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学习优秀的写作范例,提高作文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优秀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启示和思考。
实用生物备课笔记大全(19篇)篇一
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今天,我们从他成就最高的律诗入手体味一下他的艺术风格。
二、出示作者生平资料。
三、诵读诗文。
四、风格赏析。
1.沉郁风格。
杜甫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称:(1)炼字传情,“语不惊人死不休”。为达到这一效果,作者在两个方面很用心:一是字句准确有力,给人强烈的感受;二是用不寻常的语言和修辞手法,造出新鲜易感的意境。试以《旅》诗为例说明。
提示:首联写了六种景物:草、风、岸、樯、夜、舟,将这些景物描摹出神韵的定语是别具匠心的,纤细的草,微风吹拂的江岸,高高的桅杆和孤独的夜舟,渲染出一片凄凉的景象,怎一个愁字了得!举头望去,一番星月交辉的疏谈景致,妙在“垂”“涌”两字的运用,分别巧妙地连接了星、野和月、江这前后两个景物,又借“涌”字抒发了作者在凄清的羁旅之夜涌动的思绪,有多少心事欲诉无门。至此,诗人于孤寂的夜晚,浓墨重染一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有志男儿报国之志总是难以实现,转而靠舞文弄墨扬名实在是非我所愿,诗人惨淡的.胸怀表露无遗。他打了一个比方,描绘自己的失落之情,到处飘泊像天地间的一只小鸟。
附板书设计:
2.咏古、用事。
提示:抒发了“分明怨恨”的情感,为昭君也为自身;于昭君而言,悲哀产生的原因是“画图省识”,因统治者的怠慢和画师的贪欲,造成了一个孤单单的女子只身朔漠,怨恨千载;应该说作者发觉自身与王昭君有很多的相通之处,一样的胸怀美好,一样的不屈从于世俗,“一去紫台连朔漠”中的“一去”表达出昭君走得很果断、很决绝;作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在权位与刚直的本性之间,作者总是义无反顾地选择后者。作者笔下的昭君美丽、坚贞,光照千古,又人性化地写出了她的种种愁怨。
用事,即用典。《阁夜》诗的三处用事妙在何处?
提示:其一,穿越时空,古为今用。从“五更”到“三峡”,不仅完成了时间至空间的链接,而且更加深了读者对百姓之劳的领悟,而“卧龙”的用典则表现了作者思古幽情之后辗转难眠的凄苦。其二,将眼前景、古时事与心中情巧妙地合而为一,达到了用事与意境水乳交融的地步,显示了作者的功力。“五更”“三峡”既是眼前景,又用了古时事,“卧龙”既是古时事,又是心中伤感,三个用典深沉地传达了诗人在夜凉如水的夜晚,面对破碎的山河、零落的知交而难以抑制的内心的伤痛。
提示:第一层的“昔闻”“今上”,表达了作者从过去到现在的数十年的心路历程,山水风景虽佳,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赏景人的一路坎坷就决定了他悲凉的心境。“坼”和“浮”两个字无限地拓展了想象的空间,也表现了诗人的拿云心事。绵延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单凭作者站在岳阳楼上眺望是望不到的,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也只能齐聚于作者的心中,而作者能一下子将山川日月在笔下运转飞驰,栩栩如生,是非得胸有丘壑、社稷不可的。诗的背景色调也由此涂上一层苍凉广袤的底色。
第二层由个人的无所依傍、年老多病到展望国家社稷支离破碎,诗人的悲痛之情终于难以克制,不禁老泪纵横。
附:板书设计。
小结:作者借律诗这一抒情诗体,用炼字传情、选用古时题材和创设意境等方法,使其诗囊括了深刻的社会现实和深沉苍凉的感情,形成唐衰落时期特别的沉郁风格。
3.顿挫风格。
作者打破了律诗固有的平衡、和谐,于拗折中求得独特的韵味,并运用了叠词等方法,借以表达自己不平静的心情。如“分明怨恨曲中论”,一句之中一反常规,“怨恨”“论”都用去声,表达了当事人和作者心中难捺的愤懑。“但见群鸥日日来”的“日日”这一叠词,则充分反映了作者寄居草堂时的无可奈何和寂寞。
4.其他。
沉郁顿挫是杜甫的主要风格,但不是他的唯一风格。例如《客至》便全篇洋溢着“喜”气。兴致高潮时怎么样?作者呼邻翁对饮。此诗突出表现了杜甫交友无谄无骄的厚道,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昧取胜。
实用生物备课笔记大全(19篇)篇二
《客至》。
《客至》之所以写得这么欢快无比,是因为“喜崔明府相过”,《杜甫律诗五首》备课笔记。所以诗一开始就描写了浣花溪畔春意盎然的景象以及可爱的白鸥天天飞来的欢乐氛围。但也可以这样理解:平日无客,少有人迹,屋舍南北都是春水,所以整日所见只有白鸥。于是颔联顺理成章地写到了花径不扫,蓬门未开。颈联不写宾主之间的寒暄与叙旧,可见两人关系的亲密。写自己餐桌上的接待物,实话实说,没有虚文俗套,可见宾主之随和。尾联却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前借白鸥引客,后让邻翁陪客,构思可谓绝妙;不写餐桌上畅饮的热烈情景,而留着让读者去想像,去补充,去回味。
《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写于作者颠沛流离的途中,且是夜里,心情可想而知是孤独伤感的。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特别融和。首联中的“细”“微”等字,与“官应老病休”中作者的孤单身影相应。“危”“独”二字暗示了自己在乱世中的凄凉孤独,与“飘飘”“天地一沙鸥”相呼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同时,“星垂平野阔”,不仅展现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广阔浩渺,还让人联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正为生活而奔波的作者的孤单身影;“月涌大江流”,不仅展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势,还让人联想到作者身影的渺小。
《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似乎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咏怀。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以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珀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阁夜》。
《阁夜》作于一个大雪初霁的寒夜。旅居在夔州西阁的诗人,寒宵辗转,从霜雪之夜的所见所闻,联想到了国家的**、百姓的痛苦,以及自己的贫病飘零,于是写下了此诗。诗中星河的摇动暗寓着社会的动荡。在这动荡不安的环境中,诗人回家无期,乡书不至,不胜“催短景”之悲,于是聊作宽解之词。这种看似轻松的其实蕴涵着深深的悲痛与忧愤。
《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杜甫律诗五首》备课笔记》。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了,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巧妙。洞庭湖愈壮阔明朗,诗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凉,因为登楼远眺的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北方的战事,已经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使得他老泪纵横,久久低回。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大的。他那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着我们。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二、亮点探究。
探究学习:表面上看是把客人撇开了,可仔细一想,却发现这是在进一步写客人,是想用这种民间常见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我家来尊贵客人了,你也过来喝几杯,好好地帮我陪陪客人,喝个痛快,玩个尽兴!这种写法既巧妙,又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回味不尽。所以这种忽转别意不是离题,倒是别开生面,别有情趣。
探究学习:王昭君有倾城倾国之貌却无人省识,汉元帝不辨美丑,竟要靠“画图省识”;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而这些都不能明说,所以只能借写王昭君的不幸暗寓自己的不幸。古人对此有多家点评。黄叔灿《唐诗箴注》云:“此咏明妃以自悲。”郭曾祈《读杜札记》云:,“琵琶胡语,怨恨谁论?亦隐寓知音寥落之感。”佚名《杜诗言志》云:“此第三首,则专咏明妃之事,无一字及于己怀,乃吾正谓此为少陵自咏己怀,非咏明妃。……夫明妃抱此怨恨,不可明言,只以托之千载琵琶;而少陵之怨恨,不可明言,又以托之明妃。通篇只重写‘怨恨’二字,乃所以写明妃,即所以写己怀也。”
3.同样是咏叹王昭君,杜甫写了《咏怀古迹(其三)》,李白则写了《王昭君》,试作比较阅读,说说杜诗在风格上与李白有怎样的不同。
王昭君(二首选一)。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塞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画图,死留青冢使人嗟。
探究学习:同样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为题材,李白和杜甫这两首诗各有特色,基本上能体现两人不同的艺术风格:李诗飘逸,杜诗沉郁。两人都对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充满了同情,但杜诗不只停留在同情惋惜这一步,还表达了沉郁怨愤之情。诗一开始,就似有千钧之力,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势,以致古人说:“昔人评‘群山万壑’句,颇似生长英雄,不似生长美人。”李诗第二联是“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而杜诗则更沉郁“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个“一”字,一个“独”字,将王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最后两联,两诗都写出了凄婉的氛围,而杜诗中因为用了“空归”“月夜魂”“千载”“分明”等语,就显得更加的孤愤悲壮。因此弘历在《唐宋诗醇》中忍不住赞叹:“破空而来,文势如天骥下坡,明珠走盘,咏明妃者此为第一。”
实用生物备课笔记大全(19篇)篇三
本学期理科基本完成了除选修之外的所有高考必考内容的学习,文科顺利完成会考内容的学习、复习与会考。在年级统筹安排与备课各成员密切协作下,波澜不惊,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本学期生物备课组教师出色完成各项教学工作任务,总结如下:
一、制定备课组学期工作详细计划得到全面落实。
由于周六取消补课,理科原计划的教学进度被迫加速,时间紧任务艰巨;文科学生生物科的学习经历了授新课、复习及测试等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工作重点和难点。为确保文理科常规教学质量,备课组制订了详细的计划,明确教学目标,统一部署,并将计划落实到个人。备课组成员全员参与、团结协作,以勤恳扎实的工作作风,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二、教学、教研方面充分考虑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全组动员,团结协作。
1.年青教师主动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博采众长。
2.召开多次备课会议,统一认识,群策群力。了解、讨论、研究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注重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可能遇到或已经遇到的困难等信息反馈,提出应采取那些相应的防范措施。
3.共享与交流。延续上学期多媒体课件资源共享要求,每位教师都乐意接受任务,互学互帮的气氛浓厚。
4.课题研究备课组研究课题为《课外探究活动》,各成员围绕这课题,进行研究。
5.做好师徒结对工作。
指导教师按要求履行自己好职责,要求徒弟加强听课、评课,汇报课必需经过说课、试讲课、公开课、评他人课、书写教学反思等过程;每次测试后还要求撰写“考试分析”等。
三、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各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并书写结题评语。
四、存在问题。
1.模仿过多,缺少个性化教学。
2.与学生特别是参加会考的文科学生交流落实不到位。
实用生物备课笔记大全(19篇)篇四
一、课文悟读。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历经千年而不朽。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孔子和孟子,确实是非凡智慧的集大成者,他们独具如炬慧眼,神思澄明如水,他们的思想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他们就像现代的基督徒,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文化传统的力量,相信人与人之间高度的道德标准。
孔孟思想虽然一脉相传,但仔细比较,却也发现他们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这虽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很大的关系,但与他们的个性也不无关联。
读《论语》《孟子》,观孔孟言行,他们的人品、个性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孔子的弟子颜回曾赞美孔子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而孔子自己的描述尤其好。“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孔子生活的快乐、热情及其充实的内心世界。
《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东郭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颊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的独具的风趣,在他挖苦自己时自然流露出来。他们师生间偶尔的玩笑,其中点缀着几处隽永的警语,经常的沟通和切磋,使得他们关系融洽,亲如父子。
孔子和子路、冉有、公西华及曾皙谈志向,轮到曾皙时,他说出一段诗情画意的话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下子把孔子感动得心旷神怡,喟然叹服。
一袭布衫,大袖飘飘,身体的宽舒与心灵的自由相得益彰,几个大人,又配上几个嬉闹无忧的顽童,这气氛活泼而不拘谨,游戏而不功利。这不正是孔子乐观、积极、热情、率性、纯真品性的形象写照吗?程朱理学禁绝人的七情六欲,而孔子竟是这么一个活泼泼的、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啊!
孟子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责任心非常强的人,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倡导自省精神,以身作则,言行中也处处体现出这种自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为人自信自傲,认为人人都可为圣贤,且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交锋,欲争必胜,揪住君王就讲道理,并且直言不讳,咄咄逼人,指责统治者“望之不似人君”,甚至当面批评当权者不实行仁政,“率兽而食人”,把政治搞得一团糟,主张“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言语坦率,嬉笑怒骂,绝不作吞吞吐吐之态。
二、亮点探究。
探究学习:苏格拉底与柏拉图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大弟子,也是苏格拉底思想的传承者。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对东西方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位先知都通过言论而不是亲手写下的著作建立了一种学说,都强调以德治国,并率领门徒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作者以此来说明孟子与孔子的传承关系及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2.“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是什么意思?表现了孟子怎样的感情和思想?
探究学习:“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大意是:
邹穆公问孟子:“这次和鲁国的冲突,我的官吏牺牲了33个,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效死的。杀他们罢,人太多;不杀罢,又太可恨,怎么办好呢?”孟子答道:“当灾荒年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荒野之中,年轻力壮的便四处逃荒,而您的库房里却装满了财宝,官吏们也不把这种严重情况报告给您,他们不关心人民疾苦,现在老百姓可得到报复的机会了!”
这段话,一方面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认为为政需以身作则,要爱护人民,民贵君轻;另一方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对统治者毫不客气地指责,毫无隐讳地表达自己的不满,锋芒毕露,具有鲜明的革命精神。
探究学习:《论语·为政》中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15岁有志于学业,30岁说话做事都能够合于礼,40岁(明白了世上的各种事理)能够不迷惑了,50岁懂得了天命,60岁一听到别人说的话,便能了解其主旨,70岁便随心所欲,所想的一切都不会超过规矩。由孔子的这番话,可以看出学习的重要性。
探究学习:孔子的行为,体现了他对“礼”的重视,他主张“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了礼,他可以委曲求全。而孟子不受“礼”的束缚,率性而为。
探究学习:(1)当时,一切都接受“礼”的约束的原则虽已不再适用,但诸侯间交往还贯以“道德”的名义。(2)当时的作战形式——车战,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有公认的原则,仍离不开礼的约束。(3)当时的作战形式决定了交战时间短,参战人数少的现实,战事没有波及全民,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
三、选题设计。
1.孔盂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的影响。
研究方法:
(1)系统了解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史及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代表思想。
(2)查阅《孔学杂著》《先秦儒学》《孟子译注》等相关资料。
(3)摘取有关信息,对信息进行梳理。
(4)综合概括,得出认识。
参读书目:
(1)中国哲学网之中国哲学研究之孔子研究。
(2)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3)郭沂《老庄孔孟哲学的底蕴及其贯通》。
(4)黄秉泰《儒学与现代化》。
(5)俞荣根《儒言治世》。
(6)姜国柱《儒家人生论》。
2.借鉴本文比较人物的方法,比较田园诗鼻祖陶渊明与山水田园诗重要代表人物王维的创作内容与风格的异同及原因。
研究方法:
(1)了解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及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了解人物生平及生活的时代,知人论世。
(3)查阅资料,熟悉其代表作兄及风格。
(4)分析比较二人创作内容与风格的异同及原因。
参读书目:
(1)魏正申《陶渊明评传》。
(2)孙静《陶渊明的心灵世界与艺术天地》。
(3)戴建业《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华中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4)田军《中国古代田园山水边塞诗赏析集成》。
(5)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
(6)王从仁《王维和孟浩然》。
(7)杨海明《孟浩然·王维》。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
实用生物备课笔记大全(19篇)篇五
邓浩。
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诵读、诗意。
2.思想教育目标:杜甫的思想。
3.能力培养目标:诗歌鉴赏。
教学重点:诗意。
教学难点:诗意的理解。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
教学过程与步骤:
客至。
一、诵读提示。
先说读这五首诗的共同要求:
杜甫的律诗章法极其严格,都是以两联为一层,诵读时应根据诗的内容在两层之间作适当的停顿。凡内容明快、跳跃性不大者,停顿宜稍短;内容深沉、跳跃性较大者,停顿宜稍长,以求层次分明,诗意显豁。
再说这首诗:诗的内容浅显易懂,难得的是,诗人一反往常沉郁的心态,显得开阔明朗而又轻松愉快,这是全诗的基调。要读得亲切、平易,切忌夸张,因为诗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对一位极要好的朋友说的,是友情的表示。但要分清主次:就全诗来说,后一层为主,前一层为欢;就各层来说,最后一句为主,前三句为次。“次”是为“主”蓄势的,突出“蓬门今始为君开”和“隔篱呼取尽余杯”这两句,才能渲染主客之间喜悦、融洽的气氛。
二、整体感知。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院花溪畔营造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人接济他,从“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可以看出他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倒也平稳,有了生活的情趣。这首诗是第二年春天写的,同样表现了诗人的这种情怀。
诗题称“客”而不称“宾”,是有用意的。旧时注家以为,称“宾”有“敬之之义”,而称“客”有“亲之之义”,此说有理。证明是,一年前,也就是草堂新落成不久,有两位客人先后来看他:一位是旧相识,偶尔过访;另一位是专程来访的远道客人。诗人为这两位朋友都写了诗,前者以《有客》为题,后者以《宾至》为题;再看诗的内容,也确实有“亲之”和“敬之”之别。而《客至》这首诗题下还有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是老朋友之间偶尔过访,从诗中那些话的亲切、随意的程度来看,也确实非老朋友不能。至于崔明府其人,有的注家认为是杜甫的舅氏,大约是因为杜母姓崔的缘故;但“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称呼,杜甫草堂属犀浦县(治所在成都西北),说不定就是犀浦县令,这个问题倒无关紧要。
这首诗前一层写诗人在村居寂寞之中忽有朋友来访,表达了喜出望外之情;后一层写诗人仓促中只能以简易的酒菜待客,然欲呼邻翁来陪饮,以尽宾主之欢,表现了诚朴、率真的态度,可见双方友情之深。
三、鉴赏要点。
诗中的'情致理趣。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写的是草堂外的景象:春无到了,春水遍地,溪面初平,鸥鸟飞来,或翔于水面,或集于溪边。这是地道的南国水乡风光。为什么一开篇诗人就写景呢?从“但见”二字我们可以窥知诗人心中的奥秘:原来他太寂寞了,深盼有人来此,可是不见人来,但见群鸥,也就只好日日与鸥鸟为伍了。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上句承前,意思是既无人来,也就懒得去扫门前的花径,由它凌乱下去,表现了诗人失望的情绪,只好甘守寂寞了。这其实正是为下旬作铺垫,因为下旬说的就是“客至”,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动人的画面:诗人已多日不闻敲门声了,颇有冷落之感,这天忽闻有人敲门,急忙跑去,开门一看,惊喜万分,竟然是自己的老朋友来了,顿时觉得眼前一片光明,生气盎然。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这不是客套话,句句都是实情。老朋友来得突然,草堂距市镇又远,备办来不及了,只拿家里现成的酒菜来招待,更显出主客之间的深厚友情。这跟《有客》中写的“自锄稀莱甲,小摘为情亲”一样,都是彼此相亲不见外之意。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从“尽余杯”一语可以看出,这时酒宴已到高潮,诗人欲呼邻翁与客人对饮,更增加了欢快的气氛。至此结束全诗,余味无穷――邻翁来了没有呢?这用不着交代,当然是来了。
这首诗以“但见群鸥”起,以呼邻翁“对饮”结,感情发展的脉络极为分明,十分耐人寻味,可以作为诗人清新明快风格之一例。
旅夜书怀。
一、诵读提示。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使听者能品出此中情味。后一层直抒胸臆,“名岂”二句中上句为宾,下句为主――诗人后半生飘泊四方,居无定所,正是因“休官”之故,要读出压抑感。这两句可以不按“义群”读,仍读作:“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最后两句形象地概括了诗人的后半生生活,要缓缓读出,有自伤飘泊之意。
二、整体感知。
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携家人自问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今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因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飘泊何时是了。这首诗集中地表现了他这种心情。前一层写一个月夜,小船孤零零地停在长满小草的岸边,诗人从船上向四周望去,原野是那样广阔;再看月光下的江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不禁心潮澎湃,想到自己一生的经历。后一层先将自己的文名和它运作了一番比较。然后以“飘飘何所似?大地一沙鸥”给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诗人好以鸥鸟自况,但前后含义不同。在“白鸥没。
[4][5]。
实用生物备课笔记大全(19篇)篇六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盛行。一些饱学之士纷纷周游列国,向各国的执政者推销自己的主张和行动策略。为了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他们往往以生动而又深刻的比喻来讽谏执政者。寓言是比喻的高级形式,因为通俗易懂,又有对生活漫画式的夸张,虽是杜撰虚拟的生活场景,却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孟子参透了执政者的心思,讲究说理技巧,做到了听众能听、爱听,治国方略就轻而易举地“贩卖”了出去。《短文两篇》同样具备上述特征。现略述如下:
1.精心选择故事的主人公,请执政者人瓮。《短文两篇》讲述了一些百姓故事,易于被执政者接受。言的是“齐人”“妻妾”“弈秋”之徒,道的是小人物的家长里短,学习进修,甚至街谈巷议,与政治大事毫不相干。作为一国的执政者,难得有机会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了解民情,做个爱民如子的明君圣主,即使仅仅是脸面上的事,也绝对会笑着细听分说。
在卑贱的子民面前,国君常想表现出凡人所不能及的判断能力。再者,他人的是是非非,与己无干,自然倍加严格要求。“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此时的国君绝对是英明的“旁观者”。“齐人”,堂堂的汉子,背着妻妾干那见不得人的勾当,还恬着脸编瞎话蒙骗她们,这与掩耳盗铃有何区别?大是大非面前,妻妾尚能“泣”“讪”,执政者更能表现出坚定的立场,毕竟说人家容易。怎知最后引火烧身,面对自己犯下的类似错误,只好乖乖地自投罗网。大庭广众下,执政者如果手握两套行事标准,对人“马克思主义”,对己“自由主义”,圣主的颜面何在?孟子抓住了人们共有的对己宽松、对人严格的自私心态,让执政者心甘情愿地被牵引着走进其布下的理性思维空间。
2.寓言故事情节简单,有时仅仅是一个情景性的设喻,却可笑、夸张而荒诞,形成语言风趣幽默、寓意醒豁的艺术效果。“齐人”去坟地求乞祭祀剩余的食物,不至餍不返,归家时又在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一“乞”,一“骄”,掩盖了丑恶的事实,满足了可笑的虚荣心。寓言故事极尽夸张之能事,在形象的故事中寄托深刻的寓意,将深奥抽象的道理变为通俗易懂、是非分明的故事,给咄咄逼人的说理披上了一件温情而美丽的外衣。虽折了点理性的锐气,却更易为人接受,穿透力无疑增强了。而人物夸张变形、有悖于常情的举动,将问题夸大,将危害加深,使教育警醒意义更明确。生活中未必有这样的人物,但不能否定在求取财富与地位等生活大事时,没有人做与“齐人”或“宋人”一样的勾当。作者的是非价值标准依附在正面或反面人物的身上,在对主人公或褒或贬的叙述和描绘中,作者站在了最前端,并将指斥的矛头从寓言故事中伸出来,瞄准了许许多多有类似问题的社会中人。《齐人有一妻一妾》中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从深层次上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立场和观点。除了那个并不存在的“齐人”,被孟子刺中一刀的还有那些不择手段的“求富贵利达者”。同样,面对昏庸、做事不能持久而又轻信谗言的齐王,孟子的寓言故事《弈秋》中站出了两个学棋小童,演示着齐王的错误和可能产生的后果。有良师的指点,有良好的愿望固然重要,但改正错误与学棋一样,是个不断内化的过程,没有积极主动、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一旦受了奸臣的引诱与哄骗,结果功业无成,也是意料中的事。
二、亮点探究。
1.几个修饰词的妙用。
探究学习:齐人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在形象的庄严、自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作者妙用了几个修饰性词语,起到了揭示人物性格、传达作者爱憎喜好的作用。
(1)“则必餍酒肉而后反”中的“必”。“必”,一定,表确定的副词。齐人每外出,必直奔坟场乞食,必饱食而后返,足见其兴趣志向之低下。他贪得无厌,为了追求物质与名利,放弃了对自身道德的修炼和提高。为了得到虚幻的利达,甚至不顾尊严,不择手段,低声下气,求取一些令人憎恶的利益。如此还能满足,还能自得,还能大言不惭、吹嘘夸耀,人格的沦丧,道德的堕落,正如其妻所言:“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仰望与俯视,多么强烈的反差,多么辛辣的讽刺。
(2)“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中的“尽”。“尽”,都,表范围的副词。齐人在坟场乞得一些酒肉,涨红了脸,在妻妾面前夸耀“与饮食者尽富贵也”。借富贵者抬高自己的身价,比脚踏实地赢得名誉与地位来得方便与快捷。“齐人”势利卑鄙,虚伪做作,在妻妾前威风十足,自吹自擂,显现了虚伪无耻的本性。
(3)“遍国中无与立谈者”中的“遍”。“遍”,全,表范围的形容词。前番是竭力鼓吹,后者是残酷的事实。连都城中的普通百姓也不屑与这样的人“立谈”,更别提成为富贵者的座上宾。一个“遍”字,是击破齐人骗局的重锤。
2.妻妾、良人、鸿鹄的反义效果。
探究学习:孟子反复叮咛,人除了牟利之外还应该有更高远的精神追求,并且一定要注意行为、手段的正当性,不能行“妻妾之道”。丈夫(齐人)公然行着“妻妾之道”,“施施”而行,“骄其妻妾”,反不如妻妾深明大义,能“泣”“讪”丈夫的行为。看来,行“妻妾之道”也好,行“丈夫之道”也好,价值目标对人的行为方式起决定性的作用,并非由人的性别所决定。作者转换了“妻妾”与“丈夫”的.行为角色,造成读者视觉与思维上的反差。
陈胜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鸿鹄,天鹅,上飞三千尺而迁移,是心存高远志向者的象征。一学童,拜“通国之善弈者”为师,以实现鸿鹄之志。有良师的指点,为成就鸿鹄之志提供了条件。但鸿鹄能远飞三千里,凭借的是自身力量的积累,依托的是自身的努力。“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听课是假象,心早追随鸿鹄去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专心致志,不持之以恒,最终只落得“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被世人讽刺也在情理之中。欲成就“天鹅”之材,最终只落得“癞蛤蟆”一样的结局,反讽意味强烈。
3.分析对比手法。
探究学习:《齐人有一妻一妾》有两重对比。一是齐人坟场“乞”与妻妾面前“骄”的行为对比,是真相与表象的对比。通过对比,人物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表的庄重自足形成强烈的反差,达到了美学上的滑稽效果,形成了尖锐的讽刺。二是妻妾勺齐人人生准则的对比。齐人在坟场乞食而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甚至在足不出户的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两个妇道人家能明大理,强调在追求“利”的同时要注意采用正当的手段,要“行丈夫之道”,不能苟且,不能诡迂。为人不齿、行“妻妾之道”的恰恰是大“丈夫”。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揭露了齐人的丑态。《弈秋》的对比集中体现在奕秋两个弟子学习专心程度与学习结果差异的对比上,通过对比,揭示了作者关于态度与结果有必然因果联系的观点。
4.分析孟子寓言的幽默性。
探究学习:孟子的寓言情节简单,却诙谐、有趣而意味深长,形成语言风趣幽默、寓意显豁的艺术效果。通过想像将生活中的问题的情状与特征夸大,以更深刻地揭示问题的本质和危害。齐人去坟地求乞祭祀剩余的酒食,得了蝇头小利就心满意足,其行为荒诞可笑,为人所不齿。孟子将齐人的行为夸大,使之成为艺术形象,背地里“乞”食,妻妾前“施施”“骄”言,使读者在强烈的反差中产生审美快感,并对对象做出否定性的评价。《揠苗助长》中的宋人,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举动愚蠢而可笑。《月攘一鸡》中的主角改正错误却又不坚决,持“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的观点。孟子的寓言故事通过影射、夸张等手法,机智风趣地对社会生活中不合理、丑陋的现象做了含蓄地揭露、批评,使读者在人物夸张变形、有悖于常情的举动中,微笑着领悟到作者传递的深刻道理。
三、选题设计。
1.孟子寓言特色管窥。
研究方法:
(1)了解孟子的生平、经历与产生寓言故事的时代背景。
(2)阅读《孟子集注》,了解孟子思想,找出相关的寓言故事,并分析孟子运用上述寓言故事表达了怎样的观点和思想。
(3)结合实例,通过对几个寓言故事的分析比较,探讨jl于寓言选材、洋略和语旨上的特色。
(4)阅读文学史中有关孟子的知识介绍,了解孟子寓言的特色。
(5)撰写相关小论文。
参读书目:
《孟子集注》《中国文学史》《中国大百科辞典》等。
2.孟子与庄子寓言比较。
研究方法:
(1)了解孟子与庄子的生平与思想。
(2)阅读《孟子集注》,了解孟子的思想,找出相关的寓言故事并分析寓意。结合行文的脉络,了解孟子寓言语言犀利、感情强烈、思想精到的特点。
(3)阅读《庄子》中的《逍遥游》《人世间》《德充符》《秋水》等篇章,了解庄子寓言选材、遣词造句上的特点。
(4)阅读研究孟子与庄子的寓言故事,从选材、遣词造句、详略安排与寓言在说理中的成分比重几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参读书目:
《中国文学史》《庄子》《中国大百科辞典》《历代寓言赏析》等。
3.中外寓言故事比较。
研究方法:
(1)研读《先秦寓言选译》《历代寓言赏析》,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出处及讲述寓言故事的目的。
(2)研读西方部分寓言故事,了解寓言故事的特色。
(3)比较东西方寓言故事创作目的、表现手法、思想内涵的异同。
参读书目:
《先秦寓言选译》《历代寓言赏析》《伊索寓言》《拉封丹寓言》《外国文学》。
实用生物备课笔记大全(19篇)篇七
[教学重点]。
孔孟之间的传承关系和二者的差异。
[教学难点 ]。
孔孟之间的传承关系和二者的差异。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
二、作者。
阅读文后补白文字。
三、阅读课文。
思考:1、梳理思路;2、完成练习一。
四、研究课文。
(一)梳理思路。
文章思路清晰,可分为两部分。前部分论述二人思想言行的差异,后部分分析原因。
(二)把握内容。
1、完成练习一。
2、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三)拓展训练。
五、布置作业 。
实用生物备课笔记大全(19篇)篇八
1.把握每段的要点,明确孔孟二者的差异。
2.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3.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4.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5.感悟文化与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
1.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2.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3.孔孟思想的具体特点。
教学难点 。
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
教学用具。
运用多媒体教学。
学习导航。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语。
二、整体初读,归纳提要,整合课文内容。
三、品词析句,探究质疑。
2.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
5.“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一句是什么意思?
6.为什么说“全民为什伍”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7.为什么说孟子的性善论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
8.何谓“低水准平等思想”?
提示:低水准是指生活水平低。如“乐岁终身饱”,但求吃饱肚子而已。
10.学习了本文,你认为应该怎样来研究古代文化现象?
四、拓展延伸。
翻译《寡人之于国也》,并结合本文说说孟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研究历史文化现。
实用生物备课笔记大全(19篇)篇九
本学期,我们高三生物备课小组全体教师团结协作、勇挑重担、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在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结这一年来的工作,我们组有如下特点:
一、团结协作、乐于奉献。
我们组共二名老师,特点是“中青”结合,团结协作的精神是可喜。
二、不断学习、更新理念。
“要倒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准备一桶水、一缸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学知识日新月异,发展很快。加上生物课从前年开始启用新教材,对我们教师来说也存在着熟悉教材的问题。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查阅资料,充分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实施,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为了赶上时代步伐,我们在复习大学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还经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现代生物学新成果、新观念,并进行下载,做好记录,结合教学内容,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关注社会、关注生物学热点。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人事件、神州1—4号飞船上载有哪些生物,有何影响等。
利用与金太阳网站联合的优势,我们经常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受到学生好评。在教学中,我们组全体同志通过认真学习教学理论,努力使课堂教学素质化落到实处,“课外不占课,作业少而精”已成为我们备课组组风,对印发的每一份练习,备课组长都认真把关,在做到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的前提下,提倡“特色”教学,努力使每位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生物学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勇挑重担、硕果累累。
本期,我们组全体老师都是满工作量,有些还是超工作量。在“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的活动中我们组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四、其他方面。
如每周一集体备课、备课组活动都能正常进行,并做到互相听课。本组成员服从分工,严格遵守纪律,不迟到、不早退,提前上班、推迟下班,注意办公室及周边环境卫生,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
总之,我们生物组在过去的一年中,精诚团结,在教育教学及学校其他工作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多方面的好评。但我们仍存在一些不足,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争取在各方面取得更大成绩。
实用生物备课笔记大全(19篇)篇十
一、课文悟读。
《客至》。
《客至》之所以写得这么欢快无比,是因为“喜崔明府相过”。所以诗一开始就描写了浣花溪畔春意盎然的景象以及可爱的白鸥天天飞来的欢乐氛围。但也可以这样理解:平日无客,少有人迹,屋舍南北都是春水,所以整日所见只有白鸥。于是颔联顺理成章地写到了花径不扫,蓬门未开。颈联不写宾主之间的寒暄与叙旧,可见两人关系的亲密。写自己餐桌上的接待物,实话实说,没有虚文俗套,可见宾主之随和。尾联却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前借白鸥引客,后让邻翁陪客,构思可谓绝妙;不写餐桌上畅饮的热烈情景,而留着让读者去想像,去补充,去回味。
《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写于作者颠沛流离的途中,且是夜里,心情可想而知是孤独伤感的。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特别融和。首联中的“细”“微”等字,与“官应老病休”中作者的孤单身影相应。“危”“独”二字暗示了自己在乱世中的凄凉孤独,与“飘飘”“天地一沙鸥”相呼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同时,“星垂平野阔”,不仅展现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广阔浩渺,还让人联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正为生活而奔波的作者的孤单身影;“月涌大江流”,不仅展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势,还让人联想到作者身影的渺小。
《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似乎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咏怀。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以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珀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阁夜》。
《阁夜》作于一个大雪初霁的寒夜。旅居在夔州西阁的诗人,寒宵辗转,从霜雪之夜的所见所闻,联想到了国家的**、百姓的痛苦,以及自己的贫病飘零,于是写下了此诗。诗中星河的'摇动暗寓着社会的动荡。在这动荡不安的环境中,诗人回家无期,乡书不至,不胜“催短景”之悲,于是聊作宽解之词。这种看似轻松的自慰其实蕴涵着深深的悲痛与忧愤。
《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了,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巧妙。洞庭湖愈壮阔明朗,诗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凉,因为登楼远眺的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北方的战事,已经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使得他老泪纵横,久久低回。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大的。他那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着我们。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二、亮点探究。
探究学习:表面上看是把客人撇开了,可仔细一想,却发现这是在进一步写客人,是想用这种民间常见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我家来尊贵客人了,你也过来喝几杯,好好地帮我陪陪客人,喝个痛快,玩个尽兴!这种写法既巧妙,又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回味不尽。所以这种忽转别意不是离题,倒是别开生面,别有情趣。
探究学习:王昭君有倾城倾国之貌却无人省识,汉元帝不辨美丑,竟要靠“画图省识”;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而这些都不能明说,所以只能借写王昭君的不幸暗寓自己的不幸。古人对此有多家点评。黄叔灿《唐诗箴注》云:“此咏明妃以自悲。”郭曾祈《读杜札记》云:,“琵琶胡语,怨恨谁论?亦隐寓知音寥落之感。”佚名《杜诗言志》云:“此第三首,则专咏明妃之事,无一字及于己怀,乃吾正谓此为少陵自咏己怀,非咏明妃。……夫明妃抱此怨恨,不可明言,只以托之千载琵琶;而少陵之怨恨,不可明言,又以托之明妃。通篇只重写‘怨恨’二字,乃所以写明妃,即所以写己怀也。”
3.同样是咏叹王昭君,杜甫写了《咏怀古迹(其三)》,李白则写了《王昭君》,试作比较阅读,说说杜诗在风格上与李白有怎样的不同。
王昭君(二首选一)。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塞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画图,死留青冢使人嗟。
探究学习:同样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为题材,李白和杜甫这两首诗各有特色,基本上能体现两人不同的艺术风格:李诗飘逸,杜诗沉郁。两人都对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充满了同情,但杜诗不只停留在同情惋惜这一步,还表达了沉郁怨愤之情。诗一开始,就似有千钧之力,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势,以致古人说:“昔人评‘群山万壑’句,颇似生长英雄,不似生长美人。”李诗第二联是“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而杜诗则更沉郁“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个“一”字,一个“独”字,将王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最后两联,两诗都写出了凄婉的氛围,而杜诗中因为用了“空归”“月夜魂”“千载”“分明”等语,就显得更加的孤愤悲壮。因此弘历在《唐宋诗醇》中忍不住赞叹:“破空而来,文势如天骥下坡,明珠走盘,咏明妃者此为第一。”
实用生物备课笔记大全(19篇)篇十一
二、亮点探究。
三、选题设计。
1.孔盂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的影响。
研究方法:
(1)系统了解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史及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代表思想。
(2)查阅《孔学杂著》《先秦儒学》《孟子译注》等相关资料。
(3)摘取有关信息,对信息进行梳理。
(4)综合概括,得出认识。
参读书目:
(1)中国哲学网之中国哲学研究之孔子研究。
(2)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3)郭沂《老庄孔孟哲学的底蕴及其贯通》。
(4)黄秉泰《儒学与现代化》。
(5)俞荣根《儒言治世》。
(6)姜国柱《儒家人生论》。
研究方法:
(1)了解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及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了解人物生平及生活的时代,知人论世。
(3)查阅资料,熟悉其代表作兄及风格。
(4)分析比较二人创作内容与风格的异同及原因。
参读书目:
(1)魏正申《陶渊明评传》。
(2)孙静《陶渊明的心灵世界与艺术天地》。
(3)戴建业《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华中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4)田军《中国古代田园山水边塞诗赏析集成》。
(5)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
(6)王从仁《王维和孟浩然》。
(7)杨海明《孟浩然·王维》。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
实用生物备课笔记大全(19篇)篇十二
备课笔记是教师备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是教师整理、梳理和归纳教学内容的工具,也是教师积累经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在备课笔记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多收获和体会,下面将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谈备课笔记心得体会。
备课笔记对教师来说至关重要。首先,备课笔记可以帮助教师梳理教学思路,明确教学目标。通过将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使教学更加精准、高效。其次,备课笔记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备案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将教学内容编写成笔记,可以方便日后查阅和使用,提高备课效率。此外,备课笔记还可以帮助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发现不足,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
第三段:备课笔记的要点和技巧。
备课笔记的编写要点和技巧对于备课质量至关重要。首先,备课笔记应该简洁明了,突出重点。我们可以通过彩色标记、加粗字体等方式,使重点内容更加醒目。其次,备课笔记应该内容准确、全面,避免遗漏关键点。我们可以把教材上的重要知识点和自己的思考整理到备课笔记中,确保有充分的准备。此外,备课笔记还应该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条理清晰,让自己在备课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清思路。
第四段:我的备课笔记经验。
在我的备课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备课笔记的经验。首先,我会在备课之前充分了解教学内容,确保对知识点的掌握准确。然后,我会用彩色笔在备课笔记中突出重点,帮助自己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此外,我还善于总结和归纳,将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整理,方便查阅和复习。最后,为了方便管理,我会把备课笔记整理成电子版本,以便日后查阅和修改。
第五段:备课笔记的意义与展望。
备课笔记是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整理、梳理和归纳教学内容,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备课笔记也是教师自我管理和提升的重要途径,通过反复总结、修正和完善备课笔记,教师可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备课笔记的编写和使用,不断提升自己的备课水平,从而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结尾:
备课笔记的编写是教师备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备课笔记的整理和归纳,我们可以更好地梳理教学内容,提高备课效率,积累教学经验。在我的备课实践中,我通过彩色标记、分类整理等方式来提高备课质量。备课笔记的编写和使用对于教师的教学效果和个人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备课笔记的编写和管理,不断提升自己的备课水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保障。
实用生物备课笔记大全(19篇)篇十三
教材地位:《静夜》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具有古典诗歌韵味的新诗,是郭沫若五四以后的作品。这单元共五课九篇文章:有童话;神话;诗歌和寓言。它们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向往真善美。 通过本诗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忧国、爱国的情。
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体会诗所饱含对光明、理想、祖国的情感。
2、使学生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修辞手法。
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1.明确目标,减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无效思维;
2.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
4.小结巩固,紧扣要点,帮助学生形成思维整合。
5.练习提高,文字的联想和想像,引导学生作联想、想像的训练。
6.手段及依据: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课件,以“文本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感受音乐美。
2.探究内容,理解意境美。
3.探究写法,领悟情感美。
4.模仿学习,拓展思维,培养想像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我将设计动画片《聪明的一休》激情导入,请学生向他一样开动脑子成为聪明的孩子!学生的心弦被扣动,有表现自己才智的欲望,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1同学们能有节奏、有感情的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吗?
然后我请同学们一起配乐背诵李白的《静夜思》问:
1.诗人看见了什么?(月光)。
2.诗人由月光联想到什么?(白霜、故乡)。
3.李白思的是什么?(故乡、亲人);
郭沫若的《静夜》与李白的《静夜思》同样都表达了一种在静谧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诗又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打开书,听录音。
1.放录音,整体感知。
2听完录音后让模仿声音,齐声朗读。
在此我将纠正学生的字音、重音、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组织齐朗诵.
我在此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的方法查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2.再请同学们带着淡淡的愁伤齐读第一节,回答第一节写的是哪些真实景物?
6.面对茫茫的天河,诗人并不能真正看见什么,只能凭想像猜测会有鲛人在岸,孤独地对月泣珠,这是一个非常凄美的场面,在这月华满天的美丽时刻,天上的鲛人为什么哭泣?请你想像鲛人泣珠的情景。
7.诗人描绘了一幅奇妙而美丽、和平而宁静、轻柔而温馨的夜景,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在这美好的生活中,为什么要加上“鲛人泣珠”这样凄凉的画面。
8.请学生自己找出好的诗句进行赏读、分析!再次领悟文章,全班交流发言。
1. 学生先个人试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再听读感觉情感基调和节奏重音,接着教师屏幕显示朗读要点并提醒心境体验和眼神运用,学生再听配乐朗诵跟读并核准节奏和重音,然后组织齐朗诵、小组内齐朗诵、男女分组朗诵。
2. 有感情背诵全诗。
今天我们学习了现代诗《静夜》,也了解了什么是联想和想象!其实呀,联想和想象就犹如诗歌的两个翅膀有无想象力是诗歌能不能飞的起来飞的高低的重要因数,所以诗人艾青说道: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而想象的基础就是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广度博览!因此在学习和阅读现代诗时有四个步骤:诵读-----理解-------想象------回味。
阅读郭沫若的《夕暮》,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这首诗里,是看到了什么而联想到什么,最后才联想到“牧羊的人”的?
2.任何两个词语,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可以建立联系。
如:钢笔一月亮 可以作如下联想:
钢笔一作文一题目一中秋一月亮。
再如大海一小狗:大海一渔家一宠物一小狗。
请你也试一试就下面词语进行联想:田野一汽车;人一木星;电脑一垃圾。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的确,诗歌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智慧,净化我们的灵魂。同学们让我们在诗歌的广阔天空中,展开双翅,任意翱翔,去追求人生那”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实用生物备课笔记大全(19篇)篇十四
魏华中。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历经千年而不朽。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孔子和孟子,确实是非凡智慧的集大成者,他们独具如炬慧眼,神思澄明如水,他们的思想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他们就像现代的基督徒,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文化传统的力量,相信人与人之间高度的道德标准。
孔孟思想虽然一脉相传,但仔细比较,却也发现他们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这虽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很大的关系,但与他们的个性也不无关联。
读《论语》《孟子》,观孔孟言行,他们的人品、个性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孔子的弟子颜回曾赞美孔子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而孔子自己的描述尤其好。“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孔子生活的.快乐、热情及其充实的内心世界。
《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东郭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颊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的独具的风趣,在他挖苦自己时自然流露出来。他们师生间偶尔的玩笑,其中点缀着几处隽永的警语,经常的沟通和切磋,使得他们关系融洽,亲如父子。
孔子和子路、冉有、公西华及曾皙谈志向,轮到曾皙时,他说出一段诗情画意的话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下子把孔子感动得心旷神怡,喟然叹服。
一袭布衫,大袖飘飘,身体的宽舒与心灵的自由相得益彰,几个大人,又配上几个嬉闹无忧的顽童,这气氛活泼而不拘谨,游戏而不功利。这不正是孔子乐观、积极、热情、率性、纯真品性的形象写照吗?程朱理学禁绝人的七情六欲,而孔子竟是这么一个活泼泼的、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啊!
孟子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责任心非常强的人,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倡导自省精神,以身作则,言行中也处处体现出这种自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为人自信自傲,认为人人都可为圣贤,且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交锋,欲争必胜,揪住君王就讲道理,并且直言不讳,咄咄逼人,指责统治者“望之不似人君”,甚至当面批评当权者不实行仁政,“率兽而食人”,把政治搞得一团糟,主张“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言语坦率,嬉笑怒骂,绝不作吞吞吐吐之态。
二、亮点探究。
探究学习:苏格拉底与柏拉图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大弟子,也是苏格拉底思想的传承者。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对东西方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位先知都通过言论而不是亲手写下的著作建立了一种学说,都强调以德治国,并率领门徒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作者以此来说明孟子与孔子的传承关系及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2.“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是什么意思?表现了孟子怎样的感情和思想?
探究学习:“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大意是:
邹穆公问孟子:“这次和鲁国的冲突,我的官吏牺牲了33个,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效死的。杀他们罢,人太多;不杀罢,又太可恨,怎么办好呢?”孟子答道:“当灾荒年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荒野之中,年轻力壮的便四处逃荒,而您的库房里却装满了财宝,官吏们也不把这种严重情况报告给您,他们不关心人民疾苦,现在老百姓可得到报复的机会了!”
这段话,一方面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认为为政需以身作则,要爱护人民,民贵君轻;另一方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对统治者毫不客气地指责,毫无隐讳地表达自己的不满,锋芒毕露,具有鲜明的革命精神。
探究学习:《论语・为政》中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15岁有志于学业,30岁说话做事都能够合于礼,40岁(明白了世上的各种事理)能够不迷惑了,50岁懂得了天命,60岁一听到别人说的话,便能了解其主旨,70岁便随心所欲,所想的一切都不会超过规矩。由孔子的这番话,可以看出学习的重要性。
探究学习:孔子的行为,体现了他对“礼”的重视,他主张“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了礼,他可以委曲求全。而孟子不受“礼”的束缚,率性而为。
实用生物备课笔记大全(19篇)篇十五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盛行。一些饱学之士纷纷周游列国,向各国的执政者推销自己的主张和行动策略。为了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他们往往以生动而又深刻的比喻来讽谏执政者。寓言是比喻的高级形式,因为通俗易懂,又有对生活漫画式的夸张,虽是杜撰虚拟的生活场景,却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孟子参透了执政者的心思,讲究说理技巧,做到了听众能听、爱听,治国方略就轻而易举地“贩卖”了出去。《短文两篇》同样具备上述特征。现略述如下:
1.精心选择故事的主人公,请执政者人瓮。《短文两篇》讲述了一些百姓故事,易于被执政者接受。言的是“齐人”“妻妾”“弈秋”之徒,道的是小人物的家长里短,学习进修,甚至街谈巷议,与政治大事毫不相干。作为一国的执政者,难得有机会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了解民情,做个爱民如子的明君圣主,即使仅仅是脸面上的事,也绝对会笑着细听分说。
在卑贱的子民面前,国君常想表现出凡人所不能及的判断能力。再者,他人的是是非非,与己无干,自然倍加严格要求。“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此时的国君绝对是英明的“旁观者”。“齐人”,堂堂的汉子,背着妻妾干那见不得人的勾当,还恬着脸编瞎话蒙骗她们,这与掩耳盗铃有何区别?大是大非面前,妻妾尚能“泣”“讪”,执政者更能表现出坚定的立场,毕竟说人家容易。怎知最后引火烧身,面对自己犯下的类似错误,只好乖乖地自投罗网。大庭广众下,执政者如果手握两套行事标准,对人“马克思主义”,对己“自由主义”,圣主的颜面何在?孟子抓住了人们共有的对己宽松、对人严格的自私心态,让执政者心甘情愿地被牵引着走进其布下的理性思维空间。
2.寓言故事情节简单,有时仅仅是一个情景性的设喻,却可笑、夸张而荒诞,形成语言风趣幽默、寓意醒豁的艺术效果。“齐人”去坟地求乞祭祀剩余的食物,不至餍不返,归家时又在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一“乞”,一“骄”,掩盖了丑恶的事实,满足了可笑的虚荣心。寓言故事极尽夸张之能事,在形象的故事中寄托深刻的寓意,将深奥抽象的道理变为通俗易懂、是非分明的故事,给咄咄逼人的说理披上了一件温情而美丽的外衣。虽折了点理性的锐气,却更易为人接受,穿透力无疑增强了。而人物夸张变形、有悖于常情的举动,将问题夸大,将危害加深,使教育警醒意义更明确。生活中未必有这样的人物,但不能否定在求取财富与地位等生活大事时,没有人做与“齐人”或“宋人”一样的勾当。作者的是非价值标准依附在正面或反面人物的身上,在对主人公或褒或贬的叙述和描绘中,作者站在了最前端,并将指斥的矛头从寓言故事中伸出来,瞄准了许许多多有类似问题的社会中人。《齐人有一妻一妾》中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从深层次上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立场和观点。除了那个并不存在的“齐人”,被孟子刺中一刀的`还有那些不择手段的“求富贵利达者”。同样,面对昏庸、做事不能持久而又轻信谗言的齐王,孟子的寓言故事《弈秋》中站出了两个学棋小童,演示着齐王的错误和可能产生的后果。有良师的指点,有良好的愿望固然重要,但改正错误与学棋一样,是个不断内化的过程,没有积极主动、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一旦受了奸臣的引诱与哄骗,结果功业无成,也是意料中的事。
二、亮点探究。
1.几个修饰词的妙用。
探究学习:齐人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在形象的庄严、自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作者妙用了几个修饰性词语,起到了揭示人物性格、传达作者爱憎喜好的作用。
(1)“则必餍酒肉而后反”中的“必”。“必”,一定,表确定的副词。齐人每外出,必直奔坟场乞食,必饱食而后返,足见其兴趣志向之低下。他贪得无厌,为了追求物质与名利,放弃了对自身道德的修炼和提高。为了得到虚幻的利达,甚至不顾尊严,不择手段,低声下气,求取一些令人憎恶的利益。如此还能满足,还能自得,还能大言不惭、吹嘘夸耀,人格的沦丧,道德的堕落,正如其妻所言:“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仰望与俯视,多么强烈的反差,多么辛辣的讽刺。
(2)“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中的“尽”。“尽”,都,表范围的副词。齐人在坟场乞得一些酒肉,涨红了脸,在妻妾面前夸耀“与饮食者尽富贵也”。借富贵者抬高自己的身价,比脚踏实地赢得名誉与地位来得方便与快捷。“齐人”势利卑鄙,虚伪做作,在妻妾前威风十足,自吹自擂,显现了虚伪无耻的本性。
(3)“遍国中无与立谈者”中的“遍”。“遍”,全,表范围的形容词。前番是竭力鼓吹,后者是残酷的事实。连都城中的普通百姓也不屑与这样的人“立谈”,更别提成为富贵者的座上宾。一个“遍”字,是击破齐人骗局的重锤。
2.妻妾、良人、鸿鹄的反义效果。
探究学习:孟子反复叮咛,人除了牟利之外还应该有更高远的精神追求,并且一定要注意行为、手段的正当性,不能行“妻妾之道”。丈夫(齐人)公然行着“妻妾之道”,“施施”而行,“骄其妻妾”,反不如妻妾深明大义,能“泣”“讪”丈夫的行为。看来,行“妻妾之道”也好,行“丈夫之道”也好,价值目标对人的行为方式起决定性的作用,并非由人的性别所决定。作者转换了“妻妾”与“丈夫”的行为角色,造成读者视觉与思维上的反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实用生物备课笔记大全(19篇)篇十六
教材地位:《静夜》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具有古典诗歌韵味的新诗,是郭沫若五四以后的作品。这单元共五课九篇文章:有童话;神话;诗歌和寓言。它们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向往真善美。 通过本诗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忧国、爱国的情。
二.说教学目标。
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能力目标。
2.情感目标。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
1、使学生体会诗所饱含对光明、理想、祖国的情感 。
2、使学生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修辞手法 。
本课的难点。
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
四、说教法。
1.明确目标,减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无效思维; 。
2.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
4.小结巩固,紧扣要点,帮助学生形成思维整合。
5. 练习提高,文字的联想和想像,引导学生作联想、想像的训练。
6.手段及依据: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课件,以“文本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
1.朗读感悟,感受音乐美。
2.探究内容,理解意境美。 。
3.探究写法,领悟情感美。
4.模仿学习,拓展思维,培养想像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设计。
1.师生互动,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 (2分钟)。
我将设计动画片《聪明的一休》激情导入,请学生向他一样开动脑子成为聪明的孩子!学生的心弦被扣动,有表现自己才智的欲望,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2.比较引入新课(3分钟)。
1同学们能有节奏、有感情的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吗?
然后我请同学们一起配乐背诵李白的《静夜思》 问:
1.诗人看见了什么?(月光)。
2.诗人由月光联想到什么?(白霜、故乡) 。
3.李白思的是什么?(故乡、亲人);
郭沫若的《静夜》与李白的《静夜思》同样都表达了一种在静谧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诗又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打开书,听录音。
3.指导朗读(6分钟)。
1.放录音,整体感知 。
2听完录音后让模仿声音,齐声朗读 。
在此我将纠正学生的字音、重音、节奏。 。
3.学生自由朗读,组织齐朗诵. 。
4.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4分钟)。
我在此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的方法查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5.赏读静夜!(20分钟)。
1.文中具体写了那些景物?其中哪些是诗人看到的真实景物?哪些是虚写的景物?
2.再请同学们带着淡淡的愁伤齐读第一节,回答第一节写的是哪些真实景物?
3.第一诗节实写,此时诗人漫步在清幽的月光下展现在诗人的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谁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4.齐读第二诗节,看看写了哪些景物?这里有没有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
5.传说中的鲛人是住在仁什么地方?
6.面对茫茫的天河,诗人并不能真正看见什么,只能凭想像猜测会有鲛人在岸,孤独地对月泣珠,这是一个非常凄美的场面,在这月华满天的美丽时刻,天上的鲛人为什么哭泣?请你想像鲛人泣珠的情景。
7.诗人描绘了一幅奇妙而美丽、和平而宁静、轻柔而温馨的夜景,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在这美好的生活中,为什么要加上“鲛人泣珠”这样凄凉的画面。
8.请学生自己找出好的诗句进行赏读、分析!再次领悟文章,全班交流发言。
总结:
像这样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在诗人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叫想象。
而天河是诗人遥望夜空,看到了几点疏星由此联想到天河,这叫联想。
6.再次指导朗读朗读。
1. 学生先个人试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再听读感觉情感基调和节奏重音,接着教师屏幕显示朗读要点并提醒心境体验和眼神运用,学生再听配乐朗诵跟读并核准节奏和重音,然后组织齐朗诵、小组内齐朗诵、男女分组朗诵。
2. 有感情背诵全诗。
小结巩固今天我们学习了现代诗《静夜》,也了解了什么是联想和想象!其实呀,联想和想象就犹如诗歌的两个翅膀 有无想象力是诗歌能不能飞的起来飞的高低的重要因数,所以诗人艾青说道: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而想象的基础就是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广度博览!因此在学习和阅读现代诗时有四个步骤:诵读-----理解-------想象------回味。
7.拓展与迁移(5分钟)。
阅读郭沫若的《夕暮》,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这首诗里,是看到了什么而联想到什么,最后才联想到“牧羊的人”的?
2.任何两个词语,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可以建立联系。
如:钢笔一月亮 可以作如下联想:
钢笔一作文一题目一中秋一月亮。
再如大海一小狗:大海一渔家一宠物一小狗。
请你也试一试就下面词语进行联想:田野一汽车;人一木星;电脑一垃圾。 。
8.总结:(1分钟)。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的确,诗歌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智慧,净化我们的灵魂。同学们让我们在诗歌的广阔天空中,展开双翅,任意翱翔,去追求人生那”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七.说板书: 。
静夜。
想 联。
象 想。
现实生活。
实用生物备课笔记大全(19篇)篇十七
魏华中。
一、课文悟读。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历经千年而不朽。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孔子和孟子,确实是非凡智慧的集大成者,他们独具如炬慧眼,神思澄明如水,他们的思想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他们就像现代的基督徒,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文化传统的力量,相信人与人之间高度的道德标准。
孔孟思想虽然一脉相传,但仔细比较,却也发现他们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这虽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很大的关系,但与他们的个性也不无关联。
读《论语》《孟子》,观孔孟言行,他们的人品、个性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孔子的弟子颜回曾赞美孔子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而孔子自己的描述尤其好。“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孔子生活的快乐、热情及其充实的内心世界。
《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东郭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颊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的独具的风趣,在他挖苦自己时自然流露出来。他们师生间偶尔的玩笑,其中点缀着几处隽永的警语,经常的沟通和切磋,使得他们关系融洽,亲如父子。
孔子和子路、冉有、公西华及曾皙谈志向,轮到曾皙时,他说出一段诗情画意的话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下子把孔子感动得心旷神怡,喟然叹服。
一袭布衫,大袖飘飘,身体的宽舒与心灵的自由相得益彰,几个大人,又配上几个嬉闹无忧的顽童,这气氛活泼而不拘谨,游戏而不功利。这不正是孔子乐观、积极、热情、率性、纯真品性的形象写照吗?程朱理学禁绝人的七情六欲,而孔子竟是这么一个活泼泼的、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啊!
孟子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责任心非常强的人,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倡导自省精神,以身作则,言行中也处处体现出这种自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为人自信自傲,认为人人都可为圣贤,且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交锋,欲争必胜,揪住君王就讲道理,并且直言不讳,咄咄逼人,指责统治者“望之不似人君”,甚至当面批评当权者不实行仁政,“率兽而食人”,把政治搞得一团糟,主张“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言语坦率,嬉笑怒骂,绝不作吞吞吐吐之态。
二、亮点探究。
探究学习:苏格拉底与柏拉图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大弟子,也是苏格拉底思想的传承者。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对东西方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位先知都通过言论而不是亲手写下的著作建立了一种学说,都强调以德治国,并率领门徒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作者以此来说明孟子与孔子的传承关系及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2.“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是什么意思?表现了孟子怎样的感情和思想?
探究学习:“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大意是:
邹穆公问孟子:“这次和鲁国的冲突,我的官吏牺牲了33个,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效死的。杀他们罢,人太多;不杀罢,又太可恨,怎么办好呢?”孟子答道:“当灾荒年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荒野之中,年轻力壮的便四处逃荒,而您的库房里却装满了财宝,官吏们也不把这种严重情况报告给您,他们不关心人民疾苦,现在老百姓可得到报复的机会了!”
这段话,一方面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认为为政需以身作则,要爱护人民,民贵君轻;另一方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对统治者毫不客气地指责,毫无隐讳地表达自己的不满,锋芒毕露,具有鲜明的革命精神。
探究学习:《论语·为政》中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15岁有志于学业,30岁说话做事都能够合于礼,40岁(明白了世上的各种事理)能够不迷惑了,50岁懂得了天命,60岁一听到别人说的话,便能了解其主旨,70岁便随心所欲,所想的一切都不会超过规矩。由孔子的这番话,可以看出学习的重要性。
探究学习:孔子的行为,体现了他对“礼”的重视,他主张“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了礼,他可以委曲求全。而孟子不受“礼”的束缚,率性而为。
探究学习:(1)当时,一切都接受“礼”的约束的原则虽已不再适用,但诸侯间交往还贯以“道德”的名义。(2)当时的.作战形式——车战,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有公认的原则,仍离不开礼的约束。(3)当时的作战形式决定了交战时间短,参战人数少的现实,战事没有波及全民,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
三、选题设计。
1.孔盂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的影响。
研究方法:
(1)系统了解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史及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代表思想。
(2)查阅《孔学杂著》《先秦儒学》《孟子译注》等相关资料。
(3)摘取有关信息,对信息进行梳理。
(4)综合概括,得出认识。
参读书目:
(1)中国哲学网之中国哲学研究之孔子研究。
(2)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3)郭沂《老庄孔孟哲学的底蕴及其贯通》。
(4)黄秉泰《儒学与现代化》。
(5)俞荣根《儒言治世》。
(6)姜国柱《儒家人生论》。
2.借鉴本文比较人物的方法,比较田园诗鼻祖陶渊明与山水田园诗重要代表人物王维的创作内容与风格的异同及原因。
研究方法:
(1)了解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及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了解人物生平及生活的时代,知人论世。
(3)查阅资料,熟悉其代表作兄及风格。
(4)分析比较二人创作内容与风格的异同及原因。
参读书目:
(1)魏正申《陶渊明评传》。
(2)孙静《陶渊明的心灵世界与艺术天地》。
(3)戴建业《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华中师大出版社版。
(4)田军《中国古代田园山水边塞诗赏析集成》。
(5)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
(6)王从仁《王维和孟浩然》。
(7)杨海明《孟浩然·王维》。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
《孔孟》备课笔记由本站会员分享,,请注明出处!
实用生物备课笔记大全(19篇)篇十八
2008年十月三十日下午第三节课,我的教学课在2007级九班如期举行。听课的老师很多,有十来位,我是没见过世面的人,这着实吓了我一大跳,他们都是行家,其中还有专家级别的。说实在的,要是其他学科的人或者领导们去听课,我怎么讲都行,怎么说都有理,这个我有十二分的自信!而这些人太专业了,专业得不容许我有一丝毫的错误,所以我的心一直平静不下来,发挥就可以想象了。
整堂课就这样,总算过了,下来的时候已是满头大汗,虽然那天还下着雨,夹着些微的寒风,但我丝毫觉察不了。背景介绍到此为止,下面言归正传。
我最大的成功就是普通话。我是利川人,对“z、c、s”和“zh、ch、shi”是分辨不了,读不出来的,这是我教学的硬伤,我常常惭愧,觉得对不起学生,可我又有什么办法呢,我天天在练习,可我天天出错。这次下来,我的普通话竟然能过关,我心里高兴,胜过吃两根黄瓜。
其次是有激情,上课的时候全身心的投入。我是男人,身强体壮,当然有激情。我要好好利用这一点,我是一团火,我要用百倍的精神去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这一优点只是时间的优点,我再过几年就不会有这种激情了,因为我不再年轻,不再强壮,不再这么有精神!想到将来,我很怕!
我最大的不足,就是太过自信,以为我能理解的学生也能理解,换句话说,就是我提的问题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有鉴于此,以后上课的时候就要找学生能思考的问题去提。第二天,我在2007级七班上课的时候,这一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虽然这一问题解决了,可是我觉得终究是对不起九班的学生。当初为什么就没有考虑到这些,以至于九班的学生没有听到。我想,假如我有一天真的成了优秀的教师,我的成功也是建立在学生的失败上的。现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一定好好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这句话每年年终总结我都要写,但今天的理解最深刻。
实用生物备课笔记大全(19篇)篇十九
(深圳大鹏518120)。
内容提要:鲁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独特的个性气质和强烈的生命意识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其内省自觉、深沉坚韧的气质和极强的使命意识、内向抑郁的气质和强烈的孤独意识对小说《阿q正传》的影响。
关键词:《阿q正传》个性气质 使命意识 孤独意识。
鲁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堪称现代中国的脊梁、现代中国的灵魂。他的精神、他强烈的生命意识、他的作品及其中鲜活的人物形象,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警醒着一代代中国人。《阿q正传》是鲁迅最著名的小说之一。鲁迅用犀利的笔法彰显其内省自觉、深沉坚韧的气质与强烈的使命意识、内向抑郁的气质与浓厚的孤独意识,塑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一、鲁迅的个性气质及生命意识。
人的个性气质及生命意识的形成与其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密不可分。鲁迅出身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族,他13岁时,祖父因科场案下狱,不久父亲病逝,迫于生计,他随母亲到绍兴乡下皇甫庄舅父家避难,被视为乞食者。在家道中落的过程中,他目睹族人之间的倾轧,饱尝了世态炎凉。鲁迅曾说“有谁从小康人家堕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路途中,可看见世人的真面目。”[1]此后他对社会人生总是一种阴郁的把握方式。然而从野孩群中获得的那种“野兽性”[2]又偏偏使他不向黑暗势力和封建礼教低头,外力与内力的相互作用使一种鲜为人知的惆怅与悒郁、痛苦与悲伤的孤独情绪油然而生。青少年时期的人生际遇给鲁迅留下了寂寞与孤独的精神印记。[3]后留学日本,在异域受到的白眼和轻蔑,尤其是“幻灯片事件”使这位来自贫弱中国的留学生亲自体验了民族歧视的耻辱,这一切在鲁迅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对叔本华、尼采悲观主义哲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加强了他精神中的寂寞与孤独。
鲁迅出生没落大家,从小受到包括儒家正统文化及佛、道等非正统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熏陶,南京和日本求学期间,大量阅读了西欧近代文学、哲学、自然科学著作,又使他对西方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尤其是叔本华、尼采的生命意识与超人学说、基尔凯郭尔、施蒂纳的非理性主义对孤独个体生命形态的体认。在经历了十九世纪末开始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巨大变迁后,鲁迅深感中国改革之难,对中国的认识更加透彻,深刻思考后形成了自己的独立思想,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气质和强烈的生命意识。
鲁迅的个性气质是多元复杂的矛盾统一体:既刚强固执,又深沉坚韧;既内省自觉,又机敏多疑;既内向抑郁,又开朗热情。其内省自觉、深沉坚韧的气质加以其博大的爱心(爱祖国、爱民族、爱大众、爱亲人)进而使其产生极强的使命意识;其内向抑郁的气质使其产生强烈的孤独意识。多元复杂的个性气质融于一体,且伴随着鲁迅的内心冲突,使他“背负因袭重担,肩住黑暗闸门所具有的极其深刻沉重的社会历史的孤独悲凉”“与他对整个人生荒谬的形而上感受中的孤独、悲凉纠缠融合在一起”[4],构成了鲁迅独特的个性气质,也培养了他以复杂、深邃的眼光观察和体验世界的能力。
《阿q正传》中,通过阿q及其周围人物的塑造,作者表现出其改造“国民性”和反封建的思想观念,这其中透出鲜明的理性色彩、强烈的否定性特征和深刻的悲剧性意识。
铭心刻骨的童年经历、惊心动魄的感性经验、西方现代文化的强烈影响与内省自觉、坚韧深刻的个性气质和强烈的使命意识相碰撞,形成鲁迅“立人”、“兴国”的理想和自觉意识。鲁迅认为,一个国家若要生存世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5]立人的精神实质即为摒弃国民劣根性,重塑新型的民族性格。在鲁迅看来,“立人”是“兴国”的前提。因而,他坚定地选择了在精神领域以身报国的方式,终生在精神领域进行国民灵魂改造的工作。[6]他认为没有民族精神的彻底改造,新的社会制度是难以真正建立起来的,“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7]为改造民族精神,他执着地把自己的文学与思想情感紧紧和变革现实连在一起,在小说中塑造了大量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以批判国人之“国民性”,以期改造“国民性”,阿q则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阿q乃一个赤贫的雇农,无房无地,以帮人打短工为生,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生活十分悲惨。他的主要性格特征就是其赖以自慰甚至是赖以生存的精神胜利法:他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他从不正视现实,而是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自欺自慰、欺凌弱者、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妙法来自我安慰,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阿q精神胜利法的根源于他深重的奴隶意识:长期的封建压迫使他的主体意识迷失在封建思想伦理关系中,他没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只在毫无个体性可言的“群”的氛围中体现自己的内在本质。阿q的精神胜利法乃是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的一种反映,数千年的封建王朝、异族统治、战争动荡、思想的极端束缚是其产生的土壤,它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周作人先生在读过《阿q正传》后说:“阿q却是一个民族的类型。他象神话里的‘众赐’(pandroa)一样,承受了恶梦似的四千年来的经验所造成的一切‘谱’上的规则,包含对于生命幸福名誉道德的意见,提取精粹,凝为固体,所以实在是一幅中国人坏品性的‘混合照相’,其中写中国人的缺乏求生意志,不尊重生命,尤为痛切,因为我相信这是中国人最大的病根。”[8]鲁迅为阿q作传,目的就在于以冷静的思考理性地暴露我们民族性格的负面,医治国人灵魂。
同时,鲁迅将阿q和整个未庄放在辛亥革命前后这样一个时间背景下来描写,以一种概括的方式描绘出辛亥革命的严酷真实:脱离群众的畸形革命始终是不能得到群众理解的,是没有基础的,必然走向失败的,是挽救不了中国沦为烈殖民地命运的,也不可能解放人民大众。
阿q的形象在表层上原型来自于鲁迅的故乡绍兴,或是同乡,或是远亲,在深层上则是作者对人类精神现象和中国人精神特征的理性探索伴随着活生生的原型一起升华、熔铸成的不朽艺术典型,是作家个性气质和生命意识的隐现。
鲁迅内向抑郁气质和孤独意识激发的是他改造现实、批判黑暗的理性激情。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中说:“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觉得唯‘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10]这在《阿q正传》中体现为“抗争”和“死亡”。
鲁迅就如“过客”,“明知面是坟而偏要走。”鲁迅的呐喊、反抗并不为群众所理解,他终生呼啸地战斗在精神领域,他孤寂在走在时代的前沿,他与社会、与群众自然有距离。他作为一个“孤异的个人”,“向庸众开战”,常常感到有“独战的悲哀”,自己陷入孤独与痛苦之中,眼见群体生命的麻木,他要“呐喊”,要唤醒人民去打破“无声的中国”千年如斯的沉寂,虽然鲁迅也知道,这种反抗不过是“绝望的反抗”,但这仍是对国民性中惰性和奴性的反抗,具有可贵的现实战斗精神和现代反抗意识。他仍然要象“过客”一样,昂起头颅,奋然微量前走去,在人生的旅途中留下他那倔傲而又孤独寂寞的身影。
注释:
[2]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p5.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3]季玢.略论鲁迅与嵇康孤独意识的异同.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1998,6(2)。
联系电话。
林 潮:13602596581。
陈晓涛:13246686358。
电子邮箱:
[1]林 潮(1969—),男,广东湛江人。深圳大鹏华侨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现代文学研究与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研究。
[2]陈晓涛(1983—),男,江苏如皋人。深圳大鹏华侨中学教师,现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