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说课稿人教版(实用24篇)

时间:2025-01-02 作者:字海

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地思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要素。熟练掌握教案模板的设计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植树问题说课稿人教版(实用24篇)篇一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本单元内容由原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移来,例3调整为封闭曲线上的植树问题。本单元共有三个例题,例1是直线植树中两端都栽的情况,例2是直线植树中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例3是封闭曲线上植树问题。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学本部分知识时重点就是借助图画方法和“一一对应”“化繁为简”等方法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模型思想。2.通过画线段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尝试用植树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树的棵树与间隔数”的模型思想。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图画方法和“一一对应”“化繁为简”的思想解方法决问题。

1.例1:一条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

植树问题教学的重点是解决点和间隔的关系,建立相应的模型。但是当数据比较大时,不利于学生发现规律,所以教材编排上体现了化繁为简和建模的思想。

例1是关于一条线段上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1)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通过学生的话“100m太长了,可以先用简单的数试试”渗透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接下来的编排渗透了“猜测—探索—归纳—应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重点培养学生借助线段图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教材呈现学生用画示意图或线段图的方法帮助思考,通过观察两端都栽树的示意图或线段图,把分割点和栽树的棵树一一对应起来,发现并初步总结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在30m、35m上加以验证,从而建立起一条线段两端都栽这类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例2:一条线段上植树(两端都不栽)。

例2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的另一种情况,即两端都不栽树的情况。教材继续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找出一般规律来解决问题,突出学生的迁移能力培养。

有了例1的基础,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自然会想到借助线段图来分析,教材呈现学生画线段图进行分析,发现当两端都不栽树时,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然后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例题的问题。

一端栽另一端不栽的情况放在“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自己探究。通过画线段图,可以与例。

1、例2的对比来获得对这一基本模型的理解,同时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要求的问题。

3.例3:封闭曲线上植树。

(1)突出画图的策略。

例3是在一条首尾封闭的曲线上植树的问题。编排思路和例1相同,继续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和画图的策略。借助图示探索规律,建立模型。

(2)注重模型的对比与沟通。

通过小精灵的问题“如果把圆拉直成线段,你能发现什么?”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找出这种植树问题的规律,即栽树的棵树正好等于间隔数,也就相当于一条线段上植树的一端栽另一端不栽的情况,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1.经历建模的过程,感悟思想方法。

“数学广角”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具体到本单元,教学时,教师应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的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比如例1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归纳、推理的过程,渗透简单的化归、数形结合、一一对应、模型、推理等数学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突出画图(线段图)的策略。

几何直观是课标的核心概念之一,帮助学生养成画图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本单元通过画示意图或线段图来解决植树问题,可以更直观理解、更好地发现规律,建立模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另外,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将两端都栽、一端栽另一端不栽、两端都不栽三种情况弄混。事实上,学生不用记每种模型的结论,遇到问题,只要画个线段图,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从而体会到画图策略的价值。

植树问题说课稿人教版(实用24篇)篇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

1、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导入:。

我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做操,上体育课都少不了要排队,你会不会派队呢?

现在老师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按照老师的要排队,谁愿意来?

出示要求:(1)面向老师排成一路纵队。

(2)每两位同学之间相隔一米。

告诉学生:第一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叫队伍的长,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叫间隔.

2、过度语:

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3、再次感悟:。

仔细观察,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4、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两端要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5、小结: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而且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广角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二)、新授。

指导学生读题:

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5.交流。

6.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

7.刚才我们要求路的两端都要栽时,得出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知道了怎样求路的长度。如果知道了棵数与间隔数,你呢感求出路的长度吗?(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如果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还以这道题为例来研究一下:。

(2)分小组交流,也可以借助线段图分析。

(3)反馈。

(4)展示结果:两端不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小结: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方法解决,如锯木头,上楼梯,插彩旗,摆花等等。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一根木头长10米,平均分成5段,每锯一段要8分钟,共要花多长时间?

3、每隔6米种一棵树,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有多远?

4、从一层到三层共48个台级,如从一层到六层共多少个台级?

5、公路一旁每隔50米有一根电线杆(包括两端)共10根,求路长?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不只在植树当中才有,植树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像锯木头,上楼梯,插彩旗,摆花等现象中都含有植树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都栽时和两端都不栽时的情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一端栽一端不栽和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五)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但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队人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既有趣味性又贴近学生的生活。

教材在编写时,都是给出路的长度,求间隔或棵数,但在练习时,很多题都是给出间隔和棵数,求路的长度。如: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

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练习题3从一层到三层共48个台级,如从一层到六层共多少个台级?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还不能融汇贯通,所以做起来有些难度。他们不明白从一楼到二楼算一层,很多学生认为楼梯的拐角处也该算一层,后来我在另一个班上课之前就先让学生分成小组,去观察,体验,感受,然后讨论,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认知过程,就不会出现前面的问题了。

还有一道时钟的问题,五时时钟敲响5下,需要8秒,12时时敲响12下,需要几秒?要想做好这类题,就得让学生明白,需要的时间应该是第一次钟响与第二次钟响间隔的时间。避免上节课出现问题的同时我还针对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对学生提出质疑,让生生互评或师生互评,重点表扬大部分学得好的同学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植树问题说课稿人教版(实用24篇)篇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

1、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导入:我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做操,上体育课都少不了要排队,你会不会派队呢?现在老师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按照老师的要排队,谁愿意来?出示要求:

1)面向老师排成一路纵队。

2、过度语: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3、再次感悟: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左手,互相说说手指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比如: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如果我们把五个手指当成五棵小树苗的话,五棵树苗之间应有几个间隔呢?四个间隔在几棵树苗之间呢?你能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提问找生回答:如果画了8棵树,他们之间有几个间隔?9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那你们再想象一下,如果从头到尾有10棵树,他们之间又会有几个间隔呢?那20棵树呢?仔细观察,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4、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两端要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小结: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而且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广角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指导学生读题:

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5、交流。

6、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

7、刚才我们要求路的两端都要栽时,得出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知道了怎样求路的长度。如果知道了棵数与间隔数,你呢感求出路的长度吗?(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如果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还以这道题为例来研究一下:

(2)分小组交流,也可以借助线段图分析。

(3)反馈。

(4)展示结果:两端不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小结: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方法解决,如锯木头,上楼梯,插彩旗,摆花等等。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一根木头长10米,平均分成5段,每锯一段要8分钟,共要花多长时间?

3、每隔6米种一棵树,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有多远?

4、从一层到三层共48个台级,如从一层到六层共多少个台级?

5、公路一旁每隔50米有一根电线杆(包括两端)共10根,求路长?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不只在植树当中才有,植树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像锯木头,上楼梯,插彩旗,摆花等现象中都含有植树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都栽时和两端都不栽时的情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一端栽一端不栽和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但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队人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既有趣味性又贴近学生的生活。

教材在编写时,都是给出路的长度,求间隔或棵数,但在练习时,很多题都是给出间隔和棵数,求路的长度。如: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

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练习题3从一层到三层共48个台级,如从一层到六层共多少个台级?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还不能融汇贯通,所以做起来有些难度。他们不明白从一楼到二楼算一层,很多学生认为楼梯的拐角处也该算一层,后来我在另一个班上课之前就先让学生分成小组,去观察,体验,感受,然后讨论,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认知过程,就不会出现前面的问题了。还有一道时钟的问题,五时时钟敲响5下,需要8秒,12时时敲响12下,需要几秒?要想做好这类题,就得让学生明白,需要的时间应该是第一次钟响与第二次钟响间隔的时间。避免上节课出现问题的同时我还针对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对学生提出质疑,让生生互评或师生互评,重点表扬大部分学得好的同学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植树问题说课稿人教版(实用24篇)篇四

植树去(7的分合)》选自于世界图书出版社做中学1下册。这节活动位于《多角度分类》之后,意在进一步丰富幼儿按特征分类知识、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同时作为本节活动,旨在通过植树这一生活情境,探索7的分合,帮助幼儿建立一定的数量关系,涵盖多方面的知识。

新《纲要》要求幼儿应从生活中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和合作能力。本节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探索,操作活动获取有关数的分解和组成的经验,同时引导幼儿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与用结合起来。

根据我对活动内容的理解,结合《指南》中对5—6岁幼儿数学认知活动的相关要求,我将本节活动目标定位为:

1、乐于探索,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情感目标)。

2、探索7的组成,知道7有6种分法。(知识目标)。

3、能与同伴友好合作,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能力目标)。

其中活动的重点为探索7的组成,知道7有6种分法。活动的难点为。

为了帮助幼儿建立对7的分合的正确认识,顺利达成活动目标,突出活动重点,克服活动难点,本节活动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为了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本节活动创设了“熊大熊二参加植树活动,遇到了要将7棵树分别种在两块地里”的情境,借用幼儿喜欢的动画片形象引领幼儿快乐参与活动。

2、操作交流法:在活动中,为每组幼儿都准备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幼儿通过分一分,栽一栽,说一说的活动,形成了对7的组成的较为直观形象的认识。

3、游戏教学法:活动中,通过种树游戏建立对7的分合的初步概念,紧接着通过“碰碰碰”的游戏形成对7的分合的正确认识,最后通过乘坐火车的游戏再巩固。

在本节活动中,主要向幼儿渗透如下学法:

1、观察记录法:通过幼儿对栽树游戏中两块中树的数量的观察,引导幼儿运用数字记录自己的发现。

2、通过幼儿亲身的游戏实践,真实操作中掌握7的分合知识。

3、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通过小组内、班级幼儿之间,以及师幼的合作交流,形成对7的分合的完整的概念。

(一)游戏情境的导入:

以幼儿喜欢的《熊出没》的主题曲导入,创设熊大熊二参加植树活动,遇到要将7棵树分别种在两块地里的问题,想请小朋友帮忙种树这一情境。

(二)游戏活动的准备:

主要引导幼儿运用教师准备的材料,通过分一分,栽一栽,记一记,说一说的游戏操作活动,在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形成对7的分合的认识和经验。

(三)游戏活动的过程:

通过幼儿与教师扮演的数字精灵7的碰碰对的游戏,巩固幼儿对7的分合的较为全面和准确的认识。

(四)游戏活动的拓展:

1、通过去雪岭乘坐7号列车的乘车游戏,再次巩固幼儿对于7的分合的完整的经验。

2、鼓励幼儿探索再添一棵树,8棵树该怎么分。

3、教育幼儿爱护树木,保护环境。

植树问题说课稿人教版(实用24篇)篇五

本节课教学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这种情况,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常见的植树问题的实例,探究发现两端都栽这种情况中植树棵数与间隔数(段数)之间的规律,从而运用所发现的规律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向孩子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借助线段图、化繁为简等手段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

基于以上目标,我特对本节课作如下设计:

1.以孩子们喜欢的猜谜活动引入和我们形影相随的手。然后通过观察张开的右手,发现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引出间隔数)。再通过预习汇报,让孩子发现植树问题的几种情况,并且为各种情况取名,明确我们本节课所要探究的植树问题(两端都栽),让我们的学习探究目标明确。

2.探究新知:从例1入手,通过让孩子猜猜一猜活动产生孩子们的探究欲望,究竟是多少棵?我们能想办法验证吗?启发孩子想到用线段图画一画这一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验证。这时老师加以引导:100米长的小路我们一直画下去、一棵一棵地栽下去,会让孩子感到很麻烦、复杂,因为100米太长了,那么有更简单的方法吗?引导、启发孩子选取100米中的一小段进行研究,这样数据小,画起来就会简单、方便,便于研究,让孩子体会到化繁为简的优势。为此给孩子创设小组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学习的主动权,选取自己喜欢的数据进行合作、交流(在此做引导:选取的数据必须能被5除尽的,也就是没有余数),避免孩子选中有余数、出现一端不能栽的情况。因为各组所研究的数据不同,出现的结果也不同,经过板书整理,孩子就会很轻松地归纳、推理出其中的规律,让孩子亲身经历猜想、验证、归纳、推理的探究过程。

3.延学中应用所发现的规律,培养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了与例题略有不同的变式,旨在进一步让孩子感悟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的灵活性。

植树问题说课稿人教版(实用24篇)篇六

一、说教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生活上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通过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且借助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自己归纳出间隔数与树的棵数之间的规律。

2.能够借助图形分析,利用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简单植树的问题。

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习惯。并且,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在生活中找间隔----在动手操作中找方法-----在方法中找规律---在规律中学会应用”的教学过程,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动脑、合作探究,并经历分析、思考、并最终解决问题。在教学上,我还借助媒体等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意趣激思,以思促学,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尝试探索,形成概念,积极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分四大环节: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手中,还藏着怎样的数学知识呢,你们想了解一下吗?

2、伸出你们的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通过摆动手指,创设情境,一下子就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当学生发现,五根小指头之间,有四个间隔。这时,我就提出,诚聘环境设计师这一招聘启事,一下子就激发了所有学生兴趣,让同学们自己设计,并说出自己的方案,自己分析,发现规律,从而巧妙地引出:植树问题。

(三)、在发现中找规律。

植树问题,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未来让学生将这些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我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习,练习安排了以下两个层次:

1、课堂上,我针对一条线段上两端种树,出示了一道题生活中的植树问题,一段公路的两边都植树,让学生巩固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中得到的规律,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也认识到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的问题。

2、推广到与植树问题相近的一些问题中。上楼、排队,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最后,课堂小结,让学生在总结体会这节课的收获,放飞学生思维,把数学教学融于千姿百态的生活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一份“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佳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一节数学课都是学生人生路上起飞的加油站!最终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植树问题说课稿人教版(实用24篇)篇七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整个知识点的学习需要3至4个课时,本节课设计的是第一个课时的学习。

设计理念。

以教材知识编排为基准,创造性地应用教材,改编教材题例,将复杂的.植树问题进行简单化分解,实现知识点的各个击破,三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在对比中进行,通过最后的系统总结,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

教学目标。

1、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引导和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推理及动手操作,认识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存在的关系,即:两端栽——植树棵树=间隔数+1;只栽一端——植树棵树=间隔数;两端不栽——植树棵树=间隔数-1。

2、引导学生能熟练应用所学植树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存在的关系,即:两端栽——植树棵数=间隔数+1;只栽一端——植树棵数=间隔数;两端不栽——植树棵数=间隔数-1。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植树情景,发现并理解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教师:幻灯片、学习卡片。

学具准备。

学生:直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整个知识点的教学过程在收信后的回信过程中进行,具体环节如下:收到信(问题的产生)——引导学生结合学习卡1进行动手操作、观察、推理等得出植树问题中两边栽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式——引导学生结合关系式解答——谈话引出新的问题(如果只栽一端)——引导学生结合学习卡2进行动手操作、观察、推理等得出植树问题中只栽一端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式——引导学生结合关系式解答——谈话引出新的问题(两端不栽)——引导学生结合学习卡3进行动手操作、观察、推理等得出植树问题中两端不栽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式——引导学生结合关系式解答——知识点的对比整理(回信)——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2个小题)——拓展练习(结合学习知识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课堂小结(先让学生交流,再结合板书小结,最后进行知识点延伸铺垫)。

植树问题说课稿人教版(实用24篇)篇八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这次的说课题目是"植树问题".它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

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为此,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完成下列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认识不封闭路线上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密切联系,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探索并发现不封闭路线上间隔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中。

教具准备:课件小树纸板。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设疑激趣,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法:设疑激趣法、实际操作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观察辨析法、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本课我采用了"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谈话引入,明确课题。(利用3月12日植树节进行引入,这样既直观又可以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分组探究,发现规律。

学生真正的生活经验应该是他们身边熟悉的事物,是能够激发他们感情因素的事物,这样才会让学生真正感兴趣,才能够产生共鸣,才易激发探究的欲望,让活动化的数学学习有个坚实的基础。所以我并没有利用教材上的例题,而是创设了一个同学们身边的现实问题情境。"我校计划在一条40米长的小路一旁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然后提出"一共可栽多少棵?"的问题,("可"字体现出植树方法有多种)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设计出不同的植树方案。

学生的知识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要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合作是一个良方,生生之间的差异是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应在小组交流的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合理的利用。所以在设计植树方案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工与合作,通过说一说,画一画,贴一贴、数一数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同学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

当学生合作完成设计方案后,老师选择三种不同的方案展示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三种方案,发现它们的异同点,并说一说。(这一环节利用实物感知,让学生更容易观察出其中的规律。)。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这样几个相同点:小路的长度,每两棵之间的距离,小路被分成的段数。还有一个不同点:棵数不同,这时候老师就问:为什么不?当学生说到方案不同时,老师再追问一句:哪里不同?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发现:

方案一:两端都栽。

方案二:只有一端栽。

方案三:两端都不栽。

接着就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方案一:40÷5=8方案二:40÷5=8方案三:40÷5=8。

8+1=98-1=7。

究竟40÷5=8表示什么意思呢?先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老师给予纠正并介绍两个新词"间隔"与"间隔数",同时可以借助五指加强学生对这两个词的理解。

通过观察分析得出,这三种方案的间隔数都是8,而方案一种了9棵树,方案二种了8棵树,方案三种了7棵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通过观察,他们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

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只有一端栽: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栽:棵数=间隔数-1。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为了巩固刚刚发现的规律,也为后面的练习作铺垫,我又设计了一道例题"为了让孩子们的乐园更漂亮,幼儿园打算在20米长的小路旁摆一些花盆,一共需要购买多少盆花?"这道题只告诉了路的总长度,留给同学们的思维空间更广,同学们的设计方案也可以更多一些。每两盆间的距离可以是1米、2米、4米、5米、10米、20米;可以只在一旁摆,也可以两旁都摆;可以两端都摆,也可以只在一端摆,还可以两端都不摆。这道题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

4、回归生活,实际运用。

根据上一例题老师可以提示学生,植树问题并不仅仅是植树,就像摆花盆也属于植树问题,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老师可以提示,让他们知道挂灯笼、爬楼梯、安装路灯、锯木头、敲钟、排队等都属于植树问题。然后运用今天所学的规律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我用选择和填空的形式向同学们呈现了几道练习题,其中包括:栽树、安装路灯、爬楼梯、锯木头。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总结。

先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然后老师小结: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是数学,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更多的规律和奥秘,就能解决更多的难题。

植树问题说课稿人教版(实用24篇)篇九

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为此,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完成下列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认识不封闭路线上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密切联系,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探索并发现不封闭路线上间隔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中。

教具准备:课件小树纸板。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设疑激趣,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法:

设疑激趣法、实际操作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

观察辨析法、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本课我采用了"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利用3月12日植树节进行引入,这样既直观又可以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学生真正的生活经验应该是他们身边熟悉的事物,是能够激发他们感情因素的事物,这样才会让学生真正感兴趣,才能够产生共鸣,才易激发探究的欲望,让活动化的数学学习有个坚实的基础。所以我并没有利用教材上的例题,而是创设了一个同学们身边的现实问题情境。"我校计划在一条40米长的小路一旁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然后提出"一共可栽多少棵?"的问题,("可"字体现出植树方法有多种)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设计出不同的植树方案。

学生的知识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要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合作是一个良方,生生之间的差异是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应在小组交流的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合理的利用。所以在设计植树方案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工与合作,通过说一说,画一画,贴一贴、数一数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同学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

当学生合作完成设计方案后,老师选择三种不同的方案展示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三种方案,发现它们的异同点,并说一说。(这一环节利用实物感知,让学生更容易观察出其中的规律。)。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这样几个相同点:小路的长度,每两棵之间的距离,小路被分成的段数。还有一个不同点:棵数不同,这时候老师就问:为什么不?当学生说到方案不同时,老师再追问一句:哪里不同?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发现:

方案一:两端都栽。

方案二:只有一端栽。

方案三:两端都不栽。

接着就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方案一:40÷5=8方案二:40÷5=8方案三:40÷5=8。

8+1=98—1=7。

究竟40÷5=8表示什么意思呢?先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老师给予纠正并介绍两个新词"间隔"与"间隔数",同时可以借助五指加强学生对这两个词的理解。

通过观察分析得出,这三种方案的间隔数都是8,而方案一种了9棵树,方案二种了8棵树,方案三种了7棵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通过观察,他们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

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只有一端栽: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栽:棵数=间隔数—1。

为了巩固刚刚发现的规律,也为后面的练习作铺垫,我又设计了一道例题"为了让孩子们的乐园更漂亮,幼儿园打算在20米长的小路旁摆一些花盆,一共需要购买多少盆花?"这道题只告诉了路的总长度,留给同学们的思维空间更广,同学们的设计方案也可以更多一些。每两盆间的距离可以是1米、2米、4米、5米、10米、20米;可以只在一旁摆,也可以两旁都摆;可以两端都摆,也可以只在一端摆,还可以两端都不摆。这道题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

根据上一例题老师可以提示学生,植树问题并不仅仅是植树,就像摆花盆也属于植树问题,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老师可以提示,让他们知道挂灯笼、爬楼梯、安装路灯、锯木头、敲钟、排队等都属于植树问题。然后运用今天所学的规律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我用选择和填空的形式向同学们呈现了几道练习题,其中包括:栽树、安装路灯、爬楼梯、锯木头。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先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然后老师小结: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是数学,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更多的规律和奥秘,就能解决更多的难题。

植树问题说课稿人教版(实用24篇)篇十

大家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植树问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学法、说媒体使用、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新课标实施后,数学教材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更为彰显。最明显的表现在于每册教材多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通过“数学广角”来进一步渗透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内容就是植树问题。本节课主要探讨关于在一条线段上植树的问题,例1主要研究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也是这一系列内容的起始课。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本节课不但是建构知识的基础,而且起着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会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两端都种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能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建立物体总个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学习的热情也会比较高涨,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关于线段的相关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分析思考能力与计算能力。因此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我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分类学习,并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组织学生开展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我采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学生模拟“种树”————探究发现规律————应用规律实践的活动过程,通过有序的操作、思考、实践等活动,使学生的所想、所悟与直观形象结合,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渗透数学学习方法,深刻体会到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内涵。

为更好地发挥多媒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本节课运用多媒体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2、运用课件播放,逐步演示小路是20米、25米、30米时的栽树情况,便于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间隔数、什么是棵数。

3、在课堂检测时运用多媒体呈现,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在矫正达标时,运用实物展台直观呈现学生检测练习,节省书写时间,便于其他学生看清楚。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在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游戏:找手指上的数学。我们的双手不但会做事情,还隐藏许多数学问题。

2、引出“间隔长”的概念。

随机请一行同学站起来,不断增减学生,让学生边观察边说,几个同学几个隔,老师发问,哪个间隔长,引出“间隔长”的概念。

(初步感知什么是间隔数,间隔长度。为下面的发现规律打下基础。揭示课题: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像同学们排队这样的问题,数学家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植树问题。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这一环节,用意在于先突破教学中的知识点,理解间隔,间隔数,初步感知间隔数与物体个数的关系,并且起到规范学生语言的作用,使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为新课的学习作铺垫)。

(二)学习新课:我精心设计了这样4个小环节。

1、化繁为简,解决问题。

例题1:通过创设在100米小路一边植树,每个5米栽一棵的现实情境,提出“一共要栽多少棵树?”的问题,先让学生猜一猜,再让学生去画图验证时感知100米太长了,可以将100米转化成20米等小的数据研究。

(1)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线段图画一画、小棒摆一摆等学生自己喜欢的、比较形象的方式,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初步感知到在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关系。并且,这样设计,我并不强调(两端都栽),本意在于,先给学生创设宽松的思维环境,让学生打开思路,找到在一段路栽树时的不同方法,让思维如花般绽放。

(2)小组汇报:(抽取数学模型,猜测两端都栽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边模拟栽树,边板书,边汇报。

点明:今天主要研究一下像这样的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从上面多种方案中,抽取两端都栽的数学模型加以研究。)。

(设计意图:生本教学改变了教师是课堂的主人这一传统现象,变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小组汇报就是把课堂还给孩子,孩子们通过分工,小组共同把他们的发现汇报给全班,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分工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孩子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台下的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和汇报的小组进行交流、补充、纠错,纠正和完善了知识点。)。

2、课件播放:

在前面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又通过课件演示20米小路,每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的栽树过程,通过进一步的拓展:如果小路是25米呢?30米呢,逐步演示。

(这个过程是重点,必须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间隔数、什么是棵数,因此,利用课件直观形象地加以演示,)学生的思维顿时茅塞顿开:啊!原来棵数与间隔数还存在这样的关系,但是学生,只是直观看到的,还处于比较朦胧的认知状态,不理解。再者,只通过一个例子说明之间的关系,不具有说服力,因此,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验证活动来证明规律的存在。

3、验证规律,再次感悟解决植树问题的策略。

是不是在一段路种树,两端都要种时,间隔数与棵树之间都是这样的关系呢?接着我恰当的组织学生进行又一次的操作活动:请同学选择任意路长、和间隔,去自主验证。(通过全班学生的验证、使验证结果更具有说服力)而且,让学生的自我探究意识和求知欲得到再次激发,迫切的需要知道自己猜测的正确与否,自主地寻求验证的方法,从而也向学生渗透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和策略。

4、引导学生用数学的形式,列数学算式。

学生把刚才的规律,转化成数量关系,从而列出:20÷5+1=5(棵)这样的算式。

(这个环节我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建立了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感悟到解此类问题的策略。)。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经历由复杂问题到简单问题再到发现规律,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一方面为了巩固之前发现的规律,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植树问题不仅用来解决植树的问题,还可以解决类似的问题。本课练习安排了以下两个层次:

1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教材练习二十四,第1题。

(2)找生活中的有关“植树问题”。

如:安装路灯、排队问题、楼梯问题、封闭中的花坛种花问题等等。

2、推广到与植树问题相近的一些问题中。

(设计题图:通过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同时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并且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积极性,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体现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

(四)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全课总结。

1、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真不错,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不少问题,你们看,老师把大家的发现编成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读读吧!(课件出示)小树苗,栽一栽,两端都栽问题来,间隔数多1是棵数,棵数少1是间隔数,怎样求出间隔数?全长除以间隔长。

2、师:植树问题中的学问还有很多,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两端不栽,一端栽,封闭图形中的植树问题,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五)布置作业:教材第109页第3题。

我的板书是我和学生共同完成的,直观形象,一目了然,突出了重难点,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巩固和掌握本课所学的知识。

植树问题说课稿人教版(实用24篇)篇十一

1、以课标为理论依据,为本节课把脉。

《课标》提出:“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新课标实施后,数学教材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更为彰显。最明显的表现在于每册教材多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通过“数学广角”来进一步渗透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生活体验,探求事物中隐含的规律。

有意义的学习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生活体验而自主建构的。体验是学生活动化学习的关键,是建构知识的基础。因此,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既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又渗透了数学方法,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我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例1--植树问题。它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具体情况复杂而多样。

现实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类似的有很多:如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锯木头、走楼梯,等等。由于它们之间都存有共性:都隐藏着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因此,抽取比较有代表性的“植树问题”,作为数学模型研究,总结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本节课主要探讨关于在一条线段植树的问题,即使在一条线段植树也有不同的情形:只栽一端、只栽中间、两端都栽的几种情形。例1主要研究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也是这一系列内容的起始课,教材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植树活动为线索,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抽取出数学模型,再利用规律回归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植树问题的教学旨在向学生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推理能力。

说教学目标:依据教材、教参的编排体系和编写意图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在线段上植树(两端要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3、学生能借助图形理解“棵数=间隔数+1”“总长=间隔数×间距”等间隔数与棵数、总长、间距的关系,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

4、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5、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并总结出两端都种植时“棵树=间隔数+1”的关系,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因数学而教学,而是重视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而过程性目标的设立,使得学生思维发展有了凭借,也使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渗透,这也是我们数学教学的实质。)。

教学难点:

能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建立物体总个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千变万化,学生先分析与“植树问题”的异同,再选择合适的方法,例如:在路旁安装路灯问题,学生先建立路灯的总数相当于植树问题中棵数,再分析间隔数与路灯的总个数之间的关系,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因此具有思维难度)。

为了加强学生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利用线段图、小棒、直尺、课件演示等直观手段,让学生发现、总结、运用规律,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

教学具准备:方格纸、小棒、直尺、课件。

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点拨、渗透,引导的作用。在本节课中,我力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学生通过画图等方法探究发现规律,应用规律,通过有序的操作、思考、实践等活动,学生的所想、所悟与直观形象结合,渗透数形结合的方法,深刻体会到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内涵。

(一)创设情境。

(创设为学校设计植树方案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并且激发学生积极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我还把教材例题100米,改成20米,主要因为我感觉100米的距离还是有些长,学生在动手操作时,不便于研究。同时也遵从了教参中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

二、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重点探讨在线段上植树(两端要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关系,间隔数与棵树的关系其实也是生活中一些类似问题的关系问题,因此,在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就是向学生渗透此类问题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建立起数学模型的过程,非常重要。

我精心设计了这样4个小环节:

1、出示要求。(。

2、学生分组设计方案。

3、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方案。

4、引导归纳。

5、尝试应用。

三、巩固应用。

1、联系生活。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类似植树问题的现象有很多,你能举例吗?

师:杨老师也找到一些,请大家试一试。

(2)丁丁回家每走一层楼就有12个台阶,共要走72个台阶,丁丁住在几楼?

(6)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

2、分层练习。

(1)选择一题,独立解题。

(2)组内交流。

(3)集体交流。

(练习题设计有层次性,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并且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积极性,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体现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

四、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总长=间隔数×间距。

通过这样一堂课的教学,学生感受这样两点: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中,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自主构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体会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数学思想,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数学知识生活化。

整节课的教学,努力做到放飞学生思维的翅膀,把数学教学融于千姿百态的生活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营造一份“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佳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生活的主人,让每一节数学课都成为学生人生路上前进的加油站!

植树问题说课稿人教版(实用24篇)篇十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植树问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学法、说媒体使用、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新课标实施后,数学教材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更为彰显。最明显的表现在于每册教材多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通过“数学广角”来进一步渗透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内容就是植树问题。本节课主要探讨关于在一条线段上植树的问题,例1主要研究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也是这一系列内容的起始课。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本节课不但是建构知识的基础,而且起着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会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两端都种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能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建立物体总个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学习的热情也会比较高涨,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关于线段的相关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分析思考能力与计算能力。因此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我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分类学习,并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组织学生开展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我采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学生模拟“种树”————探究发现规律————应用规律实践的活动过程,通过有序的操作、思考、实践等活动,使学生的所想、所悟与直观形象结合,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渗透数学学习方法,深刻体会到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内涵。

为更好地发挥多媒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本节课运用多媒体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2、运用课件播放,逐步演示小路是20米、25米、30米时的栽树情况,便于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间隔数、什么是棵数。

3、在课堂检测时运用多媒体呈现,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在矫正达标时,运用实物展台直观呈现学生检测练习,节省书写时间,便于其他学生看清楚。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在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游戏:找手指上的数学。我们的双手不但会做事情,还隐藏许多数学问题。

2、引出“间隔长”的概念。

随机请一行同学站起来,不断增减学生,让学生边观察边说,几个同学几个隔,老师发问,哪个间隔长,引出“间隔长”的概念。

(初步感知什么是间隔数,间隔长度。为下面的发现规律打下基础。揭示课题: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像同学们排队这样的问题,数学家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植树问题。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这一环节,用意在于先突破教学中的知识点,理解间隔,间隔数,初步感知间隔数与物体个数的关系,并且起到规范学生语言的作用,使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为新课的学习作铺垫)。

(二)学习新课:我精心设计了这样4个小环节。

1、化繁为简,解决问题。

例题1:通过创设在100米小路一边植树,每个5米栽一棵的现实情境,提出“一共要栽多少棵树?”的问题,先让学生猜一猜,再让学生去画图验证时感知100米太长了,可以将100米转化成20米等小的数据研究。

(1)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线段图画一画、小棒摆一摆等学生自己喜欢的、比较形象的方式,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初步感知到在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关系。并且,这样设计,我并不强调(两端都栽),本意在于,先给学生创设宽松的思维环境,让学生打开思路,找到在一段路栽树时的不同方法,让思维如花般绽放。

(2)小组汇报:(抽取数学模型,猜测两端都栽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边模拟栽树,边板书,边汇报。

点明:今天主要研究一下像这样的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从上面多种方案中,抽取两端都栽的数学模型加以研究。)。

(设计意图:生本教学改变了教师是课堂的主人这一传统现象,变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小组汇报就是把课堂还给孩子,孩子们通过分工,小组共同把他们的发现汇报给全班,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分工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孩子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台下的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和汇报的小组进行交流、补充、纠错,纠正和完善了知识点。)。

2、课件播放:

在前面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又通过课件演示20米小路,每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的栽树过程,通过进一步的拓展:如果小路是25米呢?30米呢,逐步演示。

(这个过程是重点,必须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间隔数、什么是棵数,因此,利用课件直观形象地加以演示,)学生的思维顿时茅塞顿开:啊!原来棵数与间隔数还存在这样的关系,但是学生,只是直观看到的,还处于比较朦胧的认知状态,不理解。再者,只通过一个例子说明之间的关系,不具有说服力,因此,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验证活动来证明规律的存在。

3、验证规律,再次感悟解决植树问题的策略。

是不是在一段路种树,两端都要种时,间隔数与棵树之间都是这样的关系呢?接着我恰当的组织学生进行又一次的操作活动:请同学选择任意路长、和间隔,去自主验证。(通过全班学生的验证、使验证结果更具有说服力)而且,让学生的自我探究意识和求知欲得到再次激发,迫切的需要知道自己猜测的正确与否,自主地寻求验证的方法,从而也向学生渗透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和策略。

4、引导学生用数学的形式,列数学算式。

学生把刚才的规律,转化成数量关系,从而列出:20÷5+1=5(棵)这样的算式。

(这个环节我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建立了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感悟到解此类问题的策略。)。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经历由复杂问题到简单问题再到发现规律,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一方面为了巩固之前发现的规律,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植树问题不仅用来解决植树的问题,还可以解决类似的问题。本课练习安排了以下两个层次:

1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教材练习二十四,第1题。

(2)找生活中的有关“植树问题”。

如:安装路灯、排队问题、楼梯问题、封闭中的花坛种花问题等等。

2、推广到与植树问题相近的一些问题中。

(设计题图:通过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同时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并且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积极性,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体现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

(四)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全课总结。

1、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真不错,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不少问题,你们看,老师把大家的发现编成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读读吧!(课件出示)小树苗,栽一栽,两端都栽问题来,间隔数多1是棵数,棵数少1是间隔数,怎样求出间隔数?全长除以间隔长。

2、师:植树问题中的学问还有很多,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两端不栽,一端栽,封闭图形中的植树问题,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五)布置作业:教材第109页第3题。

我的板书是我和学生共同完成的,直观形象,一目了然,突出了重难点,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巩固和掌握本课所学的知识。

植树问题说课稿人教版(实用24篇)篇十三

5月13日校本教研中听了葛老师讲的植树问题,“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葛老师利用学生的动手操作,小组活动等形式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明确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情况的解决问题,教学效果良好。

1、导入新课的形式新颖,教师利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在伸出双手,找出手指之间的间隔,理解间隔的概念,以及间隔数,将复杂的问题形象化,学生易学、易懂,开了一个好头。

2、葛老师上课的思路比较清晰,她先提炼出数学模型(间隔数+1=棵数),最后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与生活实际。整堂课节奏紧凑,层层深入,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引发了乐学的动机,在开放的课堂中提供了乐学条件,在活动的氛围中增加了乐学的体验。在上课过程中,“猜想到验证”的学生学习过程一直贯穿着整节课中。

3、课堂教学体现系统性。葛老师能灵活构建知识系统,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处理。能活用教材,让资源启迪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例题,让学生比较系统地建立植树问题中“两端都要种”的情况。

4、课堂练习设计合理,如采用表格的形式出现不同的已知的条件,解决不同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感受植树问题服务于生活,同时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葛老师还注重了利用例题的教学进行了归纳与总结,经过老师与学生的共同研究交流,总结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学习。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老师与学生、教法与学法的和谐。

植树问题说课稿人教版(实用24篇)篇十四

一、设计理念及意图:

1、以课标为理论依据,为本节课把脉。

《课标》提出:“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新课标实施后,数学教材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更为彰显。最明显的表现在于每册教材多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通过“数学广角”来进一步渗透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生活体验,探求事物中隐含的规律。

有意义的学习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生活体验而自主建构的。体验是学生活动化学习的关键,是建构知识的基础。因此,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既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又渗透了数学方法,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二、【教学内容及分析】。

我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例1--植树问题。它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具体情况复杂而多样。

现实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类似的有很多:如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锯木头、走楼梯,等等。由于它们之间都存有共性:都隐藏着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因此,抽取比较有代表性的“植树问题”,作为数学模型研究,总结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本节课主要探讨关于在一条线段植树的问题,即使在一条线段植树也有不同的情形:只栽一端、只栽中间、两端都栽的几种情形。例1主要研究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也是这一系列内容的起始课,教材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植树活动为线索,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抽取出数学模型,再利用规律回归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植树问题的教学旨在向学生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推理能力。

说教学目标:依据教材、教参的编排体系和编写意图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在线段上植树(两端要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3、学生能借助图形理解“棵数=间隔数+1”“总长=间隔数×间距”等间隔数与棵数、总长、间距的关系,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

4、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5、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并总结出两端都种植时“棵树=间隔数+1”的关系,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因数学而教学,而是重视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而过程性目标的设立,使得学生思维发展有了凭借,也使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渗透,这也是我们数学教学的实质。)。

教学难点:

能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建立物体总个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千变万化,学生先分析与“植树问题”的异同,再选择合适的方法,例如:在路旁安装路灯问题,学生先建立路灯的总数相当于植树问题中棵数,再分析间隔数与路灯的总个数之间的关系,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因此具有思维难度)。

为了加强学生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利用线段图、小棒、直尺、课件演示等直观手段,让学生发现、总结、运用规律,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

教学具准备:方格纸、小棒、直尺、课件。

三、说教法、说学法。

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点拨、渗透,引导的作用。在本节课中,我力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学生通过画图等方法探究发现规律,应用规律,通过有序的操作、思考、实践等活动,学生的所想、所悟与直观形象结合,渗透数形结合的方法,深刻体会到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内涵。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创设为学校设计植树方案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并且激发学生积极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我还把教材例题100米,改成20米,主要因为我感觉100米的距离还是有些长,学生在动手操作时,不便于研究。同时也遵从了教参中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

二、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重点探讨在线段上植树(两端要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关系,间隔数与棵树的关系其实也是生活中一些类似问题的关系问题,因此,在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就是向学生渗透此类问题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建立起数学模型的过程,非常重要。

我精心设计了这样4个小环节:

1、出示要求。(。

2、学生分组设计方案。

3、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方案。

4、引导归纳。

5、尝试应用。

三、巩固应用。

1、联系生活。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类似植树问题的现象有很多,你能举例吗?

师:杨老师也找到一些,请大家试一试。

(2)丁丁回家每走一层楼就有12个台阶,共要走72个台阶,丁丁住在几楼?

(6)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

2、分层练习。

(1)选择一题,独立解题。

(2)组内交流。

(3)集体交流。

(练习题设计有层次性,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并且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积极性,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体现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

四、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总长=间隔数×间距。

六、教学效果预设:

通过这样一堂课的教学,学生感受这样两点: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中,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自主构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体会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数学思想,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数学知识生活化。

整节课的教学,努力做到放飞学生思维的翅膀,把数学教学融于千姿百态的生活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营造一份“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佳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生活的主人,让每一节数学课都成为学生人生路上前进的加油站!

植树问题说课稿人教版(实用24篇)篇十五

曹老师本节课无论是从教育理念还是对教材的解读与整合以及个人丰富风趣的教学语言等诸多方面都彰显了自身较高的专业素养,用他的热情与激情感染了每一位听课者,给大家以视听的享受。

1、丰富风趣的语言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的表述具有新颖性,能够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课堂教学中来。本节课曹老师从课前准备到结束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显现出他独特的风韵格调。开课前一曲改编的幸福拍手歌将孩子不自觉的代入了课堂的准备之中。课堂引入巧妙引导,诱发情感;课堂提问巧问促思,激起思维的波澜;课堂评价具体诚恳,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透着老师关爱之心。整节课教师激情四射,非常投入,引领着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2、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中要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其经历有自己的语言表达规律、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方法的过程。曹老师本节课虽然教学容量大,但每一个知识点的形成和问题的探讨都不急于求成,善于等待。例如在探讨20米小路,每5米栽一棵树,为什么是4个间隔数?10米木头锯5段这个问题时,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间,当有5六个孩子都有答出时,教师没有急于给出答案。正是有了教师的等待,最后有孩子终于想到了解决题的办法。这不仅体现了曹老师对学生的一种信任,也是一种尊重。更是对自己的角色和职责做出了很好的定位。

3、注重课堂细节,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是提高学习质量的诸多重要条件之一,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曹老师整节课善于组织课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做到有条理,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回答完整等等。例如学生在回答间隔、间距时。练习中单位、答语等细节问题。

4、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曹老师能够熟练地操作多媒体教学设施辅助教学,课件精美实用。教态自然得体具有亲和力,具有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与人交往沟通能力,具有较高水平的班级管理与课堂调控、组织能力。

曹老师这节课通过深入的解读和创造性的整合教材,精心设计,精彩的演绎,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师能有效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的学习,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2、有效的课堂提问,激发了不同学生的思考。老师对关间词“间隔数、间距”的解释到位,对在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有几种栽法?让学生探究不同的植树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紧接着让学生比较三种植树方案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对植树规律得出了实践性的`体验,加深了对这个规律的理解。在探究过程中的追问(为什么在相同的条件下,栽树的不一样呢?),使学生通过更深一步的思考,进一步重现了计算过程与思考方法,通过有条理的表述,让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自然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到了更深层的发展。

3、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面广,学生上课热情高,主动参与,全班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有充分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4、整堂课中,曹老师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渗透,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5、练习设计层次分明,应用意识地培养和思维训练贯穿始终。最后问题的拓展与延伸到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与本节课首尾呼应。

如何更有效的突破种树的棵树与间隔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植树问题说课稿人教版(实用24篇)篇十六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主评的课是查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的第一课时,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主要是向学生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利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植树问题是情况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查老师执教的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要向学生渗透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思想。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平均分成若干段,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同,它们中间都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不同的情况,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同。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理解和掌握在一条线段上植树问题的规律,并且会利用这一规律正确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是查老师执教的这一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查老师的这节课无论是在教材的驾驭上,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理念的更新上,及在教学模式的探讨上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我在听课这么长的时间后仍选择主评这节课的主要原因。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听完这节课后的几点感受。

1、联系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素材和依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目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植树问题可分为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直线上植树,二是在封闭图形上植树。直线上植树就有三种不同情况: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一端种一端不种,查老师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实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所有的学习材料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降低了学生认知的起点,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同时选定将两端都种的情况作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来完成,定位很准确,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起点,符合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一节课将直线上植树的三种情况一起来探究学习,必然会造成知识容量大,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累,教学效果也不如意的尴尬后果。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导入新课时,查老师让学生猜这样的一个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能写会算不说话。当学生猜出是“手”后,查老师让学生看自己的手掌,然后告诉学生,我们每个人的手里都蕴藏着许多有趣的数学知识,张开小手,五个手指中间有四个间隔,在数学上把这个“4”叫“间隔数”,五个手指就表示五棵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有关植树问题的知识,从而很自然地导入到新课。这样的导入,既新颖有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又使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在实践应用环节中查老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类似于植树问题这样的现象,使学生再次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练习设计中,也是通过出示图片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如8个同学排队有几个间隔,6面彩旗有几个间隔,一件衬衫钉了8粒纽扣有几个间隔等内容,让学生利用所学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目标的把握准确到位。

总结。

等方法,使学生发现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植树问题的“棵树=间隔数+1”,而且,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加上1,这个“1”表示的是什么,从而使学生明确这个“1”就是指末端的那棵树,明确了规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正确地运用这一规律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而植树问题的题型又是灵活多变的,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用植树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因此,查老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如练习这样一道题: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2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当学生独立解答汇报后,查老师不是就此结束了事,而是再让学生说说每道算式的意义,12÷2=6(个)表示有6个间隔,6+1=7(个)表示一共有7个车站,然后,再进一步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掌握植树问题的规律。相邻的两站距离在植树问题中表示什么?求一共有几个车站就是求什么?这道题的关键是必须要知道先求出什么?怎么求?在一问一答中,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对植树问题这一规律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把握,运用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4、有效地渗透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就是数学的灵魂,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方法入手的思想。本节课的重点是发现、理解和掌握解决植树问题的规律,即植树问题的公式推导。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查老师首先出示的是这样的一道例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多少棵树苗?在学生自主探究独立解答完成这道题后,查老师为了能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索发现植树问题的规律,用课件出示线段图,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这样一个一个的出示,很麻烦,不利于渗透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思想。于是,查老师就把刚才的例题中的100米的小路改成20米、25米、30米,在总长发生变化而间隔的长度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数一数,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再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使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总是比所栽的棵数少1,从而得出“间隔数+1=棵数”这一规律,并且还明确了为什么要加1,这个“1”表示的是什么的道理。通过教师的有效引领和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学生感受到在数学学习中,可以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来解决,从而有效地渗透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思想。

5、关注细节,注重评价。

查老师是我们铜陵市的名师,名师自有名师的风范,查老师在课堂上极具亲和力,教学中,查老师用女性特有的细致和温柔启发和激励学生,既关注细节,又注重评价,使她的课堂激情洋溢,精彩纷呈,掌声不断,高潮迭起。

(1)、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关注细节就是要关注学生课堂学中习中的每一个细枝末节。查老师在这堂课中,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如,学生在独立练习时,查老师首先让学生判断是否属于两端都栽的问题,并且提问你是从哪个地方看出来的,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当学生在练习时,查老师还不断地巡视,发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就及时地提示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分析,给学生以解题方法的提示。另外,查老师还特别关注学生学习习惯方面的每一个细节,哪怕是与这节课教学内容无关的细节,查老师也十分关注。如,当学生回答问题语句不完整时,查老师要求学生要把一句话说完整;当学生板演算式忘记写单位名称时,查老师提醒学生注意书写算式的完整性;当学生板演不工整时,查老师又提醒学生书写时要注意规范工整;当学生口头答题忘记说答语时,查老师还是及时地提醒学生要注意答题的完整性。查老师对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如此地关注,无疑为我们在关注细节这方面做出了榜样。

(2)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在查老师的课堂上,始终洋溢着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特别是查老师敢于放下架子,站在与学生平等的高度,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积极创新,学习氛围浓郁。教学中,查老师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评价,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结果,又时刻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变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查老师就用激励性的语言从正面加以肯定;当学生回答问题精彩时,查老师就让全体学生用热烈的掌声给予鼓励;当学生回答问题非常完整时,查老师不仅用语言进行表扬,并且还投以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全面时,查老师先表扬其正确的部分,再委婉地指出其存在的不足,有效的维护了学生的自尊。

6、练习设计层次分明,训练扎实有效。

本节课练习设计紧扣中心,突出了知识的强化应用,把应用意识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贯穿始终,努力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植树问题的不同题型。在题型设计上也由易到难,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求棵树的,如: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2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有求总长的,如:园林工人在公路一侧栽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有求每段长度的,如: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这些都较好地体现了思维的训练和应用意识的培养。

值得商榷的是:

1、在探索植树问题的规律时,同学们探索的是在间隔的长度不变,而总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得出的“间隔数+1=棵数”的这一规律。可否再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在总长不变而间隔的长度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得出植树问题的规律。如,设总长为20米,间隔的长度可分别为1米、2米、4米、5米、10米、20米,让学生多次从不同结果中发现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应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间隔数和棵树之间也存在着同样的规律,通过对不同条件的亲历探讨,从而使学生坚定了这一规律的正确性。

2、课堂教学的开放程度不够,例题可否设计为在20米长的小路一边种树,怎样种?需要几棵数?让学生设计植树的方案。使学生在老师提供的这一开放性的、富有挑战性的题目中,大胆设想,开放思维,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体验成功和快乐。

以上两点只是我个人一点不成熟的建议,如有不妥,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植树问题说课稿人教版(实用24篇)篇十七

听了曹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一课,我们五年级组全体数学老师经过集体评议,从教师素养和教学效果两方面谈谈我们的认识。

一、教师素养方面。

曹老师本节课无论是从教育理念还是对教材的解读与整合以及个人丰富风趣的教学语言等诸多方面都彰显了自身较高的专业素养,用他的热情与激情感染了每一位听课者,给大家以视听的享受。

1、丰富风趣的语言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的表述具有新颖性,能够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课堂教学中来。本节课曹老师从课前准备到结束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显现出他独特的风韵格调。开课前一曲改编的幸福拍手歌将孩子不自觉的代入了课堂的准备之中。课堂引入巧妙引导,诱发情感;课堂提问巧问促思,激起思维的波澜;课堂评价具体诚恳,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透着老师关爱之心。整节课教师激情四射,非常投入,引领着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2、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中要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其经历有自己的语言表达规律、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方法的过程。曹老师本节课虽然教学容量大,但每一个知识点的形成和问题的探讨都不急于求成,善于等待。例如在探讨20米小路,每5米栽一棵树,为什么是4个间隔数?10米木头锯5段这个问题时,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间,当有5六个孩子都有答出时,教师没有急于给出答案。正是有了教师的等待,最后有孩子终于想到了解决题的办法。这不仅体现了曹老师对学生的一种信任,也是一种尊重。更是对自己的角色和职责做出了很好的定位。

3、注重课堂细节,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是提高学习质量的诸多重要条件之一,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曹老师整节课善于组织课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做到有条理,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回答完整等等。例如学生在回答间隔、间距时。练习中单位、答语等细节问题。

4、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曹老师能够熟练地操作多媒体教学设施辅助教学,课件精美实用。教态自然得体具有亲和力,具有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与人交往沟通能力,具有较高水平的班级管理与课堂调控、组织能力。

二、教学效果。

曹老师这节课通过深入的解读和创造性的整合教材,精心设计,精彩的演绎,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师能有效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的学习,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2、有效的课堂提问,激发了不同学生的思考。老师对关间词“间隔数、间距”的解释到位,对在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有几种栽法?让学生探究不同的植树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紧接着让学生比较三种植树方案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对植树规律得出了实践性的体验,加深了对这个规律的理解。在探究过程中的追问(为什么在相同的条件下,栽树的不一样呢?),使学生通过更深一步的思考,进一步重现了计算过程与思考方法,通过有条理的表述,让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自然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到了更深层的发展。

3、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面广,学生上课热情高,主动参与,全班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有充分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4、整堂课中,曹老师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渗透,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5、练习设计层次分明,应用意识地培养和思维训练贯穿始终。最后问题的拓展与延伸到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与本节课首尾呼应。

三、互动问题。

如何更有效的突破种树的棵树与间隔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植树问题说课稿人教版(实用24篇)篇十八

现在在应用同题异构的教研活动中,常用的是多人同题异构模式,因为这种模式是多人参与,这样就更能展示更多人智慧,而且多人同时进行上课,对比性更强,那么就更具有研讨意义。

今天两位老师上的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这节课,我认为可比性就很强,我们可以很好地对照思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两节课的对比性。

(一)教学结构不一致。

第一节课是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找出两端都种的情况下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而第二节是从抽象的应用题入手通过画线段图从而发现出两端都种的情况下段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个人认为第一节课能善于预设学生对“间隔”这个抽象概念容易出差错的现象来入手,而且能采用很直观的五个手指入手,这点我认为预习的很好,而且也能采取很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二)教学内容密度安排不一致。

第一节课的教学密度偏大,第二节课教学密度恰到好处。第一节,首先为了分析“间隔”这个较抽象的词语,用了手指、小朋友列队以及天安门12根柱子三个实例找出规律,简单问题复杂化了,用学生不易理解的“间隔”一词来导入这很好,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适当解说就可以了,没必要小题大做,从而照成让费时间,而且学生听得没意思,不够挑战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跟随慢慢下降了。后面又设计了楼梯、电线杆的例子,又有求棵数的、求全长的、求间隔数的,还有拓展题等等,虽然实小学生总体素质会较高一些,但是《植树问题》这个知识内容本身就比较抽象,所以内容太多会照成消化不了,灌输太过于多学生听得闷,老师也越上越着急,从而师生的互动也就受到了影响。

而第二节的内容就明显单一一些了,练习题都是求棵数的问题,没以逆运用形式出现,这能结合教材情况和学生的实际进行预设教学密度,以至学生回答积极,学生反馈到位,学生学习效率高,这点值得学习。

(三)教学导入方式不一致。

第一节用猜《手》的谜语导入,将为后面观察五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做准备;第二节是问学生3月12日是什么日子直接导入主题,直接为下一环节的植树问题求需要几棵树做准备。这两种情况虽然都不相同,但都能结合下一个环节顺利过度。我认为都是能紧扣主题,并都是直接为后一环节做准备的,都是可以的。

(四)教学板书设计理念不一致。

二、两节课共同的优点:

两节课都非常注重指导画线段图的画法。画线段图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确实能帮助分析题意作用,能使问题直观化,能有效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可是画线段图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在这里老师注重指导把抽象的植树问题有画线段图表示来帮助理解,这点做得很好。

三、两节课的今后要注意的地方:

1、要注重方法多样性的指导。

如: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例题算出答案是否正确,应该先让学生想一想并说一说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也许学生会有很多验证办法。然后老师才指定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验证,而不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可以用线段图验证,这不一定是唯一的方法,所以今后要结合新课标课程的标准注意方法多样性的引导。

2、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两节课都是老师讲得较多,包办太多,今后要注意课堂上应该多让学生思考的空间,应该让学生多说,要结合新课标课程标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一特征。

植树问题说课稿人教版(实用24篇)篇十九

1、开课的导入采用手指谜语,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手指后,有利用手指帮学生初步理解间隔的意思,很直观。但这里出现间隔长有些早。

2、情景问题出示后,用选择题的形式借助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两端都栽的意思,形象直观学生理解起来很容易。

3、教师质疑问题及时且很有数学的味道。如帮工人想象办法,隔几米栽一棵,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很好的理解了等距离的含义。

4、体现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要求明确、准备充分,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学生桌的还是很好的。

5、教师表格的设计很方便学生发现诸多的数学问题。比单纯的图形要好找规律好表达。但这里讲解交流时,如能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从数字中发现的规律的话,学生对其中的数量关系的理解会更容易,从而灵活的应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6、练习中对比练习及时出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但对两边与两端的区别我认为更加直观一些会好些,借助教室两边加以解释。

7、练习紧扣本节教学目标,形式多样,尤其选择问题我认为能较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

8、歌谣的结尾给本节课画了个圆满的句号。

植树问题说课稿人教版(实用24篇)篇二十

5月13日校本教研中听了葛老师讲的植树问题,“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葛老师利用学生的动手操作,小组活动等形式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明确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情况的解决问题,教学效果良好。

1、导入新课的形式新颖,教师利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在伸出双手,找出手指之间的间隔,理解间隔的概念,以及间隔数,将复杂的问题形象化,学生易学、易懂,开了一个好头。

2、葛老师上课的思路比较清晰,她先提炼出数学模型(间隔数+1=棵数),最后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与生活实际。整堂课节奏紧凑,层层深入,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引发了乐学的动机,在开放的课堂中提供了乐学条件,在活动的氛围中增加了乐学的体验。在上课过程中,“猜想到验证”的学生学习过程一直贯穿着整节课中。

3、课堂教学体现系统性。葛老师能灵活构建知识系统,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处理。能活用教材,让资源启迪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例题,让学生比较系统地建立植树问题中“两端都要种”的情况。

4、课堂练习设计合理,如采用表格的形式出现不同的已知的条件,解决不同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感受植树问题服务于生活,同时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葛老师还注重了利用例题的教学进行了归纳与总结,经过老师与学生的共同研究交流,总结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学习。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老师与学生、教法与学法的和谐。

文档为doc格式。

植树问题说课稿人教版(实用24篇)篇二十一

植树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一内容具有很强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老师的引领,也需要学生的探究。

郎老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让学生先通过在20厘米尺子上摆小棒(不同间隔长)来发现栽树的棵数、间隔数、间隔长、总长之间的关系,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郎老师上课的思路非常清晰,以创景引题---先学后教---巩固提升三个模块为主线,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纵观本节课,亮点之处有:。

新课开始,郎老师就和学生玩起了猜谜、手指夹铅笔的游戏,这个游戏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在游戏中找规律,使学生把学习中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注重“优化”的思想,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学生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对数学知识的一种解读。师生之间的语言互动与游戏巧妙的结合,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白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运用找规律解决植树问题。

做完练习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掌握规律,理解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郎老师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待学生解决完这个问题之后,郎老师又进行对比提升,“如果路的两边都载,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使学生的思维慢慢升华,逐步提高。

教师要提醒每一步算出来的单位名称。

星期五,很荣幸被学校派往xx参加片区教学研讨活动。听了李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一课,颇有心得,下面就这两节课谈谈自己的心得与看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开始,出示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紧接着老师又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间隔,如插红旗,安路灯、排队做操等,让学生在具体生活中理解数学现象,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植树问题的思维有一定的复杂性,对于刚接触植树问题的五年级学生来说,则更有一定的难度了。李老师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初步感知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两端都不种。王老师则适时引导学生借用画图的方法去帮助学生理解。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很好的理解题意,找到其数量间的关系,而且能很好的培养其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等学生找到规律后再解决这类问题就简单多了。

植树问题是数学中一个独立的单元,其内容和生活联系非常密切。这一课我们不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领悟研究复杂问题可以从简单问题入手。在此,李老师设计了一道数字较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画图来解决,在画图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这样没法解决。从而启发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数字小的来画一画。从而让学生领悟解决复杂问题要先想简单的。从而化繁为简,步步深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猜一猜,画一画,算一算等多种学习形式,自主探究出规律。李老师则通过列表让学生去算一算,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规律。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地发现了规律,并构建起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1、课上的非常顺利,效果也不错。但总觉得有些程序化,在引导学生思考和操作的过程中,对学生规定的有些死。如果在探究两种栽树方法的规律时,再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究,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2、通过对教材和各种相关的教学资料的深入解读,我认为“植树问题”就教学而言,突出“分隔问题”,以“植树问题”为背景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路灯问题、排队问题、锯木问题、爬楼问题等都与“植树问题”有着相同的数学结构,让学生建构相应的数学模式。

植树问题说课稿人教版(实用24篇)篇二十二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广角植树问题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生活上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通过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且借助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自己归纳出间隔数与树的棵数之间的规律。

2.能够借助图形分析,利用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简单植树的问题。

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习惯。并且,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本节课我采用“在生活中找间隔----在动手操作中找方法-----在方法中找规律---在规律中学会应用”的教学过程,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动脑、合作探究,并经历分析、思考、并最终解决问题。在教学上,我还借助媒体等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意趣激思,以思促学,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尝试探索,形成概念,积极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课教学分四大环节: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手中,还藏着怎样的数学知识呢,你们想了解一下吗?

2、伸出你们的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通过摆动手指,创设情境,一下子就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当学生发现,五根小指头之间,有四个间隔。这时,我就提出,诚聘环境设计师这一招聘启事,一下子就激发了所有学生兴趣,让同学们自己设计,并说出自己的方案,自己分析,发现规律,从而巧妙地引出:植树问题。

(三)、在发现中找规律。

(四)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植树问题,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未来让学生将这些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我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习,练习安排了以下两个层次:

1、课堂上,我针对一条线段上两端种树,出示了一道题生活中的植树问题,一段公路的两边都植树,让学生巩固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中得到的规律,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也认识到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的问题。

2、推广到与植树问题相近的一些问题中。上楼、排队,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最后,课堂小结,让学生在总结体会这节课的收获,放飞学生思维,把数学教学融于千姿百态的生活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一份“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佳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一节数学课都是学生人生路上起飞的加油站!最终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植树问题说课稿人教版(实用24篇)篇二十三

“植树问题”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通过施艳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施老师这节课目标非常明确,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层层深入,提供了乐学条件,引发了学生乐学的动机,让学生在活动的氛围中增加了乐学的体验。

一、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本节课的教学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例题感知间隔,以例题为载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探讨对象,了解植树问题实质,多角度应用拓展植树问题的认识。在例题探讨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找到关键词,再引导学生把数据改小,根据自己的思考进行探究,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突现知识的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在这里改小数据,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思考,照顾到后20℅的学生,更重要的让学生学会解题的方法。最后例举生活中类似植树问题的内容进行解决。

二、注重实践体验自主探究。

教学中,施老师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注重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建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对数形结合意识、一一对应思想的渗透。在例题探究中施老师激励学生自己设计,根据自己的思考探究方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利用学生画的图,引导发现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紧接着提问:“你还有什么发现?”从而孩子质疑“为什么要加1?”这时,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而是通过其他孩子的讨论来解疑;并设计了图形个数与横线条数之间的关系来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数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的关系。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施老师上这节课的思路非常清晰,先是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动手画线段图,提炼出数学模型(棵数=间隔数+1),最后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到生活实际。整堂课节奏紧凑,层层深入,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引发了乐学的动机,在开放的课堂中提供了乐学条件,在活动的氛围中增加了乐学的体验。在上课过程中,“猜想到验证”的学生学习过程一直贯穿着整节课中。下面来谈谈蒋老师的亮点之处:

1、把枯燥的数学理论转换成通俗易懂的生活事例。

本节课由观察图片、植树、栏杆、学生团体操队列、路灯、课中举例生活中哪里有间隔及创造间隔。所有的学习材料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降低了学生认知的起点,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概念剖析清晰,注重学生体验。

例如:蒋老师对重点词“间隔、两端要种”的解释到位,还有在教例1时,得出答案,要求验证,不同方法画图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对植树规律的得出了实践性的体验,加深了对这个规律的理解。

3、学生方面,学生上课热情高,主动参与,全班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有充分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4、整堂课中,蒋老师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渗透,复杂问题---简单问题--找出规律,再用规律来解决复杂问题。

植树问题说课稿人教版(实用24篇)篇二十四

植树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一内容具有很强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老师的引领,也需要学生的探究。

孙老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让学生先通过画线段图来发现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孙老师上课的思路非常清晰,以创景引题---先学后教---展示反馈三个模块为主线,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纵观本节课,亮点之处有:。

新课开始,孙老师就和学生玩起了剪纸条的游戏,这个游戏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在游戏中找规律,使学生把学习中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注重“优化”的思想,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学生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对数学知识的一种解读。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容易消除数学的枯燥感,使学生学习更主动。师生之间的语言互动与游戏巧妙的结合,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白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运用找规律解决植树问题。

孙老师在上这节课时,非常成功的应用小老师来教其他学生。教师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对不懂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来完成,之后让小老师上台,对自习提示中的问题一一进行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并且让学生对不懂的问题进行提问,让小老师来解答。孙老师这样做,充分的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果能长期坚持,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会很优秀的。

做完练习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掌握规律,理解段数与点数的关系,孙老师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待学生解决完这个问题之后,孙老师又追加了一问,“若路的两边都载,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使学生的思维慢慢升华,逐步提高。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中明确指出的培养目标之一。本节课一开始教师就结合剪纸条,创造性地设计植树方案问题,进而比较段数与点数之间的关系。例题结束后,孙老师紧接着设计了一道有坡度的题(两边都要栽的问题),在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孙老师适当的点拨与引导,这样的过程给了学生多次尝试,修正的机会,打破了课堂内外的局限,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应用。最后给学生充分反馈本节课知识的空间。

在学生已掌握“点数=段数+1,段数=点数-1”的规律的基础上,孙老师巧妙的引导学生解决了逆向思考“总长=段数x间距”的问题,学生在头脑里建立了数学知识模型,达到了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效果,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广阔的空间。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

孙老师可以从生活中抽象出这种植树的模型,这样让学生感受到植树、折纸、路灯等不相关联的事件中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直切本节课的主旨,直接突破难点。

总之孙老师的这节课,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整堂课节奏紧凑,一环紧扣一环,使学生学有所获,学生的知识在不断的内化中升华。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单纯的看法,说的不到之处,还请见谅。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租赁合同在租赁物品的使用、归还以及违约责任等方面具有约束力。为了帮助大家编写一份完整的租赁合同,小编整理了一些常见的写作要点,供大家参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
个人总结是一次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个人发展路径。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个人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灵感。
心得体会是对于某个事件或经历的感悟和思考,有助于我们成长为更加成熟和有价值的个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月工作总结有助于我们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一学期忙到头,付出的是什么,收获的又是什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收获了一些重要的心得体会。为了更好地总结学习和实践的经验,小编特意收集了一些精彩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家一起来分享。
月工作总结是自我反思和提高的机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现问题并改进工作方法。以下是一些精选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借鉴。xx年已经缓缓的向我
检讨书是一种反思和总结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成长和改进。小编找到了一些值得一读的检讨书范文,推荐给大家一起学习和欣赏。尊敬的老师:向您做出深刻检查与保证反省我
因失业而丧失经济来源,无力支付房租和日常生活费用,希望得到低保救助。下面是一些值得参考的低保申请书范文,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低保申请书的写
通过撰写述职报告,我们可以总结并分析自己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小编精心整理了一些精彩的述职报告案例,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建议和启示。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
月工作总结是对工作目标的达成情况、工作方法的优化以及团队协作的评估的一种方式。如果你正在面临写月工作总结的任务,下面的范文可以为你提供写作思路和参考。
在工作、学习或科研中,我们常常需要编写报告范文来总结和展示我们的成果和发现。我们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描述各种报告范文类型的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从20__年_
无论是公开演讲还是内部会议,讲话稿都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可以帮助演讲者更好地传递信息和引起听众的共鸣。以下是一些教师代表的讲话稿,他们的语言深入浅出,打动了学生的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实践中积累的财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近年来,我国的军队在备战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学习和成长过程的反思和总结,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问题和改进方法。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心得体会的例子和范文,请看以下小编为大家搜集的相关
心得体会的写作是一个自我梳理的过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整理思路,提高写作能力。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一特定经历或事件中的感受和领悟的总结。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各
运动会是学校中一次盛大而又庄重的集体活动,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运动会是每年举办的体育竞赛,可以展现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团队精神。如何组织运动会,保证赛事的公平性和顺
大家好,作为主持人,我将竭尽全力为大家带来一次愉快的交流体验。以上是我们为大家准备的一些案例,希望能够给你们提供一些借鉴。主持人乙:亲爱的同事们合:大家晚上好!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录下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过程,对自己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精彩纷呈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灵感和思考。
通过写下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经验,提高自我认知和思考能力。我们可以参考以下心得体会范文,通过比较和分析,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和水平。
教学工作计划的评估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该及时总结和反思教学工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欢迎大家一起分享教学工作计划的经验和心得,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梦想是无形的翅膀,让我们的思想飞翔在宇宙的辽阔天空。接下来是一些梦想实现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和鼓励。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把教师比作红烛,赞颂她默默发
心得体会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通过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这里有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方面的参考和启发。
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以下是一些心得体会的典型案例,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方向。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以及自然灾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思辨和思考的过程,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自己的经历。对心得体会的写作感到迷茫?不妨看看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够为你提供一些思路。
心得体会是一种通过总结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经验,以达到提高自己的目的的方法。附上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与帮助。这次挂职学习是市委组织部
教师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教师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借鉴。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得出的一些重要经验和感悟。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人的不同观点和思考方式,也能感受到他们对学习和工作的热情和探索精神。
写一份详尽的述职报告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工作表现,并为个人职业发展制定更好的计划。接下来是一些实用的述职报告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示和灵感。
发言稿是在特定场合发表演讲时所使用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表达观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发言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尊敬的兄弟连**分公司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经验和感悟进行提炼和总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类似情况。下面是一些企业家的心得体会,他们在创业和管理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成长轨迹的有形证明,也是对他人分享经验的好途径。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广大读者参考学习,一起来看看吧。总体目标中提出的数学知识(包括
活动总结是对一个活动的整体回顾和总结,让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总结自己的成果和不足。下面是一些写活动总结的经典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我县按照中央及
月工作总结是一个可以让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更加明确方向的机会,通过总结经验和教训,我们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方法和策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实用的月工作总结范文,相信
撰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通过阅读心得体会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的写作技巧和方法。通过听几位专家深入
培训心得体会是一个反思和成长的过程,它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提升自身能力。请大家抽空阅读下面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和总结时有所裨益。
在撰写演讲稿时,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目的和主题,然后有针对性地选取材料和组织思路。这是一份精心准备的演讲稿范文,内容丰富,观点鲜明,可以借鉴和学习。1.又是一年九
在销售工作总结中,我们还需要总结团队协作和沟通的情况,以及个人销售能力的提升。以下是一些销售工作总结范文,不同的案例中展现了不同的销售思路和方法,供大家参考和学
心得体会是人们在某个经历或活动后,对所见、所闻、所思进行总结和反思的过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学校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接下来是一些学校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解决办法,供大家参考。第一段:引言(150字)。教官训练是培训和
心得体会的撰写过程中,可以探索和思考问题的根本原因。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读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激发你写作的灵感和创意。挑战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一部分,而挑战也同
制定工作计划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工作的具体目标和完成时间,以及相应的工作措施和资源需求。小编为您整理了一些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希望可以对您编写工作计划书有所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和决策,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大家可以借鉴其中的写作技巧和观点。作为同事,丽江华
我通过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发现了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成长和进步,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如果你对写心得体会感兴趣,不妨读一读以下的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灵感和启示
通过总结培训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提高自身的学习效果和工作表现。在下方,您将看到一些揭示了培训学习的重要思考和心得的范文。希望它们能对大家有一些帮助。培训比赛是为了
教学工作计划还可以作为教师与学校、家长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工具。这些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为教师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思考。教学计划决定着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
实习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对实习期间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总结和思考,为以后的工作经验积累经验和教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实习心得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工作计划书是我们展示自己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机会,它可以彰显我们的思维逻辑、规划能力和组织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作计划书范文,希望对大家编写工作计划书时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收获和感悟,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自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和借鉴。抢答器作为一种常见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所学知识和经历的反思和总结,可以加深记忆并提升理解力。下面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思路和参考。结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十日
作文是一种对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锻炼,通过写作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和思考能力。通过阅读以下优秀作文范文,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关于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
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应当得到重视,以下是一些环境管理和治理的实践和经验。松梅路、松木街道路及排水工程
合作是一种基于互助和共同目标的行为方式,它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团队凝聚力。合作可以使个人的优点与他人的优势相互补充,实现优势互补,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在各种工
应急预案不仅仅是一份文件,更是一个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请大家看看下面这些优秀的应急预案样本,或许对您的编写会有所启迪。1.任何人员发现大厦范围内出现跑水
幼儿园教案一般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和评估等方面的内容。下面是一些幼儿园教案实例,通过学习这些范文,你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案的编写要点。
撰写心得体会有助于我们总结经验教训,发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并为以后的改进提供参考。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共同欣赏和学习。近年来,清廉家
很高兴能够在这个重要场合担任主持人,感谢大家的支持和信任。各位来宾,尊敬的领导,大家好!现在,我宣布正式开始今天的活动。在这个重要的时刻,我很荣幸能够担任今天的
教学计划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所制定的一种计划,是教学活动的规划和组织安排,它对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我们需要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了吧?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进行梳理和总结的一种有效方式。这是一些大家分享的精彩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在你的学习和工作中找到一些启示和借鉴。《昆虫记》是法国作家马尔
心得体会是对个人成长和进步的一种自我检验和反思,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在写作中给大家一些指导和参考。
销售工作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销售工作的回顾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2.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优秀的销售工作总结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在学校里,学生们可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丰富自己的社交圈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生活经验分享,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枣园中心校根据县人劳局、教体局在教师中
通过撰写辞职申请书,可以向雇主传达自己的离职意愿,同时展示自己的职业素养。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几个经典的辞职申请书示范,希望对你写作有所帮助。尊敬的校领导:
在写报告之前,我们需要仔细收集数据、整理文献资料,以便为报告提供充分的支撑和依据。阅读这份报告范文,让我们对所研究对象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感受到作者的认真态
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成长,也可以给他人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借鉴。推荐大家阅读这些心得体会范文,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视野。财务是企业管理中
辞职信是员工对雇主提出离职申请的书面文件,它记录了离职原因、离职日期和离职意愿等信息,对于正确处理离职手续和保持职业素养非常重要。辞职是每个职场人士都可能面临的
通过撰写工作计划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审视自己的工作,找出不足之处并及时改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自查报告的撰写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自己的思路和目标。下面是一些值得一读的自查报告样例,希望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从教16年,本人一直认真进行着师德师
通过不断写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进步和成长,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读者可以从中借鉴写作技巧和思路。
述职报告是对一段时间内工作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的一种书面材料。以下是一些成功的述职报告示例,我们可以从中借鉴一些优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国庆节是加深家庭感情和亲友情谊的良好时机,人们会选择和亲人朋友一同度过这个特殊节日。在国庆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以下是一些传统庆祝方式,希望能给大家一些灵感。
在职期间,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临时的或者长期的原因导致需要离开当前的工作岗位。尊敬的领导:经过深思熟虑,我深知辞去工作岗位对我个人的意义和影响。尊敬的领导:您好!
培训心得体会是对培训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感悟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方式。在这里,小编为大家呈现了一些关于培训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
范文范本中通常包含了丰富的表达和论述材料,能够帮助我们扩展思路和提升论述能力。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美的总结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大学生就是具有完全民
演讲稿范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演讲内容的一种文体,非常适合激发观众的兴趣。接下来是一些脍炙人口的演讲稿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时提供一些启示与灵感。各位老师,同学
租房市场的火爆程度反映了现代社会流动性的加强和人们对灵活居住方式的需求。以下是一些租房须知和注意事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在找到心仪的住所上。出租人:承租人:双方本
德育工作计划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密切配合,形成全方位的德育教育氛围。看看下面的德育工作计划范文,或许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创新和实践的思路。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认真
通过培训,我对行业的动态和发展趋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培训心得体会的范文,供大家参考。[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
月工作总结是职业生涯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总结过去一个月的工作,我们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薄弱环节,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月工作总结范文
教师心得体会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育教学环境的观察和思考。通过阅读一些教师的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教育教学的本质和方法,以下是一些范文供大家欣赏。
通过写小学生演讲稿,我们可以锻炼自己思维的整合和表达的能力。这是一篇关于小学生班级团结的演讲稿,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自
合同协议是在法律框架下,双方就某项事务达成一致的书面文件。以下是一些合同协议的样本,供大家在起草时参考和借鉴。甲方:xxxxxxx(以下简称甲方)。乙方:xxx
优秀作文应该有扎实的逻辑思维和清晰的文章结构,使读者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下面是一些在各大作文比赛中获奖的优秀作品,让我们共同学习和提高写作水平吧。。生活中,充满
心得体会是我们站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对过去的所学所感进行梳理和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参考和启示。下面是小编为大
心得体会是对个人成长和进步的一种自我检验和反思,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下面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样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灵感和思路。高中生活中,课堂
聘用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核心环节,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您正准备进行面试和聘用工作,不妨参考一下我们为您准备的聘用范文和面试技巧。法定代表人:___
申请书是获得面试机会的重要环节,它需要你用言辞流畅、逻辑清晰的方式让自己脱颖而出。以下是一些申请书的范文和写作技巧,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一份令人印象深刻的申请书
讲话稿的语言应该简洁明了,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和复杂的词汇,以便听众能够易于理解。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演讲时所使用的讲话稿,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们的智慧和洞察力。
一份好的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写作水平,拓宽思路。范文范本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和思路。在写作范文范本时,我们应该注重信息的明确和准确
感恩是一种积极的心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困难和挑战。以下是一些名人名言,希望能够引起您对感恩的思考和认识。敬爱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
一个好的策划方案应该注重细节,关注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如果你对策划方案的编制和实施过程有兴趣,以下范文将为你提供一些实用的参考。
写培训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学习过程的一种反思和总结,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效果。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培训心得体会的写作技巧,特别整理了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
发言稿是对特定主题进行讲话的一种书面表达,能够提前规划好演讲内容,让演讲者更有条理地进行发言。发言稿是传递信息和思想的有效工具,它能够让我们的演讲更加有条理、生
自我介绍是在第一次见面或结识新朋友时,向对方展示自己身份和背景的一种方式。下面这些自我介绍的范文,是通过精心整理和总结而来,希望能够给你写作提供一些灵感和指导。
编写工作计划书有助于我们将工作目标明确化、具体化,以便更好地衡量工作进展并及时调整工作策略。通过阅读这些工作计划书范文,你可以了解到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工作计划书编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将会听到各种有关...的精彩演讲/报告/分享。以下是一些成功的主持人开场白案例,供大家学习和借鉴。朋友们、来宾们、亲友们:今天,我们聚在这
参与服务月活动有助于促进社会团结和融合,增进民众的社会认同感和幸福感。小编总结了一些服务月活动中的注意事项和实践经验,供大家参考。为弘扬志愿服务精神,践行社会主
年初财务预算,是通过公司职代会集体意见表决制订的,它反映了公司新的一年总体经营目标和任务。财务科全体人员要端正态度,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刻坚持以公司大局为重,
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写作上的不足之处,并找到改进的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借鉴。首先正确的认识社区工作者这一角色。
事迹材料的写作不仅可以激励人们向上努力,也可以让人们从中得到启示和教益。请大家耐心阅读和思考这些事迹材料,相信它们会给你带来一些新的思维和观点。xxx是城关市政
良好的财务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财务状况、识别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财务工作总结范文二:我们在过去一段时间内通过优化财务流程和控制成本,成功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