研我来到了辽宁省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一个普通的乡村-营胜村,调研结果如下。
据20**年数据显示该村约有人口1500多,学龄儿童接近200多,全村只有一所小学,六个年级共有教师9名,9名教师中无本科以上学历者,7名专科学历,2名初中学历,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调查发现,该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方面,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不配套和跨年级上课现象严重,很多教师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由于照顾不过来,只能让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办公条件差,农村基础教育岗位难留人,老师调动频繁。另一方面,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素质低的“三低”现象。大部分教师为“民转公”教师,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大,业务素质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营胜小学全貌。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由于受政策因素的制约,该村近3年未补充过教师,导致教师严重不足和失衡。而镇上的中心学校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普遍超编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同时由于一批学历低、素质不全面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再加上“民转公”教师,使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农村课程改革对目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角色行为必须实行全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水平、身心状况差异较大,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2、学校管理方面有待改进。一是校长结构欠合理,老的老了,工作精力有限;年轻的又过于年轻,没有什么工作经历,更谈不上有较好的工作经验。二是部分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较为片面,只注重学校教学管理,对教学管理以外的,如学校安全管理,学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管理的力度不够。
3、学校经费困难。实施“一费制”和“两免一补”后,人民群众的负担的确减轻了,但学校的办公经费受到一定影响,由于政府财力有限,上面的拨款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使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受到一定的影响,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如校舍建设、绿化学校的创建等。
六、关于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困难,今年我国提出了实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政策、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所提供的援助。限于农村的基础,农村地区难以实现教育的自救,因此,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及时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救助就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教育经费方面。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的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责任。建议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为了保证县乡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央应确定一定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构建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最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和保障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机会的长效机制。
2、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完全支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水平,所以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教育经费完全靠国家长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外,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比如可以建立“义务教育基金会”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发行教育彩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的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二)师资方面。
1、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
农村教师信息闭塞,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与城市的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级政府要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援助项目,加强对农村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同时在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方面对农村教师要有所倾斜,比如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适当增强教师培训名额等。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以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实施“教师交流机制”,把城里的老师交流到农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带动农村的教育;农村教师则到城市学校去实习,充实提高,以解决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从而有效控制辍学率。比如河南省在1995年就硬性规定,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到农村支教一年,并把支教作为将来评职称的一项条件。同时给予支教大学生提前半年转正的优惠条件。20**年,郑州市又出台了新的教育救助政策,从20**年起,郑州市将在5年内实现所有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1年。郑州市教育局文件规定:从20**年起,市直学校每年下乡交流人数应不低于全体教职工的10%。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对农村有所倾斜,比如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巡回授课,鼓励紧缺学科教师的流动等。
3、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由于农村学校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他们一是害怕无机会再进城市的学校,二是担心自己到农村会被同化。因为农村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新教师难以进行教学改革。为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政府就要给予到农村任教的师范毕业生一定的优惠政策。
4、充分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与条件开发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硬件上相差甚远,在短期内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农村学校的教师也不能总是一味的抱怨,要充分利用农村一切可用的现有教育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开发适合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贫困家庭方面。
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贫困家庭在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的享有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辅助性的机制保证他们得到教育的公平,那么贫困本身则有可能成为“世袭”的不幸命运。这种个人命运的恶性循环。最终使整个社会受到危害。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把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救助作为农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1、建立稳定的教育救助机制。
各级政府要成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贫困学生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中小学救助受援捐赠中心”,同时还要增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设立中小学贫困学生救助专项资金,并将助学工作列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整合各方面力量,统筹协调和指导本地区的经常性助学活动,推进救助贫困学生工作。
2、加大教育救助力度。
对贫困学生的救助要以政府资金为主,继续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并要落到实处。同时要以经常性捐赠活动为载体,组织和发动各界人士捐款助学,对口帮扶。目前,无论是政府的救助、社会的捐助,还是学校的奖励与减免,总体来看教育救助覆盖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额度较低,救助力度偏小。因此,各级财政要每年安排贫困学生专项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3、努力扩大教育救助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我国逐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已成为可能。20**年1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记者招待会,教育部首次发布《全民教育国家报告》。该报告列出了我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表:到20**年,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费),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到20**年,全国农村地区将全部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到20**年,全国将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然而,政府、社会对高中教育的贫困救助问题,相对来说关注不够,虽然有一些相关政策,但执行中存在若干问题。从全国范围看,多数地区至今缺少刚性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进行教育救助时,要把救助的范围扩大到高中。
总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管齐下的教育救助体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农村教育救助及时性、长效性的重要保证。
七、启示与结语。
通过几天时间的调研,我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以上就是这次实践活动所获得的一些具体情况,但光了解情况并不够,既然是调研报告,就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下面我将结合我校在**级学生中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具体内容,来简单阐述和总结下关于这次对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调研活动,以便更好的达到“关注民生,和谐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的目的。
从调研的对象——营胜村以及参考整个中国的农村基础教育来看,我认为,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之所以令人堪忧的原因有:一是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农村本身的经济水平十分有限,而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教育对经济的促进就体现不出,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二是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和不精。广大农村地区师资稀少并且专业度相比之下严重不足,这对农村教育是严重不利的。三是农村家庭本身的贫困问题致使农村基础教育始终得不到提高,“没钱上学”是广大农村孩子受教育的一个严重的障碍。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问题是中国的重要问题,而农村的教育问题更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就本次调研的是营胜村而言,他们就亟待靠经济去帮助教育、靠教育去反哺经济、推动经济增长,以此来实现民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才能让营胜村变得富有,和谐,美好,才能让中国更加强大,富强,和谐,稳定!
最优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总结范文(18篇)篇十五
今年暑假,我在当地农村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调查。本次调查以小学和初中的农村教师、学生、家长为主要对象,调查的四个部分分别是:教学问题、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家长问题。其中以教师问题和学生问题为重点。
一、调查的目的、意义以及调查方法。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普遍推行,农村中小学的教育问题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对此教师抱怨、学生抱怨、家长抱怨。为了找到问题的实质,把握问题的关键,从而向有关部门、有关人士发出呼吁,我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调查。本次调查以走访调查及问卷座谈的形式为主,走访了八个中小学,调查了小学生25人,初中生34人,教师及校长29人。经过调查,了解了农村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看法及其总体教育状况,并对当前当地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做了进一步的思考。
二、调查的基本情景。
1.教学问题。
在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他们要求上高中、上大学。有62.5%的家长期望孩子拿到大学以上学历。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时,64.18%的学生选择是因为他们自我喜欢读书,而选择是家长要求的仅为3.49%。看来,事实上相当多的学生和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受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农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可是从调查情景看,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公共教育经费短缺,导致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差。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对素质教育不够重视,教学设施简陋,教师队伍教法相对陈旧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2)教师待遇低,师资队伍不稳定,总体素质不高。
(3)思想观念落后,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调查中没有一个孩子表示将来会回到自我的家乡。
(4)教学资料和教学手段脱离农村实际,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2.教师问题。
调查发现,相当大数量的教师对生活表示不满意(51.8%)和比较不满意(7.8%),感到压力很大。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不合理的农村教育编制导致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很大。(二)尽管近些年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进取推进实施着新课程改革,但谁都清楚高考制度不改革,老百姓认可的还是能真正改变孩子命运的考试分数,升学率也就关乎学校生存。应对动辄“下岗”“走人”的内部管理体制,教师们为了保住“饭碗”,感觉压力很大。(三)最近几年教育部门出于维护学生权益研究,对教师限制很多,比如不准打骂学生,不准开除学生等。然而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个性越来越强,纪律越来越差,暴力倾向突出,打架斗殴时有发生,谈恋爱的越来越多,教师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诸如被敲诈、勒索、恐吓等人身、精神方面被伤害的问题,这使得教师们经常“提心吊胆”“如履薄冰”。
另外我发现,还有几个关于教师较为集中的问题是:(一)农村教师水平远远低于城区教师水平。虽说教师整体学历在提高,但大部分的学历是经过函授和自考取得的,正规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回来的还是比较少。反而调入城镇的几乎全是骨干教师,以致走访的几所中学几乎都没有高级教师。(二)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已由原先的公办、民办、代课教师变成了全部是公办教师,可是音乐、美术,微机等教师严重不足。
3.学生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与思考。
在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或学习主动性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学生的学习目标大部分是家长、教师压出来的,成绩认可高,重视分数的达80%。在所学课程中,选择英语最薄弱的学生比例最高,占了47.67%。然而对于“你想如何提高”这一问,我原先设计了“自我复习巩固”,“请家教”,“参加培训班”和“其他”四个选项,结果有56.3%的同学选了其他,询问后发现学生们想到的更多方式包括家长指导,向同学、教师请教等等。调查证明,46.1%的农村学生在平时能努力学习,并持之以恒,但也有34.5%的农村学生平时学习没有规律,主要靠在考前加班学习来应付考试。
经过和学生们接触,结合自我的经历,我觉得制约农村学生学习提高的主要因素是农村中小学生学习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要不断督促才能认真学习。学生们将学习效果不梦想主要归因于学习方法有待改善,但由于59.3%的农村学生是留守儿童,一般都要承担部分家务劳动,难以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此外,农村基础教育条件较差、学习资源匮乏、教育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农村学生的学习。
4.家长问题。
在回答“你觉得所在地区教育状况如何”的问题时,75.36%的家长选择“一般”,5.8%的家长认为“较差”。能够看出,很多家长对当地教育状况并不满意。如某某乡,拥有招商引资的集团公司,当地农民收入较高,但由于很多家长不满足于当地教育,就将孩子送往城里上学。
当问及“您对孩子在校表现情景了解程度”时,仅有17.5%的家长表示很了解,而选择“基本不明白”的占20%。然而在回答“对孩子学习上关心程度”时,却有58.75%的家长表示很关心。这其中似乎存在着矛盾,即对孩子在校表现基本不明白又何以说对孩子学习很关心呢?对此我询问了部分家长,原先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即是对孩子学习关心的全部表现。
对家长问题的一些思考:
(1)家长没有家教意识。绝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在学校读书,学生有问题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把自身置之于外。
(2)家长没有教育本事。绝大部分家长是爷爷奶奶或留守妇女,大多只是初中水平,并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就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本事也是相当有限的。
(3)家庭影响大于学校。家长们期望孩子们能考出去“将来出息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翻土地”。但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调查却发现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
三、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和提议。
结合调查情景以及自我的思考,我认为,要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应主要抓以下几点:
经济学家的研究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学习方法简单和学习资料贫乏是与大多数教师本事差和缺乏主动性密切相关的,他们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工资,没有兴趣,也没有机会更新自我的知识,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我们的农村初中教育基本上就属于这种情景。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为他们供给理解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三是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
2.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生成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能够尝试在农村初中进行初中后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或“3+1”制的培训。可是从调查情景看,在我们当地,学生家长及教师对此却不以为然。原因还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不紧密,就业渠道不畅。调查中一位校长说到,他以往去青岛考察过,青岛的职业教育培养培训的都是紧缺人才,毕业后都能找到工作,职业教育很受欢迎。所以实行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贴合农村的条件,仅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
3.解构封闭传统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取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机构。
私立学校应当是一种补充、激活农村教育的最好形式。然而,在我们当地农村,私立学校就那么几所,而义务教育阶段的私立学校就少之又少。最终使我们的教育成为独家经营,始终处于“老大”地位,传统、封闭、死守教条,以致病入膏肓,不可救药。所以应大力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以切实扩大高中的办学规模,解决农村初中升高中的瓶颈问题,缓解升学的巨大压力。
中国70%的人口在农村,据了解,农村(含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高达1.6亿。然而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并不梦想,反而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困难。在当地农村,虽然绝大多数家庭经过各种途径尚能承受孩子理解教育的支出,但仍然有少数孩子因受招生计划的限制、家庭贫困,未圆上高中、考大学的梦想。现代社会倡导人们关注弱势群体,这些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孩子们应当得到社会更多的关心和帮忙,助他们圆自我的读书梦想!我呼吁各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应意识到发展农村教育的迫切性,给予农村教育更多的支持,把更多优秀的教师吸引到农村中小学去,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促进农村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最优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总结范文(18篇)篇十六
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正日益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仍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尤其是农村教育问题。
今年暑假在我的家乡甘肃临洮,许多小学中学都在补课,我的不少同学也纷纷加入补课大军,充当假期老师。8月6日在农村的党家墩小学,我对补课学生以及周边补习班学生总共100人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一、调查原因:
对于学生来说,大家都很期待假期,可当假期真正到来时却又不得不奔波于各个补习班。有的是看见同学都去补课,有的是家长的个人意愿,有的是学校的强制要求,那么学生自愿去补课的有多少人呢?为此我做了一个关于补课的调查。
二、调查结果:
1、你的补课形式是?
a、学校统一70%。
b、校外补习班21%。
c、家教9%。
2、你每年都参加补习吗?
a、是65%。
b、否35%。
3、今年暑假补课是自己自愿的吗?
a、自愿20%。
b、学校要求60%。
c、家长要求10%。
d、看见大家都在补课自己也补10%。
4、补课的费用高吗?
a、高10%。
b、能接受90%。
5、你的补课时间是多长?
a、2个月0%。
b、1个月80%。
c、10—20天20%。
6、你认为补课有用或者有必要吗?
a、有93%。
b、没有7%。
7、你是否支持“农村教育落后,要补课多花时间才能在和城里学生竞争中获得机会”?
a、支持52%。
b、不支持48%。
8、你认为农村就应该“笨鸟先飞”吗?
a、认为9%。
b、不认为91%。
9、针对现在的补课热潮,你有何看法?
a、正常25%。
b、也许是现在学生学习压力大9%。
c、或许是竞争激烈63%。
d、没什么必要3%。
10、你认为暑期补课盛行的原因是?
a、社会原因17%。
b、家庭原因6%。
c、综合原因77%。
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都不是自愿的,而是学校硬性规定的,而且每年如此。当然学校假期都是有偿补课,至于费用大多数农村学生都能接受。补课的时间一般都是一个月,也给学生留了半个月的休息放松时间。对于补课的实际操作,学生很大一部分是迷迷糊糊上学,稀里糊涂放学,要么就是老师上面讲,学生在下面玩。或者更有甚者,老师和家长稍有疏忽就溜之大吉。
三、调查分析:
通过对上述结果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暑期补课都很反感。分析原因有以下两点:
最优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总结范文(18篇)篇十七
今年暑假,我在当地农村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调查。本次调查以小学和初中的农村教师、学生、家长为主要对象,调查的四个部分分别是:教学问题、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家长问题。其中以教师问题和学生问题为重点。
一、调查的目的、意义以及调查方法。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普遍推行,农村中小学的教育问题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对此教师抱怨、学生抱怨、家长抱怨。为了找到问题的实质,把握问题的关键,从而向有关部门、有关人士发出呼吁,我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调查。本次调查以走访调查及问卷座谈的形式为主,走访了八个中小学,调查了小学生25人,初中生34人,教师及校长29人。经过调查,了解了农村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看法及其总体教育状况,并对当前当地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做了进一步的思考。
二、调查的基本情景。
1.教学问题。
在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他们要求上高中、上大学。有62.5%的家长期望孩子拿到大学以上学历。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时,64.18%的学生选择是因为他们自我喜欢读书,而选择是家长要求的仅为3.49%。看来,事实上相当多的学生和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受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农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可是从调查情景看,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公共教育经费短缺,导致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差。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对素质教育不够重视,教学设施简陋,教师队伍教法相对陈旧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2)教师待遇低,师资队伍不稳定,总体素质不高。
(3)思想观念落后,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调查中没有一个孩子表示将来会回到自我的家乡。
(4)教学资料和教学手段脱离农村实际,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2.教师问题。
调查发现,相当大数量的教师对生活表示不满意(51.8%)和比较不满意(7.8%),感到压力很大。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不合理的农村教育编制导致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很大。(二)尽管近些年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进取推进实施着新课程改革,但谁都清楚高考制度不改革,老百姓认可的还是能真正改变孩子命运的考试分数,升学率也就关乎学校生存。应对动辄“下岗”“走人”的内部管理体制,教师们为了保住“饭碗”,感觉压力很大。(三)最近几年教育部门出于维护学生权益研究,对教师限制很多,比如不准打骂学生,不准开除学生等。然而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个性越来越强,纪律越来越差,暴力倾向突出,打架斗殴时有发生,谈恋爱的越来越多,教师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诸如被敲诈、勒索、恐吓等人身、精神方面被伤害的问题,这使得教师们经常“提心吊胆”“如履薄冰”。
另外我发现,还有几个关于教师较为集中的问题是:(一)农村教师水平远远低于城区教师水平。虽说教师整体学历在提高,但大部分的学历是经过函授和自考取得的,正规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回来的还是比较少。反而调入城镇的几乎全是骨干教师,以致走访的几所中学几乎都没有高级教师。(二)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已由原先的公办、民办、代课教师变成了全部是公办教师,可是音乐、美术,微机等教师严重不足。
3.学生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与思考。
在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或学习主动性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学生的学习目标大部分是家长、教师压出来的,成绩认可高,重视分数的达80%。在所学课程中,选择英语最薄弱的学生比例最高,占了47.67%。然而对于“你想如何提高”这一问,我原先设计了“自我复习巩固”,“请家教”,“参加培训班”和“其他”四个选项,结果有56.3%的同学选了其他,询问后发现学生们想到的更多方式包括家长指导,向同学、教师请教等等。调查证明,46.1%的农村学生在平时能努力学习,并持之以恒,但也有34.5%的农村学生平时学习没有规律,主要靠在考前加班学习来应付考试。
经过和学生们接触,结合自我的经历,我觉得制约农村学生学习提高的主要因素是农村中小学生学习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要不断督促才能认真学习。学生们将学习效果不梦想主要归因于学习方法有待改善,但由于59.3%的农村学生是留守儿童,一般都要承担部分家务劳动,难以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此外,农村基础教育条件较差、学习资源匮乏、教育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农村学生的学习。
4.家长问题。
在回答“你觉得所在地区教育状况如何”的问题时,75.36%的家长选择“一般”,5.8%的家长认为“较差”。能够看出,很多家长对当地教育状况并不满意。如某某乡,拥有招商引资的集团公司,当地农民收入较高,但由于很多家长不满足于当地教育,就将孩子送往城里上学。
当问及“您对孩子在校表现情景了解程度”时,仅有17.5%的家长表示很了解,而选择“基本不明白”的占20%。然而在回答“对孩子学习上关心程度”时,却有58.75%的家长表示很关心。这其中似乎存在着矛盾,即对孩子在校表现基本不明白又何以说对孩子学习很关心呢?对此我询问了部分家长,原先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即是对孩子学习关心的全部表现。
对家长问题的一些思考:
(1)家长没有家教意识。绝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在学校读书,学生有问题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把自身置之于外。
(2)家长没有教育本事。绝大部分家长是爷爷奶奶或留守妇女,大多只是初中水平,并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就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本事也是相当有限的。
(3)家庭影响大于学校。家长们期望孩子们能考出去“将来出息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翻土地”。但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调查却发现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
三、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和提议。
结合调查情景以及自我的思考,我认为,要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应主要抓以下几点:
经济学家的研究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学习方法简单和学习资料贫乏是与大多数教师本事差和缺乏主动性密切相关的,他们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工资,没有兴趣,也没有机会更新自我的知识,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我们的农村初中教育基本上就属于这种情景。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为他们供给理解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三是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
2.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生成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能够尝试在农村初中进行初中后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或“3+1”制的培训。可是从调查情景看,在我们当地,学生家长及教师对此却不以为然。原因还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不紧密,就业渠道不畅。调查中一位校长说到,他以往去青岛考察过,青岛的职业教育培养培训的都是紧缺人才,毕业后都能找到工作,职业教育很受欢迎。所以实行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贴合农村的条件,仅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
3.解构封闭传统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取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机构。
私立学校应当是一种补充、激活农村教育的最好形式。然而,在我们当地农村,私立学校就那么几所,而义务教育阶段的私立学校就少之又少。最终使我们的教育成为独家经营,始终处于“老大”地位,传统、封闭、死守教条,以致病入膏肓,不可救药。所以应大力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以切实扩大高中的办学规模,解决农村初中升高中的瓶颈问题,缓解升学的巨大压力。
中国70%的人口在农村,据了解,农村(含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高达1.6亿。然而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并不梦想,反而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困难。在当地农村,虽然绝大多数家庭经过各种途径尚能承受孩子理解教育的支出,但仍然有少数孩子因受招生计划的限制、家庭贫困,未圆上高中、考大学的梦想。现代社会倡导人们关注弱势群体,这些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孩子们应当得到社会更多的关心和帮忙,助他们圆自我的读书梦想!我呼吁各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应意识到发展农村教育的迫切性,给予农村教育更多的支持,把更多优秀的教师吸引到农村中小学去,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促进农村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优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总结范文(18篇)篇十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20xx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
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1、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和网上搜集资料,活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5、探索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途径,共同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投入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近年还不足30%。而且,在农村义务教育总投人中,政府拨款所占比例也不高。
尽管近年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有所增加,但也只达到64.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20xx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而在国外,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有的国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个基础教育投入的比重高达80%。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
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责任。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20xx年,我国农村地区危房比例仍然较高,全国小学和初中共有4542.3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约1750万平方米,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校舍约200万平方米,小学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5.6%和3.7%。
虽然20xx年,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更低,从而最终导致农村学生流失。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
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里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农村许多学校,机、美术等方面的教师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
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血”。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以湖南省为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如衡阳市农村学校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为22.7%。
尽管通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教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村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本镇(县)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一些初中毕业生也当起了教师,很多贫困县还有一部分教师小学毕业。
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在一些地区,“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三)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己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
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
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此次调研我来到了辽宁省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一个普通的乡村-营胜村,调研结果如下:
(一)教育现状
据20xx年数据显示该村约有人口1500多,学龄儿童接近200多,全村只有一所小学,六个年级共有教师9名,9名教师中无本科以上学历者,7名专科学历,2名初中学历,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调查发现,该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方面,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不配套和跨年级上课现象严重,很多教师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由于照顾不过来,只能让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
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办公条件差,农村基础教育岗位难留人,老师调动频繁。另一方面,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素质低的“三低”现象。大部分教师为“民转公”教师,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大,业务素质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由于受政策因素的制约,该村近3年未补充过教师,导致教师严重不足和失衡。而镇上的中心学校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普遍超编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同时由于一批学历低、素质不全面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再加上“民转公”教师,使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农村课程改革对目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角色行为必须实行全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水平、身心状况差异较大,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2、学校管理方面有待改进。一是校长结构欠合理,老的老了,工作精力有限;年轻的又过于年轻,没有什么工作经历,更谈不上有较好的工作经验。二是部分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较为片面,只注重学校教学管理,对教学管理以外的,如学校安全管理,学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管理的力度不够。
3、学校经费困难。实施“一费制”和“两免一补”后,人民群众的负担的确减轻了,但学校的办公经费受到一定影响,由于政府财力有限,上面的拨款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使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受到一定的影响,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如校舍建设、绿化学校的创建等。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困难,今年我国提出了实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政策、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所提供的援助。限于农村的基础,农村地区难以实现教育的自救,因此,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及时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救助就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的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责任。建议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为了保证县乡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央应确定一定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
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构建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最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和保障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机会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