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书过程中的一种记录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深化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体会。以下是一些读者对这本书的读后感,它们或许可以对你的阅读体验产生更多的启示和感悟。
规矩与自由读后感范文(24篇)篇一
带着敬畏的心情,我认真地将《规矩和爱》读了两遍。读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王涛博士一段段肺腑之言震撼了我的心灵,仿佛夜航中的灯塔,为我指明了前进中的方向,也解开了我心中的重重困惑。
从小,我的父母对我很严厉,我对"规矩"一词并不陌生,这种传统式的教育模式使我能约束自己,力求上进。但在成长的过程中常有被忽略的感觉,也因此产生莫名的自卑感,不敢肯定自我,追求创新。而我爱人恰恰与我相反,从小在外婆家长大,"隔代疼"加上经济优裕,自然娇生惯养,依赖性强,受不得半点委屈和否定,个性十分张扬。两个不同教育模式下成长的我们有了宝宝后,欢喜和矛盾接踵而至。因为我们家在合肥,我在合肥上班,爱人在上海上班,婆婆家在蚌埠,要照顾公公和小叔子不能过来,"孩子由谁带?"便成了核心问题。
本来,我想在自己家中请个保姆和我父亲一起照顾孩子(因为我父亲腿有残疾,走路不方便),可是婆婆和老公都极力反对,坚持要把孩子留在蚌埠。为了"和平",我只能妥协。一家三口三个地方,每周往返于蚌埠合肥之间,疲于奔命,对孩子总抱有歉疚的心理,忽略了非常重要的早期教育。直到一件小事彻底让我醒悟。那是一个星期天中午,快到吃饭点,我在蚌埠突然接到单位打来的电话,让我赶回合肥制作一份报表。此时家中饭已烧好,我胡乱扒了两口饭就去收拾东西,嘴里吃的是什么自己都不知道。过了一会,突然听到宝宝一阵大哭,我赶紧跑出来看,只见他跺着小脚对我说:"妈妈是个坏妈妈,把我最爱吃的鸡心吃掉了,我要把你的肚子割开,再把鸡心拿出来!"而旁边的婆婆居然还在笑!我的心一下子给刺痛了。回合肥的路上,我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这样奔波劳碌,是想给孩子和自己创造一个好的明天,可是忽略了重要的家庭教育,又怎么可能给孩子带来好的明天?如果教育孩子失败了,那我们今天的成功又有什么用?!反复思考后,我决定辞去工作,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带。不少朋友为我惋惜,看到书中p6页写道:"如果经济许可,选择孩子!",我不禁为我当初的行为点赞。
接下来的难度可想而知,孩子已经四岁半了,某些不良习惯已经形成,此时做规矩让他无法接受。我首先从吃饭立规矩,自己吃,定时吃,不准剩。一开始也担心他吃不饱,可后来发现,这种担心完全多余。正因为在家有了严格的训练,才使他在幼儿园立于不败之地,身体反而好起来了。接着,我又开始规定玩的时间,要有节制地玩,不能看电视、玩游戏弄起来没玩。最后,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很庆幸我们上了一个好的小学,经典颂读让我们全家爱上了阅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突飞猛进。正当我为孩子的进步感到欣慰时,我发现我们的亲子关系变差了。孩子开始有逆反心理了,怕我、疏远我,有时也顶撞我。我一下子懵了,这可是我们小的时候不敢有的呀!直到读了《规矩和爱》,我才明白过来。
原来,我们的规矩不统一。我的严、老公的松、婆婆的溺爱,都给孩子不一样的标准答案,让孩子无所适从。同样是看电视超时这件事,在老人眼里很可爱,在老公眼里是没关系,到我这却是不允许,久而久之,孩子就认为是妈妈在故意找他碴,还经常打他,他肯定就不和妈妈亲近了,有时还变成个"两面派"。明白了这个道理,我迅速又上网买了两本《规矩和爱》,一本快递到蚌埠,一本塞进老公的包里,让婆婆和老公一起通读这本书,尤其是p144页《不同教育者之间的一致性》,然后我们进行一次沟通和交流。
首先我很尊重老人的教育经验,并欢迎她参予我们的家庭教育,但是请她明白:隔代教育只能是亲子教育的补充,绝不能替代亲子教育!接着,我又和老公商量谁成为教育孩子的"头"。由于老公在外地上班,我自然承担了这项任务,那么他必须遵循这样一个原则: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责另一方的规矩。
最后,我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经常带着怒气打孩子。书中p115~125页详细地介绍了"为什么打孩子?"、"怎样打孩子?"这一系列问题,其中"怎样用爱打孩子"发人深思。书中说道:"为人父母需要有谦卑、敬畏的态度,教育的孩子的过程,要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这个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决心!但我还是决定按照书中所说的那样去做。当孩子闹情绪,抓狂的时候,不能忙于和他讲道理,先控制好大人愤怒的情绪,不去急着训斥,训不好就武力解决。而是等孩子平静下来以后再交流,并且要蹲下来与孩子平视,不仅要有语言上交流,还要有目光的交流,要轻声轻气地说重话!
这种教育的转变很难很长,是对我们爱的检验,但是真的有效!渐渐地,孩子明白了,妈妈是因为爱我才打我,妈妈愿意陪我一起去改错。笑容重新绽放在孩子脸上,人也变得听话、懂事了!回家能干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还经常帮我捶背、按摩,前段时间自已制作时间表,让我陪他共同执行。我静静地享受着孩子这些点滴的进步,感到很幸福,因为我和孩子一起长大了!
规矩与自由读后感范文(24篇)篇二
自从有了宝宝,我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初为人母的我买了很多关于孩子教育的书籍,看了之后深有感触。因为孩子的到来让我对规矩和爱有了切身体验。
严格的说,没有人天生就是合格的父母,作为80后的年轻一代,我们更要学习如何为人父母。但是能否成长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学习的意识和愿意重新成长的谦卑态度。父母的自我成长和改变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非常艰难,因为要改变一个超过10岁的孩子已经很不容易,要改变一个成年的父母自然就更难。
作为现代社会的父母,我们能学的育儿知识远远超过我们的祖先。这些新的`科学知识一方面需要我们有更加好学的态度,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学做父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际指导。
一个人若只知道疼爱孩子,却不忍心去管教孩子,这样的人谈不上是一个真正的父母。为了爱,我们要忍心给孩子做规矩,为了爱。我们也要忍着情绪做规矩。
我想我要更多的去学习,争取做一位合格的母亲。
规矩与自由读后感范文(24篇)篇三
初为人母,我心中的喜悦无法形容。但压力也随之而来:如何让儿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我自身是在一种“学习成绩高于一切”的环境中长大的,但成人后进入社会的经历告诉我,“学习成绩不能高于一切”,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是不科学的,我对自己小孩的教育不能再重复上一辈的那一套,我需要重新学习。王涛博士的《规矩和爱》这一书,给了我很多启发,我想重点谈谈以下两个方面:
一、情商优于智商的原则。王涛博士在书中列举了卢刚杀人并自杀的事件。这个事件我在学生时代在另一本书中读过,当时对我的震撼非常大,我没想明白卢刚为什么要这样做,嫉妒和恨就能让他做出这么极端的事吗?这个问题这么多年来偶尔我还会思考一下。无独有偶,王涛博士在他的'书中详细了讲解了整个事件过程,并分析了卢刚的极端行为与他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王涛博士也借卢刚事件告诉我们:情商优于智商,这是一条真理。卢刚事件并不是偶然,2013年发生的林森浩事件也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对小孩的教育。我细心地发现,在诸多类似卢刚事件中,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极端,这也许是男孩天生的内向性格所致。所以男孩更需注重情商的培养。在书中,王涛博士对情商定义为“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参与团队合作等相关的个人能力的总称”定义中认识自我是比较抽象的,王涛博士对怎样培养孩子客观积极的自我意识,给出了详细的阐述:“规矩和爱,规矩可以让孩子懂得敬畏,约束自我意识的不客观膨胀。爱能让孩子得到安全,看到自己的价值,因为自己被尊重而懂得尊重他人。但是爱和规矩需要结合。如果只有严厉的规矩而没有爱,孩子的行为也许能够得到暂时的约束,但是内心就容易产生极端的自卑。如果只有爱而没有规矩,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就是上帝。”这段话让我知道了培养孩子自我意识的方向:规矩和爱,但落实到具体的生活中,还需要自己不断地模索、学习和总结。
二、不占有原则。我想先说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上周六带孩子去上小提琴课,在台阶上遇到了一个母亲在严厉的打骂一个小男孩,从她的片言碎语中我大概知道了打骂的原因是因为小男孩平时在家练琴时敷衍了事,上课时没有通过老师的检查,被老师批评了。这位妈妈觉得自己很没面子,把火气一股脑儿往孩子上洒。小男孩在不停地抽泣,恐惧的眼神让我非常心疼。在读这本书前我也做过类似的事,虽然没有这位母亲这么凶狠,但也是在公共场所。读了王涛博士的不占有原则,我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很懊悔,以后再也没在公共场所大声斥责小孩。“爱你的孩子,但不能以占有作为条件。和孩子相处,最重要的原则是尊重孩子。要把孩子看做一个完整的灵魂,即一个有自己独立人格的个体。”“孩子不属于你,他们属于他们自己。他们有自己的归属,也会寻找自己灵魂的归属,但这归属一定不是你。”现在我会把孩子当作亲人、同事、朋友一样相处,给予他完全应有的尊重,给予他完全应有的独立。现在我喜欢与他一起分享学校的趣事,也会告诉他我公司的趣事,而不像以前只是关心成绩;家里的家务我会让他参与进来,而不像以前自己全包干,让他像小宠物一样待着。这种相处方式,让感觉到他的进步,学会了关心人,学会了容忍。
教育孩子一辈子的事,且行且学习,我会和孩子共同成长!很感谢钟老师推荐这本书,也希望老师和其他家长能把更好的经验一起分享。
规矩与自由读后感范文(24篇)篇四
这本书在我刚请好假,拉着行李走出门的那刻来到的。我带着它开始了我的旅程。没有网络,但是这本书却让我的生活充实了许多。感谢喆妈和各位义工们。
不知道看到我的题目,会不会有人发问:这本书是写给父母的,为何你却文不对题的来句:带着敬畏去爱呢?不如让我谈谈我的感受吧。先借用书中引用的一首纪伯伦的诗:
论孩子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间看定了目标。
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地射了出来。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那静止的弓。
“孩子的教育是不可逆的,父母这个重要的岗位也是别人不可替代的。”
“教育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教育者在面对不同的孩子、不同的环境时,创造性地把基本的原理发扬光大。”
“如果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自己没有什么收获,这样的老师算不上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不能和孩子一起在爱中成长的父母一定不是一个好父母。”
“孩子不仅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也是对一个旧生命的救赎。”
如果认真去审视这份爱,你会发现,只有在规则中的爱,才是理性和更好的爱。不宠溺,不娇纵;不粗暴,不专断。
而这份规则,其实不仅仅是对于孩子的规则,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和孩子一起共同营造的规则。爱中陪伴着孩子,一起感悟,一起成长。
唯如此,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长,而孩子所带着的神圣使命也才能更好地体现,父母也才能圆满地完成这份抚养的义务。
中国人把一个美满的家庭形容成:天伦之乐。——其意义不也正是如此吗?伦,人与人的关系。天伦除了指父子、兄弟等关系外,还被演化成天理。其对规矩,伦理的敬畏之意也深深蕴含在了其中。
所以,很有幸,能读到这本书,让我再次反思自己小时候的亲子关系,在释然中成长;并以此为契机,寻求对自己孩子亲子关系中的位置,在敬畏中,探索规矩和爱的轨迹。
规矩与自由读后感范文(24篇)篇五
身为一名母亲,我也读过了不少有关于育儿的相关书籍。有些是教导方法的,有些是说明沟通技巧的。有些是讲解教养方式的,有些是解析孩子心理的。在众多的同类书籍之中,我认识到了当今身为父母的不易。而养育好一个孩子的前提是家长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或者正确的教育理念。
众所周知,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多地成为了家庭金字塔顶端的小珍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一如这句老古话般。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宠爱和呵护让原本的小天使们或许化身成为了小霸王。针对如此的教育现状,其实很是值得用长远眼光看问题的家长们触目惊心到想要及早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作家王涛推出的《规矩和爱》一书,尽管只是文字的述说,但是家长却可以在看书的过程中学习并给孩子设置爱的规矩。
全书的开篇单刀直入地提到家长朋友们需要学习做合格的父母――这是教育孩子的大前提,因为父母的职责无任何其他人可以替代。身为父母,注意的细节还是很多的。书中非常精辟而又独到地为众多家长设定了为人父母的四项基本原则:不占有原则;规矩和爱统一的原则;情商先于智商的原则;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原则。总的说来,四大基本原则的背后则是蕴藏着无穷父母的深爱。尽管有些地方看似苛刻,但是却是实实在在需要家长朋友们关注和重视的。
在全书后半部分中,我们可以读到更多细节方面的规矩要求。这里的规矩是为孩子设置的规矩;这里的规矩是真正带着爱的温情;这里的规矩是目标明确的教育方式;这里的规矩是时刻培养孩子茁壮成长的衡量准则。为了加深相关的观点,书中还特地罗列了错误的父母教养方式。以明确的目标,设置正确的教养理念,让融汇着浓浓“爱“的规矩伴随孩子健康成长的人生路。
弗o西斯?培根说过,“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使孩子们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性格,是大有稗益的一件事。通过通篇的阅读,我其实感觉是受益匪浅的。尤其是看到那段“没有不能做规矩的孩子。只有不会做规矩的父母“更让我激发强烈的给家中小儿竖规矩的使命感。老人们常说“从小看到老”,殊不知,孩子们长大之后的一言一行与从小养成的规矩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家长们在这一点上勿必要引起足够的注意。
每个孩子都是我们美好的未来。他们理应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呵护。而方法何在呢?《规矩和爱》这本书给了我们最好的提示,让有爱的“规矩”时刻伴随他们的成长。
规矩与自由读后感范文(24篇)篇六
鼓励孩子自由发展和探索,尊重孩子的天性;引导孩子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态度,拥有快乐生活的能力。
还有一点,我觉得挺重要的,那就是立规矩前,父母一定要做到,做规矩的过程一定要以一个享受和玩的心态来面对。例如刷牙,我都是当着孩子面刷牙,让他参与进来帮妈妈们刷牙,然后趁势告诉他自己也可以刷牙,但是需要妈妈帮忙。现在,喝奶、漱口、讲绘本、牙线、刷牙、涂护牙素,对我儿子来说是一个很自然的程序,如果少一样,反而他还会告诉妈妈,他要坚持。
孩子兴许生来就是改造父母的。时至今日,身边的朋友没有一个人预料到我会成为这样的母亲,我想着就是孩子给我的改变,愈发懂得面对一切该有一个怎样的心态。现今社会有很多极端伤人事件,很多人在抱怨社会环境不好的时候,有没有想到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一个人情商能力低的一个因素?情商教育有很多因素,但是作为初入人世的孩子来说,家庭教育的确是情商培养的第一道防线。
随想随写,胡言乱语,希望各位多多包涵。任何一本书,一个人的经历,都只是借鉴,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家庭情况,因人施教,用爱去打造一个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和孩子一起成长,感恩!
规矩与自由读后感范文(24篇)篇七
本人有幸拜读了江渐名人王涛写的《规矩和爱》,感悟颇深。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教育孩子方面,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孩子在研学方面也有许许多多,感人的传说。有头悬粱、槌刺股、匡衡凿壁借光等。而这些传说构成了中国人教育孩子方法的一部分。我儿时,听得最多的也就是母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上等人自成人;中等人打骂成人;下等人打骂不成人。从中可以看出来,望子成龙的中国人,教育孩子,打骂不失为一种手段。西方国家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仍然没有忘记学习中国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文化,包括教育孩子的方法。中国人很少有人潜心将西方国家教育孩子的方法进行长时间的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告诉国人。江渐名人王涛做到了。下面说说我的读后感,请斧正。
1、细心观察孩子的成长,与孩子交朋友,不断听取孩子的想法。要让孩子体察出家长的亲和力。给孩子定规矩,并因孩子的成长而调整规矩。
2、相信孩子,多鼓励孩子,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独立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事后与孩子多沟通。让孩子增强历练,提高孩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孩子好学上进的习惯,行成良好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注意孩子坐势、走路姿势、睡觉姿势、吃饭、睡觉时间。教育孩子加强团队意识,尊师爱幼、乐于助人、诚实守信,体现出平和的学习、工作心态。
4、人生的历程是丰富多彩的,而且是坎坷的。我们要与孩子一起树立信心,克服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让孩子感悟到,他是家庭中关键的一分子,他也有责任心,也需要他的努力。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人生理念。教育孩子懂得任何事情经过不懈的努力后,会成功的,会苦尽甘来的。同时,要有良好的社会责任心,不断的回报社会。
5、谦虚谨慎,虑心学习,知错就改,做人做事,要低调。
规矩与自由读后感范文(24篇)篇八
首先,引用书中的一段话:
“你今天用怎样的规矩和爱教育孩子,你就会给身后的世界留下一个怎样的人;你给身后的世界留下一个怎样的人,就会影响你身后将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所以规矩和爱所成就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也是一个未来的世界!”
十分有幸,在陕西省名师高秀琴名师工作室的推荐下,我读了王涛博士的《规矩和爱》一书,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书中所倡导的教育理念,让我认识到要养育好一个孩子的前提,要先掌握知识技能和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更好地去指导我们的行动,更好的工作。身为一个母亲,身为一名老师,我感觉到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王博士说:“当孩子闹情绪时候,我们不能和他讲道理,这时他们没有接受能力,没有学习能力,等孩子平静下来以后再交流,而且要蹲下来与孩子平视,不仅要有语言交流,还要有目光的交流,要轻声轻气地说重话。通过这种交流帮助孩子避免以后再出现这样的错误;对待孩子,我们要有更多的耐心,按照孩子的特点,用孩子可以理解或是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进入孩子的世界,孩子就能被我们带领……”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如果要真正的做到,做好,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对于我来说,都是需要不断学习的。
在书中,我还学习到,对于所有的孩子来说,也要学习二点:一是让他懂得尊重、礼让、感恩,悲悯,简单的说,就是爱;二是节律、规范,用一个词来说,就是规矩。这也就是这本书的核心。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爱与规矩具有一致性,没有规矩的爱是溺爱,没有爱的规矩是教训。要建立正确的规矩,不要超于孩子年龄段设立孩子做不到的规矩。要先理解孩子,对做不到的事情要有宽容,管教时要带着爱,让孩子感觉到规矩的背后是有爱的。而不是让他感觉冷冰冰,是跟他作对,让他受苦的。这样才能培养出健全的孩子。
其实,无论是规矩还是爱,无论我们的角色是什么,我们的情感教育是一致的,只要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这条路上,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观察,多一些学习,多一些沟通,总会寻求出适宜的方法,相信我们合理的方法,也一定会让我们的孩子快乐幸福的成长!让有爱的“规矩”时刻伴随他们的成长。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快乐的学习,一起健康的成长!
规矩与自由读后感范文(24篇)篇九
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常常被这一样一个问题所困扰:“怎样让孩子在幼儿园既快乐又能主动遵守规则?”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阅读了王涛博士的《规矩和爱》。书中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学习,也让我获益匪浅。
他认为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他不是父母的私属品。父母可以爱孩子,但却不能占有孩子。作者的另一个观点也为我所推崇,即:尊重孩子。很多父母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因此动辄对孩子进行呵斥。实际上,孩子也有其人格,你不尊重孩子,就不要期望获得孩子的尊重。你所采用的方式,实际上也会被孩子所学习。权威教育表面上很有效果,但是却存在隐忧。真正的教育,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置换。
这些方法不正是我们老师常用的吗?
所有的孩子都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让他懂得尊重、礼让、感恩,悲悯,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爱;另一个是节律、规范,用一个词来说,就是规矩。这,也就是这本书的核心。爱与规矩具有一致性,没有规矩的爱是溺爱,没有爱的规矩是教条。要建立正确的规矩,在这规矩中充满爱,才能培养真正健全的孩子。书中有很大篇幅介绍培养孩子的情商,和我们的情感教育是一致的,相信我们合理的有效的借鉴书中的方法,我们的孩子一定能快乐幸福的成长!
本书看似是给家长准备的,其实对于我们老师也是非常实用的,因为我们所面对的不仅只有孩子还有家长。我们也需要这些有效的家教方法来指导家长,为他们答疑解惑。让我们和孩子、家长们一起快乐的学习,一起健康的成长!
规矩与自由读后感范文(24篇)篇十
“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只爱而不知教也。”这句话是出自司马光的《温公家范》,也是我读《规矩和爱》一书中感触最深的一句话。身为人母,为了女儿的教育问题,我曾翻阅了不少书,如《斯波克育儿经》、《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爱在左管教在右》等等。在阅读这些书的过程中,我从未花费那么长的时间,像读《规矩和爱》一样,边看边记边思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需要写一篇感想,另一方面也是想要总结一下在对女儿教育中的得失。
爱而知教,教之以义方,然何为义方?在书中,在生活中,亦在感悟中。总结我对辛雨的教育,有成功也有失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放羊”式的教育,教会辛雨独立自信。在我看来,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其自然天成的个性、思维与行为模式,作为家长,只要遵循成长规律,适时给予正确指导就可以了。所以,从小我对辛雨是,她能做的事情让她自己去做,愿意尝试做的事情鼓励她去做,遇到困难首先让她自己想办法解决。让她在一次次的锻炼中,逐渐肯定自己,慢慢的建立了自信心;同时,自理能力、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方面也得到了加强。
二是身体力行慈善助学,培养辛雨感恩爱心。一位儿童教育家说过:“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辛雨也是同样的问题,6+1的家庭模式,长辈的无条件溺爱,让她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模式,不懂关爱帮助他人,不愿为他人付出。为了纠正她这样的行为,我和他爸爸想了许多办法,说了一堆道理,但是效果均不明显。后来,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中,我们听取了一位家长的建议,参加助学活动。让她在双手传递的爱心中,懂得无条件去爱,去奉献的意义;让她在宽松的生活状态下,学会去感谢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三是片面注重个性发展,忽视辛雨规矩的培养。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在我忽视对辛雨规矩培养的几年后,她已经形成了是吃饭、说话、做事的随意性,上学后就直接表现为上课不认真听讲,写作业拖沓马虎,再立规矩纠正起来已是事倍功半。书上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孩子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执行能力都远远不成熟,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没有规则、原则的爱,不是真正的、完整的爱,爱也体现在尊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个性特点的前提下制定和执行的规则中。现在的我,已经认识到了错误,开始了给辛雨立规矩的漫漫长征。
四是带情绪暴躁管教,造成辛雨逆反心理。我的个性有些急躁,说话做事都讲求效率,在对辛雨做错事屡教不改的情况下,我会很着急,跟她大叫大嚷发脾气。当有一天,辛雨也跟我大叫大嚷,而且就是不认错的时候,我发现这样的方式很难教育成功。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人生应当做点错事。做错事,就是长见识。”那么在对待辛雨做错事上,现在的我已经学会改变说话的方式,放慢语速,改直接指责为婉转提醒,并且给她辩说和回嘴的机会。还原事情的原貌,了解事情的发展,明白她心里的想法后,再理性的从多角度分析结果的对与错。对在一时一刻她所不能理解,且坚持己见的情况下,压制住自己的情绪,推迟或隔天讨论。慢慢的,辛雨的脾气也开始收敛,会跟我就一些问题进行讨论,也会认识到自己犯的错误并且道歉。
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随着孩子的成长,我还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需要耐心和信心。借用钟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孩子的成长需要等待。”让我们在开始的立志、过程的挑战和坚持的结果中,为培养独立自信、团结合作、积极乐观的孩子而共同努力。
规矩与自由读后感范文(24篇)篇十一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是《规矩和爱》这本书。本书的作者王涛是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长期从事儿童教育和心理学研究,在儿童心理学和父母学研究等方面颇有心得。看这本书时我感触颇深,今天推荐给大家,希望能在日常的教育中给大家送去一些帮助。
“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这是《规矩和爱》这本书里贯穿的一条主线,强调了爱不是无边无拘的,规矩也不是对孩子强制的、没有爱的、教条呆板的、居高临下的束缚。
在书中作者反思了自己的受教育模式和成长中的影响,引用了大量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的教育孩子的实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一点一滴的陪伴中体现规矩与爱。阅读这本书时,我结合书中的例子以及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想到了很多,身边很多鲜活的例子,特别是现如今很普遍的溺爱型、忽略型教养方式正在造成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这都是家庭教育中规矩与爱不同步造成的。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最深的感触就是孩子需要爱,但更需要规矩!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我们教育幼儿时一定要讲究方法和原则,因材施教,不能溺爱也不能放任自流。正如书中所说的:“溺爱是害也是恨”。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作为一位专业的幼儿教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做到“规矩和爱”的和谐统一。我们要以身作则,从心里接受规矩,给孩子立了规矩就要严格执行,实施时要言简意赅,发挥出其权威性,该表扬时表扬,该批评时批评,培养孩子从小对规矩的敬畏之心。
父母之爱深如大海,父母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学习做合格的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因为父母的职责没有任何其他人可以替代。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需要注意的细节还有很多很多的。家长掌握孩子的命运,任何想要改变孩子的打算,都必须从改变家长自己做起,换言之就是“身教”,无声的教育,教育的真谛无他,榜样而已。因此作为一位专业的幼儿教师,我们不仅是教育幼儿,还要时长给家长们普及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帮助家长们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以促成家园合力共育,使幼儿得到更好地发展。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我们都应该明白爱与规矩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规矩联系着爱,而爱是如何做好规矩的纽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至理名言,溺爱、忽略规矩,带给孩子的只有无尽的伤害,老师和家长都是孩子的朋友、老师,是孩子的引路人,提高爱的质量、充满理性的爱方能和规矩理性结合,才能产生理想的教育结果。
在老师和家长的配合下,对孩子赞美、信任和期待的同时并施以规矩,提高孩子的自信和情商。牢记“再富不要富孩子,再贵不要贵子女”的准则。在《规矩和爱》的指导下,理性地教育孩子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一定严格要求自己,在了解孩子的心声的路上努力探索,做孩子成长道路的引路人;同时会多向家长们普及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帮助家长们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努力促成家园合力共育!
规矩与自由读后感范文(24篇)篇十二
“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这是现在普遍中国家长教育孩子的理念,都说现在的孩子家长不只是有两个。应该是六个,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现在的家长大多是独生子女,而孙子和外孙更是心尖上的宝贝疙瘩,所以说这本书更是现在家长的一本指导书,学校推荐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一直很排斥,以为又是枯燥的理论学说,当这本书到我手上的时候,翻看看确是再也丢不下了。
整本书,将规矩和爱交给了我们,规﹑矩,校正圆形﹑方形的两种工具,多用来比喻标准法度。这是规和矩的意思,而规矩的意思是一定的标准、成规与指老老实实,恪守本分的人,而这里的规矩指的就是我们的爱建立在标准与成规上,这是一种大爱,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很多父母常常不忍心给孩子做规矩,这样的错误行为的根源就是父母自己没有建立对规矩的敬畏。
非常喜欢书中的一句话,书上说,如果不给孩子做规矩,孩子就会给你做规矩;孩子今天给你做了规矩,明天就要对这个社会做规矩。做规矩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对规矩的敬畏之心,敬畏既是修身之道,又是伦理道德之底线,敬畏自然就是幸福之保障。在家庭中孩子能够敬畏规矩,长大立于社会,方能敬畏法律。得尊重、礼让、感恩,悲悯,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爱;另一个是节律、规范,用一个词来说,就是规矩。这,也就是这本书的核心。爱与规矩具有一致性,没有规矩的爱是溺爱,没有爱的规矩是教条。要建立正确的规矩,在这规矩中充满爱,才能培养真正健全的孩子。
不管你多有财富,请记住:再富不要富孩子。
不管你多有权贵,请记住:再贵不要贵子女。
记得看《离婚前规则》上母女两个交涉的一段话,女儿说,都说我们这一代是被宠大的一代,其实我们不想被宠着。听到没,其实不想被宠着,不论是老师还是父母,孩子们其实不想被宠着,我们对孩子或是学生,都不要溺爱他,溺爱到最后,不仅害了孩子还会害了自己的,而我要反思的是课堂上如何建立起规矩和爱共同能存在的一种规则和尺度,规矩和爱能培养出谦卑而自信的孩子,课堂纪律性是优秀课堂的保证,所以,我们要一边爱着孩子一边制定下规矩,这个课堂想想就美好。
规矩与自由读后感范文(24篇)篇十三
首先,感谢钟老师推荐这本书,真心感谢!
在翻开第一页之前,我首先自问:我的孩子是个守规矩的孩子吗?我是个很称职的妈妈吗?然后,开始认真仔细地阅读。整整看了三四个星期才看完,每个章节都是受益匪浅!
这样的妈妈要怎么给他的宝宝定规矩呀?好在,宝宝的爷爷奶奶真的很棒!有丰富的抚养孩子的宝贵经验。于是,上岗后的我开始认真学习如何喂养我的宝宝。他的一天天成长,我需要学习的知识日益倍增。开始看相关的教育书籍;同时自己也在不断的反省自己。教育他的同时自己也是在不断地学习。
不知不觉我的宝贝已经是一位快上三年级的小学生啦!他能每天定时起床、定时吃饭、定时认真完成各项作业;喜欢看课外书,从来不乱吃零食,偶尔会跟奶奶争吵为什么不能都做他爱吃的菜。而我们每次都会告诉他:奶奶每天做饭已经很辛苦,而且每一餐都是精心安排的饭菜,不可能每次都只准备他一个人喜欢吃的饭菜,他也要考虑其他人。
他也很迷恋玩游戏,经过沟通,我们共同协商后的结果是:只有周六周日可以一共玩两个小时,每次半小时。虽然坚持下来不容易,但他一直都在坚持,真的很棒!
他也时常问我:为什么他的同学可以有零花钱,想买什么就可以买什么?我会告诉他:这样的行为我觉得的不太好。我家的宝贝也是可以有零花钱的,而且他的零花钱完全是自己争取的(他每次做得很棒的时候都可以获得小奖牌,奖牌是可以用来兑换钱的,经过累积,兑换的钱可以买文具可以买玩具等,但不可以买零食。中间的细节都你让他自己先来制定,然后我们再和他一起沟通协商,大家都同意后开始执行。)。于是他拿出之前自己换取的五元钱,但他什么都没有乱买,我想应该是因为他的这个五元钱比我口袋里的五百元更珍贵。
看完这本书后,我在想:以上种种能算是我潜意识里给他定的规矩吗?想到这,我又想起了那次冲动地错误地做规矩。
大概是因为受“聪明的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观念影响,我们也是经常给他夸奖;后来发现,如果我们针对他的行为提出异议,他几乎是很难接受的,而且,还没有等我们说完,他就开始反驳,在我看来,就是有些强词夺理。终于,有一次,我没有继续保持冷静,很冲动地打了他,虽然不重;但当时儿子立马就哭啦!我是永远都不能忘记当时他看我时那么陌生的眼神!我们都没有说话,他爸爸打破沉默,跟他解释为什么妈妈会打他,没有说太多。我想:他也心疼了!晚上睡觉之前,儿子指着他的心跟我说:“妈妈,我这里好难受!”我努力压制自己想道歉的想法,紧紧抱着他,摸摸他的头。结果,夜里孩子还发起了高烧。自己一次冲动的行为,给孩子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事后我不断的反省自己:那次的起因是孩子不对吗?我有没有站在他的角度考虑过这件事?如果我是他,会不会也这样做?如果这样做真的不对?我本应该怎么跟他沟通,他才能接受?之前出现同样情况,虽然有沟通,但是不是沟通的不够好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唯一觉得控制住自己没有马上向孩子道歉的行为是对的。
现在回忆起来!仍然心疼!仍然后悔!以后再也不能这样!如书上所说:在开始做规矩之前,你要做很多的准备。首先要好好分析为什么孩子有这样的行为习惯,应该怎样解决。可是我什么都没有考虑。宝贝,妈妈欠你一次真诚的道歉!
规矩与自由读后感范文(24篇)篇十四
“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这是王涛的著作《规矩和爱》里贯穿的一条主线,强调了爱不是无边无拘的,规矩也不是对孩子强制的没有爱的教条呆板的居高临下的束缚。
这几天读了这本书,学到了好多以前不曾知道的知识,虽然做了三十年多年的母亲,也没有学好教育子女的这一重要学科。现在学学,虽然不是学有所用,但亡羊补牢为时也不晚。
女儿小的时候,忙里偷闲也读过类似《父母必读》的有关读物,可都是比较肤浅的,那时候也没接受过心理学的知识,只是泛泛的说教,不是能够用心爱护理解孩子的心境。自己的成长环境,就是那种严父严母形的家庭。很少体验过父母爱的温暖,常常听到父母数落我们儿女的口头禅,好像我们都不是父母眼里的最优秀的孩子,也很少听到父母对自己的鼓励和表扬,因为都是服从父母的教诲和指令,也就没有过现在孩子的叛逆期,甚至没有过青春期的朝阳感受,直到女儿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一次对她乱花钱的管教过为严厉,引起女儿强烈的反抗“难道我们小孩子就没有自己可以喜欢的`事情吗?”使我猛醒:我自然而然的传承了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惩罚严厉了。过分的严格教育会压抑孩子内心的快乐。父母对我的言传身教,有些是有益的比如:做人要诚实守信、为人要热情善良、做事要踏实肯干、不好高骛远、不徒有虚名等等都是精华的要传承下去的,但有些地方也不是很好的,比如生活中不敢有任何闪失,小的打坏了一个碗,大的办错一件事,都会遭到父母的责骂的,所以做事都小心谨慎,惊恐惊慌的。要给孩子充分信任,理解,宽容,和自由成张的空间是很重要的,这也是父母对子女爱的体现。
这本书的第一章节:学做父母:教育孩子的前提就是:
1、先学做父母,再教育孩子:
学做父母应该先于教育孩子,学做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现在80后和90后的的年轻父母们本身就是独生子女,受宠于自己的父母,还不知道怎样做好父母的儿女的时候,就成为了孩子的父母,有的就把孩子当宠物,高兴的时候喜欢孩子,不高兴的时候把自己的情绪毫无保留的发泄给孩子,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有过,工作中的不快也传给孩子,有时孩子会察言观色看着妈妈的脸色行事,无意识的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
没有人天生就是合格的父母,每个父母都需要学习和成长,要有学习的意识和愿意重新成长的谦卑态度,父母的自我成长和改变在现实中往往非常艰难,这是要靠自身的自律不断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共同进步。
往往在初为父母惊喜中,感到自己的幸福和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期望,不忍心看到孩子在自己面前有一点闪失和痛苦,当孩子头疼感冒生病的时候,做父母得恨不得都把孩子得病转到自己身上,当孩子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思想个性,叛逆你的思维和你给予的教育时,你的爱又转化成恨,恨孩子不听自己的话,有的家长甚至狠狠的对孩子说“当初我就多余生你,现在恨得真想把你再塞回我的肚子里”所以我们要理性的学习,父母本能的爱会随着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可爱”而慢慢消失,因此,我们要趁着这份本能的爱在自己身上还没有淡化,越来越强烈,父母们若不通过学习和反思建立起理性的堤坝,这种本能的爱也可以成为溺爱的洪水而泛滥成灾。
2:父母这个岗位无人代替:
“为人父母是教育也是艺术,他可以让你收获人生至乐,也可以让你收获人生至痛”(摘自于本章节的篇首)。
现在,很多家长没有把教育子女当成人生的至要了,他们不愿意静心谦卑地来阅读品味那字里行间的爱和美妙,而是一味的迎合应试教育的需要,赋予孩子过多满足自己心里期望值的虚荣,恨不得孩子都是成龙成飞的材料,也有的家长以自己的工作事业为重要,忽视孩子的教育问题,虽然孩子有老人代管,但父母的爱是别人带替不了,父母这个岗位是无人代理的,孩子和父母的(特别是母亲)连接是独特的,也是天然的,孩子和父母的依恋是一切社会学习的基础,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一辈子最重要的老师。
3:别以为生了孩子就是父母:
为人父母是这个世界上从事最多的岗位,它的岗位重要,专业要求也很高,可以我们上岗前都没有接受过基本的培训,我们缺失的是学习意识、缺失的是谦卑的态度和缺少父母教育的资源。
不是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了,生孩子只是证明你有了生理上的生育能力,不代表你已经有教育上的养育能力。我们中国式的妈妈大多就是照顾孩子生活起居,从生下来的饮食开始到上学后家长帮孩子背书包,直至大学毕业了,还缺少独立生活的能力。大多数家长都是只要你能好好学习,四体不勤,四六不懂都不是毛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和我们做父母的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就要学习,己不欲,勿施于人,先要做好父母,才能教育好孩子。
4:为人父母要谦卑。
敬畏和谦卑是智慧的开端,学做父母也要有谦卑的态度,虽然我们许多家长有很多社会、自然、理工科方面的知识,但是教育孩子就是一门很难学的学科,作为现代社会的父母,所要学习的育儿知识远远超过我们的祖先,这些新的科学知识既有要我们有更加好学的态度,也为我们学做父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际指导。
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只是父母教育的第一步,有效的学习还离不开谦卑的态度。
5:为人父母需要专业培训:
我们的孩子生活在这个信息时代,该知道的,不该知道的,他们都在接受,怎样和他们交流?怎样引导他们?都是崭新的课题,无论《三字经》还是《朱子家训》都没有现成的答案,懂得传统教育的原理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与时俱进。教育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教育者在面对不同孩子,不同环境时,创造性地把基本的原理发扬光大。所谓教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
6:为人父母需要用心而不是用计。
《圣经》的《箴言》是以色列历史上最有智慧的君王所罗门写给自己孩子和世人的训言。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
人的一生果效是由心发出的,我们教育孩子的果效岂不也是如此?你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你内心对规矩和爱的态度。你内心是否有爱,是否尊重规矩,要比你对孩子用怎样的方法和提什么要求重要得多。可惜很多年轻的父母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求方法而不反思自己的理念。这种只想用计,不想用心的功利态度,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是我们身体力行的,教育便是水到渠成的。古人说的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令而不行。
规矩与自由读后感范文(24篇)篇十五
在读过钟老师推荐的《规矩和爱》这本书后,颇有感触。“孩子是父母的镜子”,我们不能只盯着孩子身上的缺点,而要时时反省自己教育方法。家庭教育的精髓在于身教胜于言传。如果自己没有上进之心却叫孩子要好好学习,恐怕只是白费口舌。路依遥,从小到现在,犯些错误很正常,但是我们作为家长,对于一些原则性的错误,是需要及时纠正的,而且我和孩子的妈妈,包括爷爷,奶奶,平时我们的言行也很注意,尤其是在孩子的面前,否则孩子很容易学会一些不好的习惯。
教育孩子就像建房子,地基得先打正打实。忽视地基,迫不及待地想要快速建成高耸美观的大厦,就算建成了,也是经不起风雨的。如果我们忽略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略了孩子的人格和品格,只一味地要求孩子考高分,这样的教育无疑是不正确的。如果孩子从小就得到父母的百分百爱和关注,活得快乐,受尊重,各方面得以健康成长,就算学习成绩暂时不拔尖,他的将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因为这就像一栋地基坚固的房子,就算高层出了问题,它的根基还是正的呢。
分数不能代表未来。如果我们的孩子像汉堡包的那片牛肉,被老师和父母夹压着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了剩余的时间和空间来发展更重要的东西。未来,当社会不需要高分了,需要的是综合能力高的孩子,该怎么办呢?而且我们要求孩子次次考高分,孩子也会在心里想我们到底爱的是他们本人,还是分数?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如果他自己不知道主动学习,依赖父母押着他去学,就是考了高分也没有用。所以,我们身为父母不能太浅薄,目光要看得远一点。对于路依遥,她的学习,我一般是注意细节,比如,字的书写,平时语文和数学作业的完成,听写生字的掌握,这些平时关注的较多,除了学习,我还在周末孩子在家里的时候,通过让路依遥,整理房间,帮奶奶做点简单的家务,让孩子在多方面去体会,知道平时的小事也要有条理,当然,从目前来看,孩子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家长去发掘,去教育的地方,只有在不断地,即孩子的成长中,我们才能慢慢有所感触,有所提醒,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规矩与自由读后感范文(24篇)篇十六
今天看了小米瓜九月的第三期《检点》。本文主要说小米瓜进小学的第一天,蓝欣老师就训练大家守规矩。主要是,走廊不准跳,教室不准打闹,不准大声喧哗,不准乱扔废纸,成绩好的同学可以拿奖。
然而,班上最不守规矩的.学生之一是花轮,他总是把腿放在桌子上,不停地发抖。老师叫他放下,他不理,老师就叫他去办公室练习坐姿。与花轮的同学不同,小米甜瓜如果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可以获得奖品。所以小米瓜上课表现很好,举手回答问题,下课站成一排。葛本只好插队进来,她也很谦虚(谦逊就是礼貌,毫不在意)。
规矩与自由读后感范文(24篇)篇十七
我认为《规矩和爱》这本书写的确实不错,即有理论又有各种各样的事例,摆事实讲道理娓娓道来,细细品读之后使我豁然开朗,受益匪浅,以后会成为我教育孩子的一本重要的参考书。
我很认同书中所讲的“真正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的理论,因为孩子是各种各样的,家庭父母亦然。现在的孩子物质条件优越,所经受的磨难挫折并不多,甚至一个孩子受几代人的宠爱。受各种因素和环境的影响,许多孩子缺少清淡的智慧,安静的心性,做事缺乏理智,我行我素……正所谓“奢华容易,教养太难”。
我的体会是孩子需要爱,更需要规矩。我们做家长的,教育孩子一定讲究方法和原则,因材施教,不能溺爱也不能放任自流。正如书中所说的:“溺爱是害也是恨”。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争取做到“规矩和爱”的和谐统一。首先我们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从心里接受规矩,给孩子立了规矩要严格执行,实施时要言简意赅,发挥出其权威性,该表扬进表扬,该批评时批评,培养孩子从小对规矩的敬畏之心。
所以,一本好书,一定多读,多领悟借鉴并从中受益。在严父慈母的配合下,对孩子赞美,信任和期待的同时并施以规矩,提高孩子的自信和情商。牢记“再富不要富孩子,再贵不要贵子女”的准则。在《规矩和爱》的指导下,理性地教育孩子。
规矩与自由读后感范文(24篇)篇十八
读过同事推荐的《规矩和爱》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书中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的确,孩子需要爱,更需要规矩,规矩和爱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它是像太极图那样相互融合相互区别。
我的孩子今年8岁了,在孩子小的时候也读过《父母必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类似教育孩子的书。我对孩子总是说:从小做事要踏实,不能浮躁、做人要诚实,为人要善良,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要看电视、玩ipad会影响视力等等,总之一切都是对孩子的众多要求,读了这本书才深刻的意识到,作为父母的我们往往忽略了对自己的要求。就拿最简单的事情来说,平时我们不让孩子玩太长时间ipad,可做家长的我时常拿着手机在不停的看新闻、刷朋友圈。一次,孩子一本正经的对我说:“妈妈,你回家能不看手机吗?玩手机对颈椎不好,你说过你颈椎不好的呀。”当时,第一反应是孩子会关心人了,心里暖暖的。再仔细想了想,孩子对妈妈有也立下了规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大多数情况下,我么都没有做到,可恰恰相反我们对孩子立下各种规矩,而且立下的规矩,要求孩子要不折不扣的做好。就拿每天的刷牙来说吧,我们都知道正确刷牙的时间是三分钟。可孩子刷牙是往往都做不到。之后我们就会一遍又一遍苦口婆心的告诉孩子,现在不好好刷牙的话会有蛀齿,长大后就要牙疼……孩子一边听着家长们的唠叨,一边按照自己的方法刷着牙,好像没听见似的。偶尔听烦了就会冒出一句,你们大人们刷牙也没刷三分钟啊,干嘛要求我呀。的确,我们做父母的不能只盯着孩子身上的缺点,一味地要求孩子怎样做,而要时时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要先学做好父母才能教育好孩子。
如何做好父母呢,答案就在本书中。作者王涛对父母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一是不占有原则。孩子不是你的,你可以爱她、教育他,但是不能占有他;二是规矩和爱统一原则。成功的教育是爱和规矩的结合,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三是情商先于智商原则。一个人的成功至少70%归于情商,不到30%归于智商;四是共同成长原则。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自己受教育成长的过程,要改变孩子,父母必须改变。
每个孩子都是我们的未来。他们理应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呵护,让有爱的“规矩”时刻伴随他们的成长。
规矩与自由读后感范文(24篇)篇十九
小布脚踩伤了骨头,以至于眼泪都下来了!他还是原谅了布布。下午,蓝欣老师去开会了。他很听话,很照顾自己。他不聊天,也不吃同学给他的.零食。他非常守纪律。他想让蓝欣老师表扬他,并奖励他一个红色五星奖。但是,老师放学铃响了才回来,也没有表扬小蜜瓜。小蜜瓜很难过,想让老师夸他几句。
看蜜瓜的日志《要守规矩》。从进小学第一天开始,老师也要求我们遵守规则,比如不要爬栏杆,因为我们教室在二楼,老师怕我们摔倒;比如不能乱丢垃圾,不能在教室跳绳;比如上课不能吃饭不能说话;比如上课答题,举手坐正;比如要有礼貌,要卫生。我们老师也有明确的奖惩。如果他们表现好,他们可以得到奖励。我喜欢老师像小米瓜一样夸我,所以我想做一个守规矩的好学生。
规矩与自由读后感范文(24篇)篇二十
蓝欣老师的规则是:上课时不要在走廊里跳来跳去,也不要把脚放在桌子上。
我们班也有规定:课间不能玩危险游戏。蓝欣老师批评了花轮,因为花轮把他的'脚放在了桌子上。为了得到蓝欣老师的奖,小米瓜按照老师的规矩办事。我觉得“谦让”就是让别人先走,或者让别人先吃饭。
小布一踩脚,就觉得很疼,眼泪都出来了。小蜜瓜擦干了眼泪,因为小布不是故意的。当心兰老师去开会,小米瓜决定自己照顾自己。邢毅没理他,花轮让他看专辑。小蜜瓜希望蓝欣老师能给他回电话,好好表扬他。那种感觉一定很奇妙。
规矩与自由读后感范文(24篇)篇二十一
今天看了《一年级的小蜜瓜》第三章《守纪律》。蓝欣老师有很多规矩,比如不能在走廊里跑跳,不能站成一排,走路要轻;不打闹,不大声说话,不坐在课桌上,不在教室乱丢垃圾;上课举手,得到老师认可后再答题。我们班有些规矩:不许打架;考试期间不抄袭他人;注意安全等等。
蓝欣老师批评花轮,因为他上课时一只脚放在桌子上,不听老师的话。
为了得到蓝欣老师的奖励,小米瓜一直在努力表现的.很好。
谦虚就是谦虚礼貌,不在乎。
小蜜瓜被小布踩了,小蜜瓜觉得真的伤到骨头了。但是我原谅了布布。
小蜜瓜的好感觉是希望蓝欣老师好好表扬他。
规矩与自由读后感范文(24篇)篇二十二
从开学第一天起,蓝欣老师就一直在训练每个人“守规矩”。有很多规矩,比如不能在走廊里跑跳,不能站成一排,走路要轻,比如不能在教室里打架,不能大声说话,不能坐在课桌上,不能乱扔废纸。你不能在课堂上离开座位。有问题请举手。上课的时候不能东张西望。
蓝欣老师还说:“赏罚分明,守规矩的要赏,不守规矩的要罚。”蓝欣老师照她说的做了,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她奖励了表现好的小布和童嘉每人一颗红色五星。因为花轮是个桀骜不驯的`学生,他在蓝欣教书时,一只脚不经意地放在桌子上,不停地摇晃。蓝欣老师示意他把脚放下,他一点也不懂,于是蓝欣老师批评他,罚他课后在办公室里训练坐姿。
为了获得蓝欣的老师奖,小米瓜积极表达自己,在课堂上表现积极,课后尊重规则和纪律,即使老师不在也遵守纪律。
由于蓝欣老师放学回来,小米很失望。他真的很想得到蓝欣老师的奖励和肯定!
规矩与自由读后感范文(24篇)篇二十三
无意间在学校淘到一本书《规矩和爱》,一拿到手就爱不释手。我对书中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孩子需要爱,更需要规矩,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规矩和爱并不是完全孤立的,乃是像太极图那样相互融合又相互相互区别。
我看到或是听到很多关于父母因为教育方式不当造成孩子铸成大错的事件。比如李双江的儿子李天一,李刚的儿子……他们的事例很值得我们这些当妈当爸的人借鉴。他们在家里最不缺的就是家长的疼爱。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把好的先给孩子,他们想要什么、想去哪里玩都尽全力满足。
但真正的爱是有底线的,并不是不是放纵的爱。否则这样的爱就变成了害,在有关孩子个人品德、学习习惯、性格培养等大是大非问题上,是必须有一定的规矩的。规矩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平时一点一滴习惯的养成。真正的爱不是忽略型的爱,而是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爱。学做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这就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必须做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好与不好的习惯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
书中还提到了情商与智商的关系,认为情商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更多的作用。我们现在的父母往往更多的关注孩子的智商情况,生怕自己家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刚开始教育孩子的时候就不怎么重视情商,等到意识到了情商的重要性了,却已经不知道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商。
弗郞西斯·培根说过,“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使孩子们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性格,是大有稗益的一件事。通过通篇的阅读,我其实感觉是受益匪浅的。尤其是看到那段“没有不能做规矩的孩子。只有不会做规矩的父母“更让我激发强烈的给家中小儿竖规矩的使命感。老人们常说“从小看到老”,殊不知,孩子们长大之后的一言一行与从小养成的规矩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家长们在这一点上勿必要引起足够的注意。
现在出现的很多的孩子成绩很优秀,甚至考上名牌大学,但因为各方面的压力而付出惨痛代价的不乏其数。轰动一时的卢刚事件也是其中的一桩。所以对于我所教的学生们,我往往更在乎的是他们的情商,他们的态度和对事物的世界观,其次才是知识的传授。
这本书看了之后,对于我教育自己的孩子还有班级里的孩子都有一定的帮助。也希望自己能够不断地看一些好书,不断地思考,去面对这些需要改变的孩子们。让爱和规矩正真做到统一,我们要一起努力!
规矩与自由读后感范文(24篇)篇二十四
在同事兼育儿达人推荐下,买了这本《规矩和爱》,作者王涛是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长期从事儿童教育和心理学研究,在儿童心理学和父母学研究等方面颇有心得,值得一看。
书中作者反思了自己的受教育模式和成长中的影响,引用了大量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的教育孩子的实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一点一滴的陪伴中体现规矩与爱。阅读这本书时,我的心情很凝重。身边很多鲜活的例子,特别是现如今很普遍的溺爱型、忽略型教养方式正在造成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这都是家庭教育中规矩与爱不同步造成的。
这本书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如“长幼有序”、“敬畏之心”,又有现代教育理念的融合,如不占有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等。在中国传统模式下生活的我们,如何做好父母,书中有些观点我很赞同。
一是反思自己的受教育模式。“父母学”近年来越来越受年轻父母重视,但是回首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经历,父母的教养行为都来自代代相传的家教模式。也就是说上上辈人如何教育我们的父辈,基本我们的父辈就怎么教养我们。书中作者的父母都是严厉型,说难听点就是简单粗暴型,对作者在很长一段时间的人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作者没有将这种影响延续到下一辈身上,因为他通过反思开始寻求更好的教子之道。回首我的成长经历,父严母慈的结合让我成长的环境比较自由,加上姐妹多,所以从小就学会了与人相处。但是父亲在我的印象中始终太严肃,而且规矩众多,一方面感谢这些规矩让我养成了很多好习惯,另一方面小时候我也渴望与别的孩子一样父女亲密无间。我跟作者一样,都是长大了才开始体会这种父爱的深沉。其实不是不爱,只是爱掩藏太深、执行规矩又很严格,爱与规矩没有表面的交叉点。通过这种反思,我希望与我的儿子何小宝建立起的亲子关系是平等、自由的,在实践中探索到规矩与爱的结合点。
二是传统家庭模式中教育的一致性。目前的中国家庭基本上孩子都是老人带,年轻人在外面打拼,几代同堂必然会有教育理念和方法上的分歧。书中作者就如何保持一致性的观点我比较赞同。作者认为隔代教育只能是亲子教育的补充,不能替代。在规矩和教育上,要服从孩子的父母,原因有三:一来父母是孩子抚养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他是父母的孩子,而不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孩子;二来隔代教育往往容易溺爱;三来父母更容易接受新观念和新事物,有助于孩子成长。书中也提到了传统家庭中因为孩子教育发生分歧时,父亲应挺身而出,做好妻子和自己母亲的调解人。当然同一教育者也存在一致性问题,即规矩不能朝令夕改,让孩子无所适从。
三是家庭教育中,爸爸不可或缺。很多人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陪伴抚养孩子是妈妈的责任,爸爸负责打拼挣钱就行了,如果某个男人在陪伴孩子和家人上花的时间多,就有被贴上“没出息”标签。事实上,爸爸的作用是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孩子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父亲影响,而且从父亲身上孩子能学会担当和承担责任。到了青春期,孩子会追求权威和力量,所以父亲要趁孩子还小,用心陪伴孩子,建立爱的连接和规矩的权威。
四是专注于解决问题本身。书中列举了几个面对孩子撒谎如何惩罚的例子,有成功教育孩子的,也有不分青红皂白大动家法造成心理伤害的,作者总结:面对孩子撒谎时,要仔细分析动机和成因,然后做出针对性的措施。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意识到被惩罚的原因不是谎言被揭穿,而是撒谎本身,也就是解决问题应专注于问题本身。
大数据研究表明,情商高的人更容易获得内心的幸福和满足感,简单说婚姻和谐、工作和顺、人际交往顺畅都与情商有直接关系。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商,本书中介绍了以下方法:
一是培养积极客观的自我意识。说白了,就是了解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对孩子有客观、积极和具体的期望评价,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对孩子一味鼓励和贴负面标签。比如不能给孩子定过高的目标;表扬孩子不能千篇一律“你真棒”,而是告诉孩子棒在哪里;批评孩子不能总把笨、蠢等挂在嘴上,应该告诉孩子哪里还不够好需要改进。
二是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简单说就是用理性来管理情绪、做出判断和指导行动。主要的方法就是父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理性引导和延缓满足两种方式。如果面对问题父母手足无措、相互责怪甚至暴跳如雷,孩子也会变得暴躁而不讲道理。书中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的一种能力是“轻声轻气说重话”,在惩罚孩子的时候理性而又客观,在自己极端愤怒的时候不应打骂孩子,因为这样仅仅是在发泄自己的愤怒,与教育无关。如果实在做了原则性的错事要打,也是自己冷静下来再打。
三是确立积极的内在动机。简单说就是帮助孩子明确兴趣和目标,并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来培养责任感和抗挫力。大多数父母都是平凡人,没有识人的慧眼,也不能精准发现孩子真正的兴趣,其实很多成人连自己的兴趣目标都不知道。所以父母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发现兴趣,然后陪伴孩子一起坚持学习,这句话说来简单,其实非常不易。特别是当孩子最初的新鲜感过了或者是受到挫折不愿意坚持时,父母发挥作用的时候就到了。
四是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在人际交往中帮助孩子换位思考、善于倾听和表达尊重。父母需要做的是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聆听孩子的想法、理解他的感受、尊重他的选择。比如孩子生气时,应该按照“发生了什么事、你感觉怎么样、你想要怎么样、我能为你做什么”等的步骤与他沟通。父母自己有情绪时,也应该明白告诉孩子,比如“妈妈今天很累、今天很生气”等。
五是培养孩子的交往合作能力。我们要与父母亲人、配偶及配偶的家人、工作对象、朋友等交往和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成员都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感受各种情绪,必要的时候还要妥协折中甚至是做出牺牲,才能找到理性的合作方式。比如小朋友间发生冲突,如果不是特别危险,大人都不应该第一时间介入,而是让小朋友自行解决。当遇到相同或者类似问题的时候,孩子才不会感到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