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可以激发我们的写作灵感,拓展我们的写作思维和创新能力。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触发写作的灵感。
语文教学改革论文(通用17篇)篇一
天津市高考作文题。
一个木匠在森林里看到一段树根,他认为没有什么用处,但是一个艺术家却认为它是一个在艺术方面的好材料。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话题作文,文体不限。请以“材与非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a。
古代时,东瓯(指南部沿海一带)经常发生火灾。当地人为此很烦恼,却没有办法。一位商人到了晋国,听说当地有一位叫冯父的人,善于搏虎,非常出名。由于东瓯的方言与晋国不同,当地“虎”与“火”读音一样,商人以为冯父善于对付火灾,报告国王,将其请到东瓯。冯父到东瓯后,又发生了火灾,东瓯人将冯父往火里推,结果冯父被烧死.
由于到异地后语言不通,沟通产生误解,导致一人葬身火海,体现了语言对人们沟通带来的巨大影响。
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学生可引用寓言作材料,也可不引用。
纵观今年高考作文,我们会发现这样几个特点:1、绝大多数题目是话题形式;2、多数话题属于动宾式并列关系型,比去年的偏正式并列关系型有所变化;3、材料内容多数属于矛盾型,让考生在充满矛盾的社会生活面前擦亮眼睛,提高辨别力,要有自己的想法;4、几个变体依然是话题形式,比如广东、天津、福建、湖北、上海、北京等省市的作文题,单字单词话题、寓意话题、材料话题、多点内容的选择话题等形式和去年全国高考相比有所变化,特别是福建、广东、湖北的话题形式没有拘泥去年的关系型老路,体现了稳中有变原则,;5、多数话题在道德范畴,思维内容比较多,更贴近生活,体现了语文生活化的主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生活,带有很强的理性色彩和人文精神;6、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福建作文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内转向课外,引导学生注重读书,注重思辩,有自己见解,这对改变目前中学语文只注重课本的教育现状起了良好的导向作用,那种死读书视野狭窄缺乏思想的人不会写出出色的文章,所以本题又有很好的区分度,学生境界高下、文采高低会泾渭分明.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广泛读书,开阔视野,密切关注社会生活,提高观察能力、思辩能力、联想想象能力等诸多思维素质和道德素质,作好课内外衔接这篇大文章,努力贯彻语文生活化的基本原则,从理性、人文、思维的角度训练学生,搞好语文活动,就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相信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会给中学语文以良好的导向,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向读书要质量,向生活要质量,向思辩要质量,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改变那种只重视讲读灌输、课型单一的不良倾向,要让我们的语文课丰富起来,揽天地山川草木虫鱼入怀,观世界风云国家变革,看社会人生百态,从生活的细节之处入手,科学的组织语文活动,让我们的学生建立语文与自己与生活与读书与世界与宇宙的良性通道,从而获得语文的源头活水,世界有多丰富,语文就会有多丰富,生活有多精彩,语文就会有多精彩,人生有千姿百态,语文就会有千姿百态。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高考就是高考,它的高屋建瓴无与伦比,它的良好导向往往切中社会问题的要害。面对高考,我们在深思它的同时必须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说句实话,我们的语文教学有多少乐观可言呢!学生有多少人喜欢语文呢!语文教师自己又有多少人真正喜欢这门学科呢!社会中人对语文又有多少诟病呢!不用列举详细数字,语文确实让人“想说爱她不容易”。可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壮大是必须进行母语教育的,中华文明的延续又是必须依靠语文教育的,任何时候,语文从理论上实践上都有存在的天然理由。语文存在的很多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深思。这里面有教育体制问题,有民族习惯心理问题,有学生自身问题,有教材问题,有考试评价问题,有教师自己问题。其他问题我们语文教师一时难以改变,可是我们自己可以改变自己。我们加强学习,丰富自己,学富五车,自然能在教学上游刃有余;我们反思教学,注重改革,教学自然会焕发生机;我们增强责任心,全心面对学生,与学生进行心对心的交流,作他们的良师益友,自然能赢得学生的心;我们在评价学生时尽量客观公正,同时富有人情味,学生能不信服我们吗;我们在组织阅卷时认真负责,倾尽全力,全心全意,努力显示出评卷的公正,难道学生会不重视语文。。。
我们的语文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应该在高考的良好导向下迅速进行调整,大胆进行改革,还语文教学生动活泼、丰富多采的本来面目,真正使语文教学获得生生不竭的动力。那将是广大学生的幸福,将是语文教学自身的福音书,将是国家民族人文精神塑造的巨大推动力。
我们期待着这一天。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而且必须投入到语文教学的变革中,将我们的教育理想与高考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使语文成为人的必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通过加强学习与研究将获得改革的强大源泉,我们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应该通过对自身课堂的大胆改革而得以实现。
该行动时就行动。
语文教学改革论文(通用17篇)篇二
大学语文涵盖的知识领域相当广泛,既包括汉语言、又涉及中国文化、汉字及各时期文学,所以首先要避免以偏概全的做法,使之成为能听、能说、能读、能写的综合素质课程。为此,可以把本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成三个模块:专业文章习读模块、言语交际模块、应用写作模块,本文重点对专业文章习读模块进行探讨。现阶段高职院校对文学鉴赏环节持摒弃态度,致使该模块设置或全部删除,或残缺不全,处于尴尬境地。本文作者认为此模块应改为专业文章习读。专业文章实质来自于古今中外相关文学作品,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该类文章既是文学作品,同时又涉及专业知识,跨文学鉴赏与专业拓展两个领域,针对性更强。依据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要求,根据各院系专业特色选取古今中外相关专业文章进行鉴赏阅读,能使学生通过审美的角度对专业知识进行再认识,从而受到专业熏陶,促进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如针对旅游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在该模块中,以古今中外地理、地质类的游记文章为鉴赏对象;针对医学与护理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可以选取古今中外医学名家的经典文章进行专业鉴赏。
以本文作者所在院校———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校除基础、思政、体育三个基础部门外,下设九个二级学院,其中主要以建筑类理工学院为主,另有一文科学院与一艺术类学院。那么对于建筑类专业的二级学院,大学语文的专业文章习读模块,则应添加古今中外建筑名人所写建筑类文章,文体不限。进行选材教学的目的只有一个,为高职学生能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树立专业自信服务。试想一个学习古建筑设计的高职学生,在学习了诸如《阿房宫赋》等建筑类文学作品之后,其专业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势必会产生明显变化。基于以上举例,我们确定专业文章习读模块的选材原则为:依据各二级学院专业设置特色选取与专业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对高职学生从语文思维的角度认识专业文化价值。以专业文章习读作为模块一的优势在于以下几点:优势一:能密切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促进专业课与基础课的进一步融合,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辅助作用。现阶段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尽相同,而每个高职院校下设的二级学院,其专业设置也大不相同,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必须根据这些差异性来设置适合自身院校与院系发展的专业文章。优势二:能极大地拓展学生专业阅读视野,促进其专业课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其专业认同感。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学生来源日益复杂,尤其是在“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新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进入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一部分来普高,一部分来自自主单招,其中包括高考生、中职生与社会人员。无论来自哪里,高职学生的专业阅读面及阅读能力相对较差,目前高职院校面临的突出矛盾表现在学生综合素质的普遍低下而导致的专业学习能力差与学生渴望在专业学习上能得到可持续发展而无法实现。高职学生将来都是要从事生产实践一线的人员,都应该是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及再深造的技能型人才,我们所要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高超的操作技能,更多的应该是要让他们学会用语文思维去思索所遇到的专业性问题,懂得专业与人生的关系,使其在对人生的思考中完善专业观念,在专业观念的完善中审视自我人生价值。
虽然相比较专业而言,语文的功用性为隐性,而专业技能为显性,但是在学生自我人生的完善中,这种隐性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永恒的,要比专业更能影响其一生的走向!优势三:摆脱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束缚,极大调动高职语文教师教学积极性,促使语文教学团队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有利于语文教师结合自身专业方向挖掘教学潜力。大学的语文教师,他们所从事的研究方向不同,有的研究文学,其中包括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港台文学等;有的研究语言,其中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专业文章习读模块可以促使语文教师结合自身所学特长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专业鉴赏。这里还是以作者所在院校的专业设置为例。如针对经管人文专业的学生,擅长文学方向的语文教师可以从文学的角度对专业文章进行教学;对建筑类专业的学生,专业文章或许涉及到难懂晦涩的语言文字,擅长语言文字方向的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引导学生进行专业文章的阅读。如给机电学院的学生讲解一篇近代洋务运动时期机械制造类的专业文章,相关的专业知识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研习,而对于文章中因古汉语问题涉及的阅读困难,语文教师则必须引导学生读懂全文。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必须遵循“三位一体”的原则,“三位”即上述三个教学内容模块,“一体”即运用特殊的教学方法融专业文学作品、写作与言语交际训练于一体,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专业性、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特征,使学生能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切实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素质基础。在三个模块的教学中,专业文学作品习读为基础,写作与言语交际为提高,围绕专业文学作品进行专业写作,侧重提高学生动手“写”的技能;围绕专业文学作品进行自我观点的阐述与评论,集辩论、演讲、交谈于一体,训练高职学生开口“说”的技能,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导、读、议、练”四个环节的有机统一。这里需要提及的是,写作环节不仅仅只应局限在应用写作,而应包含基础写作,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侧重专业文书的写作,后者侧重文学文体的写作,因为专业文学作品有很多本身既是属于文书,同时又属于文学文体,所以必须兼顾两种写作方为全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简单讲述刘勰《文心雕龙》里所涉及到的文体种类,既能让学生拓展写作视野,又可以结合专业文学作品对古今同一种文体的演变进行辨别。以上仅就教学内容设置与教学方法设计两方面论述当代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改革思路,改革的方面还有很多,如教材的编写与高职大语师资队伍的建设等。作为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始终站在高职院校办学模式与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以“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教学管理模式指导改革思路,全面改革与创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使大学语文课程成为年轻且具有活力的基础课程,体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通过语文思维模式认识专业知识,使高职学生树立终身正确的专业价值观,为努力实现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做出文科工作者自身的贡献!
语文教学改革论文(通用17篇)篇三
论文摘要: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应该着眼于学生自觉的语言学习意识、文化反思与文化创新精神的培养;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应该“有趣”、“实用”和“刺激,’;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大师意识和教育者的使命感,应该采用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营造一种时话型、互动性的课堂氛围。
近几年来,对于大学语文课程如何在专业分科的高教体系中确立自身的地位,承担起自身的责任,许多大学语文教师和专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主张。其中,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教材编订、教学方法和改革路径等问题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每个教师都有自己个人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这里仅就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谈谈有关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些想法。
简单地说,语文就是母语学习的课程。然而,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内容既包括语言文字和语言表达方面的听、说、读、写,又包括文化方面的政治思想、道德伦理和人文精神等等。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语文教学都包含了以上这些内容,但各有偏重。在半年或一年的教学时间里,大学语文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课程目标,任课教师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大学实行的是专业化分科教学,目标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我们不可能奢望大学语文在较短的时间内给予学生太多的、可以量化的语言文化知识。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应该定位于,在传授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和自觉意识。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两个主要方面:培养自觉的语言学习意识,培养自觉的文化反思与文化创新精神。
这里所谓自觉的语言学习意识,指的是文化个体在各种话语情境中持续地积累和辨析词汇,不断地提高自身语言表达能力的意识自觉。当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语言是心灵的窗户”。语言是人类分割和描绘经验世界的工具,它决定着人们体验和思考世界的方式。文化个体的语言水平不仅决定其感受世界的精细度、敏感度,还影响其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当代的大学生,不应该是仅仅为掌握某种专业性技能而存在,他们还应该有细腻的感觉和深刻的思想,而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经之途。不仅如此,当代大学生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与表达能力,不仅能够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还能够形成个人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这需要大学生在其一生的过程中持续不断地进行语言学习和语言创新。
文化个体获得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情境是多样的,读杂志、小说,看电视、电影,乃至人们的日常交流。在这些情境中,个体总有机会体验到语言的丰富性、细腻性以及语言鲜活生动的使用方式。但是,并非所有人都具有从中学习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自觉性。中小学语文课堂,偏重于基本词汇和基本表达方式的传授,而不那么注重语言学习意识的培养,也不那么重视学生语言创新能力和个人语言风格的培养。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最后课堂,大学语文应该充分关注那些具有表现力、生动活泼的词汇,那些隐喻、拟人、反讽、陌生化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努力丰富自身的词汇库和表达方式,力图使学生的语言学习成为一种日常自觉。对于整个人生而言,语言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大学语文作为课堂语言学习情境应该“授之以渔”,使学生有自觉的“语言追求”,以便在日后的各种语言学习情境中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但是教育的大众化并不意味着精英意识和人文精神的缺失。我们的大学生,是要进人社会生活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理想。一批批大学生进人社会之后,又会对整个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从大学生个体生命的角度来看,大学生要在道德上做到“慎独”.在人生价值的实现上做到“卓越”,在做人原则上形成“风骨”,在时代意识方面成为“先进”,都需要精英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从国家与民族的发展角度来看,当代大学生将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流,他们的生活方式、人生理想和政治信念都会影响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甚至整个国家的未来走向。
当代中国正处于全球化语境下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共生杂语。在如此多元而芜杂的文化生态中,大学生的文化选择、文化适应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大学语文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形式,肩负着培养大学生文化反思与文化创新意识的重任。这里所谓的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包括有关个体生存、社会历史、国家和人类命运的思想与价值观念;所谓文化反思与文化创新意识,是指对传统与当代、国内与国外各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有一种批判性反思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与能力,不迷信,不盲从,同时具有一种强烈的历史意识和创新意识,勇于接受和创造新的、有活力的文化形式。传统文化中有忠、孝、礼、信,当代文化中有实践、改革、创新,还有“娱乐至死”、“拜金主义”,“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有科学、民主,还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面对如此之多的“主义”、“理念”和“价值”,大学生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在新的历史语境中沿袭、变革传统文化和创造新的文化。大学语文教学作为人文内容的载体,应该给予学生正确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立场。这种立场的给予不是依靠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审美教育的方式使学生获得一些“形象的积累”、“情感的积累”和“思想的积累”,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文化反思与文化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目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不愿听,教师不愿讲”的问题还很严重。但是,有调查显示,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愿望却十分强烈,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川为什么想学又不愿意听讲?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教学内容没有“趣味”、不“实用”、不“刺激”。
所谓不“刺激”,主要指教师讲述的内容、表达的思想或提出的问题不具有穿透力,不能触动学生的神经。当然,教学内容的“刺激”,并不是指爆料麻辣、观点偏激,而是指教学内容要真正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打破原来的“成见”,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获得信息非常便捷,知识面广、思维活跃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重要特点。如果教师的视野和观点过于大众化,没有广度和深度,就很难获得学生的青睐。教师应该挖掘那些真正能够打开学生心智的内容。比如,在讲授《史记·李将军列传》时,教师就不能仅仅讲述司马迁和李广的历史事迹,而应该依据自己的关注点拓展开去,讲述匈奴人的历史与中华民族的形成问题,讲述爱国主义的历史性问题,讲述少数民族的历史命运问题,等等。
因此,面对挑剔的学生,大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在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广泛性、深刻性和新锐性上下功夫,力求刺激学生神经,激发他们在课堂之外继续深人思考和自主探求的兴趣,帮助他们形成广泛阅读与深人思考的习惯。
三、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对教师、教法的要求。
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大都有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等,因此也都有自己的专业情操,都希望能够在自己钻研的领域内有所建树。由此,许多讲授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师仅仅把大学语文教学视为一种工作任务,没有确立一种使命感,一种肩负大学生语言文化素质培养的神圣使命感。其实,中文系的文学教师,应该确立一种大师意识,即使不能成为真正的大师,也应该朝着这个方向而努力。文、史、哲不分家,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朝着大师的方向努力的过程。大学语文学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在看似简单的课文中为学生挖掘和引申出深邃的思想、尖锐的问题。一个优秀的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一些大师的素质,兴趣广泛、思想深刻、知识渊博,而且在秉持专业情操的同时,还要有一种对教育事业的神圣使命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
大学语文教师不仅应该有广博的知识、深刻的思想,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大学语文教学而言,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至关重要。在课堂学习与训练中,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性因素,他们的语言学习意识、文化反思与文化创新意识才能从自发转变为自觉。因此,大学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一种对话性、互动性的课堂,其中,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参与相互激发、相互触动,共同推动教学过程的展开。
在培养学生语言学习意识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发挥示范作用,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与学生形成互动。大学语文教师的表达能力,是学生课堂语言学习的示范性因素,对于营造课堂语言学习环境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精心准备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考虑如何用最好的词汇、最好的表达方式把内容呈现给学生。同时,教师应该充分注意学生的表达欲求,可以灵活地采用讨论式、自学式、答疑式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表达观点的机会。当学生思维短路,缺乏词汇或用语不当时,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帮助。对于表达效果不好的观点,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一次,以便达到示范效果。
大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基本上都是文学经典。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应该采用“传统经典的多元阐释、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还使传统经典具有了当下的“实用性”。学生可以从自己的文化心理需要出发,在经典作品中找到兴奋点,赋予其个性化的解读,也可以从当下社会现实出发,阐释经典作品的当代意义。比如,在学习《论语·为政第二》时,如果把阐释的权力教给学生,往往会得到许多令人惊喜的个性化阐释。孔子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学生从其中得到的意义可能让我们大开眼界:有的学生从当代社会发展和生存境遇的角度,思考当代年青人何时能“立”;有的学生则思考当代年青人如何提升自己的精神修养和思想境界,应该具有哪些“新的”精神品质;还有的学生则批评儒家思想中“中庸妥协”的成分—“安天命”、“耳顺”、“不逾矩”,这些都表现出儒家思想具有屈从现状、不敢抗争的缺陷。由此可见,大学语文课堂不是不能活跃,关键是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改革论文(通用17篇)篇四
语文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俨然成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既然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就具有一定的人文性,还有就是具有工具性和实用性。小学的语文教育相当于给学生灌入一种思想,是打基础的阶段,而中学阶段的语文就要深化到理解和创造的程度。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语文学科的特性,分析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语文改革的要求规定目标有以下几点:
(1)传授知识。
老师的作用之一就是传授,中学的学习不单单是小学对拼音和识字的要求,还要求能够顺畅表达自己的想法,理解知识的能力也要有一定的提升。
(2)培养能力。
数学等其他逻辑性的学科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语文等人文性的学科也可以培养我们的交际和阅读能力。经过中学阶段的教育之后,学生要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拥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学会用多种阅读方式来理解、分析经典文学,得出自己的见解。
(3)发展智力。
中学是一个心智和神智逐渐发展成熟的阶段,语文课堂也充斥着思维因子,思绪的火花也在不断碰撞着,我们会思考鲁迅在写《孔乙己》时的社会背景,我们会揣摩沈从文创作《边城》时的复杂心理,这都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心智。
(1)高举改革旗号,但是“实至名未归”。
改革的风吹向了全国各地,不少地方为了跟风实践,就草率地做一些改革方案跟随大军的队伍,但是实际上却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反而让整个教学系统看起来更加混乱,老师和学生也都模模糊糊,不知道该怎么办。
(2)课堂依旧单向传输,师生缺乏沟通。
大多数教师依旧是从教材、教参出发来进行备课,很少考虑学生是否能真正理解实际情况。因此在教学中时常出现:当老师自认为讲解分析很清楚的时候,学生却不知所云、鸦雀无声。
(3)传统教育形式下的教学评价是一座大山,难以移动。
众所周知,学校的考试机制和社会优胜劣汰的原则不一样,甚至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在学校中,人们的目光都盯在学生课程的成绩上,课程成绩好,就是优秀生,身上就充满了光环,德智体美样样发展。但是事实上社会上并不再需要这样的人了,因此就出现了一部分学生在脱离了考试机制后感到没有信心,在走向社会后没有办法给自己准确定位。
(1)以兴趣为主,利用多种手段让课堂变得有趣。
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吸引大家的注意。语文有着庞大的体系,以语文为中心可以延伸拓展很多跨学科的知识。要进行教育改革,就要先让学生觉得课堂有意思,这样才能使他们专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利用网上资源进行相关知识的搜索,这些都有助于增大课堂容量,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尽量做到求新求奇。
(2)多注重课外语文的积累与记忆。
语文学习无外乎积累与记忆,但不单单是指课内的内容,语文是一个多彩的富有魅力的世界,可是有些老师过于注重教学目标和成绩而忽略了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让学生在课外多做一些积累与记忆。语文,既是一种文化,又是一种文学。文化需要传承,文学需要赏析。它的存在为大千世界添了一笔色彩,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学习它,传承它。而如何让学生学好语文,则是中学教师的首要任务。
语文教学改革论文(通用17篇)篇五
高中语文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阶段,不只是因为学生语文基础的考验和学生能力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因为高中语文是最接近高考的一个学科,面临着高考的考验和检测。因此高中语文就变成了迎接高考的重要环节,不论是学习气氛还是学习方式都要适当的进行调整。教育体制日新月异,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应当不断发展和改革教学模式,发现和探求有效的教学模式,从而优化语文教学,使其满足新课改要求,更好的教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化发展。
1.利于教育改革创新理念的实践。
教育体制改革最基本的理念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得到提升。语文学科作为教育体制改革下的重要产物,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行必要的改革,可以使高中语文教学更好地渗透教育体制改革的.理念,优化语文教学,使教学更有意义。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改革有利于实践教育改革创新理念的全面落实。
2.利于提升学生综合学习水平。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意识和兴趣,让学生融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或探索知识。长此以往可以锻炼并增强学生语文阅读、语文知识学习、语文习作能力,这对于提升学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有很大帮助。
3.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提升。
如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讲授方式十分单调、缺乏创新意识,那么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主动性就将明显降低。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都是照着书本,一味的讲述理论知识。但是要想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更大的提高,就应该适当的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现阶段我国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多,但是都没能和实践教学相联系,所以进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十分必要。
1.改进阅读方式,合作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文章阅读是第一步,也是非常基础的一步。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阅读文章,掌握文章重要信息,应当从教育体制改革理念出发来改进阅读方式,促进学生合作阅读,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合作阅读,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如此可以使学生更准确的理解文章,也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某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学习时,教师在教学伊始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与文章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受到感染和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让每组学生合作阅读,并要求每个小组根据文章提出困惑或问题。在此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讨论问题,解答问题,如此可以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章。
2.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技巧。
从教育体制改革理念出发,运用自主合作探索模式来展开语文教学活动,应该注意创新教学方法,有技巧地展开语文教学。因为,采用恰当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语文教学,生动形象的表达语文知识,让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基于自主合作探索模式的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创新,是以新课改要求为基准,运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教学中的一种或多种方法,加之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可以使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思考与探索知识,使学生获得知识、提升素质、增强能力,为使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科学的进行评价工作对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策略。在新高考背景下的语文课堂,要求课堂呈现出自主、合作的优势,而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评价也是对学习成果进行共享的过程,对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激发将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在这个背景中,学生在探究以后也可以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提出,这时学生对于探究的问题印象也会更为深刻。所以在此种前提下,教师也应该相应地建立起展示平台,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更为丰富的手段对学习方式进行展现,这对于学生进一步发挥潜能也将起到重要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也将更为真实的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实现语文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也将奠定良好基础。随着我国新课标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学所取得的成绩也越来越明显。从新课改角度来讲,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学生获取知识,提升素质、增强能力。对此,我们应对高中语文教学进行科学改革和教学制度的完善,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激发全体同学的学习意识和兴趣,使学生主动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习、探究知识。
语文教学改革论文(通用17篇)篇六
语文是中学教学基础学科,语文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而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这是当前如何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大问题。中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识记等学习能力都处于极佳期,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特别是现有的课堂模式没有办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力,教学效果是费力大、收效小,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改革加以配合?下面对此发表一下粗浅认识。轰轰烈烈新课改的推行,对语文教学质量无疑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课改、考改步入深水区,“核心素养”的概念已经出现。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主要分为以下四类:文化修养、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怎样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的老师应在进行语文教学中,不断激励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积累,再通过训练提升文化品质,由此带动学生建立自己的审美判断力,以此过程培养学生多种学科素养。本文通过对语文课堂可进行的改革分析入手,以期探讨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手段与途径。
一、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进行课堂阅读。
这需要,我们的教师必须切实改变“满堂灌”模式,给学生足够的阅读实践,积累足够的文化品质。但现实是,学生面对浩瀚书籍,不会选择,以致低级趣味、消磨时光之类书籍充斥手中。我们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帮助学生选择优质的课内读物,对教材的篇目认真遴选,导读内容要精心设计,以期给学生良好的阅读体验;二、帮助学生选好课外阅读材料,给出良性指导建议,让他们接触到的都是质量过关的好读物;三、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画出哪些书需要进行精读,哪些只需要进行泛读。学生只有通过足够量的阅读,才能从中建立起自己的阅读能力、阅读习惯、阅读趣味、批判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多种素养。
二、用课堂互动行为强化语言能力的培育。
语文教学本身是针对语言的艺术教学过程,课堂上,如果老师只注意照本宣科的内容传授,不注意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体味、学会感知,语文各种素养很难得到培建。为了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本真能力,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加强师生互动,通过师生互动帮助学生切身感知、深入感知语言艺术,提升学习兴趣,培养语文特殊感知力。通过师生互动,还可以帮助学生真正进入学习角色,更好地学习语言,实践语言。课堂上,老师还可组织生生互动,加深感受,强化理解,创建能力。这需要,老师预先设好研读、研讨、思维、辨析的情境,把学生拉进特定语文学习、交流、碰撞生活之中,最好是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增强论辩底气,促进观点支撑力,重要的是,通过集体行为,共同面对,共同思辨,共同提升。例如,在进行《巴黎圣母院》的教学引导时,“敲钟人的形象如何确定?”问题的抛给,就让学生在合作与辩驳中得到了锻炼,语文素养得到了展现。
三、通过美文赏读提升学生写作素养。
中国是个十足的文化国度,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几千年的文化历史积累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楚辞、唐诗、宋词和元曲等沉淀为珍贵的文学财富。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有计划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传统优秀文学中体悟这些作品的写作技巧,并借为所用,以此提高学生写作素养。比如,在指导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深入赏析文章的写作技法,然后要求学生模仿写作,仿语言,仿结构,仿句式,仿手法,仿情调,仿志趣,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体会、运用已学的手法,并总结成自己写作经验的一部分。通过长期锻炼,学生的写作素养就会逐步具备。
四、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普及,在教学中,信息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广为课堂所应用,教学的形式日渐出新。开放的网络平台实现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资源共享,语文教学完全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引入海量新颖、直观、生动的信息,从而将课堂枯燥变为生动,抽象变为形象,概括变为具体,甚至可以进行远程教学,打破教学时空局限,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延伸语文课堂的空间。网络资源的大量使用,丰富了学生视野,提振了学生兴趣,激发了学生探求欲,对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必是特别重要的手段。当前,新一轮教改、课改、考改正处发轫,研究中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这场改革还得从现有的课堂教学改革做起,瞄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相信应该取得明显效果,这需要我们教育者在今后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继续探索,深入研究。
语文教学改革论文(通用17篇)篇七
摘要: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课时紧、内容多,学生感觉学之无用,只有改革大学语文教学的常规模式,更加注重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多元性,才能赢得高职语文教学广阔的发展空间。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的目标是实用型、技能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高职教育中开设《大学语文》课,也是造就人才,培养人文精神的需要,这就要求把培养与人才目标相适应的阅读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文化素质结合起来。因此,它的教学应把握培养目标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构建一个有职教特色的语文教学模式。
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着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自我封闭,效果差等诸多问题,在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发展环境下,大学语文教学如何克服现有弊端,探索新的、适合课程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教材内容偏重人文内容,轻技能培养。
大学语文教材中诗歌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散文、小说、戏剧。诗歌是最具人文精神和审美情感的文学形式,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名家名篇,都是文化、美学、道德、情感等人文精神相结合的理想主义作品。即便是诗歌以外的散文、小说等作品也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使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较高层次的文学修养上。这在拓展学生视野、汲取有益人生的养料、提高综合素养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但也忽视了大学语文课培养学生语文技能的目标,语文素质不但包括文学素养,还包括语言文学知识和相应的表达能力。
近几年,大学语文教学对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个别教师认为这些是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对大学生并不适用,实际情况是现在的大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并不高,表现在语音不规范,用词不规范,语法不过关,写作能力差等方面,有的学生甚至连简单的会议记录、申请书等应用文都不知道怎样写。因此,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不但要注重文学性、人文性、美学情感的渗透,还要注重知识性、工具性的培养训练。
2.教学活动脱离社会生活。
书本和生活是学习语文的两只翅膀,脱离了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语文教学不可能腾飞。但是长期以来大学语文教学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学生的精力大多放在课本内容上,缺少社会生活的滋养和对生活的感悟。没有延伸到生活中去的语文教学,没有基础,缺少活力。这种模式使学生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纯净人”,生活实践和社会阅历少之又少;大学生活更象一个封闭的“象牙塔”,虽然也有社会实践活动,但体会生活的领域并不广泛。语文是一门社会科学,它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抛开社会生活谈语文教学,等于“闭门造句”,离开了社会生活,语文教学是无源之水,将语文教学封闭在课堂教学的范围内,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宗旨。
3.教学模式呆板,方法单一。
大学语文教学目前依旧延续陈旧、封闭的教学模式: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轻实践,重课本、轻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缺乏开拓意识和应变能力,限制了学生思维空间,挫伤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吸纳接受能力被强化,主观性、能动性逐渐弱化;教学过程克守固定模式,按照大纲的要求订出框架,教师和学生们都在这个框架约束下,不敢逾越雷池,使得学习过程枯燥乏味,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以传授型方式授课,将教学重点放在对教材的研究上,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意识缺乏足够的了解,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被动行为,心理处于一种抑制状态,学习潜能得不到充分的释放,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改革教材。
高职语文教学要实现现代高职教育的任务,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现代应用型人才,首先要从教材改革开始,不断更新教材内容,缩短授课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课堂教学鲜活实用,富有时代气息和改革精神,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两个重要依据。以往高职语文教材基本上是采用《大学语文》,这不能适应各专业的不同需求,又顾及不到新时期高职学生的特征:文化基础知识不及普通大学生牢固、兴趣爱好广泛、热衷时代热点、关注网络信息、关心职业前景等。
高职语文教材应充分照顾到教与学两方面的实际需要而又具有选择性,因此在内容选编上要注重高职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求职就业需要等,使教材内容既有语言基础知识的巩固深化、文史知识的系统讲授,又有专业基础知识的交融,更有适应高职学生求职就业发展需要的应用知识的专题训练。选文范围应涉猎古今中外,文章体裁应欣赏与实用并重,语言风格应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1.在思想教育、能力培养方面。
基于《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宏观地分析历史文化;科学地进行文学与艺术的欣赏;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社会现实,从而坚定地树立起远大而崇高的人生理想,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完善品德、充实思想。高职语文教材在选编上要尽可能做到:。
(1)精选思想内容高尚,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在增强他们“人文精神”、“人格力量”方面产生积极影响的作品,如孟子《告子》、苏轼的《定**》等等。(2)选编一些名人传记,从内容上使学生明白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从文体上让学生学会写作自传、个人履历等,如《李将军列传》之类。
(3)专题知识的选编要注意同题材而不同体裁、同内容而不同方法、同题目而不同技巧、同类型而不同风格等诸多要素,尽可能将历代学者的真知灼见和古代各家的见仁见智集中在一起,在提供学生理解钥匙的同时,也为学生提高思辨能力提供广阔的天地、众多的课题。
2.在结合专业、顺应工作需要方面。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语言交际能力、写作能力不仅是一个有没有学问的标尺,而且还成了竞争、谋生的一种基本手段。比如,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需要写社会调查报告;毕业时需要写毕业;就业求职时需要写自荐信、求职信;招聘单位要考核应聘者的工作能力,需要写一份工作设计等。这些口头与文字的说写能力,往往对求职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信息化的时代,工作中信息的传递和交往非常频繁,并且也极为重要,更要求有较强的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
掌握了公务文书和有关专业文书的写作知识,就为他们将来适应现代化管理工作和科技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高职语文教学要以实用为先导,注重高职学生实际语文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求职应聘时应对面试、推荐自我能口齿伶俐、大胆展示所学所长,笔试上岗时能读会写,为专业成才搭建平台,这就需要从改变教材体例人手,构建结合专业、顺应工作需要的全新模式。
既不采用单一的文学模式或写作模式,也不采用现在被普遍使用的文选加写作模式,而是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更加注重实用能力的培养,结合专业要求,听、说、读、写四方用力,做到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的语文能力训练和阅读、思考的语文知识训练几方面兼顾,以促进大学生语文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训练其语言的根底和说写能力以适应生活工作的需要,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分析、解决间题的能力,以适应继续学习的需要。尤其加大“说”与“写”的比重,在闯求职应聘这第一关时能应对自如,顺利通过。平时多做一些模拟招聘的口试与笔试训练,真正请主管人事的单位负责人现场模考,锻炼学生胆识、口才、书写能力等;在“写”的方面又要注意选编一些对各专业大学生均有价值的实用性文章,如优秀的科学、调查报告、精彩的演讲稿、合同、协议书、广告以及说明书等,既有严谨的科学性、丰富的知识性,又有生动的文艺性、广泛的实用性。
(二)改革教法。
现代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基础”,它主张。学”重于。教”。大学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学习的主导者,而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咨询者、协作者,甚至还是学习者;高校教师的任务是组织、指导学生有目的、明方向地从事专业学术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以人为本”的现代国际高职教育理念应用于高职语文教学活动中,就要求高职语文教师改换教育角色,改革教学方法。
1.多用专题讲座的形式。职业教育中《大学语文》课时很紧,不可能像中学语文教学那样逐篇讲解,而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以点带面的教学是较为可取的。把教学一任务分成若干专题,每个专题都紧密围绕一个中心观念或学生的切身实际,通过他们最为关心的事和物,以文学艺术{作品的文化背景为底衬,缀以活生生的事语和人为,纵贯思与想,使他们接受且升华为“真善美”的行为准则。如“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价值观念与社会发展”、“思想与信念”、“人生与爱情”等专题,使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增加讨论研究课。大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与“学者”“思想家”为邻,大学教育是一种培养思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的教育,多开展研究性学习、经常讨论问题、交流思想是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更新知识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就教学内容多设计一些研究性课题。例如:针对袁宏道的《徐文长传》、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请学生就“人才一及其人才的使用”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了解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遭遇,这对学生来说,既了解了社会历史,又是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平时教师还要特别关注社会热点比较集中的文化现象,并及时使之介人课堂,如当今主持人纷纷著书的现象,可引导学生从文学、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去分析、研讨,使大学语文课与社会现实接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将自己的观点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讨论时可采用分组式、辩论式、设置情景式等,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
3.坚持并积极推进课内授课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布置课外阅读的重点书目,并要求做读书笔记。另一方面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将课外读到的好书目介绍到课堂内,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分析、讲解、评价,教师只作必要的组织和点拨,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
4.充分利用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多一媒体技术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量,这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作品多、课时少的矛盾。教师充分利用网络等信息渠道,给学生学习《大学语文》提供巨大的资源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比如学习余秋雨的《都江堰》时,就可引导学生阅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学生从中发现余秋雨先生在散文创作中的创新及“文化散文”的特点,引导学生查阅对其散文的讨论和评价,让学生尝试去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给诗文配上优美的画面、标准而动听的朗诵,可以让教材变得立体而生动;组织学生欣赏由世界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让学生们讨论观后感甚至续写故事,这有助于学生们较高层次地把握作品的主题、人物,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引发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师生角色互换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作家和作品,以老师的角色向全班同学讲解,这种授课方式,充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诱发和引导作用,而且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由过去的被动听课变成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事实证明,学生们很喜欢也非常珍惜这样一个实践机会,同学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学习效果也非常好。
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扮演文学作品中的角色或举办散文、诗歌朗诵比赛;普通话比赛;作文比赛等。改变过于单一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机会,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等不同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诱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阐述问题。
(三)改革考试方式。
1.考试形式。
以往考试形式是一张试卷定乾坤,这种做法不适用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很难把一个学期学过的内容全部测验出来,应把平时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加与“学”、“练”的过程给予一定的比例分数。如作文、课堂参与发言占期末考试成绩的10%,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出勤情况占考试总成绩的10%,期末考试成绩占80。这样做的结果既激励了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学”、“练”的教学过程,又达到培养各种能力的目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
2.考试能力。
(1}考察语言知识、文学知识(作家作品的考核)、课文阅读分析能力,理解概括能力,重在(写作能力)实际应用。
(2)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考察内容,突出“专才”特色。
(3)在考察文化素质的同时,不忘其他素质的考察。
总之,新时期的“大学语文”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时时注重教学课题,以学生为核心,认真发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才能搞好、搞活“大学语文”教学,实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和宗旨,才能使“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系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语文教学改革论文(通用17篇)篇八
教学要改革,这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作为培养中学教师的师范学校,教学改革更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我们培养出来的教师,不只是要求能胜任中学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能做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先锋;另一方面,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师范教育本身的教学也必须变革,否则,就根本无法适应中学教师人才市场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也无从谈起。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使高师教学改革与中学教学改革对接,我们先后组成四个调查小组,分赴广东、长沙、衡阳市区以及下属各县共20余所中学进行了专题性的调查,获得了极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相当一部分中学教师认为,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一些带普遍性的误区,这些误区实际是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的续延,如不走出这些误区,中学语文的所谓“教学改革”,就只能是“换汤不换药”式的“改革”。针对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普遍存在的几个误区,大部分教师交流了自己的感受。现根据这些来自第一线的材料,围绕这几个问题,结合我们研究的心得,发表一些看法。
一、关于“打破满堂灌”和“开展双边活动”
一讲到教学改革,人们都要提到这两个问题。而且,有些人还片面地认为,只要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教学改革便成功了。事实上,教学改革包括的范围很广,非此二者所能概括。打破满堂灌和开展双边活动固然是教学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就某种意义上说,这两点还不是教学改革的重点症结所在。在一些人看来,课堂上让学生站起来读一读,讲一讲,做一道练习,这便不叫“满堂灌”了。其实不然,老师讲授便有灌输之意,属于“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讲授法仍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不能把“讲授法”和“满堂灌”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关键在于,讲授法要求科学性、启发性、系统性相结合,并彻底摒弃那种死板的一味注入式的讲授。科学的讲授法是必不可少的,问题是必须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启发诱导,严防填鸭式的硬灌。
和“满堂灌”紧密相关的就是“双边活动”的问题。的确,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因此,教与学这二方面都不能忽视。但是二者之中,学生的一方尤为重要。要搞好教学,就必须很好地开展“双方面”尤其是学生一方面的活动。然而,正如和上面所说的“满堂灌”一样,一些人对于“双边活动”也理解不全面,总认为“双边活动”就是问答式。这是片面的。首先,“活动”的意义并非单指口说,手做,而主要是指大脑思维活动。诚然,学生回答要动脑,但是动脑并不一定要答,更何况有些问题是一些勿须动脑的答。其次,针对学生这一方面来说,“双边活动”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讲课中处处设疑,制造悬念,引起学生思考,这才是有效的双边活动。当然,课堂上的提问是必要的,但有一个原则,就是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价值。确切的说,是为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而提出来的,是有目的、有启发性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而得出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的结论,这样的提问才有价值。有的人认为启发式就是问答式,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不动脑筋的答,不仅无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更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无目的的回答,只是形式上的热闹而已,收不到实效。比如讲授叶圣陶的小说《夜》,一般的总是设计一些诸如“小说写了几个人物”等一类显而易见的问题,一问即答,看起来效果很好,其实学生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反而浪费了时间。一位教师教这篇小说时,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描写阿弟回来时进门的神情动作:“门才开了一条缝,外面的人闪了进来,连忙,轻轻地,转身把门关上……”这本来是一句话,作者为什么要逗开作三句?作用何在?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物性格和小说的思想内容。
再则,讲“双边活动”,必须要认识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我们知道,所谓的“双边活动”,就其外在表现形式而言,重点在学生这一方面。然而,若就其实质而言,重点应摆在教师一方面。如果就教的角度看,可以说,教的活动是教师一种主动性的活动,苏联现代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奇对此论述得相当深刻,他说,“学生的企求与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和教学方面的目的这两者绝不是完全一致的。……教师是根据关于未来前途的纸上谈兵的意图去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的,但是学生听命于自己的此时此刻的要求,想方设法地摆脱教师对他的影响,这就产生了师生冲突的情景:学生不想接受教师的教学和教育,而教师又不能把这一教学和教育的过程挪后去。这怎么办呢?决不能象过去一样采取纪律约束,甚至惩罚的强迫性教育了”[1],而应该“使学生在积极的动机作用基础上接受教育要求所必需的学习――认识任务。换句话说,要使学生自由选择的学习对象恰恰就是教育要求所必需的学习任务,是他在一定的教学阶段上必须掌握的一定的知识体系”[2]。可见,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教学的关键,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根本的办法是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课堂的提问也同整个教育过程一样,既要求科学性,又要有趣味性。所以单纯追求形式上热闹的回答固不可取,就是不着眼于提高学生积极思维的问答对教学也是无所裨益的。因此,教师必须很好地研究教材,透切了解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动其心灵,触发其情思,开发其智力,使学生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完成教学任务,这才是科学的“双边活动”。
二、关于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讲授课文,时代背景、介绍作者,读一遍,再分段,再分层,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无不依样画葫芦,教师费力气,学生不愿听。“事倍功半”,何用之有!无怪乎大部分教师总是叫苦,喊课时少了,这样怎么能达到现时代要求的“高难度高速度”的教学原则呢?事实上,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对于教材中的任何一篇课文,不但能看懂,而且还能把握住其中的某些精髓。一篇课文,学生阅读之后可以弄懂三分之一、二分之一甚至更多。因此学生能掌握的就不要讲了,只要讲那些学生无法弄懂的东西就行了。确切地说,教师的作用不在逐句地讲课文,而是去归纳总结课文,把学生通过阅读获得的零乱的知识信息整理成为有系统的东西,帮助他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况且中学语文教学决不同于小学语文教学着重于识字、释词,相反应将重点摆在把握文章的内在涵义和艺术表现手法上。可以说,中学语文课相当一部分带有赏析的成分。目前中学语文教材,大抵上是三类文章(文言文除外):一类议论性文章,一类说明性文章,一类便是诗歌、小说、散文等文艺性的文章,而且后一类占的比例最大。对于这三类文章,应该有完全不同的三种教法,议论性的文章重在剖析文章的逻辑性;说明性文章重在分析文章的条理性;至于文艺性文章,则重在知其言外之意,表外之象,而决不要纠缠那些字句(当然,为了说明某一问题,对关键词句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对那一些写意性的文章,根本不要去字斟句酌,只要能悟其神理契机,就达到了目的。这种领悟如庖丁之解牛:“可神遇而不可目视。”又如中医之言切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如果过分地追求一字一句,那结果一定会适得其反。试问,如果拘泥于一字一词,怎样讲解“白发三千丈”,又怎样讲解“千里莺啼绿映红”?如果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只要紧紧抓住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让学生领会文章的意境就行了。李健吾的散文《雨中登泰山》,安排三个课时,一般来说都认为时间紧,什么原因?就是课文较长,按老模式逐段逐层地讲,老师不厌其烦,学生昏昏欲睡。因此,教学改革,首先要改掉这种陈旧的“课堂教学设计”。一篇课文,按其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设计一个甚至几个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去讲授,解决了这些问题,就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还能节约时间讲授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其它知识。再如《雨中登泰山》,便可围绕这个问题来讲,作者的游程(稍作提示以明文章的线索)、沿途几处重点写景及其特色,这样,便把整个课文串通起来,时间只需一个半小时左右,剩下的一个半小时,便可结合一些诗文(如学过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刘白羽的《长江三峡》和未学过的杜甫诗《春望》、王维诗《山居秋暝》)讲文学作品中感情的表达和立意的问题。又如讲曹禺的戏剧《雷雨》(只选一幕)安排三课时,同样也只要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重点讲一个问题――戏剧的人物语言(而且只以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为例,周朴园和鲁大海的对话让学生去举一反三,自己分析),在分析中结合解释戏剧冲突和人物动作,剩下的时间介绍戏剧的基本常识和中国戏剧发展概貌。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关于中学生知识结构的“精”与“博”
当今的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知识总量飞速增长。这个时代的教育目的“不仅要求一个人具有广博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意志、情感,发展他们的才能和天赋”[3]。怎样达到这个目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是不行的。由于高考、统考、会考的压力几乎各个学校都是围着“考”字转。为了追求录取率,大部分教师在学生知识结构的“精”字上下功夫,初中讲高中的内容,高中变成大学预科,老师虽竭尽心力,学生却不堪重负。因此,许多中学教师认为,要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目的,就必须让学生有牢固坚厚的基础知识,“博而后才能精”。作为中学生,对知识的要求是“博”而不是“精”。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只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而“纵横比较,以点成面”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
什么叫“纵横比较,以点成面”呢?简单地谈,就是在讲某一内容时,必须按需要联系和本内容相关的知识,讲某个作家的作品,纵向可以联系其他作品,横的可以联系与之某一点相似或相异的其他作家的作品,上下纵横,联系比较,使之系统化、整体化。这样,以课文内容的这一“点”而上下联系,纵横交错成了“面”。“纵横比较”是手段,“以点成面”是目的。这种联系比较的内容是极其广/文秘站-中国最强免费!/泛的:有不同类型的比较,有相同类型的比较,有思想内容上的比较,有艺术手法上的比较,例如讲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可以联系他的《祝福》、《药》、《孔乙己》来比较分析,还可以联系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来比较分析。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本文揭示的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思想意义的深刻性和普遍性,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对鲁迅作品所蕴含的社会生活内容和艺术手法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这一小说的知识的“点”也便成了“面”。又如讲黄宗羲的《原君》,在分析文章中所论述的“(君主)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的意义时,便可结合讲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以及杜甫的《石壕吏》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等。这样,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知识掌握更牢固,更扎实。当然,采用这样的“纵横比较”教学方法,首先要解决好上面所讲的“课堂教学设计”问题,只有这样,才会有时间来进行比较和综合的分析,而且还要求教师必须付出更艰巨的劳动,努力丰富自己,认真备好课文,才能达到目的。
总之,教学要改革,但又不能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要一步步地逐一解决教学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以最大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最理想的教育和发展”[4]这一目的。而所有的这一切改革关键在教师。没有教师的主动性,便没有学生的积极性,那么,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徒劳的,还谈何改革呢?因此,教学改革对教师要求更高,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相关专业的知识面,而且还要掌握切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不但要钻透教材,而且更重要的是研究了解学生,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教学改革的主动权。只要教师掌握了主动权,教学改革就一定会成功。
注释:
[1][2]《发展初等学校学生学习积极性》。
[3][4]转引自王义高《向凯洛夫教学论体系的挑战》。
语文教学改革论文(通用17篇)篇九
[内容]。
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素质教育既体现一种教育思想,又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它具有广泛的思想涵义。
首先,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的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都要落实到人的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对社会及人本身的终极关怀,要求着力培养学生一种能使其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可以更好地不断学习和持续发展的素质,这种素质的养成能使人终身受用。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有利的教育模式,它要为学生的成长打好三方面的基础:一是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二是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基础;三是走向社会所必备的知识、技能、思想意识及心理的基础。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是有其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依据的。人的素质的结构化特性决定了各素质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也决定了人的素质养成的综合性特征。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是全面的,因而素质教育应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以及合理的素质结构的形成。
其次,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应试教育只面对少数学生,是一种被扭曲的教育。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都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人才是有层次、有类别的,每个人的才能及其所获得的成就自然存在差异,社会需要各种类别、各个层次的人才。一个人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那他就是一个事业的成功者,就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宋代理学家朱熹曾经指出:“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素质教育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都能成为基本素质合格的毕业生。特别是对后进生,更要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其兴趣和才能所及的一切领域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三,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人的适应与创造相统一的素质,不仅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发展。应试教育用考试一种模式来铸造学生,学生疲于应付考试,整天埋头于作业之中,其兴趣和爱好得不到满足,创造能力受到压抑,个性得不到发挥。与此相适应,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较多地强调受教育者对环境和社会的适应,而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则重视不够。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一切创造潜能,主动地改造环境与社会,从而使环境、社会与人处在一种充满创造的良性互动的适应状态。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适应与创造的一致性,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都能生动活动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目的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应试教育不同,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观的立足点是要充分考虑如何更好地满足未来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上述理念是我们重新审视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问题,认清语文教育的功能和目的,深化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出发点。语文素质是民族文化素质形成的基础,语文教学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面对21世纪的形势发展与客观需要,当前中学语文的教学改革要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为目标,其中改革的突破口就在于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重新明确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改革的着力点则是课程、教材、教法以及考试方法的改革。
(一)明确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
应试教育影响下的语言教学急功近利,舍本求末,忽视对人的素质的全面培养。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重新明确中学语言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牢固树立语言教学的素质观。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长期以来在认识上存在着偏差,未能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盲目性与随意性较为严重。有的过分强调语文的文学性,认为中学语文就是文学教育,语文能力就是写作能力,将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语文课只重视分析主题思想和研究写作方法两项任务,忽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培养。有的片面理解语文的工具性,步入识字教学的误区,咬文嚼字,重复训练,死记硬背,枯燥乏味,整堂课只在语言形式上兜圈子,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架空人文性,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语文是人们进行交际和思维的最重要的工具,语文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它凝聚着民族的思想感情和人文价值,语文教育在培养人才和传播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就是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这也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与任务。具体到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应当有不同的层次: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其具备基本的母语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高中阶段,进一步强化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要培养鉴赏、分析与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以便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治学能力。
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就必须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学中着力克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片面倾向,重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的语文教学体系。具体来说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必须注重智力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应试教育影响下的语文教学几乎全被灌输语文知识、讲题解题、考试辅导所占用,学生的智能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和培养。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学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必须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培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开发培养学生的智能,必须注意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统一,重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二是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智育和美育功能,以完成语文教学的育人任务。语文的德育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及心理品质等方面,是育人的基础。语文教学不仅要注意工具性的训练,而且要贯彻思想性的教育。语文教材“文以载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因素,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缘文释道,因道释文,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语文智育以丰富和提高学生优秀的科学文化涵养,开发学生的智能为目标,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语文美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心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学的内容包含着人的审美追求、审美体验和审美倾向,语文美育的核心就是要塑造美的心灵,这有利于促进语文德育和智育功能的实现,全面完成语文教学的育人任务。三是要创设一定的时空条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类型的趋势,语文教学可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创设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挖掘潜力,提高其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使其通过学习、活动和交往,促进个性言语品质和个性思维品质的养成,达到“全面发展有特长,知能并举有个性”的目标。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个性发展重视不够,上课、作业、考试、无休止的练习几乎构成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时空条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利于把因材施教的原则真正落到实处,这是中学语文课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推进课程设置、教材体系、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
中学语文课程的设置,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到21世纪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产生的影响,面对世界科学文化高速发展和高度信息化对语文课程的严重挑战,处理好学校教育时间的有限性与科学文化新知识高速无限增长的矛盾,实现语文课程设置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要适应我国的国情,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字的优势,继承和发展我**语教育中的优良传统,形成具有中国语文教学特色的课程体系,体现语文课程设置的民族化。在课程改革中,还应进一步加强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注意语文活动课程的设置,确保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当前中学语文课程设置全部是必修课的单一结构应予调整和优化,可以考虑在高中阶段实行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必修课主要保证学生基础语文素质的培养,选修课主要用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应该看到,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强调写作能力,更注重听、说、读的能力。因此,中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应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素质和能力,当前应着力纠正传统语文教学以写作为中心的片面倾向,加强阅读教学,使学生通过阅读积累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总之,中学语文的课程设置必须适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构建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的课程体系。
中学语文教材的改革,应在现有的文选式体例的基础上,建立以培养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训练体系。要依据国家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把大纲中规定的能力训练要求逐一落实到教材的能力训练体系中。语文能力训练项目的设置,应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为中心任务,兼顾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心理素质的训练培养等任务,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训练体系。鉴于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目前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体例仍应采用文选式为宜,教材应精选中外名家名篇以及一部分文化内涵丰富的现当代论文、科技说明文作为语文教学的经典范例,使学生通过阅读、揣摩来培养和训练语文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同时可编写一定份量的古今中外佳作阅读文选以及中外文化常识读本,作为辅助教学的补充教材。在中学语文教材建设中,要特别注意加大教材的弹性,区分能力训练的不同层次,发展层次性教材。根据不同层次、不同流向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将教材区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型,教学要求区分为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课文区分为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练习区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由此使教材既适用于全体学生,又适应于学生发展个性和特长的需要。就初、高中的不同教学目标而言,初中教材应重点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高中教材则可适当加大文学课文的比例,加强文学教育。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学语文教材的能力训练体系中,特别要注意强化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规范化的意识,使他们养成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优化教学方法是推进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也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已经探索和创造出许多成功的经验,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流派,由此极大地丰富了语文教学方法论的理论与实践,推动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教法改革的主题是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式教学的目标是激活兴趣、启迪思维、发展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主导和宏观调控的作用,通过目的启发、直观启发、问题启发、对比启发、想象启发等方式,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穿针引线,铺路搭桥。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我设疑,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出问题,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讲述、对白、演讲、辩论等语言活动和分析、归纳、推导、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多维的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在教法改革中,教师要善于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操陶冶、思维训练等语文教学的任务熔于课堂教学之一炉,以便使45分钟的课堂教学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要把教知识与教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教会学生自己去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尽早养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素质。
语文教学改革论文(通用17篇)篇十
摘要:大学语文是-fl历史悠久的课程,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它洇染了国人的心灵,传承着古老的文化,在文明的传递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下,大学语文却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成了“鸡肋”。其处境的尴尬值得我们反思。我们也要与时俱进,适应信息时代青年学子的求知需要,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环节进行适当的改革。改革很有必要。创新势在必行。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母语仍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纽带。教母语,同时也在教民族的思想和感情。大学语文历来更被认为是“高级母语”教学。母语的学习绝不像数理化那样只是一个训练为主的知识性、工具性和能力问题,它还是一个具有浓郁民族文化色彩,关系到传承文化传统、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问题。母语教育是贯穿一生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侧重于工具性,而大学语文是高等层次的母语教育,更强调人文性和审美性。
然而,许多年以来,我们一直把汉语当做外语来教,这是造成语文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y。而信息化社会,人们的交际、求学动机日益功利和世俗,母语教学更是淡出“江湖”,外语之风态意蔓延。定睛看来,我们很多大学的学生写得是错字连篇,作业更是网络产品。有的甚至连请假条也不会写。在哀惋之余,我们大学的语文学习就非常值得反思。
母语无声地记载着本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记载着民族文化的地质层,语文(这里当然指母语)教学必须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它应该更侧重于人文性和审美性。大学语文最大限度的载负着本民族丰富的文化、思想和情感内涵,是传播民族文化、培养民族精神最重要的载体;大学语文是人学,最有利于培养人的美好情感,提高人的修养,使人获得身心健康,这是其他任何学科难以相比的[z]。但当下社会,信息发达、网络便利,在繁忙的经济生活中成长起来的80后甚至90后的孩子更喜欢文化快餐。正如“百家讲坛”红遍大江南北,通俗的讲述把古典深邃的文学作品和文化人物变成了心灵鸡汤,慰藉着喜欢快捷方式的年轻人。
在这种转型期的文化淡漠中,我们的大学语文何去何从,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想想上世纪初的那些学贯中西的大家,拿着一本书,收放自如,在一堂课上,带着学生穿越思想的隧道、跨过邃远广裹的时空,笑谈古今中外,纵横万里书卷。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纵情享受着知识带来的偷悦。这种知识的积淀汇成修养的河流,无论是在民族命运的风口浪尖上,还是人生的苦难坎坷中,都给人以信念,给人以力量。在季羡林先生的《二月兰》中[[3],我们所领略的就是学富五车的季先生在人生的风雨中,用信念的力量在亲情的支持中淡然渡过人生中最不堪的一段,仍然保持着前进的风姿,提升着卓越的东方文化。
这种人文修养的炼成,需假以时日,更需开阔的思维、高远的眼界和苦学的作风,才能在积淀中成长,化风化雨,最终酿成灵魂的佳境。无论是在功利、污浊或者清明的世风中都能够保持自己的本真,保持做人的道德底线,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保持达观洞明的心胸,品味人生、补充灵魂的给养,热忱执着、清新健康生活着,正直坚韧、乐观快乐工作着,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所以,大学语文应该是依托于教材的文学素养课,面向社会、面向人生的人文修养课;其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以一颗平常心去生活、去奋斗、去努力的“新人”。
语文教学改革论文(通用17篇)篇十一
1.体育教学通路封闭。这种现象的具体表现是高职体育教学和社会完全脱节,没有与时俱进,在体育教学时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重视,更没有反映出当代体育科技的发展。
2.重视教师的主导,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没有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和主体作用,总是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更缺乏对学生讲解体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最终导致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呈现程序化、强制化,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技能训练,限制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3.教学模式过于单调、统一。一直以来,国家教委对于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的教学计划都具有统一的规定,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计划、内容及大纲等都必须遵循教委的具体要求来执行,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打击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更难按照社会需求培养针对性的人才。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教育课类,它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管理科学等。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重要性具体表现在:
1.有效促进体育资源的整合和有效优化,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提高教学工作效率。
2.体育老师要进行教学观念的转变,积极有效的适应新时期社会进步的要求,给学生的学习发展环境提供广阔的空间。
3.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体育技能的扎实掌握,并且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未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体育老师的教学经验得到了提升,专业水平得到了提高,对发展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提供了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说服力。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的宗旨是为了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这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方法,实行素质教育方针。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时要以这一宗旨为根本,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地位,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为指导思想,添加高职院校的自身教学特点,制定对学生教育教学的目标,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在改革中要体现高职院校体育的特色,让学生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要重视加强自身体育锻炼,树立终身制体育思想和健康第一的理念。
1.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发挥其学习自主性。在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改革中,老师是引领者,学生才是主体。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积极的、自主的、高效的进行学习和锻炼,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能客观的`做出评价。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呆板的、固定的,束缚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改革中,必须要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切实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开展互动课堂,创造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积极发挥自己才能、思想感情和判断想象的自由空间,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2.更新观念,强化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教育工作者要打破墨守成规的传统思想,结合教育部的总体规划目标,和学生的自身特点,创建一套特色的、新颖的、快乐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健康的锻炼身体,健康的学习知识。积极主动的更新观点,早日实现统一教学改革。首先,改变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中心教学;其次,在对学生授课时,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再次,教学效果的评价多倾向于健康标准。在体育课上,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得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体育意识,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3.激发学生的潜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改革教育,就是改掉在传统教育中的落后的思想教育手段,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鼓励学生要多问、多想、多创新、多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交流,从而强化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4.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学生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具有青春活力,传统的授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要求了。所以,在上体育课时要注重对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即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要求,又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真正地做到体脑结合,使体育知识和体育锻炼有机地衔接、融合。即保证了学生体育学习过程的完整性与连续性,又确保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与确立。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多样,涵盖面广,可以满足每个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要求,进而激发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培养他们热爱集体、奋发向上、坚韧不拔、拼搏进取的精神。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的目的性是使学生的身心能健康的成长,适应未来的工作,让学生的生理、心理、道德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和文化水平得到全面的发展。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还不是很完善。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前进,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暴露出一些不完善的教育教学问题,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们应大力重视并改进,从而使教育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施伟忠.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改革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
[2]郑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及其发展刍议[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
语文教学改革论文(通用17篇)篇十二
目前,我们国家特别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及专用人才的使用,这就给职业学院带来了更好的发展前景,因为职业学院能培养出更好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我们职业学院就应该抓住机会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培育、输送更多的人才到社会中。所以,现在我国职业学院的体育教学非常的重要,我们需要加强学生们的体魄。这就要求我国职业学院在上体育课的时候,要更有效地让学生得到训练,提升自身身体素质。这就是当前职业学院体育教学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并且我们要更有效地做好职业学院的体育教学。
一、当前职业学院体育教育中的各种问题。
职业学院是专门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基地,在体育教育方面,我们要顺应这一特点开展体育教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抓住它的特性,从而使体育教学最大效率地开展。虽然现在我国大多数的职业学院都特别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还有些地方做的不错,但是当今社会对学生们的身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身体素质的培养成为职业学院的一个重要目标。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要正视这个问题,然而目前我们在做出改革时还是遇到了很多的问题。职业学院体育教学的发展缓慢,效率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职业学院的体育教学方式落后。目前,我们从一些职业学院的体育教学中观察会发现,很多职业学院虽然能够按照教学要求进行开展体育活动,但是根据目前的社会发展来说,并不能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教学的思维方式上特别落后。很关键的问题就是众多体育教学在引导学生方面缺乏研究跟探讨,没有将体育教学与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相结合,更没有将学生的`体育意识以及终身体育项目结合在一起。只是对体育内容进行表面的教学,所以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2.我们现在的体育教育模式缺乏改革创新。如果想要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但是目前一些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方面不重视涉及面少,所以它们的教学模式很落后,死板、老套导致教学的效率不高。现在一些体育教师不看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将学生的心理素质跟其他方面结合起来教育。体育模式不是最适应学生培养身体素质的方法,所以我们需要重视这个问题,进行创新改革。
3.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不够多元化。为了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除了要创造一个新颖高效的体育教学模式之外,还要注重体育内容的多样化,让它能更适应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但是现在很多职业学院的老师根本不重视这种情况,上课内容太过单调,造成了很多学生的不喜欢,没有去针对性的研究怎样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例如,现在一些职业院校还没有将拓展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有的老师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做,有的学校对很多拓展训练进行了限制,主要是怕学生的人身安全出了问题,造成拓展训练内容太少。
要想有效地提高职业学院的体育教学,首先要对当前职业学院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探索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出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我们可以更好地提升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总地来说,我们需要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改革。
1.我们要改革体育的教学理念。理念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提高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有效性,首先我们要先进行教学理念上的改革,摒弃一些陈旧的思想理念,这就要求我们的体育老师进行不断地深入研究,从有利于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使教学理念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的体育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教学内容适应每个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自身身体素质的提升。我们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必须要符合教育标准,我们既要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素质,从而全面发展,做出更好的教学目标。
2.我们要完善体育教育模式。一个科学的教育模式,是职业学院体育教学高效的重要方法,一个科学的教育模式能使我们更省力气达到更好的效果。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重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来开展教学,使学生爱上体育,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出发,调查好每个学生的特点,从而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活动,可以让学生更积极地进行运动。
3.我们要使体育活动多样化。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应该把拓展体育教学内容作为提高有效性的重要步骤,除了完成教学目标外,还要从学生自身的需求和他们专业特点出发,创新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将拓展活动加入到学习中来,利用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各个方法的运用。然后,还要从学生的专业特点出发,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体育项目选择,从而促使学生加强自身锻炼。所以,学校必须要加强拓展活动,让学生乐在其中锻炼身体,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三、结束语。
总地来说,要进行高效的体育教学改革必须要注重改革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更要注重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这样才能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促进国更加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2]张缤.职业学院体育教学改革创新分析[j].学园,2017,(19):58.。
[3]张海玲.有效性教学视角下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6,(26):152.
语文教学改革论文(通用17篇)篇十三
一、“微课”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新型学习方式,以短小精悍的微型视频为主要载体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微课的基本特点简单来说就是比平时正常课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而精的课。主要包括:(1)时间短:8-10分钟;(2)内容精:教学内容集中,一般为某一个知识点或一节课内容的某一个方面;(3)真课堂:微型课的具体过程和常规课堂教学是一样的,也就是教师教学过程的展示,与常规课不同的是它时间短。
微课教学是指将“微课”引入日常的课堂教学或作为辅助同学们学习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保留了“微课”自身的特点,同样具有短小精悍等特点。
二、““微课"引入数学课堂的优势目前的众多微课中,单个微课占绝大多数,没有成一个体系。而将微课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使系列微课的学习融会贯通,这样就可以支持可持续性地个性化学习。同时我们教师也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审视一个学科中每一个知识点所应该教授的程度,并配合以自己更深的理解教材。
1.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符合个性化发展初中阶段是中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学生要牢固的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和体验的方式来学数学”。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认知和搭建知识体系,只有通过自身的情感和价值体验,树立坚定的自信心才可能是成功的。e板会微课教学,可以是新知识通过网络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在家里完成课前预习,也可以是让学生在课后通过网络与老师共同交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生成数学学习的激情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自信心。
例如:本学期学习“平行四边形”这一章时,由于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较多,用微课互动配合学生在家里完成每节课的课前预习部分,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微视频互动,把课堂预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反馈,老师心中就能更加明确,在上课新知引入的过程中,哪一步是同学们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课上老师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展示出来让大家一起解决,这样同学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也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老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从课前到课中都能做到“以学为本”,更好地实现生本课堂。
下面以微课用于课前预习导学中教学课件设计的模版样式为例(8-10分钟):
2.微课“短、小、精、悍”,让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学到关键内容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下不集中,便不能听到老师所讲授的内容。而每堂课40-45分钟,让学生自始至终全神贯注是不可能的。根据国外可汗课程的统计和脑科学的研究,一般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在10分钟左右,如果超过10分钟,人们观看视频就感觉有些冗长,学习效果大大降低。“微课”一般以“微”著称,其最大特点是“短、小、精、悍”,播放时间不超过十分钟。笔者在制作时,考虑到“微课”这一特点,因此在选题上下了功夫,选题尽量“小而精”,本着一课解决一个问题或一个概念或一个知识点,内容具体,微观为主。利用e板会技术,可针对数学学科上课的不同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制作成时间一般在5~8分钟的短小精悍的微型流媒体教学系列微视频,放在公共平台上,供同学们下载观看学习。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增长率问题)复习巩固微视频:(8分钟):
本讲微课程名称一、情景导入,合作学习问题:(一)(二)(三)(5分钟左右)二、明确数学概念、性质等(4分钟左右)。
三、
快速、少量检测(1分钟左右)。
3.反复观看,永久保存同时微课又具有反复观看功能,因此学生可利用琐碎时间反复观看数学课堂上没有学懂的主要知识点,学习时学生可以随时暂停、后退,也可以下载保存在电脑或手机上进行移动学习。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的层次差异较大,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在一堂课中达到相同的效果,当理解力较强的孩子已经掌握时,部分孩子也许还需要一定的重复才能理解,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学内容稍纵即逝,没有让该部分孩子“重复“学习,反复思考的机会,因此造成学生核心概念掌握不扎实的问题。
4.不受时空的限制,学生即时即学。
由于“e板会”是集课件制作、云教育平台、电子教室、原创空间、e板电脑、专用手绘板等一体的一个教学平台,具有很强交互性。因此当笔者将用“e板会”录制的课件放入我的公共区域,学生可随时下载学习,学生作业反馈至公共区域我给与网上批阅,实现即时即学。与同时在线的学生可开展空中课堂,交互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由于有了这个优势,微课教学可以让那些因病、因事不能去上课的学生不会被落下功课。学生可以通过在班级网络公共平台上下载微课,然后自主安排学习时间,有选择性地点播相应的教学内容。
例如前段时间班级一位同学因为腿受伤,在医院住院一个月。出院后他主动找其他老师问问题补课,却没找我。后来我问清原因才知道是我做的微课帮助了他。
三、“微课”教学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是独特的个性化的进程,所以接触新知识的过程中要给同学们充分的思考时间,然而笔者所教的两个班级中学生层次不一,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强有弱。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新课的全部内容都放到课堂上,就不能有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交流讨论,我们总是匆匆地完成教学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却很少花时间来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有哪些不同。新一轮课改提出了很多新观念,在学习方式上提出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就要求要把学生的课前预习落到实处。因此,基于本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改的要求,我利用微课努力去实现自己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将数学课堂翻转。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增长率)1.学校图书馆去年年底有图书5万册,预计到明年年底增加到7.2万册.求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a10%b20%c30%d40%(2分钟左右)2.某市进行环境绿化,计划两年内把绿化面积增加44%,问平均每年增长的百分率是3.某种药剂原售价为4元,经过两次降价,现在每瓶售价为2.56元,问平均每次降价百分率(3分钟左右)4.某商场九月份的销售额为200万元,十月份的销售额下降了20%,从十一月份起改善经营,使销售额稳步上升,十二月份的销售额达到了193.6万元,求这两个月的平均增长率.(3分钟左右)。
以前我的课堂教学模式现在我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用微课前后我的课堂教学结构比较图通过微课教学首先让自己转变了教学观念,变“学习知识在课堂,内化知识在课外”为“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堂”。这种观念符合新课程“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给学生一个人性化的学习方法,实现高校课堂。
现用以示意图的形式展现课堂变革后,翻转后课堂教学模式下课前与课中的行为情况:
四、“微课”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学生和家长的普遍认可在刚刚结束的期中考试中,笔者所任教的两个班级的数学平均分与上学期期末相比,在段平均水平上都有4~5分的提高,为了调查是否与本学期所使用的微课教学,使课堂发生变革有关,特此为学生和家长分别制作了一份调查单:
为了更好的获得阶段性的经验。
总结。
也为了对下一步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针对学生和家长反馈回来的信息特制作成了统计表:
题号(家长)选项12345678a7%30%25%25%45%35%70%43%b20%40%50%50%30%50%20%57%c68%25%22%15%70%10%10%0%d5%5%3%10%5%5%0%0%题号(学生)选线123456789a70%30%72%25%45%35%40%43%17%b20%50%20%50%30%50%47%54%32%c10%15%8%15%20%10%13%3%45%d0%5%0%10%5%5%0%0%6%温温25中学微课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家长)尊敬的家长:
根据统计表显示及期中成绩在上、中、下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抽样谈话,同学们对微课的课前预习导学大部分同学能按时完成,并且普遍认为微课的课后复习模块及典型例题专题讲解模块对他们的有很大帮助。
总之,再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将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仔细思考,并不断地改进完善数学的教学方式以便着力提升学生学习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全面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困惑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改革论文(通用17篇)篇十四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学校也越来越注重体育教学。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项目,近几年来,我国体育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激励着更多的高校学生学习体育运动。随着普通教育的改革,高校体育教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旨在提高高校学生身体素质,同时对高校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注重高校体育与素质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身体,提高学生免疫力,还可以进而培养学生的运动精神,培养学生的自强、勇敢、拼搏精神。通过重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高我国高校学生整体身体素质与基本道德素质。本文将针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进行探讨。
语文教学改革论文(通用17篇)篇十五
全国高考语文作文2:(河北省,山东省):
阅读下面四句话。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丁)。
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谚语)。
要仔细听取别人提出的缺点,不要随便指责向你提出意见的人。(达.芬奇)_。
相信任何人与不相信任何人,一样是错误的。
四句各有各的说法,有人说,还是相信自己吧。请你以“相信自己与善于听取别人意见”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体裁,文意自定。不少于800字全国高考语文作文3:(上海等地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某网站“4220聊天室”有这样一段谈话。
a: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
b:是呀,有的人能把不小心打破一个鸡蛋,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
c:考试失手,竞争失利,恋爱失败,亲友失和,面子失落,哪怕是其中的一点点,都是无法排解的痛苦啊!
某省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比例仅为7.5%.物质建设多而精神家园少,社会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请以“人文素养与发展”为话题作文.
辽宁高考语文作文:平凡与自豪。
湖南高考语文作文:关爱与幸福~。
北京高考语文作文:(高职考生):“时尚”是社会在一定时间段流行的习俗和风气,有人也称之为“时髦”或“新潮”。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时尚”竞相展示着它们的身姿,赢得了一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他们追求“时尚”、创造“时尚”并享受“时尚”,但是人们对“时尚”的认识却不尽相同,可谓见仁见智,赞赏艳羡者有之;指责排斥者有之。请以《时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以下列人物或文学人物为话题写作:
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霍金;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
请以自己的认识与别人的期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语文教学改革论文(通用17篇)篇十六
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在传统教学基础上锐意改革,开拓进取,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流派。北京市教师进修学校孟宪伦老师将目前我国中学语文教坛颇有影响的几种流派作了总结。
1.剥笋派。
这种流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词语教学的精雕细刻和用词造句之精妙上。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从字、词教学入手,然后一层层剥进去。大致可以经过这样几个阶段;查字典,了解字音、词义,然后进行组词、辨析,进行造句练习;通过对词语的讲解,对课文进行思考与分析。这样的教学,其长处在于让学生细细咀嚼,从中积累词汇,懂得用法,打下扎实的语言训练基本功。上海市特级语文教师高润华就是剥笋派的代表人物。
2.得得派。
这种流派的特点是教学重训练,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是“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文训练”的教学体系设计思想之一。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一课有一得”的能力训练。
这派代表人物是上海市华东师大附中特级语文教师陆维椿。
他为了培养学生能力,建立了初中语文教学一百零八个训练点,实行了“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言训练”。每个单元完成一个训练点的教学,每个训练点选二、三篇文章作课文,从中取例指导学生训练。“一得”是指教学的共同要求而言,至于学生自己领会所得,越多越好。他在讲授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从中三次取例为三个不同训练点服务。第一次是用文中记叙百草园的部分作为精学课文,训练学生“细致地观察环境的一角,体味观察的情趣,抓住感受到景物的特征,掌握组织叙述层次和描写特征的词句,记叙环境的一角”;第二次是用文中记叙的三味书屋的部分,作为略学课文,训练用综合印象片断提炼典型作记叙,补充训练“记叙一个场面中的不同情绪反映,具体观察(或回忆)一个学习场面,有重点地写师生活动的情景”;第三次是用文中记叙雪地捕鸟的段落,作为记叙人物动作的自学作业。这种教学风格长处在于“注重实际应用,讲究实效,教学艺术的科学性强一些,把课教得实惠一些,让学生学得扎实一些,使教学效率高一些”。(陆维椿《教学重训练,一课有六得》,见《现代语文论坛》)。
3.情感派。
这个流派的特点是重视语言因素的同时,比较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因素,提倡以情动人。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以充沛而丰富的思想感情,巧妙的课堂设计,艺术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对语文发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探索课堂教学最佳效益。
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校长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就是其最具代表的人物。比如她在设计《茶花赋》导言教案中写道;“这篇散文是一首歌颂伟大祖国的赞歌。祖国,一提起这神圣的字眼,崇敬、热爱、向往的感情就会充盈胸际,奔腾欲出。我们伟大祖国有几千年的古老文明,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辽阔的土地,有许多令人神往的名山大川,还有著称于世的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每当提起这一切,心中就会激荡起挚爱祖国的感情,可是要我们动笔写诗,又难以下笔。有的同学就问,祖国这么大,怎么写,怎么表达啊,话问得有道理。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写诗作文讴歌她,多少画家挥笔描绘她。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主题,怎样才能表达得具体形象,而且写出新意呢?杨朔同志的《茶花赋》在这方面可给我们很大启发。”(《全国中学特级教师语文教案选》第31页)。
这种教学的长处就在于教者十分重视情感的魅力,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挥审美活动的作用,把语文教学巧妙地同教育结合起来,进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4.设疑派。
这个流派的特点是比较强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动脑筋,勤思索。这些教师认为有疑、无疑,即是教学始末。在语文教学中,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以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这样使整个教学处于师生的共同解疑之中。
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便是上海光明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陈钟梁。他在教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时,“当学生熟悉内容后,我就引导大家思考:作者为什么通过一条狗来展开情节呢?时间为什么安排在中午?地点为什么设置在广场上?使学生沉浸在矛盾之中。一旦矛盾展开,思路豁然开朗,不但获得了知识,开发了智力,而且得到了一种享受。”(《语文教学的哲学思考》54页)。
这种教学的长处在于一改过去被动的局面,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文章的内容到形式,从字、词、句到谋篇、布局,自己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经过相互启发讨论,求得对问题的比较一致的解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上海市中学语文教研员特级语文教师徐振维是设疑派的行家里手。
5.畅想派。
这个流派的特点比较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代表人物是北京八十中学特级语文教师宁鸿彬。他从培养开拓型、创造型人才出发制定了从教材、教法、考试和课外活动四方面进行改革的`方案,并付诸于教学实践。他对教材进行提炼加工,宁老师管它叫“浓缩教学内容”。他追求教法的“精”和“巧”。他注重从教学的整个特点过程上加以改革,从引起、控制、调整的各个阶段上去实现“精”与“巧”。他注重从教学的整个特点过程上加以改革,从引起、控制、调整的各个阶段上去实现“精”与“巧”。他大胆进行“比较单元教学”,例如《一面》和《背影》两课,当教师安排学生通读两课之后,谈谈它们的异同时,学生便能指出:这两课都是用白描的手法,抓住了人物形象的突出特点,写了人物的一个侧面。不同的是《一面》的三次肖像描写是由远望到近视,再到注视,这是步步深人的写法;《背影》则是在中间具体描绘背影形象,前后几次提及背景,这是前后烘托的写法。另外他注重发展求异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语文教学通讯·宁鸿彬:全面改革语文教学的探索》)。
6.规格派。
这一派的特点是教学有固定的模式。每一步都有一定的“规格”。
代表人物要首推上海嘉定县实验中学校长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他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观。“三主”教学观问世十多年来,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三主”教学思想体现在“自读、教读、练习、复读”教学模式中。他的“自读”规格是自读六步法;认读、辨读、审题、回答、质疑、评析。在钱老师看来,所谓“规格化”就是把这个“流程”用若干明确的步骤规定下来,每一步怎样走都有一定的规格,从而使学生在严而有“格”,“格”而不死的训练中逐步摸索出阅读的门径。我觉得这实在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治本”之法(《语文学习·钱梦龙:自读初探——关于自读训练的对话》)。被吕淑湘先生赞为“年青的教育家”的辽宁省盘山县三中校长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总结实验了“六步课堂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也有固定的基本式。魏老师的改革坚持了教学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他将语文知识结构化,以知识为先导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无疑是一项具有建设性的工作。
这种教学的长处在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7.大语文派。
这派的特点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并全方位地与之结合,开辟在生活中学语文的种种渠道。
这派的代表人物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特级语文教师张孝纯和他的弟子张国生。张老师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出路在于打开社会生活这个学语文的源头活水,建立一种具有三个层次的语文教学体系:强化第一课堂,丰富第二课堂,开辟第三课堂,促使语文与生活的有机结合,这也是‘大语文教育’的主要主张。”(《语文教学通讯·张国生:语文教学的第三课堂》).这种教学的长处在于打破长期以来局限在“狭小的笼”内小课堂的局面,开拓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这样使语文学习同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开放型的、全方位的语文教学系统。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流派不止笔者所列举的七种,还有一些,不想赘述。
尽管多种流派竞相标新立异,风格调然不同,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它们存在一些共同之处:
(1)改革者都具有现代教育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
(3)不囿于方法论的探索,而大多体现教学整体改革、教育思想的改革;
(4)各自具有鲜明的个性:有的突出运用语言基本功训练;有的侧重于陶冶学生感情,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有的致力于学生思维力尤其是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的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有的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有机结合。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同流派,是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形成,日臻完善的,它是在整个教育改革活动下诞生而发展的。不同风格流派的形成标志着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已经或者正在达到日趋成熟阶段,积累了一些比较宝贵的经验。众家崛起,竞相争鸣,这是语文教学改革充满生机的表现。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同风格流派给予我们很大启示,为我们进一步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和发展趋势,提供了借鉴。
语文教学改革论文(通用17篇)篇十七
1.教学方式方法过于传统,改革创新的教学形式没有形成。
在当前的教学改革过程中,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显得相当缓慢,教学方式方法过于传统,使得教学流程化。从实际的体育教学模式来看,体育教学模式很稳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主要根据教学大纲,把教学模式稳定为指标式的教学任务,关于社会的需求性、探究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教学模式,无法在实际教学中开展;教师的教学多以技术、锻炼为主,重复的教学方式方法,可以形成较好的测试成绩,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不利的。所以,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很差,牵引式、被迫式的教学方式方法制约了教学的改革。
2.师资力量缺乏,特别是女体育教师的缺少。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行,很多高校进行扩招、自主招生。但随之而来的师资问题,是阻碍教学改革的主要原因。师资建设与教学需求形成不和谐的现象,学生多、老师少的现实,就存在于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女体育教师的'缺少,而对于高中刚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大多都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女生,非常需要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关怀,而心理需求往往被男性田径教师所忽略。从女生的生理方面上来说,女性田径教师一定会根据自己特殊的角色以及亲身的感受才进行教学,这样会对女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3.学生个性的延伸和心理发展不充分,教学过程趣味性差。
大学生个性发展呈现敏感,特别愿意创新和自我超越的心理,给传统的体育教学带来冲突。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重复的动作、规定的运动项目等,很难满足学生的创新需求。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是“示范—讲解—练习”,固定的教学方式,无法实现创新的思想,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没有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目的。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以完成教学为目的、学生以上完课,修够学分为任务”,这样的教与学,不可能形成创新、有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任务。
1.构建开放式的体育教学,优化教学方法。
传统的体育教学和体育课程内容存在本质性的区别,构建开放式的教学,是优化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最好举措。在构建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课程和现实社会需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和心理发展,形成一套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模式、合理的教学结构。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把教学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自由发挥,以培养学生的体育热情。同时,教师根据实际,开展多元化的体育活动,组织学生锻炼,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体育活动之中,以指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自主锻炼。
2.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高教师创新能力。
知识可以与老师教学的个人水平发挥息息相关,一个老师的知识和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结果,同时,也影响学生对教师的可靠性。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促进他们的专业知识在教学中的应用,了解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及身体发育特点;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师教学发展创造教材的能力,通过语言、行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教师的组织和管理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运动热情;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师应全面学习掌握教学的基本规律,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教学过程中的特殊情况的发生,全面研究学生客观与主观因素、教材、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水平。
3.转变传统体育教学,创新的教学理念。
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采取创新的教学理念,在创新教学理念下,以积极的、多元化的教学理念来构建教学体系,是深化体育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秉承“终身体育学习”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生活50年”的体育意识。在这种意识下,学生更加投入于体育活动中,改变了学生了“被动”的学习。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开展一些学生喜欢、容易的运动项目,以“创新”为教学理念的落脚点。当代的高职教育,应根据现代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传统科目的体育教学中,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方法,创新现代社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推进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理念,深化改革社会的力量,这些方面的工作,需要教育部门,特别是高职院校的体育工作者,通过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改革与创新,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培养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