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报告既是对实践活动的总结和概括,也是对自身能力和成长的评估和反思。实践报告写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您的实践活动的效果和总结的价值,以下是一些范文供您参考。
最新初中物理趣味实验实践报告(通用18篇)篇一
通过演示昆特管,反应来回两个声波在煤油介质中交错从而形成的波峰和波谷的放大现象。
电源,昆特管。
一根玻璃长,管里面放一些没有,在一段时致的封闭端,另一端连接一个接通电源的声波发生器,打开电源,声波产生,通过调节声波的频率大小,来找到合适的频率,使波峰和波谷的现象放大,从而发现有几个地方、出现了剧烈的震动,有些地方看似十分平静。
看到这个实验,了解到波的叠加特性,也感受到物理的神奇。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电磁波、声波、光波的世界当中,了解一些基本的关于博得只是对于我们的健康生活是很有帮助的。
最新初中物理趣味实验实践报告(通用18篇)篇二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一、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二、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三、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四、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最新初中物理趣味实验实践报告(通用18篇)篇三
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白纸一张、三角板一对、刻度尺一把。
1.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2.猜想与假设:
平面镜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可能。
3.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1)检查器材。
(2)在桌上铺上白纸,在白纸上竖直的放上平板玻璃,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3)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4。
(5)观察两根蜡烛的位置并记录。
(6)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像的位置跟物体和平面镜的位置的关系。
(7)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最新初中物理趣味实验实践报告(通用18篇)篇四
找一个底面很平的容器,让一个蜡烛头紧贴在容器底部,再往容器里倒水,蜡烛头并不会浮起来;轻轻地把蜡烛头拨倒,它立刻就会浮起来。
可见,当物体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时,两个接触面间就没有液体渗入,物体的下表面不再受液体对它向上的压强,液体对它就失去了向上托的力,浮力当然随之消失了。
现在,你能提出为潜艇摆脱困境的措施了吗?
“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对“浮力就是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和向下的压力之差”这一结论是可以理解的,但却难以相信,因此做好浮力消失的实验是攻克这一难点的关键,下面介绍两种简便方法。
器材:大小适当的玻璃漏斗(化学实验室有)一个、乒乓球一只、红水一杯。
步骤:
(1)将乒乓球有意揿入水中,松手后乒乓球很快浮起。
(2)用手托住漏斗(喇叭口朝上,漏斗柄夹在中指和无名指之间),将乒乓球放入其中,以大拇指按住乒乓球,将水倒入漏斗中,松开拇指,可见乒乓球不浮起,(这时漏斗柄下口有水向下流,这是因为乒乓球与漏斗间不太密合)。
(3)用手指堵住出水口,可见漏斗柄中水面逐渐上升,当水面升至乒乓球时,乒乓球迅即上浮。(若漏斗柄下口出水过快,可在乒乓球与漏斗接触处垫一圈棉花,这样可以从容地观察水在漏斗柄中上升的情况。)。
器材:透明平底塑料桶(深度10cm左右,口径宜大些,便于操作)一只、底面基本平整的木块(如象棋子、积木、保温瓶塞等)一个、筷子一根、水一杯。
制作小孔桶:取一铁扦在酒精灯上烧红,在塑料桶底面中央穿一小孔、孔径1cm左右,用砂纸将孔边磨平即成一小孔桶。
步骤:
(1)将木块有意揿入水中,松手后木块很快浮起。
(2)将木块平整的一面朝下放入小孔桶中并遮住小孔,用筷子按住木块,向桶中倒水。移去筷子,可见木块不浮起。(这时小孔处有水向下滴,这是因为木块与桶的接触面之间不很密合)。
(3)用手指堵住小孔,木块立即上浮。
上述两例针对实际中物体的表面不可能绝对平滑这一事实,巧妙地利用“小孔渗漏”使水不在物体下面存留,从而使物体失去液体的向上的压力,也就失去了浮力,结果本应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和木块却被牢牢地钉在了水底,不能不令学生叹服。接着步骤(3)又魔术般地使浮力再现,更令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
一、实验目的: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连接方式。
a.按图1-1的电路图,先用铅笔将图1-2中的电路元件,按电路图中的顺序连成实物电路图(要求元件位置不动,并且导线不能交叉)。
b.按图1-1的电路图接好电路,闭合和断开开关,观察开关是同时控制两个灯泡,还是只控制其中一个灯光泡.
观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把开关改接在l1和l2之间,重做实验b;再改接到l2和电池负极之间,再重做实验b.观察开关的控制作用是否改变了,并分别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电路图电路图。
的实物电路图.
电路图。
b.按电路图在实物上连接并联电路,然后进行下述实验和观察:。
a.闭合s1和s2,再闭合或断开干路开关s,观察开关s控制哪个灯泡.
b.闭合s和s2,再闭合或断开干路开关s1,观察开关s1控制哪个灯泡.
c.闭合s和s1,再闭合或断开干路开关s2,观察开关s2控制哪个灯泡.
1.在串联电路里开关控制____________用电器;如果开关的位置改变了,它的控制作用_________.
2.在并联电路干路里的开关控制__________________用电器;支路中的开关只能控制_______________用电器.
最新初中物理趣味实验实践报告(通用18篇)篇五
四、还可以选用易拉罐,拉盖不要全部拉开,开口尽量小一些。倒净饮料后用电吹风对罐体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后,把拉口处用橡皮泥封好,确保不漏气。再用冷水浇在易拉罐上,一会听到易拉罐被压变形的声音,同时看到易拉罐上有的地方被压瘪。说明气体热胀冷缩、也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最新初中物理趣味实验实践报告(通用18篇)篇六
5.自我评估.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最新初中物理趣味实验实践报告(通用18篇)篇七
实验操作:
1.先做无水的情况下,将细试管插入粗试管中,然后倒置,细试管将向下落;
升。
实验中的科学:粗试管中无水时,细试管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就会下落。而粗试管中有水时,细试管上方是水,下方是空气,细试管会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向上运动。地球对周围物体的压力叫做大气压力。随着距离地面高度变化,大气压力也在变化,位置越高,压力越小;位置越低,压力越小。
掉不下去的塑料垫板。
思考:盛水的杯子上覆盖垫板,杯口朝下时,垫板会掉下来吗?实验准备:玻璃杯两个、水、塑料板一块实验操作:1.将玻璃杯里装满水。2.用垫板盖好杯口。
3.一只手扶杯子、另一只手按住垫板。
4.用手扶住,将杯口翻转过来,使杯口朝下。
实验中的科学:垫板覆盖在盛水的杯子口上,因为杯外空气压力的作用,垫板就不会掉下来。
试一试:如果杯子里的水不满或没有水,塑料板会怎样,请你试一试?
蜡烛吹不灭。
思考:用力吹燃烧的蜡烛,却怎么也吹不灭。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实验准备:1根蜡烛、火柴、1个小漏斗、1个平盘实验操作:
1.点燃蜡烛,并固定在平盘上。
2.使漏斗的宽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小口对着火焰用力吹气。
3.使漏斗的小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宽口对着火焰用力吹气。
实验中的科学:
1.流体的压强与流速有关,流速越大,压强越小。从漏斗的小口对着火焰用力吹气,漏斗的宽口端空气的流速小,压强大,蜡烛不容易被吹灭,而且火焰还会向上冲。
2.如果从漏斗的宽口端吹气,蜡烛将很容易被熄灭。
能自己跳开的纸杯。
准备材料:两只纸杯(或轻的塑料杯)实验步骤:
1.把两只纸杯重叠好后,搁在桌面上;
2.用手轻轻抓住下面的纸杯,用力对上面的纸杯沿水平方向吹气,上面的纸杯便会迅速地跳离开来。
吹不出来——神奇的兵乓球。
实验准备:
乒乓球一个、漏斗一个。
实验步骤:
1.拿一个乒乓球放在漏斗里,仰着头,往漏斗里吹气,比一比,看谁能把乒乓球从漏斗中吹出来?2.同学们说:这还不容易吗?老师说:容易?大家试试。3.事实告诉我们:越是使劲想把乒乓球吹出来,它越是呆在那里不动。
实验二。
会听话的小瓶(简易浮沉子)。
思考:你在电影或电视剧中看到过潜水艇吗?知道潜水艇为什么能浮于水面,又能潜入水中,它是怎么实现向上浮和向下潜的呢?实验准备:废旧塑料饮料瓶(500-1000ml,透明有盖)、口服液小瓶、注射器等。
实验操作:
2.把口服液小瓶放入饮料瓶中,然后盖紧瓶盖(如下中图),尽量做到不漏气;
3.用力挤压饮料瓶,可看到口服液小瓶下沉(如下右图)。撤去压力,可看到口服液小瓶向上浮起。用力得当,可使口服液小瓶停止在水中某一位置。注意瓶中水尽量装得满一些,残留的气体越少,实验效果越好。
实验中的科学:小瓶放入水中由于所受浮力等于重力,所以会浮于水面。当用力挤压饮料瓶时,瓶内气压增大,会有一部分水被压入口服液小瓶,使口服液小瓶重力变大,重力大于浮力,小瓶就会下沉。撤去压力时,瓶内气压变小,会有一部分水被流出口服液小瓶,使口服液小瓶重力变小,重力小于浮力,小瓶就会上浮了。用力得当,会使口服液小瓶中的水适当,重力等于浮力,小瓶就会停止在水中某一位置了。潜水艇就是这样实现向上浮和向下潜的。(如果想看到口服液小瓶中水的变化,可以在小瓶中用注射器装入有颜色的水)。
笔帽潜水员。
思考:潜水艇为什么能潜入水下,又能回到水面呢?我们来做一个“潜水员”的玩具吧!
实验准备:塑料笔帽1个、橡皮泥1块、水1杯、矿泉水瓶1个实验操作:
1.将橡皮泥粘到笔帽底部。(笔帽一定不要有洞)2.在水瓶中完全灌满水,把笔帽放进瓶子,拧紧瓶盖。3.用力挤压瓶子,观察笔帽沉下瓶底。4.松开手,笔帽又回到瓶子顶部。实验中的科学:
1.笔帽里的空气使它漂浮。
实验三。
火山爆发。
思考:你知道吗?一种水会飘在另一种水的上边,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水下的“火山”喷发,来观察这个现象吧!
实验准备:玻璃缸或盆1个,冷热水若干、墨水少量、带盖的小瓶1个。
实验操作:
1.在玻璃缸中倒入3/4的冷水。
2.在小瓶中装满热水,加入几滴红墨水,拧紧瓶盖,并摇晃均匀。
3.把小瓶放在缸底并拧开盖子。
4.观察红墨水喷向水面:热的染色水在冷水的上面形成了一层。实验中的科学:
瓶子里的红色热水密度较小,会向上升,这样看上去就像“火山爆发”。实验时冷热水差别越大越好。
最新初中物理趣味实验实践报告(通用18篇)篇八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要工作方式,也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学生的学习兴趣、钻研精神以及业余爱好等多方面的发展,都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力学、电学以及光学等,其基础知识抽象难懂。基于此,作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证研究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1)以学生为实验主体。物理实验教学是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合作学习。以额定电功率试验为例,首先,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重点关注学生的实验表现,并针对学生实验中常见的问题或错误操作进行讲解示范。其次,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留有足够的实验时间,让学生能够在试验中得到充分的自主发挥,而教师主要负责对灯泡功率测试的操作进行示范和纠正,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形式化实验教学,影响实验的教学效果。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测试结果的展示,并通过讲解的方式对灯泡的额定电功率进行汇报,在加深学生实验印象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想法,吸取经验,提高个人修养。
(2)教师平等参与实验。教师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要遵循平等参与的原则,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来。首先,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认清自己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减轻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从而营造出轻松的实验氛围,保证物理实验教学的基础条件。其次,教师要释放学生的心理压力,这样学生在实验中才会积极且及时地向教师提出问题,并主动要求教师进行实验评价,在放松的状态下全身心投入到物理实验中来。最后,教师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规定和要求,真正做到参与实验而不是干预实验。面对学生实验中的各种问题,不能进行直接干预,而是站在学生的视角和思考角度解决实验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容易意识到问题所在,记住解决办法。
(3)合理化分组实验。以小组划分进行教学是物理实验教学对合作学习进行应用的主要形式,而想要通过学生分组合作的方式提升教学效果,那么就要保证这一方式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首先,要保证小组划分的合理性。参考教学研究数据可得知,四人小组是实验教学中最优的划分选择,如人数过少容易影响完成实验的效率;而人数过多则使任务分配不清,出现某一部分学生在实验中被忽视、实验无法起到教学意义等情况。同时,小组内部也可以进行拆分,两两合作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动手能力。其次,教师还要注意小组成员的组合安排。在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群体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特点、反应能力、理解能力、操作能力、领导能力都有着较大的差异,教师在进行分组安排时要充分考虑这些个体因素,尽量保证小组内每个成员能够优势互补、互帮互助,从而达到合作学习的最优效果。最后,教师还要注意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不是仅限于组内合作,小组之间的经验交流、借鉴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视野,对教学资源也能够达到最大化的利用,而合理的安排利用也有助于学生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物理实验教学。
(1)学习任务的布置。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注意平均每小组的综合能力,以便于学习任务的选择与布置。一方面,教师需要考虑学习情况、知识发展水平等小组整体因素,所布置的实验任务在保证大多数小组能够独立完成的同时,也要考虑其对学生的教学意义。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把握好实验任务的合作性,选择具有明确分工合作步骤且适合各组人员数量的案例实验。以《液体密度》教学为例,教师可选择液体密度的对比作为学习任务。小组内两两合作,两名组员用烧杯盛放一定体积的盐水并记录好质量,另外两名组员则用相同方法选取并记录好牛奶的质量,之后通过公式计算对比二者的密度,最终得出结论。
(2)学习内容的安排。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重视知识点与讲解方式的特点,实验教学中注重的是实践参与,让实验的教学价值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能够得到体现,因此,教师安排学习内容时要重点考虑这些因素。比如摩擦力实验,这一实验流程较多,且实验结果明显,既可以让每一位小组成员充分参与其中,也能够保证对学生起到教育意义。
(3)客观的实验评价。在实验完成后,教师还应该对实验进行总结性的客观评价,在肯定学生实验成果的同时,明确指出各小组在实验过程中的不足,并给出解决办法,促进学生快速成长,使其在团队合作中更好地贡献自身力量。教师还可以设立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杨惜春.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3(34):64.
[2]刘永娟.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利用情境创设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研究[j].新课程(上旬刊),2015(10):123.
最新初中物理趣味实验实践报告(通用18篇)篇九
:1.知道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二、实验器材:抽气机,抽气盘,闹钟(或电铃);带橡皮塞的圆底烧瓶,玻璃管,带夹子的橡皮管,带线的玩具小铃,橡皮筋,水。
三、
实验原理: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四、实验过程方法一:用图1所示装置演示真空不能传声。
1.将启闹的闹钟(或电铃)放在抽气盘上,在玻璃钟罩底边均匀涂上一层凡士林,并罩在抽气盘上,略微转动玻璃钟罩且稍施压力,使钟罩与抽气盘接触紧密,这时能听到闹铃声;2.用抽气机抽出罩里的空气,可以听到铃声随着罩里空气的稀薄而逐渐减弱;3.关闭抽气机,打开进气阀门,将空气慢慢放入钟罩里,又听到铃声逐渐加强。
方法二:用图2所示装置演示真空不能传声。
1.烧瓶内装水10~20厘米3,在穿过橡皮塞的玻璃管下端悬吊一玩具小铃,将橡皮塞塞紧。轻轻摇动烧瓶,听见小铃声音;2.给烧瓶加热,烧至玻璃管上端橡皮管口排出水蒸气时(尽量赶出瓶内空气),关闭夹子,停止加热,待瓶内水蒸气凝结后再摇动烧瓶,听见铃声很小;3.松开夹子,听见“咝”的进气声,再摇动烧瓶时,铃声又变大。
五、实验结论:
六、实验小组成员:
图1图2。
最新初中物理趣味实验实践报告(通用18篇)篇十
实验目的:
观察光的反射现象,找出光反射时所遵循的规律。
实验器材:
平面镜、一张白硬纸板、激光笔、量角器、几支彩笔。
实验步骤:
3、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几次,换用不同颜色的录每次光的径迹;
4、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on两侧的?i和?r,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5、把纸板nof向前或向后折,在纸板上还能看到反射光吗?
最新初中物理趣味实验实践报告(通用18篇)篇十一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一。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二。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三。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四。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5.自我评估。
6.交流与应用。
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最新初中物理趣味实验实践报告(通用18篇)篇十二
实验名称声音的高低变化。
实验步骤。
1、先把杯子编号。然后1号杯子盛满水;2号杯子盛大半杯水;3号杯子盛半杯水;4号杯子盛少半杯水。
2、用小木棒按1-4或4-1的顺序敲击杯口,观察声音的变化。
3、固定橡皮筋的两端。拉的紧些拨弹;拉的松些,再拨弹,观察声音的变化。
实验现象。
及结果。
2、橡皮筋拉的紧,它振动的就快,声音就大,橡皮筋拉的松,它振动的就慢,声音就弱。说明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大;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小。
实验年级四年级实验人。
指导教师。
实验成绩。
实验名称气温的测量。
实验步骤。
1、选择两个地点:阳光下和背阴处来测量它们的温度;
2、测量一天中,清晨、商务、中午、下午、傍晚的气温。
实验现象。
及结果。
1、阳光下的温度高,背阴处的温度低,说明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背阴的地方。
2、一天中,中午的时候气温最高,清晨的时候气温最低;还发现在一天中的气温时从低到高,在从高到低的规律变化的。
实验年级四年级实验人。
指导教师。
实验成绩。
实验名称。
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实验步骤反复呼吸口袋里的空气。
实验现象。
及结果在反复的呼吸中,感觉到呼吸越来越困难,最后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说明了在反复呼吸的空气中,氧气越来越少,还说明了吸进去的是氧气,呼出来的是二氧化碳,以至于最后呼吸困难,有要窒息的感觉。
实验年级四年级实验人。
指导教师。
实验成绩。
实验名称体验心脏的工作。
实验步骤。
1、捏住吸耳球,松手时水被吸入塑料管中,这时要马上移开吸耳球,让吸上来的水流进水盆里。
2、用吸耳球将低处水盆里的水输送到高处的水盆里,看一分钟能吸多少次?输送多少水?
实验现象。
及结果。
1、我发现一分钟能吸55次左右,输送了大约10千克的水;
2、这里的吸耳球相当于心脏,塑料管相当于血管,和心脏的工作相似,只是慢了些。
实验年级四年级实验人。
指导教师。
实验成绩。
实验名称体验胃和食管的消化过程。
实验步骤。
1、在一个塑料袋里装上水、切成小块并煮熟的蔬菜和馒头,反复捏挤袋子;
2、在一根塑料管中,装入几粒煮熟的米饭,使米饭向前移动。
实验现象。
及结果。
1、反复捏挤袋子,里面的食物被磨碎,揉烂,这个袋子很像我们身体里面的胃的功能,说明食物在胃里被磨碎和分解,帮助消化。
2、当我们向前吹的时候,我发现米饭才能向前移动,也就是我们给它一个力量。这和我们消化器官中食管很相似,说明食管里面是光滑的,可以把食物输送到胃里。
实验年级四年级实验人。
指导教师。
实验成绩。
最新初中物理趣味实验实践报告(通用18篇)篇十三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1.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2.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3.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4.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最新初中物理趣味实验实践报告(通用18篇)篇十四
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形象、直观、有趣,对形成概念、启迪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传统的验证性演示实验多数距离学生较远,可观察性差,现象不明显,教学效果并不好,特别是有些演示实验现象瞬间即逝,若不认真、仔细地进行观察,学生就无法观察到实验现象。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来看,实验教学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逆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采用验证式,这种实验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阻碍了学生的想象力,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无法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因此,我认为,只有采用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才能克服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进而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需要注意的是,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给每个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共同提高的实验环境,具体而言,实验环境主要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是指实验设备的开放,软环境指实验室管理制度、场所的配套。
一、开放实验器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完成实验的速度必定会有快有慢,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为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广大物理教师应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此模式要求在实验过程中,先将学生按照实验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等的不同分为若干组,同时鼓励那些动手能力强,学有余力的学生帮助学困生一起完成更多的实验,如在判断摩擦力的方向时,教师应该先给学生提供玩具自行车、长木板、饮料瓶等形成资源共享,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设计并进行实验,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实验结论指导学生在小组间进行有序的交流,并选择一两组最佳的实验方案实现资源共享。比如,有一个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小孩爬杆问题,小孩向上运动,而摩擦力的方向也向上,说明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另一组设计的实验是手握饮料瓶静止的实验,不但说明了手与饮料瓶之间存在的摩擦是静摩擦力,而且说明了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经过大量的开放式实验,学生得出了以下结论: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方向相反。通过这样的亲身实践,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变得更加牢固,同时也对物理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
对于一些设计简单、操作简单,同时又安全无危害的演示实验,教师可将其变为学生的演示实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在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a、b、c3个大组,8个小组,并提供电源、滑动变阻器、导线、铁钉、带有铁芯的螺旋管、大头针等实验器材。a大组有2个小组,教师可安排他们用带有铁芯的螺线管去探究实验,同时在改变电流的大小这一点上,一个组用滑动变阻器,一个组用电阻不变而改变电源电压的方式去探究。另外,他们一组螺旋管内有铁芯,另一组则没有铁芯,让他们通过观察吸引大头针数目的多少来判断磁性的强弱;b组有4个小组,教师可以安排他们用导线绕在铁钉上自制电磁铁的方式去探究,其中两组用50匝,另外两组用100匝,在电流不变的情况下,观察吸引大头针数目的多少,c组有2个小组,教师可安排其中一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分别去做a、b组的试验,最后在小组间交流讨论得出结论。a组得出线圈匝数不变时,电流越大,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数目越多;电流越小,吸引大头针的数目越少;线圈匝数不变且电流相同时,有铁芯时吸引大头针的数目多,无铁芯时吸引的少。b组得出电流相同时,线圈匝数越少时,吸引大头针的数目越少;线圈匝数越大时,吸引大头针的数目越多。c组则既有a组的结论,又有b组的结论。令学生惊奇的是,不同的方法竟然能够得出相同的结论,并最终总结出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电流的大小,线圈匝数的多少,有无铁芯有关。接着,教师可以问一问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学生经过讨论后回答:这是电流的热效应。这一讨论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课堂气氛空前活跃,这样的实验课使学生有问题可问,教师有内容可教,真正实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实现了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使学生的能力实现了螺旋式上升趋势。
总之,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实验场所,让每组学生都能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来选取不同的器材,这样的实验不仅培养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动手能力,使每位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也让每位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夯实了学生进行实验的技巧、数据处理、误差分析、故障排除等基本能力,为以后的探究性实验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初中物理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最新初中物理趣味实验实践报告(通用18篇)篇十五
找一个底面很平的容器,让一个蜡烛头紧贴在容器底部,再往容器里倒水,蜡烛头并不会浮起来;轻轻地把蜡烛头拨倒,它立刻就会浮起来。
可见,当物体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时,两个接触面间就没有液体渗入,物体的下表面不再受液体对它向上的压强,液体对它就失去了向上托的力,浮力当然随之消失了。
现在,你能提出为潜艇摆脱困境的措施了吗?
“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对“浮力就是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和向下的压力之差”这一结论是可以理解的,但却难以相信,因此做好浮力消失的实验是攻克这一难点的关键,下面介绍两种简便方法。
器材:大小适当的玻璃漏斗(化学实验室有)一个、乒乓球一只、红水一杯。
步骤:
(1)将乒乓球有意揿入水中,松手后乒乓球很快浮起。
(2)用手托住漏斗(喇叭口朝上,漏斗柄夹在中指和无名指之间),将乒乓球放入其中,以大拇指按住乒乓球,将水倒入漏斗中,松开拇指,可见乒乓球不浮起,(这时漏斗柄下口有水向下流,这是因为乒乓球与漏斗间不太密合)。
(3)用手指堵住出水口,可见漏斗柄中水面逐渐上升,当水面升至乒乓球时,乒乓球迅即上浮。(若漏斗柄下口出水过快,可在乒乓球与漏斗接触处垫一圈棉花,这样可以从容地观察水在漏斗柄中上升的情况。)。
器材:透明平底塑料桶(深度10cm左右,口径宜大些,便于操作)一只、底面基本平整的木块(如象棋子、积木、保温瓶塞等)一个、筷子一根、水一杯。
制作小孔桶:取一铁扦在酒精灯上烧红,在塑料桶底面中央穿一小孔、孔径1cm左右,用砂纸将孔边磨平即成一小孔桶。
步骤:
(1)将木块有意揿入水中,松手后木块很快浮起。
(2)将木块平整的一面朝下放入小孔桶中并遮住小孔,用筷子按住木块,向桶中倒水。移去筷子,可见木块不浮起。(这时小孔处有水向下滴,这是因为木块与桶的接触面之间不很密合)。
(3)用手指堵住小孔,木块立即上浮。
上述两例针对实际中物体的表面不可能绝对平滑这一事实,巧妙地利用“小孔渗漏”使水不在物体下面存留,从而使物体失去液体的向上的压力,也就失去了浮力,结果本应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和木块却被牢牢地钉在了水底,不能不令学生叹服。接着步骤(3)又魔术般地使浮力再现,更令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
一、实验目的: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连接方式。
三、步骤:
1.组成串联电路。
a.按图1—1的电路图,先用铅笔将图1—2中的电路元件,按电路图中的顺序连成实物电路图(要求元件位置不动,并且导线不能交叉)。
b.按图1—1的电路图接好电路,闭合和断开开关,观察开关是同时控制两个灯泡,还是只控制其中一个灯光泡。
c.把开关改接在l1和l2之间,重做实验b;再改接到l2和电池负极之间,再重做实验b。观察开关的控制作用是否改变了,并分别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电路图电路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组成并联电路。
a.画出由两盏电灯l1和l2组成的并联电路图,要求开关s接在干路上,开关s1和s2分别接在两个支路上,并按电路图用铅笔连接1—3的实物电路图.
电路图。
b.按电路图在实物上连接并联电路,然后进行下述实验和观察:。
a.闭合s1和s2,再闭合或断开干路开关s,观察开关s控制哪个灯泡。
c.闭合s和s1,再闭合或断开干路开关s2,观察开关s2控制哪个灯泡。
1.在串联电路里开关控制____________用电器;如果开关的位置改变了,它的控制作用_________。
2.在并联电路干路里的开关控制__________________用电器;支路中的开关只能控制_______________用电器。
最新初中物理趣味实验实践报告(通用18篇)篇十六
2013年7月31日。
〔实验目的〕。
验证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物体在平面镜里成正立的虚像,像和物大小相等,它们的对应点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实验仪器和药品〕。
平板玻璃一块,两根相同的蜡烛,木板一条(约60×15×4厘米)。木板中央有窄槽,可将平板玻璃垂直地卡在木板中央,木板的侧面从中央向两边画有等距离的刻线。
〔实验步骤〕。
1.按图2.5-1组装好仪器。使平板玻璃正对着全班同学,在玻璃后面放没有点燃的蜡烛甲,前面放点燃的蜡烛乙。移动没有点燃的蜡烛(或点燃的蜡烛)的位置,直到从玻璃前边的各处看到玻璃后边的蜡烛甲好像也点燃为止。
2.将装置仪器的木板转过90°,让同学看到蜡烛甲并没有点燃,说明刚才看到蜡烛甲好像点燃的情形,实际是点燃的蜡烛乙在平板玻璃里成的虚像。虚像是正立的,和物体大小相等,虚像的位置和蜡烛甲完全重合。
3.观察蜡烛乙(物)和蜡烛甲(像)的位置,可以看到物和像的连线跟玻璃(镜面)垂直,借助于木板侧面的刻线,可得到物和像距镜面的距离相等。
〔实验现象〕。
物体在平面镜里成正立的虚像,像和物大小相等。
〔实验解释及结论〕。
物体在平面镜里成正立的虚像,像和物大小相等,它们的对应点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实验评价与讨论〕。
1.选用薄一些的平板玻璃做实验,效果较好。因为玻璃厚了,会明显的看到由玻璃前后表面反射所成的两个虚像。
2.平板玻璃要垂直地卡在厚木板的中央,玻璃如果倾斜或晃动都会改变虚像的位置,影响实验效果。
3.实验时,玻璃后面的背景应暗一些。
木垒县哈族中学。
扫力唐别克。卡吾肯。
2013年7月31日。
最新初中物理趣味实验实践报告(通用18篇)篇十七
一、将一饮料瓶底部扎几个细孔,再往饮料瓶中到入适量的水,此时会发现瓶底处有水流出,可以印证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继续迅速把饮料瓶中灌满水,然后拧紧瓶盖,这时可观察到饮料瓶底部并没有水流出。如果再拧松瓶盖,又发现水流了出来。这说明是大气压作用形成的这一现象。
二、另取一空饮料瓶灌满水后拧紧平盖,然后用酒精灯加热一钢针。轻轻的在饮料瓶下部侧壁烫一细孔(注意烫孔时不要用力挤按饮料瓶)。当扎完小孔后会发现并没有水流出,在第一个孔的相同高度处,任意位置再烫一个细孔后发现依然没有水流出来。这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的结果,并且证明了大气压是各个方向都存在的,与液体压强特点形成对比。之后在前两个细孔的上方再烫一细孔后,发现下面的细孔向外流水,而上面的细孔不向外流水,并且有空气从此处进入饮料瓶内上方。如果拧开饮料瓶的瓶盖会发现三孔都会流水。且小孔位置越靠近瓶底,水柱喷的越远。
三、再取一饮料瓶灌满水并拧紧瓶盖后,把它倒置在盛有足够多水的玻璃水槽中,在水中把瓶盖拧下来,抓住瓶子向上提,但不露出水面发现瓶里的水并不落回水槽中。(可以换更高的饮料瓶做“对比实验”,为托里拆利实验的引入打好基础。)还可以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在瓶底打孔,立刻发现瓶里的水流回水槽中。原因是瓶子内、外均有大气压相互抵消,水柱在本身重力的作用下流回水槽。
四、还可以选用易拉罐,拉盖不要全部拉开,开口尽量小一些。倒净饮料后用电吹风对罐体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后,把拉口处用橡皮泥封好,确保不漏气。再用冷水浇在易拉罐上,一会听到易拉罐被压变形的声音,同时看到易拉罐上有的地方被压瘪。说明气体热胀冷缩、也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物理实验报告·化学实验报告·生物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格式·实验报告模板。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初中物理趣味实验实践报告(通用18篇)篇十八
实验报告学习中心:专业名称:课程名称:学号:姓名:
四川省宜宾县奥鹏学习中心物理学专升本201303561853郑隆英。
14年11月2日。
内容提要。
将矿泉水瓶底剪去并瓶口向下,从上面放入一个乒乓球。因为瓶身不大,乒乓球会在下堵住瓶颈。左手持瓶身,右手从上向里倒水,由于下面的乒乓球堵住瓶颈,水只能向下渗漏。随着瓶内水的上升,下面的乒乓球尽管在它的周围和上面都是水,却没有上浮。如果用右手堵住瓶口,渗漏的水很快充满了瓶口和瓶颈之间,乒乓球的底部也会浸没在水中,它会立即“卟”地上升到水面。
关键词:乒乓球;底部;浸没;上升。
报告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