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过程中,参考范文范本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写作的要求和要点。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范文范本的写作技巧,下面是一些优秀范文范本的分享。
四年级语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实用19篇)篇一
如学生提到内洞这部分内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1.让学生根据板书,概括文章的写作顺序。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文章开门见山的曲接面明游览的时间和地面,又以简练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风景,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到金华双龙洞的自然景观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让学生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朴质。另外在处置教材时要尤应留意,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要留意把之前掌握的学习方法运用到本文的学习当中来。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而且已经初步掌握了抓重面词语、句子品读感悟的方法。
这堂课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进行,因此教学内容更富厚,教学策略更得当,教学方法更多样。我充分发挥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如学生提到孔隙这部分内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演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一)导入
继续学习12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进一步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重面理解“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这句话。
2.让学生到前面来讲述线路图。
3.快速浏览课文,你喜欢哪处风景,找出有关语句和重面词语,谈感受。
4.书中的四处风景,学生先提到哪一处风景,教师就指导学生理解哪一处风景。
如学生提到路上的见闻,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1)理解“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音调。”这句话。
(2)理解“一路迎着溪流。”这句话。
过程和方法: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演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1)根据重面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入孔隙时的感受。
(2)指导学生朗读作者入孔隙时的感受这段话。
(3)多媒体演示船是怎样进出孔?复述这段内容。
(4)背诵这一段。
知识和技能:通过语言文字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面,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多媒体演示内洞的风景(重面看石钟乳和石笋)谈感受。
(三)总结全文。
一教学分析
2.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三)环境分析
路上外洞孔隙内洞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后绘出默示游览线路的词语,并且根据这些词语绘出游览线路图。
明艳宽敞窄、小黑、奇、大
1.理解外洞、内洞的特面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四年级语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实用19篇)篇二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
(二)中心思想。
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三)文章结构。
全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节),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
第二段(第2、3小节),写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先写山后写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引出描写的重点双龙洞。
第三段(第4、5、6、7小节),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
第4节先写在洞口观山的感受,然后具体描写外洞,写出外洞口“宽”内“大”的特点。最后又提到泉水,交代了泉水的流向。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第5节写作者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形,这一节写得很详细,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写泉水的来路,承接上文,自然过渡,引出下文。第二层介绍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第三层写小船的形状,使人对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确的认识。第四层介绍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办法。第五层写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感觉。先写作者穿过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准备,再写作者穿过孔隙时的感觉,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6、7小节写作者游览内洞时的情景,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写“黑”,“内洞一团漆黑”。第二层写“奇”。借着汽油灯光,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钟乳和石笋”。第三层写“大”。“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第四层写水“源”。“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点出了双龙洞已到尽头。这一段主要写内洞“黑”、“奇”、“大”三个特点。
第四段(第8节),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这篇文章段落分明,条理清晰。一是按游览顺序划分段落;二是另有一条水线在串连着全文,因而有两条线:游线和水线同时贯穿全文。
分段时,如有的学生把4节看成第三段,5节为第四段,6、7节为第五段,也就是把全文分为六段也是可以的。
(四)语言因素。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这是一个比较句,拿满山开遍的映山红与盆栽的杜鹃花相比,比的结果是山上的映山红“有精神”。“有精神”本来是形容人的,这里借用,形容花的长势好。盆栽的杜鹃花也是映山红,为什么比不过山上开的呢?山上的映山红根深叶茂,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盆栽的人工培育娇嫩而不茁壮,比起山上的映山红就显得逊色了。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是一句因果句式,溪流的流面、流速、流声都与山势有关,请看下面的析句。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因为它是双龙洞的主要景点,双龙洞也因此而得名,当然在内洞诸多的景物中先看双龙。叶老看后为什么说有点像,那么到底是像还是不像呢?两条龙蜿蜒在洞顶,是动态的描写,它们盘在那里,张牙舞爪,似要腾飞。再加上灯光摇曳,洞内水汽蒸腾,看上去真有双龙欲飞的感觉。但又因双龙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因而叶老说有点像,还是肯定了像。
(五)词语讲解。
臀部:人体后部两股上端和腰相接近的部分。
蜿蜒: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指洞顶上的石龙弯弯曲曲的样子。
明艳:本课指明亮鲜艳的色彩。
孔隙:原指小的裂缝。本课指能通过一条小船的小洞。
时而:副词。表示不定时地重复发生,有时候。
盘曲而上:盘曲,曲折环绕。课文指公路在山边盘旋,绕着圈儿通到山上。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高峻,树木茂盛。突兀,高起的样子。森郁,森林茂盛。
进:课文中作量词。平房一宅内分成前后几排,每排称为一进。课文说内洞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即有十来排房子那么大。
(六)写作特点。
课文中描绘景色的句子,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的手法,引导学生仔细赏析、体会。如“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要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双龙洞的内洞入口处低矮狭窄的奇异景象非常生动地反映出来。
课文按两点线索写的。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是“顺”的线索;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移动线索及角度都非常清晰。
(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孔隙和内洞是双龙洞的重要景观,学习“孔隙”那一节,应引导学生体会它的“矮”、“窄”、“险”。通过孔隙,险而不危,因而险中有奇、奇中有趣,着重体会心情。内洞有两个重点:一是奇景双龙,一是各种形态和颜色的石钟乳、石笋构成的洞内奇景,应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活跃他们的思维。
难点:课文中有几个难懂的句子,应引导学生弄懂它的内涵。在教材分析中已经涉及。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物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会用“稍微”、“好奇”造句。
5.了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过渡作用。
(一)课时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释题、简介作者、通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划分段落。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内容、释句、理解课文写作方法。
(二)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要求:释题、知道作者、了解游记段落划分的线索,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要求:读懂课文,掌握景物的特点,理解难懂的句子,并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
1.学生几乎都没有去过岩洞,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要播放录像带。没有条件看录像也可以看幻灯片。连这条件也不具备的,教师可搜集图片让学生看。总之,应当有感性的材料供观赏。
2.写双龙洞沿途景物要让学生懂得它在全文中的作用。不然,学生写游记,前面把看到的景物一一罗列会造成喧宾夺主,主次不分。
3.学完这课书,教师给学生组织一次旅游,可近距离的,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按游览顺序写一篇游记。
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年),原名叶绍钧,江苏关县人。他从“五四”时期开始创作,作品很多,著名的短篇小说有《隔膜》、《城中》,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1957年,他60多岁时,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和冰壶洞,写了《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这篇游记。本文是从这篇游记中节选的,节选时略有删改。原文现收在叶圣陶的散文集《小记十篇》里。
四年级语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实用19篇)篇三
1. 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学会其中9个.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写作方法.
4. 阅读与想像相结合,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5. 能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双龙洞的特点,向别人介绍某一景点.
6. 能概括地总结双龙洞的特色.
1、了解外洞、空隙和内洞的特点.
2、分清文章的主次内容并领会作者这样写的原因,从而学习其写作方法.
1、由进内洞时作者的感觉体会空隙的特点.
2、 在领会作者写作目的的基础上,学习其写作方法.
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浙江金华双龙洞的资料,教师可准备有关双龙洞风景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气氛,导入 新课
谈话导入 .(教师可从衣着上影响学生的感觉)我今天特高兴,因为叶圣陶爷爷要带我去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游览去呢!(等孩子露出羡慕的神态时接着说)你们想去吗?那好,现在我们就跟着叶爷爷到那里去看看吧!(出示课题)
二、自读课文,理清路线
1、引导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作者所游览的景点,并排列顺序.
2、找出表示作者游览景点产生变换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3、用做小导游的方法(准备好导游的工具)激励学生细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并请学生按顺序写出几个景点.板书;( 路上、洞口、外洞、空隙、内洞)
三、探讨主次,学习写法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课文.
2、小组探究文章的主次,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选材.
3、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总结:写文章时与题目关系密切的要详写,不太密切的要略写,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四、课外拓展,小笔头练习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都到过那些旅游景点,并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2、课下仿写一篇小游记.
一.细读课文,领会感情
1、回顾课文中所描写到的景点.(出示板书)
2、指导朗读课文,找出重点内容.
3、读后分析解决重.难点.
(1)、自读描写外洞的内容,找出描写其特点的句子.
"走进去......一定不觉得拥挤"
反复读这句话,用一个词总结其特点.板书:(大)
(2)、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小组探究"空隙"的特点.(小)(窄)
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告诉我们"空隙"的小呢?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空隙的"窄小".
理解空隙如何小的句子.
体验空隙如何窄的句子.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播放进空隙时的多媒体,问:如果让你躺在小船里会有什么感觉?
用语气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3)、用学习前两个景点的方法学习描写内洞的内容.
同位讨论并总结出内洞特点.(美)
从哪些地方看出它的美呢?找出你认为美的句子读一读.
(4、巩固主要内容.
用自己所感悟是情感朗读描写外洞,空隙,内洞的段落.(教师适时点拨)
(5)、其他内容
学习1-3自然段,了解路上的特点.
出示相关句子: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
"粉红色的山......眼前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时时变换调子."
指名学生朗读句子,想想,议议体会到了什么?(美)
(出示双龙洞路上的录像)
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朗读.
根据句子提问:为什么同一类的花儿山上的却比盆栽的有精神?
为什么同一条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二、回顾整体,理出线索
三、浓缩感知,张扬自我
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播放配音乐.
3、播放双龙洞景色的课件,并请小导游对其中的某一景点边看边介绍,评出优秀小导游.
四、课外拓展
给文中的几个景点的某一处写一导游词.
背诵,并仿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年级语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实用19篇)篇四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四、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
抄写词语。
一、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
感悟句子: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作适当的点拨。
三、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总结全文。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
五、指导造句,写段训练。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1)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
(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六、布置课外语文活动。
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四年级语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实用19篇)篇五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能读懂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划下来。(师副板书)。
(1)你都读懂了什么?(4人)。
(如果学生只从句段说,提前安排一人)。
板书:入山、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请你来你说你来。同学们知道得真多。
(2)那么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5人)。
[对问简单的词语,可以说:
你来谁来帮帮他?你明白了吗?
请你说你能帮他解答吗?懂了吗?
对学生有创造性的提问,可以说:
你的想法很独特!多么独特的想法呀!
与众不同,有创意。
敢于向权威挑战,了不起!]。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研究。这个问题待会解决(副板书)老师把它记下来也把它记在这。
相信这些问题讲完课文后,你就会明白。
2、(指板书)那么,在这几部分中你最喜欢哪部分,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可以自己读,合作读,还可以画画,谈体会。听明白了吗?开始。
全班汇报交流:
刚才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很高,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入山:
谁喜欢入山这部分?(字幕:2-3段)。
你来。
你准备用什么方式来交流?
生:朗读、谈体会。
开始吧!
师:多美的景色啊!
谁还想交流?
(入山时见到的溪流。字幕:将"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画线.)。
为什么喜欢?
生:用上了"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这些词,写出了溪流的变化。(课件:将4个"时而"变色)。
师:那谁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呢?
你来读。
师: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他读的怎么样?
师:那你能不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呢?生读。
(读的好时,师:你这一读,老师仿佛听见了溪流变换调子的声音。谁能读的比他还要好?生。
告诉老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生:因为山势在不断变化。)。
(读得不好时,谁来教教他?你再来试一试!如果都读的不好,师范读,加手势。师:听老师来读一读。
看谁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表扬。听老师来读。谁来和老师比赛?问: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生:因为山势在不断变化。)。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外洞:
3.师:你还喜欢哪部分?
生:我喜欢外洞,(放图片)走入里面就仿佛走进了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孔隙:
生一:我最喜欢孔隙这一部分。(课件:第4段的字幕)。
师:你准备用哪种方式来交流?
生:我准备用朗读的方法来交流。生交流。
读了这部分你有什么感受?
我感觉孔隙又窄又小。
师:从哪可以看出孔隙很小呢?
生: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课件:点击热区,将此句划线)。
谁还有?
生补充: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课件:热区--划线)。
找得非常准确。你是通过读体会出孔隙又窄又小的特点。
师:谁还想来交流这一部分?
生二:我们组是以画图的方式来介绍这一部分的。(实物投影)大家看,我把由外洞进入内洞上面的石头画得这么低,是因为孔隙很窄小,高度大概只有从人的腹部到臀部的距离。船很小,只能并列躺着两个人。船两头都系着绳子,从内洞里拉动绳子,船就进来,再从外洞向外拉绳子,船就出去。多么有趣啊!我想这大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式吧!
(师马上带头鼓掌。)你是通过画图来体会的。
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出示孔隙的动画)请看。这两位游客上船了,
刚才通过朗读、画图,我们知道了孔隙又窄又小。现在谁能把这一整段课文读一读?(出示此段的字)。
先自己练练。谁来试试?你来。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不好)。
哪儿不好?你能把这儿读一读吗?读得很好。你再把这一段读一读。
内洞:
师:你还喜欢那部分?
b.生:我很喜欢内洞。
你想以什么方式来介绍内洞(谈体会)。
生:进入内洞就好像置身仙境龙宫了。那里有蜿蜒在洞顶的双龙,还有千姿百态,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
师:你为什么喜欢它?
生:因为它形状--,颜色---。
师:你能不能用课本上的词来表示?(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师:那些石钟乳和石笋是什么样的?
生谈:形状像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
师:除此之外,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还有什么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内洞。(放内洞部分录象)。
师:他们像什么?请你来。生.谁再来说?
(如果没有谈的,师:比如猴子观海、海底捞月、哪吒闹海等)。
谁再说说?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说了这么多,现在能把内洞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特点读出来吗?(字幕:首先当然是……值得观赏。)。
先自己练一练。请你来。(一生读)同学们,他读的怎么样?自己练练,谁来?读得怎么样?老师也认为很好。喜欢读的站起来读。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暑假即将来临,阳光旅行社要招聘一批双龙洞景区的小导游。
(课件:招聘条件"熟悉各处景点,普通话标准,举止文明,待人热情大方。)。
同学们愿意来试试吗?
师:首先以小组为单位作准备,每人介绍一处景点,介绍时可以把课前收集的资料充实进来。各小组要选出最优秀的一名同学参加竞聘。
谁想来介绍入山?(找一人)谁来介绍外洞、孔隙、内洞?(四人在前面一字排开)来,(挂导游牌,发小旗)。
师:我们由金华城出发。小导游们,开始吧!
生:a(出示录象--入山图)。
导游:双龙洞属于岩溶景观,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我们现在正通往双龙洞。你们看,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是不是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真是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迎着溪流,我们继续往前走。
导游:再往前走,就到了双龙洞口,溪水就是从那儿流出来的。
师:(拍肩)该轮到你了!
生b:外洞。
我叫,大家叫我x导好了,将由我和大家一起游览外洞。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你们看,洞口的形状真像桥洞,这么宽。
导游:让我们走进去看看吧。它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这儿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像不像个大会堂。你看,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就是外洞。外洞的常年洞温保持在17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特别是在炎炎夏日,更是人们纳凉的好去处,比起天然空洞,更是过之而不可及。古人形容的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
师:谁还查找了其他有关外洞的资料?
一生读:我还知道了外洞厅北有一挂黄色"石瀑"(生出示图片)大家看,它俨然是古人衣袍,这就是传说的"吕先生藏身"景点。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隐身于此,又有传说是,有个村姑誓不嫁抢她的财主,被锁困在洞中,吕洞宾就是从这里去营救洞中的村姑的。
你是从哪儿知道的?(上网)师:利用上网来查阅资料是一种便捷的方式,可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生c:孔隙。
导游:(图)我叫,大家叫我x导好了。请看,这就是孔隙,可以容下一只小船进出。……这就到了内洞。
生d:内洞(录象)。
导游: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双龙洞内最神奇的自然景观--内洞吧!大家看,洞顶上有两条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那边是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你可以依据其形状自由想象,即使不比作什么,我觉得也很值得观赏。如果你在内洞转一圈后,你会发现内洞比外洞大得多。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游览。
师:导游工作结束了,现在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表现?
祝贺你们。
1、(指副板书)这些问题你明白了吗?
2、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课后,请同学们用做诗、画画、唱歌、写广告语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双龙洞的喜爱,下课。
四年级语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实用19篇)篇六
1.抄写生词。
2.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造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结合板书: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二、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你最想了解哪个景点?选择其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提供自学提示:
1、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自己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3、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吗?
三、汇报自学情况。
(一)“洞口”部分。
1、“洞口”的特点是“宽”。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板书:宽](相关句子)。
2、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打比方。
(二)“外洞”部分。
1、“外”洞的特点是“大”。[板书:大]走进去,……一定不觉得拥挤。(相关句子)。
2、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打比方。
(二)“孔隙”部分。
1、“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险”。[板书:窄、矮、险]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1)船大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2)对进洞方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3)对自己感受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学生互相补充,各抒己见。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和经过。
3、学生继续就这一部分进行朗读汇报,互相评论。
教师重点指导以下两组句子的朗读。
(1)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了一声“好了”,船就慢慢移动。
(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指出要重读的词语,以强调作者的感受(作者的描写方法),突出孔隙的特点。
4、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复述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
(三)“内洞”部分。
1、“内洞”的特点是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相关句子)。
2、课件出示,欣赏体会。
3、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
教师重点指导以下句子的朗读。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也很值得欣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作者游览双龙洞路线,领略了沿途的美景和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那么,你能总结一下作者是怎样写好这篇游记的吗?(1、按游览的顺序写。2、抓住特点有重点地写。)。
五、拓展阅读:《鼎湖山听泉》。
课后教学反思:
本课有一个重要目标是解决“从课文中获取游览的各个地点,画出游览路线示意图,从而归纳本文写作顺序。”学生从文中获取信息时,大多数学生能抓住“洞口、外洞、内洞”对于“沿途、孔隙、出洞”的提取比较困难,在引导上我还需多下功夫。当学生把整个路线梳理出来后,就能很容易概括本文是按照游览顺序介绍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四年级语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实用19篇)篇七
1、会写13个生字,重点把“簇、额、蜒、乳”等字写规范、漂亮;理解“明艳、突兀森郁、孔隙、蜿蜒、变化多端”等词语的意思。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按照游览顺序画出游览线路图,简要概括出景物的.特点。
4、了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过渡作用。
【教学板块设计】。
第一课时。
一、板题导入(3分)。
这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一起到浙江金华去游玩,课题是——(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简要回忆学过的游记,知道游记一般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驯顺写的(移步换景),如:颐和园。
3、交流收集的有关双龙洞的资料。
二、交流自主学习情况,扫清字词障碍(9分)。
1.学生交流自主学习反映出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1)难读:突兀森郁、孔隙、臀部等。
(2)难写:簇等。
(3)易错:额、蜿蜒。
2.课件出示读记。
浙江油桐一簇臀部稍微额头。
擦破蜿蜒石钟乳依据源头浓淡。
突兀森郁变化多端。
3、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意图】此环节是为了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学而教。
三、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顺序。(15分)。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根据自读印象从课文内容、表达情感方面随意说。)。
2、再读课文,按照游览顺序画出游览线路图,简要概括出景物的特点。
(1)教师引导。
教师读第1段,第2段首句,提炼出游览顺序的关键词——金华—罗店—入山。
教师边读课文2、3段边指导学生把握句意,体会过渡句的重要作用——“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2)小组合作,完成游览示意图,画出过渡句。
形式:1人读,其他听读,关键处停下来画词句,完成线路图。
交流、展示。(方法指导:检查完善,不遗漏;过渡句的提醒)。
【意图】此环节是考虑到了文本的特点(游记类文章),根据文本的特点选取了教学的价值。为单元的习作“我们的校园”做好铺垫。
四、默读课文,概括景物特点(10分)。
1、默读4—7自然段,批注出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2、交流:
洞口:宽。
外洞:大、高。
孔隙:小、矮、窄。
内洞:黑、奇、大。
【意图】此环节是为了真正让学生掌握概括景物特点的方法。
五、总结全文,谈谈收获(3分)。
总结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
预设:写作顺序、过渡句、边读边想概括景物特点等。
【意图】此环节重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内化于心。
四年级语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实用19篇)篇八
教学要求:
1、了解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制作一张游览示意图。
3、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读第一段。
1、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2、释题。“记”是什么意思?
3、读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
1、激趣。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习字词和课文的情况。
三、理清顺序。
1、看,这是什么?(出示小红旗小黄帽)谁用的?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现在,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想当的都来当吧,现在,你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让一个女生起立)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教你一个方法,可以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怎么画?细细读课文,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句来画。例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一组板演。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你这个导游当得真好,这个旅游帽作为奖品奖给你。
四、学习第二段。
1、刚才就我一个游客太冷清了,你们还是陪伴我一起来当游客吧。现在让我们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你注意欣赏沿途景物。(出示相机)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你们也带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且配上解说词。(出示一张照片做例子)拍镜头时,要拍一个你最喜欢的景物,配解说词时,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读2——3段。
2、学生自由朗读2——3段。
3、讨论。
(1)你拍了什么镜头?为什么拍了这了这个镜头?随学生出示图,补充介绍:映山红花色众多,有紫红、红、桃红、粉红、橙、金黄、雪青、纯白等颜色。
(2)还有谁也拍了这个镜头,你们愿不愿意来一次配解说词的比赛。
(3)猜一猜,油桐开的花是什么颜色的?出示图。
(4)出示实物,新绿。
4、看到大家拍了这么多的镜头,我也憋不住了,我让你们看看我拍的镜头,不过,我有一个问题。(出示问题: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与双龙洞有什么关系?)播放录象,看完后讨论。指导朗读。
6、景色美,文章美,我们来把它背下来,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背给同桌听。
五、课堂总结,作业。这堂课,我们游了路上,又游了洞口和外洞,玩得开心吗?今天回去,把你的见闻告诉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四年级语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实用19篇)篇九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年段阅读教学内容标准是: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
本组课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并以他们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山水,那充满神奇色彩的天然溶洞,那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那奇特的新疆天山风光,犹如一幅幅画卷,带我们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
古诗词、散文游记,多样化的文章体裁,丰富多彩的语言,一定能引起孩子们阅读的兴趣。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课文中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有着很强的表现力,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仔细咀嚼,余味无穷。教学本组课文,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对于精彩的语段,要熟读成诵,积累优美的词句。
本组教材除课文外,还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积累描摹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搜集自然风光的图片、文字资料。通过这些语文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1—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2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全文是按游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游双龙洞的路上见闻,游外洞、内洞、出洞。从外洞进入内洞的情形,采用了借其他事物、人物的感受及心理活动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重点把“簇、额、蜒、乳”等字写规范、漂亮;理解“明艳、突兀森郁、孔隙、蜿蜒、变化多端”等词语的意思。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按照游览顺序画出游览线路图,简要概括出景物的特点。
4.了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过渡作用。
【教学板块设计】。
一、板题导入(3分)。
这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一起到浙江金华去游玩,课题是——(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简要回忆学过的游记,知道游记一般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驯顺写的(移步换景),如:颐和园。
3.交流收集的有关双龙洞的资料。
二、交流自主学习情况,扫清字词障碍(9分)。
1、学生交流自主学习反映出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1)难读:突兀森郁、孔隙、臀部等。
(2)难写:簇等。
(3)易错:额、蜿蜒。
2、课件出示读记。
浙江油桐一簇臀部稍微额头。
擦破蜿蜒石钟乳依据源头浓淡。
突兀森郁变化多端。
3.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意图】此环节是为了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学而教。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顺序。(15分)。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根据自读印象从课文内容、表达情感方面随意说。)。
2.再读课文,按照游览顺序画出游览线路图,简要概括出景物的特点。
(1)教师引导。
教师读第1段,第2段首句,提炼出游览顺序的关键词——金华—罗店—入山。
教师边读课文2、3段边指导学生把握句意,体会过渡句的重要作用——“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2)小组合作,完成游览示意图,画出过渡句。
形式:1人读,其他听读,关键处停下来画词句,完成线路图。
交流、展示。(方法指导:检查完善,不遗漏;过渡句的提醒)。
【意图】此环节是考虑到了文本的特点(游记类文章),根据文本的特点选取了教学的价值。为单元的习作“我们的校园”做好铺垫。
三、默读课文,概括景物特点(10分)。
1.默读4—7自然段,批注出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2.交流:
洞口:宽。
外洞:大、高。
孔隙:小、矮、窄。
内洞:黑、奇、大。
【意图】此环节是为了真正让学生掌握概括景物特点的方法。
四、总结全文,谈谈收获(3分。
总结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
预设:写作顺序、过渡句、边读边想概括景物特点等。
【意图】此环节重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内化于心。
四年级语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实用19篇)篇十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时间:20xx年2月16日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同桌两人轮流读文,议自然段意。
3、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景色的?
(2——3)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
(1)“新绿”“映山红”什么意思?
(2)“或浓或淡”什么意思?
(3)“明艳”什么意思?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
(4)“时而”什么意思?
四、练习朗读第二三段。
1、各人自由读,想象景色。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预习,想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教学时间:20xx年2月17日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了解外洞和内洞及孔隙的特点。
2、体会祖国山河景色的秀丽。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2、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二、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三、讨论外洞特点。
1、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四、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
“蜿蜒”什么意思?
五、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一部分写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七、布置作业
练习背诵从外洞进内洞的那一段。
教学时间:20xx年2月20日
执教教师:颜朝阳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指名背诵从外洞到内洞这一部分。
2、指名说说外洞和内洞的特点。
二、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
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本文作者不仅写了洞,而且写了水。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阅读思考,同桌互相讨论。
3、集体讨论。
板书: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流下山
三、小结:
课文把双龙洞的特点写得很具体,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
四、学生轻读课文。
五、复习生字词。
六、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四年级语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实用19篇)篇十一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全文按游览顺序记叙,可分为三段。第一段即第一自然段,写“我”游双龙洞的时间和出发地点;第二段从“出金华城”到“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写从金华到双龙洞的路上;第三段从“在洞口抬头望”到结束,写游洞。全文脉络清楚,层次分明,满篇皆画。学习这一课,培养学生用文字描述景物的能力是重要内容。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设想。
一要多读。读什么?1.读修辞特点比较突出的句子。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对比)“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比喻)“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到左右和下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了额角,擦伤了鼻子。”(夸张)此外,好的句子像“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都可让学生多读。2.读感情色彩较浓的句子。如,“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内洞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等。3.还可让学生读文中的重点段落,如路上、孔隙、内洞等段。指导学生读上面这些句子、段落时,除范读外,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想、边读边想。如,读去双龙洞路上一段,可让学生先读,再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公路是什么样子的,山上映山红、油桐是怎样生长的,溪水出山是怎样一种情况,山色怎样,然后再读。就这样反复读、反复想,一直读到眼前能呈现出画面为止。另外,对该读重音的字句,也应指导。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象桥洞似的”“……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等。总之,只要注意读,注意引导学生读一次,达到一种目的,学生就会渐渐读出味来,读出“门道”来,百读不厌。
二要精讲。讲写作方面的技巧、特点。一是文章的内在联系。本文除按游览顺序写外,文中还处处写到溪流。从入山到外洞、孔隙、内洞,无处不溪流,好像作者的游览,处处追寻着溪流的“足迹”,使文章自然而然地串了起来,也使人看到了作者游览时不断探求双龙洞“奥秘”的兴味。二是本文特殊的表现手法——借用具体化的事物和感觉到的情况去描画观察到的情况。如,写孔隙情况,作者不直接说孔隙多大、多高、多宽、多长,里面的情况怎么样,而是用人们所常见的东西比喻说明。说孔隙的高低宽窄用了“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的小船呢?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无法容纳第三个人”。写孔隙内的情况,用感觉去写:“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了额角,擦伤了鼻子。”写外洞的大小形状:“像桥洞似的”,“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个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等等。这样写,把许多抽象的东西都形象化、具体化了。三是分析文章的脉络层次,篇章结构。讲时可作如下板书:
(一)四月十四日,去游。
前五公里(略)金华-罗甸。
(二)路上。
后五公里(详)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满山映山红。
油桐一丛一簇。
山土粉红。
溪水:时而……。
时而……。
时而……。
时而……。
洞口外山突兀森郁。
外洞洞口桥洞似的。
洞内像大会堂。
(三)洞内宽 两人并排仰卧的小船。
高 仰卧恰能通过。
孔隙 长 约二三丈。
光线 昏暗。
一团漆黑。
洞顶 双龙(青、黄)。
洞内 石钟乳、石笋。
内洞 形状多端 颜色各异。
大小比外洞大得多。
十来进房子大。
溪流上源在深黑处。
四年级语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实用19篇)篇十二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描写了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表达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脉络清晰,语言朴素,真实可感。单元专题的内容是:“壮丽的祖国河山”,专题的学法是:“学习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教学目标:
1、认识“浙、臀”等6个生字;会写“浙、桐”等13个生字;。
理解“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蜿蜒”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教学难点:感受溶洞的奇观,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只听教师讲说。因此,我这节课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启发引导法,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做到“会学”。在具体语段中,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重点词语品味法、朗读法。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四至八自然段,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之前我们游览过美不胜收的广西桂林,今天我们要去一个特别的地方——金华的双龙洞。同学们有谁去过或了解过这个地方呢?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浙江金华,欣赏金华的双龙洞,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观。(揭题)。
1、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记载)。
2、本文是一篇游记,这篇游记是叶圣陶老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设计说明:教师激情导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把学生带。
入课堂的情景中。简介文章是一游记,让学生大致了解游记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学生读生字新词。提醒学生注意的读音:浙、臀、稍:引导学生正确书写:簇、蜿、蜒。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的长句和生字词比较多的句子,看看他们是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3、课文整体把握: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什么,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自学后小组讨论。
4、汇报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课文先写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从而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结构顺序。(板书)。
设计说明:课标中年级的目标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里我让学生通过自学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又引导理清文章的结构顺序,体现中年级的学段特征和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入手的原则。
(三)精读部分课文,品读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
(2)汇报交流: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探究第二、三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读二自然段,思考:
a、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都看到了什么?
b、勾画出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读后,同桌间。
讨论交流。
(2)汇报交流。
a、学生边作答,教师边板书:
景物——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
特点——各色、粉红色、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艳。
b、“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觉得眼前一片明艳?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4)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a、溪流有哪些特点,圈出重点词语。
b、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还会时时变换调子?
(5)汇报交流。
先让学生说出溪流的特点,再出示“随着山势,溪流时而溪声还会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学生发现这句话的特点: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板书)。
(6)指导朗读:播放音乐,男女生对读。
整段话的对读:女生读写溪流特点的句子,男生读剩余句子。
设计说明: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通过引导学生自读思考抓重点词语,播放音乐、激情朗读,感悟作者通过排比、拟人等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溪流的特点。既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又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7)课堂练习: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写句子。
设计说明:把课堂上学习到的句式,进行迁移运用,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描写了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我们学习到作者运用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溪流的特点,语言朴素,真实可感!那么,双龙洞是怎样描写的,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1、写生字。
2、继续课文,搜集有关金华双龙洞的资料。
3、写一段你去旅游时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四年级语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实用19篇)篇十三
今天,我有幸和学校全体语文老师在网上欣赏了“第九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获得者江西省甘密老师的优秀课例《记金华的双龙洞》,甘密老师结合游记文体的特点,引领学生理文序、清结构,以段为例领悟写法,迁移运用,得意、得言、也得法,很好地实现了以篇达类、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目标。听完这节课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老先生早年游历金华双龙洞的一篇游记。作者按照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真实记录了自己的游览见闻和感受,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甘密老师的开篇教学先声夺人,先引领学生画游程图,再理清写作顺序,并且清晰课文结构,使学生高效地把握了游记文体特点,了解了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紧接着直接切入“过孔隙”一段进行教学。从“孔隙窄小”的特点入手,深入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的?便于学生体悟写法,迁移运用。读是输入,写是输出。最后甘老师让学生根据武夷山一线天的景观进行仿写。从课堂上学生的练笔情况看,语言运用的目标有效达成,高效地实现了当堂实践一课一得、以篇达类的目标,真可谓言、意、法兼得也。
四年级语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实用19篇)篇十四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5、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石钟乳、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可以做成课件。
第一课时。
谈话,揭示课题,初识课文。
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溶洞,叫双龙洞。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听朗读录音。
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细读,了解游览顺序。
1、导语:“就听一遍,大家肯定觉得不过瘾,现在我们来细细学习。”
学生自读,要注意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并用“……-”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并随机让学生读读这一段,注意正音,指导读顺,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如:仰卧、臀部、水程等词语。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板书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3、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分别请6名学生来读对应的段落,注意不多读也不少读)。
课堂作业。
1、认读生字、生词并书写,遇到疑问随时发问。
2、随机利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双龙洞的石灰质岩石及其形成的石钟乳、石笋。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默写生字词。
2、读课文。这节课我们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阅读,体会路上景色。
1、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
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心情。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2、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人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下山中的春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色彩多明艳啊。
3、感悟课文写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丈词的妙用)。
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1、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洞,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宽、高、大)。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森郁”:树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3、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4、这里作者又-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
(它仿佛是向导,作者顺着溪流游览。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1、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齐读。
看课件外洞由近及远的镜头,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3、默读第五白然段,想一想: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
谁来读读,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
你觉得哪些语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这种紧张的心情,能把它背出来吗?
复述或者背诵这一自然段。
第三课时。
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a、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读,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b.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
小结。
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
质疑问难。
课堂作业。
1、背诵、摘录精彩语句。
2、指导造句:
时而……时而……(引导体会在描写景物、事物的形态变化时可以运用,举例提示:“大海时而……”,“舞蹈动作时而……”,“我的心情……,’等)。
即使……也……(读课文范句,体会分句间转折的意思,然后教师或学生示范造句,指导仿造)。
3、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景象奇异。
金华一罗店一路上一洞口一外洞一孔隙--内洞。
宽高大窄小黑大。
四年级语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实用19篇)篇十五
1.抄写生词。
2.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造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结合板书: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二、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你最想了解哪个景点?选择其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提供自学提示:
1、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自己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3、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吗?
三、汇报自学情况。
(一)“洞口”部分。
1、“洞口”的特点是“宽”。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板书:宽](相关句子)。
2、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打比方。
(二)“外洞”部分。
1、“外”洞的特点是“大”。[板书:大]走进去,……一定不觉得拥挤。(相关句子)。
2、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打比方。
(二)“孔隙”部分。
1、“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险”。[板书:窄、矮、险]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1)船大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2)对进洞方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3)对自己感受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学生互相补充,各抒己见。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和经过。
3、学生继续就这一部分进行朗读汇报,互相评论。
教师重点指导以下两组句子的朗读。
(1)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了一声“好了”,船就慢慢移动。
(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指出要重读的词语,以强调作者的感受(作者的描写方法),突出孔隙的特点。
4、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复述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
(三)“内洞”部分。
1、“内洞”的特点是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相关句子)。
2、课件出示,欣赏体会。
3、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
教师重点指导以下句子的朗读。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也很值得欣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作者游览双龙洞路线,领略了沿途的美景和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那么,你能总结一下作者是怎样写好这篇游记的吗?(1、按游览的顺序写。2、抓住特点有重点地写。)。
五、拓展阅读:《鼎湖山听泉》。
课后教学反思:
本课有一个重要目标是解决“从课文中获取游览的各个地点,画出游览路线示意图,从而归纳本文写作顺序。”学生从文中获取信息时,大多数学生能抓住“洞口、外洞、内洞”对于“沿途、孔隙、出洞”的提取比较困难,在引导上我还需多下功夫。当学生把整个路线梳理出来后,就能很容易概括本文是按照游览顺序介绍的。
四年级语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实用19篇)篇十六
(一)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二)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一)了解双龙洞内洞的特点。
(二)练习课文编提纲。
给课文编写提纲。
(一)复习检查。
1.同桌学生相互检查课文第5自然段的背诵。
2.教师了解学生背诵的情况。
(二)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四)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
3.练习给课文写提纲。
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刚才老师讲的写作思路,我们试着给课文写个提纲。
指导学生给课文写提纲。
作者游历了双龙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这次游历记叙下来,这就是文章的内容。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情感或说明什么道理呢,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这篇课文的中心我们刚刚总结了。(板书:表达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么做的。
作者这次游览,所见所闻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写进文章。所以必须对材料进行整理和选择。选择最能体现这次游览特点的,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挑选了山路上的景色,因为它能表现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游双龙洞的兴趣。作者挑选了洞口、外洞、进入内洞、内洞几处景物来写,因为这些都是作者游览的对象,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挑选好材料后,还要对选好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段落清晰。本文的作者是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的,同学们把作者对材料的安排按顺序写下来。
4.小结:(指黑板)这样就是一个简单的提纲。我们在写作文前,应该编写作文提纲。首先想好要表达的中心,然后选择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最后把选好的要写的内容安排好。
5.学生将编写的提纲补充完整。
(六)作业。
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四年级语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实用19篇)篇十七
今天下午两节课后我们大家又一起观看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这节获得特等奖的全国优质课视频,也是让我收益良多。
一、为了本节的关于游记的教学内容,在上课前运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几幅。
二、本次课运用了朗读和默读并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读出课文内容,这样的。
三、在生字教学时,没有单纯的直接把学生要学的生字提出来,而是把生字。
四、配乐让学生朗读课文中作者游览双龙洞孔隙那些描写内容,更能激发学。
生的情绪,使学生身临其境,仿佛亲身体验一般,这种方法也是我在多研究的;
五、在课堂教学最后,很巧妙引入福建旅游景点“一线天”让学生进行游记。
描写,这与课文内容中对双龙洞“孔隙”的描写形成呼应,既有利于学生温习课堂教学内容,又使学生的写作得到了锻炼,我觉得我应该多注意在这方面对学生的培养。
四年级语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实用19篇)篇十八
热爱旅游的同伴们,在这里你们都是小小旅游家,同时,还是小科学、小作家。这个项目研究祖国的壮丽山河。引发你们去思考、去寻找有关旅游、环保信息。
要完成这个项目,你们得扮演旅游探索家、地质学家、生物学家和作家,分别尽自己的所能去了解我国、以及世界上像《金华的双龙洞》中描写的神奇秀丽的景色,知道我国的山河的壮丽,分析保护风景名胜区的方案。
你们不但要在实践生活中留意有关祖国的风景名胜的情况,还要在相关的网站中广泛阅读有关祖国的风景名胜的资源。找出能体现你们的研究专题的语句、图片、文章,收进个人的文件夹里。你们充分的了解了,自己寻找出来的像金华的双龙洞一样的神奇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最后,每个小组仿照叶圣陶《记金华的双龙洞》的写法:按游览的顺序进行描述;抓住事物的特征;围绕中心做到主次分明。写一篇既有趣,又让人懂得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的好文章。把你发现的风景名胜介绍给别人,还要求配上这个风景名胜的图片或照片,如果能找到纪录片更好。
注意:观察景物,要抓住事物的特点,不但要注意景物的形状、大小、颜色、位置等,而且要注意游览的顺序及重点景观是什么。
建议你们先解决以下问题:
1、叶圣陶描写的浙江金华的双龙洞的地理位置,地貌怎样?
2、溶洞、石笋、石钟乳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人们为什么喜欢到这里游览?
4、由此分析,人们喜欢到什么样的景区旅游?
以下问题是你们探究的指南:
1、我们祖国有哪些风景名胜?
2、这些风景名胜的美体现在哪儿?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哪些精彩的诗词文章?
3、你们打算从那个小方面去说明我们人类对为了保护这些风景名胜所作的努力?
4、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用什么方式和手段来保护我们的风景名胜?
5、找到我们生活中或网络上介绍的风景名胜,学习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的写法,配上图,写一篇文章,作为演示稿,作为你们的学习成果。
1、分组,五人一组。并在小组内分好工,进行信息收集处理、总结。
2、每个小组设有一个文件夹,组员们收集的材料,都以文件的形式收集在文件夹里。(要花较长的时间)。
3、个人完成“建议你们先解决以下相关问题”一栏中的问题。
4、组内根据组员的兴趣分工,完成“以下问题是你们探索的指南”一栏中的问题。
5、小组内进行交流以上的学习成果。(不能单独一人完成)。
6、组长组织组员把有关信息进行归类,给每个组员分工,准备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或网页,每个小组要准备两篇以上。
7、每个小组要提一个或以上的景区保护措施的建议。
通过《记金华的双龙洞》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成为了探索家、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和作家。我要把你们的作品挂在网上,让更多的人阅读、学习,提建议,并评出“精英分子”给予奖励,并给你们的家长发喜报。
完成了这个研究项目后,你们都可以学会:
1、主动、全面的探究文学作品。
2、怎样与他人合作。
3、怎样在网上寻找有效信息。
4、通过网上有效信息,学会模仿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的写法,写一篇既有趣又是人们懂得环保益处的写景文章。
5、就自己所写的文章和文件夹里收集的信息,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相关的问题。
6、甚至还能为我国的景区保护状况提出更好的建议。
四年级语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实用19篇)篇十九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