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写作实践的重要参考,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小编挑选了一些写得十分出色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品味和学习。
教育信息化论文参考文献(优质21篇)篇一
摘要信息化在教育中的运用,使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信息化的特性改进了教学手段,给教学带来了方便,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实现了对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了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认知,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全面发展。因此,教育信息化与学生及教师都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从“人”的角度分析教育信息化对信息化的改进有很大的帮助。
1人的两重生命。
人有两重生命:种生命和类生命。种生命是自然赋予的本能生命;类生命是自我创生的自为生命。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肉体生命与价值生命、本能生命与智慧生命。也正是人类的这两重生命决定了人有两重性即自然本性和实践本性。而实践本性就决定了人的社会本性,因此人类也就有两个属性,即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文化属性)。
2人的心理活动。
在人的本性中,人的心理活动是把生物学因子同社会学因子相结合起来的“桥梁”之一,也就是人的身体机能与人所处的环境相互作用结合而产生的活动。心理活动在人的本性中不仅具有一些生物上的因素还具有社会上的因素,它是两者结合起来的。而由心理活动所形成的映象和概念,能够反映外部的自然界、社会以及其他的人。因此,心理活动也是意识和自我意识,是对象化的意识和自我意识。
人的心理对世界的反应,就其反应的现实内容而言有客观性(包括主体性活动所具有的客观性),但就其反应的形式而言则具有明显的主观性。而且随着人对于自然界本质认识的深化,人的心理活动的客观性方面和主观性方面都在不断地深化。因此,没有心理活动,也就没有人的存在。
人所创造的一切,不仅通过物质躯体的活动,而且通过内在的、主观的心理活动,通过人的情感、愿望、需要、理性和意识而产生出来。因此,社会因素同心理因素的相互联系也就是人的活动中外部因素同内部因素的相互联系。从动机到结果,是由内部的(心理的)东西向外部的(社会的)东西的转化。这正好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作用:首先通过认识过程,客观外在的东西转变为主观心理的东西,然后再通过实践过程,主观心理的东西又转变为客观社会的东西。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合金”中,每一个因素都保持自己的本性和自身的相对独立性。社会生活如同生理活动一样,也是外在于人的意识的物质性活动,甚至纯粹精神活动的产物如科学、艺术、宗教等,也是客观存在着的社会生活的表现形式和实在的社会现象。
3.1信息化作为人工技术系统。
它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技术实体本身遵循自然规律,同时技术系统又是按照人们的社会需要、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因此就要遵循社会规律。但在这种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中,社会因素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们既可以把天然自然改造成人工自然,又可以把一种人工自然进一步加工改造成另一种更高级的人工自然。
它刺激人的神经生理,产生人脑对目的物的注意心理,便产生了人有所需要的一种心理紧张系统。而所有的社会行为都是心理机制与环境互动作用的产物,人的行为又表现为心理机制和环境互动作用的结果,因此社会行为的产生首先需要心理机制的存在才能接受环境的输入,经过一系列的决策或计算对输入进行加工,而后产生明显的行为。心理机制是社会行为的前提,但它不是一种盲目的本能,不管发展的经历和目前的背景输入如何都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而信息化作为一种背景(环境、方式)去刺激人的心理机制,(下转第47页)(上接第22页)人的心理机制在得到背景刺激激活后产生行为,从而又对信息化也不断的改进,完善。
巴斯的观点:(1)外显的行为要潜在的心理机制。没有心理机制,不可能产生任何行为,而且心理学中的所有理论都暗示了心理机制的存在。(2)通过自然选择的进化是惟一能够产生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过程。
对人而言,其心理活动不仅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祈望欲求、本能的心理表现功能,而且最重要的是具有有意识地改造周围的环境,使之符合于自己需要的功能。
进化心理学认为,所有的有机体包括人都是适应设计的产物,适应是演化形成的解决生存和繁殖问题的方法,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人的心理也是适应的产物,某种心理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解决某种适应问题。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包括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和形式,其中每一个方面和每一种形式都包含文化的因素与功能。从本体论方面看,它指人类在其全部历史进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总和。
“在人类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生态适应过程中,人类创造了文化来适应自己的生存环境,并用文化来改造环境使之更适合自己的生存,发展文化以适应变化的环境。人类对地球环境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因此,人类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文化来与环境和谐共进,并用新文化来修复由于旧文化的不适应而造成的环境退化,这种新文化就是生态文化。”
文化心理学认为人与文化是共生共存的,无法分割也无法扯裂。在文化进化观上强调文化对人类生存延续的作用,文化有利于人适应环境,因此作为人适应环境的工具得以产生和保留。在心理需要论上认为文化是特定心理需要的产物,如文化缓解了人的存在焦虑,使得生命以文化的形式延续并且不朽,因而使人获得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人的生命现象是向文化而存在着,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语言符号系统,人与文化是一种双向构建关系,生命现象与文化现象凝结在一起,在凝结的过程中文化便成为了人的存在,同时人也就“人之为人”了。
对自然对象和实物的加工,我们可以称之为物质文化;对人的“加工”,我们可以称之为精神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自然是文化的母体,因此,物质文化应是整个人类文化的基础。上述划分是根据人类劳动活动、文化活动所改变的是何种客体来加以划分的。根据人的物质方面(肉体)和精神方面的差别来划分文化现象,同根据所加工的是自然界客体还是人本身来区分文化现象,二者是一致的。对自然对象的加工(物质生产)基本上服务于人们物质的、肉体的需要;对人的加工(教育活动),基本上是对人的精神生活、心理生活的加工,对人的意识和受意识支配的行为的加工。
参考文献。
[1]柳树滋.大自然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2]许波.进化心理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田浩,刘钊.从文化心理到心理文化;心理学文化意识的拓展..5.44(3).
[4]高清海.人就是“人”[m]..8.
[5]周鸿.人类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6]葛鲁嘉.心理文化论要[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7]高清海.“人”的双重生命观:种生命与类生命[m].江海学刊,2001(1).
[8]余谋昌.生态文化:21世纪人类新文化.新视野,(4).
教育信息化论文参考文献(优质21篇)篇二
论文摘要: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学习的承担者,教师则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一、转变教育概念和教学角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老师和学生的交往、积极地互动、共同进步发展的过程。而交往就意指每个学生都要参与进来,意味着大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的建构,它不仅是指一种认识活动的过程,更是指一种人与人之间进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建立起民主而平等、真诚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民主平等,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交往;只有学生主动参与交往,才意味着学生主动性的凸现,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另外,还要实现教学中角色的自我转变,教师要由过去作为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的指导者,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在充分发挥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的作用,把教学的首要重心放在怎样促进学生‘学习’上,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爱学习,学会学习。常言说得好‘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从而来真正实现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在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辅导、激发、引导和促进下,使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自信心得到增强,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适当设置一些主观类型的题目,然后让学生转变角色,当讲台上把他自己的思想,方法展示给老师和同学,教师给予肯定。在初三复习过程中,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例如初三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中的第六题:有两枚相同的一元硬币,固定其中一枚,另外一枚绕着它的边旋转一周,那么旋转的硬币在整个过程中共转过几圈?很多学生误以为是1圈,而答案是2圈。教师在讲评这个题目时,可以让两个同学到黑板上来演示,通过实例操作,不难得出结论。然后请同学发表自己对这个题目的看法,或者对题目中的.条件适当变动,又该如何解决。如改为,两个圆的半径大小为1:2,结果如何等等?让学生自己实践,最后通过理论研究,实践结合理论,让知识深化,达到触类旁通。
二、教师要主动转变教学方式,适合现代教学要求,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教师要选择正确的适应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积极创建能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课堂,努力实现新课程改革任务。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选择、设计、策划、组织、操作、展示、评价课堂教学,学生能在这种教学活动过程中释放出他们不可估量的潜在能力,从而让学生多方面能力在自由的空间里得到培养。因此,我们教师要主动给学生自主的权利,让他们自己去自由选择;多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主动地自己去体验学习过程;也多给他们一些困难,促使他们自己去解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主动参与的意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才能被调动起来。例如,我在八年级的数学下册中教学‘旗杆的测量’这个问题时,没有主动为学生设置所思考的方法,而是让学生们自己发挥自己已具备的知识,去自己选择,设计,策划,组织,让他们通过个人的努力最后得出结果。学生自己通过分组,每个小组中人员分工明确,选择的方法不同,采用的测量方法,计算方法也不同,这样就给学生更大的空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经历的是实实在在的知识探究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只是实验过程的引导者,学生从中能够把数学的知识联系实际,真正理解“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掌握的知识就不是空洞的理论知识,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知识必定是掌握的比较牢固的。
三、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动手能力。
教师不但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要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体验。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设计一个社会调查的作业,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完成这一调查任务,然后让学生之间互相自主做出评价,看他们能否实事求是地准确分析出调查活动的相关数据,是否能在调查报告中表现出对存在问题的忧患意识,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然后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教师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他们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去探究精神、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大胆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多种形式的体验性教学。
在新课改中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实践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将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引导我们的学生逐渐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因此,教师不但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演讲、举行多种辩论、进行内容丰富的表演以及观看影视、录像等活动成分,而且还要打开学校校门,引导学生主动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让课堂与社会的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中来,这样的教学活动既紧密地联系了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又更进一步地加强了学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既让学生从多方面关注了现实社会生活焦点,又掌握了教学书本上的知识,为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
这样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教师要着力学法指导,提高自主参与能力。增进学生主动意识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最后过渡到“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1、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2、训练语言表达,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维。
3、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思考的方法和习惯。
4、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提出问题归纳知识。
教育信息化论文参考文献(优质21篇)篇三
摘要:
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在信息化基础下,高等数学教育模式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本文对信息时代下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改变进行了分析,供相关专业人士参考。
关键词:
高等数学;信息化;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高科技在教育领域逐渐发挥重要效果。校园内部的网络化建设逐渐加强,促进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突破性转变。在信息化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如何突破性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在教学、教育领域中得到普及,逐步成为信息社会发展下的一种新教育趋势,同时意味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利于比较的信息化环境,不断研究和开发出方便教学应用的软件资源,逐渐培养出具有创新水平的现代化教学师资力量。通过教学实验,探索和发现教学新模式,将学生培育成主动求异、观察力敏锐、想象力丰富、综合品质高的新型人才。
1.高效呈现教学内容。
高等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特点,其应用符号作为语言,表达更简单明了,同时借助几何语言,让表达更加直观、准确。由于这两种特点,教学环节中不能完全依靠语言信息进行教学,如此决定高等数学教育的特征,教学中要借助大量板书,通过书写和画图展示清楚,该种状况下教师可以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方式,备课的时候,制作对应的幻灯片或课件,在课堂中直接播放资源文件,减少板书消耗时间,通过丰富课堂信息,增强教学效果。但是课件制作环节中要积累大量素材,投入较多时间,是知识再创作过程。
2.动态的表达。
高等数学教育研究的是变量,教学过程中思想充满动态变化,部分概念表达的仅是动态观念,过去教学手段和方式仅转述给学生某一个方面,至于动态变化具体过程则没有准确地表达出来,该种状况下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使用数学软件和多媒体技术,将动态变化过程体现出来,让更多抽象性数学理论转化成生动自然的过程,将理论知识内容变得直观具体,学生学习的时候简单清晰,增强教学效果。
3.有效解决学生问题。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实施的主体,思考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传统教学模式限制下,老师必须在课堂上为学生解答疑惑,由于及时性不够,加上课堂时间有限,挫伤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利用信息技术则类似问题能有效解决。学校内部可以建立网络自习室,让学生将思考环节中出现的困惑和新想法及时发布到网络上,通过网络技术和其他老师、同学交流沟通,在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思考和进步。
4.方便习题教学。
通过简单重复是无法提高高等数学教学效率的,传统习题课程教学对小部分学生具有作用,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只是一种负担,增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感觉厌烦。应用信息技术后,老师可以将习题课程安排到局域网络教室中,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利用习题库评价系统进行针对性练习,疑惑之处及时反馈,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习题练习,然后和同学、教师共同讨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5.实验教学。
学校内部建立数学实验课程,进行数学建模教育,提高数学教育的实效性和实用性,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源自于生活,最终将为实践应用提供指导。在学校推广数学实验,主动向学生推广优秀的数学软件,提供给学生自我研究和思考的机会,学生通过自我研究,主动观察、探索、模拟,最后得出结论。建模作为一种数学应用方面的技术,最能体现数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在建模环节中合理配合应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查找资源、交流互动,发掘各种应用技巧,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和能力。
二、教育和自主学习结合。
所谓自主学习是学生对自我学习的管理,详细分析来说,学生自身确定学习目标,对学习进行规划,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对自我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该过程强调学生的自我主体认知作用,利用其主观能动性最终增强学习效果。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出现为自主研究学习提供了更多便利,学生能查找到自我需要的学习资源,根据自己的不足选择学习方向和内容,通过自我判断、选择、浏览、寻找、回放资源材料。每一层次学生都可以控制自学进度,满足个体需求,信息化时代下对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网络自主学习课堂,考虑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实现高等数学课堂中高数老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教会学生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的途径。
1.信息教学和课堂教育结合。
网络自主学习不仅意味着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在学习前期,学生预先学习,主动发现疑惑之处;网络自主学习课堂中,学生根据任务列表,明确每一单元的.教学重点和目标,制订出符合自身的学习计划,通过自我学习解决预习中出现的问题。高数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常用网络搜索工具的具体使用方式,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址,学生通过自我搜索获取信息资源。老师可以通过屏幕了解学生的自学过程,适当进行监控,给部分学生提供指导,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重点讲解。
2.答疑解惑。
通过自我研究学习,学生对每节高数课程的内容已有初步了解,课堂教学环节的重点转化为共性疑惑问题的解决,通过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检查,疑惑之处共同探讨解决,引申教学主体,通过组织小组活动、教学情景构建等形式的配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情,老师应对学生的自学效果进行科学有效评价,积极帮助学生寻找其中的不足之处,逐渐完善和调整。
3.建立答疑制度。
高数老师可建立个性化教学网站,丰富教学内容。将教案、习题解答、单元测试练习、难点分析、往年习题、试卷等发布到网站上,为学生自我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老师可在网站上建立具有特点的专栏,帮助学生探究,培养学习兴趣。课堂从数学问题的历史背景考虑,为学生介绍数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让学生学习的同时,从数学家事迹中感受到榜样力量,感受数学知识中的生命气息,带领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更多的领域,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力量,彻底颠覆传统教学模式。
总之,数学知识学习不仅是一种简单的传递和转移,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心灵上的数学逻辑感知体验,促进高等数学教学从细节教育逐步改变成探究式教学,彻底改变教学现状,为学生长久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宏.信息化条件下高等数学教育新模式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
[2]钱卫红.用信息技术打造高效数学课堂的实践探究[j].数学教学通讯,.
教育信息化论文参考文献(优质21篇)篇四
从当前的社会发展环境和趋势来看,现代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化的发展阶段,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企业也开始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会计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由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的方向过渡。本文主要对会计信息化相关的理论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实践策略。
一、会计信息化相关理论。
在新经济时代,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都取得了很快的发展,类似于电子商务这样的信息化浪潮冲击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信息化成为了现代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在这样的社会经济形势下,企业的会计环境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企业的经济管理方式不得不做出改变,原有的会计假设体系、会计业务的处理方式都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单一的会计电算化也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在这样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化应运而生。所谓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充分将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通讯技术融入到会计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传输、存储、应用当中去,为企业更好的进行经营管理以及领导决策准确、及时地提供必要的`信息,是一个现代化、科学化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相比会计电算化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更是企业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会计信息化具有互动性、集成性、实时性、重构性以及共享性的特点,通过实施会计信息化建设,有助于使企业财务经营管理以及会计过程变得系统化和科学化,使会计信息化系统能够更好的为领导决策和企业发展服务。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信息化是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和企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推进企业信息化的一个必然途径就是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首先,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数据具有及时性、准确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并且可以被快速搜集、实时传递,实现会计信息的及时高效传输,方便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进行会计信息的使用。同时,信息化的会计信息数据可以更方便的进行浏览、查询、加工和处理,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全面的信息资料,减少决策风险。其次,会计信息化是从管理者的角度进行的设计,既具有核算经济业务的功能,又有管理控制和经营决策分析等功能,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人的参与。会计信息化不像会计电算化只是一个简单模拟的仿真系统,而是一个人与计算机相互作用的智能化系统,实现了人机交互。然后,会计信息化能够实现信息的共享。在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会计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实现了只要权限允许,就可以合法地获得信息资源和会计数据。在企业内部,每一个部门都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共享,及时地使用和传递各自所需要的信息,促进企业内部的沟通,进而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一)做好会计信息化的准备工作。
在会计信息化系统建设实施以前,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首先要建立会计信息化系统软件运行的硬件平台。在会计信息化硬件系统配置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进行网络设计,一定要做好网络服务器、工作站、网络适配器、传输介质等必要的硬件网络设施的配置,为会计信息化软件系统的高效运行提供必要的硬件保障。其次是设置会计信息化所需的软件环境的设置。包括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在这一环节一定要选取或者开发与本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状况相适应的会计信息化软件系统,然后才进行系统的安装、账套初始化等相关操作。
(二)会计信息系统初始化。
会计信息化系统一般由多个子系统组成,在使用之前必须对各个子系统进行初始化,比如账务处理子系统、报表子系统、工资子系统、采购销售库存等,其初始化流程都比较类似,主要是在相关的会计模块中进行会计科目、会计凭证、会计报表、相关公式、岗位分工(账号权限、密码设置)等的设置,其次,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进行账套设置,最后进行企业财务会计系统的数据的初期导入。
(三)相关人员培训。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支持。因此,企业必须培养一批能够熟练掌握会计信息化技术的专业会计人才。首先,在会计信息系统正式运行之前,企业就要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由专业的技术人员和软件开发人员指导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操作,使他们更快的适应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流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在培训结束之后进行考核,考核通过之后才能上岗操作。另外,企业在日常管理中也要注重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储备充足的现代化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段楠.对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的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
[2]邢菁.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9。
[3]童杰成.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策略研究[d].湘潭大学,2006财会研究。
教育信息化论文参考文献(优质21篇)篇五
在现代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中加强和完善信息化管理建设,有助于企业对项目的整体进行客观的把握和风险的防范,更能够有效地提高政府主管部门及相关建设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及工作效率,令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
一、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内涵与意义。
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是指对工程项目管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及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开发和应用。其中,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资源包括:(一)组织类工程信息。如行业组织信本文由论文联盟集整理息、项目参与方的组织信息等;(二)管理类工程信息。如与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有关的信息等;(三)技术类工程信息。如与设计、施工和物资有关的技术信息等。
由于信息技术的渗透性强、发展快,以及工程项目自身的复杂性,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并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所以,实施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一方面,便于利用信息网络作为项目信息交流的'载体,增进项目管理系统中的信息反馈速度和系统的反应速度,使人们能够及时查询工程进展情况的信息,及时作出决策,提高工作效率,也可减轻项目参与人日常管理工作的负担。同时,项目管理信息化能够为各项目参建各方提供完整、准确的历史信息,方便浏览并支持这些信息在计算机上的粘贴和拷贝,可以减少传统管理模式下大量的重复抄录工作,极大地提高项目管理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便于适应工程项目管理对信息量急剧增长的需要,能实时采集各种项目管理活动中的信息数据,并对各管理环节进行及时便利的督促与检查,实行规范化管理,从而促进了各项目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还可以促进项目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由于建设工程项目的规模、技术含量越来越大,以及现代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等特点,使得工程项目建设的风险越来越大。而现代信息技术给项目风险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方法、手段和工具,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能够大大提高项目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尤其重要的是,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创造企业竞争优势。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和工程企业管理变革相辅相成,加强信息化建设能实现企业远程、动态式的实时量化管理,实现企业业务信息化,从而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的管理效能。
二、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内容。
概括起来说,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内容包括:项目信息管理、施工过程监控、施工工艺控制、施工方案优化以及网络化统一管理共五个方面。
1、项目信息管理。
项目信息管理包括工程概况、作业队伍及劳动工资、工期控制、工程质量控制、成本控制、施工合同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工程技术管理、材料设备管理、公文管理等。实现项目信息管理的软件有办公自动化系统、招投标系统(包括工程量自动计算、施工平面图设计、编制工程进度网络、施工组织设计自动生成系统、竣工图纸绘制系统等)、项目管理系统(项目成本、进度管理、物资台帐管理、日常信息管理,依据工程量清单进行计价)等。
2、施工过程监控。
施工过程监控是指利用传感器采集信息对施工过程进行控制,如液压提升作业计算机控制、提升模板脚手架计算机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温度计算机控制监测、施工现场电视监控、利用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施工过程视觉仿真、利用gis技术对施工现场进行可视化管理等。
3、施工工艺控制。
在施工中推广应用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自动控制技术。如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高层建筑垂直度控制、预拌混凝土上料自动控制、采用同步提升技术进行大型构件和设备的整体安装、整体爬升脚手架的提升、幕墙的生产与加工、建筑物沉降观测和工程测量、建筑材料检测数据采集等,都可以采用自动控制技术。
4、施工方案优化。
要按时保质地完成工程项目的施工,节约成本,提高施工企业的效益,就要对施工组织与施工方案进行优化,也就要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施工项目管理和工艺控制软件的应用水平。因此,施工单位应该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开发和引进计算机应用软件,对项目上的工程预决算、施工进度、工程技术、工程成本、工程资料、人力、财务、材料设备等进行计算机辅助管理,例如土石方调配优化,物资材料运输调配,线材或板材下料优化及统计等。
5、网络化统一管理。
利用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及相关外设、网络设施、项目管理软件以及各类工程信息库等)。对项目的信息化进行全面管理。利用internet将工程项目的局域网与总部的局域网相连。较大范围地进行数据共享和远程信息服务,实现项目信息集中、统一的管理。
三、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在这个知识、经济、科技技术大爆炸的时代,中国建筑企业不仅要与国内的企业进行抗衡,更要直面跨国企业的挑战,因此对国内外现代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现状与进程是有必要的。
目前国内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应用研究还处于尝试摸索的开发阶段,一方面,国产的一些工程项目管理软件还处于不成熟的状态,与国外的一些著名软件还有一定的差距,而对于一些引进的软件也存在消极使用的状况或者处于只能利用其个别功能的阶段。另一方面,虽然我国许多建筑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信息化,一些大企业还实现了企业内部资源和数据的共享等但总体来讲我国建筑企业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程度较国外而言仍然不高,管理模式单一等。
国外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发展非常迅速。日本近年来主要大力推进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化,即cals/ec。这表明项目的招标、投标、过程管理信息的提交必须通过互联网进行且须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美国方面的工程项目管理软件也相当优秀,如:p3/msproject软件等。美国对于项目管理软件使用面非常广泛并且普及率也特别高,如:美国的mcdonnelldouglas(麦道)、coca-cola(可口可乐)、boeing(波音)等在进行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使用了p3系列软件。
四、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1、缺乏信息化人才。
要对工程项目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首先就必须具备人才,即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不仅具备优异的管理知识和能力,也要熟练掌握信息管理理论,用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在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能够策划并实施各种方案,为企业谋福利。但是如今这种复合型技术骨干极度匮乏,要想对项目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因此,企业要对员工进行培训,或者招聘这类复合型人才。
2、意识上存在问题。
很多大型企业都没有意识到项目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管理的软件太过昂贵,短时间内是不会给企业带来效益,只会加重企业的负担,所以他们不愿意在管理信息化建设上花费财力物力。对大型企业如此,那些中小企业,因为资金和人才的缺乏,更不可能有对项目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一个项目包含了施工、管理、业主、咨询等多个方面,他们各自为政,流程不一样,相互独立的数据也为信息化管理带来了不便。虽然信息化建设的参与方参与的都是同一个项目,但是他们都是在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而不是以整个项目的最优为考量,这样的模式不利于项目工程信息化管理的进行。
文档为doc格式。
教育信息化论文参考文献(优质21篇)篇六
论文摘要:信息化对教育的影响是深刻的,为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的契机。通过信息技术的推动,成人教育可以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资源、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从而实现成人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信息化为教育带来的不仅是全新的现代教育技术,而且将对教育思想、内容、形式、过程、方法、管理等产生重大影响。我们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以教育信息化为契机,加快推进成人教育的创新。
一、信息化为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是信息化在教育领域的拓展和渗透,它是指教育人员凭借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提高自身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推动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教学水平、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变革,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对成人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为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1.从教育对象看,信息化使“有教无类”、“人人皆学”的理想成为现实。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但在那时这只是美好的理想而己。今天,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教育的兴起,这一美好理想即将变为现实。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依托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参与学习的人数急剧增加,大量渴望学习的在职人员和其他学有需求者,都能够便捷地获得学习机会,获得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实现改变自身命运的梦想。
2.从学习方式看,信息化使“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因材施教”的愿望成为可能。
信息化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时空观,扩大了终身教育的内涵,学习的不间断性和随时随地的学习成为高效学习型社会的划时代标志。信息化改变了人类传统的学习方式和行为方式,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个性化学习条件获得迅速发展。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利用网络的友好交互界面任意选择处理信息,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探索,有利于学习者选择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学习者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而任意选择,使学习更能适应学习者的个性和兴趣。
3.从教育产出看,信息化有助于提高成人教育质量和效益。
教育信息化克服了信息的滞后性,实现了信息沟通的即时性和交互性,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实现双向互动,使传统的单一灌输式教学模式得到根本变革,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信息化拓展了教育的空间领域,使成人教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得到空前的提高。
4.从发展态势看,信息化带来了成人教育竞争和创新的动力。
教育信息化必然带来教育的全球化。教育全球化的最大特点就是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教育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教育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和运用。教育资源总量的迅速扩张,导致成人教育开始走向“买方市场”。在这些因素的刺激下,成人教育机构之间的办学竞争加剧,同时也激发了成人教育机构的创新精神,促使其在开放型教育制度下靠质量、服务和收费取胜,从而为推动成人教育的创新提供了动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大力推进成人教育创新。
成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培训应用型人才。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成人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但整体水平和办学质量有待提高。通过信息技术的推动,成人教育可以在教育观念、内容、方法、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从而实现成人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1.成人教育的观念创新。
信息技术不仅作为一种技术文化因素作用于成人教育的过程,同时也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着成人教育的观念。作为成人教育工作者,要确立新型成人教育观。一是成人教育的职能观。通常认为,成人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促进社会和成人个体不断地协调发展。但在信息化时代,成人教育职能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就是未来成人教育的职能必将更多地强调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强调每一个人的巨大潜能的充分实现。唤醒人的创造欲望,发掘个人创造潜能,开启个人通向充分发展的道路,是信息化时代成人教育应承担的主要使命。二是成人教育的发展观。信息化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成人教育如果不顺应信息化的大势,则必将遭到时代的淘汰。因此,成人教育必须走在信息化时代的前列,把网络建设作为成人教育发展的支撑点,力争站在知识生产、传播和利用的制高点。同时,成人教育的发展不再是办学规模的扩张,而是要树立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观。三是成人教育的市场观。信息时代的开放性、平等性和竞争性等特点,决定了网络空间就是一个大市场,各种思想和文化信息在这里交汇和冲撞,由人们自由选择和认同。成人教育的资源更加丰富,成人教育的方式更为多样化,学员们有权选择受教育的方式和受教育的学校。因此,成人教育必须树立市场的观念,增强服务意识,研究学习者的需求,争取更多的成人教育生源。四是成人教育的开放观。加强与其他教育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加强与普通教育的衔接沟通,广泛吸引社会资源参与成人教育发展,共同建设完善的、一流的成人教育网络。关注教育全球化趋势,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推进成人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2.成人教育的内容创新。
教育方法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教育的效果。在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由于教育者拥有信息的优先权和传播权,独白式的单向灌输式教育具有一定可操作性。随着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变得多样化,可能会出现成人学员对知识和信息的把握在量上以及质上超过教师,并在时间上领先于教师的情况,教师的权威性和话语权可能会受到质疑,单向式灌输教育的合理性就会面临挑战。因此,成人教育方法的创新,最重要的是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从单向式教育向多向互动式交流转变。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情景模拟、拓展训练等新颖而实用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成人教育中,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提高学以致用的效果。
4.成人教育的资源创新。
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是一种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中,人们根据需求开发研制出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包括获取资源、改进资源和开发资源等途径。通过天网、地网下载或刻录,是成人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来源渠道。同时,教师们在获得教育信息化资源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进行改进,使其进一步按照自己的思想进行完善,这种改进资源的最大优势是由一个原始资源提供给无数个教师使用,就会产生出无数个新资源。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软件,不仅可直接在教学中共享,更重要的是还可让教师对新资源进行培植,让一个原始资源产生出无数个新资源。另外,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和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条件,通过自行设计、制作教学资源,可充分融入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能够真正起到深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问题应该成为成人教育政策的重心之一。要大力扶持精品课程、优秀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利用高科技的网络、卫星传输途径,推广校际合作、机构合作,是成人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
5.成人教育的管理创新。
成人教育与信息化的结合,必将引发成人教育管理的巨大变革,这种变革将主要表现在:一是成人教育管理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面授和函授教育方式,学习可以不受时空和距离等的局限,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使成人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效果更佳。二是成人教育管理智能化。成人教育的办学类型丰富,学员来源广泛,教师、教材、教室具有不确定性,教学管理十分复杂。对人、财、物等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准确掌握、快捷获取、随时修改管理对象的信息,不仅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而且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可以实现对教学过程的监控,从而改进教育教学。三是成人教育管理个性化。信息时代的成人教育管理将更加突出学员个体的需要,以学员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将得到切实的体现,教师将更多地扮演在学生积极参与基础上促进其能力充分发展的信息引导者,教学管理将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个性、进度等实行柔性管理。灵活开放的管理政策,使不同背景和不同需求的人可以自由地、有选择性地学习,有利于促进成人学员的多样化发展。四是成人教育管理品牌化。面对成人教育严酷的市场竞争,必须科学地进行市场分析,在练好内功的同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营销策略,建设成人教育的品牌,创建成人教育的特色,以此吸引更多的学员。
参考文献:。
[1]梅宏,陈玲,余程鹏.论成人教育信息化管理及其信息资源再利用.中国成人教育,2008(5)。
[2]杨改学.重视资源的开发和培植才能使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中国教育报,2008(5)。
[3]马松庭.浅论现代信息技术对成人教育发展的作用.当代教育论坛,2008(2)。
[4]丁祖豪.教育信息化与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成人教育,2006(2)。
[5]徐学美.成人教育在信息化时代发生的深刻变革.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2(2)。
[6]姚远峰.信息化与成人的变革.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0(9)。
[7]徐君,童水明.试论信息时代下的成人教育.浙江师大学报,1999(6)。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信息化论文参考文献(优质21篇)篇七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要全面扭转传统的教育观念,更新对继续教育的认知,要意识到继续教育是学历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它是面向成人的再教育形式,以提升成人的专业和职业技能为宗旨,进行学校后教育和再培训的有效方式,在这种创新的继续教育理念之下,可以使继续教育的形式更为灵活,也使继续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更为紧密。在继续教育理念创新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继续教育所特有的主动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模式,该模式在互联网的支持下,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满足受教育者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需求。同时互联网还为继续教育提供了开放性和多样化的知识平台,受教育者可以在这个开放的学习空间中,进行良好的互动和交流,从而全面地汲取自己所需的知识。
3.2积极探索以高校资源为主体的继续教育信息化模式。
继续教育也称职后教育,它可以充分整合高校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资源和课程资源,要以高校最为宝贵的教师资源为主体,利用其专业的理论知识为继续教育提供服务。还要充分利用高校的课程资源,根据继续教育的需求,对高校的课程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创建稳定、安全、高效的高校网络远程继续教育平台,创建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在优质网络课程资源的支持下,为继续教育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
在继续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政府要设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由相关的专业人员对继续教育的网络信息进行开发,重视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数据中心和应用软件平台,形成先进的继续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并采用有效的激励措施,使教研人员开发高标准、规范化及特色化的继续教育信息资源,要注重信息资源的一体化建设,集电子教材、课件制作、学术文献数据库、管理数据库于一体,在统一的标准前提下,实现优质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
在继续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设中,建设高水平的信息化教师队伍是关键,只有让参与继续教育的教师具有现代信息技术,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实践操作、技术维护等技术,才能为继续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添加助力。因此,有必要在高校继续教育教师聘用和晋升评价的内容中,涵括网络教学技术的培训内容,以强化继续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师资水平。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继续教育的信息化管理与建设是网络时代下的创新产物,它已成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加速器”,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态势下,继续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构和完善,可以满足人们对职后教育的旺盛需求,并且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实现个性化、自主化、开放性和交互性的教育学习活动,从而使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可以得到最大化的共享和利用。
教育信息化论文参考文献(优质21篇)篇八
论文摘要:信息化对教育的影响是深刻的,为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的契机。通过信息技术的推动,成人教育可以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资源、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从而实现成人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信息化为教育带来的不仅是全新的现代教育技术,而且将对教育思想、内容、形式、过程、方法、管理等产生重大影响。我们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以教育信息化为契机,加快推进成人教育的创新。
一、信息化为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是信息化在教育领域的拓展和渗透,它是指教育人员凭借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提高自身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推动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教学水平、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变革,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对成人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为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1.从教育对象看,信息化使“有教无类”、“人人皆学”的理想成为现实。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但在那时这只是美好的理想而己。今天,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教育的兴起,这一美好理想即将变为现实。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依托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参与学习的人数急剧增加,大量渴望学习的在职人员和其他学有需求者,都能够便捷地获得学习机会,获得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实现改变自身命运的梦想。
2.从学习方式看,信息化使“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因材施教”的愿望成为可能。
信息化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时空观,扩大了终身教育的内涵,学习的不间断性和随时随地的学习成为高效学习型社会的划时代标志。信息化改变了人类传统的学习方式和行为方式,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个性化学习条件获得迅速发展。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利用网络的友好交互界面任意选择处理信息,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探索,有利于学习者选择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学习者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而任意选择,使学习更能适应学习者的个性和兴趣。
3.从教育产出看,信息化有助于提高成人教育质量和效益。
教育信息化克服了信息的滞后性,实现了信息沟通的即时性和交互性,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实现双向互动,使传统的单一灌输式教学模式得到根本变革,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信息化拓展了教育的空间领域,使成人教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得到空前的提高。
4.从发展态势看,信息化带来了成人教育竞争和创新的动力。
教育信息化必然带来教育的全球化。教育全球化的最大特点就是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教育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教育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和运用。教育资源总量的迅速扩张,导致成人教育开始走向“买方市场”。在这些因素的刺激下,成人教育机构之间的办学竞争加剧,同时也激发了成人教育机构的创新精神,促使其在开放型教育制度下靠质量、服务和收费取胜,从而为推动成人教育的创新提供了动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大力推进成人教育创新。
成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培训应用型人才。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成人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但整体水平和办学质量有待提高。通过信息技术的推动,成人教育可以在教育观念、内容、方法、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从而实现成人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信息技术不仅作为一种技术文化因素作用于成人教育的过程,同时也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着成人教育的观念。作为成人教育工作者,要确立新型成人教育观。一是成人教育的职能观。通常认为,成人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促进社会和成人个体不断地协调发展。但在信息化时代,成人教育职能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就是未来成人教育的职能必将更多地强调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强调每一个人的巨大潜能的充分实现。唤醒人的创造欲望,发掘个人创造潜能,开启个人通向充分发展的道路,是信息化时代成人教育应承担的主要使命。二是成人教育的发展观。信息化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成人教育如果不顺应信息化的大势,则必将遭到时代的淘汰。因此,成人教育必须走在信息化时代的前列,把网络建设作为成人教育发展的支撑点,力争站在知识生产、传播和利用的制高点。同时,成人教育的发展不再是办学规模的扩张,而是要树立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观。三是成人教育的市场观。信息时代的开放性、平等性和竞争性等特点,决定了网络空间就是一个大市场,各种思想和文化信息在这里交汇和冲撞,由人们自由选择和认同。成人教育的资源更加丰富,成人教育的方式更为多样化,学员们有权选择受教育的方式和受教育的学校。因此,成人教育必须树立市场的观念,增强服务意识,研究学习者的需求,争取更多的成人教育生源。四是成人教育的开放观。加强与其他教育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加强与普通教育的衔接沟通,广泛吸引社会资源参与成人教育发展,共同建设完善的、一流的成人教育网络。关注教育全球化趋势,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推进成人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2.成人教育的内容创新。
教育方法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教育的效果。在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由于教育者拥有信息的优先权和传播权,独白式的单向灌输式教育具有一定可操作性。随着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变得多样化,可能会出现成人学员对知识和信息的把握在量上以及质上超过教师,并在时间上领先于教师的情况,教师的权威性和话语权可能会受到质疑,单向式灌输教育的合理性就会面临挑战。因此,成人教育方法的创新,最重要的是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从单向式教育向多向互动式交流转变。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情景模拟、拓展训练等新颖而实用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成人教育中,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提高学以致用的效果。
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是一种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中,人们根据需求开发研制出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包括获取资源、改进资源和开发资源等途径。通过天网、地网下载或刻录,是成人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来源渠道。同时,教师们在获得教育信息化资源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进行改进,使其进一步按照自己的思想进行完善,这种改进资源的最大优势是由一个原始资源提供给无数个教师使用,就会产生出无数个新资源。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软件,不仅可直接在教学中共享,更重要的是还可让教师对新资源进行培植,让一个原始资源产生出无数个新资源。另外,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和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条件,通过自行设计、制作教学资源,可充分融入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能够真正起到深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问题应该成为成人教育政策的重心之一。要大力扶持精品课程、优秀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利用高科技的网络、卫星传输途径,推广校际合作、机构合作,是成人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
5.成人教育的管理创新。
成人教育与信息化的结合,必将引发成人教育管理的巨大变革,这种变革将主要表现在:一是成人教育管理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面授和函授教育方式,学习可以不受时空和距离等的局限,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使成人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效果更佳。二是成人教育管理智能化。成人教育的办学类型丰富,学员来源广泛,教师、教材、教室具有不确定性,教学管理十分复杂。对人、财、物等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准确掌握、快捷获取、随时修改管理对象的信息,不仅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而且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可以实现对教学过程的监控,从而改进教育教学。三是成人教育管理个性化。信息时代的成人教育管理将更加突出学员个体的需要,以学员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将得到切实的体现,教师将更多地扮演在学生积极参与基础上促进其能力充分发展的信息引导者,教学管理将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个性、进度等实行柔性管理。灵活开放的管理政策,使不同背景和不同需求的人可以自由地、有选择性地学习,有利于促进成人学员的多样化发展。四是成人教育管理品牌化。面对成人教育严酷的市场竞争,必须科学地进行市场分析,在练好内功的同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营销策略,建设成人教育的品牌,创建成人教育的特色,以此吸引更多的学员。
参考文献:。
[1]梅宏,陈玲,余程鹏.论成人教育信息化管理及其信息资源再利用.中国成人教育,2008(5)。
[2]杨改学.重视资源的开发和培植才能使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中国教育报,2008(5)。
[3]马松庭.浅论现代信息技术对成人教育发展的作用.当代教育论坛,2008(2)。
[4]丁祖豪.教育信息化与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成人教育,2006(2)。
[5]徐学美.成人教育在信息化时代发生的深刻变革.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2(2)。
[6]姚远峰.信息化与成人的变革.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0(9)。
[7]徐君,童水明.试论信息时代下的成人教育.浙江师大学报,1999(6)。
教育信息化论文参考文献(优质21篇)篇九
在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之中,继续教育的概念一直含混不清,需要对继续教育的概念加以界定和明确。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继续教育,广义的继续教育是人们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之后,继续接受的所有教育形式,诸如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岗位技术培训等都应当归属于继续教育的范畴之内;狭义的继续教育是以高等院校为依托和主要阵地,针对已经结束正规教育的成年人而举办的更深层次的教育,包括学历性教育和非学历性教育,例如在职研究生课程教育、自学考试培训班教育等。从我国现阶段的个人知识发展和成长的角度来看,继续教育有其存在的社会现实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待。
1.1继续教育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提升作用。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和终身学习观念的不断普及,人们的自我成长和发展需求不再局限于学校教育过程,而是将学习和教育过程贯穿于人生的整个阶段。学校的受教育时间是有限的,它仅占生命的1/3或1/4,在人生成长和发展的其他阶段,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充实知识的需求,这种对知识的需求是极为现实而全面的,它包括对理论知识、实用技能的掌握,也包括在个人兴趣爱好、休闲娱乐方面的学习,这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相契合,符合人的自我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体现其必要的教育意义。
1.2继续教育在“文凭补课”方面的充电意义。
现实对于文凭的补课需求或学历补偿需求也催生出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对于因各种原因而未能接受正规高等教育的部分人群有重要的'意义。继续教育可以满足部分人文凭补课的需求,通过这种继续教育的形式,获取相应的学历和文凭。其中较为典型的是经自学考试获得大专文凭或本科文凭;通过在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等,这种情况与我国的历史发展现象相关,在我国有一批年龄较大的人,限于当时社会条件的制约而无法接受正规学校的高等教育,只能借助于继续教育这种形式,获取相应的文凭,从而获得劳动力市场的认可。
1.3继续教育对于个人岗位技能提升的意义。
继续教育也为个人技能的提升提供了有效渠道,在中国经济不断增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形势下,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岗位技术显现出极为重要的作用,劳动者如果没有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和岗位操作技术,会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显出劣势逐渐被时代淘汰,这种社会现实需求使劳动者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对一些高技术等级或职称的需求更为突出,例如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中级职称、高级职称等,因而继续教育对提升劳动者的个人技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成为劳动者提升岗位技能或提高晋升职称概率的首要选择。
2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继续教育的特征及信息化教育。
现状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继续教育也在不断调整和适应,并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2.1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继续教育的特征。
2.1.1数字化特征互联网时代下的继续教育方式正在向数字化方式转变,它不再受传统的教育和信息传递方式限制,而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教育信息的快速传递、存储和教授,从而提高了继续教育的教育效能。
2.1.2网络化特征继续教育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撑下,将教育内容和信息置于网络环境和平台中,受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摆脱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进行自主的、个性化的网络学习,通过多样化的网络学习和教育方式,逐步提升知识水平。
2.1.3智能化特征继续教育采用了与传统面授教育不同的方式,它与多种信息技术手段相融合和渗透,逐渐形成和构建了智能化的信息管理体系,使继续教育的各个环节紧密相扣,在智能化系统的监督和规划之下,充分体现出教育价值。
2.1.4虚拟化特征继续教育充分利用网络的虚拟化特点,将教育资源整合于网络之中,形成虚拟化的教育课程资源库,可以提供包括图形、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资源,构成了数字化、虚拟化的教育资源库,从而便于受教育者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2.1.5交互性特征在继续教育的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化环境也确保了继续教育的交互性,它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形成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平台,使教育者和学习者能够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互动交流、知识探讨并问题解决等,在极强的交互性的作用之下,提升了受教育者的学习效能。
当前我国的继续教育正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然而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2.1对继续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认知不足在我国高校的继续教育过程中,重视学历教育而忽视技能培训教育,重视全日制教育而忽视非全日制教育。高校领导在拟定教育规划时,也没有将继续教育信息化纳入整体规划之中,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定位也不清晰,导致继续教育的信息化管理迟滞。
2.2.2配套政策支持和协同机制还没有完善继续教育的信息化管理可以使办学体制更为开放化,然而在现有的高校办学机制中,存在相对封闭的办学经济利益,为实现各高校的继续教育资源共享和利用,需要对利益格局进行调整,要构建相应的配套政策,要依据教学信息化的要求,完善相应的协同机制。
2.2.3继续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在高校继续教育课程体系中,远程教学的网络信息传输还存在质量和稳定性较差的问题,显示出教学双向信息的不匹配现象和问题,使继续教育的网络交互功能受到限制,无法促进继续教育的全面发展。同时由于我国教育和经济区域发展不均衡,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继续教育需求旺盛,但是受经济条件限制,其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欠缺,使继续教育的网络教学无法实现。
教育信息化论文参考文献(优质21篇)篇十
[摘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求职面试成了毕业生的当务之急,如果求职者有英语优势,则意味着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应聘涉外企业的毕业生更是如此。笔者尝试在高职英语的英语面试教学中设计和实施信息化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英语面试语言能力,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求职面试”是学生将来求职,特别是到涉外企业面试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求职面试”需要学生在情境中反复操练和内化。但是教材情景案例不完整也不丰富,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运用信息化手段创设教学情境,通过任务驱动和角色扮演,将听、说、学、练相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成为“做中学,学中做”的课堂。
1教学分析。
在中国步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应对新形势的要求,面对教师和学生的新需求,贯彻新的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以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体现“做中学,学中做”。
1.1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本次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等职业教育基础课程――《公共英语2》,选用“十二五”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2》。学习第八单元:求职(applyforajob)的主要内容:jobinter-view,求职面试。教学对象为会计专业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教师利用云课堂app的课前问卷调查进行学情分析与总结。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公共英语一》和《公共英语二》大部分内容的学习,储备了一定的词汇量,可是仍有部分学生语音、语法不过关,因而有畏惧心理,不敢开口说英语。
1.2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岗位需求和学生情况,按照《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基本要求》,认真贯彻“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的原则,确立本次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面试礼仪,掌握面试基础词汇和经典句型,掌握面试自我介绍;能力目标:恰当运用面试礼仪,利用熟练的自我介绍顺利进行面试;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礼貌自信地展现自我的能力,提升语言交际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确定面试词汇、句型和面试礼仪为教学重点,面试自我介绍为教学难点。
2教学策略。
为改进传统教学中方法手段单一、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效果有限等不足,笔者利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和工具,提升学生参与度,破解教学重难点。将课堂延伸为课前体验、课中实施和课后提升三个部分。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即课前学习和课中练习,利用云课堂app和英语学习软件等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为任务驱动和情景驱动法。学习方法为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主要不是靠语言知识,而是靠语言实践。因此,合理运用课程平台和学习软件,通过任务驱动和情景驱动,能有效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
3教学过程。
分为课前体验―课堂实施―课后提升三个部分。
3.1课前体验――翻转课堂,布置任务教师利用云课堂,提前一周推送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完成课前任务,教师利用平台实时查看学生结果,根据结果合理安排,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充分参与。任务一:要求学生在云课堂上查收一则会计人员招聘广告,让学生熟知课堂任务,体验职业,迅速进入角色。任务二:在云课堂app上观看有关面试礼仪的微视频。教师布置分组任务,分组讨论面试礼仪――学生查收任务。完成任务后由小组长上传至云课堂app,教师实时批阅。任务三:在学习软件上跟读相关词汇和短语,反复聆听模仿对话录音,解决学生语音语调不准确,开不了口的难题,实现个性化自主学习,体现“做中学”。解决教学重点之一:核心词汇和句子。学生完成语音测试,并将通关结果上传云课堂,教师在平台进行考核,依据测试结果完成阶段评价,进而优化教学设计。任务四:学生分组模拟操练英语面试并上传至云课堂,教师查看记录并进行评价。
3.2课堂实施――创设情境,实战操练。
3.2.1导入任务一:猜猜会计专业就业岗位。激发学生的职业向往。云课堂讨论完成配对题。教师即时考核、反馈。督促每位同学参与,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任务二:观看“面试三点技巧”视频。然后进行头脑风暴,学生总结出如何才能面试成功的三个要点。任务三:在云课堂中创建讨论,共同归纳出两个任务要点:面试礼仪和面试自我介绍,即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
3.2.2面试礼仪任务一:观看面试礼仪反面案例,让学生对剧中人的着装及表现评头论足。任务二:当堂展示课前布置的关于面试礼仪的分组任务。任务三:教师进行点评并总结有关面试礼仪的注意事项。解决教学重点之二:面试礼仪。学生在仿真的情境中学会了面试礼仪和如何大方得体地表现自己,避免了传统抽象乏味的口头说教,课堂互动好,学生兴致高。
3.2.3自我介绍任务一:观看面试自我介绍视频,让学生了解其主要内容;接着通过投屏展示范例,要求学生参照范例设计个性化的自我介绍;任务二:学生通过fif口语训练app反复进行面试自我介绍相关词句的听读练和情景挑战。教师根据学生跟读和录音实时指导和纠正,进一步强化面试自我介绍的相关词汇和句型,避免了传统教学中随老师被动跟读,让枯燥的词句操练变得有趣、高效,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任务三:自主练习并在堂上做个人展示。突破难点:自我介绍。任务四:大家点评。学生在面授中进行实时投票选出最佳自我展示者,实现即时反馈。通过“看例撰写、操练展示、大家点评”的方式学生轻松学会了如何做自我介绍,增强了学好英语的信心。
3.3课后提升――巩固拓展,提升技能任务一:知识巩固。利用“英语趣配音”app玩经典电影面试片段配音。任务二:讨论答疑。在云课堂中的课后进行有关面试问题在线答疑和讨论。任务三:知识延伸。利用学习软件进行面试常见问题的练习。
4教学反思。
4.1优点和特色云课堂助力评价多元化和即时化,运用、检验、评价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有阶段性评价,并通过云课堂生成最终成绩。由线上+线下+作业+小组任务共同构成最终成绩,实现考核评价多元化;基于职业能力,以专业确定教学内容;借助云课堂,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云课堂手机投屏教学、手机app学习软件、职教云在线学习的平台、微课等助力教学信息化。4.2不足学生课前课后自主学习时间较随意,自主学习较松散,前置后续工作要充足,课堂才能紧凑有序。
5结语。
信息化教学载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极大激发了学生兴趣。作为一名高职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将信息化技术手段科学、合理、巧妙地运用于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岗位技术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2]谢海玲.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设计探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4]徐洋.求职面试话语的语用研究综述[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s1).
教育信息化论文参考文献(优质21篇)篇十一
摘要:教育信息化对学校信息化硬件系统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观念颠覆以后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师定位、师生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关键词:信息化;观念颠覆;解构;建构。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同时伴随着基于网络的流媒体技术、网络视频广播组播技术、网络音频传输技术等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给教育增加了新的内容以及新的知识传播途径,大大减少了学生对单一课堂教学资源的依赖,“成功的学校教育过程需要知识渊博教师”的观念逐渐淡化[1]。学习的理念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来逐渐形成的教育制度受到严峻的挑战,引起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方式等发生改变。因此,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正在带来一场教育的革命。
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课改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解读《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文件精神,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突破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努力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加快开发职业教育数字化优质信息资源,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成为学校和教师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需要直面并为之努力的一个课题。为此,江苏省惠山职业教育中心校借力信息化示范校创建的契机,分析学校的办学特色、专业设置、管理模式、师资结构和学生层次,分析学校当下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数字化校园网络信息化发展建设总体规划设计,拟定了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明确以“数据、服务、决策”为信息化校园建设的核心原则,以建设方案为行动纲领,校园网有线、无线覆盖到全校所有的教室、实验实训室、办公室、师生公寓和室外广场。在消除信息孤岛的同时,学校通过举办精品课程资源评选、微课制作评比、优秀教学设计竞赛等系列活动,在各系部教研组普及推动教学资源积累,把学校评出的优质课程资源和优秀微课作品以分布式存储和序列化管理的形式挂到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上供师生浏览使用,并择优推送部分资源和作品到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竞赛平台上进行角逐,通过较高层级的比赛所提出的较高评价标准进行赛前针对性的培训,参赛老师反复进行修改与完善,较大限度地提高了资源和作品的质量。这批高质量的资源,为广大教师优化本学科教学设计,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实现信息化技术与教科研的有机整合,进行高效优质的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借鉴。学生通过这个校内外互通的教学资源平台,轻松查阅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另外,学校在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办法中要求教师在综合网络学习的平台上在线建设课程、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对学生在线学习空间统一管理,理论上师生实现了每天24小时的网络课堂、网上作业、网上测试、网上交流、讨论答疑、实验指导等功能。并且,通过系统间的无缝链接,保证学校购置的虚拟仿真实验实训软件在课上课下都能被师生共享共用。依据“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进行组织业务流程再造以后,学校基本满足了信息化课改的硬件要求,同时,信息化示范校的创建过程推动着学校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管理规范化以及师生集成个性化服务总体目标的逐步达成。
“教育信息化”的独特性颠覆了传统的教与学的观念,时间、空间、教学媒体以及我们所能想到的其他任何关键因素,都以一种新的形式呈现,给学校两课改革的'深入开展开辟了广阔的扩展空间。
(一)教学模式。
教育信息化打破了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强调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得不到落实的窘境,因为“教师为中心”在教育信息化时代根本没有生存的土壤。在网络环境下,mooc、微课的逐渐兴起,带动“翻转课堂”“云班课堂”“适时教学”(jitt)等一些新型教学模式的运用,对学生而言,既可以个性化自主学习,又可以进行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协作学习,或者更多种方式的有机结合。可以肯定的是,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它都是一种夹杂少许解构色彩的、基于建构主义的、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习提供了太多便利的条件,学习者具有更多的自由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教与学的过程可以不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班级授课”的单一教学组织形式,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适应网络学习。或许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了学习的主宰,而网络信息化环境自然而然的把学习的中心从教师转向学生。甚至,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由原来教师纯粹传授后的理解,转为更多的由学生主观上感知知识,形成自己的理解。学生自由的、有目的、主动的学习使学习内涵得以延伸,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变革成为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不可逆转的潮流。
(二)教学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引发了教学媒体和学习媒体的不断创新。在原来课堂中已经广泛应用的广播录音(高保真)、电视录像(高清晰)、cai、语音实验室等视听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基础上,现在基于卫星通信技术的远距离教学,基于internet及其他网络技术的网络教学,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等也逐渐铺开,形成了由视听媒体发展到更多媒体的运用,由单项传递发展到交互作用,并结合计算机向高智能、大容量、快速度、多功能等方向发展。现在高性能的计算机已经能使用“人工智能”程序去适应学生的学习倾向,通过学生眼睛的引导(认知速度、注意力、场依存性等),读取个人的学习偏好和习惯,学生被自动“分类”,学习过程中所传递的信息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相符,这些高科技的交互手段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取长补短的目的。“多媒体”的概念已经不是多种媒体的简单集合,而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人与计算机交互的多种技术的综合。这些教学媒体的使用,实现了从“粉笔加黑板”时代向多媒体教学和交互式网络教学的信息化时代的彻底转变。
(三)教师定位。
在以往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教育技术的地位并不重要,因为教育技术仅仅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教师始终是衡量学校好坏和课堂教学好坏的最关键因素。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到来,能否为传统课堂的教师留下一席之地或许已经是一个值得去思考的问题了。不论是远程、网络教学还是“虚拟现实”“智能化”教学,其最大特点在于开放性、跨地域性和虚拟化。这些教学形式,不仅可以集中最优秀的教师,提供最科学的教学理论、教学策略和智能程序,把学生带入更高水平的学习,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当职业教育的办学类型增加了非全日制职业教育的比重,通过改革学制、学籍和学分管理制度,实现了全日制职业教育和非全日制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之后[3],当学生、家长、甚至教师通过实践,认可了这些新技术对学习过程的支撑作用之后,传统课堂教学的生存空间是否还像现在这般雷打不动?学校和政府主管部门必须考虑决策这个问题了。但毋庸置疑的是,我们的教师将是唯一把这些新技术带给学生并使其发挥作用的人。因此,作为一个当下的合格教师所需要涉及的领域之外,必须再增加一块内容―――信息化技术。从现在开始,网络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立、开发、应用和管理,信息化教学设计、综合网络学习的平台的学习和熟练使用应该成为合格教师的一项必备技能。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改什么?先改什么?怎么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什么知识是必须的?学生如何学习?当下课堂教学的形式是不是还能适应信息化技术变革后的形势和需求?我们是否正处于教育调整的关键期?现实逼着我们去回顾思考和重新界定这些老套的问题,去适应教学环境、教学过程、师生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的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如果一个变化的社会坚持学校教育在巨变面前保持传统的形式,可能也是走向倒退和衰落的开始[1]。历史上千载难逢的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时代已经到来,让我们坦然的、微笑着接受它的来临。
参考文献:
[1]jonwiles,josephbondi.课程开发:实践指南[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a].教职成〔〕5号.
[3]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a].教发〔2014〕6号.
教育信息化论文参考文献(优质21篇)篇十二
摘要:高等继续教育扩展了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它区别于传统封闭式的、一次性办学模式,具有开放性、终身教育性的特点和趋势。在这个理念引领之下,我国的继续教育需要创新思维式,抓住互联网的发展机遇,优化继续教育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创新和拓展继续教育的教育价值和功能,使我国的继续教育信息化管理成为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有力途径。我国需要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从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对我国的继续教育进行开放性的信息化管理,要加快继续教育的信息化脚步,形成人人可共享的优质继续教育资源学习的平台和环境,形成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全覆盖,从而引领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在完善和优化继续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过程中,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终身教育的目标。
教育信息化论文参考文献(优质21篇)篇十三
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地区实现了“校校通”后,教育信息化的任务和关注的重心就从初期的“建网”、“建库”,转向“建队伍”,即培训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等等,最终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来实现,因此,教师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中合理、恰当、科学地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活动就成了教育信息化核心的部分。我们这一代教师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代进入信息化教育环境的教育工作者,许多学校建了网络和安装了计算机后,大家都面临着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的新课题。解决这个新问题的办法是探索与研究,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途径去找到适合信息化时代的教学设计方法。
世界各国大都是在90年代后期进入教育信息化时期的,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都在探索网络时代的教学改革问题。由于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背景不同,解决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的思路和发展模式也就各有特色。因此,充分吸收和借鉴各国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并结合中国国情,有助于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设计理论。
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我们将其简称为“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区别于90年代以前没有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具体说,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促进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地、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在传统的教学设计基础上的发展,这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教学环境变化,从而引起教学活动的变化。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全体教师在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教学模式很多,目前各地探索试验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型学习、英特尔?未来教育、苹果明日教室、webquest、“拾荒式”教学设计、以及许多一线教师自己创造的网络时代的新型教学方式等,无论教学的方式方法怎样,信息化教学设计关注的基本点是:
l 基于国家课程标准。
l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l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l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学习成绩。
信息化教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是教师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广阔天地。教师学习信息化教学设计除了了解有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外,主要是通过案例学习来模仿、分析、移植、创新,反复实践、反思、总结,逐步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化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馈。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仅仅有一个设计得很好的教案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执行教学计划。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需要随时根据教学活动的发展和变化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需要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和反馈,并随时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有关环节,评价、反馈与修改应该贯穿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的始终。
教育信息化论文参考文献(优质21篇)篇十四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逐渐融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其中包括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必然要求教学信息化、教师信息化,因此数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信息化教学是指教育者和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利用信息资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综合能力。
国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理念中提到:“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同时,组织数学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活动,其中包括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职前培训是针对师范生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以及intel未来教育的培训课程,着重提高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职后培训是针对在职教师进行的相关培训,提倡信息化教学、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由此可见,数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传播,已经在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1外在因素。
(1)社会影响。社会的政策以及国家对信息化教学的提倡度与信息化教学能力成比例,在社会政策上,鼓励支持多媒体技术在学校的引进,同时给予技术指导。在提倡度上,加大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的渗透和能力的培训,提倡将以往数学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合作型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利用多媒体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并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进行多媒体教学。
(2)学校影响。学校物理环境是影响因素之一,在省市中学,由于多媒体设备完善,数学教师可以制作多样化的数学课件以减少不必要的板书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可以制作动态的变化效果,不仅形象有趣地展示了课堂内容,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一些乡镇学校,由于资金匮乏或者信息技术的学习不够,多媒体教室安排不足,导致一些原本对信息技术教学有意向的教师放弃多媒体教学,信息化教学能力就显得相对薄弱。
(3)教师之间的影响。教师之间的互相支持、资料共享、经验共享会给予数学教师积极的影响。同事之间互相研讨,将各自信息化教学中的经验分享给大家,经验不足的教师就会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扬长避短,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
2.2内在因素。
内在因素对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是最主要的方面。其中包括:(1)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自我效能感强,教师会增加信息化教学的意愿。主动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反之一些教师因为信息化教学进行不顺利便对自己运用信息技术没有信心,从而不愿意使用多媒体教学。(2)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原动力,也是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必然要求。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有研讨会、省市培训、专业进修等。通过螺旋式渐进学习过程使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升。
通过对信息化教学能力必要性的阐述我们了解到,发展数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每一位老师的必修课。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
(1)国家和社会支持,包括完善多媒体设施、普及信息化教学课程。计算机、网络、教学应用软件等是发展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基础性设施。国家可为学校硬件环境的完善提供必要的帮助。如免费为中小学提供必要的多媒体设施以保障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同时,国家相关部门通过开发信息化教学课程对教师进行培训和考核。
(2)学校支持并为教师提供各种帮助。学校配备专业人员帮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如给教师定期进行培训,鼓励教师分享信息化教学心得,帮助教师完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同时,学校有责任引导、组织学科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教学研讨、教学观摩,开展教师间的信息化合作教学如信息化教学集体备课、集体讨论、集体教学研究等。充分的教学协作与交流,有利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经验共享。
(3)教师自身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内部动力。数学教师需要形成新的信息化教学理念。信息技术无处不在,数学教师应积极关注相关信息,学习信息化教学知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形成新的信息化教学理念以提高自身的教学信息化能力;数学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式,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要求。信息化教学方式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教师在各类学习、交流和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信息技术整合于数学课堂中,不仅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也提高教学效率;数学教师需要信息化专业发展。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都需要教师在信息化专业发展中实现。通过专业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反思以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从而提高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信息化论文参考文献(优质21篇)篇十五
2.1拓宽档案管理工作思路。
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中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加快观念的转变,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加快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系统,进一步拓宽档案管理工作思路。作为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充分的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对档案进行优化升级,构建档案数据库,并及时对数据库内容进行更新,从而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档案信息服务。这不信有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而且能够促进档案工作的有序发展,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通过搭建科学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能够为从前提供及时的数据支撑和信息资源,而且有利于实现档案的分类管理和处理,降低档案风险,为档案资源的有效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提升档案信息管理质量。
档案信息化建设部门应该重视档案信息管理质量,优化档案管理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电子档案受到广泛关注,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可以应用电子档案提升档案信息管理水平,通过网络建设与计算机管理两个系统的开发,提升档案信息化建设质量。同时,档案信息管理人员必须要将档案电子文件作为信息资源,提升档案信息的应用价值,提高其经济效益。除了可以为社会提供经济服务之外,还能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3制定完善的工程档案信息管理制度。
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在重视工程档案信息管理,主要因为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档案的行程具有多元化特征,无论是工程项目确立还是项目的改革,都需要档案建立的行程,提升档案管理工作质量。一方面,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根据档案信息化建设难易程度的分析,确定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目的,提升档案管理工作质量。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需要认真学习与掌握计算机信息管理知识,认真参与到软件开发工作中,选择合适的档案工程管理软件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同时,还要制定完善的档案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打破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局限性,提升工程信息共享水平,创造有利于档案管理的条件,发挥计算机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
2.4建立完善档案信息化技术和资金保障体系。
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离不开技术支撑和软件、硬件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化、网络化、数字化、现代化的档案馆建设离不开强大的技术支持和资金保障。档案信息化应用软件开发、系统平台建设,数字化转换、数据库的建设,都需要一定资金的投入,随着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整体推进,各级各类档案管理机构,既要进一步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还要加强技术支持,推动档案信息网络互联互通,打造档案信息网络共享平台。
2.5积极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主要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做好档案的存储和网络化平台建设,特别是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并构建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和网络平台,实现档案信息收集、整理、存储、利用等各个流程的网络化,保证电子档案信息入口的通畅性,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2.6构筑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档案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是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档案事业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确保档案信息安全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新形势下国家信息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加强档案信息安全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和技术手段,保证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运行安全、可靠,建立健全档案建设、管理和应用等各个环节涉及档案信息安全的规章制度,建立档案数据备份和应对突发灾难的档案数据恢复机制,增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在当前网络环境下,档案部门为了能够更好的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加快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在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认识到这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而且档案信息化的实现也并不是某一个部门及单纯依靠几个技术人员即能够实现的,其需要档案人员及各部门的有效参与和积极配合,打造高素质的档案人才队伍,从而更好的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为档案管理现代化和网络化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2]杨志联.关于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的思考[j].办公室业务,(3):48.
[3]李晓琳,王艳华.关于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的探索[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5):58.
教育信息化论文参考文献(优质21篇)篇十六
1.1正确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1.1多媒体的使用力求简约有效。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要力求简约,要以文字呈现为主,尽量少用图画加入媒体,因为文字给学生创造的想象空间远比图画要开阔得多。但部分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往往存在着许多误区,最主要的是为了追求课件的华丽与有趣,教师在课件中加入了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动画,这不仅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更冲淡了教学主题,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再一个误区是多媒体充斥整个课堂,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满堂灌”演变为“媒体满堂灌”,学生长时间沉浸在这种光影世界里,不仅会产生视觉疲劳,还会产生厌学情绪。所以课件多使文字力求简约应成为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基本原则。这就需要教师紧紧抓住教学重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的基础上,科学安排好教学程序。多媒体是帮助学生呈现和克服教学重难点的工具,而不是教学流程中教学内容的替代材料。
1.1.2多媒体要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相结合。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要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密切结合,媒体的展现应该成为促进学生自主活动的媒介,而不是单纯呈现教学程序或过程,更不能以媒体呈现代替对学生的训练与交流。例如,笔者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媒体的呈现主要分为两大板块:一是让学生初读课文,将学生阅读中产生的问题:文中所指的天堂是什么地方?大榕树是为什么被作者称为“鸟的天堂”?读了这篇课文你联想到了什么?等等。这些问题被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学生间相互交流、释疑;二是在优美的媒体配乐下采取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分组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进入文本意境。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说一说作者的写作目的,谈阅读课文的体验。接下来是学生的交流与讨论环节,学生从鸟的天堂谈到人们居住的生存环境,谈到环境保护,谈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等,深化了课文主题。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更大程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实效性。
1.2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网络信息环境的日益发达,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也为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条件。网络环境也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资源库及学习手段。在日常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自觉行动。
1.2.1“微课”制作要体现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微课”作为一种辅助于教学的精短视频,对学生学习、回顾、巩固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制作微课时,一是将微课时间严格控制在十分钟以内,并且微课体现的重点难点要做到单一,不宜在精短的微课中设置重点太多;二是要设置提问、练习环节,在适当的地方要停下来,以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且进行答案的反馈;三是充分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与时间。微课视频可以应用于课堂,加强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强化巩固。微课一个更重要的作用是为学生在课外预习、复习、巩固知识提供了方便。例如,笔者根据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分别制作了以“常用标点符号”、“‘的、地、得’的用法”、“古诗鉴赏”、“语文中的修辞”等为题的微课视频,并且将这些视频上传学校网站或者学生个人网络空间,这样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课程学习,拓展了学习的空间与时间。
1.2.2“翻转课堂”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网络环境为“翻转课堂”的构建提供了优势条件。“翻转课堂”更加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网络媒体等多种信息资源,对课文进行预习探究,并在预习中把产生的疑问带进课堂,与同伴进行交互探究,在教师的点拨与引导下,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把课外学习与课堂探究有机的结合起来。例如,笔者在教学《草船借箭》时,先布置学生课外预习,学生通过网络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有的学生阅读网络书籍《三国演义》部分章节,并找出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课堂上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通过课外阅读与课内探究相结合,促进了学生的深层次阅读,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2.结语。
总之,信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原则。信息环境只是教学的工具、手段,一定要正确运用。这就需要在教学中科学安排教学程序,比较精准地选取媒体内容。同时,要特别注重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不断促进学生语文自学能力与素养的提高,进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效率。
教育信息化论文参考文献(优质21篇)篇十七
所谓信息素养,是要求学生能有效地筛选、获取信息,准确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处理信息。具体教学中,我们不能依赖有限的信息技术课来提升学生的素养,要结合实际,营造信息氛围,注重鼓励诱导,将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结合起来,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注重鼓励诱导,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的教学要围绕他们展开。在课堂一开始,先要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让其明确学习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习。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们要适当鼓励,提供指导,鼓励学生大胆探究、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掌握不仅需要老师的循循善诱、悉心教导,更需要学生的主动探究、自我学习。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我们要试着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计算机,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失败,收获知识,积累经验。比如,在教授《因特网信息的查找》一课时,我就布置作业,让学生借助因特网搜寻交通图,找到我说的地方,以此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培养其查找信息的能力。这样,他们才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努力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遇到问题时,我会要求他们先自己解决,然后再请教同学、老师,学会主动地分析有效信息,加以整理,真正地克服难题。此外,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让其重视学习细节。比如,我会使用三分之二的时间教学,剩余的时间就让学生自主整理课堂笔记、复习巩固或者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充分利用时间,确保学习不出现大问题。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严格要求自己,有利于信息素养的提升。
二、倡导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参与交流。
合作学习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学习方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这种方式的学习以团体协作的方式展开,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能增进同学间的关系,培养合作精神。在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先让其自由分组,我在依据组员的情况做一些微调,确保每组的学习活动都能顺利展开。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我经常会给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我是小组里不可或缺的一员,我要积极参与。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合作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小组学习做贡献。在教授信息技术时,我时常给小组布置操作任务,让组长分配任务,组员共同完成。比如,在讲信息技术必修《图像的.采集与加工》时,我就发给每个小组一张有蛀虫的照片,要求他们修好破损的照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限时竞赛。清楚任务后,每个小组就马上行动起来,他们借助互联网找到photoshop的软件,互相讨论交流,探究修复方法,一起完成这项任务。再比如,我会布置一道excel的题目,里面包含多个小题,难度不一,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学生就会合作完成,一起攻克难题,促进共同的进步。这样的学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利于提升信息素养,优化学习。
三、营造信息氛围,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信息素养的提升不是专属于信息技术课的任务,信息技术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传授基础知识和操作技术的,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作用有限。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营造信息氛围,将其融入其他学科,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有效提升。在教学中,我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课堂上信息技术掌握得不错,但在实际运用中就会发挥失常。比如,学生学会使用word软件后,不会想到要把满意的作文输入电脑,排版收藏。语文学习遇到困难,不会运用其查找资料,所有的知识都仅限于信息技术课,不懂得举一反三。分析这一情况,主要原因是教学上的漏洞,我们没有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他们自然就不会运用。就拿word的教学为例,站在信息技术的角度,学生只要学会打字、排版、打印就完成了学习任务。站在信息素养的角度,这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要学会运用,使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实现信息技术的学用结合。因此,在教完word之后,我会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篇喜欢的作文输入,进行合理地排版,插入适当的图片,调整大小,最后打出来,举行班级展览。这样,学生就会有意识地运用信息技术为语文学科服务,实现双赢,长此以往,学生就具备了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懂得将技术和知识双向转换。
四、围绕信息教学,丰富学生课外活动。
信息素养的培养不能停留在课堂上,应该延伸到课外,给学生更多优化学习的机会。一般我会周期性地举行一些活动,围绕教材信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展示才能的同时,也能在忙碌的学习中放松心情。比如,我会开展信息技术知识大赛,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不局限于教材的一边一角,有意识地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满足自己的发展需求。学生在竞赛中不仅可以收获很多知识,还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将其作为积极的学习体验。学校也会开展个性网页制作比赛,征集有特色、有创意的网页,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网络的兴趣。制作完成之后,学校都会评出优秀的作品,借助个人网站进行展示,学生的个人风采和个性会被一一展现,成为信息技术引领的校园文化。此外,我经常鼓励喜欢计算机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组成探究小组,借助合作的方式一起交流学习,共同进步。其他同学有不解的地方,可以请教他们。这样的学习氛围,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还能带动全校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成为一种学习文化。总之,在信息时代的洪流中,我们要注重素质教育,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的掌握;另一方面,要结合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努力提升信息素养,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教育信息化论文参考文献(优质21篇)篇十八
在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学校逐渐建立了数字校园,尤其是最近几年校园局域网的建立,硬件得到了快速发展,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网络资源库的完善。当前,计算机网络已经逐渐连接进了各个教室中,教育教学软件的初步形成,使师生之间可以共享数字化资源,在信息化环境背景下,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因此,可以全面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教学改进工作,探索新的创新方式。在以往传统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通过讲解方式,将大量的知识点传输给学生,此种方式不具备合理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积极性的提升,无法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信息环境下,教师角色发生了一定转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学习,而教师只是在教学活动中扮演指导者。
2.2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呈现全面性发展方向。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应多加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在语文教学期间,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将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到最高,以此培养学生主观学习能力,最终实现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比如,以《嫦娥奔月》课本教学为例子,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嫦娥奔月的故事,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然后,在这一视频故事氛围中,学生会对其产生好奇,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学生在提升兴趣的基础上自主朗读课文,从一定程度加深对内容的认识,最后,通过开展自主学习,不仅提升了课堂学习效率,同时还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这对于课堂学习效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能够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优势,确保课堂教学课堂稳定开展,以此实现学生呈现全面化发展方向。
2.3利用信息化搭建自学平台。
学习能够体现出学习人员对知识的一种渴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仅需要探索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同时还要利用原有知识点,建立知识体系。教学期间,教师应当利用信息化教育平台,帮助学生建立自学平台,从而构建和谐稳定的学习氛围,让它们能够自主投入到学习中去,以此调动学习积极性。在自学平台中,学生能够大胆说出自己的建议或者不同的想法,通过完善知识体系,提升学习质量。
3结语。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实施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突破以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限制,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保证了教学质量,这对于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发挥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教育信息化论文参考文献(优质21篇)篇十九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发展,大学美术教育的改革也被提上议程,现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大学美学教育的改革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社会发展因素和时代变化因素。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不但表现在工农业生产和社会服务上,也渗透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因此,在大学美术教育的改革和研究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信息化大环境,并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推动大学美术教学的信息化改革。
本文探究分析了在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的教学特点,并提出了几点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大学美术教育教学中的方法和措施,希望给有关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受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等因素的中和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在社会性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大学教育也受到了影响,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不断显露信息化特征。本文归纳总结了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育的突出特点,详情如下。
1.多元化。
多元化是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学的突出特征之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区域甚至是全球范围内实现了资源共享。大学美术教学工作者足不出户,就能够利用互联网收集和筛选先进有益的教学资源,使学生们接触到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教学资源的丰富,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扩宽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方向,实现百花齐放,从而促进了大学美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2.自主性。
在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的自主性更强。上文提到,受到网络资源共享的影响,大学美术的教学资源会更加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发展方向也更加多元。除了能够在课堂上跟着老师学习,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促进了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的整体培养。
3.交流性。
在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的交流性增强。伴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世界各地的交流联系变得更加便捷,交流活动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互联网,可以实现师生间交流、校际交流以及国内外学校的交流。交流的主要方式有网上教研、教学资料共享、网络课程等。
二、分析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美术教育的价值。
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实现了网络资源的共享,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美术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网络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促进了世界各地的交流与合作,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学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也促进了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的改革,能够利用多种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离不开信息技术。对此,有关人员一定要高度重视,并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和先进经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大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刺激了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的衍生和发展,也丰富了现阶段大学美术的教学方法。此外,大学美术的信息化教学,也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资源贡献条件,促进了自主学习的发展,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发起了猛烈的冲击。
三、探究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美术教育的有效措施。
1.完善信息化设施。
首先,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大学美术信息化教学措施。学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对美术课程的教学设施进行信息化调整,主要的实施方法有兴建多媒体网络教室、规划区域教学网络等。利用多媒体网络,将不同的教室联系起来,实现资源的共享。除此之外,授课教师也能够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及时、了解每一位听课学生的实际需求,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和不解,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学习。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让学生收获到了更多的知识;也缓解美术教师上大课的压力,减轻了教师的实际工作强度。本文认为,学校建立的多媒体授课教室应该具备以下功能,分别是广播功能、转播功能、监视功能、私信功能等。广播功能是指授课教师可以将屏幕上的内容呈现到每一位学生的屏幕上,避免大屏幕授课的简单杂乱;转播功能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某一位学生的屏幕内容呈现在其他学生的屏幕上,这一功能主要是适用于示范教学、提问等;监视功能是指教师的主机能够监控所有学生的电脑运行情况,防止学生用电脑做与教学无关的事;私信功能是指教师能够接收到从学生电脑中发出的私信,主要适用于答疑环节、或者是学生向老师提出建议等。
2.收集资源。
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收集各种积极有益的教学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应该建立校内的教学资源共享系统,将收集到的资源存储在专门的数据库内。在授课过程中,教学可以随时访问资源数据库,调取信息资源,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实际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可以利用数据库来查询自己所需的资料,用于学习研究、写论文等。
3.实践能力。
大学美术教学的信息化发展,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信息技术为媒介。联系美术教学和其他学科,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如美术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绘画,为将来从事艺术设计的学生丰富实践能力。
四、结语。
大学美术课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大学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突破固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信息技术在大学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参与度;充分合理的利用信息化技术,不断提高大学美术的教学水平,促进我国美学教育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邢澄.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17).
[2]王凯.中日美术教育的比较――以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的教学模式为例[j].美育学刊,(1).
[3]林叶红.广西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课程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
[4]曹国洪,牟云刚.对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专业发展现状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5).
[5]刘靖君.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9).
[6]殷会利.发展中的民族美术教育――记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j].美术观察,(4).
[7]王利.大学美术教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j].才智,2015,07:37.
[8]袁佳琳.分析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大众文艺,2015(7).
教育信息化论文参考文献(优质21篇)篇二十
走进课改这几年,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悉心的研究,推动了课改工作的深入进行。在理念的更新与实践的操作中,我们进入了教育的新境地。当我们静下心来,用辩证的视角来观照这一新境地时,我们发现浮躁与功利充斥着新的教育空间,许多教师迷失了方向,滑离了课改的本真要义。这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回归课改的初衷。
一是理想向现实的回归。起初走进课改时,我们对新教育充满的是无限的激情与美好的愿望。为了能够让教师们在思想上提速进入课改,大面积铺开课改工作,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专业机构,开始了全员性的、轰轰烈烈的课改动员。通过开会——统一思想、学习——更新观念、交流——共同提高、研讨——提升理念等多种形式,让广大教师认识新课程、熟悉新课标、接受新理念、掌握新教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许多学校和教育研究机构通过开展多种的研讨活动,不断地将新课改的理想图景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是,理想的教育是可以描绘的,却不是马上可以取得成功的。教育是需要理想的,教育学者对中国教育的理想设计是值得推许的,但这并不是我们教育的惟一选择。当教师们有了课改的意识后,我们应该面对现实,静下心来,针对各校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从“轰轰烈烈”的理想回到“扎扎实实”的现实中来。如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本意是打破僵化的、一统的教材制约,给基础教育松绑。但是,我们现在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开始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变得华而不实。无组织、无系统的所谓资源开发,不仅浪费了许多财力和人力(各校纷纷印制所谓的校本课程),还打乱了原本正常的课程教学。校长、教师不但没有体验到课改的美妙,反而感觉到身心疲惫,苦不堪言。我们应该静心回归到现实的校园,回归到生动的课堂,回归到教育的起点——培养快乐成长的人。
二是生成向预设的回归。生成是新课改中提出的一个新理念,是对传统教学中全程预设的一种挑战,打破了机械式的、程序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的课堂中,我们高兴地看到了是师生尤其是学生在知识的生成过程中个性的充分张扬,看到了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活力。正是因为生成,使得现今的课堂变得热闹非凡,许多教师认为这样的课好上了,课前的教学准备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对课堂的进程不再需要过多的预见和控制,似乎这样的课就是改革了,就是尊重了学生的主体需要,就是迎合了新课程的理念。但是,我们静心思考,认真研究一下,就会发现:我们这些课早已远离了课程教学的系统性目标,丢弃了教学内容的主体,因而教学也没有了主线。面对为了体现合作学习的“假讨论”、“假交流”,我们应该思考一下生成的'本质。其实,知识的建构过程有多种途径,但是,作为教师,这样的建构生成应该是我们所能够预见的,是我们在课前的教学准备能够感觉到的。预设的本领是我们教师搞好课堂教学的基本功,我们不应忽视教学前的准备,即教学预设。教师应该有预设的本领,包括对课堂生成的预见,估计会出现哪些生成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方向,对偶然出现的“真生成”的资源要有处理的本领,在“真预设”中引导“真生成”,在生成中掌握预设的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认真地备好课。
三是社会向课堂的回归。教育来自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教育源于生活,为社会发展服务。但是,教育的主阵地应该在学校,应该归结到学校的一堂堂课中来。在前一阶段的理论探讨中,我们强调让教育走向生活,当然是对教育最好的诠释,出现了许多生活化的教育理论,丰富了教育研究的领域。但是,我们一走进研究,一走进课堂,就成了“教学生活化”“生活教学化”,一线的教师晕头转向,分不清到底应该怎样教学了。现在,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研究一下新的学习方式如何在我们的课堂中体现,如何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地从“接受性”学习过渡到“探究式”、“发现式”学习中来。这一次课程改革似乎有些大跃进的取向,本来我们将学生带入社会去体验、去思考、去实践是件好事,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提供了学生学习的机会,但是一味地强调将学生交给社会,学生真的能将知识学好吗?我们不要忘记,教育的本体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在基础教育阶段,这种功能还得依赖于学校教育,还得回归到课堂中来。
四是多元向本元的回归。评价问题是这次课改的核心问题。多元智力理论的引进,让新课改的评价充满了人情味。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回答不敢妄加评论。“真好”“还可以”“也行”“差不多”这些词在我们的新课堂中被反复地当作经典式的语言使用。这些完全人文化的评价对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有帮助。但是,众所周知,对于答案,可以有不同的说法,但是真理只有一个。对文本的解读总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能会对知识的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于对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产生影响。作者在写一篇文章时,总是有他的时代背景的,有许多特定因素。我们如果对文中的人物事件作随心所欲、摸棱两可的分析,那就不仅失去了知识性,更失去了真实的人文性。我们总不能在判断一个答案是否正确时,这样说也对,那样说也对,让教的人和学的人陷入相对主义的迷雾中。关键是我们面对学生的多元,如何加强合理的引导,回归到教育的本元,回归到教育的主导价值上来。
五是校本向人本回归。进入课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提出,给各基层学校带来的是机遇,更是挑战。课改实施几年来,各级的校本课程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为了能够在课改中有所建树,有的学校一下子开发了多个校本课程,表面上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这些成果的背后,花掉了我们学校师生,特别是学校教研骨干许多的心血。明明是个兴趣小组活动的内容,也编成文字读本,冠之曰“课程”。原本专家们早已研究过的内容,却仍要我们师生花费大量的精力再去探究。有的地方为了能够体现对课改的感悟,产生了新的“拿来主义”。比如研究茶文化,我们有的学校地处农村或城市,周边根本就没有产茶的特色,就是喝茶的人也只是少数,却偏偏要让师生们去研究,还编出所谓的校本教材。这样的开发与研究,既花精力,又花财力。这些内容还要提升到课程的层面上,让专长课堂教学的“教师”来作“课程专家”。这样的研究还有什么意义呢?教育本“以人为本”,要针对地区特点,针对师生的承受能力,能开发的就开发,不能开发的干脆就丢掉。让人快乐地实施教育、接受教育,才是我们课改的主要目的。
六是特色向模式的回归。为了能够和其他学校有所区别,课改一开始,学校都在积极创立自己的特色。砌了几张乒乓球台,似乎就是乒乓球特色;让几个参加文化馆培训的学生表演一下书法,似乎就是写字特色。我们当然要创立学校的特色,但这个特色应该是实实在在的,针对自己的特定条件和独有资源,抓好常规教育,在这个基础上,实现特色的建设。不要为了标新立异而丢掉了常规。制定好了特色的内容,还必须致力于将这种特色发展成为学校教育的模式,常抓不懈,使之真正地成为自己的办学特色。
课改的目的,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成长”。在这一个过程中,我们要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地搞课改,不浮躁、不跃进、不盲从、不功利,这才是课改的实质。
教育信息化论文参考文献(优质21篇)篇二十一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高校教师提高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侧重探讨了信息化环境中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有关途径,即借鉴叙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利用教育博客和网络教育论坛积极开展网络教研。
一、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个部分。信息能力指恰当选择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有效的采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发布信息以及创造新的信息的能力川。它是信息素养的核心,是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提高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是高校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时代要求。
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完全有能力从各种现代传媒尤其是网络中获取大量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不再是无知者,渊博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从学生那里获得权威地位以及话语权的资本。网络信息资源获取的便捷性第一次弱化了教师在传统教育意义上作为知识传播者的功能。平等对话、多向交流逐渐成为教学常态。高校教师只有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更好地借助信息技术及时学习补充自己的知识学养,把握信息化环境下专业结构的新内涵与新转变,并且以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吸纳各学科的知识与理念,在此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参与专业知识的创造与开发,把学科最新成果特别是自身的最新研究过程与成果落实到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的专业深度与广度并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研究,包括研究信息技术与所教课程的整合等,达到信息化环境下教学与研究相长的理想境界。
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应该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学识以及自己经过长期的学科训练而形成的方法,并且能借助信息技术去指导大学生对大量信息进行甄别、处理与加工,培养大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并且激发大学生的探索研究精神、批判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决策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具有很高智慧的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甚至是学生成才的设计者。教师自我的人生价值在这样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好地实现。这又会激励教师更自觉、更主动地投人教育事业。这是信息化环境下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
高校教师在有组织的、系统培训缺乏的情况下,可以借助信息化环境提供的丰富的学习资源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高校教师谋求自主培养、自主发展在当前来说会是一条很好的发展出路。当然对于不具备一定信息能力的部分高校教师来说在开始时会是艰难的,但就像计算机不是全学会了才能开始操作使用,而是往往在不断地犯错误中学会使用计算机一样,信息素养的培养也是适合走“做中学”之路的,也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逐渐提高信息素养。总之,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教师应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具有终身学习和研究能力并自主发展的智慧型教师。
二、高校教师应积极参与网络教研。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能力是习得的性能,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是一个缓慢而艰难的过程。在关于教师教育的研究中,“反思范式”正成为国际教师教育的主流。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自我提高的主要途径是教学反思,教师持续不断的教学反思是应对能力发展艰难的较有效的方法。目前中小学教师比较广泛采用的叙事研究和行动研究是两种非常强调反思的研究方法。这两种方法对高校教师来说很有借鉴意义。
(1)叙事研究法。在教学中的叙事研究法指教师通过记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情况、教学事件来反思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的教学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与blog(博客)相结合,恰是一种天赋的完美结合。一个是教师的所思所想,一个是全球化的数字化的交流环境,二者融为一体,为每一个普通教师的发展掀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三条:第一,在教学实践中解决问题。教学过程本身就是研究过程;第二,通过合作研究,提出和解决教育问题;第三,以叙事研究的方式表达出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公开讨论。现代信息技术在这些方面都能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2.在网络教研中可采用的技术形式。
(1)教育博客。教育博客对高校教师个人来说可以作为开展叙事研究、行动研究的电子记录本,可以随心所欲地、有详有略地自主记录教学中发生的教学故事、教学事件并进行教学反思。和传统纸质记录本相比高校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管理教育博客中的内容,比如增添、更新、分类、保存、备份、共享等。另外,教育博客依托网络技术具有的共享性、互动性也是传统纸质记录本望尘莫及的,可以很方便地与他人或群体开展合作研究。
(2)网络教育论坛。网络教育论坛可以帮助教师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变成话题、专题,及时地展开讨论,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学活动以及叙事研究、行动研究中产生的问题和矛盾。目前网络教育论坛形式非常多样,比如有的以独立主题出现,有的分布在综合类教育网站中或在具体络课程特别是精品课程中,有的由个人自发主持,有的由官方组织机构主持,等等。高校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教育论坛参与交流、讨论,甚至可以参与论坛的创立,成为论坛主持人。
此外,聊天室和qq群也可有效开展教学研究。
3.网络教研的主要优势。
(1)网络教研能更好地突破时空的限制。一般来说,只要能够上网就可以随时进行教学研究。这种自由性、自主性对高校教师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容易持续激发高校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2)网络教研能更好地融合个人研究与群体研究。每一位高校教师所涉及的教学和研究领域都有所区别,从这个角度看高校教师的教学研究是非常个性化的。目前利用教育博客开展网络教研能极好满足高校教师个人研究的需求。同时,高校教学研究也必须开展群体研究。从这点上说,网络教研与行动研究的精神是一致的,行动研究更理想的方式是一种群体的反思,或者说,是基于教师个体反思的合作性研究。这种合作研究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校外研究者之间保持主题式的对话关系。在网络上,群体研究的参与人员范围可以很广,只要对某一主题的研究感兴趣并有基本的上网能力都能参与,不仅教师、教研人员能参与、更值得称道的是家长和学生以及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员都能参与,其中学生家长就可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有些当然还是教育行业的。本来教育就是我们人类非常复杂的活动,对它的研究更是复杂和艰巨,能够较原来更方便地集中各行各业的人员参与研究,创造出头脑风暴的情境,极大地激发出群体的集体智慧是网络技术为我们21世纪的教育事业描绘出的美妙愿景。
目前的教育博客、网络教育论坛都能为群体研究提供极佳的技术支撑,特别是网络上的参与人员可以白由决定是否出示真实身份,比较容易跨越教师间资历深浅的障碍,消融专家、学者、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其他成员间的隔阂,一定程度上抛却了日常生活中或传统教研形式中受习俗与权威控制的交流方式,从而容易实现平等的交流、对话、探讨,能较自然地组建出学习共同体或研究共同体。这类共同体最大的价值在于可以在群体研究、合作研究中造就出独特的网络教研文化,促进网络教研走向更高层次,使得网络教研不仅仅是网络和教研的简单结合,发挥它辅助叙事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功能,而且是会最终成为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的新型教研形式。平等、民主、对话、协商、合作的网络教研文化将很好地改变高校教师个体性劳动的学习和工作习惯,在网络教研文化的引领下高校教师会更自觉地、主动地开展教研,教学研究会自然而然地成为高校教师生命价值须臾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