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所涉及的主题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既有学术性的也有实用性的。对于写作不自信的人来说,参考这些总结范文可以增加写作的信心。
最新三年级年月日听课记录(汇总16篇)篇一
近日,我在三年级听了多节课,不禁让我感叹时间的飞逝。从这些课堂上,我不仅学到了知识,也从中汲取了宝贵的经验。以下是我对这些课堂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发现老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和控制能力非常强。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利用小故事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引起了我们的兴趣。接着,她巧妙地运用问题引导我们思考,引发我们的思维,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效果。在她的指导下,我们主动参与讨论,解决问题,不仅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也培养了我们的合作意识。
其次,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一节数学课上,老师用投影仪将题目和解题思路放在大屏幕上展示。通过这种方式,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了教材内容,使我们对抽象概念和步骤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她还用课件呈现了一些有趣的学习材料,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效果。
再次,老师注重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在一节科学课上,老师布置了一个小实验任务。我们按照老师的指导,仔细观察、思考、记录,最后完成了实验报告。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也学会了观察和实践的方法。通过动手操作,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科学原理,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思维。
此外,老师非常注重培养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在一节体育课上,老师组织了一个小游戏,我们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比赛。在比赛中,我们需要相互配合,互相帮助才能取得好成绩。通过这个游戏,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明白了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取得成功。
最后,老师在课堂上注重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在一节英语课上,老师提出了一个看图说话的任务。我们需要根据图片内容进行描述,培养我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这个活动,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培养了我们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我在年月日三年级的课堂上学到了很多。老师的引导和控制能力,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让我受益匪浅。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这些经验将继续对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新三年级年月日听课记录(汇总16篇)篇二
2、同意第一堆的举手。
3、第二堆为什么不能?乱
4、怎么样排才能像第一堆?先分开,再对齐。
1.大象过生日图
大象伯伯过生日,小动物们都来祝贺他,都来了哪些小动物呢?
先把小动物分下来(学生分)同时3个人进行操作。
排一排(注意对齐)(老师示范)
从这个图上知道什么?
每种食物的数量。是大家最想知道的,因为要准备午餐。
小猪最少,小猴最多。
2.统计的定义
想一想刚才是怎样分水果的,又是怎样帮助大象伯伯的?
学生总结,老师板书:分,排,数,这个过程叫统计。
3.统计表
老师这儿有张表,会不会填?
介绍统计表的作用,引出统计表的需要。
1.统计鲜花
帮大象伯伯第二个忙,把小动物送的鲜花分一分。怎样来分?把花拿出来。按颜色、形状。
分好后怎样?排一排,排在格子里。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2.根据分得情况,完成统计表。(展示学生作业)
看着表你知道了什么?
每种花的数量,哪种最多,哪种最少。。
还知道什么?
互相比较,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个,。
1.大象伯伯不仅知道了每种小动物的数量,还知道了每种鲜花的数量。
大象伯伯为了感谢大家,送来了水果,请小朋友们吃。
看看有哪几种水果?
2.合成大表。分析全班的统计表,哪组最喜欢吃什么水果,最不喜欢吃,全班喜欢吃每种水果的人数各是多少(老师在展台上填表)。
今天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样去统计。
杂乱的先分一分,再对齐排一排,为了好数。
生活中的统计运用。
最新三年级年月日听课记录(汇总16篇)篇三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研活动今天上午第二节在我校举行,已经上课了,还有两个学校教师没有来,我想可能时间更改他们不知道,我赶忙通知这两个学校的校长,他们的确不知道时间的变卦,还以为是星期五呢!
课还得照常进行,不能等,执教教师是唐延珍教师。为了调动小朋友们的积极性,他先和小朋友们做了一个小游戏:两只小蜜蜂呀,飞在花丛中,飞呀飞呀,左飞飞,右飞飞…….啪啪。
边说边做动作,刚开始小朋友们有些拘谨,唐老师又一次做了示范,这下小朋友们不紧张了,随着教师做起游戏,这时导入新课。唐老师出示新课件: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出示读书要求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2考虑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读后教师检查读书情况和问题。接着学习第一段让学生读后教师提出问题1、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呢?(引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教师板书:听说)2、法布尔在听说了蜜蜂有识别方向的能力后是怎么做的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说明他不盲信,讲究事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1、那么他是怎么做试验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笔画一画他所做的事。这时教师出示课件在说他所做的事时能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
2.想一想,去掉文中的一个步骤行吗?
这时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并做指导,然后全班汇报。
3、放飞了蜜蜂后,“我”想了些什么?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呢?(同桌同学讨论)。
4、假如你是作者,听到蜜蜂回来了你的心情会怎样?
5、作者和小孩子此时的心情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激动)你认为怎样读才干表达他们的心情。让学生读书,在读书的的过程,学生读书的姿势不对,教师让学生拿起书,纠正姿势(指生读,指名评议。齐声读)教师指导朗读。
6、已经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是否能得出蜜蜂有识别方向的能力的结论呢?为什么?
7、那作者最后是怎么得出结论的呢?请大家默读第5自然段,找出能说明结论的句子。出示课件: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8、谁来读一读这一句。并请说一说你这样读的原因。(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准确无误、确确实实读”的意思。)。
10、除此之外,法布尔还得出了什么结论。(齐读最后一段)。
11、在这个结论中,可以肯定的是(蜜蜂识别方向靠的不是超凡的记忆力)无法解释的是(能识别方向的天性。)。
这时下课铃声响了,看得出这节课还没有结束,教师有些慌,于是自身得出结论:法布尔仔细观察、认真考虑。
唐老师又提出一个问题,学了这一课,你还有什么疑问?这时一个学生高高的举起手:“那三只蜜蜂跑哪里去了?”有学生说:“可能迷路了,”“可能还在路上玩耍呢!”“可能被一个顽皮的小朋友踩死了。”这时大家哄堂大笑。这节课超时3分钟结束了。
议课开始了,综合各位教师的点评,归纳出执教教师本节课的优点:
1.听说读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如在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时让学生叙述法布尔做实验的过程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一过程的设计,对于较复杂的内容,交给学生用一定的句式组织语言,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把语言的实践与内容的感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实践中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每个小朋友都得到了训练提高的机会。
2.细节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坐姿不端正,和时纠正,体现教师的认真负责。
3.发散思维的培养。结束课的时候,虽然匆促,但学生提出的问题体现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4.教学问题设计合理。让学生小组合作,不是流于形式,而是真正给学生讨论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说话和思维的能力。
1.教师对学生评价性的语言太少.
2.洼李小学的的郑丽芳教师提出建议,上课激励的语言要有艺术性。她是这样设计语言的:“你读出了激动!”或者:“有那么点点激动!”等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让学生听起来赏心悦耳。还提出教师站立的姿势应该如何做,还做了示范。
3.二小的乔丽娜教师说到有位学生在结尾时说:“‘可能被一个顽皮的小朋友踩死了。’这时教师没有进行思想教育,觉得这有点太残暴了,小学生维护动物的意思不强,所以应该随时进行思想教育。”
4.拖堂了。这时学生最不喜欢的,作为教师和时下课。
我觉得这节课无论是讲课还是评课,都比较胜利,教师教课中的让学生叙述法布尔做实验的过程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一过程的设计,更符合小学三年级的特点,值得我们教师借鉴。因为学生刚刚从二年级上来,说话能力还不强,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说,由此让我想到三年级作文教师也应该刚开始用框架式引导学生去模仿写,一段时间训练后,随着知识的积累,放手让学生独立作文,这也不失为好方法。借鉴之二:教师是小朋友的典范,所以无论教态还是说话艺术都要讲究,只有这样,由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小朋友们都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
最新三年级年月日听课记录(汇总16篇)篇四
小学课堂,特别是中低年级的课堂,教师往往不敢放手给学生,我也不例外,“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其实是“教师主体、学生被动”,课堂实效性不高。执教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寻访小动物》一课,我真没想到小学三年级的小朋友会那样见多识广、思维会那么活跃、有爱心、会关心且细心。我们不能再将风筝紧紧地篡在手里,而应该创造条件让它飞得更远、更高、更欢。
我们学校除有花台、草坪、林荫道、假山、喷泉外,还有一个10多亩的植物园,为学生实地寻访小动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了有效组织寻访活动,在与学生一道制定寻访计划、划分寻访范围、提出寻访要求(用学过的观察方法科学地寻访,不打扰小动物,做好记录,注意安全)后,出于对安全的特殊敏感,我又组织学生讨论:寻访时别触摸小动物、别伤害小动物,大家知道是为什么吗?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展示,让我们从孩子的回答中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共同成长:
学习委员率先举手回答:寻访的意思我认为重点在“访”,“寻”是为“访”做准备的,既然是“访”就要懂礼节,三顾茅庐中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其实就是“寻访”,有勇少谋的张飞要去将诸葛亮捆来,被刘备制止了,如果真是被强硬的捆去的,诸葛亮肯定不会真正帮助刘备的。寻访小动物也一样,我们只有彼此尊重,才会和谐共处、平安快乐。
子弹射中一样,疼痛能持续2到3个小时,深入骨髓,令人难以忍受)。显然在课前他做过精心准备,说实话,我没见过“子弹蚁”,也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这种昆虫,更不知道被子弹射中到底有多疼痛。虽然在我们周围不能寻访到“子弹蚁”,但全班同学却都实实在在长了见识。
通过讨论、汇报,大家对寻访有了更深的认识,寻访活动才会真正在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氛围中进行,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强化。
最新三年级年月日听课记录(汇总16篇)篇五
1、谈话。
师:
同学。
们,现在是。
什么。
季节?春天万物复苏,春暖花开,这是一个植树的好季节。(课件出示春天图,再出示同学们举着队旗走在山坡上去植树的情境图)。
生:应该是六年级的任务重些,因为他们大些。
师:让我们先来看看分配给六年级同学的任务。
2、看图列式,口算。
课件出示六年级同学植树的任务:共要种树90棵,有3个班。
师:根据这图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平均每个班种多少棵?
师:你怎么想的?用什么方法解决?
学生口答,师板书:90÷3=30(棵)。
课件依次出现五、四、三年级的植树任务,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口头说算式再口算结果。
教师板书:81÷3= 52÷2= 42÷2=21。
3、揭题。
生1:可以用计数器。
生2:估算、
生3:列竖式。
师:这些方法都行,要准确知道结果,可以用列竖式,也就是用笔算。看来,我们有必要用笔算来解决。这节课就来。
学习。
笔算除法。
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1、学习例2。
师:52÷2=的竖式你认为该怎么写?请你在本子上试试看。
学生尝试列竖式,展示学生各种的竖式写法。
学生分小棒,汇报:你是怎么分的?请上台演示。
生1:先把5整捆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得到每份是2整捆,还余1捆,再把1捆拆成10根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5根。再把2根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1根。5+1=6,20+6=26根。
生2:先把5整捆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得到每份是2整捆,还余1捆,再将1捆拆开和2根合在一起再平均分两份。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3:先分2根,每份是1根。再把5捆平均分成2捆,还多余的1捆拆开又平均分成5根,1+25=26根。
师生讨论得出比较合理化的方法:先分整捆,再分单根的。余下的一捆不能再整捆的分,要先拆开与单根的合并在一起后再平均分成2份。
课件结合分小棒的过程再演算竖式一遍。
质疑,说算理。
师: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教师提问:这次我先来提问大家。1、6是怎么来的?两个12分别表示什么?
简析刚才学生尝试做的几种错误的列竖式。
格式。
让学生订正。
2、尝试笔算81÷3=。
个别板演,学生间互相提问,同桌互说说: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辨析学生中出现的错题。
3、学习例1。
师:大家刚才口算出42÷2=21,现在你会不会用笔算来解决呢?
试试看,把竖式列在本子上。
个别学生板演后,师: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请你点名同学来回答。
生1: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2?
生2:第一步除后十位上怎么没有拉下来的数?
4、看书内化。
师:刚才这两题在书本第19、20页,同学们打开书本看看还有哪儿不明白的?
比较一下,这两题在笔算过程中有什么不同?
生:例1的被除数十位上除以一位数后没有剩余,例2有剩余。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自己说说看。
师:这两题还有什么相同点?
师生交流并小结算法。
1、基本练习。
列竖式计算36÷2、36÷3、36÷9。
比较它们的不同点(被除数十位上被除数除够除还有剩余的、刚好整除的及不够除的三种类型)。
2、辨析练习:“判断对错,有错就改。”书本第21页第2题。
先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
3、自选练习。在5分钟之内自选以下习题,再评出计算之星。
85÷5 91÷7 55÷5 64÷8 56÷2。
出示综合应用题。
今天来听课的老师大约有84人在食堂吃中饭,食堂总管张师傅准备了。
9张桌子,每张桌子可以坐6人,够用吗?如果不够,还要再准备几张?
先独立思考,再交流反馈。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这是一节朴实无华、扎扎实实的计算教学课,它体现了当今课改理念下计算教学的特点和本真,它为枯燥的计算教学洞开了一片可供学习和欣赏的天地。
1、选择教材中热。
爱
自然、保护环境、植树造林的图片作为本节的开篇情境,意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在提出数学问题,进行合理猜想,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引入笔算除法的知识。在学习笔算前,允许学生用估算、口算与笔算的方法解决52÷2=,不失时机地将估算笔算结合起来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不同计算方法的作用,感受估算的应用价值。
1、可以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体会今天的算式和算法有什么不同,从而加深对于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认识。
2、试商的方法主要看高位,而不是看个位。当学生出现这样的想法时,教师应适当引导并加以拓展讲解。
最新三年级年月日听课记录(汇总16篇)篇六
生:注意中间的一个短横,上下部分要短一些。
师:好,下面请跟老师来书空一下这个字。(生书空)请同学们在田字格本上把这个字来写两遍,写完后同桌互相看一下,刚才说到的地方是否都注意到了。(生相互检查)
师: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尊严》,你认为什么是尊严呢? 生:要有自己的底线,要有自尊。
师:大家对尊严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相信通过今天所学的这篇课文你对尊严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1. 出示“面呈菜色、疲惫不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让学生读一读,说说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描写逃难的人的神态)
2. 在文中是描写的哪些人的形象?(逃难的人)出示“逃难”,问:什么是逃难?(逃离苦难)出示逃难者的图片,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来读一读这几个词语。 2.再出示“沃尔逊、哈默、杰克逊”这几个词读一读,说明这三个词一个是地名,两个是人名。
3.快速浏览课文,结合课件中词语的提示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一位逃难的年轻人只有在工作之后才肯吃别人给他食物,最后成为石油大王的故事。)
1.这篇课文题为《尊严》,在文中有一句话中提到了这个词,同时这句话也是杰克逊大叔对当时的哈默的一个评价,谁能找出了给大家读一读?(生找到,读一读,过了两年,杰克逊大叔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杰克逊对女儿说:“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2.出示这句话,再请一名同学来读一读。这句话是本课中颇有深意的一句话,值得我们去深入地体味。像这样含义深刻的句子,多问几个为什么会帮助我们理解得更加透彻。下面请大家都来读读这句话,你能围绕它提出什么问题?(生读,提问,为什么是说他是富翁,为何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外貌的句子,请大家找一找。(生找,指名读,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同学们,在这里描写这个年轻人的外貌就用了两个词(脸色苍白、骨瘦如柴),你从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生答,很饥饿,很贫穷,很可怜等等)请带着你的体会再读一读。我们还可以从这两个词中想象到在逃难的路上,他会遇到哪些困难?(没饭吃,有危险,差点死掉等等)
4、是啊,此时的哈默可以说在物质上是一无所有。但杰克逊大叔为什么又说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呢?他的财富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同走进文章的2——4自然段,走进这个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一番对话中去探个究竟。 请大家读读课文2——4自然段,画出对话中写年轻人的句子,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请学生起来读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在旁边把你的感受写一写,做一下简单的批注。
学生朗读、圈画、思考、批注,教师巡视。
在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谁来说说。(年轻人态度很坚定,很执着,诚恳)相机出示对年轻人的第二处语言描写。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在这句话中有一个字被反复运用了三次,哪个字?(“不”)。读一读,从这三个“不”中你读出了什么?(坚定)指名坚定地读一读。(通过设置当时的情景指导朗读。)
透过哈默具体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他的坚定。这份坚定还能从哪里体会到?(标点)再来读一读。言为心声,其实人的神态和动作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情感和想法,有没有同学注意到年轻人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和动作。(学生相机在课本上画出相应句子)猜想一下,此时他可能在想什么?(没有劳动我绝对不吃食物)
体会着当时年轻人的无比失望与饥饿再来读一下这句话。(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师总结:人物一个细微的神态和动作也能让我们了解他的想法。我们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透视了人物的内心,了解了人物的想法,你们可以说个个是哈默的知音那! 生活中注意观察和倾听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能让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一个人;在习作中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展开细致的描写可以更好得表现这个人物的情感与内心。
师:经过连续的逃难生活,哈默的体力已经严重透支了,如果他拒绝了这些食物,会怎样?(生答,会饿死,筋疲力尽)
出示两句与尊严有关的名言,读一读。学生朗读。
课件出示: 虽然尊严不是一种美德,却是许多美德之母。 ——柯林斯【英】 不知道他自己的尊严的人,便不能尊重别人的尊严。 ——席勒 在哈默与杰克逊大叔的对话中,哪里还让你有这样的体会?接着说。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此时,你还觉得哈默是个一无所有的人吗?你在心里会给他一个怎样的评价?(板书:自强) 此时,再回到这句话,你赞同杰克逊大叔的话吗?带着理解再读一读。(生带着理解去读课文)
四、联系全文 体悟“尊严”
年轻人最终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了食物,但他的这种做法为他赢得的远不仅是这顿食物,还为他赢得了很多,默读5、6、7自然段,完成填空:年轻人的这种做法,不仅为他赢得了食物,还为他赢得了 ;在两年后又为他赢得了 ;在二十多年后更为他赢得了 。因为 。2.介绍哈默。
3.通过哈默的这个故事你认为尊严是什么?
出示两句与尊严有关的名言,读一读。学生朗读。
课件出示: 虽然尊严不是一种美德,却是许多美德之母。 ——柯林斯【英】 不知道他自己的尊严的人,便不能尊重别人的尊严。 ——席勒 在哈默与杰克逊大叔的对话中,哪里还让你有这样的体会?接着说。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此时,你还觉得哈默是个一无所有的人吗?你在心里会给他一个怎样的评价?(板书:自强) 此时,再回到这句话,你赞同杰克逊大叔的话吗?带着理解再读一读。(生带着理解去读课文)
1、推荐读书《勇敢的人——哈默传》
2、搜集关于尊严的名言摘抄下来并背一背。
评课记录 夏法国: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学生不能仅停留在等待教师讲解的水平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 杨杰:课文的主线清晰,主体突出。课堂教学的活动仅是围绕着尊严展开的,让学生明白年轻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讲尊严。 尹延红:整节课非常的流畅,环环相扣。应注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
袁传霞:这篇教学设计重点突出,学生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深刻,并学到了深入了解任务形象的方法。
黄成梅:“如果他拒绝了这些食物,会怎样?”这一问问的好,把学生带入了更深的思考,从而更深刻地体现出哈默尊严的可贵。
最新三年级年月日听课记录(汇总16篇)篇七
1、谈话。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万物复苏,春暖花开,这是一个植树的好季节。(课件出示春天图,再出示同学们举着队旗走在山坡上去植树的情境图)。
生:应该是六年级的任务重些,因为他们大些。
师:让我们先来看看分配给六年级同学的任务。
2、看图列式,口算。
课件出示六年级同学植树的任务:共要种树90棵,有3个班。
师:根据这图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平均每个班种多少棵?
师:你怎么想的?用什么方法解决?
学生口答,师板书:90÷3=30(棵)。
课件依次出现五、四、三年级的植树任务,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口头说算式再口算结果。
教师板书:81÷3=52÷2=42÷2=21。
3、揭题。
生1:可以用计数器。
生2:估算、
生3:列竖式。
师:这些方法都行,要准确知道结果,可以用列竖式,也就是用笔算。看来,我们有必要用笔算来解决。这节课就来学习笔算除法。
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1、学习例2。
师:52÷2=的竖式你认为该怎么写?请你在本子上试试看。
学生尝试列竖式,展示学生各种的竖式写法。
学生分小棒,汇报:你是怎么分的?请上台演示。
生1:先把5整捆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得到每份是2整捆,还余1捆,再把1捆拆成10根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5根。再把2根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1根。5+1=6,20+6=26根。
生2:先把5整捆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得到每份是2整捆,还余1捆,再将1捆拆开和2根合在一起再平均分两份。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3:先分2根,每份是1根。再把5捆平均分成2捆,还多余的1捆拆开又平均分成5根,1+25=26根。
师生讨论得出比较合理化的方法:先分整捆,再分单根的。余下的一捆不能再整捆的分,要先拆开与单根的合并在一起后再平均分成2份。
课件结合分小棒的过程再演算竖式一遍。
质疑,说算理。
师: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教师提问:这次我先来提问大家。1、6是怎么来的?两个12分别表示什么?
简析刚才学生尝试做的几种错误的列竖式格式,让学生订正。
2、尝试笔算81÷3=。
个别板演,学生间互相提问,同桌互说说: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辨析学生中出现的错题。
3、学习例1。
师:大家刚才口算出42÷2=21,现在你会不会用笔算来解决呢?
试试看,把竖式列在本子上。
个别学生板演后,师: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请你点名同学来回答。
生1: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2?
生2:第一步除后十位上怎么没有拉下来的数?
4、看书内化。
师:刚才这两题在书本第19、20页,同学们打开书本看看还有哪儿不明白的?
比较一下,这两题在笔算过程中有什么不同?
生:例1的被除数十位上除以一位数后没有剩余,例2有剩余。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自己说说看。
师:这两题还有什么相同点?
师生交流并小结算法。
1、基本练习。
列竖式计算36÷2、36÷3、36÷9。
比较它们的不同点(被除数十位上被除数除够除还有剩余的、刚好整除的及不够除的三种类型)。
2、辨析练习:“判断对错,有错就改。”书本第21页第2题。
先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
3、自选练习。在5分钟之内自选以下习题,再评出计算之星。
26÷284÷656÷775÷366÷664÷4。
85÷591÷755÷564÷856÷2。
出示综合应用题。
今天来听课的老师大约有84人在食堂吃中饭,食堂总管张师傅准备了。
9张桌子,每张桌子可以坐6人,够用吗?如果不够,还要再准备几张?
先独立思考,再交流反馈。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这是一节朴实无华、扎扎实实的计算教学课,它体现了当今课改理念下计算教学的特点和本真,它为枯燥的计算教学洞开了一片可供学习和欣赏的天地。
1、选择教材中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植树造林的图片作为本节的开篇情境,意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在提出数学问题,进行合理猜想,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引入笔算除法的知识。在学习笔算前,允许学生用估算、口算与笔算的方法解决52÷2=,不失时机地将估算笔算结合起来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不同计算方法的作用,感受估算的应用价值。
1、可以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体会今天的算式和算法有什么不同,从而加深对于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认识。
2、试商的方法主要看高位,而不是看个位。当学生出现这样的想法时,教师应适当引导并加以拓展讲解。
最新三年级年月日听课记录(汇总16篇)篇八
一、录像导入,引导入境。
播放一段西湖的录像。教师配以优美的语言:西湖三面青山,宛如镜框,一泓碧水恰似明镜。亭、台、楼、阁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犹如一幅秀美多姿的画卷。
二、初读课文,正确读词。
请学生自己读一读课文,再从语言文字中感受西湖的美。读时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学生可借助于每小节后的小花所连接的词语flash,扫除朗读障碍。
三、再读课文,媒体解难。
请学生再读课文,这一次要求学生读出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读时,碰到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看看相关的连接;读不好的句子,点点小喇叭,听听电脑中的朗读。
四、质疑问难,学习文首。
播放悠扬的琴声,让学生借着《春江花月夜》这首优美的曲子朗读课文第一小节,并鼓励学生读后质疑。
五、感情朗读,理清脉络。
西湖这颗明珠一景一物,无不突显出它独特的美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景读给大家听,要求读出它的美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大致了解了文中的美景。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配上音乐选上一景来读一读。
六、学习生字,体现自主。
请学生点击生字flash,自主学习左右结构的生字,了解生字的书写笔顺,并想想用什么方法记忆生字。
七、结束本课,布置作业。
结束本课之前,激发学生深入了解西湖的兴趣,鼓励他们通过自己浏览网站,去领略西湖的美景,以及它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课特色。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运用,网络教学也在基础教育领域不断发展。本课,我尝试利用网络使第一课时也出彩。
一、新课导入――教学伊始的第一个高潮。
课伊始,利用一段西湖的录像导入,让学生从录像中,亲自体验西湖的美,孩子们一边看,一边轻声地赞叹着,浑然一个旅游者的角色。录像的介入渲染了气氛,使学生对所学习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较快地进入情境,为下面的学习作了一个铺垫。
二、读通课文――不经意间所蕴涵的兴趣。
学生要读通顺课文,首先要读准读好生字组成的词语。当学生知道点击每小节的后面的小花里藏着难读的词语时,都想试上一试,朗读词语的兴趣浓厚。而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或一些常识性的词语,我在文中做了许多的连接,有图片的,有视频的,也有网页形式结合图片、文字的。这些视频和画面为学生提供了鲜活的表象。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帮助,当他们碰到学习障碍时,就能点点相关连接帮助扫除障碍,理解词语。
三、自主学字――无形中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在字词教学中,我设计制作的一些flash动画,将传统教学手段中相对枯燥的读音、笔顺、记忆等环节通过动画、声音、小游戏的形式来激发孩子的主动学习。学生在自主地选择生字flash进行学习。自学时,他们通过操作知道了生字的笔顺、读音、组词等,并能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交流自己记忆生字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借助网络,通过眼、耳、手、脑多中感官自主地学习,让学习生字也“活”了起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三年级年月日听课记录(汇总16篇)篇九
1、老师能联系实际创设情境——“要开运动会了,学生需要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课件出示此情境图后先让学生观察然后提出数学问题,最后学生自己列式解决了,接着老师提问:“你们的计算对不对呢?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呢?最后引出新课——《加法的验算》,再让学生分组交流体验验算方法:如验算的方法有用183-135=48;183-48=135;48+135=183来验算,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突破难点。
2、老师非常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应用所学的知识找到验算的方法,这样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主要体现在第一、二环节上)。
3、教学环节紧凑,准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这节课中,可以看出学生是在老师创设环境中先提出数学问题而后轻松学习新知的。
4、老师非常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强调验算的书写格式等。
5、教师评价学生的方法多元化,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鼓励。
在听的过程中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1、在引入新课题时,由于验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非常陌生,所以学生可能会说不出“验算”这个词来,我觉得是否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学生把一套运动服和鞋的钱计算出来后就用课件显示教材中小精灵的话:你怎么知道这个结果就是正确的呢?让学生独立思考大约2分钟后再回答:学生可能会说出:用口算再算一遍、也会有学生这样说:我在草稿本上再计算一遍……这时老师就可以说:对!你们的方法很好,在数学中我们把它就叫做验算,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研究有关“加法的验算”,大家有没有信心!
2、练习时,可以让学生从四道题中任意选一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或者分男女两组各做两道题后到视频展台上展示。(让1—2名学生重点讲一讲他是怎样验算的;如果四道题每个学生都做并且验算的话会用去很多时间而影响后面的进程。)。
4、练习设计虽然有层次性但形式有点单一;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将练习展现在学生面前,如:谁是验算大师、智慧大门我来开等形式。
总之,在这次听课活动中,我汲取的一些好方法,将其也要尝试到自己的教学中,力争使自己也有一个提高。
最新三年级年月日听课记录(汇总16篇)篇十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玩出了名堂听课记录及点评,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通过问一个得奖游戏让孩子通过细心观察发现游戏中的秘密。
2.学生交流。
3.教师导入。你喜欢玩吗?玩什么?玩的高兴时爸爸妈妈会怎么说?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就是“玩出了名堂”。(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4.学生读题,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5.教师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列在黑板上。如:
a.什么是“名堂”?
b.谁玩出了名堂?
c.他玩的是什么?
d.怎么玩的?
e.他玩出了什么名堂?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a.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遇到生字、新词想办法读准。
b.同桌互相听读课文,纠正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交流。通过自读,你知道谁玩出了名堂?
逐段朗读,探究发现
1.学习第一自然段。
a.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这一段。
b.议一议。玩耍通常被看作是浪费时间的行为,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a.读一读。指名多人次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教师重点指导读准多音子的读音。
b.说一说。列文虎克喜欢玩什么?是怎么玩的?
c.想一想。从他玩镜片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列文虎克玩镜片的特点:在做中玩,在玩中做。
d.联系自己的“玩”,谈谈你对他的这种玩法的看法。
e.带着赞赏的感情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第三和第五自然段很简单凤玲老师采取了以读代讲的方式。而第4自然段是难点,她递进式的提出几个问题:怎样玩放大镜?有什么新发现,后来又有什么新玩法?结果发现了什么?接着引导学生交流资料袋,了解微生物。总结课文时,让学生体会他为什么会玩出名堂?带着赞叹的语气读文后的泡泡,最后对学生温馨提示:玩可要节制哟,否则的话就是浪费时间的行为哦。
而云凤玲老师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点做得很好,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的讨论,有效的评价,课文教学成功。通过课文的学习,孩子们懂得了在生活中去发现,在万中去收获。在理解课文时气氛比较活跃。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思想产生碰撞,自然的产生一些个人体验。当然,学生的个性阅读得出的结论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对于体验中的局限性,云老师没有轻易否定,而是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让学生意识到“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试着说一句错误的话”。
总之在这堂课,云老师抓住了重点词“想”“试”“做”等让学生体会列文虎克发明时的思考、好奇、观察等特点。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理解,从而教育学生以后应该知道怎么玩了。
最新三年级年月日听课记录(汇总16篇)篇十一
卢老师还是沿用了上半年的方式,让我一天半的时间全程参与学员的培训。上午听苍南县的两位老师的此课说课做出设计点评。下午是这两位老师的《我的早年生活》的教学观摩,做出教学点评。明天上午由我再一次执教这课,再做讲座。这样的培训要求其实是很高的,我不仅要点评他们的教学,而且还要进入课堂,参与同课异构。说好说,课难上,上半年的《春酒》就是这样逼出来的,只是不知道丘吉尔的自传我是否也能拿捏准确?唉,我就是在折腾自己,逼迫自己。殊不知两鬓已是星星点点白发醒目了。
总是在接受挑战,却忘记我们最不能挑战的是时间和健康。“我的早年生活”,这个题目让我唏嘘长叹,未来的我们是否能在健康悠闲的时光中回忆我们自己的早年生活?我的早年生活是什么?苦难和贫瘠,风沙和冰雪,泥路上的追逐,雪地里的玩耍,快乐的校园,纯真的思想……“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丘吉尔是这样评价自己。我呢?从未想过自己是萤火虫,不求有多少光彩,有多少亮丽,只愿我的早年生活不负我的一生,回忆起来能证明自己实实在在地活过一次,我就心满意足。我最近总想到死亡,看着父亲越来越木然的表情,看着母亲日益佝偻的脊背,我总担心有一天我只在回忆中触摸生我养我的小小昆虫。不想了,还是看看青年教师的课吧。
朱勇老师。
“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一个热身小游戏,猜猜他是谁?”话音刚落,就有学生跳出“丘”字,老师还在说着他的人谜。朱老师是想活跃一下课堂氛围,激趣后导入课文。可是,学生早已经知道要上这课,老师的这套教学把戏学生已经识破,悬念没有,有必要这样“热身”吗?这个“猜猜”还能提起多少的兴趣?倒不如直接进入文本,多点时间读读书来得更实在。
“那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一段毫无意义和毫无乐趣的时期,……生活中尽是不舒适,限制和漫无目的的单调”又一张ppt。
找一找,到底是哪些事情让丘吉尔产生“不舒适和漫无目的的单调”?朱老师是借由这行评论,进入文本的阅读,这样学生进入了默读环节。可是一分钟后,教师就问“找到了吗?”。再快的跳读也不可能读出这样的效果,我想起钱梦龙老师经常提醒我的“让学生读得充分”。读书,是不可以做样子的,读的时间充分了,产生的思考就深入细致了,读得敷衍慌乱,你就别想学生能说出什么有个性的见解。阅读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一片寻找自我、发展自我的人类“文化原野”。阅读是一种非常自我、非常个人化的行为,它的质量需要有充分的时间作为保障,要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阅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朱老师走得这样快,我对后面的教学多少有了担忧。
果然,老师问学生“哪些词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丘吉尔的不舒适和漫无目的的单调”,学生回答得很“尴尬”。没有时间去沉浸文章,不在文字中去发现去咀嚼,慌张窘迫都是因为那一分钟仓促的读书。
我记下了这样一段师生对话。
生:“总是占上风的”,“总是”这些词。
生:“偏爱”“喜欢”。
师:考试的结果怎么样?
生:场场考试,失败。
师:还有哪些不舒适和漫无目的的单调?
生:第三段。
生:第四段,第五段的第一句。
师:真的是倒数第三吗?
生:倒数第一。
师:为什么不说我就是倒数第一?
生:不清楚。
师:没关系,再想想。
生:说明他乐观向上,
生:不诚实。
生:风趣幽默。
师:怎么体现?
生:语言。
师:读读看。
你觉得幽默要在哪个句子中体现出来?
生:“最遗憾的”这句话。
师:我觉得你读得还有个表情动作。
生:无奈的表情。
大致的对话我极了下来,再复原一下,感觉这个时候的教学老师有点纠缠在内容梳理和语言品析间。朱老师此时的教学不够干净,本来问的是“哪些词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丘吉尔的不舒适和漫无目的的单调”,而在教学过程中他既要讲“不舒适”又要说语言意味,也就是内容的梳理还没说清,又要把语言的特色全部融入,这样的分析,容易让学生绕道。
“丘吉尔毫不避讳自己的尴尬处境,体现了自传的真实。”
再来找文章当中能够反映丘吉尔优秀品质的句子。小组讨论。
生:第五段,学英语,
师:你能不能读出来。同学们说说读得好吗?
生:好,她把“光荣”读出重音,爱国。
生:英语是国语,聪明的孩子学习拉丁语,
师:他们不爱国吗?
生:谦虚的表现。
师:英语是国语,还有哪些地方读得好?一起读读。
这应该是课堂的第二个主问题,也就是奔着丘吉尔的精神气质来的。但老师的“优秀品质”之说,让学生有点高大上的感觉。老师是想引导学生挖掘丘吉尔成功的因素,如自信、乐观、坚持、有毅力等等,但学生受“优秀品质”影响,一开始就说出“爱国”。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子,只把“爱国”作为优秀品质,我觉得也是教育走极端的一个侧影。当然,朱老师可以问问,丘吉尔成功的背后是什么,或者,是什么推动他走向了成功,这样问得更明确,避免学生在大空套的思维情绪里酝酿。
师:还有哪些优秀品质?
生:第六自然段。背诵特别好。记忆力好。(你看,记忆力好,也成了优秀品质)。
师:那么好的记忆力为什么前面逢考必败?(这个反应很机智。赞一下。)。
生:感兴趣。对自己喜欢的科目很认真。
课堂还是杂乱,学生的梳理很勉强,这就是读书的功夫不到。也就是教师有效指导示范不够,学生朝向问题的角度就偏颇。
师:运气?
师:除了真实外,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该怎么去做。
生:只要付出才有收获。萤火虫。
生:语言幽默,洒脱。
师:还有吗?
生:谦虚,没有以自我为中心,服务于人民。(这样的思考还是失之偏颇,瞎蒙)。
“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怎么读。
既谦虚又自豪。最后在萤火虫中结束。
课堂一直处在在交织状。教师要求找“闪光点“,学生则是游离“闪光”,逃了一会,老师又想起把他们拉回来。本来这个题目,教师是想形成课堂教学的主问题,来支撑,教师引导和总结的不够到位,如果能用几个词来形容他的优秀品质,学生就有了概括的理念。
课堂缺乏清晰感。整堂课其实就是两个问题,但每个问题都是枝枝蔓蔓,牵牵连连,课堂多少搅糊了。朱老师的教学思路在备课中是很清晰的,内容到品质,课堂预想的架构很是简洁,这是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的设计思路。但具体操作的时候,搅拌成糊状,线性的推进就揉为一团,模糊难分。他注意到传记的文体概念,课堂教学有文体意识,但执行的时候不够干净,这还是教学思路没有理顺,没把这文章完全想透。“真实性”“清醒的认识”,这“清醒的认识”是不是传记的最主要特征?我觉得还是“真实性”“文学性”更明白,选材典型也是很重要的。
最新三年级年月日听课记录(汇总16篇)篇十二
本节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加减法的验算,加强减法互逆关系的认识和渗透加法交换律和加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以前的加减法的验算是放在加法和减法的计算中分别学习的,在新课标中则采用了加减法的集中验算方法集中出现,以利于学生通过加减法的互逆关系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陆老师尊重教科书的编排要求,并非简单地从一个纯计算题入手,而是利用教材设计了两幅买东西的情景图,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购买衣服和鞋子的情境,让学生感到亲切的同时,在教学设计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学习机会,又让学生体验在实际情况中验算的必要性,吸引不同程度的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在小组讨论中愉快的合作。
贴近生活的教学和快乐的学习是我对本节课最深的印象。就拿加法验算教学来说吧,根据教材主题图给出的生活情境:妈妈买一套运动服138元和一双运动鞋48元,一共要多少钱?怎样检验加法的计算结果?引入加法的验算教学。整个过程为了体现学生主体,林老师先所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引导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得出加法的验算方法,经历一个探索新知的过程。验算虽然初次接触,但是许多学生因为有生活中检验的经验做积累,有少部分学生通过观察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很快找到验算的三种方法,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学生获得是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自己的探究中得到结果,从而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充分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本节课中林老师充分实行了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数学的主人”,教师是要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把握好教材,组织好教学,组织学生认真观察主题图。向学生提出问题:“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如果要求“一套运动服和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怎样列式(135+48=183元),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在183元,这一道题到底算得对不对?我们除了掌握计算法则外,还要学会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好习惯,以便能及时地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纠正,那么,这一道题怎样验算呢?请各小组讨论。在各小组讨论时,林老师积极到各小组了解讨论的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了解个别差生的学习情况,参与他们的讨论,多给他们学习机会,让他们多想、多讲、多练,发表意见的空间,最后由各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讲授例2的时候,同样用以上的方法进行教学,营造课堂气氛,给学生两次合作的机会,发表意见的机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新三年级年月日听课记录(汇总16篇)篇十三
一、录像导入,引导入境。
播放一段西湖的录像。教师配以优美的语言:西湖三面青山,宛如镜框,一泓碧水恰似明镜。亭、台、楼、阁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犹如一幅秀美多姿的画卷。
二、初读课文,正确读词。
请学生自己读一读课文,再从语言文字中感受西湖的美。读时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学生可借助于每小节后的小花所连接的词语flash,扫除朗读障碍。
三、再读课文,媒体解难。
请学生再读课文,这一次要求学生读出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读时,碰到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看看相关的连接;读不好的句子,点点小喇叭,听听电脑中的朗读。
四、质疑问难,学习文首。
播放悠扬的琴声,让学生借着《春江花月夜》这首优美的曲子朗读课文第一小节,并鼓励学生读后质疑。
五、感情朗读,理清脉络。
西湖这颗明珠一景一物,无不突显出它独特的美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景读给大家听,要求读出它的美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大致了解了文中的美景。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配上音乐选上一景来读一读。
六、学习生字,体现自主。
请学生点击生字flash,自主学习左右结构的生字,了解生字的书写笔顺,并想想用什么方法记忆生字。
七、结束本课,布置作业。
结束本课之前,激发学生深入了解西湖的兴趣,鼓励他们通过自己浏览网站,去领略西湖的美景,以及它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课特色。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运用,网络教学也在基础教育领域不断发展。本课,我尝试利用网络使第一课时也出彩。
一、新课导入――教学伊始的第一个高潮。
课伊始,利用一段西湖的录像导入,让学生从录像中,亲自体验西湖的美,孩子们一边看,一边轻声地赞叹着,浑然一个旅游者的角色。录像的介入渲染了气氛,使学生对所学习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较快地进入情境,为下面的学习作了一个铺垫。
二、读通课文――不经意间所蕴涵的兴趣。
学生要读通顺课文,首先要读准读好生字组成的词语。当学生知道点击每小节的后面的小花里藏着难读的词语时,都想试上一试,朗读词语的兴趣浓厚。而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或一些常识性的词语,我在文中做了许多的连接,有图片的,有视频的,也有网页形式结合图片、文字的。这些视频和画面为学生提供了鲜活的表象。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帮助,当他们碰到学习障碍时,就能点点相关连接帮助扫除障碍,理解词语。
三、自主学字――无形中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在字词教学中,我设计制作的一些flash动画,将传统教学手段中相对枯燥的读音、笔顺、记忆等环节通过动画、声音、小游戏的形式来激发孩子的主动学习。学生在自主地选择生字flash进行学习。自学时,他们通过操作知道了生字的笔顺、读音、组词等,并能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交流自己记忆生字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借助网络,通过眼、耳、手、脑多中感官自主地学习,让学习生字也“活”了起来。
最新三年级年月日听课记录(汇总16篇)篇十四
生:李白、杜甫、王维・・・。
师:小朋友很厉害,知道的很多。那小朋友喜欢旅游吗?(生答:喜欢),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唐朝人旅游写得一首小诗。板书:山行(齐读)。
师:通过预习,有谁知道它的作者是谁?
生:杜牧。
师:同学们学习前我们先来了解下杜牧吧。课件出示:杜牧,字牧之,晚唐时期的杰出诗人,他与当时的一位著名的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那有“小李杜”就一定有“大李杜”,那我我看谁的课外知识丰富(生:是杜甫和李白,师夸奖),杜牧一生写了很多的诗,原来写1000多首,留到现在的也只有4、5百首。
二、初学古诗之《山行》。
师:一起读完了作者,下面请同学来读读这首诗。(指读――齐读)评语:读得真准确,不仅准确声音也很响亮。
师:山行是什么意思?(就是指在山中行走)。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边读边思考老师的问题:他看到了哪些美景?
生:白云、人家、枫叶・・・。
“寒”说明他是什么季节?(秋――指导是深秋);“径”是什么意思?(小路的意思)。
读了这句你有什么问题?(把学习的主权交给学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帮你帮他(生说了)出示准确的解释一起读,指导读好这一句,要注意停顿。
师:出示白云生处有人家。生的解释给出,师说这一句是不是很好解释了,谁来尝试尝试(生说――出示准确解释),明白了这一句的意思,谁来把这句读好了。
师:第一行和第二行连着读读。
师:诗人从山下往上看,这属于远景,那我们在来读读争取把这两行背诵下来。
过渡:诗人从山下看到山上深处的景色,那作者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了呢?
出示:停车坐爱枫林晚(解释“坐”、“晚”出示解释)。
师:谁能结合旁边字的解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欢这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
师:以后高年级每首诗都会有一个字是能够表现出作者的心情的,这首诗里是哪个字呢?(“爱”)。
师:那在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到底有多美呢?
课件出示:霜叶红于二月花(解释“于”,随文识“霜”这个字,明白二月花是春天里开的花)这句是说打过霜的枫叶比春天里的花儿还要鲜艳。(指读――齐读)。
师:现在小朋友清楚为什么作者会听下来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就让我们把作者的那份热爱大自然的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会背的同学也可以背。
三、生字教学。
打开习字册描写本节课的生字。
个人所得。
总感觉古诗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两座大山,都是特别难的,一个写作是灵魂的,需要很多的知识积淀和文化素养。而古诗则囊括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好一首诗,首先要了解写诗的人、写诗人当时候的境遇与社会背景、写诗人为什么写这首诗和他写这首诗想要表达什么的,这些在教学古诗前都要自己做好的准备。一首诗,不一定是一种情,更不会一种解读。
听了师傅的这堂古诗课,最先被吸引的是课前师傅写得那“五读”,精短的文字下蕴含了教授古诗的所有。目前在讲解古诗、教学古诗能囊括这几个方面,我觉得已经算是很完美的教学了,而师傅的整个课堂中都是围绕这"五读“步步前进、步步深入的,所以一样古诗课听下来,我觉得我是跟着这群孩子们一起在学习,一起在感受杜牧旅游时所流露出的大自然的热爱之前。当然师父这堂课后,我立即也到我们班级上了这一课,同样的我也把这”五读“写在黑板上,整堂课也是在”五读“的帮助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进入文本的学习,所以那一堂课还是我自己比较满意的。所以悟到一个心得:多学、多问、不耻下问。
最新三年级年月日听课记录(汇总16篇)篇十五
(选择一个热情高的小组进行现场调查)。
师:在调查之前,老师要请同学们听清要求:每人有两张写有姓名的纸条,喜欢吃鱼的把纸条贴到“喜欢吃鱼”一栏,喜欢吃肉的把纸条贴到“喜欢吃肉”一栏,既喜欢吃鱼又喜欢吃肉的可以两边都贴,都不喜欢的把纸条贴在右下角。明白了吗?(学生清楚要求后就让学生作选择)。
1、收集、分析、整理数据。
师:这一小组的同学把自己的喜好通过贴姓名条的方法告诉了大家,那现在你能根据选择的情况,分别说出这几中选项的人数吗?你怎么知道的?(生:数纸条就能知道!)那黑板上一共有几张姓名条?这么说,这个小组一共有13人了?(生质疑:这个小组只有10人!)。
师:假装数一数,咦,真的是10人,那多出来的3人是哪来的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如果还是找不到原因就再和同桌讨论。交流反馈,得出原因为有3个同学两样都喜欢。
师:那谁能说说这组同学的选择我们可以把他们看成是几类?(生1:两类,喜欢吃鱼,喜欢吃肉。生2:三类,两样都喜欢,只喜欢吃鱼,只喜欢吃肉。)教师板书。
2、重新排列。
是: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现在,我们再请一个同学上来说说两样都喜欢的有哪些人?(学生上台指。)教师在一边继续问:你能把他们的名字找出来,重新放在合适的地方吗?(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放的位置,如果没有放在中间,则将让学生展开讨论。)。
3、引出集合图,加深理解。
师:刚才这位同学真能干,通过他的重新排列,大家看这些数据是不是更清楚了呢?好,我们再请一个同学上来点一下“两样都喜欢的同学”,并说出有几人。老师怎么数数有6(学生说的人数的2倍)人?(生:每人有两张名字,重叠了,应该是3个人)。
师:哦,原来有3个人名字重叠了,那这3张姓名条我们如何处理?(生:把相同的名字拿掉一张)。
师:好,我们请一个同学上来拿!(学生上来拿走3张重复的。)。
4、画集合图。
师:同学们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人数会多出来吗?
师:人数是弄清楚了,谁愿意向老师和同学们指一指哪些人是喜欢吃鱼的?如果学生是一个一个指的,就要求他:你能一下就找出喜欢吃鱼的是哪些人吗?学生再指。老师在一边用黄颜色的笔把喜欢吃鱼的纸条圈起来。
5、各部分的意义。
师:在红色圈里的是表示喜欢吃什么的同学?在黄色圈里的呢?生:略。
师:有了这两个圈和原来对比一下,你觉得怎么样?生:略。
师:中间部分表示什么?除了这种两样都喜欢的情况,还有一些同学呢?
师:请同学们先自己看图说,然后再说给同桌听。
6、掌握算法。
师:现在,你能看着这张图,利用上面这些数据,能列式计算这一小组的人数吗?生:列式计算师生反馈交流,理解各计算方法的意义(略)。
最新三年级年月日听课记录(汇总16篇)篇十六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学习新课,初步了解金鱼。
1、请同学们看书,再出示课件图片。
2、师:你们看到有什么?(指名回答)。
3、教师介绍鱼的种类,有2.4万种。
4、师告诉学生不能吃,是一种观赏鱼。
5、你想知道什么?生答:你想知道什么?(指名回答)。
三、学习新课。
1、课件出示观察问题,学生齐读问题。
2、课件配乐出示金鱼图片,学生边看边说出金鱼的种类。
3、课件出示问题。(外形、运动、吃食、呼吸)。
4、师:在观察小金鱼时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说)。
观察金鱼一:
a、组长上台领金鱼。
b、学生分组进行观察。组长上台领表填写。师巡视。
5、请生上台找出鱼的部位名称(贴卡片)。
7、教师提问:嘴巴是用来干什么的?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各金鱼的名称贴上对应的功能。
8、学生再次观察金鱼(并分发饲料),教师巡视。
9、师提问:你观察到的金鱼是怎么样的?(指名回答)。
10、引导学生再观察,金鱼一分钟嘴巴的一张一合是多少下?(学生边观察边数金鱼的张嘴的次数)。
观察金鱼二:
1、教师示范滴管的使用,观察红色的水金鱼是怎么呼吸的?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教师引导每组填好表格。
4、教师投影展示小组的表格。
三、课件出示蚂蚁和蜗牛的图片。
1、出示维恩图,学生填写蚂蚁和蜗牛的异同点。
2、师问:蚂蚁的特点是什么?
3、指名回答。
4、出示课件蚂蚁的特点,学生齐读。
5、出示金鱼的的特点,学生齐读。
四、布置作业。
五、教师小结。
评课记录:
林淑荣老师这节课准备得比较充分,无论从实验用的金鱼,还是老师设计的板书,都作了精心的设计。但还是处在着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
1、本节课内容较多,时间较仓促。
2、个别实验有走过场的现象,学生记录表不能很好去完成、呈现。
3、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实验学生很感兴趣,但难度大,学生对操作材料的使用不能很好把握。
4、材料呈现过早,导致后面学生不能集中精神听老师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