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精心设计的教学计划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大家不妨一起来看看以下小编整理的教学计划范文,或许会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精选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案例16篇)篇一
1.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求一个树比少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
2.学生能够理解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提高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经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发现和探讨问题,在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理解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用两种方法灵活解答。
一.巧设铺垫,激趣导入。
1.创设情景:同学们,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特殊的嘉兵,谁呢?(请出小记者)现在我们来做个现场采访:在前面所的知识中,你感觉哪部分知识比较难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与小记者产生共鸣,从而引出“应用题”)。
2.设疑:小记者请求大家来帮助他如何理解、掌握应用题?
3.小记者设问探讨:解答前面所学的分数应用题关键在哪?(学生自由探讨,发表意见,引出找关键句、找单位“1”及数量关系,也可画线段图理解关系)。
4.小记者示题:说出下面各题的单位“1”及数量关系。
(1)一些奖状,发了3/5。
(2)已经看了全书的1/8。
(3)男生占全班人数的3/7。
(学生自由口述,选择喜欢的题目解答)。
引出“刚刚的3句话,在应用题中是作为什么部分?(关键句)。
5.示问:除了刚刚的几句关键句,你能找出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用过类似的话?又如何找出单位“1”及数量关系(学生自由探讨,根据学生回答选择适当的关键句写在黑板上,为后面服务)。
二.探索交流,建构新知。
(一)自由构建新知。
1.设疑:一道完整的应用题除了关键句,还需要什么部分?(学生交流,引出“条件、问题“)。
2.编题:那你能否选择自己喜欢的关键句,补充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并思考如何解决?我们分小组比赛,看哪小组合作的既快又有新意,可邀请我们的小记者和老师一并参与(分小组合作探讨、交流)。
[设计意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犹如一枚枚石子投入蓄势已入的湖里,激起了层层涟漪,让学生在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中自主探究、积极合作、足以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行云流水般的分数应用题教学全无例行公事、思路闭所,空间狭小之嫌。正所谓“灵感总青睐有准备的头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往往提出一个问题可能比解决问题更为有意义。这一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操作,通过动脑编题——动手写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题,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作比赛,这样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体会了发现、掌握新知的方法。
(二)探讨交流新知。
1.交流展示成果:选一些小组向全班交流。
根据小组的汇报,选出一些典型的题目(多媒体)适时展示,全班共同交流。
例如:一些奖状共15张,发了3/5,还剩几张?(发了几张?)(发了的的比剩下的少几张?发了的比剩下的少几分之几?)。
示问:对刚刚那小组的成果(题目),你们会帮忙解答吗?(全班尝试解答,请部分学生板演)。
2.交流:“还剩几张”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介绍方法:
(1)根据数量关系,总共的—发了的=剩下的,总共的×3/5=运走的。
15—15×3/5。
=15—9。
=6(张)。
(2)画线段图帮助理解。
分析:结合线段图理解“把什么看作单位“!”,运走了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各是哪部分?怎么表示的?)。
15×(1—3/5)。
=15×2/5。
=6(张)。
整个方法介绍过程中,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群策群力,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时点拨。
3.小结:刚刚由于全班的共同努力,我们自己的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了,真是聪明!看来我们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来解答刚刚那一小组的题目的,说说你比较喜欢那种。(自由发言)。
那对于刚刚的方法还有什么困惑的吗?提出来大家共同解答。
(三)灵活运用新知。
2.学生解答剩余的题目,拓展、巩固对新知的理解。(自由发言、交流)。
4.小记者兴致昂然,想展示一下自己学到的本领,请其余同学出题来考他。(学生出题,视平台展示)。
4.创设情景:小记者解答有困难(数量关系出错,对应分率出错)请同学们帮助解答。
突出强调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理清数量关系,理清对应分率)。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表现颁发奖状,与我们的例题浑然一体,学生兴趣昂然激发了学生后面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设立小记者遇到困难,突出强调今天所学的知识的重点。这一活动,还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问,再自己解决,充分相信学生,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了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
小记者出题:看同学们表现那么棒,考官做的那么溜,也想当会考官,你们敢不敢应战?(多媒体演示出题)。
我设计的“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是为新授部分服务的,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生活经验导入新课,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课一开始,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说说学习方面比较困惑的知识话题导入新课,从“解答应用题关键所在”来切入主题。这样做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切感,他们被浓浓的生活气息所感动,兴致勃勃的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2.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小组自由选择喜欢的关键句编题并思考如何解答。学生通过合作探讨交流,得出解答的方法。从自己质疑——解疑问——汇报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双基训练扎实。教学中设置了许多开放性问题,拓宽了学生进行实践、创新学习的课程渠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3.注重学习的开放性,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整个学习过程,从问题导入,引出新知,到自由探讨新知,解决问题都是学生自主探究形成,真正主人教师只是参与其中,从而引导和辅助。学生是整节课引发的一环有一环,促使学生层层深入的思考,让学生自觉地、全身性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发现、用心思考、真诚交流。
精选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案例16篇)篇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使学生树立用自己学来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由分卡片时所产生的问题设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1、教师提出关于稀释液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稀释液的意思。
2、利用课件出示例2。
(1)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2)引导学生找出题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
(3)课件出示稀释液的配制过程,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
(4)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
(5)小组讨论解题方法,然后进行汇报,并集体订正。
(6)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方法。
(7)提示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检验,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3、小结: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结构特点?怎样解答这样的应用题?
三、巩固练习。
1、解决课前分卡片时所产生的问题。
2、课件出示练习题1,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练习题与例题的异同,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后集体订正。
3、课件出示练习题2,理解题意,引导学生比较本题与例题及练习1的异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独立解决,并引导学生自行检验。
四、拓展延伸。
利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你知道吗,教师介绍黄金比的知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课堂总结。
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鼓励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精选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案例16篇)篇三
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整数除法和乘法的知识来解决。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一分、拿一拿,理解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探求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初步了解分数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实际问题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图形、语言、算式三种表征的转化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导入。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折出它的,并用阴影部分表示出来。
全班展示、交流不同的折法。
出示作业纸上的苹果图:
要求学生将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写出一份占苹果总数的几分之几,两份占苹果总数的几分之几,并将苹果总数的涂成红色,苹果总数涂成绿色。
2.揭示课题。
(1)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应用分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板书课题。
精选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案例16篇)篇四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的应用》。
1、知识方面: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及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3、情感方面: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意识、灵活思维品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学会评价自我,欣赏他人。
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课件。
一、创设情境。
(1)3月12号是植树节学校把种植88棵小树苗的任务分给六年级的每位同学,怎样分配才合理?(平均分配)。
(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认为怎样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
2、出示题目:这筐橘子按3:2该怎样分?
自学提示:
(1)可列表或画图。
(2)联系比与分数的关系,将本题转化成相关的分数应用题。
(3)你还有其它的什么想法,用你的方法试试吧!
3、小组合作。
4、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法。
5、解题思路:
(1)明确分什么?有多少?怎样分?
(2)计算总份数。
(3)根据具体数量与对应分数的关系解题。
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时候,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择多种方法解答。
三、达标检测。
1、填空。
(1)把60根小棒按2:3的比分成两堆,一堆有()根,另一堆有()根。
(2)把60根小棒按1:1的比分成两堆,一堆有()根,另一堆有()根。
3、拓展延伸。
把刚开始上课时老师留下的第二道题完成。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生说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五、课堂作业:
课后练一练的1题、2题、3题。
精选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案例16篇)篇五
按比例分配的练习。
已初步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将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能运用比的意_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反思、总结。
小黑板。
一、基本练习。
(一)六1班男生和女生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把250按2比3分配,部分数各是多少。
二、变式练习。
1、被减数是36,减数与差的比是4比5,减数是多少?差是多少?
提高练习的灵活度,以及练习的形式。
精选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案例16篇)篇六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页“比的应用”。
能运用比的意_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2、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认为怎么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题目:这筐橘子按3:2应该怎样分?
(1)小组合作(用小棒代替橘子,实际操作)。
(2)记录分配的过程。
(3)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法。
大班:小班。
3个:2个。
6个:4个。
30个:20个。
…………。
2、出示题目:如果有140个橘子,按照3:2又应该怎样分?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
(3)比较不同的方法,找找他们的共同点。
方法一:
大班:小班。
30个:20个。
30个:20个。
…………。
方法二:画图。
140个。
方法三:列式。
3+2=5。
140×=84(个)。
140×=56(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还会出现用整数方法来列式计算的。)。
3、小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用多种方法解答。
三、巩固新知。
完成课本第55页:
1、独立试做:试一试。
2、独立试做练一练的1题、2题,3题抢答,并说明理由。
四、知识拓展:数学故事。(共同探讨方法)。
五、总结:
1、学生看书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2、提出自己还有些疑惑的问题。
六、【板书】。
3+2=5。
140×=84(个)。
140×=56(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提供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这一过程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时间,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会不断调整一次分配的数量,不断的产生新的解题的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例来分配的意义。
有上面小组合作的经验与发现,这次可以操作、画图、列式等不同的方法来分,从实践中发现规律,理解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能及时的发现不懂的,理解不好的问题,便于及时处理。
精选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案例16篇)篇七
1、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探索按比例分配的解决方法,并能用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3、树立用自己学来的知识帮忙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解决方法.教学难点。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课前调查。
奶茶中牛奶和红茶的比是2∶9。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了什么?
牛奶是红茶的2/9,红茶是牛奶的9/2,红茶是奶茶的/9/11,牛奶是奶茶的2/11。
2、实际操作。
要配置220毫升奶茶,需要多少牛奶和多少红茶?
学生讨论,研究不同算法。
解法一:220/(2+9)=20ml,20*2=40ml,20*9=180ml。
讨论出几种就是集中不强求,比较后找出自己认为的最简单的解法。
学生配置奶茶,共同品尝。
活动二。
1、教学例2。
书上例2,列式计算。
2、生活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比的应用。(板书:比的应用)接下来希望大家能够学以致用,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活动三:
1、请帮忙配糖:
一种什锦糖是由奶糖、水果糖和酥糖按3:5:2混合成的,要配制这样的什锦糖50千克,需要奶糖、水果糖、酥糖各多少千克?(鼓励求异思维)。
3、帮刘爷爷收电费。
住户王家张家赵家李家。
分电表度数40382953。
4、总结全课。
比的应用广泛,在工业、农业、医药......用途很广,同学们今后要留心观察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精选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案例16篇)篇八
一、创设情境:
2、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认为怎么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题目:这筐橘子按3:2应该怎样分?
(1)小组合作(用小棒代替橘子,实际操作)。
(2)记录分配的过程。
(3)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法。
大班小班。
3个2个。
6个4个。
30个20个。
2、出示题目:如果有140个橘子,按照3:2又应该怎样分?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
(3)比较不同的方法,找找他们的共同点。
方法一:
大班小班。
30个20个。
30个20个。
方法二:画图。
140个。
方法三:列式。
3+2=5。
140=84(个)。
140=56(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还会出现用整数方法来列式计算的。)。
3、小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用多种方法解答。
三、巩固新知。
完成课本第55页:
1、独立试做:试一试。
2、独立试做练一练的1题、2题,3题抢答,并说明理由。
四、知识拓展:数学故事。(共同探讨方法)。
五、总结:1、学生看书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2、提出自己还有些疑惑的问题。
精选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案例16篇)篇九
1、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探索按比例分配的解决方法,并能用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3、树立用自己学来的知识帮忙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课前调查。
奶茶中牛奶和红茶的比是2∶9。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了什么?
牛奶是红茶的2/9,红茶是牛奶的9/2,红茶是奶茶的/9/11,牛奶是奶茶的2/11。
2、实际操作。
要配置220毫升奶茶,需要多少牛奶和多少红茶?
学生讨论,研究不同算法。
解法一:220/(2+9)=20ml,20*2=40ml,20*9=180ml。
讨论出几种就是集中不强求,比较后找出自己认为的最简单的解法。
学生配置奶茶,共同品尝。
活动二。
1、教学例2。
书上例2,列式计算。
2、生活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比的应用。(板书:比的应用)接下来希望大家能够学以致用,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活动三:
1、请帮忙配糖:
一种什锦糖是由奶糖、水果糖和酥糖按3:5:2混合成的,要配制这样的什锦糖50千克,需要奶糖、水果糖、酥糖各多少千克?(鼓励求异思维)。
3、帮刘爷爷收电费。
住户王家张家赵家李家。
分电表度数40382953。
4、总结全课。
比的应用广泛,在工业、农业、医药......用途很广,同学们今后要留心观察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精选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案例16篇)篇十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54页例2和练习十二第1~4题。
1、知识目标: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运用按比例分配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并能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运用按比分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情景导入。
如果妈妈的菜地里的白菜长虫子了,妈妈会怎么办呢?肯定要买杀虫剂(浓缩剂)进行杀虫。那浓缩剂能不能用来杀虫呢?你们想不想解决这类有关的问题呢?根据学生的回答,那好,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的应用。
板书:比的应用。
二、探索新知。
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的54页。
出示教材54页例2。
阅读与理解:
(1)、了解情境中的生活信息。
(2)、已知条件:500ml是配好后的稀释液的体积,1:4表示的是浓缩液与水的体积的比。
分析与解答:
(1)、稀释液:500ml总分数:1+4=5。
1:4表示什么意思呢?
浓缩液:水。
(2)、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是1:4。
浓缩液的体积是稀释液的1/5。
水的体积是稀释液的4/5。
方法一:
总体积平均分成5份。先算出总分数,再求每份是多少,最后分别求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
把每份是:500÷(1+4)=100(ml)。
浓缩液:100×1=100(ml)。
水:100×4=400(ml)。
精选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案例16篇)篇十一
设计意图:分完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鼓励学生说出在分的过程中的发现和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发现无论怎么分都是按3:2分,这正是理解这类问题的关键;有的学生发现了6:4,30:20,15:10,9:6结果都是3:2,这不仅巩固了化简比的内容,同时为以后学习正比例积累了经验;有的学生联想到了以前学过的平均分,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
3、师:如果现在有140个橘子又该怎么分?把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
生1:我觉得现在橘子数目大了,再像刚才那样一次一次的分太麻烦,实际上按3:2来分的意思就是大班3份,小班2份,还是先算出来再分比较好。
生2:。。。
设计意图:注意鼓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解决140个橘子按3:2又该怎么分的问题时,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想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4、比较不同的方法,说出你的解题思路,并找找他们的共同点(课件展示)。
方法一:列表法。
方法二:画图。
3+2=5140÷5=28(根)28×3=84(根)28×2=56(根)。
方法三:列式。
3+2=5140×=56(根)140×=84(根)。
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
设计意图:有上面小组合作的经验与发现,这次可以用操作、画图、列式等不同的方法分,从实践中发现规律,理解部分量与总量之间的关系。会解答这类应用题。
三、运用新知,学以致用。
1、独立完成教材56页“试一试”,集中反馈。
2、独立完成教材56页“练一练”2题.,找学生板眼,集中反馈,讲解不同的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互帮互助的作用,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的解题思路。在这一过程中,便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四、归纳拓展,巩固新知。
教材56页故学故事。
五、总结全课。
1、学生看书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2、对于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
3、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六、作业:按不同的比例把糖和水配成糖水,品尝之后,记录好你最喜欢的糖水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品尝不同比例的糖水加深印象,明白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是很广泛的,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树立学好数学知识的自信心。
精选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案例16篇)篇十二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比的应用”的练习课,是学生在基本掌握了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后而进行的综合练习,它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平均分是按比分配的特例。按比分配问题有不同解法:一是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用份数求出每一份的方法来解答;二是把比化为分数,用分数乘法来解答;三是用比例知识来解答。现在教材一般用第二种方法为主,因为学生在理解了比和分数的关系,并掌握分数乘法实际应用的基础上,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方法,而且也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练习课是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的课型,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伸。在教学中,一是要注意发挥练习课的检测评价功能,主要检测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和思维发展的水平;二是要注意发挥练习课激励功能,因为练习过程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应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感受到问题解决后所带来的成功体验,逐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三是要注意发挥练习的思维训练功能。思维训练离不开数学的学习,而数学的学习主要是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的训练,在训练中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笑笑读一本书,已读的页数和未读页数的比是1:3。
问:你能变换一种说法吗?
问:如果笑笑继续读,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设计意图】。
回顾前面的比、分数之间的关系。
2、看图说话。
盐:
水:
问:通过线段图你读出什么信息?
现要调制这样的盐水140克,需要盐和水各多少克?
独立思考。
归纳:这是一个基本的把两个量的和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应用题,即和比分配。
和比分配。
140÷(1+6)。
一份的量。
小组讨论。
120÷4×(3+2+1)。
和
一份的量。
独立思考。
480÷3÷(9+7)。
速度和。
一份的量。
问题:
1、比较2、3题有什么共同点?
2、第1题为什么不用这样做?
归纳:它们都是典型的和比分配应用题。
问题:谁有想法了?
95×2÷(3+2)。
和
一份的量。
问题:1、这和3、4有什么区别?
2、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所有有关比的应用题都是这样的。
独立思考,汇报自己的想法。
差比分配。
24÷(5-3)。
长与宽的差长与宽相差的份数。
一份的量。
归纳:典型的差比分配应用题。
对应量除以对应的份数就是一份的量。
问题:这和前面的应用题有没有区别?
(已知一部分,求另一部分)。
部分比。
120÷2。
一份的量×3。
3份的量。
问题:谁有不同的想法?
120÷×。
(单位1是-------)。
120÷。
(单位1是-------)。
120×。
(单位1是-------)。
回顾:1、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的解题方法?
(先求一份的量,再求几份量)。
2、今天讲的应用题你认为可以分为哪几类?
3、你有什么收获?
挑战自己:
提示:抓住不变量。
和比分配差比分配部分比。
140÷(1+6)。
一份的量。
120÷4×(3+2+1)。
和
一份的量24÷(5-3)120÷2。
长与宽的差长与宽相差的份一份的量×3。
480÷3÷(9+7)。
速度和。
一份的量。
95×2÷(3+2)。
精选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案例16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实际分配的实际问题。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3.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调查:奶茶中,奶与茶的比是3:7,从中你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3月12日是植树节,学校把种植42棵小树苗的任务分配给六年级人数相等的三个班,怎样分配才合理?(平均分配)。
出示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比的应用”
二、分析探究,初步感知。
出示题目:老师这有一筐橘子,把这筐橘子按3:2分给幼儿园大班和小班应该怎样分?(课件显示)。
(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有的同学想到要实际分一分)。
师:这样吧,我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小组分一分。
(老师给每组相同数量的小棒,但没有告诉学生小棒的数量,学生按3:2分小棒,教师巡视)。
师:分好了吗?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生1:先给大班3根,小班2根;然后再给大班3根,小班2根,就这样一共分了8次分完。由此可知这堆小棒有40根,最后大班分到24根,小班分到16根。
生2:我们前两次分得跟他们一样,第三次我们发现剩的太多,我们就给大班分6根,小班分4根,就这样又分了两次分完,结果也是大班分到24根,小班分到16根。
生3:我们的分法和他们的不一样,我们按3:2来分,因为小棒有一大堆,我们就想给大班分30根,小班分20根,后来发现不够,就给大班15根,小班10根,剩下的`再给大班9根,小班6根,正好分完。
师:虽然分得结果一样,但是你们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可见同学们是用心、用脑去想了。事实上,很多科研成果也是通过科学家们的无数次试验得来的,希望你们把这种好的学习方法保持下去。
师:在这次分小棒的活动中,你们有什么发现?说说你们的感受。
生1:我觉得不管怎么分我们都要按3:2的比来分,也就是我们每次分的小棒的个数比是3:2.生2:我发现6:4,30:20,15:10,9:6结果都是3:2。
生:我觉得按3:2的比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给两个人不一样,因为平均分后两个人每人分得的个数相同,而按3:2的比分两人分得的个数不同。
师:实际上以前我们学过的平均分就是按照1:1进行分配的。
师:如果现在有140个橘子又该怎么分?把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
生1:我觉得现在橘子数目大了,再像刚才那样一次一次的分太麻烦,实际上按3:2来分的意思就是大班3份,小班2份,还是先算出来再分比较好。
生2:……。
比较不同的方法,说出你的解题思路,并找找他们的共同点(课件展示)。
方法一:列表法。
方法二:画图。
3+2=5140÷5=28(根)28×3=84(根)28×2=56(根)。
方法三:列式。
3+2=5140×=56(根)140×=84(根)。
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
三、运用新知,学以致用。
1.独立完成教材56页“试一试”,集中反馈。
2.独立完成教材56页“练一练”2题.,找学生板眼,集中反馈,讲解不同的解题思路。
四、归纳拓展,巩固新知。
教材56页。
故学故事。
五、总结全课。
1.学生看书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2.对于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
3.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六、作业:
按不同的比例把糖和水配成糖水,品尝之后,记录好你最喜欢的糖水比例。
精选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案例16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1.认识“炭”一个生字,会写“紫、炭“2个生字,结合课文理解”破晓、微细、漂横、流萤“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提高想象力,自主发现生活之中、自然之中的美,感受一切美好的事物。
教学重难点:1.感受“四时情趣“的不同,学习作者的表达顺序。
2.体会想象的妙用。
教具: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展示课题)。
1.回顾一下文中的“四时“是什么意思?
2.本文并没有壮观浩大、强烈动感的景色,而是一些细物微景,清淡物象,让我们带着想象的翅膀来更好的体会这四季的情趣。齐读课题。
1.快速默读,找出“四时”藏在课文中的哪些句子里?请同学们找出并画下来,读出每句话。
2.(多媒体展示四句话)这些句子在每段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在作者眼中四季最美的是什么时候?
4.把四个句子连在一起看,这四个句子构成了什么句式?
5.全文是按什么顺序额描写的?
6.回顾一下四个清晰的段落。
7.结合课文解释一下“情趣”的意思。
下面我们就再次走进课文看看课文时如何来写四时的情趣的?
(一)首先我们来看看当下的秋天在作者眼中是什么样的?
1.轻声读描写秋天的段落,看一看作者写出了秋天傍晚哪些地方有趣。找一找,画一画,品味一下其中的趣味。
2.学生汇报,师板书:秋天傍晚:乌鸦归巢,大雁南飞,风响虫鸣。
师:(1)(多媒体展示乌鸦归巢的画面)我们如果把乌鸦归巢拟人化可以怎么说呢?
(2)大雁变得越来越小可以用几何中的变化来形容一下,是由什么变化成什么?
(3)寂静的夜里有了这些风响虫鸣,像是他们在做什么呢?
3.再读课文,看看哪些词或句子能体现出情趣。(生汇报)同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一下这样的情趣。
4.(多媒体出示这一段落,伴乐朗读)再出声读一读,不同形式的读,去深刻的体会这里面的情趣。
(二)总结学法:师生共同回顾第三自然段的学法进行总结:
读、找、品、诵。
(三)自学。
师:运用这种学法小组交流学习其他三个季节哪些地方有趣,哪些词、句能体现出情趣,找一找,画下了。
1.生汇报第一自然段:春破晓:漂横的紫色云(板书)。
(2)哪个词最能体现出云的情趣?
(3)不同形式的读,想象画面的情趣所在(多媒体出示这一段落,伴乐朗读)。
2.生汇报第二自然段:夏夜里:流萤(板书)。
师:(1)(多媒体出示流萤的画面)在这样黑夜里,闪闪发光的萤火虫,想象一下这些萤火虫像什么?用一些形象的词来比喻一下。
(2)哪个词最能体现出流萤是有趣的?用你的体会去读读这句话。
3.生汇报第三自然段:冬早晨:生火送炭。
(多媒体出示此段,伴乐朗读)不同形式的'朗读,体会这寒冷的冬天了的那份温暖的情趣。
欣赏过这些清淡,细小的画面后,再通读课文,你发现“四时”的情趣有什么不同吗?
下面我们看看在我们的古代人是怎样用诗句描写四季的?大屏幕展示。
春晓[唐。孟浩然]暮江吟白居易。
春眠不觉晓,一道残阳铺水中,
处处闻啼鸟。半江瑟瑟半江红。
夜来风雨声,可怜九月初三夜,
花落知多少。露似真珠月似弓。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辛弃疾岑参。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北风卷地白草折,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胡天八月即飞雪。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忽如一夜春风来,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千树万树梨花开。
板书设计:
四时的情趣。
时春天破晓:漂横的紫色云。
间夏天夜里:流萤。
顺秋天傍晚:乌鸦归巢,大雁南飞,风响虫鸣。
序冬天早晨:生火送炭。
精选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案例16篇)篇十五
使学生加深对比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比的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加深认识不同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并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一、基本训练。
二、应用题练习。
三、小结。
四、作业。
练习1310。
一本书,已看页数和剩下页数的比是2∶1。
苹果筐数和橘子筐数的比是3∶4。
一个长方形长和宽的比是5∶3。
男生与全班人数的比是4∶9。
要求说出各占几份,再说出每个数量各占总数量的几份之几和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或几倍。
合唱组人数是美术组的3倍。
大米袋数是面粉的1.5倍。
公牛头数是母牛的1/3。
摩托车辆数是自行车的2/5。
上下练习;
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这是什么应用题?关键是什么?
问:4∶1是哪两个数量的比?长和宽对应的总长度是40米吗?为什么?
要下求什么,再求长和宽?
上下练习。
明确题意后指出:能根据数量与比之间的对应关系把它改编成分数应用题吗?
学生口述后解答。说想法。
能把(2)改编成分数应用题吗?
练习131213。
同学们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精选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案例16篇)篇十六
:1.掌握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正确解答应用题,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学意识,使学生知道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投影仪、投影片、学具等。
一、铺垫孕伏操作学具,巩固所学的数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
l.投影出示例9。
2.小组活动。
(l)议一议两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教师出示图片或投影片。
(2)通过议论和看示意图,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两道题都是红花多,黄花少,
(3)想一想: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不同的是第一题的第二个条件是第二题要求的问题,第一题要求的问题是第2题已知的第2个条件。
第一题用减法计算,第二题用加法计算。
3.独立解答。
(1)填空。
(2)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发展。
1.完成84页的做一做。
2.练习二十三第5题。
学生议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了解数量关系,口头计算。
3.练习二十三第7、8题。
四、全课小结: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学习什么,注意什么?
例9:(1)有黄花36朵,红花54朵。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
答:红花比黄花多18朵。
(3)有黄花36朵,红花比黄花多18朵。红花有多少朵?
36+18=54(朵)。
答:红花有54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