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步骤,有效组织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优秀的三年级教案,以及教师在教学中的心得和体会。
三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大全(16篇)篇一
1.请同学们默读习作提示,看看有哪些要求。
2.出示要求:读懂文章内容;写出读后感受;引用相关资料。
课件出示例文:
《草船借箭》读后感。
今天,我反复读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读后我受益匪浅。
这篇课文写的是诸葛亮很有才干,周瑜很妒忌,于是设下陷阱陷害他。诸葛亮不但没有拒绝,而且立下军令状。诸葛亮向鲁肃借船、军士、青布幔子,并吩咐不要告诉周瑜。诸葛亮在大雾天气向曹操借箭,顺利借到了箭。周瑜自愧不如诸葛亮。
当读到“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的时候,我想曹操实在是太多疑了,最后造成白白送箭给诸葛亮的结果。
读了这篇课文,我想人们如果都像周瑜那样,不允许别人比他强,忌贤妒能、心胸狭窄,就一定会走上歧途,犯下了滔天大祸。我们应该学习诸葛亮的顾全大局,有胆有识,神机妙算。他不但巧妙地化解了周瑜的阴谋,而且顺利地将十万支箭借到,最后打败曹操,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2.小组交流,总结读后感应怎样写。
3.归纳总结:写读后感要先写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重点写自己对文章中一两方面内容的感受,还可以结合其他相关资料进行思想表达。
1.请同学们就本单元所读的课文或课外读的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2.可以重点介绍哪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可以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也可以引用原文中的个别语句。
3.题目可以是“读《xxx》有感”或“《xxx》读后感”,也可以将它作为副标题,再自拟题目。
1.读一读自己写的习作,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地方标出来。
2.在小组内互读,小组推出两篇习作在全班展示。
1.结合评议,自己修改作文。
2.教师小结:
(1)写读后感要读懂全文,正确理解原文中心思想,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读”是“感”的前提,“感”是“读”的延伸。
只要你记住这些,就能写出好的读后感。
三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大全(16篇)篇二
1、了解故事内容,通过聆听故事和观察画面细节理解角色心理和故事情节。
2、尝试用语言、体态、表情等表现故事中的趣味片段,体验绘本故事的趣味性。
1、经验准备:幼儿有一定的阅读经验。
2、材料准备:ppt、图片、黑板。
一、引出话题、激发兴趣。
1、以前看过的听过的故事中,最喜欢哪些故事?
2、有没有听过中国民间故事?什么是中国民间故事?
3、看看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
二、欣赏故事前半段、从画面中理解故事情节。
(一)从小偷、老虎的神态动作揣摩心理活动。
1、王老汉家里的大胖驴,把谁招来了?
2、猜猜小偷和老虎心里在想什么?
3、这天晚上,老虎和小偷去干吗?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二)重点理解:管他贼哩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
1、你们听明白老奶奶说了什么吗?
2、躲在墙角、房顶的小偷老虎冷不丁听到吗,能明白老奶奶说的意思吗?
(三)小偷、老虎心里的“漏”是什么?
1、他们想的意思差不多,但有一点点不一样,谁能将里面的小秘密找出来。
2、老师朗诵。
3、小偷觉得“漏”是什么?老虎觉得“漏”是什么?
三、欣赏故事后半段、尝试进行对话表演。
1、进一步了解小偷和老虎的心理活动。
2、尝试和教师分角色趣味性的表现老虎和小偷的对话。
3、肢体表演,感知老虎小偷见面刹那的戏剧性效果。
四、完整欣赏故事,回味故事中的细节。
1、交流讨论:(1)最喜欢故事的什么地方。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完整欣赏故事。
五、延伸。
介绍故事名字“漏”,认识汉字结构。
这个绘本选自中国民间故事“漏”,为了贴切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特点,故事中的语言比较儿童化合生活化,其中的一些像声词,如:骨碌骨碌、悉悉索索、沙沙等既生动形象又能引起幼儿的阅读兴趣。在整个故事中“漏”作为贯穿故事始终的一条主线,因此孩子对“漏”其后的背景理解很重要。只有当孩子在相对熟悉的背景下理解故事时,才会投入到对些许不熟悉的情节逻辑中隐藏线索的察觉和思考之中。在现实生活中幼儿已经很少接触到房屋漏雨这样的现象,对于“漏”雨缺少直观的认识,所以要让孩子先弄懂什么是漏。孩子只有理解了什么是“漏”,才能理解故事的有趣情节和其中的诙谐幽默之处。
今天的活动中,我将重点放在幼儿理解:管他贼哩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还加入了方言的形式,所以我重复说了好几遍,让幼儿在趣味的倾听的同时了解什么是“漏”。将重难点克服了之后接下来的故事理解就相对容易了许多。
三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大全(16篇)篇三
教学要求:
1.学习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
2.用词要准确,语言要通顺,表达要具体。
3.听取别人建议,尝试修改习作。
教学重难点:
1.抓住一个想法写清楚。
2.尝试修改习作。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如果我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和解决办法,就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二、事例引导。
请同学们读一读生活中的小事例。
(课件出示事例一)。
1.自由读,小组交流。
事例一提出了什么想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2.汇报。
(课件出示事例二)。
3.自由读,小组交流。
事例二提出了什么想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4.汇报。
5.你觉得这两个事例写得怎么样?评价一下。
三、畅谈想法。
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问题引起了你的关注?你对这些现象有什么想法?
1.小组内交流。
2.小组选派说得好的代表发言。
3.全班进行评价交流。
你觉得他说的怎么样?
四、写出想法。
从自己的发现或同学列举的现象中选择一个写一写。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
2.注意用词要准确,语言要有条理。
3.写后读一读,自己尝试修改一下。
五、作文交流。
请完成的同学读一读自己的作文,集体评议。
教学反思:
此次习作教学我教得比较成功,教学时间我把控得较好,对于本次习作的重点我花了很多时间给学生讲,大部分学生都听懂了。不懂的学生我课后进行了辅导。
三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大全(16篇)篇四
教学目标:
1、运用“抓关键词法”,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情境,练习说话,体会男孩送报的艰辛与诚实。
3、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习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4、通过第六自然段的朗读指导,使学生懂得只有诚实的劳动,才会有真情的回报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学文使学生懂得:付出了诚实的劳动,必定会得到真情的回报。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收集关于圣诞节的资料;教学插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对对子)。
天对地,室对…假义对(真情)付出对(回报)。
二、整体感知课文。
在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并运用以下几个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加点的字是教材要求认识的)。
肺病挣钱沉甸甸前夕崭新。
(课文讲述了爸爸在得了肺病后,“我”为帮家里挣钱,每天挎着沉甸甸的大口袋为订户们送报。因为“我”诚实劳动,在圣诞节前夕,订户们送“我”一辆崭新的自行车的故事。)。
三、体验真情,学习语言,指导朗读。
1、默读课文,思考。
订户们为什么要送“我”一辆崭新的自行车?
(一是因为“我”家境贫寒,急需一辆自行车;二是“我”诚实努力的劳动得到了订户的认可。)。
“我”是怎样诚实劳动的呢?这是课文的一个空白的,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
下雨天,我挎着沉甸甸的大口袋,
下雪天,我挎着沉甸甸的大口袋,
生病时,我依旧挎着沉甸甸的大口袋,
2、在学生感受”我”的诚实劳动后,再指导学生学习。
第六自然段,抓住“凑”字,感受大家对“我”的真情回报。
“这是给你的圣诞礼物,”基尔恩先生把我拉到车前说,“我们大家凑钱买的。信封里是圣诞卡,还有一个星期的报费。”我目瞪口呆,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位太太叫大伙静一点,然后对我说:“你是我们遇到过的的送报人。”
3、指导朗读这一段。
四、小结。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结尾的一句话: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与爱意。使学生对全文的感悟得到深化、升华。
三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大全(16篇)篇五
1.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2.知道哪些词语形容哪些季节。用正确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3.使用钢笔时,要注意执笔姿势和坐姿,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4.积累一些描写季节的词语。
1.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2.使用钢笔时,要注意执笔姿势和坐姿,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ppt课件。
1课时。
一、交流平台。
1.组内交流一下,当我们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时,应该怎么做?
2.班里讨论一下有哪些形容季节的词语。
3.使用钢笔的时候应该怎样做?
二、词句段运用。
1.(出示一些春天的图片)。
小组讨论有哪些形容春天的词语。
2.(出示一些夏天的图片)。
小组讨论有哪些形容夏天的词语。
3.(出示一些秋天的图片)。
小组讨论有哪些形容秋天的词语。
4.(出示一些冬天的图片)。
小组讨论有哪些形容冬天的词语。
5.出示课文中的句子,学生相互交流。各自说说自己理解词义的方法。
6.教师在一旁点拨。
三、书写提示。
我们的汉字博大精深,要想写好看的钢笔字,就要注意执笔的姿势和坐姿。
1.观察钢笔字,你从中学到什么?
2.怎样才能把钢笔字写得规范、端正?
横画要写的平稳,竖画要写的端正,横平竖直,字就会平稳端正。
3.使用钢笔时,要注意执笔姿势和坐姿。
4.书写练习,老师边走边看,指出错误。
5.展示、交流、评价。
四.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课本上的9个词语。
2.学生看课件和老师一起诵读。
3.小组讨论一下还有什么类似的词语。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中我先通过给同学们出一个之前他们不理解的词语来引入新课,然后和他们一起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接着让同学们通过ppt看到一些关于四季的图片等,让同学们真实感受四季的变化,把同学们带入到教材中,并且让同学们自己小组内思考有什么形容季节的词语,随后全班一起讨论。最后练习正确的使用钢笔,注意执笔的姿势和坐姿。
三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大全(16篇)篇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山行》。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的读音和用法。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4、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你喜欢哪个季节?说一说理由。
四季风景如画,四季都是诗情画意的。在这美好的秋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三首关于秋天的诗歌。
板书,齐读课题。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歌《山行》。
二、整体感知。
1、认识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指李白和杜甫。
你还知道杜牧的其他诗歌吗?
预设:《清明》、《秋夕》等。
2、听《山行》的朗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自由朗读《山行》:
(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文对照,作者在山里行走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4、出示诗歌,指导学生读好节奏。
预设: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努力把文章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径、斜。
领读生字,注音拼读。
结合图片,理解生字的意思。
径:小路。
斜:不正。
石径斜:石板小路弯弯曲曲。
2、你认为哪些词语的意思比较难懂,小组内相互质疑解答。
预设:
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
晚:晚秋。
于:比的意思。
四、研读古诗。
(一)诗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景物?
预设: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结合图片,解释重点词语。
寒山:深秋的山。
霜叶:被霜打过的枫叶。
(二)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山行》中的风景。
学生结合景物提示,描述风景。
(三)小组说一说诗歌的意思。
(四)抓字眼,晓诗意。
预设:
“深”是浓厚,浓郁的意思。
“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
“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
2、“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红于”改为“红如”效果一样吗?
学生看图思考,然后表达观点。
预设: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五)入诗境,悟诗情。
1、出示古诗,简析诗歌中的风景。
前两句和后两句写景有何不同?前两句和后两句诗人的感受有何不同?
预设:
前两句抓住“寒”字,描绘了一种辽阔深远的远景。
后两句抓住“红”字,描写了一种秋比春美的近景。
2、你更喜欢哪两句?为什么?
预设:
后两句是千古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两句诗采用了非常有新意的对比,用红叶比春花,在美的基础上渲染了一层坚强。诗人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情感,古诗中写秋的诗文大多是悲凉的,而这首诗却表达了一种喜爱的情感。古诗的诗意富有哲理,这两句成为千古绝唱的重要原因就是它富有哲理:把枫叶经霜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这句诗就有了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五、学写生字。
美好的诗意要用美好的文字表现,这首诗中还有这几个生字需要我们会写,现在让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课件出示“寒、径、斜、霜”等4个生字。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说说自己是从什么渠道或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
2、打开“优教学生字”,逐个学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3、指导书写。
(1)每个字在书写之前先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得美观。
(2)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以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引导学生再次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注意讲解“寒”宝盖儿宽,三横紧凑,撇捺要舒展。“径”的右上部分不要写成“又”。“斜”左右结构,注意两部分的高度。注意“霜”的三部分的位置等。
(4)学生在田字格里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六、指导学习《赠刘景文》。
过渡:诗人杜牧抓住了一片红叶,就送给了我们一个美丽的晚秋,其实秋天的美景有很多,喜欢秋天的诗人也有很多。课文第二首诗歌《赠刘景文》就是其中的一首。让我们先来认识作者——苏轼。
(一)认识作者。
苏轼:字子瞻,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二)感知古诗。
出示诗歌,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预设: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三)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想一想:《山行》这首诗我们是从哪几方面来欣赏的。
预设:字、景、情、理。
1、小组长领学生字。
(1)出示会认的生字“犹、傲、橘”。
(2)出示会写的生字“赠、刘……”等7个生字,小组成员每人一个生字讲解,并示范书写,直至完成任务。
(3)小组挑战,听写生字。
2、一起赏景。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象?
预设:荷叶、残菊、黄橙、绿橘等。
(2)联系诗句说一说,诗中的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引导悟情。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刘景文?
作者写枯败的荷叶、傲霜的残菊有什么用意?又为什么写到了橙黄橘绿?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随机点拨。
预设:刘景文当时已经58岁了,有些迟暮之感。作者写这首诗告诉他秋天正是收获的季节,勉励刘景文奋发有为。
4、诗歌中有没有一句话让你觉得包含道理?
预设: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霜凌寒的气节。
七、总结提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刘禹锡的名句,其实秋天不只有火红的枫叶,灿烂的菊花、还有很多像橙黄橘绿的美景。秋天多美好,让我们去寻找诗意的秋天吧。说一说你眼里的秋天。
八、巩固提高。
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片,观察回答。
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都有什么?这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
板书,齐读课题。
2、解读课题。
夜:夜晚。书:书写。见:看见。
夜书所见: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情景)。
二、感知内容。
1、认识作者。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
2、听《夜书所见》的朗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自由朗读《夜书所见》。
(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文对照,想一想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
三、研读古诗。
(一)出示古诗,引导学生读好节奏。
(二)抓住关键字理解诗意。
预设:
萧萧:风声。
挑:用细长的物件逗引。了解多音字“挑”。掌握“挑”的意义和用法。
促织:蟋蟀。
篱落:篱笆。
(三)读一读诗歌,说说你喜欢的诗句。
1、赏析前两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两句诗中诗人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预设:孤单忧愁寂寞。
诗人的心被思念家乡的情感填满,朗读时要读出来。
2、赏析后两句。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人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预设:
诗人看到了明灯,想到了“挑促织”——斗蛐蛐。想起了童年的生活,内心又充满了开心快乐,被幸福感填满。进而有为思想丰富了内涵。
3、诗人的感情变化是非常明显的,跟读诗歌,读出情感变化。
自由朗读诗文,读出诗人的感情变化。
(四)背诵诗文。
1、根据老师的提示背诵诗文。老师出示诗句中的一个字,学生背出相应的诗句。
预设:送、动、挑、夜。
随文识字,学习生字“送、挑”的写法。
2、这三首古诗都是关于秋天的美文,一定要背诵课文,把美文收到自己的记忆宝库里。
小组检查背诵,比一比看谁的背诵最有节奏感,最有感情。小组推荐代表展示背诵成果。
四、主题阅读。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遍地美景的季节,在诗人的眼中,秋的美景是说不尽的。
1、老师这里还有几首古诗也是关于秋天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品一品。
出示诗文《秋思》、《夜雨寄北》。
学生自读诗歌,说一说诗中的景,诗中的情。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歌,快来分享一下吧。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诗歌。
总结:秋天的诗歌有古道西风的苍凉,也有一鹤排云的豪迈。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我们也能发现秋的美丽。
五、巩固提高。
打开“阅读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三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大全(16篇)篇七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当中,一份好的教案和备课是成功教学的基础,部编版三年级的语文教案有哪些?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认识染、笠等13个生字,学写染、碎等10个生字。指导写好碎的“十”字部分、爽的笔顺。
2.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4.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诗歌。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
(1)生书空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师随机指导“墨”的写法。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里,请你打开课本,结合注音,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3名学生接读课文,每人一节。师随机正音。
预设点:
(1)染,出示演变过程,字本义:用取自草木的色汁浸泡丝帛绢布,使之着色。读句子,于文中识字,组词:染绿、耳濡目染。
(2)碎:造字本义:岩石经过多次爆破最后形成的小石块。形近字:翠、醉。
三、复习生字,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自由练读。
2.生字组词,巩固识字。
3.指导书写“碎”。提示最后一笔出头,但不要写到从字上。
指导书写“爽”。注意笔顺,长横要像房顶一样盖住下面部分。
第二课时。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童年》。
师导入:同学们,美好的童年就如一幅幅水墨画,或浓或淡,意境优美,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读一读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诗歌—《童年的水墨画》。
二、整体感知:
本课包括三首小诗,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板书)。
看到这三个题目,你能发现什么?学生随便发言。
师:是的,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学习《溪边》。
1.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个别读。
3.默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那些不懂的?
4.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不懂得?
预设1: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设计意图:体会诗歌用词的精妙。】。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大多数学生同样不明白。
老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老师:我从这句话“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一个小孩在这里钓鱼。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欢乐。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好最后一句话。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很值得大家学习。刚才我们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了最后一句话,现在大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默读、思考。
生:老师,我从“溪水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知道了溪水很绿,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里也变成绿色的了。
师:为什么说溪水染绿了人影呢?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的最好?好在哪里?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体会诗歌用词的精妙。】。
生:“染”字最好。这样把溪水当成人来写,就把溪水写活了。
生:这样写就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一样,特别神奇!谁给大家读出这美丽深的景色?个别生读。
师:多美的想像啊!大家体会得真不错。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老师,我从“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前面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
5.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景色的美丽,儿童的快乐?自由读、个别读。
6.师范读:生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自由交流。
思考一下,作者写孩子们快乐钓鱼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景呢?
师总结:写景色突出了“平静”,为什么要突出平静呢?联系《小儿垂钓》体会儿童钓鱼的专注。也更能体现钓上鱼后的欢乐。
四、学习《江上》。
1.如果说《溪边》是写儿童溪边钓鱼,那么《江上》是写什么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自学《江上》。
2.出示自学提示,自学。
思考《江上》是写什么?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设计意图:巩固诗歌的学习方法,发现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交流:
师:《江上》是写什么?
生:游泳。
生:戏水。
师:你们觉得哪个词更好?
生(异口同声):戏水!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写儿童的。
生:都写童年的快乐的。
生:都运用了比喻的方法。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江上》没有写景色的美丽,只是写了儿童的戏水的情景。
师:如果说《溪边》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作,那么《江上》就是一幅活脱脱的动态图画了,读过之后,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样戏水?你仿佛还听见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4.感情朗读。读出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五、学习《林中》。
5.总结学法:刚才大家运用什么方法学习了前两小节?读诗,找到不理解的地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等方法读懂。
6.请大家利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继续学习《林中》。
生畅所欲言:第一个斗笠指“蘑菇”,第二个斗笠指“儿童”
五、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2.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设计意图:争当小诗人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让学生学习写诗。】。
3.共同交流,师当堂点播。
六、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板书设计:
溪边。
童年的水墨画江上。
林中。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重点指导写好“级、划、尝、改、亏“这几个字。
2.读准文中使用的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词语,读准含轻声和多音字的词语。
3.默读课文,找出表演前后我的心理变化的句子,并创设情境仿照写一写。
4.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体会演出的过程我为什么“一点儿也记不起来。”
教学重点:
找出表演前后我的心理变化的句子,并仿照写一写。
教学难点:
体会演出的过程我为什么“一点儿也记不起来。”仿写一段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准备稿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题目,激趣导入。
1.老师先请大家看一幅图片,这是什么?(出示老虎的图片)图片上是一只什么样的老虎?老虎会什么本领?(板书题目:一只______的大老虎)(生自由补充:凶猛、威风……)。
(师补全板书题目: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看到这个词语,你一定觉得很奇怪,“窝囊”的老虎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有趣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1.你喜欢这篇课文吗?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提示语:我(谁)扮演一只大老虎(干什么)结果演砸锅了。
师小结:概括一件事要抓住主要人物、事情、结果。可以用上课文中的关键词。
2.老师从课文中找了一些词语,考考你们都读得准确吗?(分组出示课文中的词语)。
演技撤换砸锅笨拙逗乐殷切半晌豁虎跳撇嘴头罩羡慕(易读错)。
角色四脚着地直冲脑门露脸哄堂大笑(多音字)。
窝囊糨糊亏得窟窿比划将就打瞌睡(这组加点字变浅色)(轻声词)。
接连不断唉声叹气垂头丧气踱来踱去通情达理(成语)。
3.哪些词你觉得很有趣?因为这些词充满生活气息,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吗?
4.哪些词你不明白意思?先从课文中找出含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猜猜是什么意思?换个别的意思相同的词试试。
细读课文,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1.(出示提示句)学生根据事情的发展,边读画出我心理活动的句子。
看着同班小朋友在台上又唱又跳,我……。
老师挑选演员分派角色的时候,我……。
演哥哥的小朋友笑话我不会豁虎跳演不好时,我……。
老师鼓励我说演老虎不用豁虎跳时,我……。
在老师指导我怎样演老虎时,我……。
演哥哥的小朋友还是笑话我不会豁虎跳,演得窝囊时,我……。
演出时,我听到台下一阵哄堂大笑时,我……。
演完时,我……。
演哥哥的小朋友又笑话我不会豁虎跳,我……。
我至今还不明白……。
请你用课文中的几个词语说一说演出前后我的几次心理变化。
板书:期待自信紧张不明白。
再完成课后第一题填写完表格。
四、创设情境,练写心理活动。
1.心理活动是指我们的心情和心里的想法,故事中的小作者把自己演出前后的心理活动变化写得丰富而生动。喜怒哀乐都是我们心情,你能说出一些表示心情的词语吗?两字、三字、四字看谁说得多?(难过后悔快乐激动兴奋得意美滋滋垂头丧气兴高采烈……)。
2.下面这些情况你遇到过吗?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又会想些什么?(说一说)。
试卷发下来了,我只考了86分,而且错得都是计算题,我……。
五、变换题目开导作者。
1.作者一直觉得自己演砸了锅所以不开心,你觉得“我”真是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吗?谁能把题目改一改。你想怎么开导“我”呢?(引导学生说:“我”是一只可爱、有趣的大老虎,给大家带来了快乐。)。
2.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历许许多多有趣的事情,不论是高兴的,还是难过的,不论是好事,还是傻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平时同学们要多留心生活,把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及时记下来。
板书设计:
可爱期待上台。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自信排练。
有趣紧张演出。
不明白哄堂大笑。
第二课时。
一、认读生字。
1.出示“我会认”和“我会”的字在文中的词语,指名领读。
2.出示注音生字,开火车认读。
3.观察字形、结构、部首。说说哪个字最难认,交流识字方法。
二、指导写字。
1.出示几个要求会写的大字。(级、划、尝、段、改、亏、强、枪、达、挖)。
2.动画演示“级”、“划”“尝”“段”“强“的笔顺。注意“及”和“戈”“弓”字笔顺。“段”的第一笔是撇,提醒学生不要连写。
3.“尝”上面要和“学”上边区分。“改”左边第三笔是提。“亏”字下面是竖折钩,不要和“专”字下面混淆。“达”第三笔是点。“枪”右边不要写成“仑”。“挖”最后一笔折要向左斜。
4.形近字比较:级极枪抢亏专技枝。
5.多音字组词:划角。
6.把每个字认真写三遍,同桌互相检查纠错。
三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大全(16篇)篇八
教学目标:
1、能识记8个生字;正确书写6个生字。积累8个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想想为什么孙中山明知会挨打,还要向老师提问。
3、学习边读边思考。
4、知道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板书:私塾。
师:想知道那时候孩子们在私塾里是怎样读书的吗?
1、出示第二小节,学生自由读。
(1)这段话中有个生字宝宝,师指:诵(上面有拼音),集体拼读。谁记准它的样子了,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方法。(诵,可以采用熟字换部首的方法识记。)在书写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右上角最后一笔点不能忘。)我们写写这个字好吗?(田字格指导书写。)。
(2)私塾里读书的情景怎么样,谁读给大家听?
(3)他读得很传神,大家学着他的样子齐读一遍。
(4)简单交流读后的感受。
师补充、小结:那时候的私塾老师一般都比较严厉,谁不听话或不认真读书,还会挨老师戒尺的打。上课时,学生大多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
2、出示课文第一节: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
集体读。
过渡:可是,孙中山却敢于不懂就问。
揭示课题:3.不懂就要问(“懂”用红色和黄色粉笔书写)。
师:指“懂”,谁做小老师领大家认这个新朋友?
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过渡:孙中山怎么敢问老师呢?我们马上翻开课本,探个究竟,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建议:
(1)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读通句子。
2、学生自读。(师巡视,督促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3、学习生字:段、糊、涂、但、厉、详。
(1)这6个生字宝宝就藏在课文中,你都认识了吗?我们开小火车认读好吗?
(2)出示:厉。
这个生字宝宝还有个孪生兄弟,出示“历”,你发现他们的秘密了吗?
(3)出示:糊。
谁能在这些生字宝宝中为“糊”找个好朋友?
男生读“糊涂”(涂,轻声)引出“糊里糊涂”(涂,扬声)女生读,集体读。
(4)我们比赛,看谁把这六个字都能认准(卡片抽读)。
4、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到课文中,看看大家还认得他吗?
指名五个学生按1、2节;3节;4~7节;8节;9、10节轮读课文,随机正音。
好,大家课文读得很流利,我看哪位有心的小朋友边读边思考这些问题了(指“自读提示”)。
三、细读课文,深入了解。
1、师:孙中山为什么要向先生提问?
生稍作思考,然后交流。
师:糊里糊涂是什么意思?如果不糊里糊涂呢?(学习反义词)。
师:于是,他就(等学生接下去)?
生交流,师出示句子: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们背的这段课文是什么意思?请您为我们讲讲吧!”
指名读。
孙中山怎么问老师的?“壮着胆子”问是怎么问呢?谁来壮着胆子问一问?(指名读)。
师:不错,你犹豫了一下,鼓足勇气读下去了。谁再来?
好,你提问时态度很诚恳,很尊重先生。我们一起来提问一次,好吗?
你壮着胆子问老师时心情怎么样?(体会孙中山此时紧张的心情)为什么紧张?(初步感受孙中山明知可能会挨打,但仍然勇敢地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可贵精神。)。
2、当他提出自己的问题后,老师和同学又是怎样的呢?再读课文4~8节。
师:谁来说说同学们是怎么做的?
学生交流。
师:“摇头晃脑念书”是怎么念?
出示:冬冬爱写诗,作诗时摇头晃脑,真像()。
指名填写。
“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是什么样子的?谁来描述?
出示:教室里鸦雀无声,连一根针()。
指名填写。
谁能给“霎时”找个意思相近的朋友?
过渡:老师真的打孙中山了?为什么?
生交流,师出示:孙中山说着,就把那篇课文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指名读(注意语调)。
你为什么要重读“一字不漏”?(体会孙中山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好学生,因此,老师没有用戒尺打他。)。
3、分角色朗读课文4-8节。
过渡:既然孙中也怕挨打,那他为什么还要向老师提问呢?读课文第9、10节。
学生交流后出示句子: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男女生轮读句子。
齐读句子。
交流感悟。
四、小结、拓展。
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你平时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是怎么做的?
拓展作业:课后了解孙中山的其他故事。
三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大全(16篇)篇九
1、知识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字。掌握一个多音字“抹”,理解“无拘无束、嬉戏、啄食、高楼林立”等词语的意思。了解窗外四季美景的特点。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情感目标:真切感受四季的变化之美,憧憬淳朴的乡村生活,思考大自然的现状和未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表达的感情,学习表达方法。
生字卡片,课件。
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2课时。
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字。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乡村的景色是非常美丽的。如果我们坐在窗边,看窗外的美景,更是别有一番滋味。(板书课题:窗外)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老师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圈画生字。
3、用合适的方法识记生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4、画出一类生字所在的词语,在小组内读一读。
5、检测识字情况。
6、识字游戏认字比赛。
三、生字回文,朗读课文。
1、找生逐段朗读课文,师重点指导课后“读一读”中词语的读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或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书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书写生字,把课文美美地读给爸爸妈妈听。
理解课文内容。
一、导入新课。
二、感悟、探究。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选出你最喜欢的自然段。
2、请你默读选出的自然段,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句子,一会与同学交流你的体会。
3、学生汇报,师适时点拨:
春天披:换词法“冒、顶”(不情愿、雨大)体现“细雨如丝”
抹:换词法“涂”(重、颜色深)随意自然、体现“淡淡”
扑:换词法“迎”(有准备)突然,味浓。
唱:拟人句、生动。
作者用词真准确、贴切、生动,春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应怎样读?指导生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夏天映:闭目想象“小河映夕阳”的情景,让你想到了什么?
飞: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眨:拟人好像:比喻写出了星星怎样的特点?怎样读?有感情读这段(生动、活泼、轻快)。
秋天这段中有个“也”字,还有谁是快乐的?为什么?能读出丰收的喜悦吗?
冬天啄食:把啄去掉,生读一读,比较一下有何不同?
老师很喜欢结尾,“很久以前”这个词让你想起了前文的哪个词?和前文的哪句话有联系?什么写法?把开头和结尾连起来读一读。师板书(首尾呼应)。
三、写法借鉴。
纵观全文,作者是怎样写出窗外景色的古朴美丽的?按什么顺序描写了四季景物变化的?这篇文章的结构也常有特色,开头结尾是总写,分别写四季,师板书“总-分-总”,以后你在习作中也可以试着应用。
四、积累。
如丝的细雨,习习的晚凤,丰收的喜悦,滚圆可爱的小鸡,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优美的乡村四季图,让我们再次去欣赏、感悟、积累吧,请同学选择喜欢的段落熟读、背诵。
五、练笔。
作者窗外的景色如此美丽,同学们家窗外四季的景物老师相信更是迷人多彩的,愿意写一写吗?拿出练笔本,写你最喜欢的一个季节就行。
板书设计。
窗外景色(总)首。
春
(分)夏呼。
秋应。
冬
古朴美丽(总)尾。
三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大全(16篇)篇十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同时认真听其他同学讲名人故事,交流读后感想。
2.写一篇习作,介绍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3.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4.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
5.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收集自己准备讲的名人故事中涉及的名人图片、名人像,讲名人故事时用。
教学过程:
口语交际讲名人故事。
一、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结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许多名人,课外大家也在读名人故事、寻找名人资料,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二、分组举行。
1.调整座位,各小组围坐在一起。
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3.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
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讲完后评选本组“故事大王”1—2名。
4.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
三、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教师颁奖。
挑选一、二名“故事大王”讲故事。
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四、畅谈感想。
1.听了组内同学讲的名人故事、“故事大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可以谈谈对名人行为、品格的评价,可以联系自身和现实情况发表感想。
2.学生畅谈感想。
3.一位位名人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习作·指导。
一、交代任务。
学了这组课文,我们结识了好几位名人,他们或关爱自然,或平易近人,或善于思考,或诚实守信,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们大家也有许多熟悉的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这次我们就来学着写一写。
二、选材构思。
1.你最熟悉的人有哪些?哪一个留给你较好的印象?概括介绍一下,口头填写下表。
人物。
该人物给自己的印象。
李四光。
遇事爱思考,善于提出问题。
宋庆龄。
诚实守信,答应别人的事坚决做到。
三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大全(16篇)篇十一
刚才同学背诵了许多诗词,我听同学们的背诵啊,虽然诗背得正确,节奏也还准确,只是好像缺少了点古诗的韵味。还记得那首《春晓》吧,我们就用这首诗来找找感觉。据说古人吟诵是讲究平仄的。(板书:平、仄)我们这样做也许不科学,不过尝试没有对错。那我们就试着把一、二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读得拉长平缓;三、四声当仄声,读得短促一些。比如题目:“春”是几声?“晓”呢?师标记平仄。谁来读读?(谁还能比他读得更好?你觉得你为什么比他读得好?“晓”是仄声,读得短)好,我们来看看诗句。(课件出示)。
谁来试一试?春——眠——不(短促)觉——晓;找到感觉了吗?
春天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走来了,到处都听到了鸟的鸣叫。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鸟的古诗。(板书课题)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那,关于白居易你了解多少呢?出示作者简介,了解诗人。
1、鸟一直都是是我们人类的朋友,那诗人白居易是怎样写鸟的呢?请同学们把书轻轻地翻到78页,端好书,坐直。下面大家就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要仔仔细细地读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字音读正确,做到字正腔圆;后两遍,要尽量把诗句读通顺。
2、我们已经学过、背过许多古诗词了。同学们都能感受到,古诗词呢,都有自己的节奏,都有一种韵律美。像这首古诗,它是一首七言诗,它该有怎样的节奏,在哪里作停顿能更好些呢?同桌之间互相读读、听听,感受感受。
谁读给同学们听一听?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听他是否读出来古诗的节奏?(读得真是有板有眼)。
3、看,读着读着就读出了古诗的感觉,那下面我们来合作读读,男生读一句,女生读一句,听听谁读得更有诗的感觉。
4、就这样,我们用心地读着读着就走进了古诗。把这首七言诗读得既正确,又有节奏,可是,还不够,我们还要尽可能地读出它的味道来。老师也来读一读。同学们轻轻地放下书,闭上眼睛,用心来感受这首诗。(师配乐读)。
3、是啊,劝君莫打枝头鸟,因为——生:子在巢中望母归。(课件出示)。
学习“巢”字:这个字也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生字。那对于这个字的读音,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我们来看这个字的字理图:在一棵大树上,有一个鸟窝,窝里住着几只雏鸟,多么温馨的画面!根据这一的画面古人发明了这个字,最后经过演变,就形成了今天这个“巢”字。所以,这个巢就是——小鸟的家。
看看这些羽翼还未丰满的小鸟们,时时刻刻在自己的巢中——生:望母归。那是怎样一个“望”啊?只是简单的看吗?那是眼巴巴地——等啊,盼啊,期待啊……妈妈的归来。读出你此时的感受。
师:孩子们,如果,你就是那只在巢中翘首待哺的小鸟,你会可怜地说——。
5、是啊,同学们,其实小鸟跟我们一样,所有的动物也都跟我们人类一样,它们也有——生命,它们也有——骨肉亲情,诗句中也有跟我们一样的体会,哪两句?谁来读读?(课件出示)。
6、我们先来看第一句。道是什么意思?(说)微是指:轻微,微贱。那么这一句诗的意思是——谁说这群小生命微贱?读读这句。
7、是啊,再微小也是——生命啊!也是一般骨肉一般皮啊!看看第二句,
a、一般是什么意思?一般:一样,同样。
b、那么骨肉又指什么?像我们人一样的骨头和血肉,其实,骨肉还有一层意思,谁知道?比如:老师说,你是妈妈的骨肉。难道说,就是指你是妈妈的骨头和肉吗?不是,是妈妈的亲人,是和妈妈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我们跟妈妈都有着骨肉亲情。所以,鸟妈妈和它的孩子们也有着骨肉亲情啊!那么这一句的意思是——它们和人有一样的骨肉,有一样的皮毛。所以说,劝你不要打枝头上的小鸟,它的孩子在巢中正等待着母亲的归来。
8、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两句。
9、多么让人心动的画面啊!谁愿意来动情地读读整首诗?(你真是诗人的知音啊!字字句句都读到他心里去了。)。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诗人白居易饱含深情地劝说人们要爱护鸟类,无不让我们心生同情。现在我们就伴着音乐,深情地读读这首诗。
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它该跟我们共享一片蓝天,而不该成为人类餐桌的美味,也不该成为人们笼中的观赏。但是,总是有些人喜欢用锁住鸟儿的自由来博取自己的快乐。课后就有这样一首诗,我们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大家自由读一读。指名读。(读得很有味道)一起来读读。是啊,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真是意味深长啊!关于描写鸟的诗词你还知道哪些呢?谁来背一背?生自由背。
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鸟类。课下,同学们可以好好想想,我们平时该怎样去保护鸟类,保护动物,为生态和谐尽自己的一份力。并在课下写下你的感悟心语。最后,让我们再朗读声中结束这一课。
三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大全(16篇)篇十二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生自由表达,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注重课内外紧密结合,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把语言训练落到实处,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老师带来了几句诗词,大家读一读,看看都跟什么节日有关?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
(你能背出下面两句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小结:清明、重阳、中秋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首和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题目叫《元日》。(板书课题,看老师写课题,齐读课题。)。
师:(课件出示)"元日"的"元"的意思是开始,第一。那么"元日"是什么意思呢?(新年的第一天)。
师:这首诗就是写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再读课题。
1.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同学们,你们家是怎么过春节的呢?
是啊,中国人过年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人们是怎样过年的?谁愿意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注意要读准字音。
指名一生读。
教师:读诗首先要读得字正腔圆,你注意了“声”是后鼻音,“除”是翘舌音。
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读诗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读得有板有眼,注意节奏。谁再来读?
指名一生读。
师:读古诗要有节奏,但是不能停得很突然,相反要稍微拖长一点儿,言断意不断,适当拉长一点音调,不仅有节奏感,还给我们带来遐想的空间。老师来试试。
谁再来试一试?
交流:我读懂了哪句。
(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温暖的'春风吹进了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用新桃符换下了旧桃符。)。
顺势解释屠苏,桃符,并且带领学生读。
饮屠苏。
出示:“屠苏”资料。
如果说,“劝君更进一杯酒”的酒是离别之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酒是思念之酒,那么这"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屠苏酒是一杯什么酒呢?(祈福酒,辟邪酒,长寿酒。)。
屠苏酒是祈福酒,引读--春风送暖入屠苏。
屠苏酒是辟邪酒,引读--春风送暖入屠苏。
屠苏酒是长寿酒,引读--春风送暖入屠苏。
出示:“桃符”资料。
师:看,这就是桃符。古人认为桃木是一种神木,可以避邪,所以在上面写上字或画上画,就可以避邪祈福,后来桃符就逐步演化成了我们今天的春联。
顺势板书: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
你能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吗?
教师评价预设:你还看到了人们的表情,甚至透过画面感受到了心情。
你描述的画面中洋溢着快乐。
听了你的描述老师仿佛闻到了爆竹的硝烟味。
师:大年初一,全家人欢聚一堂,迎着和煦的春风,品着屠苏酒,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孩子们想到来年学习进步,成长快乐,一股暖流涌向心头,不禁吟到--(引读)。
年轻人想到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股暖流涌向心头,不禁吟到--(引读)。
老年人想到来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一股暖流涌向心头,不禁吟到--(引读)。
师:看,春风不仅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更将这暖暖的春意送进了人们的心田!谁想来吟一吟这句诗?看,春风不仅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更将这暖暖的春意送进了人们的心田!
过渡:诗人沐浴着柔和的春风,借着馨香的酒意,喜气洋洋的走出家门,他看到了什么?
4.小结: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几个典型画面,寥寥数语,就给我们勾画出欢度新年的喜庆景象。时至今日,人们每到辞旧迎新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王安石的这首《元日》。(诵读)。
5.同学们,诗中不但有画,诗中还有情,[板书:诗中有情]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四十九岁,此前他已度过了人生中四十八个元日,为什么在这一年会写下《元日》呢?让学生自己说。如果学生说得出,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趁机评价:学语文就是要像这位同学这样多阅读。
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引导:诗歌是情感的流露,要进一步了解诗歌蕴涵的意义,我们必须进入诗人的生活背景之中,请同学们阅读这段资料,我相信你会有启发。
出示:王安石介绍。
新的政策即将推行,王安石此时的心情怎样?
(生:兴奋、激动、充满信心……)。
你觉得诗中的哪个字就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情?
(老师认为这个“暖”字更能体现诗人当时的心情。)。
板书:暖。
这首诗的诗眼就是--暖。
同学们,王安石写这首诗的时候刚刚出任宰相,他想进行改革,让国家更加富强,人民生活更加富裕。他希望改革就像春风吹进千家万户,就像人们用新的桃符换掉旧桃符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指着屏幕说)。
在作者眼中,听到的爆竹声是悦耳的,引读--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吹入的屠苏酒是暖的,引读--春风送暖入屠苏。
照进千家万户的太阳光是暖的,引读--千门万户曈曈日。
人们换桃符的心情更是暖的,引读--总把新桃换旧符。
一个“暖”字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当时的心情是--高兴、兴奋、激动、愉快。
让我们齐读这首诗,体会当时的心情。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元日》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读出了古诗的画面,《元日》的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
2.今天我们还学习了学会找出古诗的“诗眼”,诗词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词语我们称之为诗眼。我们以后学其他古诗也可以尝试着去寻找古诗的诗眼。
板书设计:
元日。
放爆竹。
饮屠苏暖。
换桃符。
三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大全(16篇)篇十三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1个生字,学习本课新词,掌握5个多音字。
2、品析人物形象,体会童话的特点及阅读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品析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话的特点。
2、一边读,一边预测故事情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培养阅读和感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从对话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
2、增补课文情节,进行想象思维训练,预测故事内容,并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难点】。
1、对童话主旨和借助想象反映生活的写法的理解。
2、体会、挖掘课文幽默的语言所蕴藏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导入新课。
出示多媒体课件:小动物们的叫声。
同学们,你们听,这是一些小动物们的叫声:小鸡的叽叽声,小鸭子的嘎嘎声,老牛的哞哞声,还有小狗的汪汪声……小动物们的叫声各不相同。如果,小鸡有一天发出了嘎嘎的叫声,你们肯定觉得奇怪。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动物叫声的童话——《小狗学叫》。
板书:14_小狗学叫。
设计意图:
童话是小学生喜欢的文体之一。利用童话中出现的小动物唤起他们的阅读兴趣,进而让他们在初步掌握文体特点的基础上展开本课的学习。
二、初次阅读,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同时,标记不熟悉的生字、生词,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2、出示多媒体课件:生字、生词。检查预习情况。
(1)熟读生字。
讨厌怒火批评访问差不多忍着模仿疯狂汪汪搞不清。
(2)牢记多音字。
三、朗读教学。
1、分角色朗读课文。
(1)明确课文中出场人物的名单、人数。(旁白1人,不会叫的狗1人,其他角色各1人)(2)分组指定注意几个主要角色的对话朗读的重音、声调、节奏。
(3)揣摩人物心理,把握角色形象。
(4)分配角色,进行朗读。
2、师生交流,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
分角色朗读。学生们在有声有色的角色朗读中,个性得以彰显,更得以感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四、品评形象,深入理解。
出示多媒体课件:图片。
1、课文中的“别人”、小公鸡、狐狸、杜鹃是如何看待这只不会叫的小狗的?师生交流,并总结。
2、童话中经常把一切事物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动作和说话做事的能力。例如,本文中的小公鸡、狐狸、杜鹃、小狗等进入了童话领域就都“活”了。
3、故事里的小狗是一只怎样的小狗?
(1)不幸、可怜。(它因为不会叫而受到别人的嘲笑)。
(2)勤奋刻苦、坚持不懈。(它每次学习叫都是一遍一遍地练习)。
(3)有尊严、有追求、不甘人后。(虽然老遇到困难,但是它却没有放弃,一次又一次地追求目标)。
设计意图:
童话中的主人公是一篇童话重点刻画的对象。阅读童话,要通过体味主人公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明确主人公的形象特征,从而感知文章所表达的含义。
五、预测结局,拓展延伸。
本文最为有趣的是作者为自己的童话作品设计了一些不同的结局。你认为哪种结局更好一些,为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明确后,教师加以适当的点评。)。
1、比如,第一种结局的迷失自我,第二种结局的平庸,第三种结局,小狗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位置。当然,如果学生能对第一、二种结局有新的理解,也要给予肯定。
2、学生们可能有多种预测,但在评价时要明确一点,童话中的幻想不是胡思乱想,夸张不是不合逻辑地随意编造,童话中的幻想、夸张都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的,都是有依据的。
设计意图:
童话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它里面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对现实的社会和人生有着一种象征和隐喻,不能孤立地仅仅将形象放在童话本身的情节中去理解,而应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其中蕴藏的有关生活的启示。
六、课堂小结。
我们每个人都在童话的伴随下成长,被其中美妙的故事和奇异的幻想吸引过、陶醉过。
童话《小狗学叫》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同时还告诉大家应该怎么做以及努力之后这个世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希望同学们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所体会,有所收获。
三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大全(16篇)篇十四
种子被泥土紧紧地包裹着,它不得不把身体缩成一团。“这真难受。”种子想,“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一边想一边努力生长。过了些日子,它长出细细的根、茎和两片小叶子,钻出地面,站在阳光下。
过了很多个日子,它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
高大的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它看见人和动物在山路上走来走去,跑来跑去。“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树这么想着。
一天,一个农夫背了锯子和斧子来到树林里。这棵树的树叶向着农夫哗哗哗地拂动起来,农夫把树砍倒了。
农夫把树拖到自家院子里,花了好些日子,做成了一辆手推车。
农夫把谷子、土豆……。还有调皮的儿子放在手推车上,推着车在山路上跑来跑去。跑起来的时候,手推车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真舒服。
手推车为农夫服务了很多年,它慢慢变老了,跑起来的时候,骨头会吱吱嘎嘎地响。“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手推车一边这么想着,一边费力地跑来跑去。
过了些日子,农夫和儿子一起把手推车拆了,用拆下来的旧木料做了把掎子。
椅子一放又是好多年。“我真是老了。”椅子想。它越来越觉得挺直腰背坐着很吃力,“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现在,农夫的儿子也已经长成了真正的农夫。他把坐上去会吱呀摇晃的椅子拆了,锯成小木片,拼成美丽的木地板,铺在了阳台上。木地板满意地舒展着身子,躺在阳日台上,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舒服极了。它觉得自己义变成了一棵树。
教学目标:
1.会认“缩、努”等8个生字。
2.能根据要求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这粒种子最终成为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3.能根据文段结构,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粒种子的生命历程。
4.体会种子坦然、乐观的人生态度,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点:能归纳一粒种子到变成木地板的变化历程,并能根据文段结构,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生命历程。
教学难点:体会种子坦然、乐观的生活态度,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学方法:创境激趣法,谈话法。
学习方法:想象体验,交流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播放音乐《童话镇》。
2.出示童话故事的图片,聊童话中的人物,最吸引人的情节,故事的结果。
二、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板书课题。
2.结合我们刚聊到的童话故事,用”那一定会很好”练习说话。
(1)灰姑娘想:要是——————,那一定会很好。
(2)丑小鸭想:要是——————,那一定会很好。
(3)卖火柴的小女孩想:要是——,那一定会很好。
3.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他也有自己的愿望,对愿望他一定满怀?带着这样的感觉读课题。
三、学习阅读提示,明确学习内容。
1.抽生读阅读提示。
2.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师生合作读。
2.学习字词。
(1)出示图片学习“茎”字,茎的下半部分,在哪些字里见过。
(2)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努”,出示“怒”让学生猜字。
(3)说说自己分清“拆”和“折”的方法。
(4)学习拟声词“吱呀”“吱吱嘎嘎”。
(5)反义词和动作识记:推、拉。
3.通过填写这粒种子的变化过程,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4.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种子经历的变化。
五、再读课文,体会感悟。
1.种子发生的这些变化,是因为它有美好的愿望,找找它的愿望,用波浪线划出来。
2.生交流找出的句子,要求读出对美好愿望的期待之情。
3.用“先……再……接着……然后……最后……练说种子产生愿望,愿望实现,再产生愿望的过程。
4.引导学习第一个愿望。
(1)默读思考: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愿望?它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2)按“原因——愿望——做法——结果”引导学生复述课文。
(3)体会愿望实现后种子的心情。
5.扶学第二个愿望,引导学生复述。
6.自学后两个愿望,练习复述。
8.同样的童话,不同的孩子读就能有不同的想法,太有意思了,但我们都觉得能心想事成是多么美好啊!
六、拓展延伸。
1.看看这些图片,这些小动物、植物能心想事成吗?它会经历一段怎样的历程呢?选你喜欢的一幅图画,来讲一讲。
2.木地板又想变成一棵树,它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呢?那又会是怎样美好的历程呢?
那一定会很好》教学反思。
今天我执教了《那一定会很好》这篇童话故事,文章内容有趣,含义深刻,在教学时我以学生特点及单元目标为依据,做到以生为本,落实目标,提升素养。鉴于此,我的课堂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一、抓住主线,凸显主题。
那一定会很好》一文中,“那一定会很好”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这也就成了文章中的主线,教学时我抓住这一主线展开,引导学生默读找出含有“那一定会很好”的四句话,并弄明白了这四句话分别是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的想法,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自然而然将学生引入课文之中,感受他们为人民服务的快乐与舒服。
二、引导质疑,促进提升。
常言说: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学习时引导学生质疑非常重要。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引导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先将课题读两遍,说出初次读课题的想法,此时孩子们的想法是好奇的,也是发自内心的:什么一定会很好?“那”指的是什么?等问题油然而生。学生们会带着好奇走进课文。当读了几遍课文后,又引导学生质疑,此时就不单单停留在对课题的质疑,而是深入到对课文的理解之中,步步深入,了解学情,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孩子们在质疑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提问。
三、读演结合,激发兴趣。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没有做过多的讲解,而是放手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本组最感兴趣的一次变化历程读一读,演一演,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孩子们兴趣高涨,小组长分工安排,组员们默契配合,声情并茂地朗读与栩栩如生地表演将学生带入情景之中,在读与演中展开想象,亲身体验,感受种子的坚持不懈,大树、椅子、木地板的无私奉献,在评价之中又一次将文本的理解深化。
四、展开想象,获得启示。
童话故事富有想象,在教学时我也紧抓这一点,在学生读文中引发学生的想象,在想象中受到启示。如课文引导学生想象种子在泥土中的难受及生长时的努力,体会愿望的实现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想象手推车装着东西跑来跑去的快乐以及椅子看似休息,却还给人们提供方便,感受它们在奉献中获得快乐的心情。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读童话中受到启示,这也就达到了童话教学的目标。
在看到优点的同时我也感到了课堂中的不足:
1.学生在评价种子的表演时很精彩,不但从动作中体现心理,还从神态上进行了评价,如果此时再让另外一个学生演种子,其余学生朗读,相信种子那种为了实现愿望的不懈努力的精神一定会在孩子们的心里扎根、发芽,学生对读演结合的学习方法也会掌握的更熟练。
2.因为本节课容量太多,因此对含有“那一定会很好”四句话的朗读上欠缺,致使孩子们不能真切地体会到大树、手推车、椅子的心情。
3.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组长分工明确,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这是一大进步,可在汇报之后,一节课结束时,不能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小结,使孩子们小组学习仍处于盲目状态,如果在课末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小组长对各组学习进行一个小结,对各位组员的表现进行点评,教师适当引导,相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会得益于法,今后会运用此法,使小组学习落在实处,并走向成熟。
三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大全(16篇)篇十五
1、会认“洼、印、凌”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13个生字。
2、学会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能抓住关键词语感受水泥道的美丽。
3、积累优美的段落语句。
教学重点。
学会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能抓住关键词语感受水泥道的美丽。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的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诗人途经一片枫林,被美景陶醉,写下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篇,你见过哪些美丽的景物,来说一说。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又是怎样的一番美丽呢?让我们进入课文,一起感受吧。
二、新课学习。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重点指导“铺”的读音。并指导它的另一个音节,组词:铺满、当铺。
2、小组互相检查。
3、教师指名读课文,检查阅读情况。
4、再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5、想一想,课文告诉我们水泥路上的什么很美,美在哪里,画出相关的语句,展示给同学们听。
三、生字的教学。
教师重点指导“铺、晶”2个字。学生自学“泥、院、印”并交流识字方法。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生字,读通了课文,一起感受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那么的美丽迷人。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感悟它的美丽。
五、作业布置。
1、抄写生词。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词的认读情况。
2、上节课通过阅读你感受到了什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丽。
这节课我们来体会作者写出了水泥道的何种之美?
二、新课学习。
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表现水泥道很美的句子,并想想从哪些词语上体会出什么样的美丽。说给大家分享。
出示句子:。
1、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明朗”是什么意思,换成“晴朗”可以吗?表达有区别吗?
2、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金黄金黄”“闪着雨珠的叶子”“湿漉漉的”“粘”这些词语感受到了秋天梧桐叶的色彩美,而“湿漉漉的”“粘”把雨后的水泥路的潮湿、温润展示出来,一种秋色下温润美丽的景色展现眼前。
3、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
这段话你体会到什么?
5、这篇课文抓住了哪些事物进行描写?
三、有感情地朗读出示的句子。
四、课堂总结。
作者观察细致、语言生动,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把雨后水泥道的独特的美,写得淋漓尽致。我们一定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积累下来。
五、课堂作业。
1、课堂小练笔:写一写你上学路上发现的美景吧,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2、抄写课文表现水泥道美丽的句子。
板书设计。
色彩美。
灵动美。
三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大全(16篇)篇十六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优美而富有童趣的诗歌,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儿童的眼光来描绘花孩子们的美丽、活泼、调皮。这首诗共有四节,诗歌的语言和描述的情境能调动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亲近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认读二类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