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应该具有灵活性,以便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变化。小编整理了一些实用的教学计划范文,希望能为大家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帮助和启发。
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一
1、认知目标:认识“怒、燥、暮”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出“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苏醒”等19个词语;结合语境理解词语;能用欣赏的语气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情感目标: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3、发展目标: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一个意思。
2课时。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鲜花吗?喜欢什么花?
2、媒体出示图片,配上轻音乐,师简说。
3、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说说你刚才看到的景象。(学生自由谈感想,感受花的美)。
4、老师也想用一句话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5、这么多的花争着开放来比美真是繁花似锦,美不胜收呀!可大家知道吗,这么美的花儿身上还蕴藏着许多奥秘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于花的文章(出示课题:花钟齐读)。
1、让我们一起去课文里看看这个花钟吧。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2、出示词语:淡雅艳丽娇嫩。
舒展花瓣含笑一现欣然怒放绽开笑脸。
(1)开火车读。
(2)一起读。
3、把他们放入课文中,同桌两人也来读读课文,读完后再说说你从课文里都知道了些什么。
4、(出示日内瓦大花钟)这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最著名的日内瓦大花钟,它座落于瑞士这个“花园之国”。瑞士又称钟表之乡,瑞士的能工巧匠绝妙地将花卉之美同钟表的制造工艺完美地结合起来,别出心裁地创造出了花钟。
1、师:刚才我们读了课文,知道了那么多知识。那课文花钟上到底都有哪些花,他们都在什么时候开放呢?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然后用横线轻轻地划出时间,用波浪线划出花儿的名字。
2、交流,什么时候什么花开放了?
3、生生配合读,师生配合读。
5、作者词语用得真准确啊!那么小作者又用怎样的语言来写花儿开放的呢?再去读读第一自然段吧!
(1)先来说牵牛花开得怎么样了?
老师把这句子改成牵牛花开了,你觉得好吗?
出示: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师:这一句把牵牛花的颜色、开花时候的样子、声音都写了出来,一起读。
(2)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
做做绽开笑脸的动作,一起读。
(3)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
从梦中醒来,怪不得叫睡莲呢!一起读。
(4)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
给怒找个朋友,“怒气冲冲,愤怒”以前这些怒都表示生气的,那这里的怒还会是生气的吗?怒放是怎样的开放啊?你也在脑子里画画,万寿菊欣然怒放是怎样的?看着这些欣然怒放的菊花,一起读。
(5)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
傍晚六点,天色渐渐朦胧,这个时候的天色就是暮色了。指名读,女同学一起读。
(6)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现在你们就是一朵朵的月光花了,月光花们,我们一起舒展一下自己的花瓣吧。
(7)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要想看到昙花开放可不容易。你要一不留神呀,就错过了。看图片,看着那么美的昙花一下子闭合了,有什么想说的?昙花开花的时间是那么地短暂,但它仍然把最美好的那一刻展现给了大家。有一个成语就叫“昙花一现”。
6、小结:同样写开花,每种语言都不一样,这么美的花,这么生动的文章,快把他们存在大脑仓库里,积累下来。
(1)互动,交流背诵。
(2)师生配合背诵。
学着小作者的表达方法让午时花,夜来香也开出更美的姿态!
1、出示: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放了。
2、交流,语言训练。
3、仿写:快把刚才那么美的语言写下来,拿出你们的作业纸。
摘录好词:把你最喜欢的好词积累下来。
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二
在分管教学副校长陈勇军带领下,教导处协同文理科教研组长,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了检查。本次检查大多数教师都比较重视,检查内容完整、全面。现将检查情况总结如下:
本月教学常规检查的内容有:备课、听课、评课、作业批改及记录、教学后记、班级日志等。
一、优点:
1、备课力求完美。这次检查发现每位教师都能认真备课(1)少部分教师做到统观全册。均有超前备课。(2)书写较以前规范,教学环节齐全,教学过程比较详实,个别教师教案中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抄袭教案的现象逐步减少。(3)备课从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设计及教学手段的运用能体现新的课改理念,能注重学法的指导。(4)集体备课基本能做到二次备课,备教材、备学生。
2、教师撰写的教学后记比前一段时间有所提高,少部分教师的课后反思能体现教师对教材处理的新方法,能侧重对自己教法和学生学法的指导,并且还能对自己不得法的教学手段、方式、方法进行解剖。
3、及时批改作业,对巩固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是行之有效的。本次检查发现大部分教师作业设置适量、适度,均能及时批改作业。有等级有激励的语言。学生作业中的错题能及时更改。多数学生书写比较认真,格式比较规范。教师批改记录比较细致,能够反映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做法及纠正措施。
4、教师主动听课、评课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并把精彩的瞬间记录下来。基本上能体现出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如何。
5、单元检测能及时跟踪课本考察学生,认真总结、仔细分析、及时反馈、班与班之间相互比较。
二、存在的问题:
1、个别教师的备课过于简单,不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过程,存在应付检查的现象,教案中实用的语言欠缺,教学后记的质量不高。个别教师的书写应注意。
2、少部分教师作业批改后学生的错题没有及时订正,有的没有及时批改。学生的书写还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个别教师批阅学生作文的评语过于简单,缺乏针对性的指导,从所有作业批语看,鼓励性语言仍有待于探索。
三、建议。
1、批改作业不要用一个大钩,应该给每一道小题目都要打上一个钩。这样能体现老师的精批细改。并且批阅后最好写上时间,最后所写批语要规范、清楚、给学生以榜样示范。对作业的评价最好不用分数。
2、对于作业封面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要整洁、不允许涂涂划划。
3、年青教师的教学常规管理有待再加强。如:备课、上课再规范,反思真有价值等。
各位教师,教学常规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是学校的立足之本,更是教师份内的本职工作。通过本次教学常规的检查,一方面找出我们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是我们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我们衷心地希望能通过这样的学习和交流,促进我们教学常规工作的进一步落实,改进我们的教学工作,使我们的教学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三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暗等14个字;。
2、积累本课优美词句,并会简单的运用。
3、在课文的语言中,感受想象的艺术魅力,发挥自己的想像。
4、感受祖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了解神话故事,激发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2、3、4。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3、4。
【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课激起导入。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生自读课文,勾画生字。
2、生小组自学生字,看看谁的识字方法好。
3、交流识字。
4、汇报。
5、教师用卡片检查识字效果。强调血宗的读音。指名读、小组读、开火车读。
6、把生字放在课文中,能读好吗?学生自己练习读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尽量把课文读流利。
三、写字教学。
1、肢、肌、肤:
观察这几个字的结构,学会把结构相似的、想近的,结合起来学习。
观察这几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练习写一写。
2、丈:
注意与大字区分,以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丿要在田字格中间位置其余几字都可以让学生自学完成。注意提醒学生组词和字音。
3、练习写字,老师巡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新课学习。
1、通过上节课的阅读,谁能大概给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
2、天和地倒底是怎样分开的呢?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指名读、小组读。找一找这一段里意思相反的词语。大家比一比,看谁找得多。
3、读一读你找出来的词语。
4、天地分开了,世上的万物又是怎么来的?齐读课文3、4自然段。
5、说一说,盘古的身体是如何化作世界万物的?指名说,同桌说。
6、仔细读一读文章中写盘古变化时的句子。
7、注意多音字倒,自己,学一学这个多音字。
8、文章最后为什么说盘古是人类的老祖宗?
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四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个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像,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二、说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猛、缓”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品读、感悟课文的能力,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2、初步了解神话故事内容神奇、想象丰富的特点,培养想象力,激发阅读神话的兴趣。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情感目标:通过对神话故事的学习,体会盘古的为创造美丽的宇宙,勇于献身的精神。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三、说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感受文章的神奇有趣,丰富学生的想象,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难点:通过对神话故事的学习,体会盘古的为创造美丽的宇宙,勇于献身的。
四、说过程。
下面我就从三个注重,介绍我对本课教学内容的具体设计和一些想法。
1、注重朗读训练。
具体设计了读顺、读懂、读好三个环节。
(1)读顺。课下已经让学生初读课文,把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顺畅。我通过文中哪名话概括“盘古开天地的”这一主要问题,对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检查和反馈,紧接着我又通过认识熟悉的朋友来考察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2)读懂。学生在回答我“盘古是怎样开天地的”这个问题时,同学们都能找到到第5段,再找出句中的关键词,接而来学习文中盘古是怎样创造天地的。
(3)读好。在朗读“抡斧猛劈、顶天蹬地”等词句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换词、做动作,把自己当做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去体验,并且通过评价读,展示读等形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培养语感,加强情感和美的熏陶。
2、注重个体感受。
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五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三、阅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四、继续学习课文。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五、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六、齐读最后一段。
七、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评析]。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说,精读课文在教学时,必须“细嚼慢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话;那么,略读课文在教学时,教师要更加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学习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叶老的论述正与新课程理念相吻合。即略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琥珀》是一篇略读课文。徐老师的这篇《琥珀》教学设计,紧扣略读课的“主要任务”来设计,真正体现了略读课教学的特征,把略读课文真正上成略读课。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总觉得略读课文不好上,到底怎样上才符合略读课教学的要求,总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老师设计的这篇《琥珀》教案,为我们上好阅读课文提供了范例。
一、紧扣“半独立地理解”进行教学。
所谓“半独立地理解”,就是教学时既不是老师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预习引进课堂。预习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习,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这篇教案设计,其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预习课文,并检查预习的效果,看看学生在预习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学生在预习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习的效果。预习及检查预习效果之后,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也是在“半独立地理解中进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例如,要学生理解”约摸“一词时,徐教师是这样点拨:”'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经过设疑启发,通过讨论,学生对”约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从课文中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柏树,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第一个条件是显性的,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明显地表露出来,让学生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并把它读一读就能明白。第二个条件是隐性的,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徐教师十分注意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森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然后教师小结:“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备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二、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采用讨论方法,是略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走入新课程以后,提出了一条重要的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要强调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则是最佳的教学策略。这篇教案设计,就是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综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五次讨论。第一次是”检查预习“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通过讨论,互相启发、补充。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第二次是学习第一自然段、品味词语的含义时,组织学生讨论”约摸“一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感悟语言文字。第三次是对”科学家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第四次讨论课文的一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第五次讨论课义的另一个难点:”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教案设计这样的五次讨论,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目的。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还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讨论必须扎扎实实,认认真真,讲求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形式主义。我们过去听的一些公开课或比赛课.常常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讨论。比如教师要学生转过脸来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但当学生转过脸来刚开始讨论,教师马上宣布停止讨论而转到别的教学活动上去了。这样的讨论,显然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组织讨论(这可从这篇教案的设计中看出来),并非什么问题都要组织讨论。
另外,必须清楚,略读课文的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但也绝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
”七“中国大学网~。
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六
当下,在语文教学中,“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明义”这样的理念已得到认可。本课是略读课文也旨在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为了体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思想,将读、写结合,使每一个学生都潜心会文,实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情感也得以升华。
1、教材分析:
《将心比心》是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第二单元的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将心比心”为题,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2、学情分析:
我任教的是个重组的班级,他们学习勤奋,待人真诚,是懂事、有礼貌的孩子。但大多数比较内向,在课堂上表现不是很积极,学生们课外的阅读量少,学生的表达能力不是很强,如何从文本联系到生活,表达自己的正确见解,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困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本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与文本人物的对话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这是教学本课的重点。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体会文中人物语言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媒体课件情景导入、抓住重点语段品读、音乐感染等教学方法。
电教法,讲授法,自学法,阅读法,情境教学法,引读法。
应用这些教学方法,可以达到师生互动,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智”,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1、播放视频(公益广告):
《妈妈,洗脚》。
2、你想说些什么?
师:是呀,孩子受妈妈的感染,将心比心,学会了孝顺自己的妈妈。今天的课文,也讲述了两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读课题“将心比心”。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回忆平时是怎样学习略读课文的?(生回答学习方法)。
师:请同学们读导读提示,找出读书要求。(生回答)。
师:根据读书要求老师为你们制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播放朗读视频,让学生跟读。
生跟读后,快速浏览全文,并思考全文写了哪两件事?
师讲解多音字”扎”,学生回答文中讲的两件事情。
师出示:。
1、一位阿姨帮助“我”的奶奶推门的事。
2、母亲打针,护士扎了好几针才扎准,母亲没有责备护士。(你是要告诉大家。
3、经历了这两件事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文中有个词你能说出来吗?)。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温暖)你说的正是我想的。如果你亲身经历着这两件事,你的心里也会感到暖暖的对吗?事情的哪些地方温暖了你的心?(边默读边用横线画出令你感动的地方,并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一)让我们先来交流第一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松手”。
(1)说说为什么温暖了你的心?(例生说:这位阿姨很善良,温暖了我的心。)(师:哪些字词能让你感到阿姨的善良?)。
推着沉重的大门:为什么?
一直:如果不一直拉着会有什么后果?
(2)她帮助的是她的亲人和朋友吗?如果你是老奶奶,你心里会怎么想?(学生畅谈到的“真诚帮助,善良”等等中,教师有意提升一下“陌生人”。(面对这样的一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阿姨也能耐心与真诚地帮助。)。
(3)朗读:读出暖暖的感觉。(有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开手。)。
2、句子:“阿姨对老奶奶的话。”
学生自由谈体会。
(是呀,阿姨的心中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自己的老母亲,这种纯洁的爱,令你沉浸在温暖之中是吗?)。
第二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一天……涌到嘴边的话”
(1)说说为什么让你感到温暖?
(2)如果你遇到了这样被扎了两针的情况,你会怎么样?
(3)因疼痛而痛哭,埋怨或是责备,但母亲为什么还那么“平静”,难道不疼,你猜猜他当时怎么想?(顺学生的话随机:从哪里看出母亲的敏感、关爱理解别人的心?)。
2、“只见……果然成功了”(出示:不要紧,再来一次。)。
(1)“不要紧,再来一次”这简短的一句话,是简简单单就能说的出口的吗?为什么让你感到不简单?(已经打了两针了,而且还起了青包,当已经察觉到年轻护士是个新手。)。
(2)引读:当年轻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却没扎进血管时,母亲鼓励她——。
当母亲的手被扎的鼓起青包时,母亲仍然鼓励她——。
(3)你认识到了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设计意图:通过引读,让学生体会母亲的宽容,母亲善待他人,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母亲这样做的时候,她想到了谁?(自己的女儿),那么母亲是怎样说的那?(出示句子)。
3、“这是我的女儿,………”
(1)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母亲时刻想着女儿无微不至地关爱着女儿。母亲爱自己的孩子,也同样地关爱着别的孩子。母亲能够将心比心,希望她的女儿也能遇到理解宽容别人的人。)。
(2)你就是母亲,你想怎么对护士说呢?
母亲温和地对护士说:母亲平静地对护士说:。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会,一起对护士说:。
(3)老师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去医院,遇到文中那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学生自由说)。
1、文中的阿姨这样说:(“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女生齐读)。
2、文中的母亲这样说(“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男生齐读)。
3、我们如果理解了阿姨和母亲的话,肯定也会这样想着: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全班齐读)。
男孩子把这句话发自肺腑地对女孩子说——。
女孩子请把这句话满怀激情地献给男孩子——。
让我们真心实意地告诉所有人——。
4、请你说一说对”将心比心的”理解。
2,学生回答,逐一板书。(帮助、关心、宽容、理解、信任、鼓励、支持、尊重……)。
3、小练笔,模仿文中的语言描写,写一段话(出示图片)。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到“将心比心”】。
4、送给同学们台湾作家罗兰的话。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将心比心”】。
5、带着对将心比心的理解,再次走入文本,齐读课文。
结课:孩子们,让我们彼此接纳、将心比心,享受爱与被爱的快乐与幸福。
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七
1、 会写田字格里的六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认识“单人旁”。
2、 正确认读十二个生字。
3、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口语表达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汉字的兴趣。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了解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四种不同特点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思想感情。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的脚印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课件、歌曲光盘、白面、实物:竹叶、生字卡片、每人一张白纸及尺子、笔等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雪吗?下雪的时候,你喜欢玩什么?(堆雪人、打雪仗、看雪花飞舞,和小雪花做游戏,小雪花落到我的脖子里,冷乎乎的)你感觉怎么样?(非常快乐、开心、高兴等)下雪啦,一群小动物也来了,它们来玩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5课雪地里的小画家,请大家振作精神,齐读课题。
2师:课文写了小动物们来做什么呢?下面就把时间交给同学们,你们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在看书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拼音的认读情况,谁愿意接受老师的考验?出示:雪的拼音,群的拼音 枫的拼音 颜料的拼音 参加的拼音 睡着的拼音 青蛙的拼音(调动学生的活跃气氛)
师:同学们拼音掌握得不错,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课文,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88页,听好要求:
学生投入地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好,就先读到这里,下面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生字掌握得怎么样?
谁愿意当小老师考一考大家二类字?(先考二类字)这个小老师当得怎么样?同学们想不想当小老师?好,因为咱们这本书的生字比较多,同学们必须反复认读才能记得准确、清楚(拿出自己制作的生字卡片,互相当小老师考生字吧)师巡视指导.
刚才同学们读的生字是需要我们认识的,而有些生字不仅要我们会认,而且会写,看同学们理解得怎么样?(考组词)(出示用 、牙、马、竹)
6、 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呢?
生:我知道了小鸡来雪地画竹叶
生:我知道小狗到雪地上画的梅花
生:我知道小马画的是月牙
生:我知道小鸭子画的是枫叶
生:我知道了青蛙冬天冬眠
生:我知道了这些小动物都是小画家
师:同学们读懂了课文,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来,我们读一读这句话(课文第一句话):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你觉得应该读出怎么样的语气?联系自己在雪地上玩耍的心情,带着自己的'理解把你的感觉读出来。(老师听出来你是快乐的,你带着惊喜的感觉,体会得真棒!同学们都试着读一读吧,学生练读)
师:老师把这些小画家都请到了我们这里,来给大家表演,大家想不想看?
出示课件,看,它们来喽——
师:你最喜欢这里哪个小动物?生:我喜欢小马。
师:好的,老师就让大家看看小马的画
小马画的月牙,出示脚印与实物对比图。(出示课件)他的画还像什么?(像镰刀,像香蕉,我看还像一个个快乐的小嘴巴冲着我们微笑(师:你想象得太棒了,好象在夸奖这些小画家们呢!好极了!)
看:小鸡画的是(竹叶),书中是竹叶,你看还像什么?出示实物,让学生对比实物观察,看谁的想象力最丰富。(像一根一根的小草,像一个“个”字)(同学们想象得真棒,你们真聪明)
这些小画家的作品你都记住了吗?
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张纸条,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连一连,连完之后还要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至少说一遍,看哪个小组速度快,记得准,效率高,开始!(体现小组合作,体现生生互动)
师:你佩服他们吗?为什么佩服?(我们画画时得用彩笔,他们不用颜料,不用彩笔就能画出来,真神奇!它们能画出这么美的画来。师:同学们看,这篇文写得多好啊,一个“画”字把小动物们写活了,可见作者是个留心观察生活的人,希望同学们也要多留心身边的事情,多动脑筋,你也能写出独特的小文来,老师相信你们)
师:书中描写小动物神奇的句子读出来吧?指名读,齐读(师:他读读出了自豪,他读出了快乐、愉悦感)读得真棒!
师:是呀,这些小画家们可真了不起,你来夸夸他们吧!(你们真能干!你们真巧!小鸡、小狗、小鸭、小马能画出这么好的画,你们真是太可爱了!)(老师也夸夸的同学们吧,你们听讲认真,想象力丰富,更可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夸夸自己吧)
你怎么理解冬眠?(就是寒冷的冬季,食物和水缺乏的时候,卧在洞里不吃不动,等到第二年春天再恢复正常活动的特征。)你还知道哪个小动物还有冬眠的习性?(蛇、龟,蛙类)
指导“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后面是一个问号,要读出疑问的语气师示范:“嘘!它在洞里睡着啦” ,“睡着啦”要读得轻缓,同学们试着读一读,生怕惊醒小青蛙。可以让一组问,另一组回答,体现读得多样性。(分组读)
师读前一句,然后各组同学分别读小鸡、读小鸭、读小狗、读小马,齐读(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
师问(或找一生问):青蛙为什么没参加?
生齐:它在洞里睡着了。
休息一会儿。听歌曲做动作(画四季)
找同学试着背诵。(2---3人)提醒学生回家后美美地背给家长听。
师:小动物们在雪地上画画儿,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啊!其实下雪时,我们小朋友不用颜料不用笔,也能画画,你知道吗?比如,你的小脚踩上去就会出现一只只可爱的小船,还可以用自己的小手做画。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一个展示自己小手的机会,谁愿意用自己的小手给大家画一幅画?找同学到前面展示,(出示一些面,让学生到前面去展示,用视频投影)
同学们可以拿出笔来,在白纸上用笔把小手的轮廓画出来,也可以画铅笔,画尺子、自动笔等,试试看。你会品尝到数不尽的快乐的(教师几笔勾勒出来圆珠笔的轮廓,给同学做示范,然后启发学生添几笔),学生画画。
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八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是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在阅读的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传说,主要讲了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本课时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感受神话故事丰富的想象,激发阅读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课时已对课文有所了解,学习了生字,朗读了课文,理清了层次,本课时立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以读促思”来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读书,边读边思,边读边议,边读边展开想象,抓住关键词、句、段进行品词析句,利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读懂课文。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个方法——中心句。
2、积累反义词和“隆隆的雷声”这样的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类似的神话故事。
4、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热爱五千年文化。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方法:
从本课神话故事的特点考虑,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时主要采用:阅读法、讲授法、电教法、情境教学法等。
教案资源:
(1)见本课时课件:7张幻灯片。
(2)参考地址: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激趣、及抓题眼,导入新课。
1.师:看看大屏幕,还认识他们吗?(幻灯片1出示)。
师:他们都是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还有一位巨人被称为人类。
的老祖宗,他就是——生:(盘古)幻灯片2。
2.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认为文章是围绕那个词来写的?围绕这个词你想问些什么呢?生1:“开”
生2:盘古为什么开天地?
生3:盘古怎样开天地?
生4:盘古开天地的结果如何???(学生畅说欲言,教师强调、引导。)。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美美地读读课文吧。
二、整体感知,提炼中心。
1.指名读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其实文中就藏着一句话,它。
高度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到这句话把它画下来。
(生汇报,幻灯片3出示此句)。
师:看到它我们就知道了课文写了什么,像这样的句子就叫做——中心句。(师。
板书:中心句,生齐读)。
三、以读促思、紧住题眼、共解疑难、情感升华。
1、学习第1自然段。
师:盘古为什么要开天地呀?(学生答混沌一片)相机理解“混沌”
师:混沌就是模糊一团,盘古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一睡十万八千年,那他醒来后又。
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2、学习第2自然段。
生汇报,师幻灯片4相机出示。
师:谁能大声地读一读这句话?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样的感受?(生可能会说。
到感受到了盘古力气大)。
师: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生:抡、猛劈过去。
师: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师相机指导读课文)。
师:天和地这个时候形成了,产生了奇妙的变化。师幻灯片4出示。
师:大家再仔细观察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几对反义词和一对近义词)。
(1)两个qing意思一样吗?说说看。理解“轻”—“清”的意思不同。读时轻一些。
(2)浊呢?通过“清”理解“浊”的意思,你看,利用反义词也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语气放慢)。
(3)男、女生分读反义词。
3、学习第3自然段。
(1)就像这样,你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来说说第3自然段讲了什么,自己读读看。
(2)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板书:顶天立地)。
师: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还会合在一起,就??
生:就头顶着天,脚踩着地,随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师:头顶着天,脚踏着地,叫顶天立地。盘古并不轻松,请大家看着图,从盘古的表情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提炼其语言。)。
4、学习第4自然段。
(1)师:盘古这样苦,这样累,后来盘古的身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边读边勾画盘古身体发生变化的句子。(学生自读,教师巡导)师:勾完的孩子举手示意。
师:哪句话在写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生:第一句。(学生读)。
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咱们来合作读一读。(教师引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幻灯片5出示文段)。
师:读着这些句子,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盘古的四肢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生:我仿佛看到了??
生:我们都仿佛看到了,看到盘古的身体化作这美好的一切。
师:这每一个词语的后面,都有着丰富的画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屏幕出示——四季的风飘动的云隆隆的雷声??
师:读到这些词语,我们似乎看到了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的美丽的宇宙。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是他的气息;茂盛的花草树木是他的汗毛;??看到这些,你一定有许多的话要说,来说说吧。
交流:
师:再读最后一句。
(2)谁能把这巨大的变化读出来。我们读文章,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学生读,师相机指导)。
(3)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变化怎么样?(奇妙、奇特等)。
师:正是由于这些奇妙的变化,才形成了美丽的宇宙。下面老师来读一句,你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看看自己脑海中出现怎样的画面。
师:慢慢睁开眼,告诉老师,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自由说,师相机反馈。)。
师:同学们,读书就是这个样子,要边读边想象,通过读把你所看到的景象展现出来,用这种方式读读其他的句子,待会把你看到的景象说给大家听。(生说)师:这么美丽的画面,就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合作再读一遍吧。
师:盘古的身上是不是只有这些变化?你是从哪个地方看出来的?(省略符号)。
幻灯片6——他()变成了的()。
(如:他洁白的牙齿变成了晶莹剔透的钻石。)。
(4)生汇报,师小结。(奉献精神,伟大等)。
(5)齐读最后1自然段。
师: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齐读最后1自然段。
四、总结延伸。
师相机明示:后羿射日、八仙过海、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女娲造人??(学生可自选、读读)。
五、板书设计。
开天辟地宇宙。
中心句。
顶天立地化作万物。
课后反思:
在教学中,我抓住题眼“开”提问,教师出示课题后即刻启发学生寻找题眼,抓住题眼“开”字设置疑问:盘古为什么开天地?盘古怎样开天地?盘古开天地的结果如何?由于一下子抓住题眼,学生想读书的欲望油然而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朗读感悟(如开天的艰难)、想象空间(如身躯的变化)中遇到困难。于是,在学生的读书过程中,教师以句式引导,段式引路,启发学生填补空白,组织语言,训练能力。教学时,扣住重点,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设计好疑难点,给学生搭建平台。
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九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怒、燥、暮”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出“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苏醒”等19个词语;结合语境理解词语;能用欣赏的语气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情感目标: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3、发展目标: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一个意思。
教学课时:
2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鲜花吗?喜欢什么花?
2、媒体出示图片,配上轻音乐,师简说。
3、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说说你刚才看到的景象。(学生自由谈感想,感受花的美)。
4、老师也想用一句话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5、这么多的花争着开放来比美真是繁花似锦,美不胜收呀!可大家知道吗,这么美的花儿身上还蕴藏着许多奥秘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于花的文章(出示课题:花钟齐读)。
1、让我们一起去课文里看看这个花钟吧。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2、出示词语:淡雅艳丽娇嫩。
舒展花瓣含笑一现欣然怒放绽开笑脸。
(1)开火车读。
(2)一起读。
3、把他们放入课文中,同桌两人也来读读课文,读完后再说说你从课文里都知道了些什么。
4、(出示日内瓦大花钟)这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最著名的日内瓦大花钟,它座落于瑞士这个“花园之国”。瑞士又称钟表之乡,瑞士的能工巧匠绝妙地将花卉之美同钟表的制造工艺完美地结合起来,别出心裁地创造出了花钟。
三、入境入情、感悟花开。
1、师:刚才我们读了课文,知道了那么多知识。那课文花钟上到底都有哪些花,他们都在什么时候开放呢?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然后用横线轻轻地划出时间,用波浪线划出花儿的名字。
2、交流,什么时候什么花开放了?
3、生生配合读,师生配合读。
5、作者词语用得真准确啊!那么小作者又用怎样的语言来写花儿开放的呢?再去读读第一自然段吧!
(1)先来说牵牛花开得怎么样了?
老师把这句子改成牵牛花开了,你觉得好吗?
出示: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师:这一句把牵牛花的颜色、开花时候的样子、声音都写了出来,一起读。
(2)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
做做绽开笑脸的动作,一起读。
(3)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
从梦中醒来,怪不得叫睡莲呢!一起读。
(4)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
给怒找个朋友,“怒气冲冲,愤怒”以前这些怒都表示生气的,那这里的怒还会是生气的吗?怒放是怎样的开放啊?你也在脑子里画画,万寿菊欣然怒放是怎样的?看着这些欣然怒放的菊花,一起读。
(5)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
傍晚六点,天色渐渐朦胧,这个时候的天色就是暮色了。指名读,女同学一起读。
(6)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现在你们就是一朵朵的月光花了,月光花们,我们一起舒展一下自己的花瓣吧。
(7)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要想看到昙花开放可不容易。你要一不留神呀,就错过了。看图片,看着那么美的昙花一下子闭合了,有什么想说的?昙花开花的时间是那么地短暂,但它仍然把最美好的那一刻展现给了大家。有一个成语就叫“昙花一现”。
6、小结:同样写开花,每种语言都不一样,这么美的花,这么生动的文章,快把他们存在大脑仓库里,积累下来。
(1)互动,交流背诵。
(2)师生配合背诵。
四、仿写延伸,发展语言。
学着小作者的表达方法让午时花,夜来香也开出更美的姿态!
1、出示: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放了。
2、交流,语言训练。
3、仿写:快把刚才那么美的语言写下来,拿出你们的作业纸。
摘录好词:把你最喜欢的好词积累下来。
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十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1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结合语境理解词语,体会使用不同的说法表现鲜花开放的钟点。
重难点:
1、解课文内容,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2、会课文使用不同的说法表现鲜花开放的钟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大家喜欢鲜花吗?是啊,鲜花装扮了我们的世界,你们都知道哪些花呢?(生自由说)这些花儿不但美丽,它们还藏着许多奥秘呢!今天咱们就来学习《花钟》。
板书:花钟。
二、出示目标,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所要达到的目的。
1、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19个词语。
3、合语境理解词语,体会使用不同的说法表现鲜花开放的钟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和上下文认识并理解词语。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速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圈画批注,养成好习惯。)。
2、学生汇报课文的主要内容,师补充。
3、检查生字。
8个需要认读的和14个需要书写的。生自己归纳总结识记这些字的规律,师适时指导。
4、花开的时间与什么有关呢?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生读课文,师引导。
5、作者为什么会写得如此仔细有这么多发现呢?
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因为作者通过了细心的认真的观察,所以能有这么多的发现。我们以后也要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再读课文,探究发现。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找出不同的花在不同时间开放的语句。
生读第一自然段后,再读划出的表现不同的花在不同时间开放的句子重点读一读。
2、生上台表演花开的情景。
学生兴致很高,表演得非常投入。
3、大家知道不同的花在不同时间开放的原因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作业。
观察自己感兴趣的花,写出自己的感受。
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十一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课文《白鹅》教学设计模板,欢迎大家分享。
(一)了解写作配景,理解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心爱之情。
(二)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三)咀嚼欣赏本文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可让学生回忆曾经读过的以"鹅"为题材的诗文来导入新课。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讨论: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
这首诗写鹅,抓住了鹅的外形特征和动作,语言简洁,色彩鲜明,画面感强。但毕竟是儿童之作,并且全诗总共才18字,没可能包含更丰富的内容。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白鹅》,内涵要丰富患上多,语言也颇有特色,生动幽默,并且富有童趣,值患上一读。(也可让学生描述自己曾经见过的鹅,或者展示相关图片、音像资料,由此引入课文)
二、作者及写作配景简介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许多人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落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三、范读课文
四、讨论课文1一4段内容
1.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
傲慢(傲岸、最傲人、架子十足)。
注意对这些个词语的意义加以比较: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傲岸: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傲人:傲物,瞧不起人。
架子十足:很是自高自大的样子。
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十二
教学要求。
1.认知目标:认识怒、燥、暮等8个生字,会写艳、内、梦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苏醒等19个词语;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2.情感目标: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3.发展目标: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花儿开放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
教学过程:
一、交流激趣,存疑导入。
1、四人小组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说说自己观察了哪些花,它们在什么时间开放?
比一比,看谁搜集的信息多。(可以得到观察小能手的称号)(板书:花)。
2、教师播放课件:欣赏一些美丽的花。问:你知道这些花的名字吗?它们是在什么时间开。
放的呢?(学生可以猜测。)有一位植物学家,他的.做法真绝妙呀!连老师心里都痒痒的,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请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二、熟读课文,初步释疑。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想一想怎样才算把课文读熟练?(遇到意思不明确的词,可以用自己已有的方法理解。)。
2、交流自己读的过程。
3、请学生读1、2两段。
4、评议。
5、余下一段同桌读。(帮助伙伴纠正错误)。
6、现在知道那位植物学家做了什么吗?(补充课题:钟)。
7、你觉得他的做法如何?(讨论、交流)你喜欢用什么样的心情读一读这课题呢?
(自由读课题)教师有意识地进行表扬。
8、读了课文你还知道些什么?(交流)。
出示填空:我知道。
9、你认为课文哪部分让你很感兴趣?
三、探究课文,感情朗读。
(根据学生的兴趣读懂课文。)。
如:学生选择第一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一段。
2、谁想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请学生朗读)。
师:你读出了自己的感情,老师都被你感动了。你为什么会如此钟情于这一段呢?
(说体会,谈感想)。
3、用课件出示两段话,学生朗读进行比较。(一段是原文;一段是教师改编,描写花儿开放的句式单调、干巴。)为什么你喜欢原文?(说理由)。
4、师生合作朗读本段课文。
5、交流自己的收获。
6、带着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再美美地朗读这段课文。
7、背诵喜欢部分,与同学交流。
8、课件出示课后第三题。
小结:大自然实在奇妙,这些美丽的花儿为什么不在一个时间开放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同学们,你们想去探究一下吗?要知原因,下节课再见。
四、书写指导。
1、出示生字认读,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
2、书写生字。
(1)教师范写,学生学写。
(2)学生自己写,师生评议。
(3)学生练写,反馈结果。
五、课堂练习。
(1)课件出示练习题。
(2)抄写19个词语。
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十三
教材分析:
《燕子》是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郑振铎先生写的一篇写景状物的精读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燕子活泼机灵的外形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构成了课文的四个部分。所以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从作者对春天里的小燕子的描写,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色,二者相互映衬。
结构清晰,语言优美,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是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同时,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也比较突出:燕子的外形,主要写它最具有特征的羽毛、翅膀和尾巴,写燕子飞行,用“斜着身子”、“掠”、“表现其矫健轻快,“一转眼”表现迅速疾疾轻轻捷,用“横掠”、“粘”突出敏捷轻盈;写憩息,作者展开联想,把它比喻成五线谱上的音符,十分贴切而又传神,从而把燕子写得栩栩如生。
另外,课文插图意境优美,有利于配合课文进行朗读和背诵训练。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展开想象。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正确认读本课七个生字,理解“俊俏、聚拢、生机、掠、偶尔、荡漾、光彩夺目”等词语。掌握十二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3.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初步体会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教学重点:着重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学习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两个重点句子,“为春光增加了许多生机”和“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课时)。
课时任务: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胳,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当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时候,是谁从遥远的南方飞来,为春光增加了生机?(燕子)谁见过燕子?它是什么样子的?燕子是一种美丽可爱的小鸟,它在田野里、在小河边、在村子里飞翔,打扮着春天。你想进一步了解它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燕子的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看到过的燕子的样子入手,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用自身的话勾勒燕子的形貌,能让学生带着情趣走进文本。)。
二、预习检查。
1.用自身喜爱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小组间以段落为顺序,小组长检查读文情况,注意订正字音。
3.每组相同组号的同学或者教师指名读文,检查学生是否读正确。
4.检查下列字词的读音。(出示课件)。
带生字的词:唧唧、横掠、荡漾、倦了、几痕、五线谱、演奏。
单个的生字:唧、掠、漾、倦、痕、谱、奏。
要理解的词:俊俏、聚拢、生机、横掠、偶尔、荡漾、光彩夺目。
顺势指导“倦”、“痕”的书写,“倦”中的卷不要多横或者撇不出头,“痕”别把病扇写成“广”字。
5.再次指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中年级对生字的读音有一定的掌控能力,但一些读音还达不到准确,还得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才能把音读准;对一些词语的理解还很浮浅,不能很好地形成解词技巧,所以适当地渗透一些解词的方法,有助于提高解词能力;指导检查读文的过程要扎实,才能更好地完成正确、流利地读文的课程目标。)。
三、自读自悟。
1.默读课文,想一想:本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思考: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学习抓住课文脉胳或者粘连自然段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提高学生概括能力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
4.质疑。
第二课时(总第课时)。
课时任务: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能够初步体会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深读感悟。
(一)回顾课文: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请你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学生概括主要内容,从整体入手,为理解课文做铺垫。)。
(二)自学交流。
1.出示感悟题:为什么说燕子“为春光增加了许多生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画出相关语句,并做简单的批注,然后带着自身的感受读一读。
2.个人自学。
3.小组交流(组长组织,要有顺序地交流与补充,达到交流中有吸收,有提高。)。
4.全班交流(小组为主要汇报交流阵地,其它组员补充;也可以教师指名让学生交流,其它人补充。)。
预设一:
当学生谈到第一自然“我非常喜爱小燕子的外形——它长着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这段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点拨: (1)“凑”是什么意思?(几个方面合起来。) 点击电脑课件,通过屏幕显示小燕子外形图。(边叙述边演示)“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使图中燕子浑身乌黑的羽毛闪动。)“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使翅膀闪动。)“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尾巴闪动。)这几个部分合起来就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一个“凑”字使课文顿显生动,可爱的小燕子的形象便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2)指导写法:写小动物的.外形特征,可以抓住外形几个有代表的部分来写,从写部分特征再到整体特征,能把动物的外形特征写传神。 (3)指导朗读,达到背诵。
预设二:
当学生提到第二自然段中“燕子飞来的季节——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点拨:
(1)想象扩展:细雨的形态是什么样的?当它打在人的身上有哪些感觉?请你说一说细雨的形态和触在你身上的感觉。
学生说,师生点评。
(2)理解“赶集”、“聚拢”。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赶集时的情形,体会“赶集”、“聚拢”的意思,体会把春天的花开草木,万木齐发的景象比喻成为“赶集似的聚拢来”,充满热闹欢快的气氛。
(3)出示下面两句话,让学生思考:这两句话从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引导得出:从部分到整体,从分到总的写法。
预设三:
当学生谈到第三自然段“燕子飞行姿态——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点拨:
(1)体会“唧唧”“一转眼”“掠”、“沾”用词的准确。
“唧唧”说明燕子对春天的喜爱;“一转眼”说明燕子飞得速度快;“掠”写出了燕子飞过水面时,飞得很低,距水面很近,简直就是从水面上拂了过去的情景;“沾”字写出了燕子身体并没有触着水面,只是尾尖偶尔挨了一下水面,可见燕子的轻捷灵巧了。
(2)指导朗读。
预设四:
当学生谈到第四自然段“燕子停歇——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点拨:
(1)换词品析,出示课件。
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
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条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
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根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
引导体会:“几条”、“几根”能过于真切,显不出电线的、蓝天的旷远;而“几痕”能地表现出细细的电线在空中的隐约可见,似有似无,这与落在它上面的音符似的燕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
再结合课文插图引导体会:电线杆和燕子组成的画面,与五线谱比较,这样比喻的好处;还要体会燕子与“音符”的关系,让学生说一说这样进行比喻的妙处。
(2)引导想象:“赞歌”在唱什么?感悟歌颂春天的主题内容,加深对主题的印象。
(3)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通过换词、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提高学生感悟及朗读能力;通过理解内容,学习比喻等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能让学生把话说得形象、具体,便于提高写作能力。)。
二、有效练习。
课件出示: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按照“从部分-整体”的写法,从“小白兔、喜鹊、大柳树、冬天”中任选其一,写一作文片段。
(设计意图:学习语文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写作,每课一个写作方法,让学生按照写作方法练习写片段,能够提高中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拓展阅读。
春
——朱自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俏俏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心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牦,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所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2、学习文中拟人化写作手法。
3、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仿写美文。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学习文中拟人化写作手法。
3、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教学难点:
仿写美文。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品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孔,孔子的孔,大家叫我也老师就可以了。(提前下发一张纸)请每个同学在右上角也写上你的名字。
现在开始我们今天愉快的课。
1、本单位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体裁的文章(散文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它的特点[散文的形式,诗歌的语言,而诗歌的语言是特殊的语码,不仅讲究格律,充满意象(诗中用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具体形象)且具有联想的功能](2’)。
二、导学达标:
1、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小段视频,想象一下,我们同学正漫步在碧海蓝天的松软沙滩上,看到波浪一层一层的涌过来,远处传来海鸟的鸣叫,似乎还可以闻到海水淡淡的咸味,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想,请把它们写在你的纸上。给大家两分钟时间。(6’)。
2、请同学来读一读(分享一下)(2’)。
师总结:(鼓励)但是诗人纪伯伦是怎样想的呢?打开书第10课。
板书:题目,是节选,共有五首。
3、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教师补充:他活了多大年纪(48岁),英年早逝,但生命的长度并不影响生命的宽度,虽然他12岁就被迫离开了祖国,但这使他对祖国的热爱反而更加的炽热,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伏案写作,这也使得他的成就与泰戈尔比肩,成为将近代东方文学推向世界的先驱者。(2’)。
4、展示学习目标。找学生朗读(1’)。
5、检查字词的预习情况;读音,展示,抄在纸上一遍。(2’)。
6、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重音,尤其是逻辑重音。(你要突出的部分)(10’)带着问题“意象是什么?”
重点朗读〈雨〉第五段:押韵,对仗,突出了诗的特点。
7、在文章中我们看到了哪些意象?使用了什么的手法?
8、诗人透过文字的表象,实际上借浪和雨的形象表达的是对谁的热爱与奉献?
9、讲授:这种写作手法就是借物抒怀。
举例:多媒体,小组讨论发言请同学来举例,还有那些“借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的句子。
三、达测:以“--------之歌”仿写一篇美文,展示图片。
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每一景每一物都有它独到的美。老师准备了几张图片,供我们同学参考,有岁寒三友‘松、竹、梅’,亭亭玉立的荷花,朴实无华的玉米,积极向日的葵花,屹立千万年而今却不断哭泣的冰川。”
给同学五分钟时间写作,运用拟人化手法,借物抒情。收集上交作品,朗读,品评。
四、布置作业:未完成作文的作为作业。
板书中学语文在线。
纪伯伦(1883--1931)48岁。
他的成就与泰戈尔比肩,是近代东方文学推向世界的先驱者。
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十五
花草,云彩和田野等等——”相应加以拟人化,一方面雨的形象也时时在变化,或拟人的角度不同,或者由拟人很微妙地转换为拟物,例如第六节“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行进”,似乎又获得了一只鸟的形象,此外,除了自然界的具体的物象之外,一些抽象的事物也常常被拟人化,如第二节“清晨的女儿”中的清晨,以及第五节“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中的死亡,可以说是运用于无形。
文中的空间感依然是宽广浩大的,天上地下,雷电云雨,山河湖海,无所不至,但由于拟人手段的广泛运用,使文中的世界成为一个“人之境”。不过,直到第七节“窗户上的玻璃”和“敏感的心扉”出现,才真正引出了人的世界。
原来,万物有灵,只是因为人的存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因为有灵性的人的存在,有了他们的凝视,万物才显出人间的情态,有了他们的聆听,雨点的敲击才构成一种乐曲。
也是因为人的存在,雨才获得了一种新的使者的身份——在潺潺的雨水中,我们敏感的心灵常常被引领着去触及那些平日常常离我们很遥远的记忆、梦想,一个深邃的精神的世界。
在自然界中,雨水意味着一个循环,正如爱情在人类世界中意味着一个循环,它滋润生命,传递着生命的能量,使之生生不息。纪伯伦散文诗中的世界总处在运动之中,叹息、泪水和微笑只是人类世界运动过程的诸面,而自然,乃是人类世界的一面运动着的镜子。
三、问题探究,学习《雨之歌》。
1.指名配乐朗读《雨之歌》,作者在短小的篇幅里分别用了哪几种形象来描绘雨?
——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
2、思考“雨”在文中是怎样的形象?它具有怎样的作用?用文中的词语加以概括明确。
——雨在文中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歌颂了无私的爱与奉献精神。
她的作用是滋润万物、装点千山万和、镶嵌绿叶大堤、使花草昂头挺腰绽开笑脸、解除田野难耐的饥渴,还可以启迪敏感的心扉。
3、作者运用于怎样的手法描写雨的形成、雨的降落、雨的终止的?——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雨的形成说成是“从湖中升起的”“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雨的降落是由于雷声为他“鸣锣开道”“是田野的微笑”;雨的终止是由于“彩虹挂青天”。
(开放题,自由理解)。
5、为什么“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根据第三段文意回答。
——下了雨,河水涨了,可以浇灌田野、花草。
6、用一句话概括1-4段的内容。
——雨水滋润了大地。
7、解释第六段中“吻”和“拥抱”在文中的意思。
——指雨水浇灌花草、树木。
8、这首散文诗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奉献者的赞美。
9、文中有哪些富有哲理的诗句?说说蕴含着怎样的道理?——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就可。如“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等。
10、在自然界中,雨水意味着循环,在人类世界中,什么意味着循环?为什么?——在人类世界中,爱情意味着一个循环,她滋润生命,传递着生命的能量,使之生生不息。
四、对比拓展。
1、读了课文,你看到了怎样的一片海浪和雨呢?
2、这两首散文诗中的“海浪”和“雨”的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的浪的雨)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并说一说你的理解。
——1、2题很简单,并答案并不一定。
3、那么你能说说“海浪”和“雨”到底具有怎样的形象?
——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传情的信使”。
五、品读,感悟诗中美点。
1、导入:看来纪伯伦的这份礼物真的是蕴涵深意,饱含真情,如果你再深入品味,相信你会看到更多亮点,发现更多美点。接下来就让我们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一篇来细细品读,可以自选角度,从诗的形象、诗的语言、诗的修辞方式、诗的结构形式,诗的情感、诗的抒情方式等进行,说一句或多句品析课文美点的话。
预期交流成果:
“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
作者想象紧贴着海浪的物理特性来写:海浪经过阳光的蒸发会变成水蒸气,脱离“海岸”,在文章里,“海岸”代表着祖国,“爱情”实际上是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而“空气”则是作者远离祖国的各种原因。
我生性执拗,急躁;我的情人却坚忍而有耐心。
方法引导:(运用联想法)海浪在不停地翻滚,所以作者说“生性执拗,急躁”,而海岸却纹丝不动,所以说“坚忍而有耐心”。
“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我曾从海中托起过多少人的躯体,使他们从死里逃生;我又从海底偷出过多少珍珠,作为向美女丽人的馈赠。
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排比的作用很多时候是增强语言气势,但不能一概而论;有的时候,它可以形成舒缓的抒情,比方此处连续运用了“曾有多少次,当……”的句式,形成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读来娓娓动听,如浅唱低吟。
分析拟人手法:浪的行为已经赋予了人的情态,但同时又具有浪的物理特性,如围绕坐在礁石上的美人鱼跳舞,与礁石同席对饮,流利的语言增强了文章辞色韵律上的美感。
在此渗透穿插作者写作的背景(荧屏出示):
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故乡的奇兀群山与秀美风光,让他深深地依恋,也赋予他艺术的灵感,然而他的祖国却一直处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统治下,12岁时,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不得不背井离乡,不远万里随母亲去了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15岁时,他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18岁时,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驱逐出境,他再次被迫离开祖国,返回美国。在这期间,他的母亲、长兄和小妹相继亡故,饱尝痛失亲人之苦。应该说,祖国并没有给予他太多温情,在自己的国土上,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不得不长期旅居异国,身老他乡。
引导领会:礁石的“纹丝不动”、“面无笑容”象征什么?
明确:纪伯伦在国内的时候,遭到了当局者的排挤和驱逐,被迫离开他热爱的祖国。但与故土的别离并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恋,冷却他炽热的赤子之情,相反,他爱之更深,思之也更切。作者对祖国的爱一直是那么炽热。在《浪之歌》里,作者曲折地表达了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热爱和苦苦的恋情。
“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从阿施塔特女神王冠上散落下来,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用以镶嵌绿野大地。”
分析比喻的形神兼备。自然特征:把雨比作珍珠,两者均晶莹剔透;雨化作清晨的朝露,点缀在花草之上。
“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
分析拟人的运用:山河的欢乐缘自何处,花草的绽放因何如此?是缘于与对万物生灵的滋润。
“雷声隆隆闪似剑,为我鸣锣开道;一道彩虹挂青天,宣告我行程终了。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
这句话学生可能不易理解,教师点拨:文章是经由母语作为中介的译作,“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一句在语意上比较含混,但基本不影响全篇的理解。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生活就是这样,它从愤怒的雷电脚下开始,然后在安谧的死亡的怀抱里结束。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这同爱情何其酷肖:它是感情大海的叹息,是思想天空的泪水,是心灵田野的微笑。”这个语句的理解,老师可播放雨水的循环的flash动画,帮助学生理解体会:在自然界中,雨水意味着一个循环,正如爱情在人类世界中意味着一个循环,它滋润生命,传递着生命的能量,使之生生不息。
2、教师归纳学生发言,作如下小结:
同学们赏析的内容,综合起来,有如下美点:
第一,形象之美。
在《浪之歌》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分难舍。不仅如此,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还被融入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唯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
第二,意蕴之美。意蕴,就是渗透在作品艺术形象中的理性内涵,是读者能够体味得到的作品内在的情感、灵魂、风骨、精神及某种人生情义。在《浪之歌》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界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它的和谐,它的美。从中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
第三、表现之美。
两首散文诗的表达之美,美在语言的清丽流畅,美在诗中语义的递进伸展,美在丰富的想象,美在作者的想象与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性相贴合,美在比喻、排比、对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六、拓展阅读。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去,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比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
七、小结。
语言特点:
1、用第一人称便于抒情。
2、用拟人手法赋予“浪”“雨”人的灵性,想象新奇。
3、成语、双声叠韵词、文言词的使用,有文采。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2、模仿本文写法,可以“之歌”为题写一首散文诗。
九、板书。
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十六
1.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
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热(chi4)祷词(dao3)执拗(niu4)俊俏(qiao4)。
衷情(zhong1)馈赠(kui4)憔悴(cui4)真谛(di4)。
夫穹(qiong2)璀璨(cui3can4)镶嵌(xiang1qian4)。
翱翔(ao2)丧吁短叹(xu1)千山万壑(he4)。
2.解释下列词语。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赠送(礼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二、导人。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三、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初步体会两首诗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浪之歌》。
1.朗读课文,学生在散文诗旁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学生讨论、交流。
2.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理解海浪的形象。
明确: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
(二)学习《雨之歌》。
1.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2.理解文章丰富的内蕴。
明确:
风情雨态是难以描摹的,更何况所写的并非是在特定情景中的某一场雨。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描绘了种种的雨:轻轻洒下的,如金线泻地,珍珠抛落;伴同雷电而来的,瓢泼而下,疗救饥渴的大地;叮咚作响的,轻叩着人们的心扉。
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艺术地描绘了“雨”的生活,借写雨来赞颂人类七情之中最美好的感情——爱,并借以袒露诗人自我仁爱博大的襟怀,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写雨的精魂,精魂离不了形体,从形体描摹入手,从与各种各样外物的关系中展开,不求工巧,而求离形得魂,从一枝一叶中让人想见全貌。如第四节写雨在云彩和田野间传信,天低云暗,雨丝绵绵,似乎把云彩与田野连结起来了,雨霁风止,云淡了,龟裂的`土地平复了,确实如“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雨”是旷达的,对于自己的放逐,虽然有过泪,但它明白。“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对“死”的淡然态度,把“死亡”看成是必然到来的结局,因此甘于牺牲自己,造福万物。
五、口头仿写训练。
朗读《浪之歌》第五节“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要求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我……”句式来说一段话。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话要有一个中心,前后句连贯,衔接自然。
六、拓展阅读。
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学生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并摘抄散文诗中的佳句。以下是《花之歌》原文: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去,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比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
七、小结。
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十七
第一节课上,学生提出了一个比较有深度的问题:为什么说从南方赶来的小燕子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这是一个统领全篇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真正感受到了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
于是,在学完了燕子的外形、飞行、休息后,我让学生把这三个自然段联系起来,说说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的`发言也比先前有了质量,有几位学生的发言很精彩:
“微风托起小燕子俊俏轻快的翅膀,在蓝天中轻轻划过一道美丽的黑色弧线。”
“停着的小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那么,飞行的小燕子随着这首歌的旋律,正在翩翩起舞、纵情歌唱。”
然后,我又让学生观看录象,欣赏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在春光中飞行、休息的画面,再说说现在你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好多同学说出了不同的感受:
“如果说美丽的春光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大舞台,那么,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就是舞台上一个个可爱的小演员,她们正在翩翩起舞、纵情歌唱。”
“舞台上的小燕子是一个个活泼机灵的小指挥,在她们的指引下,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水面上的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我说:“这是一首春的大合唱。”
最后,我总结道:“燕子是春天的使者,如果缺少了燕子,春天就少了一半生机和美丽,所以说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学生动情地朗诵: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设计(通用18篇)篇十八
师:燕子飞过大海是多么辛苦、艰难。它们春来秋去,在这一来一回的长途跋涉中,会发生多少事,可能还遇到很多麻烦。今天我们就继续来读读《燕子专列》,这一定会让你们产生很多感慨。
2、揭题,齐读课题。
3、巩固词,交流一下生字词。
二、自由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人们为了燕子做了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汇报交流自学效果。
1、交流一下,人们为了燕子做了什么?
a、政府方面(做决定,呼吁人们,燕子专列)。
b、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竭尽全力,专程送行)。
2、根据自己的体会,在“人”和“燕子”之间加上合适的词。(学生板演)。
四、围绕爱,读书讨论,感情朗读。
1、导:人们帮助燕子也好,救助燕子好,都是缘于一种最朴素。最真挚的感情。这就是对“对动物的爱”!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到“爱”呢?我们要怎样读才能体现这种爱呢?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讨论交流,把有关句子画一画。
2、交流讨论,引导学生从两方面体会对燕子的爱。
a、政府作出决定真了不起。(人力、物力、财力)。
b、人们救助竭尽全力。(大人孩子、山间岩缝、不顾自己)。
3、重点指导读好第3、4段,以评代讲,评议要点。
a、第3段,应读出居民纷纷走出家门,不顾天气恶劣,路途艰难寻找燕子的意思。
b、第4段,要读出小姑娘贝蒂和父母一起,怎样不怕危险,不怕寒冷寻找燕子的经过,突出险(覆盖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救助燕子多(一个人就救护十几只),丝毫不想自己(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5、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在寻找燕子的过程中,这样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个!列载着获救的小燕子,也载着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之情驶向温暖的远方。
有感情的读最后一段。
总结:是啊!我们的朋友都获救了,留下来的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老师多么希望今天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样爱护动物,爱护环境,用爱,用情编织更美好的故事。
作业:学了今天这节课,《燕子专列》中小贝蒂,《丹顶鹤的故事》中小女孩给你留下了什么?你想对她们说些什么?请用几句话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