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学校、公司还是其他组织中,情况报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广泛运用。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成功的情况报告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最优农村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大全(22篇)篇一
近期,市政协副主席杨丘远率民族宗教台侨属部分政协委员和市直有关单位及天长街道负责同志就养老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视察调研。调研组一行先后察看了我市夕阳红等部分老年公寓,走访考察了我省养老服务工作开展较好的铜陵市、合肥市肥西县、黄山市黄山区和歙县等四个市县区,并召开相关部门参加的座谈会。在实地察看、走访考察和座谈讨论的基础上,委员们就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我市养老服务业,全面提升我市社会化养老水平,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据统计,2011年底,我市60岁以上人口9.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9%。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医疗健康、文化娱乐等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凸显。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全市人民的迫切需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主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积极采取措施,着重抓好养老服务场所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得到了不断完善。
1、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全市现有敬老院17所,其中铜城、秦栏各2 所,其他镇(街道)各1所,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可容纳床位2000张,现入住农村五保老人1260人。
2、推进社会福利院建设。福利院位于我市冶山镇张巷村,为2011年民生工程,总投资546余万元,建筑面积达4138平米,可容纳床位90张,6月份已投入使用。目前,收住社会“三无”对象20余人。
3、鼓励兴办民办老年公寓。据调查,全市现有10家民办老年公寓,其中正常运营的9家,在建1家,共设置床位1200多张。正常运营的9家老年公寓,千秋和夕阳红两家规模较大,每家可容纳100人左右,其余7家均为30床位以下小规模养老院。在建的金太阳老年公寓规模最大,设置床位800余张,软硬件设施较为齐全,预计2013年全部建成。其中,一期工程3500平方米,已建成,可容纳床位89张,10月底完成装修并投入使用。
此外,作为主要养老方式之一的社区养老服务,我市暂为空白,将在今年推进社区建设工作中统筹安排。为进一步适应老龄化的要求,从2011年底,我市对满99虚岁的老人每月发放100元生活补贴,对99周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200元生活补贴。目前,该项资金尚未列入财政预算,暂从福利彩票公益金中列支。
1、养老服务体系功能不全。养老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搭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体系。但目前,我市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建设方面存在许多空白,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尚未启动。
还存在安全隐患;两家相对规模较大的,又不同程度存在着建设不够规范、服务不够全面等问题,完全按市场化运作,见效慢,效益低。市政府还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来扶持民办养老机构,社会资金投资没有积极性。
3、养老服务机构缺乏规划管理。市区民办老年公寓虽发展较快,但与我市老年人口实际增长的情况不相适应,现有的养老场所缺乏合理规划布局,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在管理方面,对农村敬老院的管理有了进一步的规范,但对民办老年公寓管理远远没有到位,大部分民办老年公寓没有履行正规的审批手续,虽发放了《社区服务证》,但目前从未开展年度重审工作,更未开展安全检查。
1、重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我们所考察的4个市(县、区)政府都根据省政府皖政[2011]20号文件,出台了本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其中,铜陵市从2007年起,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政府为困难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连续5年将此列入政府民生工程,先后制定出台6个政策性文件,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的落实;城市社区养老托老机构每年新增200张床位,同时建立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为70周岁以上低收入家庭老人按每天10元的标准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券”,开通2881890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上门服务。肥西县建立了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为高龄空巢老人提供服务。
重点优抚对象、特困及省级以上劳模、有特殊贡献的困难老人,按每人每月100元标准,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服务。此项经费各地均列入财政预算。
3、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兴办养老机构。铜陵市将民办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公办养老机构一并纳入公共服务行业政策扶持范围,对民办老年公寓,也按实际床位数,市、区两级财政给予每张床位1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黄山区、歙县分别对新建、改扩建的以及床位数超过50张以上的民办养老机构,经验收合格,正常运营1年后,财政给予每张床位2000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其中,歙县对床位300张以上的,给予每张床位5000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对已开业的民办或公建民营养老机构,黄山区和歙县均根据养老机构实际入住人数,由财政按每人每月100元标准给予运营补助。
参照省内先进地区的做法,结合我市养老服务事业的实际情况,为推动我市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1、尽快出台加快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建议市政府要以省政府《决定》和滁州市政府即将出台的实施意见为指导,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意见。意见要明确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即逐步建立健全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服务方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居家养老普及化、服务队伍专业化,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同时,意见要尽量细化、量化、具体化,要切实可行,便于操作。
2、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完善社区服务平台。建议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进行调研,合理确定政府购买服务的标准、范围和方式,依据不同情况为老人提供有偿、抵偿或无偿的养老服务。可借鉴铜陵市的做法,搭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政府可为少数特困老人提供部分购买服务。逐步把社区养老服务站、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项目建设列入市政府民生工程,加大推动力度。今年可把社区养老服务站建设列入城市社区建设工作的一项内容,先建成1-2个示范点,以点带面,逐步展开。切实落实分散供养农村五保对象、孤老优抚对象、城镇三无人员的村(社)干帮扶责任制。
3、加强养老机构建设,满足老年人集中照料需求。重点支持社会养老机构建设。鼓励单位和个人以独资、合资等形式兴办养老机构,加大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政策扶持,吸引民营资金投入养老服务业。建议在征地安排、税费征收、水电收费标准、建设和运营补助等方面,政府应给予扶持政策,明确优惠标准。民政及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和管理,规范民办养老机构的行为。继续推进公办示范性养老机构建设,积极推进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转型,可在城郊结合部和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完善设施设备和服务功能,打造一批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农村养老服务中心。农村敬老院也要积极探索转型,将空余床位用于收住社会老人和空巢老人,满足农村社会养老的要求。
4、健全完善高龄、贫困老人生活补贴制度。建立高龄津贴制度,将80周岁以上老年人纳入高龄补贴范围,结合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高龄生活补贴。
最优农村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大全(22篇)篇二
近年来,我县现代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并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贡献不断增加。
“十一五”期间,全县现代流通增加值已由的6.89亿元提高到13.63亿元,增长49.45%,占三产比重从相对弱势的状态提高到2010年的17.23%。现代服务业城区个体业户数由06年末的3127户增加到10年末的4232户;就业人数由06年末的11205人增加到10年末的25610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7家,从业人员380人,销售总额13.33亿元。全县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4个,商品成交总额达到6.89亿元,显示出我县现代服务业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
(二)主体突出民营。
的态势,使民营经济迅速成长为现代流通领域的主力军,在拓宽就业渠道、繁荣城乡市场、活跃区域经济、服务群众需求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放开搞活彬县现代服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2010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3亿元中,私营、个体、股份制和其他经济类型占到80%以上。
(三)业态不断出新。
各类专业店、专卖店、便民店、大中型综合超市等新的商业组织形式不断增加,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兴业态现代流通方式初步应用,已加快大众化餐饮、住宿、美容美发、洗染、家政服务、洗浴等生活服务业连锁化步伐。目前,全县拥有各类商业网点约8870个,其中大型超市3个、百货店3个,主题商场4个,商品交易市场14个,农村集贸市场15个,宾馆酒店45家(其中准三星级3个、四星级1个),各类专卖店32家,连锁店12个,美容美发店59家,洗浴6家,网吧15家,娱乐场所7家,住宿个体户120户,餐饮个体户597户,食品加工企业及加工点22家,货运信息配载站13个。
(四)体系不断完善。
大力推进了现代服务业民生工程,突出抓好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新网工程等现代服务业民生工程;推进现代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并始终把发展流通服务业和促进消费放在突出位臵,积极引导建立适合农村消费特点的生产和流通体系。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万村千乡连锁农家店”291个;共销售家电下乡产品51900台(件),销售额达到了11579万元,兑付补贴资金1308多万元,位居全市前列;“新网工程”已建成农资龙头企业19户、农资连锁直管店18户、乡村加盟店60个、专业合作社3个;彬县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项目和高渠春蕾蔬菜专业合作社蔬菜农药检测项目正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已初步形成了农村现代化现代网络体系,并且效益初显。
(五)现代服务业发展不断规范化和市场化。
近几年来,加强了对现代服务业市场的依法监管,引导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建立健全了一些行业协会组织,协调行业经济活动。
(六)旅游规划体系日益完善,景点开发稳步推进。
完成了《彬县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初步确定了以川道盛唐佛教文化和现代工业旅游线、南翼生态休闲旅游线、北翼古豳文化旅游线的“一线两翼”现代旅游发展格局。古城墙修复、紫薇山生态公园建设、公刘教稼苑祭祀区建设、大佛寺外围环境保护、西苗头森林公园山门建设、老君庵修复、程家川古民居恢复、花果山山体景观建设等工程稳步推进。
我县现代服务业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与国内先进水平相比较,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和问题:
(一)市场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布局不尽合理。
由于长期缺乏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规划的指导,物业开发与现代规划。
脱节,开发商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发商业地产设施,使商业设施开发建设与规划脱节,商业设施开发建设与商业经营脱节,导致我县现代服务业布局显得散乱、无序,网点设立随意性较大,结构布局不合理,缺乏特色。
(二)传统现代业态比重过大,现代业态发展不足。
近年来,我县各类私营、个体现代企业发展迅速,但业态结构仍以传统为主,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住宿所占比重很大,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会展业、电子商务、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业态水平不高。
(三)整体层次偏低,缺乏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街区和专业市场。
彬县商业特色不明显,定位上没有明显的`品牌差异和特色差异,有百店一面的雷同化现象,没有形成既体现都市特色商业形象,又符合规划区域定位和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商业层面结构,如美食街、数码通讯街、风情休闲街、旅游商品一条街等特色街区。在现有的专业市场中,均无与本地特色产品相配套的专业市场。
(四)商品专业市场设施差,交易方式落后。
彬县现有的专业市场、综合市场存在档次低、规模小、设施差、交易手段和方式落后、管理不规范。
(五)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市场潜力有待挖掘。
大棚式市场、露天市场较多,马路市场现象较为严重,使农村消费潜力未能达到充分的引导和挖掘。
(六)现代流通方式发展缓慢,制约现代流通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虽然我县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但目前大部分市场仍处在摊位经营的初级流通形态,传统现代形式居主导地位。特别是现代物流比较滞后,物流中介服务不发达,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在现代流通交易中应用极少,尤其缺乏集仓储中心、配送中心、货运中心、信息网络中心、营销策划中心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综合配套物流基础设施。
(七)景点开发不足,接待能力不强,旅游景点服务设施不齐全等原因制约着我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三、发展机遇和挑战。
我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与挑战:
1、加快工业化步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商机。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提高现代工业竞争力、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动力来源。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工业越来越紧密的相互融合,使得产业经济活动中服务业的比重逐步上升,附加价值提高,专业服务外臵化的趋势也愈加明显,这就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2、加快推进城市化,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平台。
我县县城规模扩大,经济快速增长,居民收入提高,为。
最优农村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大全(22篇)篇三
服务业是孕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领域,是促进工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发展服务业对促进就业、扩大消费、提升结构、降低消耗、改善民生、增强长期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精神,落实市委跨越发展的重大部署,促进我市服务业快速发展,我们组织人员对全市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服务业发展迅速,但拉动作用还不明显。“十一五”时期,我市服务业总体发展较快,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从2008年的177.5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77.93亿元,总量增加100亿元。从业人员由55万人扩大到65万人,增加10万人。财税贡献由7.8亿元提高到约13亿元,增加5亿元。涉及行业由16个门类、45个大类扩展到18个门类、50个大类,增加了2门类5个大类。但从近年来我市三次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来看,工业的贡献率处于45-49%之间,服务业的贡献率在35-37%之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还远落后于工业,仍未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形成良性互动,从“工业经济型”社会向“服务经济型”社会转变还任重道远。
传统服务业较为发达,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不平衡。以近年来我市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增加值比较,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约50%;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业、金融保险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比约30%;而新兴产业除房地产约占10%外,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一批新兴行业比重还不足10%。可见,部分新兴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服务业内部结构亟待调整优化。
城市服务业发展较快,农村服务业发展依然落后。我市服务业资源和要素主要集中在城市,促进了城市服务业的较快发展。农村服务业主要以农村交通运输、批发零售贸易与餐饮等传统行业为主,而与“三农”工作关系较大的科技、信息、农村金融、商品流通、法律咨询等则相当缺乏,发展还相当落后。相对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农村服务业供给不足、比重偏低、结构落后、质量不高、竞争力差,已成为推进我市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瓶颈。
商贸流通实力增强,但仍处过路经济地位。“十一五”期间是渭南商贸流通业发展最快的时期。2010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1.8亿元,共有流通企业4323家,商业网点近8万家,商贸流通从业人员达到20余万人。但我市商业布局不够合理,中心商务区功能不够完备,上规模、上档次、品牌影响力大的领军型企业还不多,商贸业文化内涵彰显还不够,仍未从根本上摆脱西安大都市建设带给我们的抑制性劣势,仍与我们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不匹配。
文化旅游发展强劲,但知名度竞争力还待提高。“十一五“以来,我市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做大现代服务业的突破口,加强体制改革,加大资源整合,加快项目建设,基本形成山水观光游览、湿地休闲度假、东府民居民俗、人文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体系,并成功晋升为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和最佳旅游城市。但客观地讲,我市旅游业的知名度、竞争力还不高,与渭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还不相称,与经济增长的期望值还有距离。
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后发优势明显增强。2006年至2010年底,我市实施服务业发展重点推进项目68个,累计投资达51亿元。2011年全市服务业重点项目43个,年度计划投资72亿元,占市级重点项目的20.4%,占年度投资的9.1%。华县商贸城、大荔时代新城、白水苹果物流、华山旅游综合开发、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洽川景区综合开发、韩城旅游设施建设、华山温泉大酒店、富平陶艺村生态文化产业园区等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将对我市服务业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潼关国际物流港、蒲城通用航空大会等新型服务业项目,将以其规模和辐射带动效应,使我市服务业的后发优势进一步显现。
一是占gdp比重偏低。2010年我市人均生产总值约为15160元,工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2%,城市化水平为40%,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带动和支撑作用不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4.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3个百分点,总量仅占全省的7.7%。总量明显偏低,产业带动能力不强,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发展。
二是产业结构不优。近几年,市上先后制定出台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物流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一系列促进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大型市场培育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但仍未改变餐饮、住宿、零售等传统服务业占主导,物流、金融、会展、研发、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慢的局面,总体发展仍然滞后于全省平均速度,特别是为工业生产服务和产业集聚服务的产品研发、金融、咨询、中介、物流、科技服务等新型服务业发展滞后。
三是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依托,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目前,我市城镇化水平只有4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5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7个百分点,中心城市人口规模仅约33万。城市化水平低,中心城市规模小,服务功能不完善,制约了服务业发展所需的集聚效应,影响了服务业的发展壮大。
四是消费水平不高。渭南的消费水平不仅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就是和邻近的地市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201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1.8亿元,人均约4300元,总量比西安、咸阳、宝鸡和周边的运城都低,人均则更低。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比西安低6326元和3378元,比咸阳低2996元和684元,比宝鸡低3060元和668元,城乡居民收入绝对额相差11546元,一定的影响了农村居民的购买能力。
五是推进机制缺乏。目前,我市服务业缺乏权威性的综合协调部门和统一整体的发展规划、政策和工作部署,造成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核心城区之间有些问题的沟通协调不畅,互相掣肘现象时有发生,在政策扶持、服务导向、融资渠道等方面工作力度不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业的发展。
——扩大发展空间。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作为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是通过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带动服务业发展。要依托现有工业基础,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进一步提升研发、信息、物流、营销等服务水平,争取把生产性服务环节的利润更多地留在渭南,走制造性与服务业互相促进、良性发展的富有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化之路。二是要把发展服务业与实施城镇化战略相结合。鼓励引导农村居民进城入户,提高中心城镇规模,增加消费需求,促进服务产业集聚,扩大经营领域,使中心城镇服务业发展成为城镇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强化规划指导。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陕西省服务业发展规划》、《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渭南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等,结合实际,尽快制定我市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措施,明确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相关措施,对我市的服务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并与工业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与点线面结合起来、与近中期和中远期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使我市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
——突出重点和特色。从发展的优势、政策环境和发展趋势分析,把旅游业、物流业、文化创意产业、社区服务业、农村服务业等作为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点,短期内有可能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要通过抓重点、抓特色来带动全市服务业发展。旅游业。突出“华夏之根、文化之源”品牌,围绕山、水、圣、陵人文资源,着力打造华山、少华山、洽川湿地、富平陶艺、韩城及潼关古城、蒲城桥陵等精品景区,丰富山水人文、历史名胜、生态观光等旅游内容,完善配套地方小吃、休闲度假、特色购物、民俗演艺等服务产业体系。物流业。加快构建“一个主中心(渭南市物流园区)、两个副中心(华县、富平物流园区)、三个节点(韩城、蒲城、潼关县物流园区)”的现代物流体系。统一整合运输、仓储及管理研发、设计咨询等服务外包资源,大力引进和培植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外包服务企业。加快渭南陆路口岸建设,支持和争取设立渭南海关,在省级层面规划建设内陆型港口贸易集散基地和外向型产业保税区。文化创意产业。深度挖掘老腔、皮影、阿宫腔等民俗文化内涵,组建渭南演艺集团,建设华山旅游文化创意平台、司马迁史记碑林、中华仓颉文字博物馆、华州国际皮影等文化创意园,吸引中外文化名人、影视大家来渭南搞创意、编大剧,创建华夏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社区服务业。结合“国卫”创建活动,建立一批新型文明社区,大力发展养老、文教、家政、物业等社会服务业,积极创建城市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绿化环保、物流配送、租赁、劳务、生活资讯等服务业。农村服务业。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建立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村水利、交通、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发展园艺业、特种养殖业、乡村旅游业等,发展农村生活服务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坚持载体带动。坚持把重点项目、重点服务企业和重点园区作为发展服务业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一是积极作好争取“陕西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努力为我市服务业发展创造更加优越的政策和体制环境。二是围绕建设和发展关中东部现代物流业、中小企业创业、文化旅游业、通用航空会展、现代农业服务五大聚集区,以加快实施白水苹果物流中心、高新区国际农科园、富平国际陶艺文化创意产业园、华县皮影产业化、三秦一村一品大观园、高新区渭南国际会展中心、合阳洽川景区综合开发等一批重点项目带动全市服务业发展。三是加大对服务业项目的策划包装和申报,争取每年服务业项目占全市重点项目的比例不低于20%,年度投资不低于10%,争取每年实施上亿元项目10个。四是以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为原则,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一批有规模、有实力、有优势的省内外民营企业来我市投资服务业发展。五是建议设立全市扶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列入年度统筹财力预算,用于补助、贴息和奖励具有发展前景的服务业企业,形成全社会重视服务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加强管理创新。着力改革创新影响和制约我市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议市政府尽快成立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市服务业发展实行统筹规划、协调管理,日常工作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同时,定期召开加快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建立完善服务业发展目标责任考核机制。二是优化发展环境。抓好国家和省、市促进服务业发展扶持政策的落实,学习借鉴外地优化环境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进一步规范治理面向服务业企业的收费、检查,逐步实现与工业在用地、用水、用电、用气方面基本同价。三是理顺统计机制。着力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健全服务业发展的监测、预测、信息发布和形势分析制度,定期对服务行业的发展情况和有关政策落实情况进行通报。四是加强人才培养。以引进物流、旅游、商贸流通、文化传媒、休闲娱乐等领域急需的高层次策划、管理、经纪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批服务业管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
最优农村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大全(22篇)篇四
农村服务业是指服务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多环节发展起来的一大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农、林、牧、渔服务业;二是乡镇企业口径下除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和建筑业以外的所有产业;三是农村公共服务业。发展农村服务业是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繁荣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农村服务业作为农村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繁荣和发展对拉动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人都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构建完善的现代农村服务体系,必将大大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深入探究我市农村服务业发展的新路子,我们先后深入到莘县、冠县、茌平的部分乡镇、市场和养殖户,采取与有关专家、部门领导和种养殖业主座谈讨论、实地考察等形式进行调查了解,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探讨,现就我市农村服务业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出了一些看法。
一、我市农村服务业现状。
近年来,我市以农村第三产业为主体的农村服务业迅速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近几年,我们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农业农村政策,不断加大惠农措施,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连续4年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4年成两位数增长,确保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截至目前,我市发展标准化生产基地243.7万亩,21种食品通过绿色认证,绿色食品单科生产基地面积36余万亩;81个无公害农产品通过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到140余万亩,多个农产品品牌已打入日、韩、欧洲市场。本届奥运会上,我市又有5家基地和企业被列为定点奥运食品供应单位,56家食品基地和企业取得进京资格。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逐步提高。近些年在**政策的扶持下,我市紧紧围绕粮棉、蔬菜、畜牧、林果四大主导产业,建设了一批龙头企业和专业生产基地,对农产品实行深度加工。目前我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708家,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8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14家,市级龙头企业87家,龙头企业带动原料生产基地面积扩大到340余万亩。龙头企业总资产达225.4亿元,固定资产总值为113.97亿元,销售总收入达230.54亿元,带动农户134.9万户,带动基地农民增加收入15.4亿元,安排劳动力就业9.93万人。
(三)农村服务业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服务业日趋完善,投资主体逐步壮大,并在行业之间相互渗透。全市现有大型蔬菜瓜果批发市场86处,年交易量1000万吨,交易额100亿元。自20xx年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来,全市共建农家店4084家,现已覆盖全市90%的乡镇驻地和62.1%的行政村,受益群众达360多万人。
(四)农村合作经济获得长足发展。我市立足资源优势,注重特色产业的培育,并把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与培植农产品加工专业户、专业村、专业生产基地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粮食、棉花、蔬菜、果品、木材等加工项目,着力形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目前全市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95个,并且很好的发挥了农民与市场、农民与技术、农民与政府的桥梁作用,做到了致富信息准、产销渠道畅,农副产品就地转化比例明显提高,增强了驾驭市场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我市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研发体系,县乡共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317个,科技服务网络已达485家,市、县、乡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达3424人,市农业综合检测中心等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之中;通过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全市已有20xx名科技特派员和24个法人科技特派员单位代表奔赴农村科技第一线,带动农户40多万户,实施工程项目408个,实现经济效益6亿多元,有效的促进了科学技术与农村经济的结合。
我市农村服务业,尽管近年来已经有所发展,但是发展农村服务业的思路还不够明确,体制、机制、政策等还没有完全配套,传统服务产业仍是带动农村服务业的主要力量,总量增长缓慢、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服务业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业、商业、餐饮业等领域,企业规模偏小,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低,竞争能力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吸收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有限,使农民增收渠道少,收入增长缓慢。同样我市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但由于龙头企业不足,中介组织偏少,品牌开发不够;农副产品科技含量低、标准化生产还没有形成足够的规模;农副产品检测手段落后,检测力量薄弱,不能很好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影响了我市优质农副产品进入各大城市市场及高档超市进行销售,导致资源优势难以转变为经济优势。
2、缺乏总体规划,农村服务业结构不合理。我国农村服务业历来重视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销售和农业技术推广等生产性服务,而严重忽视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的建立和市场信息发布等经营性服务。而且由于长期缺乏总体规划,农村服务业基本处于自然发展状态。这样的状态,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也难以取得农村服务业自身的发展,会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
3、农产品批发市场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管理规范化程度较低,多数仅是提供集中的交易场所,不能提供配套、系列化服务;二是市场硬件设施不完善,普遍缺少农药残留检测设备、微机联网、先进计量器具和先进的信息连接发布平台;三是市场交易者经营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低,入场交易的买方多为个体农户或农户自主形成的联合体,外地大客商、知名农产品企业少;四是交易产品以原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低,效益不高。
4、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在数量、素质和结构上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行业分布上看,从事种植、养殖等生产周期较长等行业的人才较多,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农产品流通人才、农村经济人、专业合作经济带头人和协会带头人相对较少。
5、农村服务业规模小、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低、竞争能力弱,抵御风险能力低。据调查,我市有相当一部分农村服务业组织是农户依托一些种养业大户发展起来或是同业联合组成的,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不能形成规模,自身经济实力不强;业务范围仅局限在一个乡镇或一个县的经济区域内,缺少同类组织之间的横向和纵向的联合;专业类型主要集中在经济效益较低的种植、养殖业等方面,很少涉足农产品的加工、销售等领域,导致农村服务业组织服务功能弱,内部约束机制及抵御风险的能力也相对薄弱。再加上人们品牌意识淡薄,富有地方特色的自主品牌缺乏,优质产品不能实现优价,有的甚至靠贴牌才有销路等等,大大制约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不断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我市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生产量大。截止到20xx年底,全市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455.54万吨、棉花9.2万吨、蔬菜(含瓜果)951.63万吨、肉禽蛋水产品215.16万吨,农产品丰产丰收既满足了我市人民生活生产消费的需求,也为全省、全国做出了突出贡献。随着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国际国内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刚性增长,食品加工、化工、医药生物能源等行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消费对农产品的品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农产品价格上涨趋势将保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这是我们加快农业发展的绝好机遇。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我市农产品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还有人多地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直没有解决农业生产资源的市场化配置问题,要素没能够充分自由地流动,也不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再加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病虫害侵袭频繁以及自然灾害影响等原因,惠农政策的好处、物价上涨的因素很大一部分被成本提高所抵消,与农民打工和其他行业收入比,比较效益还是明显下降。因此,发展农村服务业已经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和历史必然。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市情,把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作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现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和我市农村服务业发展现状,就进一步加快农村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上下联动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目前,我市已经进入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各级党委、政府应该从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出发,大力推进农村服务业发展。一要认真宣传发展农村服务业的必要性、可行性,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营造上下联动的发展氛围;二要在市、县、乡三级政府建立农村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考核机制,特别是各乡镇要把主要职能放在搞好农村服务业发展上,要像抓工业、上项目那样抓好农村服务业建设;三要构筑农村服务业发展平台,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政策保障,尽量缩小农村服务业与城市服务业之间的差距,为全面提高我市现代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创造有利条件;四鼓励多种经济成分投资、参与我市农村服务业,增加总量,提高质量,促进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二)抓紧制订农村服务业发展规划。要使农村服务业得到合理布局和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科学规划,要牢固树立“以工补农、以农促工”的发展理念,按照“抓二带一促三”与“抓三带一促二”相结合的思路,加大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要按照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的原则,有计划地在全市建设了一批粮、棉、油、瓜果菜、肉禽蛋、种子等优势产品、特色产品和绿色产品的生产基地。在搞好一定区域内农业经济综合开发的同时,重点抓好几个主导产业,特别要把一种或几种产品做大做强,切实做到批量大、质量好、货源稳,有利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创造品牌,逐步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带和产业群。要立足于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积极实施品牌兴农工程,引导广大农户参与到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品牌认证中来,实行品牌化经营,培植一批有地域特色的优质品牌,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叫响“**特产”口号;要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按造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标准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对已建立起的243.7万亩标准化基地,制定管理制度,建立管理档案,确保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全部严格实施标准化,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
(三)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要大力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鼓励分散的农户结成合作社与各类龙头企业进行交易,切实解决分户经营与统一市场对接问题,让农民进入到农副产品的加工和销售领域,使合作社的产品直接进入超市等销售网络,从而让农民分享到二、三产业的利润,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真正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要以种植、养殖优势为基础,着力拉长贮存、加工、运输、销售产业链条,不断提高产业效益。积极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农村种养大户、农业技术人员等牵头创办各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按造“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发展以农产品生产和营销专业户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要积极鼓励依托农村贩销大户、经纪人和生产大户、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农村现代生产经营主体,以及农业技术推广、供销等部门和农村基层组织,利用各自的优势组建专业合作社,并在其中选择和培育一批优势明显、运行规范、带动辐射作用大、市场品牌叫得响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示范单位,在买、卖、销、等各个环节发挥作用,让农民切实感受到参加农业合作组织带来的好处。
(四)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培育和引进一批大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和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矛盾的必然选择。围绕我市农副产品资源优势,要着力加强农副产品加工业。一是大力发展畜禽产品加工业,带动鸡、牛、羊、猪等畜禽养殖业的发展,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二是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巩固和发展我市全国粮食基地优势,提高粮食生产效益;三是大力发展蔬菜、食用菌的深加工,带动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和食用菌基地建设;四是大力发展林果加工业,进一步提高林果产品的附加值。与此同时,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建立风险基金、制订最低收购保护价、按农户出售产品的数量适当返还利润等多种方式,与基地和农户签订服务和购销合同,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实现企业和农户双赢的发展目标。要不断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为目标,努力探索“政府引导、企业开发、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拓展农业功能,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大、带动辐射面广、精加工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着力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把龙头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延伸到农村一线,实现企业技术、资金优势与农村劳动力、土地资源的有机结合。
(五)抓好市场建设。按造“内建市场、外设窗口”的原则,继续加大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市场基础功能配置。在农产品主产区、传统集散地、交通要道或城镇驻地,建成大量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和专业市场,通过乡镇农贸市场、大宗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农产品专业市场和城市综合农贸市场的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县乡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重点支持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集散功能强、辐射面广、面向全省乃至全国的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让农产品货畅其流、实现增值。继续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以连锁超市、便利店为主要流通业态,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新型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促进农村地区流通设施升级,构建适应农民需求的生活服务体系,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建立覆盖乡村、服务规范的新型流通服务网络,形成集科技服务、信息交流、消费服务、文体娱乐、医疗服务、宣传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进一步提高农村服务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交通和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第三方物流,加快构建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网络等功能在内的现代物流体系,使我市农副产品真正实现“物尽所值、货畅其流”。
(六)切实发挥政府在农村服务业发展的主体作用。我市是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多,农民收入低,城乡差距长期存在是我们的一大特点。要按照各级政府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扩大服务供给,逐步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社会满意度,为各类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的要求。一是要继续加强农村通讯和“路水电气医学”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产品流通设施和消费品市场建设,促进城市商业向农村延伸。二是要依托和利用现有供销、农技、中小学信息化工程和党员远程教育网络等便捷、通畅的信息通道,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延伸信息服务范围,推动城市技术、信息、指示灯愿向农村传递,构建农业信息网络,为农民提供包括技术、信息、加工、运输等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配套服务。三是要突出抓好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培育发展劳务市场和中介组织,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小城镇、大中城市和国外转移的步伐,实现由本乡本土向县外市外、由零星盲目向大批有序、由体能型向技能型、由打工挣钱向回乡创业的转变。要规范劳动者、企业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市场行为,进一步打响**劳务品牌。四是要着重建立健全联通市、县、乡三级的畜禽、农作物病虫害监控防治体系,确保农副产品生产安全。要整合技术服务资源,将全市农业、畜牧、林业、科技等部门的技术力量,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合力,发挥整体优势。要进一步健全检验检测体系,整合各级各类检验检测设备的力量,建立农业、畜牧、质检等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在重点蔬菜、畜禽、林果生产区建立快速检测点,实现农副产品生产、运输、加工各个环节全过程、无缝隙检验检测,确保农副产品的优质、安全。
(七)、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发展农村服务业最缺的是人才。因此,要重视培养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及时调整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专业结构,为现代服务业多培养适用人才。以“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工程”和“阳光工程”为重点,制定农民培训规划,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育新型农民,为现代化农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发现、培养并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闯劲、重实干的农村服务业的业务骨干,吸引服务业人才向产前产后集聚,从而带动农村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最优农村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大全(22篇)篇五
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市委、市政府把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更是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不断提升产业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信息与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呈现持续上升的发展态势,在推动我市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软件服务业发展迅猛,全市聚集了我省近90%的软件企业,合肥市软件企业实现的软件销售收入占全省软件收入的85%;作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之一,我市共有100多家服务外包企业,实现产值近10亿元,目前正在加紧建设三个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园,其中安徽服务外包产业园经省政府批准,是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示范园区、国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
围绕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目前,我市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发展到10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2个,其中国家级5个,在孵企业600家,转化科技成果900余项;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初步建成,促成产学研交易项目47个,交易额4900万元;“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展览规模28000平米,参展项目5000多个,219个自主创新合作项目签约,总投资988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形成“一带”(高新技术产业带)、“三区”(高新区、经开区、蜀山区)、“多园”的空间布局。
由于信息资源、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的配置上存在多头管理、部门分割、重复建设、资源分散等问题,为优化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往往需要政府出面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建立共享平台。
1、大力推行电子政务,整合信息服务业资源
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电子政务建设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全国信息化试点城市,电子政务是我市信息化的切入点,也是信息化建设的龙头。目前,我市已基本建成满足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信息基础设施框架。统一电子政务专网、统一政务处理平台、统一机房、统一管理机构“四统一”的合肥建设模式成效明显,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政务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较大进展。覆盖全市的电子政务专网,实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互联”目标,纵向实现了市、县(区)、乡镇(街道)的互连互通,横向实现同级单位之间的受控互访。
电子政务应用不断深入,以“中国·合肥”门户网站为龙头,以县区、市直部门101个子网站群为支撑,重点突出政务公开、在线办事,“12345市长热线”、“114阳光政务”、“数字电视”等信息资源都得到了有效整合,通过税务、社保、公安、土地、文化、教育等近百个各类政务应用系统,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联系办理税务、社保、医保、土地、教育等公共事务,鼠标一点就能实现咨询、求助,提出意见和建议。全市政务信息资源得到了有效共享,从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重复建设,降低了建设成本。
最优农村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大全(22篇)篇六
农村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和农村城镇化的客观需求和保障。发展农村服务业是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繁荣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为深入了解我市农村服务业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市通过座谈讨论、实地考察等形式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近年来,我市以农村第三产业为主体的农村服务业迅速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我市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共有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708个,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达**人;通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围绕优势农产品和“一村一品”,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和农机等领域培育了13000名农业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了26万户农户,有效的促进了科学技术与农村经济的结合。
(二)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市在财政补贴和奖励扶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差别化的货币信贷政策等方面,国家都给予了充分倾斜。在一系列措施和政策支持下,我市农村金融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及农村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目前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经逐步建立,并正在为服务“三农”发挥积极作用。
(三)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的建设力度逐年加大。近年来,我市加大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的建设力度,基本形成了联系城乡、沟通市内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有效缓解了农产品售卖难问题,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全市现有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2个(**蔬菜批发市场,新干三湖红桔批发市场),年交易量90余万吨,交易额5亿元。自**年6月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来,全市共建农家店2015家,其中日用消费品农家店1688个,推动了我市农村市场服务业发展。
(四)农村合作经济获得长足发展。我市立足资源优势,注重特色产业的培育,并把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与培植农产品加工专业户、专业村、专业生产基地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粮食、棉花、蔬菜、果品等项目,着力形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目前全市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26个,并且很好的发挥了农民与市场、农民与技术、农民与政府的桥梁作用,做到了致富信息准、产销渠道畅,农副产品就地转化比例明显提高,增强了驾驭市场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五)农村土地流转稳步推进。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遵循“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年我市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30.7万亩,占耕地6%。同时,积极开展农村土地规范化服务试点工作,全市共建立乡镇农村土地规范化服务中心69个,为我市农村土地规范化流转起到示范作用。
(六)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业逐渐兴起。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市的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业发展速度加快。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有休闲旅游农业园区及企业200余家,100万元以上投资规模的有45家,其中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就有9家,占20%;全市休闲旅游农业年营业总收入达5亿多元,利税贡献近5000万元,带动了近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带动农产品销售10亿元以上。
我市农村服务业,尽管近年来已经有所发展,但是发展农村服务业的思路还不够明确,体制、机制、政策等还没有完全配套,传统服务产业仍是带动农村服务业的主要力量,总量增长缓慢、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服务业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业、商业、餐饮业等领域,企业规模偏小,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低,竞争能力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吸收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有限,使农民增收渠道少,收入增长缓慢。同样我市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但由于龙头企业不足,中介组织偏少,品牌开发不够;农副产品科技含量低、标准化生产还没有形成足够的规模。
(二)农产品批发市场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管理规范化程度较低,多数仅是提供集中的交易场所,不能提供配套、系列化服务;二是农产品批发市场整体规模偏低、数量少,销售对象单一和基础设施相对简陋导致了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三是交易产品以原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低,效益不高。
业的人才较多,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农产品流通人才、农村经济人、专业合作经济带头人和协会带头人相对较少。
(四)投融资体系不健全。由于我市农业服务业大多数处于起步阶段,各级政府尚未建立健全专门针对农业服务业的投融资体系,我市的农业服务业融资非常困难,资金链断裂成为发展的“瓶颈”。
随着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国际国内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刚性增长,食品加工、化工、医药生物能源等行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消费对农产品的品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农产品价格上涨趋势将保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这是我们加快农业发展的绝好机遇。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我市农产品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还有农村土地流转进展缓慢,没能够充分自由地流动,也不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再加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自然灾害影响等原因,惠农政策的好处、物价上涨的因素很大一部分被成本提高所抵消,与农民打工和其他行业收入比,比较效益还是明显下降。因此,发展农村服务业已经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和历史必然。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市情,把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作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现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和我市农村服务业发展现状,就进一步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上下联动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目前,我市已经进入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各级党委、政府应该从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出发,大力推进农村服务业发展。一要认真宣传发展农村服务业的必要性、可行性,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营造上下联动的发展氛围;二要构筑农村服务业发展平台,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政策保障,尽量缩小农村服务业与城市服务业之间的差距,为全面提高我市现代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创造有利条件;三要鼓励多种经济成分投资、参与我市农村服务业,增加总量,提高质量,促进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二)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紧紧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规范化建设为核心,以示范带动为纽带,坚持“民办、民管理、民受益”、突出特色的原则,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引导合作社注册自己的商标,树立诚信意识、风险意识和品牌意识,并通过“农超对接”和各类展示展销活动宣传推介产品,做到以品牌促效益。
(三)全力抓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好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建或改扩建设建设工程,加大储藏保鲜设施、加工分选及包装设施、市场信息收集发布系统、市场管理信息化系统、质量安全检测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推进规范包装、强化信息服务、发展现代流通、壮大市场主体等公共服务功能;继续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大力发展农家店,建立新型农产品零售网络,促进农村地区流通设施升级,构建适应农民需求的生活服务体系,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进一步引导“农超对接”发展,支持建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提高农产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能力。
(四)切实发挥政府在农村服务业发展的主体作用。要按照各级政府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扩大服务供给,逐步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社会满意度,为各类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的要求;要不断发展农业信息网站,强化农产品市场信息收集发布,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网上交易平台,探索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强农产品网上展厅建设,扩大优质农产品网上宣传、推介力度,增强市场竞争力;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着重建立健全联通市、县、乡三级的畜禽、农作物病虫害监控防治体系,确保农副产品生产安全;要将全市农业、畜牧、科技等部门的技术力量,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合力,发挥整体优势;要进一步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在重点蔬菜、畜禽生产区建立快速检测点,实现农副产品生产、运输、加工各个环节全过程、无缝隙检验检测,确保农副产品的优质、安全。
(五)培养农村服务业人才。发展农村服务业最缺的是人才。因此,要重视培养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为现代服务业多培养适用人才。以“阳光工程”和“千名农村致富能人培训工程”为重点,制定农民培训规划,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育新型农民,为现代化农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发现、培养并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闯劲、重实干的农村服务业的业务骨干,吸引服务业人才向产前产后集聚,从而带动农村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六)加大对农村服务业的信贷投放。按照金融支农方向不偏移、力度不减弱的要求,积极鼓励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围绕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化“双十双百双千”工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加大对农村地区的信贷投放。各涉农金融机构要把支持农村服务业工作放在首位,要大力推进农村信贷方式和金融工具创新,按照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原则,探索开展大型农用生产设备、土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
最优农村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大全(22篇)篇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根据年度工作安排,区人大常委会农业和农村工委在*副主任的带领下,组织部分区人大代表对我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走访了*等相关部门以及*等镇街和近*个行政村,深入基层开展座谈交流,广泛听取了包括区人大代表在内各方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紧紧围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全力推动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农村集体经济保持稳步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均超过预定的工作目标。
(一)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建立村级运转财政补助机制,*年开始连续*年对行政村实行运转补助,累计投入金额*亿元,有效确保了行政村的正常运转。加大对农村地区环境长效管理和农村河道保洁的经费保障力度,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河道路网环境卫生清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水利等基础设施长效维护,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了农村地区人居环境。积极落实保障“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年安排资金*万元支持*个村级公共设施项目建设,加快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延伸,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二)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年开始,区政府制定实施三年美丽乡村行动计划,*年对龙坞茶镇*个村实施美丽乡村升级版的整治建设,*年又启动*片*个村、*镇*个村的全域化美丽乡村建设,*、*小集镇综合整治也带动了*等*个村的整治建设。农村地区的环境面貌、设施配套和道路交通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为壮大集体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开展农村土地流转。从今年年初开始,在*、*地区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累计流转土地约*万亩,并已引进两家规模企业,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通过现代产业园的引进带动,将提升村集体建设用地和现有房产的潜在价值与经济收益,为村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拓展了渠道。
(四)启动整村连片搬迁。近年来,区政府花大力气、大手笔对*、*部分行政村实施整村搬迁,着力通过引进大项目、大平台,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等项目已经确定落户*村和*村,*景区打造和*新区建设将覆盖*村、*村等。通过整村搬迁后大项目的引进,为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村集体负债,“刚性”支出在不断增长;
增收来源乏力,相关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化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收支难以平衡。*年全区*个行政村村集体可分配收入约*万元,平均每个村约*万元。其中*万元以下有*个村,最低的*桑园地村*万元。*万元至*万元有*个村,*万元至*万元有*个,*万元至*万元有*个,*万元以上有*个,最高的留下东穆坞村*万元。*年村级集体总支出约*万元,村均支出约*万元,*个村出现财务赤字,合计赤字总额*万元,平均赤字约*万元。*年区级财政投入村集体补助资金*万元,平均每村获得补助收入约*万元。依靠较高的财政补助收入,大部分村基本实现收支平衡,但绕城等*个村仍收不抵支。预计*年全区*个行政村可分配收入相比*年有所降低,约为*万元,但总支出较*年将出现较大增长,约为*万元,预计将有*个村出现财务赤字,合计赤字金额*万元,其中*个村在加上补助收入的情况下仍收不抵支。
*地区被划为*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公益林保护区,各村在土地利用、开发建设、招引企业等方面受到了严格的限制,村集体经济发展难度极大。
**个村美丽乡村建成沥青路面*万方,公共绿化面积*万方,庭院河道绿化*万方,路灯*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终端*个,仅靠村自身将难以维持长效管理的费用支出。三是村级债务负担过重。*年共有*个村背负债务,累计负债*万元、村均*万元。沉重的债务也带来了高昂的利息支出,如转塘何家村债务总额*余万元(含部分预付款),每年利息支出需*余万元,但其年可分配收入也仅约*万元。
(四)保障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制度不够完善,可持续发展缺乏后劲。一是村集体资产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一些村撤并后存在“并村不并账”问题,村里大部分经营收益仍归老村(组)所有,新村村集体大多无经营收入,只能靠补助收入维持村级组织运转,要想发展集体经济更是“小马拉大车”。二是扶持机制不够完善。近年来区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发展集体经济缺乏直接有效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在项目建设、土地保障、物业租赁等方面还没有一套更加系统有效的配套政策。三是对村干部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一些村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的动力不足、信心不强、办法不多。不少村干部思想上过分依赖通过留用地开发建设这一条路径,而对其他增收渠道则探索不足。特别是近几年来,区级财政的补助力度不断加大,一些村干部也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欠缺。
结合我区实际,现就进一步发展壮大我区农村集体经济,提出如下建议:
在帮扶方式上,要从单一财政扶持转变为政策、财政、智力等综合施策上;
在工作主体上,要充分尊重农村集体组织自治原则,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利益、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四要强化指导。要把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作为部门、镇街以及各级领导的重要工作任务,大力推行领导干部联系经济薄弱村、部门和企业联村结对等制度,持续对各村进行指导与帮扶。要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积极向各村提供切合实际,具有政策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精准指导,帮助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二)拓宽发展思路,探索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途径。
一要整合资源增收。深入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小城镇综合整治、旅游全域化发展与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融合文章。要以景区化标准统一规划布点各村设施配套,切实为村集体发展旅游、服务村民、壮大集体经济提供空间支持。要指导各村深入挖掘当地人文、历史、民俗、特产等,发展生态游、故地游、创意农业、民宿休闲等产业项目。如龙坞茶镇拥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优势潜力,日前已顺利通过省旅游局*a级景区旅游资源评估。要积极鼓励指导村集体充分利用*a级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开发或者参与开发西山健身游、探险游、观光游、乡村避暑游和乡村特色小吃游、乡村民俗游等特色旅游产品。让村集体参与到乡村旅游中来,让村集体在发展“龙坞旅游”中有所作为、大有收获。二要依托项目增收。要加快*新区建设进度,积极招引符合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显、环境效益好的大企业、大项目落户。要切实加快两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步伐,稳妥做好后续几万亩土地的流转工作,尽快形成农业产业的集聚效应,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三要挖掘潜力增收。紧紧抓住美丽乡村建设、小城镇综合整治契机,加快对村级农贸市场、物业用房的提升改造,增强商业综合体能力,着力实现业态转型,提高村集体收入来源。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支持和鼓励村集体合理利用山林、池塘水面、“四荒”地、低丘缓坡等资源,增加村集体收入。四要合作发展增收。支持和引导村集体以土地、物业等资源,以保底分成的方式合作、入股,稳妥参与景点打造、产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促进农村集体经济投资多元化发展,实现资产管理向资本运营的转变,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质量。
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村级集体预支留用地指标的落地政策,及时调整布点规划,努力实现指标落地。对各村现有被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全面梳理,区政府要制定出台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建设政策,按照每个村规模大小,允许相应的建设用地用于产业布局,既推进集体经济发展,又减少土地浪费。要注重发挥“一事一议”的作用,对于有利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项目,在不违背政策的前提下,尽可能通过“一事一议”“几个一点”的办法,成熟一个、上马一个,帮助村集体突破政策瓶颈,拓宽增收渠道。二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美丽乡村需要财政转移支付和反哺。要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区镇两级对村级的专项投入和各类补助要及时足额拨付到位,有效使用,保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要加快制订出台美丽乡村长效管理办法,制定补助标准,明确经费投入来源,确保长效管理落实。三要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加强与上级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加快符合条件的行政村撤村建居步伐。加强与市人社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将区内超龄农民视同撤村建居居民以及征地农民,允许一次性缴纳养老经费,享受职工基本养老金。加强与市相关部门的联系对接,争取将绿化、保洁、路面养护等美丽乡村长效管理经费纳入城市绿化保洁以及背街小巷整治经费体系,减轻区级财政与村集体的开支负担。
一要规范“三资”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三资”平台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村级财务公开制度,推动村集体经营管理的公开化、透明化和规范化,及时、真实地公开相关信息,接受村民监督。加强村级民主管理,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民主决策机制,规范和完善民主决策的内容、形式和程序,不断提升村集体经营管理的民主性和科学性。逐步合并村级账目,加大村集体资金资产融合力度。要加强对已有留用地开发建设的村的监管力度,确保村级资产保值增值增收。二要建立典型带动机制。要立足区内实际,突出增收特色,指导各村集体组织提炼总结增收的好思路、好方法,着力形成适合本村的增收模式。要加强农村集体之间的沟通交流,鼓励先进村集体“现身说法”,努力通过典型示范,整体推动全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三要防范风险,建立村级债务化解机制。要严格落实债务化解责任制,控制新增债务,建立健全举债申报审批制度、债务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规范举债行为,坚决防止盲目举债,严防发生新的不良债务。同时要加大村级债务的化解力度,积极利用好省市区财政扶持化解村级债务的各项政策,采取有效举措努力化解村级债务,着力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营造宽松环境。对何家村等负债特别重的村,要采取“一村一策”的办法,尽快帮助解困。
适时组织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到先进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开拓发展经济思路,增强致富带富本领。二要抓考核。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纳入对村班子和村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奖励政策,落实奖惩责任。要探索建立村干部报酬增长与集体经济发展、集体积累的增加有机挂钩机制,激发“两委”班子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三要重自治。进一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将美丽乡村建设长效管理纳入村规民约重要内容,明确奖罚举措,引导村民树立主人翁意识,转变生活观念,消除乱扔垃圾乱吐痰等陋习,减少村级管理支出。要教育引导村民群众树立“我居住,我收益,我负责”的观念,自觉做好门前屋后卫生“三包”,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最优农村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大全(22篇)篇八
近年来,我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指导和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方针,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明确各部门职责,初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养老服务体系。为全面深入了解我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破解养老难题,加快推进和谐兰陵建设,8月中旬,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全国、省、市人大代表,对我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目前有60岁以上老年人19.3万人,其中,65岁以上15.31万人,80岁以上3.1万人,90岁以上3500人,100岁以上52人;农村“五保”老人3800人,城镇“三无”老人30人。老年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比重为14.8%。老龄人口呈现出规模大、增长速度快、日趋高龄化的特点。截至目前,全县有大型养老机构2处(公办在建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1处,民办康华社会养老服务中心1处),乡镇敬老院17处,已投入使用的农村幸福院36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处。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社会养老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养老服务体制机制,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目前已形成了以县社会福利中心为龙头,乡镇敬老院为主体,民办养老机构为补充,农村幸福院和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遍地开花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网络。
(一)加强领导,构建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保障机制。县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苍政发〔〕29号)、《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分工的通知》(苍政办发〔2013〕92号),对全县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任务进行分工。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会议,把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作为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摆上工作日程,发挥主导作用,并成立了以县政府县长薛峰为组长、分管副县长杨金童为副组长、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逐级成立组织机构,层层落实责任,分工明确,职能清晰。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养老服务工作格局。
(二)完善措施,强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保障。在强化规划引领、保障土地供应、加大政府投入、鼓励多元投资、实行税费减免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政策,激励了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蓬勃发展。建立了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资金补贴制度。对用房自建、达到规定数量床位、符合有关部门规定资质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在省市按核定床位补助8500元的基础上县财政再给予每张床位1500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对改造用房和租赁用房且租用期5年以上的,每张床位省市补助基础上县财政再给予一次性改造补助1000元;对已运营、具备一定规模、符合有关部门规定资质条件的民办非营利性和公建民营养老服务机构,按实际入住人数和床位占有率连续3年给予运营补助。对符合条件农村幸福院项目,在省市给予补助的基础上县财政再给予每处补助1万元。对新建规模300—750平方米、床位10张以上的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在市级财政给予一次性5万元的建设补助基础上,县财政再给予一次性建设补助1万元。
(三)加大投入,完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基础设施。
1、加快县级福利中心建设,完善县级养老服务机构。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我县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投资2000万元新建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1处,年县政府批准设立人员编制6人。占地30亩,建筑面积13000平米,设计床位550张,集五保供养、社会养老、荣军疗养、流浪乞讨人员收容等功能于一体,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内部装修阶段,今年下半年可投入使用。
2、推动民办养老机构建设,探索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支持,动员社会力量投资兴建了“康华养老护理中心”,该项目占地20余亩,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设置床位900余张。其中养老床位500张;疗养床位200张;医疗床位200张,是集养老、护理、疗养、康复、医疗、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该中心配套设施齐全,服务优良,实行全面关怀,亲情照顾,使入住老人享受家庭般的温暖和周到服务,目前该护理中心已投入使用,面向社会接收自理老人和失能半失能老人。
3、加快乡镇敬老院建设,促进公办养老机构转型升级。目前,我县共有农村五保供养对象4859名,其中集中供养1263名,全县现已建乡镇敬老院17处,占地面积226404平方米,建筑面积48467平方米,床位数1724张,入住五保对象1263人,管理服务人员198人。省级“三星级敬老院”三处,“二星级敬老院”13处。严格落实供养标准。五保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20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3200元。2013至2015年上半年共拨付集中供养资金13577850元。积极落实“蛋奶工程”和“暖冬工程”。每人每天一个鸡蛋,一包牛奶。20至2015年上半年共拨付“蛋奶工程”资金3713036.8元。投入资金40多万元,为敬老院安装240台空调。鼓励发展院办经济。以向城敬老院为示范全县敬老院均有院办经济,基本实现了蔬菜、油料等自给自足。全县院办经济年2013年至2015年上半年全年总收入达近三百万元,探索出一条农村敬老院“以副养院、经济强院、保障有力、持续发展、充满活力”的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子。提高五保老人医疗救助水平。在将五保对象全部纳入新农合的基础上,建立了五保对象入院诊疗费用新农合报销后的政府全额补助制度,2013年至2015上半年我县共投入五保户医疗救助资金160多万。加大敬老院内部设施改造。通过财政招标统一为17个乡镇敬老院,配备床、衣橱等设施1734套。发放棉被、被套、床单3200套,共投入资金379万元。更好的改善了老人的居住及生活条件。各乡镇共配备消防器材2000多件,投入资金40多万,加强敬老院安全管理。
4、加快农村幸福院建设,打造农村家门口的互助养老新形式。利用农村空院空房、老村委、撤并后的学校等闲置资产,因地制宜做好改扩建工作,打造满足老年人吃饭、娱乐、休息等基本要求的农村幸福院,实现农村空巢、五保、特困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2013—20新建农村幸福院31处,建筑面积17200平方米,设置床位650张,已全部投入使用,入住老人300人。2015年计划新建39处,已建成投入使用5处,其余34处预计年底投入使用。
5、加快老年公寓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打造居家养老新模式。居家养老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意愿和实际选择,目前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每年由县财政拨出专项资金为社区“三无”老人、空巢老人等特困老人购买居家服务。积极推进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目前,全县投入使用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处,其他2处正在筹建中。兰陵镇政府2015年新建一处瑞福苑老年公寓,建筑面积2.5万平米,设置养老床位400张,总投入1500万元,预计年底投入使用后,可有效缓解乡镇老人无处养老的局面。2015年社会力量计划新建3处老年公寓:(1)兰陵县中西医结合医院拟建设养护一体老年公寓一处,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设置养老床位600张,总投资5000万元;(2)下村拟建增寿老年公寓,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设置养老床位350张,总投资1000万元;(3)兰陵镇王兰玉拟建一处老年公寓,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设置养老床位150张,总投资500万元。
6、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农村社区兴建老年公寓。3月,向城镇宋楼社区积极利用上级配套资金及自筹资金380万元,兴建了一处大型社区老年公寓,该项目占地6亩,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设置床位202张,于2013年10月份投入使用。公寓配套设施齐全,设有娱乐室、医务室、休息室、食堂、餐厅等多种服务功能,目前入住老人140人。
7、建立“12349”服务信息平台,完善养老服务机制。在卞庄街道朝阳社区与临沂大爱养老服务中心联合建立以家庭养老社会化为目的、以社区服务为纽带、以居家照料服务为主要内容的“12349”信息平台一处,总投资150万,预计8月份投入使用。新的居家养老模式有望有效解决老龄化社会形势下的家庭养老与子女工作之间以及家庭养老与经济能力之间的诸多矛盾,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资源整合、联动共建”的养老服务机制,实现由养老事业向健康养老产业转变。
(四)加强培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队伍建设。
为提高养老服务行业职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提高护理员服务标准,特委托临沂市沂蒙红嫂职业培训学校培训初级养老护理员200余名,培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实际操作。护理员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学习技术护理、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通过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成绩合格,颁发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推进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提高养老护理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当前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社会养老服务队伍有待加强。一是现有社会养老服务队伍总体素质不高,专业人才不足。全县现有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绝大多数是就近招收的年龄较大的从业者,他们基本没有接受社会养老服务的专业培训,只能对老年人进行最基本的生活照料,对于提供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高素质的老年人社会管理人才和专业化服务人才严重不足。二是社区低偿和志愿服务人员少。一方面由于老年人护理工作脏、累,且责任大,一般人不愿从事并且看不起这个职业;另一方面目前我县社会养老服务人员待遇总体偏低,致使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进人难、留住专业人员更难。
(二)社会养老服务的投入保障水平有待提高。一是农村幸福院管理服务人员工资,尚无正常的工资经费保障渠道,难以保证社会养老事业的正常运行。二是敬老院每供养一位老人全年需要增加支出生活支出、服装被褥、水电暖、房屋维修、运转经费等,而且供养经费需要每年连续投入,乡镇(街道)普遍感到负担较重,特别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乡镇更是难以为继。三是政府在土地、税收、用水、用电等方面的一些优惠扶持政策不够,没有发挥好对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激励扶持作用。
(三)社会及老年人养老观念有待转变。多数老年人对福利机构养老意愿并不高,大部分老人受传统敬老院模式和“养儿防老”观念影响,一般认为到养老机构去养老都是“孤老”,无儿无女才去的。老人认为自己有儿有女,到那里养老没面子;子女怕别人说自己不孝。而在一些固定收入城镇老年人群中,还没有形成花钱买服务观念,认为不值得。从养老床位看,对于一个拥有130万人口的大县而言总量严重不足,需要政府多加以引导,爱心人士和企业家都来参与,才能办好这项利国利民的大事。
(四)用地难是制约养老设施建设的瓶颈。养老建设用地指标少,社会力量在办理养老用地手续时,由于手续繁杂、指标少等原因,想拿到用地指标很难。用地难是制约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养老设施的一个较大瓶颈。按上级政策规定集体土地,以租赁方式可以建设养老服务设施,但是由于国土部门执法的刚性要求,且养老服务行业兼具公益性和微盈利特点,民办企业虽有建设意向,由于土地指标紧缺,一般情况想得到土地划拨也很难办到。
四、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正成为继教育、卫生、文化之后又一个新的公共服务需求热点,为老年人提供有效养老服务是全社会责任,更是政府重要职责,政府要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心,将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责任考核范围,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同步实施。
(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多元化养老服务制度。一是政府要把多元化养老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比如城市新建住宅区开发和旧城改造要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公建配套实施方案,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已建成小区没有养老设施的,要补建或利用闲置设施改建。二是鼓励民间等多元化投资。要通过设立财政专项资金等方式,持续加大对公益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投入,鼓励个人、企业、社会团体以及外资,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依法建设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
(三)加强宣传引导,建立多元化养老服务平台。一是全面提升社区养老服务水平,健全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强化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功能,为符合条件老年人提供优质养老服务。二是加大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力度,对全县养老护理人员分期分批进行培训,保证持证上岗率达到100%,逐步形成专兼结合的养老服务队伍,为全县老年人提供一流服务。
(四)协调部门合作,优化多元化养老服务环境。构建养老服务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民政、发改、老龄、国土、住建、规划、税务等部门协调沟通。政府要加大投入,用于发展服务业资金应重点向养老服务倾斜、留成,使用福利彩票公益金要优先用于保障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比例不得低于50℅,各金融机构要加大贷款资金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投资者办理各项手续时各部门要提供支持,各单位税费减免要到位,人社、卫生等部门要积极支持养老服务机构设医疗站或合作医疗机构,对符合条件的要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范围。
最优农村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大全(22篇)篇九
根据自治区政协主席会议的决定,自治区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组成专题调研组,在林国强、苏道俨两位副主席的具体指导下,从5月份开始,就加快我区养老产业发展问题在区内14个地市和部分区直单位进行调研,并赴湖北、河北两省进行考察学习。
我国的养老问题,包括事业养老和产业养老两大块。事业养老是政府通过兴办福利院等事业单位对“三无”人员、“五保”老人和优抚对象实行无偿供养,属于福利性、公益性的养老。产业养老则是把养老服务发展为经济产业,按照商品交换、有偿服务的办法解决社会大众的养老服务问题,属于商业性质的养老。本次开展的调研,主要是围绕着如何把商业养老发展成为经济大产业的问题来展开,不涉及福利性、公益性的事业养老问题。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调研,初步梳理出一些关于加快我区养老产业发展的意见。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快养老产业发展是我区经济社会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自上世纪末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国老龄人口迅速增加。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到11月1日零时,我国内地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78亿,占我国总人口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据国家权威部门预测,未来30年,是我国老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2.21亿,约占总人口的15%;将达2.45亿,占总人口比例的16.61%;2030年将达3.55亿,占总人口的23.3%;2040年将达4.09亿,占总人口的26.52%。
老龄人口的迅猛增加,一方面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在4∶2∶1模式逐渐成为我国主流家庭模式的情况下,子女的养老人均负担成倍数增长,财力、体力和精力上的负担都不堪重负。同时,又极大地限制了年轻劳动力的流动,相对减少了我国的人口红利。另一方面是:老年人消费需求迅速膨胀,涌现出一个巨大的老年消费市场。如以一个老年人年均消费(包括生活费用、医疗保健费用、文化娱乐费用等)10000元计算,我国老年人消费需求目前约为18000亿元。20约为2亿元,20约为24500亿元,2030年约为36000亿元,2040年约为40000亿元。这还是静态计算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及物价上涨等因素,动态的老年需求还要大得多,并将拉动旅游业、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商贸业、制造业、房地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加快发展。
面对新的形势,加快发展养老产业,把原来主要由家庭承担的养老问题转为全社会共同承担,通过市场经济的办法解决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即在政府宏观政策的调控下,大力发展商业性的养老机构,形成由这些养老机构向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服务,然后由老人(或其亲属)向养老机构支付服务费用的养老服务业,并以此为核心,不断拓展和延伸,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包括老年人生活服务业、老年人医疗康复保健服务业、老年人文化教育体育娱乐业、老年用品制造与营销业、养老商业保险业、老年人法律服务业、涉老人力资源开发业等行业在内的新型产业。这是应对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需要,是减轻年青一代的养老负担,最大限度地释放优质劳动力潜能、弱化人口红利减少的负面影响的需要;也是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更是维系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需要。
我区发展养老产业的紧迫性尤甚于全国,主要原因是:
一是老龄化程度和速度高于全国。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到2011月1日零时,我区常住人口为4602.66万人,其中60岁及其以上人口为603.6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3.11%,而65岁以上人口为425.32万人,占常住人口数的9.24%,高于全国水平的0.37%。据有关单位对全区总人口的预测,我区60岁及以上人口到年将达912.8万,占总人口数的18.4%,2030年,将达1274.2万,占总人口的25%,2040年将达1465.6万,占总人口数的28.6%,分别高于全国水平的1.76%、2%和2.08%。
二是我区农村人口比重高,空巢化家庭多、农村老年人照料难度大。2010年我区农村人口的比例高达59.9%,比全国的50.3%高出9.6个百分点,而且我区每年跨县以上转移就业的青壮年农民工约400—500万人,其中约有230—250万人常年在外省务工,致使农村家庭空巢化特别严重,居家老人的照料难度特别大。
三是我区未富先老的问题要比全国严重。我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又是老龄化程度和速度均高于全国水平的地区,加速经济发展和妥善解决养老问题两大任务都极其繁重。只有加快养老产业的发展,激活“银发经济”的巨大商机,才能把两大任务有机地融合起来,既解决养老问题,又加速经济的发展。否则,势必造成两者互相制约的局面,给我区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堪想象的后果。
二、本世纪头十年我区发展养老产业的主要成绩。
(一)研制和下发了一系列涉老产业的文件,为全区养老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动力。
自治区党委、政府对老龄工作及养老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早在,就制定下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规划》(桂政发〔〕43号)。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老龄工作的意见》(桂发〔〕2号)。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转发了自治区老龄办、发改委、财政厅等11个部门共同报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我区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桂办发〔〕57号)。自治区民政厅、人社厅和财政厅、物价局先后下发了《关于扶持我区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通知》(桂民发〔2007〕162号)、《关于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问题的通知》(桂老社发〔2009〕12号)、《关于我区福利机构服务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桂价费〔2010〕328号)。各市党委、政府也根据本市实际出台了一批涉老服务业的文件。这些文件,阐明了我区老龄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本原则、组织领导体制以及老年消费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服务体系建设、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扶持办法等问题,为加快我区老龄事业特别是养老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着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老年人养老奠定了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制度保障。
10年来,我区各级党委、政府和财政、劳动保障、卫生等职能部门十分注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千方百计提高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两大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率。到2010年底,城镇职工(包括各类企业职工、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职工、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0%,参保人数由末的288.6万人增加到2010年底的449.3万人,增长55.68%,“新农保”试点工作20将由原来的27个县扩大到65个县(市、区),覆盖面约达农村人口的70%。参加城镇医保人数由的302.01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935.49万人,参保率达96.54%;参加新农合的农村群众已从20(开始之年)的124.8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3953.47万人,参合率达96.22%。参保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和医疗保险待遇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如参保的离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由20的627元提高到2010年的1187元,增加了560元,增长了89.3%;2011年有望提高到1300元;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70%和60%,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均工资、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约18—20万元)。新农合最高补偿金2011年7月底已达5万元。所有这一切,都为老年人的养老奠定了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制度保障,也为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
(三)养老产业设施建设初见成效。
到2010年底,全区共累计建成收养性养老机构1474家,拥有床位5.27万张;建有社区养老服务站点397个;全区医疗机构建有康复医学科床位1250张;建有老年大学87所,可容纳37040人同时到校学习;共建有老干部活动中心(站、室)1006个,可同时容纳85797人参加活动。还建成老年门球场、老年气排球场等一批老年人体育设施。
(四)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局面呈现逐步增强的趋势。
一是国办福利养老机构的改革逐步推开。一方面是县城以上的各种国办福利养老机构,除了保证国家法定无偿供养的人员入住外,逐步按照有偿服务的原则接受社会公众的入住。另一方面,在不改变养老性质的前提下将政府投资兴建的养老机构(已有18家)租赁给社会力量进行管理和运营。二是社会力量对养老产业的投资力度逐步增强。到2010年底,全区共有民办养老机构119家,拥有床位13956张,从业人员2570人。特别是去年以来,一批较有经济实力的民营企业开始投资我区的养老服务业。如河池市民营企业家石海杰在都安县城投资兴办的老年人服务中心,总投资8000万元,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内部设有老年公寓、医疗中心、康复功能室、多功能娱乐室,可同时接纳1500多名老人入住,将提供600多个就业岗位,该项目现已正式营业。而(中国)五行创展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投资30亿人民币,在扶绥县城郊兴建一个面向国内外老年人的“中国乐养城”,项目包括老年养生公寓、老年专科医院、老年大学、老年文化活动中心、老年特色商业等。建成后,可满足国内外13000老人入住养老,另外配套2000个子女探视床位的宾馆,2500多名工作人员居住的宿舍。这个特大型的养老项目已于2011年10月18日正式开工建设。
(五)经过努力争取,2011年国家已把我区列入全国社会化养老服务试点省区,中央一次性拨款5000万元。
(六)涌现了一批养老产业的先进典型,积累了一些发展养老产业的宝贵经验。如广西(南宁市)重阳老年公寓,入住老人突破500人,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单位”;桂林夕阳红养老中心,拥有养老床位200多张,先后荣获“全国养老十大标杆示范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柳州市老人康乐园,拥有养老床位400张,被中国老龄委评为“养老服务十佳单位”,康乐园负责人黎波波也荣获“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十大杰出人物”称号。他们成功的共同经验是:当地党政领导和主管部门领导重视和支持,是民办养老机构得以发展的保证;医(疗)、养(老)结合是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业最有效的途径;优美的环境、灵活的运行机制、高素质的服务队伍、完善的服务功能、优良的服务质量则是养老机构得以发展成功的必备条件。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新世纪头10年,我国养老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区能取得这样成绩是极不容易的,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特别是各级民政、人社、卫生、老龄等部门,在极为有限的条件下做了大量艰苦细致而卓有成效的工作,功不可没。
三、我区养老产业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产业规模还比较小。
一是产业体系不够完整,提供的产品品种不多、数量不大。在养老产业众多的行业中,目前我区稍具规模的只有养老机构服务业、老年教育服务业和养老商业保险业,其余行业都是零零碎碎地从属于为全体社会公众服务的各个行业之中,所占比重和产出能力都极低,又缺乏为老服务的特色,无法充分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特别是老年人康复保健业、老年人生活用品制造与营销业、涉老服务人力资源开发业等三大行业,市场潜力极大,但行业发展缓慢,机构和人员不足,致使老年康复保健、文体娱乐、老年用品的供应、法律服务、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产出极少,不但老年人众多的消费需求难以满足,也极大地限制了养老产业的规模和效益。
二是养老机构的服务与形势要求差距较大。第一是养老机构总量少、单个规模小。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为例。江苏省现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5500家,湖北省有1780家,而我区只有397家。再以收养机构为例,湖北省共有收养性机构2313个,养老床位18.6万张,平均每个养老机构有养老床位41.5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23.32张;河北省养老机构有924家,养老床位18.95万张,平均每个养老机构有养老床位205.1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20.29张。我区虽然有1474家收养性的养老机构,但实有床位只有5.27万张,平均每家养老机构只有35.75张,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养老床位仅为8.72张,与民政部关于“十二五期末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的要求尚有很大的距离。第二是服务对象人数还比较少。全区约有250万老年人居住在城镇社区,但据统计,享受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提供服务的老人约10万人,仅占4%;按照入住机构养老的老人通常占老年人口的3—5%算,我区入住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数约18万—30万人,但我区目前养老机构的床位只有5.27万张,即使入住率100%,也只有5.27万人,仅占应入住老人总数的18%—29%。
三是从业人员少,整体素质偏低。据民政部门初步统计,2010年底我区各种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为7802人。加上2011年养老机构新增加的从业人员和分散于家庭和医院照顾、陪护老人的护工,全区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应在10000人以下,而且大部分没有取得从业资格证书。
四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不够显著,由于产业体系不够健全、提供的服务产品少、服务对象覆盖率低、服务质量一般化、从业人员又不多,养老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不够显著。
(二)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
以机构养老服务业为例。从投资来源看,目前我区1474个收养性养老机构中,有1355个是政府投资,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则100%为政府投资兴建;从入住机构养老的人员身份看,政府负责无偿供养的人员约占50%,社会公众的入住比例还比较低;从从业人员的性质看,国办福利院等国家事业单位的职工和由民政部门出钱聘请的服务人员约占60%,企业用自有资金招聘人员的比例还不高;从营运收费看,无偿、半无偿服务的养老机构和服务项目约占60%,由物价部门进行价格调控的低偿服务的养老机构和服务项目约占20%,完全由市场自行调节的有偿服务的养老机构和服务项目约占20%。
我区农村老年人口约360万,占全区老年人口60%左右,加上空巢化家庭特别多,农村养老产业亟需发展。但目前我区农村中,尚无一家社会化、有偿性的养老机构;各乡镇敬老院供养的仍然全部是国家法定无偿供养的对象,还未能按照有偿服务的原则对其它农村老人开放。
(四)民办养老机构困难较多。
一是用地难。一方面受用地指标限制,土地落实困难。如已在扶绥开工建设的“中国乐养城”虽然是我国养老产业目前投资最大、项目起点最高的项目,国家老龄办和扶绥县委、政府都大力支持,但由于用地指标有限,历时两年,至今用地问题仍未能完全落实。其他民办养老机构同样遇到类似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因用地价格过高而无法接受。目前我国用地类别中没有养老用地这一类别,养老用地只能按商住用地供应,通过挂牌竞买。如此一来,养老机构根本无法与房地产商竞争,只好望地兴叹。
二是用工难。目前我区尚未建立统一的就业培训基地。民办养老机构用工只能从社会上零散招聘,然后再自行培训。不仅增加了工作难度和成本开支,更重要的是培训质量不高,而且不少服务人员刚培训熟悉工作不久,又因工作辛苦,待遇低等问题而辞职不干,从而使养老机构陷入招聘—培训—辞职—再招聘—再培训—再辞职的恶性循环之中。
三是开展工作难。绝大部分养老机构内部医疗室不能获得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资格,享受医保待遇的老人不能在入住的养老机构内部医疗室“刷卡”消费,不但增加了入住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就医的难度,也提高了养老机构入住的门槛,导致了“客源”的流失;由于缺乏全区统一制定实施的养老机构服务和管理规范标准,无法规范养老机构与被服务对象双方的责、权、利,养老机构常常因为入住老人自己造成的.意外事故而受到老人亲属的围攻、辱骂、索赔等。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加快发展养老产业”尚未形成全社会的共识。
相当一部分党政领导,对发展养老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有的甚至认为养老产业与经济发展无关,反而会耗费政府大量财力,因而主动推进不力;一些与养老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领导,对发展养老产业过程中,本部门应承担的工作职责还不甚明了,缺乏主动介入、主动参与的意识;作为养老产业投资主体的社会力量对养老产业的巨大商机和优惠政策缺乏足够的了解,投资的积极性不高;不少干部群众仍然把老人入住养老机构视为儿女不孝,不愿意把亲人送进养老机构养老;部分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年人,认为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低人一等,即使失业在家也不愿到养老机构工作。
(二)养老产业体制、机制与市场经济和老龄化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
以养老服务业为例。未富先老和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是我国老龄工作的两大特点和难点。这两大特点和难点决定了我国养老服务业必须以社会化、市场化为主。我国数千年来形成的家庭养老为主的传统养老业态,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和老龄化社会对养老业的要求。必须加大力度,推进这种传统养老业态向社会化、市场化为主的新的养老业态转换,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千方百计提高它们在养老业中的比重。然而,在新世纪的头十年,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区在这一方面推进的力度还较弱,养老的主体仍然是以家庭为主、政府为辅,而社会力量、市场作用等则微乎其微,致使养老服务业体制僵化、机制不活、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很不适应,从而限制了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效益。
(三)政策法规建设与养老产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优惠的政策和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养老产业得以发展的巨大助推器。但目前我区养老产业方面政策法规建设与养老产业发展的要求明显不相适应。一是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出台的优惠政策,由于缺乏刚性约束,投资者要真正在我区兑现很不容易。二是我区出台的优惠政策覆盖面还稍欠宽广。只有对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而涉老人力资源开发、老年用品的研发生产和营销、老年人医疗康复保健等其他涉老行业,未出台扶持政策。三是已经出台的优惠政策中,有些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够强(如土地使用的政策),对投资者吸引力不大;有些优惠幅度较小,如对民办养老机构的床位补贴,补贴标准低(分50—100张床位、101—149张床位、150张床位以上三个档次,分别给予每张床位一次性补贴2000元、2500元和3000元)、兑现时间长(3年),对投资者的激励作用不大。
四、加快发展我区养老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舆论宣传工作,形成加快发展养老产业的共识。
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和各种宣传方式,大力宣传发展养老产业的重大意义、巨大商机和优惠政策,使全社会对发展养老产业逐步形成共识。特别是要使各级党政领导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养老产业的重要性、紧迫性,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让政府的各职能部门,特别是要让民政、财政、发改、土地、城建、规划等与养老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部门领导明了本单位在养老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职责,增强主动参与的意识;要让各种社会力量、民间资本了解养老产业的巨大商机和优惠政策,增强对养老产业投资的信心和决心;使广大群众认识把老人交由养老服务机构照料,是新时期儿女尽孝的一种新形式,对老人和儿女都有好处,消除各种疑虑;大力宣传和表彰养老产业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形成“敬老光荣、助老得福”的社会风尚,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主动参与发展养老产业的思想氛围。
(二)编制好养老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建议自治区政府尽快组织力量,编制好养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我区发展养老产业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从而更好地指导全区养老产业的发展。建议编制规划时注意把握好三点。一是既要遵循养老产业的一般规律,又要充分体现我区的区情特点,使我区的养老产业走出一条符合区情的发展路子。二是要注意体现协调发展的原则。养老产业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相协调,注意把握好发展的规模和高、中、低各种消费档次的空间布局,避免供大于求和供不应求同时并存,造成社会资源的低效利用。同时,还要注意发展养老产业必须具备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资金源之间的相互协调,防止因某种资源的供给不足而导致产业链的脱节。特别是无论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还是小区建设规划,都要明确老年公寓、老年医院、老年大学、老年文化活动中心、老年特色商业等涉老用地,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三是要把养老产业的发展规划纳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利于统筹考虑解决养老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三)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促进养老产业体制、机制的创新。
一是要着力推进“家庭养老”为主的传统养老业态向“社会化养老”为主的新型养老业态的转换。努力扩大对国内外的开放,实施优惠政策,大力鼓励和引导区内外、国内外的社会力量进入我区养老领域,兴办各种商业性的涉老服务机构,为广大老年人提供各种各样的有偿服务。通过众多的商业性的涉老服务机构及其丰富的服务产品、良好的服务质量和并不昂贵的服务价格,并辅之以政府的大力宣传、引导和推动,使社会大众逐步认识并接受社会化、有偿性的养老,使这种新型的养老模式逐渐成为我区的主流养老模式,从而实现由“家庭养老”为主的传统养老业态向社会化、有偿性为主的新型养老业态转换。
二是进一步深化政府养老投资体制改革。建议今后我区各级政府不再兴办或尽量少办专门供养“三无”人员、“五保”老人和优抚对象的国有独资的养老机构,改由政府向商业性养老机构购买服务,由商业性养老机构代政府供养这些老人。把原来用于建设国有独资养老机构的资金用于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使出台的扶持政策更有“含金量”,更具有吸引力,以激励和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产业,进一步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局面的形成。
三是进一步深化现有国有养老机构的改革。要按照“国有民营”、“托管”、“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对国有养老机构进行改造,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暂时未具备改造条件的,也要进一步搞好国办养老机构内部的改革,赋予国办养老机构经营用工、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建立行政领导负责制,全员聘用合同制,岗位责任制和绩效评价制度,以及按劳分配和股份分红等多种分配方式,使国办养老机构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内部运行机制,激发生机和活力。要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国有养老机构实行“三大转变”,即从单纯的为“三无”人员、“五保”老人和优抚对象服务向为“三无”人员、“五保”老人、优抚对象和全社会公众服务转变;从单纯供养模式向供养、医疗、康复、教育、娱乐等全方位服务的模式转变;从单纯的服务向服务、经营一体化方向转变。通过改革,使国有养老机构的所有制性质、运行机制、服务对象、服务模式和运营业务都发生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根本性变化,成为养老产业中重要的一部分。
四是强化城乡养老统筹工作。在加快发展城镇养老产业的同时,高度重视农村产业养老问题。建议改变目前在农村千篇一律地由政府兴建“五保村”集中供养“五保”老人的做法,借鉴河北等先进省市的经验,鼓励农村中的经济能人和外出务工人员充分利用农村已建成的7000多个“五保村”和其他闲置房舍,在本乡、本村投资兴办“家庭养老院”、“老年服务中心”,通过低偿服务方式回报乡亲邻里,并代政府供养“五保”老人(政府为这些五保老人购买服务),政府则在物质上给予扶持、在精神上给予荣誉,鼓励他们辐射周边、连锁经营,就近安置和服务更多的农村老人,使广大农村老人既能享受到政府的关爱,又能在乡情亲情较为浓郁的环境中安度晚年。
通过上述举措,使我区养老业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社会化的格局。
(四)努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强养老投资能力和个人养老资金能力。
拓宽投资能力方面:
一是进一步加大争取力度,争取得到中央政府的更多支持。
二是根据我区经济发展状况,逐步增强我区财政对养老产业的投入。
三是千方百计扩大福利彩票发售量,筹集更多的福彩公积金。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合理布局福彩发售网点,加强宣传鼓动,强化发售网点的内部管理,大幅增加福彩发售量,从而分成到更多的公积金用于支持养老产业发展。
四是制订优惠政策,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和利用国内外资金发展我区养老产业。
五是通过优惠政策和荣誉鼓励,引导各种社会组织、慈善机构和个人向养老机构捐赠或提供无偿服务。
拓宽个人养老资金来源方面:
一是继续加强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两大社会保险的宣传发动,特别是“新农保”、“新农合”的宣传发动,做到应保尽保,扩大两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并加强基层征缴网络队伍建设,强化征缴工作,确保足额缴交、足额支付。
二是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实施企业年金制度,增强企业职工的资金储备。
三是大力鼓励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参加个人储蓄、商业养老保险。建议在全区推广柳州市实施城镇职工住院附加保险和学生儿童补充险的经验,增加个人养老资金能力。
四是逐步探索“以房养老(逆按揭)”、“以地(地租)养老”等新的筹资途径。
(五)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和服务规范,为养老产业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一是实施优惠的税费政策。要切实贯彻落实全国老龄办、国家发改委、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10部委联合下发的全国老龄办发〔2008〕4号文件规定的各项优惠政策。在此基础上,建议自治区对社会养老机构免征或减半征收教育附加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新建房屋产权登记费、有线电视初装费、自来水和管道燃气按民用价格标准收费。
二是出台关于涉老机构用地问题的优惠政策。建议自治区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原有的国有疗养院所、培训机构、国有企业充分利用闲置的宾馆、招待所、托儿所、学校等兴办养老产业,以减少对用地指标的挤占。建议在商业用地指标中切出一块作为养老用地,明确规定这些土地只能用于涉老项目的建设用地,而且必须是专业的涉老机构(如养老机构、老年康复保健机构、老年护理人员培训机构、老年用品研发生产营销机构等)方能参与竞标购买,以避免涉老机构与房地产商一起竞买用地,使地价飙升而最终无法落实养老用地。
三是出台涉老人力资源开发的扶持政策。包括:鼓励高等院校开设涉老专业,为养老产业培养和输送更多高级人才的政策(如:对开设涉老专业的院校给予新增专业补助经费等);鼓励各级职业技术学校或医疗机构大力开展养老护理人员业务培训的政策(如:把这些学校或医疗机构纳入人社部门的职业技术培训基地,使其能够使用人社部门掌握的职业技能培训经费等);提高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经济待遇和政治地位,使其安心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政策(如:在养老机构从事服务工作的人员,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大力表彰和奖励优秀的养老护理人员等)。
四是出台方便老人就医的政策。针对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特别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就医难的问题,制订养老机构医疗室建设标准。养老机构收养的老人,在达到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资格的养老机构内部医疗室就医所发生的费用,可在养老机构内部医疗室按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结算。并积极理顺各种关系,逐步推行全区“一卡通”。
五是建立和完善养老产业机构管理制度,促进养老产业机构的规范运营。建议自治区及早组织人力,制定我区《养老产业机构登记管理实施细则》、《养老机构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等级评定标准》等法规性文件,促进养老产业机构的规范运营,也为对养老产业机构的监管提供法制依据。
(六)抓好示范。
建议自治区分别在我区相对发达城市,沿海城市和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桂西各市等不同类型的城市,各选择1-2个示范点,同时鼓励各地市也抓1-2个示范点,在养老产业设施建设、服务项目开发、服务质量提升、服务对象的扩充等方面,加大扶持和指导力度,促其上规模、上水平,使全区养老产业学有榜样、干有目标,从而更好更快地发展。
(七)重点抓好下列行业的发展。
一是科学发展各种养老模式的综合服务业。
大力发展以社区服务为依托的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业。首先要逐步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由政府行为为主向市场行为为主的转换,逐步实现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具体运作。其次要加大投入,大力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站的建设。特别是加强养老服务的设施建设(如老人文化娱乐活动场所、日托老人照料场所、卫生室等等)、信息平台建设(如老人家中的呼叫服务系统、紧急救援系统等,千方百计扩大居家老人入网数量和加盟商数量)和服务队伍建设(如养老服务站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医务人员等)。三要努力增加社区养老服务站服务项目,如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包括饮食起居的照顾、环境卫生清洁、代为购物等)、医疗保健(为老人提供预防、医疗、保健、护理、康复、心理咨询等等),文化体育娱乐(组织老年人开展各种体育健身和文化娱乐活动、近距离旅游等),通过服务功能的完善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吸引越来越多的居家老人,达到扩大服务覆盖面的目的。
适度发展机构养老综合服务业。要实施优惠的政策,大力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环境优美、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上乘的以中端服务为主的养老机构,为入住老人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以增强对老人及其亲属的吸引力,使这些老人放心入住。
充分发挥我区生态美的优势,做大做强异地养老服务业。建议自治区政府选择全区生态环境、自然风光、气候条件都特别好的地方作为异地养老基地,高起点地编制好发展规划、大力完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并实施优惠政策,引导区内外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上规模、上水平的、功能完备的养老服务机构,发展集居住、文化娱乐、度假疗养、休闲养生、商业服务和意外保险于一体的面向国内外的提供高端服务的大型异地养老机构,把生态保健、医疗保健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吸引国内外老人前来养老。
二是大力发展老年医疗康复保健业。
一要大力鼓励各级医疗机构挖掘内部潜力,扩大康复保健业务,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康复保健需求。二要大力鼓励各级医疗机构,充分发挥自己拥有医疗技术的优势,走“医养结合”的路子,通过股份制或股份合作等形式与各种社会力量、民间资本联合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把医疗业务从医院向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站点延伸,使各种社会资源优化组合,既满足广大老人方便就医的愿望,又拓展了自身业务、增加收入。三要大力扶持社区养老服务站、养老机构的内部医疗室建设,强化对医疗设施、医疗技术的投入,使其获得基本医疗执业许可证和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资格,使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老人能在这些内部医疗机构中“刷卡”消费。
三是大力发展老年文化娱乐业。
一要继续大力鼓励发展老年大学和老年广播、电视、网络及函授教育,为老年人提供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知识;鼓励出版部门组织出版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二要鼓励发展老年文化活动中心,由社区养老服务站点或养老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老人开展与老年人相适宜的各种文体活动,如书法、桥牌、棋类、歌咏、文艺表演或钓鱼、养花、盆景栽培、太极拳(剑)、气排球、门球、近距离旅游等,满足老年人社交、娱乐、健身的需求。三要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养老服务站点和养老机构开设适合老年人的小工艺车间、小农场,让有兴趣的老年人在这些小工艺车间和小农场开展他们各自喜欢的制作或生产,自娱自乐,得到充分的满足和愉悦。
四是大力发展养老人力资源开发业。
一要鼓励我区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增设老年管理学、老年医学、老年护理学、老年心理学、老年营养学、老年用品开发学等专业,为养老服务输送更多的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级人才。二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有偿服务的原则,大力开展养老护理员的培训,为各社区养老服务站点、养老机构输送更多的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养老护理员。三要通过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的宣传、发动、组织各界人士定期、不定期地到社区养老服务站、养老机构为老人提供无偿服务,逐步形成养老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服务队伍。
五是大力发展老年用品供应业。
一要鼓励房产商大力开发老年住宅用品,向老人们提供各种各样的住宅用品,如无障碍设施住宅用品、具有看护性质的住宅用品,能和家人共同生活(二代居)的住宅用品等;二要鼓励工商企业大力开发更新换代老年人日常生活用品,如可报警的床、椅,具有特色功能的便凳、拐杖以及适合老年人的食品、保健品、药品、服装、被褥等;三要鼓励创作、出版、生产等部门大力创作、出版和生产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电子玩具,可与老人对话的机器人,电子宠物等。四要合理布局老年用品经销网点,开设老人专用品商店。
(八)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建议将加快发展养老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计划,提到党政领导的议事日程;列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计划和考核范围;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范围。
二是建议加大政府对养老产业的投入,并列入各级财政预算。政府对养老产业的投入,重点用于产业的公共基础设施(如道路、通讯等)建设、大型或特大型养老项目基本设施建设补助、高龄老人和低收人老人的养老补贴、以及兑现各种优惠政策所需要的费用开支,等等。
三是建议进一步明确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如宣传部门要加强养老产业的宣传教育,营造发展氛围;发改部门要牵头编制养老产业发展规划,对重大发展项目优先立项;财税部门要加强对优惠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检查,确保国家和自治区对养老产业的优惠政策得到落实;民政部门要加强对养老产业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管理,社会保障部门和卫生部门要进一步抓好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工作;土地部门要优先安排养老产业用地;城建部门在审批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项目时,要确保养老产业所规划的建设项目得以落实。
四是建议加强组织协调,加大推进力度。要定期或不定期听取养老产业的工作汇报,召开养老产业发展情况通报会,现场会和经验交流会,肯定成绩,表彰先进,寻找差距,制订措施,不断推进养老产业发展。
最优农村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大全(22篇)篇十
为掌握全县服务业发展情况,根据县政府安排,我们对全县服务业进行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1、主要特点。
一是服务业的经济总量不断提高,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我县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2.5亿元,比增长13.2%;比的7.6亿元增加14.9亿元,增长2.9倍,年均增长12.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7亿元,比上年增长18%;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构成比35.1:37.0:27.9。表现出强劲增长势头。
二是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住宿、交通运输邮电等传统服务业在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提升改造方面取得一定进展;连锁经营、电子信息、房地产开发等新型服务业态得到了初步推广;金融保险、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潜力逐步显现。,从服务业的增加值行业构成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21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9.8%;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4.83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21.5%;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14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5.1%;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4.73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21.0%;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2.43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10.8%;教育实现增加值2.33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10.4%;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实现增加值2.23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9.9%。以上七大行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88.5%。
三是服务业比重进一步加大,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全县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统计资料显示,我县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2.5亿元,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7.9%;实现税收(缴地方财政)1.51亿元,占全年财政收入的66.72%。服务业成为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对税收收入的贡献日益增加。
四是服务业成为增加就业、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渠道。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服务业的从业人数不断增加,逐渐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成为吸纳劳动者的新的增长点。不仅吸纳了新增就业人口,而且承接了从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就业需求。据统计资料,全县单位数332个,在岗职工31082人,而服务业单位数235个,占全部单位数的70.8%,从业人员为19367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62.3%,比提高3.1个百分点。根据调查,从事服务业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有2504个,从业人员26580人,服务业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一是商贸服务业稳步增长。全县商贸企业法人单位共218家,其中批发零售业186家,住宿餐饮业32家;实现社会销售收入58.7亿元,实现增加值7.26亿元,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32.3%。
经过多年发展,商贸流通体系逐步健全,商业设施日趋完善,全县逐步构建起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宏盛购物广场、如海超市、家家福超市已初具规模,银桥小商品批发市场辐射能力逐步提高,以金桥家具为代表的商中路北部家具市场、东方汽车商贸城为代表的银河路汽车、摩托车市场、富东蔬菜批发市场、赵奎元棉花市场、白桥大蒜市场、商南农贸市场、展旺蔬菜市场形成全县市场体系基本构架。
二是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交通运输企业29家,从业人员325人,营业收入5.27亿元,实现增加值2.21亿元;年底全县机动车达到66701辆,比增长了48.1%,其中从事客、货营运的车辆分别是206部、2508部,比增长了219%和337%;道路运输行业完成的客运量、客运周转量,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分别为125万人、1.3亿人公里,290万吨、3.01亿吨公里分别为的1.6倍、2.6倍、1.4倍、1.4倍;在客运线路中,跨区线路已达24条(其中跨省线路5条、跨区线路8条、跨县线路11条),高级车55辆,从事农村公交线路13条,中型普通客运车辆86部,营运里程334公里,日发送668个班次,覆盖全县962个行政村。新增城区公交车3部,安排2条经营线路,运营里程19.8公里。
三是房地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全县房地产开发企业共17家,从业人员563人,房地产开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5.9亿元,实现增加值4.73亿元,上缴税金4139.33万元。以来,完成房地产投资额为10亿元,开发面积50.01万平方米,销售面积41.34万平方米,入住面积23.91万平方米,上缴税金8631.4万元;进行土地招拍挂11宗,拍出面积1244亩,土地出让金收益4.02亿元。总之,三年来,房地产业为财政贡献4.883亿元,年均1.63亿元,不仅如此,对我县的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等行业也起到很大的拉动作用,推动了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金融业稳健发展。,全县金融保险业48家企业,从业人员405人,实现增加值1.14亿元,税收1212万元。现有金融机构6家,包括农行、建行、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农发行,齐鲁银行入驻商河,下设1个营业部;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分别于、撤并至济南。目前在机构网点、从业人数、业务发展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的是农村信用社,拥有城区网点30个,在各个乡镇驻地均有营业机构;邮政储蓄银行设有2个物理网点,21个乡镇邮政所均为其代办金融业务。截止末,县各项存款余额459849万元,较上年增加80420万元,增幅21.20%;各项贷款余额264803万元,较上年增加73594万元,增幅38.49%。
保险机构9家,其中人寿保险5家,主要包括中国人寿、中保人寿、太平洋人寿、新华人寿、平安人寿,财产保险4家,包括中保财险、大地财险、中华联合财险、安邦财险。保险业务收入12500万元,业务支出6562万元。
五是新兴服务业快速推进。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理念的更新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产业比如文化产业、科技服务业、信息产业、中介服务业等迅速兴起。据统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企业单位达11家,从业人员增加24人,主营业务收入达207万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达50家,从业人员增加257人,主营业务收入达5031万元;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企业14家,从业人员157人,主营业务收入达7.9亿元;文化、广播电视等企业13家,从业人员95人,主营业务收入达4.36亿元。
六是非盈利性服务业职能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市政公用、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社区服务等得到了重点发展,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强化,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据统计,非盈利性的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达297家,从业人员增加1780人;非盈利性的教育行业达133家,从业人员增加6058人;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行业单位数达1548家,从业人员达13314人。全县非盈利性服务业增加值为5.29亿元,占全部增加值比重23.5%。
二、主要做法和工作措施。
1、编制并实施服务业及专项规划,发挥规划引导作用。
我县编制并实施《县“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之后完成《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__)》、《县区域卫生发展规划(—20xx年)》,近期初步编制完成商业网点规划、镇村体系规划、温泉服务业基地修建性详细规划等专项规划,规划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
2、实施城镇化战略,构筑服务业发展平台。抓住济南市“北跨”战略实施的有利时机,以环境建设为总抓手,制定加快小城镇发展等一系列措施,加大投资力度,发挥重点小城镇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使我县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投资环境极大改善,逐步形成了“县城—中心镇—一般镇”三级城镇网络。怀仁、玉皇庙、龙桑寺、郑路等小城镇进一步完善,贾庄镇“城镇建设行动”试点工作初见成效。
3、开展环境建设年活动,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和条件。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修建县乡及城区道路,逐步完善城乡交通网络体系,打通商东路,改建田园路,完成鑫源路、青年路、兴隆街、富民路、商中路北段等城区道路整治,完成文昌河景观整治和滨河公园建设,新增绿化面积68.8万平方米,城市容貌景观显著提升;新型出租车投入运营,弘德街及弘德片区、田园路装饰建材特色产业街项目开始启动,铺设雨水、污水、供热和煤气管线20.3公里,新安装路灯607杆,城市功能有新的提高。科学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地热研发中心建成投入使用,规划建设温泉服务业基地,升级改造城区公交出租车辆,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市容市貌发生明显变化。加强公共交通体系建设,龙怀路、商胡路、白玉路西段竣工通车,新建行政村内主干道90.7公里,完成危桥改造9座,城乡交通环境有了新的改善。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4、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力度,加快房地产业发展。
城区环境的改善及市民房产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促进了我县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县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区环境的改造,招商力度的加大,一大批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相继进驻我县,给我县房地产业带来新的理念、注入新的活力,提升了我县楼盘开发的品质和档次,推动了全县房地产业的有序竞争和良性发展。
5、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政策,做大商贸服务业。
一是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健全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标准、整体推进的思路,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认真开展布局选点,着重抓好规范,全面推进农家店的建设工作。截止底,建设乡镇直营超市一家,新建和改造日用品农家店798家,农资店145家,全县行政村农家店覆盖率达到了89%,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进一步完善,承办企业的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对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二是全面落实“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惠民惠农政策,积极开拓农村市场。严格工作流程,规范运作,把好网点备案审核关,加快补贴审核进度,及时兑现优惠政策。截止到6月,全县家电下乡备案销售网点有41家,录入系统的家电下乡产品销售量达到54333台,累计销售额突破亿元大关,达10279万元。家电以旧换新销售备案网点15家,录入系统的以旧换新产品销售量575台,实现销售额229.97万元。
三是狠抓农村市场项目建设,带动服务业档次提升。立足引进大商场、大市场等大项目,引进和培育大品牌,同时培育自己的品牌把重点企业做大做强。
6、落实国家扩大内需任务,加大投入,推进社会服务业。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文昌实验学校、实验中学西校区建成投入使用,新建改造农村中小学校舍3万平方米;加快推进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县医院病房楼交付使用,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基本完成,县中医院病房楼建设顺利推进,六个乡镇卫生院扩建工程全部竣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城市展馆投入使用并对外开放,改造建设文化大院10个、农家书屋110个,12个乡镇文化站通过市级验收;五保供养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新建和改建了12处敬老院,几年来,累计投入敬老院建设资金2100万元,各类房屋共计1156间,建筑面积达3.4万平方米,其中院民宿舍956间,容纳床位1912张,可满足全县90%集中供养率需要。
最优农村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大全(22篇)篇十一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业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农村要进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基本工程。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为群众提供健康而又丰富多采的精神食粮,既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更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如何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全县文化立县建设的整体规划,与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发展村级经济、整治村容村貌等同步建设,整体推进,这是我们当前必须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近年来,随着国家粮食保护价的上调,惠农政策的出台,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快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文化生活也得到了一定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目前,我县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主要以广播电视为主,以报刊杂志、网络传播、群众文化、广场文化为补充,呈现出现代化、多样化的趋势。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随着农村文化建设纳入“xxx”规划,国家加大了公共事业的投入,特别是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我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改善。几年来,累计投入资金500余万元,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个,面积427平方米;村级文化活动室45个、文化公园8个、文化广场8个、“农家书屋”45个。资源共享工程得到延伸,农民党员教育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相得益彰,实现共享。
(三)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广泛开展,热潮不断,农村露天文艺演出,观看群众常常达到上千人。一年一度的**“登山节”和元宵节焰火晚会已经成为我县群众文化活动的特色品牌。以“金色田野”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乡镇大型文艺汇演活动,各类棋类比赛、球类比赛、秧歌比赛、书画展等赛事活动极大丰富和活跃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剪纸、根雕、手工编织、二人转、彩绘等民俗特色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积淀了县域农村文化底蕴。
(四)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年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不断提高,18周岁—35周岁的农村青年初中文化程度者约占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约占5%。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外出务工,吸取了城市的先进文化,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五)农民文化生活消费逐年增长。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深入和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村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不断提高,我县农民用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支出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依然薄弱。资金困难是制约我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瓶颈,农村文化建设的`速度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虽然近年来我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但还仅限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其他村屯大多由于无力投入而导致建设步伐缓慢,多数文化设施不能正常使用。全县82个行政村仅有十几个村文化活动室和图书室配套设施齐全,藏书量仅为25000册,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文化生活和科教兴农的需求。
(二)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不平衡。目前的各类文化活动大部分仅限于城镇,边远地区的农民群众不能充分享受到文化服务,出现了“重城镇阵地、轻边远地区,重大型庆典、轻日常活动,重精美培养、轻大众普及”的现象。
(三)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地域特色。没有树立起自己的地域文化形象,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与服务方式沿袭传统模式多,方式过于简单,内容缺乏创新,群众文艺创作力量比较薄弱,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四)农村文化管理服务职能偏弱。xx年,全省乡镇机构改革撤消了文体广播中心,由原来的县直部门垂直管理变为由乡镇政府行使有关职能,客观上乡村文化管理职能被弱化。同时,作为农村文化管理服务职能部门的乡镇文化站,普遍存在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并且文化干部身兼数职,行政事物繁忙,没有精力和时间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个别乡镇文化站甚至成了无人员、无阵地、无经费、无活动的“四无”文化站。
(一)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县乡财政设立专项经费,保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各项文化活动正常开展;相关部门应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社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投入的契机,积极跑市、进省,争取国家政策更大的支持,三年内实现每个乡镇都有一个300平方米以上综合文化活动室的目标;积极探索建立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机制,培植农村文化市场,吸引企业向文化产业投资,挖掘、整理、加工农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产品,打造品牌走向市场,为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二)协调发展城乡文化,不断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内容。文化活动内容决定着文化活动对群众的吸引程度,直接影响着文化活动的成效。农村文化要由“小文化”发展成“大文化”,促使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县文化部门要加强对乡镇主管文化工作人员的思想、业务培训,促使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技能,不断探索创新乡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道路。乡镇文化站要面向广大农民群众,利用方便农民参与的文化设施和场所,组织开展农民喜爱的、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要把文化活动同农民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文化艺术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要采取固定设施和流动设施、阵地服务和流动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文化生活。要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要发挥农民参与群众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通过业余文化骨干队伍的培养来带动群众文化活动,使农民群众自我娱乐。要发挥农民参与群众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引导群众继承传统文化,弘扬先进文化,彰显本地特色。通过城乡并举、专兼结合、内外互动的办法,办好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会活动,逐步形成有**地方特色、有较大知名度的群众文化节会品牌。
(三)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大力传播先进文化。农村文化干部队伍是农村文化的主力军、先锋队。要抓住国家大力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大好机遇,采取有效途径和办法,吸引专业人才充实到基层综合文化站。要着力帮助解决基层文化干部实际困难,让他们稳定思想,安心工作,积极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村文化工作人员要向专职化发展,要积极为他们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创造条件,不断提高其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更好地为推进健康、向上、和谐的乡村文化建设贡献力量。要组织开展“十百千”活动,选拔10名文化拔尖人才为带头人,培养100名优秀专业人才,带动1000名骨干分子,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农村文化工作者,为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最优农村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大全(22篇)篇十二
一是发展提速,历史机遇好。县委县政府提出"四位一体,四区同城"的发展战略,一些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卢村,卢村迎来大发展的历史机遇。近年来,清方村通过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提出"建设美好家园,为美好乡村建设夯实基础"的口号,农村面貌显著改善,为加快发展凝聚了民心,营造了声势,奠定了基础。
二是生态优越,发展潜力大。清方村依山临水,生态良好,20xx年创成省级生态村。市委副秘书长詹长春来村调研时,深有感触地说,"清方,真正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辖区画屏山(垮皮山)已由县旅游办征用,待开发,画屏山风光被县政府站采用为首页背景,成为广德宣传名片之一。
一是水源保护压力大。清方村处于水库库尾,地处xx县水源保护区,保护水源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一产业尚未做强,第三产业发展不快,旅游辐射作用尚未发挥,短期内效益不明显,良好的生态优势没有很好的转化为发展的优势,群众对加快发展的愿望十分迫切。
二是传统林业效益低。传统的一家一户粗放式经营,成本高,产出低,群众林业收入总体偏小;农村人才技术缺乏,外出务工人员多,致富能手带动农村发展少;林业生产中,毛竹是林农的主要收入来源,群众对发展经果林,苗木花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受人均山场面积偏少,山多地少和市场风险等制约,林业集约化经营难以推广;由于生态环境好,植被覆盖高,荒山面积少,新增林业面积的潜力不大,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生产基础条件差。由于清方村部分民居处在淹没区,卢村水库蓄水,水位上升,部分村组道路被淹没,山货不能下山,生产生活不便,由于资金的缺乏,部分道路年年坏,年年修,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群众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的愿望比较迫切。
"一个口号"即"打造生态清方,全面建成小康"的口号。千方百计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
"三个工程"即建成一座桥梁,两条道路,分别是红庙村民组水毁桥梁重建工程,关塘村民组水库淹没道路提升工程和竹坞里山场道路建设工程。多方争取和筹措资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实施三个工程,千方百计地破解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稳步改善群众生产基础条件。
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持,上级的关心和社会的关注。基层对农村发展有以下几点期望。
一是加强政策扶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对经济林业发展进行扶持;加强金融机构对接,解决经济发展贷款难的问题;争取项目资金扶持,扶持培育林业发展示范基地;整合涉农资金,完善山场道路等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激发群众投资兴业的热情。
二是实施科技驱动。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培养新型农业人才。通过组织外出考察学习,开展技术培训交流,探索与高校及农业科研院所建立协作关系,引进智力支持和技术力量,培养一批农民林业发展技术人才,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三是推动产业发展。坚持企业化经营,产业化发展,通过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大力培育和做强竹笋、花卉苗木、经果、白茶等产业,成立专业合作社,培养经纪人队伍,打造品牌文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将林业发展与发展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市场竞争力。
最优农村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大全(22篇)篇十三
根据市政协常委会的安排,5月24日至26日,市政协副主席席君忠带领市政协调研组,赴灵台、崇信、静宁三县,对全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特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各级党政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文件精神,坚持把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作为促进农村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引擎和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载体,不断健全服务体系,培育服务平台,开发网适产品,发展电商交易,构建党政推动、市场主导、协会引领、产业支撑、品牌带动、全民参与的发展格局,全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起步良好、进展顺利。
1.组织领导得到不断加强。一是切实加强行政推动。坚持把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作为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内容,成立电子商务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规划》、《关于精准扶贫电商支持计划的实施意见》,召开全市电商扶贫工作(静宁)推进会议,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二是广泛开展政策宣传。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对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政策要求、目的意义、业务流程、操作办法进行宣传,提高了农民群众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度。三是积极创建示范典型。大力争取国家、省上项目、资金支持,积极开展电商典型创建活动,发挥典型以点带面、示范引领作用。20xx年庄浪县争取实施了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20xx年静宁县、灵台县被确定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新阳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线下体验馆“平凉馆”列入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9个贫困乡镇、34个贫困村列入全省电商扶贫试点乡村和先行先试乡村,3户企业被评为省级电商示范企业,3家网店被评为“全省优秀网店”,静宁县、庄浪县分别在全省电商扶贫经验交流会和全省农村电子商务工作推进会上作了经验交流。
2.服务体系建设获得长足发展。一是加快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到实现“三有一能”的要求,各县(区)认真落实《关于精准扶贫电商支持计划的实施意见》,截止今年8月份,争取国、省电商扶贫建设资金6652万元,建成县(区)电商服务中心6个、乡(镇)电商服务站81个、村电商服务点321个,初步构架了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的雏形。二是培育电商服务平台。先后引进、发展了淘宝网“特色中国·平凉馆”、苏宁云商“中华特色·庄浪馆”、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平凉通”、“地特网”、“淘崇信”、“泾川在线”、金果博览城电子商务产业园”等电商、微商交易平台784个,培育新阳光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宏达国盛集团、红六福果品公司等电商企业81户,成立电子商务协会6家。三是培训电商服务人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大力实施“万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工程”,举办各类培训班49期,培训电商人员7334人(次),为农村电商业务正常开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3.支撑体系建设取得较快进展。一是扩大乡村网络覆盖。协调移动、电信、联通等通信运营商,加快通信网络建设,扩大乡村网络覆盖面,为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提供网络支撑。全市有102个乡镇实现网络覆盖,占100%;有321个贫困村实现网络覆盖,占贫困村总数的54%。二是发展物流配送服务。大力发展物流快递公司,鼓励、引导物流企业在农村布设服务站点,扩大配送网络,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供物流服务。全市共发展邮政、中通、申通、圆通、顺丰、联合等物流快递企业30多家,在81个乡(镇)设立快递服务站点,物流服务覆盖81乡(镇)、321村。三是完善在线支付体系。结合推进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建设,依托农行“四融”平台,实现了乡村在线支付服务全覆盖。积极引导农商银行、甘肃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农村增设金融服务网点,为农村网店开展现金结算、支付业务提供了便利条件。
4.电商交易变得日趋活跃。一是加快特色网适产品开发。坚持把网适产品开发作为考核电商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鼓励、引导企业不断开发特色网适产品,强化产品的策划设计、商标注册、加工包装和宣传推介,对特色产品申请“地标保护”、“绿色”、“有机”、“无公害”和“甘肃名优产品”等认证,努力打造地方特色产品品牌。全市共开发出“平凉金果”、“平凉红牛”系列产品和小杂粮、蔬菜、食用油、土鸡蛋、土蜂蜜、保健药枕、刺绣等网适产品300多种。二是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交易。各级商务部门积极组织电商企业参加农产品网上购销对接会,定期收集、发布特色产品信息,开展各种购销对接、网上促销活动,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交易。同时,积极鼓励产业大户、农村致富带头人、大学生村官、未就业大学生发展电子商务,开办网店、微店,实现创业就业。全市农村电子商务累计实现网上交易额1.18亿元,其中:买入7756万元,卖出4042万元。农村电子商务在促进农民增收、助推精准扶贫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三是探索多种电商经营模式。引导企业改变传统营销模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立“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电商运营”的经营模式,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益。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政府部门+企业(合作社)+农户+电商协会”多方负责的品控机制,对网销产品开展售前、售中、售后的全方位监督,为打造地域特色网销品牌奠定了基础。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调研发现,虽然全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起步良好,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1.重视程度不够,政策资金支持较少。部分县(区)对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谋划规划不够超前,政策支持不够有力,资金扶持不够到位。全市电商网店建设除争取国、省补助资金外,再无资金来源。市、县两级均未设立电商发展基金,发展电子商务的工作经费、培训经费尚未纳入财政预算。县(区)商务部门没有专门电子商务工作机构,没有配备专业工作人员,引领、指导、服务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职能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普遍存在重平台建设、轻运营管理的问题。
2.宣传发动不够有力,企业、农民认知程度较低。各级组织对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宣传力度不大、范围不广、形式单一,企业和农民普遍对发展电子商务的意义、作用和途径了解不深。一些企业看不到发展电子商务带来的巨大商机,片面认为电子商务投资周期长、风险大、维护难,对发展电子商务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甚至多数企业至今还不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没有建立企业网站或网页。农村由于青壮劳力普遍外出务工,家中留守人员文化程度较低,对电子商务这一新生业态的认知能力有限,参与热情不高,电子商务的利用率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3.电商发展规模较小,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全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电商企业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层次较低、分布零散,缺少规模较大的领军型电商企业。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初具雏形,但仍有22个贫困乡镇无服务站、273个贫困村无服务点,特别是乡村服务站(点)建设目前仅仅是计划覆盖到贫困乡、村这一范围,距离实现全市乡、村全覆盖还有很大差距。同时,已建成的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中,能够正常运营、完全发挥作用的只占少数,一些乡镇电商服务站、村电商服务点仍是“空壳”。一些能够运营的村电商服务点,也仅仅为农民群众提供了代购商品、代缴电话费等方便,而在促进“农副产品进城”上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
4.支撑体系不够完善,电商发展存在短板。在宽带网络支持方面:一是宽带网络覆盖率较低。全市贫困村网络覆盖率仅为54%,目前仍有273个贫困村未接通宽带网络。二是农村宽带接入速率较低。已实现宽带网络覆盖的乡(镇)、村,宽带网络普遍带宽狭窄、接入速率较低,网络运行存在质量差、速度慢、稳定性低、断线率高的问题,制约了农村电子商务的正常运营。在物流体系建设方面:一是物流网络覆盖不全。全市物流快递企业中,只有邮政快递的物流网络基本覆盖到村一级,其余快递企业的物流网络多数只能延伸到乡镇一级,电子商务物流到村“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非常突出,致使农村外购商品进村与农副产品进城处于“短路”困境。二是物流成本过高。目前全市电子商务物流费用一般为:省内首重1000克以内6—12元,续重1000克2—4元;省外首重1000克以内10—23元,续重1000克2—12元。以此标准计算,农民通过电子商务销售20斤小米,需支付物流费用24元以上,核算属于亏损。以静宁县常津果品公司为例,20xx年11月至20xx年5月期间,虽然通过电子商务销售苹果18万单、实现销售额720万元,但经营成本仅快递费一项就支出180万元,平均每斤苹果支付快递费1元,企业实现利润仅36万元。总体来看,由于电子商务物流成本过高,发展电子商务的利润预期远远低于常规销售,挫伤了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积极性。三是配送服务不够规范。一些物流企业在商品分拣、配送环节对商品造成毁坏,给销售企业带来损失。如静宁县物流企业偶尔对苹果造成外伤,影响了平凉金果的品牌声誉。
5.网适产品种类单一,特色品牌开发落后。一是网适产品种类单一、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七县(区)的网销产品种类基本雷同,品种主要以“平凉金果”、“平凉红牛”系列产品为主,小杂粮、土特产等地域特色产品种类少、批量小、没有形成规模,商品供应能力明显不足。二是网适产品品牌开发相对落后。各县区普遍对网适产品的品牌开发不够重视,不注重网适产品的开发、加工、包装和宣传,不及时跟进网适产品的商标注册和质量认证。一些小杂粮、土特产品包装简陋,跟不上市场需求;一些网适产品因为无商标、无认证,不能上网销售;一些有销路、有市场的网适产品只能借用外地企业的注册商标实现上网销售,不得不将巨大的利润空间转让给外地企业。三是网络交易购进多、外销少。全市农村电子商务虽然累计实现网上交易额1.18亿元,但购进占总量的60%,外销仅占40%,电子商务促进农村经济提质增效、促进农民稳步增收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完全显现。四是网销产品质量监管不够到位。全市尚未建立电子商务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对网销产品的质量监管缺乏手段,难以杜绝网络销售中的欺诈行为。一些不法电商缺乏诚信经营意识,借助“平凉金果”品牌效应,在网上以次充好,用外地苹果冒充静宁苹果销售,给“平凉金果”品牌保护带来压力。
6.电子商务专业人员稀少,电商发展缺乏人才支持。全市电子商务发展缺乏专业人才,尤其缺乏数据统计分析、活动策划、产品研发、包装设计、售后客服、宣传推介、美术美工等高端人才。农村普遍面临“招不来人、留不住人”的问题,虽然初步培训培养了一些人员,但多数专业技能偏低,只能完成电子商务的基本电脑操作,缺乏既懂农业农村工作,又懂电子商务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和农村电商带头人。
三、意见建议。
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调研组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支持。一是强化工作调度。定期召开电子商务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工作会议,研究部署电子商务工作,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工作调度,分阶段制定出系统、科学、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思路措施,合理设定乡村电子商务站(点)布局,不断强化市场化运作,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二是强化宣传推介。加大力度,改进方式,不断加强电子商务的宣传推介,提高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积极性,扩大农民参与电子商务的认知度,营造全社会关注、参与、发展电子商务的强大合力。三是强化政策支持。建议市上尽快出台鼓励电子商务发展的奖励扶持办法,设立电子商务发展基金,对农村建办电商企业、网店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同时,将非贫困村与贫困村同等对待,在发展电子商务上给予项目、政策、资金支持。四是强化机构、人员保障。建议为县(区)商务部门增加电子商务专业机构、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引进专业人才,有效发挥主管部门的引领、指导作用。
2.健全服务体系,培育电商企业。一是加快服务体系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大力实施国、省电子商务示范创建活动,加快电商服务体系建设进度,争取实现贫困乡(镇)、贫困村电商服务站(点)全覆盖,并逐步向非贫困乡(镇)、村延伸,努力做到应建全建。二是加强乡村服务站点运营管理。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县(区)电商服务中心、乡服务站、村服务点的日常运营管理,积极引进第三方服务平台,定期发布农副产品供需信息,组织开展电子商务交易,为农副产品“进城”提供服务,使乡、村服务站(点)真正在助推精准扶贫、促进农民增收上发挥作用。三是培育壮大电商队伍。积极招商引进国内大型电商企业入驻平凉,引领全市电子商务业快速发展。在全市筛选确定一批业绩好、潜力大、基础牢的电商龙头企业,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进行重点培育,鼓励做大做强,逐步扩大电商产业规模,提升电商企业层次。把扶持发展电子商务与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结合起来,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农村返乡青年、种养大户开办网店、微店,不断壮大电商骨干队伍。四是探索多种电商经营模式。把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与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电子商务业,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农户+电子商务”、“专业合作社+农户+电子商务”等多种电商经营模式,实现产、供、销一条龙发展。
3.完善支撑体系,弥补电商短板。一是加快通信网络建设。积极协调移动、电信、联通等运营商,加快农村通信网络建设,扩大网络覆盖,增加宽带带宽,提高光纤流量和接入速率,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供通信支撑。二是扩大物流网络覆盖。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商务、供销部门与物流企业、电商在农村基础设施和物流网络上的共享衔接,积极整合行业资源,加快农村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鼓励物流企业加强协作、抱团发展,在乡(镇)、村集中、统一、分级设立配送站(点),优化物流配送线路,扩大物流配送网络覆盖面,构建以县城为中转、以乡村服务站(点)为基点、以到户配送为终端的城乡一体化综合配送体系,有效解决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到村“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结合全市果、菜产业发展需要和农副产品季节性、易腐性特点,加快果、菜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提高冷链物流供给能力,解决果、菜长途运输保鲜问题。三是降低电商物流成本。借鉴陇南市发展电子商务的经验,采取物流补贴、税费减免、项目倾斜等方式,加大对物流企业的扶持力度,促其降低收费标准,减少物流成本,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四是规范物流企业服务。指导、监督物流企业建立商品分发、配送、运输等方面的作业规范,提高服务质量,减少中间损耗,维护客户权益。
4.开发网适产品,打造特色品牌。一是大力开发特色网适产品。依托全市主导产业和文化、旅游资源,在巩固提高现有牛肉食品、苹果、蔬菜、小杂粮等农副产品和旅游纪念品、民俗工艺品品质的基础上,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原则,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实验和推广,培育、开发更多高附加值、高效益、富有地域特色的网适产品,不断丰富产品种类,提升产品档次,凸显产品的地域特色。二是合力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切实加强对网适产品品牌创建工作的领导,努力强化顶层设计,整合社会资源,加大研发投入,打造地方品牌。建议借鉴温州生产打火机经验,积极引进、培育分别从事网适产品研发、生产加工、包装设计、网络销售的专业化公司,组建网适产品开发集团,合理分配网适产品的研发、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要素,对产品进行统一研发、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实现组织化生产、专业化运营、集团化发展。同时,高度重视网适产品的商标注册和质量认证工作,及时对新研发的产品进行商标注册,申请“地标保护”、“绿色”、“有机”、“无公害”和“甘肃名优产品”等认证,打造地域特色品牌,提高网适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全力做好产品质量监管。加强农副产品产地追溯体系建设,建立部门间、区域间监管信息共享和风险监测、网上抽查、源头追溯、属地查处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机制,实行电子商务诚信“黑名单”制度,不断加强网络市场和网销产品质量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宣传、商标侵权、不正当竞争等网上欺诈行为,提高失信成本,促进守法经营,营造诚信、安全、规范的电子商务市场环境。
5.培养专业人才,强化人才保障。坚持本土培养为主、人才引进为辅的原则,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一步加大电商人才培育力度。依托淘宝大学、阿里巴巴等培训平台,重点培育从事电子商务培训工作的师资力量和懂电商业务、会经营网点、能带头致富的农村电商领军型人才。在平凉职业技术学院设立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对大学生村官、返乡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农村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青年广泛开展电子商务专业技能培训,不断壮大电商人才队伍,为电子商务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最优农村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大全(22篇)篇十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双胜利”,x月至x月,xx县人大常委会成立调研组,开展了全县农村产业和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
据调查统计,全县除传统粮油作物外,xx年继续发展的农业产业共有x类xx种,其中种植业:养蚕xxx张,黄花菜xx亩,烤烟xx亩,魔芋xx亩,茄子xx亩,中药材xx亩;畜牧养殖业:养猪xxx头,牛xx头,羊xxx头,鸡xx只;林业类:林果xxx亩,茶园xxx亩,养蜂xxx箱。农村有劳动力xxx人,务工人员xxx人。其他零星特色产业产品没作详细调查统计。
全县有村集体经济合作社x个,财政注资xx万元,主要用于异地置业、入股和发展产业,累计收入x万元,占财政投入的xx%,收入主要用于分红和积累扩大经营,惠及xxx户xxx人,占全县总人口的x%;有扶贫互助协会xx个,财政注资xx万元,累计收入xx万元,占财政投入的xx%,收入主要支付办公经费和管理人员工资,入会农户xxx户、xxx人,占全县总人口的x%。
二、估价。
农村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据调查分析,近年来,农村产业得到长足发展,面积规模、经济效益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的xx%以上。
产业优势逐步显现。各镇各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基本做到了优势互补,品种多样化,除粮油作物外,种植面积在xx亩以上的产业达x种,养殖规模在xx头(只、箱)以上的有x种。
主导产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型。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龙头企业引领、大户能人带动,xx等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技术,加工包装富硒食品和农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主导产业正在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
与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步伐加快。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丝绸及其制品、即食食品及料理包、腊肉牛肉、土鸡香猪、熨斗白菜、桑叶糕点、xx搨辣子等特色产品、个性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一些品牌正在形成。xx等项目,把农业产业、观光旅游、文化节庆、美食养生、医药康养、休闲民宿结合起来,推进农旅融合发展,使农业产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村集体经济在转型发展中稳步推进。全县x个村,有x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占xx%;互助协会xx个,占xx%。多数镇村认识到了发展集体经济的重大意义和作用,除政府注资的集体经济外,一些村结合实际,自主注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等集体经济组织。
村集体经济带贫溢贫作用逐步得到发挥。从调查情况看,x个村集体经济组织中当年有实际收益并分红的xx个,占xx%。互助协会当年放贷率超过xx%,累计发放互助贷款超过xx万元。
村民发展集体经济意识逐步增强。发展村集体经济让村民土地可以流转、入股、收租金,还能够分红和贷款,加快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增强了村民集体意识,扩大了参与面,加强了村级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巩固了村民自治,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问题。
农村产业产品质量有待提升。我县富硒农业产品的品质还有待提升,无公害、有机、绿色产品认证相对滞后,国家、省级知名品牌不多,市场占有率较低。
农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强。一些农业龙头企业争要政府项目和资金补助,自身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如xx年正兴公司在黄花菜的收购上,即使签订的有收购合同,也会因为市场价格问题而拒收,或压级压价。
能人带动和技术支撑不明显。产业能人大户的带动面还不够宽,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模式不多,在形成规模效应,培育品牌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技术支撑方面,因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力的局限,科学种植养殖、疫病防治、良种推广、配方施肥、农药使用、检疫检验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不到位。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产业奖补标准高,多数大户或专业合作社年产值达不到奖补标准,激励作用难以达到预期。
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多数村集体经济组织没有土地资源和固定资产,资金靠政府注入,盈利能力弱,经济效益低,市场风险大,等靠要思想严重。xx%的村集体经济有名无实“空壳”化,没有资源、没有经营活动和收入。集体经济组织缺乏经营管理人才,现有村集体经济组织xx%以上由村“三委”干部任负责人和管理人员,他们大多数不懂市场,不会经营,缺信息、技术和市场渠道,没有时间和精力,更怕承担不起失败的风险而不敢放开手脚去干。
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发挥还需进一步加强。xx年集体经济组织收益x万元,即使全部分配给入会农户,人均仅x元。村集体经济组织只有政府注资的微薄收益,带贫溢贫、壮大积累、为民办大事的作用很难发挥,与政府的预期、群众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
集体经济组织运行。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管理的机制不活。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章程、运行管理、责权利和收益分配机制不明确,集体经济收益多少与管理人员没有直接关系,村干部参与管理但不能取得报酬,凭着党性和责任心干事,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不足。一些村干部有当“太平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只守业不创业,集体经济难以发展壮大。
四、建议。
聚焦整合打造品牌。在科学种植养殖、提高产品品质的基础上,由龙头企业牵头,加快优质优势产品质量认证,整合县内同种产业产品,集中优势打造品牌,形成桑蚕丝、富硒茶、雪魔芋、中药材、散养土鸡、绿色猪肉、丰标牛肉、鬼谷腊肉等有竞争力、有市场的大品牌和知名品牌。
增强龙头企业竞争实力。对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核查,对政府项目配套和奖补资金投入大,但经济效益和带贫益贫作用不明显,自身发展能力不足,不讲诚信,占用和浪费资源的企业自然淘汰一批,对有潜力的企业通过再招商、资源整合、项目配套和奖补扶持,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培育和打造产品品牌,增强企业实力、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推进进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大力建设产业园区,深入推进全域旅游、乡村振兴、集体经济、美丽新村建设,促进农工融合、农旅融合。切实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完善农业支撑体系,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促进农村绿色产业发展,积极拓展蚕桑、畜牧、蔬菜、中药村等传统特色优势产业链条,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专业特色种养区,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多产”,实现农村产业兴旺,让农业真正成为有钱可赚的行业,增加农民收入。
加强技术支撑和能人带动。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培养和人力配备,聘请土专家和技术人才,加强点对点、面对面的技术指导,推广科学种养殖技术和优质品种,加强科技支撑。推进能人兴村战略,鼓励发展产业大户,进一步细化完善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奖补政策措施,充分调动能人大户积极性,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加快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集体经济手中有资源才有发展空间。要有效整合村集体资产、资源,进行清产核资量化确认后,入股村集体合作社。要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促使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放活土地经营权,真正让农户的承包权“稳”下去,经营权“活”起来。村级组织应尽量把农户的撂荒土地、耕种不了的土地、想流转出去的土地流转到集体,由集体进行复垦、规整和集约化经营,招商或发展产业大户,带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要广泛吸纳有资金、有技术、有能力的村民入股集体经济组织,参与生产经营和利益分配。
完善集体经济管理和利益分配机制。着力引进和培育集体经济职业经理人,破解人才瓶颈问题。尽快出台具体的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人员的责权利实施办法,让经营管理人员不论身份平等承担风险责任,享有规定权利,取得合法报酬和收益,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要细化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办法,让更多的农户享受到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并确保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对列入年度全县十个集体经济示范村,在项目确定后,建议政府提前拨付部分奖补资金,为示范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和保障。
最优农村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大全(22篇)篇十五
__县交麻乡交麻村下辖16个村民组,502户,总人口2000人,耕地面积5410亩。主要产业是以养猪、养鸡、养羊为主的畜牧业,以烤烟、生姜为主的种植业,全村集体经济偏于薄弱。
今年来,随着中央、省、州、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我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本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种植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20__年,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2万元,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其中:来源于农业方面的收入25万元,在全乡4个村中处于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
1、从业人员分布情况。现全村共有2000人,其中:男性1211人,女性842人,18岁以下人数为264人,18—60岁之间人数为1567人,60岁以上人数为222人,劳动力人口数为1567人。根据20__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村1567人劳动力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人口有1193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6%;从事二、三产业的为374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32%,其中:23人从事交通运输业,35人从事批发与零售业,316人从事其他行业。
2、产业结构情况。农业产业结构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种植为主。以20__年为例,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210亩(含复种指数),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530亩,总产量63.25万公斤,在粮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姜为主,以林果业为补充,畜牧业以养猪场和分散喂养猪、牛、羊和鸡为主。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设有乡村公路1条,约7.8公里,一事一议项目通组公路硬化正在建设中;现有田间道路25条,约10公里,全部道路均为泥巴路;水利设施建设上,坝塘共8个,小水池120个,沼气池80口。
(二)、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通电、通电讯。现交麻组建有1个科技文化活动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252户1003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1847人,参合率90%;全村有17户农村危房改造户,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小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补”政策已落实到位;农村税费综合改革以及相关惠农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实。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村“两委”班子共10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5人,村民委员会委员5人;全村共有党员52人,其中:男性党员45人,女性党员7人;每年召开党员大会2—3次;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村委会到鼓扬红岩的乡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缮、路面硬化以及多数田间道路过窄、过陡,雨天行走艰难,从而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物资运输,增加了生产、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设施落后,水池、水窖修建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村民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础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组建设杂乱无章,比较凌乱,路面硬化、绿化、美化、净化设施建设不到位,环境卫生条件差,全村的16个小组均无垃圾处理池;四是农村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设施落后。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我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全村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不高,劳动力素质低。全村的田地比较零星、分散,多数是梯田和坡地,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基本上还处于“牛耕马驮”的小农经济状态,增加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我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困难。劳动力素质低,村民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心理,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3、农民收入低,产业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当前,全村仍面临着缺乏新的产业支撑,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增收项目不多,农民增收难等诸多困难和问题。20__年,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在交麻乡乃至全县村委会中处于中等水平;农业产业化建设起点较低,除烤烟种植具有一定产业化外,蔬菜种植产业化规模还较小,还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生姜、核桃种植才刚刚起步。
4、新农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统一布局。我村在新农村建设上,村“两委”班子存在思路不够清晰,缺乏统一规划、安排和部署。有的组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上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够、方法不多;在宣传、发动群众方面也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对如何建设、怎样建设本村的新农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宽;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动、不积极,工作方法不多,还存在“等、靠、要”的现象;这些将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整个村委会的新农村建设进程和质量。
5、新农村建设,“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十分突出。近年来,根据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及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部分村民小组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但“重建设、轻管理”成了一大弊病。新建成项目和原有集体资产的日常的管理维护不到位,对这些资产,村组没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维护制度,集体资产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严重的减值和流失的隐患,部分村民对建成的设施保护意识薄弱,特别是在村组公房、乡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上意识淡薄、方法不到位。
6、村委会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一是全村组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小学、初中程度文化还占56%的比重,这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和后劲不强,在带领群众致富的路上力不从心;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还有待完善、加强。目前,塘坎组和大地组两小组组长一职还空缺,无人担任;三是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下步工作打算及对策。
(一)加大新农村建设和各项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涉及“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宣传党委、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有关决议、决定和重要举措,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村组会议等进行多渠道宣传,在村内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围绕中央“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突出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加强班子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好的班子带领大家向前发展;村党总支与村委会加强团结,紧密沟通、严密组织,要形成一支有号召力,能干实事,乐于奉献的村“两委”班子,明确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的主力是农民自己,激发广大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是关键。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全体村民以集资、投工投劳等方式积极参与各村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建一个,成一个,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过多的增加群众和村组集体负担,搞举债、负债建设,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三)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逐步落实。村级“两委”班子须认真研究,立足本村实际,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村实际的新农建设发展规划,统一布局,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生态环境,对于新农村建设,要按照规划稳定有序推进。对于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乡村道路规划、小学软硬件建设、垃圾处理池建设、村民科技文化室建设等建项目要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逐步和安排。
(四)抓好农业科技文化的培训、推广。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用,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要积极推广运用各种集约、高效、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如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村劳务的开发,全面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培育,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明年,我村将加大产业化进程步伐,形成以“科学种植稳村、科学养殖兴村、特色养殖富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在今年推广杂交玉米、烤烟和生姜种植的基础上,明年将大力推广有机高粱的种植和200亩核桃种植;养殖业方面,在稳定商品猪、商品羊出栏数的基础上,加大扶持绿壳蛋鸡养殖户的养殖力度,为我村产业化打下基础,从而可以推动我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要搞好规划,必须保护好耕地。应坚持“围绕增收调整结构”的思路,正确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对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扶持、培育,并发展好现有的优势产业,在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要注意确保粮食产量稳定、确保畜禽养殖安全。因为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六)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完善各种制度。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各项村规民约,增强我村各干部和村民对公共基础设施的保护意识,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完整,增强群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确保我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总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性、持久性的过程。新农村建设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努力,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解决农民最关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产业支撑和改善生产环境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积极性。我相信,只要我们村干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积极理清我村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用3至5年,完全可以使全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民生活更加宽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农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
最优农村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大全(22篇)篇十六
调研报告。
范文。
一、基本概况。
清方村位于卢湖南部丘陵山区,地形狭长,被全乡12个行政村(社区)环绕,由原清方、小余二村合并而成,辖19个村民组,943户,人口3220人。设一个党总支,下辖二个党支部,四个党小组,共有党员88人,其中女性8人,男性80人。
总面积19平方公里,山多地少,现有耕地1302.1亩,山林21917.5亩,其中毛竹4549亩,用材林2960亩,经济林766亩。有国家级和省级环保公益林1.5万亩。集体林场一处,总面积1700余亩。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以林业和外出务工为主。2019年度农民人均收入7400元。近年实施“村村通”工程,建成水泥路11.1公里。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外欠债务十余万元,是xx县典型的难点村和贫困村之一。
二、发展优势。
一是发展提速,历史机遇好。县委县政府提出“四位一体,四区同城”的发展战略,一些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卢村,卢村迎来大发展的历史机遇。近年来,清方村通过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提出“建设美好家园,为美好乡村建设夯实基础”的。
口号。
农村面貌显著改善为加快发展凝聚了民心营造了声势奠定了基础。
二是党旗引领,发展势头好。深入开展党旗引领工程,力促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村增收。2019年以来,新建村组道路一条,维修道路四条,初步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生态效益初步显现,涌现了以广德品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生态农林业示范典型。2019年,与芦湖竹海情侣湾生态园艺场签订租赁协议,盘活了村级集体闲置资产,大力发展油茶、绿化苗木基地,发挥生态林业的典型示范作用。
三是生态优越,发展潜力大。清方村依山临水,生态良好,2019年创成省级生态村。市委副秘书长詹长春来村调研时,深有感触地说,“清方,真正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辖区画屏山(垮皮山)已由县旅游办征用,待开发,画屏山风光被县政府门户网站采用为首页背景,成为广德宣传名片之一。
三、存在的困难。
一是水源保护压力大。清方村处于水库库尾,地处xx县水源保护区,保护水源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一产业尚未做强,第三产业发展不快,旅游辐射作用尚未发挥,短期内效益不明显,良好的生态优势没有很好的转化为发展的优势,群众对加快发展的愿望十分迫切。
二是传统林业效益低。传统的一家一户粗放式经营,成本高,产出低,群众林业收入总体偏小;农村人才技术缺乏,外出务工人员多,致富能手带动农村发展少;林业生产中,毛竹是林农的主要收入来源,群众对发展经果林,苗木花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受人均山场面积偏少,山多地少和市场风险等制约,林业集约化经营难以推广;由于生态环境好,植被覆盖高,荒山面积少,新增林业面积的潜力不大,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生产基础条件差。由于清方村部分民居处在淹没区,卢村水库蓄水,水位上升,部分村组道路被淹没,山货不能下山,生产生活不便,由于资金的缺乏,部分道路年年坏,年年修,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群众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的愿望比较迫切。
四、初步设想。
立足清方的实际,提出“1+2+3”的工作思路。即:唱响一个口号,打造二个基地,实施三个工程。
“一个口号”即“打造生态清方,全面建成小康”的口号。千方百计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
“二个基地”即生态白茶基地和油茶苗木基地。将林业开发与生态旅游开发结合起来,依托广德品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和芦湖竹海情侣湾生态园艺场,通过跟踪服务和技术支持,动员社会力量投资生态林业,尝试和探索建立1-2个高效林业基地,提高林产品的附加值。
“三个工程”即建成一座桥梁,两条道路,分别是红庙村民组水毁桥梁重建工程,关塘村民组水库淹没道路提升工程和竹坞里山场道路建设工程。多方争取和筹措资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实施三个工程,千方百计地破解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稳步改善群众生产基础条件。
五、基层的几点期望。
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持,上级的关心和社会的关注。基层对农村发展有以下几点期望。
一是加强政策扶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对经济林业发展进行扶持;加强金融机构对接,解决经济发展贷款难的问题;争取项目资金扶持,扶持培育林业发展示范基地;整合涉农资金,完善山场道路等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激发群众投资兴业的热情。
二是实施科技驱动。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培养新型农业人才。通过组织外出考察学习,开展技术培训交流,探索与高校及农业科研院所建立协作关系,引进智力支持和技术力量,培养一批农民林业发展技术人才,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三是推动产业发展。坚持企业化经营,产业化发展,通过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大力培育和做强竹笋、花卉苗木、经果、白茶等产业,成立专业合作社,培养经纪人队伍,打造品牌文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将林业发展与发展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市场竞争力。
最优农村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大全(22篇)篇十七
农村留守儿童男女比例比较接近,且年龄在6—14岁居多。分布在黑龙江省十三个市(地),其中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绥化市人数较多。
3、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
4、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
问卷显示:父母外出后有29.5%、41.3%、18.5%的孩子与父亲或母亲、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有57.7%的孩子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后家庭生活变好了。有43.4%的孩子每周能与父母电话联系一次。
(二)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情况
在父母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中,隔代监护的29,364人,占68%,其他亲属监护的7628人,占17.7%,独自生活的470人,占1%,寄宿生5633人,占13%。
1、监护人自然情况
问卷中,监护人有36.3%为男性,63.2%为女性。母亲和隔辈人监护居多,分别为20%和54.6%。农民占43.3%。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7.1%。
2、对留守儿童监护情况
(一)领导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密切合作
全国及省“共享蓝天”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行动方案下发后,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鸡西、伊春、绥化、大兴安岭等市(地)成立了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组或领导小组,由市(地)主管领导担任组长,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明确了相关单位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承担的职责任务。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使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促进了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据统计:全省成立相关领导机构540个,建立家教指导服务中心、家长学校3190个。大兴安岭地区总工会、司法局、农委等留守流动儿童专题工作组成员单位在广场设立留守儿童及农民工权益维护和科学教子培训指导咨询台,接待解答咨询近千人次。地区妇联与地区广播电视局联合开通了“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专题栏目,邀请心理专家在线解答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家教知识辅导。
没有成立领导机构的市(地)及相关单位也落实责任,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齐齐哈尔市妇联为确保“共享蓝天”行动取得实效,与市直十三个相关责任单位积极沟通协调,确定了“市直十三个责任单位、责任部办、责任人名单”,并按照工作部署及分工,确定各自工作内容,实施“共享蓝天”支持行动、维权行动、关爱行动、宣传行动,切实推进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有效解决。富拉尔基区黑龙江阳光教育集团第一中学将学校改革成为寄宿制学校,免费开放图书馆和微机室,还特别选派从教二十余年、具有丰富教学管理经验的.教师负责留守儿童的起居及课后辅导,解决了寄居在亲属家的留守儿童生活缺人照顾的问题,留守儿童白天可以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午间可以在食堂吃上可口的饭菜,晚上还有专门的辅导课,孩子们充分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该区人民医院还为45名住校留守儿童进行了免费体检。
(二)学校、家庭、社会对留守儿童监管、关爱不够
1、家庭教育欠缺。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儿童时期,是人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有效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对孩子性格培养带来不利影响;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当,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忽视了孩子行为、学习、生活等良好习惯的养成。祖辈抚养近70%以生活照顾为主,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心理疏导和学习辅导的任务。
2、学校教育不利。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希望于学校,但由于教师负责的学生多,教学任务重,与家长及监护人的沟通不够,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心理上、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3、社会关爱不够。农村社会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大多没有儿童娱乐场所,致使留守儿童业余生活单调无味。即便有娱乐场所的地方也没能有效管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特别是大众传媒中渗入不少庸俗、色情等不健康的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发展不健全的留守儿童极具腐蚀性和诱惑力,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作用,围绕关爱留守儿童主题,积极宣传“儿童优先”、“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理念,加大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宣传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的职责任务,宣传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宣传留守儿童自立自强的典型事迹以及各地留守儿童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引导全社会广泛关注留守儿童,号召全社会为留守儿童办好事、办实事。
一是将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政府为主导,动员社会力量,共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的改善和发展。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有组织机构,有工作经费,有制度保证。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责,分工合作,推动工作持续、富有成效开展。建议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工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与各级政府实施儿童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将农村留守儿童的各项权益保护列入规划的监测评估体系。
二是加快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加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创造就业岗位,尽可能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从源头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
三是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建议政府加大对农村中小学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资力度,建立起与义务教育阶段相配套的寄宿制学校。同时制定出台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能享受与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在父母身边生活创造便利条件。
一是留守流动儿童专题工作组成员单位切实履行职责。推动保护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的落实,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推动建立指导服务机构,促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监护网络;扩大社会宣传,组织关爱行动,努力营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二是充分发挥家庭监护作用。监护人一定要转变育人观念,在孩子的道德养成、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生活能力、知识学习等方面进行正面引导。打工父母要加强与子女的联系沟通,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增进与孩子的亲情交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家长也可适当改变外出务工方式,夫妻两人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一方就近在本地务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相关部门要针对大部分监护人员文化程度和家教水平不高的问题,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妇女之家、留守儿童服务站、家教中心户、网络等活动阵地和媒介,加大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培训力度,开展优秀家长教子经验交流等活动,使他们掌握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方法,提高监护能力和水平。
三是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管理。学校要建立完善留守儿童档案。班主任要做好摸底工作,将留守儿童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合力。可在学校开设“二线一室”。即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开通“师长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随时与班主任老师取得联系;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四是全社会要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相关部门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为农村留守儿童送温暖,帮助留守儿童依法维护自身权益。要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为广大家长提供儿童道德培养、营养健康、体能训练、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要结合当地实际,建立留守儿童服务站、“留守儿童之家”、“爱心超市”、“爱心书屋”等,为留守儿童提供精神、物质等方面的帮助。开展“代理家长”、爱心结对等有益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活动,与留守儿童定期面对面沟通,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管整治,对游戏厅、网吧等场所进行严格管理,增加儿童文体娱乐设施,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最优农村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大全(22篇)篇十八
为了深入了解我市乡镇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讨乡镇经济发展规律和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__年9—10月期间,乡镇经济发展专题调研组一行,由副主席徐少伟、陶春元同志带队,分赴修水、都昌、庐山区以及萍乡市等地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考察、查阅有关资料和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研究等形式,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现作如下汇报:
我市共有81个乡、99个镇、12个街道,下辖1795个村、34个居委会。__年末,乡(村)总人口354.76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5%。近年来,各乡镇认真贯彻市委“一个定位”、“四个打造”、“五大战略”的总体部署,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发展乡镇经济的总抓手,不断提高乡镇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县域经济和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产业优势逐渐显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市各乡镇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注重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或原有产业的基础优势,上项目、兴产业、培税源,初步确立了本地的优势产业和工业主导项目。庐山区近两年来各项经济指标保持高位增长态势,乡镇财政收入约占全区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该区乡镇充分发挥了临江临湖临路临市的优势,在经济结构上确立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分别打好“工业立镇、文化旅游兴镇、商贸活镇”三张牌。修水县立足山区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仅蚕桑业一项就形成了从制种到销售的一条龙专业化体系。都昌县努力克服工业底子薄、财政实力弱的困难,着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鄱湖水产、华意珍珠贝类加工、春天食品等一批创品牌企业、农字号企业、个体民营企业都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农业结构渐趋合理,产业化进程扎实推进。经过多年努力,全市乡镇经济结构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粮棉油等传统优势产业稳定发展,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布局渐成雏形。__年,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45.6%,养殖业比重上升至47.7%。全市初步形成了棉花、油菜生产区域,茶叶、油茶生产区域,蚕桑生产区域,水产养殖区域,蔬菜、花卉苗木生产区域,早熟梨生产区域以及速生工业原料林生产区域等块状经济。修水的古市镇、三都镇还分别被冠以“江南花椒之乡”、“江南蚕桑第一镇”的美誉,都昌县周溪镇荣获“全国最大珍珠核生产基地”和“中国淡水珍珠之乡”两块金字招牌,庐山区赛阳镇成为我市最大的花卉苗木之乡。随着近年农业税费制度的改革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普遍实施,广大农民务农积极性明显提高。各地的农田抛荒现象少了,农民对土地自觉投入的多了。市财政还每年安排400万元实施农业产业化,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市委提出的农业产业化“1121”工程得到稳步推进。
3、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各地通过完善小城镇的规模布局,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有序流动,使一些集镇规模迅速扩张,人口急剧增加,小城镇在各地交通枢纽、边贸集市得到快速发展。修水县渣津镇短短几年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集镇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1.8万,成为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商贸重镇。特别是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各地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村庄规划和“三清三改三配套”为切入点,大大提升了集镇、村庄建设品位,全市647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成效明显,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产业村、生态村等示范典型纷纷涌现,一大批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最优农村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大全(22篇)篇十九
在发展村级经济中,各级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
我市村级经济发展虽然找到了一些路子,创出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通过调研,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特别是经济薄弱村,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农村干部发展经济的素质能力不强。一是思想观念陈旧。有的村干部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思路狭窄,认为发展集体经济就是办企业、上项目,贪大求洋。有的村干部认为当前主要是发展个体民营经济,发展集体经济不合拍,过时了,以为只要群众富裕了,集体有没有收入无所谓。泰山区省庄镇安家庄村地处山区,是有名的花卉苗木专业村,村里无偿提供技术、信息、销售等各项服务,群众收入虽然比较高,但村集体经济空壳,村里办公用房只有两间1965年盖的土坯房,村干部也十几年未发工资。东平县老湖镇南辛庄村,群众在村里的帮助下,通过特种动物养殖走上了致富路,有的户年收入达17万元,但村里不收服务费,集体无收入,运转非常困难。二是责任意识不强。有的村干部安于现状,只守摊,不创业,怕担责任,怕冒风险,“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的村虽然有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但由于原先办企业、上项目受挫,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思想,顾虑重重,不敢闯、不敢干。有的村干部虽然自身致富能力很强,但主要精力用在个人致富上。新泰市石莱镇胡家泉村的两名村干部,都是致富能手,家里有波尔山羊养殖、羊肉加工等项目,年收入比较高,但对集体发展考虑得很少,主动做工作少,只满足于完成上级任务,致使村集体无收入。三是工作能力差。缺思路,少办法,过多强调客观条件,不从主观找原因,怨天忧人。调研发现,有的村虽有近千亩土地,但一年到头只能收一季小麦和一季玉米,没有任何增加集体收入的门路,村干部畏难发愁,只等上级扶持,全村坐等受穷。有的`村虽然有土地、山林、“四荒”,但经营方式不合理,一次性低价拍卖,影响了村里的稳定持续发展。
2、大力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继续深化“递进培养工程”,解决好村级经济发展人才匮乏的问题。结合今年村级班子换届,广开视野,扩大民主,大力选拔那些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和管理经验、乐于奉献、脚踏实地为群众谋利益的优秀人才进班子,特别是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核定干部职数,从严把握,大力推行交叉兼职,包括计划生育干部、生产组长、工勤人员等,能兼的一律兼起来,最大限度地减少村里吃补贴的人数。结合学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班子成员的政治理论、市场经济、实用技术和政策法律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和带动致富能力。加强农村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增强他们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总结成功经验,采取工资统筹、办理养老保险等措施,保证村干部待遇落实,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落实目标责任、民主评议、考核奖惩等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管理监督。建立健全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运行机制,理顺“两委”关系,保证村级组织协调高效运转。
3、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市财政、农业、土地、工商、税务、金融、计生、政法等有关部门,根据各自业务职能,提出加快村级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齐抓共管、齐帮共扶的强大合力。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村级事权,严禁各种形式的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取消一切不符合实际的达标升级活动,不得强迫村里出资兴办各种基础设施项目。严格执行中央订阅报刊的政策规定,加大查处力度,坚决杜绝除党报党刊以外的其他报刊摊派。总结县乡化解村级债务的办法,拓清底子,研究措施,积极化解村级不良债务,能挂帐的挂帐,能停息的停息,能核销的核销。同时,要求乡村量力而行兴办公益事业,严防增加新的债务负担。
4、提高民主决策和经营管理水平。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规范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制定细致的工作标准,进一步健全决策机制,规范决策程序,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完善民主理财制度,加大审计力度,全面推行农村财务“双代管”。落实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对公开时间、程序、内容、形式等进行规范,加强群众监督。进一步健全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机制,杜绝“跑冒滴漏”,并通过多种方式改革产权制度,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5、进一步加强对村级经济发展的领导和指导。市委制定关于加快村级经济发展的《意见》,明确目标任务,理清发展路子,落实领导责任,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基层政权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关注基层、理解基层、支持基层,积极帮助基层解决困难和问题,多渠道、多形式增加村级收入,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和有效发挥作用。认真落实市级领导干部联系困难乡镇,县乡领导干部联系贫困后进村和市、县直部门包村制度,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积极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出点子、找路子、搞服务、引项目,协调资金,优化环境。把村级经济发展纳入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作为考核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实绩和评先树优的重要内容。加大村级特别是负债严重、运转困难村的转移支付力度,集中扶贫资金,破解发展难题。总结岱岳区实行“村村富”工程,加快村级经济发展的经验,召开现场会议进行推广。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总结各级发展村级经济的先进经验,树立一批典型,加大宣传力度,推广经验做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面上工作开展。
最优农村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大全(22篇)篇二十
7月27日至8月13日,省商务厅落实夏耕副省长提出的“电商专家山东行”重要指示精神,带领参与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评审工作的五位专家赴省内14个市25个县(市区)200多个考察点进行了为期三周的现场验查,把验查工作与专家会诊、资源对接、调查研究等几项任务紧密结合起来,与县市主要领导进行了充分交流,从电商园区、电商平台、县服务中心、村服务站点、应用企业、培训学校、检验检测中心等多点考察评价,一路查看,一路点评,一路研讨,一路建言献策,感受到了发展电商的热情和决心,看到了菏泽现场会带来的一系列新的变化和气象。主要情况如下。
农村电子商务是建立农村新型流通体系、推进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扩大城乡消费的新渠道,是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产业扶贫的新载体。今年以来,特别是菏泽现场会以后,全省农村电子商务正以迅猛发展之势,在齐鲁大地方兴未艾、日新月异,深刻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广大县域层面的人们观念意识、消费习惯,影响着企业的为商之道和经营模式。
(一)地方政府更加重视。党委、政府一条龙推进体系和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现场考察的25个县(市、区)都已成立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出任领导小组组长,其中莘县、冠县、巨野、泗水四县更是由书记亲自挂帅,把电子商务作为党政“双一把手工程”来抓。组织机构进一步加强,各县市基本都确定商务部门牵头主抓,成立了电商科、电商办等机构,设专人负责,形成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进一步强化,各县都安排了电子商务专项扶持资金,出台了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如济南商河县围绕“打造三个基地(农产品生产交易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以温泉为特色的健康养生基地),建设富美商河”总目标,积极引进“赶街”模式,通过政府扶持、市场引导、搭建平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电商发展水平。
(二)服务体系初具形态。各县(市、区)不同形式地建立了县(市、区)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初步形成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电子商务服务网络。阿里巴巴已在山东建成县级服务中心42个,村级服务站多个,招募农村合伙人及淘帮手5000多人,覆盖6000多个行政村,服务近1000多万消费人群。京东建成县级服务中心99家,有27000多名乡村推广员,覆盖90%以上的乡村。苏宁、赶街、乐村淘、雅购、淘实惠等多家知名电商平台以及邮政、供销、“万村千乡”和本土商贸龙头企业也都在发力山东市场,纷纷下沉服务站点,形成了农村市场的多元化竞争态势。
(三)农村电商上下行并重。20xx年,农村电商刚刚进入山东之时,各地政府更多的关注于为农村群众提供线上购物的实惠和便利,更加偏重于消费品下行体系建设。今年以来,各地政府强烈意识到,要让电子商务真正有效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必须解决本地农特产品的上行问题,否则,发展农村电商,就是一句空话。栖霞、肥城、金乡、章丘等县市已着手在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网货化和可追溯体系建设等方面做出有益的尝试。如章丘市按照“互联网+特色农业”的理念,打造了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百农汇”,与全市45家重点农企和合作社建立了合作关系,注册了“百脉泉”、“百脉醇农”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对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从经营业户购入种子、农药、化肥及生产、加工全程进行备案监测,保证了上行农产品品质。“百脉醇农”塑造高端农产品品牌,以严苛的标准筛选产品,实施品牌产品全程可追溯。
(四)园区孵化集聚功能更加完善。县域电商园区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平均每个县都不止2—3家,全省各类电商园区约有400家左右。各地以电商创业园区、孵化中心为依托,通过政策和资源导入,集聚电子商务企业,孵化创业团队,有效带动区域电商发展。如菏泽牡丹区目前已有5个园区投入使用,包括综合性、全要素、多功能的天华电商产业园,以农产品电子商务为主的银田电商产业园,以大学生创业为主的龙田电子商务产业园,以地方特色产品为主的沙土电商产业园和以跨境电商为主的皇镇电商产业园。其中,天华电商产业园聚集了各类电商企业367家、物流企业78家、快递企业11家、网店7400个,吸纳就业人员1.3万人;另外,济铁物流园、青岛保税港菏泽功能区两个特色园区正在建设当中。青岛莱西利用闲置土地、仓储用房等建设了莱西市电商产业园、跨境电商产业园、新昌盛电商产业园、坤旭电商产业园、博望达电商产业园、电商物流园区及易邮汇通产业园等7个园区,以优惠的政策和创新的服务为电商发展提供了优质载体,形成了独特的园区带动发展模式。
(五)传统产业转型与互联网加快融合。在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扶持下,传统产业纷纷“触网”,电子商务呈现出丰富的创新业态和良好的成长空间。青州市大力推进电子商务与制造业融合,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业态,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本地自主建设的“快钢网”是专业化垂直的优特钢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20xx年10月上线运营以来,已聚集企业用户xx00多家,年内将实现交易量300多万吨,交易额达到60亿元;以社区农产品经营为主的“地主网”电商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b2b2c模式的农产品生鲜配送一条龙综合服务,已在国内开设特色省级运营中心8家,山东地区开设特色地级馆11个,特色县级馆56个,线下连锁特产便利店450余家;“八喜旅游网”积极探索“互联网+乡村游”,其自主运营的“山东省乡村旅游电商暨综合服务平台”也是省旅发委合作开发运营的唯一的旅游电商平台。此外,“中国青州农民画网”、“泓德物流智慧公益交易平台”、“找花网”等花卉交易平台也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青州市电子商务业态之丰富、经营规模之大在全国县级市中都屈指可数。
(六)电子商务成为精准扶贫重要手段。不少县市立足区域特色资源优势,深入推进电商扶贫,取得显著成效。枣庄山亭区从乡镇企业、第一书记、返乡创业青年三个环节上实现电商与扶贫的.接入,建立了电商扶贫攻坚、宣传引导、培训导入、精准推进四大体系,制定了全区420户、500余名贫困户的电商脱贫帮扶计划,坚持服务机构推动、自主创业带动、孵化创业撬动、安置就业拉动、互助发展联动“五动结合”,培植创业典型,示范带动发展。成立了电商“星星之火”创业讲师团,今年以来开展各类培训3000余人次,激发了群众电商致富动力。目前已有220多户贫困户实现就业,80多人成为电商致富能人。菏泽定陶区建立了残疾人电商创业就业孵化基地,截至目前已通过培训带动残疾人就业1900人,其中贫困人员470人。基地还为受训的残疾人设置了创业就业空间,配备专业创业导师,帮助残疾人把当地产品通过互联网卖到全国各地,不但把残疾人“扶上路”,还要“送一程”。
(一)我省县域农村电商发展普遍优于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发展水平。国家财政部、商务部自起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截至20xx年,共拿出84亿元,认定支持示范县496个。除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浙江外,境内各省市都有县域入围。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重点支持革命老区和中西部贫困地区,—20xx年确定的256个示范县中,国家扶贫重点开发县和集中连片贫困县有103个,示范创建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资金支持以电子商务为切入点,形成“造血”机制,带动整体经济发展。对示范县提供的支持资金,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国家财政的扶贫资金。可以说,国家级示范县的示范点不在于发展水平,而在于对出路和模式的探索。这次参与我省示范县评审的部分专家也参加了国家示范县的创建评审工作,其对我省农村电商整体发展水平给予了积极和高度评价,即使是我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县域,其电商发展和产业基础也超过了国内中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国家级示范县。
(二)与浙江、广东等电子商务先进省份还有明显差距。从交易规模看,20xx年,广东和浙江的电子商务交易额、网络零售额分别为3.36万亿元、9600亿元和2.81万亿元、8400亿元,位居全国前两位,远超山东,而我省仅为1.8万亿元、350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从阿里巴巴平台的买入和卖出情况来看,广东和浙江的顺差额同样位于全国的前两位,山东则有比较明显的逆差。从资源条件看,特别是农产品资源,相比广东和浙江,山东具有一定的优势。以“三品一标”农产品中数量占比最高的无公害产品为例,山东有5332种,浙江4665种,广东2112种。但我省在农产品加工方面优势不明显,在网络销售方面更显落后。阿里数据显示,20xx年阿里平台农产品卖家数量,广东和浙江分列前两位,山东位居第4;在农产品销售规模前十排名中,浙江位居第1,广东位居第4,山东未能入围;阿里发布的在线商业服务生态发展指数,浙江为88.66%,广东为43.53%,山东仅为13.26%,在省市排名中列第8位;邮政快递业务量,广东全年50.13亿件、浙江38.3亿件、山东7.34亿件。营销能力和服务能力的不足,导致山东没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网销优势。20xx年,我省网络零售活跃度(网络零售额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比)仅为12.6%,而浙江和广东分别为38%和24.5%。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山东省的产品上行体系,特别是农产品上行体系亟待加强。
(三)我省东西部农村电商发展差异化逐步显现。从调研情况看,同样是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的东西部县域,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上呈现不同形态。与东部相比,西部地区因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当地政府在发展电子商务发展方面觉醒早、决心大、动力足,通过对阿里、京东、乐村淘等电商平台的引进,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但这种发展方式在面上铺开之后,产业水平、加工能力、人力资源等要素资源不足的劣势某种程度上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产业基础薄弱的特点开始显现,后发难度加大,在菏泽、临沂等地区表现明显。相比而言,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发展电子商务的紧迫感不及西部强烈,地方政府在推动电子商务发展方面启动相对较晚。但产业基础好、消费能力高更容易让东部地区走上产业电商的道路,形成更多的区域平台、垂直平台和较为完善的电商产业链条,这些潜力一旦得到充分开发和展现,就将形成东部地区快速赶上来的后发优势。当前,潍坊青州、安丘,青岛莱西,威海荣成,烟台栖霞、招远等县市的产业电商正日益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是发展思路还不够清晰。借助示范县创建,各地党委政府对电子商务工作的重视程度普遍提升,但是,重视到位尚未转化成谋划到位。整体看,少部分县市领导认识不到位,大部分缺乏清晰的发展思路;缺少顶层设计,或是制定了发展规划,但规划内容脱离实际或工作部署不到位;一些县各部门多龙治水,没有形成联动机制。究其原因,各地农村电子商务工作普遍起步较晚,多为摸索着干,县及乡镇领导干部缺乏系统的电商知识,缺乏生态电商的理念,缺乏电商与产业结合的认识。二是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表面看,各县基本都已建立了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初步构建了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网络。但实际上服务的“公共性”没有真正实现。比如很多县认为引入阿里农村淘宝项目就相当于建立了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其实这样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由于过于依赖单一企业,其本质上由于不是独立的第三方服务商,具有较强的封闭和排他性,开放性、包容性不足,难以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难以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广泛参与,难以引导各类服务资源的有序竞争与合作。三是农村电商发展呈现碎片化。今年以来,全省各地的电商氛围有了明显的提升,企业、群众参与电子商务的热情高涨,呈现出“全民电商”的局面。但由于一些地区缺乏政策导向和有力的体系支撑,各类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呈现自发性生长,与地方特色产业未能充分融合,电商对产业的系统整合效应不显著,生态体系建设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以至于电商业态的发展与地方经济脱节,对经济的拉动和贡献弱化。四是农产品上行体系建设还在艰难前行。
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网货标准化程度低,各县市农业部门普遍建立了农产品检验检测和质量追溯体系,但与电子商务的结合并不紧密;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滞后,一些县也打造了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电子商务品牌,但这些品牌多是产品品牌或企业品牌,区域公共品牌的缺失对县域电商整体形象的塑造和市场规范发展形成严重制约;区域性、垂直性电商平台发展程度较低,虽然出现了青州的“地主网”、荣成的“荣成海味”、招远的“招金网”等典型代表,但总体上数量和质量都不够,各地的农特产品还是以淘宝、天猫等全国性综合电商平台为主要上行通道,网上销售的内循环不能有效形成,难以建立地产地销的生态体系,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大打折扣。五是城乡末端物流配送尚未有效打通。发展电商,根本在产业,关键看物流。农村电商面临的主要困境是物流成本挤占利润,据测算,物流成本约占农产品毛利润的40—60%。目前我省各县市的物流快递对乡镇的覆盖已有显著提升,但到村的覆盖仍处于低水平。目前能够实现到村配送的只有“菜鸟物流”、邮政和部分区域性物流企业,工业品下行的“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上行的“最初一公里”尚未打通,成为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大瓶颈。虽然青州市的泓德物流、寿光市的安能物流等企业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大多数物流企业出于利益考虑,不愿开放自己的体系,加之各地政府尚未拿出行之有效的办法,导致农村电子商务共同配送体系建设进展缓慢。六是传统流通业态转型动力不足。电子商务向农村的快速下沉,冲击了传统的农村流通体系。一些大型传统企业主动拥抱互联网,转变经营模式。如寿光的全福元商业集团,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大部分传统商贸企业没有抓住电子商务的契机进行转型升级。另外,大多数传统专业市场借助电子商务转型的动力不足,对电子商务敬而远之,甚至抱有排斥敌视的态度。一些专业市场通过平台建设或引导商户触网进行了尝试,但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模式,没有达到好的效果。七是农村电子商务人才普遍匮乏。电子商务本身涉及多个领域且技术性很强,让文化素质本来不高的农民掌握这门技能并非易事。各县市政府通过开展培训、外部引进、返乡创业等方式拓展了电子商务人才队伍,但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人才缺口仍得不到满足,尤其是实操型人才和领军人才、复合型人才等高端人才严重不足。
当前,我省农村电子商务已进入“成长期”向“发展期”转型的关键时期,不再是“抓到篮子里边都是菜”,不再是几个返乡青年开个淘宝店,不再是网上卖个红薯辣椒,不再是个体创业为主的草根电商,不再是零星分散的碎片化电商生长,而是突出产业特色,发挥企业生产组织功能,打造集新业态创新于一体的电商新模式,更加突出产业的规模化、生产的标准化和营销的品牌化,并以产业电商吸引带动服务电商,形成有山东特色的电商生态环境。在工作推进上,我们应主动把握新的发展趋势,加强顶层规划和政策支持,实施东西部分类指导,推动向产业电商转变,打造山东模式,实现超越发展,争取进入国内电商强省行列。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一个基本目标”,把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惠及农民群众作为衡量农村电商发展的根本标准,避免搞花架子和形式主义;把握“一条主线”,电商为势,产业为基,品牌为魂,把发展农村电商与地方优势产业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构建“五大体系”,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创建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健全农产品上行体系,强化人才培训体系,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破解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突出问题,深化电子商务与产业链融合,全面提升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水平。
(一)注重因势利导,加强县域电子商务的顶层设计。一是摸清本地发展情况,做到认识电商、认识县情,准确把握县域电子商务的发展定位,精准用力,靶向施策,干出本地特色。二是强化政府推动,形成“一把手”动、部局动、乡镇动、村居动的整体推动氛围,推进相关规划、指导意见、实施方案的落地执行。三是用好政策杠杆,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加大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大园区的产业孵化聚集功能,招引电商企业与扶持草根电商创业并重,让“大象起舞”与“蚂蚁雄兵”同在。
(二)布局县镇网络,强化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要发挥政府服务、带动作用,构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的“机场模式”,做好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的“塔台”指挥、协调、调度工作,集成全面服务功能,全面对接各种电商平台,防止服务资源的相互割裂,完善农村电商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区域电商发展生态圈。二是加速乡镇、行政村服务站建设,疏通农村电商“毛细血管”。积极引进阿里、京东、苏宁、乐村淘等平台,加速向乡镇、村下沉,提供“线上下单,线下体验”服务,培养农村消费群体的网上消费习惯。三是完善公共服务的支撑保障,实现对不同区域和产业的完整覆盖以及服务资源的有效共享,以满足不同层面的服务需求。向上对接省、市公共服务资源能力,向下指导和协助各镇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开展工作,发掘乡镇农特产品电子商务产业链条对不同环节的适应性、匹配度。
(三)突出发展主线,建立健全农产品上行体系建设。一是推动网销农产品特色化。依托地方“三品一标”、“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等特色农产品,梳理、发掘具有独特资源,能够在网上行销全国的网货产品。可以在全省范围内梳理出20个网货大品类,100个中品类和1000个小品类,分类进行产业培育和品牌推广。二是推动农产品电商标准化、品牌化。按照“内强品质、外塑品牌”的原则,引导壮大农产品初级加工,提高农产品产地的标准化程度,努力做到网销农产品检验检测全覆盖,以品牌化建设为重点,突出企业主体,强化政府推动,着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企业自主品牌”的品牌体系,通过线上线下对接会、网上产品节、地方特色馆等多种形式进行整体营销。三是借助与成熟电商平台合作。依托其影响力、市场占有率、综合服务水平等方面的优势,拓展网络营销。选择外来电商平台的前提是,必须融入当地县域经济发展,在平等共赢的格局中共同成长,形成良性竞争。同时,要因地制宜地,力争打造一批本土区域和垂直平台,把税收留在当地。四是促进各地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与农产品电子商务与相结合,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检测的同时,拓展应用场景,以第三方检测报告、食品安全查询功能、营养成分量化标准、营养专家推荐以及从产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程可追溯体系为基础,加强差异化、高端化、定制化的电子商务食品安全服务,助推农产品上行。此外,应把握农村服务业方向的发展趋势,鼓励培养乡村旅游、休闲、体验农业与电子商务结合催生的新业态。
(四)延伸网络覆盖,打造县域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一是实施县域电商物流共同配送。为提高物流效率,可考虑整合现有物流资源,采取多层次分工合作的方式,“四通一达”等大型物流企业辐射至县和部分乡镇,县与镇、村间的货物流通可充分利用农村邮政、供销体系和本地物流龙头企业,必要时可成立合资合作公司,共同开拓农村市场。二是加快仓储物流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合理设置区域物流中心,支持冷链配送及仓储建设,实现仓、干、配一体化的“全程冷链运输”,完善鲜活农产品(果蔬、肉类、水产品)包装、保鲜等冷链物流技术规范,最大限度减少生鲜农产品产后损失。三是鼓励在乡镇及有条件的行政村发展自提点、代收服务点等模式,降低物流配送难度,更好解决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难题。
(五)强化创业孵化,促进县域电子商务产业集聚。一是充分利用闲置土地、仓储用房等建设县域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园和产业园区,强化孵化、创新功能,提供品牌培育、技术指导、媒体营销、人力资源、企业融资等各类专业服务,带动县域电子商务集聚发展。二是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加工园区、农业综合服务站等,整合当地优势产业、产品、企业、品牌等,挖掘历史故事,赋予文化色彩,打造网络品牌,引入初级仓储物流、产品分销功能,合理规划建设一批基于产业聚合和地域产品加工能力的特色“电商小镇”。三是继续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创建工作,研究出台促进电商园区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或评价机制,发挥政策引导与杠杆作用,促进各地电子商务规范、健康、快速发展。
(六)坚持引育结合,加强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体系建设。一是结合就业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联合有关行业协会、教育培训机构、电子商务企业等,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以及政府有关人员等开展电子商务实操培训、专题培训。二是发挥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阿里、京东、苏宁平台作用,面向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及电商化等知识培训,提升应用电子商务的能力。三是积极组织本地电商专家、成功创业青年、有经验的政府工作人员等建立本地“电商教练”队伍,走乡串村、以身说法,为电商创业人员和传统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提供指导。
(七)创新金融服务,化解农村电商融资难问题。一是鼓励和支持农信社、农行等金融机构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电子商务协会等组织合作,开发适应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需求的惠农金融产品,创新农村电商投融资机制和担保方式,简化贷款手续。二是加快农村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支持金融机构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数据资源,评估企业经营情况,防范信贷风险。三是鼓励和支持阿里“旺农贷”、京东“乡村白条”等互联网金融服务在农村的应用,为当地种养殖户、小微电商企业提供便捷的小额贷款。此外,鼓励省内的互联网支付机构加强支付工具的研发创新,促进农产品线上交易和移动支付。
最优农村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大全(22篇)篇二十一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我乡主动作为,顺势而上,紧紧抓住发展的大好机会,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有效解决群众增收困难这一难题,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大抓农村产业。产业发展呈现出从弱到强、从无序到有序、从疲软向蓬勃发展的态势,产业经济成为全乡村经济的“助推剂”。
(一)畜牧养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畜牧业是我乡的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把发展畜牧业作为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工作来抓。养殖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畜牧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20__年,全乡畜禽存栏量近7万头(只),各类养殖大户70户,实现畜牧业年产值达2500余万元,实现畜牧业农民人均增收600余元。
(二)果蔬种植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我乡有种植蔬菜的传统,有距离巴城较近的优势,大力发展优质水果和蔬菜产业,打造有机、绿色蔬菜基地建设。
积极帮扶回乡创业青年岳林在家乡组建了“金大寨种养殖业专业合作社”,以寨子包村为核心,租赁土地2000余亩,打造以优质蔬菜、水果、水产等为一体的现代观光农业产业园。目前,已建成生态草莓园200亩,优质食用菌10万袋。蔬菜大棚15个,30余亩。完成核心园区耕作道8公里,硬化园区公路200米,园区蓄水池8个6000余方,新建、整治园区渠系5000余米。总投资820余万元。解决当地农民就业100余人,20__年已实现产值80余万元,20__年拟建成草莓园300亩,食用菌40万袋,种植蔬菜300亩,可实现产值4000余万元。
回乡创业青年赵维国发起、并组织成立万绿种养植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150人。依托印山坪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万绿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主要种植莴笋、韭菜、芦笋、大葱、西红柿等品种。目前全乡蔬菜种植面积4600余亩,产量1.1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000余万元,农民人均增收860余元。果蔬农产品采取传统种植模式,走无公害种植路子,结合现代农业科技,产品质量过硬,畅销城区,成为深受市民喜爱的“农民种的绿色菜品”。金大寨专业合作社引进北京的葡萄品种,在寨子包村种植的优质葡萄,成为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高品质水果。
(三)工业项目实现从无到有。
由于受地理条件和资源的限制,我乡工业发展举步维艰。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班子不断发掘本乡资源优势,结合市场需求,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外地客商,投资300余万元,在天桥村兴建了纯净水生产基地。该水厂的建设,既把多余的山泉水“变废为宝”,解决全村近30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发展乡村旅游业大有可为。
我乡距离主城区较近,生态良好、民风淳朴、乡风文明,古楼山已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休闲基地。近年来,我乡以鼓楼山、寨子包、方山雁、何家坪村为依托,打造观光农业,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000余元。我乡的“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基地与观光园”项目,核心园区达2300余亩,种植优质草莓和葡萄,打造农业产业观光体,吸引了更多市民到休闲观光。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重视产业发展是根本。
我乡过去产业发展虽有起步,但未形成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的状态,在增加农民收入、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动力不足,成效不明。去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我乡把农村产业发展列入全乡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到了非常突出的位置。坚持产业先行,搞好科学规划,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建设美好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充分发挥乡党委的决策力量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释放群众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全乡各方面力量,全力以赴打好产业发展攻坚战。以特色产业为支撑,下大力气走出以产业发展促进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回应发展需要,解决了为何发展农村产业的问题。
(二)发展定位准确是关键。
产业发展定位准确与否事关我乡产业发展的成败,经过不断实践和努力探索,结合实际和历史传统,因地制宜,充分论证,村民自愿,逐渐形成了我乡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富民强乡为目标、以农民增收为方向,以主城区为市场,围绕有机、绿色、无公害,大力发展果蔬产业;围绕“传统养殖、市场竞争”的战略,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产业;围绕地理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围绕巴山新居和聚居点建设,结合农村发展的历史趋势,发展个体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务。发展定位准确,解决了如何发展农村产业的问题。
(三)突破发展方法是核心。
把“纸上谈兵”演变成产业发展的成果和农民增收的现实,是该项工作的核心。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走出去”开展招商引资,引进资金、技术,仅20__年下半年,赴成渝、珠三角开展小分队招商3次,对接企业20余家,洽谈现代农业、旅游文化、商贸服务等项目8个,成功引进现代农业项目1个,合同协议投资2000万元。二是积极实施“回引工程”。大力宣传近几年来我区的发展变化,吸引在外人士返乡创业,成功回引了赵卫国、梁李等在外人士19人,总共投资0.8亿元,着重发展果蔬、中药材、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多措并举,有效解决了怎样发展产业的问题。
三、下步工作打算。
在已有产业发展成绩的基础上,我乡将再接再厉,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抓好抓实今后的产业发展工作。
(一)在工作推动方面下功夫。
开弓没有回头箭,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倒逼全乡干部主动作为,推到产业工作一线。坚持强有力的工作措施,树立时不待我的紧迫感,想更多的办法、用更多的措施推动工作。发展决心不减,形成发展的更大合力,扎实推动产业发展,形成常态化和长效化工作机制。
(二)在做大做强方面下功夫。
我乡的畜牧产业、果蔬产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已初具规模,下一步,充分调动积极性,研究和对接市场,做大做强现有产业,打造产业升级版,使之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本土品牌。
(三)在服务保障方面下功夫。
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是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认真树立投资兴业、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高度重视投资软环境建设,大力宣传发展环境,贯彻落实开放合作工作部署,做好产业发展的服务保障工作,营造产业发展的氛围。
最优农村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大全(22篇)篇二十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根据年度工作安排,区人大常委会农业和农村工委在*副主任的带领下,组织部分区人大代表对我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走访了*等相关部门以及*等镇街和近*个行政村,深入基层开展座谈交流,广泛听取了包括区人大代表在内各方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紧紧围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全力推动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农村集体经济保持稳步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均超过预定的工作目标。
(一)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建立村级运转财政补助机制,*年开始连续*年对行政村实行运转补助,累计投入金额*亿元,有效确保了行政村的正常运转。加大对农村地区环境长效管理和农村河道保洁的经费保障力度,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河道路网环境卫生清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水利等基础设施长效维护,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了农村地区人居环境。积极落实保障“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年安排资金*万元支持*个村级公共设施项目建设,加快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延伸,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二)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年开始,区政府制定实施三年美丽乡村行动计划,*年对龙坞茶镇*个村实施美丽乡村升级版的整治建设,*年又启动*片*个村、*镇*个村的全域化美丽乡村建设,*、*小集镇综合整治也带动了*等*个村的整治建设。农村地区的环境面貌、设施配套和道路交通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为壮大集体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开展农村土地流转。从今年年初开始,在*、*地区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累计流转土地约*万亩,并已引进两家规模企业,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通过现代产业园的引进带动,将提升村集体建设用地和现有房产的潜在价值与经济收益,为村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拓展了渠道。
(四)启动整村连片搬迁。近年来,区政府花大力气、大手笔对*、*部分行政村实施整村搬迁,着力通过引进大项目、大平台,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等项目已经确定落户*村和*村,*景区打造和*新区建设将覆盖*村、*村等。通过整村搬迁后大项目的引进,为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村集体负债,“刚性”支出在不断增长;
增收来源乏力,相关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化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收支难以平衡。*年全区*个行政村村集体可分配收入约*万元,平均每个村约*万元。其中*万元以下有*个村,最低的*桑园地村*万元。*万元至*万元有*个村,*万元至*万元有*个,*万元至*万元有*个,*万元以上有*个,最高的留下东穆坞村*万元。*年村级集体总支出约*万元,村均支出约*万元,*个村出现财务赤字,合计赤字总额*万元,平均赤字约*万元。*年区级财政投入村集体补助资金*万元,平均每村获得补助收入约*万元。依靠较高的财政补助收入,大部分村基本实现收支平衡,但绕城等*个村仍收不抵支。预计*年全区*个行政村可分配收入相比*年有所降低,约为*万元,但总支出较*年将出现较大增长,约为*万元,预计将有*个村出现财务赤字,合计赤字金额*万元,其中*个村在加上补助收入的情况下仍收不抵支。
*地区被划为*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公益林保护区,各村在土地利用、开发建设、招引企业等方面受到了严格的限制,村集体经济发展难度极大。
**个村美丽乡村建成沥青路面*万方,公共绿化面积*万方,庭院河道绿化*万方,路灯*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终端*个,仅靠村自身将难以维持长效管理的费用支出。三是村级债务负担过重。*年共有*个村背负债务,累计负债*万元、村均*万元。沉重的债务也带来了高昂的利息支出,如转塘何家村债务总额*余万元(含部分预付款),每年利息支出需*余万元,但其年可分配收入也仅约*万元。
(四)保障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制度不够完善,可持续发展缺乏后劲。一是村集体资产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一些村撤并后存在“并村不并账”问题,村里大部分经营收益仍归老村(组)所有,新村村集体大多无经营收入,只能靠补助收入维持村级组织运转,要想发展集体经济更是“小马拉大车”。二是扶持机制不够完善。近年来区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发展集体经济缺乏直接有效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在项目建设、土地保障、物业租赁等方面还没有一套更加系统有效的配套政策。三是对村干部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一些村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的动力不足、信心不强、办法不多。不少村干部思想上过分依赖通过留用地开发建设这一条路径,而对其他增收渠道则探索不足。特别是近几年来,区级财政的补助力度不断加大,一些村干部也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欠缺。
结合我区实际,现就进一步发展壮大我区农村集体经济,提出如下建议:
在帮扶方式上,要从单一财政扶持转变为政策、财政、智力等综合施策上;
在工作主体上,要充分尊重农村集体组织自治原则,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利益、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四要强化指导。要把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作为部门、镇街以及各级领导的重要工作任务,大力推行领导干部联系经济薄弱村、部门和企业联村结对等制度,持续对各村进行指导与帮扶。要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积极向各村提供切合实际,具有政策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精准指导,帮助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二)拓宽发展思路,探索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途径。
一要整合资源增收。深入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小城镇综合整治、旅游全域化发展与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融合文章。要以景区化标准统一规划布点各村设施配套,切实为村集体发展旅游、服务村民、壮大集体经济提供空间支持。要指导各村深入挖掘当地人文、历史、民俗、特产等,发展生态游、故地游、创意农业、民宿休闲等产业项目。如龙坞茶镇拥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优势潜力,日前已顺利通过省旅游局*a级景区旅游资源评估。要积极鼓励指导村集体充分利用*a级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开发或者参与开发西山健身游、探险游、观光游、乡村避暑游和乡村特色小吃游、乡村民俗游等特色旅游产品。让村集体参与到乡村旅游中来,让村集体在发展“龙坞旅游”中有所作为、大有收获。二要依托项目增收。要加快*新区建设进度,积极招引符合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显、环境效益好的大企业、大项目落户。要切实加快两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步伐,稳妥做好后续几万亩土地的流转工作,尽快形成农业产业的集聚效应,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三要挖掘潜力增收。紧紧抓住美丽乡村建设、小城镇综合整治契机,加快对村级农贸市场、物业用房的提升改造,增强商业综合体能力,着力实现业态转型,提高村集体收入来源。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支持和鼓励村集体合理利用山林、池塘水面、“四荒”地、低丘缓坡等资源,增加村集体收入。四要合作发展增收。支持和引导村集体以土地、物业等资源,以保底分成的方式合作、入股,稳妥参与景点打造、产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促进农村集体经济投资多元化发展,实现资产管理向资本运营的转变,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质量。
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村级集体预支留用地指标的落地政策,及时调整布点规划,努力实现指标落地。对各村现有被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全面梳理,区政府要制定出台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建设政策,按照每个村规模大小,允许相应的建设用地用于产业布局,既推进集体经济发展,又减少土地浪费。要注重发挥“一事一议”的作用,对于有利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项目,在不违背政策的前提下,尽可能通过“一事一议”“几个一点”的办法,成熟一个、上马一个,帮助村集体突破政策瓶颈,拓宽增收渠道。二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美丽乡村需要财政转移支付和反哺。要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区镇两级对村级的专项投入和各类补助要及时足额拨付到位,有效使用,保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要加快制订出台美丽乡村长效管理办法,制定补助标准,明确经费投入来源,确保长效管理落实。三要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加强与上级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加快符合条件的行政村撤村建居步伐。加强与市人社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将区内超龄农民视同撤村建居居民以及征地农民,允许一次性缴纳养老经费,享受职工基本养老金。加强与市相关部门的联系对接,争取将绿化、保洁、路面养护等美丽乡村长效管理经费纳入城市绿化保洁以及背街小巷整治经费体系,减轻区级财政与村集体的开支负担。
一要规范“三资”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三资”平台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村级财务公开制度,推动村集体经营管理的公开化、透明化和规范化,及时、真实地公开相关信息,接受村民监督。加强村级民主管理,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民主决策机制,规范和完善民主决策的内容、形式和程序,不断提升村集体经营管理的民主性和科学性。逐步合并村级账目,加大村集体资金资产融合力度。要加强对已有留用地开发建设的村的监管力度,确保村级资产保值增值增收。二要建立典型带动机制。要立足区内实际,突出增收特色,指导各村集体组织提炼总结增收的好思路、好方法,着力形成适合本村的增收模式。要加强农村集体之间的沟通交流,鼓励先进村集体“现身说法”,努力通过典型示范,整体推动全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三要防范风险,建立村级债务化解机制。要严格落实债务化解责任制,控制新增债务,建立健全举债申报审批制度、债务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规范举债行为,坚决防止盲目举债,严防发生新的不良债务。同时要加大村级债务的化解力度,积极利用好省市区财政扶持化解村级债务的各项政策,采取有效举措努力化解村级债务,着力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营造宽松环境。对何家村等负债特别重的村,要采取“一村一策”的办法,尽快帮助解困。
适时组织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到先进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开拓发展经济思路,增强致富带富本领。二要抓考核。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纳入对村班子和村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奖励政策,落实奖惩责任。要探索建立村干部报酬增长与集体经济发展、集体积累的增加有机挂钩机制,激发“两委”班子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三要重自治。进一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将美丽乡村建设长效管理纳入村规民约重要内容,明确奖罚举措,引导村民树立主人翁意识,转变生活观念,消除乱扔垃圾乱吐痰等陋习,减少村级管理支出。要教育引导村民群众树立“我居住,我收益,我负责”的观念,自觉做好门前屋后卫生“三包”,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