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对某一种文体或某一类题材中的样板文章的总称,它是学习和借鉴的好帮手。接下来,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几篇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通用18篇)篇一
1、问题的提出:
1、课题名称:突破教育活动中重难点的有效教育策略的研究。
2、课题编号:
3、课题研究的基本观点。
当前的幼儿教育中,教师已经逐步转变教育观念,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出发,选择教育内容,制定教育目标,并注重预成与生成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机结合。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执行教育策略的能力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教育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纲要》中强调了教师的角色转变;强调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强调了教师要有效把握教育时机促进幼儿个性发展。在既定的教育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原有水平都制定了适宜的目标,同时也确定了活动中应该突破的重难点内容,只有解决了重难点才可以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教师运用教育策略的能力,因此制定“突破教育活动中重难点的有效教育策略的研究”这1专题,重点研究教师对教育策略的把握与运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4、研究目的:
(1)、深入研究幼儿年龄特点与实际水平,确定教育活动中适宜的重难点。
(2)、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理论结合实际有效运用教育策略解决教育活动中的实际问题,突破活动重难点,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3)、在施教过程中提高教师即时调整策略的能力,关注活动中的生成点,有效把握教育时机,促进幼儿的发展。
2、主要研究内容。
以情感教育为主线是我园的园本课程,在课程的预成与生成中以幼儿的生活体验为前提条件,将把控预成与生成活动之间的平衡融入于幼儿情感教育中,在实践中探索主题内的预成与生成主题活动,在活动中采取有效教育策略,突破重难点,实现教育的实效性。
1、深入学习、掌握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根据日常观察、记录、家园共育等方式掌握幼儿的实际水平,确定教育活动中适宜的重难点。
2、加强专业理论学习,教师之间相互沟通、交流教育活动中采用的教育策略,以及实施后的效果,共同研究下次活动中应采用的教育策略,提高教师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强化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意识,细致考虑教育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设教育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突破活动重难点,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3、加强观察方法的研究,多角度多渠道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策略,在施教过程中提高教师即时调整策略的能力,提高生成意识,关注活动中的幼儿的兴趣点、生成点,有效把握教育时机,促进幼儿的发展。
3、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研究方法采用观察法、案例分析以及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4、实施步骤。
1、研究时间:本课题预计到xx年5月份完成。
2、任务:
结合教师行动研究和案例分析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结合园所的实际情况,根据园级主课题确立班级子课题的研究方式;坚持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陶冶性原则、层次性和序列性原则、求近和求实原则进行研究。对本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进度如下:
第1阶段:xx年5月――xx年9月论学习与现状分析。
申报课题材料,填写申请书。参阅文献,加强对课程理论的学习,包括对预成与生成课程的含义界定、优势与不足。在开展情感教育的实践工作中,找出问题,分析现实中存在的预成课程与生成课程之间存在的矛盾,以及寻找落脚点有机整合预成与生成课程,使之相互促进。
第2阶段:xx年9月――xx年12月实践研究与反思调整。
1、分析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年龄特点与实际水平,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设计教育活动,确定重难点内容,采用相应教育策略,以案例开发的形式进行反思、调整,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幼儿的协调发展。
2、在情感教育中,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建构生成课程,针对主题的确定、目标的把握、内容的选择、环境创设等教师组织策略进行研究,把握生成活动中重难点内容的预定,提高教育的随机性,突破重难点内容,促进幼儿发展。
3、将评价体系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在反思、评价过程中,发现存在问题,调整教育策略,有机整合教育,反思实践过程,提升教育价值,提高施教水平。
第3阶段:xx年1月――xx年5月。总结经验与价值推广。
针对实践研究阶段的研究效果,将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时效性进行书面总结,将“突破教育活动中重难点的有效教育策略的实施”这1经验进行推广,切实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其他领域教育中进行延伸。
5、课题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为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我们将在我园课题研究组带领下积极向教育教学名师、专家请教,获得他们的指导和督导、监控。
1、课题组的师资现状。
课题组教师由教学园长直接领导,成员均是幼儿园业务骨干,有多年的合作经验,在教师、家长中有1定的威信,其中区级学科带头人1人,区级优秀教师1人,教师学历均在专科以上,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在教改中大胆实践,突破原有的教育模式,在实践中总结了很多有1定价值的经验,并以论文(国家、市区级)等多种形式进行了成果推广,并著书。
2、物质条件。
为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幼儿园为及时上网查询资料和研究资料的积累提供物质保证。幼儿园为课题组提供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征定市级刊物5种、国家级刊物5种、班内各类有关教育教学研究的报纸3份,以便课题组成员查阅。
6、阶段性成果和最终研究成果、
1阶段成果:案例开发在课程中的作用(阶段小结)。
预计xx年1月完成。
2阶段成果:主题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阶段小结)。
预计xx年7月完成。
最终研究成果:突破教育活动中重难点的有效教育策略的实施(论文)。
预计xx年12月完成。
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通用18篇)篇二
六、文献综述:
目前小学生公民人格自信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总体上看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的研究成果首先表现在教育内容上有了一定的探索,有学者提出公民人格教育应当包括公民意识的培养、公民能力的训练以及公民美德的养成,并对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展开的分析,为小学生公民人格教育提供了基本的目标框架(公民教育内容探析。冯宇红。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易卜生曾说:“如果你怀疑自己,那么你的立足点确实不稳固了。”自信,是走向成功的伴侣,是战胜困难的利剑,是达向理想彼岸的舟楫。有了它,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有了它,就走上幸福精彩的人生了。(健康心理学第5卷第4期)其次表现在对教育现状及成因有了宝贵的探索,指出了目前小学生公民人格相对欠缺的现状并分析了主要的原因,包括缺乏系统的教育课程、缺少丰富的校园公共生活、教育路径的单一等等(小学生公民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林春波。现代教育科学。。4)最后,研究成果最多地表现在教学方法的探索上,有学者提出教师的行为对学生公民人格自信教育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提出要归还课堂上学生应享有的公民权利,重新构建健全的公民权利意识教育体系,努力营造利于形成健全公民权利意识的大环境的思路(教师课堂行为对学生公民权利意识形成的影响。张英英。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8);有学者提出了责任意识培养对小学生公民人格教育的重要意义(以责任教育整合学校德育,奠定小学生公民人格基础严玮懿。创新。。6);有学者强调了要把校内外的公民人格教育资源整合起来的观点(发掘校外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公民意识。龚燕泉。教育探索。。12。)有学者提出了对学生进行公民规则意识培养的具体思考(杨柳。如何对学生进行公民规则意识的培养。教学与管理。。9);有学者论证了自信教育在公民人格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公民素质教育中的自信教育。学杨舂芳王重玖。基础教育研究论坛。2009。4。);有学者提出了责任感教育在小学生人格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学生公民素养之社会责任感教育。陈慧。教师,2009。13);有学者强调了具体学科在小学生人格教育中的意义(体育与学生公民道德建设。黄靖。探索。。1);也有学者对西方国家小学生的人格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小学生公民人格自信教育的研究还有一定的局限,突出的表现在缺乏实证的研究,对当前小学生公民人格的自信状况没有精确的评估,同时在如何加强小学生公民人格自信教育方面的对策思考也欠缺系统性与可操作性。
七、课题研究任务分工。
组长:陈英婷(组织本课题顺利、有效研究,安排研究计划、目标、措施,组织小组交流与研究整改,记录研究成果。)。
课题联系人:陈华(搜集、打印、整理相关资料,撰写个案、总结经验等。)。
组员:寇琼毅、顾仅、文佳、王蕾(撰写个案。搜集、整理资料)。
八、研究过程及实施步骤:
阶段成果内容及形式。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
3月――205月。
(1)申报课题。准备实验报告,申报立项,拟定实验计划及实验实施方案;确定学生。
(2)加强理论学习。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的标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少年期学生心理发展》、《社会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心理学原理与应用》、《学生健康指南》、《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等以提高理论认识,进一步指导研究。还通过网络,深化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和研究。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与计划。
(4)初步实施。在实验班中进行自信心的研究实施”。
(5)撰写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工作总结,在总结中查缺补漏,为第二阶段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
(2010年6月――4月)。
(1)进一步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理论。
(2)在实验班开展了各种类型的活动。
(3)完成课题开题报告。
(4)学生现有自信心情况与内部因素及其成因的的调查研究。(2010年6月――7月。
(5)研究在教育、教学等领域进行小学生自信品质培养的策略及其作用机制。(2010年9月――2010年12月)。
(6)探索小学生自信品质建构中的主体自我调控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组织一次中期专家论证)。
(7)研究小学生自信心品质的外显特征。(以上“2-4”阶段研究时间为2010年12――204月)。
第三阶段:提高完善阶段。
(年4月――2011年8月)。
1、总结试验的得失。通过对实施过程中及时记录的有关情况的分析,继续深入调查研究,不断修改初始成果的得失。
2、收集课题研究成果,撰写试验论文及研究报告,
3、举行结题论证工作。
4、总结归纳出农村小学自信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结论。
5、举办自信心方面的论文、活动、案例、教育随想、信息等评选及展示。
(1)构建小学生人格教育中自信品质培养的活动体系。(2011、4~2011、8月)。
(2)研究效果的测量与评价,完成研究总结报告。并进行课题成果论证。(2011、7~2011、9)。
九、预期阶段成果:
《关于小学生公民人格中自信状况的调查与分析》(论文)、《当前小学生公民人格教育中自信培养的路径与效果》(论文)。
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通用18篇)篇三
高中化学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并具备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基本问题的基本技能.在以往常规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师生之间缺少互动以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差.
作者:董忠林作者单位:武威第七中学,甘肃武威,733006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09“”(18)分类号:g63关键词:
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通用18篇)篇四
一、注重时事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许多学生课下聊天,提起布什、伊拉克战争津津乐道,可是一旦上了政治课却无精打采哈欠连天.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教师过于注重理论传授,忽视了以时事新闻中的生动事例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现在中考、高考或平时教学测试中,很多考题都会设置一些情景材料,而这些情景材料很大一部分又来自时事政治.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把丰富生动的时事事例和教材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又能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准确把握题意,提高应考能力.青少年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因此教师结合时事讲政治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曾庆云作者单位:江西省丰城矿务局第四中学刊名:江西教育英文刊名:jiangxieducation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3关键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通用18篇)篇五
(青海省大通县景阳镇岗冲学校)。
摘要:初中思想政治课重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是初中课程大纲中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但是鉴于课程理论性的知识较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初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论述,表现了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果对思想政治学习的重要性。
一、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初中思想政治教材上的内容一般都比较系统,各个模块都已经划分得非常清楚,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主要让学生采用背诵和熟记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学习。这种方式被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应用,主要目的就是应对考试,通过很多调查可以看出,在所有的初中科目考试结果中,思想政治课的平均分数最高。但是,成绩并不是最终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学生真正得到的情感认知是最重要的。
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的热点政治话题,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述,可以请学生发表自己对当下思想政治问题的看法,与学生增加互动,以此实现知识的记忆。在课下,教师可以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都对哪些问题感兴趣,可以搜集相关的资料、图片或者视频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和交流,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
二、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思想政治课程中的知识都是理论性质的.,并且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次数非常少,因此,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教师在课外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或者敬老院慰问老人,因为思想政治课强调的是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还会增强与教师间的互动和交流,实践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三、利用网络资源,转变教学方式。
网络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教学中,对课程效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新课改教学指导下重要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依靠网络技术的教学方法,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图片、声音以及视频等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很好地将理论化的知识转变成生动的图像或者声音,更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
本文主要对新课改下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方法进行了分析,表现了要想提高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效果,就要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水平以及应用网络技术方面进行加强。
参考文献:
[2]田园。新课改下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方法探究[j].新校园:中旬刊,2013(12)。
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通用18篇)篇六
本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练习研究》于10月向河南省教育学会申报立项,经河南省教育学会评审,准予立项,并被列为河南省教育学会20教育科研重点课题,现开始实施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课题的理论价值: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有效的反思同时教师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纠错和指导。具有巩固、强化、反馈、提升、发展等重要作用,对我们提高教学质量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成效与练习因素有很大的关联:练习可以出质量,但练习也有可能加重负担。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提倡“精讲多练”、“以练代讲”,所以在练习中存在着多、繁、杂的现象,而在我们教师的观念中又有“不加强练习,不进行重复的练习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以致于我们很少反思哪些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甚至是有负面影响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面要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面要加强过程教学,增加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时间,这样做将大大缩短课堂练习的时间,减少练习的量。因此在传统的“练习观”受到极大挑战的同时,有必要对课堂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传统的“练习观”进行反思,确立效率意识,提倡有效练习。
课题的实践价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探讨有效练习的途径,寻找根治重复低效的数学课堂练习的方法,让课堂练习(包括复习练习、对新知的针对性练习、巩固性练习、综合性练习、拓展性练习等。)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优化课堂练习,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课题研究目标:
1.探索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课堂练习设计的策略,强化教师“预设”意识,促成学生“生成”的达成,提高教师有效教学的策略,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2.探索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合理的练习结构和学生喜欢的课堂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进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3.利用经验材料的数学组织化、数学知识的逻辑化和数学应用的'三个过程中的逻辑思维因素,全面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辩证思维和形式思维等,优化思维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研究的内容:
1.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练习的设计的原则。
2.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课堂练习的内容和形式。
3.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课堂练习中教师的作用。
4.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课堂练习中学生的情感体验。
创新之处:
有效练习的问题基于从形式到内容缺乏整体考虑而产生的低效或无效练习的现状提出的。我们提出此课题,探索课堂有效练习的设计的策略、练习的结构与层次性、练习的形式、练习的教育价值及教师在练习中的地位等问题。让学生在数学练习中既要掌握知识又要发展思维能力,更要让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良好情感,从而实现数学教学的育人目标。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设计、技术线路和实施步骤。
总体实施步骤:
针对不同类型的数学课大家写出自己的练习设计及实施方法,利用教研活动时间一起交流、讨论,并写出自己的反思。最终总结出复习课、新授课、练习课、讲评课的练习如何设计,新授课中概念性教学、计算教学的课堂练习如何设计,以及组织形式和方法。
技术线路:
主要依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规律,采取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查阅法、调查法等。
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性和层次性原则。
2.多样性和趣味性原则。
3.拓展性和开放性原则。
4.典型性和生活化原则。
分阶段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定为二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年11月——12月):
建立课题组,学习有关理论,构思方案。
第二阶段:组织与实施阶段(2010年1月——2010年7月):
课题研究教师在备课、听课、议课、课后反思四个方面来研究有效练习,备课中着重体现如何设计有效练习,有哪些有效练习题。起到什么效果?听课时着重听这位教师是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练习的,单周写出练习题的设计及练习方法;议课也围绕此课题讨论有效练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否合适,所产生的效果如何来进行评议,并针对“如何设计有效练习?”这一问题进行研讨,确实把这一课题落实到实处。课后反思体现出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练习使学生掌握了什么知识,起到什么作用,收到哪些效果?双周写反思。
第三阶段:整理总结阶段(2010年7月——9月):
1、撰写有关“有效练习”的小论文。
2、整理、汇总课题实施材料,整理出一套课堂中有效练习的方法;撰写结题报告。
四、课题研究的预计成果:
(一)通过有效课堂练习的研究: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的思维活动。
2、改变学生过去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知识、方法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3、使学生学得主动、生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4、另外,在培养学生个性、集体观念、合作精神、参与意识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学习氛围良好,学习的效率得到提高,成绩稳步上升。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通用18篇)篇七
论文摘要:启发式教学是高校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师生互动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启发式教学的成效。结合高校课堂教学实践,从教师自身修养、课堂及教师对学生的引导等方面,对高校教师提高与学生互动质量的策略进行了几点细节性探讨。
论文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高校教师。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新型的培养目标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关注学生形成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教育民主化的需求,也要求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特别关注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参与。而在目前中国高校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占主导地位,学生是课堂教学中被动的接受者。而教师则扮演了权威代言人的角色,以静态的教学目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及教案等显现的文本知识为中心,追求标准化的答案和思维。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过于迷信书本知识权威,缺乏相应的批判怀疑能力。教育应该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的主动探索者。另外,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向往的是一种与中学不同的、更加宽松的教学方式,期望的是生动有趣的授课过程,而不是延续中学时期的灌输式教育。因此,高校教师应注意从灌输式教学转变到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实现教师权威到学生主体的转变。这种启发式教学已成为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教学改革首先就是教学思想的改革,如果没有教育理念的变革,教学模式就不可能发生实质性变化。启发式教学不是一种单纯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思想,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到指导与推动的作用,变教师的单纯传授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吴云助教授在安庆师范学院开展了问卷调查,了解高校师生对启发式教学的态度。调查表明,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都认为目前高校课堂教学启发性不够,启发式教学所占的比重太小。虽然学生和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也有差异,大部分学生是从人才培养的高度来认识启发式教学的意义,而教师则主要是从教学本身的角度来认识启发式教学的意义。但是,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是渴望启发式教学的。在四年级学生中,欢迎启发式教学的人数比例高达80.5%,说明启发式教学不论是在教师还是学生中,都深得人心。
启发式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一方面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另一方面要得益于高质量的师生互动。师生互动对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还具有重要的影响,有助于学生从纯粹的受教育状态解脱出来,自我负责,主动学习。同时,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可以更具体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便于及时地指导点拨。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可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师生间平等、合作、信任、包容的关系,感受到自身价值被充分肯定,“自我”得到充分的实现,主体性得到了发展。师生互动是启发式教学的基础,因此如何提高与学生互动的质量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不少学者提到了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启而不发”的问题,说明教师的“启”没有启到学生感兴趣的点子上,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启与发的辩证关系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启是发的前提和条件,发是启的发展和结果,要使学生启而即发,就要启而得法。而要做到启而得法,则必须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兴趣,这又必须要借助于互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准确了解。鉴于师生互动的重要作用,本文就如何提高师生互动质量进行了若干细节性探讨和研究。
一、教师科研功底对教学的反哺。
实施启发式教学,“人”是关键,特别是起引导作用的教师。师生互动的最终目的是吸引学生主动来学,而只有学生对相关的内容产生了兴趣,才能激发起潜在的学习动力。因此“吸引学生主动来学”是教学工作中首先面对的问题,只有学生愿意学,教学才有意义。相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高校学生学习自主性更强,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来学是教学中需要重点思考的一个问题。
教师的科研水平是建立良好师生互动的重要保障。教师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方法,用自己的创造行为和创造成果带动学生的求知兴趣,通过教学使其在学生们年轻的头脑中产生新的火花。例如,笔者在为大二和大三的学生讲授“弹性力学”课程时,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介绍了将弹性力学中传统的板壳理论用于研究最新的功能材料,如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学生就表现出了浓厚的好奇心和兴趣。
同时,教师要积极将课程内容与最新的实际应用结合,不断更新,通过与时俱进的授课内容吸引学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例如,结合笔者所进行的三峡大坝泄洪坝段孔口应力问题的科研项目,讨论横缝灌浆和不同位置的止水措施对三峡大坝泄洪深孔孔口应力的影响。此外,还要求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黄河上小浪底水利工程中十八个泄洪、输沙孔口组成的洞群,思考孔口布置和间距设置的理论依据。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教师恰当运用其科研功底激发了学生参与和反馈的积极性时,师生互动便得以更好地建立、发展和深入。启发式教学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和方向,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从而将研究的优势延伸到教学中,并促进教学、反哺教学。
二、教师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互动。教师备课、讲课都做的很好,这只完成了一个方面,学生对知识接受的效果如何才是关键。所以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好与学生的互动。
1.讲授形式的多变性。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总结了“问、喊、写、走”四字法则。教师通过自己语言和肢体动作的多变性,避免沉闷的课堂气氛。所谓“问”,是指不要一直陈述,中间可以随时对学生发问。所谓“喊”,是指语调不要太平,讲到重要知识点时可以忽然提高音量或喊一声“注意啦”来引起学生注意。所谓“写”,是指不要一直机械的翻ppt,间隔写板书。所谓“走”,是指不要一直僵硬地站在讲台上不动,在不需要板书的时候可以走到学生中间讲课。
2.讲授方式的趣味性。
增加授课趣味性的措施包括:一是多举例子。可以是学生在生活中了解的,也可以是与学生专业背景相关的。二是通过适当举例说明以加深学生理解。比如笔者在讲弹性力学平面问题基本理论时,通过一点应力状态分析建立了坐标面上应力分量与斜面上应力分量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适用于弹性体内任一点,而应力边界条件则只在边界上适用。笔者把前者比作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把后者比作镇守边关的将军,只能在边疆活动保家卫国,如果带兵进京那是要造反掉脑袋的。再比如,讲述弹性体“平衡”概念时,笔者把理论力学的整体平衡比作一个土豆,材料力学的有限体平衡则是半个土豆,而弹性力学的微元体平衡就是土豆丁。学生听了这些形象的比喻后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习兴趣,自然地领悟概念要点,而且走神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也被拉回到课堂教学上来了。
三、教师对学生的引导。
1.学生认同感的建立。
学生走进课堂时,心中不仅有求知欲,还有归属、自尊等多种心理需求,期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同和尊重。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学生才能反过来回馈给教师认同感,学生的.主体性也才能得以顺利发展。
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被识别是认同感建立的第一步。笔者在每学期开始的几堂课上都会着力下功夫记住班上每位学生的名字。当经过三到四次课,有些学生对课程的新鲜感已过有逃课的打算时,笔者会在课上随口点出所有当天缺课学生的名字,学生虽然表现出了惊异,但已经意识到自己被识别。每次作业笔者都会做好详细的作业批改记录,课间直接与作业有问题的学生交流。当笔者面对面清楚地说出学生作业里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和鼓励时,学生内心在被识别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建立起了被认同和被尊重的感觉。笔者相信学生按时上课的原因并非担心被教师发现旷课,而是内心的认同感已经建立起来,他们愿意到课堂上来,愿意与尊重、关心他们的教师互动交流。
2.教学过程中人文教育的贯穿。
大学生们经历了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多年连续的校园生活,生活圈子固定,阅历浅、视野相对狭窄。但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注定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对自身的发展既充满了理想主义的、热切的期望,又交织着因阅历和视野不足而产生的迷茫。教师若能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了解学生的人生规划和实际困惑,对学生既有风趣睿智的长者般的教导,又有亲切真诚的朋友间的交流,还有战友般的鼓励,良好的师生互动会自然而然建立起来。[7]笔者曾结合自身的经历,给学生们介绍国外高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以及异域的风情和文化,讲述一些学业和事业的佼佼者的成长故事和启迪智慧的寓言、语录,点燃学生的热情,启发学生对个人的人生与发展进行思考并做出规划,尽早找到积极的又是他们自己热爱的成长方向。在教学中,还适时介绍教材的编著者徐芝纶院士早年赴美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求学,抗战伊始,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报效祖国,一辈子“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的事迹,告诫学生要“先做人、再做事”。由于徐芝纶院士长期在河海大学任教,是师生公认的楷模,他的故事对学生更有亲切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是枯燥的,刻板的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学习的热情会在单纯的讲述中逐渐减退。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力学史、相关知识的新闻或轶事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为工程地质专业的学生上课时,经常把实际生活中桥梁、隧道、基坑、边坡等工程破坏的新闻图片放到课堂上展示分析,引导学生从专业的角度去关心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也有意识地介绍一些中外力学家(重点是教材中提及的力学家)的学术思想、在弹性力学领域的主要贡献和相关的逸闻趣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这些精神层面的塑造是理论知识灌输和说教所无法完成的任务。
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在课本内,而学习的热情和动机则来源于课本之外。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机的穿插人文主义教育,不仅能“启”于学生的关注点上“发”,而且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时不用教师安排命令,学生也会自己跑来与教师互动交流。当一种良师益友般的关系在教师与学生间建立,课程内容的教学也就变得更加容易开展。这是单纯的压迫式、灌输式教育无法取得的效果。
四、效果反馈。
从笔者的经验看,在做到了上述几点后,不论是在课堂内还是在课堂外都能获得学生积极的、良好的反馈,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课堂反馈。
在笔者的课堂上,学生出勤率高,听讲认真,课堂气氛和谐融洽。课间学生会主动找到教师沟通交流。作业很少有抄袭的情况,并能基于教师的批改意见及时做修正补充。个别学习基础差、年级成绩排名不理想的学生,经过针对性的交流、指导和鼓励后,本门课的期末考试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课外反馈。
在课堂外甚至是笔者讲授的课程结束以后,仍有不少学生通过邮件、电话或直接到笔者的办公室,就学业或个人发展问题进行交流或征求建议。例如,有的学生在面临考研问题时,询问如何选择学校,或在考研与就业间如何取舍;有的学生询问出国深造的问题;有的学生就暑期的社会实践安排寻求指导;生活方面,学生也乐意交流,曾有学生把自己代表系篮球队参加的一场精彩比赛写成总结发给笔者。总之,融洽而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在课堂外得到了很好的延伸。
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通用18篇)篇八
课题的理论价值: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有效的反思同时教师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纠错和指导。具有巩固、强化、反馈、提升、发展等重要作用,对我们提高教学质量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成效与练习因素有很大的关联:练习可以出质量,但练习也有可能加重负担。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提倡“精讲多练”、“以练代讲”,所以在练习中存在着多、繁、杂的现象,而在我们教师的观念中又有“不加强练习,不进行重复的练习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以致于我们很少反思哪些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甚至是有负面影响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面要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面要加强过程教学,增加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时间,这样做将大大缩短课堂练习的时间,减少练习的量。因此在传统的“练习观”受到极大挑战的同时,有必要对课堂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传统的“练习观”进行反思,确立效率意识,提倡有效练习。
课题的实践价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探讨有效练习的途径,寻找根治重复低效的数学课堂练习的方法,让课堂练习(包括复习练习、对新知的针对性练习、巩固性练习、综合性练习、拓展性练习等。)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优化课堂练习,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课题研究目标:
1.探索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课堂练习设计的策略,强化教师“预设”意识,促成学生“生成”的达成,提高教师有效教学的策略,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2.探索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合理的练习结构和学生喜欢的课堂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进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3.利用经验材料的数学组织化、数学知识的逻辑化和数学应用的三个过程中的逻辑思维因素,全面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辩证思维和形式思维等,优化思维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研究的内容:
1.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练习的设计的原则。
2.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课堂练习的内容和形式。
3.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课堂练习中教师的作用。
4.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课堂练习中学生的情感体验。
创新之处:
有效练习的问题基于从形式到内容缺乏整体考虑而产生的低效或无效练习的现状提出的。我们提出此课题,探索课堂有效练习的设计的策略、练习的结构与层次性、练习的形式、练习的教育价值及教师在练习中的地位等问题。让学生在数学练习中既要掌握知识又要发展思维能力,更要让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良好情感,从而实现数学教学的育人目标。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设计、技术线路和实施步骤。
总体实施步骤:
针对不同类型的数学课大家写出自己的练习设计及实施方法,利用教研活动时间一起交流、讨论,并写出自己的反思。最终总结出复习课、新授课、练习课、讲评课的练习如何设计,新授课中概念性教学、计算教学的课堂练习如何设计,以及组织形式和方法。
技术线路:
主要依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规律,采取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查阅法、调查法等。
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性和层次性原则。
2.多样性和趣味性原则。
3.拓展性和开放性原则。
4.典型性和生活化原则。
分阶段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定为二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11月――12月):
建立课题组,学习有关理论,构思方案。
第二阶段:组织与实施阶段(201月――年7月):
课题研究教师在备课、听课、议课、课后反思四个方面来研究有效练习,备课中着重体现如何设计有效练习,有哪些有效练习题。起到什么效果?听课时着重听这位教师是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练习的,单周写出练习题的设计及练习方法;议课也围绕此课题讨论有效练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否合适,所产生的效果如何来进行评议,并针对“如何设计有效练习?”这一问题进行研讨,确实把这一课题落实到实处。课后反思体现出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练习使学生掌握了什么知识,起到什么作用,收到哪些效果?双周写反思。
第三阶段:整理总结阶段(2010年7月――9月):
1、撰写有关“有效练习”的小论文。
2、整理、汇总课题实施材料,整理出一套课堂中有效练习的方法;撰写结题报告。
四、课题研究的预计成果:
(一)通过有效课堂练习的研究: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的思维活动。
2、改变学生过去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知识、方法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4、另外,在培养学生个性、集体观念、合作精神、参与意识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学习氛围良好,学习的效率得到提高,成绩稳步上升。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通过实验,探索适用于我校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有效练习的一般模式,优化数学课堂练习的结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五、课题承担者的科研能力及科研保障条件。
1、能力保障:
课题组组长肖艳峥老师,乐于钻研、勤于探索,曾有多篇论文获奖,参与课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研究》,现已结题;王磊老师曾担任市级课题《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主题图的应用研究》的主持人,现已结题,她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王艳利教师和王丽萍老师积极上进、喜欢阅读理论书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组织保障:
课题组成员有志于服务教育实践,探索在新形式下学校教育科研的有效方式和方法。本教研组教师有强烈的科研热情并渴望科研人员给予具体而有效的指导。
教研组课题有学校教科研室负责人和学校聘请的专家的指导。
3、时间保障:
研究时间为两年,实验教师全部是一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保证实验的正常运行。课题组坚持每月开展一次课题研讨活动,注重阶段性总结与交流,掌握课题研究进程,及时进行调控,为使课题研究划上圆满的句号而努力。
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通用18篇)篇九
一、课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要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全面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而较强的自信心又是一个人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挑战困难,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基础,所以在人格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迫在眉睫。我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有50%左右的学生缺乏学习自信心,在学习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由于缺乏学习自信心,他们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意见,不能主动地去思考,不敢大胆地去尝试,不敢确定较高的学习目标,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鉴于上述原因,我确定了《小学生人格教育中自信心培养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在人格教育中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能较快地以自信的心态融入学习生活等各项活动中。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探索并揭示一个具有较强自信心的学生,其心理品质的具体内容及表现。
(二)总结提炼,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途径和方法,构建本校学生自信心培养的操作模式。
(三)客观揭示当前小学生公民人格教育中自信品质自主建构的策略,以促进前两个目标的实现,并为自信心品质培养提供借鉴。
(四)着眼全体学生,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在实践中使学生自信起来,自主起来,自能起来,心理素质不断提高,成为适应社会的强者。
三、研究的内容:
1、目前小学生公民人格自信现状调查。
2、目前小学生人格自信教育的主要措施及效果调查,现状成因分析。
3、学生作业减负:老师推荐――学生自主选择对学生培养学习自信心的作用。
4、加强小学生公民人格教育中自信培养的对策研究。
5、我们想从两个层面加强对学生的自信培养。一个是教育者的自信对学生的影响几率研究。第二是学生层面自信教育。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我们以为,自信作为一个人的心理品质,或者说是一种人格特征,它的形成当然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最终决定自信水平高低的必然是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只是条件,主体内部的诸如:自我效能感,自我归因,自我期待,信念等等,才是直接的决定因素。外因也只能通过内因起影响作用。而个体的内因是有差异的。对儿童来说,他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但一个人的自信如果总是依赖于外力,靠他人的鼓励,认可来支撑,那么,其自信力也不可能是长久的。自信的碑石终久会倒塌的。只有当他从内部获得了支持力,才可能会竖立起自信之碑。然而,到目前为止,有关自信品质形成的主体内部因素及作用机制有哪些,是怎样起作用的?个体自信品质建构中的主要环节是什么?个体的内因与教育环境提供的外因是如何交互作用的?这些方面都没有深层次的研究成果。而对于上述这些问题的研究,我们以为对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品质并维持自信,是既有实践意义,又有理论意义的。所以,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试图找到上述问题的基本答案。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通过行动研究的研究方法,客观认识当前小学生公民人格中自信的现状,并分析其原因,从而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构成,同时在现状与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实践中可供操作的对策建议,为小学生公民人格教育提供可行性路径。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从“目标实践反思总结”的过程展开研究。
2、在课题先期准备过程中,以调查法,问卷法,谈话法为主。结合学生的实际思想、需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等现状,对研究内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采集信息,为研究提供可供参考的可靠资料。
3、在课题实施的研究过程中,以试验法为主,同时注意个案研究与资料分析。对重点个体进行动态跟踪研究。通过对个体做跟踪的研究,在操作过程中及时了解、观察群体或个体的行为表现及变化,总结规律。每一环节实施后,进行阶段性分析,注重个案分析和积累。
4、在课题总结法阶段以调查法,总结法为主。经验总结法: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拓宽思路,提供更为完善的方法。然后通过有目的地总结教育教学中积累的经验材料,从中提炼经验与教训,并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提升整个课题研究的水平。
5、所有研究内容在实施过程十均是同步进行的,同时针对不同阶段目标个有侧重。
五、预期的目标和结果以及创新之处:
(1)通过研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信在人格教育中的重要性,并能正确了解自己在知识、能力等各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这种差异,树立学习自信心。
(2)通过研究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励他们发奋学习,自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3)教育者的自信的表现对学生的榜样作用的凸显。学生层面自信教育培养的策略。
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通用18篇)篇十
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多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师生互动是要彻底变单一、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研究,动手操作,强调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教学三要素,就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什么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以师生相互作用的形式进行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科书为主要认识对象的,实现教学、发展和教育三大功能和谐统一的特殊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这个定义概括了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三个要素,并且提出了新时期各学科教学过程的一些重要特征:即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师生的相互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要求语文课堂要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探索空间。师生互动,教师在课堂由演讲者、表演者,转化为引导者、管理者,由一言堂变为众言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当小老师。给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讨论,打破了老师给水喝的局面,学会找水源的方法。通过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轮流变换争当教学活动中的不同角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和锻炼。
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在课堂中,要加强师生互动,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要精心备课,对教材要多钻研,教学内容对学生一般情况下也是保密。这导致了学生预习的盲目性,顶多就是读几遍课文,解决一些字、词而已。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师在上课前,可设计预习作业,如:让学生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就了解本文的学习内容,从而使他们的预习有意识、有目的。课前教师与学生有效的互动,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有效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平等是互动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本质应当被视为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是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绝不会自然产生,它有赖于建立在师生间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要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教师首先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彻底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感,给学生充分尊重,让尊重走进课堂。尊重每一个学生,使孩子们在一种和谐、宽和、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
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老师具有教与学的双重关系,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可以成为小先生,并能主动地、大胆地、积极地去读书、学习,做到师生心理相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做良师,先要做益友。才会实现师生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良性循环。
2、创设情景是互动的必要
在课堂中,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得先创设情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或体验现实的社会生活,或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体验某种社会情感。学生通过身临其境来获得对于课文内容的真实感受,以此激发学生内驱力,培养品维品质,丰富思想情感,提高学习效果。如:在教学《窗前一株紫丁香》时,我以情为首,调用多种手段创设情景,运用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对角色感情的理解,从而达到教师情,学生情,课文情,三情共振情更浓的效果。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课堂中,情景的创设是学生情感的催化剂,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奠定基础。
3、激励是互动的动力
在大量的实验研究中,行为科学家总结出一个公式:工作绩效=f(能力×激励)即是说,个体的工作绩效取决于个体的能力与激励水平高低。可见,语文教学要使学生个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必须要激励学生,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借助语文教学的吸引力,和教师情感的推动力,激发学生的自动力,切实做到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课堂中,教师真诚的赞美、恰当的评价会让学生如沐春风,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从而调动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参与到课堂中来。如:在对课文人物的性格方面的评价我一向采取的是学生畅所欲言的方式上课,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行,板书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在课堂上尽量用学生说出的词语和句子作为板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诚地鼓励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树立其自信心,增强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精神状态积极饱满,才能在课堂中,充分参与自读、思考、质疑、认识、练习等独立活动,让学习活动成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学过程成为立体的结构。从而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同对方的交往而不断地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4、角色的适当变换是互动的必要
在传统的观念里,上课只能是老师在上面讲,同学在下面听和抄,其实,适当的让学生上讲台做一名小老师会对语文的教学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应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不服输的思想,让他们有表现的机会,如果给他们一个上台当老师的机会,那么他们所做的准备工作一定是平时的好几倍。如:我在上《白雪公主》这一课时就让学生自己当老师,而且由谁上是临时抽签决定的,并要求同学们要评出最佳的老师结果是抽到的同学会尽力当好老师,而没抽到的同学则尽力做好评委。他们所准备的资料都非常充分,可以说课还没上,他们就已经把课文研读了七层了。在这里老师的作用只是在学生讲完后我们做一个评价就可以了。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需要教学互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运用教学互动促成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是《语文课程标准》人本思想的要求和体现。语文教师若能合理加以运用,定能促成学生自主探究性人格的形成,语文教学也将更加生动、实用、有效。
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通用18篇)篇十一
主持人:课题组成员:。
1、课题的提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教育发展的过程,就是教育改革的过程。当前,新1轮课程体系改革如火如荼,新的教育理念、过程、方法、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诸方面均产生重大变革。从远在美国的哈佛,到国内的知名的洋思中学,从遥遥在望的邢台市2中,到近在咫尺的沙河市3小,他们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尝试着改革陈旧模式的大胆探索,收获着成功的喜悦和骄人的成就,并愈发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猛烈抨击着落后的教育教学手段和狭隘低级的评价体系,只身其中我们忍受着偏执和愚昧带来的痛苦,愈发感受到改革教学手段的必要性。有目共睹的是在现行的高考制度短时间内不可能破除之前,1切仍唯以分数衡量1个学校的知名度,1个老师的教学水平,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组织教学中所采用的模式方面,都有1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即使有所改革,也是换汤不换药(唯恐学生的成绩掉下来丢了饭碗,当然也就顾不得学生的其他能力的培养)。尤其毕业班的教学直接面对着高考压力,非毕业班的教学面临的是联考的压力,两者相比,压力不相上下。
无奈之下,只好惟命是从继续沿用“1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传道,授业,解惑。另1方面学生已习惯于教师的“灌输”,习惯于课堂上记笔记,课后备笔记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之后的反思中,本课题组成员1致认为在这种古老的框框之下,学生只能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缺少主动参与的机会和可能,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欲望。1切按照教师的设计的既定模式进行,当然也就体现不出课堂的生机与活力,更谈不上发展的潜力,多年来沾沾自喜的也只是仅有的几个高分低能的尖子生,而大多数学生不仅没能再次深造,还丧失了最基本的生存本能就是能力。真可谓教师受罪,学生遭殃,任其延续,神圣的教育殿堂,其实只是满足了个别人的私利,因为只有他们才有资格操纵这1世界上最肮脏的交易。演绎着人世间最丑恶的1幕。痛定思痛,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这1课题。
2、课题的界定。
中学课堂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堂互动是以人为本的,在教育思想和合作探究理论指导下,构建的1种能使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体现全新的教学理念,而且将极大的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学生的潜能和创新思维将得到充分的施展,学生的品位、意志和作为也将有很大的提高。
3、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立足于对现有课堂的观察与反思,旨在研究如何实现课堂互动,为建构新型课堂提供1种指引,探索1种有效、实用的新型课堂模式。这里的互动主要指师生的互动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对本课题的实践与探索,不断去实践课堂互动的理念,达到学生互动学习,主动构建有关知识体系,提交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4、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师生互动的研究,构建师生教学互动平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学生之间的互动研究,指导学生互动学习,培养高中课堂学生互动能力养成良好主动的学习习惯。
3、增强合作意识,积极向上的情感意志,快乐而健康的心理,在学习中交流与合作能力。
5、课题的研究对象。
基于课题组成员都是从事高2年级的教学工作,故确定本校高2理科班(1)—(12)班的全体学生为本课题研究对象。用于检验互动教学的效果,选取(1)—(6)班为本课题的实验班(施加互动模式教学),(7)—(12)班为本课题的对照班(保留原有模式,不人为干预),采用数据形式来对比实验班和对照班在互动模式后,课堂教学发生的1些变化:如,师生关系、学生关系、教学效果、学生成绩等,确保试验顺利进行。
6、课题研究方法。
(1)变量实验法、对比法。实验前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前期测试,使实验班与对照班具同质性对实验班施加实验变量,对照班不施加实验变量,实验班与对照班成绩按同1标准、同1程序、同1时间进行,然后比较研究。
(2)案例分析法通过组织听课、讲课的方式,进行案例分析,系统可行性方案。
(3)问卷调查法。辅以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等。
7、课题研究步骤及内容。
第1阶段:2019年2月—2019年6月。
1、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教育理念,信息科学理论,管理理论、更新教育观念。
2、实验教师到相关学校考察学习并请专家进行讲座,写出学习心得,整理试验的理论思路与依据,架设选择子课题,开展研究。
第2阶段:2019年6月—2019年9月。
实验教师根据各自制定的计划、方案,有步骤地展开试验变量的控制、原始依据的收集与整理、论文的撰写、定期公开课等等。并有课题主持人统1指导,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第3阶段:2019年10月至2019年1月。
各实验教师认真总结实验以来的经验与不足,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照收集上来的各种信息展开分析,总结师生互动的基本模式,完成实验报告。
8、课题组织结构。
总负责人:张顺信。
课题组成员:张占校申聚兴李东方裴军海。
李立平张立英赵素英(本次排名不分先后,待课题完成再依据个人分担工作量最后确定)。
9、课题成果及研究人。
(1)主要成果。
2、论文。
《师生交换作用的影响与研究》主要撰稿人;张顺信、张丽英。
《课堂互动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裴军海李利平负责。
《课题研究的实验总结》张占校申聚兴负责。
3、公开课,课题组成员每个阶段至少上3节公开课。
4、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发放、归档李东方赵素英负责。
10、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多媒体使用,交通设施,图书资料的查阅等各方面都予以最大支持,为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本课题组的成员教学经验丰富,合作意识强,有较强的上进心和探索精神,长期在教学1线工作,多位教师仍担任班主任和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在教育教学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和突出的成绩。在周边县市乃之省内外都有较高的知名度,教研成果荣获省地级多项奖励。
3、自筹经费4千元,订阅相关书籍,聘请专家指导讲座,结合多媒体教学保证试验顺利进行。
101、参考文献。
1、《优化教学论》主编刘知新高教出版社2019年7月。
2、《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主编汪馥郁/杨建广北京创新学会2019年3月。
3、《新课程评价与改革》主编教育部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7月。
4《新时期师德修养简明读本》主编张贵新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6月。
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通用18篇)篇十二
一、论文题目:
中国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探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国上市公司对国的经济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止底,国上市公司已达到1174家,总股本超过5050亿,其中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328亿,市价总值高达5.55万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8%,约有股民6800万人,约占城镇人口的40%,资本市场规模越来越大。据统计,截止20底,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所有者权益10547亿元,实现利润1519亿元,分别占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32%和63%,国有上市公司已成为国各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在国有资产质量上,上市公司已成为优良资产的富区,同时上市公司也成为中国人投资的主要领域。随着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上市公司不仅会得到更大更快的发展,而且会显示出更重要的作用。但也不可否认,在国上市公司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下滑,竞争力下降,据资料反映,年国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1369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1.04%,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5.53%,比上年同期下降22.55%,有151家公司亏损,亏损面为12.67%,较上年又进一步扩大;二是部分上市公司内部违规现象严重,据了解,2001年有100家上市公司因各种违规问题而受到证监委和其他有关部门的查处;一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虚增业绩,大肆“圈钱”,极大地打击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心;三是二级市场投机行为盛行,一些机构操纵股价,牟取高利,严重地扰乱了市场秩序。为了解决国上市公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就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有效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和社会的监督职能,加快建立上市公司的优胜劣汰机制,全面净化证券市场的环境。要实现这一目标,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建立上市公司的效绩评价体系。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对国国有企业制定了效绩评价制度,并正在逐步推开,但在国上市公司中还没有建立这项制度,所以本文的研究是有实际意义的。
三.本文研究的内容:
本文拟从四个方面探讨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建立。
第一部分主要从六个方面阐述建立国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意义,这六个方面是:
(一)有利于国家对上市公司的监管。
(二)有利于推动上市公司建立科学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三)有助于对上市公司经营者业绩的全面考核。
(四)有利于引导上市公司的'经营行为。
(五)有利于增强上市公司的形象意识。
(六)有助于投资者的理性投资。
第二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证建立国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可行性。这三个方面是;
(一)国有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上市公司开展效绩评价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国上市公司现有的基础比较好,更适合效绩评价工作的开展。
(三)政府有关部门、投资者、和上市公司比较支持上市公司开展效绩评价工作。
通过上述两个部分的分析论证,说明国建立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三部分是本文要研究的重点。提出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设计方案。设想从五个方面构建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框架。这五个方面是:
(一)全面阐述和分析效绩评价体系六个基本要素的内容、作用。
(二)重点研究效绩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效绩评价的核心,初步思路是参照国有企业效绩评价体系指标体系,结合上市公司现状和特征,设计上市公司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权数配置。
(三)确定评价标准采用行业标准和评议参考标准。
(四)制度评价方法。评价方法考虑采用工效系数法和综合判断法。
(五)提出组织实施的方法。建议在起步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第四部分是实例分析。运用本文设计的效绩评价体系对某一家上市公司效绩进行评价。
四、本文研究的结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一是旨在引起社会和政府有关部门对建立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二是为有关部门研究和制定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提供参考;三是从理论和实践老感两个方面提高本人的专业知识水平。
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通用18篇)篇十三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学互动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主要从实际教学出发,从创新、赞美、争论等几个方面谈谈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运用。
关键词:互动;创新;交流;分享。
素质教育下,死板的课堂教学已经不适合当今时代学生的需求。我们要想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改变以往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课堂互动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一直运用这种教学方法,现将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一、创新性地使用教材,给师生互动创造机会。
当今社会是一个网络时代,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在网络中获取很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素材。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这种网络特性表现地更为突出。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可以随意在网络中找到各种学习材料、教学参考、习题解答等等内容。如果我们教师不创新性地使用教材,而只是简单地按照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势必会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不高,毕竟大部分内容学生都已经了解过。因此,我们一定要比学生做更多的功课,创新性地使用教材,利用更多学生感兴趣的,没有了解到的内容来开展课堂教学。这样,我们的教学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才能得以实现。
二、利用肯定性、积极性的教学评价激发学生互动的欲望。
三、利用说、演、争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
1.说。说,当然不是漫漫而谈,不着边际,游离于课本之外和远离于他们的实际生活去说,而是根据课文内容,找准切入点。现在的语文教材选用均采用新课标,文章选材大都和初中学生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这样一来,如果找准了课文的切入点,学生就不会没话可说了。如上《散步》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和家人(父母、爷爷、奶奶等)之间有什么难忘的事?他们的哪一句话、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顿时,课堂上像炸开的油锅,沸腾了。学生开始感到不好意思说,最后都争先恐后地说,说到动情处,有的学生抑制不住情绪,泪水顺着脸庞滑落。通过这一问,学生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演。教材上不乏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段落句子(特别是记叙文)。以前上课对于这些段落句子总是一读了事,然后再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去体会一下课文语言的.精彩。美其名曰“想象”,其实仅靠想象是难于体会其妙处的,充其量只能算是隔靴抓痒,且这样也给一些思想懒汉以可乘之机,长此以往就会使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消失殆尽。现在对于这些段落、句子的处理方式是采用“演”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情节扮演其中的角色,再现课文的情境。
3.争。所谓争,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针对某一学习内容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和看法,通过大家在互相争论的过程中,达到一种共识,或者是相互学习沟通的过程。语文学习很多内容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尤其是对一些文章的理解。学生之间看文章角度的不同以及学生知识层次、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学生对文章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很正常的,我们教师要很好地利用这种不同的想法,让学生通过争论的过程,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碰撞,激发出更好的学习热情和欲望。这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沟通等基本的语文能力,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要求的“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当然,语文学习中,并不是所有内容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例如,记叙文中的六个基本要素、议论文中的三个基本组成等都是固定的模式这些是没有必要让学生争论的。争论只适合于新学习的一些文章,并且在争论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监督、引导和总结工作,保证争论的有效性。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方式被引入到语文教学中来。而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方面,课堂互动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互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素质教育下提倡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好的教学方式。因此,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多运用教学互动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通用18篇)篇十四
小弈互动课堂是一个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互动教学服务的平台,它不仅为老师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更提供了更简便,更有趣和更有效的课堂互动方式。通过小弈互动课堂,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学习知识、加强和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提高学习效果。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的小弈互动教学体验和心得。
小弈互动课堂是一个非常有创意和互动性的教学平台。它提供了多种不同的教学工具和模板,例如多选题,填空题,图片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学习效果。我发现用小弈互动课堂可以让我更好地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并及时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同样,学生们也可以立即得到反馈,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更好地检验知识点。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利用小弈互动课堂来提高课堂互动。例如,在化学课上我通过小弈互动课堂讨论课程内容,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了讨论,从而增强了课堂互动性。同时,我也在小测试等活动中使用小弈互动课堂,例如,我在循环论证单元中为学生设立了小测试,并采用小弈课堂互动方式,提升了同学们对循环论证策略的掌握。教学效果也很显著,学生们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更活跃的态度,并且更加专注,学习效果进一步提高。而且,我注意到,学生们也变得更加自信,更加敢于参与课堂讨论,而不仅仅是沉默地听讲。
在使用小弈互动课堂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网络不畅的情况下,有些学生无法及时获得教师的精准指导。同时,由于时间有限,有时可能需要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修改问题的内容,很多时候我会感到有些挑战。遇到这些情况,我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克服目前的问题,如对问题进行简单的更改,或在网络不畅的情况下使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
第五段:小弈互动课堂的发展可能性和总结(200words)。
总的来说,小弈互动课堂是一个非常有前途和发展潜力的互动教育平台。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升级,小弈互动课堂必将有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优异的教育效果。通过使用小弈互动课堂,教师不仅可以改善课堂效果,更能够开发出更多创意,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其更加深入地了解课程内容。与此同时,学生们也将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提高对知识的掌握和利用以及课堂互动体验。小弈互动课堂的前景和推广非常令人兴奋,我会继续关注它的发展,并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应用和尝试。
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通用18篇)篇十五
近年来,小弈互动课堂在教育领域中逐渐受到关注。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工具,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的学习方式,让学习不再枯燥和单调。在使用小弈互动课堂进行教学过程中,笔者体会颇多。本文将会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多媒体教学工具的运用。小弈互动课堂作为一种多媒体教学工具,能够为课堂带来更多的科技感和视觉体验。教师能够通过使用小弈互动课堂来将课堂内容展现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参与进来的积极性更高。例如,在物理课上,我们会添加一些引人注目的图形,以解决一些理解上的困难。
第二,互动性的提高。小弈互动课堂除了能够丰富学习内容之外,还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通过小弈互动课堂,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例如提出问题,作出回答,共同建立思维模型等。课堂上关于一个问题争论的工作将会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
第三,趣味性的提高。除了互动性之外,小弈互动课堂的应用还能够增加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课堂的游戏化设计将会提供给学生一种全新的体验,这对于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会非常有帮助。例如,在英语课上,我们每次学习一个新单词时,都会通过小游戏来巩固句式。
第四,实际应用的意义。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工具,小弈互动课堂本身带有很高的实际应用意义。通过对小弈互动课堂的应用,我们不仅仅能够提高学习效果,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更好的运用相关工具。尤其是在缺乏帮助的情况下,对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非常有帮助。
第五,信息化时代的前瞻性。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科技正在逐渐改变着各行各业。教育也不例外。小弈互动课堂的出现是未来教育走向数字化的一个证明,未来教育会更加注重信息化时代的前瞻性,这对于培养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非常有帮助。
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通过使用小弈互动课堂,课堂变得更加有趣、有效并且具有未来教育走向数字化的时代特色。小弈互动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成果,成为了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期望未来,小弈互动课堂教学的应用会更加广泛,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通用18篇)篇十六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互动课堂逐渐成为了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我作为一名教师,在过去的几年里通过网络互动课堂进行了一些尝试与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与体会。下面将从课前准备、教学过程、学生反馈、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总结与分享。
首先,课前准备是网络互动课堂教学的关键。在开始进行网络互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需要精心准备教学内容,并熟悉相关的网络互动技术。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网络互动课堂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技术操作能力。在这方面,我参加了一些培训课程,学习了各种网络互动工具的使用方法。同时,我还积极与同行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网络互动课堂教学中的经验与教训。通过这些准备工作,我逐渐掌握了网络互动课堂教学的核心要领,为后续的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教学过程是网络互动课堂教学的实质。通过网络互动,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实现实时的互动与交流,这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网络互动课堂中,我经常采用小组讨论、在线问答和互动游戏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例如,在进行小组讨论时,我通常会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网络平台在课堂上进行实时的讨论与交流。这种形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另外,我还会利用在线问答和互动游戏等形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
然后,学生反馈是网络互动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通过学生的反馈,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感受和理解程度。在我的网络互动课堂中,我经常会要求学生填写课后反馈表,包括对课堂内容的评价、对教师教学方法的评价以及对自己学习效果的评价等。通过这些反馈,我能够了解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和理解程度,进一步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更加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我还会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需求。这种及时的反馈机制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够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信任。
最后,教学效果是网络互动课堂的终极目标。网络互动课堂的理念在于通过教学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网络互动课堂教学的确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互动的课堂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同时,网络互动也培养了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时更加灵活和自信。这些都使我深信网络互动课堂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对网络互动课堂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课前准备、教学过程、学生反馈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经验与体会为我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多启示。我相信,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网络互动课堂教学必将为教育事业带来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通用18篇)篇十七
课堂教学是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主阵地、主渠道,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改革的永恒主题。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把教学改革的着眼点放在教学模式这一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的中介上,以此来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以“统”(学)、“独”(教师独占课堂)、“死”(教师教学方法呆板,学生被动学习)、“费”(费时费力,教学效率低下)为特征的课堂教学还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这样的课堂教学显然是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的,必须加以改革。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以此来改变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构建起全新的教学模式。
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目标教学基本模式的前提下,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体验,动眼观察思考,动口表达议论,动耳感知体会,动脑思维创新,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突出了主体性,活化了思维。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通过导学谐振,满足学生主动探索的需要,从而促进主体发展。多维互动教学模式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人境互动来完成教学任务。它以活动教学理论为依据,把教学活动视为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视为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与交互活动过程。“多维”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信息传递、师生交往等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立体的;“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活动(交往、沟通)。因此,“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将从活动入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谐师生的人际关系,强化学生的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的构建将有利于改善课堂中的人际关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从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各方面的素质和谐全面地发展。“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的主要结构要素包括:一是教师、学生、教学资源构成“四边形关系。
在这基本流程中,根据不同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以及教材自身的特点,构建了以下几种不同的教学模式:。
(一)情境-陶冶式。
人的认识是一种复杂的活动,不仅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还是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不仅是理智的活动,而且是情感活动。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学任务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全面通过情感陶冶,充分调动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使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情绪愉快饱满和精神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多媒体教学具体有综合文字、表格、图形、图象和动画的能力,具有图文声像并茂,动静快慢结合的优点。教学中,我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如:《我来做个小导游》一课中,教师为学生展示熟悉的家乡风景名胜:杭州乐园、东方文化园、所前生态园、山里人家、钱江观潮城……并颁发小导游证激励学生为大家导游,《家乡特产知多少》一课时,让学生与家乡特产亲密接触,走进乡村与田野,围垦沙地的萝卜干、所前杜家的杨梅、进化的青梅、海涂的水产、新街的苗木……活生生的画面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的地球》一课中,美丽的星球、七大洲、四大洋,麦哲伦航线,呼之欲出;《世界真奇妙》,举世闻名的建筑,异国他乡的地理风光,精彩纷呈的文艺作品拓之而来,这种情境-陶冶式模式,真正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美丽灿烂、生情并茂、富于挑战性的知识海洋,激发了学生渴望学习的冲动,产生了强烈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认知活动中去。经过课堂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为:。
学生:质疑--入境--联想--练习。
教师:设问--创情--引导--评价。
这一教学模式广泛运用于品德课堂的教学中,使课堂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师就文提问,学生看书回答的老框子,形成了以”境“促”情“,以”情“化”境“的主动参与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
(二)导学-探索式。
[1][2][3]下一页。
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会自主、学会探索和发现。在现代社会,知识过时很快,但是自主、探索和发现的能力永远不会过时。
教学中,我们注重为学生提供探究发现的优化教学条件,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索发现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能有目的地进行独立探索发现学习。例如,我们在教《我国的行政区》一课时,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展示我国34个行政区,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如何巧记行政区的位置与名称。比较、发现各个行政区的特征。形象的演示、引导中教师鼓励学生去探究行政区的特点,引导学生去归纳、总结。最后产生了一系列的好办法:有的利用名称中的”湖“、”广“、”河“等特殊字识记;有的利用自编的诗歌来识记;有的利用版图形状来识记……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将抽象的教学知识形象化、趣味化,在深化教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的”引导-探究“模式的操作程序是:。
学生:观察--发现--探究--归纳--运用。
教师:设计--创境--激励--引导--评价。
这一模式在品德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激发学生勤动脑、勤动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解决问题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自学-交互式。
学生学习的规律表明,学生获得任何知识都是通过学生个体(自己)的大脑进行系统的独立思维的结果。这个学习过程是任何他人(包括教师)都不能代替的。
自学-交互式模式是对传递-接受模式的一种改造,主要是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把原来由教师讲授的部分改为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学,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让学生理解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模式有效地克服了班级教学存在的”满堂灌“、”注入式“、”一刀切“,不能照顾个别差异的缺陷,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思维、学会自我教育,实现教学活动现代化。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相关教学软件,可以向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知识和大量学习材料,学生通过人机交互作用,学习他们最感兴趣的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拓宽思路。如教学《长江长城、黄山黄河》一课时,老师将与课文有关的大量资料、信息输入微机,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了解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文化内涵,然后,相互交流学习体会,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最后学生可自行浏览欣赏祖国其他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畅谈心中的感受。当然,在学生读取教学信息的过程中,始终得到教师的帮助指导,教师依据学生反馈正确的分析,评价与诊断学生的学习效果,随时调整学习进程,不同的学生在微机上能自主选择不同的学习策略,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这一模式的基本程序是:。
学生:自学--交流--练习--归纳。
教师:引导--组织--设计--评价。
品德课运用这一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在和谐的竞争环境中学习,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四)启发-创新式。
江泽民同志站在时代的高度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和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因此,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从脑科学的角度讲,创新就是大脑皮层区域不断地恢复旧联系和形成新联系的过程。通俗地创新是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萌发出新想法,新观念的一种学习活动。创新分两种类型,一种是特殊的,另一种是一般的。小学生的创新性学习主要表现在:1、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独到见解;2、能以现不同于书本,不同于老师所介绍的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3、能灵活地运用学过的知识独立地解决新的问题等等。
我们将计算机看作一种认识的工具,鼓励学生用计算机、互联网来进行创造、研究和设计,获得新的知识。例如:通过学习编辑电脑信息小报、”一分钟设想“制作等创造品,发挥创作能力,利用网络技术获取收集信息能力。如我们教学《了不起,家乡人》一课时,孩子对家乡名人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在于我们经常提到;陌生在于我们也没有亲身接触过,也没有机会接触。教师利用学生”心求通而尚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的心态,启发、鼓励学生根据老师提出问题去网上自己寻找任何有关家乡名人的资料,学生马上操作起计算机,从网上寻找有关家乡名人的资料,结果有的学生了解了萧山农民革命的领袖李成虎;有的学生了解了唐朝着名诗人贺知章;有的学生认识了万向集团总裁鲁冠球……。每个学生将他们寻找的资料整理成家乡人物榜、小论文、小报告,然后在全班面前朗读,分享这些学习资源,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我想:这就是创新教育它既是人类教育史上最高级的阶段,也是素质教育最高形态的实践模式。
这一模式的基本程序是:。
学生:探索--交流--归纳--创新。
教师:设计--组织--指导--评价。
学生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从而将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课堂互动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媒体、教学目标等选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以上所列几种互动模式并非定式,我们会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根据学科教学内容、特点,再创课堂互动的新模式。
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通用18篇)篇十八
当前各类课堂教学模式可谓汗牛充栋、良莠不齐而且层出不穷,有的理论性强,有的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形态、互动行为特点是区分教学模式的主要因素。如赫尔巴特的“四段论”接受教学模式的基础是一种“舵手和航船”的师生关系,即控制和被控制关系;而杜威的发现式的教学模式的基础是一种“合作伙伴”的师生关系。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互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师生互动方向的双向性。
通常,人们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才是主要的,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接受信息的“受教育者”。实际上,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仅对教师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及时作出反馈,而且在课堂上通过各种身体练习、技术动作、提问等向老师传递信息和表达感情,以引发教师对自己作出相应的反馈。体育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教学是师生双向交流、相互影响的专门行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依赖学生并影响学生。而学生在课堂上要关注教师、依赖教师、模仿教师,并以自己的方式影响教师。
二、师生互动内容的情感性。
目前,有关教育理论成果中,对体育课堂学习中的运动技能学习、知识认知、智慧发展极为重视,而往往对情感的培养很少涉及。体育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人而不是机器相互作用的场所,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应该具有情感性。情感性在师生互动的内容之中居于中心位置。课堂师生互动的内容包括运动技能、知识经验、情绪情感、人格倾向等。情感是师生互动的核心,它在师生互动中所占比例远高于运动技能和知识;它作为重要的因素对互动的各个方面都产生影响,对于运动技能和知识学习能起到促进和抑制作用。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非认知心理因素(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的培养,这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是学生课堂学习和活动过程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三、师生互动结果的同质性。
同质性主要反映师生互动的质量。课堂师生双方通过相互影响可以达到共鸣,起到彼此促进的教育作用,这是师生互动的最根本的规律。在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同质性表现为在外显行为和内部情感体验两个方面。在外显行为方面,当教师采用较多的非言语行为时,学生也表现出较多的非语言行为,这是教师“身教”的示范与影响作用。就内部情感来说,教师的积极性情感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相应性质的情感体验,而学生的情绪情感状态也会对教师产生相同的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消极心态时,一定要努力发挥教师主导性,以积极的心态来影响、引导、转化之。
四、师生互动中教师的主导性。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师生互动中的主导性是指教师主动对学生施以影响,并且还要主动对学生给自己的影响予以反馈,体现教师的主动性。在当前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师生双向影响的发动者,并占有绝对优势,教师往往要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和游戏规则,向学生提出问题,或关注某个学生,或走到学生辅导和帮助学生完成动作技术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在课堂师生互动中的主导性角色。当然,教师主导性与一部分人强调的“教师决定一切”或“教师权威”是有区别的。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教师主导性表现为主动引导学生的学习与活动,主动帮助学生发展,主动给学生以反馈。
强调教师在教学中主导性,并不是忽视学生主动性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影响。相反,我们应更加重视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代教学论更加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求将教学的`重心转到学生身上,提倡教师“教为主导”,学生“学要主动”。
五、师生互动行为的非言语性。
人们一般比较重视言语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师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标准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占有很重要的比重。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行为所占的比例(时间、频次)、所起的作用(引起学生的关注、传递信息)都比言语行为要多。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非语言行为具有特殊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它是对语言的必要深化和补充。
作为一种极富表现力的交流手段,非语言行为对教学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非语言行为可以调节教学的氛围和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教师站在队伍前,一言不发,只是用目光注视每一位学生,使学生迅速做好上课准备,并利用眼睛的相互对视来传递一种友好、关切的信息,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其次,非语言行为能够调控教学的过程,如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常常是利用目光、手势来调整练习的进程。教师可以运用点头、摇头、手势等代替自然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指示,也可以在讲授的同时借助特殊的手势和身体姿势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组织教学,教师通过有意识地运用控制人际空间距离来达到组织、管理教学秩序的目的,使学生与教师在不同空间距离的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