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种书面材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计划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实用23篇)篇一
l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描述物体的位置。l在对物体位置关系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系思想并使学生体验到观察要有序,表达要清晰,有条理。
l在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会用不同的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或根据物体的位置来确定物体。
教学难点;对物体位置的正确描述。
教学准备:小动物卡片、课件等。
课前谈话:初步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班级里是第几组(小组)第几个。
教学板块:
一、情境操作,探求新知。
1、给小动物排队,提供比较材料。
1/7。
师:春天的早晨小动物准备排队做操,小朋友,请你们帮它们排排队,行吗?
(学生拿出教师发的8张动画卡片及垫板,开始排队,这里教师有一个精心设计卡片排得紧一点刚好排一排,稍留一些空隙排一排就排不下,这样自然引发思维灵活学生排几排)。
师:谁愿意上来,把你排的队形介绍给大家!学生同桌合作排队展示队形。
2、完成一维到二维的空间观念的飞跃。
通过实物投影观察比较各种队形。
学生有可能出现:竖排1排(2排)或横排1排(2排)。。。
师:大家觉得这些队形中,哪几种是不一样的哪几种是一样的?(学生自由说)。
师:我们数的时候可以横横地数也可以竖竖地数。大家再看这些小动物(手指着排两排(列)的队形)用你的火眼金睛观察一下,它们排成了一个(长方形、排一排的看成一条线)。
2/7。
师:(指着排两排的队形)这些都是排成了一个长方形,(指着排一排(列)的队形)这些都排成了线。
3、从一维到二维描述小猴的位置。
师:谁能说说队形1(排一排)中小猴站在哪里?请第*组第*个小朋友回答!(第*个)。
师:你能说得具体一些吗?(从左数起第*个)。
师:还可以怎么说呢?请第*组第*个小朋友回答!(从右数起第*个)。(师完成板书)。
师:队形2(排两排)中的小猴又站在哪里呢?(第*排第*个)。
师:大家还能从不同的方向说吗?(生生互说)(师把每种说法都写下来,并把数用红笔书写)。
4:抽象概括并揭题。
3/7。
师:(指着板书)大家在说队形1中的小猴位置,与队形2中的小猴位置时,有哪些不一样?(教师用请第*组第*个小朋友这样的方式指名回答,多指名几个)。
师:小朋友,(教师指着队形)像这样排成一条线时只要用1个数就能说清小猴的位置,排成长方形时就要用到2个数了,对吗?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像这样用两个数来确定物体的位置。(揭题)。
5、由发散到集中,用第几排第几个描述小动物的位置。
师:瞧,电脑里的小朋友也排出了一种队形,他说小猴的位置在第*排第*个,从他的话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请第*组第*个小朋友回答!(他是按从上往下,从左往右来看的,课件出示观察方向)。
师:那按这样的方向,请大家猜出我喜欢的小动物在第几组第几个,它是谁?(生猜)。
同桌用这样的方法互猜指名让全班猜让学生自由猜。
二、情境体验,实践应用。
4/7。
1、电影院里的座位第几排第几座。
师:小动物,做完操要去看一场电影,瞧,这就是他们的电影院,(课件显示)你看电影院的座位号是怎样排列的?(得出:从中间开始号码向两边从小到大;左边是双号右边是单号;)。
师:机灵的小猴已经找到了位置,猜猜它的座位号码是几排几座?你是怎么看的?(可以上台解说)。
师:还有几只小动物也找到了座位,你能写出它们的座位号码吗?(练习纸上填写投影反馈)。
师:瞧,这两个小动物(狗熊、小猪)它们还没找到位置,小猪说:我的座位号9排12座,小熊的座位号是9排13座,我坐在小熊的旁边,你认为小猪说的对吗?(学生帮助纠正说出理由并找到位置)。
师:小朋友真行,在你们的帮助下小动物们高高兴兴地看起了电影!
师: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样的说法描述电影院的位置呢?(第几排第几座)教师板书。
2、动物楼的位置第几层第几室。
5/7。
师:小动物们,看完电影要去动物楼休息(课件显示),有四个小动物邀请我们小朋友去做客,这就是它们家的住址,你能找到吗?若能把它们的位置找到的话,小动物会自动出来迎接你们!(练习纸上先独立找同桌交流上台反馈,让学生说说第几层你是怎么看的,第几室你又是怎么看的?)。
当学生确定一个位置后就出现一个圆点(意在渗透平面上有序数对与点的一一对应)全部确定后课件显示四个小动物跟小朋友招手。
师:还有四个小动物的家,请你猜猜它们会住在第几层第几室呢?要不请你帮它们安排一下位置!(学生在练习纸上自由安排同桌互说我把***安排在第几层第几室投影展示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安排的?其他学生判断)。
师:刚才我们用什么样的说法,描述小动物家的位置呢?(第几排第几个)教师板书。
三:小结。
师:小朋友,学了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呢?
(在整堂课中,叫学生回答问题时都是用请第几组第几个小朋友回答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真实有效地感受、体验位置。)。
6/7。
7/7。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实用23篇)篇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或者提出问题,并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
2.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发现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一)情境创设师:我们前边学习了如何解决问题,今天就和老师一起来复习一下本册我们学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情境铺垫,解决问题:
(一)情境一:猴子。
1.他们先来到树下,准备摘梨:课件呈现情境图,分步呈现两个已经条件。
2.谁来帮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吗?引导学生发现,没有问题,不能解决。
3.谁来提一下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树上还剩几只猴子?
4.谁能完整地把这个问题叙述一遍?
5.这道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你能帮助他们解决吗?来,试试看!
6.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7.指名汇报,集体讲评,教师画出线段图并完整板书解题过程。
(二)情境二:分桃子。
1.摘完了梨,我们来分桃子,课件呈现情境图:分步呈现图与已知条件。
2.这个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看图,得出:已知我们班27人,每人分1个桃子后,还剩4个。
3.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引导学生提出:一篮有多少个桃子?
4.你会解决吗?请独立解答。
5.学生解答完成后,让学生汇报,并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画出线段图,并板书解答过程。
6.小结: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可对照线段图来观察)。
(1)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引导学生得出:相同点是:都是已知两个条件,求一个问题,不同点是:第一题求部分,而第二题求总数。
(2)引导学生发现:这1道题是已知整体,求其中的一部分,所以用减法解决;第2题是已知部分,求整体或总数,所以用加法解决。
(3)情境三:比花多少。
1.多美的花儿啊,有牡丹、月季和菊花等。课件呈现情境图:
2.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3.课件呈现问题(1):月季比菊花多多少盆?
4.看到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引导学生发现:
(1)因为问的是月季花比菊花多的盆数,而没有问牡丹。所以,这个问题与牡丹的盆数无关,也就是说20盆牡丹是多余信息。
(2)因为我们要求的是月季比菊花多多少盆,就是求45比30多多少。
5.学生独立解答。而后汇报,讲评。
6.小结:
(1)如果没有刚才那位同学的提醒,你会不会出错呢?
(2)我们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应该怎么办?
7.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评价,不正确或不完整,教师要帮助其修改或补充。
(2)提出问题后,学生分析,解答。
(四)情境四:分糖。
1.课件呈现情境图:
2.学生观察:小明和红红分别有多少块糖?红红还剩多少块?小明还剩多少块?
3.呈现问题:
(1)红红吃了多少块糖?
(2)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完成。
(3)指名汇报,注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4)如果学生没能汇报完整,再请另外的学生补充回答出另一种。
(5)根据结果,带领学生再次理解“已知总数求部分”、“多余条件”。
4.小结:这个问题和前面的问题解决方法一样吗?引导学生发现:
(五)情境五:运梨。
(1)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完成。
(2)指名汇报,注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3)如果学生没能汇报完整,再请另外的学生补充回答出另一种。
(4)前面所解决的问题结果都是唯一的,而本题结果是多样的;
(2)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需要指出的是:不管用哪种方法,第一次运走的数量与再次运走的数量发生变化。教师可以举例说明。
5.呈现问题2:小平呢?
(2)学生独立解决。
(3)指名汇报,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师生共现给予评价。
(六)情境六:母鸡下蛋。(同数相加)。
1.课件完整呈现情境图:从图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2.你会解答吗?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汇报,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教师板书方法。
(7)情境七:分装鸡蛋。(减去相同的数)。
1.课件完整呈现情境图:从图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装满是什么意思?
2.你会解答吗?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汇报,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教师板书方法。(连减法、列表法、画圈法)。
三、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一)全课总结。
1.哪个同学来说一说: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拓展延伸。
1.课件呈现情境图:(各种商品及相应的价格)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2.理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来。
3.同桌互相合作,讨论交流完成。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实用23篇)篇三
1、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2、培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出示情景。
提示:其中损失成本18元,不要算成21元。
二、小组讨论。
三、汇报结论。
四、小结。
王老板和街坊之间事实上互不亏欠。王老板在这次交易中到底损失了97元。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6、小学趣味数学的校本课程开发教案。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实用23篇)篇四
设计说明:小学生在入学前就接触过各种形状的物体,生活中也到处都是这些形状的物体,但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建立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本节课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图形。一年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比较弱,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针对上述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在设计上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学生通过摸一摸、分一分、说一说、比一比、看一看、摆一摆等活动,获取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培养了自学能力。3、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形象喜羊羊引入新课,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思维活跃起来,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课前准备:积木教具箱子两个盒子学生准备积木球各种形状的小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认识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师:观察这些不同的图形,想知道它们能变成什么吗?
二、探究新知。
展开活动,提出问题。
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堆这样的积木,现在,你们就一起玩一玩吧!(分小组活动)。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玩到这里。为了便于下一次玩的时候挑选起来更加方便,我有一个建议,能不能把你们手中的积木先分类,再整齐地摆放回去呢?(出示课堂活动卡)。
师:小组汇报,请同学们将积木分组的情况一一展示。(有的按颜色分组,有的按大小分组,还有的按形状分组……)。
师:这节课我们就按他们分的这种情况来研究。(出示按形状分组的情况)。
三、引导体验,合作探究。
(一)球的认识。
师:我发现咱们班的很多同学都喜欢球。请每人拿一个球,放在桌子上。
师:(问一名学生)你拿的是什么球?(小皮球)你呢?其他同学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手中不同的球,说一说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
小结:我们把这样的形状统称为球。
师:除了刚才你们手里拿的这些形状是球,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球?
师:请同学们把球放在桌子上。
师:老师刚才提的要求是把球放在桌子上,可是我发现有的同学总是用手扶着球,这是为什么?(怕它掉在地上)。
师:为什么球放不好就容易掉在地上?
师:对,球是能滚动的。(板书球是圆形的,易滚动)。
(二)圆柱的认识。
师:球是圆形的,易滚动请同学们拿一个圆柱形的积木,先摸一摸,再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教师用教具演示上下两个面一样大)师: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圆柱。(板书:圆柱)。
师:生活中你见过形状是圆柱的物体吗?
(三)正方体的认识。
1.教师指着图画中堆积在一起的形状相同的积木,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形状。
师:拿一块形状是正方体的积木,用手摸一摸,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通过摸,感觉到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2.列举学生不同的发现。(学生发现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
师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的?能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吗?
师:还有的同学说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大,大家看一看是不是一样大?小结:通过数,知道了正方体有6个面。用心观察发现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大。
(四)长方体的认识。
师:(教师指着图画中长方体的积木)这些积木的形状是正方体吗?
师:请你从桌子上的积木中任意拿出一块,用刚才研究正方体的方法来研究一下这样的积木有什么特征。
汇报交流。
(1)每个面都是平的。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摸一摸)。
(2)长方体也有6个面。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数一数)。
请你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
(3)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一样大。(学生发现这一特征后,教师用教具演示长方体的这一特征)。
师:这些积木的形状叫什么?(长方体)。
师:我们把这种图形称为长方体。(贴图并板书)。
教师举起两块长方体(一般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们的形状。
教师再举起一块长方体(特殊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的形状。(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师:下面请同学们收学具,各组把积木装回袋子里。看来我们在玩积木的过程中也能学到数学知识。
想一想,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四、巩固练习。
师:看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展示各种图形)。
五、课堂小结。
认识图形。
球会滚动。
圆柱会滚动能直立。
玩、看、摸发现正方体有6个面,是平的长方体有6各面,是平的。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实用23篇)篇五
课前思考:
《“数学好玩”――分扣子》是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是在分扣子的活动中积累分类的经验。在一年级上册中已涉及到了分类的知识――《整理房间》,所以孩子已有了分类的基础。本课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分类,通过“议一议”“做一做”“想一想”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从头到尾”思考问题,并进行评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分扣子的实践活动,了解分类是需要标准的,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2、能力目标:经历实际操作的过程,初步提高把握图形特征、抽象出多个图形共性的能力以及整理数据的能力。在回顾、整理、交流活动中,初步学会全面合理地评价活动过程和方法等,发展自我反思能力。
3、情感目标: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教学难点:根据分类的结果,体会分类的标准不同,但结果一样。
教学准备:课件、扣子教具若干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趣引入:
生:1.可能是提出建议的这个怪物?
2.可能是个子最高的那个怪物等。
二、探究新知。
1、活动一:
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出示板贴。
师:数三声请全班同学坐好,【及时表扬】老师在黑板上也准备了扣子,可以拿下来换位置,请你到前面来分一分。两个人一起,边分边说。
选一小组学生上台,先汇报按照什么分,再动手分一分。
师:他们把扣子按什么分的?分成了几类?每种分法还能继续往下分吗?
生:按形状分成了圆形和方形(或者按扣眼数量分成了两个扣眼和四个扣眼)。还能继续分。继续按照扣眼数(或形状)。
师:最后经过了几次分类,分成了几类?
生:经过两次,分成了四类。
师:请大家看看,是不是这样分的?【ppt展示,并让学生根据图片说一说】。
生:按照形状分――再按照扣眼数分。
师:刚才老师听到有同学说还有其他的方法?谁能来讲讲别的方法?
选一小组学生上台,先汇报按照什么分,再动手分一分。
师:观察一下,同样的扣子,两次分类你有什么发现?
生:分类的顺序颠倒了。
师:那分类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ppt展示两次分类的结果】。
生:分的结果是一样的。
2、活动2: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个活动,谁来读一读?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请一组学生上台分一分。
师:大家看,他们第一次是按什么分成的两类?
生:颜色。
师:我们先看红色,红色扣子还能继续分吗?快看他们第二次把红色继续分,按什么分的?
生:按形状分的。
师:白色的有形状问题吗?
生:没有。都是圆形。
师:那么继续看红色部分,还能继续分吗?按什么分?
生:可以按扣眼数分。
师:那白色还可以按照扣眼数继续吗?
生:可以,并且动手分一分。
师:老师看大家那么积极,是不是还有不同的分法?【出示ppt】。
生:按颜色――形状――扣眼数,最后分成6类。
师:颜色分完之后,如果不按形状分,可以怎么分?
生:可以先按扣眼,再按形状。
师:那么我们看看还有哪些不同的方法?
生:分的结果都一样。
师:通过刚才两次分扣子的活动,谁能说说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想法?请翻开书,填写自我评价表。填完后,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给对方一点鼓励或者提醒。【小组活动中我们也要互相帮忙,互相提醒】通过今天学习的分类知识,看看能不能帮助小熊一家解决刚才的难题。
三、巩固练习。
小熊弟弟提了第一个问题:“城堡的主人是不是头上有角啊?”“对啊,是有角。”你看,熊弟弟一个问题,把怪物们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头上有角的),一类是(头上没有角的)。怪物们你一言,我一语说个不停:“光知道这个怎么能猜得出来?”那倒是,这样头上有角的怪物有13只呢,小熊弟弟非常会观察,看完了头上,接着观察脸。他问道:“城堡的主人脸上有胡子吗?”“不,没有胡子。”怪物们又开始吵吵了,“光知道这个能猜出主人吗?”熊弟弟两个问题问完,头上有角,脸上没有胡子的怪物有9只,又变少了。
生:还有5只。
生:只有两只了。
师:这两只怪物长得太像了,都是头上有角,没有胡子,身上花花绿绿,穿着红色鞋子。最后一个问题会问什么?“主人是有牙齿呢还是没有牙齿呢?”这两个怪物对视了一下,一个忽然捂住了嘴巴“这个不能告诉你”,熊弟弟一下子就猜出来了,这个头上有角,脸上没有胡子,身上花花绿绿,穿着红色绣花鞋,没有牙齿的就是主人。熊弟弟通过5问题,5次分类成功找到了主人,这时候主人说:“不,你们不能走!”熊弟弟吓了一跳,“为什么呀?”“和我们一起玩吧,今天是我的生日。”小熊一家和怪物们度过了快乐的一天。熊弟弟通过分类的方法把城堡的主人找出来了,所以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也要善于动脑筋。
一天结束了,城堡的主人很开心:“你这么聪明,我要送给你一份礼物!这些盒子里只有一个装着真正的礼物,只能提出三个问题,把有礼物的盒子找出来,你们能帮小熊弟弟完成吗?”
生:有礼物的盒子有没有蝴蝶结?
有礼物的盒子是花花的还是一个颜色的?
有礼物的盒子是圆柱还是长方体的?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类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自己学到的知识。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实用23篇)篇六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9、1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左右、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左右、上下、前后的方位。
2、能按左右、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初步学会用左右、上下、前后等词描述所在的位置,培养初步的位置观念。
3、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准确认识物体之间左右、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课前准备:课件、粉笔盒、书本、尺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观察:小朋友们,请观察自己宽敞、漂亮的教室,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设疑:它们的位置在哪里呢?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一认它们之间的位置。(板书:认位置)。
二、讨论交流,感悟新知。
1、出示主题图――教室。
提问: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教室里有些什么?
2、讨论交流。
(1)、组内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小明在小刚的什么位置?
(2)、小组汇报。(板书:国旗在黑板的上面,小明在小刚的前面。)。
(3)、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小明在小刚的前面,又可以怎样说?
3、分组讨论。
提问: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讨论后汇报:
地球仪在讲台的上面,讲台在地球仪的下面。
小红在小芳的前面,小芳在小红的后面。
4、联系教室内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
简要归纳小结:两物体之间有一定的位置关系,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下面。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前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后面。
三、拓展应用,深化提高。
1、做“想想做做”第一题的游戏。
2、做“想想做做”第2题。说一说你的前、后、左、右面是谁?
3、投影演示冰箱。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实用23篇)篇七
1、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理解“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理解“前后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3、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实际情境中物体的“前后左右”位置关系。
游戏图、电脑课件、题卡。学生准备:胶水。
一、朗读课文,认识字词
字:前、后、左、右
词:汽车、卡车、自行车
二、引导学生理解“前后左右”方位词。
1、在情境中渗透“前后左右”位置关系。
2、游戏中学习前后左右方位词。
3、应用生活,学习前后左右。
三、全课总结
谁来说说你今天都学到了什么?
1、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本节课教师始终不忘创设故事情境或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师首先创设了“帮助小动物合理安排房间”的故事情境,通过学生动手亲自摆一摆,初步感知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
2、教师还注重让学生在身边寻找答案。教师不局限于课本,让学生利用身边自己喜欢的事物,结合所学的知识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3、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善于利用声、形、象等创设优美愉悦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4、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由于幼儿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不强,教师有意在较复杂的问题上设计小组合作的内容,通过同伴间的'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白合作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重要性。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实用23篇)篇八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3、经历探索简单规律的过程,体验探索研究的价值和成就感。
4、结合生活实践,解决与时间相关的简单问题。
2、下面是飞飞提供的一家人9月份的工作休息情况,从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不能想个办法,推断出到飞飞生日那天,全家人是否都休息呢?
1、从9月1日起,按要求在日历表中分别标出父亲、母亲、飞飞各自的休息日。
2、请大家观察所标记的日历,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全班交流。
3、对照日历表中所作标记分别填写出三人9月份全部的休息日和几个共同的休息日。
4、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在9月份,飞飞全家共同的休息日有几天?现在你能告诉飞飞,9月24日这一天,全家能共同休息吗?你想对飞飞说些什么?猜:飞飞知道这个消息会怎样?听生日歌:提前祝飞飞生日快乐。
(1)仔细观察日历中加框的四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再找几组这样的数,验证结论。
(2)小组讨论:在日历表中你还能发现什么样的规律?
8、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在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日历表中找出了这么多的规律,这说明只要我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学会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就会发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从中你有什么体会?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实用23篇)篇九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3、经历探索简单规律的过程,体验探索研究的价值和成就感。
4、结合生活实践,解决与时间相关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下面是飞飞提供的一家人9月份的工作休息情况,从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不能想个办法,推断出到飞飞生日那天,全家人是否都休息呢?
二、探究规律:
1、从9月1日起,按要求在日历表中分别标出父亲、母亲、飞飞各自的休息日。
2、请大家观察所标记的日历,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全班交流。
3、对照日历表中所作标记分别填写出三人9月份全部的休息日和几个共同的休息日。
4、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在9月份,飞飞全家共同的休息日有几天?现在你能告诉飞飞,9月24日这一天,全家能共同休息吗?你想对飞飞说些什么?猜:飞飞知道这个消息会怎样?听生日歌:提前祝飞飞生日快乐。
(1)仔细观察日历中加框的四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再找几组这样的数,验证结论。
(2)小组讨论:在日历表中你还能发现什么样的规律?
8、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在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日历表中找出了这么多的规律,这说明只要我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学会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就会发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从中你有什么体会?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实用23篇)篇十
教学目标:
1、同学加深理解本册教材所学的内容,体验自身学校生活中存在的数学。
2、培养同学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前一段时间,俺们学校开展了一些体育方面的竞赛。想一想都有哪些活动?
同学回答:踢毽、跳绳。
问:想一想,还有哪些活动是你喜欢的?
2、活动:俺们到教室外面去比一比。
设计项目:踢毽、跳绳、跑步、拍球、跳“房子“、跳远、
(1)同学自由活动,教师巡视。活动时间15分钟。
(2)回教室同学汇报,其他同学帮着补充。
问:根据跳绳的,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a、可以说一说参与跳绳的一共多少人?
b、谁和谁一共跳了多少个?
c、谁比谁跳的多几个?
请同学列式解答这些问题,你是怎样想的?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思路?
问:跑步的.同学又是怎样的呢?
同学自由说,可能说谁跑了第几名?也可能说有几人跑?
其他同样方法解答。
二、指导练习。
1、出示准备的大挂图,根据同学活动项目填表,讲明图中各列的含义。
2、示范,根据同学跳绳人数在虚头像上涂色。
3、让同学把其他的板演在挂图上涂色。
4、教师提问:
(1)参与哪项活动的人最多?哪项最少?
(2)跑步的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5、同座相互提问,全班交流,充沛肯定同学的合理想法。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实用23篇)篇十一
教材第49~51页的内容。
1、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
2、沟通本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3、让学生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养成及时整理所学知识的好习惯。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沟通本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
一、回顾全单元知识
引导学生说出本单元学习的知识包括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师:在这些加减法算式的学习中,我们强调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哪句话?
引导学生说出强调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加减”。
师:对了,不管是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还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我们都非常强调“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加减”,我们把这句非常重要的话板书在我们黑板的中间,然后我们再围绕这句话进行知识的整理和复习。
板书: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加减。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二、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口算第73页第1题。
学生口算后,抽一个学生汇报答案,并抽一、两个题目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口算过程。如65+3,要这样想,5+3=8,60+8=68。
师:在口算过程中,你觉得哪几点比较重要?
指导学生说出口算中比较重要的几点是:
(1)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减;
(2)如果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一般先加减十位上的数,再加减个位上的数;
(3)在加减个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十位上数的加减结果。
师:在口算中,同学们归纳的3条都非常重要,如果哪一条弄错了,整道题就要口算错,我们看看这样两道题,分析一下它是在哪个地方算错了。出示:6+33=93,56-20=54,67-43=4,32+16=8。
学生讨论后回答,让学生明白第1,2小题是没有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减,第1小题把个位上的数加到十位上去了,第2小题是把十位上的数对着个数上的数减;第3,4题是忘记了加减十位上的数,只把个位上加减的数写了上去。
引导学生说出在口算时要特别专心,这样才能正确地口算出结果。
师:对,这一点也非常重要。下面请同学们看着第2题,专心地用你们掌握的口算方法算出每颗小芽上两个数的和与差。
学生口算后,抽学生回答结果,全班集体订正。
三、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师:在这个单元我们除了用口算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外,我们还学习了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用竖式计算34+43时,该怎样写竖式呢?同学们试一试。
学生用竖式计算34+43,计算完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上展示,让学生说一说写竖式计算的过程,全班订正计算结果。
师:在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又要注意些什么呢?
指导学生说出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加减;二是一般从竖式的个位上的数加减起。
师:同学们归纳的这两点都非常重要,是不是每个小朋友在计算时都注意了这两个问题呢?请同学们看着第73页上的第4题,检查这些小朋友写的竖式对不对,如果有错误,错在什么地方?把第73页上的第4题的图展示在上,然后抽学生一道题一道题地判断,找出错误的原因后,让学生用正确的竖式加以改正。
引导学生说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加减非常重要。
师:请同学们在计算中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方法完成第73页第3题,题目要求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
学生计算后,抽学生汇报,先抽用口算方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结果,再抽两道题要求学生说一说具体的口算过程;然后抽用竖式计算的学生把自己计算的竖式在上展示,抽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师:同学们都会计算了,下面请小朋友们用你们掌握的计算方法帮助小袋鼠找自己的妈妈。
出示第74页第5题,学生计算一道题上连一条线,抽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师:看来小朋友们学得不错,下面请同学们独立完成第74页第6,7题。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全班集体订正。
四、解决问题
师:通过学习同学们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和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下面我们用掌握的这些计算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出示第75页第8题的。
师:图中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学生回答略。
师:要求鹅比鸭多多少只,应该怎样想?
师:用你们喜欢的计算方法算出结果。
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然后问
学生:“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指导学生从两数和的方面提出数学问题并
指导学生解答。
师: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问题,同学们看一看第75页第9题,书上提出了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决?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中哪些是用我们现在掌握的计算方法能解决的?哪些是用这些方法还不能解决的?都可以提出来,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留到下个单元去解决。
学生先独立解答书上的问题,然后自己看图提问题来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集中起来,留到下个单元解决。
五、课堂小结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实用23篇)篇十二
学会观察会看钟面的结构,认识电子表和钟表表达的整时,会读、会写整时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操作钟表认识钟面的结构,获得看整时刻的方法,并能用语言比较清晰的说明看时间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时间,感受时间的宝贵,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按时作息。
二、目标分析。
学生不仅要会看钟面和电子表认整时,还会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有所感觉。知道什么时间该做怎么,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息习惯。本册只认识“整时”,将来会在二年级上册“认识半时”。因此,本单元对学生的后继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在钟面上认识整时、书写整时,并总结出看整时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几时过了一点”和“快到几时”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小钟表、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钟面。
1.课件出示谜语。
我有个好朋友,会跑没有腿,会响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请你猜猜看,我这个好朋友是谁?”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钟表。揭示课题。
2.自主介绍钟面。
(1)认识钟面。
要求学生观察钟面,把看到的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钟面上有12个数。
有表针:时针与分针。分针又细又长、时针又短又粗。
(2)由学生介绍大的钟表(教具)。
学生从大钟表上找出时针、分针。发现钟面上的指针总是在不停地运动。发现表针旋转的方向。并用手势表示转动的方向。
(3)认识分针、时针。
有学生介绍又细又长的针叫作分针;又粗又短的针叫作时针。分针、时针转得快慢不同,但是转动的方向一样。
【设计意图】利用动静结合的课件,再次强化认识时针和分针。学生在指一指、转一转的活动中感受动态的时间。为认识半时,理解时针在两个数的中间,表示过了几时没到几时做好铺垫。
(二)认识整时。
1.读写整时。
教师逐一出示钟表(课件)。
师:看钟表请思考,钟面上表示的时间你们认识吗?
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指导学生读时间和写出时间。
7:00读作:7时。
10:00读作:10时。
1:00读作:1时。
4:00读作:4时。
师:结合钟面表示的时间,想想你们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认识每一个整时都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渗透生活中处处离不开钟表。
2.整时时刻和钟面连线。
在学生反馈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问题。
3.发现钟面表示整时的特点。
师:钟面表示的时间叫作整时。观察钟面,整时的时候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随着学生的观察,教师引导学生依次看四个整时。让学生总结出:分针指向12的时候,时针指向7是7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0是10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是1时。最后让学生说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4.动手拨出时间。
(1)学生自主拨出时间,同学之间交流。
(2)展示学生拨的作品,同学们进行评价。
(3)教师出示钟面,要求学生说出时间,并写出时间。
重点强调12:00钟面出现的特殊现象。
5.从电子表中再认识整时。
(1)出示电子表12:00(课件)。
师:电子表现实的时间和我们写出的时间是一样。
出示7:00、10:00、1:00、4:00卡片贴到黑板上,让全体学生读一读。请你们观察整时的电子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总结:
整时:多少分。
(2)完成教科书第86页第2题。
(三)巩固练习。
1.判断哪个钟面表示整时,并说出理由。
2.说一说钟面上的时间接近哪个整时。
总结:两个钟面都接近10:00,第一个钟面不到整时,第二个钟面超过整时。
3.有序排列时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不同的语言描述时间,学生在比较、排序中强化对整时和接近整时的认识,为今后学习几时几分做铺垫。
4.猜时间。
先让学生猜这个钟表表示的时间。
在出示这个钟表提示学生。
5.做一做(数学书第85页做一做)。
师:小明晚上9时睡觉了,如果是早上9时,小明又会在干什么呢?
(四)欣赏古代计时工具。
师:这些古代计时工具,非常有用。钟表能帮助我们安排一天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希望每一个同学都用好小钟表,学会抓紧时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欣赏古代计时工具的过程中,保持对认识时间的兴趣,体会钟表的作用大。
(五)全课小结。
师:时间在滴滴答答的声音中悄悄地走了,但是又悄悄来了,我们先记住整时,今后还要认识几时几分呢。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实用23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每格表示两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
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学生身边事例的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情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认识每格表示两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准备:
课件、调查表、统计表、统计图。
教学过程:
(课前激励,暗含统计知识。)。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有几位动物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它们是谁呢?一起来看看吧!(电脑出示:猴子、松鼠、梅花鹿、熊猫。)。
师:有哪几位小动物来了?你最喜欢哪只小动物呢?
师:我看这几只小动物都挺可爱的,怎样才能知道哪只小动物最受欢迎呢?(生回答方法。)。
师:同学们真棒,你们说的方法其实就是统计的方法。(板题。)。
【设计意图:创设小动物来到课堂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二、自主探究,体验过程。
1.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数据。
师: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来帮老师统计一下,我们班喜欢哪只小动物的人最多,行吗?
师:那我们就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你们喜欢的方法来对全班同学进行统计,好吗?
(每组发一张调查表、统计表、统计图。)。
师:在统计之前老师有个建议,请同学们看大屏。
(电脑出示:建议:1.统计之前,小组成员商量一下分工。如:询问员、记录员、监督员、汇报员等。2.询问同学时应该有礼貌。3.把统计的结果整理后填入统计表。)(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统计结果。
师:谁来说说你们小组是如何进行分工合作的?统计的结果怎样?(组长汇报,教师板书填表。)。
师:同学们用了不同的统计方法,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更好一些?
3.引导学生完成统计图。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统计出了喜欢每种动物的人数,现在每个小组的桌上有一张统计图,请每组同学根据统计表的内容完成这张统计图吧!遇到问题随时提出来。(出示空统计图规格为9×9。)看哪组涂得又快又准。
【设计意图:由统计图格不够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合作涂格,教师巡视指导。)。
师:下面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统计图?(结合学生汇报,完成统计图其他项目。)。
4.结合统计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提出问题并解答。
师:(电脑出示:每格表示1个数量和每格表示两个数量的统计图进行对比。)通过同学们的统计,知道了我们班喜欢××的人最多,还知道了在统计图中,一个格不只可以表示一个数量,当统计的数量较大时,还可以表示两个、3个,甚至更多。你们可真了不起!现在就请最受欢迎的××来为你们表演节目吧!(播放小动物录像。)。
练习1。
师:节目好看吗?你们现在可真幸福,可以看到那么多制作精美的动画片,比如这几部动画片你们一定看过吧?(大屏出示:4部动画片名称。)。
师:老师也想没事的时候看一看。那么,先看哪一部好呢?
师:不过这次能不能想一个快一点的方法呢?
2年4班学生喜欢动画片统计表。
电脑显示:
统计结果:我们班一共有()人,喜欢()的人最多,喜欢()的人最少。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个统计表,同桌合作完成统计图。(生完成统计图。)。
师:谁认为自己的统计图完成得比较好,可以拿到前面来展示。
练习2。
电脑出示:2年4班同学喜欢健身器材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用你自己所喜欢的方法,来完成这个统计表并把它制成统计图吧。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相信你们一定都是爱护公共设施的好孩子。
师:同学们,你们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那么哪个小队是今天的胜利小队呢?请各小队赶快统计你们小队获得了多少个水果粘帖。
三、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就让我们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继续去解决生活中的其他问题,好吗?
大屏出示:请你实践:1.全班同学一天内看电视的时间统计表。2.你们家一周内使用塑料袋的统计表。3.选一件你感兴趣的事进行统计。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探索的机会,感受统计知识的实用性。】。
四、全课结束。
师:这节课4位小动物和我们一起学习了统计的知识,让我们和它们说再见吧!
反思:
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一个课前激励环节,意在渗透生活中的统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涂统计图时,学生根据原有认知自然采用一格表示一个数量的方法,结果发现格子不够这个问题,从而主动地从想办法解决问题过渡到新知的学习。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我启发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课的导入,再到练习题的内容都是学生身边的事例,充分地调动起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实用23篇)篇十四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91页。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1、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推理能力。
2、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合作和探索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能说出用“凑十法”计算的算理,并体现算法多样化。
教学课件、小棒。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0以内进位加法中的《9加几》,你还记得我们重点讲了什么方法吗?(凑十法)。那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有关《9加几》的知识,看看大家是否真正掌握了。
(一)大家一起来。
多媒体有关9加几的口算体,学生进行抢答。
算完后,挑2—3道题,让学生用“凑十法”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又快又准的。
如:9+8=17,见9想1,把8分成1和7,9+1=10,10+7=17。
(二)小火车开起来。
出示下列的连加法,学生开火车进行口算,为呈现新课做铺垫。
7+3+2=8+2+5=6+4+1=。
7+3+4=8+2+6=6+4+5=。
7+3+9=8+2+7=6+4+8=。
(一)播放动画,引出问题。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9加几》,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20以内进位加法中的8、7、6加几。(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师: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个小动画,看看动画里讲了什么。播放教材主题图运动会跑步动态情境(8个小朋友跑在前面,后面又有5个小朋友跑过来的情境)。
问:动画中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让我们求什么?
预设:前面跑步的.有8人,后面跑步的有5人,求一共有多少人跑步?
如何列算式?(8+5=13)。
(二)合作探究,多种方法学习8加几。
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这么快?先找人说一说,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讨论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师可以提示学9加几时,用了什么哪些方法,巡视同桌讨论情况,适时指导。
汇报方法:指名说一说用了什么方法计算的。(预设:点数,接数,画图,摆一摆等等)。
教师相机板书,并鼓励孩子们想出的各种计算方法。
(三)方法总结,反馈补充。
教师对学生所说的方法进行补充并总结,计算8+5=?时,可以用点数,接数,画图,摆一摆,凑十法。
(四)重点突破,解决问题。
重点讲解用“凑十法”计算8加几。回忆学习9加几,我们是如何计算的。
1、利用凑十儿歌,帮助回顾旧知。
师生拍手一起唱儿歌:1凑9,2凑8,3凑7来,4凑6,俩5相凑就满十。
2、理解“凑十法”思维过程,熟练说出算理。
师:要想凑成十,见9想1,见8想几呢?(想2)(见7想3,见6想4,见5想5)。
师指导学生利用凑十法说计算8加几的算理(板书指导说明):见8想2,把5分成2和3,8+2=10,10+3=13(指名反复练习算理,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3、练习巩固。
用凑十法计算下列各题:8+3=8+6=8+7=。
(一)创设情境,复习8加几。
(课件出示公交车,车上有关于8加几的计算题)师:去羊村必须要坐公交车,司机叔叔给我们出了几道难题,大家能答对吗?那我们开火车进行口算,口算后就可以出发啦!
(二)自主学习,用“凑十法”探究6、7加几。
计算:7+6=6+5=。
自学提示:
1、用“凑十法”完成上面两题。
2、跟同桌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生自主学习讨论,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用凑十法说说算理。
(出示懒洋洋、喜羊羊、小灰灰、灰太狼等人物图片)问:你想跟谁去玩呢?想跟谁玩就点开哪个人物,每个人物后面有关于8、7、6加几的练习题。
师:向慢羊羊村长总结汇报,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生自由谈论)。
这节课你们学的开心吗?羊村的孩子们也非常开心,他们祝大家学习快乐!我们下次再见吧!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实用23篇)篇十五
教学内容:
1.让学生学会观察图画,理解图画内容,知道图上加括号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中看清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1页2.创设亲身经历用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时空,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3.引领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5.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热爱我们的大自然,热爱我们的生活,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教学关键:
知道图上“大括号”和“?”表示的意思。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画面内容表达的意思,根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方法算出要求的问题。教具、学具准备:
活动式的情景图、小黑板、《一同去郊游》乐曲、录音机、图卡、口算卡片。
第2页。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实用23篇)篇十六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22—23页的内容。
1、在具体的情培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并学会5以内的数的加法。
2、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圆片若干个,实物展示台。
学具准备圆片若干个。
(今天,咱们的课题导游是一只漂亮的小狐狸。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第22页瞧一瞧,小狐狸给大家带来的数学问题是什么?(有几枝铅笔)。
一、创设情境,体会加法意义。
2、教师先拿出两支铅笔,再出示3支铅笔,让学生口述这一过程,再提问一共有几支?
3、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出来的?
4、师: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5、引导认识加号,感受加法。
6、说一说算式里数字的含义(教师进一步让学生对算式的含义进行扩展。)。
生1:还可以表示把2个苹果和3个苹果合起来。
生2:可以表示把2本书和3本书合起来是5本书。
7、摆一摆。
(1)教师引导学生用学具摆一摆。
师:小朋友们来个比赛,比一比谁拿得又快又对,拿的圆片个数要和老师拿的一样多。
(老师利用实物展示台摆圆片,先摆一个,再摆三个,学生看后依照老师的样子摆。)。
师:很多小朋友拿的非常迅速,你们能对刚才摆的,提个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
生:先拿出1个圆片,又拿出2个圆片,一共有几个圆片?
师:某某同学已经学会了提问题,真是不错,那其他小朋友是不是也会呢?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同桌说完,老师还可以再请一两名学生做个反馈。)。
师:同学们会解答这个问题吗?
生:1+3=4。
师:这“1”、“3”、“4”分别表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把抽象的算式放到具体的情况中理解)。
(2)放手让学生自己摆一摆,讲一讲,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师:现在小朋友自己按照课本摆一摆第2、第3小题的要求摆一摆,边摆边说出过程,最后把算式补充完整。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8、提出自己的身边的加法的问题,加深对加法含义的体验。
(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
学生反馈:
生1:我的笔盒里有3枝笔,笔盒外面有1枝笔,合起来一共有几枝笔?
(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并学会判断问题的对错及思考解题的方法。)。
生2:教室一边墙上有2张画,另一边也有2张画,合起来有几张画?
师:只要小朋友善于发现,在我们身边能找到许多加法的问题。
9、试一试。
(1)引导学生说明图意,并根据图意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组织学生结合图意与同桌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
1、第1题,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让其先根据算式摆学具,直观地得出每个算式的结果。
2、第2题,让学生根据图意,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学生可能会列出不同的算式,教师在集体反馈时注意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渗透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列出不同算式的数学思想。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实用23篇)篇十七
1、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2、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
3、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4、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数学的意义与乐趣。
教学重、难点。
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兴趣的产生。
谈话:小朋友们都爱玩,你们最想到哪儿去玩呢?这节课老师要带我们班小朋友到儿童乐园。(学生闭上眼后再睁开双眼的同时,课件出示儿童乐园情境图)。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刚刚升入一年级的学生对于第一节数学课,以儿童乐园游玩作引子,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从上课开始便能全心投入,进入一个学习状态]。
二、自主探索兴趣的维持。
1、初步感知。
(1)提问:在儿童乐园,你看见了什么?
分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2)描述: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荫,鲜花怒放,鸟儿欢快的歌唱,蝴蝶快乐的飞舞,小朋友们玩得多开心呀,他们有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
[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深切体验教师的可亲,课堂的可爱]。
2、数数交流。
(1)提问:儿童乐园里有好多东西,你能数出它们各有多少个吗?
(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3)选几名学生做向导,带领其余小朋友按顺序数数。
3、总结方法。
(1)展开讨论:怎样数数才能又对又快?
分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2)小结并强调一个一个按顺序数。(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等)。
4、抢答练习。
(1)提问:1个……学生接:1个滑梯;2架……,学生接2架秋千……(课件演示,从主题场景中逐个抽取10幅片段图)。
(2)自己看图说图意如:3架木马……。
5、点子图表示数。
我们可以用一些最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想用什么表示?我们就用点子图表示好吗?1个滑梯用1个点子表示(演示出现1个点子)怎样表示秋千的个数?为什么?怎样表示木马、飞机的个数?你还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充分地说)。
三、寓教于乐 兴趣的体验。
过渡:小朋友,美丽的校园就是我们的乐园,让我们一起到儿童乐园中去玩吧!(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找找数娃娃美丽的校园藏着许多数娃娃,你愿意找到它们吗?找到后与好朋友(包括老师)交流。
练练点子表示数(课前创设好特定场景)。
1位白雪公主、2条手帕、3个蘑茹、4朵花、5只篮子、6个苹果、7个小矮人、8只茶杯、9只梨、10只小碗。
[童话般的美丽场景,学生喜爱的童话人物,学得生动,练得有味]。
四、总结提升 兴趣的延伸。
谈话: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每一个数学王国的成员都正眨着智慧的眼睛看着我们,你们想与它们交朋友吗?你打算今后怎样做?学生自由谈论。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实用23篇)篇十八
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起始课,是在逐一计数的基础上,积累十进制概念活动经验的重要环节。教材通过“古人计数”的故事,渗透自然数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20以内的数,体会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会20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11~20各数。
2、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感受以“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又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了解古人发明十进制计数法的价值。
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我们整节课设计如下:
一、课前一首歌(数字歌)。
课前这首歌的选择也是为开课做铺垫的,整首歌中以1--7的数数为中心,孩子们不但放松了心情,还复习巩固了数数的方法。
二、复习导入。
有了“数字歌”的铺垫,老师引导复习就容易多了,如老师问道“你能按顺序说一说你学过的数吗?”孩子们就能迅速的说出来。
三、讲授新知。
1、观看视频了解古人计数方法。
以一段古人计数的视频开始今天的新课,不但可以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既体现了需要10以上的计数的必要性,又体现了数字的文化价值。
2、引导探究,建立模型。
(1)捆一捆,认一认。
教师引导学生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把10根捆成一捆的过程。体会到1捆代表1个十,一根代表1个一,合起来是11,用算式“10+1=11”来记录。学生在经历数一数、捆一捆,说一说的过程中,自然形成10个一是1个十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在操作活动中变得具体直观,易于接受。
(2)拨一拨,认一认。
通过微课让孩子们认识了解计数器,这一环节让学生借助直观视频,认识计数器,并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进一步借助数位理解11的组成,在充分操作后学习11的写法,加深对11的组成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对比11这个数,十位与个位上的“1”表示的意义是否相同,再次加深认识,突破重点难点。
(3)我说你摆:
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活动重点让学生经历19~20的过渡,体会小棒够10个就可以捆成1捆,巩固10个一是1个十,计数器上满十就要进一。
3、归纳小结--流程图对本节课进行归纳小结。
四、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一缕阳光(基础练习)。
完成学习单,带着学生写一写,说一说。
你会写数吗?有什么发现?
2、光芒闪耀。
猜数游戏,我说你猜。
通过这个练习让同学们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性的练习。
3、光芒闪耀(拓展延伸)。
拨一拨,给你两个珠子,你能拨出几个数。
引导学生经历“创造”数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和数位概念,体会的数学的乐趣。
整节课从动作认知到图形认知,再到符号认知。学生在充分认识数的过程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实用23篇)篇十九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1~92页。
教学目标:
1、认识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
2、使学生学会看钟表上的整时,会正确读、写整时。
3、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概念,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会认整时,会正确读、写整时。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学具钟、实物钟、头饰、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声音。
师:小朋友,竖起你的小耳朵,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呢?
2、出示主题图。
师:听到闹钟响起后,乐乐在干什么呀?请你们打开书本91页看看。
(思想教育:我们要向乐乐学习,听到闹钟响,就马上起床)。
师:请你们认真观察,你还发现了什么?
3、出示课题。
师:这些钟表的身上隐藏了许多小秘密,等待着我们去发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认识钟表)。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钟面。
1、联系生活。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样子的钟?
师:老师收集了各种各样有趣的钟,你们想欣赏吗?
2、同位说钟面。
师:欣赏完那么多有趣的钟表后,请你们拿起桌面上的钟,跟同位说一说钟面上有什么?
3、学生介绍钟面。
师:谁愿意大声地把你的钟面介绍给大家呢?
生:汇报(板书:12个数字12个大格)。
师:时针长得怎么样?分针长得怎么样?
生:汇报(板书:时针分针)。
4、动画钟自我介绍。
师:看到大家介绍得那么开心,动画钟也要把自己介绍给大家,请听。
5、归纳小结。
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还有时针和分针。
(二)、认识整时。
1、出示主题图。
2、讨论。
师:同位说一说,你是怎样看出是7时的?
生1:我是这样看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生2:我是这样看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生3:我是这样看的,钟面上有分针和时针,而且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3、练习。
师:你们都说得很好,老师现在想考考你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生:愿意。
出示钟表图:8时、6时、3时。
4、小结方法。
师:看看这些钟的分针,你发现了什么?
生1:分针全部指着12。
生2:分针全部指着12。
师:像这样,分针指着12的这些时间,就是整时。
刚才你们用了什么巧办法一下子就认出这些钟面上的时间呢?
生1: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就是8时。
生2: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6,就是6时。
归纳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板书)。
(三)认识时间的两种表示方法。
1、创设情境。
2、学写时间。
师:文字的表示方法怎样写呢?
生:先写7,再写时。(板书:7时)。
师:电子表的表示方法又怎样写呢?
生:先写7,再写两点,最后写两个0。(板书:7:00)。
师:(指着电子表的表示方法问)你在哪里见过这种记时方法?
3、练习。
(1)写8时、3时、6时(书本91页最后三个钟)。
师:你们真了不起呀,谁会写这些时间呢?(三名学生到白板板书)。
师:请你们拿出这张纸,在纸上完成,看谁写得又快又好。(同时进行)。
(2)连线(书本94页第1题)。
三、
质疑问难。
四、课间休息:唱《两只老虎》。
五、巩固练习。
1、游戏:找朋友(书本94页第3题的时间)。
师:看到大家表现得那么棒,现在老师请大家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谁想出来玩?
2、拔时间。
(1)拔8时。
生:嘎嘎嘎,谁是我的好朋友?(找不到朋友)。
师:这只小鸭子真可怜,找不到自己的朋友,请你们在学具钟上拔出小鸭要找的时间。(全体学生拔8时,同桌互相检查。)。
(2)同位互拔。
师:看来小朋友们都会拔8时了,你们想不想出一个时间考考你的同位会不会拔呢?
(3)拔一个喜欢的时间。
3、书本92页“小明的一天”
(1)看图说图意(课件出示7时图片)。
(2)写时间(书本92页)。
五、
总结。
全课。
老师要你们把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告诉爸爸妈妈,你会告诉爸爸妈妈你学会了什么呢?
六、作业设计——小小设计师:
运用你知道的钟面知识,设计一个你喜欢的钟面。
七、板书设计(附后面)。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实用23篇)篇二十
教学目标:
1、建立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2、初步认识钟表,会看钟表上的半点时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认识半点的方法,并会认半点时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认识半时的规律。
教学准备:
自备小闹钟一个,电脑课件一套,小动物的头饰多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电脑出示一组整点时刻,让学生认,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认的(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
2、师:请认真观察这些钟面,你发现了什么?
(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二、认识半点。
出示钟面:7时半、8时半。
2、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小结,得出规律:钟面上半时时,分针指着数字6,而时针总是指向两个数字的中间。
出示二个钟面上的表示的时刻,
3、认一认电脑出示图片(即书中第93面的做一做)。
师:请你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几时在干什么?
4、出示7时、7时半。
(教师小结)。
三、练习反馈,激活思维。
1、请你在你的钟上面拨一个你最喜欢的半点时刻,并说一说你为什么最喜欢这个时刻?
2、准备几把椅子,在椅子上挂出画有整时半时的钟面图片,请几位学生戴上标有相应时刻的头饰,玩就各位的游戏。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实用23篇)篇二十一
1.在具体的环境中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探索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
2.能正确计算十几减8的减法,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问题。
3.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体会算法多样性。
探索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并能正确计算。
理解十几减8的减法算理。
讨论法;操作法。
主题图,小棒20根。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引入:小朋友们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吗?这节课我们通过捉迷藏这个游戏来学习数学知识。
2、出示课题:捉迷藏。
3、出示主题图:说说图中的信息。
我们一共来了(13)人;现在只能看到(8)人。
4、提出问题:藏起来的有几人?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
2、列出算式:13-8=?
3、试一试,你会计算得数吗?
13-8=5。
4、集体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
学生的.算法可能有。
a10-8=2,3+2=5。
b8+5=13,13-8=5。
c13-3=10,10-5=5。
d13分成10和3,3-8差5个不够减,10-5=5。
…………。
5、摆一摆、圈一圈。
摆13根小棒,从中拿出8根,可以怎样拿?在桌子上摆一摆,圈一圈。让学生理解13-8=5的算理。
6、看一看,说一说。
看线段图,说一说13-8在图中表示的含义,并带着学生亲自数一数13往前数8个数,是5。
7、算一算。
12-8=17-8=。
这两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然后再说一说计算方法。
三、练一练。
1、用小棒和计数器做一做、算一算。
11-8=14-8=。
让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然后计算出这两题的得数。(也可以用计数器做一做)。
2、画一画,填一填。
让学生在数线上画出计算过程。
3、看图列式。
让学生说出图义,并尝试提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列式计算。
4、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先让学生算出得数,再尝试让学生说出每组算式的规律。
5、摘苹果。
把算式和得数连起来。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数学知识?
教学反思:
教材,设计,北师大,教学。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实用23篇)篇二十二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3左右。
二、教学准备:
1、课件、问题卡片。
2、在教室中间空出一条走廊。
3、要求学生准备好铅笔、尺子、小刀、橡皮、铅笔盒各一样。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教材分析:
《左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正确理解左右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点。
(二)学生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
它们的相对性及学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的基础上理解“左右”,
进一步通过对物体位置关系的探索,发展空间观念。
(三)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策略选择:
本课以活动课的形式,以六大块活动情境串连生成,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为一体,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左右的含义与相对性。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实用23篇)篇二十三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27《图形拼组》。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各种图形的纸片、圆纸片、胶水、剪刀。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的实际操作,加深对图形的感性认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能力。
4、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观察和动手实践中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在摆一摆中体验各种图形之间的转换与联系。
(二)教材分析:《图形拼组》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一些特征。
(三)学情分析: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有意注意时间短,但经过一学期多的系统训练,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思维活跃,在课堂上更多地还是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在练习呈现方式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孩子感觉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
(四)设计理念及意图:这节课通过先创设学生到聪聪、明明作客这样一个情境引入,再让学生参与活动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先是通过观察:“这些图形娃娃里藏着有什么秘密呢?”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折一折,进行比较,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长方形变成正方形,使学生认识到图形和图形之间是有联系的。再把圆形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变成4个三角形等等。一环接一环,过渡自然、连贯。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想出了很多不同的拼组办法。教师及时贴在黑板上,起到了示范、指导和鼓励的作用。整堂课,教师尽可能让学生多尝试、多动手,让他们在有趣的活动中去探索、去体验、去创造,并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了图案美、数学美。
(一)情境导入,活跃气氛。
1、课件出示聪聪、明明两张图片,邀请学生到他们家玩。学生四人搭火车唱着歌前进。
学生:按四人一组侧身,左手搭在前排学生的肩上,右手做火车的轮子绕圈滚动。唱:火车头,呜呜叫,拉着车厢快快跑,轰隆隆,唱着歌儿,向前进,向前进,向前进。
2、认识聪聪、明明家门口的图形娃娃。
学生观察回答,教师同时贴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
3、研究长方形的秘密。
师:小朋友们自己先想一想,再说给同桌的伙伴听。(学生自主学习、反馈1)。
生1:我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
生2:我发现了长方形的边有些长,有些短。
师:谁还有不同的发现?(反馈2)。
生:我发现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是一样的。
学生之间可以有疑问地进行自主评价,同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验证。
4、学生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发现并上台演示正方形的特征。
师:小朋友们,刚才你们一起用自己的小手玩了玩图形,发现了图形里藏着好多好多的秘密,其实我们还可以让图形来变魔术。就看我们的小朋友们怎么变,怎么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图形变变变”(课题出示)。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2、出示第一道菜,叫“月饼拼盘”。要求学生用圆形变成一个正方形的月饼?请小朋友们打开我们的书第28页自己看一看做一做,同桌讨论一下应该怎么做?一生上台讲解。学生自主学习。
4、聪聪明明的妈妈看到小朋友们这么聪明,她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个好玩的游戏————有趣的七巧板(出示),七巧板的游戏已有千年的历史,它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一幅七巧板,它是用一个正方形分成7份得来的,大家认真的观察七巧板是由几块什么图形组成的?现在就用七巧板来拼图,比比看谁拼的图最好看。学生动手。
5、刚才小朋友们拼得实在是太棒了,我把你们拼的图案都集中在电脑里面,大家请看。
这些都是你们自己动脑筋,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拼出的美丽图案,真不简单,可见,将来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就在你们里面。
(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我们去了聪聪明明的家,自己亲手做了两道菜,知道了图形之间有那么多的秘密,也用图形拼出了很多好看的、有趣的图案,我们成了小小设计师、厨师。今天我们在聪聪明明家也玩了一天了,应该要回去了,小朋友们准备好,我们要坐火车回来了。(放音乐)。
上课开始,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以孩子们喜欢的卡通人物导入,旨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自主去评价,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必要的指导。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注意去倾听,而且自己也要注意去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评议点,从而适时引导学生介入评价。如长方形的上下、左右两条边是否一样长,需要动手折一折,这些都是要教师加以肯定的评议点。
这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索、合作与交流,发现了正方形的特征,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能力,同时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创设让学生帮助别人做“菜”的情境,激发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感受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沟通几种图形之间的联系及做“家务”的乐趣。
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练习,使学生能轻松地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在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的练习,让学生自己设计拼摆“七巧板”的图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造欲得到满足,进一步体会到“图形的拼组”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整个活动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全体学生能积极热情地投入到活动之中。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五、教学片段实录:
师:好,聪聪、明明的家到了。今天他们家打扮的真漂亮,有这么多的图形娃娃在门口欢迎你们,你们想进去看看吗?他们有问题要考考小朋友们:在这些认识的图形娃娃中你认识哪些图形?(出示贴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
师:这么多的图形娃娃,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里藏着什么秘密。请小朋友们拿出桌上长方形的纸折一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自己先想一想、再说给你的伙伴听一听。
生1:我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
生2:我发现了长方形的边有些长,有些短。
师: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生3:我还发现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是一样的。
生4:(学生站起来问)生3,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我刚才把长方形的上面与下面折了一下,发现了上面的那条边与下面的那条边是一样的。
生4:我也试一下,(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高兴的笑着说)是啊,是啊,我也发现了。
生5:陈老师,我也用“生3”的方法,发现了长方形的左右两条边也是一样长。
师:是嘛,那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吧。
生6:陈老师,我刚才通过对折,发现了一个长方形可以变成两个正方形。
课堂上出现一阵混乱,有个小朋友说是,有的小朋友说不是,有些小朋友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生7:我的这个长方形对折之后,不是两个正方形,而我的同桌对折之后是两个正方形。(如下图:)。
生8:我刚才把长方形剪一剪,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而且可以摆出不同的图形。(如下图:)。
在这个学生的启发之下,其他的学生纷纷拿起手中的剪刀,把一个个长方形剪一剪,拼成自己喜欢的图形。
六、教学反思:
小学生学习数学与具体实践操作活动分不开,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数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培养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能力,而动手操作可以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使脑、手、口在同时动的基础上从直观现象到抽象出算理算法,展现知识的构成过程,分散难点,以便把新的知识内化成符合自己认识水平的知识结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为此,重视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对“图形拼组(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从操作入手,引导学生在自主评价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可以更好地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学生最初的发现比较表面,后在教师引导下,放手让学生自主评价,知道了长方形有哪些特点、长方形可以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变成其它图形,使知识逐步趋于完善。正是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发现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反思,展开了积极的讨论甚至争论,真正使学生介入了思维活动。学生也再次切身感受到在实践中动手操作的乐趣。这无疑对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大有裨益。
那么,为什么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呢?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几点启示:
1、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不仅能真正确立起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的主体地位,也能确立他们评价主体的地位,使他们能摆脱习惯于接受老师指导、评价的束缚,树立动手操作的信心,获得“我能行”的体验。
2、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要求学生关注自己或他人的学习过程,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对动手操作进行深入地反思。要对自己或别人的发现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必须去倾听,去思索,哪些是好的,哪些还需改进。这种思维活动的真正介入,可以使学生对图形的特点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是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3、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魅力。上述案例清楚地表明,一个人的发现也许是不够完善的,但大家都来动脑筋,都来参与,就可能得到一个比较完善的发现。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对学生自主评价的过程就是一个调动大家都来参与动手操作的合作过程。特别是在合作过程中的交流与对话,必将会点亮每个合作者的智慧的火花,在扬弃中凝炼思维,发展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学生的自主评价是评价的最重要的一种,教师在课堂里应充分利用,但是在课堂实践中,实施自主评价也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逐渐改进。
自主评价比较费时,因此进行一次自主评价,需要教师花较大的精力。教师要在有效的准备时间里做到高质量的自主评价教学,就需要平时多积累对学生个体的了解程度,做到教学自主评价时能有的放矢。这方面,给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一些新教师往往显得手足无措。因此在新课改教学中,提高自主评价质量,对教师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在学生方面来说,自主评价的一个问题是有的时候学生往往说不到“点”上,有时甚至会离题很远。虽然促进学生的扩散性思维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但是在一堂课上如果没有一个主题,则会对该课的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学生出现跑题时,教师应该及时的予以补救,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堂主题上来。这时候教师就要把握一个“度”。合理地运用这种评价方式,既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某一点,也不能让由学生思维信马由疆。这方面也给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总之,自主评价教学应该由学生与教师共同来完成。在自主评价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拓展性思维既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课改的基本方向,因此应该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