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教案是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进行研究和布置的一份教学计划。如果你需要写一份三年级教案,以下这些范文可能会给你一些启示。
最热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教案大全(13篇)篇一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每一个三年级数学教师都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有的三年级数学教师都必须知道如何写三年级数学教案,你也来写一篇和我们分享吧。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教学内容: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在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估一估一系列活动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
难点: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谈话,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吗?(中秋节)中秋节有什么习俗呢?(赏月、吃月饼)(课件)同学们爱吃月饼吗?(爱)。
师:这里有4块月饼,怎样分给两个小朋友才公平呢?(课件)。
生:一人分2块,这样才公平。
师:数学上把“公平、一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如果有两块月饼,又该怎么分呢?(课件)。
生:每人分一块。
师:现在月饼只有一块(课件),还能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吗?
生:能。(师板书: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生:分数。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初步认识这个新朋友——分数。(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1、认识1/2。
师:谁能结合刚才分月饼的过程说一说1/2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板书: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指名学生再次说说1/2的意思。
师:(师指另一份月饼)那这一份呢?(让学生明白另一份也是这个月饼的1/2)师:现在同桌相互说说1/2的意思。
师:1/2怎么写呢?(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先写一短横—,表示平均分;再写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了两份;最后写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
师:1/2怎么读呢?(生读一遍,再书空写一遍。)。
2、理解1/2。
(1)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
师:大家想想,半块月饼可以是1/2,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是这样分的?
生:一个苹果、一个蛋糕……(用生活实例完整地说一说1/2所表示的具体含义)。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动手折一折。
师:其实,我们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上也都藏着1/2,想不想把它找出来?
请看要求(课件出示: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
生:动手操作,动口说含义。
师:(巡视指导),做完的同学同桌互相小声说说,你是怎样得到这张纸的1/2的?(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生1:我把这张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生2:我把这张长方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生3:我把这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师:追问,这些图形各不相同,为什么都可以表示出1/2?
生:都是把这些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1/2。
师:对!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1/2。
3、判断1/2,引出1/4。
师:老师也折了几种图形,涂色部分是不是它们的1/2呢?请大家用手势判断“对”或“错”,看谁反应快!(课件出示:)生1:第一个对,因为它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1/2。
生2:第二个错,因为它不是平均分。
生3:第三个不是1/2,应该是1/4。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练习,进一步明白1/2的含义,同时巧妙的引出了】。
4、探索1/4。
(1)、认识1/4。
师:谁来说说1/4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把一个三角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是它的1/4。
师:谁会写1/4?
生:一生上台板演,全班书空。
(2)、探索1/4。
小组活动: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1/4并涂一涂。
师:小组先讨论一下不同的折法,然后再动手,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又多又好。
小组合作,小组交流,小组自愿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和全班交流。
同桌互相说说1/4表示什么意思?
师:追问:这些图形都相同,折法不同,为什么每份都能用1/4来表示?
生:都是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都是它的1/4。
师:很正确!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都是它的1/4。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来!睁大双眼到生活中看一看。
1、看: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几分之一?(课件)。
2、播放:多美滋1+1奶粉广告。
东东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四份,一看来了八人,刚解决这个问题,又来了第九个人。
看广告让你能联想到几分之一?
生:能想到1/4。
从哪个画面中联想到1/8?
生:第一幅画面,蛋糕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8。
从哪个面画中联想到的1/8?
生:第三、四画面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2。
这里的1/2是整个蛋糕的1/2吗?
生:不是,是小男孩手上蛋糕的1/2。
生:1/9。
如果开始就有9个人,平均分成9份,每人就得到这块蛋糕的?
(四)回归生活、全课总结。
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分数,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就能发现它们。下面就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今天的内容吧!
教学背景:
最近,我在教《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确实感到有点头疼。因为我一直认为对于分数的含义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所以,我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还费尽心思设计了教案,准备把要学的知识点都有讲得非常透彻、到位。但结果,在上课时,许多学生都觉得很简单,他们不停地插话,打乱了我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可让他们做作业时,却是错误百出。但是不让他们插嘴,专心听我讲,结果他们兴致全无,趴在桌上不想听课。我真是不知该如何办才好,一下课,甚至还埋怨这些学生真是太放肆了!
后来,我停止了抱怨,开始反思: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呢?对!就是要让学生亲历实践活动,倡导自主学习。
案例描述:
一、游戏导入:(用掌声表示数)。
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
当第3小题口述后,学生没有击掌,有的学生窃窃私语,有的学生紧锁眉头,此时,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地思索(进入了状态)。2分钟过去了,一个学生站起来问:“邱老师,这半个苹果该怎样表示呀?”接着我就顺水推舟对大家说:“是啊?你能用手中的圆形纸折出半个来吗?(学生兴趣盎然,待学生折出之后)。
二、自主探索,体验分数。
师(用期待的目光追问):怎么表示这半个苹果呢?
生1:可以说“一个苹果的一半”。
生2:可以画出半个苹果“d”
生3:可以用1/2表示。
生4:可以用0.5表示。
……。
(在学生认识了1/2这个分数之后)。
师:你能用手中的长方形纸折出它的1/2吗?
(学生动手折纸表示后反馈)。
生1:可以折成……。
生2:可以折成……。
师:你还能用手中准备好的各种形状的纸折出你想认识的其它分数吗?
(学生信心十足地说:“能”,并且表现出非常感兴趣的样子。)。
生1:我用正方形纸折出了1/4。
生2:我也是用正方形纸折出了1/2。
生3:我用长方形纸折出了3/8。
生4:我用长方形纸折出了3/4。
生5:我用圆形纸折出了5/16。
……。
(学生听得非常认真,并且纷纷投去赞许的目光。)。
当时,我也对同学们精彩的回答露出了佩服的神情。
接下来,同学们又积极地做了相关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
上面这个案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片段,它较好地体现了我思想上的一些创新和转变。
一、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
在前面教学时,由于总是对学生不太放心,结果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为真正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必须是学生自主的活动,这一节课中,教师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是有主动学好数学的愿望和潜能,课堂气氛民主、活泼、开放,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数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小主人”的目的。
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之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从而形成独特的见解。教师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综上所述,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深入钻研新课程标准,深刻领悟其精神和理念;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出教学活动,创设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93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苹果、圆片、正方形纸、纸条。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苹果。
1、把这4个苹果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个?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一半。
提问:一半苹果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引出并板书课题: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
1)、教师演示分苹果。指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指导学生读写。
3)、学生活动:用纸片折出它的,并写上。
4)、实物投影出示判断题。
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哪些不是?说出理由。
(1)(2)(3)(4)。
1、认识1/4。
1)要得到一个苹果的1/4应该怎样分,这个1/4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4。
(2)教师演示把一个苹果分成四块,每块是它的四份之一。
(3)小结:像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认识其他分数。
1、你们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几分之一)吗?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认识其他的分数。
(2)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成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说一说各自的分数。
2、完成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第1题。
(四)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出示第一组图1/2和1/4。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
(3)演示1/2和1/4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3、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第93页“做一做”等2题。
(五)作业。
完成第96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
4、对学生进行爱护花草树木的教育。
教学重点:进一步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会用乘法算式求商的方法。
教具准备:圆片、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计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2只白羊和6只小兔。
教师:我们学习过比较两个量多少的知识,谁能根据这幅图说一句话?(小兔比白羊多4只;白羊比小兔少4只。)。
(在学生感到迷惘时,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板书:倍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动手操作。(指名学生上台摆。)。
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2个3根(教师只说2个3根,让学生思考2个3应怎样摆。)。
(2)教师揭示倍的含义,指着学生摆的两行小棒小结:第一行摆了3根小棒为一份,第二行摆了2个3根是2份,我们就说,6里面有2个3,6是3的2倍。
让同桌学生两个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说。再添上3根呢?
(4)摆一摆,说一说。8是4的几倍?8是1的几倍?
2.教学例2。
(1)教师摆。
第一行摆:2片枫叶。
第二行摆:4片叶子。
板书: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___倍。
4÷2=。
教师提问:你能将空填完整吗?第二行要怎样摆,才能清楚地看出是第一行的2倍呢?
(2)教师摆第三排叶子。
板书:第三行的个数是第二行的___倍。
12÷4=。
3.新课小结:这节课你都知道了什么?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我们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4.课堂活动。
(1)学生自己画示意图,并完成填空。
(2)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5倍呢?
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2题。
摆一摆,说一说。
2.口答。
12里面有()个6,12是6的()倍。
42里面有()个7,42是7的()倍。
25里面有()个5,25是5的()倍。
18里面有()个3,18是3的()倍。
21里面有()个3,21是3的()倍。
30里面有()个5,30是5的()倍。
教学目标: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几何直观。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建立初步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课件,萝卜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同学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看看大家能否经得起我的考验,请看大屏幕。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题目要求。(谁能很快地说出每幅图有几个几?)。
师:如果2只鸟看成一份,有2份,我们可以说是()个()呢?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1、初步认识倍的概念。
数一数。
小兔子们数萝卜,怎么数也数不清,请你们来帮帮忙!
师:你是怎么数的?哦!原来这里有不同种类的萝卜。你们认识它们吗?(胡萝卜、红萝卜、白萝卜)。
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0根(根据学生描述老师在黑板上粘贴萝卜)。
如果把2根胡萝卜看成一份,(边说边圈)你能把红萝卜的'根数用“几个几”来表述吗?谁来圈一圈。
一起数一数:1个2,2个2,3个2。
找准关系:用“倍”进行语言表征。
红萝卜的根数有3个胡萝卜那么多,也是3个2根。呈现更简单的表述方法: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板书: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指名说,再集体说)。
师:还可以说成几是几的3倍。(6是2的3倍。)。
自主说一说、圈一圈白萝卜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
胡萝卜2根1份,白萝卜有这样的5个2根,所以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小结:倍的认识,是两个量通过比较得来的,我们要分清谁是谁的几倍,就要看谁和谁在比,比的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不一样。
2、进一步理解“倍”。
要求:独立圈一圈、画一画,在小组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白萝卜有几个2根,它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几倍。
4、兔妈妈又找来了一根胡萝卜,此时,胡萝卜有几根,现在红萝卜是白萝卜的几倍?(2倍)。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可以用摆一摆,圈一圈的方法哦!
请生演示。
师:同样都是胡萝卜,都在和红萝卜来比较,红萝卜的根数没有变化,为什么倍数不一样呢?同学们想一想。
生……。
师小结:因为胡萝卜的根数发生了变化,也就是我们比的标准发生变化,刚才是2根胡萝卜一份,现在是3根一份,标准变了,倍数也就发生了变化。
最热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教案大全(13篇)篇二
活动设计:“1只小猴去钓鱼,鳄鱼来了,鳄鱼来了,嗷、嗷、嗷……”这首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数字手指谣。结合小班数学活动宜情景化、游戏化的特点,以及孩子们已经学习了4的构成的基础上,我以这个手指谣为引子,设计了这个《智救小猴,勇闯难关》的数学游戏,引导幼儿初步理解4以内数的实际意义,激发幼儿斗志,渲染活动氛围,使孩子们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即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能通过动手操作,逐步建构抽象的数概念。让幼儿在游戏中逐步地亲近数学,愉快地步入数学世界。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正确感知4以内的数量,初步理解4以内数的实际意义。
2、能进行4以内的按数取物或按物取数。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4、乐于参加集体游戏。
活动准备:。
一个数字转盘、大鼓一个、1—4的数字卡若干。
“数、物拼板”、印章若干、雪花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
教师带幼儿边念手指谣,边走到相应的位置。
二、集体活动:。
1、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我昨天呀,乘鳄鱼不在,偷偷的到小猴家旁边看了看,我发现了四个难题,我们就先来解决这四个难题吧。
2、复习4以内的数字。
师:我们现在就来解决第一难题——数字大转盘。
在这个转盘上有数字和指针,教师来转动指针,当指针停止指向数字几,就请幼儿大声地说出这个数字。
3、记忆4以内的数字。
师:小朋友们真棒,一下子就解决乐第一个难题,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二题——“谁不见了”
教师出示1---4的大数字卡,拿掉其中一个数字,请幼儿说出是哪个数字不见了。
4、4以内的按数取物。
1)听鼓说数。
师:第二题我们也顺利解决拉,我们每个人都表扬一下自己,真棒。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游戏。
我这有一个鼓,请小朋友们根据鼓声来说数字,告诉我我敲了几下。
2)按数取物。
师:现在,我们第三个难题来啦,准备好了没有?
4套1—4的物卡,请幼儿根据教师说的数找出相应的物卡。
三、分组活动:。
师:小朋友们,你们太棒拉,这么快就解决了第三个难题。现在我们就要向第四题出发拉,刚才前几题都是小朋友们在一起通过的,第四关呀坏鳄鱼要把小朋友们分开了,要分组考你们。
教师一一介绍每组的活动。
第一组:盖印章。
第二组:数、物拼板。
第三组:数、物对应。
幼儿活动时,教师巡回指导。
四、教师讲评:。
针对幼儿在操作中的现象加以讲评。
五、收拾教具:。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下子就帮小猴他们解决了四个难题,让猴妈妈能搬去离鳄鱼远一点点的地方啦,但是这只是前面四题,而且在分组解决第四题的时候,有些小朋友只去解决了其中一组。老师会把这几组投放到区角里,小朋友们你们有时间还可以去练一练。
后面还有许多的难关等着我们呢,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学习更多的本领,解决更多的难题!
活动反思。
数学活动离不开操作。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在活动中我准备了丰富的活动材料,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4以内的数量,并且我创设了幼儿喜欢的“解决难题”的游戏,让幼儿听一听、说一说、动手做一做,吸引幼儿,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我力求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
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让我感到遗憾的是虽然我设计了情景,但是没有将情景很好的贯穿于整个活动,一直没有出现“救小猴”的环节,使孩子们都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影响了整个活动的效果。今后,在环节的设计过程中,我会注意这一点,让我的活动真正做到“情景化”,让孩子们在情景中自然地习得知识。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教案范文二:虫虫的圣诞宴会。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引导幼儿点数4以内的物品,知道总数。
2、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点数游戏,体验快乐。
【活动准备】。
4名虫虫卫兵、虫宝宝若干、虫虫的家、圣诞情景。
【活动过程】。
一、情景引入。
圣诞节快到了,虫虫王国要开一个圣诞宴会。虫虫王国的虫虫们可热情了,也邀请了小朋友去参加。
卫兵:“欢迎光临。”
师:“这四个卫兵长的一样吗?”
二、欢庆圣诞——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
卫兵发给每个幼儿一个虫虫朋友进入圣诞宴会做游戏。
唱玩歌曲后,教师出示虫虫,请和老师一样的虫虫将虫虫举起来,一起点数。(4次)。
三、宴会结束。
卫兵:“天黑了,月亮升起来了,我们要回家了。”
师:“谢谢你们的邀请,我们一起送你们回家吧!”
步骤:
1、送小朋友手中的虫子。
师:“天黑了,我们一定要数清虫子的节数,不要把他送错家了。”
2、纠正送错家的虫虫。
3、将剩下的虫虫送回家。
最热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教案大全(13篇)篇三
1、知道买文具时应该说些什么,能正确表达自己购买文具的愿望。
2、买文具时,能与售货员正确对话。
3、教育学生说话时态度要大方,语言亲切、有礼貌,听别人讲话时要认真耐心。
教学重点。
1、能进行买卖文具的对话并使用礼貌用语。
2、分角色对话时做到态度大方自然。
教学难点。
在买文具过程当中遇到问题时(如质量差、价格贵、售货员或顾客出现差错……)能及时应付。
课前准备。
1、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到文具店或商场文具柜台买文具,也可以观察别人买文具,记住买文具的过程,感知买文具的'一般知识。
2、每个同学准备一两件文具,并贴上价格标签。
3、用纸作一些钱。
4、有放文具的柜台——课桌。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看图想象,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到文具店买过文具吗?今天我们去文具店买文具,好吗?(板书课题)(出现挂图)。
2、(下面我们请三位同学来扮演图中的售货员和顾客。板书:售货员顾客看看他们是怎样买文具的,好吗?)分角色表演。
二、学生试练,进行合作,实践。
1`、利用自备学具,小组演练。(请同桌的同学把各自的文具盒打开,放在桌子中间,然后一人当售货员,一人当顾客,练习一下怎样买学习用具。开始吧。)。
2、指名表演。
3、师生评议。(你们说他们表演得好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说得真棒。)。
三、举一反三,深化训练。
1、师生表演,设置训练情境。
(1)是啊,这位售货员非常热情周到,现在连老师也想向她买学习用具了。)。
(2)师边说边走向扮售货员的女生进行交际。
(3)师拿着刚买的圆珠笔在手心写写画画说:这支圆珠笔真不错,还有香气呢。咦?怎么断水不能写了呢?这可怎么办呀?同学们,如果你们遇到了这种情况(小黑板出示:买学习用具,发现质量有问题,应该怎么办?),请同桌的同学进行讨论。
2、鼓励发表意见。(如:退换圆珠笔;还可以怎么办?打投诉电话。你还懂得拿起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做得真棒。)。
3、同学们平时买东西时,还遇到过别的情况吗?
如:以次充好;价钱太贵;忘了找钱;多找钱;态度不好……。
4、面各小组自主选择一种情况,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演一演。
5、根据学情,选择上台表演。
6、师生评价,激励扩展求异。
师小结:大家在买东西时,不管遇到任何意外情况,都要动脑筋,想办法,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四、读一读儿歌。
五、总结提高,课外延伸。
最热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教案大全(13篇)篇四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数学思考目标:
能借助直观图理解题意,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问题解决目标:
(1).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
4.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手脑结合、学中激趣,体验合作乐趣,养成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集合思想,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且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学会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操作法、直观演示法、尝试法。
学法指导:
1.借图观察、分析、讨论、交流、操作。
2.大胆尝试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视频、切换笔、可以活动的姓名卡片、直尺、磁铁、双面胶、5朵红花和5个五角星。一张大白纸。
学具准备:常规学具、彩笔、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激情导入,引出例题。
师: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希望同学们认真仔细的观看,随后,要回答老师的提问。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奉献爱心、从小做起的微视频)。
师:看完这段精彩而又让人感动的画面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或事,你应该怎么做呢?(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渗透奉献爱心、从小做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教育。
三一班某小组同学“献爱心”的情况:
捐款。
黄娜。
董泽。
李彤。
张阳。
任一。
捐物。
孟涛。
李彤。
任一。
吴越。
张恒。
张旭。
生1:我发现在这次“献爱心”活动中,有捐款的,还有捐物的。
生2:我发现捐款的有5人,捐物的有6人。
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捐款的比捐物的少几人?
生2:捐物的比捐款的多几人?
生3:捐款的和捐物的一共多少人?
2.设问质疑,引发冲突。
师:参加捐款捐物的一共有多少人?如何解答?
生:11人、10人、9人。
师: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怎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呢?
生:里面的同学重复了。
师:哪里重复了?(李彤和任一,课件闪动。)。
看来这张表格不能让我们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多少人?那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在不改变题意的前提下,将表格中的名字作以调整,让人们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多少人?为此,老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个可以随意活动姓名的表格。请看黑板:(揭示黑板上的活动表格)。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去调整表格?
二、小组交流,探究新知。
1.分组讨论、调整表格。(各组代表汇报、操作、展示)。
方案一:
捐款。
李彤。
任一。
黄娜。
董泽。
张阳。
捐物。
李彤。
任一。
孟涛。
吴越。
张恒。
张旭。
师:你觉得你们组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把重复的两个同学摆在前面,能引人注意。
(课堂生成: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这个方案,可以启发:当我们读书的时候,眼睛从左往右看。那么,想引起人们的注意,应该把既捐款又捐物的人名移到左边。)。
方案二:
捐款。
李彤任一。
黄娜。
董泽。
张阳。
捐物。
孟涛。
吴越。
张恒。
张旭。
师:哇!你们的摆法很独特,说说你们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因为有两个李彤和任一,我们取下来一个李彤和任一,将剩下的李彤和任一放在中间,既表示捐款的人,又表示捐物的人,这样,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9人。
师:你们组的摆法真的很有创意,他们组的摆法你满意吗?(生生评价)授予你们小组为“勇于创新小组”。同学们,掌声鼓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积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课堂生成: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这个方案,可以启发:当你和爸爸、妈妈上街的时候,你既想牵爸爸的手,又想牵妈妈的手,你应该走到什么位置?那么,同样的道理,李彤和任一这两个同学既捐了款又捐了物,他们应该放到什么位置?)。
2.圈一圈。
设计意图:(不同颜色的粉笔圈出来更明显)为韦恩图的形成奠定基础。
3.探究韦恩图。
师: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更直观,请看大屏幕:
(1)取消表格。
表示捐款和捐物的人名单我们已经用线圈起来了,底下的表格已经没有用了,可以将它取消。
(2)捐款的移到左边,捐物的移到右边。
(3)线条歪歪曲曲的,将它画好就更美观了。(课件出现韦恩图)。
设计意图:感受韦恩图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4)介绍韦恩图。
师:在很久以前,就有人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韦恩图。(出现韦恩图三个字)你们知道为什么把它称作韦恩图吗?因为这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韦恩在19世纪发明的,后来,就把这样的图叫韦恩图,也叫集合图。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有关集合的知识《数学广角》——集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介绍课外知识,拓宽知识视野。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将一幅不能很清楚的看到“捐款和捐物一共有多少人?”的表格,经过旋转演变后,转化成这副既科学合理又形象直观的韦恩图,你们真的很了不起!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大屏幕,回答老师的提问。
4.列式计算。
(1)课件分别出示韦恩图的五个部分,学生分别说出每部分所表示的含义,课件一一呈现数学信息。
师:同学们看懂韦恩图了,也真正领悟到了每部分所表示的含义,并且,从中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现在,你能计算出捐款和捐物的一共有多少人吗?请同学们独立解答。
(2)计算板演。
方法一:5+6-2=9(人)答:捐款和捐物的一共有9人。(贴答数)。
讨论:为什么要减2?(因为有2个人既捐款又捐物)。
方法二:3+2+4=9(口答)方法三:5+4=9(口答)方法四:3+6=9(口答)。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思维,体现方法多样化。
三、实践应用,巩固内化。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许多知识和本领,其实,利用韦恩图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我们来看看:
1.举一反三(4道抢答题)。
4.思维训练。
三年级有10名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6人。
(1)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2)只参加数学竞赛的有几人?
(3)只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设计意图:有梯度的练习题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举一反三抢答题强调重点,内化知识;思维训练题求重叠部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质疑,自我提高。
1.学生说这节课的收获并质疑。
2.互相评价、共同提高(自评互评生评师师评生)。
师:同学们,你们课堂上,善于观察、认真思考、踊跃发言、敢于创新。表现得非常出色!通过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学到了很多关于集合的知识,下面,有请获得红花和红星奖励的小朋友上台。红花站左边、红星站右边。
引发冲突:两种都有的学生应该站哪?(中间)请观察这一排同学,回答问题:
1.获得红花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2.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3.既获得红花奖励又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4.只获得红花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5.只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6.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内化集合知识;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渗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思想教育。
五、作业布置,知识升华。
我是小小设计师。(课后作业)。
请以讲台前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学生人数为题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个集合图。大胆尝试吧!只要我们能在知识的海洋里成风破浪、历练出一身好本领,一定会设计并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以讲台前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学生人数为题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设计出集合图。充分地利用韦恩图,让他们明白韦恩图在平时生活中也是非常有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六、板书设计,凸显重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最热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教案大全(13篇)篇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生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姓名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出示信息。
出示教科书例1,只出示统计表,不出示问题。让学生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出问题,激发“冲突”
让学生自由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重点关注“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学生解答。关注不同的答案,抓住“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独立思考表达方式,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
2.汇报交流,初步感知集合概念。
(1)小组交流,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
(2)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案全班交流。
请每幅作品的创作者上台介绍自己的思考过程,注意追问“如何表示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体会两个集合中的公共元素构成的交集。
预设1:把参加两项比赛的学生姓名分别列出,把相同的名字连起,就找到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了,有3人。这样参加跳绳比赛的9人,加上参加踢毽比赛的8人,再去掉3个重复的,应该是14人。
预设2:先写出所有参加跳绳比赛同学的姓名,再写参加踢毽比赛的。如果与前面的相同就不重复写了,连线就能表示了。一共写出了14个不同的姓名,说明参加比赛的有14人。从姓名上如果引出两条线,就说明他两项比赛都参加了。
预设3:把参加两项比赛学生的姓名分别放到两个长方形里,再把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的名字移到一边,两个长方形里都有这三个名字,把这两个长方形的这部分重叠起来,名字只出一次就可以了。可以看出只参加跳绳比赛的有6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有3人,只参加踢毽比赛的有5人,一共有14人。
3.对比分析,介绍韦恩图。
(1)对比、分析,提示课题。
预设1:喜欢第三幅,去掉了重复的学生的姓名,更清楚,很容易看出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学生情况。
预设2:喜欢第三幅,用两个长方形的重叠部分表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很直观。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参加跳绳比赛的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叫做一个集合;把参加踢毽比赛的学生看作一个整体,也是一个集合。今天我们就研究集合。(板书课题:集合。)。
(2)介绍用韦恩图表示集合。
师:第三幅图先把参加跳绳的和踢毽的学生的姓名分别放在了长方形里,很直观。回忆一下,在认识百以内数的时候,按要求写数时,就把提供的数和按要求写出的数都用类似长方形的圈圈了起,每个圈都分别表示一个集合。
师:在数学上我们常用这样的方法,直观地把集合中的具体事物表示出来。(多媒体课件出示左下图,或在黑板上将姓名卡片圈起。)。
师:这个图表示什么?
预设:参加跳绳比赛的学生的集合。
出示右上图,随学生回答将参加踢毽比赛的学生姓名填入圈中。
在填入姓名时,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圈中的姓名不能重复、不能遗漏,体会集合元素的互异性;每个圈中姓名的摆放次序可以多样,体会集合元素的无序性。
(3)介绍用韦恩图表示集合的运算。
提问:利用这两个图怎样才能让他人直观地看出“参加这两项比赛的人员情况”呢?
通过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将左右两个图部分重叠的过程,或操作姓名卡片,去掉重复的姓名卡片,帮助学生理解姓名出现两次的学生是这两个集合的公共元素,可以用两个图的重叠部分表示它们的交集。
提问:中间重叠的部分表示的是什么?
预设: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既参加跳绳比赛又参加踢毽比赛的学生。
提问:整个图表示的是什么?
预设: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学生;参加跳绳比赛或参加踢毽比赛的学生。
4.列式解答,加深对集合运算的认识。
(1)尝试独立解决。
(2)汇报交流,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预设:9+8-3=14,9+(8-3)=14,8+(9-3)=14,6+3+5=14等。
让学生通过图示与算式结合进行表达,感悟多种集合知识。可以让学生在韦恩图上指一指它们求出的是哪一部分,体会并集;指一指算式中每一步表达的是哪一部分,如“8-3”和“9-3”,体会差集。
(3)比较辨析,体会基本方法。
通过对各种计算方法的比较,发现虽然具体列式方法不同,但都解决了问题,即求出了两个集合的并集的元素个数。重点让学生说一说9+8-3=14这一算式表达的含义,“参加跳绳比赛的人数加上参加踢毽比赛的人数再减去两项比赛都参加的人数”,体会“求两个集合的并集的元素个数,就是用两个集合的元素个数的和减去它们的交集的元素个数”这一基本方法。
(三)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先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
可先分别出示两个集合圈,让学生填入相应的序号,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将两个集合并的过程。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
提问1:你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第(1)题的?要注意什么?
预设:圈出重复的姓名,再数出。要认真仔细找,不要漏掉。
提问2:第(2)题是求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的?
预设:第(2)题求的是获得“语文之星”或“数学之星”的一共有多少人,只要获得了任何一个奖都要计算进去。先数出获得“语文之星”的集合的人数,再数出获得“数学之星”的集合的人数,相加后,再去掉既获得“语文之星”又获得“数学之星”的人数。如果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可以借助韦恩图帮助学生理解。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集合的知识,还会运用集合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说一说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最热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教案大全(13篇)篇六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及面积知识的理解还是比较抽象的,需要大量的感性认识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强化练习。
在教学中,对所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多种形式的训练,让学生加强理解,加深印象。再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描述方位和路线,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2.重视知识网络的建构。
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所学知识,尝试把所学知识有层次地叙述出来,并形成结构图,然后依据结构图依次进行复习,使所学知识有条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记忆到脑海中,不仅起到了进一步巩固知识的作用,也提高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最热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教案大全(13篇)篇七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每一个三年级数学教师都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有的三年级数学教师都必须知道如何写三年级数学教案,你也来写一篇和我们分享吧。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案”,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案最新3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冯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以直观的操作活动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教学过程民主、平等、宽松、愉快。本节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教师大胆改编教材,将我国地图引入课堂,一步步找到山西、阳泉、郊区的行政区划图,然后从地图的着色问题入手展开研究活动,让学生感觉到了制作地图也要用到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整节课,教师带领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给了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交流时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这些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出示活动要求后,让学生自己说说涂色时注意什么,学生互相补充,明确了要求,审题能力得到了提高。由于教师预设到涂色时间比较长,因此明确活动要求后激励学生比比谁涂得快。学生跃跃欲试,加快了活动速度。在展示作品时教师故意出示重复和遗漏的作品,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真正感知到有序思考的好处。
教学目的: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
4、对学生进行爱护花草树木的教育。
教学重点:进一步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会用乘法算式求商的方法。
教具准备:圆片、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计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2只白羊和6只小兔。
教师:我们学习过比较两个量多少的知识,谁能根据这幅图说一句话?(小兔比白羊多4只;白羊比小兔少4只。)。
(在学生感到迷惘时,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板书:倍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动手操作。(指名学生上台摆。)。
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2个3根(教师只说2个3根,让学生思考2个3应怎样摆。)。
(2)教师揭示倍的含义,指着学生摆的两行小棒小结:第一行摆了3根小棒为一份,第二行摆了2个3根是2份,我们就说,6里面有2个3,6是3的2倍。
让同桌学生两个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说。再添上3根呢?
(4)摆一摆,说一说。8是4的几倍?8是1的几倍?
2.教学例2。
(1)教师摆。
第一行摆:2片枫叶。
第二行摆:4片叶子。
板书: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___倍。
4÷2=。
教师提问:你能将空填完整吗?第二行要怎样摆,才能清楚地看出是第一行的2倍呢?
(2)教师摆第三排叶子。
板书:第三行的个数是第二行的___倍。
12÷4=。
3.新课小结:这节课你都知道了什么?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我们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4.课堂活动。
(1)学生自己画示意图,并完成填空。
(2)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5倍呢?
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2题。
摆一摆,说一说。
2.口答。
12里面有()个6,12是6的()倍。
42里面有()个7,42是7的()倍。
25里面有()个5,25是5的()倍。
18里面有()个3,18是3的()倍。
21里面有()个3,21是3的()倍。
30里面有()个5,30是5的()倍。
教学内容: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在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估一估一系列活动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
难点: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谈话,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吗?(中秋节)中秋节有什么习俗呢?(赏月、吃月饼)(课件)同学们爱吃月饼吗?(爱)。
师:这里有4块月饼,怎样分给两个小朋友才公平呢?(课件)。
生:一人分2块,这样才公平。
师:数学上把“公平、一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如果有两块月饼,又该怎么分呢?(课件)。
生:每人分一块。
师:现在月饼只有一块(课件),还能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吗?
生:能。(师板书: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生:分数。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初步认识这个新朋友——分数。(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1、认识1/2。
师:谁能结合刚才分月饼的过程说一说1/2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板书: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指名学生再次说说1/2的意思。
师:(师指另一份月饼)那这一份呢?(让学生明白另一份也是这个月饼的1/2)师:现在同桌相互说说1/2的意思。
师:1/2怎么写呢?(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先写一短横—,表示平均分;再写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了两份;最后写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
师:1/2怎么读呢?(生读一遍,再书空写一遍。)。
2、理解1/2。
(1)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
师:大家想想,半块月饼可以是1/2,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是这样分的?
生:一个苹果、一个蛋糕……(用生活实例完整地说一说1/2所表示的具体含义)。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动手折一折。
师:其实,我们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上也都藏着1/2,想不想把它找出来?
请看要求(课件出示: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
生:动手操作,动口说含义。
师:(巡视指导),做完的同学同桌互相小声说说,你是怎样得到这张纸的1/2的?(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生1:我把这张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生2:我把这张长方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生3:我把这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师:追问,这些图形各不相同,为什么都可以表示出1/2?
生:都是把这些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1/2。
师:对!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1/2。
3、判断1/2,引出1/4。
师:老师也折了几种图形,涂色部分是不是它们的1/2呢?请大家用手势判断“对”或“错”,看谁反应快!(课件出示:)生1:第一个对,因为它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1/2。
生2:第二个错,因为它不是平均分。
生3:第三个不是1/2,应该是1/4。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练习,进一步明白1/2的含义,同时巧妙的引出了】。
4、探索1/4。
(1)、认识1/4。
师:谁来说说1/4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把一个三角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是它的1/4。
师:谁会写1/4?
生:一生上台板演,全班书空。
(2)、探索1/4。
小组活动: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1/4并涂一涂。
师:小组先讨论一下不同的折法,然后再动手,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又多又好。
小组合作,小组交流,小组自愿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和全班交流。
同桌互相说说1/4表示什么意思?
师:追问:这些图形都相同,折法不同,为什么每份都能用1/4来表示?
生:都是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都是它的1/4。
师:很正确!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都是它的1/4。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来!睁大双眼到生活中看一看。
1、看: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几分之一?(课件)。
2、播放:多美滋1+1奶粉广告。
东东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四份,一看来了八人,刚解决这个问题,又来了第九个人。
看广告让你能联想到几分之一?
生:能想到1/4。
从哪个画面中联想到1/8?
生:第一幅画面,蛋糕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8。
从哪个面画中联想到的1/8?
生:第三、四画面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2。
这里的1/2是整个蛋糕的1/2吗?
生:不是,是小男孩手上蛋糕的1/2。
生:1/9。
如果开始就有9个人,平均分成9份,每人就得到这块蛋糕的?
(四)回归生活、全课总结。
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分数,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就能发现它们。下面就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今天的内容吧!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最热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教案大全(13篇)篇八
教学背景:
最近,我在教《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确实感到有点头疼。因为我一直认为对于分数的含义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所以,我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还费尽心思设计了教案,准备把要学的知识点都有讲得非常透彻、到位。但结果,在上课时,许多学生都觉得很简单,他们不停地插话,打乱了我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可让他们做作业时,却是错误百出。但是不让他们插嘴,专心听我讲,结果他们兴致全无,趴在桌上不想听课。我真是不知该如何办才好,一下课,甚至还埋怨这些学生真是太放肆了!
后来,我停止了抱怨,开始反思: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呢?对!就是要让学生亲历实践活动,倡导自主学习。
案例描述:
一、游戏导入:(用掌声表示数)。
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
当第3小题口述后,学生没有击掌,有的学生窃窃私语,有的学生紧锁眉头,此时,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地][思索(进入了状态)。2分钟过去了,一个学生站起来问:“邱老师,这半个苹果该怎样表示呀?”接着我就顺水推舟对大家说:“是啊?你能用手中的圆形纸折出半个来吗?(学生兴趣盎然,待学生折出之后)。
二、自主探索,体验分数。
师(用期待的目光追问):怎么表示这半个苹果呢?
生1:可以说“一个苹果的一半”。
生2:可以画出半个苹果“d”
生3:可以用1/2表示。
生4:可以用0.5表示。
……。
(在学生认识了1/2这个分数之后)。
师:你能用手中的长方形纸折出它的1/2吗?
(学生动手折纸表示后反馈)。
生1:可以折成……。
生2:可以折成……。
师:你还能用手中准备好的各种形状的纸折出你想认识的其它分数吗?
(学生信心十足地说:“能”,并且表现出非常感兴趣的样子。)。
生1:我用正方形纸折出了1/4。
生2:我也是用正方形纸折出了1/2。
生3:我用长方形纸折出了3/8。
生4:我用长方形纸折出了3/4。
生5:我用圆形纸折出了5/16。
……。
(学生听得非常认真,并且纷纷投去赞许的目光。)。
当时,我也对同学们精彩的回答露出了佩服的神情。
接下来,同学们又积极地做了相关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
上面这个案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片段,它较好地体现了我思想上的一些创新和转变。
一、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
在前面教学时,由于总是对学生不太放心,结果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为真正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必须是学生自主的活动,这一节课中,教师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是有主动学好数学的愿望和潜能,课堂气氛民主、活泼、开放,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数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小主人”的目的。
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之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从而形成独特的见解。教师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综上所述,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深入钻研新课程标准,深刻领悟其精神和理念;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出教学活动,创设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最热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教案大全(13篇)篇九
(1)排列、组合。
(2)简单的推理。
2、地位于作用。
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有关逻辑推理知识也是人们在生活和研究中很重要的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行简单、有条理的思考。教材在渗透数学思想方面做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试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
单元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经历简单推理的经过。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组合的不同。推理依据的叙述。
本单元主要教学与设计。
1、教具利用:
投影仪、动物卡片、
各种教科书等。
2、主要方法:
(1)首先通过有趣的故事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进行学习。
(3)结合具体例子,让学生动手去做,动脑趋想。
(4)创设真实情景,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分课时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教师为学生创设观察、猜测、实验的情境,找出最简单的事物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第二课时:
1、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分课时重点与难点。
第一课时: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是重点。
初步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时难点。
第二课时:
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是重点。
推理依据的叙述是难点。
分课时作业布置。
第一课时:
练习二十三1、2题。
第二课时:
练习二十三3、4题。
集体备课教案。
中心发言人崔振梅时间9月讨论意见。
课题:统计。
单元教材分析。
(1)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
2、地位与作用。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和分析的过程,学会运用简单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本册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各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单元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难点:
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是难点。
本单元主要教法与设计。
1、联系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即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通过小组学习,亲自调查家庭人口数,喜欢的玩具等,体会数据的作用,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分课时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2、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身边有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
1、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2、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分课时重点与难点。
第一课时:
体验了解统计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回答一些简单问题是重点。
学会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统计方法是难点。
第二课时:
学会一些简单的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是重点。
进一步学会一些简单的收集和描述的方法是难点。
分课时作业布置。
第一课时:
练习二十二1、2题。
第二课时:
练习二十二4、5题。
最热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教案大全(13篇)篇十
一、突出活动,让学生中实践中学习和感受数学知识。
虽然,课堂上我没有明确告诉学生什么是排列,什么是组合。但是学生对排列与组合却有了比较具体的感受,在多种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思想。
二、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握手、衣服搭配是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
在诸多的想法中找出最佳的排列方法,我让学生小组观察、比较、分析,说说你认为哪种摆法比较好,可以不重复、不遗漏,即使学生有不同的方法也不急于下结论。而是接着用四个数字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让学生再次体会哪种是最佳摆法。
在想办法表示握手的过程,更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充分表述自己的想法,在较多的方法中,让学生说说你觉得怎样表示比较好。
总之,我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然而,
2、是目标的把握还是有点拿不准,比如要不要引导学生计算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如果要引导学生掌握算法的话,那么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然后再考虑算法。如果这样应该将排列与组合分成两课时来上。但这样难度提高了不少,估计一部分学生会有困难。而且后面的教材,不知道是怎么编排的,这样是不是把后面的内容提到前面来了。我觉得也没有必要提高要求吧。然而,在课堂上对排列与组合的不同,大多数学生没有体会到。一节课下来,有好多同学分不清。所以,我觉得好矛盾呀!
3、是要努力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课堂上显示出学生在这一方面还比较欠缺,在用3个数字摆不同的两位数时,遗漏的有不少同学。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这方面的培养与训练。
最热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教案大全(13篇)篇十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
2、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出示情境图片:
2)观察图,说说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
3)可以有哪些卸货的顺序?每种方案总的等候时间是多少?
引导学生思考汇报。
4)找出最优方案。
1、书后做一做。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补充练习。
个人修改。
为什么时间节约了?
教后反思:
教案。
第三课时。
课题数学广角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图片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2、问:田忌的马都不如齐王的马,但他却赢了?这是为什么呢?
3、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
二、探究新知。
1、把田忌在赛马中使用的方法在给出的表格中补充完整。出示表格。
田忌。
本场胜哲。
第一场。
上等马。
下等马。
齐王。
第二场。
中等马。
上等马。
田忌。
第三场。
下等马。
中等马。
田忌。
2、思考:田忌所用的这种策略是不是唯一能赢秦王的方法?讨论。
3、引导学生:看一看田忌一共有多少种可采用的应对策略?把田忌所有的可以采用的策略都找出来,填如表中。
4、展示各组汇报的结果。
6种,但只有一种是唯一可以获胜的。
5、说一说:田忌的这种策略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结合实际说一说。
数学游戏:1、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只能报1或2,把两人报的所有数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谁就获胜。
说明游戏规则。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写一篇数学日记个人修改。
像同学们刚才这样,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性一一找出来,并从中找到最好的方法,这是数学中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
最热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教案大全(13篇)篇十二
教学目的: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
4、对学生进行爱护花草树木的教育。
教学重点:进一步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会用乘法算式求商的方法。
教具准备:圆片、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计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2只白羊和6只小兔。
教师:我们学习过比较两个量多少的知识,谁能根据这幅图说一句话?(小兔比白羊多4只;白羊比小兔少4只。)。
(在学生感到迷惘时,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板书:倍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动手操作。(指名学生上台摆。)。
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2个3根(教师只说2个3根,让学生思考2个3应怎样摆。)。
(2)教师揭示倍的含义,指着学生摆的两行小棒小结:第一行摆了3根小棒为一份,第二行摆了2个3根是2份,我们就说,6里面有2个3,6是3的2倍。
让同桌学生两个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说。再添上3根呢?
(4)摆一摆,说一说。8是4的几倍?8是1的几倍?
2.教学例2。
(1)教师摆。
第一行摆:2片枫叶。
第二行摆:4片叶子。
板书: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___倍。
4÷2=。
教师提问:你能将空填完整吗?第二行要怎样摆,才能清楚地看出是第一行的2倍呢?
(2)教师摆第三排叶子。
板书:第三行的个数是第二行的___倍。
12÷4=。
3.新课小结:这节课你都知道了什么?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我们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4.课堂活动。
(1)学生自己画示意图,并完成填空。
(2)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5倍呢?
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2题。
摆一摆,说一说。
2.口答。
12里面有()个6,12是6的()倍。
42里面有()个7,42是7的()倍。
25里面有()个5,25是5的()倍。
18里面有()个3,18是3的()倍。
21里面有()个3,21是3的()倍。
30里面有()个5,30是5的()倍。
最热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教案大全(13篇)篇十三
教学内容:
课本p10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具学具:
动物图片、语文、数学、自然等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一:
今天有许多这样的问题等着同学们去猜,大家要比一比谁最爱动脑筋。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新课等于抓住了儿童的天性,激起了他们玩的乐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游戏二:
(1)出示例2的'第一组图让学生注意观察。
让学生猜一猜他们拿的是什么书?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小组活动。
4人一组,两名同学分别拿语文数和数学书,其中一名同学说:我拿的不是什么书。另外两名同学比赛看谁猜得快。交换进行。
(3)、同桌活动。
拿出准备好的动物卡,又一名同学操作,左(右)手拿的是(不是)什么,另一名学生猜,交换进行。
三、游戏三:
1、找三名同学配合,创设真实情景,根据例题做一做,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小组活动。
a、师:把猜一猜的游戏规则说一说。4人一组轮流进行,每人至少猜一次。
b、进行活动。教师不做任何规定,让学生撇开思维,自己去猜。
c、小组交流,向全班汇报活动过程。
3、观察比较例3和例2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4、巩固练习:师生一起做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游戏活动,既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活动,一起在活动中探索新知。放手让学生随意玩,鼓励他们玩出新意,教师捕捉创新的火花,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在游戏中都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