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用心得体会来记录一些美好的瞬间和感动,让这些记忆成为我人生的宝贵财富。请大家注意,以下的总结仅供参考,请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
最优论语译注心得体会(汇总20篇)篇一
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一样,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必须与我们今日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
文化。
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夫子以往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向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我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可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资料,就打破了原先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我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能够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此刻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适宜。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最优论语译注心得体会(汇总20篇)篇二
《论语》是古代大名鼎鼎的儒家经典。在古代,这可是每个做学问的人都必读的一本书哦!这本书里编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行,还有一些关于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我们能够经过它懂得在生活中如何处事,怎样做人。读了《论语》这本书,我就从中获得了一些启示。
有一次考试,我拿到考卷一看,卷面上的题目都挺简单的。于是,我便飞快地做了起来。做完后,发现时间还有许多,我便东张西望起来。我看见有的同学和我一样很快就完成了,正趴在桌上休息呢!而有的同学仍在认真地答题,哪怕做完了也在仔细地检查。我见了,心想:是啊,做得快又有什么用呢?要效率高才行啊!有时间为什么不检查一下呢?于是,我又认真地检查了起来。没想到,我检查了一遍后,才发现原先有些题目设有“陷阱”,很容易出错。于是,我连忙把它们都一一改正过来。刚改完,下课铃就响了,真险啊!
几天后,考卷发下来了。哈,考得还不错,95分!而那些没检查的同学和粗心大意的同学考得都不太梦想。可是,奇怪的'是那些平时成绩好的同学这次也考得不怎样样。这时怎样回事呢?这时,只听见教师在批评那些同学:“做得那么快有什么用!一点也不仔细,这么简单的题都会错,太不应当了!”
我这才恍然大悟。突然,我脑海中出现了《论语》中的一句话:“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我一下子体会到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做任何事都不能一味求快,必须十分认真,十分仔细,这样才能把每件事都做好。做事是这样,学习更是如此。
最优论语译注心得体会(汇总20篇)篇三
《论语》,一20xx年多年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日看来依然是那么的先进,那么贴切,何以想象《论语》这本书却通知了中国近二十一个世纪。
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的徒弟在徒弟把孔子曾说的话综合在一齐,写下了这篇文章,他所说的不仅仅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理,还有学习的好处和如何学习。我喜欢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这句话所要表达中的一样,可我们此刻的社会,却连这一句话都做不到!
孔子,一个创下无数辉煌的学家,此刻却已成了一个历史,但孔子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最优论语译注心得体会(汇总20篇)篇四
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一向以注释准确、译注平实著称,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享有盛誉。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准备的学习论语译注。
希望大家喜欢!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在读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后,让我对《论语》有了深刻的理解,在这个寒冷的冬季,《论语》陪我度过了充实而又“温暖”的假期。
孔子的“仁义礼智孝”不仅对个人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而且对社会教育意义不减当初。
刚接触《论语》这篇文章时是初中的时候,或许是对《论语》的浅薄认知,太多的迷惑、太多的不解,再次接触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初中时对其的理解认为是特别浅显易懂的一句话,对知识的理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而后长大再次读到这篇文章的这一句时便有了不一样的理解,科学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严肃而又神圣的,学习并理解然后在生活学习中用到才是我们最终目的。太多的羞于提出质疑而错过对知识的渴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诚实的面对对知识的理解,才是智慧,才能达到追求科学的目的。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看到如此孝道,使我懂得了“孝敬”仍然是现在社会道德朴素的起点,“孝”是做人的根本。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问题的增多,“空巢”老人问题突出。我们应该反思,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去了哪里?小孩子从小被家人溺爱,孝敬父母逐渐成为了父母的奢求。长大成年后,开始追求自己的事业,每日忙忙碌碌实现自己的梦想,却逐渐忘记了自己家中的父母,虽然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精神生活却越来越贫乏,心灵的空虚岂是金钱所能换来的。
让我们反思,捡起逐渐失去的孝道吧,家里的父母在等待着我们。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用,不知那怎么可以。作为对此句的解释我们不禁联想到曾子杀猪教子。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着闹着也要去。妻子哄着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给杀了,这就是曾子杀猪教子的故事。古时候的故事深刻的教育我们,对现代的影响依然重要。
诚信是我们现今关注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加强诚信建设。21世纪的热点话题,遇到老人扶不扶的问题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青年人的尊老帮助弱势群体的行为,却变成了老人对热心青年的讹诈对象。之后人们对老人过马路扶不扶、老人摔倒扶不扶成为舆论争论的话题。无论孰是孰非,都严重体现了当今的诚信问题。如像这样发展,人们以后就不敢做自己想做的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舆论的压力,社会的险恶而逐渐消失。
诚信无论是在古时还是在现代,都该学习孔子宣扬的美德,不知其可的后果对个人、集体、社会都是一种巨大的隐患。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相信每个人自觉维护诚信道德,世界会随着个人的诚信变得越来越好。
“仁义礼智信”,这些是对论语的总体内容的总结,切莫小看这其中的任何一个字,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丰富视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对《论语》的阅读学习,不能局限于时间、地点。对《论语》的领悟应是一生的,将其吸收,为我所用。现今、未来都是我们的道德典范。《论语》中的道理不是一时所能领悟的,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对《论语》的深入研究,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对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的阅读。读到的不仅是孔子的言论对后人的启发指导,也更多的是对孔子本人的了解认识。孔子这个充满人性,极具社会责任感的历史名人深深吸引着我们,也终于明白这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世界文化名人为什么一直受世人的尊崇。
作为一个伪书香家庭的后代,我对《论语》的接触还是挺早的,我这个伪字说得还是挺考究的,虽然叔伯那一代并没有出什么读书为官的人,但阁楼上那一箱箱纸页泛黄的书是可以证明的,妈妈家那边,外公是教师,大舅舅也相当配合的当了一名优秀的人名教师。至于论语的只言片语就是从他们楼中得知的。
小时候的自己是相当顽劣的,对学习很是不上心,放学回家便出去寻找小伙伴,对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也是一知半解,还死要面子,做出一副我早就懂了的样子,当然,知子莫若父,那时候爸爸教训我的话就是: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那个时候的我还是不懂这么高深的句子的,什么知知之,知不知的,老爸便耐心的讲解给我听,我对论语的喜爱也是自那一次之后越来越浓厚,没想到那么简洁的几个字竟然能表达出那么多的意思,当真是让人受益匪浅,再后来,又慢慢知道了温故知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些句子,至今,这些语句都深深印刻在脑海里,让我受益良多。
寒假,学校开展大学生诵读。
国学。
经典的活动,杨伯峻老师的《论语译注》被选为必读书目,在家的一个多月里,便是他给了我一个温暖严冬。
杨伯峻老师的这本书让原本晦涩难懂的论语成为人人都可阅读可理解的日常读物,让论语的精髓更接近我们普通人的生活,让人们都可以去阅读。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无数,学生们又敬称他为“圣人”和“师仙”。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他总是乐于帮助并耐心解释。他那么博学却始终保持谦虚,很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别人夸奖他他也从不骄傲。他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就是说:“如果三人走在一起,当中必定有能当你老师的人,选择他的长处去学习,以他的短处为自己改正的参照。”孔子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行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我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孔子讲究孝道,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拒绝,使其褪色,我们应该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言行,若是他对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道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笃志而博学,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广泛的熟读经典,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新知识以求融会贯通;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通过对比说理的方法,说明既要学习,也要思考。”。同时孔子也认为:“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狂妄自大。”从这句话中可以充分体现学习的重要性。
另外,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这句话的意思是:“德行高尚者,也喜爱财富,但是取得财富的途径是符合法律与道德观念的。为人庄重但处事简洁。他们不追求食裹腹,居安逸。对于事情敏感但是出言谨慎。”。我想各行各业的人都会有所启发。“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知道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之后,在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若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书,是人类进步阶梯;是一颗幸福的种子。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生命中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阅读,能开启人类美好的心灵。一本好书让我们成长,让我们领悟许多人生得道理,读《论语译注》这一本好书就好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给我带来了快乐,让我摆脱稚嫩,逐渐成长。
孔子作为世界思想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很多思想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体现了人类的共同追求。世界文明的发展需要孔子的智慧。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各代伟人的思想,而《论语译注》是一本必读书,里面记载着孔子对于生活、学习、为人处事的态度。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从小学课本上的论语十则,那时我们便知晓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宜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的教学理念值得每一个后人学习。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孔子讲究孝道,孝自古至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今天身边不尽孝道的事情越来越多,讲孝是非常必要的,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地不加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作为学生不能为自己负责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生活的比自己好。作为学生在学校好好学习,回到家多陪伴父母,在家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些便也算是孝。当今社会很多子女很少打电话回家,很少回家陪伴父母,他们认为给父母提供物质所需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便是回报父母的爱。殊不知父母希望的是我们可以常常打个电话回家,有时间多回家陪陪他们。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寒假在家每天晚上陪父母看电视,我觉得很幸福,我想多陪陪父母,在学校也只能打电话问候父母,自己照顾好自己,好好学习尽量让他们不为我担心。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告诉我们学习之根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告诉我们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其自身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像在学校身边的同学每一个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要想让自身成长应该多向我们身边的人学习,就像万绿丛中的小芽汲取所能汲取的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辽阔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拥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即“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从小老师就教育我们要温故而知新,在大学依旧如此,所学的知识我们需要不断的温习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房子,便敬爱兄长;寡言少语,说则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
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让我更加懂得要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光;懂得珍惜身边的益友;懂得会从生活中学习,从身边的人身上学习;珍惜现有的学习机会,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懂得爱,懂得感恩,懂得学习。
最优论语译注心得体会(汇总20篇)篇五
《论语译注》是一部经典的儒家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在读完《论语译注》后,我深感其价值和深度,下面就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读完《论语译注》让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通常只是对一些片段的了解。而通过读《论语译注》,我可以系统地了解到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和体系。比如,孔子的弟子们对于仁、礼、义等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践行,以及他们对于君子的要求等。这些思想对于塑造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起到了重要作用,读完《论语译注》后,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其次,读完《论语译注》让我对人的道德修养有了更高的追求。《论语译注》中强调仁和义的重要性,要求人们要以仁心为本,尽己之力去关心他人,并且要有正直的品质和道德准则。在当今社会,道德沦丧和利益至上的现象屡见不鲜,而通过读《论语译注》可以让我对这一现象有更多的思考。我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道德和价值观,以及如何通过修炼自身来提升道德修养。这种追求不仅仅在于理论,更重要的是要践行于日常生活中。因此,读完《论语译注》后,我对自己的道德要求有了更高的追求。
再次,读完《论语译注》让我明白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儒家思想注重个体修身,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首先要修齐自身,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只有先通过自我修养,才能以身作则,影响家庭和社会。读完《论语译注》后,我开始思考自己应该如何以身作则,为他人树立榜样。同时,儒家思想也给了我治理社会和国家的启示。通过了解孔子关于政治和社会的思考,我明白了要想改变社会,首先要塑造好自己,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影响力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最后,读完《论语译注》增强了我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一定的冲击和挑战。但是通过读《论语译注》,我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和智慧,以及其对于当今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读完《论语译注》之后,我深深地被传统文化所感染,对于自己的文化身份和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得到了加强。这种自信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和融入当今社会,同时也促使我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读《论语译注》是一次深入了解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验。通过这本书,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于人的道德修养有了更高的追求,明白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同时也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通过读《论语译注》,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智慧,相信这样的体验会对我的人生产生持久的影响。
最优论语译注心得体会(汇总20篇)篇六
论语是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的言行录,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不同于其他古代哲学作品,论语平实易懂,充满了智慧和人情味。通过研读论语译注,我深刻体会到论语的价值和智慧,对个人的认知和生活态度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二段:理解人际关系。
研读论语译注,我认识到人的交往、人际关系是高度复杂的。其中有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也有人与自己之间的平衡之法。在《论语》中,有着“朋友之言,善者友之,不善者教之”的教导,说明了人际关系的建立不仅仅是为了互相取利,更应追求共同成长与进步。我在实际生活中也更加注重与他人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注他人的需求,并倾听他人的意见,这使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和谐。
第三段:追求人生价值。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他对于人生价值的探索和追求有着深入的思考。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使我意识到一个人应该立足于个人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家庭、社会甚至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因此,我更加注重自身修养和素质的提升,同时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将自己的力量贡献给社会。
第四段:培养良好的品德。
论语译注中,孔子强调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只有言行一致,人才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同和信任。同时,孔子还强调了如何修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通过研读这些内容,我认识到一个良好的品德是成功的基础。我开始审视自己的言行,并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一致,培养出积极向上、真诚善良的品德。
第五段:感受智慧的指引。
论语译注中,孔子的言行展示了他的睿智和见解。这些句子虽然简短,但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智慧。通过研读这些智慧的句子,我更加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在面对困境和抉择时,我能够受到论语的指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论语译注成为我人生中的明灯,在茫茫人生的旅途中给予我指引和鼓励。
结尾:
通过论语译注的学习,我获得了更深刻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观。我学会了与他人和睦相处,关注社会问题,培养良好的品德,感受着智慧的指引。这些都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有能力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难和挑战。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从古人的智慧中受益,始终保持谦卑的学习态度,我们的人生会变得更加充实而有意义。
最优论语译注心得体会(汇总20篇)篇七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头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
山水画。
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欢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明白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我,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坚持愉快的心境,做任何事就能够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齐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必须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我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我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应当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当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当要假若发现了自我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应当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孔子,传颂千秋万代。
最优论语译注心得体会(汇总20篇)篇八
作为一个伪书香家庭的后代,我对《论语》的接触还是挺早的,我这个伪字说得还是挺考究的,虽然叔伯那一代并没有出什么读书为官的人,但阁楼上那一箱箱纸页泛黄的书是可以证明的,妈妈家那边,外公是教师,大舅舅也相当配合的当了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至于论语的只言片语就是从他们楼中得知的。
小时候的自己是相当顽劣的,对学习很是不上心,放学回家便出去寻找小伙伴,对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也是一知半解,还死要面子,做出一副我早就懂了的样子,当然,知子莫若父,那时候爸爸教训我的话就是: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那个时候的我还是不懂这么高深的句子的,什么知知之,知不知的,老爸便耐心的讲解给我听,我对论语的喜爱也是自那一次之后越来越浓厚,没想到那么简洁的几个字竟然能表达出那么多的意思,当真是让人受益匪浅,再后来,又慢慢知道了温故知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些句子,至今,这些语句都深深印刻在脑海里,让我受益良多。
寒假,学校开展大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活动,杨伯峻老师的《论语译注》被选为必读书目,在家的一个多月里,便是他给了我一个温暖严冬。
杨伯峻老师的这本书让原本晦涩难懂的论语成为人人都可阅读可理解的日常读物,让论语的精髓更接近我们普通人的生活,让人们都可以去阅读。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无数,学生们又敬称他为“圣人”和“师仙”。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他总是乐于帮助并耐心解释。他那么博学却始终保持谦虚,很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别人夸奖他他也从不骄傲。他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就是说:“如果三人走在一起,当中必定有能当你老师的人,选择他的长处去学习,以他的短处为自己改正的参照。”孔子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行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我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孔子讲究孝道,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拒绝,使其褪色,我们应该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言行,若是他对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道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笃志而博学,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广泛的熟读经典,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新知识以求融会贯通;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通过对比说理的方法,说明既要学习,也要思考。”。同时孔子也认为:“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狂妄自大。”从这句话中可以充分体现学习的重要性。
另外,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这句话的意思是:“德行高尚者,也喜爱财富,但是取得财富的途径是符合法律与道德观念的。为人庄重但处事简洁。他们不追求食裹腹,居安逸。对于事情敏感但是出言谨慎。”。我想各行各业的人都会有所启发。“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知道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之后,在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若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最优论语译注心得体会(汇总20篇)篇九
第一段:论语作为中国古代经典之一,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代表,它充满着深邃的智慧和启示。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常常注重研究不同版本的译注,以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义。通过对多个版本的对比阅读,我不仅对孔子的思想体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有了一些心得。
第二段:首先,译注对于领会论语的真正含义起到了关键作用。论语的语言简短且富有哲理,它完全依赖于读者的解读来体会其深层次的含义。因此,一本好的译注本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在译注中,翻译者不仅需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还需要将其中的修辞和语言风格传达给读者。通过尝试不同版本的译注,我发现对于特定的章节或者句子,不同的译注往往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并且每一本译注本都有其独特的优点,读者可以从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版本。
第三段:其次,翻译的方法和技巧对于优秀的译注至关重要。孔子的思想深邃而宽泛,他的言行和故事通常需要更多的解释和背景知识才能够完全理解。好的译注本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和行为,而那些精确、生动地翻译让读者对孔子的教诲产生共鸣。在不同版本的译注本中,有些更注重准确翻译,注释详实,有些则更注重让整个经书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智慧。对于后者,译者常常会采用现代汉语的一些特征,同时添加一些具体例子和解释,使得古代的智慧变得更具现代意义。
第四段:除了语言的翻译技巧外,好的译注本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论语涉及的范围广泛,从政治、教育到道德伦理,它贯穿了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因此,翻译者需要熟悉这些古代的背景知识,并准确地将其融入到译注中,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通过研读不同版本的译注,我意识到翻译者的文化修养对于准确传达孔子的思想至关重要,因为孔子的教育和价值观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精髓。
第五段:总结起来,学习论语并研究其中的译注,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也让我认识到翻译的重要性。优秀的译注本能够帮助读者领会论语的真正含义,而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方法和技巧对于保持原文风格和准确翻译同样至关重要。另外,良好的译注本还需要注重文化背景的融入,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智慧。通过不断研读和比较,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更加注重译注的选择,并更深入地理解和领会论语的智慧。
最优论语译注心得体会(汇总20篇)篇十
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近年来,我有幸阅读了胡适先生的《论语译注》,从中领悟到了许多深刻的道理。通过阅读胡适先生的译注,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这本经典对于现代人的重要意义,也为我个人的成长带来了很多启发和帮助。
第二段:《论语》的思想精髓。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和政治治理等方面的内容。胡适先生在《论语译注》中对《论语》的翻译和注解,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其中的思想精髓。例如,子曰:“君子苟日新,日新其乐。”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获得快乐,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学习《论语》,我认识到了生活中的不断进取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性。
第三段: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论语》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体的,这是一种道德伦理的要求。胡适先生在《论语译注》中对这些道德修养的意义进行了解读和注释,让我更加明确了这一观点的内涵。例如,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仁爱不在于言辞的巧妙和表面的美好,而在于内心的善良和对他人的尊重。通过对《论语》的学习,我意识到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段:教育的力量。
《论语》对于教育的思考和探讨也是至关重要的。胡适先生在《论语译注》中讲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让我深入了解了古代教育的特点和意义。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道德、智慧和能力的过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培养。他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通过读《论语译注》,我明白了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
第五段:古代智慧的现代价值。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智慧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依然具有现代的价值。在当今社会,人们需要有一种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教育观,而《论语》正是对这些问题给出了深刻的思考和答案。胡适先生的《论语译注》以现代汉语注脚的形式,将这些智慧而又深邃的思想传递给了现代人。通过阅读胡适先生的译注,我看到了古代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价值,也领悟到了古代智慧对于我们个人和社会的启示和指导。
总结:
通过阅读《论语译注》,我深入理解了《论语》的思想精髓,认识到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明白了教育的力量,也意识到了古代智慧的现代价值。胡适先生的《论语译注》不仅是我对《论语》的理解和领悟,更是我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助力。我将继续阅读并研究《论语》,深化对其中思想的理解,并将这些智慧融入到我的生活中去,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有责任感和有社会担当的人。
最优论语译注心得体会(汇总20篇)篇十一
书,是人类进步阶梯;是一颗幸福的种子。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生命中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阅读,能开启人类美好的心灵。一本好书让我们成长,让我们领悟许多人生得道理,读《论语译注》这一本好书就好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给我带来了快乐,让我摆脱稚嫩,逐渐成长。
孔子作为世界思想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很多思想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体现了人类的共同追求。世界文明的发展需要孔子的智慧。儒家文化是影响了中国各代人的思想,而《论语译注》是一本必读书,里面记载着孔子对于生活、学习、为人处事的态度。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从小学课本上的论语十则,那时我们便知晓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宜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的教学理念值得每一个后人学习。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孔子讲究孝道,孝自古至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今天身边不尽孝道的事情越来越多,讲孝是非常必要的,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地不加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作为学生不能为自己负责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生活的比自己好。作为学生在学校好好学习,回到家多陪伴父母,在家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些便也算是孝。当今社会很多子女很少打电话回家,很少回家陪伴父母,他们认为给父母提供物质所需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便是回报父母的爱。殊不知父母希望的是我们可以常常打个电话回家,有时间多回家陪陪他们。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寒假在家每天晚上陪父母看电视,我觉得很幸福,我想多陪陪父母,在学校也只能打电话问候父母,自己照顾好自己,好好学习尽量让他们不为我担心。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告诉我们学习之根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告诉我们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其自身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像在学校身边的同学每一个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要想让自身成长应该多向我们身边的人学习,就像万绿丛中的小芽汲取所能汲取的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辽阔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拥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即“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从小老师就教育我们要温故而知新,在大学依旧如此,所学的知识我们需要不断的温习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房子,便敬爱兄长;寡言少语,说则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
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让我更加懂得要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光;懂得珍惜身边的益友;懂得会从生活中学习,从身边的人身上学习;珍惜现有的学习机会,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懂得爱,懂得感恩,懂得学习。
最优论语译注心得体会(汇总20篇)篇十二
我读完《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有了些了解,还有了些兴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学问又有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都说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欢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样。我喜欢的既不是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学家——老挨批评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华了。别看他的笔墨不多,但他绝对是最受欢迎的一位了。孔子对他的评价是: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说公西华很善言辞,如果他生活在现代,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当上外交部长了。据说他当年白净的脸上长着有型好看的络腮胡子,比现在的电影明星还帅啊。像他这样仪表堂堂能说会道的男人,即使没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当时,怎么着也算得上是特别得体的了吧。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从这段故事里可看出,当年公西华在那个大家庭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了吧。受欢迎,那是不用说的。不然分米的人怎么主动要求给他家那么多米?富贵,那更是显而易见的。既然他已经到了"乘肥马,衣轻裘"的程度,在那时还有几个比他更富的?现在又有多少人开着宝马穿着裘皮大衣的?在史书上,似乎没有记载公西华家世的。也就是说,他绝对不是"富二代"。公西华的富贵,应该与他的能力与才干是分不开的吧。
"自贡问曰:‘乡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下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最优论语译注心得体会(汇总20篇)篇十三
《论语》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记录的.是孔子与其弟子的日常对话,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使在今天,我们的现代化社会,论语中的思想依然具有意义。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我们变得浮躁,尤其是对于金钱名利的追求,有时甚至使一些人迷失了自我。而《论语》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段对话讲的是子贡认为境界,重在”克制“二字,克制内心的欲望而达到清心寡欲,实则可取。然而其危险万分,稍一动摇,便至于不仁不义之地,实在不够坚定。而孔子所谓的君子,则将德行化为自发之道,由内心顺乎自然地感到快乐与敬礼,则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无论欲望功名如何进攻,都不可动摇,才是正道。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都以为做到子贡所说的就好了,其实孔子所指的自发之道才是真正的境界。
在为人处世方面,孔子更是都独到见解。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意思是人不庄重,就无威严可讲,品行浮滑,学问的根基也不能稳固。作为君子,应该有忠信的品德,不要轻教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过失,不要放弃对德行的追求,不要害怕悔改。人谁无过。君子与小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不坚持过失,有不怕改正的勇气。好的品行,不在步步不偏不倚,而在心中存在随时把自己的行为努力向好的一方矫正。君子,不过是内在不”小“的那些人而已。
最优论语译注心得体会(汇总20篇)篇十四
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曾经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
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最优论语译注心得体会(汇总20篇)篇十五
妈妈告诉我,十三岁之前是人记忆最好的时候,所以,我一直坚持诵读经典。四年级的时候,我背完了《论语》上册,班上进行“国学经典”考查时,我总是高高地举起手积极回答问题。每次我背诵原文都很流利,但老师让我讲解意思的时候,我却很多都不知道,于是便下定决心要好好看看《论语》的译文。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论语译注》上册,书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释,阅读这本书可以一边复习原文,一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这使我收获很大。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学而第一”,这是《论语》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关于“学习”主题的对话讨论,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学习”,还让我懂得了“怎样做人”。
有子,姓有名若,他是孔子的学生,他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经常提出孔子的优点,并心向孔子学习。其为人处世也深得孔子的赞赏。
曾子,姓曾名参,也是孔子的学生,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他的学习方法之一,他每天都会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了心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都复习了呢?”
子禽,姓陈名亢,孔子的学生之一,他的特点是非常好问,遇到什么小问题也要请教孔子,所以进步总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无数,同学们又称他为“圣人”和“师仙”。在学生有困难时他总是乐于帮助并耐心讲解。他那么博学却始终保持谦虚,很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人们夸他他也从不骄傲。他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如果三个人走在一起,当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的长处去学习,以他的短处为自己改正的参照。”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懂得了:要善于发现并学习别人的优点,就算有天大的学问,也要像孔子那样谦逊好学。
有子懂得欣赏他人,曾子坚持每日三省,子禽总是勤学好问,孔子更是善于以他人为师,这些都是我学习的好榜样。以后我还要进一步研读《论语》,做一个有思想、有学问;爱反省、善学习;不骄傲、不自满;懂礼貌、又孝顺,拥有美好品德和更多学识的真正优秀的`人。
最优论语译注心得体会(汇总20篇)篇十六
《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经典之一,也是一本具有深刻思想的哲学著作。读孟子译注是拓宽知识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最近我读完了一本孟子译注,深受启发,颇有所得。以下是我对读孟子译注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孟子思想的价值。
孟子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伦理学说之一,对于如何做人、为政、治国、平天下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在译注中,我深切感受到孟子思想的价值所在。他强调人性本善,通过培养和修养,可以使人们的善良品质得到发扬光大,同时也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社会伦理体系,让人了解了如何做人、如何行善、如何与人相处等。孟子的思想对于塑造人的品格、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段: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虽然孟子的思想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但其现实意义却依然延续至今。在现代社会中,社会道德风气淡薄、人们之间的关系冷漠等问题十分突出。而孟子提出的“仁义礼智信”等伦理观念正是当下社会需要的精神支柱。通过读孟子译注,我明白了仁爱之道,学会如何真诚地对待他人,学会关心社会公共利益,更加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孟子的思想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很多宝贵的借鉴。
第四段:对孟子思想的认同。
孟子的思想深深触动了我,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为人处世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译注中关于孟子思想的解读准确而细致,更加深化了我的理解。与孟子一样,我也坚信教育是提高个人和社会素质的重要手段。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孟子的思想精华。同时,译注中还提到了孟子的格物致知,让我更加明白只有不断学习、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见识和智慧。我愿意将孟子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推动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第五段:总结。
通过读《孟子》译注,我对孟子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从中汲取了很多有益的营养。孟子的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读孟子译注时,我深感孟子思想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样也对孟子的思想表示了认同,并积极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读孟子译注,我相信自己会变得更加优秀,也会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最优论语译注心得体会(汇总20篇)篇十七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在读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后,让我对《论语》有了深刻的理解,在这个寒冷的冬季,《论语》陪我度过了充实而又“温暖”的假期。
孔子的“仁义礼智孝”不仅对个人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而且对社会教育意义不减当初。
刚接触《论语》这篇文章时是初中的时候,或许是对《论语》的浅薄认知,太多的迷惑、太多的不解,再次接触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初中时对其的理解认为是特别浅显易懂的一句话,对知识的理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而后长大再次读到这篇文章的这一句时便有了不一样的理解,科学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严肃而又神圣的,学习并理解然后在生活学习中用到才是我们最终目的。太多的羞于提出质疑而错过对知识的渴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诚实的面对对知识的理解,才是智慧,才能达到追求科学的目的。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看到如此孝道,使我懂得了“孝敬”仍然是现在社会道德朴素的起点,“孝”是做人的根本。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问题的增多,“空巢”老人问题突出。我们应该反思,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去了哪里?小孩子从小被家人溺爱,孝敬父母逐渐成为了父母的奢求。长大成年后,开始追求自己的事业,每日忙忙碌碌实现自己的梦想,却逐渐忘记了自己家中的父母,虽然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精神生活却越来越贫乏,心灵的空虚岂是金钱所能换来的。
让我们反思,捡起逐渐失去的孝道吧,家里的父母在等待着我们。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用,不知那怎么可以。作为对此句的解释我们不禁联想到曾子杀猪教子。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着闹着也要去。妻子哄着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给杀了,这就是曾子杀猪教子的故事。古时候的故事深刻的教育我们,对现代的影响依然重要。
诚信是我们现今关注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加强诚信建设。21世纪的热点话题,遇到老人扶不扶的问题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青年人的尊老帮助弱势群体的行为,却变成了老人对热心青年的讹诈对象。之后人们对老人过马路扶不扶、老人摔倒扶不扶成为舆论争论的话题。无论孰是孰非,都严重体现了当今的诚信问题。如像这样发展,人们以后就不敢做自己想做的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舆论的压力,社会的险恶而逐渐消失。
诚信无论是在古时还是在现代,都该学习孔子宣扬的美德,不知其可的后果对个人、集体、社会都是一种巨大的隐患。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相信每个人自觉维护诚信道德,世界会随着个人的诚信变得越来越好。
“仁义礼智信”,这些是对论语的总体内容的总结,切莫小看这其中的任何一个字,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丰富视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对《论语》的阅读学习,不能局限于时间、地点。对《论语》的领悟应是一生的,将其吸收,为我所用。现今、未来都是我们的道德典范。《论语》中的道理不是一时所能领悟的,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对《论语》的深入研究,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对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的阅读。读到的不仅是孔子的言论对后人的启发指导,也更多的是对孔子本人的了解认识。孔子这个充满人性,极具社会责任感的历史名人深深吸引着我们,也终于明白这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世界文化名人为什么一直受世人的尊崇。
最优论语译注心得体会(汇总20篇)篇十八
作为一个伪书香家庭的后代,我对《论语》的接触还是挺早的,我这个伪字说得还是挺考究的,虽然叔伯那一代并没有出什么读书为官的人,但阁楼上那一箱箱纸页泛黄的书是可以证明的,妈妈家那边,外公是教师,大舅舅也相当配合的当了一名优秀的人名教师。至于论语的只言片语就是从他们楼中得知的。
小时候的自己是相当顽劣的,对学习很是不上心,放学回家便出去寻找小伙伴,对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也是一知半解,还死要面子,做出一副我早就懂了的样子,当然,知子莫若父,那时候爸爸教训我的话就是: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那个时候的我还是不懂这么高深的句子的,什么知知之,知不知的,老爸便耐心的讲解给我听,我对论语的喜爱也是自那一次之后越来越浓厚,没想到那么简洁的几个字竟然能表达出那么多的意思,当真是让人受益匪浅,再后来,又慢慢知道了温故知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些句子,至今,这些语句都深深印刻在脑海里,让我受益良多。
寒假,学校开展大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活动,杨伯峻老师的《论语译注》被选为必读书目,在家的一个多月里,便是他给了我一个温暖严冬。
杨伯峻老师的这本书让原本晦涩难懂的论语成为人人都可阅读可理解的日常读物,让论语的精髓更接近我们普通人的生活,让人们都可以去阅读。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无数,学生们又敬称他为“圣人”和“师仙”。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他总是乐于帮助并耐心解释。他那么博学却始终保持谦虚,很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别人夸奖他他也从不骄傲。他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就是说:“如果三人走在一起,当中必定有能当你老师的人,选择他的长处去学习,以他的短处为自己改正的参照。”孔子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行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我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孔子讲究孝道,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拒绝,使其褪色,我们应该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言行,若是他对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道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笃志而博学,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广泛的熟读经典,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新知识以求融会贯通;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通过对比说理的方法,说明既要学习,也要思考。”。同时孔子也认为:“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狂妄自大。”从这句话中可以充分体现学习的重要性。
另外,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这句话的意思是:“德行高尚者,也喜爱财富,但是取得财富的途径是符合法律与道德观念的。为人庄重但处事简洁。他们不追求食裹腹,居安逸。对于事情敏感但是出言谨慎。”。我想各行各业的人都会有所启发。“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知道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之后,在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若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最优论语译注心得体会(汇总20篇)篇十九
我读完《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有了些了解,还有了些兴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学问又有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都说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欢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样。我喜欢的既不是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学家——老挨批评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华了。别看他的笔墨不多,但他绝对是最受欢迎的一位了。孔子对他的评价是: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说公西华很善言辞,如果他生活在现代,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当上外交部长了。据说他当年白净的脸上长着有型好看的络腮胡子,比现在的电影明星还帅啊。像他这样仪表堂堂能说会道的男人,即使没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当时,怎么着也算得上是特别得体的了吧。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从这段故事里可看出,当年公西华在那个大家庭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了吧。受欢迎,那是不用说的。不然分米的人怎么主动要求给他家那么多米?富贵,那更是显而易见的。既然他已经到了“乘肥马,衣轻裘”的程度,在那时还有几个比他更富的?现在又有多少人开着宝马穿着裘皮大衣的?在史书上,似乎没有记载公西华家世的。也就是说,他绝对不是“富二代”。公西华的富贵,应该与他的能力与才干是分不开的吧。
“自贡问曰:‘乡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下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最优论语译注心得体会(汇总20篇)篇二十
我读完《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有了些了解,还有了些兴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学问又有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都说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欢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样。我喜欢的既不是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学家老挨批评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华了。别看他的笔墨不多,但他绝对是最受欢迎的一位了。孔子对他的评价是:。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说公西华很善言辞,如果他生活在现代,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当上外交部长了。据说他当年白净的脸上长着有型好看的络腮胡子,比现在的电影明星还帅啊。像他这样仪表堂堂能说会道的男人,即使没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当时,怎么着也算得上是特别得体的了吧。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从这段故事里可看出,当年公西华在那个大家庭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了吧。受欢迎,那是不用说的。不然分米的人怎么主动要求给他家那么多米富贵,那更是显而易见的。既然他已经到了乘肥马,衣轻裘的程度,在那时还有几个比他更富的现在又有多少人开着宝马穿着裘皮大衣的在史书上,似乎没有记载公西华家世的。也就是说,他绝对不是富二代。公西华的富贵,应该与他的能力与才干是分不开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