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编写的指导教学文件。接下来为大家提供一些小学教案范文,希望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小学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反思(实用19篇)篇一
《大青树下小学》》这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以下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我设计了“民族风情展示会”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环节。我搜集了体现少数民族风情的图片让同学们观察:学生们兴趣很高,知道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许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和睦相处,共同生活,了解了不同民族的风俗人情。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美丽的学校共同学习。
学生在阅读中转换、补充、生成。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充分来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
例如对于边疆的民族小学学生上课的情况,课文中并没有写具体,只写了他们动听的读书声,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空白点,让学生来说说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上课时的情景。孩子们有的说:“他们听得目不转睛。”有的说:“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有的说:“他们读的书声朗朗。“有的说:“他们积极举手发言,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朗读是任何一门语言课都非常重视培养的一种能力,它是任何一个没有语言障碍的人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一堂没有朗朗读书声的语文课无疑是充满遗憾的。在这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用自豪、赞美的感情来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刚开始,我用提问的形式问学生:“那些民族小学的同学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学校的?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我先让学生自己体会读,然后在指导课文朗读时,老师充满激情,与学生一起体会作者对《大青树下小学》的赞美与自豪的感情,教师讲得很动情,学生读得很投入。课堂效果也达到了。但自我感觉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还是显得不够精炼。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过渡语言、激励语言、提问语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教师细心斟酌、精心设计。这样,才能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快乐地学有所得!
小学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反思(实用19篇)篇二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钟声敲响了。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吴然,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小学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反思(实用19篇)篇三
1、知识与能力:
能根据课后生字词的注音熟读课文,扫清生字词,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能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并且在课文中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词语,与同桌交流,说出理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校是怎样的,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关注到具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习作的乐趣,
1、教学重点:让学生扫清生字词,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什么样子的。
2、教学难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学校,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习作的乐趣。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到来了,今天早晨起来吃过早饭之后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
生:上学。
师:是的,要背上小书包上学校,走进美丽的校园里你们开心吗?
生:……。
师:你们的校园是什么样子的呢?在学校里会发生哪些事情呢?
生:……。
师:同学们能积极的发言,老师感觉到你们的校园生活是很丰富的,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大青树下的小学,看看这个校园是怎样的,小朋友们在这个校园里都会做些什么事吧!
(二)认识字词,熟读课文。
师:同学们翻开课本第2页,读课文,根据第4页课后生字的注音扫清课文里的生字词,有不会的可以问老师,也可以问同桌。(3分钟)。
生:……。
师:同学们对生字词掌握得如何呢?哪位小朋友愿意挑战一下呢?
(出示课件的生字词,先让学生读,然后再出示拼音,紧接着老师领读,同学之间互读)。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生字词,那现在老师为大家范读课文,感受一下大青树下的校园。
(三)感受情境,讨论学习。
师:现在老师给你们五分钟的时间,同学们再细细的品读课文,感受这所小学的特点,并找出你喜欢的,或者是你认为具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桌讨论。
生:……。
甲生:……。
师:学生甲说他认为“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大青树下的小学写活了,所以他认为很新鲜,很精彩。
乙生:……。
师:学生乙认为第三段的内容都很精彩,写出了上课时间校园里仅有学生读书的声音,显得校园安静。下课时间还有好多小动物一起玩耍,感觉这个校园很有生机。
丙生:……。
师:回答的真棒,总结的很全面,看来你是有认真听讲的。
(四)拓展学习,相互分享。
生:……。
师:那你们校园是什么样子的呢?谁能分享一下?
丁生:……。
……。
师:听了各位学生的分享,现在老师也来分享一下“我所在的小学是在乡间的拐角处,刚进大门是个小卖铺,径直走的小路两边全是松树,我每天在办公室里和同事分享心得,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学习玩乐,孩子们很听话,我也很喜欢他们。”
生:……。
小学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反思(实用19篇)篇四
一、导入。
1、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3、教师配乐范读。
三、试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提示一下。
四、分组朗读,小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晨、绒、服、装、读、影”。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晨”是上下结构,注意“辰”要拖着“日”,相互要结合紧凑。
“绒”是左右结构,由“纟”和“戎”组成,右边的“戎”共六笔,不要漏写。
“服”的“月”字旁要瘦一些。
“装”是上下结构,书写要紧凑。
“读”是左右结构,右边是“卖”,不是“买”。
“影”是左右结构,右边三撇,写得匀称。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通过朗读感悟民族小学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完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d、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4、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c、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小学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反思(实用19篇)篇五
今天用了两节课教学本单元第一篇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新的教材,新的班级,新的年段,第一次接触总有很多不足。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把‘爱读书’种植在孩子们心里”的作家吴然,这是一篇构思巧妙、语言朴实优美、画面和谐、情感真挚的儿童散文。
构思巧妙表现在短短的四百多字,蕴含了丰富的信息:这是一所多民族融合的边疆小学;写了学生们上学、上课、课间等多个特定的景象;结尾自然,借景抒情,令人回味。开篇第一句话,是一个长句,很长的句子,却没有给人冗长的感觉,它像是一个自然变换的镜头,镜头随着不同方向远景的移动向同一个近景聚焦,让读者跟着文字看清楚了从不同方向走来的小学生属于不同的民族。这句话为后面的内容做足了铺垫,也给读者带来了阅读期待: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后面的内容正是循着这个思路展开的。
把这样一篇儿童散文呈现在学生面前,它的学习价值表现在哪里?教师如何再从学习的角度来解读这个文本?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回答的问题。
开学第一课,班里21个孩子对课文做了多次朗读,我组织齐读五次,学生自由读课文若干次,这个班的孩子相对内敛,比较乖巧,读课文声音不响,课上课下都比较安静。第一堂课上,我花了近二十分钟进行生字词教学和课文朗读:齐读生字词、组词读、解释个别词语的意思、开火车读,拓展与“绚丽多彩”相类似的词语。遗憾的是,我忘记了进行生字书写指导,在后续的字词抄写作业中,部分学生书写不工整。
整堂课下来,我感觉我的教学方式还是偏向于高年级,对三年级学生来说似乎并不太适应。
思考、审视一个文本的学习价值,可以从这样几个维度切入。其一,学生自主阅读这篇文章时,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的关注点会在哪些方面。其二,单元重点学习目标(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能够在哪些具体词句上落实;还有,学生对“新鲜感”的关注,会指向词句表现的内容还是词句的表达方式。其三,作为三年级第一学期学习的第一篇课文,它的内容、主题等,对学生接下来的教室语文课程生活应该带来怎样的期待和定位。
学生对于“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相对陌生,个别学生能快速反应过来并找出文本中相关的句子。在第一自然段中,学生找出“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
在第二课时,我让学生拓展阅读《走月亮》《珍珠泉》《山沟里的孩子》。我选择讲解《走月亮》和《山沟里的孩子》,让学生圈画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学生对于《走月亮》这篇散文并不是很熟悉,也不太清楚什么是“走月亮”,因此在圈画语句时出现一些困难。《山沟里的孩子》这篇文章相对容易理解,我让学生自读《山沟里的孩子》,读懂山沟里的孩子学习生活的特别之处,学生也能了解其中的原因。
这堂课有太多的不足,课堂比较单调,以教师的讲述为主,学生参与度不够,发言人数较少,课堂太安静。
重新梳理:
第一步:单元导读;
第二步:学习课文:1.根据学习单自主学习生字词、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2.读懂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有哪些自己认为特别的地方;3.欣赏文章是怎样描写这所小学的(选择了哪些内容来写,哪些写法给人新鲜感),一读代讲,边读边想象边体会、品味;4.说一说自己的校园生活,关注有新鲜感的语句。
第三步:拓展阅读《走月亮》《山沟里的孩子》;。
第四步:吴然儿歌散文推荐或朗诵欣赏。
小学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反思(实用19篇)篇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坝”等10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晨”等13个字和“早晨”等21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制定依据:课后识字写字安排和“词语表”安排,和课程标准关于学段理解词语的目标要求。)。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结合资料袋和插图,一边读一边想想课文描写的画面,能说说课文描写了几个画面,是什么样的画面,了解课文内容;能找出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地方的语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感受边疆多民族小学的学习生活的美好(制定依据: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
3.能按照提示场所和开头,仿照课文,选自己学校一个场景说一说。(制定依据:课后练习。)。
4.知道什么样的词句是“有新鲜感的”,能找出这样的词句和同学交流。(制定依据: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
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4。
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
教学准备:
教师:“坝”等10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不注音),教学ppt。
学生:每人一套“坝”等10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一)认识“单元导读”。
1.初识“单元导读”。
2.了解“单元导读”内容构成,明确第一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导语:(利用ppt进行解说)“单元导读”除了背景图外,一般会有两段文字,其中的一段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一段则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让我们读读第一单元的导读,看看哪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哪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第一段文字告诉我们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第二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3)(复习默读要求后)出示任务:默读这两段话,想一想,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什么的?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4)反馈指导。
预设:
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校园的(或学校的)。
这个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有两个: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习作的乐趣。
3.小结:对了。这个单元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写校园的情况或人和事,主要的学习目标有两个:一是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因为这些有新鲜感的词句一般与课文的主题思想有关,与写生动具体有关;一是通过这个单元的习作写作过程,体会习作带给我们的乐趣。
二、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
2.齐读课题。
(二)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1.释题。
提问:同学们,读了课题,从课题你们知道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地方?(指名回答。预设课文讲的地方是小学。追问:你从课题中哪个词语知道的?预设:我从课题“小学”这个词语知道的。)从课题里,你还了解到关于这所小学的什么信息呢?(指名回答:从课题我还了解到这所小学是在大青树下面的。)。
2.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三、指导预习,梳理课文条理。(设计说明:一、课堂上进行预习,让所有学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有利于真正实现顺学而导,能有效缩小学生的两极分化。二、第三学段有个重要的教学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要“抓住要点”,就需要梳理课文条理,概括各部分内容。这虽然是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但是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所以,学习梳理课文条理,学习概括各部分内容(三年级主要是自然段。),是三年级重要的教学目标,要给予安排。再者梳理课文条理,是一项很好的思维训练的语文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力、分析力、概括力、抽象力等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
(一)指导预习,粗知课文内容。(设计说明:一、“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第二学段一个教学目标,由于几乎每篇课文都应该落实,为免重复啰嗦,没有制定在“教学目标”中,但要在每一课文的学习中安排落实,尤其是叙事性课文。二、“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的外显表现,就是能用六种基本句式表达出来。三、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既是一个教学目标,也是一个从整体入手的阅读教学策略。)。
1.出示预习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2.反馈指导。
(1)ppt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扬”“凤”“摔”。
(3)ppt出示会写字词“早晨、绒球花、服装、安静、停、粗壮、影子”复习认读。
提示:会认读的字词和会写的字词中红色的字,学习完课文,就要求正确书写。
(设计说明:一、第二学段学习的重点已转移到阅读了,因此,识字教学在通过读音教学解决了生字(会认的字)的读音,扫除了阅读障碍,就应该进入阅读的学习,充分利用无意注意来达成正确认读的目标。二、会写的字,除了认写同步的字外,其余的是已经会认读的了。这里复习认读,既是诊断性检测,又是唤起注意的操作,为阅读过程中利用无意注意记认字形做铺垫。三、关于理解会认读的字词义。按照课标的要求,学生如没有产生阅读理解的障碍,就应该视作达成理解的教学目标了。)。
3.导语:我们学习了课文会认读的字,复习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下面我们继续预习课文。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注意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会读;注意做到标点符号的正确停顿和句子中间的正确停顿。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个体操作。
4.反馈指导。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读通顺,听的同时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2)反馈预习任务3,说说从哪些语句中获得此信息。预设:
5.出示任务:同桌用简练的一两句话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相互提提意见。(评议标准:1.要包含以上回答的内容;2.语句要通顺连贯。)。
6.反馈指导。
预设: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边疆的山里的多个民族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多个民族小学,是一所边疆山里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边疆山里的小学,是一所多个民族的小学。
7.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会认读的字,复习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朗读了课文,粗知了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习,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
(二)学习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要点。
1.导语:要了解课文是怎样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首先就要了解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默读课文,结合插图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三个内容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请在那个内容开始和结束处标上“‖”。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1)第1自然段一个内容。早晨,各族小学生来到学校上学。
(2)第2、3自然段一个内容。上课了,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活动。
(3)第4自然段一个内容。这所边疆可爱的小学环境优美。
3.小结: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我们梳理了课文条理,知道课文写了三个内容,向我们介绍了这所多民族的边疆的可爱的小学:一是早晨,各民族小学生来到学校上学;二是上课读书下课活动;三是优美的环境。
四、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认识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设计说明:根据教学目标2设计这个教学环节,认识了解“有新鲜感的词句”,培养语感。)。
(一)想象“上学”的画面,初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1.导语:我们梳理了课文条理,把握了课文内容要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知识,进行新的练习了。读读第一部分内容,看看围绕着“上学”这个内容,一共写了几句话,用序号表示出来。(指名回答。预设:围绕着“上学”这个内容,一共写了4句话。)。
出示任务:(ppt出示资料袋)朗读第一部分内容,对照着资料袋,想一想: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几个画面?分别由哪些句子形成一个画面的,在句子前标上序号。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三个画面。
第1个句子是一个画面;第2、3个句子是一个画面;第4个句子是一个画面。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早晨,从各地走来了多民族的许多小学生。
“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形成“从各地”走来的画面;“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形成“多民族”的画面。
5.小结:这个句子,用了三个“从……”相似的结构的词语,和“有……有……有……还有……”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形成一定的语势,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我们叫它为“有新鲜感的词句”。
6.导语:我们接着学习这一部分,看看还有没有“有新鲜感”的词句。
7.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1:绚丽多彩的学校。
“穿戴不同”“鲜艳的服装”“绚丽多彩”形成“绚丽多彩的学校”画面。
画面2:同学们来到学校后的进行各种活动。
“向……打招呼,向……问好,向……敬礼。”形成“进行各种活动”的画面。
8.小结:除了使用相同词构成的几个相似结构词语的句子可以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外,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词句,同样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也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二)想象“读书、活动”的画面,再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1.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朗读第二部分内容,观察课文插图,想一想: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几个画面?分别由哪些句子形成一个画面的,在句子前标上序号。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三个画面。
从“‘当,当当!’”到“那声音真好听!”是一个画面;从“这时候”到“是那样好奇地听着。”是一个画面;余下的句子是一个画面。
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1:上课了,大家在同一个教室里朗读课文。
“当,当当!当,当当!”形成了铜钟敲响上课钟声的画面,“一齐朗读”“声音真好听”形成朗读课文的画面。
画面2:山林里的朋友在安静地听大家朗读课文。
“不摇了”“不叫了”“停在”“都在听”“最有趣的”好“好奇地听着”形成安静听大家朗读课文的画面。
追问:作者把什么当做同学们“山林里的朋友”了?(指名回答。预设:作者把树枝、鸟儿、蝴蝶和猴子当做同学们“山林里的朋友”了。)这些“山林里的朋友”真的会听大家朗读课文吗?(指名回答。预设:这些“山林里的朋友”不是真的会听大家朗读课文。)那作者为什么说这些山里的朋友“都在听”“好奇地听”呢?(指名回答。预设:应为作者把树枝、鸟儿、蝴蝶和猴子当成人了,成了朋友,所以作者说这些山里的朋友“都在听”“好奇地听”。)。
画面3:下课了,小鸟、松鼠和山狸看大家在大青树下活动。
“赶来看热闹”形成看大家活动的画面。
5.小结:除了使用相同词构成的几个相似结构词语的句子和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词句,可以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外,形象地模拟声音和把物当作人来写的词句,同样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也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五、小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一课有关学习内容。
(一)复习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
ppt出示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二)复习“有新鲜感的词句”。
指名回答。预设:答案见上一课的教学过程。
二、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尝试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认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一)想象“学校环境”的画面,尝试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
1.通过上一节课课文的两个内容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有新鲜感的词句”: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词句,就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接下来的学习,就要看看同学们能不能找出这样的词句相互交流了。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朗读第三部分内容,结合插图想象一下,在你的脑海里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画面?然后找出这部分的内容里中有新鲜感的句,用横线画出来。
2.反馈指导。
预设:
画面:边疆小学特有的优美环境。
3.出示任务:朗读这两个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哪些词语让你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用实心圆点点出来。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古老的铜钟”“粗壮的枝干”“凤尾竹的影子”“洁白的粉墙”形成特有的优美环境画面。
(二)小结:
我们通过课文的三个内容学习,通过认识了解和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让我们了解了一所边疆山区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也认识了解了一个新知识“有新鲜感的词句”: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词句,就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三、说说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设计说明:落实教学目标2,体现从“学阅读”到“学表达”的语言运用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阅读”,理解内容,习得方法;“学表达”内化转换和积累语言,规范言语表达。)。
出示任务:(复习默读要求后)默读课文,找一找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用上“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有……”说一说,最少要说上两点。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评议标准:(1)必须是课文中与学生所在学校不同的的相关内容,如,山里,多民族,用铜钟钟声表示,有小鸟等小动物来学校……(2)语言规范。
指名反馈检查两三个学生后,根据评议再练说,然后再反馈评议。
3.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真是一所特别的、与众不同的、边疆山区里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啊。
四、尝试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按照提示和要求进行说话练习。(设计说明:落实教学目标3。)。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后该练习)我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呢?选一个场景,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句”,按提示的开头,说一段话。
个体练习,四人小组交流互提意见,并推举一人在班上说。
2.反馈指导。
评议注意:(1)哪些句子可以怎样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句”;(2)语言规范。
指名反馈检查两三个学生后,根据评议再个体练说同桌互评,然后再反馈评议。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与词语表词语读记。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三)ppt示词语表词语,自由读记。
(四)反馈读记(注: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六、写字教学。
(一)字形教学。(设计说明:第二学段是学生写字错别字高峰出现的阶段,必须重视字形教学以提高和保证写字的正确率。通过学生回忆,进行形近字或音近字的字形比较,再通过组词,将两两比较的字的字义固定下来,是识字教学音形义相结合的体现。)。
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观察字形,思考容易与学过的哪个字混淆,同桌说一说。
3.反馈指导。
指名说并板书,然后读一读:
例:服(服装)报(报纸)静(安静)净(干净)。
4.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写错,会错在哪里。
例:“绒”,右部件是“戎”,不是“戒”。“装”,右上是“士”,不是“土”。
(二)写字指导。
1.观察并说说字的各部件相互位置,笔画的变形、退让、延伸等。
2.各写一个,反馈评议。
3.按评议对照修改,然后每个字在写两个。
七、总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八、写字练习和抄写词语表词语。
板书设计(设计说明:呈现课文条理结构,为学生把握内容要点提供帮助。)。
早晨上学。
上课朗读下课活动。
环境优美。
小学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反思(实用19篇)篇七
学生在家里呆了两个月,生活随意,注意力不集中,为了吸引学生,上课伊始,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谈发现。学生都非常感兴趣,一个接着一个的谈着自己的发现,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的服饰,印象更为深刻。学习兴趣有了,为随后开展的深入理解文本铺垫了基础。
识字和写字在中年级仍然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本课的生字较多,涉及的新词语也比较多。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认记。看到孩子们的作业交上来时,我发现大部分孩子能够写正确,而且书写特别认真,只是个别孩子书写的质量不高,写得不漂亮。写一手好字,是语文课应该追求的,应当是每节课都必须要的。
小学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反思(实用19篇)篇八
教学要求: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球”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
2.能和同学交流课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说一说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频、图片资料、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3.教师配乐范读。
三、试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提示一下。
四、分组朗读,小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晨、绒、服、装、读、影”。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晨”是上下结构,注意“辰”要拖着“日”,相互要结合紧凑。
“绒”是左右结构,由“纟”和“戎”组成,右边的“戎”共六笔,不要漏写。
“服”的“月”字旁要瘦一些。
“装”是上下结构,书写要紧凑。
“读”是左右结构,右边是“卖”,不是“买”。
“影”是左右结构,右边三撇,写得匀称。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通过朗读感悟民族小学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完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d.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3.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c.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四、抄写句子,加强积累。
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五、综合性学习。
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小学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反思(实用19篇)篇九
1.能正确认读“坝”等10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晨”等13个字和“早晨”等21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制定依据:课后识字写字安排和“词语表”安排,和课程标准关于学段理解词语的目标要求。)。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结合资料袋和插图,一边读一边想想课文描写的画面,能说说课文描写了几个画面,是什么样的画面,了解课文内容;能找出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地方的语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感受边疆多民族小学的学习生活的美好(制定依据: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
3.能按照提示场所和开头,仿照课文,选自己学校一个场景说一说。(制定依据:课后练习。)。
4.知道什么样的词句是“有新鲜感的”,能找出这样的词句和同学交流。(制定依据: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
教学目标2、3、4。
教学目标2、3。
教师:“坝”等10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不注音),教学ppt。
学生:每人一套“坝”等10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一、学习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一)认识“单元导读”。
1.初识“单元导读”。
2.了解“单元导读”内容构成,明确第一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导语:(利用ppt进行解说)“单元导读”除了背景图外,一般会有两段文字,其中的一段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一段则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让我们读读第一单元的导读,看看哪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哪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第一段文字告诉我们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第二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3)(复习默读要求后)出示任务:默读这两段话,想一想,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什么的?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4)反馈指导。
预设:
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校园的(或学校的)。
这个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有两个: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习作的乐趣。
3.小结:对了。这个单元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写校园的情况或人和事,主要的学习目标有两个:一是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因为这些有新鲜感的词句一般与课文的主题思想有关,与写生动具体有关;一是通过这个单元的习作写作过程,体会习作带给我们的乐趣。
二、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
2.齐读课题。
(二)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1.释题。
提问:同学们,读了课题,从课题你们知道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地方?(指名回答。预设课文讲的地方是小学。追问:你从课题中哪个词语知道的?预设:我从课题“小学”这个词语知道的。)从课题里,你还了解到关于这所小学的什么信息呢?(指名回答:从课题我还了解到这所小学是在大青树下面的。)。
2.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三、指导预习,梳理课文条理。(设计说明:一、课堂上进行预习,让所有学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有利于真正实现顺学而导,能有效缩小学生的两极分化。二、第三学段有个重要的教学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要“抓住要点”,就需要梳理课文条理,概括各部分内容。这虽然是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但是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所以,学习梳理课文条理,学习概括各部分内容(三年级主要是自然段。),是三年级重要的教学目标,要给予安排。再者梳理课文条理,是一项很好的思维训练的语文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力、分析力、概括力、抽象力等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
(一)指导预习,粗知课文内容。(设计说明:一、“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第二学段一个教学目标,由于几乎每篇课文都应该落实,为免重复啰嗦,没有制定在“教学目标”中,但要在每一课文的学习中安排落实,尤其是叙事性课文。二、“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的外显表现,就是能用六种基本句式表达出来。三、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既是一个教学目标,也是一个从整体入手的阅读教学策略。)。
1.出示预习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2.反馈指导。
(1)ppt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扬”“凤”“摔”。
(3)ppt出示会写字词“早晨、绒球花、服装、安静、停、粗壮、影子”复习认读。
提示:会认读的字词和会写的字词中红色的字,学习完课文,就要求正确书写。
(设计说明:一、第二学段学习的重点已转移到阅读了,因此,识字教学在通过读音教学解决了生字(会认的字)的读音,扫除了阅读障碍,就应该进入阅读的学习,充分利用无意注意来达成正确认读的目标。二、会写的字,除了认写同步的字外,其余的是已经会认读的了。这里复习认读,既是诊断性检测,又是唤起注意的操作,为阅读过程中利用无意注意记认字形做铺垫。三、关于理解会认读的字词义。按照课标的要求,学生如没有产生阅读理解的障碍,就应该视作达成理解的教学目标了。)。
3.导语:我们学习了课文会认读的字,复习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下面我们继续预习课文。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注意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会读;注意做到标点符号的正确停顿和句子中间的正确停顿。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个体操作。
4.反馈指导。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读通顺,听的同时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2)反馈预习任务3,说说从哪些语句中获得此信息。预设:
5.出示任务:同桌用简练的一两句话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相互提提意见。(评议标准:1.要包含以上回答的内容;2.语句要通顺连贯。)。
6.反馈指导。
预设: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边疆的山里的多个民族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多个民族小学,是一所边疆山里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边疆山里的小学,是一所多个民族的小学。
7.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会认读的字,复习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朗读了课文,粗知了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习,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
(二)学习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要点。
1.导语:要了解课文是怎样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首先就要了解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默读课文,结合插图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三个内容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请在那个内容开始和结束处标上“‖”。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1)第1自然段一个内容。早晨,各族小学生来到学校上学。
(2)第2、3自然段一个内容。上课了,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活动。
(3)第4自然段一个内容。这所边疆可爱的小学环境优美。
3.小结: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我们梳理了课文条理,知道课文写了三个内容,向我们介绍了这所多民族的边疆的可爱的小学:一是早晨,各民族小学生来到学校上学;二是上课读书下课活动;三是优美的环境。
四、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认识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设计说明:根据教学目标2设计这个教学环节,认识了解“有新鲜感的词句”,培养语感。)。
(一)想象“上学”的画面,初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1.导语:我们梳理了课文条理,把握了课文内容要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知识,进行新的练习了。读读第一部分内容,看看围绕着“上学”这个内容,一共写了几句话,用序号表示出来。(指名回答。预设:围绕着“上学”这个内容,一共写了4句话。)。
出示任务:(ppt出示资料袋)朗读第一部分内容,对照着资料袋,想一想: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几个画面?分别由哪些句子形成一个画面的,在句子前标上序号。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三个画面。
第1个句子是一个画面;第2、3个句子是一个画面;第4个句子是一个画面。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早晨,从各地走来了多民族的许多小学生。
“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形成“从各地”走来的画面;“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形成“多民族”的画面。
5.小结:这个句子,用了三个“从……”相似的结构的.词语,和“有……有……有……还有……”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形成一定的语势,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我们叫它为“有新鲜感的词句”。
6.导语:我们接着学习这一部分,看看还有没有“有新鲜感”的词句。
7.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1:绚丽多彩的学校。
“穿戴不同”“鲜艳的服装”“绚丽多彩”形成“绚丽多彩的学校”画面。
画面2:同学们来到学校后的进行各种活动。
“向……打招呼,向……问好,向……敬礼。”形成“进行各种活动”的画面。
8.小结:除了使用相同词构成的几个相似结构词语的句子可以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外,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词句,同样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也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二)想象“读书、活动”的画面,再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1.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朗读第二部分内容,观察课文插图,想一想: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几个画面?分别由哪些句子形成一个画面的,在句子前标上序号。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三个画面。
从“‘当,当当!’”到“那声音真好听!”是一个画面;从“这时候”到“是那样好奇地听着。”是一个画面;余下的句子是一个画面。
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1:上课了,大家在同一个教室里朗读课文。
“当,当当!当,当当!”形成了铜钟敲响上课钟声的画面,“一齐朗读”“声音真好听”形成朗读课文的画面。
画面2:山林里的朋友在安静地听大家朗读课文。
“不摇了”“不叫了”“停在”“都在听”“最有趣的”好“好奇地听着”形成安静听大家朗读课文的画面。
追问:作者把什么当做同学们“山林里的朋友”了?(指名回答。预设:作者把树枝、鸟儿、蝴蝶和猴子当做同学们“山林里的朋友”了。)这些“山林里的朋友”真的会听大家朗读课文吗?(指名回答。预设:这些“山林里的朋友”不是真的会听大家朗读课文。)那作者为什么说这些山里的朋友“都在听”“好奇地听”呢?(指名回答。预设:应为作者把树枝、鸟儿、蝴蝶和猴子当成人了,成了朋友,所以作者说这些山里的朋友“都在听”“好奇地听”。)。
画面3:下课了,小鸟、松鼠和山狸看大家在大青树下活动。
“赶来看热闹”形成看大家活动的画面。
5.小结:除了使用相同词构成的几个相似结构词语的句子和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词句,可以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外,形象地模拟声音和把物当作人来写的词句,同样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也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五、小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小学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反思(实用19篇)篇十
1.能正确认读“坝”等10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晨”等13个字和“早晨”等21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制定依据:课后识字写字安排和“词语表”安排,和课程标准关于学段理解词语的目标要求。)。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结合资料袋和插图,一边读一边想想课文描写的画面,能说说课文描写了几个画面,是什么样的画面,了解课文内容;能找出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地方的语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感受边疆多民族小学的学习生活的美好(制定依据: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
3.能按照提示场所和开头,仿照课文,选自己学校一个场景说一说。(制定依据:课后练习。)。
4.知道什么样的词句是“有新鲜感的”,能找出这样的词句和同学交流。(制定依据: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
教学目标2、3、4。
教学目标2、3。
教师:“坝”等10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不注音),教学ppt。
学生:每人一套“坝”等10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第一课时。
一、学习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一)认识“单元导读”。
1.初识“单元导读”。
2.了解“单元导读”内容构成,明确第一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导语:(利用ppt进行解说)“单元导读”除了背景图外,一般会有两段文字,其中的一段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一段则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让我们读读第一单元的导读,看看哪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哪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第一段文字告诉我们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第二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3)(复习默读要求后)出示任务:默读这两段话,想一想,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什么的?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4)反馈指导。
预设:
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校园的(或学校的)。
这个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有两个: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习作的乐趣。
3.小结:对了。这个单元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写校园的情况或人和事,主要的学习目标有两个:一是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因为这些有新鲜感的词句一般与课文的主题思想有关,与写生动具体有关;一是通过这个单元的习作写作过程,体会习作带给我们的乐趣。
二、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
2.齐读课题。
(二)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1.释题。
提问:同学们,读了课题,从课题你们知道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地方?(指名回答。预设课文讲的地方是小学。追问:你从课题中哪个词语知道的?预设:我从课题“小学”这个词语知道的。)从课题里,你还了解到关于这所小学的什么信息呢?(指名回答:从课题我还了解到这所小学是在大青树下面的。)。
2.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三、指导预习,梳理课文条理。(设计说明:一、课堂上进行预习,让所有学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有利于真正实现顺学而导,能有效缩小学生的两极分化。二、第三学段有个重要的教学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要“抓住要点”,就需要梳理课文条理,概括各部分内容。这虽然是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但是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所以,学习梳理课文条理,学习概括各部分内容(三年级主要是自然段。),是三年级重要的教学目标,要给予安排。再者梳理课文条理,是一项很好的思维训练的语文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力、分析力、概括力、抽象力等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
(一)指导预习,粗知课文内容。(设计说明:一、“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第二学段一个教学目标,由于几乎每篇课文都应该落实,为免重复啰嗦,没有制定在“教学目标”中,但要在每一课文的学习中安排落实,尤其是叙事性课文。二、“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的外显表现,就是能用六种基本句式表达出来。三、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既是一个教学目标,也是一个从整体入手的阅读教学策略。)。
1.出示预习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2.反馈指导。
(1)ppt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扬”“凤”“摔”。
(3)ppt出示会写字词“早晨、绒球花、服装、安静、停、粗壮、影子”复习认读。
提示:会认读的字词和会写的字词中红色的字,学习完课文,就要求正确书写。
(设计说明:一、第二学段学习的重点已转移到阅读了,因此,识字教学在通过读音教学解决了生字(会认的字)的读音,扫除了阅读障碍,就应该进入阅读的学习,充分利用无意注意来达成正确认读的目标。二、会写的字,除了认写同步的字外,其余的是已经会认读的了。这里复习认读,既是诊断性检测,又是唤起注意的操作,为阅读过程中利用无意注意记认字形做铺垫。三、关于理解会认读的字词义。按照课标的要求,学生如没有产生阅读理解的障碍,就应该视作达成理解的教学目标了。)。
3.导语:我们学习了课文会认读的字,复习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下面我们继续预习课文。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注意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会读;注意做到标点符号的正确停顿和句子中间的正确停顿。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个体操作。
4.反馈指导。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读通顺,听的同时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2)反馈预习任务3,说说从哪些语句中获得此信息。预设:
5.出示任务:同桌用简练的一两句话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相互提提意见。(评议标准:1.要包含以上回答的内容;2.语句要通顺连贯。)。
6.反馈指导。
预设: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边疆的山里的多个民族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多个民族小学,是一所边疆山里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边疆山里的小学,是一所多个民族的小学。
7.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会认读的字,复习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朗读了课文,粗知了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习,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
(二)学习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要点。
1.导语:要了解课文是怎样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首先就要了解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默读课文,结合插图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三个内容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请在那个内容开始和结束处标上“‖”。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1)第1自然段一个内容。早晨,各族小学生来到学校上学。
(2)第2、3自然段一个内容。上课了,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活动。
(3)第4自然段一个内容。这所边疆可爱的小学环境优美。
3.小结: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我们梳理了课文条理,知道课文写了三个内容,向我们介绍了这所多民族的边疆的可爱的小学:一是早晨,各民族小学生来到学校上学;二是上课读书下课活动;三是优美的环境。
四、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认识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设计说明:根据教学目标2设计这个教学环节,认识了解“有新鲜感的词句”,培养语感。)。
(一)想象“上学”的画面,初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1.导语:我们梳理了课文条理,把握了课文内容要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知识,进行新的练习了。读读第一部分内容,看看围绕着“上学”这个内容,一共写了几句话,用序号表示出来。(指名回答。预设:围绕着“上学”这个内容,一共写了4句话。)。
出示任务:(ppt出示资料袋)朗读第一部分内容,对照着资料袋,想一想: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几个画面?分别由哪些句子形成一个画面的,在句子前标上序号。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三个画面。
第1个句子是一个画面;第2、3个句子是一个画面;第4个句子是一个画面。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早晨,从各地走来了多民族的许多小学生。
“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形成“从各地”走来的画面;“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形成“多民族”的画面。
5.小结:这个句子,用了三个“从……”相似的结构的词语,和“有……有……有……还有……”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形成一定的语势,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我们叫它为“有新鲜感的词句”。
6.导语:我们接着学习这一部分,看看还有没有“有新鲜感”的词句。
7.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1:绚丽多彩的学校。
“穿戴不同”“鲜艳的服装”“绚丽多彩”形成“绚丽多彩的学校”画面。
画面2:同学们来到学校后的进行各种活动。
“向……打招呼,向……问好,向……敬礼。”形成“进行各种活动”的画面。
8.小结:除了使用相同词构成的几个相似结构词语的句子可以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外,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词句,同样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也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二)想象“读书、活动”的画面,再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1.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朗读第二部分内容,观察课文插图,想一想: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几个画面?分别由哪些句子形成一个画面的,在句子前标上序号。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三个画面。
从“‘当,当当!’”到“那声音真好听!”是一个画面;从“这时候”到“是那样好奇地听着。”是一个画面;余下的句子是一个画面。
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1:上课了,大家在同一个教室里朗读课文。
“当,当当!当,当当!”形成了铜钟敲响上课钟声的画面,“一齐朗读”“声音真好听”形成朗读课文的画面。
画面2:山林里的朋友在安静地听大家朗读课文。
“不摇了”“不叫了”“停在”“都在听”“最有趣的”好“好奇地听着”形成安静听大家朗读课文的画面。
追问:作者把什么当做同学们“山林里的朋友”了?(指名回答。预设:作者把树枝、鸟儿、蝴蝶和猴子当做同学们“山林里的朋友”了。)这些“山林里的朋友”真的会听大家朗读课文吗?(指名回答。预设:这些“山林里的朋友”不是真的会听大家朗读课文。)那作者为什么说这些山里的朋友“都在听”“好奇地听”呢?(指名回答。预设:应为作者把树枝、鸟儿、蝴蝶和猴子当成人了,成了朋友,所以作者说这些山里的朋友“都在听”“好奇地听”。)。
画面3:下课了,小鸟、松鼠和山狸看大家在大青树下活动。
“赶来看热闹”形成看大家活动的画面。
5.小结:除了使用相同词构成的几个相似结构词语的句子和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词句,可以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外,形象地模拟声音和把物当作人来写的词句,同样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也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五、小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一课有关学习内容。
(一)复习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
ppt出示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二)复习“有新鲜感的词句”。
指名回答。预设:答案见上一课的教学过程。
二、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尝试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认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一)想象“学校环境”的画面,尝试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
1.通过上一节课课文的两个内容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有新鲜感的词句”: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词句,就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接下来的学习,就要看看同学们能不能找出这样的词句相互交流了。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朗读第三部分内容,结合插图想象一下,在你的脑海里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画面?然后找出这部分的内容里中有新鲜感的句,用横线画出来。
2.反馈指导。
预设:
画面:边疆小学特有的优美环境。
3.出示任务:朗读这两个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哪些词语让你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用实心圆点点出来。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古老的铜钟”“粗壮的枝干”“凤尾竹的影子”“洁白的粉墙”形成特有的优美环境画面。
(二)小结:
我们通过课文的三个内容学习,通过认识了解和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让我们了解了一所边疆山区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也认识了解了一个新知识“有新鲜感的词句”: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词句,就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三、说说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设计说明:落实教学目标2,体现从“学阅读”到“学表达”的语言运用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阅读”,理解内容,习得方法;“学表达”内化转换和积累语言,规范言语表达。)。
出示任务:(复习默读要求后)默读课文,找一找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用上“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有……”说一说,最少要说上两点。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评议标准:(1)必须是课文中与学生所在学校不同的的相关内容,如,山里,多民族,用铜钟钟声表示,有小鸟等小动物来学校……(2)语言规范。
指名反馈检查两三个学生后,根据评议再练说,然后再反馈评议。
3.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真是一所特别的、与众不同的、边疆山区里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啊。
四、尝试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按照提示和要求进行说话练习。(设计说明:落实教学目标3。)。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后该练习)我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呢?选一个场景,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句”,按提示的开头,说一段话。
个体练习,四人小组交流互提意见,并推举一人在班上说。
2.反馈指导。
评议注意:(1)哪些句子可以怎样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句”;(2)语言规范。
指名反馈检查两三个学生后,根据评议再个体练说同桌互评,然后再反馈评议。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与词语表词语读记。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三)ppt示词语表词语,自由读记。
(四)反馈读记(注: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六、写字教学。
(一)字形教学。(设计说明:第二学段是学生写字错别字高峰出现的阶段,必须重视字形教学以提高和保证写字的正确率。通过学生回忆,进行形近字或音近字的字形比较,再通过组词,将两两比较的字的字义固定下来,是识字教学音形义相结合的体现。)。
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观察字形,思考容易与学过的哪个字混淆,同桌说一说。
3.反馈指导。
指名说并板书,然后读一读:
例:服(服装)报(报纸)静(安静)净(干净)。
4.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写错,会错在哪里。
例:“绒”,右部件是“戎”,不是“戒”。“装”,右上是“士”,不是“土”。
(二)写字指导。
1.观察并说说字的各部件相互位置,笔画的变形、退让、延伸等。
2.各写一个,反馈评议。
3.按评议对照修改,然后每个字在写两个。
七、总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八、写字练习和抄写词语表词语。
板书设计(设计说明:呈现课文条理结构,为学生把握内容要点提供帮助。)。
略。
小学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反思(实用19篇)篇十一
1·知识与能力:
能根据课后生字词的注音熟读课文,扫清生字词,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能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并且在课文中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词语,与同桌交流,说出理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校是怎样的,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关注到具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习作的乐趣,
1·教学重点:让学生扫清生字词,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什么样子的。
2·教学难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学校,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习作的乐趣。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到来了,今天早晨起来吃过早饭之后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
生:上学。
师:是的,要背上小书包上学校,走进美丽的校园里你们开心吗?
生:……。
师:你们的校园是什么样子的呢?在学校里会发生哪些事情呢?
生:……。
师:同学们能积极的发言,老师感觉到你们的校园生活是很丰富的,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大青树下的小学,看看这个校园是怎样的,小朋友们在这个校园里都会做些什么事吧!
(二)认识字词,熟读课文。
师:同学们翻开课本第2页,读课文,根据第4页课后生字的注音扫清课文里的生字词,有不会的可以问老师,也可以问同桌。(3分钟)。
生:……。
师:同学们对生字词掌握得如何呢?哪位小朋友愿意挑战一下呢?
(出示课件的生字词,先让学生读,然后再出示拼音,紧接着老师领读,同学之间互读)。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生字词,那现在老师为大家范读课文,感受一下大青树下的校园。
(三)感受情境,讨论学习。
师:现在老师给你们五分钟的.时间,同学们再细细的品读课文,感受这所小学的特点,并找出你喜欢的,或者是你认为具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桌讨论。
生:……。
甲生:……。
师:学生甲说他认为“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大青树下的小学写活了,所以他认为很新鲜,很精彩。
乙生:……。
师:学生乙认为第三段的内容都很精彩,写出了上课时间校园里仅有学生读书的声音,显得校园安静。下课时间还有好多小动物一起玩耍,感觉这个校园很有生机。
丙生:……。
师:回答的真棒,总结的很全面,看来你是有认真听讲的。
(四)拓展学习,相互分享。
生:……。
师:那你们校园是什么样子的呢?谁能分享一下?
丁生:……。
……。
师:听了各位学生的分享,现在老师也来分享一下“我所在的小学是在乡间的拐角处,刚进大门是个小卖铺,径直走的小路两边全是松树,我每天在办公室里和同事分享心得,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学习玩乐,孩子们很听话,我也很喜欢他们。”
生:……。
小学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反思(实用19篇)篇十二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会写“鲜艳、服装、招引”等词语;积累有新鲜感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3、体会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的含义,关注有新鲜感的句子。
4、借鉴课文第3自然段的形式,说说校园里的一个场景。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体会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的含义。
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分享资料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民族风俗。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课件:各民族图片),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选择一个你最了解或者最感兴趣的少数民族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自主选择图片进行介绍,教师引导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教师相机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2、五十六个民族,就像五十六朵花,在祖国的大地上盛开。在我国西南的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居住在一起,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工作,非常快乐。那里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学习。你知道他们共同的学校叫什么名字吗?——(生齐读)大青树下的小学。对,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这所小学去看一看。(板书课文题目:大青树下的小学)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认真听,在听清字音的同时,听懂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生自读课文,按照自学提示进行自主学习。(出示课件“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标出自然段。
(2)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
(3)读通课文。(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3、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内互相检查识字情况,交流识字方法,自主练习书写,教师巡视。
4、全班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逐段朗读课文,讨论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学习反馈:(出示课件)
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来到学校);再写(上课和下课的情景);最后写(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
四、巩固练习
打开“基础训练—《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起来闯关吧!
五、课堂总结,铺垫下文
这节课,同学们和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小朋友一样,学得特别认真。我们掌握了本课的生字新词,也理清了课文的写作顺序。那么“大青树下的小学”中有怎样的乐趣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能读通课文,认识了生字,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品读课文,去感受大青树下的小学独特的魅力。
二、汇报交流,深入探究
师:“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呢?把自己的发现与大家交流交流吧。
(“美丽、团结、欢乐、祥和”,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阅读引导。)
(一)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
1、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能体现大青树下的小学美丽的语句。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出示重点语句,相机点拨。
(1)“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出示课件:课文内容及相关图片)(大青树下的小学矗立在山花烂漫的环境中,所以说它很美。)
(2)“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重点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绚丽多彩”的意思。(颜色鲜艳,色彩多)
(3)“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出示课件:相关语句和背景图)引发学生思考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
3、范读: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读,一边想象校园的美景。
4、指导朗读,品味校园的美丽。
(1)自由练读;(2)指名读,师生评价。
(二)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团结
1、“大青树下的小学”还是一所团结的小学呢,你能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
2、学生自读,画出相关语句。
3、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出示重点语句相机指导。
(1)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这句话说明各民族的孩子,虽然穿戴不同,但是他们都成了好朋友,所以说这是一所团结的学校。)
(2)“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
老师范读,把重音放在“不同民族”“同一间教室”“一起”这几个词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民族小学的孩子们虽然民族不同,但他们团结友爱,不分彼此。)
4、教师小结:是啊,虽然民族不同,穿戴不同,但他们团结友爱,不分彼此,是名副其实的一家人。这是一所多么团结的小学啊!我们再读一读这句话,一起体会他们的团结。(生齐读)
(三)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祥和
1、课件出示重点语句:“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1)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安静)
(2)你认为这个词语用得准确吗?(引发学生质疑,如果学生没有疑问,教师再适时引导,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孩子们学习认真,而要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呢?这是从侧面烘托孩子们学习认真。)
2、是啊,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生学习认真、书声悦耳,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怎么能不是一所祥和的学校呢?让我们带着对这所小学的赞美再读一读这段话。
(对于“祥和”这个特点,学生不一定能很准确地概括出来,教师可适当点拨。)
(四)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欢乐
1、课件出示句子: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1)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指导朗读。校园里的同学多么有礼貌,在民族小学里学习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通过朗读来传递自己的感受吧!
2、课件出示重点语句: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3、指导说话:请同学们想一想,还会有谁来这里凑热闹?
用下面的句式来说说:
大青树下多热闹啊!有(),有(),还有()。他们的欢笑声把()都吸引过来了。
4、课文写了学生活动的同时,还写了许多的小动物。为什么要写这些小动物呢?(小动物的出现更加突出了地处边疆小学的特点,为学校增添了欢乐、活泼的气氛。)
三、揭示主题,升华情感
1、出示课件:“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
师:这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多少自豪和赞美的情感啊!结合我们刚才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填上最能体现你感受的词语再读一读。
课件: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____________的小学。(美丽、团结、祥和、欢乐)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填入合适的词语。
(2)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2、假如你是这所小学的学生,会对这样的学校产生怎样的情感?(自豪、骄傲)
3、指生带着自豪、骄傲的情感读这句话。
4、为什么一个西南边疆的小学会如此美丽,如此团结,如此祥和,如此欢乐?(民族之间团结互助,是一家人。)
小学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反思(实用19篇)篇十三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主要采取想象感悟法、朗读感悟法、品词析句法这三种教学方法。运用想象感悟法可以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在研读中通过换位思考体验人物的内心,丰满任务在学生心中的形象,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运用朗读感悟法可以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运用品词赏析法可以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加以揣摩、推敲、咀嚼,感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
小学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反思(实用19篇)篇十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能借助课文联系自己的校园生活,展开想象说一段校园生活场景。(重点)。
3.能借助课文中的语句和资料,了解大青树下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难点)。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板书:团结、美丽、祥和)。
1.自由读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所学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预设:这所学校学生来处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穿戴不同,却在一起上课、一起读书、一起跳舞、一起游戏,而且这儿的山林里的朋友都可以到学校听讲……。(板书:来处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穿戴不同,一起上课、一起读书、一起跳舞、一起游戏)。
小结:不同民族的学生,尽管穿着不同,但是大家一起聚集在大青树小学,快乐学习,尽情玩耍,没有任何隔阂,是真正的融为一体。
2.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
(1)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从”字开头的排比句写出小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地方。运用“有…有…有…还有…”句式,体现了这所学校的民族特色,表明学校的学生多,而且都是来自不同的民族。因为这句话说明各个民族的孩子,虽然“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所以说这是一所团结的学校。)。
从本段中,你找到的新鲜词句分别是什么?
(新鲜感的词语: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和德昂族;新鲜感的句式:排比。)。
(2)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
“不同民族”“同一间教室”“一起”这几个词语,老师为什么要读重音?(这几个词说明孩子们虽然民族不同,但他们团结友爱,不分彼此。)。
(3)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句话,你想象到了什么情景?
这句话描写了孩子们课下玩耍的情景。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小鸟、松鼠、山狸写成了会看热闹的人,说明孩子们生活得很幸福,突出了孩子们的愉快心情,同时小动物的出现更加突出了边疆民族小学的特点,为学校增添了欢快、活泼的气氛。
(4)请你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大家在大青树下是怎样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的,并选择其中一项写一写当时的情景。
预设: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跳得可精彩了!一会儿像是孔雀在林中散步,一会儿像是在小溪边喝水、梳理羽毛……一只只小孔雀美丽极了。
(5)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选择一个场景,想象画面写一写。
预设:操场上,“丢沙包”的同学玩得可真起劲。两头丢包的同学密切合作,向中间的同学发起猛攻。中间躲包的同学非常沉着,眼睛盯着沙包飞来的方向,左躲右闪,蹦来跳去。沙包飞来了,只见一个同学轻巧地一抬腿,沙包“嗖”地从裤腿边飞了过去。沙包从背后飞来了,他猛一转身,来个海底捞月,抓住了沙包。躲包的同学胜利了,他们蹦啊跳啊,心里多么欢畅!
小结:这所学校学生来处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穿戴不同,却在一起上课、一起读书、一起跳舞、一起游戏,他们团结友爱,不分彼此,是名副其实的一家人。这是一所多么团结的小学啊。
这还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美丽的学校)从哪儿看出来?
1.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
你从哪儿读出了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
从“绚丽”一词读出。“绚丽”的近义词是“美丽”。不同民族服装各具特色,读到“绚丽多彩”眼前就出现各民族的小学生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装点得更加美丽。
2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这后面的省略号说明了什么?你们认为校园里还有哪些景物?想象画面。
小结:校园外山花烂漫,校园内高大粗壮的大青树,婀娜多姿的凤尾竹,千姿百态的各种野花,翩翩起舞的蝴蝶,还有在校园里各式各样的鲜艳的服装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在课文中用笔画出你觉得新奇的词语或者句子。
(1)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小组交流:读到这些词句你眼前出现的画面?
(边读课文边想象,在脑海中就会出现学生不同方式向小鸟打招呼,有的……有的……有的……向老师问候的画面,以及敬礼的样子。)(新鲜感的表达方式:排比、拟人。)
(2)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对窗外景物的描写,突出了“安静”二字,小动物静止不动是为孩子们的书读得好听所吸引和不忍心打扰孩子们的学习,感受到孩子们读书读得认真,读得入情入境,读得有声有色。)。
小结: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生学习认真、书声悦耳,人与动物,人与环境融洽相处,真是一所祥和的学校。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民族小学的自豪与赞美之情。(板书:民族团结友爱)。
1.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排比手法的运用。)请找出相关语句。
“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2.使用排比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排比的修辞使文章读起来有节奏感,琅琅上口,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比如上句写出了学校生活的美好,表达了孩子们来到学校时的欢快心情,深化了民族小学团结欢乐的特点。
3.运用排比的手法需要注意些什么?
(1)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
(2)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不得少于三项,彼此为并列关系。
4.照第1自然段的样子,用上“有…有…有…还有…”写一个排比句。
预设:公园里的人真多,有玩耍的小孩、有锻炼的老人、有认真看书的少年、有热恋中的情侣还有热衷于摄影的摄影师。
这篇课文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的情景,让我们体会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之情。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同时,我学习了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的方法。
1.边疆大青树下的小学为什么会如此美丽、团结祥和、欢乐?(因为民族之间团结互助,是一家人。)。
2.是啊,正因为我们都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幸福,如此欢乐!大青树下的小学才会如此美丽,如此团结、祥和!请同学们学唱歌曲《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3.让我们一起再听《爱我中华》。
本课推荐阅读《孔雀舞》《落满霞光的竹林》。
(一)阅读《孔雀舞》:
1.说说《孔雀舞》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从短文中找出描写喊凤和小孔雀深厚感情的句子。
(二)阅读《落满霞光的竹林》,完成趣味语文。
1.请用一个词概括句子的意思或心情。
(1)这个傣家小姑娘的心里,像有一群花翅膀喜鹊做了窝,关不住的笑啊,飞上眉梢,溢出嘴角。——(快乐)或(眉开眼笑)。
(2)她的眼睛蒙上了薄薄的雾,笑声也失落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了。——(悲伤)。
(3)依香给自己的嘴巴上了锁,旁人就是挖空心思也别想猜着。——(守口如瓶)。
2.“泉水清亮,没有小依香的眼睛亮;芒果甜蜜,没有小依香笑起来甜蜜。”
这句话作者用了(b)的写作方法。(a比喻b对比c拟人)。
1.这所学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材课后题第2题。)。
2.读到“绚丽多彩”,我眼前出现这样的画面:
1.推荐阅读《课间十分钟》《民族团结之歌》。
2.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板书设计。
成功之处: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来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如在学习窗外十分安静一句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你是一根树枝、一只小鸟、一只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怎么想?”这个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不足之处: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小学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反思(实用19篇)篇十五
开学第一课,班里41个孩子对课文做了多次朗读,我组织学生多种方式地读,学生自由读课文若干次。第一堂课上,我花了近二十分钟进行生字词教学和课文朗读:齐读生字词、组词读、解释个别词语的意思、开火车读,拓展与“绚丽多彩”相类似的词语。
整堂课下来,我感觉我的教学方式还是偏向于高年级,对三年级学生来说似乎并不太适应。
思考、审视一个文本的学习价值,可以从这样几个维度切入。其一,学生自主阅读这篇文章时,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的关注点会在哪些方面。其二,单元重点学习目标(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能够在哪些具体词句上落实;还有,学生对“新鲜感”的关注,会指向词句表现的内容还是词句的表达方式。其三,作为三年级第一学期学习的第一篇课文,它的内容、主题等,对学生接下来的教室语文课程生活应该带来怎样的期待和定位。
学生对于“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相对陌生,个别学生能快速反应过来并找出文本中相关的句子。
在第二课时,我让学生拓展阅读《走月亮》《珍珠泉》《山沟里的孩子》。我选择讲解《走月亮》和《山沟里的孩子》,让学生圈画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学生对于《走月亮》这篇散文并不是很熟悉,也不太清楚什么是“走月亮”,因此在圈画语句时出现一些困难。《山沟里的孩子》这篇文章相对容易理解,我让学生自读《山沟里的孩子》,读懂山沟里的孩子学习生活的特别之处,学生也能了解其中的原因。
这堂课有太多的不足,课堂比较单调,以教师的讲述为主,学生参与度不够,发言人数较少。
重新梳理:
第一步:单元导读。
第二步:学习课文:
1、根据学习单自主学习生字词、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欣赏文章是怎样描写这所小学的(选择了哪些内容来写,哪些写法给人新鲜感),一读代讲,边读边想象边体会、品味。
4、说一说自己的校园生活,关注有新鲜感的语句。
第三步:拓展阅读《走月亮》《山沟里的孩子》。
第四步:吴然儿歌散文推荐或朗诵欣赏。
在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时,我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充分来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例如对于大青树下小学的学生上课的情况,课文中并没有写具体,只写了他们动听的读书声,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空白点,让学生来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同学们上课读书时的情景。有的说:“他们读得很流利。”有的说:“他们读得津津有味。”有的说:“他们读的绘声绘色。”
又如在学习窗外十分安静一句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我们就是窗外的蝴蝶、小猴、小鸟、树枝,我们会怎样想呢?”这个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今天学生理解到位,朗读到位。
开学第一课,难免会有遗憾,自我感觉在课堂上的语言还是显得不够精炼,问题不够明确。今后要细心斟酌、精心设计教案。这样,才能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快乐地学习!今天有部分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发言不够积极,我相信学生也会慢慢进入状态的!
小学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反思(实用19篇)篇十六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出示民族小学内学生穿戴不同的场景的图片,我问学生:图片上的小学和我们的小学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应该很快的发现穿着不同等等。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大青树下的小学》是怎么样的呢?(板书:《大青树下的小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等学生读完之后,我课件逐组出示词语:
第一组:蝴蝶孔雀舞凤尾竹坪坝(注意蝴蝶都是虫字旁,理解蝴蝶是一种昆虫;舞字的书写,当场书空)。
第二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汉族(引导学生发现这组都是名族的名称,顺势引导学生说出我国有56个民族)。
然后,请学生说说作者从那几个方面写了《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我总结概括: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
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
首先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上学路上和来学校时所看到的句子。之后学生汇报,我总结并逐句出示句子:
第一句:……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小学生很多,小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我继续追问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再抓住“有…,有…,有…,还有…。”让学生再次体会小学生的多。然后我出示:下课了,操场上可热闹了。有有有还有。在顺势引导学生用“有…,有…,有…,还有…。”造句,更深刻的体会民族学校的学生多,而且都来自不同的民族。
第二句: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大家都非常友好等)我继续追问从哪里可以看出?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我抓住“大家”指的是谁?(各民族的小学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第三句: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的更加绚丽多彩。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体会到得?结合课文上下文理解“绚丽多彩”的含义,并引导学生用“绚丽多彩”说一句话。
第四句: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
再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各民族直接的友爱,读出校园中穿戴不同,美丽的场景,读出同学们快乐的心情。引导学生更深切感受《大青树下的小学》里各民族小学生的团结友爱,和学校的美丽。
这个环节,我利用勾圈画点的方法结合充分的读,让学生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并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上课的情景。
然后在引导学生一起去看看民族小学上课的情景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刚才的课文内容的概括的基础上,学生已知晓文章的脉络。所以我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用横线迅速画出能概括民族小学上课的情景的句子。学生汇报,我出示句子:大家一起读课文,声音真好听!
然后我继续追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声音真好听?学生交流汇报,我逐句出示:
第一句: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齐读句子:圈出描写窗外环境的词语(安静)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从哪里可以体会到“声音真好听”呢?(……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同学们能不能读出窗外的安静呢?齐读句子,指名读。
第二句: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的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齐读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同学们的声音真好听?
课堂练笔。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插图,看到插图,你想说些什么呢?那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可以写一写校园的环境是怎么样的,同学们上课的情景是怎么样的等等?这个环节,不仅给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平台,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情感的升华。
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民族小学上学路上的快乐,上课时的安静;那下课后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学习。
四、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谈谈我的板书,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精华的体现,针对这篇课文,我采用了词语式板书。首先整体概括了课文写了上学的路上,上课时,下课后的情景,然后提炼出上学路上孩子们是快乐的,上课时周围是安静。这样,这则板书就成了理清课文脉络的载体,可以一目了然地理清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重点。
上学路上快乐。
上课时安静。
下课后?
教学反思:
又如在学习窗外十分安静一句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我们就是窗外的蝴蝶、小猴、小鸟、树枝,我们会怎样想呢?”这个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今天学生理解到位,朗读到位。
开学第一课,难免会有遗憾,自我感觉在课堂上的语言还是显得不够精炼,问题不够明确。今后要细心斟酌、精心设计教案。这样,才能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快乐地学习!今天有部分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发言不够积极,我相信学生也会慢慢进入状态的!
小学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反思(实用19篇)篇十七
本单元是学生进入第二学段三年级学习的起始单元,具有过渡性质:会认的字量开始减少,会写的字量开始增加;“学阅读”和“学表达”的学习比重增大,这一篇课文的学习,体现了第二学段三年级的这个学习特点。但是,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识字与写字仍然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应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和重视,默读的学习掌握仍要进行,因此要注意教学时间、容量、环节等的合理分配组织,注意使用适合的、恰当的教学策略,以有效地进行各教学内容的教学。
小学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反思(实用19篇)篇十八
1、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2、板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提示一下。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晨、绒、服、装、读、影”。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晨”是上下结构,注意“辰”要拖着“日”,相互要结合紧凑。
“绒”是左右结构,由“纟”和“戎”组成,右边的“戎”共六笔,不要漏写。
“服”的“月”字旁要瘦一些。
“装”是上下结构,书写要紧凑。
“读”是左右结构,右边是“卖”,不是“买”。
“影”是左右结构,右边三撇,写得匀称。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通过朗读感悟民族小学的美。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完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d、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4、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c、齐读这一自然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小学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反思(实用19篇)篇十九
1.知识与能力:
能根据课后生字词的注音熟读课文,扫清生字词,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能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并且在课文中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词语,与同桌交流,说出理由。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什么样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校是怎样的,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关注到具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习作的乐趣,
1.教学重点:让学生扫清生字词,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什么样子的。
2.教学难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学校,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习作的乐趣。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到来了,今天早晨起来吃过早饭之后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
生:上学
师:是的,要背上小书包上学校,走进美丽的校园里你们开心吗?
生:……
师:你们的校园是什么样子的呢?在学校里会发生哪些事情呢?
生:……
师:同学们能积极的发言,老师感觉到你们的校园生活是很丰富的,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大青树下的小学,看看这个校园是怎样的,小朋友们在这个校园里都会做些什么事吧!
(二)认识字词,熟读课文
师:同学们翻开课本第2页,读课文,根据第4页课后生字的注音扫清课文里的生字词,有不会的可以问老师,也可以问同桌。(3分钟)
生:……
师:同学们对生字词掌握得如何呢?哪位小朋友愿意挑战一下呢?
(出示课件的生字词,先让学生读,然后再出示拼音,紧接着老师领读,同学之间互读)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生字词,那现在老师为大家范读课文,感受一下大青树下的校园。
(三)感受情境,讨论学习
师:现在老师给你们五分钟的时间,同学们再细细的品读课文,感受这所小学的特点,并找出你喜欢的,或者是你认为具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桌讨论。
生:……
甲生:……
师:学生甲说他认为“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大青树下的小学写活了,所以他认为很新鲜,很精彩。
乙生:……
师:学生乙认为第三段的内容都很精彩,写出了上课时间校园里仅有学生读书的声音,显得校园安静。下课时间还有好多小动物一起玩耍,感觉这个校园很有生机。
丙生:……
师:回答的真棒,总结的很全面,看来你是有认真听讲的。
(四)拓展学习,相互分享
师:大青树下的小学美不美?
生:……
师:那你们校园是什么样子的呢?谁能分享一下?
丁生:……
……
师:听了各位学生的分享,现在老师也来分享一下“我所在的小学是在乡间的拐角处,刚进大门是个小卖铺,径直走的小路两边全是松树,我每天在办公室里和同事分享心得,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学习玩乐,孩子们很听话,我也很喜欢他们。”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