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指在某个领域或某个主题下,被公认为典型和优秀的写作样本。以下是一些行业内的专家撰写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学习和研究。
英国文化论文范文(15篇)篇一
摘要:17世纪中叶,茶叶由凯瑟琳公主带入英国,成为英国贵族的饮品。几百年来,茶饮已发展成英国的全民饮料,由此也形成了熠熠生辉的西方茶文化。一方面,英国的文学作品推动了西方茶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英国文学作品也折射了西方茶文化的各个侧面,包括茶叶的药用价值、茶饮的美好时光以及茶事的历史变迁等。
西方国家第一次接触“茶”这一概念始于16世纪葡萄牙传教士克鲁兹所著的《中国志》。其间记述了这样的文字:“如果有人造访某个体面人家,那习惯的作法是向客人献上一种他们称为茶(cha)的饮料”。至今葡萄牙人仍然将这种饮料的发音称为cha.这是西方国家首次接触中国的“茶”文化。此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耶稣会士利玛窦神父的基督远征中国史》也记述了中国的饮茶习俗。该书风行于欧洲,较大规模地向欧洲传播了中国的茶文化。荷兰人真正地将茶叶实体输送至欧洲各国,促使欧洲产生并发展出绮丽多姿的茶文化。17世纪初,荷兰商人凭借航海优势,将茶叶从中国的厦门运至印尼爪哇,并转运至欧洲各国。到17世纪中叶,茶叶已经在荷兰、法国、德国、葡萄牙等国家作为贵族饮料流行开来。在英国,茶最初作为治疗昏迷、虚弱的药物所使用。直到17世纪60年代,英国才开始将茶作为一种饮料看待。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同时,她将一小箱茶叶作为陪嫁的一小部分带到了英国。很快,英国王室喜欢上了这种新奇的饮料,饮茶成为宫廷中最时髦的社交礼仪。19世纪代,英国开始在其殖民地印度大批种植茶树,加工后运送至英国,茶叶价格不断下降,茶叶走入了英国百姓之家。几百年的沉淀使得英国发展成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在茶叶种类的选择上,英国人偏爱红茶。这与当地海洋性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英伦三岛常年阴冷潮湿,需要用红茶的暖性进行中和。在饮茶时间上,英国人不同于中国人随时冲泡茶叶,他们一般只在上午10点-11点与下午4点-5点饮用上午茶与下午茶。这种安排是将饮茶作为休息,以舒缓上午与下午工作的疲劳。同时,饮茶时配有糕点,具有正餐前补充能量之用。在茶道精神上,中国追求的宁静与和谐,英国追求的是高贵与优雅。英国人通过饮茶彰显生活品味与精神格调。
英国文化论文范文(15篇)篇二
科技进步同时也促进了以休闲、消费和享受等为主题的文化工业的空前繁荣。早期的批判理论家马尔库塞就认为,作为控制的新形式,科学技术的控制主要体现在文化工业上,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马尔库塞详细地阐述了这种思想。他认为,由于出版复制技术的高度发达,文化工业出现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通过文化工业生产的大众文化对广大民众实现统治,大众文化是一种消费文化,也是一种缺乏否定和批判精神的文化,它使广大民众沉湎于一种“虚假的满足”之中,从而沦为“文化奴隶”,丧失了对现行制度的反抗精神。科学技术同意识形态一样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奴役性,起到统治人和奴役人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就是一种意识形态。一方面,文化再生产表现为工业文化的形式,文化失去了起源自私人领域的自主性和多样性,文化的人文意义和价值丧失,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一般商品地生产已没有什么区别,文化工业产品由于技术的可复制性,已经从根本上消除了艺术作品的个人风格,一切作品皆沦为商品,文化已经不能成为真正的文化了;另一方面,却是专家文化与日常生活实践的脱离所造成的文化贫困化。“思想的运动停留在作为理性之界限的栅栏之内”,人的'精神内在向度被削弱了,失去了自己独特而丰富的个性,是区;失去了对社会系统控制与操纵的内在反抗性,舒舒服服地成为“工业文明的奴隶”。为什么到了晚期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的扩张导致了这样的后果呢?哈贝马斯认为,关键是科学技术,特别技术是按照目的论行动的模式来运行,所追求和实现的目标是目的的合理性,技术执行着意识形态的功能。自然的统治,而作为意识形态它们实现了对人的统治。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消费中的人文缺失。一方面,文化活动失去了为人们提供娱乐和消遣、给人以精神享受的作用,使快乐变的无聊和无趣。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决定着娱乐商品的生产,控制规划着文化消费者的需要,成为支配人的闲暇时间与“幸福”的力量。
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我们要掌握他们的度,学会趋利避害。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使劳动与消费产生了分离,人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收入也愈来愈高,我们进入普遍有钱有闲的社会,这些不断的改变着人们的信念和消费价值观。然而,这种作用是相互的,信念和价值观又反过来指导人们处理经验、调节对现实的看法,甚至还会改变人们对科技成果的使用方向。
我们要建立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比如以健康、文明、科学的素质为前提的休闲型消费观,以寻求生活的真正乐趣、体现生命中潜存的自我意识为前提的文化型消费观。我们要关注民众的日常文化生活极其实践意义,为建立公共文化空间和提升大众文化品位、为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提供多种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消费不仅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更多的是体现在满足人的发展和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要,用于体验、审美、运动、健康等方面的消费也在相当程度上被接受、被实践。比如旅游是现代人普遍享有的生活方式,既促进经济的繁荣,又加强了文化的传播。于光远老先生说: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又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2]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不断衍生的社会文化以及各种文明的价值观一直在推动人们的消费观念。使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去发明和改进技术来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消费是科学技术的基本动因和最终目的,科学技术必须以消费为基础,不能只从生产者的角度来制定科技政策;还应该站在消费者的立场或者第三者的立场上,通过建设消费文化、提高消费者素质、创造消费能力等方面,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技的进步与消费文化的健康发展相一致。
参考文献:。
[1]肖浩辉,加强消费文化研究提高消费文明.《费经济》1994年第6期.
[2]于光远、马惠娣,《于光远马惠娣十年对话》.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205页.
英国文化论文范文(15篇)篇三
英国人喜食土豆,他们经常把土豆当作一餐的主食,甚至有过于面包。英国的土豆不像中国只有一两种,这里有至少不下十种的土豆,有大有小,皮的颜色也有黑的,黄的和白的,但价格都十分便宜。
在英国,最典型的路边小吃就是“炸鱼和薯条(fish&chips)”了。路边经常有很多小店都卖“炸鱼和薯条”。这里的薯条称其为薯条,不如称其为“薯棍”,因为它不像我们原来吃的薯条那么细,而是每一根都特别的粗。
听说在英国,最早选用包薯条的报纸一定是当天的泰晤士报,这样就可以一边吃着炸鱼一边看报纸了。当然,现在的薯条早已经改用干净的白纸或者纸盒装。由于“炸鱼和薯条”新鲜美味,热气腾腾,又方便快捷,几百年来,“炸鱼和薯条”就在英国成为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一道美食了。不过,有的英国人把他们当作一顿饭,而有些人就只是把薯条当作餐前小点和零食。
在英国的路上行走,无论什么时间,都经常可以看到人们手捧一个纸包,里面是浇了番茄酱或者芝士调料的薯条和一大块煎鱼。其实最有意思的就是这种鱼和薯条的包装了,尤其是在路上吃的时候,它们不是装在盘子里,而是用报纸包起来。
还有一种食品叫做“皮夹克土豆(jacketpotato)”。之所以叫做“皮夹克土豆”,是因为土豆是带皮烤熟的。烤好的土豆带着皮,颜色鲜黄,香气四溢,十分诱人,看上去就像是人穿了漂亮的夹克衫一样。把熟的土豆一切两半,底部不要切开,在里面就可以如同夹汉堡一样夹入各种蔬菜沙拉,干酪,沙丁鱼和调料,然后用勺子舀着吃。在英国,专门的连锁店出售“皮夹克土豆”已经很普遍了,因为这也是英国人喜吃的一种食品之一。
此外,普通的英国家庭把土豆买回家来,一般的吃法都是煮了或者蒸了,在午餐和晚餐的时候当做主食。在食用时,仅仅撒一些盐和胡椒就行了,什么调料都不需要。土豆在这里还可以煮熟切成小块做沙拉;由于土豆是使汤变稠、变浓最理想的用料,所以人们也经常把搅碎了作成浓汤。
国内学生在英国生活中既有中国人自己的特色,也融入了英国特有的风俗习惯。比如说英国留学生的饮食,既包括了中国小炒和面条,还不可避免的容纳了英国特色美食。民以食为天,在英国留学生的生活中,英国特色美食的身影随处可见。
在英国,一看到当地英国人个个人高马大,大腹便便,手里的薯条薯片不断,就不得不联想起他们的这种饮食习惯。是因为他们喜食土豆才如此吗-好像中国人也很喜欢吃土豆的,也许咱们对土豆的热爱还没有英国人那么“痴狂”吧。
英国文化论文范文(15篇)篇四
访问英国的人会发现最能领略当地文化地方就是传统的酒吧。但对于初来乍到的国人来说,这些友善的酒吧却有可能是潜着举止失当的危险地方。
一位人类学家和一组研究人员揭示了一鲜为人知的英国酒吧文化首先是人们在买酒方面的困难。大多数英国酒吧都没有服务员,你得到吧台去买酒。一伙意大利年轻人等了45分钟才明白他们得自己去买。这听上去似乎让人觉得不方便,却有着潜藏的意图。
在以保守闻名的英国社会里,酒吧文化的形成是为了促进社会交往。站在吧台旁边等候务的时候可以使你有机会和其他等待买酒的人交谈。在英伦诸岛上,吧台可能被认为与陌生人亲切交谈惟一完全适宜、举止适当的地方。如果你没去过酒吧,那就等于没有到过英国。这个忠告可在名为《酒吧护照:旅游者酒吧礼仪指南》的小册子中找到,这本小册子它对那些想要领略英国生活和文化核心部分的人来说是一种行为准则。问题是如果你不入乡随俗的`话,你将一无所获。譬如说,如果你们是团体前往,那最好是一个或两个人前去买酒。酒吧常客和酒吧招待员最烦的就是一伙陌生人一边聊着一边又犹豫不决不知喝什么酒好,把通往吧台的路给堵住。
礼仪。
英国人爱排队,但在酒吧里看不到正式的排队,这令人感到惊讶。酒吧招待员有本领知道该轮到谁了。你可以设法引起酒吧招待员的注意,但怎样表示则有规可循。不要大喊大叫,不要在吧台面上敲击钱币,不要叭叭地弹手指,不要像溺水的人那样挥动手臂,不要板着睑,唉声叹气,或翻动眼珠。无论你做什么,你都千万不要摇晃挂在吧台后面的铃,那是酒吧老板专用的,摇这个铃表示关门的时间到了。关键是你要让酒吧招待员看见你。你也可以举起空杯子或一些钱,但是不要摇晃。你可以显出等待、期望,甚至略带焦急的表情。
要把请字挂在嘴边,要尽量记住一些英国酒吧招待员最厌恶的事。他们不喜欢酒客拿不定主意而让别的人等着;不喜欢好多客人等着买酒而有人却懒洋洋地靠着吧台站着;也不喜欢有人等到最后才说要喝像吉尼斯烈性黑啤酒那样的酒,因为比起别的酒来,准备这种酒的时间要长得多。
一个曾花了半年时间,去了英国61,000家酒吧中的800个,拜访了50位酒吧老板和酒吧招待员以及l,000多个酒客的荷兰旅游者说:我不明白英国人是怎么给自已买到酒的。可事实上他们就能。如果你照着本文所说的忠告(tips)去做,你也能如愿以偿地买到酒。
说到小费(tips),你可千万别给酒吧招待员现金以表示谢意。正确的做法是请他们喝一杯。吧为f门的平等气氛感到自豪。给现金小费会使他们想到自己是伺候人的。
酒客的举止。
好,你现在喝上酒了,那又怎么和当地人接触呢?上酒吧的人如果有兴趣交谈的话,会用非言语方式表现出来。注意那些已经买了酒可还在吧台前转悠的人。那些已经离开吧台,找到椅子坐下的人可能只想独饮。找那些脸朝外,朝屋里看,用形体语言表示可接触的人。千万不要伸出手来笑容满面地自我介绍。对于这种轻率鲁莽的举止,当地人会因尴尬而战战兢兢,坐立不安。坦率地说,英国人不想知道你的姓名,也不想跟你握手至少在相互间尚未形成某种共同兴趣之前不会。
可以跟人泛泛地谈天气,谈啤酒,或者谈酒吧。在适当的时刻主动提出给你新找到的同伴买一杯酒。这种相互请酒是感受自己是酒吧群体中一员的关键做法,从而可以更多了解旅游点以外的英国习俗。轮流买酒分享的习俗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英国男人害怕亲密,他们难于对其他男性表示友好,举止行为上有可能多少有些不甚和善。
如果你和英国朋友在一起或者在洽谈商业合同,接待你的主人中有一位可能买第一轮酒,而你应该很快表示买下一轮的。在对方杯子里的酒还剩下1/4时,就是你该提出买酒的时候了。这轮由我买你喝的是什么?这句话在你的英语小册子里可能没有,但它却是英国语言中最有用的一句话。
英国文化论文范文(15篇)篇五
:茶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在这个期间不断的进行演变,进而形成了一系列的茶的衍生品,比如茶词、茶具等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的物质文化。将高校英语教学与茶文化结合,学生能够对这种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精神和思想所折服,继而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最终提高英语综合素养以及文化底蕴。本文就以英国茶文化与英语教学为内容,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几点研究和分析。
:茶文化;英语教学引言英语教学方式应该更加多元化,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要体现出英语的魅力,针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更加完善的英语教学模式。而茶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教学,能够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茶文化在我国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能够激发社会各阶层对英语学习的热情,茶文化与英语语言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并且深受中国人民以及西方国家人民的喜爱,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茶文化,不仅可以提升英语教学整体质量和效率,同时还能够促进中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中国有几千年的茶文化历史,并深深影响着世界的茶文化发展。其中以英国茶文化最具代表性。随着现代人对茶文化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许多院校已将茶文化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保证开展教学课程的过程中,同时讲解茶文化的背景以及文化理论,让茶文化被更多的年轻人所熟知。在开展英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西方国家同样重视茶文化,因此,可以适当引入西方的茶文化知识,让学生有一定的文化功底,才能更准确的掌握英语语言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由于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语法、句法以及语言场景的使用,教师可以以茶文化为背景,不断融入茶文化教学理念,确保学生对英语教学更感兴趣,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驾驭能力。截至目前,多所高校已将文化教育与语言教育相结合,提高了英语教学的利用价值,并确保在融入茶文化以后的英语教学课程变得更有意义。学生了解基础茶文化内容以后,可以更准确的理解英语词汇,并掌握重、难点英语语法和句法的使用方法,既保证学到了更多的英语文化知识,又可以对中国的传统茶文化进行学习和弘扬,让英语课程教学变得更有意义。
随着中国茶文化流入英国,英国本土渐渐接受了这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并将其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形成了独有的茶文化内容。
与其他学科的授课方式不同,茶文化的教学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让学生可以以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完成其他科目的学习任务。由于学生掌握了茶文化的相关内容,因此,在学习其它文化科目的同时,可以适当引荐茶文化的基础知识,并要求教师对相关茶文化历史进行讲解,加深对其他文化的印象。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化底蕴,才能在文化底蕴的基础上陶冶情操,顺利完成其他科目的学习任务。
茶文化在我国生活中十分常见,教师也在课堂上大力宣讲茶文化的内容,因此,学生有了更多渠道来了解茶文化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对茶文化进行推广。为确保学生了解更多的茶叶品种,并在推广的同时,融入自身对茶文化的理解和看法,各大院校可以在图书馆设立茶展览区,并提供相关介绍书籍,让学生完成茶文化知识的自主学习任务。适当开展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诗词大会,要求学生在大会举办之前,不断积累茶文化的知识和内容,以便提高答题过程的精彩程度。校园内部也应大力宣传茶文化的知识,鼓励更多学生普及茶文化,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茶文化的相关理论,确保我国优秀的茶文化可以传播得更快、更广。利用校园广播的宣传方式,能够迅速提高茶文化在校园的影响力,有针对性的对茶文化的知识进行宣讲,满足了茶文化爱好者的学习要求,提高了学生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
由于学生需要学习英语课程知识,因此,教师将茶文化知识在英语课堂上推广,能够弥补学生茶文化知识的空白。教师引入的文化内容以西方茶文化为主,英国的茶文化是西方茶文化的代表,为避免学生对学习茶文化知识不感兴趣,教师可以采取中西方文化结合的教学模式,既保证满足学生对汉语文学的学习需求,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传播英国茶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茶文化知识的精髓,进一步体会茶文化内容的价值。外语专业的学生需要用英语与外国友人进行交谈,在了解英国茶文化的内容以后,可以满足特定语境的交流需求,让交流的内容变得更加完整,提高了学生英语口语表达的流畅性。
与传统的英语教学课程不同,融合了中西茶文化后的教学内容,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搭建英语课程基础,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弥补知识的空缺。由于学生首先了解了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所以在对英语课程进行学习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不同的内容,并有阶段性的进步和提高。
学生想要更好的了解英语的重要内容,可以先从阅读西方茶文化文学作品开始。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言学习能力,英语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符合学生阅读能力的茶文化文学作品。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并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阅读课程,全面了解西方文化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了解英语的使用方法和表达技巧。因为这种学习方式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因此,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更多的英语知识,加强英语知识的储备量;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阅读原著,以免在进行汉英互译的过程中,受盗版错误翻译的影响。学生积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并深入了解茶文化的知识,感受作者在茶文化氛围中的思想和情绪变化,才能更真切的了解茶文化的历史价值,并进一步提高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最后,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平等的交流空间,让学生提出对阅读作品的看法,检验学生英语水平提升的状况,才能顺利完成下一步教学方案的制定任务。奥斯汀的《曼斯菲尔德庄园》、《诺桑觉寺》以及最为著名的《傲慢与偏见》进行阅读。这些作品各有各的艺术风格,且与茶文化息息相关,同时也对英国饮茶方面的风俗习惯、文化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的概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将这些作品推荐给学生,或定期的举办英语优秀作品心得交流座谈会、恳谈会等,这将使学生在作品的交流中不断的增长自己对英国茶文化以及不同区域风俗习惯、文化特征的理解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了解东西文化差异,提高学生基于英语文化理解英语知识的能力。
诸多高校开展英语教学课程,都要先让学生了解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课程的同时,有选择性的进行学习。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和规范用语习惯,才能确保学生在与国外友人进行交流时,语言更为严谨,口语表达能力明显提高。由于中英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性,所以学生在翻译时一定要注意,翻译的内容应避免与中西方文化产生冲突,避免翻译以后的文章难以被理解。教师应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英语课程教学任务。由于某些学生存在英语成绩较差的状况,因此,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茶文化的同时,为避免学生出现理解歧义或无法理解茶文化根本内涵的状况,教师需要先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在课后自行上网查阅与茶文化相关的资料,了解茶文化的起源以及相关历史背景,然后教师针对这一类学生增设培训科目,比如单独出课后复习题,让学生的个人能力有质的飞跃。学生需要谨遵教师给出的教学方法,接受教师的指导性意见,才能经过不断努力,既可以了解了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特点,又可以以英国本土的茶文化思想,完成英语知识的学习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英语专业的教学课程需要教师有阶段性的开展教学任务,也需要学生个人能力有层次的提高,才能确保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教师为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需要不断学习,并适当的将茶文化知识在课堂上进行宣讲,让学生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顺利的完成英语课程的学习任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开展茶文化的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语境,让学生的语言能力逐步提高。由于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更有逻辑性,学生学起来也更为方便,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应根据教师的指导性办法,在课堂上认真思考,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另外,学生应利用课余时间对不懂的知识进行补充,或者找老师进行询问,弥补茶文化知识的空缺。教师也应与学生共同讨论,充分了解学生的爱好兴趣,才能将制定的理论教学方法更好的应用于实际,让学生的个人成绩稳步提高。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避免在短时间内为学生灌输过多的知识内容,假如学生无法消化和理解,那么这些知识内容的讲解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开展以茶文化为基础的教学课程,还需教师有阶段地制定教学计划,让学生慢慢融入这种学习氛围,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英国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传,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文化知识,就可以从茶文化方面入手,通过优秀茶文化作品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重点、难点知识。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引入英国茶文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品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阅读西方优秀文化作品为基础,先让学生在茶文化的海洋中畅游,从而用茶文化去感染、熏陶每一位学子,丰富学生的见解,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去阅读英国优秀的著名原著作品,若存在问题,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英汉互译本,从而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英国茶文化,更好的掌握英语语法、语感等方面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1]颜学军.《失明抒怀》语言层面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12(5):2-4.
英国文化论文范文(15篇)篇六
英国自从有了茶,便有了与茶相关的文学作品。1662年,凯瑟琳公主嫁入英国皇室,带来了茶叶。1663年,英国政治家埃德蒙沃勒便创作了英国第一首以茶为主题的诗歌《论茶》。西方茶文化不断发展,英国的'文学作品也在不断折射着西方茶文化中凝结的药用价值、美好时光与历史变迁。3.1折射茶叶的药用价值17世纪初,英国的水手在中国发现茶的药用价值。几包“树叶”可以治疗病人的昏迷与虚弱。英国的水手将茶引进,并作为药物在商店售卖。茶在英国最初就以药物登上了历史舞台。此后,凯瑟琳皇后将饮茶习惯带入了英国,也十分强调其药用价值,认为时常饮茶可以永葆青春。因此,英国有许多文学作品展现了茶文化的这一侧面。英国剧作家、诗人纳厄姆.泰勒的诗歌《灵丹妙药:茶诗两篇》便是这其中典型的一篇。该诗强调了茶作为药物的重要属性。诗歌不遗余力的赞颂茶对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称茶为健康之饮,也是灵魂之饮,既能够治疗疾病,也能帮助人们变得更加美丽优雅。诗歌想象丰富,瑰丽奇绝,通过具有浪漫主义的神话传说展示了茶的药用价值。英国著名作家彼得莫妥的诗歌《赞茶诗》也十分强调茶叶的药用价值。整首诗歌将茶与酒做对比,最后希腊青春女神赫伯建议人们用茶取代酒作为日常饮品。彼得莫妥赞颂茶是甘露与缪斯,是自然的财富与令人愉悦的药物。茶是健康的承诺,又如初恋之美好。茶与酒不同,酒只能越喝越醉,对人们伤害很大;茶却是越喝越快乐,越喝越健康。最后,茶战胜了酒成为了赫伯推荐的饮品。英国的文学作品折射了茶作为药物登陆英国的最初属性。3.2折射茶饮的美好时光在英国,饮茶的时间基本固定在上午的10点到11点以及下午的4点到5点。这一段时间称为“茶歇”,以疏解紧张的工作带来的疲惫。大家品着红茶,吃着点心,精神放松,谈天说地,共度美好时光。英国的文学作品对于这种闲适温馨的时光也多有描述。乔治.吉辛的散文集《四季随笔》中便有这样的片段。“每天,我最快乐的时候,无疑是喝下午茶的时候,闲适而温馨。”“红茶的香味悠悠然飘进了书房,我放下书本,走向了客厅。”“管家走进来了,她端了茶盘与果盘,肃穆中带有几分微笑,看起来心头暖暖的。”这些文字回忆了下午茶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展现了“我”对下午茶的认可与喜爱。人们喝茶不为解渴,不为治病,心中无丝毫牵挂,忘却一切烦恼,穿着舒适衣服,吃着甜美茶点,享受恬淡的氛围。英国的散文家约翰.普利斯特里在他的散文《为乏味的客人辩护》中也有类似的描写。“黄昏时分,我点燃了炉火,也拿出了茶叶与点心。温暖的炉火映照在你我的脸上,一切都是那么和谐与舒适。”我们可以想象下午茶的美好与惬意,心中充满着温暖与憧憬。这种惬意的时光的描述与散文最为搭配。作家们往往通过散文的隽永展示饮茶的惬意,二者相得益彰。3.3折射茶事历史变迁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茶叶从17世纪中叶进入英国,已经走过了三个半世纪的历程。西方茶文化在300多年中不断发展,不断演变。这些发展与演变可以在英国的文学作品中寻找到直接的证据。最早的时候,茶叶仅为英国皇室与贵族饮用。茶叶可以作为贵族之间馈赠的礼物,甚至可以作为女性的嫁妆。在19世纪代之前,茶叶尚未在英国平民家中普及。那时,茶叶以及与茶叶相关的茶具均被平民视为奢侈品,可以作为女性的陪嫁之物。我们看查尔斯.狄更斯的长篇小说《匹克威客外传》中描写老劳伯斯对于各类茶具的态度。每到节庆、典礼等盛大场合,老劳伯斯肯定会拿出银茶壶、奶油罐、糖罐来擦拭干净,放在桌面上,美美地看着。有时,他会说,等女儿结婚了,这些美好的茶具就都是女儿的财产了。老劳伯斯十分喜爱这些精美的茶具,将其视为珍宝,并作为女儿陪嫁的一部分。然而,1826年,英国人在印度发现了大量茶树,并予以种植,使得英国茶叶进口数量大大增加且价格大幅下跌。到20世纪初,即使非常贫困的家庭也能够喝得起曾经是贵族专属的茶叶了。茶叶作为曾经的稀缺产品,飞入了英国的寻常百姓之家。这一过程在约翰.普里斯特利的散文《大众化价格》中有着清晰的描述。“只要花几个铜板,一千把锃亮的茶壶当中的一把,你便可以享受它一个小时。”“在19世纪,这些人要去昏暗的小咖啡馆,或者是小饭店,这种奢侈与闲适是他们这类人享受不到的。可是现在是20世纪,这是一座豪华的建筑物,你可以在里面喝茶,吃糕点,对谁都不羡慕。”我们看到这些文字,体会20世纪初英国平民的饮茶乐趣。
4结束语。
茶既是英国的饮品,也是英国人的生活方式,渗透于英国人民的方方面面,也展现于英国的文学作品之中。透过这些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几百年来西方茶文化的温馨美好与历史变迁。
参考文献。
[1]马晓俐.茶的多维魅力———英国茶文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英国文化论文范文(15篇)篇七
如果你要去拜访一个英国人,需要提前约好时间,英国不太喜欢有朋友突然出现在自家门口。如果英国人说anytime,也不要选择半夜三更去打扰。进房间之后,男士要摘帽子,特别是去教堂,一定要记得摘掉。
02.交友。
在英国,初次见面打招呼时,别总盯着英国人的眼睛看,对方会觉得不舒服。在正式场合中介绍两个人认识的时候,要把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职位低的介绍给职位高的,当两个人年龄、职位都差不多的时候,要把你更熟的朋友介绍给另一个人。还要注意的是,不能问女性的年龄。
03.送礼物。
如果有英国人邀请你到家里吃饭,也要提前了解一些用餐礼仪。比如:进了房间不要立马就坐,因为座位可能是主人定好的;左手拿叉右手拿刀;不要把胳膊肘放在桌子上,吃饱后把刀叉并排放在你的右侧等等。
05.守时。
英国人一向守时,到了约定的时间人却不出现,是非常不礼貌的。就算你预计只迟到5分钟,也要记得提前电话通知对方。
06.幸运数字“7”
“7”这个数字被古希腊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形容是一个完美的数字,所以如今大部分的西方国家都非常喜欢这个数字,代表着幸运和吉祥,英国也不例外。这就好比中国人特别喜欢“8”一样,因为这个数字分别代表着发财,有着很好的寓意。
07.刺穿蛋壳。
老一辈的中国人会在一句不吉利的话之后,说“呸呸呸”来赶走霉运。在英国,也有个办法来避免坏运气,那就是在说完一些事情的时候会立刻敲敲木桌。因为英国人相信小精灵住在树木里,所以敲木头的声音可以防止恶魔听到自己刚刚说出口的好运,从而防止厄运的到来。
09.伦敦塔上的乌鸦。
乌鸦在我们中国人的眼中认为是一种不祥之鸟,但是在英国恰恰相反。英国皇室认为乌鸦是宝贝,还有专门的保姆来照料。这是因为英国流传着一种传说:如果伦敦塔所有的大乌鸦离开的话,那么不列颠王国会崩溃。所以为了尊重古老的传说,现在的政府仍在塔内饲养乌鸦,相传只要塔里还有乌鸦,英格兰就不会受到侵略。
10.每月第一天早上说“兔子”
在英国的一些地方,人们相信兔子能够带来好运。如果在每个月的第一天说一声“兔子”,那么这个月就会有好运气。在英国的韦尔斯地区,人们还会用兔脚接触初生婴儿的全身,认为这会给孩子带来一辈子的幸福。
风俗文化。
1、吃饭、聊天交替进行。
到英国人家去做客,应准时赴约并准备一些小礼物,早到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吃饭时,吃完自己餐盘里的所有食物是礼貌的行为,如剩下食物,在英国意味着客人不喜欢这些食物。英国人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聊天,这时需要注意吃东西和说话交替进行。吃东西的时候张大嘴说话,都是很不礼貌的行为,所以吃饭时最好只往嘴巴里放少量食物。如果你必须张大嘴巴,最好用一只手遮住它。在英国文化中,饭后留下来进行社交谈话被视为礼貌的行为,因此聚会可能多延续几个小时。
2、付小费,不砍价。
在英国餐馆里给小费是很普遍的,因为账单里不包括服务费,通常在餐厅要按账单的10%左右支付。在英国的自助快餐店中,顾客应当自己收拾吃剩的东西,不能像在中国一样把残羹剩饭留在餐桌。中国人在买东西时都习惯讨价还价,而“砍价”在英国的商店和市场中却并不常见,即使是在地摊上。因为英国地摊上的东西价格已经很便宜,一般摊主都不会同意再降价。
3、谈话切忌拐弯抹角。
在英国谈正事或工作的时候最好直接切入主题,拐弯抹角地说话会被视为浪费时间。英国人说“no”的时候并不是要开始与你讨价还价,而是表示他们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同时,英国人是很有幽默感的,但他们在戏谑的时候,外表可能看起来很严肃,在严肃的谈话中穿插一些轻松的笑话。
民俗风情。
1、凡事情要预约。
在英国的生活中与人交往还要注意,拜访朋友前要提前通知对方,不速之客会让人讨厌。应当尽量避免在晚上10时后打电话到别人家,晚上11点后打电话很可能被英国人当作有紧急事件。英国的许多服务都需要提前预约,如看医生、理发、美容、配眼镜等。如需要取消预约时,必须提前24小时通知对方,否则可能须支付取消费。
2、社交从酒吧开始。
中国学生对英国人的印象可能是礼貌却冷淡。通常英国人不喜欢过于亲热,觉得这样肤浅而且不真诚,太多的热情和关注会让英国人感到奇怪和不自在,所以和他们建立友谊确实要花些时间。隐私对于英国人来说十分重要。个人问题,例如婚姻、恋爱关系、财政、健康等话题应当避免,除非对方是很好的朋友。另外,酒吧是英国人喜欢与朋友相聚的社交中心,中国学生可能会被邀请“出去喝一品脱”(goouttohaveapint)作为与英国学生社交的开始。
英国文化论文范文(15篇)篇八
情人节到了,最近重新整修的伦敦圣潘克勒斯火车站展示一对情人的雕像。
在情人节之际,一个反对皮草制品的慈善组织在爱丁堡宣传。
许多英国人都会挑选一张情人节卡片送给挚爱的亲人。
连互联网搜索引擎谷歌也将主页改成情人节图样。
英国最受瞩目的情侣就是即将结婚的威廉王子和凯特,祝福者将他们的图像投射到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上。
同样是威廉和凯特,但这张模仿知名朋克海报的壁画呈现完全不同的感觉。
2月13日电2月5日,一个明媚的周日,虽然因天气突变,荷兰各地普降大雪,气温骤降,国家铁路系统又多处出现故障,但这些都挡不住旅荷中国留学生的热情,500多中国学生学者从荷兰各个城市汇聚在鹿特丹zuidplein剧场,庆祝由中国留荷学生学者联合会组织的“庆祝中荷建交40周年暨新春联欢活动“。
参加活动的学生他们中有从荷兰最北部格罗宁根、最南部马斯特勒赫特乘坐4个小时火车加电车赶来的中国学生,也有在积雪成冰的路上开车3个小时从荷兰最东部恩斯赫德赶来的大学教授,他们中有数日未眠忙于彩排的演职人员,也有充满好奇与期待的赴荷留学新生。无论大家来自荷兰那一所城市、那一所大学,是依然饱受考试压力的本硕在读生,还是在大学任职的教研人员,今天都有同一个愿望,就是在这片舞台上展示中国留荷学子的风采,在这个剧院共叙思乡之情。
今年是中荷建交40周年,荷兰人对中国文化的好奇与学习兴趣是中国留荷学生学者能够融入荷兰社会的最大原因。荷兰首相吕特在百忙之中,推荐荷兰外交部国际合作大使为在荷中国留学生录制了龙年新春祝福,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校长、格罗宁根大学校长、特温特大学校长也分别录制了对中国学生学者的问候,他们的共同心愿就是希望中荷友好关系迈进一个崭新的阶段。
此外,还有各国友人用自己的母语家乡话给中国学生带来了温暖的祝福。来自格罗宁根大学法律系的荷兰小伙乔希姆自三年前开始自学中文,并且通过了国家汉办组织的对外汉语水平考试。本次联欢会上,他与格罗宁根汉斯应用技术大学的邹颖、段欢共同弹唱了《新贵妃醉酒》,让观众们耳目一新。这是一次东西文化的结合,乔希姆的钢琴弹唱配上邹颖的琵琶伴奏,以及段欢的倾情演绎,拉开了整个联欢会的序幕。
[英国人如何度过情人节]。
英国文化论文范文(15篇)篇九
你快要去应该旅行了?或是要求英国留学了?但是却怕不懂那边的饮食文化而闹出笑话怎么办?小编就为你献上一些英国人的饮食文化供您了解。
英国人的饮食文化【1】
英式菜是世界公认的名流大菜,它历史悠久、工艺考究,很得世人青睐。
英国人在用餐上也是很讲究的。
一般的英国家庭一天通常是四餐:早餐、午餐、午茶点和晚餐。
有极个别地区的人还要在晚上九点钟以后再加一餐。
英国人讲究口味清淡,菜肴要求质好量精,花样多变,注意营养成分。
他们喜欢吃牛肉、羊肉、蛋类、禽类、甜点、水果等食品。
夏天喜欢吃各种水果冻、冰淇淋,冬天喜欢吃各种热布丁。
进餐时一般先喝啤酒,还喜欢喝威士忌等烈性酒。
中国茶叶自从十七世纪传入英国,当时的英国人不懂得饮茶,竟把茶叶当成好吃的菜吞下肚子。
但当他们了解之后,便和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改过去只喝咖啡、啤酒等饮料的习惯。
如今,真正的英国人都有早上喝“被窝茶”,午后喝“下午茶”的习惯。
并一般以红茶为主。
英国人的早餐通常在七点到九点之间,他们少不了喝麦片粥,此外还有咸肉、鸡蛋、面包、果酱等食品。
午餐通常在下午一点左右。
有各种熟肉、沙拉、面包、饼干、奶酪、黄油等食品。
以为下午大多数人还要工作,所以绝大多数人不在进餐时喝烈性酒、晚餐一般在晚上7点到8点之间。
主要食品为汤、鱼、肉类、蔬菜、布丁、黄油、甜点、水果以及各种酒类和咖啡。
这是极为讲究的一餐,因而时间也较长些,至于午茶点一般都在下午四点左右。
早餐
传统的英式早餐有煎培根、香肠和煎土司。
这叫做“煎食”。
但现在多数人都很忙,没办法每天都吃这种丰盛的早餐,所以现在最流行的早餐种类有:
·一碗玉米片加牛奶;
·一些优格加新鲜水果;
·土司涂果酱,通常在早餐时喝茶、咖啡、或果汁。
英国人仍在周未享用传统的英式早餐。
各个旅馆或饭店,尤其是大家所熟知的家庭式旅馆(b&b's)皆有供应传统的英式早餐。
午餐
英国人的中餐很快就解决,不像意大利人,通常午餐只需三十到四十分钟,许多英国人吃三明治,或许是因为三明治是英国发明的。
通常人们早上在家做好三明治,然后在午餐时间食用,三明治是英国人的便当。
同样受欢迎的午餐为烤马铃薯。
点心在英国相当普遍,特别是巧克力,且特别在早上约十一点和下午三点。
英国儿童是世界上吃甜食最甚者,这使得英国牙医非常忙碌。
晚餐
晚餐是一天中的主餐,且通常有两道菜--肉或鱼加蔬菜,之后有甜点(也就是布丁)。
英国小孩都知道在吃布丁前要把肉和蔬菜吃光光。
冷冻熟食在英国相当普遍,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微波炉,且通常英国人(尤其是学生会买一份冷冻熟食,放进微波炉,边看电视边吃--这叫做吃“电视晚餐”。
外国食物也相当受英国欢迎。
超市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印式、中式、意式、希腊式和日式食物--事实上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食品。
晚餐后通常要来上一杯茶(当然要加牛奶!)
英国人的饮食文化【2】
英国人的饮食习惯首先是对喝茶情有独钟,清早一杯“床前茶”,便开始了一天的茶饮。
多数英国成年人在被问到“你要喝什么饮料”时,回答都是“tea forever(永远都是茶)”。
英国人平均每人每天要喝5杯茶,每年喝掉的茶叶占世界茶叶出口市场总销量的1/3。
英国人的饮食习惯对世界的两大贡献是,发明了下午茶和炸鱼薯条。
街头仍然到处都是卖炸鱼薯条的快餐店,但想喝到“真正”的茶就难了。
英国的旅游指南上写着,想喝“真正”的茶只能去迎接富裕游客的高档宾馆,或去还没有使用袋泡茶的英国本地家庭。
所谓喝“真正”的茶,要先把茶壶放进热水里加热,所谓的“稳一稳”,然后放进产自印度大吉岭或阿萨姆邦、肯尼亚、斯里兰卡的茶叶,加开水,泡好后,倒进茶杯,加牛奶,最后放糖。
想在 sainsbury's或其他超市、商场买到茶叶可不容易。
twinings、jackson、whittard等著名牌子的茶叶被放在货架最下方,顾客视线最先触及的地方摆着各种经济实惠的大包装茶叶包。
这些茶叶包经济到每个小茶包都没有那根拴着标签的线绳。
想买漂亮的金属盒装茶叶,只能去机场的免税店。
现在,英国人把茶包直接扔进马克杯,沏上开水,泡一会儿,用勺或一把不锈钢夹子把茶包取出扔掉,然后才喝茶。
在英国,有名目繁多的茶会、茶宴,人们相聚喝茶、谈天说地。
英国人的饮食习惯偏好喝茶,并乐此不疲。
大多数英国人在就餐时很注重仪态,几人聚坐一桌,客气寒暄,彬彬有礼,轻声笑语,杯盏无声。
总之,再难吃的食物摆上他们的餐桌后,他们也笑容以对,吃的优雅而快乐。
英国人的饮食习惯还有个特点就是他们非常在乎喝酒。
说到喝酒就不能不提当地的酒吧文化,我个人对此文化说不上有什么好感。
它的确古老,但到今日却越发激情。
它把白天的无聊转化成晚间的迷醉,又把迷醉发挥到疯狂。
刚才在餐桌前交杯换盏的绅士小姐们转眼间便成了衣冠不整的醉汉,好像在这种气氛下大家会有一个共识,这里的醉态并不影响到你的声誉和地位,大家一律平等,在酒精的作用下尽情发泄生命。
等到明早醒来,你还是那衣冠楚楚的绅士和小姐。
英国人的饮食习惯在一些朋友眼中似乎有点奇怪,不过入乡就要学会随俗,在保证身心健康的情况下,大家不妨也尝试一下英国人的饮食,也许能发现其中的美妙之处呢。
英国人的饮食文化【3】
早午餐
100年前那些英国人,越有钱吃早餐的时间就会越晚。
在清晨英姿飒爽地猎狐后,回到庄园里,一边享受“迟到”的早餐,一边读书、聊天、调情,分享打猎的收获,直到晌午。
为了表示吃这顿饭的尊贵性,当时上流社会杂志便专门创造了这个词语——将breakfast(早餐)和lunch(午餐)合在一起成了brunch(早午餐)。
后来,这最初属于王室贵族阶层的绅士淑女们周末猎狐后的丰盛早午餐,慢慢也被普罗大众效仿。
这是自然,没有学习与模仿,人类文明不会进步,英国王室自古以来就是大不列颠人民生活方式的典范,只要是王室的生活,上层阶级就会效仿,慢慢的平民百姓自然也会跟进喽。
对于英国人来说,早午餐吃的是一种态度!的'确,这个世界上最有腔调和艺术感的东西,基本上都是英国人折腾出来的,这个民族一向被认为“不会做饭”,可是,在把吃饭这件事情上升到社交、幸福感、仪式感上,他们真的是无敌!
英国人的食物,或许是这个世界上受到嘲讽最多的了。
不过英国人可以用“术业有专攻”来反驳,不信你来看看英式早午餐的标配:
烤吐司英式早午餐的主食,烤过的面包片可以搭配诸多食物,也可以配上黄油、奶油、果酱和蜂蜜。
煎蛋单面煎叫sunny side up,双面煎半熟叫over easy,双面煎全熟叫over hard,在国外吃早午餐你会很需要这些词汇的。
烤番茄整只或者半只番茄烤熟,是英式早午餐中最经典的蔬菜,酸甜开胃,又富含营养。
培根—整条培根用小火煎脆,在常规配置中属于口味最重的,几乎可以用来搭配早餐里的所有食物了。
香肠西方传统的香肠,有一定含量的淀粉,一般用煎的方式烹饪,是英式早午餐的主力,适合胃口比较大的人。
烤蘑菇蘑菇烤熟或煮熟后,搭配的酱汁通常有奶酪,令香味与口味更加丰富。
当然,经典的早午餐里还会有几片蔬菜沙拉的。
英国文化论文范文(15篇)篇十
女王的臣民不轻易说不,从天气开始。英国人喜欢以天气为话题攀谈,就像美国人文你好吗,中国人文吃饭了吗一样。谈天气时,要掌握的窍门是,一定要统一对方说的话。
和英国人说话需要听弦外之音。如果英国人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中国人可能认为他接受了我的看法,但他们实际的意识是我不同意,也不想再继续讨论下去了。英国人如果说很有趣,实际上是玩转地表达不相信。如果英国人说,我基本同意,谈判桌上的对方以为离成功不远了,但他表达的意思是根本就不同意。
英国是各阶级分明的社会,从口音和用词就可以听出来。《新概念英语》第一册第一篇说,如果没听清对方的话可以用pardon,但其实平民才会这么说,上流阶层只会说sorry。
英国人有很多不成文的礼节。比如,他们认为吃饭时接电话是非常无礼的事情,俱乐部里都规定不能使用电话。在和人吃饭时,拿出手机当着对方的面关掉,是显摆,我非常忙,但我重视你,所以关掉电话。而真正上流社会的人,是在见到对方之前,就把电话关掉。英国人也爱说客套话。如果他说,你一定要来吃晚饭,那么接下来只会让别人空等。它们的意思是这不是一个正式的邀请,我只是想表达礼貌而已。
和夸夸其谈的美国人不同,英国人认为夸耀自己,尤其是自己的财富,是非常让人不齿的行为。在公共场所谈钱是万万不可的。在酒吧里给小费,美国人会拿出一张钞票,当着大家的面卖弄地塞到对方手里,酒保也会高声道谢。英国人的做法是,要酒的时候含蓄的问一句,你自己也来一杯吗?心领神会的酒保会选一杯比较便宜的酒,加在账单上,然后等到下一次跟客人目光接触的时候,举起自己的那杯,表示感谢。
虽然要和英国人交朋友不容易,但一旦搞清楚他们说话的潜规则,真正和他们交上朋友,却可能是保质期很长的友谊。
英国人打交道有这三大禁忌:
旅游礼仪。
到英国旅行,需注意当地的所有车辆均沿马路的左侧行驶。英国人遵守纪律,即便是几个人上车,他们也会自觉地排队上车。在英国坐出租车,一般按10%左右付小费,将小费列入服务费帐单的饭店不必另付小费。在主人家中作客数日,视情况付给提供服务的佣人一些小费。
商务礼仪。
到英国从事商务活动要避开7,8月,这段时间工商界人士多休假,另外在圣诞节,复活节也不宜开展商务活动。在英国送礼不得送重礼,以避贿赂之嫌。在商务会晤时,按事先约好的时间光临,不得早到或迟到。英国工商界人士办事认真,不轻易动感情和表态,他们视夸夸其谈,自吹自擂为缺乏教养的表现。
餐饮礼仪。
英国人在吃饭时忌讳碰响水杯,有些人认为,如果刀叉碰响了水杯,而任它发响不去中止便会带来不幸。所以吃饭时,避免刀叉器皿碰撞出声。万一响了,用手捏一下,使它停止作响。
英国文化论文范文(15篇)篇十一
美国:节日:国旗日,林肯纪念日,愚人节。饮食习惯:美国人不吃动物内脏,吃生东西多,牛肉通常是6分熟的.。他们吃蘑菇不吃木耳。宴请老外,青菜,鸡肉牛肉土豆水果,外加点心和冰淇淋则可。
印度:节日:甘地纪念日,洒红节,丰收节。饮食习惯:比欧洲人更加喜欢吃大米、蔬菜和调味品。几乎每道菜都用咖喱,咖喱鱼、咖喱土豆、咖喱菜花、咖喱饭、咖喱汤……每个餐馆都飘着咖喱味。
日本:节日:建国纪念日,宪法纪念日,海之日。饮食习惯:日本料理以鱼、虾、贝等海鲜品为烹饪主料,并有冷、热、生、熟各种食用方法。日本人很讲茶道,餐前餐后都喜欢喝茶,特别喜欢喝清茶。
英国:节日:圣星期六,圣帕特里克节,复活节。饮食习惯:在英国人的食物中马铃薯替代米饭作为主要的碳水化合物。午餐在下午1~2点之间,以炸薯片、汉堡包、热狗、三明治、可乐为主。
英国文化论文范文(15篇)篇十二
茶原产于中国,5000多年前首先由中国人发现。茶是在哪一年传到英国的呢?据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交易资料表明:1644年英国开始有茶的记录,英国水手(sailor)自东方回国时,都会带回茶叶。伦敦咖啡馆开始卖中国茶叶,喝茶者越来越多了。
英国人有每天上午和下午喝茶的习惯。上午10点和下午4点时常常聚在一起喝茶,吃三明治(sandwich)。
英国人喝茶很讲究。为了保持茶的温度(temperature),茶壶要盖上厚棉套。有人说,茶壶套(teacosy)同雨伞一样,是典型的英国生活方式的体现。
有的英国人认为,一天最美妙的时刻就是睁开睡眼坐在被窝里喝茶,既不洗脸也不刷牙。他们说,盥洗后再喝茶,味道就差多了。他们习惯一次喝一杯,不像中国人一杯接一杯地喝。
据说,茶是英国人消耗量最大的饮料。平均每个英国人每天要喝3杯半茶,全国每天要喝掉2亿杯的茶。人均茶叶消耗量居世界前列。但英国并不产茶,所需茶叶都是从印度、斯里兰卡(srilanka)等国进口。
英国文化论文范文(15篇)篇十三
英国饮食总体以清淡为主,不喜欢吃辛辣、油腻的食品。
英国的饮食比较注重营养均衡,在每天的日常饮食中都会有大量的新鲜蔬菜和水果,肉类以鸡肉牛肉等为主,忌吃动物肝脏,肥猪肉等。
早餐。
在英国早餐一般喝粥或牛奶,配有面包鸡蛋等食物,量不是很大。
午餐。
英国的午餐极其简单,一般是一份“打包午餐”,通常是一个三明治,一包薯片,有少量的水果。
调查显示英国的.上班族花在午餐的时间一般不到五分钟,其简单程度可想而知。
由于午餐过于简单,英国的下午茶便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这也成为英国比较独特的饮食习惯之一。
下午茶。
英国的下午茶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下午茶有可口的三明治,各种面包甜点,还有奶油和果酱涂抹的烤饼等食物。
另外便是饮茶了,英国的茶水以红茶为主,也有其他种类的茶可根据个人口味来选择。
正式的下午茶一般垒成三层架构的形式,最下一层是放置各种口味的三明治,中间一层是英国传统的点心司康饼,最上一层是小蛋糕和水果等,吃的时候从下往上开始。
晚餐。
英国的晚餐比较正式,有鱼和烤肉。
在用餐前英国人习惯饮用少量的酒水,英国的威士忌在全世界也是较为出名的。
由于饮食习惯的不同,英国和中国的饮食差别还是比较大的。
在英国可以吃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美味,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也可以自己做饭吃,在英国可以买到各种食材。
英式厨艺。
英国菜制作方式有两种:放入烤箱烤、放入锅里煮。
做菜时什么调味品都不放,吃的时候再依个人爱好放些盐、胡椒或芥茉、辣酱油之类。
炸鱼薯条制作起来方便快捷,还有着悠久的历史,对英国人来说,生活中无法拒绝,感情上难以割舍!
英国文化论文范文(15篇)篇十四
英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往探索。在我游览英国的日子里,我对英国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以下是我对英国文化的一些体会。
首先,英国人注重礼貌和谦和的待人态度,这是我在英国感受到的最明显的特点。无论是与商家交谈还是与路上的行人打招呼,英国人总是保持友好和亲切的态度。他们习惯用“请”“谢谢”等礼貌用语来表达自己的谦逊与感激之情,这让我深感这个国家充满了温暖和宽容。
其次,英国人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和艺术。不论是伦敦的国家艺术馆还是剑桥大学的图书馆,我都能感受到英国人对于艺术与知识的尊重。不仅如此,英国人还鼓励年轻人去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在街头巷尾,我常常能看到年轻人在演奏乐器、绘画或者朗诵诗歌,这种对艺术的培养和鼓励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接着,英国有着浓厚的体育文化。无论是足球、板球还是橄榄球,英国人对体育有着极高的热情和投入。在英国的许多城镇和村庄,你都可以看到年轻人和老年人一同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他们热爱体育,注重锻炼身体,这也有助于他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不仅仅是一项娱乐活动,对英国人来说,更是一种生活哲学。
此外,英国人还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英国的早餐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餐,如维多利亚蛋糕、烤面包配烤菜等等。英国人还喜欢喝茶,将茶视为一种社交的方式,与家人、朋友共享美好时光。此外,英国人对于食物的味道和质量也有着较高的要求,他们喜欢食材新鲜、菜肴精致的料理。在英国,美食是一种文化,而不仅仅是填饱肚子。
综上所述,英国文化以其独特与多元的魅力让人难以忘怀。英国人的礼貌和谦和、对艺术和知识的尊重、对体育的热爱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食物的品质要求等方面都影响着英国的文化特点。通过体验和了解英国文化,我对这个国家的人民更加欣赏和尊重。希望将来有更多的机会再次回到英国,继续感受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英国文化论文范文(15篇)篇十五
一看文章题目,也许有人会问:遇到什么大官司了?受了多大委屈?要告什么人?的确,提起“官司”,我们可能会联想到某些熟知的艺术形象,如关汉卿笔下的窦娥,评剧中的刘三姐,张艺谋电影中的秋菊……说实话,碰上官司的人毕竟是极少数,也很少有人跟“上诉”沾边。普普通通老百姓,安安稳稳过日子,谁想走上法庭呢?然而在英国,为了一件小事,我们却“告”了人家一把。前年夏天,我带女儿来英国剑桥与丈夫团聚。女儿刚刚在国内读完小学,到英国后要继续接受教育。8月下旬的一天,我们去郡政府给女儿报名,希望女儿能到柴斯特顿中学就读,9月初这里的中小学就要开学了。按照预约时间,我们一家人准时来到接待室。不料,负责此事的史密斯女士告诉我们,柴中已经满员,女儿只能去离家较远的曼纳中学。“那什么时候能转学?曼中离我家太远,我们又没有汽车……”我忧心忡忡地说。史密斯女士宽慰我们道:“我先把你女儿列入柴中候补名单,一有空额,马上就可以转入。当然,等待时间的长短,要看你女儿在候补名单上的位置以及学校的接收能力……”人家说得合情合理,我们也不好继续唠叨,曼中离我家有一英里的路程,让女儿骑自行车我们不放心,于是每天步行上学,我和丈夫早晚轮流接送。从家里到学校需要25分钟,这就意味着女儿每天路上要花50分钟,而我们接送每天要花100分钟。这样折腾一个月,我们有点招架不住了,而且一些朋友告诉我们,柴中的学习条件、师资力量以及校风都要比曼中好。于是,我们再次给郡里打电话,试图让他们理解我们的难处。电话里传来的问话很令人惊讶:“你们提出上诉了吗?”“什么?哦,没有。”“如果不满意,你们有权上诉,我会把表格寄给你们。”“只有这个办法了吗?”“是,要不然只有耐心等待。”听了这番话之后,我和丈夫开始讨论是等待还是上诉的问题。一位在英国居住多年的朋友告诉我们,一定要试一试,因为英国人很怕投诉。既然别无妙计,那就试一试吧!我们终于递交了上诉信。11月下旬,郡里寄来了一封信,把“开庭”的日期和地点通知了我们。12月10号,我们又收到了郡里寄来的一大包材料,里面有一本厚厚的《中学生家长须知》、柴中提供的有关资料,以及我们与郡政府之间往来的所有电子邮件的打印件和信函的复印件。12月14号是“开庭”的日子。早上,我和丈夫特意梳妆打扮了一番,丈夫扎上领带,穿上黑色羊绒大衣,我也换上了一套西装套裙,略施粉黛,两个人看上去都非常正式、端庄。其实,我们心里却一直在敲小鼓。去郡政府的路上,还在讨论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丈夫说:“恐怕希望不大,柴中已经满员,怎么会再往里塞人呢?”我说:“既然走到这一步了,就得硬着头皮去争取,况且我们也有我们的理由。”“那是当然,自己先没了底气,怎能让人家信服?”两个人互相鼓励,心里似乎踏实了些。9点20分,我们来到了郡政府,说明了来意,登记处发给了我们每人一张胸牌,让我们坐在门厅里等候。不一会,来了两位西装革履的先生,微笑着向我们作自我介绍,一位来自郡政府,他说他将代表剑桥郡和柴中申辩;一位是郡里聘请的律师,主要是监督整个陈述、答辩过程、并决定过程是否符合法律程序,但他不参加投票。我们一起上楼,来到三楼一间宽敞明亮的会议室。里面已有三人稳坐于宽大的会议桌前,坐在中间的是一位中年女士,名叫埃米・约翰逊,右边是一位老先生,左边是一位中年男士。他们三位就是今天受诉小组的成员,类似于法官和陪审团。我们上诉能否成功要由他们三人投票决定。人少厅大,给人一种空荡不安的感觉。互致问候之后,我和丈夫踌躇着不知该在哪里落座,约翰逊女士微笑着说:“请便,坐哪儿都可以。”我们就近坐下,坐在我们这边的还有郡里那位先生,律师坐在三位小组成员和控辩双方之间。约翰逊女士接着说:“请不要紧张,这并不是非常正式、严肃的辩论。”很显然她是今天的主席,但令人纳闷的是,她面前的牌子上却写着“非专业成员”。我想起郡里寄给我们的材料,上面说,按照规定,受诉小组由三名成员组成,其中有两位非专业成员,还有一位是学校教师。今天他们的人员安排正是按此规定执行的。据说,学校教师主要从孩子和学校两方面来评判哪一方陈述更“合理”,“非专业成员”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门外汉”,他们只根据个人感觉判断哪一方更“合情”。约翰逊女士首先向我们介绍在场的每一位成员,受诉小组成员中,那位中年男士和约翰逊女士一样,也是“非专业成员”,那位老先生是一位退休教师。环顾四周,小组成员、律师和郡政府代表,个个衣冠得体,正襟而坐,但并不冷峻可畏。每个人都面带微笑,显示着十二分的善意和真诚。约翰逊女士介绍完程序后,受诉开始。首先由郡里那位先生代表剑桥郡和柴中陈诉拒收理由。只见他手持校方提供的一叠厚厚的材料,侃侃而谈:一、目前学校已经大量超员,全校学生人数比规定的招生数超出近百人;二、学校的教学楼正在维修,缺少教室,某些课如食品技术课不得不停上;三、师资短缺,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关照;四、校方资金不足,不能使每个学生受到应有的教育,有悖“充分发展”的原则……。不得不承认,学校的理由非常充分。我在心里暗暗叫苦:今天的官司恐怕打不成了。虽然我们有自己的理由,但我们的.困难毕竟只是个人的困难,小小的家庭在一个拥有一千名学生的国立中学面前算什么呢!此时,我心里不由得紧张起来。看了看丈夫,他却不露声色地听着,似乎比我冷静得多。轮到上诉一方开始陈述了,丈夫开始不紧不慢地表述我们的理由。第一是客观原因,我家离学校太远。每天上学,孩子路上耗时多,家长接送更是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虽然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丈夫不经意地开了个玩笑,大家都笑了。),但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如果能转到柴中上学,孩子步行六、七分钟就到,也不用父母接送。第二是主观原因,关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只有一个孩子,家里没有小伙伴,孩子希望附近有几个好朋友,放学后或者周末可以在一起玩儿。但附近的孩子都在柴中上学,不在同一个学校,很难成为朋友。所以,女儿每天都感到很孤独,长此以往,我们很担心她的心理健康。陈述完毕,控辩双方开始互相提问,受诉小组成员也问了一些问题,诸如来英国多久了,学校对孩子功课是否有特别辅导,孩子喜不喜欢她的学校等等。借着这些提问,我们又继续补充了一些转学的理由。四十分钟之后,辩论完毕,约翰逊女士宣布受诉结束。她微笑着告诉我们,三天后将把受诉小组的决定寄到我家。最后,大家互相道谢告别。出得门来,我和丈夫相视而笑。虽然我们还不能预知结果,但上诉时正式而友好的气氛让我们感觉很舒服。12月17号早晨8点,“啪达!”一声,一封信从家门的投信口中飘落下来。我们一家三口争先恐后地冲向门边,捡起那封信,果然是郡政府寄来的。匆匆忙忙地撕开,只见里面赫然写着:“校方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你们的上诉成功了!”如今,女儿每天都高高兴兴地自己步行上学、回家,节省了我和丈夫好多时间。一家人去了一块心病,感觉很顺畅。说实话,这件事的成功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也许是因为出国时间不长,对于英国人如何看待事情、如何解决问题还不熟悉,也许是因为对于自身的境况缺乏信心,我们自始至终对上诉一事心存疑虑,谁对结果都没把握。其实,不管上诉结果如何,这件事都会引发我们的一些思考。在英国,一件小事也有章可循;个人利益有时并不亚于集体利益;人们对待一件事情,不仅看它是否符合规定和原则,也看它是否符合常情常理。让专业人士和非专业成员共同决定一件事,也许就是要二者兼顾吧。我想,要是我们中国也有一些类似的组织和机构,帮助老百姓解决不大不小的问题,该省去多少麻烦啊!但又一想,这样的机构要做出公正的决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首先要有制度保证,还要求工作人员公正无私,这也许正是目前我们所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