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一种沟通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桥梁,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领略书籍的魅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
实用辛弃疾词读后感大全(18篇)篇一
《水龙呤·登建康赏心亭》作于孝宗二年,作者辛弃疾归还南宋的第十二个春秋。
此时此刻的他饱受仕途倾轧之苦,知音难觅,壮士心中蛰伏了十二年的大志何时得酬!
此词是辛弃疾最负盛名的早期作品。赏心亭是当时建康城的游览胜地。然而这里在作者眼中不是一般文人墨客笔下动人心弦的良辰美景,不是一幅幅醉生梦死的歌舞升平画面,却是满目“献愁供恨”,是红巾翠袖难以挥去的英雄之泪。
作者的胸怀,作者的志气,作者的无奈,作者的执著,这一切一切在词中表露无为。
词的上片写景抒情。前三句是实写作者的登楼所见。开篇以山水起势,一个“秋”字直贯全景,虽然不失雄浑清丽,但充满了感伤,从而为全词定下了基调。这种驭情于景的写法与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作者心目中,国耻一日不雪,美景给他的只是也只能是忧郁,伤愁。这种感情在“献愁供恨”一句中可见一斑。作者心怀的不是统治者苟安的半壁江山,更是昔日的广大失土,那里有他的故乡,有他的同胞,有他的祖国的种种气息。自小就饱受金人压迫的他,没有比“还我河山”更强烈的愿望。然而他的《美芹十论》《九列》等力陈复国的方略在“谈战色变”的年月里无一幸免地被驳回了一次又一次……但见“落日楼头”上,“断鸿声里”,形影孑立着这位“江南游子”。此句中在落日的结束,孤鸿的断声反衬之下,在作者心目中怕远不止于献愁供恨,而是直接引起孤独的悲慨了。
到此为止我们不仿来领略一下词人非凡的大家手笔:从远景“楚天”到近景“遥岑”“落日”“断鸿”这一系列景物本是作者登楼远眺的实物,它们笼罩全词,正是写尽了登楼题意之际,作者在此时巧妙地逆笔倒入“游子”,刹时峰回路转,使这一切的景物成为了全词主人公出场的大背景,焦点一下由物定格于人身上,让人品起来意犹未尽,于是段末“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显得力透纸背,表现出非凡的感染力量,令人读后不由为之动容。一个满腹悲愤的爱国者形象跃然纸上,生动到了极致。
前人有诗云:“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丧,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司空图《诗品悲慨》),正是此时此地作者心情的最佳写照。
辛弃疾之祖父辛赞早年不得已在金国任官,每引儿辈“登高望远,指划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不共戴天之愤。”因此辛弃疾早年便立志抗金报国。
绍兴三十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之际,辛弃疾聚众二千树起抗金义帜,是年他二十一岁。
率军投耿京,谏义军归宋,妥建奇功,是年他二十二岁。
张安国杀耿京叛变,他率五十骑奇袭金兵大营,生擒叛将。为此,“壮声英概,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是年,他二十三岁。
血液中只有悲壮没有悲哀,这就是稼轩,一个名副其实的壮士!
词的下片写情作结。国家风雨飘零内忧外患,自己备受贬斥壮志难酬控诉无门,不是有引退避世的忍者吗?不是有醉生梦死的士大夫吗?首句“休说”一词统领下面两句,通过反用张翰弃官南归的典故,孔武有力地表明了作者的态度:不要跟我说此刻家乡的好,我绝不能一走了之!次句正取刘备斥许的故事,抨击了只顾苟安一隅寻欢作乐,无心为国家战斗热衷为个人谋利的当权派。字里行间透出作者对“刘郎才气”的钦佩与推崇。我们可以感受到壮士在一片悲凉中仍豪气冲天地坚持着一份对国家民族的执著的热忱!这种炽烈的爱国激情,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次,即便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也是永远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的。“可惜”一句透露出作者内心的焦灼。光阴一天天似水流逝,眼见已到壮年,如此蹉跎,何时才能拜表出师收拾山河啊!段末再次用典,并采用歇后的手法,在前半句缩住,后半句“人何以堪”含而不露却更加鲜明有力。达到“单句旋折,愈是激昂”的境界(俞陛云)。纵观全段,作者虽然内心郁闷之极但并没有直笔抒壮志空怀之悲,而连用三个故实,以一波三折,一唱三叹的手法出之,令这种壮志难酬的悲,执著抗争的壮愈加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结处叹无人唤取红巾“揾英雄泪”,遥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抒慷慨呜咽之情。其实任红巾再红翠袖再翠歌女再美,又如何能轻易安抚作者对国家沦丧凌云之志久久难酬之痛?”倩何人”?这个不也不可能得到。国难当前,没有人有如此本事唤出如此一个“红巾翠袖”轻而易举地化苦为甜化悲为乐。作者传达出的是一丝丝难言的孤独一阵阵难堪的悲愤。
有人评价辛弃疾的词是如“飞瀑入涧,千回百折,时而水石相激,姿态飞动,时而幽谷潜行,沉着呜咽。”果然独具慧眼!
本词采用六朝骈文做法,纵观全词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眩目的修辞,但铸造语言多样。“遥目远岑”应看作远目遥岑,“供愁献恨”应放在句未看。“江南游子”是“把吴钩看了……”两句的主语。下片“树犹如此”重在省去的“人何以堪”。全词“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周济),感人至深。
一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读罢,掩卷沉思。辛稼轩,一个真正的壮士,偏又生于一个悲剧时代,于是历史又成全一个悲剧人物。稼轩为光复故土孜孜不倦奋斗终生,卒后却被弹劾犯“为逆臣开边之罪”!稼轩泉下有知又该当如何?如果历史是一块块功过碑,那么碑上就绝不会遗下这个人这首词,绝不会的。
呜呼!壮士的悲凉,悲凉的壮士!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作者简介与时代背景: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生于山东聊城。年轻时曾参加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担任掌书记(掌握军中文书)。宋高宗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女真入侵,辛弃疾等突骑渡江与宋廷联络,授江阴签判之职。以后历任湖北、江西等省安抚使。他写的诗词甚多,至今留存六百多首,他的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所著有《稼轩词》或《稼轩长短句》。
本词作于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秋天,那年三月,辛弃疾被宰相韩侂胄任为镇江知府,到达京口。当时,韩高谈伐金,不作实际准备,同时继续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北固亭,一名北顾楼,取其不忘中原的意思,位于京口西北北固山上,面临长江,形势险固,是历来用兵之地。辛弃疾登上此楼,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感慨着历史的兴亡,忧虑着复杂的形势,不禁百感交集,写下了此词。
二、总体把握:
词中一方面缅怀古代抵抗外侮,收复中原的英雄,表达了对南宋苟且偏安的不满以及力主抗战,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一方面援引历史教训,对要草率用兵的决策者提出警告,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这首词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用典,全文运用五个典故。
典故一:孙权。
典故二:刘裕典故三:刘义隆。
典故四:佛狸祠。
典故五:廉颇。
三、具体感受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首先看词的上阕: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风流:指英雄业绩。总:全、都。
分析:“江山”冠以“千古”,一入手便勾起了人们绵绵不断的今古兴亡之思:物换星移,沧桑屡变,神州大地上几番分合,几番易主。在这幅历史画轴面前不禁从江山联想到人事,于是引出与京口有关的第一个典故:孙权。他设京口镇并在此建都,曾多次于此拒强敌于江北,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不复存在了,就是连昔日的繁华与功业也都被岁月的风雨消磨殆尽。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分析:繁华已逝,萧条满目,于是引出了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典故:刘裕。人们传颂着那斜阳照射的草树之间,那平常的巷陌之内,就是刘裕当年生活过的地方。从汉末到两晋,中国门第观念极重,惟独刘裕出身贫民,全凭武功当上皇帝。虽然荒凉,但它毕竟孕育过这样的英雄,这是对英雄的向往,这是民族的骄傲。
为什么要写这两个人物?孙权曾在京口建都,刘裕曾在京口住过,两次从京口起兵,生擒了燕王和秦王,成就了北伐的大业,部队精锐,威武雄壮。作者登临北固亭,自然要想到他们,借古讽今。作者借赞扬孙权、刘裕,讽刺南宋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上阙:怀念孙权、刘裕,表现出对英雄业绩的向往。
下面看词的下阕: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草草:时间仓促,行动草率。仓皇:手忙脚乱。北顾:回头看。赢得:落得。
分析:这里引用第三个典故:刘义隆。刘义隆是刘裕的不肖之子,好大喜功,冒险北伐,结果大败,北魏军一直追到长江边,几乎遭到覆灭的危险。刘义隆只落得仓皇北顾,“北顾涕交流”。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赢得”二字沉痛万分,悲愤之至。这三句暗指南宋近事,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用张浚北伐,在符离集遭到大败。作者希望当局接受历史教训,不要轻举妄动。引用这一典故有力地证明了辛弃疾在北伐中有正确的战略思想及讲求实际,他力主用兵又决不苟同韩侂胄之冒进。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分析:从拓拔焘的入侵自然想起了金兵的入侵,词从怀古转到伤今。这一句指自己南归已四十三年,四十三年过去了,当时的惨象记忆犹新(指1162年金兵对南宋发动进攻,占领了扬州一带地区,“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这种辛酸的场面时刻萦绕在作者心头。如今登上北固亭面对扬州路,想起刘义隆的历史教训,自然又涌上心头,作者将它写出来也是为了警告统治者切莫重蹈覆辙。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可堪:哪堪,(堪:能)怎么能。回首:回头看。
分析:这里使用第四个典故:拓拔焘。作者写下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情景:佛狸祠是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而瓜步山下的同胞却早已忘掉这一点,在那里欢天喜地地祭社。这是多么令人怵目惊心的不协调,在这“喜庆”之中包含了多少麻木与耻辱。作者写此情景在于从反面激励人们只有收复失地,光复祖庙,才能使同胞免除灾难,同时也是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了收复失地。
下阙:借谴责刘义隆,表明自己抗金的主张;借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
四、名句赏析。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这一句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承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土不受外敌侵犯。“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指英雄业绩。“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词人慨叹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担忧,忠义之心耿如日月。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是词人以廉颇自况。这一年词人已经64岁了,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很可能他会像当年赵国名将廉颇一样,被执政者弃置不用。他的这一猜想很快就变成了事实,韩侂胄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
五、全文小结:中心思想: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及不重用抗金志士的愤慨。
用典巧妙、贴切:。
全词自始自终几乎全在用典使事中展开。首先,这些典故含意丰富,蕴藉深厚,具有强烈的倾向性、明确性、针对性及和谐的统一性,融注着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情。作者借古讽今,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侂胄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以廉颇自比,则是内心的独白。用典而不被典所缚,句句怀古,句句不离现实,在历史的波涛中翻卷着时代的风云,使事事更为精辟,抒情益见慷慨。其次,这些典故用得很巧妙,体现了作者的才气与学识,上下几千年,人物五六个,但是作者如数家珍,信手拈来,处理妥贴有序。借用典故以增加词的容量,扩大词的表现力,是辛词的一大特色,也是辛弃疾对词的重大贡献。
六.比较归纳。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扬州慢》两首词皆吊古抚今、吟咏古人、即景抒怀,所写内容和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特点?风格不同,境界大迥。
一个慷慨激昂栏杆拍遍,一个悲吟颓废瞻顾徘徊;
一个追念英雄欲保境安民一展雄才;
一个怀念才子想重温旧梦恢复繁华;
一个叹国土沦丧江山易手忧国忧民;
一个惜美人芳草风流尽去感时伤世。
2、联系《念奴娇赤壁怀古》,总结“豪放派”词的总体特点。豪放派词的特点:。
1、题材上:词在五代和北宋初年,题材狭窄,大抵不脱离离愁别恨,男女恋情之类。到苏轼手里,突破陈规,举凡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是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入词。词从“樽前”、“花间”走向转为广阔的人生。辛弃疾则进一步开拓词的境界,思想内容比苏轼的作品更为深广。苏轼的《念奴娇》写赤壁凭吊古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历史人物的神往,抒发了人生的感慨。这在以前的词中是少见的。而辛弃疾的《永遇乐》更抒发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同样写壮志未酬的感慨,辛词则更富社会内容。
2、语言上:苏轼一改花间词人镂金描彩的作风,用诗句入词,偶尔也运用口语,每每放笔直书,豪迈奔放。写江山则乱石惊涛,写豪杰则雄姿英发,境界开阔,气魄宏大。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文为词”,举凡经、史、子、集中的书面语言及可利用的口语都拿来为我所用,语言铿锵,感情强烈。《永遇乐》一词中,作者说古道今,议论国事,抒写情怀慷慨悲壮。
实用辛弃疾词读后感大全(18篇)篇二
花向今朝粉面匀。柳因何事翠眉颦。东风吹雨细於尘。
自笑好山如好色,只今怀树更怀人。闲愁闲恨一番新。
浣溪沙.总把平生入醉乡。
总把平生入醉乡。大都三万六千场。今古悠悠多少事,莫思量。
微有寒些春雨好,更无寻处野花香。年去年来还又笑,燕飞忙。
浣溪沙·漫兴作。
未到山前骑马回。风吹雨打已无梅。共谁消遣两三杯。
一似旧时春意思,百无是处老形骸。也曾头上带花来。
浣溪沙.寿内子。
寿酒同斟喜有余。朱颜却对白髭须。两人百岁恰乘除。
婚嫁剩添儿女拜,平安频拆外家书。年年堂上寿星图。
浣溪沙·黄沙岭。
作者:辛弃疾【宋代】。
寸步人间百尺楼。孤城春水一沙鸥。天风吹树几时休。
突兀趁人山石狠,朦胧避路野花羞。人家平水庙东头。
实用辛弃疾词读后感大全(18篇)篇三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自古以来“苏辛”并称,苏轼和辛弃疾分别代表着北宋和南宋的豪放风格。
(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参加耿京抗金队伍,为掌书记。次年南下,历任承务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罢官。隐居江西上饶、铅山等地达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都不长。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府,为北伐作准备,因反对韩侂胄立即出兵的计划,又被罢官。开禧元年(1205年)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
后来,韩侂胄不听辛弃疾劝告,于开禧二年(1206年)草率出兵,结果大败而归。次年,韩侂胄被杀。
3.写作背景。
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他在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的做法,不断遭到投降派的反对和破坏。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招之即来,麾之即去”,不论出仕或归隐,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政治、军事主张。但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岁志未遂而死去。
这里所选的两首词虽作于他的早年、晚年不同时期,但其中心思想却是相同的,即都表现了他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总体风格上的雄健、豪放,两首词也是一致的。只是前期词多些昂扬、激奋;晚年之作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4.关于《水龙吟》。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清秋时节,楚天辽阔,江水悠长。眺望远山,其形状高而尖的像玉簪,大而矮的像螺髻。这些自然山水虽然多姿多彩,但是在作者的眼中,它们只能引发人的忧愁和怨恨。
这时,楼头的落日、阵阵的雁啼,更增添了江南游子的愁怨。下面作者用了两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一是仔细端详抽出鞘来的宝剑;一是用手使劲拍打亭上的栏杆。这两个形体语言要表明的是:作者手握宝剑却没有用武之地;空有力气却没有地方使用,他只好用敲打栏杆来发泄自己的怒气。不但作者要赴前线杀敌和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没有人理解,就连他此时登山临水以排愁遣恨的心情也无人能领会!在上片里,作者用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一系列自然景物,来陪衬他的游子之思,巧妙地做到了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下片抒情。作者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来表述自己的思想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作者先写到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西风吹来,很想吃家乡吴中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便立即弃官还乡。像这样轻易地挂冠离职,辛弃疾是做不到的。又写到三国时的许汜不关心天下大事,只想着买田置产,作者更不屑那样去做。在这里他要说明的是:自己既不愿弃官归隐,又不肯去追求享受,他决定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而奋斗到底。
下面作者引用了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来说明白己心中怕的是时光如流水般飞逝,人也会在饱经磨难之后很快地老去。他想到岁月催人老,报国壮志难以实现;想到自己的苦恼并没有人能够理解,就不禁掉下了英雄之泪!在这首词里,作者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甚至“红巾翠袖”等形象和色彩来陪衬、点染,但读后绝没有柔媚、繁缛之感。因为作者的核心思想是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所以全词始终充满着一种激昂慷慨的情调,放送出一种雄浑、高亢的声音,它们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这正是辛词艺术效果的独到之处。
5.关于《永遇乐》。
《永遇乐》写于开禧元年(1205),这之前,辛弃疾在福建安抚使任上,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他先居上饶,后徙铅山,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入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便是在镇江任上所作。这时宰相韩惋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辛弃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65岁的高龄来到镇江任职的。镇江是一个地势险要的军事重镇,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了韩侂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了北固亭时,联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
词的上片是缅怀两位古代英雄。一是写孙权,作者感慨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侵蚀之后,镇江的高山大江依然如故,而曾在这里建都的吴国君主孙权,却已无处寻得了。当年亭台殿阁之间的流风余韵也都已被岁月洗涤净尽。二是写刘裕,传说当年刘裕就曾居住在京口的普通街巷之中。东晋时,刘裕就是从这里起兵去平定桓玄之乱,又率军北伐,战胜鲜卑等军事力量,扫平中原,建立于南朝刘宋王朝。作者对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人物的仰慕,对他们所创立的赫赫战功的赞扬,其情感是那么炽热、强烈,这正说明了作者人到老年仍旧壮心不已的精神、气概。
下片先是对南朝元嘉年间一段历史的评议:宋文帝好大喜功,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出兵北伐,结果是仓皇败阵,落得个无功而返。有人认为作者写这段历史是以古喻今,是针对韩侂胄的以北伐邀功而发的,他主张要有备而战,反对草率出兵。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这一说法是很有道理的。紧接着,作者的笔锋开始转向了自己,他登高远望时,竟引出了对43年前一段经历的回忆:在他21岁时,曾经穿越过那战火纷飞的扬州古道,奔驰南下。长江北岸在历史上乃是被北魏太武帝占领后建造行宫的地方,后来就成了太武帝的祠庙。那里也记录着北宋末年统治者纷纷南逃的耻辱与仇恨。可是,如今佛狸祠前却是祭神赛社,烟火不断!在这里,作者又是以古讽今,批评人们居然舍弃了被金人占领的国土,忘记了国恨家仇。这番议论正气凛然、言语犀利,正是作者爱国真情的体现。
写到这里,作者不禁义愤填膺,他觉得自己来当这个镇江知府简直是被捉弄了,当权者哪里有一星半点要重用自己的诚意!他很羡慕战国时赵国的老将廉颇,廉颇因被人陷害而逃奔魏国,后来秦军攻打赵国,赵王想起老将廉颇,曾派人前去探视,看他能否再带兵出征。而自己呢?虽然雄心不减当年,仍然切望为国效力,但到如今却连个前来问讯的人都没有,所以说自己的运气还不如廉颇。这个结句是作者在叹息,在呼喊,这是极富个性的、英雄气十足的叹息和呼喊!是全词苍劲、悲壮的最高音!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朗读《水龙吟》和《永遇乐》。
了。43年后,重新恢复中原民心士气,和四十三年前大不一样,叫人怎不生悲!“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用意是什么?拓跋焘南侵,在瓜步山建行宫,后成庙宇,拓跋焘小字佛狸,如今祠下老百姓迎神祭祀,不会把一千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当今金人的入侵联系起来,这里如今全无战斗气氛,也使词人感慨良久。最后借廉颇老矣,不被赵王重用,抒发自己已老,也在统治集团的斗争中被一脚踢开的忧愤。
(2)词中用典虽多,但比直接叙述和描写内涵更为丰富,情感更为厚重,悲愤自先代已有,至稼轩处尤甚。这些典故用于此处,真乃天造地设,何须翻查!
将典故中环境与现实中意境交织一处,是此诗意境构成的一大特色。
3.【提问】辛弃疾在创作这两首词时,人生处境和心理状态有什么异同?
【明确】《水龙吟》写于淳熙元年(1174)作者35岁时。当时他胸怀报国壮志,从北方率众南来已有12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朝廷从来没有给他过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非常郁闷。这一年的秋天,作者登上了建康城的赏心亭,眺望辽阔的南天、远逝的流水和高耸的山峰,又看到了夕阳西沉,听到了声声雁啼,就更引发出来他的无限忧思。作者既不愿退隐江湖,又不肯贪图享受,他只是急切地希望去杀敌报国,生怕时不待人,就这样白白地老去。而他的雄心壮志却没人能够理解,这正是词人当时内心最大的悲哀!
《永遇乐》是作者写于开禧元年(1205)的作品,这时他以66岁的高龄出任浙东安抚使,镇守京口(镇江)。京口是三国时吴国所置的军事重镇,又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北伐时起兵的地方。所以当作者登上北固亭时,就很自然地联想起在这里活动过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他赞美了古人孙权和刘裕,评论了南朝宋文帝草率出兵的历史,以及隆兴元年(1163)南宋将领张浚北伐失败的往事。南宋朝廷一直偏安江南,不图恢复,致使作者南归43年来,空怀报国壮志而得不到杀敌陷阵的机会。他对南宋朝廷的忘记国耻不思北伐,对自己的无用武之地,感到极大的愤慨!
相比之下,辛弃疾创作后一首词时年事已高,仍旧报国无门,所以更多一些苍凉悲壮之感。
4.【提问】在《水龙吟》词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登临意”的?
【明确】他用对秋天里的青天、流水、远山、落日、征鸿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烘托他的“登临意”。又通过看吴钩、拍栏杆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登临意”。再用张翰、刘备以及桓温等历史人物的典故来阐发自己的“登临意”。
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这两首词,进一步体味词中意蕴。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实用辛弃疾词读后感大全(18篇)篇四
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实用辛弃疾词读后感大全(18篇)篇五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师:那么,你们想不想听听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示范朗读呢?
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师:你读得真好!读出了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了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也读出了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我们为你精彩的朗读而喝彩!
4、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师: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5、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师: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一)分析词的上阕。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阕。上阕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1)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1)看、拍、会、登。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5、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阕。
(二)分析词的下阕。
1、全体男生朗读。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2、师: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张翰——乐于归隐。
_____(正)。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______(反)。
桓温——叹时光流逝。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阙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师: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教师小结: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呀!我真的很佩服同学们的理解,很多话是老师想说的,你们都说到了。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师生再次跟读这首词。
师: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诗情画意中再次倾听辛弃疾最真实的心跳。
八、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像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在这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
九、课后作业。
师:法国著名学者帕斯卡说过:“人类所有的才能之中与神最相近的就是想象力”,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与神靠得近一点呢?那就请大家完成下列作业:
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词改为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流畅,三百字左右。
附板书:
上阕:江月山景落日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阕: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运用典故。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实用辛弃疾词读后感大全(18篇)篇六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粉蝶儿》。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
一枝枝不教花瘦。
甚无情便下得雨僝风僽。
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
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
记前时送春归后。
把春波都酿作一江醇酎。
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
5、《鹧鸪天》。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
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6、《鹊桥仙》。
朱颜晕酒,方瞳点漆,
闲傍松边倚杖。
不须更展画图看,
自是个、寿星模样。
今朝盛事,一杯深劝,
更把新诗齐唱。
人间八十最风流,
长帖在、儿儿额上。
7、《如梦令》。
燕子几曾归去。只在翠岩深处。
重到画梁间,谁与旧巢为主。
深许。深许。闻道凤凰来住。
8、《如梦令》。
韵胜仙风缥缈。的皪娇波宜笑。
串玉一声歌,占断多情风调。
清妙。清妙。留住飞云多少。
9、《阮郎归》。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10、《霜天晓角》。
吴头楚尾。一棹人千里。
休说旧愁新恨,长亭树、今如此。
宦游吾倦矣。玉人留我醉。
明日万花寒食,得且住、为佳耳。
11、《踏莎行》。
吾道悠悠,忧心悄悄,
最无聊处秋光到。
西风林外有啼鸦,
斜阳山下多衰草。
长忆商山,当年四老,
尘埃也走咸阳道。
12、《踏莎行》。
萱草齐阶,芭蕉弄叶。
乱红点点团香蝶。
过墙一阵海棠风,隔帘几处梨花雪。
愁满芳心,酒潮红颊。
年年此际伤离别。
不妨横管小楼中,夜阑吹断千山月。
13、《踏莎行》。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
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
14、《八声甘州》。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15、《采桑子》。
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
独倚危楼,不信人间别有愁。
君来正是眠时节,君且归休。
16、《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7、《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实用辛弃疾词读后感大全(18篇)篇七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教学方法】。
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4、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5、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讨论完成)二)分析词的下片1、全体男生朗读。
八、小结。
九、课后作业。
九、板书:
上片:江月山景落日断鸿动作:看、拍、会、登。
实用辛弃疾词读后感大全(18篇)篇八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实用辛弃疾词读后感大全(18篇)篇九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翻译】。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逃难的人的眼泪。“我”抬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江边夜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姜夔。其古诗全文如下:
京洛风流绝代人,因何风絮落溪津?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
红乍笑,绿长嚬,与谁同度可怜春?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西江月》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翻译】。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动喜鹊飞离树枝。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远处的蝉叫声。一阵阵浓浓的稻花香扑鼻而来似乎在告诉(行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这时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欢叫声。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清平乐·村居》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正剥莲蓬。
【翻译】。
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刚刚饮罢酒,带着醉意,亲热地在一起悠闲自得地聊天。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最有趣的是三儿子,他是那么调皮地玩耍,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翻译】。
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
《青玉案·元夕》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翻译】。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摸鱼儿》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翻译】。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水龙吟》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翻译】。
野地里柔软的桑条上冒出了嫩芽。陌:田野小路。东头邻居的蚕种已经孵化出一些小蚕了。平坦的山坡上,黄毛小牛在那里吃草,不时发出叫声。夕阳照在带有寒意的树林上,投宿的乌鸦又点缀着寒林的景色。映入眼帘的还有远近连绵的山峦,横斜的山路。这里也有挂旗卖酒的小酒店。青旗:卖酒的招牌。城中的桃树李树害怕风雨吹打。白色的荠菜花开满溪头,大好的春光就在这里。
《鹧鸪天·送人》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翻译】。
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鹧鸪天·代人赋》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翻译】。
晚日寒鸦,一片伤心景色。只有池塘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显出温柔情境。如果不是眼下亲自遭遇离愁别恨的折磨,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一夜白头的事。离肠寸断,泪流难止。怀着相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红楼,明明知道乱山无数,遮断了远方的天空,可还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栏杆上,频频凝望。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翻译】。
我年轻的时候带着一万多的士兵、精锐的骑兵们渡过长江时。金人的士兵晚上在准备着箭袋,而我们汉人的军队一大早向敌人射著名叫金仆姑的箭。
追忆着往事,感叹如今的自己,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我看都把那长达几万字能平定金人的策略,拿去跟东边的人家换换种树的书吧。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翻译】。
饥饿的老鼠绕着床窜来窜去,蝙蝠围着昏黑的油灯上下翻舞。狂风夹带着松涛,犹如汹涌波涛般放声呼啸;大雨瓢泼而下,急促地敲打着屋顶;糊窗纸被风撕裂,发出呼啦啦的声音,仿佛在自言自语。
从塞北辗转江南,如今归隐山林,已是容颜苍老,满头白发。一阵凄冷的秋风吹透了单薄的布被,突然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
《武陵春·桃李风前多妩媚》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桃李风前多妩媚,杨柳更温柔。唤取笙歌烂熳游。且莫管闲愁。
好趁春晴连夜赏,雨便一春休。草草杯盘不要收。才晓便扶头。
【翻译】。
桃花和李子花在春风中招摇着妩媚的身姿,春风扶柳,柳条随风舒展比桃花和李子花还要柔美。在春天里吹着笙,唱着歌随意交游,不管人世间纷纷扰扰。比喻春闲悠然的景象。
《洞仙歌·丁卯八月病中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作贤愚相去,算其间能几。差以毫厘缪千里。细思量义利,舜跖之分,孳孳者,等是鸡鸣而起。
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如水。一饷聚飞蚊,其响如雷,深自觉、昨非今是。羡安乐窝中泰和汤,更剧饮,无过半醺而已。
【翻译】。
人有贤愚之分,他们中间能差多少呢?不要小看了这个区别,可以说:差之毫釐,缪之千里之远。仔细地想想,义与利是舜与跖的分别。他们都鸡鸣即起,孳孳不倦地作事情。为善的就是舜的徒弟,为利的就是跖的徒弟。这两种人我们一定要分清楚。醴的味道甘甜,但它终久容易坏;水没有味道,它就能长久保持本色不变。我到了老年还知道一个道理:君子交朋友淡如水。吃一餐饭的时候,聚集一大批飞蚊,它们的响声如雷。现在想起来觉得:昨天错了,今天对了。我很羡慕能在安乐窝里有泰和汤喝,即便是剧饮也不会醉,但只打算喝个半醉就行了。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辛弃疾。其全文如下: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翻译】。
山前灯火初上,黄昏就要降临;山头的浮云飘来飘去。只有几户人家的村落里,传来声声鹧鸪;在这潇湘之地,我和老友不期而遇。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辛弃疾。其全文如下: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淡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翻译】。
此词在结构上的特点是外以词人的行程为次序,内以词人的情感为核心。一切景观都从词人眼中看出,心中映出词人从沿途所见的众多景观中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几个片断,略加点染,绘成了一幅情采俱胜的溪山夜景长卷,表现出一种清幽淡远而又生机蓬勃的意境,使人读之宛若身随词人夜行,目睹诸种景观。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者为宋代文学家辛弃疾。其全文如下: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翻译】。
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实用辛弃疾词读后感大全(18篇)篇十
读了《宋词选》,各位来写写自己的感想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宋词选》读后感,供各位阅读和参考。《宋词选》读后感1。
心之所向,古国之风,唐诗宋词,纷纷洒洒照华夏。
——题记。
窗外清风拂面。用一轮明月下,苏东坡题下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名句萦绕于心。我仰望星空,想唱吟一曲,却颇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触。试想,穿越千年的风云逐月,同古人同吟诗词曲赋,这是多么奇妙而惬意的事啊!
我喜欢李清照婉约派的委婉细腻。用心那孤单时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和“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苦闷。遥想初见时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谁知现如今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当真是“花自飘零水自流啊”。陈染其中,彷佛与她同悲共喜,同感共怅。我敬佩李清照的才华横溢,锦心绣口;感叹她经历的悲欢离合,坎坎坷坷;钦羡她词作上的杰出成就······读她的词,依我看来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我欣赏豪放派慷慨旷达的豪情,伫倚江边,看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站守沙场,看那“妈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感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何等大气与彻悟!反复诵咏,仿佛亲临其境,心潮跌宕,道不尽“浪花淘尽英雄”般宏阔,豁达。我为之敬佩,也为之折服。
我们所生活的国度,有多少绮丽的回忆?畅游词海,恍若点亮心灯,涤荡精神心智,品味古国之风,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啊!
《宋词选》读后感2。
古今中外名著多到数不胜数,但最能代表中国特色、成就最高的我认为还要数宋词。而胡云翼先生选编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宋词选》就是这种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
古人通过一首首隽丽的小词,把自己人生的声音传到千百年后。听!这里面有柳永的离别之际的低唱,有苏轼面对困境的一声呐喊,有陆游、李清照对故国的点点追思,更有岳飞、辛弃疾向“胡虏”发出的咆哮!连那个亡国之君赵佶,也在其中留下了一声哀吟。这每一个声音都值得好好品味、珍藏。
这么多大家的优秀作品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辛弃疾的词。
他的作品抒发的不仅是个人的情感,更多的是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他愿意“看试手,补天裂”,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气,无奈“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只得叹息一声“楼观甫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但他却并未因白头而消减半点报国杀敌的壮志,一番叹息转瞬竟成了“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期望与豪情。即使拼尽自己最后的时光,也要为国家,为收复大好河山做出自己的贡献。陆游也是个爱国词人,但他的诗太过出色,词上就差了一截。他给我带来的是顽强的意志和对胜利的渴望,他把爱国声音主要投向了对朝廷的不满,所以就不如辛弃疾更真切有力。辛弃疾给我的感觉是“虎瘦雄心在”,他似乎没有少年的时期,一下子就是一个白发苍苍但目光坚毅的老者,他词里那种厚重的责任感让人很难想象他青春年少时的模样。我们也许永远也无法感受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但他的词和他的雄心为我们讲述了那段浸透着血与汗的历史,永垂不朽。
《宋词选》读后感3。
近段日子,我一直在读《宋词选》,并且深深地沉浸在宋词的词海中。
宋词乃是我们中国词史上的艺术巅峰,几百年来,一直以自己丰富的情思意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它是精选宋词之中的经典之作,进行详尽的注释和精辟的评述,让我更好地领略宋词的迷人风采,使我得到更多的人生体验和美的陶冶。
让我最为印象深刻的是-----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现实社会有太多美好东西浮现在我们面前,但好的东西不一定是我们所追求,我们的人生追求有时候只是简简单单的“她”,纵然只是蓦然地回一回首,也能满足我们无尽的愿望。
我喜欢李清照婉约派的委婉细腻。用心那孤单时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和“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苦闷。遥想初见时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谁知现如今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当真是“花自飘零水自流啊”。陈染其中,彷佛与她同悲共喜,同感共怅。我敬佩李清照的才华横溢,锦心绣口;感叹她经历的悲欢离合,坎坎坷坷;钦配她在那么一个时代,作为一个女人在词作上所得到的杰出成就,读她的词,依我看来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我欣赏豪放派慷慨旷达的豪情,伫倚江边,看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站守沙场,看那“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感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何等大气与彻悟!反复诵咏,仿佛亲临其境,心潮跌宕,道不尽“浪花淘尽英雄”般宏阔,豁达。我为之敬佩,也为之折服。
匈奴血”的忠诚;惆怅范仲淹“酒入愁肠,化作相思雨”的孤独……。
读完了《宋词选》,真是让我对宋词的理解又到达一个新的高度,宋词中蕴含着许许多多对人生的大度、豁达,都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
实用辛弃疾词读后感大全(18篇)篇十一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曾多次引起我许多联想。
这首词首先描写了元宵节夜晚民众狂欢的场面“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那生动形象的比喻,使灯火、烟花之景如在眼前,车马、人流、器乐之声如在耳边!如果顺着这个思路写下去,这不过是一首有关民俗节日的词。这一类应景词在宋代不胜枚举,宋人笔记、讲史中也详细描述过元宵节的情景,如《新刊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日直点灯到宣和六年正月十五日”,“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戴着玉梅、雪柳、闹鹅儿,直到鳌山下看灯”。
然而,这首词的独到之处,是以寻找“那人”为线索,转换了关注的目光“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顿时,场面从喧闹转向了冷清,读者的心也随着那“蓦然回首”的瞬间而怦然一跳,那些“宝马雕车”已经远去,那些“笑语盈盈”的女性也成了陪衬,一个不同凡俗的“女性”形象凸现在眼前。
辛弃疾曾经“效易安体”作词,难免受到“易安体”元夕词的熏染。可以说,李清照这首元夕词已经成为南宋词人构建集体记忆的一个载体。无论是“中州盛日”的往事,还是“如今憔悴”的境遇,都会引起读者对现实情境的清醒认识。临安沦陷后,南宋将亡,又是一个元宵节,刘辰翁在《永遇乐》词序中写道“余自乙亥(1275)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刘辰翁以李清照“自喻”,重新追忆着“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然而,今日的情景更是悲苦过之“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对比这三首元夕词,不难发现对南宋词人来说,“元宵佳节”是唤起“中州盛日”的记忆、象征汉族风俗的一个特殊符号。在宋亡以后的第一个元夕(1277),刘辰翁在《柳梢青》词中,就抒发了文人对节日喧闹之声的另一感觉“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辛弃疾这首《青玉案》的写作时间,在李清照之后,刘辰翁之前。如果联系南宋时事的特殊背景,辛弃疾笔下的喧闹场面,与“灯火阑珊处”的对比,应该是别有寄托的。
进一步分析,这三首词隐含着一个文人创作特有的抒写模式,即“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对比结构。通过喧闹与孤寂、众人形象与自我形象的对比,来表现文人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对社会变迁的历史记忆,对朝廷时事的清醒认识,这也是宋代文人以诗为词、以文为词所开拓出来的一种境界。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如果失去了这种对比结构,辛弃疾词中的“我”就会沉浸在世俗的节日场景中,被一片喧嚣之声淹没了。
从“有境界”的角度来读辛弃疾的这首词,我们不妨把词人寻找“那人”的过程,看作是寻找“自我”而渐入佳境的过程,“那人”是词人的一个替身,或者说是象征“自我”的一个影子;“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写的是词人内心所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而“蓦然回首”,象征着一个顿悟人生的阶段,一种不同凡俗的清醒姿态。近代大学者梁启超对古代文人这种描写模式是十分熟悉的,曾经一语中的,评点这首词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蘅馆词选》)我们借用这句话来评价李清照、刘辰翁的词也是恰当的,只是李清照和刘辰翁已经将这种“伤心人”的“怀抱”明明白白地写了出来,已经将自身设置在“自怜幽独”的场景之中了。辛弃疾这首词却比较含蓄,只是描写了“我”苦苦追寻的过程,并以“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为对比和象征。
如果把握了这样一种对比结构,我们会有更多的感悟。这是一种文学的境界,在外在的喧闹场景之中,去追寻内心超越的审美境界,这正像陶渊明《饮酒》诗所描写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了这种“心远”的境界,朱自清才能在“荷塘月色”下,感悟“独处的妙处”,写出耐人寻味的美文。
这是一种学问的境界。王国维曾借“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词,比喻“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经过的三种境界之一。只有经历了“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寂寞,以及“千百度”执著不舍的追求,才能有“蓦然回首”的独到发现和喜悦。这一点对今天的学人更有警示意义。
这也是一种良知者特有的人生境界。在词人笔下喧闹的世俗场景的反衬下,我们读懂了李清照的凄苦、刘辰翁的感伤,也就理解了一个文人对历史文化的深刻记忆,对人生命运的深沉反思,以及对社会时事的深层牵挂。这也是今天的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一种情怀,应该担当的一份责任。
实用辛弃疾词读后感大全(18篇)篇十二
《青玉案·元夕》上阙描写的是元宵节欢快的场面,描述了如同“千花树”的彩灯,更有星星点点的烟火“如雨”般飘落。街上,富贵人家也乘坐着“宝马雕车”,出来欣赏“鱼龙舞”,呈现了一幅万民同欢的景象。节日的音乐充斥了整个地方,空中的月亮也格外明亮。在柔和的.月光下,整个地方笼罩在一片灯火辉煌中。
诗词的下阕在描写人。诗人看到了正在观灯的女人,她们个个穿着美丽的服饰,带着节日特有的“雪柳”,谈笑着从他面前走过,所到之处,只有暗暗的衣香交织在空气中。诗人一直在人群中寻找自己的心上人,后来无意间回首,却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有人说,这首诗是对作者自己的写照,而灯火阑珊下的人影描写的是一个不与世同流合污的形象。其实,这首诗给当今社会所能带来的最大启示是不要盲目地在人群中寻找。
社会是复杂的,是由不同的人构成的。在如此变化多端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目标会使一个人变的麻木。在生活中,通向成功的道路永远不会是一条直线。我们不可能一帆风顺地到达胜利的顶峰,在路途中必定会经历风风雨雨。
盲目地向前冲可能是最简单的方法,但是“暮然回首”也可能使我们顿悟,明白许多先前的教训;回首往事还能让你从另一个角度看清原先所作所为,从而让你反思现在的行动是否值得。所以,有时候,“暮然回首”并不是对命运的屈服,而是另一种前进的方式,就如同哭泣不但可以发泄内心积压的情绪,还可以使一个人更为坚强。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会吧它放在人生的最高境界,因为只有有勇气回首那些不堪入目的往事,一个人才会成长,最后获得成功。
文档为doc格式。
实用辛弃疾词读后感大全(18篇)篇十三
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词人,他的词作以抒发时代之愤懑和个人之痛楚而闻名。他的词选中凝结了他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慨,通过对其词选的阅读和研究,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辛弃疾在其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一些重要主题。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五个方面阐述我对《辛弃疾词选》的心得体会:一、辛弃疾词选中的爱国情怀;二、对逝去岁月的怀念;三、对爱情的描绘与追求;四、倾诉内心的孤独与苦闷;五、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首先,辛弃疾词选中的爱国情怀是我最为深刻的体验之一。辛弃疾生活在宋代灭亡的动荡时期,他深爱他的祖国,却又不能改变历史的进程。在他的词作中,我们常常能够感受到他对于祖国衰败的无奈与痛心。例如《青玉案·元夕》中,辛弃疾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于南宋政权短暂而脆弱的遗憾之情。这种对国家兴衰的关注和挂怀,使辛弃疾的词作拥有了深刻的时代感和社会意义。
其次,词选中对逝去岁月的怀念是辛弃疾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辛弃疾的人生经历了南宋政权的衰败和自己的落魄,这使得他对于逝去的荣光与光景充满了追忆和怀念之情。《青玉案·东篱乐府》中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表现了他对逝去岁月的懷念之情。他对于过去辉煌的南宋政权和风光的追忆,反映了他内心深处对于往昔美好时光的向往和思考。
此外,辛弃疾的词作中对于爱情的描绘与追求也让我深受触动。他在词中表现了对于爱情的痴迷、渴望和无奈。《青玉案·玉楼春·容易擅长六如寒》一词中的“倚屏无言,惟有泪千行”表达了他对于失去爱情的伤感和悔恨之情。辛弃疾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词中,使其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冲动与疼痛。
同时,辛弃疾词选中倾诉内心的孤独与苦闷也使我感受到了他内心深处的苦楚。他在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于世俗之事的厌倦和对于人际关系的失望。例如《汉宫春·寒食东篱乐府》中的“满朝通衢忙共笑,唯有人知我独醒”。这句词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使得读者对他的心境和处境产生了共鸣。
最后,我在阅读辛弃疾词选时还感受到了他对于人生和命运的思考。他在词中经常表现出对于宿命的思考和对于人生的无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表达了他对于人际关系和命运的思考和反思。辛弃疾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命运的抱怨,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深刻而独立的个性。
综上所述,辛弃疾的词选中体现了他对于爱国情怀、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对爱情的追求、对内心的孤独与苦闷以及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他通过他的作品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心境和情感,使得读者对于他的人生和他的时代产生了深刻的触动。通过阅读和研究辛弃疾的词选,我对于他的创作理念与风格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词人的责任和使命。
实用辛弃疾词读后感大全(18篇)篇十四
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见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烤熟的`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我已经成了白发人!
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陈亮与辛弃疾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排斥、打击的人物。他俩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计划全都落空。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这首词,全是写军中生活,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的生活。
上片,描写一个秋天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开头两句,写军营的夜与晓。首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醉里挑灯看剑”是现实醉态的写照。辛弃疾遭贬闲居,胸中郁闷,唯有借酒消愁,不觉酩酊大醉。然而酒醉之后也不忘收复大业,于是,拨亮灯光,深情的注视曾经伴他驰骋杀场的宝剑。
从“梦回吹角连营”到“赢得生前身后名”,是描写梦境。“梦回”二字点明了这一点。“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下面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八百里分麾下炙”,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这里的“五十弦”,泛指合奏的各种乐器。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出兵开战之前,充足的给养保证了将士们旺盛的士气,雄壮的塞外之音鼓舞了将士们必胜的斗志。虽未开战,但词人已表达出胸有成竹、战无不胜的信心。“沙场秋点兵”预示激战即将开始。这五个字,把雄壮威武的阵容描绘地栩栩如生。那一面面飘飞的战旗,一阵阵点兵出征的号角,一队队冲锋陷阵的人马,一把把寒光闪亮的刀枪,构成一幅庄严、肃杀的画面,显示了将士们无坚不摧的决心。
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马作的卢飞快”,“的卢”,骏马名。相传三国刘备在荆州遇难,的卢马载着他一跃三丈,越过檀溪。“弓如霹雳弦惊”,比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这两句,描写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它如特写镜头,使我们好像看到了的卢马在战场上风驰电掣般飞奔,义军与敌人展开激战,开弓放箭之声如霹雳轰响。“弓”“马”指代武艺高强、杀敌报国的义军将士。这两句连用两个比喻生动的描绘了战斗场面的激烈,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英勇无比的英雄形象,是词人早年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忠君报国的理想,使词的感情上升到了极点。然而,词的最后,作者却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这句,写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它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辉煌胜利,千秋功名,全是梦境。实际上,在苟安卖国的统治集团的压制下,作者报国无门,岁月虚度。“可怜白发生”,包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啊!词人的理想是收复中原,现实却是当权者偏安江南。词人只能一声悲愤的长叹,尽吐壮志难酬的感慨。此句和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相照应,都是描写现实,又与中间的梦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更有利的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而作者一腔忠愤,无论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这首词基调豪迈高昂,大气磅礴,艺术成就极高。其一,构思层层递进。整首词按照“醉态—梦境—现实”谋篇布局,有条不紊。梦境中又展现了“战前准备、沙场点兵、冲锋陷阵、功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生动的描绘了一个爱国者驰骋沙场的全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领略到作者运笔自如而又章法严谨的特色。其二,结构奇特巧妙。双调词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篇抒情。这首词打破了这种格式,首尾两句相互照应,描写现实,中间八句一气呵成,描写梦境,梦境里追忆往事,豪迈激昂,现实中壮志难酬,沉痛悲愤,二者对比鲜明,深化主题。这种奇特巧妙的结构与内容配合得天衣无缝,显示了辛弃疾在艺术上的独创精神。
实用辛弃疾词读后感大全(18篇)篇十五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清平乐·春宵睡重》。
春宵睡重,梦里还相送。枕畔起寻双玉凤,半日才知是梦。
一从卖翠人还,又无音信经年。却把泪来作水,流也流到伊边。
实用辛弃疾词读后感大全(18篇)篇十六
1.苏轼的词.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但他的词在当时引发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争论: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对词的开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以诗为词”,要非本色.
2.苏轼词在内容方面的突破.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2)咏物词.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3)农村词.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时作者在徐州任上.
3.苏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苏轼词风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辛弃疾。
1.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济南)人.辛弃疾早年受祖父辛赞影响,培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他20多岁时,曾组织了一支抗金义军.并受当时义军统帅耿京的派遣,与南宋朝廷联系,试图里应外合,协同作战.后南下,任江阴签判,在此后四十余年的生涯中,他除了有一半时间辗转在江西,福建等地任地方官外,大部分时间赋闲在家.作为一个主战派,他有勇有谋,但生不逢时,郁郁而终.
2.辛弃疾词的分类.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2)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茅檐低小)等.(3)闲适词与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宝钗分)等.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
3.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1)以苍凉,雄奇,沉郁为主导风格,但不拘一格.(2)意境开阔,气势飞动.(3)多用比兴,博征典故,语言繁富.
4.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相同之处: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不同之处1)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2)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5.辛派词人.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体裁:【词】。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实用辛弃疾词读后感大全(18篇)篇十七
一指导学生领会在古代诗词鉴赏中应做到对所评论的对象,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二学习“知人论事”的评析方法。
三引导学生透过“情景交融”的现象对一些浅易古代诗词做简略评述。
教学设想。
一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学生对四首词的写作背景和这篇评论的写作目的不易理解,因此在向学生布置自读预习前,一方面要介绍一些有关的资料,一方面要提示学生阅读时要反复对照四首词和评论文章。
二这篇课文中作者提出的“情景交融”的文学现象和“知人论事”的评析方法均不难理解,但是,对其涉及到的一些较高深的理论问题,可采用深入浅教的方法,使学生止于了解,用于实践即可,达到能运用所学对一些浅易古代诗词做简略评述即可。
三安排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导入课文,简介四首词的作者及四首词的特点,简介课文作者,反复诵读课文,师生共同解读课文,学习课文1、2段。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激发感情,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现代中国人应当珍视、继承、发展的一个重要门类。在我们学习过的语文课中也有不少古代诗词,大家也可能自学过一些古代诗词。有哪一位同学把自认为最值得推荐给大家的,朗诵一首。(学生纷纷朗诵,然后教师挑选二首简短的书写在黑板上)请大家把这二首诗(或词)的突出优点评说一下。(可分思想感情、艺术特点,列出一、二条)小结:这二首诗(或词)的最突出之处,就表现在有深刻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上。看来评价古代诗词是离不开这两点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板书课题)就是评价和分析古代诗词的一篇典范性的评论文。(板书“评论文”)。
二四首词及作者: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山西省)后迁下(今陕西渭南),遂为下人。白居易诗作近三千首,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讽谕诗是其创作的精华,继承和发展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如《卖炭翁》(引导学生诵读其中的一些句、段)。感伤诗,如《琵琶行》(引导学生诵读其中名句“大珠小珠落玉盘”,“同是天涯……”)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闲适诗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如本课中的二首)。杂律诗多是耐人吟味的抒情短章(引导学生背诵《赋得古原草》)。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在金人占领的北方,自幼受祖父抗敌复仇的教育,始终未忘中原沦亡,国土分裂的耻辱。二十二岁时参加抗金起义,后归南宋,历任地方官,此时期有大量豪放词作,抒发了政治抱负和忧国之情。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但均不被采纳。1180年受排斥、被免职。此后二十年间,大部分时间在乡间闲居。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过了后半生。本课中所列二首辛词,即属于1180年后的清丽之作。辛词收入《稼轩词》有六百多首。
三课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安徽桐城人,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生前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中华金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主要著作有《西方美学史》、《美学拾穗集》、《谈美书简》和《艺文杂谈》等。
本文收入《艺文杂谈》出版于1981年12月,是作者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表的一系列美学论著之一。这篇文章是作者美学理论付诸实践的一个典范之作。
四诵读原词:
作者所选四首词,均涉及“闲适”二字。请大家诵读多遍之后,述谈一下这四首词在“闲适”中隐含的深层意义。(教师在提出这个问题时,不要过多限定,不必反复“启发”,让学生只谈点滴感受即可,如学生说不出所以然来,也不必硬性“挤压”)。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学习这两段课文,首先要解读。“解读”,即在读书的基础上,能够理解作者的写作原义,从而全面解释出来。
第一段:
作者用一句话交代了鉴赏对象和要点,概括了全篇的写作宗旨(即,谈写作本文的目的)。
1“谈一谈白居易……情调的道理,”有两层意思:(1)展示自己认识“道理”的根据(即,选择典型的情节可以烘托出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因此,分析“四首词”的内容与特点必是课文的主体;(2)通过鉴赏“四首词”,阐释、概括了我国古典诗词创作涉及的艺术原理(即“道理”)。
2“趁便也谈一谈诗词的运用语言的精练。”这句话从语言运用的精练的角度道破了文学鉴赏的真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离开对语言艺术的赏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鉴赏。(此处不必过多讲道理,只要分清“语言的精练――语言运用的精练――语言的艺术这样一个认识过程即可)。
第二段:
作者分析白词的第一首《忆江南》。
这一段从字面上看,作者先是扼要讲述创作背景(“白居易在杭州和苏州做了三年多的刺史……《忆江南》大概也是这时期做的。”);解说“典型情节”的内容,分析其作用(“在北方回忆江南……因为夏洪还没有到来”);趁便点评语言特点(“旧诗词的妙处在简练……活现在眼前了”)。
此处可提出“情景交融”的问题,因为此种现象在诗词中最为明显,这首词的“情景”中反映了作的情趣。可以如下一段话作为此自然段的小结。
白居易以绚丽的色彩描绘江南春色,“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成为千古佳句,固然与诗人的文字功力分不开,更与他独钟江南的情结有关――他曾在那春意最浓的地方有过得以自慰的政绩。当诗人离开江南身居风沙弥漫的北国时,他重温江南春色,回顾当年作为,自是人之常情,旧时景、往日情使香山居士亦不平静了――他要浓墨重彩绘江南,他要引吭高歌忆江南。于是,“江花”“江水”亮丽千年不褪色,“能不忆江南”咏叹千年有回声。
六课后思考题(作业)。
1背诵四首词。
2在反复熟读已学过课文的基础上,谈谈白居易第一首词是如何以以典型情节抒发情怀的。
3从第二段中选出三句你认为能代表朱光潜先生观点的话。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复习第一教时内容,检查作业,(师生共同回答上节课后思考题)。学习3―7段课文,归纳总结全课思想内容、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复习旧课,检查上节课作业。
1本课是“谈白、辛的四首词”,这四首词均系典范之作,每个同学首先应熟读成诵。现在检查一下背诵情况。(只要四个学生每人背诵一首,根据背诵情况,稍加评议即可)。
2检查“白居易第一首词是如何以典型情节抒发情怀的。”
答案:作者首先从白词的语言精练谈起,认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全词的精华,简洁明了,有着无穷的意趣。从中能看出生命的流动和春天的灿烂。作者认为,这是因为白居易在写作时选取了典型情节、即选取了江花、江水这两个意蕴丰富的意象(情节),恰当而又准确地渲染了江南明丽的春天,同时又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引人遐思。
3典型例句:
“旧诗词的妙处在简练,”“简练不等于简单。简单是一览无余,简练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尽之言能传无穷之意,诀窍就在言是经过精选的,它有典型性,能代表或暗示出许多其他的东西。”
二、学习解读课3―7段。
第三段:
作者分析了白居易的另一首《忆江南》。
前一首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为全首的精华,这一首也有两句表现了两个情节,即:“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联系复习旧课中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再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丰富的意象的作用)第一首中的两句突出的“景”,这一首两句中一个“寻”一个“看”是忆其当年的活动,突出的是一个“动”字!由此引申开去,说明白居易忆江南的原因除了那里的湖山秀美,还在于他在那里干出了不菲的'政绩。而其政绩不菲恰与“寻桂子”“看潮头”有直接关系。因为这样的“情幽”与“闲适”之举是建立在作为一州之长的刺史的政清事简的基础上的,他并非腐败无能不理政事。
作者评析第一首词时为了突出渲染江南的春光明媚,运用了南方、北方景象的对照方法。在评析第二首时,则是通过反复的引用来比照其相似之处,从中阐释出深尽含义。如引白居易另两首相关的诗和他人关于桂树落子传说的记载,都是为了分析白居易的心情,也都暗示了他的政清事简。而引李颀的名句则是为了类此说明,白居易政清事简,悠然自得,充满了山林之乐。可见对两首词的评析,朱先生所用“模式”大体相似,方法又各有不同。(此处可强导学生进行比较)。
第四段:
此段开始之前与第三段之间有一空行,这一空行是否是把全文分成两大部分的标志:(不是。只是表示前后是评析两个不同诗人的分界)。
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开始评析辛弃疾的两首词,继续论证开头第段中提出的中心论点。
第四段作者评析了辛词《鹧鸪天》,侧重论证了典型情节和气氛、情调的关系。分析此段必先注意作者评析时如何抓住“情景交融”这一特点进入这首词的。朱先生先肯定这首词上阕的“景”(即早春农事),然后分析下阕参进人的情调,人的活动,并强调了“诗才显得有生气”,这事实上是说在写景中逐渐透出了“情调”,而这情调的透出,就在写景的继续中显现出来。这就是情景交融在一起了。作者在这首词的分析中显现出敏锐的目光。
除此之外,作者在这段中还特别提到了“知人论事”的分析方法。实事求是地分析了辛弃疾这个人在当时社会条件的所思所为。然后再扣住这些论其词作的思想感情,尽显其情节和情调的贴切、融洽。
提问:此段中作者引《摸鱼儿》、《祝英台近》两首词的用意是什么。(学生回答)。
第五段:
让学生分析语言的精练之处,体味作者是如何把全段的重点放在词作语言所传达的意境上。问题如下:
1“明月别枝惊鹊”的“别”字,朱先生的分析与别人的不同,大多数专家以为:“别枝为别一枝,词意谓鹊因月明,惊飞不定,从这一枝跳到另一枝。”让学生辨别、分析一下。
2为什么说“明月别枝惊鹊”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
3“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为什么倒装了更好。
最后教师归纳。
第五段:
这一段重点说明词作语言的精练之处。明示词作语言也可传达深远意境。(此段不做细分析,留给学生运用前几段所学知识,自己加以分析)。
第六段:
作者归纳总结了全文论述的中心。通过情景交融――艺术形象――情节――典型性,肯定了选择典型情节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语言精练的标准是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照应了开头)。
第七段:
旁及了与语言的精练相关的诗词的语言还要有丰富的音乐性的问题,提示人们鉴赏诗词音乐性也很重要。
三、总结:
1本文论述中心:通过四首词的评析,论述了选择典型的情节可以烘托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节的道理;论述了语言精练对诗词的重要性。
2本文在写作上,作者依照从字面上遵循了,先扼要讲述创作背景,再解说“典型情节”的内容,分析其作用,并点评其语言特色,这样一个过程进行论述:从实质上,作者紧抓住“知人论世”这一点,并在此基础上完成阅读与分析活动。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应该弄清“知人论世”与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有着不可分的关系。使学生明确并理解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四、作业。
1课堂练习(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进行)回答课后思考和练习题,一、二、三。
2每一学生选取一首古代诗词,简评一下典型情节和语言精练方面的特点。(二百字左右即可)。
实用辛弃疾词读后感大全(18篇)篇十八
1刚是辛词的主轴,是贯穿其词的整体基调。
辛弃疾作为中州绣人,挟北方豪杰忠勇,奋发慷慨之气而南归,其初衷要在南宋朝廷领导下更好地抗金,收复中原,直捣黄龙的宏愿。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极力推崇往古和当代生机勃勃的英烈,常以“刘郎才气”自勉,自谓“横空直把曹吞刘攫”,借助怀念陶渊明赞扬民族历史的刚烈之气。在66岁的高龄镇守京口时,还遥望中原唱出“气吞万里如虎”。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生不逢时的、死气沉沉的偏安局里,小朝廷不理国家命运,辛弃疾的刚毅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辛弃疾在自己的大多数作品中总会体现出救亡图存的民族正气和英雄主义,这也正是中华民族连绵不断繁荣昌盛的精神所在,以“气”自振,以“气”克敌为基本出发点,并建立了用词来鼓舞人的战斗意志而创作词篇的意念。正因为这样长期的探索,辛弃疾以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崇高的民族气节、高瞻远瞩的宏伟气魄、卓越的军事、惊人的政见胆略、以不可羁勒和横绝一世的才学,开创了别具一格的辛词派——稼轩体。辛词的风骨和其表露出来的性格是刚的定调。《四库全收提要》——《稼轩词提要》就赞道:“辛弃疾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如在他词: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古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贺新郎》。
词中体现了词人的为收复中原而视死如归的精神。词用壮士自喻,扬洒着刚烈的男子汉的气概。又如“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北共,正分裂。”词人用战场的情景,烘托出统一国家的决心如同铮铮的兵戈,坚强不可挡。
2柔是辛词风格的辅助,就是刚里有柔,柔里孕刚。
辛弃疾执笔填词时,不是隐士和附庸风雅的俗吏,而是一个满腹将相之才,被迫退休的志士;他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闲适的文人,而是闲而不适,以“闲愁最苦”的豪杰(2)。在被排挤归隐后,每每落笔前无限壮志澎湃于胸中,下笔时却深感现实的无奈和理想的落魄。但他反对消极秃废,内心总是充满正气、豪气、锐气的。这正是柔中有刚的典型。
柔的基调主要体现在其不能自已的内心情感。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是,汉殿秦宫。”——《浪淘沙》。古来有多少事,老来都成空啊!“柔”一方面是面对岁月流逝的无限叹谓。
辛弃疾毕竟是自北方起义的南归的军人,犹易猜疑,诚如自己所说“生平则刚拙自信,向来不为众人所容,顾恐言脱口而竭”《淳熙已亥论盗贼扎子》。故辛弃疾多是紓曲婉转,荡气回肠曲折的表情达意。(3)这也是柔的一个原因。因为辛词往往是以豪气铺张开来,把他的英雄才略舒展出,柔就在他的词中成了辅助的地位,也正是这种柔,点缀了稼轩体的极其独特的韵味。至于刚里有柔,柔里孕刚的艺术风格,我们在下面一节里会详细分析到,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另外,辛弃疾的艳情词和农村词也是他所处的境和心的相互融合,把刚和柔结合得炉火纯青。在这里还得注意一个问题,刚柔相济的艺术,不仅在同一首词里体现到,而且在其大部分的作品中,彼此之间也有刚柔相济的体现,所谓的“跨词”也能反映出这风格。
刚和柔在辛词中的体现。
1描写战场征途的词篇这类词在辛词中占有很大的分量,也是他的主流思想所在,换句话说,就是弘扬他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把他的人生深层处的价值观及对国家形势安危的积极思考表露出来。刘克庄的《后村大全集》中有这样的描述来赞扬辛词的方刚气质“公所作,大声镗鎝,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苍生有未见”。如《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秋场沙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引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属于稼轩名篇,出言虚拟,亦醉亦梦。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万般的气势逼人。表明辛弃疾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梦中都渴望在战场上建立丰功伟绩,将自己的战略才能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挑灯”“看剑”是动作和神志,灯的红光,剑的寒气相互交融,透射出一种独特的壮烈气氛,可见词人的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愿望是多么的迫切!诚然这首词写驰骋壮志来抒与愤,将爱国之心,忠君愤懑都踌躇在这飞扬神采又慷慨悲壮,沉郁顿挫的词句里。词上阙主要围绕“壮”字,写抗金部队的盛大军容豪迈;下部分写战场作战,将满腔激情推向高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手持狠有力的弓箭,飞驰战场,英勇杀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意味着词人看到了大功告成,踌躇满志,调子轻松而又大气磅礴。词的感情上升到最高点。陈亮在《辛稼轩画像赞》说:“眼光有棱,足以映照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国,出其豪未翻然震动。”然而,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壮烈激情在冷酷现实嘎然而止。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3)。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这句与首句相呼应,叙写现实生活的感受与中间的梦境形成强烈的对比。梦中是强烈的、雄壮的,而现实呢,是悲凉的,柔弱而力不从心的。这也刚好体现了刚与柔相济是辛弃疾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强烈对照,用来宣泄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2闲居、隐居之后的词辛弃疾因为被其他的官僚谗言污蔑,屡遭排挤打击而退朝隐居,虽然回到自己的隐居地—带湖。本来已经远离朝廷的纷纷扰扰、是是非非,可以清净地享受生活,但在他心中始终惦记着祖先未竟的心愿和自己的理想,“闲而不适”的他渴望回到朝廷,指挥军队,恢复河山。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正值壮年的大有可为地的汉子,此时此刻却流连闲逸碌碌无为,这是极大的精神折磨。如《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
烟柳断肠处。
作者写惜春、怨春、留春的复杂情感。“更能消几番风雨”暗指宋朝的政治形势还能经得起几番风雨的摧残;“匆匆春又归去”形象写照抗金复国的机会白白丧失,化为乌有。然而,作者又是怎样留春的呢?“惜春长怕花开早”心里忐忑不安担心花早开早谢;“何况落红无数”尽管词人发出“春且住”的警告和强烈的呼声,但春不予回答,难免产生怨。这几句把“惜春、留春、怨春”复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流露出内心的矛盾和无奈。春任由去留,而自己只能在闲逸中度过。面对岁月的流逝,自己的雄心壮志也随光阴一去不复返,历史上有名的人物都已成了“尘土”,自己又能干什么呢?只能在愁闷苦痛中“断肠”。这首词借助春色的柔情来表意,虽然未提到战场征战,但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他的悲壮刚毅来。这就是辛词的“柔中孕刚”的艺术特色。又如:《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共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词人在上片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种种热闹欢腾场面,凤萧和鱼龙舞,缤纷得让人震撼,烟花齐放,彩灯如星满布,脂粉香气弥漫大街小巷,四处飘散着凤萧悠扬的旋律。这些只是辛弃疾的有意烘托。这样的盛况,谁看了都会心动,会情不自禁的陶醉其中,但恰恰相反,他是在为下片的'“人”做铺垫的。俏丽的仕女们盛装艳抹、雾鬓云装,满载闹蛾儿,在欢声笑语中一阵阵幽香飘然而过,然而,词人在佳丽中寻找着“她”千百次,又千百次的失望,就在不经意中蓦然回首,她却站在灯火黯淡冷淡处。这种写法衬托出那佳丽的独特不俗意韵。这又何不是反衬词人自己呢?在朝廷里到处都是是阿谀奉承的小人,都是主张投降的泛滥思想,但辛弃疾决不妥协,绝不同流合污,依然是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抱负。他的刚强性格还是在各种混乱形势中突显出来。这首词就是借助元夕中这个独特的佳丽在“灯火阑珊处”的孤芳自赏,欣然独处,来表达此词人的壮志始终没有动摇过。
这首《青玉案》描写、铺垫的气氛是柔和、温馨、浪漫和充满温情的。让人感觉亲临其境,浮想联翩。正是在这样的璀璨的盛会中,以极其委婉而又自然的手法来表达词人的坚定信念,超然脱俗。可谓他在柔中见刚的高明技巧,把刚与柔在无形中相互融洽,在精神深处参透了,是刚柔相济的范例。
3怀古咏史词怀古咏史词是辛词的又一特色,借词不仅抒情,而且言志;不仅言志,而且直陈时事,发表政见,对宋朝当局提出警告。“怀古”不是单纯的怀念过去,深层意义是“借古讽今”,以抒怀抱。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词人借助如此多的典故,追想当年的刘裕军北伐,马壮兵强,敢与曹军较一雌雄,收复大江南北,不愧为英雄,“气吞万里如虎”。而如今的南宋集团却不敢与金人决一战,妥协投降苟且偷安,半壁江山不保,有借古讽今的涵义。另一方面,怀古抒愤,感慨自己空怀回复故土的壮志,却备受打击,北伐无望难成统一大业,只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罢了。追忆当年的古人的丰功伟绩,和所向披靡的辉煌成就,能在战场上金戈铁马、气啸山河,想着心里就热血沸腾。然而古人战得再激烈,功绩再辉煌,再风流就更能显示出词人自己的黯然心伤。在现实中,一路被排挤,明明自己对朝廷提出警告,却被置若罔闻。面对逐步迈进老年的身躯,不禁感到悲哀,气绝。
廉颇老了,还有赵王的问候,而自己呢,连个探望的人也没,时光虚度而壮志未酬。从全词来看,越是怀古咏史,越是将自己的内心的悲哀、无奈,委婉地表达流露。同时,无奈中也只能把这心愿寄托在古事当中,以此来慰籍心灵。这首词虽然很少涉及到现实的情况,但从引用的典故中可以看出,词人对开明的君主采纳重用自己是多么的渴望,这渴望却只能在词中倾诉,只能自己对自己倾诉罢了。复杂凄凉的感情时刻融在典故的慷慨激昂或苍凉悲壮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刚柔相济的艺术在辛词中的炉火纯青的表现。
4艳情词前面也提到过辛弃疾的艳情词,如《青玉案-元夕》,很大篇幅来描写佳丽们的妩媚,同时也巧妙的融进了自己的政见和为人原则的刚强一面。另一方面,如何看待艳情词中刚柔相济的艺术特色呢?我认为,此时不能从单一的一首词来分析了,即非要从单个词篇句子找出他的刚柔相济的艺术来,而要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这风格,也就是要从前面提到的“跨词”现象来分析了,这样更方便从整体概念上理解辛词的刚柔相济艺术。如《满江春》: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
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蔓延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但试一纸帘来书,从头读。
相似字,空盈幅。
相思意,何时足?
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芳草不过迷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
最苦是,立尽日黄昏,阑干曲。
全词从语气上看,是写设想中的情人对自己的怀念,景情结合,写得极其细腻。“三月暮”意指春光消逝,好花凋谢,对爱惜青春的女性来说,便是满眼不堪了;“相思”包含着自己没有向情人倾吐思念之苦,想取得补偿之意;“垂杨只碍离人目”将思妇感情曲曲传出;最后,还是发出惜叹“最苦是,立尽黄昏,阑干曲。”全词弥漫着愁苦和压抑的情调。从宏观上看,这些心理活动与辛弃疾的当时的生活际遇无不关系,将军本应该在沙场叱诧风云,纵横驰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如今遭遇空贬,实在有太多空闲,太多忧闷,何处倾诉呢?如果他是个随遇而安,随波逐浪的人,此时此刻大可忘掉一切纷扰、一切的不顺心,尽情游山玩水,沉迷于人情世故当中。然而,他没有,自此至终都没有忘掉要酬壮志。但振河山依旧无望,感情四处压抑,唯有向设想中的女子相思来倾诉,曲曲折折地表达出来。词风虽“清而丽,婉而妩媚”,这是其满腹理想无法实现,刚毅性格无法得到舒展的缩影。我们可以发现,他的词的整体基调是刚柔的相融,艳情词也是他所表达的其中一种,艳情词使得他的这种风格更加隐藏,内敛而不外露。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