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分析范文范本的篇章结构和语言表达,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思维逻辑。接下来是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借鉴。
听课记录记录情况(汇总17篇)篇一
1、区别1——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并理解其含义。
2、能进行10以内单数和双数的转换。
3、激发幼儿对单双数的兴趣,能积极主动的参加数学游戏。
带10以内数字的萝卜图片若干;贴有单数、双数标记的纸箱;单数和双数汽车多辆;音乐《拔萝卜》。
1、拔萝卜:
教师以谈话形式导入“拔萝卜”。(这里可播放小段音乐《拔萝卜》,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幼儿兴趣。)
2、数萝卜:
1、教师展示六行萝卜图片,请幼儿观察。
2、教师依次提问,请幼儿一起回答:(为以后的给萝卜找朋友打基础)
(1)、数一数一共有几行萝卜?
幼儿回答:6行。
(2)、数一数每行有几个萝卜?
幼儿依次回答:1个、两个、3个、4个、5个、6个。教师依次把数字1、2、3、4、5、6写在相应的位置。
3、给萝卜找朋友:
(1)、教师说明给萝卜找朋友的要求:两个萝卜一组圈在一起。
(2)、分别请幼儿按要求圈出每行的萝卜。(每圈一行教师都要严格把控,并及时和幼儿研讨,使幼儿正确理解单数和双数,突出教学重点。)
教师小结:两个萝卜一组圈在一起,不能找到好朋友的是单数,能找到好朋友的是双数。图上的单数有1、3、5,双数有2、4、6.
4、摆萝卜:(深入探究7——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及体验单双数的转换,以此进一步巩固幼儿对单双数的理解与应用,突破教学重难点。)
(1)、请幼儿拿出小椅子下面的萝卜图片,先摆好6个萝卜,请幼儿给萝卜两个两个找朋友。
摆好后请幼儿汇报结果:6个萝卜,2个2个找朋友,没有剩下,它是双数。
(2)、教师提问:怎样变成7个萝卜?
幼儿回答:“添上一个。”
教师提问:请幼儿给萝卜两个两个找朋友,会怎样?
幼儿之后回答:2个2个找朋友,剩下1个,它是单数。
......
教师按以上方法,依次进行到给10个萝卜。
师幼总结:10以内的单数有:1、3、5、7、9,10以内的双数有:2、4、6、8、10.
5、收萝卜:(巩固练习,初步验收教学成果。)
教师说明游戏规则:
(1)、选四名小朋友分别背上标有单数、双数的小筐。
(2)、其他小朋友一起拔地上的萝卜,经过自己判断萝卜上的数字是单数还是双数后,再放入对应的筐里。
开始收萝卜。
教师和幼儿一起检验游戏结果,如发现错放的请幼儿一起纠错并改正。
运萝卜:
教师说明游戏规则:请小朋友分组将单数萝卜和双数萝卜分别运到单数汽车和双数汽车上。
游戏开始,教师巡视,检查幼儿游戏成果。
听课记录记录情况(汇总17篇)篇二
一、同步点评,需改进的的地方:
引入课题时自然、活泼、贴近生活,但与教学内容无关。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中的学生演示工具让学生展示积极参与、多参与活动。同时,教材中的知识窗内容可在适当的时候加入教学中,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发展的机会。
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任务,如一部分学生完成较好、较快、可以帮助其他学生完成,整体效果会更好。教师教学中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激情,去激发、唤醒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改变学习方法,如一部分学生完成较好、较快、可以和其他学生一起互相帮助合作、探究完成,整体效果会更好。
教师用《老和尚讲故事》引入本课,在讲到:“换行”——“找到插入点”——“粘贴”这个地方的时候,过程较仓促,如果能继续引用《老和尚讲故事》小故事,引导学生是对这篇文章修改,每段要另起一行(换行),学生就能理解得更加具体实际,这也和第三节《对作文进行修改》成为本章节中真正的一部分,也体现了和学科等知识的整合。这样学生在处理“换行”找到插入点“粘贴”时有的放矢。
1、讲授过程中,教师语言要规范。
5、根据教学对象的家庭条件,可在完成教学后布置家庭作业,完成课后的作业。
4、活学活用,互相访问共享内容,互相讨论,也可分组进行;
5、教师在讲解过程中用词应注意规范、统一,不变应万变。
1、教师应该给于肯定。
2、课堂气氛稍显严肃,学生不够活跃,回答老师问题的学生太局限。
3、结束有些仓促,总结,设计展示历代名人诵孔子的名言的环节。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孔子的伟大,最后展示孔子的名言名句,更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孔子的金玉良言,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从学生的角度评课:
学生活动积极参与,能在教师的调控下进行学习操作实践,从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中让学生循序渐进的获得新知,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思想。
学生能够按照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学习活动,耳听、眼看、动口,动脑思考、交流、合作、演示、实验等活动,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学习、实践,学习兴趣浓厚。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不能够和其他同学一起完成活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没有积极寻求同学、教师的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养成思考、交流、合作、演示、实验等活动的习惯,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学习、实践,学习兴趣浓厚。
三、从教师的角度评课:
教师能够把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中,精心设计了本节课,无论是新课的引入、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还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布局能够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课题采用蓝猫300问。
最后引用《给刘翔哥哥的一封信》文档,插入图片,烘托文章的主题。
教学过程流场。
教师重视了课外知识的拓展。能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进行教学;能结合实际及时从网络上收集信息,教师能抓住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即时产生的资源。体现民主的师生关系。但激励、调控、评价没有跟上,这是教学气氛的直接原因。教师不仅要评价,也要让学生参与评价。
四、总体评价:
孩子学习活跃,积极性很高,能在老师创设的各种情境中认读拼音。是否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复习内容的权利。给孩子创设各种情境,让他们在掌握主要知识的基础上,更有方向性选择自己喜欢或者掌握扎实的知识部分,来和不同类型的同学合作、交流。不知这种形式是否可行。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年龄小、知识接受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等因素,教师安排教学任务,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中采用教材中引用的文章《保护鸟类》,并让学生齐读文字内容,调动引导学生一起学习,学生参与活动、回答问题积极性高。教学任务按计划完成。
教师授课富有激情、声音清晰洪亮。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循序渐进的获得新知。
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任务,课堂气氛活跃。
教师根据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设计、实施教学。课堂上教师语言规范精炼,声音洪亮、活泼,这也正是年轻教师在课堂教学一个特点。
1、教学任务完成,把握了教学重点;
2、教学过程完成的较仓促,难点部分没有突破。
1、教学任务完成,课堂过程较流畅;
备课充分,内容娴熟,驾驭自如,表达准确,清晰流畅。
能调动学生情绪,课堂气氛活跃,互动充分。
严格管理课堂教学秩序,能有效组织教学,教学效果好。
听课记录记录情况(汇总17篇)篇三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让学生经历“称”的过程,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对重量进一步的体验,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分享,培养学生统计、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多种形式的操作感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硬币、台秤、电子秤、人体秤、两袋盐、水果、奶、快餐面、沙子、大米等各种物品。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三名同学到前面来做背一背的游戏,谁想来?
生:(3名同学分别是胖、中、瘦)
师:请你们三个互相背一背,然后说说自己对同学的体重有什么感受?
生1:我觉得沈春鹏最重,王宇洋最轻。
生2:我觉得沈春鹏比高一民重。
生3:我觉得王宇洋很轻。
师:看来,人是有轻有重的。那我们身边的物体是不是这样呢?现在就请你任选两种不同的物体,用两只手掂一掂,互相说说你的感受。
生:(掂物体,感知轻重)
生1:一袋盐和一袋奶比,盐比较重,奶比较轻。
生2:一桶浴液比一袋方便面重。
生3:一块橡皮比一本字典轻很多。
……
师:看来我们身边的物体也是有轻有重的。以前我们学习过计量长度的单位有哪些?
生:有米、分米、厘米、毫米,还有千米。
师:那你知道在生活中有哪些计量物体重量的单位呢?
生1:我知道克、千克和吨。
生2:我还知道公斤和斤。
生3:我还知道毫克。
师:你们知道得真多,看来你们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了。在这些单位中,克、千克、毫克和吨都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千克和克。(板书课题)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1)称一称。
师:要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
生:应该用秤称一称。
师:你们都认识什么秤?
生1:我认识弹簧秤。
生2:我认识台秤。
生3:我认识电子秤和天平。
生:1000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我看到袋上写着一袋盐是500克,那两袋盐就重1000克。
师:我们用秤称一称,验证一下好吗?谁会看这种台秤,说说怎么看?
生:现在什么也没放,指针指向0,如果指向1就是1千克,指向2就是千克。
师:也就是指针指向几,就是几千克。请每个小组选两名同学拿着两袋盐到前面来称一称。
生:(分别称出2袋盐的重量)正好1千克。
(2)掂一掂。
师:请同学们把2袋盐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一下这1千克的重量。
生:(操作感受)
(3)估一估。
师:同学们都感受到了1千克的重量,现在我们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请同学们借助1千克盐的重量带给我们的感受,估计一下你们小组的水果几个大约重1千克,看看哪个小组估计得最准确。
生:(用袋装水果,估计重量)
生1:我们小组估计8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生2:我们小组估计6个桃子大约重1千克。
生3:我们小组估计11个橘子大约重1千克。
师:现在你们就来称一称吧。
生:(把小组估计的水果放在秤上称。)
生1:(8个苹果)多了一点。
生2:(6个桃子)也多了一点。
生3:(11个橘子)还是多一点。
师:那你们(生3)能不能调整一下?
生:拿下来1个橘子。
师:大家快看,这回差不多是1千克。同学们真了不起,第一次估计1千克的重量就已经很接近了。刚才,小组在活动的时候,老师发现有1个小组的做法和大家不太一样,我们听听他们是怎么做的。
生:我们小组先是掂一掂2袋盐,再掂一掂5个桃子的重量,感觉有些轻,就又加了1个桃子,再掂一掂,差不多,才认为6个桃子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师: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这种方法很好,可以估计的更准确一些。
师:他们一边估计,一边比较,有一种严谨的学习态度,希望其他同学也能象他们小组学习。
(4)找一找。
师:我们知道了1千克的重量,在你们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大约重1千克的?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生:2袋挂面、4袋奶……
(5)猜一猜。
师:老师这有两样东西,(出示:一大堆棉花,一小堆铁钉)你们猜猜哪个重?
生1:棉花重。
师:为什么?
生1:因为棉花那么一大堆,比铁钉多,所以棉花重。
生2:我猜可能一样重,因为铁沉。
师:到底谁说得对?你们自己想办法验证吧。
生:(有的掂一掂,有的称一称)一样重。
师:那我想问问,刚才说棉花重的同学,你们现在有什么想法?
生:物体的轻重不能光看堆大,堆小。
师:是啊,物体的的体积大,但不一定重;体积小,不一定就轻。
(6)拎一拎。
师:老师这还有些东西(大米:2千克,沙子:3千克,油:5千克)同学们拎一拎,感受这些物体大约重几千克?再看看下面的标签。
生:(分组拎物品,感受几千克的重量。)
(7)说一说。
师:除了这些,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重量的还有哪些?
生:青菜、面粉……人体的体重。
师:想称称自己的体重吗?好,到前面称称吧,一个人称,另一个人读数。
生1:王帅的体重是29千克。
生2:徐哲的体重是28公斤。
师:28公斤也就是28千克。
2、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师:同学们知道了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的重量,我这有一枚2分硬币,我们称称它的重量。(放在台秤上)
生:太轻了,指针根本没动。
生:用“克”做单位。
生:1克。
师: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重量,小组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生:(动手操作,感知1克)
生1:太轻了,我好象一点感觉也没有。
生2:太轻了,手里好象什么都没有。
师:这1克的重量非常轻,看看学具盒里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克?
生:扣、2个曲别针、一个小药片……
生:3粒花生大约重1克。
师:我们称称看,3粒花生的重量是不是1克?(在天平上称超过1克,减1粒,再减1粒。)大家看,像这样的1粒花生的重量大约是1克。
师:用手掂一掂你身边的比较小的文具,估计一下它的重量。
生:一支铅笔大约20克,一块小橡皮大约1克,一张纸大约5克……
3、建立千克与克的联系。
师:老师这有一大袋和一小袋米,小组互相掂一掂,估计一下它们的重量。
生1:我估计大袋大约100克。
生2:我估计大袋约重150克。
师:老师告诉大家,课前老师已经称好了它的重量,是200克。那小袋的呢?
生:大约50克。
师:对了。每组大小两袋米合起来重多少克?
生:重250克。
师:那计算一下,4组合起来呢?
生:1000克。
师:来,我们把这些大米放台秤上称一称,读出数来?
生:1千克。
生:1千克=1000克
师:(板书结论)我们还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千克和克,有谁知道?
生:千克用字母kg表示,克用字母g表示。
师:那我们还可以写成1kg=1000g
三、总结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际操作,亲身感受并了解了千克和克的实际重量。我们看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课后,请同学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更多的实际问题。
点评:
本课教学流畅、自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色:
一、从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老师通过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又蕴涵着数学问题的活动,让学生不仅可以多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重量,逐步建立起重量单位的正确观念,而且还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一些有关的常识;通过感知,拉近了抽象的“重量”与形象的距离,使学生感到容易理解。而让学生去掂一掂物品的重量这一活动,就是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证明我们学习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从这些方面,让学生切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二、提供学生充分实践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得到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中明确指出:“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本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自己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各人思维也不尽相同,思维的交流常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可以更多地满足认可与欣赏的需要,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认识数学,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互助互学,集思广益,让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养成与别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
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时老师采用了学生喜欢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探求、主动合作、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亲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听课记录记录情况(汇总17篇)篇四
“锐角三角函数”属于三角学,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从《数学课程标准》看,中学数学把三角学内容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放在义务教育第三学段,第二部分放在高中阶段。在义务教育第三学段,主要研究锐角三角函数和解直角三角形的内容,本套教科书安排了一章的内容,就是本章“锐角三角函数”。在高中阶段的三角内容是三角学的主体部分,包括解斜三角形、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和简单的三角方程。无论是从内容上看,还是从思考问题的方法上看,前一部分都是后一部分的重要基础,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是学习三角函数和解斜三角形的重要准备。
本章包括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主要是正弦、余弦和正切的概念),以及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等内容。锐角三角函数为解直角三角形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也为锐角三角函数提供了与实际联系的机会。研究锐角三角函数的直接基础是相似三角形的一些结论,解直角三角形主要依赖锐角三角函数和勾股定理等内容,因此相似三角形和勾股定理等是学习本章的直接基础。本章重点是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直角三角形的解法。正确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才能真正理解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从而才能利用这些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绕满远老师在上课时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比较准确,能以学生的现有水平,重视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复习,从而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的传授。课堂上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目标,有机整合教学资源,努力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在进行新课时,教师抛出一个问题:一副三角板有几个锐角?分别是多少度?它们的三角函数值分别是多少?请同学们相互交流。接着,老师又提出更深刻的问题:对以上问题你是怎么做的?是怎么想的?这个让学生“怎么想的”说出来是对学生深层次的引导和启发,而且我认为,把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说出来,让学生从“说数学”的高度使学生的思维层次再上一新台阶的处理方法令人赞叹。
在老师的引导下启发下,结合三角函数的定义,很快完成了求30°、45°、60°的三角函数。怎样让学生记住这几个函数值呢?老师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首先,开始一个测试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仅仅是理解了函数值的求法还远远不够的。“哪位同学已经知道各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请举手。”过了一会儿,有两个学生举手,老师让一个学生提问,另一个学生回答。结果,回答不是很流畅,出现百分之三十三的错误。在事实面前,使学生认识到记忆三角函数的重要性。于是老师介绍了多种方法,在介绍这些方法时不断提高问题的质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努力使学生的知识得到迁移。这堂课知识教授准确科学,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看教师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
1、看教学思路设计
这个教学思路由易到难,不断拓展。既完成了教学目标所规定的知识内容,又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方法和能力。在记忆三角函数值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当时,正弦值是怎样变化的?利用这个结论,给出一个问题,比较 和sin17°35′的大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函数值的变化规律。上课的脉络和主线清晰,他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案。做到各知识点的合理编排、组合、衔接、过渡。
2、看课堂结构安排
以课程目标为主线,教师采用复习、引导、启发、探究等教学方法,课堂安排紧凑。绕满远老师上课特点鲜明,节奏快语速并不快,不是给人以慌里慌张的感觉,相反却使听课老师感到轻松自然,没有担心感和压抑感。
教学过程中层次分明,语言稳重得体,不失诙谐和幽默。在课堂上既有老师的理论阐述,又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既有问题的不断抛出,又有学生的奇妙对唱,一曲和谐,给人一份享受。总体感觉这堂课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1、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把关注学生放在第一位,时时处处以学生的课堂表现为自己下步教学的出发点。对于三角函数值的理解和记忆既能充分让学生暴露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又实时扑捉到学生存在的问题,发现学生的思维缺陷。
学生的演板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好方法。绕满远老师对此很重视,不惜利用宝贵的时间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矫正和耐心的指导。关注学生课堂表现,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暴露教师教学问题是绕满远老师特别设计和关注的。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将获取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真正懂得将本学科的知识与其它相关的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相关的学科中去,解决相关问题,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掌握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这节课有很多地方都是要联系生活实际,把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能适时、适当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得以体现。
板书设计科学合理、语言精练、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教态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语言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教学语言的语调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数学语言表达正确。
教学效果好。学生学到了知识,体会来思考问题的常用方法。使学生养成注重细节,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同时学到了课本以外的许多知识方法和态度。教师的榜样作用得以体现。
听课记录记录情况(汇总17篇)篇五
李爱卿:
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教学中卢老师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主要是感知语言,因而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同时,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二)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中,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如“走了许久,远远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一句,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入手,注意句中为什么用“!”。体会作者见到河时,那分惊喜,这样的逐层设疑理解,能掀起学生层层思考的涟漪。
(三)读书方法指导: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是: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说出自己见解;大声朗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析表现手法,用以指导写作。
张彩霞:
本课时教学,卢老师注重让学生大胆尝试,自读、自语、自动地发展。
(一)尝试预读,激起阅读兴趣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草原美景的图片,上课时用实物投影展示给大家看,再放录像,让学生边看边想象,最后依据预习中提出的要求,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尝试着在旁边注上自己的体会。
(二)尝试感知,理清文章条理。
1、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理清条理: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
(三)尝试感悟,谈出自己见解。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质疑研讨为主线,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学生大胆尝试,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自己讨论,方法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则点拨关键处,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讨论,你认为哪句话最美?美在哪?
2、仔细品读课文,尝试大胆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3、尝试有感情朗读,体会草原的辽阔壮美及作者喜爱之情。这时,让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点拨一些重点词句。如: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都像很无边的地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用比喻的,把羊群比作大花,具体恰当地描绘出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张雪云:
学生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可见平时训练很到位。(如出示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去读,教师引导理解)突出了重点,如草原的美丽风光是课文重点,教师引导学生做了重点处理。
于爱英: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杨雪梅:
教师对教材把握得好,做到了顺学而乐,以学定教。吕学贞:
卢老师注重尝试运用,注重积累、迁移。
1、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仔细读一读,说一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观察一处景物,写一段话,用上打比方的表现手法。本堂课,教师重点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没有繁琐的一问一答,没有教师琐碎的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自读、自悟,课堂上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真正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听课记录记录情况(汇总17篇)篇六
2.重点和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重点是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这些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常常要用到,要求学生掌握.对顶角的概念是结合图形描述的,这样描述,便于学生在图形中辨认.教学中不必让学生背这些词句,而是让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教给学生在图形中如何辨认它们.辨认对顶角的要领是:首先要有两条直线相交构成四个角的前提条件,再找其中有公共顶点没有公共边(或不相邻)的两个角,就是对顶角.
(2)本节课的难点是对顶角性质的证明和书写格式.要证明两角相等,这对于刚学习推理证明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回忆至今为止已经学过的关于两个角相等的定理,使学生自己联想到“同角的补角相等”这个定理,从而受到启发获得证明的思路.可先结合图形用文字语言叙述推理过程,然后再“翻译”成符号语言的几何推理格式.要特别注意使学生明确每一步推理的.根据.
3.教法建议。
(1)因为本节是由相交线的模型――用钉子固定的两根木条来引入的.所以教师要事先准备好教具,先让学生观察模型,对相交线建立感性认识,然后在从模型抽象出两条相交直线.或用我们提供的课件来引入本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讲完了对顶角的定义后,可以用以下方法让学生感受对顶角的特征,探索其性质.老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剪刀,在讲台上演示.老师不停地变换剪刀的边所成的角,让学生思考,在剪刀的边所在的角中,哪些角是对顶角,哪些角是邻补角?让学生在变化中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意义.
(3)本节课的内容适合启发式教学,教师可以先拿出相交线的模型,转动木条,观察角的变化,然后抽象出两条相交直线,再让学生观察四个角的特征,这四个角根据位置关系可以分几类,这两类角各有有什么特征?这些问题都要由老师设问、启发,学生经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来,让学生自己亲历一次发现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会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的推理和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通过对顶角件质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从复杂图形分解为若干个基本图形的过程中,渗透化难为易的化归思想方法和方程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实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通过相交线,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的简单美、对称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教具直观演示法启发引导、尝试研讨.
2.学生学法:动手动脑、积极参与、认真研讨、学会概括.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二)难点。
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三)疑点。
对顶角、邻补角的图形识别.
(四)解决办法。
强调图形的基本特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分解复杂图形、找出基本图形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三角尺、自制复合胶片、木条制成的相交直线的模型.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2.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讨论、总结对顶角、邻补角两个概念.
3.通过学生研讨、练习巩固完成性质的讲解.
4.通过学生总结完成课堂小结.
5.通过随堂练习,检测学生学习情况.
听课记录记录情况(汇总17篇)篇七
(选择一个热情高的小组进行现场调查)
师:在调查之前,老师要请同学们听清要求:每人有两张写有姓名的纸条,喜欢吃鱼的把纸条贴到“喜欢吃鱼”一栏,喜欢吃肉的把纸条贴到“喜欢吃肉”一栏,既喜欢吃鱼又喜欢吃肉的可以两边都贴,都不喜欢的把纸条贴在右下角。明白了吗?(学生清楚要求后就让学生作选择)
1、收集、分析、整理数据
师:这一小组的同学把自己的喜好通过贴姓名条的方法告诉了大家,那现在你能根据选择的情况,分别说出这几中选项的人数吗?你怎么知道的?(生:数纸条就能知道!)那黑板上一共有几张姓名条?这么说,这个小组一共有13人了?(生质疑:这个小组只有10人!)
师:假装数一数,咦,真的是10人,那多出来的3人是哪来的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如果还是找不到原因就再和同桌讨论。交流反馈,得出原因为有3个同学两样都喜欢。
师:那谁能说说这组同学的选择我们可以把他们看成是几类?(生1:两类,喜欢吃鱼,喜欢吃肉。生2:三类,两样都喜欢,只喜欢吃鱼,只喜欢吃肉。)教师板书。
2、重新排列
是: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现在,我们再请一个同学上来说说两样都喜欢的有哪些人?(学生上台指。)教师在一边继续问:你能把他们的名字找出来,重新放在合适的地方吗?(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放的位置,如果没有放在中间,则将让学生展开讨论。)
3、引出集合图,加深理解
师:刚才这位同学真能干,通过他的重新排列,大家看这些数据是不是更清楚了呢?好,我们再请一个同学上来点一下“两样都喜欢的同学”,并说出有几人。老师怎么数数有6(学生说的人数的2倍)人?(生:每人有两张名字,重叠了,应该是3个人)
师:哦,原来有3个人名字重叠了,那这3张姓名条我们如何处理?(生:把相同的名字拿掉一张)
师:好,我们请一个同学上来拿!(学生上来拿走3张重复的。)
4、画集合图
师:同学们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人数会多出来吗?
师:人数是弄清楚了,谁愿意向老师和同学们指一指哪些人是喜欢吃鱼的?如果学生是一个一个指的,就要求他:你能一下就找出喜欢吃鱼的是哪些人吗?学生再指。老师在一边用黄颜色的笔把喜欢吃鱼的纸条圈起来。
5、各部分的意义
师:在红色圈里的是表示喜欢吃什么的同学?在黄色圈里的呢?生:略
师:有了这两个圈和原来对比一下,你觉得怎么样?生:略
师:中间部分表示什么?除了这种两样都喜欢的情况,还有一些同学呢?
师:请同学们先自己看图说,然后再说给同桌听。
6、掌握算法
师:现在,你能看着这张图,利用上面这些数据,能列式计算这一小组的人数吗?生:列式计算师生反馈交流,理解各计算方法的意义(略)
听课记录记录情况(汇总17篇)篇八
赵辉。
吕凤荣:《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诗歌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的地点、时间。环境虽美,但送别友人,心情却十分沉重。后两句写别前劝酒,实际是敬酒赠言,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关怀及深厚的友情。通过情境对话,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的进入送别题材的古诗意境中。
周瑞芳:赵老师在教学中力求将文字符号化为一种情感符号,将叙述转化为一种有生命体验的联想和想象,通过“读、想、议、写”等教学方式,实现师生、生生互动,让拓展思维与丰富积累并行。
宋丽娜:通过情景对话,去解读和领悟王维的内心,这既是一种想象语言训练,又是对朋友情的感悟。实际上还表达了学生自己的心声,文与人、人与己的相遇交融。
亓玉霞:引导学生理解诗的词句,感悟诗句、走进诗的意境,是深入理解古诗内涵、体会作者感情的重要一环。整个环节的设计是“以读为本”,始终让“读”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以“以读代讲”的魅力,去引领学生进行一次精神的洗礼,从而感受王维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赵辉:在这次古诗教学中,我大胆尝试了“读,唱,吟,舞”的。
方式教学古诗。首先为学生创设情境。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所以开始导入问孩子们:家人在什么时候喝酒。学生很快进入到“幸福酒”的氛围中,对比引出此诗中的送别酒。渗透了古人饮酒送别,折柳赠别的习俗。
刘青:当学生的情感急需待发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抒写自己情怀的舞台,让学生的情感尽情挥洒,达到了课已尽,意未了的效果。
付成桂:以一首诗带动学生对同类诗的了解,既拓展了学生视野,又增加了学生积累,让其进一步了解了不管是怎样的送别诗,所体现的诗境都是人间真情。
周鲁艳:指导古诗诵读从“平长仄短”“尾韵拖长”“依字行腔”的最基本的读法要求做起。就在那平长仄短之间,就在那曼声唱和之间,就在那尾音的颤动.修饰.延绵之中,感受到了诗人的心境,沟通了与诗人的情感。
相丽:“有比较才有鉴别”,利用比较阅读进行古诗词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活跃思维,学会思考。同一个诗人写的诗要比较,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诗的特点,进入诗的境界。
听课记录记录情况(汇总17篇)篇九
听了刘艳艳老师上的《草原》,我受益匪浅。我觉得刘老师有许多方面值得学习。
《草原》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
刘老师引领学生品读课文优美语句,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课件演示画面等方法,体会课文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这次听了刘老师的《草原》课堂教学,我真切感受到草原之美丽,感悟了课文语言文字之清新。这种自然美与语言美的融合,柔软清静,纯洁香甜,使人舒畅,令人遐想。这就是一幅画,这就是一首诗!这种感受应源于这节课教学上的一些亮点:
1、教师很重视学生读中积累。在教学第一段时,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学习描写风景美的句子,而是通过读、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学习,通过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来理解,夯实基础。体现老师很重视学生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积累。
2、教师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本节课中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对话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课堂上真正实现了“以读为本”,摒弃了教师的分析讲解和问答。通过让学生自读、勾画、自悟文本内容,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把文本语言内化,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使得对文本的感悟深刻。
3、教师很重视读的层次指导。教师在课堂上很好地发挥了主导作用,每一次读都有每一次的目的和要求,螺旋上升,层层推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进一步地提高。而且读的方式多样,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议:
因为这篇课文是既写景又抒情的文章,教师在教学时应利用好课件,如:通过“草原风光”的视频播放,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感受。视觉欣赏比听觉感受更深刻,更直接,更轻快。有了草原之美的感受,增添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学习效果会更好。
听课记录记录情况(汇总17篇)篇十
第一段:介绍听课的重要性(200字)。
作为学生,我时常发现自己在课堂上思绪飘散,无法全神贯注地听课。然而,逐渐体会到了听课的重要性,我认识到只有真正集中注意力,才能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因此,我开始积极调整自己的态度和学习方法,努力提高我的听课水平。
第二段:分享专注力的重要性(200字)。
专注力是有效听课的关键。通过专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老师讲解的内容,从而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专注力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要提高专注力,我通常会在课堂上将手机调成静音模式,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身上,通过积极思考和参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第三段: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200字)。
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对于听课同样至关重要。作为学生,我们应该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出问题和意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积极参与,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反馈和互动的机会。在课堂中,我会主动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通过与同学的讨论来拓宽自己的视野。
第四段:介绍笔记的重要性(200字)。
在听课过程中,做好笔记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记笔记,我们能够将教师讲解的重点和关键内容记录下来,便于之后的复习和回顾。可以使用不同的颜色和符号来区分重要的知识点和例子,让笔记更加有层次。此外,我还经常会在课后整理笔记,查漏补缺,确保自己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通过改善自己的听课态度和方法,我的听课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我能更好地专注于老师的讲解,积极参与课堂,主动提出问题和思考。同时,我的笔记也越来越规范和有条理,方便了我的复习和巩固知识。通过日积月累的努力,我逐渐感受到了听课的乐趣和收获,也在学习中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总结:
通过以上的五段式文章,可以看出坚持专注的态度、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做好笔记的重要性以及提高学习效果和成绩的关键。这些听课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果,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同时,这些方法和经验也可以在我们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中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因此,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对我们的学习之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听课记录记录情况(汇总17篇)篇十一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学生,我在听课过程中有着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下面将从课前准备、课堂互动、笔记记录、积极思考和课后总结等方面,详细陈述我的听课体会。
首先,我发现课前的准备工作对于听课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课堂上,当我们预习了相关知识后,才能更好地理解老师讲解的内容,进入到学习状态中。而没有进行课前预习的同学往往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感到迷茫,难以跟上老师的讲解。我意识到课前的准备不仅能够提高听课效果,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在课堂互动环节,我发现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对提高听课质量起着重要作用。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交流能够促进自己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使课堂更加活跃。当我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或者与同学进行讨论时,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从中获得了启发和思考。而沉默的听众则往往容易走神或者产生不必要的困倦,这样就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效果。
再次,笔记记录是听课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笔记不仅能够帮助我记录重要的知识点和内容,还能够在复习时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我发现,当我在课堂上认真做笔记时,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理解和消化所听到的知识。而且,通过整理和复习笔记,我能够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因此,良好的笔记习惯对于听课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另外,积极思考是提高听课效果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上,我发现当我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或其他学科相联系,进行深入思考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在课程结束后,我经常会反思和总结学到的内容,思考其中的逻辑和思想内涵。通过积极思考和质疑,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知识,并培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最后,课后总结是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听课效果的重要环节。在我学习过程中,我经常会将课后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形成自己的学习思维导图。通过总结,我能够更好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强化记忆,提高听课效果。
总之,通过我的听课体会,我认识到了课前准备、课堂互动、笔记记录、积极思考和课后总结对于提高听课效果的重要性。良好的听课习惯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更能够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将时刻牢记这些体会,努力加强自己的听课能力。
听课记录记录情况(汇总17篇)篇十二
2016年10月218日,我校双语数学教师参加了在临沂金雀伊宁市一小和伊宁市2小小学听课结对子交流活动。并听了这次两个学校的四位老师的课:尼露帕尔老师的《角的认识》、阿斯彦老师的《分数的认识》、尹老师的《和倍问题》、和古丽江的《找规律》他们的课堂教学风格各有千秋,都浸润着浓浓的求知精神和探索理念,真实、朴实、扎实、精彩呈现,她们的教学都充满了激情,分别以自己的特色诠释着数学课堂教学中生命的对话,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学到了很多,也着实让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这次听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老师精心独到的课堂设计。
细细品味这四节数学课,从每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她们的教学看似水到渠成,却包含着精心的准备,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都有自己的特点,但都是那样令人耳目一新,过目难忘。每位老师的课,都设计精巧,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在练习设计方面针对性也很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分层合理得当。课堂效率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数学在这次听课中我明显地感受到上课的老师都很善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问题。如尹老师的《和倍问题》中,老师准备了三道找单位“1”和等量关系,使学生理解新授课有了很好的铺垫。一节课就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探索、发现新知。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建构新知,发展思维,完成了教学目标。我深深的感受到教师的有效引导是一节课成功的保障。
三、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通过这四节数学课,让我深刻的认识到,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仅要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课本知识,还要自始至终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和经历数学。在体验中丰富经验、获得方法、形成态度、享受快乐、得到发展,感受到“数学好玩”。
总之,这四节课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很实在,值得借鉴。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自主学习,重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最终实现快乐学习、快乐成长。认真回想,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发扬成绩,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听课记录记录情况(汇总17篇)篇十三
听课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而写好听课记录和总结听课心得,则是对听课过程的深入思考和总结。下文将从听课态度、听课笔记、课堂参与、自我反思和学习提升五个方面,展开叙述,探讨如何写好听课记录和听课心得。
首先,要正确对待听课。听课不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主动参与与思考的过程。作为学生,应该保持良好的听课态度,全身心投入到每一节课中。只有专注聆听,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思想启发。此外,要去除杂念,不被外界干扰,尽可能保持情绪稳定,以便更好地集中精神听讲。
其次,要写好听课笔记。听课笔记是对听课内容进行记录和整理的重要工具。在写听课笔记时,首先要注意整齐有序,字迹工整。其次,要重点记录关键信息,例如重要概念、名词解释、案例等,以及教师上课强调的观点和论证思路。此外,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记录,比如用图表、思维导图等形式来梳理课堂内容,提高信息的呈现效果和自己的理解程度。
第三,要积极参与课堂。积极参与课堂是一个有效获取知识的方式。在课堂上,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与教师进行互动,主动回答问题,与同学们展开讨论等。通过积极参与,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还可以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此外,与同学们的交流互动也能够拓宽思维,激发灵感,形成思维碰撞,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第四,要进行自我反思。听完课程后,对自己的听课情况进行反思是十分必要的。自我反思是一个评估自己听课效果和不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思考自己在课堂上是否做到了专心听课、积极思考和参与问题讨论等;是否成功地记录了重要信息;是否遗漏了一些核心观点等。通过反思,可以发现自己的听课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最后,要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提升。听完课程后,可以根据自身的反思情况,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进行学习提升。比如,可以加强对于课堂上未能理解的知识点的复习,补充相关的阅读材料,并通过与他人讨论互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此外,还可以参加相关的学习小组,在集体学习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综上所述,写好听课记录和总结听课心得是提高自己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正确对待听课,写好听课笔记,积极参与课堂,进行自我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提升,将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并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听课记录记录情况(汇总17篇)篇十四
听课内容:《庐山的云雾》第2课时。
过程:
一、复习巩固: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庐山的云雾》这一课,读课题,读出吸引力。
生:(有感情地朗读)。
复习生字词。(字的结构、部首、读音)。
增光添彩。
(上大下小)(下半部分勿写成“小”)。
笼(注意读音)“返”的第4笔。
遮半包围结构。
师:课文介绍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
生: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变化又多、又快、又美)。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庐山云雾的特点吗?
生:(畅所欲言)。
二、质疑、引导学生学会品文的方法。
师、你觉得这节课我们该解决哪些问题?
生:
1、作者是怎样把这两个特点写明白的?
2、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三、精读课文:
师:读课文,作者是怎样把庐山云雾的特点写清楚的?
第一小节:
生:庐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景色十分秀丽,在这众多美妙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云雾,从“尤其”可以看出来。
“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体现了庐山云雾的神奇美,人们漫步山道有虚。
无缥缈的感觉。
(教师补充词汇:缭绕、腾云驾雾、飘飘欲仙)。
师:读完这一小节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仿佛自己如临其境。
师:读好这一小节,读出美。
第二小节:(千姿百态)。
生:这一小节,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句式基本相同。
山头的云雾(像白色绒帽)。
半山的云雾(像一条条玉带)。
山谷的云雾(像茫茫的大海)。
遮挡山峰的云雾(像巨大的天幕)。
庐山的云雾,美不胜收。
写作顺序由上往下。
师:你最喜欢哪个位置上的云雾,为什么?
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分句,并谈谈喜欢的理由,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仿照书上的句子来说说别的位置的云雾。
(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教师对学生的错句进行纠正,适当补充词汇。)。
(读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瞬息万变)。
生:这一小节,作者运用了一些词语,突出变化的快:
“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说好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四、揭示中心:
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呢?
生:希望有更多的人去欣赏庐山云雾的美景。
体现出作者喜爱庐山的云雾,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
山头绒帽。
千态姿态半山像玉带。
庐山的云雾。
山谷大海。
奇丽。
瞬息万变眼前„„刚刚„„。
转眼间„„。
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又变成„„。
带劲,课堂气氛十分活泼。
听课内容:习作3《春游》。
过程:
一、看图:
师:你觉得图中哪些景物能体现春天的特点?
要求:按顺序说,要体现三年级学生的水平。
生:燕子从南方回来了,报告着春天的消息。
麦苗、岸边的小草长得正旺、柳条、河流、鸭子、花。
二、学习例文:
师:有一位小朋友就用文字写出了春天的特色。
请同学们用“~~~~~~”划出观察的地点。
用“(三角形)”划出看到的景物。
生:麦田旁麦苗绿油油泛起波浪。
小河边桃花、小草、河水、鸭子。
(清、缓慢、荡起波纹)。
师:作者又是怎样写出这些景物的特点的呢?
用圈把相关句子划下来。
(划句子)。
师:你觉得这些句子好吗?好在什么地方?
生:
1、麦苗:不光写出颜色,还写出了它的动态美。
2、娇嫩的景物让人不忍去破坏它。
3、鸭子:春江水暖鸭先知。
动作写出了鸭子的可爱。
师:作者选出了最能体现春天到来的动物,鸭子选得与众不同。
齐读例文。
三、指导习作:
师:那天春游,哪些景物能体现春天的特色?该怎样来写?
归纳要点:
1、写景不需要写人或事。
2、有详有略,选最能体现春天特色的景物来写。
3、观察景色的地点之间转换要有连贯性。
学生口头说景:(内容见板书)。
可挑选景物有详略地进行描写。
四、板书:
阳光、空气、风。
花柳树动物。
五颜六色千姿百态(杜鹃、紫藤)。
柳枝吐翠柳絮飞舞(枝、叶、絮)。
柔软。
忙碌的蜜蜂、昆虫。
草
小河。
重要。
听课记录记录情况(汇总17篇)篇十五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
1、这些词语还认识吗?(钓鱼、从未见过、允许、遵守规定、铭刻)。
2、回忆课文写了什么?你能这些词语说出来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钓鱼”、“放鱼”)。
第一板块:
1、由学生的回答开始,教师:钓鱼和放鱼的孩子的此刻的情景吗?
2、引导读课文一到四小节:
b、引导读读课文一到四小节。学生读课文。(要求自由读)。
3、读书交流:一到四小节,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踊跃)。
1)课文写……。
2)我感受到那里景色很美;
4)我读懂了他们高兴:两个感叹号。
5)我读懂了他们钓到的鱼很大:弧形(读出“大”来),还有谁明白这条鱼很大?(大家伙)并且是大鲈鱼。
6)引导读:“哇!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三人)。
7)此时,传来了爸爸的声音。我们来读读课文中爸爸的语言。(学生读书)。
a。出示课件:父子的对话:爸爸:“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为什么?”汤姆很不情愿地嚷起来。
b。引导学生朗读这些话语:a、分主角;b、抓重点词语;
c。汤姆为什么要很不情愿地嚷起来?
d。汤姆不肯放鱼的原因是什么?(听课疑问:孩子们,别人回答问题时,你静静坐着脑子里在想什么?)。
e。介绍“规定”,问:“明白了吗?”
f。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朗读,强调语气(斩钉截铁):“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当遵守规定。”先分别指读,之后邀请男子汉齐读;g。出示课件,引导学生用“不管……都……”说说生活中的事情。(学生表达,教师评价)。
四、小结板书:自觉遵守规定。
第二板块:
五、相信爸爸的这句话对大家的启发必须很深,我们一齐来读这句话:“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当遵守规定。”(齐读)。
七、出示没有提示语的对话,要求学生把刚才的提议“用起来”;
八、提出新的要求:“加入动作、表情、道具”增强表达效果;出示课件配合,师生配合。
九、爸爸和小汤姆争论的结果如何?此时的心境如何?(邀请数名学生回答)。
第三板块:
十、教师小结学生回答。从“后悔”过渡到下文。
十一、讨论:后悔吗?(要求学生帮帮忙)。
十三、教师总结全文,出示课件:“转眼间……不出所料……道德只是个很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可是实践起来却很难……34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
十五、再次朗读:“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当遵守规定。”
听课记录记录情况(汇总17篇)篇十六
1、齐读课题。
2、这个故事发生在春天(板书),你会想到哪些词语?(春光明媚,春暖花开)。
3、出示词语:
b.说说读了这些词语的感受c.齐读。
二、品读课文。
(一)小燕子在这寒冷的冬天遇到了哪些麻烦?读一读,想一想交流。
(二)出示第二自然段。
1、天气冷指名读。
2、你还体会到了什么?饥寒交迫——“饥饿”
3、再来看看这个词语,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显示“濒临死亡”)。
师: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要经过长途跋涉,他们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事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濒临死亡”就是——即将死亡,再看看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配乐)齐读。
4、过渡:然而悲剧没有发生,这是怎么回事?指名说。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当你读完这个故事,你将会被感动。读一读,找一找最感动自己的话,在旁边写写感受。
2、交流。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她不在乎什么?在乎什么?
2、齐读第四自然段。
3、认识小贝蒂(出示图片)。
在什么地方寻找?怎么发现的?她会怎么想?怎么做?同桌说一说。交流。
师生接说:小贝蒂不在乎——,不在乎——,她在乎的是——,多么令人感动的画面。
4、还有什么地方也深深地打动了你?(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人很多,把燕子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2、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什么危险?
3、找一找,还有没有其他地方令你感动的?(政府做出这么大的决定,为的是一群燕子。)。
4、师:回到充满温暖的列车,齐读第一自然段(配乐)。
5、如果你就是车厢内的一只燕子,当你看到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6、写话:
以“这怎能不令人感动„„”为开头写一段话。(播放“小燕子”歌曲)。
7、交流。
三、总结课文,提升感情让我们记住——,记住——。
教学设计:
一、感受春天的寒冷。
1、学生说春的字词,体会春天的美好。
2、找找课文中春寒的词语,读读说说给你的感受,再一次读好这些词。
3、找找课文中描写春寒的句子,读悟感受。
二、感受严寒中的温暖。
1、找打动自己的句子。
2、步步深入读、悟。
3、充分谈自己的感受,及时的追问引导体会,悟后读。
4、动笔写写:如果你就是燕子,当你看到人们这样帮助你,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让燕子专列开进学生幼小的心灵。
评析:
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老师能及时的捕捉学生回答中的亮点和惑点,本节课执教的老师能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学生感悟后能及时让他把自己的感受用朗读来表达。整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板块与板块之间衔接较紧凑。
不足:政府如何帮助小燕子这部分理解还没有到位,对与学生的回答要有个整体的梳理,使层次更分明。小贝蒂那段的话与插图在教学时应交换顺序,让学生在感观图片中小贝蒂的形象后,再读文,可能学生的感受会更深。
听课时间:10月13日。
听课班级:四年级。
老师:王天斌。
听课内容:爱我中华。
教学过程:
一、点明本单元主题。
1、板书单元主题:民族之花。
2、读了民族之花这几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3、预习后对这一单元有了哪些了解?
二、歌曲导入,整体感知。
1、放歌曲《爱我中华》。
同学们可以听,也可以边听边唱。
请同学来谈谈刚才听歌曲或唱歌曲的感受。
2、介绍创作背景和作者。
这么熟悉的、感人的歌曲,除了会唱,你对它还有哪些了解?请同学们来交流交流。教师适时的补充介绍。
三、感情朗读,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歌词,读通句子,标上小节号。
2、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朗读。从这段歌词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出来。
四、细读感悟,美读背诵。
1、文中有多处重复的语句,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小组交流。
2、指名朗读,想想: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2)“爱我中华,建设我们的国家。”让学生说说谁在建设我们的国家?可举出自己知道的人或事。(3)“爱我中华,中华雄姿英发。”让学生想想是谁雄姿英发?(4)你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为国家做了什么?仿照这三句话自己写一到两句。全班交流。指导有感情朗读。
4、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歌词。试着背诵。
五、形式多样唱歌曲,升华情感。
长征。
江苏如皋师范附小。
彭之俊。
一、第一板块——背景介绍。
1、简介“长征”情况;
2、引入《长征》诗歌,(课件)。
3、教师配乐朗诵。(声情并茂)。
二、第二板块——整体感知。
4、学生自由自读;
5、指读课文;
6、评价朗读。
7、引导提出问题。(为什么说不怕远征难、走泥丸、逶迤、五岭?)。
三、第三板块——抓总起句。
8、文中有两行诗句概括了全文,用笔画下来;
9、交流结果;
10、引导学生朗读这两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1、你是如何理解的。
12、理解“远征”和“万水千山”
13、指导朗读:“节奏、气势”
14、指学生朗读展示。
四、第四板块——由总及分a、1、哪里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2、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回答。
3、深入理解“不怕”:这五座山有什么特点?(学生介绍)。
4、通过数字“1300公里”理解“长”,引导朗读,读出“长”;
5、通过学生的资料理解“乌蒙山”,引导学生朗读,读出“高”(教师:读得再高一点,再高一点;仅仅是“声音高”能解决的吗)。
6、从这两句你读懂什么?(教师:“革命的大无畏气概”)。
7、能通过朗读表现出这样的气概吗?
8、小结:五岭乌蒙一长一高,所以毛主席在开始用了来概括:“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学生发表看法;
3、引导学生阅读课外故事《巧渡金沙江》,交流阅读感受;
4、再次理解“暖”,交流;
5、帮助学生理解“寒”,播放录像《泸定桥》;写出观后感。
6、交流观后感。
7、朗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指名读,齐读。
2、岷山给红军带来哪些困难?(学生交流)。
3、引导学生课外资料“过雪山”(课件出示)。
4、这么艰难的事情,诗句中却用了一个“喜”字,你如何理解?
5、小结学生回答,引导朗读本句。
6、再次回顾到首句话。
五、第五板块——由总及分。
1、朗读全文;
2、教师总结,过渡扩展《清平乐。
六盘山》,学生自读,指读,齐读;
3、扩展《娄山关》„„。
4、总结:长征是„„(出示课件:电影片段)一起背诵全诗。
我叫“神舟号”江苏如皋师范附小。
彭之俊。
一、复习生字词,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句,练习说话。
1、出示第一句话和图片,指名读。
2、师范读,注意听老师停的地方。
3、什么时候,一艘飞船在太空散步?
一天晚上,什么在太空散步?
一天晚上,一艘飞船在哪儿散步?
一天晚上,一艘飞船在太空干什么?
4、看三幅图,运用这样的句式来练习说话。
过渡:出示第二幅图和图片,读这句话。
你想一想,嫦娥姐姐遇到小飞船会问什么?
三、读课文。
1、自由读全文。
2、标自然段序号。
指名分自然段来读课文。
3、自由练习朗读。
四、学习课文。
1、师讲引号的作用。只读嫦娥姐姐的话。
按老师教的方法,找找第二、三自然段中他们说的话。小组可讨论。
2、指名读第二段,指名只读飞船说的话。你从这句话知道什么?
分组自学。(一组使用文字资料,一组使用图片资料,另一组看幻灯片。)。
大组交流。
再读飞船说的话。
3、嫦娥姐姐又是怎么说的?
读了她的话,你们有什么问题?
听故事《嫦娥奔月》。
嫦娥姐姐的家在哪儿?
谁能把这句话读好?指名读,练习朗读,指名读。
五、小组练习表演。学生自我评价。
评课稿。
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法迁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让学生运用学法自由组合学习小组,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二、情境营造,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课件,把学生带入情境,诱发学生追踪故事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三、自读自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方面陈在课堂中也处理得很好。
四、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积累迁移,将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听课记录记录情况(汇总17篇)篇十七
本学期第十四个工作周是初中部的听课周,在这一周中,各位青年教师发挥了自己的优势,让我受到许多的启发,现在联系我平时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来说一说我的心得体会。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在上课时,教师语言的魅力深深地令我折服;尤其是课堂教学评价的语言,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时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习和研究语文的信心。老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一员,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缺点,学生的这一过程是他们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一直苦于课堂语言,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们的多维评价:“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和胆量”,“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以上这些评价,我认为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只要用心去做我们是能办到的。
在听课中,老师们精心的备课和新颖的设计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在听课中时常看到老师们独特的教学设计,精美的课件让我心动!这些使我明白一切的手段都可以用来服务我们的教学,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着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的习惯,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由“道德教育”转化为“道德学习”,强调在老师的组织帮助下,学生自己学习,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实践,通过听课可以看出老师们对教材研读是非常透彻的,对教学环境、环节处理的独具匠心,设计精妙,虽然我们知道“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但是我们对通往广场的结果心知肚明,瓜熟蒂落,才能水到渠成啊!
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成为一名让学生、家长和同事、领导赞誉的教师。
201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