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心得,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在这段时间里,我不断尝试和探索,通过失败和反思,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最终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优秀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一
中医学是我国具有鲜明特色的一门医学科学,它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形成、发展并不断完善的。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和灵魂,为中医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以及药物治疗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体系。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过程中,我不仅对中医的学科体系、理论框架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深刻感受到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以及气血津液理论等多个方面。其中,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最为基础的理论,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和五行构成的,人体同样也是如此。经络学说是指人体内部的经络系统,是中医诊断、治疗的重要依据。脏腑学说是中医学独特的器官学说,它认为脏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人体的生命活动与其正常运作息息相关。气血津液理论则是中医理论中关于体液生物学的内容,对于中医诊断以及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不仅能够作为中医学诊疗的理论支撑,还能够应用到中医药的研发、生产和临床应用等方面。中医经络学说不仅能够为针灸疗法提供依据,还能够为采用中药制剂的传统治疗提供科学支撑。同时,中医理论中的“辨证论治”也是一种独特的诊疗方式,它强调了诊断与治疗的个体化和针对性,让中医更加注重患者本身的病情特点而非千篇一律的治疗方案。
第四段:中医与现代医学的比较。
中医学在现代医学中占据着不可取替代的地位,所以中医与现代医学的比较也成为了不少人关注的问题。可以说,中医学所强调的“整体观念”、“患者至上”等理论,在现代人类生存环境逐渐趋向复杂和变幻的背景下,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世界卫生组织也对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推广、发展予以充分肯定,将中医纳入世界医学大家庭。
第五段: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的深入学习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医学、推动中医学的研究和应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医学的价值与意义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也表明着人类医学的发展需要不断地相互交流和吸收,中西医学的结合未来将会变得更加完美。通过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和思考,我深深体会到中医学的博大精深和人类智慧的无限魅力,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学习中医理论和实践中医学的信念。
优秀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二
祖国医学浩如烟海,必须持之以恒,勤奋苦读,才能学到中医的真髓。要从浅处起步,妙在浅而易知,从易处入门,从基础开始,逐步由低向高、精、尖发展,要有计划地学习经典著作,如《内经》、《难经》、《伤寒》、《金匮》、《温病条辨》等,先是粗读、泛读,了解全貌,找出重点,然后更精细地将诵、释、体会三者互用,深谙医理,探求经旨,最后客观地将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施于临床,指导实践。这种由浅入深,从源到流,呈阶梯式递增的学习方法,深为任氏所推崇,他说:“循序渐进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个不能违背的客观规律,遵循一规律,则必有所获,若反之则欲速而不达。”
医乃活人之术,学不熟何以知医?术不精何以活人!故熟精,是对医者最起码的要求。任氏强调,医者对医理要博熟精深,对医技要熟练精湛,运用要灵活、准确、精当,因此,要求我们要精勤不倦,深入钻研,对中医重要的理论和经典著作的精辟之处,要熟读背诵,首先在“熟”字上下功夫,“熟能生巧”。只有熟,才能心领神会,窥其奥旨;只有熟,才能抓住要领,妙识通圆。不熟何以精思,不熟何以圆活!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索生智,才能应常变而法不穷,明其理而更显其妙。
坚持读书,虚心学习,字斟句酌,熟读精思,医理精熟,医技精湛,我们是我们的追求,凡事要尊重科学,每于临证之中,常根据实际病例,熟练准确地引经据典。如有一患者每夜发烧二小时许,历经数医,久治不愈。然任继学诊毕,曰:“此有瘀血。”并明确指出《医林改错》有记载,遂遣方投药,一药而愈。事后,经查阅,才深为其准确无误而惊叹。对中医的重要理论和经典著作的精辟之处,已能熟练的成诵和正确的解释,这只是登上了一个阶梯,尚需进一步努力,刻苦钻研,不断强化,并强调坚持反思,总结规律,才能巩固。他说:“读书最忌不求甚解,博杂不精,随学随忘,不加总结。”他主张:温故而知新。温故就是逐句玩味,反复研讨,有所得辄记之,并验之于临床,只有这样,才能由熟而精,妙识圆通,有所创见,推陈出新。
要进一步开拓中医理论的知识面,就要善于研究诸家,因此,要求我们博览群书,博采广蓄,并细心揣摩,反复研究,摄其精要,主张采众家之长补自家之不足,取众家之精华为我所用。他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研究诸家学术,不可因循守旧,要圆机活法,知常达变,师古而不泥古。师古,是先学习,不可不知其说;不泥古,是重取舍,不可尽依其说,要明其理而活用其法以符真义。临证最忌执一方而御百病,要守一法而应万变。他对经方的研究造诣颇深。每临证时,既能执持,又能方圆,十分重视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例如:常用《伤寒论》的方剂,治疗各种杂病,其中的小柴胡汤,原为少阳和解之剂,但他加减化裁后,则用于治疗胃脘痛、呕吐、胁痛、心悸、不寐、咳嗽等各种内科杂证,均能取效。而乌鸡白凤丸是妇科之良药,用于治疗内科病,亦屡获良效。研究诸家,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研究诸家之学说,要辨清是非,舍非从是,以求完善,这就告诫我们,读书议论必详审其所以然,而后精思熟虑,方能不被谬说所误。因为精通了医理,详审了众家之短长,融汇剖析,取其精华,剔其谬误,才不囿于一家之见。其中对“肾风”的治疗,运用内经“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原则,重用“千金鲤鱼汤”治愈数十例。对急性中风的治疗,更是独树一帜,完全采用中药,疗效可靠,饮誉全国;对于肝硬化腹水的治疗,则用生瓦楞、生牡蛎各200克、生鳖甲50克、水红花子50克,功专力宏,力起沉疴。用外治法于内科杂证,更独具匠心。外治可补内治之不足,使药力直达病所,提高疗效。如各种头痛者,外敷透顶止痛散;腹水者,用利尿膏敷于神阙穴;结核性脑膜炎则用吕祖一枝梅使其发泡;而胆胀者,用消痛外敷膏等,无一不效。
不仅要精于医道,对其它学科的知识,也要有研究,用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所以在临证治病时,周密精实,主次有序,遣方用药,灵活有效。
研究中医学术,不仅要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高超的医疗技术,还要有广泛的多学科的知识结构,才能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古人云:“善读者,始乎博,终乎约。”所以,学习中医,不仅要掌握书内的知识,更要了解书外的知识,他说:“往往书内难以解释之处,却被书外的知识给予点破,使之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人之所以有病,外因于天,内因于人,多与气象学,时间医学,地理环境有关,与饮食方土,人情关系密切。因此,古医家认为,人体内环境的变化,同大自然的变化息息相关。天人合一,谓人体是一个小天地,这是很有道理的。许多资料表明,某些疾病发生的周期性和太阳活动周期在时序上,有某些一致性。例如:太阳活动期和太阳宁静期,心血管疾病发作和猝死的例数相差悬殊,太阳色斑强烈爆发时,心血管病发作和猝死更为频繁,其它慢性疾病亦然。
祖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历代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发掘,促进了中医的发展,对人类作出了贡献。面对丰富的医学遗产,只有继承总结,才能发扬光大,继承的途径有二。其一,是先学习,充实自己,然后是文献医籍的整理、研究,祖国医学文献医籍,汗牛充栋,而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大多散见于各种医籍文献中,所以学习、研究、整理这些医籍文献,是继承的关键,是提高的过程,也是发扬光大的前提。对医籍文献的整理,主要是对古医籍的校正疏义和注释,并发挥其学说,其代表医家及其著作有:宋代林亿《素问补注》、庞安时《难经解义》;元代滑寿《读素问钞》、《难经本义》;明代王九思《难经集注》,吴?《内经吴注》,马莳《素问》、《灵枢》注证发微;清代张志聪《素问》、《灵枢》集注;现代《中风专辑》、《黄疸专辑》等。
其二,是理论研究要结合临床实际,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实践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研究中医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总结提高,才能发扬光大。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到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历代医家承前启后,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内经》中提出:“有者求之,无者求之。”就是启示后人,要善于研究继承,要善于总结创新,发扬光大,从而丰富中医理论,如《通俗伤寒论》、《疫痧草》及湿温时疫治疗法,乃至今人发表的新见解、新经验,都丰富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是推动中医发展的动力,其中包括认真学习总结当代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将他们毕生之精华,总结继承下来,传播下去。
优秀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三
以前在大学期间学习的中基,没有现在学习的唯物辩证观,反而是在整体观念的中对人和自然、任何社会的联系有较大篇幅的论述。当时的学习也是一笔带过没有太讲解,印象也不是很深刻。这次跟随老师重新学习,最让我深刻的是老师提出了中医学第三个基本特点取类比象。也跟随老师学习这么长时间了,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以前好多东西不会用中医基础的理论里啊理解,可能就是思维的局限。我感觉取类比象这个思维方式对我的启发非常大。
刚开始学中医的时候老师的讲解确实就是说阴阳就是相对的属性之类的,五行也是按照五种物质元素的转换这么来理解的,以我当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感觉没有那么简单。后来慢慢看一些各家学说的书在理解阴阳上五行也只是从气机这个角度来理解,对于好多书中的理论也是百思不得其解,认为阴阳就是一团气的两种不同形式的转换,五行除了五种元素外可能就是五脏的气机的运转,但是六腑的气机又怎么运转的,模糊的对不上号。这次学习后才知道阴阳五行是宇宙中的天体而来,阴阳日月,五行五星,这就是取类比象吧,也终于把理论上升到了道德层次。关于五行理论在知道临床治疗这一块,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听课也终于能够对上号,心中有数了。
结合老师对于阴阳的讲解和本次听课,明白了什么叫天一生水,以前只知道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不理解,现在终于能把这个跟中医的理论结合在一起,一下子脑子清晰了很多。关于藏象,主要是对象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前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单纯的理解为象是脏腑的外在表象,没有图像、印象、形象、抽象的认识,这也是思维的问题。
(1)在心的功能里边,也是第一次注意到心是主神明的,不是主神志的,以前认为这没有什么区别,现在心里有了正解。对于临床还没有太大的体会。
(2)对于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明白了是先宣发才能肃降,近期整理了老师的一些病案,也深深的体会到,好多病是通过这一条来治疗的'。
(3)对于六腑的功能这一次是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三焦的功能,以前甚至认为三焦是个可有可无的提法。
再有对于好多知识错误的认为一切都是来源于《黄帝内经》,在心里过度的把内经神话,原来中医一直在发展,而且后时医家的贡献这么大,也错误的认为看病只有伤寒,对于后时各派的理论少有触及。我感觉这学习完藏象最最深刻的认识,对于我以后的中医之路有着颠覆性的帮助。其他各条的学习也有新的认识和体会,只是还写不出来。
在我大学学习期间的课本中对于精这个概念已经有了专门的论述,这一点老师也是专门强调重要性,对于气血津液,主要是认识到了内经原文的重要性,因为老师画出了好多需要掌握理解跟气血津液有关的内经条文,这是以前从没有关心和认识到的。
为什么得病?因为五行不平,关于老师把五行和人体质的分类也是第一次接触,感觉很新鲜,而且非常的形象和使用,对于指导治病也是立竿见影的。以前认为人得病就是外感六淫、七情六欲、饮食内伤、过劳这么几个方面。根本没有体会到体质对于治病的重要性。
(1)风善入孔窍,比如痔疮这个病,现在真的是理解的透透的,真的想不到孔窍和风这么大的关系。感触风邪的人还能吃,这也是新学到的,不会正确的中医思维真的就联系不到一块去。
(2)在濕邪里边最新的认识就是对于脉诊濡脉的形象理解。以前老师把这个弱脉和濡脉分不清。再就是终于想通了人体内可以同时存在湿热和寒湿两种。
(3)七情内伤里边是对这个肝郁理解的更加扩大化了,不是只有生气了才是肝郁这么简单。尤其是老师关于抑郁症和肝郁的区别的论述和治疗起来的不同。
(4)痰饮,早先就认为痰和饮就是一个东西,现在来看不是,不仅表现出来的脉象不一样而且得病的症状也是大不同。怪病不只是多痰,淤血也是多怪病。主要是对我的死板的思维有了转动。
(5)对于病机和防治原则主要的认识就是《黄帝内经》中的好多条文是真的很重要,需要熟悉的,以前没认识到,也没结合起来看理解这些东西。
通过这一次的新学习,纠正了好多过去的一些错误理解,最主要的是体会到了老师经常说的要打开你们的思维这句话,要学会用中医的基础理论来解释一些症状和疾病。最近整理的病案确实是这样子的。
优秀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四
中医是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和健康医疗的一种重要形式。作为中华传统的医学体系,中医以自然观念,气、阴阳、五行等基本理论为核心,对生命、健康、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进行科学研究和应用。在现代,中医已成为全世界广泛关注的话题。本文将分享我在中医基础理论培训中的心得和体会。
在中医基础理论培训中,我们系统地学习了中医的基本理论、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经脉、气血、阴阳、五行等概念的认识和运用,以及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技术的掌握。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和实践,我逐渐认识到中医在通过自然界、人体、疾病与治疗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探寻治疗之道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第三段:感悟中医治疗理念。
我深刻的感受到中医的治疗理念是和谐的,他注重人与自然界的平衡,强调人的全面性,治疗的理念是依据个体情况量身定制。这让我更加了解到药物并不能适用于所有人,不同人有着不同的身体反应和基础,治疗方法的选择也应该因材施教。这种理念的运用也在然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培养整体思维,使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有机整体性系统上,而非只看某一局部。
第四段:领悟中医美学。
在中医基础理论培训中,我也深入体会到了中医的美学,不仅在极力追求最佳治疗效果,更注重了疾病治疗的艺术性。通过调查病人身体状况、气色、脉象等,加之自身的实践经验,中医医师才能自如地运用合适的理论和技术。这是对作者在治疗的细致和艺术性方面的要求,同时也对患者产生了最大的安慰和体贴。
第五段:总结。
通过本次中医基础理论培训的学习和实践,我对中医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医的理念和技术提前了新的认识。中医告诉我们:疾病有疗法,而治疗的方法要因材施教,运用和谐的理念,追求高品质治疗效果是中医的目标。通俗地说,中医希望通过这种不同于西方医学传统的方法,完成健康的目的,彰显中华文化。相信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会更好地理解中医文化,将其中的美妙发掘出来,由此作为古代传承文化的代表之一,成为人类未来的财富之一。
优秀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五
结合老师对于阴阳的讲解和本次听课,明白了什么叫天一生水,以前只知道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不理解,现在终于能把这个跟中医的理论结合在一起,一下子脑子清晰了很多。关于藏象,主要是对象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前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单纯的理解为象是脏腑的外在表象,没有图像、印象、形象、抽象的认识,这也是思维的问题。
(1)在心的功能里边,也是第一次注意到心是主神明的,不是主神志的,以前认为这没有什么区别,现在心里有了正解。对于临床还没有太大的体会。
(2)对于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明白了是先宣发才能肃降,近期整理了老师的一些病案,也深深的体会到,好多病是通过这一条来治疗的。
(3)对于六腑的功能这一次是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三焦的功能,以前甚至认为三焦是个可有可无的提法。
再有对于好多知识错误的认为一切都是来源于《黄帝内经》,在心里过度的把内经神话,原来中医一直在发展,而且后时医家的贡献这么大,也错误的认为看病只有伤寒,对于后时各派的理论少有触及。我感觉这学习完藏象最最深刻的认识,对于我以后的中医之路有着颠覆性的帮助。其他各条的学习也有新的认识和体会,只是还写不出来。
优秀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六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中医逐渐成为受人们关注的话题。作为一名医学生,我也非常渴望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并且在实践中运用它,给需要诊治的患者带来帮助。为此,在学校的安排下,我参加了中医基础理论培训班,并取得了一些收获。以下是我的体会与感受。
第一段:课程介绍与收获。
中医按照其传承方式,习惯于以理论和临床实践为主干来组成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这次中医基础理论的培训分为三个部分:中医的基础理论、中医的辨证论治和中医的预防保健。在培训过程中,我掌握了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的基本概念、经络学说、阴阳五行理论、气血津液等)的相关内容,对中医的中药学和针灸学等方面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第二段:培训方式。
在课程中,我们的老师采取了多种教学方式,包括行业内最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实地参观和亲身体验等形式。这些形式为我们提供了更直观、更生动、更全面的学习体验,从而加深了我们的理解。例如,在实验室里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中药的特征、闻药的气味和尝药的味道,真正感受到了中药的药性和功效。
第三段:学习氛围与互动。
学习环境的不同不仅影响学习效果,而且对于产生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及充分互动也有很大的帮助。在这个培训班中,我们与老师有良好的互动交流,并且在课堂中与其他学生分享自己的掌握情况。这种互动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也有很大的帮助。
第四段:体会与感悟。
中医理论本身就蕴含了很多丰富的中国哲学思想,学习中医理论并不是单纯地掌握一些术语和药材名称,更重要的是理解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同时也因为中医理论宏观高远、有甚者不可一举,但我意识到需要学习中医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积累和实践,因此我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这方面的感悟,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第五段:下一步。
参加这一培训班使我对中医的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信心。我也想进入实践的层面,同时我也要继续学习更深入的中医理论,将所学应用到准确的中药配方、针灸疗法和学术论文中,同时我也希望中医能更广泛地被推广和发展。
优秀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七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中医基础理论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它是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也是中医学的核心。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我对中医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深刻意识到中医学作为一门学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包括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学、治疗学、方剂学等方面的理论。在中医基础理论中,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等概念是非常核心的内容,也是中医学理论中最为基础的概念。阴阳五行学说,强调了事物之间的关系、整体性和动态平衡性,将人体看成是一个与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整体,进而形成了一整套以整体观为核心的医学体系。在中医理论中,通过阴阳五行的思想指导,医生可以在治疗时考虑人与环境的关系、疾病与身体的关系、疾病与治疗的关系,使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中医基础理论是非常丰富的,也是非常具有实用性的。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我了解到中医的疗效非常注重个体化,在治疗时要根据不同患者的疾病特点给出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在气血理论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来制定不同的调养方案。同时,在中医理论中,还有很多实用的治疗方法,例如“调和养阴”、“活血化瘀”等,这些方法在治疗某些烦人疾病时,都能够取得非常好的疗效。
中医基础理论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通过中医理论的指导,人们可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而预防疾病,保持健康。例如,中医理论中强调食物的味道、性质和作用,在生活中,人们可以根据中医理论来合理饮食,从而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同时,配合中医的按摩、针灸等理疗方法,还可以对身体产生非常有效的治疗作用。
现代医学对于中医基础理论也开始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医学的独特理论和治疗方法,在现代医学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临床诊断方面,中医学的望、闻、问、切等一系列方法,可以为现代医疗提供辅助诊断方式,为现代医学提供补充和完善。同时,在一些复杂疾病的治疗方面,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可以产生非常好的治疗效果,例如中风、老年痴呆等。
第五段:结语。
总之,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中医学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基石。中医理论的独特性、实用性、科学性,都为现代医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更好的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将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优秀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八
气血失常,是指气与血的亏损不足和各自的生理功能异常,以及气血互根互用功能失调等病理变化而言。人体由皮肉、筋骨、经络、脏腑等组织器官所构成,其生命活动的进行,主要是依靠后天所化生的气血津液,通过经脉输布于全身,营养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而实现的。人体的气血,在生理上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在病理上,则气血的失常,必然会影响及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素问·调经论》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同时,气与血又是脏腑气化活动的产物,因此,脏腑发生病变,不但可以引起本脏腑之气血失常,而且也会影响及全身的气血,从而引起全身气和血的病理变化。所以,气血失常亦是病机发展的一般规律,同邪正盛衰、阴阳失调一样,不仅是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各种病机变化的基础,而且亦是分析和研究各种临床病证病机的基础。
气的失常。
气的失常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损过多,从而形成气虚之病理状态。二是气的某些功能不足及气的运动失常或紊乱,从而表现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或气脱等气机失调病理状态。
血的失常。
血的失常,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为血的生化不足或耗伤太过,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从而形成血虚之病理状态。二为血的循环运行失常,或为血行迟缓,或为血行加速,或为血行逆乱,从而形成血瘀、血热,以及血液妄行等病理变化。
气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
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与血之间具有阴阳相随、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气对于血,具有温煦、推动、化生和统摄的作用。血对于气,则具有濡养和运载等作用。故气的虚衰或升降出入失常,则必然影响及血。
同样,血的亏耗或功能失调,则亦必影响及气。故临床上气血互根、互用功能的失调,主要表现于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气血失和、不荣经脉等几方面。兹分述之:
优秀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九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理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童发展基础理论是指对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过程和特点进行系统总结和解释的学术观点和理念。它不仅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更是指导实践、提高儿童教育和保护水平的重要工具。这些理论心得影响着儿童发展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向和策略,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儿童的需求并为其提供适宜的培养环境。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是我们理解儿童思维和智力发展的重要依据。其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一大亮点。他认为,儿童的思维和知识构建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适应完成的。他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这个理论不仅揭示了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还对儿童教育和培养方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儿童社会发展理论是指导我们了解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发展和成长的重要理论。其中,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人类的社会性和文化背景在儿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儿童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个理论的适用性非常广泛,不仅对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对家长们的家庭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儿童情绪发展理论关注的是儿童情绪的生成、表达和调节等问题。其中,爱泼斯坦的情绪社会化理论是我深感有用的一种理论。他认为,儿童的情绪发展是社会化过程的一部分。通过父母、教师和同伴等他人的影响,儿童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情绪并适当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反应。这个理论提醒着我们重视儿童的情绪发展,并在教育和照顾过程中给予他们所需的情感支持和指导。
第五段:理论的应用与展望。
儿童发展基础理论丰富了我们对儿童发展的认知,也给予我们在实践中的指导和启示。通过理论的指导,我们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和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采取适当的教育和支持措施。然而,儿童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理论也无法穷尽一切。因此,我们仍然需要持续地关注儿童发展的前沿研究,不断完善和调整我们的理论体系,以更好地帮助儿童成长。
总结:儿童发展基础理论是指导儿童研究和教育实践的重要工具。从儿童认知发展、社会发展到情绪发展,这些理论心得为我们揭示了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提供了指导和启发。然而,理论并非终点,更多的研究和探索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前行。
优秀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十
肺的病机,即是肺的阴阳、气血失调病理状态。
肺是脏腑中直接与外界大气相通的一个脏器组织。由肺脏、肺系(包括与肺相连的气道、喉咙等组织)、经脉等所组成。其经脉下络大肠,与大肠构成表里关系。此外,尚有某些组织器官如皮毛、鼻窍等与肺有着密切联系。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朝百脉以助心推动营血的循行,通调水道以促进水液代谢的进行。肺气尚能宣发卫气于体表,以发挥其温煦肌肤,保卫机体的作用。
引起肺脏病变的原因,多为外邪的侵袭,此与其司呼吸,与外界相通,主皮毛的生理特点有关。当然亦有因他脏病变影响而致者。肺的阴阳、气血失调,主要表现为肺气的宣降失常,影响气机的升降出入,从而使呼吸功能失常,水液代谢及卫外屏障功能失调或障碍,同时亦可影响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从而导致血液的运行失调。
应当指出,由于肺是主气之脏,故关于肺阳的升散作用,多概括于肺气的宣发功能之内。为此,肺的阳气失调,多论及肺的气虚,而不再单论及肺的阳虚。又由于肺具有朝百脉的功能,周身百脉之血,均朝会于肺,故肺之血虚,亦极为罕见,因之,多论及肺阴之不足,而少涉及于血。所以,肺的阴阳、气血失调,主要表现于肺气的失调及肺阴的失调等方面。
肺气的失调。
由于肺主一身之气而司呼吸,故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又调节着全身的气机和水液代谢。因此,肺气的失调,主要表现在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失常,以及肺气虚损等方面。
肺气宣发和肃降失常肺气虚损。
肺气的宣发与肃降,是肺气升降出入功能活动的两个方面,宣发与肃降虽有区别,但相反相成,二者又常相互影响。肺气宣发和肃降失常病机的形成,多由于外邪侵袭犯肺,或因痰浊内阻肺络,或因肝升太过,气火上逆犯肺等所致。亦可由于肺气不足,宣肃无能,或肺阴亏虚,燥热内生,宣肃不利等因素所造成。
其病理表现:主要在于肺气失于宣发和失于肃降两方面。
肺气失于宣发:又称肺气不宣。肺气不宣则肺司呼吸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导致气机不利,呼吸不畅,甚则肺气壅阻,可见鼻塞、多嚏、喉痒喘咳、胸闷不畅等症。肺气失宣,也可致卫气郁滞不得散越,腠理闭塞而无汗。若肺气虚损,宣发无力,则卫气不能固密腠理皮毛,因而肌表不固,开合失司,而见自汗,易于感冒等病理表现。若肺阴素虚,则宣发失司,阴不敛阳,津随阳泄,而见盗汗等症。
肺气失于肃降:又称肺失清肃。肺失肃降,是指肺气下降和清洁呼吸道的功能减退而言,从而可见咳逆上气,痰多喘满等症。
肺气失宣或肺失肃降,均可导致肺气上逆,肺气上逆则咳逆、气喘;肺失宣降则可影响及肺的通调水道功能,使水液代谢失常或障碍,从而导致尿少或水肿等病证。其进一步发展,亦均能损耗肺气或肺阴,导致肺气虚损或肺阴不足。
肺气虚损,其形成多因肺失宣降,久病不愈,伤及肺气;或劳伤过度,耗损肺气,或久咳伤肺,以致肺气虚弱等所致。
其病理表现是肺气不足,则呼吸机能减退,体内外气体交换出入不足,可出现呼吸气短等症。若影响及津液的输布代谢,水津不能气化,则可聚痰成饮,甚至产生水肿。肺气虚损,亦可导致卫阳虚弱,腠理疏松,肌表不固,卫外功能减退,而致表虚自汗,易患感冒。
优秀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十一
近期,我参加了一次关于组织基础理论的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刻地认识到组织基础理论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在培训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收获了很多体验。下面,我将就这次培训的几个重点方面进行总结和思考。
首先,在培训中,我学到了组织的定义和组织的类型。组织是一个由人组成的,为实现共同目标而进行有序活动的社会集合体。我深刻认识到,无论是企业组织,还是非营利组织,他们都需要组织组成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在这个过程中,组织的类型和形式也多种多样。对于企业组织来说,它有不同的形式,包括传统的层级型组织和现代的平面组织等。而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说,它更注重成员的自主性和合作性。通过对组织的定义和类型的学习,我更清晰地认识到了组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更能理解组织的运作原理。
其次,在培训中,我对组织的文化和组织的变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组织的文化是指组织内部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信仰体系。在培训中,我们学习了组织的文化对组织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塑造和改变组织的文化。我认识到,一个积极健康的组织文化对组织的成功非常重要,能够鼓励员工的创新和发展。而当一个组织需要变革时,合理地调整组织的文化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组织的文化对组织的影响,也更加明白了组织文化的重要性。
再次,在培训中,我学到了组织的管理和组织的领导。组织的管理是指对组织进行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过程。而组织的领导则是指通过影响他人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在这次培训中,我们学习了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和领导风格来适应不同的组织情境。我认识到,在一个组织中,管理和领导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优秀的组织需要良好的管理,同时也需要出色的领导。通过这次培训,我进一步了解了组织的管理和组织的领导的关系,也更加明白了管理和领导对于一个组织的重要性。
最后,在培训中,我学到了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和组织的创新能力。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是指组织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和特点。而组织的创新能力则是指组织在不断变革和创新中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在培训中,我们学习了如何发展和保持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如何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优秀的组织需要有清晰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断进行创新和变革。通过这次培训,我对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明白了组织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取得成功。
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组织基础理论对于企业的重要性。组织的类型、文化、管理和领导、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都是组织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只有深入理解和熟练运用这些理论,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我会深入学习和应用这些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优秀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十二
脏腑病机理论,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
张仲景著《金匮要略》,首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即以脏腑病机论点作为总论,并将腑腑病机学说贯注于全书各病之专论中去,以在络、在经、入腑、入脏而分析其病变的发生发展规律,在其很多篇章中亦多以五脏之功能失常来分类和归纳临床病证,进行辨证论治,并阐发了《难经·七十七难》“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的著名论点,结合其临床实际,论述了脏腑虚实及其病证传变规律。
华佗著《中藏经》,载有《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从辨证的角度来论述脏腑病机,分析其脏腑病证的发展与转归,对后世脏腑病机学说之研究亦有较大影响。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则以五脏为纲总结儿科疾病的辨证方法。宋金时期的张元素,著有《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系统地归纳了药物的归经、补泻作用与脏腑喜恶之关系,从而使脏腑病机理论与临床证治有机地结合起来。李东垣著《脾胃论》,提出“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之所由生也”的内伤病机论点,为后世五脏病机之探讨尤以脾肾为主兼及肝肺的一派学术观点打下了基础。陈自明著《妇人良方》,则以脏腑经络病机为纲来论述妇产科疾病之发病原理,从而继承和发展了《内经》的脏腑病机理论。
朱丹溪著《格致余论》,对心肝肾之病理生理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著名论点。
其他如薛己著《内科撮要》,以脾胃肾命病机为主来论述内科病证;赵献可之《医贯》,独重于肾水、命火病机之阐发;李中梓的《医宗必读》,倡先天后天根本论;张介宾著《景岳全书》对肾阳肾阴病机之卓越论述;绮石著《理虚元鉴》,对虚劳病机之阐发;王泰林之《西溪书屋夜话录》,对肝脏病机之专论等,无不对脏腑病机学说各有阐发,确能启迪后世对脏腑病机理论之研讨。
清代医家唐容川之《血证论》,著有《脏腑病机论》专篇,可谓脏腑病机学说之总结,不仅探讨了各脏腑病机与血证的关系,而且从各脏腑之主气、经脉、部位及特征等方面,论述各脏腑的常见病证及其病理变化;从而将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与其病证反映、病变机理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实践证明,这是中医病机学说整理提高的较好途径。
总之,古代医家所遗留下来的这些宝贵的病机资料,为我们系统整理中医病机学说的层次和结构,阐释其理论内容和规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保证。
脏腑病机,主要即是指脏腑阴阳、气血的失调,从而导致各脏腑生理功能的太过或不及,以及各脏腑生理功能之间的协调关系发生失调。主要包括五脏病机、六腑病机、奇恒之腑病机、脏腑病机的相互影响等方面。
优秀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十三
为什么得病?因为五行不平,关于老师把五行和人体质的分类也是第一次接触,感觉很新鲜,而且非常的形象和使用,对于指导治病也是立竿见影的。以前认为人得病就是外感六淫、七情六欲、饮食内伤、过劳这么几个方面。根本没有体会到体质对于治病的重要性。
(1)风善入孔窍,比如痔疮这个病,现在真的是理解的透透的,真的想不到孔窍和风这么大的关系。感触风邪的人还能吃,这也是新学到的,不会正确的中医思维真的就联系不到一块去。
(2)在濕邪里边最新的认识就是对于脉诊濡脉的形象理解。以前老师把这个弱脉和濡脉分不清。再就是终于想通了人体内可以同时存在湿热和寒湿两种。
(3)七情内伤里边是对这个肝郁理解的更加扩大化了,不是只有生气了才是肝郁这么简单。尤其是老师关于抑郁症和肝郁的区别的论述和治疗起来的不同。
(4)痰饮,早先就认为痰和饮就是一个东西,现在来看不是,不仅表现出来的脉象不一样而且得病的症状也是大不同。怪病不只是多痰,淤血也是多怪病。主要是对我的死板的思维有了转动。
(5)对于病机和防治原则主要的认识就是《黄帝内经》中的好多条文是真的很重要,需要熟悉的,以前没认识到,也没结合起来看理解这些东西。
通过这一次的新学习,纠正了好多过去的一些错误理解,最主要的是体会到了老师经常说的要打开你们的思维这句话,要学会用中医的基础理论来解释一些症状和疾病。最近整理的病案确实是这样子的。
优秀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十四
第一次见到朱老师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课堂上,老师给我们讲体质的相关内容,这也是我听得最有趣的一部分内容。一般来说,不管什么学科的理论部分不可避免地会有些枯燥无味,而中医的一些理论对一个理科生而言更是难以接受和消化。而朱老师总是能通过一些引人入胜的病例故事引起我们的兴趣,并从这些病例中引出最核心的知识。从那时起,我就对朱老师崇拜得五体投地,也对她口中的故事充满了向往,于是朱老师新书一出版我就迫不及待地品读起来。
书中的故事一如既往的生动有趣又令人动容,这不仅是治愈患者的过程,更是朱老师收获一段段深厚情谊的过程。但我的身份不是一个单纯的旁观者,更是一名中医系学生,我从书中获得的除了精彩的故事,更多的还有临床经验。书中每一篇文末都会有疾病的科普及其诊断标准与中西医疗法,使读者在感受故事的温情之余,还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就像学英语的时候,老师教导我们要把单词放到句子里面去记,这样才能记得牢。同理,我们把中医专业知识直接融入临床病例里去学习与记忆,也会记得更加牢固,运用得更加纯熟。
《痛到天昏又地暗》中有痛经的分型及对应药方;《我为妈妈求医》中有对失眠的分型及对应药方;《“一见钟情”》中有对头晕的分型及药方;等等。书中还有很多老师临床经验的总结,对我们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可能有人会问,我不是专业学生怎么办?当然不必害怕啦,书中的故事并不晦涩难懂,更多的像是朱老师在寻找一个一个朋友,用一个个药方架起友谊的桥梁。这些故事里我们看到的是人们对中医、对朱老师逐渐建立起信任,看到的是患者的生活因此而更加健康幸福,看到的是因战胜病魔而紧紧握在一起的双手。它让人们相信,即使疾病带来的孤独和绝望几乎要把人打倒,也还有一丝光可以照亮——那是医生的爱和能力。
《炙甘草汤留人治病》中,就是简简单单的炙甘草汤,按照经方剂量对症施治,却也起到了起死回生的作用,使得原本只能靠流食生存的胃癌患者症状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这对患者一家来说无疑是黑暗里的曙光。《涅槃重生的小女孩》中,本该是像花儿一样的小女孩,却被哮喘折磨,三天两头地住院,一家人也为此而焦头烂额。但是在朱老师的治疗下,哮喘发作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这个一直以来都在被哮喘折磨的小女孩终于可以蹦蹦跳跳地玩耍,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时光。这样的故事在书中比比皆是,既让我感叹朱老师的妙手回春,又站在病人的角度感到幸运和感恩。
不管是“阳春白雪”亦或是“下里巴人”,这本书都会是你的良师益友。不管是从这本书中获取专业知识也好,感受中医的博大精深也好,体会医患之间的深厚情谊也好,对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不可多得的。
优秀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十五
近期,我有幸参加了一次关于组织基础理论的培训课程,课程从组织理论的基础概念讲解到组织行为的实践应用,帮助我全面了解了企业组织运作的关键要素和有效管理的原则。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组织基础理论的培训课程让我意识到一个成功的组织离不开一个明确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一个组织的骨架,它决定了权力、责任和信息的流动方式。在课程中,我学到了多种组织结构形式的优势和不足,并了解到根据组织目标和环境特点选取合适的组织结构对于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我深刻认识到,组织的结构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组织效能的重要保障,只有合理的组织结构才能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和反应速度。
其次,课程中对于组织文化的讲解让我认识到组织文化对于员工行为和组织绩效的重要影响。组织文化是一种共享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准则的体系,它塑造了组织的氛围和员工的行为方式。在课程中,我了解到组织文化的形成和维持需要领导者的引领和激励,而合适的组织文化能够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有效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因此,作为一个组织的一员,我深刻认识到组织文化的重要性,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投入和倡导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
然后,在课程中,我受益匪浅的一点是对于组织变革管理的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组织需要时刻调整和适应新形势,进行变革是必然的选择。然而,变革管理并不容易,它需要领导者的坚定决心和全员的参与。在课程中,我学到了组织变革管理的基本步骤和技巧,以及如何应对员工的抵触情绪和阻力。这些知识让我认识到变革是一种机遇,只有主动适应变革,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课程中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演练对于我的学习和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与其他培训者的互动和团队合作,我学习到了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同时,通过实践演练,我更深入地理解了理论知识的应用,并提升了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这些实践演练对我今后的工作更具指导意义,构建我对组织基础理论的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这次关于组织基础理论的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管理是组织成功的关键要素。我相信通过对这些理论进行深入学习和不断实践,我将能够更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我也将把这些学到的知识带到今后的工作中,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组织管理者。
优秀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十六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正邪相争,即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能力奋起与致病邪气进行斗争所发生的或盛或衰的病理变化。这种盛衰变化不仅关系着病机与病证的虚实状态,而且直接影响着病势的发展与转归。
邪正盛衰与病机的虚实变化。
虚实的基本病机。
《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此虚与实,是指两种不同的病理状态而言。
1.实的病机。
概念:所谓实,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主要表现为致病邪气的毒力和机体的抗病能力都比较强盛,脏腑机能亢进,或是邪气虽盛而机体正气未衰,尚能积极与邪气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在临床上可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应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表现。
形成:多由外感六淫病邪侵袭,或由于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所致。
表现:常见于外感病证的初期和中期,或慢性病之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瘀血内阻等病证。临床可见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症。
2.虚的病机。
概念:所谓虚,主要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主要表现为人体生理机能减退,抗病能力低下,因而正气不足与邪气抗争,难以出现较剧烈的病理反应,在临床上多出现一系列虚弱不足或衰退的证候表现。
形成:多由素体虚弱,或慢性病耗损,以致精气消耗;或大汗、吐利、大出血等因素耗伤人体气、血、津液或阳气、阴精等所致。
优秀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十七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各脏腑之生理功能是密切相关而又协调平衡的。因此,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脏腑的病理变化,常可或迟或早、或轻或重地影响及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发生相应的病理传变,产生两脏同病等复杂的病理表现。
心病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影响。
临床以心肾、心脾等病变相互影响为多见。
1.心火亢盛,可引动命门相火,使肾阴受损。阴虚阳亢,相火妄动,从而扰乱精室,扰动心神,导致心肾不交,可见性机能亢奋,或遗精早泄、心悸、健忘、虚烦不眠等症。
2.心阳心气虚损,则脾运化受碍,气血生化无源,则可导致心脾血虚,可见食少、倦怠、怔忡、面色萎黄等症。
3.心血虚亏,则肝藏血不足,血不养肝目,则视物不明、眩晕头痛;血不养筋,则肌肉动。
4.心肝火旺,上炎灼肺,则津亏肺燥。灼伤肺络,络破血溢,则咳嗽痰血。
5.心与小肠经脉相连,心火偏亢,热移于小肠,则小便短赤、灼热疼痛或尿血。
肺病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影响。
临床以肺肾、肺脾、肺与大肠同病或相互影响较为多见。
1.肺气虚,影响及脾,可致中气不足,脾失健运,是为肺虚及脾,可见气短、体倦、食后腹胀等症。
2.肺虚不能下输精微于肾,久则必致肾虚,而成肺肾两虚之证,可见气短、咳嗽气喘、骨蒸潮热、盗汗、遗精等症。
3.肺与大肠经脉相连,肺病可下移大肠。如肺蕴实热,气逆不降,则大肠传导不行,可见大便干结。
4.温热病邪犯肺,逆传心包,热扰心神,则可见神昏谵语等症。
5.肺虚肝逆,或肝火上炎灼肺伤津,则可见胸闷、喘急、口苦、面红耳赤、咳嗽咯血等症。
脾病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影响。
临床以脾胃、脾肺、脾肾、心脾、肝脾等病变相互影响为多见。
1.脾与胃以膜相连,脾为胃行其津液,脾病可影响及胃,使胃气呆滞,进而宿食、水湿内聚,而见纳化、呆滞、脘闷,或食后腹胀等症。
2.脾病则后天水谷精微转输不足,气血生化无源,气虚血亏,久必导致肾虚,可见精神困倦,少气懒言,腰膝痠痛,便溏泄泻等症。脾肾阳虚,蒸腾气化无力,运化水湿功能失职,则水湿不化,泛溢于肌腠,而为水肿。
3.脾病,水湿运化失职,水湿凝聚而成痰饮,痰浊上犯阻肺,肺失宣肃,则可见咳嗽痰多、脘腹胀闷。脾虚及肺,脾肺两虚,则可见气短、喘促、倦怠乏力、纳呆食少、便溏等症。
4.脾病则中焦失运,肝气疏泄受碍,肝脾不和,则可见胁胀脘闷、腹胀纳呆。中焦湿热壅盛,阻遏胆汁排泄,胆液逆流入血,泛于肌肤,则可发为黄疸。
5.心脾血虚,见前。
肾病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影响肾病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影响。
肾病可影响及其他四脏,使其功能失调。而其他脏腑病变,久之亦多影响及肾。
1.肾阳虚,命门火衰,则心阳不足,或肾虚水泛凌心,则可见心悸,气短,水肿等症。
2.肾阴虚,不能上济心阴,心阴不足,心阳独亢,则心肾不交,水火失济,可见虚烦不寐,舌赤口干等症。
3.肾虚及肺或肺虚及肾,可致肺肾两虚,见前。
4.肾阳虚,则脾失温煦,运化失职,可见完谷不化,泄泻,或水肿。脾肾为后先天之本,脾肾两虚则全身机能衰弱。
5.肾阴虚不能滋养肝阴,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虚阳上扰,则可见眩晕耳鸣、腰痠膝软、血压升高等症。
6.肾与膀胱,经脉相连,肾阳虚则气化功能减弱,影响膀胱,而致排尿不利。若肾虚,固摄作用不足,则膀胱失约,可见小便失禁,甚可遗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