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分析范文范本的结构和写作技巧,我们可以掌握一些写作的套路和技巧,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小编为大家挑选了一些经典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论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论文(优秀19篇)篇一
影响员工士气的因素至少包括三个层面:公司层面、管理者层面、员工个人层面。要提高员工士气应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1、公司层面。
公司层面的影响因素很多,薪酬与福利体系、奖惩体系、绩效管理体系、员工晋升体系、培训与发展体系、劳动保护与安全、工作环境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员工的士气,因此公司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变革,适应公司发展要求。比如:薪酬与福利体系必须认真进行周密的薪酬外部调查,综合考虑同行业的薪酬水平,也要考虑当地的薪酬水平,保证薪酬的外部公平;另一个方面要进行岗位评价,保证薪酬的内部公平,不同岗位之间根据岗位的贡献价值,设定不同的薪酬水平,避免大锅饭同时又要适当拉开距离。
2、管理者层面。
除了公司层面进行改进之外,更重要的是作为公司的中层、基层管理者要掌握提高员工士气的一些技能。建议中基层主管在提高员工士气时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深入了解员工的需求。
了解员工的需求可以通过平时的沟通、会议、员工的抱怨、调查问卷等形式。只有深入了解下属的需求,我们才能有效地激励他们,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谁都不愿意在这样的工作氛围下工作:干活就出错,一出错就被指责;大事小事都要请示;办公/现场环境乱七八糟;周围净是聊天、打私人电话、吵架、不干活;团队成员相互拆台、不负责任;人际关系复杂;上司总是板着脸。
都愿意在这样的工作氛围下工作:宽松,和谐自由的气氛;办公/现场整洁温馨;团队成员相互帮助,精诚合作;人际关系简单明了;敢于尝试,不会受到指责;微小的进步和成绩都获得上司和同事的认可和赏识。
因此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是我们中基层主管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
3)认可与赞美。
人的天性是喜欢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赞美,员工的微小进步,我们应该及时给予真诚的认可与赞美。在批评员工时也要适当注意技巧,不能伤害到员工的自尊,一般状况下批评尽可能在私下进行。
4)促进员工成长。
在工作中不断得到成长,是绝大部分员工的期望,作为主管,帮助员工不断成长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
3、员工个人层面。
员工士气的高低最终决定因素是员工自己,只有自己才能对自己的士气做主。士气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所以我们自己的命运决定于我们自己的士气。只有我们每一位员工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心态,做自己积极心态的主人,我们公司的员工士气才能更高,自己的人生才能更辉煌。
以上三个方面提升员工士气的建议还需要针对公司的具体情况分重点进行,最好是公司进行一次调查,了解员工的真正需求,然后根据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升员工士气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期望立竿见影的效果是不现实的,最重要的是一点一滴不断持续行动。
如何提高员工责任心和积极性。
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方法及措施。
企业的发展需要员工的支持。管理者应懂得,员工决不仅是一种工具,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对企业生存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而要取得员工的支持,就必须对员工进行激励,调动员工积极性是管理激励的主要功能。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提高员工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途径。
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需要进行设计,实施。激励机制设计重点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奖励制度的设计;二是职位系列的设计;三是员工培训开发方案的设计;四是其他激励方法的设计,包括员工参与、沟通等。设计好一套激励机制后需要进行实施,以检验激励机制的有效性。
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包括各种激励方法和措施,归纳起来有这几个方面:
1、薪酬。
物质需要始终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所以,物质激励仍是激励的主要形式。就目前而言,能否提供优厚的薪水(即货币报酬)仍然是影响员工积极性的直接因素。然而,优厚的薪水不一定都能使企业员工得到满足。通常,企业的薪酬体系不能做到内部公平、公正,并与外部市场薪酬水平相吻合,员工便容易产生不满情绪。员工的这些不公平感不能及时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出现消极怠工、甚至人才流失的现象,从而影响到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有效解决内部不公平、自我不公平和外部不公平的问题,才能提高员工满意度,激发员工积极性。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通常在薪酬决策时应综合考虑岗位相对价值、薪资水平、个人绩效三要素,以它们作为制定工资制度的基础。通过以上三要素的有效结合,可以使员工预先知道做得好与差对自己的薪酬收入具体的影响,有利于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并使员工的努力方向符合公司的发展方向,推动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使公司经营目标与个人目标联系起来,实现企业与个人共同发展。
另外,员工持股制度也可以作为一项薪酬激励机制。在美国在美国500强中,90%企业实行员工持股。员工持股究竟有什么作用?第一个作用是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吸引人才,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是金手铐,起留人的作用。有没有长期的利益激励,对人才的牵引作用是有很大影响的。第二个作用能够获得资金来源。员工持股目的实际上是全体员工承担风险,把企业做大,因为从这方面讲,员工持股有积极的影响。
2、制度。
企业的运行需要各种制度,同样,对员工进行激励也要制定出合理的制度,才能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奖惩制度:表彰和奖励是员工努力或积极性最重要的基础。高绩效和奖励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奖励可以促成员取得高绩效,取得高绩效后又有值得奖励的东西,两者是相互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奖惩制度不光要奖,而且要惩,惩罚也是一种激励,是一种负激励。负激励措施主要有如淘汰激励、罚款、降职和开除等。
竞争机制:竞争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又一大法宝。真正在企业中实现能者上,弱者下的局面。末位淘汰制是竞争机制的一个具体形式,就现阶段我国的企业管理水平而言,末位淘汰制有其可行性,建立严格的员工竞争机制,实行末位淘汰制,能给员工以压力,能在员工之间产生竞争气氛,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公司更富有朝气和活力,更好地促进企业成长。
岗位制度:即建立适当的岗位,使工作职位具挑战性。“工作职位挑战性”就是要让每一个员工都能感到他所在的职位确实具有轻微的压力。怎样才能让工作职位具有挑战性呢?有2个问题要特别注意:一是要认真搞好职位设置,二是要适才适位。
目标激励:就是确定适当的目标,诱发人的动机和行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目标作为一种诱引,具有引发、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一个人只有不断启发对高目标的追求,也才能启发其奋而向上的内在动力。每个人实际上除了金钱目标外,还有如权力目标或成就目标等。管理者要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这种或隐或现的目标挖掘出来,并协助他们制定详细的实施步骤,在随后的工作中引导和帮助他们,使他们自觉、努力实现其目标。
3、情感激励。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在其《动机与人格》一书提出了人的5种层次的不同需要,这5个方面的内容是:基本生活需求——安全感——归属感——地位与尊重——自我实现。企业要努力满足员工的各项需求,如提供稳定可靠的就业,满足员工的生活需求和安全感。归属感是指员工在企业中能有家的感觉,在这一层次上感情、人文因素要大于经济因素。人员之间的密切交往与合作、和谐的上下级关系、共同的利益等都有助于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而员工的归属感是企业凝聚力的基本条件。地位与尊重是指人的社会性使每个人都要求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在当前的社会中,经济收入和职位往往是社会地位的一种体现。自我实现是指当前面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以后,人们将产生进一步发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的需求,即自我实现。人在这5方面的需求层次是逐步加深的,只有满足了前一层次的需求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这5个方面除了基本生活需求外,其他4个均为情感需要,因此,情感激励对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情感激励的方式有很多,主要有这几种:
尊重激励:所谓尊重激励,就是要求企业的管理者要重视员工的价值和地位。如果管理者不重视员工感受,不尊重员工,就会大大打击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工作仅仅为了获取报酬,激励从此大大削弱。尊重是加速员工自信力爆发的催化剂,尊重激励是一种基本激励方式。上下级之间的相互尊重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有助于企业员工之间的和谐,有助于企业团队精神和凝聚力的形成。因而,尊重激励是提高员工积极性的重要方法。
参与激励: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和研究表明,现代的员工都有参与管理的要求和愿望,创造和提供一切机会让员工参与管理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有效方法。通过参与,形成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可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工作激励:工作本身具有激励力量!为了更好地发挥员工工作积极性,需要考虑如何才能使工作本身更有内在意义和挑战性,给职工一种自我实现感。这要求管理者对员工工作进行设计,使工作内容丰富化和扩大化。何为工作内容丰富化?西文学者提出了5条衡量标准,也就是说要让员工找到5种感觉:一是要让员工能够感觉到自己把从事的工作很重要、很有意义;二是要让员工能够感觉到上司一直在关注他重视他;三是要让员工能够感觉到他所在的岗位最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四是要让员工能够感觉到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反馈;五是要让员工能够感觉到工作成果的整体性。
培训和发展机会激励:随着知识经济的扑面而来,当今世界日趋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使员工知识结构不合理和知识老化现象日益突出。通过培训充实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给他们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机会,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
荣誉和提升激励:荣誉是众人或组织对个体或群体的崇高评价,是满足人们自尊需要,激发人们奋力进取的重要手段。从人的动机看,人人都具有自我肯定、光荣、争取荣誉的需要。对于一些工作表现比较突出、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员工,给予必要的荣誉奖励,是很好的精神激励方法。荣誉激励成本低廉,但效果很好。
4、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有意识地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观、职业道德观,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从而统一企业员工的思想,使人们朝同一目标努力,推动企业前进。创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要使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员工的价值和地位;使员工树立“主人公”的责任感。
实施激励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制度,是企业管理的重要问题之一。国内企业,虽然近年来越来越重视管理激励,并尝试着进行了激励机制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对激励的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1、激励就是奖励。
激励,从完整意义上说,应包括激发和约束2层含义。奖励和惩罚是2种最基本的激励措施,是对立统一的。而很多企业简单地认为激励就是奖励,因此在设计激励机制时,往往只片面地考虑正面的奖励措施,而轻视或不考虑约束和惩罚措施。有些虽然也制定了一些约束和惩罚措施,但碍于各种原因,没有坚决地执行而流于形式,结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2、同样的激励可以适用于任何人。
许多企业在实施激励措施时,并没有对员工的需求进行认真的分析,“一刀切”地对所有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结果适得其反。在管理实践中,如何对企业中个人实施有效的激励,首先是以对人的认识为基础的。通过对不同类型人的分析,找到他们的激励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激励措施最有效。其次要注意控制激励的成本,必须分析激励的支出收益比,追求最大限度的利益。
3、只要建立起激励制度就能达到激励效果。
一些企业发现,在建立起激励制度后,员工不但没有受到激励,努力水平反而下降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一套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不是孤立的,应当与企业的一系列相关体制相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其中,评估体系是激励的基础。有了准确的评估才能有针对地进行激励,我们须反对平均主义、“一刀切”,否则,激励会产生负面效应。
4、激励的公平性。
研究表明,激励的公平与否,对员工也是一个强有力的激励因素。
论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论文(优秀19篇)篇二
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持和发扬到最佳状态。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才能使其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具体请看小编收集如下文!
激励来源于需要。作为企业的经营者首先应该了解员工除了薪酬和福利待遇等最基本的需要之外还存在着如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社会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等多方面的需求。物质需要仅仅是员工基本需要的一个方面。实际上员工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员工共同的需要就是企业的需要。人们有了需求才会有动力,当然员工的需求必须是他经过努力后才能达到的,这样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就必须根据员工的需要对激励的目标和方法进行具体的研究,采取多方面的激励途径和方法与之相适应,在“以人为本”的员工管理模式基础上建立企业的激励机制。
一般来说,根据需求的不同,可将激励分为四大类;成就激励、能力激励、环境激励和物质激励。
(一)成就激励
近代著名管理学家麦克利兰明确的将人在基本需求(生理一安全)之上的部分分为社会交往——权力欲望——成就欲望等三个不同的层次。在人的需求层次中,成就需要是人的一个相对较多的需求层次。成就激励的基本出发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选择工作时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多的是为了获得一种成就感,从实际意义上来说,成就激励是员工激励中一类非常重要的内容。成就激励依据它作用的不同,又可分为组织激励、榜样激励、荣誉激励、绩效激励、目标激励和理想激励六个方面。
(二)能力激励
在满足人的需求时,不可能每一个层次的需求都全部得到满足,只要满足其部分需要,作为人的个体就会转向追求其他方面的需要。因此,企业经营者要通过培训激励和工作内容激励等手段不断提升员工的个人能力,从而在进一步以激励的方式满足员工希望生活更加美好的新的需求的同时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比如,培训激励是对青年员工较有成效的一种激励方式,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员工实际目标的能力,为其承担更大的责任、更高挑战性的工作以及提升到更重要的.岗位创造条件。目前,在许多大公司中,培训已成为一种正式奖励,以及激励员工通过不断的提高自身能力提高和改进工作品质的一种方式。 又如,工作内容激励。企业经营应采取灵活的派工方式,让员工干其最喜欢的工作或由员工自主选择自己的工作,通过这种方式安排的工作,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会产生很好的激励作用,但这种方式需要经营者必须了解员工的工作兴趣和各自的特长,并具备良好的工作掌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作内容激励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环境激励
倡导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必须多方了解员工的需要,包括员工对工作环境的需求。环境包括企业文化环境和客观工作环境两个范畴。满足员工的环境方面的需求,一是政策环境与企业文化激励。公司的政策环境与企业文化息息相关,企业应力求建立一种重视人力资源,把职工当作“社会人”、“决策人”甚至是“自己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文化氛围,并在这样的企业文化的大环境下确立本企业的政策环境。二是客观环境激励。员工的客观环境是指员工的工作环境、办公设备、环境卫生等方面。为员工创造一个优美、安静和舒适的客观环境能大大地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四)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是最普通的和最为人熟知的一种激励方式,它主要包括薪酬、福利待遇等方面,是一种基本的激励手段。物质激励决定着员工基本需要的满足程度,并进而影响到其社会地位、社会交往、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因此,企业经营者应在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中针对物质激励进行重点的研究。以往传统的简单涨工资、发奖金的方式由于不能明晰激励理论中的激励和保证作用,因而成效并不显著,很多企业已经摒弃了这些作法,取而代之以崭新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激励方式。如:现金期权制的激励,这种激励方式是以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为基础,承诺经营者在指标达成后给以一定方式的现金奖励,但奖励是分期或延期兑现。这种激励方式往往和年薪制或者风险抵押等相结合,采用“传统支薪制+支付方式创新”的模式,使以往的短期激励变成长期激励,不仅可以使员工长期保持良好的工作热情,而且可以避免工作中的短期行为。员工持股制的方式可以使全体员工共同成为企业的所有者并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利润分配,具有典型的合作经济的性质。这种激励方式由于满足了员工的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可以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其他的针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方式还有利润分享制、经营者持股、年薪制等。
论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论文(优秀19篇)篇三
摘要:目前我国酒店行业竞争十分激励,呈现白热化状态。海南省由于其地理位置优势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酒店产业的发展也十分发达,竞争尤其激烈。在这种状况下,为了提高竞争力,海南酒店建立健全机制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对员工激励机制的完善是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本文首先论述了酒店员工激励机制的内涵,继而分析了海南酒店员工激励机制的现状和问题,最后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激励,指的是组织使用一些外部诱因,比如适当的工作环境和外部奖酬形式等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以特定的行为规范以及惩罚性措施,依靠信息沟通,来激发、保持、引导以及规范组织成员的语言和行为,使组织成员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向预定目标奋进的心理过程。使组织成员自觉自愿地开展工作,并实现良好绩效,以此促进组织及其成员系统活动目标的实现[1]。
酒店员工激励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包括酒店通过合理的奖酬、晋升以及优化工作环境等形式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采用一定的惩罚措施以及规章制度来规范酒店员工的语言和行为,使他们自觉朝酒店全局目标靠拢,并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2.1酒店缺乏人才竞争意识。
当前,海南省一些酒店缺乏人才竞争意识,这就导致了在人才竞争日益激励的当今时代,忽视了员工激励的重要性,从而导致酒店人才不断流失,使酒店失去活力,变成无源之水。人才是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中最具有活力的因素,任何一个企业缺乏人才都不可能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力[2]。
目前,海南省酒店的激励机制普遍缺乏科学性,这主要表现在:未能制定清晰的适合酒店实际情况与发展水平的业绩考评标准,员工的工作绩效没有办法进行精确的衡量,很难做到奖罚分明。同时,激励措施不合理。对激励措施的效果并未进行科学分析就着手实施了。有些措施自相矛盾,有些措施脱离实际,在具体执行上都比较困难,更不用说发挥出强大的激励作用了。激励措施的操作性普遍不强,没有与酒店实际状况相结合的激励措施和奖惩程序。
激励机制是分配制度、人事制度、奖惩办法、考评制度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等多个层面的综合管理工作。从实践的角度可以知道,不论采取什么机制都不可能包罗万象。要使酒店激励机制全面、长期地发挥作用,必须是采用多种方式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但是目前很多海南酒店在制定员工激励机制的时候缺乏系统考虑,只关注改革分配制度,并且改革运作也不彻底,所以很难彻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3]。
在生存权利得到满足的情况下,酒店员工一般还有个体发展的需要。他们期望得到领导的赏识与重用,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获得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得到情感上的满足或者释放等。但是当前海南省酒店普遍缺乏有效的个体激励机制:一方面,大部分酒店过份依靠管理制度与程序来对员工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约束,甚至增加劳动时间而不加报酬,这就降低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激励手段上,海南省酒店往往只注重员工的物质激励,忽视精神激励[4]。
3.1及时、充分、准确了解员工的需求。
激励是以人们各种需求的存在为基础的,离开了对酒店员工的各种需求来谈激励,是不可能实现的空中楼阁。海南省酒店员工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多样的、潜在的、动态的,这就决定了海南省酒店在设计以及完善员工激励措施的时候,应该准确、及时、充分地了解员工的各种需求,以员工的主要合理需求作为酒店员工激励机制设定的主要依据。这样就能够做到有章可循,实现良好的员工激励效果[5]。
3.2建立以经济利益为核心、措施多样化的激励机制。
物质奖励是企业激励的一种主要方式,也是当前海南酒店业内使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激励方式。应该将同一级别员工的工资依照不同档次分开,为了获得高档次的工资待遇,员工会努力工作,不断提高绩效。对能够提出有效建议并在技术上进行有效革新的员工应该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进而激励酒店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酒店经营管理上的不断创新。
3.3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海南省酒店中的每一位员工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与需要以及对酒店以及工作内容、方式上的要求,如果酒店能够多从员工的角度思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正当合理需求,员工也就会投桃报李地为酒店服务。酒店管理人员应该为员工设计职业发展规划,特别是对高素质人才的发展应该有一套比较明确的规划方案,使员工可以看到自己的发展目标与方向。海南省酒店应该健全人才培养的相关机制,为员工提供专业知识以及综合知识的学习机会,使员工能够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进而更好地为酒店服务[6]。
3.4创建适合酒店特点的企业文化。
酒店应该进行长期的内部建设,满足员工的相关需要,才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这种内部建设应该是纵向与横向全覆盖、全方位的内文化建设。企业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利用特定的企业文化来管理人、塑造人,酒店文化是酒店管理中一个十分有效的运行机制。酒店应该构建员工普遍认同的可行文化,凝聚酒店员工的精神力量,为酒店的高效运转和长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优秀的酒店文化氛围中,员工更容易发挥出自身的最大潜能,为酒店的发展创造更高的价值。
4.结语。
总而言之,海南省酒店员工激励制度的不断完善必然会有力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而酒店员工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是酒店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同时酒店的综合实力也会得到有效提高。酒店对员工激励机制的重视也展现了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只有将激励机制运用到酒店管理工作的实际中,不断建立健全完善、开放、符合员工需求的激励机制,海南省酒店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立足,并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孙新生.论海南省酒店人才管理制度中的问题[j].经营管理者,(2)。
[2]孔靖文.海南酒店人才激励研究[j].理论前沿,(9)。
[3]吴晓.我国酒店人才激励机制创新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5)。
[4]邓丽苹.浅论海南省酒店激励机制中的问题和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1)。
论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论文(优秀19篇)篇四
员工激励机制,也称员工激励制度,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员工与企业相互作用的体现。下面是一篇员工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在现代企业中,人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而企业能否成功地建立和实施激励机制,激活人力资源,使员工的边际努力最大化,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和赢得竞争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激励概念的一般介绍,分析了我国事业单位的员工激励现状,并就此阐述了激励机制的建设途径。
关键词:激励;机制;事业单位。
一、激励的定义。
激励是管理学和管理心理学及行为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管理学通常把激发人的工作行为动机叫做激励,还把鼓舞士气、振奋人的精神、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叫做激励,又把强化人的工作行为,使之达到或保持某种积极状态叫做激励。心理学界认为,激励是一种刺激,是促进人的行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手段。行为科学认为激励决定了一个人在工作中会尽多大的努力,他把努力放在什么方向上,这种努力能持续多长时间。总之,激励被当作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智力和体力潜能的过程,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义。在组织行为学中关于激励的定义,最具代表的是美国组织行为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提出的,他把激励定义为:激励是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种需要为条件。罗宾斯定义中的三个关键因素是:努力、组织目标和需要。
二、激励的意义。
(一)有利于鼓舞员工士气。激励对工作人员积极性的调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行为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组织在激发工作人员动机方面都具有很大的潜力。哈佛大学的威廉99詹姆士教授就曾发现,部门员工一般仅需发挥出20%~30%的个人能力,就足以保住饭碗而不被解雇;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其工作能力能发挥出80%~90%,其中50%~60%的差距是激励的作用所致。这一定量的分析不能不使人们感到吃惊,因为,大多数部门的领导人,每当出现困难情况影响工作任务完成时,总是首先考虑现有设备和环境条件的改进,殊不知,在他们身边还有如此大的潜力未被开发,如果他们能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运用激励手段鼓舞员工士气上,那么即使在同样的设备和环境条件下,也会取得难以想象的效果。
(二)有利于员工素质的提高。从人的素质构成来看,虽然它具有两重性,既有先天的因素,又有后天的影响,但从根本意义上讲,主要还是决定于后天的学习和实践。通过学习和实践,人的素质才能得到提高,人的社会化过程才能完成。人的行为与其他受本能支配的动物行为不同,是完全可以改变的,是具有可塑性的。个体为了谋求目标的达到,不但能改变其手段,而且通过学习能改变其行为的内容。这种改变也意味着人的素质从一种水平发展到更高的水平。当然,学习和实践的方式与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激励是其中最能发挥效用的一种。通过激励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趋向,会给学习和实践带来巨大的动力,从而会导致个人素质的不断提高。比如,对坚持不懈、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员工进行大力的表彰,对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吃饱了混天黑的员工给予必要的惩戒,无疑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提高全体员工的知识素养,开阔他们的精神境界。对忠于职守、业务熟练、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员工进行一定的奖励,对不懂业务又不肯钻研、工作中有重大失误的员工给予适当的惩罚,无疑能发挥奖一励百、惩一儆百的作用,有助于全体员工业务素质的提高。
(三)能够加强一个组织的凝聚力。行为学家们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对一种个体行为的激励,会导致或消除某种群体行为的产生。也就是说,激励不仅仅直接作用于个人,而且还间接影响周围的人。激励有助于形成一种竞争气氛,对整个组织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事业单位领导者物质激励不足。目前领导者的收入与事业单位业绩的相关性不大;强调精神激励,忽视事业单位领导者的物质利益;收入构成不合理;正式的物质激励偏低,灰色收入较多;领导者的人力资本价值没有得到体现,其劳动没有得到合理的回报,领导者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在监督约束不力的情况下,致使有些事业单位领导者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采取非法手段获取收益;或者大肆挥霍公款,搞职务消费,损害事业单位的利益。
(二)物质激励机制作用日益弱化。从工资制度来看,改革开放以后的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使不同单位、行业之间的平均主义有所减少,工资差距明显拉开,但由于劳动力总量过剩、工资职能异化、平均主义的习惯势力等因素影响,事业单位存在着工作人员定级调资熬年头的现象,事业单位调整工资不论工作好差、贡献大小,一律升级。换句话说,事业单位现行的奖金制度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奖金分配搞平均主义,奖金发放缺少科学依据或未经严格考核等。
(三)精神激励机制不能适应发展需要。长期以来,事业单位有一套适应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激励机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的做法不全适用了,代之而来的是过度重视物质激励,由于缺乏非物质激励手段,表现出来的问题令人担忧。据调查,事业单位普通工作人员公平状况不理想,并且越来越不关心单位目标。普通工作人员会与同事或与其他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比较,他们会感到不够公平,在构成不公平的诸多因素中,最使他们感到不公平的是在提升、进修培训等方面的机会获得上的不公平。此外,事业单位内部因人设岗、用非所学、用非所长的问题比较突出。在一些事业单位中,干部的选拔任用、管理岗位人员的配备等仍采用传统的论资排辈或依靠与领导关系的远近亲疏来决定,这些人中,有的属“庸才”,有的则连本职工作也难以胜任,而一些有能力、有成绩的却得不到重用,这些都挫伤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一)领导者报酬激励约束机制――年薪制的运行及完善。首先,必须明确事业单位年薪制的实施范围。实施年薪制的范围主要是领导管理决策者,即法人代表。另外,事业单位其他重要管理者也参与单位重要经营管理活动,也可参照法人代表,按法人代表年薪一定比例确定其年薪,但前提是精简领导职数,否则的话,庞大的领导“集团”将占有过大的分配份额,而且还会形成年薪制的“小锅饭”,不利于年薪制激励作用的发挥。其次,合理确定年薪制的收入结构。可将事业单位法人代表的年薪分为基薪、效益收入、奖励收入三部分。
(二)领导者精神激励机制―放权的运行及完善。在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为了激发事业单位领导者工作积极性,摆脱政府对事业单位大一统的管理模式,对领导体制进行了改革,应逐步推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行政首长在本部门处于中心地位,有经营管理权、机构设置权、用人自主权和分配决定权,这种领导体制改革满足了领导者控制他人、感觉自己处于负责地位的权力需要,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事业单位领导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了其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普通工作人员工资制度的运行及完善。建立新型的工资结构。事业单位现行工资制度改革对策的框架建立应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人员等各类岗位的不同特点,分别建立岗位津贴、绩效津贴、实行结构性工资分配制度,其主要构成是:
(1)基本工资。其主要由国家现行工资制度中的职务工资、标准津贴和各种补贴组成。在这方面,可以细化工资档次,消除现有的工资“平台”现象。
(2)岗位津贴。岗位可按照竞争上岗人员不同的岗位设置,其标准按不同岗位的任务,职责确定。
(3)绩效津贴。由工资构成中活的部分,项目经费提取的劳务酬金、工资总额包干的节余部分、开发与技术服务等收入组成。
(四)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运行及完善。普通工作人员除了物质需求外,还有精神需求。在事业单位工作的普通工作人员,绝大部分都是“文化人”,他们对自身的要求相对较高,追求较高层次需要,希望能充分实现自身价值。因此对普通工作人员除了给予物质方面的激励外,还要给予精神方面的激励。我国事业单位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改革,就是给予普通工作人员精神激励的一个措施。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岗位聘任,以德才取人,以能力取人,以实绩取人,不以资历的深浅论优劣,更不讲迁就照顾,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打破了单一委任制的传统模式,使具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这种科学的干部选拔激励机制,能充分调动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进取心和荣誉感,充分挖掘潜能,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让有限的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蔡其明。事业单位现行工资制度运行分析及改革对策。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4)。
[2]董志峰。对行政事业单位年终考核的管理学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5(1)。
[3]何春龙,李抗美。事业单位人员考核体系要素标准设想。中国公务员,200(08月号)。
[4]夏承禹,1998,试论国兴科教,《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第6期。
论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论文(优秀19篇)篇五
摘要:员工激励机制,也称员工激励制度,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员工与企业相互作用的体现。员工激励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作,需要企业建立科学完善的员工激励机制,针对企业自身实际灵活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和方法,制定各种激励措施和规章制度,从而持续激发员工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关键在于吸引优秀的人才进入企业为我所用,同时必须对进入企业的人才实施科学合理的激励才能实现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的双赢。
首先,企业管理层尤其是中低层的管理人员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不够,没有真正树立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观念,这也从一个层面反应出企业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不够重视,中低层的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素养。很多管理人员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在员工出勤、奖励、工资分配等方面加以限制和管理,而在激发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认识不到位,工作不扎实,配套的培训、激励措施不及时,绩效考核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1.2绩效考核流于形式。
企业目前在绩效考核上重视不够,绩效考核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将绩效考核的相关规定落在实处,切实发挥绩效考核在员工激励机制中的基础作用。在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上存在问题。企业没有将考核结果作为员工“奖金分配、薪酬调整、职位晋升、岗位调动”等的重要参考,使员工对绩效考核缺乏信任感,从而也不能发挥绩效考核的重要激励作用,影响了员工工作积极性。
1.3薪酬激励水平不高,激励形式过于单一。
激励形式过于单一也是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从激励的形式和方式来看,员工激励一般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企业在不同的企业发展阶段,要有适合本企业自身情况和员工需求的激励方式。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层次是从低到高发展的,但低层次的需要(生理和安全需要等)得到满足时人们就会追求高层次(尊重和自我实现等)的需要。换句话说,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根本,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以精神激励为主。
1.4不重视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
企业文化激励是精神激励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企业的人文环境和对员工成长的关怀与重视。在现代社会中企业既是一个经济组织,也是一个社会组织。企业与员工不仅仅只是单纯的经济利益关系,还存在情感归属的的社会关系。一个优秀的企业应该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
针对企业中低层的管理对现有激励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关键是要加强中低层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使其尽快树立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意识。建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责机制,促使员工激励机制的有关措施全面落实执行,执行不力的`有关责任人要进行企业内部问责处理。再次,对企业员工激励制度要加强宣传教育,使企业职工准确了解企业的激励制度。最后,对现有管理队伍进行全面的考察评估,对明显不胜任不称职的人员进行职位调整。
2.2严格执行绩效考核制度。
要将绩效考核作为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加以运用,绩效考核是达成激励目标的驱动器,它有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员工快速成长。在绩效考核中要以员工的客观业绩为基础,坚持差异化原则,严格遵照绩效考核的操作流程。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强调绩效考核的重要性。其次,以绩效为中心,建立有效的业绩指导、业绩评价和业绩辅导改进体系。最后,针对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的实施效果应当定期进行员工满意度调查,形成完整的激励机制效果反馈机制,吸取员工的合理意见和建议,改进管理中的不足之处。
2.3进行薪酬制度改革,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式。
通过在公司内部建立科学的薪酬分配制度,彻底打破平均主义及个人资历、身份等传统的分配机制,完全按照职位、能力、业绩贡献获取报酬,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并让其树立“工资不是靠公司给,也不是靠领导给,而是靠自己挣”的分配观念,使公司形成与市场接轨的内外公平的价值分配体系。包括:1.建立竞争的用工机制。2.建立市场化的薪酬体系。3.优化薪酬结构。
2.4增强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
企业文化像一根纽带和灵魂,把职工和企业的追求紧紧凝聚在一起,使每个员工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企业文化的这种凝聚作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文化建设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同时也要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形象包装和塑造的重要举措。企业文化的基础是员工们共同的价值观,如果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就无法作出决策或难于在决策上达成一致:而在具有强大公司文化的公司中,员工无须被告之如何去做,他们自己便能自觉去行动。
论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论文(优秀19篇)篇六
员工需要不断的激励才能更好的工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浅谈员工激励机制论文,欢迎参考阅读!
摘要:员工激励机制,也称员工激励制度,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员工与企业相互作用的体现。员工激励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作,需要企业建立科学完善的员工激励机制,针对企业自身实际灵活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和方法,制定各种激励措施和规章制度,从而持续激发员工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关键在于吸引优秀的人才进入企业为我所用,同时必须对进入企业的人才实施科学合理的激励才能实现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的双赢。
首先,企业管理层尤其是中低层的管理人员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不够,没有真正树立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观念,这也从一个层面反应出企业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不够重视,中低层的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素养。很多管理人员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在员工出勤、奖励、工资分配等方面加以限制和管理,而在激发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认识不到位,工作不扎实,配套的培训、激励措施不及时,绩效考核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1.2绩效考核流于形式。
企业目前在绩效考核上重视不够,绩效考核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将绩效考核的相关规定落在实处,切实发挥绩效考核在员工激励机制中的基础作用。在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上存在问题。企业没有将考核结果作为员工“奖金分配、薪酬调整、职位晋升、岗位调动”等的重要参考,使员工对绩效考核缺乏信任感,从而也不能发挥绩效考核的重要激励作用,影响了员工工作积极性。
1.3薪酬激励水平不高,激励形式过于单一。
激励形式过于单一也是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从激励的形式和方式来看,员工激励一般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企业在不同的企业发展阶段,要有适合本企业自身情况和员工需求的激励方式。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层次是从低到高发展的,但低层次的需要(生理和安全需要等)得到满足时人们就会追求高层次(尊重和自我实现等)的需要。换句话说,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根本,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以精神激励为主。
企业文化激励是精神激励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企业的人文环境和对员工成长的关怀与重视。在现代社会中企业既是一个经济组织,也是一个社会组织。企业与员工不仅仅只是单纯的经济利益关系,还存在情感归属的的社会关系。一个优秀的企业应该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
针对企业中低层的管理对现有激励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关键是要加强中低层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使其尽快树立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意识。建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责机制,促使员工激励机制的有关措施全面落实执行,执行不力的有关责任人要进行企业内部问责处理。再次,对企业员工激励制度要加强宣传教育,使企业职工准确了解企业的激励制度。最后,对现有管理队伍进行全面的考察评估,对明显不胜任不称职的人员进行职位调整。
2.2严格执行绩效考核制度。
要将绩效考核作为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加以运用,绩效考核是达成激励目标的驱动器,它有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员工快速成长。在绩效考核中要以员工的客观业绩为基础,坚持差异化原则,严格遵照绩效考核的操作流程。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强调绩效考核的重要性。其次,以绩效为中心,建立有效的业绩指导、业绩评价和业绩辅导改进体系。最后,针对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的实施效果应当定期进行员工满意度调查,形成完整的激励机制效果反馈机制,吸取员工的合理意见和建议,改进管理中的不足之处。
2.3进行薪酬制度改革,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式。
通过在公司内部建立科学的薪酬分配制度,彻底打破平均主义及个人资历、身份等传统的分配机制,完全按照职位、能力、业绩贡献获取报酬,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并让其树立“工资不是靠公司给,也不是靠领导给,而是靠自己挣”的分配观念,使公司形成与市场接轨的内外公平的价值分配体系。包括:1.建立竞争的用工机制。2.建立市场化的薪酬体系。3.优化薪酬结构。
企业文化像一根纽带和灵魂,把职工和企业的追求紧紧凝聚在一起,使每个员工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企业文化的这种凝聚作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文化建设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同时也要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形象包装和塑造的重要举措。企业文化的基础是员工们共同的价值观,如果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就无法作出决策或难于在决策上达成一致:而在具有强大公司文化的公司中,员工无须被告之如何去做,他们自己便能自觉去行动。
论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论文(优秀19篇)篇七
建立和完善经营者激励机制,是国有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中国加入wto的日益临近,以及多种经济成分的迅速崛起,国有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形势下,人才的竞争已经不仅仅存在于国内不同地区和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之间,对国内企业而言,最大的竞争对手来自财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他们通常以原有工资的数倍、且多样化的薪酬来吸引紧缺人才和核心人才。因此尽快建立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具有非常紧迫的现实意义。
一、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的现状。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年形成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正在被打破,经营者的激励受到各方面的重视,长期以来经营者与企业职工2-3倍的收入差距已经突破,多种激励方式的探索正在进行。但经营者激励问题远没有解决。
1.激励强度不足。与其它所有制企业的经营者相比,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收入普遍偏低,成为制约经营者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最近上海荣正公司对上市公司经营者收入情况作了一次调查,接受调查的上市公司中(145家),59%认为现行的薪酬制度不足以吸引和激励人才,有35%认为目前还可以,但以后不好说,很自信的认为公司的薪酬结构和薪酬水平能够吸引和激励人才的仅占6%。
对经营者激励不足特别体现在,一是在国有企业中,大型企业的经营者激励不足比一般中小企业更突出,这些大企业本身行为比较规范,经营者自我约束较强;同时受国家有关分配政策的制约,不如地方一般中小企业政策灵活,改革的难度较大,因此经营者收入分配一般偏低。二是在经营者中,主要经营者激励不足比一般经营者更突出。平均主义在企业经营层中更难打破,许多企业在改革分配制度时,职工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打破了,但经营层的大锅饭却继续保留着,主要经营者与一般经营者的收入差距一般较小。三是越是优秀的企业经营者越是激励不足。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管理越严格,经营者收入越规范,经营者的自我约束也越强,职权消费越少。这些经营者往往政治荣誉较多,但经济上的收入相对较低。
2.激励方式单一。多数国有企业经营者是低工资加少量奖金,有的地方政府在年终根据经营业绩给与一次性奖励;少数企业近年开始试行年薪制,但也还不够完善;而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广泛采用的股票期权、经营者持股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仅在部分地区的少数企业中进行探索。单一的激励方式限制了经营者作用的全面发挥。
3.短期激励加强而长期激励不足。一般来说,工资加奖金,或者年薪制,激励的重点是当期的经营业绩,属于短期激励,在这方面的激励近年来普遍有所提高。但经营者如果片面追求短期利益,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发展。许多决策行为的成效往往需要几年之后才能显现,如果没有相应的长期激励,就可能诱发经营者的短期行为而损害出资人的根本利益。但许多长期激励的措施,如股票期权、经营者持股等,尽管很多企业有这方面的要求,但由于缺乏配套的政策,暂时还难以实行。
4.经营者收入分配不规范。一是对经营者的奖励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奖励根据什么标准,奖励与经营业绩如何对应,并没有进行科学的设计,经营者对此难以形成稳定的预期,因此激励作用有限;二是政府部门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事实上经营者自己决定激励方式和标准,经营者收入水平不能真正与经营业绩挂钩;三是经营者收入的非货币化,职务消费不规范,名义收入低实际收入高,对灰色收入的难以控制,造成经营者之间收入分配的不合理。
1.出资人到位与内部人控制。由于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国家所有、分级管理,国有资产的所有权由政府各部门分散行使,因此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一是职责不清,二是权力与责任不对称。归根到底,是没有人真正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承担责任。由于责任与权力脱节,就很难保证权力的形式真正服从与效益最大化的要求。相反,在现实中,许多重大决策的失误、大量的重复建设、许多国有企业的经营不善导致严重亏损直至资不抵债,等等,实际上都找不到责任者,也没有人去追究责任者。没有人真正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却可以支配大量的国有资产,这才是国有资产流失的最大漏洞。国有资产出资人不到位,必然是企业的内部人控制。在国有企业放权让利的改革基本完成之后,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这种内部人控制远比私营企业中的内部人控制要严重的多:私营企业的内部人控制主要源于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内部人的行为毕竟要受到法人治理结构的制约;而国有企业的委托人实际上并不存在,作为出资人代表的政府与企业经营者其实都是代理人,这种身份的相似性,使他们很容易在利益上趋于一致,因而造成法人治理结构中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制衡作用完全失效。在这样一种体制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谁来对经营者进行激励就成了一个问题。作为政府部门,既没有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的压力,也没有得到相应利益的动机,同时在于企业经营者的博奕中始终处在信息不对称的地位,难以保证经营者激励符合所有人利益最大化的要求。政府作为所有者职能的弱化,使得经营者激励很可能成为经营者自己的事,即自己激励自己,从而变异为经营者利益最大化的又一途径。如果说经营者过去只能通过职务便利谋取收益的最大化,那么在引入新的激励方式后,就使这种经营者最大化行为有了更充分而合理的依据。因此如何使经营者激励更好地体现国有资产所有人的利益,防止经营者自我激励,是建立经营者激励机制中的最大难点。
2.经营者行政任命制与报酬市场化。经营者作为企业的重要生产要素,其价格必须在市场竞争中形成,没有经营者人才市场的竞争,价格的确定就没有客观的依据和标准。但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企业的经营者绝大部分还是行政任命制,包括大部分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也不例外。这种行政任命的方式,第一是组织人事部门传统的选人标准难以与市场经济中真正的企业家标准相一致;第二是由少数人(组织部门)去选多数人,很难保证选拔的公正性和广泛性。因此在企业家的市场选拔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之前,激励的对象只是企业的领导人,并不一定是企业家;经营者不是由市场竞争产生,没有相应的市场价格作为激励水平的参照。就是说,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的对象和激励水平都是非市场化的。而对经营者激励的本质应是经营者的.能力和贡献与其市场价格相一致,从而使经营者的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发挥。这一点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才能做到。
3.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的矛盾。经营者的约束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所有者约束。所有者要对经营者进行严格的监督考核,使经营者的报酬与其经营业绩密切联系,在某种程度上,经营者与所有者也是一种博奕的关系,经营者报酬的决定则是双方博奕的结果;二是经理人市场的约束。在经理人市场上,经理人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如果没有这种竞争,经理人就会处于人才供给的垄断地位,其价格就会形成垄断价格。正是经理人市场的竞争,可以将经营者的市场价位维持在一个比较合理的区间;三是控制权市场的竞争。这主要是指上市公司的经理人,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如果公司经理层经营不善或出现重大决策失误,导致公司股价下跌,这样就很容易为收购方提供机会,从而导致公司被收购方接管。对于经理人来说,失去控制权就意味着失去一切,但对于股东来说,控制权并不是最重要的,第一位的永远是利益最大化,因此控制权市场对经理人始终是一个现实的威胁。由于有了多重的约束,激励才能达到预期的作用。但在我国当前的体制下,这三方面的约束或者很弱,如所有者约束和经理人市场的约束;或者根本不存在,如控制权市场的约束。因此如果仅仅强化激励机制一个方面,约束不足的矛盾就会更加凸显出来。激励与约束的失衡,将会严重削弱激励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经营者的收益很大,而风险却很小,特别是与其贡献可能不成比例。
4.经营者激励与社会公平问题。中国是一个平均主义传统十分悠久的社会,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本来就十分敏感,与此同时,由于在经济体制转轨期间分配政策和体制上还不完善,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确实存在,除了一些垄断行业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大大超过社会平均水平的收益外,少数暴富群体利用各种特殊的地位和优势获取不正当利益,也是社会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其中就包括少数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利用为自己获取高额收入的问题。在正当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实际中往往越是经营管理较好的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收入越是规范透明,而越是规范透明经营者的收入就越低;反之,越是经营管理较差的国有企业,经营者反而容易为个人谋取更大的利益。建立经营者激励机制,首先必须解决好这种收入与贡献错位的扭曲现象,在克服平均主义的同时,也要避免出现贡献不大照样拿高薪的现象,否则可能进一步加剧分配不公;其次还要对经营者的职务消费加以必要的规范。如果说在激励不到位的情况下,经营者的职务消费还比较能够为职工接受的话,那么一旦经营者的收入与市场接轨后,职务消费就必须加以规范,大部分职务消费就必须纳入经营者收入,决不能允许一边是高收入,另一边仍然利用职务便利高消费,同时享有计划与市场的双重好处。也就是说,建立经营者激励机制,既要疏,也要堵,做到疏与堵相结合,尽可能使收入差距与每个人的能力贡献的差别相一致,否则可能会因为分配不公使建立激励机制的努力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1.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逐步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应允体系和机制,建立与健全严格的责任制度。”同时强调“要确保出资人到位”。在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进行深入改革的同时,应对现行的做法进一步加以完善。一是明确划分政府各部门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权限和责任,使权力与责任挂钩,把“建立与健全严格的责任制度”落到实处;二是发挥外派监事会的作用,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督约束;三是搞好授权经营,使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职能逐步向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和控股公司转移,减少政府对企业的行政性审批和直接干预;四是明确企业的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必须与企业的经营者分开,真正代表出资人利益,与经营者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2.改革国有企业经营者任命制,逐步实行经营者市场化选择。对于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不可能完全排除行政任命制的必要性,但应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选择经营者的方式,尽量减少行政任命的范围和数量,扩大市场化的比重。首先,对于国有相对控股或竞争性领域中的一般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应在明确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的前提下,完全按照市场化的方式选择经营者;其次,对于国有控股公司和重要的国有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可缩小行政任命的范围,只任命主要的经营者,其他副职可采取市场招聘的方式;再次,即使对于行政任命的主要经营者,也可以结合市场选择方式,引入竞争机制,不拘一格选拔经营人才。与此同时,根据经营者的不同产生方式,决定其报酬形式和激励水平。凡是市场化选聘的经营者,实行市场化的激励方式,与市场完全接轨;凡是行政任命产生的经营者,其激励方式应该是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因为行政任命本身就是一种荣誉。当然作为经营者本人,可以在两种方式中进行选择,既可以选择参与市场竞聘,获得相应的报酬;也可以接受行政任命,这样收入低于市场价位,但同时风险也低,并享有政治上的相应待遇。
3.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完善约束机制。解决机理不足的同时,必须重视解决约束不到位的问题。首先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这套指标既要能够真实反映短期的经营绩效,又要能够反映企业的长期发展状况,总之要能够对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进行科学的衡量;其次要明确考核的主体。考核是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关键,也是激励能否到位的重要依据。严格考核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谁来进行考核,即必须明确考核的主体。目前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经营者自己对自己进行考核,这种考核很难保证经营者业绩的真实性,也难以满足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对于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企业即界面层的考核,应有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承担;界面层以下的企业,应由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单位进行考核。在考核中还可以借助社会中介机构、审计部门以及外派监事会等方面的力量;第三,考核必须做到有奖有罚。在经营者收入较低的时候,可以说不奖就是罚;当经营者激励机制建立起来之后,就要真正实行奖优罚劣,在承认经营者劳动价值的同时,对不合格的经营者也要进行淘汰。
4.尽快完善有关经营者激励机制的政策法规。各地按照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的精神,对经营者的各种激励方式进行了探索,包括年薪制、经营者持股、股票期权等,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政策规范,在实践中往往各取所需,有些做法既不规范,也不科学,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并不一致,特别是出资人到位问题、业绩考核问题、约束机制问题等相关的配套条件没有解决,因此内部人控制下的经营者自我激励、约束与激励不对称等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建立经营者激励机制涉及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国有资产收益权的分配等许多重大的理论和政策问题,有必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对国有企业建立经营者激励机制进行规范和指导。同时在有关政策体制不配套的情况下,不宜一哄而起,应先有选择地进行试点,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
论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论文(优秀19篇)篇八
为了鼓励员工奋发向上、争创佳绩,拟实行员工工资收入与中心经营效益挂钩的激励机制,以体现市场经济多劳多得、公平合理的分配原则,达到多创效益的目标。
一.奖金的设立与标准。
1.奖金的设立,意义在于充分体现以奖励为主、扣罚为辅,共同分享成果的目的。
2.按工资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在工资总额里划分一定的比例作为效益奖金(销售部占本人工资总额50%,其他部门占本人工资总额15%)。
3.中心根据年度、月度经营收入预测,制定当年的`经营利润预算指标,效益奖金是按实际完成指标的比例,进行提取奖励或扣罚,在规定的扣罚范围内,原则上不设奖励上限。
4.效益奖金除了与绩效挂钩外,还与个人实际出勤情况挂钩;奖金是按出勤天数、按扣罚比例计发的。
二.效益奖金的提取方式。
1.完成预算指标80%以下,发放80%效益奖金;
2.完成预算指标80%或以上,发放90%效益奖金;
3.完成预算指标90%或以上,发放100%效益奖金;
4.完成预算指标100%或以上,发放110%效益奖金;
5.完成预算指标110%或以上,发放125%效益奖金;
6.完成预算指标120%或以上,发放140%效益奖金;
7.完成预算指标130%或以上,发放160%效益奖金;
三.效益奖金的计算方法。
1.当月满出勤者按100%计算;
四.效益奖金的发放办法及规定。
1.效益奖金根据完成指标情况,按奖金80%的标准每月发放一次,其余部分每半年结算一次;如半年内累计完成预算指标90%以上,超出部分则按奖励比例发放。
2.效益奖金原则上是以半年作为计算单位,如中途辞退或离职,则按规定发放基本标准80%的效益奖金,特殊情况除外,但必须经中心总经理签批同意后,才能够按实际超出部分计发。
3.效益奖金的发放,只适用于正式的合同工,实习生、计时工不在发放的范围内。
4.效益奖金是个人收入的一部分,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缴交个人所得税。
短期奖励主要是基于在一段时期内(年度、季度、月度)的业绩状况而变动支付的薪酬。组织为什么需要短期奖励,主要基于以下因素:
1、牵引员工的行为,使其关注特定的绩效目标和结果。
2、将员工个人目标与公司目标进行有机的相结合。
3、支持企业文化和组织变革。
4、吸引和保留高绩效员工。
5、降低薪酬成本。
一般来说,设计短期奖励方案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短期奖励方案设计需要考虑的七因素。
短期奖励主要是基于在一段时期内(年度、季度、月度)的业绩状况而变动支付的薪酬。组织为什么需要短期奖励,主要基于以下因素:
1、牵引员工的行为,使其关注特定的绩效目标和结果。
2、将员工个人目标与公司目标进行有机的相结合。
3、支持企业文化和组织变革。
4、吸引和保留高绩效员工。
5、降低薪酬成本。
实践中,我们在设计短期奖励方案时,需要考虑以下七因素:
方案因素一、适用范围。
1、哪些人员可以参加短期奖励方案?
2、分享短期奖励方案的:高管层?中级管理层?其它员工?
3、是否需要界定出那些对公司的经营业绩有着直接影响的核心员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论文(优秀19篇)篇九
教师激励是指运用各种有效手段激发教师热情,启动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发挥教师创造精神和潜能,使其行为朝向组织所期望的目标努力。教师激励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关系到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总体来说,农村中小学与城市比较还存在差距,当前这种差距更多地体现在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上,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可以充分激发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潜能,加快教师素质的提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推进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协调发展和城乡教育一体化。
(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已从硬件投入转向内涵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教育的地位作用越来越彰显,各级政府对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对农村教育的投人力度不断加大。就我省来说,实施创建“教育强镇”、“教育强县”和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战略,极大地改变了农村学校布局不够合理、校舍条件差、教育装备落后的状况,农村教育发展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有书读”的问题总体上得到了解决,“读好书”成为农民群众对基础教育的迫切要求。在这个背景下,农村教育的发展重心已从过去以教育设施设备投人为主的外延发展转向以办学特色、科学管理、教育科研、师资队伍等为内容的内涵发展,其核}l"就是教师队伍的建设。由于经济、历史、地域等因素,农村教师队伍无论是基本素养,还是实际教育教学水平都和城市教师队伍存在着一些差距,优质教师资源相对贫乏,因此,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够用而又充满工作激情、稳定的农村教师队伍已成为当前发展农村教育、实现教育均衡的关键。在目前教师基本饱和的情况下,通过“大换血吧的办法来实现农村教师队伍的优化是不现实的,只有立足当前,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加快现有农村教师队伍的成长。而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实现培养全体学生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加快教育质量的提升,可以说抓住了教师成长发展的“牛鼻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需求从外励型需要向内励型需求转变。
中小学教师的需要分成两大类,一类为教师自我激励的需要,如自尊心、成就感、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等需要,简称内励型需要;、另一类为教师受外界刺激产生的需要,主要包括工资福利、奖励、职称晋升、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称为外励型需要。当前随着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和绩效工资的实施,教师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教师需求逐步由原来关注工资待遇为主的外励型需要转变为以追求教育幸福和自我价值实现为主的内励型需要。这一新变化需要学校教师激励机制在继续关注外激励的同时,更注重内激励,‘既继续坚持直接激励,也重视间接激励。
(三)当前实施的教师绩效考核需要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师激励机制。
起全国义务教育学校率先实施绩效工资,提高了教师待遇,稳定了教师队伍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对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按照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其中的30%属于奖励性绩效工资,在具体分配办法上“由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经学校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报学校主管部门批准后在本校公开执行”,这就要求学校在实事求是、民主公开前提下,制订好、实施好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额,既保证绩效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公开、公平、公正,又实现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
(四)教师激励进行了许多探索,还需要完善深化。
近年来,有不少农村学校在教师激励机制建设方面作了尝试,如大部分学校都实行了教职工全员聘任制,一些学校进行了分配制度改革,有的学校开展了阶段式或台阶式的教师培养和奖励,取得了不少成效。总的来说,这种改革和探索还是零打碎敲,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有效的农村教师激励体系,需要进一步总结完善和深化。
二、五制并举,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激励机制。
(一)以“师德教育和专业引领”唤醒内在激励机制。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一向被认为是我国领导管理工作的一大特色。事实也证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是有效的,而且其作用也是持久的和深刻的。教师的自尊心、成就感、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等内在需要,往往是其工作的内驱力,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源动力。正确、恰当的教师职业价值观和发展观能够使教师更多地体味到职业生活中内在的尊严和快乐,而正确的发展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确立,离不开学校管理者的思想教育、精神熏陶和专业引领。因此,管理者在建立学校激励机制时应坚持关注教师自身发展的基本原则,通过师德教育、理论学习、典型示范和专业引领来满足教师自尊、自我实现的需要,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价值的实现,使教师获得持续的内在的有生命力的自我激励。
(二)以“多劳多得和优绩优酬”优化绩效分配机制。
教育部《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绩效考核结果要作为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对有突出表现或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视不同情况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
要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合理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等次,坚持向骨干教师和作出突出成绩的教师倾斜,适当拉开分配差距。”因此,农村学校在教师个人绩效考核中必须打破平均主义的“大锅饭”思想,体现“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k,努力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从而构建灵活自主高效的学校内部分配制度。为促进教师间的协作,发挥教师团队的积极作用,学校在注重考核奖励教师个人的同时,还应该建立团体绩效薪酬制度,如设立“校长特别奖”“班级团队管理奖”“教研组特别奖”等,对优秀教师团队进行奖励,发挥教师团体的整体作用,增进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沟通交流,优化绩效分配的激励机制,使分配制度发挥最大的激励效益。
(三)以“尊重差异和多元标准”构建多元评价机制。
根据人本管理的基本原则,不同人的需求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也是不相同的,相同的激励措施对于不同的人所起的效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学校管理者应该对教师的需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分类,找到激励的切人点,对其最强烈的需求进行激励,使教师产生最强的发展动机。为此,学校可以根据教师队伍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因人而异的奖励制度,针对不同教师的需要和动机采用不同的激励措施。如定期对新教师开展“新秀”杯评选,对骨干教师开展“双高课”“优质课”“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等评选,对不同群体的教师分别开展“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科研标兵”“师德楷模”等评选活动,学校的党、团、工、妇等组织也要按照各自特点开展相应的评创活动,让每位教师都能找到施展才能的舞台和土壤。
建立科学合理的城乡教师交流的有效激励机制,不仅有利于实现教师合理流动,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水平,而且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学校和地区的整体办学水平,实现师资共享,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要在区域学校联动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人才流动机制,通过区域内“教师换岗”“教师互派”和“师资共享”等举措,把城乡师资交流与教师的考评晋升有机结合,配套建立信任机制激励交流教师真诚合作、建立参与机制激励交流教师民主参与管理、建立期望机制激励交流教师创新创业,以激励教师成长、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随着教师待遇城乡一体化和办学设施、交通条件的改善,要探索建立教师任期制度,让在一所学校任教一定年限的教师进入流动机制,从制度上保证教师队伍的正常流动,激发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和创造性。
(五)以“能上能下和能进能出”完善聘任制度。
破除教师职务终身制,建立“能上能下和能进能出”全员聘用合同制,让教师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是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要根据具体定位和需要,科学设置教师岗位,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中竞争上岗,择优聘任。教师聘任的各个岗位尤其是关键岗位是有限的,要将奖罚分明的绩效考核机制与学校聘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把考核结果同聘任挂钩,对于无法履行职责的教师及时根据合同让其下岗,或更换职位,或高职低聘、低职高聘,逐步做到教师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要通过分级聘任、分步聘任、缓聘等手段,强化聘任制的制约和激励作用,真正建立以岗位为核心的教师动态管理机制。
论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论文(优秀19篇)篇十
浅谈如何有效地开展亲子活动编辑:juan作者:来源:
著名的幼儿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家长是我们幼儿园教育工作所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为了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孩子,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我认为开展有效、有益、有趣的家园共育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家长会、家访、联系卡、家长留言等家园互动形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作为人间关系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的亲子关系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些年轻的父母们。于是,亲子活动这种生动活泼、别具一格的教学和充满活力的课堂,为孩子、家长和教师创造了共同活动的空间,成为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建立的一种特殊互动、信任和交流的方式。亲子活动丰富了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增进了家长和孩子的友谊,它作为一个平台,给孩子了一个在家长、老师面前表现自我,施展个人才艺的机会;而家长们通过亲子活动的友谊平台也更加了解、贴近自己的孩子;作为我们老师,更是在活动中得到了与家长充分的交流与沟通,使我们家园双方都更全面地了解了孩子,从而促进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生老师。为了加强我们家园之间的沟通,增强家园间的合力,共同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我认为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进行亲子教育势在必行。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好亲子活动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明确亲子活动的特点、目的和意义。
亲子活动是一种以亲缘关系为基础,建构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实施亲情影响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它将游戏活动作为主要教育手段,教学活动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而成,为父母和孩子提供了共同游戏与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使父母获得恰当的先进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观念,提高了家长的科学育儿水平,实现了幼儿学习、家长培训的指导思想,形成教师、家长与幼儿进行互动游戏的教学模式,这是亲子活动的最大特点。
亲子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的家庭教育模式,更强调父母、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方互动。因此要组织好这样的活动,首先应让大家明确我们亲子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亲子间的互动游戏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发展,活动的主体是家长和孩子。亲子活动全方位地开发了孩子们的运动、语言、认知、情感、创造、社会交往等多种能力,使孩子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增进亲子感情,促进亲子间的交流,最终促进孩子健康和谐的发展。
二、活动设计应生动活泼,符合幼儿身心特点。
我们在设计每个亲子活动时,应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及心理发展特点,将活动课程生活化、游戏化、音乐化,更多地去关注一下幼儿的情绪、情感体验,建立一种科学化、游戏化、亲情化和互动化的课程体系,在多元化平台上为幼儿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
让亲子活动以其本身固有的情趣性和娱乐性,吸引家长和孩子们愉快的参与活动,减轻家长们的重重顾虑,使家长感受到孩子们是在玩中学到了本领。通过参与实实在在的活动,家长和老师配合会更加密切、协调,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我们家园互动、相互交流。
三、重视家长在活动中的主动性。
亲子活动中家长既是活动的承载者又是活动的传递者,教师必须尊重家长,以平等合作的态度对待家长,同家长共同商量,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家长的重视、坚持及对孩子的理解、支持、鼓励与配合等良好的亲子教育氛围的形成,必将促进家长和孩子的共同成长。
1、家长应认识到自己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做孩子成功的合作者。
2、兴趣是孩子活动的动力和出发点。因此家长在活动前应注重引起孩子参与的兴趣,只有和孩子一起共同完成他感兴趣的活动,一同克服困难,一同享受成功,才会同孩子建立起一种心理上的交流平台,才能了解到孩子真实的心理活动与想法。
3、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目标,指导孩子的活动。
有很多家长都错误地认为,要求越高对孩子越有帮助,其实不然。只有适当的要求才最有利于孩子的发展。有的家长在指导孩子活动时,因为孩子违背自己的意愿或未达到要求,家长就不耐烦了,严厉地指责孩子,批评孩子,使原本快乐的游戏活动不再受孩子的欢迎。这是极为不好的。所以在亲子活动中,家长应该耐心地指导孩子。
4、家长在活动中要注重幼儿能力的培养。
如果家长在和孩子一起活动时能多问孩子几个“这该怎么玩”,“让我们一起试试,好吗?”我想会更好地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和能力。在亲子活动时,家长还可以从孩子的各种表现中进一步较全面地了解孩子,从而有针对性地,游刃有余地教育孩子。
5、家长要信任孩子。
在进行亲子活动时,很多家长怕孩子失败、怕孩子受委屈、怕孩子不行,往往牵着孩子的手不放,致使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出现了胆小、任性和一些不良的行为,令人后悔莫及。所以在此提醒所有的家长朋友:要尽可能多地给孩子提供获得锻炼的能力,发现孩子,相信孩子,信任孩子。
6、家长应多用鼓励的方式评价孩子,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欣赏孩子是一门艺术,成人的鼓励会给幼儿以信心与动力,让孩子努力做好一件事。所以在孩子成功或失败时,家长都应以鼓励的方式评价孩子。
四、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亲子活动中,教师不仅是活动材料的提供者、活动组织的引导者,还应是家长和孩子们的合作者。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对幼儿,我觉得教师都应该多给予帮助和指导。
1、直接性指导。
开展亲子活动时,家长可直接观摩老师指导孩子,也可请教师介绍一些教育观念及方法或者让教师直接告诉家长该怎样引导孩子完成游戏。
2、个别性指导。
在父母指导孩子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个别指导父母应该怎样去做。
3、评价性指导。
在每次活动的结束部分,教师可将活动中观察到的父母指导孩子的一些好的例子介绍给大家,然后分析其中一些科学的观念及方法,以此带给大家一些启发。
4、点拨式的指导。
在父母指导孩子活动有一点小困难时,教师应帮助父母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告诉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家长在以后再碰到此类问题时就有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5、归结性的指导。
在活动结束时,教师要将本次活动的目的和家长应如何指导孩子的方法加以小结并加以归纳,帮助家长巩固练习。亲子教育是在一种真实情境下的示范式的参与指导,是实现活动与指导的融合。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缩短了教师与家长的距离,使家长在活动中获得了正确的育儿观念和育儿方法,并将观念和方法融入到与孩子相处每一刻,从而最终实现孩子健康和谐发展。
总之,我觉得亲子活动以其生动、活泼、有效、实用的教育形式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也给家长们提供更多和老师交流的机会,是幼儿园教育的延伸。今后我们将义不容辞地引领家长更好地走近亲子教育,倡导亲子互动,增强家园合力,共促幼儿成长。
论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论文(优秀19篇)篇十一
本文以星级酒店作为主要讨论对象,研究一线员工激励机制在星级酒店中现存的各种问题,着重分析讨论对于一线员工激励的办法。
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国的经济实力及其增长速度都令世界瞩目,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有其特点,其中服务行业更是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一部分。酒店里的一线员工对酒店的生存、经营、运转及水平都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充分发挥一线员工的能力、提高一线员工的综合素质及激发他们的工作潜能,就要采取各种激励办法,运用合理科学的管理方式,来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工作积极性,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创造精神,使得一线员工们主动喜爱为酒店工作,热情高涨,充满工作激情,同时使酒店的经济效益日益攀升。
关键词:一线员工;星级酒店;激励方法。
心理学家吉姆・凯瑞认为,一个员工日常表现的正常工作能力与经过激励而表现出的能力是存在明显差距的。他曾做过一次调查,发现平常员工之所以只能发挥20%-30%的能力,是因为多数企业都是按时计酬的;但是假如采取些合理科学的激励办法,员工则能发挥出80%-90%的能力,是因为员工的热情与创造性被调动了起来。这项调查可说明无论哪个企业对员工采取激励方法在资源管理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同理酒店作为服务性的行业之一,想要提高酒店的经济效益和实现经营目标,就要采取激励员工的措施来确保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出员工们的能力和智慧。所以怎么样做到有效激励员工,是当前酒店管理部门的一个重要问题。
(1)首先的问题便是酒店里一线员工的缺乏。比如位于厦门的鹭江宾馆,每天在观海厅就岗的员工不超过5个,这是不能满足该宾馆的服务需求的。所以一线员工缺乏的问题,使得星级酒店不得不降低成本,但是员工的劳动力自然而然也增加了,造成工作压力大,报酬无法提高。
(2)酒店为了一味提高经济效益而减少员工工资、福利,这样也降低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服务质量下降。
(3)好多酒店比较注重对管理部门的激励奖励,对基层员工的文化素质培训和要求降低,不注重对一线员工的激励奖励。
(4)一线员工压力比较大,面对顾客的高要求多,并且工作环境单一,缺少公平良好的'晋升机会。
(5)各领班在管理方法上没有规范的管理方法,一些语言口语等技能缺乏。
二、激励一线员工在我国星级酒店中的问题。
一是激励大多只是走表面形式,缺乏实际性;二是及时实行了激励措施,也没有真正了解员工的需求,这需要酒店管理部门多深入了解员工的劳动环境,注重情感交流;三是酒店缺少灌注企业文化的意识,企业文化是这个企业在市场上竞争的核心,需要员工了解;四是管理部门人员的文化素养不高,综合知识欠缺,意识不到激励在一线员工中的重要性;五是酒店经理或者领班人员在工作中占主导作用,平时缺少与一线员工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使得一线员工产生埋怨的情绪,从而情绪不高涨,积极性降低,这就需要酒店管理处理好。
1.最基本的激励措施便是物质上激励。不管在哪个领域,物质激励起着重中之重的作用,可以对工作认真不迟到不早退或年满一定年限的员工采取多假期政策或带薪休假等减少疲劳的措施;对工作成绩突出优秀的员工,奖励出国学习旅游等福利;经常聚餐娱乐缓解劳动压力等。但前提是不管哪种物质奖励都切忌施行平均分配的方式,一定要公正负责任,且激励政策不能说空话,要确保实施,这样才会起到真正的效果。
2.发挥情感在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激励作用。情感虽然说是无形的,但是没有谁能够毫无感情地生活着。酒店管理部门要多尊重、重视和表扬一线员工,对于员工们所付出的劳动要认可。不管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予以真诚的关怀和关爱,这样员工们在情感上会感到受重视,感到温暖,在工作上自然会更尽心竭力,整个酒店从上到下都会是团结一致的。情感上的激励,虽然是无形的内在的,但是激励的效果也会加强。
3.酒店制度上的激励可激发一线员工的积极性。每个酒店都会有自己的管理制度,比如晋升职位,年度考核,分配制度等等,规范有条理的制度,很大程度上象征着企业的能力与形象。可以让员工参与进来,使一线员工有其利于提高自己的发展目标,让员工有动力,增强其对酒店的忠诚感和责任感,当然为其设置的目标应该能使其独立自觉完成,高低应该稍高于其正常发挥的水平。
4.酒店企业文化对一线员工的激励也是重要的。首先,酒店企业文化是这个酒店在市场上所竞争的核心。想要让一线员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拥有酒店工作的凝聚力和团结力,让员工们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使,就让员工们在被管理中了解酒店文化,并不断发扬自己企业的文化,使员工的精神融入到酒店文化中,使其成为大家族中的一员。
四、结语。
星级酒店对一线员工激励措施不是绝对的,酒店需要真正不断深入一线员工劳动的环境以及他们的真正需求层次。把握好时代变化的趋势,不要一味死板地、一成不变地时兴单一激励方法,方能让员工们发挥出他们潜在的能力,让酒店更好地经营下去。
参考文献:
[1]王名.旅游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45).
[2]赵萍.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55).
[3]吴慧.酒店员工激励因素的实证分析[j].旅游科学,(9):11.
论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论文(优秀19篇)篇十二
为了鼓励员工奋发向上、争创佳绩,拟实行员工工资收入与中心经营效益挂钩的激励机制,以体现市场经济多劳多得、公平合理的分配原则,达到多创效益的目标。
一.奖金的设立与标准。
1.奖金的设立,意义在于充分体现以奖励为主、扣罚为辅,共同分享成果的目的。
2.按工资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在工资总额里划分一定的比例作为效益奖金(销售部占本人工资总额50%,其他部门占本人工资总额15%)。
3.中心根据年度、月度经营收入预测,制定当年的`经营利润预算指标,效益奖金是按实际完成指标的比例,进行提取奖励或扣罚,在规定的扣罚范围内,原则上不设奖励上限。
4.效益奖金除了与绩效挂钩外,还与个人实际出勤情况挂钩;奖金是按出勤天数、按扣罚比例计发的。
二.效益奖金的提取方式。
1.完成预算指标80%以下,发放80%效益奖金;
2.完成预算指标80%或以上,发放90%效益奖金;
3.完成预算指标90%或以上,发放100%效益奖金;
4.完成预算指标100%或以上,发放110%效益奖金;
5.完成预算指标110%或以上,发放125%效益奖金;
6.完成预算指标120%或以上,发放140%效益奖金;
7.完成预算指标130%或以上,发放160%效益奖金;
三.效益奖金的计算方法。
1.当月满出勤者按100%计算;
四.效益奖金的发放办法及规定。
1.效益奖金根据完成指标情况,按奖金80%的标准每月发放一次,其余部分每半年结算一次;如半年内累计完成预算指标90%以上,超出部分则按奖励比例发放。
2.效益奖金原则上是以半年作为计算单位,如中途辞退或离职,则按规定发放基本标准80%的效益奖金,特殊情况除外,但必须经中心总经理签批同意后,才能够按实际超出部分计发。
3.效益奖金的发放,只适用于正式的合同工,实习生、计时工不在发放的范围内。
4.效益奖金是个人收入的一部分,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缴交个人所得税。
短期奖励主要是基于在一段时期内(年度、季度、月度)的业绩状况而变动支付的薪酬。组织为什么需要短期奖励,主要基于以下因素:
1、牵引员工的行为,使其关注特定的绩效目标和结果。
2、将员工个人目标与公司目标进行有机的相结合。
3、支持企业文化和组织变革。
4、吸引和保留高绩效员工。
5、降低薪酬成本。
一般来说,设计短期奖励方案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短期奖励方案设计需要考虑的七因素。
短期奖励主要是基于在一段时期内(年度、季度、月度)的业绩状况而变动支付的薪酬。组织为什么需要短期奖励,主要基于以下因素:
1、牵引员工的行为,使其关注特定的绩效目标和结果。
2、将员工个人目标与公司目标进行有机的相结合。
3、支持企业文化和组织变革。
4、吸引和保留高绩效员工。
5、降低薪酬成本。
实践中,我们在设计短期奖励方案时,需要考虑以下七因素:
方案因素一、适用范围。
1、哪些人员可以参加短期奖励方案?
2、分享短期奖励方案的:高管层?中级管理层?其它员工?
3、是否需要界定出那些对公司的经营业绩有着直接影响的核心员工?
论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论文(优秀19篇)篇十三
摘要:教师积极性的调动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心所在。如何运用激励机制激发、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是当前学校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学校教师的需要及其特点,阐明了激励的基本原则,并对如何有效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激励措施作了初步探讨。
关健词:教师管理激励原则途径。
自20世纪50年代行为科学问世后,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的因素对组织效率的影响。专门研究如何激发组织中人的工作积极性的理论―激励理论,也逐渐发展起来,并在管理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教师管理同样需要运用激励手段提高管理效果。
一、正确分析教师的内在姗要是寻求有效激励方式的基础。
激励(motivate)一词缘于拉丁字movere,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它既包括正面的诱导、驱动之意,也包括反面的约束、惩戒之意。有关工作激励的理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内容理论和过程理论。内容理论主要集中于分析个体的多种需要,认为管理者的任务是创设一种积极满足各种个体需要的工作环境,包括需要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和双因素理论。过程理论则围绕着人的激励过程及其对工作行为的决定性影响,特别注重需要、奖励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问题,包括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目标设置理论和认知评价理论等。这些理论为现实对教师进行有效激励提供了理论基础。
学校教师的需要从大的方面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保证其生存、工作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必备物质条件;精神需要是得到社会、学校的认可和尊重,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较高的知名度,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教师需要的具体内容可概括为七个方面: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的改善;有良好的社会保障及子女受教育的条件;进修、扩大学术交往;得到学校领导的赞赏和重用;有良好的群众关系和威信;社会地位和知名度的提高;以提高学历、晋升职称、创造科研成果为标志的个人价值的实现。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教师需要的五个特点:
1需要相对稳定;
2注重物质需要,但更注重精神需要;
3安全需要比较强烈;
4工作认可和尊重需要比较强烈;
5交往需要相对较弱。
学校管理者应根据教师的需要特点制定出符合教师心理和行为活动客观规律模式的激励措施,同时也应认识到好的激励措施是根据人的需要变化而不断做出改进的,这样才能长久地、持续有效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当前激励机制在教师管理中存在的误区。
当前,激励机制在教师管理中起到很好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操作上的误区。
一是过分注重金钱刺激。有些学校领导认为,教职工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工资收人,因而只要给教师多发课时费,大家就会多上课、上好课,但由于没有深人地了解教师的内在需求,虽然收人有所增加,但教师们对现状并没有感到满意。而且有了物质刺激后,学校管理者理所当然地忽视了教师的情感需求,不与教师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导致学校人际关系庸俗化,最终使得激励背离了初衷,其结果适得其反。
二是“官本位”思想严重。受传统文化“学而优则仕”的影响,一些学校领导及部分教师身上仍然存有“乌纱帽情结”,认为只有职务晋升才是最大的激励。在这种不正常的心态下,一些教职工不把精力放在教学和科研上,而是挖空心思想谋取个一官半职。久而久之,学校的学术风气越来越淡薄,致使一些长期潜心学问,无意于追逐名利的教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最终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健康发展。
三、选择正确的激励方法,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
一个组织若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很难长久、持续地生存和发展的。作为加强教师管理的重要途径,强化激励机制是调动广大教师员工积极性、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是教师管理中的主要激励方法。目标是人们行动的预期结果,目标激励是人们努力奋进的外在动力。在企业管理中,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之一就是把目标层层分解,使每个参与目标的个人都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责任,有清晰的目标,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工作。教师的管理也是如此,只有让教师了解工作的责任,并且知道通过努力可以完成预期的目标,这样才能最充分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目标激励的首要因素是设定目标,目标低了,激发不了积极性;目标高了,奋斗无望,还是激发不了积极性。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从期望概率和效价两个方面论述了目标对激励产生的影响,即:激发力量=效价x期望概率,效价是指目标对本人价值大小的评价;期望概率是指个人对实现目标可能性大小(概率)的判断。效价和期望概率共同决定目标激励作用的大小。目标对个人价值很大,同时实现目标的概率很高,这时,激励因素就有极大的作用。相反,有一项是零或负数,则不会产生任何激励效果。作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是其发展的大目标,那么在评定职称、进修、考核等一些集中教师需要的热点问题上,就可以恰当地提出教师的个人目标,比如:个人科研水平、教学质量以及学历应达到一定的'要求,以此作为教师的个人目标,在教师为个人目标奋斗的过程中达到学校总体目标的实现。
(二)榜样激励。
榜样激励是利用模范人物的优秀思想和良好行为来教育或影响员工,使员工通过感染来自觉地接受模范人物的熏陶,以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激励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为人们总是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以确立自己的价值,这种内驱力使他们自觉地向已获得广泛认可的模范人物靠近。榜样人物对教师来说,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可以促使教师进行自我反思,重新考虑职业生涯设计,激励教师爱岗敬业,追求卓越。
(三)情感激励。
情感,是人们以直接体验的形式表现出的对周围事物的一种态度。肯定性的情感如愉快、满意、喜爱等,可以指引和维持自己的活动,对活动起到了加强作用;否定性的情感如痛苦、愤怒、憎恨等,则削弱、降低甚至抑制自己的某种活动。所以,人们把情感比喻成作用于人们行为的“阀门”,调节着人们的活动。在对教师进行情感激励时,校领导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自己必须尊重广大师生。校领导的尊重必须是诚挚的、真切的,这样的尊重才有可能使教师进一步感到自身的价值,进而发现自己新的价值。二是校领导最重要的工作在于营造一个“使人生活在比较合乎人的尊严的环境”,使校园成为一个人们普遍相互尊重的校园,从而在自尊的需要和社交的需要都获得满足的工作环境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奖惩激励。
奖惩激励是学校管理者依据学校和有关部门所制定的各种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对教师的思想和行为所做出的肯定、鼓励或批评、制止和反对,从而有效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的管理方法。管理实践告诉我们,奖惩运用是否得当,其产生的效果大不相同。恰当的奖励不仅使受奖者受到鼓励,对他人也能产生良好的示范和榜样作用。如果奖惩失当,就可能引发人们心理上的不满和怨恨,以及行为上的消极对抗,从而破坏奖惩的激励功能。奖励和惩罚只是规范人们行为的有效杠杆,是激励职工的基本手段,但奖励不能引导为个人追求的目标,惩罚亦不能作为组织追求的目标。如果把奖励和惩罚作为目的来追求必然会走偏方向。因此,学校领导在运用奖惩激励时应注意:第一,奖惩激励必须与组织目标相一致,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取得优异成绩者获得奖励,有背于组织目标实现的作为得爱到惩罚。第二,应以奖励为主,以惩罚为辅。奖励是一种正激励,可以直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对于调动积极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段;而惩罚是一种负激励,是对非期望行为的一种惩罚,这种手段也是有效的、但不可鉴用。
(五)参与激励。
参与激励是指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履行一部分管理工作。具体任务分为三类:
(1)咨询:即发动教师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3)自主管理:教师在划定的职权范围内有较大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参与激励是发扬民主、参加决策、发表意见,从而满足人们受尊重和信任的需要。同时,可以增进领导和教师之间互相了解,创造出一种相互信任的和谐环境。
论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论文(优秀19篇)篇十四
摘要:环境保护激励机制指的是各级政府部门采用包括行政、财政、金融以及税收等手段对下级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激励措施。环保激励机制按照激励的方式,可以分为:绩效激励、荣誉激励、财政激励、税收激励以及金融激励,环保激励机制应当兼顾不同层次政府、不同政府部门以及不同企业之间的利益。在加强各级环保执法部门执法权力的同时,更要依靠环保激励机制促进政府部门和企业积极主动地改进环保工作的作风,积极将新技术、新管理以及新理念引入环保领域,促进我国环保工作的进步。本文介绍了我国环保激励机制的主要手段和主要内容,并探讨了建立和完善环保激励机制的策略。
关键词:环境保护;激励;建立;完善。
环境保护激励机制指的是各级政府部门采用包括行政、财政、金融以及税收等方面的手段对下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激励措施。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环保执法越来越严格,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效缓解了我国之前环境恶化的现状。但环保治理不能仅仅靠执法监管这种单一的事后管理模式,也需要采取更多的激励措施,对环境保护工作方面比较突出的企业和部门实施激励,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我国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环境保护激励机制是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重要补充,能够将环境保护行动引导到企业和政府部门自主、自愿的方向上来[1]。
1环保激励机制的主要内容。
环保激励机制按照激励的方式,可以分为:绩效激励、荣誉激励、财政激励、税收激励以及金融激励。
1.1绩效激励。
绩效激励的对象是我国环境管理部门,主要靠行政考核、业绩评比等手段对各行政区的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的执法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对业绩考核合格、成绩突出的先进集体进行荣誉表彰,并给予相应的绩效奖励等等,这种绩效激励的措施针对的是政府机关性质的执法部门,有助于改善政府及其环境管理部门的工作作风,调动行政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政府和环境管理部门的行政效率。
1.2荣誉激励。
荣誉奖励分为企事业单位的荣誉奖励和政府单位的荣誉激励。其针对企事业单位的荣誉激励包括对环保工作做得比较好的企业授予绿色环保认证、评为先进环保单位、评比为全行业环保责任企业以及零排放示范企业等等。通过这些评比,可以让环境保护工作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得到相应的鼓励,并获得相关的环保资质和认证,有利于树立企业以环保为理念的品牌效应。针对政府单位的荣誉激励主要有各种级别的生态乡、生态市、生态区等等,通过区域生态的认定为生态工作突出的地区提供品牌保证,以促进生态工作先进地区尽快收获生态效益。另外还有针对环保部门的荣誉激励,生态执法先进单位、自然保护区先进单位以及环保治理先进单位等等。荣誉激励能够提高环保部门的工作积极性,进而促进辖区环保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1.3财政激励。
财政激励是通过政府财政支付的方式,设立环境保护相关的专项资金,并对环保资金进行专款专用,通过财政补贴、财政拨款等方式对大型环保项目进行资助,促进相关项目能够顺利建设和运行。目前,我国财政激励的措施主要有:中央补助环保专项资金、中央环保专项资金、地方补助环保项目专项资金、地方环保转性资金等等。目前比较常见的专项资金项目有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农业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环境保护相关专项资金、矿区生态恢复专项资金、自然保护区和生态重点保护区相关资金、海域和湿地保护专项资金等等[2]。我国对农业“退耕还林”工作的财政支持,也属于我国在农业环保领域的财政激励政策。
1.4税费激励。
我国目前对环保工作突出的企业实行多种税费方面的激励,其中主要为税费方面的减免。我国为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多年来对排污企业征收排污费。多年的实践证明,利用经济杠杆治理企业污染是个有效的正确政策,并为治理污染提供了一项稳定的资金来源。但同时,除了要对排污企业征收排污费,还需要对环保工作比较突出的企业进行排污费减免和奖励,以提高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3]。
论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论文(优秀19篇)篇十五
摘要: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机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激励缺乏差异性、公平性、人本性和竞争性。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应遵循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公平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需要与引导需要相结合的原则,创造和谐、积极向上的组织环境,建立科学、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帮助教师制订和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并提供适宜的职业生涯发展机会。
(一)激励缺乏差异性。
调查发现,高职教师不仅有谋求更好的生活条件、生活保障的需要,也有较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尊重等方面的需要。一些高职院校没有认真分析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岗位教师的实际需求,忽视在年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差别化的激励效果。激励方式、手段单一,没有根据教师不同需求建立多维交叉的激励体系,导致激励效果不明显。
(二)激励缺乏公平性。
平均主义盛行。尽管许多学校已加大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但平均主义现象仍十分普遍。无论贡献、业绩如何,同等级职称职务者的收人差别不大,干好干坏一个样,抑制了教师提高科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制约着高职教育效率效益的提高。
分配标准不尽合理。一些高职院校推行将教师收人与工作业绩挂钩,但对工作业绩定位、分配标准制订缺乏科学的依据。大多数学校将教师薪酬与课时数量、论文发表数量、承担课题数量等直接挂钩,导致教师片面追求多上课、多发论文或多做课题,忽视了教学和科研质量的提升。
绩效考核不够科学。高职院校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价与考核主要通过听课与评课、学生与同行评议等方式进行,考核手段单一,没有科学的量化指标,考核结果也没有成为收人分配、职称职务晋升等依据,导致年度评优流于形式,往往存在“轮流坐庄”现象,失去激励作用。
(三)激励缺乏人本性。
激励机制偏重薪酬制度设计,忽略对教师的人本关怀。如,在职务晋升和外派培训方面普遍存在论资排辈现象;工作中忽视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给教师过多没有实际意义、形式主义的任务等。由于缺乏人本关怀,导致部分教师心情郁闷,工作激情减退,责任感降低。
(四)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
各院校设岗时为确保大多数人有岗可上,不致出现太多待聘或高职低聘人员,通常根据现有人员的实际状况统筹安排,真正意义的聘任制难以实行,“能上不能下,能高不能低”的积弊仍然存在,加之教育的公益性与市场法则之间的矛盾,人力资源配置不能像企业那样完全由市场调节,人员的合理有序流动、教师资源共享缺乏有效机制,致使人的潜能不能充分发挥,惰性无法得到有效制约。
二、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机制的构建原则。
(一)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
激励机制的效率是制度化与人胜化相结合的结果。制度化是激励机制的基础,而激励机制的激励效应更多地是通过人性方面因素起作用。因此,高职院校构建激励机制的过程中,既要建立合理的行为规范和奖惩制度来指导教师的行为,同时制度设计也要体现人文关怀,充分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谋求管理人性化与制度化的平衡。
〔二)公平性与差异性相结合。
激励政策的制定、执行要透明、公开,对所有教师要一视同仁,按统一的标准奖罚。由于教师所从事的岗位不同、专业不一,加之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不同教师的思想、需求、追求都存在很大差别,这就要求对教师的激励要因人、因时而异,针对不同教师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
(三)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在学校管理中,不但要充分考虑教师的物质需求,还要考虑教师的工作成就感、社会认可程度、个人发展前途等因素的激励作用,调整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比重,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满足需要与引导需要相结合。
满足教师的需要能够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但是一味地满足其需要,则会使激励陷人被动局面。因此,高职院校在满足教师合理需要的同时,还要运用教育和同化措施来引导教师的需要,向教师宣传和传递符合学校需要和社会需要的价值观,教育和引导教师正确处理低层次需要与高层次需要、眼前需要与长远需要、个人需要与集体需要的关系,避免盲目攀比,克服不公平感和挫折心理,把注意力集中到事业上。
三、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机制构建的基本思路。
(一)坚持“以人为本”,创造和谐、积极向上的组织环境。
一是创造民主参与的制度环境。首先要坚持校务公开。校务公开应体现系统性和重点性原则,重点公开教师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公开促进公正和监督,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激励氛围。其次要建立教师协商机制。对于学校的发展、规划,以及与教师切身利益有关的各项重大事务,都必须与教师协商,吸收教师参加政策和制度的设计。同时要注意发挥教代会等固有组织渠道的作用,拓展新的沟通渠道。二是营造富有特色的文化环境。首先要致力于建立学习型组织,引导教师不断学习和探索,保持学校的活力;二要为教师营造科学、民主、公平的.工作环境,使他们拥有正常的工作秩序,积极开展学术研究;三要为教师营造净化、美化的校园环境,使其能够心情舒畅地投人工作;四要培养积极向上、团队协作的氛围,树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
(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
人事和分配制度的基础是考核和评估制度,即将教师的薪酬、奖励与工作绩效相结合,将各类奖励与工作效果、效率挂钩。因此,高职院校要坚持“择优上岗、优劳优酬、重奖突出”的原则,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评估体系和考核机制,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升教师工作的满意度。考评程序要公开。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评要坚持公开、公平的原则,公开考评程序,保证考核过程的透明度。学校的有关部门可以将教师的教学、论文、获奖、课题、专利发明等个人业绩提交到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将个人业绩与分配制度挂钩,供教师查看,从而增强考核透明度。
考核标准要完善。在制定教师考核标准过程中,首先要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考核评估体系既要体现教师的工作量,也要引人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育人效果、创新意识与能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等因素。其次,考核标准要切合不同类型教师的实际,对于教学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实践型、实践研究型的教师,专业课教师、基础课教师、公共课教师等采取不同的细化考核标准。
考评手段要多样。要建立一个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从不同层面的人员中收集评价信息,用多个视角对教师进行综合反馈评价。即由被评价者本人以及与其有密切关系的人,包括单位领导、专家、同行和学生,分别从政治思想品德、业务水平、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工作等方面对被评价者的绩效、工作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三)重视职业生涯规划,促进教师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
首先,帮助教师制定和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素质特征,结合个人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参考职业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设计符合个人实际的职业发展目标及其实施计划。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必须担负起为教师规划职业生涯的管理责任,从理念、制度、方法等层面给予引导、保证和支持。管理者要对规划进行检查,了解教师的任务完成情况、能力状况、需求、愿望,设身处地帮助教师分析现状,设定发展的目标。同时要使教师理解和认清学校的长远规划和发展目标,将教师的个人发展融人组织的长远规划之中,使教师和学校互相依托,共同成长。
其次,为教师提供适宜的职业生涯发展机会。对于年富力强、进取心旺盛的青年教师,学校要大胆地将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工作任务交给他们。对于年龄较大的教师,学校应安排适当的角色并提供相应的发展机会,以获得最佳组织效益。
核心层教学团队所实施的是适应职业岗位(群)需要的学习领域和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群,是任务引领型课程,对专项技能和知识进行集成与整合,强调的是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方法和技巧。利用课程设计、实训实习、技能认证等实践教学环节对职业技术能力进行强化训练,在“一专”的基础上,突出“多能”。核心层课程中把单项技能与综合技能相结合,形成了目标明确、层次分明、具有连续性、阶梯式的模块体系。职业技术能力课程开发由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所组成的核心层教学团队来完成,通过校企双方建立相互作用的机制,实现学校职业技术能力培养和企业生产技术提高的“双赢”,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真正做到与职业岗位无缝对接。教学团队应当把课程与岗位紧密联系,针对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就业兴趣,在情景化的仿真教学环境下,灵活选择不同的技能训练项目,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满足职业岗位的多样化需求。
(四)以特色课程构建互动层教学团队。
互动层教学团队所实施的是训练学生潜在能力的特色课程。潜在能力指与纯粹的专业性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无直接关系,超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范畴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与人共处的能力。互动层的特色在于让教师和学生在多形式课程中以师生交流为主,达到学生能力的充分挖掘和体现。互动层教学团队的成员有学校骨干教师、企业人事经理和社会专家等,通过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学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开展现场教学、专题讲座、工学互动等课程教学,将科技课题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使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更好地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需要,保持课程讲授动态性和先进性。如苏州职业大学机电系在校内实训基地平台上引人企业5s管理,创设了职业素质教育的企业环境。在5s管理环境中,学生可以体验企业的管理模式,养成严格执行企业各种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和各项作业标准的良好习惯和作风。互动层教学团队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把学生置于核心地位,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和进行实践操作,从中体验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这种为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创设的企业化情境的特色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控制与评价的潜在能力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论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论文(优秀19篇)篇十六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形成,高等学校在很多方面将直接面向市场,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大部分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在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相对处于劣势。一些高校不但难以吸引优秀教师,而且现有的优秀教师也出现大量流失。优秀人才外流,使高校教师整体水平下降,而且频繁的人员外流对现有教师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而,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形成,高等学校在很多方面将直接面向市场,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大部分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在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相对处于劣势。一些高校不但难以吸引优秀教师,而且现有的优秀教师也出现大量流失。教师无序流失带来一些高校发展可预见性降低,加剧了学科结构的不平衡和教学工作计划的紊乱,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极大浪费。特别是一些中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工作多年,有一定的教学和科研经验,这些人才的流失造成了高校师资队伍断层,制约着高校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另外,秘旦本科教学工作的教师,由于校内岗位津贴分配向科研倾斜过大,对于以教学型为主的高校,这些第一线教师教学工作量大,但报酬低,从而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导致一部分教师到校外讲课或搞大量的有偿服务,造成人力资源大量“隐性流失”,影响了对教学和科研的精力投人,制约了高校本科教育水平的提高。因而,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1.设置合理目标。设置合理目标对激励人的行为动机具有重要意义。管理者在设置目标时,应使组织的工作目标与教师个人的目标融合在一起,把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肋调一致起来,使教师充分认识目标的双重意义。高校管理者要使教师个人充分意识和体察到:学校目标的实现与事业的追求和个人的前途息息相关,并志愿为之共同奋斗。高校在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中,首先要制定学校发展、学校建设、课程建设和科研水平等目标规划,向广大教师展示具有感召力的学校发展前景;其次还要保证教师(尤其是教学科研骨干、资深教授)参加学校以改革为目标的民主讨论和决策,为学校的发展定位,这样,可使他们产生并强化和学校休戚相关的感情,从而激发其献身精神,为目标的实现而奋斗。
2.培养教师的成就感。作为教师,大多数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因而更倾向于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和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学校领导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并设法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取得成功。当他们取得成就时,要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从而激励他们向更高目标、更大成就奋进。对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发放特殊津贴,如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获聘的特聘教授可以得到年薪10万的奖励,同时具有学科领导人的权力,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工作,而且在人力、物力等资源的配置方面给予保障。采取类似措施引进优秀人才,鼓励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激励科研创新,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这既是对有突出贡献教师的一种鼓励,同时也对其他人员形成一种动力。
3.提供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对学校领导来说,教师是被管理的对象。而对教育教学工作来说,教师则是管理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十分必要。只有参与,才容易认同,从而强化动机,进一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校改革要敢于大胆放手使用教师,选拔培养一批青年学术带头人,将那些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工作干劲大、群众关系好的教师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高校可通过公开推荐的方式,从教师中选聘机关管理干部,为教师提供参与学校行政管理的机会,这既有利于行政管理与教学工作的协调,又能改善管理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适应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
4:创造个人成长的条件。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求知欲,高校管理要重视教师知识的更新、能力的提高,应该把使用和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支持教师不断进取,不断学习。高校应创造条件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自学进修、脱产轮训以及出国深造等,同时,大量引进留学回国人员,使学校教师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为学校发展储备大批优秀专业人才。5.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需要是行为的原动力,而激励机制首先就要激发激励对象的需要。高校教师所追求、关心的是高层次的需要,诸如获得高报酬、和谐的人际关系、人格尊重、自身才能得到发挥、学术上的荣誉与地位等。因此学校要尽力创造条件,妥善解决好他们的高层次需要,并且在他们的需要转化为符合教育目标的动机和行动时,不断给予支持和激励。对于正当、合理的需要,应当采取措施,创造条件予以满足;对于不合理、不现实的需要,应当通过说服教育引导教师自觉进行需要调整。在高校进行管理体制改革的形势下,管理者要将岗位工作目标与有吸引力的报酬政策紧密结合,使教师对工作表现出高涨的热情。这种建立在需要满足基础上的激励机制是整个激励系统的基础。高校管理者在运用需要机制的同时,还应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大力开展优良的组织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群体精神,不断促进教师思想境界的提高。
6.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奖励和惩罚是常用的管理手段,要保证奖惩激励的有效性,应该做到:(1)奖惩群体与奖惩个人结合。奖励个人有助于增强个体的自尊、成就感及责任心,但同时它又强化了个体的利益观念和竞争意识,容易带来人际矛盾,而对个人的惩罚容易演化为个人成见,副作用较大。奖惩群体可以强化成员的合作意识,但不利于激励个体潜能的最充分发挥。(2)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在重视教师物质需要满足的同时,更须关注其对尊重、和谐、友清、成就与发展等精神需要的满足,只有这样才能增进奖惩激励的效果。
在运用奖惩激励时应注意:奖励是对教师的行为及其社会影响效益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比较和选择而做出的评定,因此,奖励是否公平是人们非常毓惑的问题。尤其在高校改革中,奖励一定要择优,这样人们才能产生公平感,从而发挥奖励的激励作用。
7.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竞争可创造一种优胜劣汰的环境,使工作者感到压力,激发人们去拼搏争优,从而提高工作绩效和能力水平。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人,管理者可引人干部聘用竞争上岗、教师职务聘任制、专业技术职业阶段确认制度及分配制度上的绩效浮动工资等竞争机制,使教师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从而激励其奋发进取。随着聘任合同制的真正实行,校内必然会有聘余人员归人人才交流中心,也会无形中产生一种动力,激励教师不断进取创优从而提高学校整体效益和教育水平。高校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处理好竞争与协作的关系,即在加强教师竞争意识的同时,还要加强他们的协作意识,以防止影响团结的不良现象出现;要使竞争尽可能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组合人员配置和教师队伍结构。在一个单位内,教师的年龄、学历、职务等要结构合理,形成梯度,尽量减少竞争可能产生的摩擦。高校管理者在处理工作任务的分配、总结评比、工资调整、奖励和晋升等实际问题时,应做到公平合理。职称是衡量知识分子学识水平与能绩的重要尺度,是做好员工激励的有效杠杆。而现在高校中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最担心的是受各种因素影响导致的不公平,所以,在评职中要进一步增大公开性和透明度,提供申诉和投诉的机会,允许教师对评职中出现的不合理现象进行申辩。
总之,高校激励机制是调动教师个体和群体积极性的有利手段,要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进行合理激励,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高校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应该使诸种机制结合、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相互促进,形成统一的管理激励机制系统,使各种激励方法相互配合补充,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最佳激励。
论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论文(优秀19篇)篇十七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应用,知识型经济成为国际经济的关键。以知识为本的经济体系,称之为知识型经济。在知识经济中,人才是关键,知识型员工掌握丰富信息、技能和知识,创造主要的价值,在企业发展中占据越来越突出的地位。
当今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把技术创新看的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知识型员工作为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也被专家学者关注,致使针对知识型员工能力开发与管理的研究也不断的深入。“知识型员工”是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发明的,指的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其实当时他指的是某个经理或执行经理。现在,知识型员工所指的范围已经变得很大了。笔者将知识型员工定义为: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对自身掌握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整合,从事生产、创造知识性的劳动,为企业带来价值增值的职业人。
一、什么是知识型员工。
知识型员工都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全面的教育不仅能使他们掌握专业技能,也培养了他们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意识。知识型员工既掌握现在需要的知识,又能积极学习新东西。知识性员工的劳动不同于体力劳动者的劳动,知识性员工利用知识和技术创造的劳动具有高价值的特性。知识性员工不是具体地去做一些劳作性的工作,他们从事知识和技术的整合。因此,没有必要拿出物力人力对他们的劳动过程进行监控。
知识和技术的应用不是某一个人所能完成的,知识技术的应用需要组织团队的协作,难以把劳动的成果细化为某个员工的工作结果。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加入wto使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然而市场竞争也更为激烈,企业面临的困境不断增多,发展压力也日益增大。为了使企业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和科技人才,企业需要越来越多的知识型员工,同时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也变得重要。但是,我国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不够重视。
二、从“软”“硬”两方面来构建我国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
1、“硬机制”主要指为员工提供的工资薪酬的激励机制。
(1)工资协调激励。为了最大程度地利用工资的激励作用,实行工资协调制度。所谓工资协调制是指工人的工资不只是由企业来决定了,员工也有相应的话语权,双方以某种标准来决定员工工资。工资能解决员工的衣食住行,合适的工资能让员工生活的更好,员工劳有所得,工作会更有动力。
(2)奖金激励。奖金能激励员工很好的完成工作,能取得他人没有的工作荣誉感。奖金能证明员工在某一领域有超越他人的能力,员工会因有这种能力而感到荣誉。
(3)股票期权激励。股票期权,是指企业中的员工能享有期权价格购买股票的权利。经营者努力改善公司的经营管理,公司的价值会稳定增长。公司价值增长,股票价格也会升高,员工可以以手中的企业股票挣到客观的收益。
2、“软机制”是指那些给员工的不能用金钱衡量的各种激励机制。
(1)团队合作。知识性员工们需要团结起来,共同合作,向着共同的目标前进才能取得成功。这样就不仅需要员工行动积极,只有团队合作才能事半功倍。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好的团队就是把每一个成员的力量都发挥到最大,这样的团队才能攻坚克难,一步步取得成功。第一,自我管理式团队。员工在团队里是主人,员工要积极参与团队管理。对知识型员工要充分放权,确定他们的工作目标,赋予相应的责任。顺应人本主义管理的趋势,加强团队的民主性,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第二,组织内部提拔。企业采取内部选拔领导人才,由于对企业业务熟悉,有利于开展工作。与组织成员相熟,有利于巩固团队关系。内部选拔能激励其他员工努力工作。第三,组织目标一致化。不要由于知识型员工注重个体的成长而忽视了组织目标的一致化。要通过对知识型员工的培训和教育让他们明白自己与企业是荣辱与共的。让企业的发展带动员工的进步,让员工的成长催动企业发展。
(2)工作设计。第一,工作内容。知识型员工的工作内容不能是死板无趣的,企业设计的工作内容要激起员工为之努力的兴趣。第二,弹性工作制。工作时间不是局限于某些时间段,工作时间可以自由安排。第三,绩效考评激励。对于员工的工作成果要有考评体系,有效的绩效考评激励系统要强调员工的贡献、关注员工的工作过程、突出团队的合作。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企业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它能带来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个人只有认同企业文化,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才会一致。企业在对知识型员工激励时,在保持其基本策略的方向性,不要出现激励方向的偏颇,追求激励策略的有效性。同时,也要保持具体策略的合理性,要以理性为导向,避免主观随意性,对知识型员工进行最佳的激励。
由于各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市场竞争环境、技术创新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存在,使得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但我们我们得出激励知识型员工的基本策略:在激励的重心以发展为主,辅之薪金支持;在激励的方式上,强调的是个人、组织两者的统一;在激励的时限上,要对知识型员工进行长短期相结合的激励;在激励薪资体制上,从贡献、作用几个方面来决定员工薪资。现在的知识型企业,对于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方面:
1、长期性保持企业与知识型员工的双赢合作。
知识型员工的需要突出的表现为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要尊重其在公司中的所处的位置,如果不尊重员工在企业职位所做的贡献,即使有激励措施也不会产生激励效应。将知识型员工看作为企业的双赢合作伙伴,使其在公司的事务上都有发言权,使员工不仅得到公平的工资报酬,而且还有公司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增值的分配。协商式管理、全民决策、监督权、员工持股计划等管理模式保证了企业与知识型员工的双赢合作。
2、终生学习。
终生学习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持续地学习。一个人一辈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每个人都有受教育机会。一个员工终生在一个企业中已经变得不现实了,员工也理解现代企业无法终身雇佣自己,因而终生学习也是企业给员工提供的福利。
3、价值分配的多样性。
报酬的多少代表着知识型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只有薪酬福利待遇是不行的,由于知识型员工有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价值的需要,因此企业也要重视价值分配的多样性,给予员工充分的发展机会和空间,给予员工应有的荣誉,给予员工在企业中的归属感。
4、组织结构与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
企业普遍采用自我管理式的组织结构,自我管理式团队中每个员工都有主人翁的意识。管理的目标不是管人,而是自己管理自己。
企业要支持员工的职业生涯计划,帮助员工发展自己。员工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期望,更要把握企业的需要。企业要让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技术创新能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知识型员工承担企业技术创新的责任。因此,企业要采取灵活的管理方式和宽松的制度规则来激起员工的创新能力,激起他们的创新欲望,为企业创造无穷的价值。组织的价值观在组织结构的最上层,他能持续激励员工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组织文化是企业的内在精神,优秀的组织文化能让知识型员工朝气勃勃。
本文是对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研究。通过分析知识型员工的特点,为企业提供激励员工的策略机制。一个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原因有很多,造成知识型员工离开企业最重要的原因是企业方面的,只要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相信会对知识型员工稳定有所帮助。
论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论文(优秀19篇)篇十八
摘要:教师群体是高校科研管理的主体,教师激励也是高校科研激励的重要内容,本文阐述了高校科研管理的激励对象及对起进行激励的重要性,分析了高校建设过程中教师激励存在的流动性、考核机制等问题,着重提出高校教师激励过程中忽视的精神激励对教师积极性发挥的重要影响,另外,科研团队建设对教师激励也起到一定作用。
关键词:教师激励科研管理学术权力。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以及高校自身的发展,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逐渐聚焦到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高校教师队伍上来,科研工作的主要载体是广大教师,因此,如何拥有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并对他们进行利研激励,使他们自我实现的目标和高校的改革发展的目标有机结合成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关注的重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论文(优秀19篇)篇十九
教师激励应克服激励内容设计不丰富、激励措施单一的弊病,努力构建丰富完备的激励措施体系。不仅坚持目标激励、榜样激励、物质激励,更因注重和发展感情激励、精神文化激励、条件支持激励和自我激励,发挥各激励措施的优势,并努力产生多种激励措施策略优化结合的最大合力。此外,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并不是任何措施在任何情境下都能产生最大效力。影响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效能的因素有多种,但在不同情境中高校教师激励功能发挥的程度显然是不同的。
3.2个性激励与群体激励相结合。
管理者对教师采取激励行动时,不仅要重视教师个体差异性,理应兼顾教师的全体性。教师激励考虑和满足个体需要固然重要,只有个体(教师)的目标实现,才能保证组织(学校)目标的完成。教师作为个体,必定有着多种多样、不同层次的需求,并且这些需求随着人们的工作经历、年龄增长、知识丰富和被满足的程度而随时发生变化。若激励不能考虑教师的个性需求,激励措施不可能产生预期的作用。同时也应注意高校教师具有群体性,只有综合把握各类教师子群体特性和个体特征,将个性激励和群体激励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的激发教师的潜能和创造力,实现学校和社会目标。
3.3优化考核标准。
任何一种激励机制都不能缺少量化标准,考核标准是否合理,直接关系激励的效果。针对高校人力资本考核标准不合理的情况,应当对其进行改善。在制定考核指标的时候,多考虑质量的问题,切忌片面强调数量,做到数量和质量的全面考核尽量使考核指标科学化,使其能真实反应教师的工作绩效,让优质的劳动成果得以充分体现,从而使教师的真实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
3.4以人为本。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制。
以人本管理为中心,就是要把原则性和灵活性很好地统一起来,把教师心理需求的满足与高校教学管理的目标有机地结合。当然,以人为本不足对人员的毫无原则的迁就,而是在相对公平的前提下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制,笔者认为这是建立激励机制最有效的方式,是增强压力、激发活力的最有效途径。岗位聘任制本身就是最有效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在竞争上岗、全员岗位聘任的机制下,所有教职工都处在一起跑线上,工作岗位由个人的学识、能力和业绩来决定的,这有利于形成公平公正感。既然是岗位竞争,必然会有优胜劣汰的结果,这种“能者上,庸者下”的机制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潜能,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进而起到优化师资结构和提高队伍素质的作用。
3.5完善评价体系,建立长效考核机制。
建立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是建立激励机制的基础性工作。没有评价体系,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考核;没有考核,竞争机制和全员聘任就失去基础。教师评价体系应该有两个层次的评价构成:一是基础性评价,比如教学工作评价、岗位任期评价及其相应的考核。基础性评价是把奖励与惩罚相结合的总结性评价,目的是督促教师做好日常教学工作和履行岗位职责,二是绩效评价,通过鉴定教师工作的质量如教学效果评价、学生学习成绩评价等,通过业绩考核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6改革分配制度建立合理薪酬结构。
在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机制构建中必须改革分配制度,建立合理的薪酬结构是建立激励机制的核心内容只有在物质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并且有较好的公平感之后,精神激励会成为激励的主导因素之一。合理的薪酬结构也是高职院校解决经费瓶颈,有效发挥有限经费最大效用的需要。高职院校的薪酬应由保底薪酬和绩效薪酬两部分组成,同时要放到学校层面(非仪仪教师层面)上加以改革。绩效薪酬是需要教职工付出努力并取得绩效后所获得的显性奖励,或由学校支付的促进教职工成长的隐性报酬。教师发展性评价的大多数项目属于绩效薪酬。如果学校的经费有增长,投入保底薪酬的比例应该低于绩效薪酬的比例。只有这样,才能在公平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发展,实现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的有机结合,体现激励机制的人本原则、竞争原则和导向原则。
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时代,高职院校的教师激励机制是否合理科学关系到学校发展成败,必须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而激励机制是一个包括目标设立考核评价和薪酬奖励等一系列子系统的有机组成,需要管理者应用高度的智慧深入领会并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