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写作指南和启蒙教材,它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写作规范、培养写作意识和形成个性化的创作风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和启发。
美学研究论文(通用18篇)篇一
戏曲电视剧是在戏曲与电视这两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艺术品种,尽管有着自己的独立特性,但在更多层面上还是这两种艺术形式的整合和融合,还是受到戏曲文化和电视文化的双重影响。
(一)戏曲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戏曲艺术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生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表现范围非常广阔,举凡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宗教、伦理、道德、习俗等各个领域,几乎都是它的艺术再现的对象,有着非常丰富的表现内容。而且,戏曲艺术还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文学、音乐、舞蹈、曲艺等各个艺术门类,都被其融入自身,因此戏曲艺术还具有非常充分的表现形式。这样一种有着强烈的开放性和吸引性的文化形态,是处于经常性的变化和发展之中的。这些特点使得戏曲的社会影响力远大于其他艺术种类,具有更高的艺术地位,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总是能通过自我机制的调整实现艺术的更新,从而找到发展的契机。这种可变性和适应性对于戏曲电视剧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戏曲文化具有全民性,它以不同的方式或方法满足社会各阶层的审美需要。”[3]戏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通俗艺术,是以全社会为欣赏对象、以通俗化为标志的大众艺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性。戏曲艺术的这一特点也决定了戏曲电视剧的艺术基调,即群众性和通俗性,而这也正是电视这一大众传播媒介的突出特点。除此之外,由于各地区存在方言也即语言差异,不同地区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必然各有特色,中国戏曲现在仍存留有三百多个剧种就是最好的证明。这种以剧种方式而存在的戏曲文化的多样性,使得戏曲电视剧成为了一种带有鲜明地域文化色彩的电视艺术,也使得它的丰富和多样成为可能。
(二)电视文化的影响。
孟繁树先生认为,“所谓电视文化,可以概括为伴随着电视这种新的社会传播媒介而出现的一种现代的文化生活方式。这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其浸润所及,几乎遍布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3](40)电视文化的普及性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电视文化具有极其广泛的内容,任何社会文化进入这一传播媒介体系内,都要按照电视运行也即视听的规律和要求来进行加工、改造和创造等电视化处理。而在电视化的过程中,综合性是需要遵循的一条重要的原则和途径。在电视艺术领域的各种艺术样式中,都可以看到综合性特点的体现。戏曲电视剧作为电视艺术综合性的表现,其创作也必然要自觉地顺应这种艺术的自身规律。
“戏曲电视剧是由戏曲与电视剧进行联姻而产生的,既不同于戏曲又有别于电视剧的一种电视艺术的新样式或新品种,它具有独特的审美品格和作为一种新艺术的质的规定性。”[3](28)戏曲电视剧既没有因成为电视艺术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而完全丧失戏曲艺术的审美品格,也没有将戏曲表演的种种艺术模式完全搬上电视荧屏,而是将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对于“中和”之美的审美追求。这不但是戏曲电视剧的审美价值的核心,也是它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根本标志。
(一)中和戏曲舞台的虚拟性与电视荧屏的真实性。
传统戏曲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就是舞台时空的流动性,或说是虚拟性―――戏曲舞台的时空特点是假定性大,舞台的时空并不需要借助景物造型来表现,而是依靠演员的表演,通过唱词和适当的动作来交代周围的景物和环境,即所谓景随人走和景在人身上。这种程式化的表演具有写意性,它可以以桨代船、以鞭代马、以演员生景。舞台的变幻,环境的迁转,时间的流变都依靠演员的表演来实现,以唤起观众对时空的联想,产生艺术感受。这是戏曲舞台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应该说,这种表演方式,在舞台风格的总体范畴中是合适的,是能为人们的审美情趣所接受的。观众在观看舞台上的戏曲表演时,心中明确知道这种虚拟化的种种表现特点,演员的演和唱相得益彰,与观众的审美诉求完全一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戏曲电视剧的制作需要借助电视手段来实现,需要将舞台表演转化为荧屏再现,往往是选用实景(或是搭景)的,是立体的,有很强的真实感。这样的环境设置与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虚拟、假定性极强的表现形式就出现了矛盾和冲突。这时,如果再完全采用舞台表演的虚拟化的技巧和方式,就显得不合适了。比如,当演员在宽阔的大河前以桨代船,在蜿蜒的山道上以鞭代马,在真实的房屋前假装扣门,或是仅仅走一个“圆场”,就代表地理位置的变化,而身后的背景始终未变,那么电视机前的观众,在审美意识上是不能接受的,只能产生一种不伦不类的滑稽感。受电视剧制作技术手段的影响,戏曲电视剧表现时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为将戏曲舞台上时空的虚拟表演与电视剧表现的实景相统一,戏曲电视剧中的具体表演方式必须做相应的变化,以求通过表现力丰富的电视化手段,结合戏曲的艺术特点,使戏曲电视剧成为富于生命活力的新样式,使观众在欣赏过程中不产生阻隔和障碍,进而达到良好的审美诉求。
(二)中和表演艺术的程式化和电视剧的生活化。
王国维曾将戏曲定义为“以歌舞演故事”。这一方面说明了传统戏曲中,故事性也即情节的重要,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戏曲存在的主要方式―――以歌舞来表演。中国戏曲在漫长的发展演变中,在不断的继承和创新中,逐渐确定了一套比较固定的'程式化的表演方式。“所谓程式化,是说传统戏曲的表演语汇都是经过规范的,而且这种被规范了的表演语汇还具有普遍意义,即是说同一个动作既可以在同一出戏中重复使用,而且也可以在不同演出乃至不同剧种中重复全长,因为它已经不再是一个个别的动作问题,而成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语汇。”[3](62)这种表演方式的程式化和舞台时空的虚拟化是相辅相成的,正是由于虚拟化的舞台时空的需要,才产生了程式化的表演方式;也正是由于表演方式的程式化,才使得舞台时空的虚拟化成为可能。戏曲表演的程式可以表达感情、表现景物,甚至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是丰富的戏曲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表演艺术的程式化不仅要求演员对于固定的程式要烂熟于心并能运用自如,如起霸、云手、跪步、圆场、走边、蹉步、抖髯、甩发等,而且对服装、化妆、道具等其他方面也有比较具体的要求。传统戏曲的服装、化妆、道具等也往往是类型化的,如服装上往往要按照人物的身份、年龄和性格的特点进行分类和规范,为符合人物性格、身份,戏曲界有“宁穿破、不穿错”的格言;戏曲的脸谱、髯口,也都是按照人物性格、年龄特征设计的,而且各个剧种还有理解不一的差异;舞台道具的虚拟、假定性都较大,真实感较差。这些造型元素都具有假定性和夸张性的特点,这和舞台表演的程式化是相适应的。正是这些方面彼此配合,才共同造就了戏曲这一最重要的写意化的特点。而相对于戏曲表演的程式化,电视剧的美学原则却是要求生活化。“生活化是在电视这种大众传媒基础上形成的电视剧的基本艺术特征之一,是一种艺术样式(类型)对反映生活的美学要求。即通过电子技术传播给观众的‘屏幕视像’―――电视剧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已经不是什么大众性的通俗性的问题,而是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与民众生活融为一体的生活艺术。”[4]由此可知,对于电视剧而言,生活化这一艺术特征,并不是一种题材内容的要求,而是艺术上的特征规定。这样的一种艺术特征和戏曲表演中的程式化,那种明确的假设性的表演方式是存在矛盾的。戏曲电视剧就是要将戏曲舞台表演的程式化与电视剧的生活化结合起来。为了符合戏曲电视剧的美学原则,为了更好地刻画、塑造性格各异的形象,一些固定的程式化表演方式,夸张的脸谱、定式的服装和假设性的道具等与戏曲电视剧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不太和谐的部分,也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和改变,以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然而,如何才能对其做准确把握,既保持戏曲艺术的传统美,又将其与电视技巧相融合,这个问题对于戏曲电视剧的创作者们来说,无疑是有难度的。一方面,传统戏曲的程式化和虚拟性,是展示戏曲独特之美的重要特性,正是由于那极具象征意义的一招一式,才使得观众生发出难以明状的美感享受,这也是传统戏曲长期发展而来的文化累积。另一方面,电视剧的表现手段又要求不得不舍弃或改变某些传统戏曲的表演方式,否则便仅仅是两种艺术形式的粗浅整合,既不能使传统戏曲经由电视传媒发扬光大,也没能为电视领域增加新的表现方式,这种结合便无价值可言了。
(三)中和戏曲音乐的连贯与电视音乐的节奏。
由戏曲的发展史可知,戏曲在近千年形成和发展中,不断吸收和综合各种音乐的营养,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体系。“以歌舞演故事”,充分说明了戏曲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从美学原则的角度看,戏曲艺术对戏曲电视剧的最主要、最深刻的影响,表现为它使戏曲音乐成为戏曲电视剧的美学结构的核心和灵魂,并最终赋予这种屏幕艺术以电视歌剧的艺术品格。”[3](67)对于戏曲电视剧来说,戏曲音乐是它之所以成为戏曲电视剧而非普通电视剧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戏曲舞台的音乐是烘托剧情、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原有的戏曲音乐受到表演方式上虚拟性和程式化的限制,总的来说是比较拖沓缓慢的。观众坐在剧场里欣赏一场戏,除了看演员的形体表演之外,更重要的是唱戏的部分,因此过去有“听戏”的说法,这充分说明了戏曲音乐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大段唱段的出现就无可非议了。观众需要在这样的大篇幅的唱段中体会这一唱腔的妙处,了解角色的心理活动,探求剧情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电视剧拍摄手段的多样性决定了它丰富多变的节奏,戏曲电视剧的表现方式与场上传统的戏曲表演方式存在很大区别,如果不加变革地完全套用,两者的节奏不合,就会使人产生疲惫和厌倦之感。比如,作为戏曲艺术的灵魂和特有的主要表现手段,戏曲的唱腔是戏曲区别于其他艺术样式的最主要的标志之一,而且最能体现戏曲艺术自身的特征和审美价值。它的连贯性极强,如果和镜头“分切”过多,往往会破坏它一气呵成的连续情绪。对此,戏曲电视剧在创作时就需要特别注意如何将传统唱腔与电视化的处理方式相统一,既保持唱腔的连贯性,又突出戏曲电视剧的电视特点,增强对观众的情绪感染力,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因此,可以根据剧情的实际需要,灵活采用不同的方式,兼顾传统戏曲音乐的抒情性和电视剧节奏的多变性,充分考虑保留戏曲艺术的特性,并通过电视的手段和技巧发挥它的特长,使观众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情绪和欣赏表演,展现艺术表达的最佳效果。
总而言之,对于戏曲电视剧这一产生于传统戏曲和现代电视的基础上的艺术形式来说,如何使自身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使这两种看似完全没有联系,实际上又存在颇多共通之处的艺术形式,能更好地融合,表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特征和价值,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中和美学精神是它的美学依据。因此,认真把握中和美学,在具体的拍摄制作中综合两方面的重要内容,使戏曲电视剧能够以富于现代气息的电视艺术,使中国传统戏曲得到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的弘扬。(本文作者:李晓一单位:渤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美学研究论文(通用18篇)篇二
摘要: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其主要美感对象是自然美和艺术美,本文将从美的概念出发,对自然美和艺术美进行系统的理解和区分,同时从实践角度进而提出审美价值反思。
关键词:美自然美艺术美价值反思。
一.美的概念。
什么叫做美呢?在一般人看,美是物所固有的。比如一朵鲜花、一尊雕塑、一眼清泉,大多数人都认为是美的,然而认定这些美的标准是什么呢?又如一幅毕加索的绘画,有人认为很有深度、值得回味,而有的人却觉得杂乱无章、毫无美感,这虽然与个人艺术修养有关,但也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同一个对象,有的人说美,有的人说丑。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指任何能够引起我们感官或五官快乐的事物和属性。
美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审美活动是人类精神的自然需求,所以美是人对事物主观情感的感知和表露。美的主要美感对象是自然美和艺术美,前者是自然造化的形成,而后者则是人类的创造。
1.艺术美的内涵。艺术是人类了解和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它是为了更好的认识世界并深化人类生存的涵义,认识生活和创造生活的方式。什么是艺术美,艺术美就是艺术家通过自然,通过个人主观意识的表达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所蕴含的美。艺术美是艺术作品的精髓,是反映世界,认识世界的高度概括的人的感受。因此艺术美是人认识世界时主观对事物提炼概括进行再创造并符合人的审美情趣的一种感觉。艺术美使人的审美能力不断的提高,对美的要求不断的深入和变化,而审美能力的提高又促使艺术家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美向更高级和更多面去扩展,正是在这种相互促进中,艺术不断向前发展艺术美也不断的提高。
2.自然美的内涵。自然美是造化的杰作,是自然界天然形成,是符合了人的审美情趣被人感知的美。它显示着自然伟大的生命力量,蕴含着强大的生命活力。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就是对自然生命的崇尚。自然美不是人的创造,自然美是自身活力展现出来的生命美。当我们远离人迹,投身到大自然时,高山雄健,小溪的缠绵,湖面的粼光,小树的妖娆,自然中无尽的美感让我们目不暇接。人与自然几乎无任何隔膜,因为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善于在自然中寻找美丽,也善于在自然中寻找自己精神的乐园,自然美只有被人欣赏后,它的美才被赋予更深刻的含义。在人类看来自然美就是自然创造出来的伟大的艺术作品。
二.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联系。
在西方哲学大师黑格尔的美学观点中,艺术美是绝对高于自然美的,而中国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诠释了道家的美学观是自然美绝对高与艺术美的。事实上不论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只要是能使人心灵受到净化,品德得到提升,人生充满幸福的美都是至高的美。所以不论自然美还是艺术美都是平等的,无关乎谁高于谁,而关键在于它们体现的美是否蕴含了美的真谛。
进行艺术创作。所以说艺术创作是艺术家通过学习自然表现自然的再创造活动。反之没有学习和感受自然,你就不会有真实的情感和切身的体验,也就没有艺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艺术感觉,那创造出来的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更不能打动观众。西方艺术大师塞尚在自己的书信中曾说“我必须作画,理论只有在与自然的联系中加以运用和发展才有价值,艺术领域尤其是这样。”可见对于艺术而言自然是多么重要。
三.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区分。
区分艺术美与自然美,对后来美学的意义影响重大,有了这一区分,在美学解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区分自然美与艺术美,首先,是承认审美生活中的基本事实,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就有自然美与艺术美。其次,也是为了建立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联系,为文明的自由理解开路。第三,是为了美的更丰富的理解,为人的审美创造确立合法性地位。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区分,以人作为分界,人的审美创造属于艺术的活动,而自然事物本有的审美情调则优先于人的生活存在,这里,一定要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或者人类至上的观点。必须认识到,人类只是自然事物的一部分,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不过,也要承认,人类在自然生活中是最高的智慧生物,人的活动对自然世界产生了直接影响。在现代文化语境中,承认自然美或自然生活的优先地位,极为重要,人们已经认识到,越是符合自然的生活,越是美的生活,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类不从事任何建设工作呢?在自然世界中,有限地建立人类栖居的世界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要以破坏自然的生活为前提,那么,就是美学的反动。在自然世界中,人的建筑艺术,越是与自然和谐一致,越具有美的意义,因为纯粹自然的美,往往脱离了人类生活存在。自然美,一旦经历人类生活的改造,就会显示出独特的文化魅力。欧洲文明所显示出来的美丽生活景象,就在于,它们在保护自然美的前提下,创造了优美的建筑艺术的美或园艺艺术的美,更创造了诗歌绘画音乐等纯粹艺术的美。人类艺术的审美创造,总要受到各种局限,而且,由于艺术品的价值与交换价值,只能为少数人所拥有;自然美则不同,它既为民族国家所拥有,为全人类所共有;只要我们到达这个特定的时空中,就会自由地享受自然美的生活。“自然美”永远是艺术家的伟大导师,自然美的巧夺天工,往往是艺术美所无法企及的美丽世界;人类正是想把自然美永远保留下来才创造出了艺术的美,当然,艺术美更能让艺术家自由地表达他们对世界与生命的自由想像与自由理解。
四.本源的信念:自然美永远高于艺术美。
黑格尔指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而且再生的,心灵及其产品比自然及其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只是一种不完全,完善的形态。”应该承认,在美学中,黑格尔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自然美只是粗糙的美,不值得讨论”这一观念,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支配了我们对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说,这种错误的看法,影响了我们对美学的真正理解。自然美是独一无二的,虽然不能体现主体性意志,但是,自然美是人们可以共同享受的。更重要的是,自然美随着季节变化,永远是鲜活的,具有直接的生命推动力。必须承认,自然美永远高于艺术美,在自然美中存在着无限让人惊叹的东西人类的经验局限使我们无法全面地理解自然美。自然美,使人类一切丑的生活与艺术变得毫无意义,它也使人类的一切丑的模仿与创造变得如此缺乏价值。自然美,超越了人的想像力,你不亲历它,就无法想像,而当人类亲历自然美时,发现它是如此美艳绝伦,无可比拟。真正伟大的诗人和画家以及电影艺术家,都在伟大的自然美中,找到“无限的美感”,同时,面对艺术的局限,也在自然美面前生出“无限的喟叹”。当我们知道把自然美当作对象之后,就要善于欣赏自然美;虽然许多民族国家的自然美被日益工业化的生活所破坏,但是,人们还是知道保存自然美,发现自然美,欣赏自然美。自然美,是以自然的天光和气象来构成的,所以,日出日落,清风明月山川,雨雪云雾风霜,这是自然的美;与此同时,山川地理和风土人情,草木花卉杨柳,竹林藤萝林荫,人工盆景和工艺美术,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尽力保持自然的美丽。人们从环境美学或价值论美学的角度,已经确认:自然美,就是要保留自然的原始意味,而不是按照人类的自我意志赋予自然以许多人为的东西。在这些自然美丽生活的理解中要强调,“自然美永远高于艺术美”,但是,也应看到,“自然美不能代替艺术美”。自然美与艺术美必须同等发展历史正在缓慢前进,其中,具有无限美丽的精神。自然美是自然的伟大创造,它永远是活的,显示出神秘的生命力量。自然美是永远欣赏不尽的,它常看常新,具有自由的力量。在自然的生命运动中显示美,在自然的生命和谐中创造美感,“自然美与自然美的艺术发现”,就是价值论美学的伟大探索任务,也是价值论美学的自由尊严表达与思想确证方式。
五.审美价值反思:保护自然美与创造艺术美。
自然美与现代科技生活,自然资源和我们的生命索取之间,越来越显出巨大的矛盾。从当代生活体验意义上说,现实与理想之间已经有了尖锐的冲突,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生命存在困境。美的生活,仅仅依靠美本身是保证不了的;美的自然的保护,只能通过严格的律法来保证,美的理想要靠法律来保证。保护自然美,就不能一任人的自然欲望要求,所以,保护美就涉及政治生活的设计,政治生活必须最大限度地追求政治正义理想,永远遵守政治生活的自由民主平等法则。我们相信传统习俗的力量,就是不要真正的法律,就是不愿意遵守公平的法律,就是回避束缚,但是,没有严明的法律,人的欲望就会随意的表达,审美的理想就变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社会只有解决好了政治正义问题,才有可能保证审美生活的理想。有了公共自由价值准则,审美自由的生活才有可能,保护自然的美丽才有可能。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创造艺术美,因为美的生活的价值,通过艺术得到了很好的继承。艺术美有无限的创造形式,这是美的未来景观。在美的文明的创建中,保护自然美和创造艺术美,是最重要的工作。艺术美更具独特性,我们强调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但是,如果强调艺术处处模仿自然,一定是自然的翻版,我们可以更自由地理解艺术的创造。对于审美创造而言,就是要把自然美全部发掘出来,与此同时,我们要通过感知自然美和生活的美来创造艺术的美。文明就这样有了自己的意义。
六.结语:
美学最大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在于美育。这不仅塑造了人的个性和品质,而且给人以快意的情感和健康积极的心理态度。无论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我们都应该去主动的观察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艺术创造能力,艺术欣赏能力。
美学研究论文(通用18篇)篇三
优秀的音乐作品具有永恒美的特质,有时我们可以凭直觉感受到,有时需要一个学习、理解,逐渐深入,领悟的过程。如何去表现音乐作品,领悟作品中的情感,使之更生动真切,这就需要对其尽可能的理解准确,感受得深,音乐作品的情感表现与倾“听”是分不开的。
音乐是文化形式中最纯粹的精神文化形式和精神活动方式,同时又是最直接的情感活动形式。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强调音乐的内容是感情的表现,说:“在这个领域里音乐扩充到能表现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感情,灵魂中的一切深浅不同的欢乐、喜悦、谐趣、轻浮、人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不同的焦躁、烦恼、忧愁、哀伤、痛苦和惆怅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的情绪都属于音乐所表现的特殊领域。”
音乐的情感表现,是把我们内心从音符中感受到的东西,通过弹奏乐音的方式显现出来。简言之,就是内心感受在乐音上的显现。音乐作品的情感表现具体是通过旋律、节奏、音色、等音乐手段来实现的。而音乐风格是指音乐作品来表现音乐内容的方式、形式、方法等方面的总的特征。古典主义的音乐风格讲究形势美,它美化生活,从理想的高度观察生活,给生活以永恒,感官上易于听辩强弱;古典主义的音乐作品遵循美学的原则,对称、平衡,具有唯美主义特点;浪漫主义更像是一种年轻,充满对未来欲望的表现;表现主义强调艺术表现人的情感,体现情感论音乐美学的观点。
个性也可称为人格,反映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它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人受到的文化环境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审美认知和审美习惯,展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例如,现在多数年轻人难以接受传统戏曲音乐,老人一般也都不能接受前卫的摇滚音乐,认识这样的音乐过于嘈杂喧闹,毫无音乐美感,因此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情感审美力也会千差万别。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压力不断增大的人们越来越需要音乐,这种贴近于情感的艺术来调节,而对于那些充斥着不协调的、冷冰冰的、机械的现代“纯音乐”,除了好奇和惊讶之外,便不会再有更多的兴趣。在我个人看来“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应该是一条永远不变的真理,它抓住了音乐最本质的东西,它有丰富的内涵并与人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某种角度来讲,在音乐中,人的情感才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求表演者无论是从演奏技术上还是音乐美学思想上都有有所研究,才能更好地表现作品的情感。
音乐是声音艺术,听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官之一。音乐是一种抽象的声音表现,要掌握其特点只有依靠听觉的记忆。如果我们没有把所选择的乐曲仔细消化吸收,很容易就会变成走马观花,只知其貌而感觉不到内涵。对一首作品要有深刻的了解和印象,主要的就是多次的反复聆听。一般来说,在反复聆听的过程中,已经能够逐渐了解到音乐作品中的细腻变化。比如《夕阳箫鼓》,这首中国经典的钢琴曲,旋律委婉质朴,节奏多变,虽为钢琴曲,但依然能够听出弦乐器特有的音调。我们注意到了旋律线的起伏,感受到了节奏的转变,随后注意到音色的转化,脑海中展现了一幅夕阳映江、晚风轻抚、江楼钟鼓的画面,这就是真正进入了音乐。好的音乐作品是人对生活感受的抽象反映,具有强有力的听觉、视觉等感官冲击力,让听众产生强烈的情感激荡,当它能够满足听众需要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期待感,刺激着听众的感官期待下次的继续聆听。好听即为美,但真正做起来却很难。美为和谐,不仅是作品表现的自然,身心也要融入到其中,是听还是看,一切皆为自然流露,达到一种赏心悦目。音乐使听者的心灵得到提升,给人一种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共鸣。它比一般的语言更为深刻,比文字更为动人,音乐翩然而来,令人无法抗拒的感觉,不自觉的融入其中。日常语言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限度的;而音乐语言则是抽象的、感性的,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且难以捉摸。音乐的语言,不是任何单纯的“说”就可以表达的情绪语言,它是思想上无法用具体语言表述的。
平时还要注意多收集不同风格的各类作品,多听,多分析,多比较,来加强内心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提高自我的情感审美能力。把乐曲中体会到的美和自己在生活中亲身经历过的体验融合起来。比如,当我们从一首乐曲中体会到一种欢乐的美感时,很自然地,也会联想起我们自己曾经有过的欢乐情绪。当我们在弹奏中把这两种欢乐合而为一时,那就既表现了乐曲的,也表达了自己的欢乐。对作品多加揣摩,主动参与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表现出来,力求真实再现作品风格。一部好的音乐作品,最突出的特性就是听众可以在欣赏作品的第一时间里感受到作者的情思,乐曲很好地表达了作者想要抒发的`意境和思想,使整部作品犹如作者自身命运和心灵的写照,让人为之动容。音乐作品的情感表现不仅要合二为一,还要注意必须忠实地反映原作者的创作意图,除了内心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外,还必须结合扎实的钢琴弹奏技术,才能真正有效的表现好音乐。
音乐情感表现是目的,弹奏技术是手段,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只有具备了乐曲的内涵和个人的体验,才能生动感人,令人信服。一部好的音乐作品,最突出的特性就是听众可以在欣赏作品同时感受到作者的情思,乐曲很好地表达了作者想要抒发的意境和思想,使整部作品犹如作者自身命运和心灵的写照,让人为之动容。音乐改变的不是人的心态,而是在音乐中提升人使其状态与理性,更完美的结合。
[1]童道锦,孙明珠,钢琴教学与演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
[2]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3](德)黑格尔,美学导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6.
[4](德)达尔豪斯,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7.
美学研究论文(通用18篇)篇四
1、《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苏联彩色故事片,1972年高尔基儿童电影制片厂出品。根据同名经典中篇小说改编,导演斯塔尼斯拉夫。影片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只是表现了一场局部战斗,几位女士兵在准尉的带领下展开了与德军的战斗。影片采用鲜明对比的表现手法和独特的蒙太奇手法,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穿插女战士们战前梦幻般的爱情和生活,用朴实的黑白表现战争的残酷,用柔美的彩色高调来表现一个主题:战争本不应该是姑娘们的事,但德国法西斯把姑娘们逼上战场。同时表现了女兵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影片感人的力量在于它的真实性,像生活本身那样朴实自然。影片结尾处,准尉在女兵们的坟墓前凭吊的时候,观众们也都不由自主地为德国法西斯犯下的罪行表示愤慨并为女兵们的牺牲流下热泪。那五位付出生命、青春和明天的女兵,她们的面孔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影片主题与战争、女性、生存相关,其深刻的哲学内涵和精湛的电影表现技巧使其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
2、《两个人的车站》。
前苏联彩色故事片,莫斯科电影制片厂1982年出品,导演:梁赞诺夫。是不是拥有一颗真诚的心就会获得真诚的爱呢?两个人的车站,爱情的车站,生命的车站……钢琴家普拉东为妻子承担了车祸的责任。在法庭审判之前,他动身到戈里巴耶道夫去与父亲告别。途中,在一小车站上,他与车站餐厅女服务员薇拉从争吵到相互同情、关心,最后产生爱情。这两个不幸的人虽然社会地位、文化教养差距很大,但两颗善良的心使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
本片是最能代表前苏联喜剧电影特色的影片之一:一部多义性影片,既歌颂了中年男女的美好爱情,又反映了复杂社会生活的一个横断面。它时而令人发笑,时而催人泪下,是一部独特新颖的悲喜剧。影片风格简洁流畅,情节性强,人物性格鲜明,心理刻画细腻。作品带有抒情色彩的悲喜剧,既让观众笑声不断,又能在笑声背后感受到小人物无奈的悲哀。影片呼吁对人加以关怀,展示生活本身应该具有的瑰丽色彩。影片有着令人难忘的细节和台词。
4、《公民凯恩》。
《公民凯恩》的拍摄距今已有60多年,但依然被视做“电影史上十大影片”当之无愧的冠军和头号经典,它在英国权威性杂志《视与听》自1952年起、每隔10年由全球最顶级的导演和影评家参与的“世界电影十大佳作”评选中连续3届荣登榜首,其影响力可见一斑。然而,令人迷惑不解的是,《公民凯恩》也是一部票房与所获声誉极不相称的影片,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资深影评家说:“它并不是那种让人一望而知的情节片,而是一部对生活高度凝炼、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心理世界的理性体验的影片,它的意义深邃,需要反复咀嚼,它是一部纯粹的„电影的诗‟!”《公民凯恩》有一种挣脱时间羁绊的不朽性,它在每一个方面都上升到全新的高度,其中某些方面后来被人模仿到泛滥,但有些至今没人敢去突破。追随它的许多电影只是在某个层面或某个点上做了突破,便受到大家的强力追捧,而《公民凯恩》在每一个层面部大大突破了电影艺术原有的表现手法,有些几乎到了“后无来者”的高度。
5、《星球大战》与美国文化。
《星球大战》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更是美国文化的象征。“美国的文化是构成美国全球性力量的一部分”(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兹比格·由热津斯基语),英国人麦克雷则在其著名的《2000年的世界》一书中更进一步指出:“美国的优势和大国之尊,既不表现在天然资源的丰富,也不表现在经济规模的强大,甚至也不表现在政治影响的广泛,美国强权最为隐秘而且最具杀伤力的表现在于文化上的扩张和渗透能力。”《星球大战》就是一部集美国文化的扩张和渗透能力之大全的电影。在它当中集中使用了最先进的高科技电脑及数字制作手段,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太空世界,它对宇宙中各种星系、文明、生物的描述,它所创造的各种奇形怪状的外星人与航天器,它所表现的波澜壮阔的太空场景和星球大战场面,确实超出常人所思,非一般科学技术所能表现,不能不说是一种梦幻般的视觉奇观。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星球大战》是一部贴鲜明的美国标签的电影,美国人的政治、经济意图以及所谓的美国精神是这部电影立身的基础与灵魂。《星球大战》对太空秩序的描绘,对崇尚武力解决争端的崇拜,对美国英雄式的太空武士维护“太空正义”的极度渲染,其实就是美国的现实地球上推行霸权外交,搞强权政治,用武力解决问题和干涉他国内政的生动写照,当然,这一切是在“正义”的前提下进行的,这一“正义”是典型的美国式的正义。
但综合看来,《星球大战》仍是一部表现了人类智慧和科技进步的电影。《星球大战》的成功,在于它十分擅长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于它非常会讲故事,在于它有相当开阔的文化视野,在于它超常的想像与创新能力,在于它有丰富的情感。
美学研究论文(通用18篇)篇五
这一常识,也关乎对于戏剧本体的理解,即戏剧的本体,既不是作为境遇的一个侧面的冲突,不是作为载体的人物,而是戏剧的情境。第二个层面,我们在这里所理解的戏剧情境,其重心也并是如谭霈生先生所言的由动机而引发的,而是确定了戏剧之所以是戏剧,并且承载了戏剧与现实之间关系的那种戏剧情境。这个层面的戏剧情境就不再是惯常理解的戏剧的诸种元素之一,而抬升成为戏剧的本体。第三个层面,戏剧中的动作要素,与生活现实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戏剧情境进行传导的,戏剧对于行动的摹仿是情境限定之下的摹仿,是戏剧情境的最终表达方式。要言之,戏剧艺术是生活现实的情境投射,投射所凝结成的戏剧情境,通过戏剧动作被呈现出来,进而使得戏剧自身具备了现实与艺术之间的普遍价值,并实现和完善着这种普遍价值。这种普遍价值,究其根本也是所有艺术形式的普遍价值,那就是真、善、美。如同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戏剧存立的根基正是以其自身的方式,追寻着这种普遍价值,即求真、求善和求美。今天的我们,时常在刻意躲避着对于普遍价值的探讨,以之为凌空蹈虚,可是任何背离了普遍价值的艺术形式,都注定流散成技术手段的堆积。
在诸种艺术样式中,戏剧与现实之间的依存度最高,荣辱兴衰皆系于此。戏剧情境作为脐带,勾连于两者之间。设若以求真为标尺,戏剧的任务就不仅仅在于一个戏剧情境应当如何通过其内部的动作、人物、矛盾冲突等内部元素来实现,而应当归结为如何选择戏剧情境。有时候,对于现实的背离是刻意的。音乐剧《妈妈咪呀》正在国内巡回上演,这是一次音乐剧的本土化尝试。而这种“本土化尝试”又是怎样完成的呢:为了制造“中式幽默”,翻译组把一些原版台词用中国观众中的流行语表达。“哦,我的上帝”变成了“饿滴神啊”,“什么”改成了“给力”……这种语言上的改动无疑会招徕本土观众的熟悉笑声,可是《妈妈咪呀》的恋爱情境又能够与中国人当下的恋爱情境对接吗?或许,这部戏的成功正在于凭借异国情调的轻松映照中国婚恋艰危的现实,借以消解现实的苦楚而赢得了票房。可是,戏剧情境的中产阶级化所付出的代价正是忽略真实以至于忽略了中产阶级自身。而王翀和他的《哈姆雷特机器》则体现出了另外一番戏剧追求。《哈姆雷特机器》是东德戏剧家海纳米勒1977年的作品,其戏剧情境依附是反思东欧社会主义和女性地位。在王翀的这个版本中他声言要直指现实,说当下的中国依然生存在毛的时代,而舞台上的呈现却非但与毛无关,也与当下无关———“王翀版《机器》以一段金日成去世的纪录片开场,万山同悲,电闪雷鸣,镜头所到之处到处是呼天抢地的人群,分不清他们的表情是悲伤还是尴尬。纪录片的画面隐去,四位演员出现在幕布前,他们身穿戏曲演员的练功服,其中一位小平头演员抱拳向前,自报家门:我曾经是哈姆雷特,我站在岸边,对着浪花说废话,背后是废墟中的欧罗巴……他做着变形的戏曲动作,一路念白。京剧成为王翀完成《哈姆雷特机器》中国化的工具。”
这就是今天上演于中国舞台之上的后现代戏剧,纵然如林克欢所言:“确定,明晰,黑白分明,不是《哈姆雷特机器》舞台演出者所追求的。后现代主义戏剧拒绝将舞台演出视为一种具有稳定意义和连贯设计、贩卖希望的布道圣坛,非线性剧作与反文法表演,是后现代主义戏剧颠覆传统戏剧性、文学性的利器。一如王翀导演的《哈姆雷特机器》一样,他提供的是一种依赖观众的经验与心境去充实、重构的意义框架。”然而,我们自身所将要设置的戏剧情境是否可以更加进一步直接一些,不必通过后现代诘屈聱牙的包裹,不必借由海纳米勒多年前的作品声辩当下的困境?其实,无论是《妈妈咪呀》还是《哈姆雷特机器》,都在向我们昭示着一个困境,那就是戏剧情境如何与我们当下的现实相联系。在戏剧中,真正本土化的情境面临着缺失的境地。也在戏剧中我们丧失了自己,于是也就丧失了戏剧。从一种意义上来说,任何戏剧都是现实主义戏剧,任何一种戏剧情境都首先必须指向现实的真,因为这是一切戏剧存在的根基。然而,当我们面对一部厚厚的戏剧史之时,却可能梳理出两条看似不同的线索来,一方面是戏剧艺术不断通过戏剧情境呈现、追寻、抵近着现实与人生的此岸,另一方面则是,舞台上呈现出来的戏剧,却日益出离着真。
今天的普遍看法,戏剧起源于祭祀。而亚里斯多德尝言,悲剧是对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两相综合,我们是否可以断言,起码是在古希腊,悲剧是对祭祀仪式的摹仿,而悲剧与祭祀仪式的差别在于其用一段由因果律支配的人生取代了祭祀仪式的程序?此外,既然是说到摹仿,则作为摹仿的戏剧必为假,那么戏剧所追求的真又在哪里呢?俄狄浦斯的故事,其实是有着两种讲法的。一种是可以从俄狄浦斯尚未降生时讲起,绵延地纵贯了他长久坎坷的一生。如果俄狄浦斯王真实存在过,这就是关于他的历史。另一种则是自己刺瞎双眼的俄狄浦斯,对一位叫做索福克勒斯的路人说,请听听我的故事!索福克勒斯回答,那请你快些,我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俄狄浦斯说道:那么,就从我来到那个遭受瘟疫的城邦开始说起吧……于是,俄狄浦斯开始演出他的戏剧。在这里,一部戏剧是如何生成的呢?首先,原本散漫的人生境遇,被因果律凝压成了戏剧情境,正如牛洪宝所言,美是人的存在性境遇的显现,而戏剧情境正是对应着人本质的存在境遇。其次,古希腊戏剧本质上依然是对祭祀仪式的摹仿,《俄狄浦斯王》亦然。只不过,形式上虽未脱尽祭祀仪式的痕迹,却在内容上渐渐渗透进人生此岸的光芒,这些许的微光,证明戏剧是属人的戏剧,它通过对自身情境的关怀,建立起戏剧的根基。
今天的我们,已然早以无缘得见《俄狄浦斯王》当年的演出景况,可是仅仅透过文本,那个对神屈从却又执着叩问自我命运的俄狄浦斯依然深深打动着我们的原因在于戏剧情境,黑格尔所言的那个有定性的情境,包含着即便是今天的我们也依然身处其中的的普遍存在境遇———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戏剧艺术的发问,是透过戏剧情境,因而戏剧并非哲学。戏剧不是纯粹的思辨,而是对于人存在性境遇有定性的摹仿。人的存在性境遇体现为一切生活表象,在戏剧中,这一切的生活表象凝结成戏剧情境,表现为戏剧动作。无论就生活的表象还是生存的本质而言,戏剧情境都趋向真,而戏剧动作即便是受制于有定性的戏剧情境,却往往呈现出一种超越的特质,趋向失真。这种超越的特质以及趋向于假的态势,是在与抵近真实的戏剧情境之间的互动,真与假交融并织,生发出戏剧艺术特有的美感。那么,为什么趋向于真的戏剧情境在其表达层面的戏剧动作一面却趋向于失真或者假呢?在古希腊戏剧演出流传至今的雪泥鸿爪中,我们发现表演者身着宽大白袍,脸上覆盖着面具,足蹬高底靴,身居半圆形剧场的高处,纵声吟哦。这一切对于戏剧动作的处理,呈现戏剧情境的方式,都注定不是,也不可能是对于现实生活的逼真摹仿。由此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通过戏剧动作在舞台上追求某种逼真即便是在戏剧的起点上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其原因也不可以古希腊戏剧仅仅是戏剧艺术的开端因而略显幼稚论。从戏剧情境与戏剧动作之间的互动关系来看,戏剧情境虽然可以呈现假,却只可能呈现一种真的假,我们可以说某一个具体的戏剧情境是在表现假,却不可能说存在着一种假的戏剧情境,因为作为人的存在境遇的摹仿的戏剧情境在本质上必然要趋向真,与此同时作为艺术的戏剧也要呈现美。或者真在某种层面上也会生成美,却不能涵盖美的全部。作为戏剧情境的表达的戏剧动作,除了逼真的再现之外,还有着体现与表现的冲动,由此开始以失真的方式,超越真,呈现假。又如苏珊朗格所言,艺术是情感的形式。进入到戏剧动作层面的戏剧在传递情感的时候,也势必强调,势必夸张,势必变形,并以此呼应着戏剧情境。
两千多年前亚里斯多德所提出的戏剧摹仿论,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那一段时间里获得了短暂而又影响深远的回应,那就是自然主义戏剧的出现。以《玩偶之家》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戏剧文本,在戏剧舞台上通过斯坦尼所建立的表演体系将戏剧艺术逼近真实的努力推展到了极致。可是,无限逼近真实的戏剧美学追求,却又实实在在呈现出一种浓重的虚假味道。自然主义戏剧之所以不能够成立的最本质原因在于,作为艺术的戏剧不可能简化为对于生活的复写。因为这个本质的缺陷,自然主义戏剧只能求助于传统的戏剧情境构建方式,通过一段由因果律支配的看似逻辑严密的线性链条,将戏剧封闭在一个自给自足的态势之中。而此时,在舞台上呈现出来的戏剧情境之外,人类对于其存在性境遇的理解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也就是说,自然主义戏剧情境因为不能传达其背后的普遍性境遇之真,而呈示出一片虚假。这就是实际上在西方戏剧史中自然/现实主义戏剧作为一种戏剧流派生命短暂的原因。并不是戏剧情境背离了求真的趋向,而是当对于人的存在性境遇的体认逐渐由生活的表层进入到人的意识流动层面,在一个向度上有某一个体抬升到一种集体的境遇,而在另外一个向度上被异化为一个又一个孤独的个体的时候,决定着一种新的戏剧情境以及戏剧情境表达方式的出现———现代性进入到戏剧情境之中便形成现代性情境,后现代性进入到戏剧情境中便需要一种具有后现代性的戏剧情境与之呼应。这是怎样的一种戏剧情境,作为戏剧情境表达的戏剧动作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异呢?在呼应着现代性以及后现代性的戏剧情境中,传统戏剧情境中理性的确定性因素被非理性的不确定性因素所取代。于是,就像我们在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中所见到的一样,一切传统叙事中摹仿的手段都失效了,一场等待陷入到一个无因无果的迷局之中,而这种迷局又不是作为悬念被运用的,原本密布着看似严密的逻辑链条所支撑起来的生活表象反而因为逻辑链条的断裂而更加呈现出生活表象所具有的杂乱无章、支离破碎的本质特征。而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又不能够认为在以《等待戈多》为代表的现代戏剧中是不存在戏剧情境的。我们只能作如是观:即便是在现代戏剧当中,戏剧情境也是存在着的,也依然是在摹仿着的,只不过现代戏剧情境所摹仿的是只有现代人所具有的独特的存在境遇。而这种存在境遇以及现代戏剧情境对它的摹仿,依然指向着境遇的真。现代语境下的戏剧情境同时也是具有着定性的,只不过这种戏剧情境的定性是一种表层意义消解之后的不确定性,在时时回答着那个关于“上帝死了”的命题。此时戏剧情境中的不确定性会传导给戏剧动作,使得现代戏剧中的动作,失却了其在传统戏剧之中的明确的指向性,无从求真,也无处作假,变异成为一堆散乱的碎片。现代戏剧情境与戏剧动作之间原本紧密的联系被切断和疏离了,因为前者不再提供确切的语义指向,后者则丧失了指事的可能,戏剧终于在复归为一个空的空间之后,像格洛托夫斯基所探索的那样,隐遁进人的身体本身。
现代戏剧情境与戏剧动作之间的分离甚至对立,却又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融合,戏剧情境若趋向真,则戏剧动作呈现假;戏剧情境若趋向假,则戏剧动作趋向真,两者于对立融合之间,呈现着人生存境遇中巨大的荒谬感。戏剧艺术中所永恒存在着的真与假,其实是联接着戏剧与戏剧外部、戏剧内部的一种辩证。正是在这种真与假的激荡冲撞之中,戏剧抵近着人不断变化着的存在境遇以及对这种存在境遇的戏剧化体验,并在真与假的变幻之中,呈现出了戏剧所具有的巨大的美。
美学研究论文(通用18篇)篇六
包装是产品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包装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心理与消费欲望。当今人们对商品包装的设计要求已经不仅仅是用来保护商品,它已经成为产品的附加值。设计人员在对商品的外包装进行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当今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从商品的外观上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进而促进商品的销售。在设计上应该结合产品的特性和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以人为本,满足消费者在精神以及生理上的需求。商品包装的人性化设计应当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段,从包装的实用性、美观性和技术性来提高商品外包装的质量。但是,包装的人性化并不是要求设计师在设计上过度包装产品,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所以人性化理念包装设计就是指设计要符合环保理念、符合消费者需求,经济实用、美观大方。
一、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性。
人性化设计是人类生存意义上的一种最高设计的追求,它运用人机工程学和美学原理,强调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商品的竞争不仅仅是商品质量的竞争还是产品包装之间的竞争。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商品的包装竞争更加激烈,一些商家为了赢得更多消费者,对商品外包装进行过度的设计,这样的设计既不符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人性化理念,还造成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所以人性化商品包装设计旨在能够满足多数消费者的需求,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感受到商家的人性化理念,以满足他们的消费心理。尤其是近几年来环保理念的发展提高了消费者的环保消费水平,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商品包装的设计时不仅要考虑生产商的经济效益,还应该考虑环保因素,考虑社会的成本及消费者的使用和心理要求。人性化的设计要以人为本,将艺术与生活产品相联系,抓住消费者的眼球,体现商品的功能作用,提高包装的美观性与易用性。
二、人性化理念的体现。
1.材料选用人性化。
商品包装在材料的选择上应该体现人性化的理念。不同的商品使用不同的包装材料,这样提高商品的外观美可以给消费者视觉上的冲击。包装材料的多样化,比如陶瓷、塑料、金属、玻璃、木质、纸质、布料等不同的材料会给商品包装带来不同的效果,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商品外包装的设计时应该考虑商品的性质、功能等因素,充分展现出商品的特点,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同时包装材料的选择还应该考虑到消费的人群以及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比如,在月饼盒的设计上,设计师可以采用纸质与塑料相结合的方式来对月饼进行包装,包装盒的主体是纸质材料,在放置月饼的包装盒上方开孔并用透明塑料纸来包装,在这样的设计下,消费者能够直接观看到月饼质量,而且能够体现出月饼弧形状态下的美,从而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此外,设计人员还应该考虑材料的环保性。比如,在进行食品的包装时,设计人员应该考虑商品的环保性,减少塑料包装,多采用无毒、可回收材料,提高包装的回收利用率,降低包装材料对环境的污染。在这种人性化理念的指导下,能够保证包装材料的合理性,提高商品的美观性与易用性。
2.文字设计人性化。
商品的包装不仅仅体现在包装材料上还体现在文字的设计上。文字是表达思想情感与信息的主要工具,所以商家要想使其产品赢得更为广泛的市场,就要在包装文字的设计上下足工夫。(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在大多数的包装文字设计上,设计人员过于注重对包装材料以及包装形式的设计而忽视了对包装文字的重要作用。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包装设计时应该提高文字的设计意识,树立企业自身包装文字的特点,形成自己的品牌文化。在进行文字设计时,设计人员可以将文字艺术化、形象化,比如,运动商品的文字设计可以以汉字为基础,将运动员的图画形象地与汉字相结合,这样能够使消费者迅速领会该商品的作用,无形中传达了产品的信息。又比如,对于文具类商品的包装,可以增加文字的文学性,将商品的名称文学化,用诗词等形式来增加产品的知名度。同时还可以将文字与图形相结合,在颜色的选择上要相得益彰,体现出商品的特色,增强包装的视觉冲击力。再比如,在手机商品的包装上,针对年轻人群,设计人员要在语言叙述上着重描述手机的新型功能,从而让年轻人有购买的欲望,而对于老年人群,则要强调手机的耐用与实用性,抓住老年人的购买心理。
3.包装形式人性化。
对于大多数的包装来说,尽管它们的设计形式多种多样,但是缺乏人性化设计理念,从而导致消费者消费欲望下降。设计人员要提高包装形式的人性化,针对商品的性质进行相应的设计。如,水果商品的包装,如果是用来送人的,可以采用竹筐的水果篮设计,在这样的包装下可以增加商品的美观性。除此之外,水果篮的设计还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消费要求,便于消费者的提携。又比如,在儿童玩具的设计上,设计上要采用比较鲜艳的色彩,同时还要考虑到儿童的健康安全,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包装,避免儿童误食。包装形式的人性化重在能够为消费者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增加商品的附加值,扩展消费人群范围,赢得良好的市场地位,巩固商品的信誉形象。
综上所述,商品包装设计的人性化与目前我们国家包装设计发展的要求相符合,且人性化设计不仅能够满足我们国家工业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能够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这就是人性化设计能够在市场上赢得满堂红的原因所在。尤其是在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的今天,人性化包装设计就显得更为重要,它不仅能够保证消费者的健康,还能够保护我国的自然环境,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因此,作为当代设计人员,要不断地加深对于人性化的理解,还要清楚地认识到人性化的重要性,将人性化设计贯穿于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因为在不久的将来,消费者对商品的人性化特征会越来越重视,人的自由、平等、尊严、善良、关爱等美好价值也将会在商品市场上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
参考文献:
[1]张保云。浅析包装设计中的人性化[j]。中国科技博览,,4(8):6-7.
[5]李鹏。论儿童产品包装的人性化设计[d]。东北师范大学,.
[6]赵曦。谈现代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理念[j]。华章,(17):99.
(作者单位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艺术学院)。
美学研究论文(通用18篇)篇七
摘要:在三个城市问卷调查基础上,以国际比较模式探讨了城市居民公共行为文明问题。研究发现,目前,北京居民的公共行为文明程度最差,首尔次之,东京情况最好。这种现象的背后是深层次的历史、经济、社会原因,既体现着“东亚文化圈”的文明变迁,又折射着不同国家的国民性。我们在发展现代化,加快城镇化的进程中,不仅要注重物质建设,还要关注人文建设,应对公民素质问题引起极大重视。可以通过教育方式的改进,提升公民个人文明意识,培育公共文明精神;通过政府的引导、管理,加强制度文明规范。
关键词:文化视域;公共行为文明指数;东亚文化圈。
城市公共文明是近年来人文研究领域比较关注的问题,关于这方面的文章不在少数,特别是中央文明办从起委托国家统计局,每年都对全国文明城市和先进城市进行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并进行排名公布,很多城市的公共文明问题研究也逐渐兴旺起来。但这些研究多局限于对本市自身研究,鲜有跨文化、跨国度的探讨。笔者于7月开始参与中日韩三国城市管理项目的研究,通过大量派发问卷获取了有关北京、首尔、东京市公共文明状况的一手数据,在此基础上形成这篇文章,着重探讨城市居民的公共行为文明,希望在国际比较的模式下给我国公共文明的构建带来一定的借鉴。
1公共行为和文化视域的内涵。
在西方和中国学者的有关论述中,现代公共领域概念主要涵盖了政治公共领域、文化公共领域和日常生活公共领域这三个相互关联又各具独立性的论题。日常生活的公共领域在哈贝马斯笔下被称为日常生活的经验世界,个体在公共生活场景中与没有特殊关系的他人之间交往互动,构成日常生活公共空间研究的主题,但又不止于此。笔者认为日常生活的公共领域包含两个方面:1、日常生活的物质公共领域,主要体现为政府配置的公共设施等;2、日常生活的精神公共领域,主要体现为个体(居民)公共行为。本文讨论的议题是公共文明中日常生活的精神公共领域文明,即居民的公共行为文明。
文化视域的拓展是20世纪文化研究的重大成就。与视域这个词对应的英文是perspective。这个英文词的中文释义,有透视、远景、展望、观点、见解、事物相互关系的外观、正确观察事物相互关系的能力等等。在文化视域下研究问题,我们首先要追溯文化的定义。学者们在追溯当代文化研究的渊源时大都追溯到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他的定义打开了消融文化与文明界限的先河。这样,研究对象的范围得到扩展,研究文化问题的视野开始覆盖多个学科。文化是一个高度综合的统一体,文化精神渗透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部门和领域。所以文化研究应当将文化的各个部门、各种起作用的因素作为一个有机的综合体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这种联系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并对其所含人文精神的综合考察就是一般的文化研究。文化是历时性的、动态发展的,是一种活体,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过去,我们的文化研究主要采用了文化人类学和文献学方法,视野不够开阔,在新时代的文化研究中,有必要综合现有多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求得理论上的创新,在文化视域的广阔天地里,来揭示我们想要接近的真理。
在文化视域下探讨公共行为文明问题,可以将问题放在多个层次去探讨,放在东亚文明圈背景下,放在各自国民性民族文化背景下去探讨。
2公共行为文明指标体系的建立。
公共文明问题在我国行政层面的关注主要体现为国家精神文明办举办的年度精神文明城市的评选上,关于公共文明涉及的具体内容,每个城市根据每年的具体情况会有所更新,目前关于公共文明具体指标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是有个大概的范畴。
公共文明指数是描述市民文明素质发展状况、评价市民文明素质发展水平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成效的重要工具,包括城市公共秩序、公共卫生、公益行动、公共交际等项目内容。本文将公共行为文明指数分为四个一级指标与八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后括号内的为二级指标)。一级指标:a.公共卫生(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公共场所吸烟)、b.公共秩序(车辆违章驾驶、行人闯红灯、上车不排队)、c.公共交际(让座)、d.公共礼仪(大声喧哗)。四个构成指标处于不同的层级,所体现出的文明内涵要求和意义是不同的。在四个一级指标概念中,公共卫生与公共秩序更多地表现为物理空间的客观行为表现,给人以直观的即时感受,可以通过社会管理来对其进行规制;公共交际与公共礼仪更多地表现为人文空间的行为符号和精神折射,体现主体的自身修养的和素质,这主要得通过主体的自我规范来实现。我国当代公共行为文明的构建蕴含着三个依次递进的价值原则:基于利益纽带的工具性价值,在自主意识与伦理责任之间达成均衡的“健全的个人主义”,以及在“健全的个人主义”之上的体现着“健全的人道主义”的公共精神。
八个二级指标在我们的问卷中被设计为选项,分别考察北京、首尔、东京三个城市居民的公共行为文明程度。
3北京、首尔、东京三城市居民公共行为样本分析。
公民素质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所具有的体魄、智力、思想道德总体水平。它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也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一座城市市民的公民素质往往体现为城市的软实力,而公民素质的提升是与城市中的不文明行为成反比的。
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北京市民最经常见到的不文明行为(按从多到少排列,包括“比较常见”和“非常常见”两个选项)依次为:行人闯红灯(70.1%)、大声喧哗(69.4%)、公共场所吸烟(67.3%)、上车不排队(63.2%)、乱扔垃圾(57%)、随地吐痰(53.7%)、车辆违章驾驶(49.4%)。如图1所示:首尔市民最经常见到的不文明行为(按从多到少排列,包括“比较常见”和“非常常见”两个选项)依次为:大声喧哗(50.2%)、车辆违章驾驶(49.2%)、公共场所吸烟(48.6%)、乱扔垃圾(42.8%)、随地吐痰和行人闯红灯(41.8%)、上车不排队(36.9%)。如图2所示:
东京市民最经常见到的不文明行为(按从多到少排列,包括“比较常见”和“非常常见”两个选项)依次为:公共场所吸烟(40.1%)、行人闯红灯(39.6%)、随地吐痰(32.5%)、车辆违章驾驶(25.3%)、乱扔垃圾(23.3%)、上车不排队(20.7%)、大声喧哗选项缺失。如图3所示:
通过以上三个图表可以看出,在公共场所吸烟、行人闯红灯、车辆违章驾驶、上车不排队、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大声喧哗(东京缺此项数据)七个不文明行为的表现方面,选“比较常见”和“非常常见”选项的市民中,北京市民比重最高,接下来是首尔市民,最后是东京市民。如图4所示:
由图4,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文明行为表现方面,北京市民表现最差,首尔市民次之,东京市民的公共行为文明程度最高。在多项不文明行为表现中,北京市民都遥遥领先。
在公共交际范畴中的“让座”这一文明行为上,北京市民表现得最好,东京次之,首尔位列最末,东京和首尔的差异并不是很大。这是否可以说在这方面,首尔和东京市民的文明程度比北京市民差呢?就国民性而言,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有意思的现象。我们并不能单从中国文化角度看待首尔和东京市民让座行为的相对较少,在中国文化里,让座代表着对弱者的同情与帮助,但在其他东亚文化特别是日本文化里,让座也许会使站立者自尊心受损,因而人们出于对他人人格的尊重而很少给别人让座,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恐怕涉及到深层次的国民性问题上。
4有关东亚文化圈与中韩日三国国民性的探讨。
中国、朝鲜(指以前的朝鲜半岛、包括韩国)、日本三国地处东亚,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了独特的“东亚文化圈”。三国深入而持久的文化交流从秦汉时期(甚至更早)就开始了,到隋唐时期形成第一个高潮,宋元以后进一步深化。韩日积极吸收汉文化,并有所创新,三国的共同努力形成了历史上相对稳定的“东亚文化圈”。进入近代以后,中、朝、日三国关系与整个地域性国际关系密切相连,相互影响。这一时期,西学东渐思想给东亚三国传统社会带来强烈冲击,各国为了民族独立、富国强兵,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各自经历了一番挣扎。
百余年来,中国与韩国、日本在文化方面渐行渐远,该地区从原来的“共同文化圈”或“相近文化圈”变成了世界上少有的.几个“文化冲突圈”之一。近现代以来,韩国和日本一直在极力去除中华文明对他们国家民族文化的影响痕迹,去(中国)中心化写作同时也是自我中心化写作,它并不等同于“去传统化”或者“去儒学化”。因为韩国民间社会关系、家庭伦理乃至节日习俗中还保留着大量儒学价值。日本没有韩国这么明显,但也受到中华文明的影响,实质上是吸取中华儒家文明精华的同时又加快了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抛却传统现象严重,失去了自身文明曾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部分优势。东亚国家的现代性进程有两个明显的驱动力,一个是向西方看齐的驱动力,一个是自我中心化叙事的驱动力。这两个驱动力共同构成了东亚诸国疏远于“中华中心主义”、当代中国疏远于过去的传统的主要力量。这种西方取向的驱动力在今天东亚各国的文化发展中依然明显可见。
在深刻理解了近现代以来中国文明的发展态势后,我们发现了中国人公共行为文明程度低的最根本的因素,那就是中国在现代化发展和社会转型期间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结构方面的不平衡发展,面临的抛却文化传统的现象严重,我们的文化在逐渐失去传统的根,失去了中华文明曾经赖以辉煌的价值观,而在向西方学习的取向里,我们的公民社会意识和规则意识还没有被良好地培育起来,在这一点上韩国与日本都比我们做得好。
中华民族性变迁在实际地发生着:这个变迁经常是从身边开始的。身边文明与身边不文明同时存在着,身边不文明更值得重视。公共文明将随着公民社会之完善与成熟而占据重要位置。在一个人口众多、社会资源配置不太合理的大国里,要求人人事事都能达到文明标准是不可能的。但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不同国度生活规则的尊严线是必须恪守的。不因身边的不文明而丧失人格尊严和民族尊严。公共参与是公共文明水平提高的综合性要素,是应当着力倡导的人性呼唤。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社会精神领域中的反映,是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角度看,社会意识包括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个体意识是主体为个人的社会意识,它是个人独特的社会经历和社会地位的反映,是个人特有的社会实践的产物。个体意识包括:自我意识、环境意识、个人与环境关系意识等内容。群体意识是主体为群体的社会意识,它是一定的人群所结成的社会共同体的共同意识,是为适应一定群体的实践需要、维持群体的一定社会关系和利益服务的,是对群体共同的社会经历、社会地位和社会条件的反映,是群体共同实践的产物。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我们的教育,无论是从学校起始的文化教育,还是在社会中的宣传教育中,都应该不断传达一个信号,那就是培养每个人良好的社会意识。
城市居民的公共行为文明程度不仅彰显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影响着城市的未来发展,还关乎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形象。通过此项跨国实证研究,引起人们对中国公共文明现状的担忧,同时意识到全国范围内的公共文明建设的任务艰巨。但凡涉及到精神文明问题,所有的建设和改善都不可一蹴而就,都需要长期的系统规划和实践。
5.1增强居民的社会意识,培养良好社会风气。
在文明社会建设中,各级政府承担着社会建设、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在公共文明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激发市民的群众意识。建立公共行为文明测评制度,及时掌握舆情,更好地推动部门履职,更有效地激发公众参与。制订和推广科学的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体系,除了对公共物质文明长久以来的重视以外,要更加重视公共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公共行为文明测评方法,及时掌握、监督居民公共行为文明程度,发现问题后有针对性地整治,以提升整个城市的公共文明程度。
城市公共领域不是封闭空间,城市具有商品流通、人口流动、各种社会交往频繁密切的特征,非常需要有效的规则来对居民的公共行为予以规范。哈耶克曾提出“自发秩序”,他指出,在人们的社会交往过程中,经由“试错”过程和“适者生存”的实践以及“累积性发展”方式而逐渐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自生自发秩序”。对于这种“自发的秩序”的实现,我们期待居民能够通过更多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以提升他们的社会意识、促进公共行为的文明来达到。但除此之外,为了更有效地提升公共文明程度,我们还应该建立“设计的秩序”,通过政府的教育引导、规则的制定等来促进、监督、规范居民的公共行为文明,培养居民的规则意识。
城市的气质是城市的灵魂,居民的公共行为文明也折射着个体的灵魂,城市的灵魂由千千万万个体的灵魂集聚而成。衡量一座城市的发展水平,不仅要看城市的人居环境、市政配套、生态条件等公共物质文明程度,更要看这座城市的文化气质和人文底蕴,而居民的公共行为文明是这方面最直接的体现之一。城市是文明的集散地,是现代化的象征,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看这个国家的城市化程度。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殊的经济发展形象和文化气质,这些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名片。在塑造城市名片的过程中,公共领域的文明程度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它代表着城市的软实力。人们想起一座城市的时候可能不会首先想起这座城市的居民素质是高是低,但是如果居民的公共行为不够文明,那一定会令城市形象大打折扣。在当前全国大力开展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在以人为本、构建现代文明城镇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我们大力关注城市居民的公共行为文明。
参考文献:
[1]陈弱水.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m].北京:新星出版社,.
[2]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北京:三联书店,.
[3]哈贝马斯.公共领域[m]//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
[4]金文学.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5]吴鲁平,金哲秀,主编.东亚社会价值的趋同与冲突――中日韩青年的社会意识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刘象愚.文化观念的演化[j].学术界,2006,(3).
[7]沙莲香.中华民族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8]杨怀忠.公共领域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9]张华.中朝日近代启蒙思想比较――以严复、俞吉浚、福泽谕吉的思想为中心[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0]曹丽.论中国当代公共行为文明的价值内涵[j].北京社会科学,,(8).
[11]李河.东亚国家的文化民族主义与中华文明圈的解构[j].战略与管理,2012,(9-10).
美学研究论文(通用18篇)篇八
孔子的美学思想概而言之就是礼乐美学。从美学角度研究礼乐,它的核心是美与善的关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孔子美学思想研究。
论文。
欢迎阅读!
摘要: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誉满全球,其美学思想更是其思想的精髓之一。一定意义上讲,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美学家之一,他在美学上的贡献体现在诗教、乐教或艺术教育等论述之中。在孔子之前,虽然有关于美的论述,但大多是只言片语的言论,没有形成系统的美学思想。而孔子之美学思想则较为系统完善,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的主要贡献在于从他的“仁学”思想体系出发,对先前的美学思想做了高度的概括,并向前发展了它,以前所未有的形态,确立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构架。
关键词:论美;感美;审美;用美;美学思想。
一、孔子论美。
(一)孔子认为美要符合“仁”。所谓“里仁为美”(《论语99里仁》)就是讲的这种美。里仁,代表村里的生活非常文雅温馨,孔子认为这就是“美”。李泽厚先生认为孔子的美学以“仁学”为基础。孔子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99八佾》)也就是说,如果人的内心的里面没有“仁”的精神作主宰,只去讲究外在的礼节,此时,再去追求什么音乐之美,便没有意义了。所以孔子强调,“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99阳货》)即“美”并不是只看外表的玉帛或形式的华丽,也不是只从表面听些钟鼓声,就以为美,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美,而是内心里先被“仁”感动。孔子论美的要义必先符合“仁”,孔自特别重视“温柔敦厚”的诗教,正是“美”符合“仁”的最好证明。
(二)孔子认为美要符合“善”。在孔子的美学思想中,美学和伦理学的问题常常结合在一起。如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又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论语99尧曰》)孔子强调之从政应当遵循五项美德、摒弃四项坏的习惯。那何谓五“美”呢?孔子在此处表面上虽用了“美”字,但实际内容却指“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99颜渊》)故而,孔子所言之“美”与“善”明显是相通的。孔子论美,要符合中庸、符合善。
(三)孔子认为美要符合“真”。孔子所论之“美”与“真”也是相通的。事实上,在孔子的心目中,仁善真彼此旁通,且有一贯性,相互联结。孔子的“吾与点也”的对话,充分体现了孔子对“真”的追求。曾点之“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整个气氛代表一种既无造作,也无矫情,轻松自然、平易近人、亲切真诚的“真”情景。
二、孔子感美,即孔子美感经验形成论。
(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即审美主体首先应有理解力,加上被欣赏客体的特性,才能产生美感经验。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99雍也》)根据孔子的看法,如果一个人本身比较倾向仁厚型,他会较喜欢山,觉得山很美。那么这种喜欢山的美感经验是如何形成的呢?此中“智者动”,是一种主体的智力活动,隐含着对主体性的肯定。审美主体要先有种意向去喜欢山,而山又能表现出厚重的现象,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形成“仁者乐山”的美感经验。
(二)主观的生命情调首先要有充分的人文素养,然后才能深刻体悟意境之美。孔子曾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99述而》)也就是说,审美主体先需经过三层教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然后才能修养出高尚的美感与品味,即达到“游于艺”的境界。由此可见,孔子所认定的美感经验,指的是审美主体的心灵先需经过高尚其志的升华,等充分变化气质之后,才能产生高雅的品味,进而追求意境之美。中国艺术特重意境之美,可说深受孔子“游于艺”的影响。
(三)根据孔子的看法,美感经验的形成,除了审美主体经过仁学的熏陶外,还因为主体性向的不同,才会有不同的抉择,从而产生不同的美感经验。这种原创性的观点对中国艺术影响极为深远,既开创了中国艺术重“写意”而不重“写实”的传统,也同时肯定了美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互通,心中一定先要有高度的人文修养,然后才能对艺术珍品欣赏与“会意”。
孔子的突出贡献还在于把美学作为一种进行社会教育的工具,即通过美育,提升个人的精神人格,进而提升社会高尚风气,从而匡正人心,端正治国之道,也就是要通过艺术的功能来不断激浊扬清,以美育辅助为邦之道、治理国家。如孔子反对“郑卫之声”,就是因为他认为郑声是“淫声”,“雅”“颂”是和乐,“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论语99阳货》)。这也是《乐记》中明确强调的道理:“乐之道,与政相通”。孔子的美育思想在他提倡的“诗教”“乐教”中均可见一斑。
四、结语。
本文从孔子论美、孔子感美、孔子用美三部分来浅陋论述了孔子的美学思想,意在唤起世人对孔子美学思想在重构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美学理论体系方面的重要作用。
美学研究论文(通用18篇)篇九
教育学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教育方式。孔子所处春秋时期,在春秋之前,在当时平民百姓是没有资格去读书,获得教育的权利的,“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合一”、“不官则无所授书”,教育、学术皆由“官府”世守,那时候的教育是“有类”的。到了春秋时代,“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文化下移,下层平民希望获得受教育的权利。孔子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无论学生是怎样的身份、地位、民族都愿意去教他们,所以在孔子三千学生之中,来自当时各个国家地区的不同身份的人,绝大多数出身贫贱。孔子对自己弟子的教育方法不是那种一味的灌输式教育,不管学生是否接受只管老师我说。孔子对每一位弟子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弟子可以根据自身发展去接受教育,在因材施教的同时结合启发式教学方法,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要求学生达到“愤”和“悱”的心理状态,然后再施以“启发”的方法,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所以他的弟子当中各种各样的人才都有,七十二贤士。他的这些思想在《侍坐》当中得以体现。
美学思想:孔子的学说中最重要的就是“仁”,所以的孔子的美学思想以“仁”为中心,孔子强调善与美相联系。他认为美与善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甚至是善的同义词,如“里仁为美”(和有仁德的人在一起,这样才算是善的、好的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帮助和赞成别人做好事,不帮助和不赞同别人做坏事)等。这里所谓的“美”是和善、德一个意思,二者可以混同使用。在中国孔子是最早提出美育思想的人,孔子的美学思想以“诗”为基础,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在《侍坐》篇中可以看出他关注的是具体社会中的人。文质彬彬,是孔子典型的美学思想,它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与质的关系体现孔子所推崇的君子的的理想人格。这文与质的关系,礼与仁的关系都是孔子美育思想的体现。
二、苏格拉底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终身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并且有着自己的理论。苏格拉底一些教育思想与孔子极为相似。他没有建立自己的学校,他的课堂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对于学生如同孔子一样有教无类。无论是乞丐、农民、有钱人、贵族等等,都可以是他的学生。无论是谁只要去请教他,他都施教。当时智者施教是需要收取费用的,苏格拉底是不收取任何费用。苏格拉底教育目的是培育人才,这一点与孔子的目的相似,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苏格拉底倡导圣贤治国,认为群众缺乏理智和政治能力,治理国家只能依靠那些少数优秀人物。苏格拉底以培养造就有知识的治国人才为己任,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哲学和教育事业上。他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一大批治国人才。在教学方法上,苏格拉底采用“产婆术”,包括讽刺、助产、归纳和定义。这个方法在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中得以体现。他认为真理是潜在地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的,教师的任务不是灌输既成的知识,而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交谈和讨论,消除错误的见解,形成正确的认识。,他在教学中,常用设问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认识加以回答。如果回答错了,他就用暗示性的提问适时引导,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他认为这样可以检验青年人的心灵。
美学思想:在《大希庇阿斯》篇中,通过希庇阿斯和苏格拉底的对话,对美本质的讨论,区分美本身和具体美的事物,提出美本身是“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就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最后得出结论:美是难的。在西方哲学史上,苏格拉底被称为是道德哲学的创始人,他号召人们把目光从自然界转向人自身。苏格拉底从目的论和美德论出发,提出了他的美学思想,其核心观念就是美善同一说,是西方美学史上美善同一说的开拓者。在苏格拉底看来,美就是善,美与善是同一的。接着,他还谈及是美善同一的基础就是功用。“凡是我们用的东西如果被认为是美的和善的那就都是从同一个观点——它们的功用去看的”也就是说,美的和善的事物,应该很好地发挥其功能。功用不仅是美善同一的基础,也是判断事物美善的标准。同时他还对传统的和谐说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他指出了和谐的合功用、合目的性基础,从而实现了和谐的客观规则向主观功用的转变。苏格拉底赋予了和谐说以目的性,并且也使和谐包含了主观性。
三、从苏格拉底和孔子探讨教育学和美学结合的意义与可能性。
1、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二人虽然相隔万里,但是二人对于人才的培养都是一致的。美育的发展,更加有利于发展全面型人才。现在的教育都希望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美育对其帮助很大。
2、教学方法的改革。二人都注重启发式教学,对于那种只注重灌输不管学生是否理解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这方面是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的。注重因材施教,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能够突出学生自己的个性与特点,不会抹杀学生的天赋。
3、注重道德。道德观在二人的美育观中都有体现。一个人不只需要知识,更需要道德的熏陶。
美学研究论文(通用18篇)篇十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那么他的美学思想你有知道多少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孔子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他是中国古代的大圣人。中国的古代圣人很多,但是最有名的是八大圣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这八大圣人。这八大圣人中孔子是最后的一个,也是地位最低的一个,因为其他的圣人都是帝王,周公虽然没有当过帝王,但是也当过实际上的执政者。孔子不仅没有当过帝王,连小官也没当上。
说白了,他跑来跑去,周游列国,想要当官,结果什么官都没当上。因为他当不上官,他只好收几个门徒,靠私家讲书来维持他的生活,这给孔子带来了很多好处。第一,他走向了民间,懂得了民间的疾苦;其次,他因为私家讲学,打破了过去“学在官府”的局面。孔子不仅成了中国第一个私家讲学的人,他还开创了中国第一个显学“儒学”,成了中国的“万世师表”。在从政方面,孔子是失败了,但在著述方面他却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他以前中国的学术是伟大的,在这基础上他开创了以后的中国的学问。
司马迁在写孔子思想的时候,对孔子赞不绝口,他这样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这就是说,在司马迁看来,中国的帝王很多,有学问的人也很多,但都是活着的时候了不起,死了也就没什么了。
而孔子则以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传了十多代,天下有学问的人都尊奉他为师,所以孔子才真正称得上圣人,是至圣。孔子这种至圣的地位,二千多年以来不仅没有衰落,而且是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他真可谓是一个大圣人,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要珍惜中华民族的荣誉。孔子伟大的思想,我们要认真地学习、研究与继承,并加以发扬光大。像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我们看他的美学思想,先要看他的人生态度。孔子的人生态度,有一段话可以说明。人家问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段话说明孔子一方面是一个自强不息的人(中国的知识分子一般是失意了就比较消极);另外一方面,孔子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他一生不得志,周游列国,去宣传自己的理想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是处处碰壁。他自己说道:“向吾适宋之卫,困于陈蔡,累累乎若丧家之犬也”。
虽然他到处碰壁,但是他仍然乐观。他自己说他“乐以忘忧”,在快乐之中把忧愁忘记了,他不要忧愁,要的是快乐,这是他很大的一个特点。他在陈、蔡被围,仍然“弦歌不绝”。他的大弟子颜渊生活很苦,孔子赞美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渊生活很苦,旁人觉得他应该很悲苦,而颜渊却很快乐。孔子既然赞美颜渊,就说明他非常欣赏颜渊在穷苦的生活当中仍然过得很快乐的生活态度。
有一次他和他的弟子们谈志向。有的说我要做官,有的说我要发财,有的说我将来要做“小相”,就是我们现在开会的“司仪”,对这些孔子都没表示赞同,他最赞同的是曾点的志向,曾点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对曾点的这种以审美的态度来游玩观赏春色的志向,非常赞同,这说明孔子喜欢快乐乐观。他自己喜欢音乐,一生差不多是音乐欢乐的一生,听到美妙的音乐《韶乐》,就“三月不知肉味,不知为乐之至于斯也”。他看到一个婴儿,天真烂漫,眼睛大大的,就非常高兴,形容这个婴儿“就像《韶乐》。
论文。
]
美学研究论文(通用18篇)篇十一
戏曲电视剧是在戏曲与电视这两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艺术品种,尽管有着自己的独立特性,但在更多层面上还是这两种艺术形式的整合和融合,还是受到戏曲文化和电视文化的双重影响。
(一)戏曲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戏曲艺术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生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表现范围非常广阔,举凡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宗教、伦理、道德、习俗等各个领域,几乎都是它的艺术再现的对象,有着非常丰富的表现内容。而且,戏曲艺术还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文学、音乐、舞蹈、曲艺等各个艺术门类,都被其融入自身,因此戏曲艺术还具有非常充分的表现形式。这样一种有着强烈的开放性和吸引性的文化形态,是处于经常性的变化和发展之中的。这些特点使得戏曲的社会影响力远大于其他艺术种类,具有更高的艺术地位,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总是能通过自我机制的调整实现艺术的更新,从而找到发展的契机。这种可变性和适应性对于戏曲电视剧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戏曲文化具有全民性,它以不同的方式或方法满足社会各阶层的审美需要。”[3]戏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通俗艺术,是以全社会为欣赏对象、以通俗化为标志的大众艺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性。戏曲艺术的这一特点也决定了戏曲电视剧的艺术基调,即群众性和通俗性,而这也正是电视这一大众传播媒介的突出特点。除此之外,由于各地区存在方言也即语言差异,不同地区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必然各有特色,中国戏曲现在仍存留有三百多个剧种就是最好的证明。这种以剧种方式而存在的戏曲文化的多样性,使得戏曲电视剧成为了一种带有鲜明地域文化色彩的电视艺术,也使得它的丰富和多样成为可能。
(二)电视文化的影响。
孟繁树先生认为,“所谓电视文化,可以概括为伴随着电视这种新的社会传播媒介而出现的一种现代的文化生活方式。这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其浸润所及,几乎遍布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3](40)电视文化的普及性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电视文化具有极其广泛的内容,任何社会文化进入这一传播媒介体系内,都要按照电视运行也即视听的规律和要求来进行加工、改造和创造等电视化处理。而在电视化的过程中,综合性是需要遵循的一条重要的原则和途径。在电视艺术领域的各种艺术样式中,都可以看到综合性特点的体现。戏曲电视剧作为电视艺术综合性的表现,其创作也必然要自觉地顺应这种艺术的自身规律。
“戏曲电视剧是由戏曲与电视剧进行联姻而产生的,既不同于戏曲又有别于电视剧的一种电视艺术的新样式或新品种,它具有独特的审美品格和作为一种新艺术的质的规定性。”[3](28)戏曲电视剧既没有因成为电视艺术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而完全丧失戏曲艺术的审美品格,也没有将戏曲表演的种种艺术模式完全搬上电视荧屏,而是将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对于“中和”之美的审美追求。这不但是戏曲电视剧的审美价值的核心,也是它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根本标志。
(一)中和戏曲舞台的虚拟性与电视荧屏的真实性。
传统戏曲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就是舞台时空的'流动性,或说是虚拟性―――戏曲舞台的时空特点是假定性大,舞台的时空并不需要借助景物造型来表现,而是依靠演员的表演,通过唱词和适当的动作来交代周围的景物和环境,即所谓景随人走和景在人身上。这种程式化的表演具有写意性,它可以以桨代船、以鞭代马、以演员生景。舞台的变幻,环境的迁转,时间的流变都依靠演员的表演来实现,以唤起观众对时空的联想,产生艺术感受。这是戏曲舞台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应该说,这种表演方式,在舞台风格的总体范畴中是合适的,是能为人们的审美情趣所接受的。观众在观看舞台上的戏曲表演时,心中明确知道这种虚拟化的种种表现特点,演员的演和唱相得益彰,与观众的审美诉求完全一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戏曲电视剧的制作需要借助电视手段来实现,需要将舞台表演转化为荧屏再现,往往是选用实景(或是搭景)的,是立体的,有很强的真实感。这样的环境设置与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虚拟、假定性极强的表现形式就出现了矛盾和冲突。这时,如果再完全采用舞台表演的虚拟化的技巧和方式,就显得不合适了。比如,当演员在宽阔的大河前以桨代船,在蜿蜒的山道上以鞭代马,在真实的房屋前假装扣门,或是仅仅走一个“圆场”,就代表地理位置的变化,而身后的背景始终未变,那么电视机前的观众,在审美意识上是不能接受的,只能产生一种不伦不类的滑稽感。受电视剧制作技术手段的影响,戏曲电视剧表现时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为将戏曲舞台上时空的虚拟表演与电视剧表现的实景相统一,戏曲电视剧中的具体表演方式必须做相应的变化,以求通过表现力丰富的电视化手段,结合戏曲的艺术特点,使戏曲电视剧成为富于生命活力的新样式,使观众在欣赏过程中不产生阻隔和障碍,进而达到良好的审美诉求。
(二)中和表演艺术的程式化和电视剧的生活化。
王国维曾将戏曲定义为“以歌舞演故事”。这一方面说明了传统戏曲中,故事性也即情节的重要,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戏曲存在的主要方式―――以歌舞来表演。中国戏曲在漫长的发展演变中,在不断的继承和创新中,逐渐确定了一套比较固定的程式化的表演方式。“所谓程式化,是说传统戏曲的表演语汇都是经过规范的,而且这种被规范了的表演语汇还具有普遍意义,即是说同一个动作既可以在同一出戏中重复使用,而且也可以在不同演出乃至不同剧种中重复全长,因为它已经不再是一个个别的动作问题,而成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语汇。”[3](62)这种表演方式的程式化和舞台时空的虚拟化是相辅相成的,正是由于虚拟化的舞台时空的需要,才产生了程式化的表演方式;也正是由于表演方式的程式化,才使得舞台时空的虚拟化成为可能。戏曲表演的程式可以表达感情、表现景物,甚至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是丰富的戏曲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表演艺术的程式化不仅要求演员对于固定的程式要烂熟于心并能运用自如,如起霸、云手、跪步、圆场、走边、蹉步、抖髯、甩发等,而且对服装、化妆、道具等其他方面也有比较具体的要求。传统戏曲的服装、化妆、道具等也往往是类型化的,如服装上往往要按照人物的身份、年龄和性格的特点进行分类和规范,为符合人物性格、身份,戏曲界有“宁穿破、不穿错”的格言;戏曲的脸谱、髯口,也都是按照人物性格、年龄特征设计的,而且各个剧种还有理解不一的差异;舞台道具的虚拟、假定性都较大,真实感较差。
要将戏曲舞台表演的程式化与电视剧的生活化结合起来。为了符合戏曲电视剧的美学原则,为了更好地刻画、塑造性格各异的形象,一些固定的程式化表演方式,夸张的脸谱、定式的服装和假设性的道具等与戏曲电视剧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不太和谐的部分,也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和改变,以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然而,如何才能对其做准确把握,既保持戏曲艺术的传统美,又将其与电视技巧相融合,这个问题对于戏曲电视剧的创作者们来说,无疑是有难度的。一方面,传统戏曲的程式化和虚拟性,是展示戏曲独特之美的重要特性,正是由于那极具象征意义的一招一式,才使得观众生发出难以明状的美感享受,这也是传统戏曲长期发展而来的文化累积。另一方面,电视剧的表现手段又要求不得不舍弃或改变某些传统戏曲的表演方式,否则便仅仅是两种艺术形式的粗浅整合,既不能使传统戏曲经由电视传媒发扬光大,也没能为电视领域增加新的表现方式,这种结合便无价值可言了。
美学研究论文(通用18篇)篇十二
摘要:为了研究工业机器人外观与用户的主观喜好和情感需求的匹配程度,用感知工程理论确定工业机器人感知图像的词汇,并选取代表性样本,对感知图像和眼球运动测试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挖掘典型感知图像词汇与工业机器人关键建模特征的映射关系,提取产品的感知特征。并获得用户的感知图像。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工业机器人的建模设计,为工业机器人的创新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产品造型设计;设计发展。
作为机械产品,工业机器人通常被认为是功能性产品。功能霸权的概念长期以来一直主导着设计思维的单极发展,这是基于解决功能,必然会导致材料功能的发挥,精神功能的分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各种产品都有了新的需求和认识,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更注重产品的感性体验和情感共鸣。感知工程是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将模糊和不确定的情感因素转化为定量的设计元素来指导产品设计。
1工业机器人概述。
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机器人研究受到了很多关注[1],20世纪50年代之后,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开始研究远程操作能够运输核材料的机械手[2]。系统中的主从控制系统,主要机械手动作和反馈系统可以让操作员感觉到力的大小。两个机器人手臂与防护墙分开,操作人员可以通过闭路电视操作机器人,从机械手系统为现代机械手的设计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3]。1954年工业机器人的概念被美国提出和申请是在关节机器人上使用伺服系统,机器人可以由人来手把手地教,然后机器人可以像人的手一样做出相同的动作。这个机器人叫做教学和繁殖机器人。机器人几乎被用于这种控制方式。工业机器人具有很多属性来区分数控装置:可编程,有益的,人形的,通用的,跨学科的。可编程的机器人,可在不同场景下应用是其最重要特征,例如用于加工和焊接的不同控制代码,只有模块化的不同功能。根据现场通话编程是工业领域灵活使用机器人的体现。这是可编程机器人的再现,大大缩短了编程时间,降低了车间的难度。类似于人的机器人是机器人的机械结构。人是机器人仿制的终极目标。今天的机器人已经有能力通过各种传感器逐渐响应外部环境的变化[4]。
2工业机器人造型设计实例。
通过研究,根据样本的形式,选择样本3的关键建模特征进行创新设计。样本3的关键建模特征包括简单的线条,弯曲和丰满,柔软的形状,底座的圆角以及机器人的实体形状。在创新设计的过程中,重点放在机械手和基座的两个部件上来发展创意概念,机械手和基座的创意设计结果与样本3的关键建模特征一致。创意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基于创新设计的优势,采用pro-e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三维设计。在建模过程中,基于样本3关键建模特性的指导,对设计方案进行了一些或详细的优化和改进。模型建立后,模型进行颜色匹配和渲染,以获得真实的视觉感知三维效果。如图2所示。
3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
工业机器人的大脑是一个控制系统,它决定了机器人的性能和精度,机器的控制模式通过教学进行编程,包括离线编程,智能编程等控制[5]。教学编程是工业界最早的应用,机器人的控制策略仍然是机器人最关键的控制技术,离线编程是计算机图形学。实时仿真不需要访问机器人主体,它包括界面设计,建模和仿真。仿真过程包括过程仿真,传感器仿真,路径仿真等。智能是机器人发展的最新方向,包括自动控制,电力电子,大数据云计算等,它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独立判断更复杂的外部条件,处理突发情况,倾向于处理人类的问题。随着机器人的快速发展和发展,抓住智能市场的新概念非常重要[6]。工业机器人未来的发展重点是以下五点:1)该结构倾向于集成模块,模块化不同的`功能和工具,并在不同情况下调用[7]。例如,scara机器人可以承载不同的功能,例如携带、焊接和贴片,并且只需要在控制程序中调整模块调用。2)机器人的功能在不断提高。例如电石炉机器人在恶劣的环境中工作,应用程序可以更专注于开堵眼作业。操作方式越来越自动化,越来越高效,对车间工人的需求也减少[8]。3)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开发是开源的,建立了统一的接口标准,提高了系统的适应性,使不同厂家的产品之间的通信更加容易建立,可维护性大大提高。4)各种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机械手,以提高对环境的感知,适应复杂的环境。5)智能化水平提高。
4结束语。
中国制造业整体自动化水平仍处于低位,大量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转型升级。中国每万工人只有21台机器人,在世界55个国家平均水平不到一半的情况下,巨大的增长空间为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机遇。目前,大量中国企业致力于工业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和工业机器人的制造,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也大力加强工业机器人在传统制造业中的应用,希望通过原有的产业基础优势加快生产自动化的竞争优势,彻底解决劳动壁垒问题,重新夺回制造业的主导地位,尤其是长期被抛弃的行业,将促使移民业回归。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仍处于发达国家,如欧洲,美国和日本等仍处于机器人技术关键技术特别是关键零部件技术以及中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的国家。新型机器人结构,机器人操作系统,视觉反馈等关键技术的进步将推动工业机器人向新的应用领域的发展。在造船和航空航天制造中,复杂部件的组装和拆卸,甚至服装缝纫中,机器人的操作和技术难以突破都很困难。为了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实施“机器替代”,中国必须解决大量人工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问题,即使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因此,有必要继续扩大工业机器人的新功能,突破技术瓶颈,手工完成复杂工作。同时,要降低设备成本,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以适应中国的国情。
参考文献:
[1]吴珍珍,王东霞.浅谈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j].科技经济导刊,,26(24):64.
[4]王辉.工业机器人发展及其对就业影响分析[j].时代农机,,44(10):47+49.
[5]左怀山.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应用探讨[j].数字通信世界,2017(10):65.
[8]寇晓晨.工业机器人技术在自动化控制领域的运用[j].南方农机,2018,49(2):92+119.
美学研究论文(通用18篇)篇十三
“中国音乐美学研究”是一个贯常的用法,其中到底有些什么含义似乎无须深究,然本文将以对它的深究开始。“中国音乐美学研究”可析义为二:一是指在中国研究音乐美学(studyingaestheticsofmusicinchina;二是指研究中国的音乐美学(studyingaestheticsofchinesemusic)。
第一种含义表明研究发生的处所,即在中国而不是在外国;其次表明了所研究的学科性质是音乐美学而不是音乐中别的什么学;至于是关于西方的音乐美学还是中国的音乐美学却未道明。第二种含义体现为所研究的对象,即,是关于中国的音乐美学而不是西方的音乐美学。关于美学研究,德国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有如下一席话:“美学这个名称及其内涵源出于欧洲思想,源出于哲学。所以美学研究对东方思想来说终究是格格不入的。”“{这一席话显然是对东方人研究美学的话难。然而本文在此不打算讨论这个话难对于我们的意义,只是想就这个话难对于上述两种情况的关系作一些说明,以明确我们研究的任务。根据这段话的意思来看待上述第一种情况,我们会发现,哪怕是在中国这个处所,我们也只能研究西方的音乐美学,因为中国从未有过aesthetics这个东西。
那么怎样研究呢?因此,方法论的探讨就成为我们首先要而对的问题。根据这段话来看待第二种情况,问题同样是明显的,那就是中国没有过美学,现在一定要研究一个中国的音乐美学,那么,怎样克服海德格尔所说的“格格不入”呢?也就是说,同样存在怎样研究的问题。
现在,我们就处在这样一个境况,那就是在我们着手研究和著述之前,都离不开先要对方法论进行探讨,这意味着,对方法论的探讨构成了当代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的前提。因此对于前者,即处所,我们要问,是按照西方人的路数去研究西方音乐美学及其历史呢,还是别有他法?也就是说,处所对我们的研究是否有一种规定性。如果有规定性,它是怎样的?对于后者,即对象,我们要问,你是先学习并研究了西方的音乐美学再来研究中国的还是径直研究中国的音乐美学?根据海德格尔的意思,显然应该是前者。
也就是说,只有我们明白了西方音乐美学,尤其是其历史是怎样的,我们才可能获得一种启示,知道怎样去研究中国的音乐美学及其历史,以克服格格不入。那么,西方音乐美学史是怎样的呢?因此,关于对象的考察,就将落实在西方音乐美学的基本历史上。这样一来,不管是处所还是对象,其问题都落在了关于西方音乐美学史的研究上了。因此,本文只考察处所对我们的研究的规定性就够了,因为,它已经包含了对于对象考察的内容。
2从处所引出的方法论。
首先我要说明,这个所谓“在中国而不是在外国研究音乐美学”涉及的处所一词,我并非仅仅指有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这种地理概念上的中国,而是指有着儒道思想传统,又受到西方文明深刻影响的文化含义上的中国,即在文化这个处所上来使用中国这个概念,也就是着重其心灵性方而。我们都知道,犹太民族曾在国土上是一个流浪的民族,但在精神上他们却没有流浪,因为他们的心里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支柱,这就是耶和华上帝。我们中华民族在国土上没有流浪,但在精神上我们却在流浪,以达一个多世纪。当下我们的存在就像一个梯子,四处寻找可以靠的“墙”。这并不是说,我们心中是空的,恰恰相反,我们心里的东西太多,太杂,以至我们无法确定那一堵墙是可以靠的。这就是我们的“处所”―一个处处无家,处处家的“处所”。我们就是在这样一种“处所”进行着学术研究。显然,对于这样一种处所,首先的工作是什么呢?就是奠基。用什么奠基?怎样奠基?靠政治家的演说主张,靠科学家的技术发明,还是靠商人的经营管理,都不是,而是靠文人的学术研究。音乐美学就是这样一种人文学术,因此,我们是从音乐学术的角度来为心灵性的文化中国这个处所奠基。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关于学术研究的大前提。
但由于这个处所一方而承续着传统的一些因素;一方而又承续着近代以来诸多学者对传统文化学术的批判所形成的历史境遇,以及他们对西方文化与学术的解释性、选择性引入所业已造就的'传统(这就是以现代白话文为基础形成起来的过渡性质的文化范式);还有当代科技革命所引发的经济一文化的全球化浪潮,以及由此激起的浮躁不安的市侩心态对学术研究的强大影响,这些交织在一起组成一个没有岛屿与陆地的澎湃的海洋,因此,我们的学术本身也是未确定的,同样存在一个奠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我们的研究活动本身作为对象来考察,以达到为中国的音乐美学奠基的目的。
这首先是由我们的任务决定的:我们当下的任务就是要在反思的层次上与我们传统的文化建立起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有两个含义,一方而不仅仅是要借助我们的理性,将它作为一个知识对象,以主客体对立的方式上认识它;更重要的是另一方而,这就是要在一种自我文化延续的同一性关系中继承之(无庸讳言,经过“新文化”运动之后,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于我们已经是一种异在的文化,古代汉语对于我们,就像英语对于我们的关系一样,例如,大学里晋升专业职称,或者是考英语等西语,或者是考古代汉语,必择其一;至于作为传统文化的内容的东西,早已是肝胆楚越了。就后一方而来说,传统文化就不仅仅是一种供我们观看的客体,而就是作为文化的我们的血肉之躯。
3结语。
以上,就是我所谓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的前提,不认识这个前提,我们的研究就会是盲目的。把握住这个前提,我们的学术研究就会开出一个光明的天地。
美学研究论文(通用18篇)篇十四
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史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梦意象,在诸多与梦相关的'研究成果中,往往忽视了梦意象的美学因素.事实上,当梦从个人行为转化为一种社会文化符号,也就是经典的梦意象的时候,它往往记忆着中华民族审美精神发展流变,成为审美风尚及审美心理的承载物.无论是从“美学之父”鲍姆嘉通还是美学大家康德的意义上看,梦意象都能够成为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梦意象与美学在学理上的亲和性使得从美学角度对梦意象进行研究成为可能.
作者:邹强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刊名:社会科学家pkucssci英文刊名:socialscientist年,卷(期):“”(5)分类号:b21关键词:梦梦意象美学研究
美学研究论文(通用18篇)篇十五
摘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渐成熟和入世承诺的逐步实施,外商逐步调整在华直接投资策略,独资化倾向日益明显。
阐述了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独资化倾向,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了这种趋势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提出几点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独资化倾向成因影响策略。
1外商独资化倾向日益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主要有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三种形式。
从跨国资本的进入方式及演变的时间历程来划分,可把外商在华投资结构演变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改革开放之初到1991年,这是外国资本进入中国的初级阶段,主要采取合资合作的形式,外商独资企业所占份额很少且不稳定。
美学研究论文(通用18篇)篇十六
摘要:茶艺美学在合唱中的渗透,可以提升合唱艺术的美感,丰富合唱内容,使合唱表演更加生动、更加具有文化感染力。研究茶艺美学和合唱美学之间的关系,对促进我国茶文化传承发展以及合唱表演事业的创新进步都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茶艺美学;合唱美学;对比。
对茶艺美学与合唱美学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研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茶文化与合唱表演艺术的整合,这是对传统茶文化形式的变革和创新,同时也是对合唱表演艺术内涵的升华和再造。合唱表演艺术因为融入了茶文化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茶艺美学也因为合唱艺术而变得更加生动、具体,总之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1茶艺美学分析。
1.1茶德之美。
茶德指的是人们在饮茶和表演技术过程中,随着繁衍而出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茶德能够在人们饮茶和表演茶艺技术当中具体呈现出来,这是对于饮茶人和表演茶艺的人的最基本的要求,具体的茶形式当中隐含着抽象的哲理思想。中国的一名著名的茶学家曾以敬茶的方式表达自己心存敬意之情,同时还有茶道以及茶精神,也可以被良好的表达出来。茶文化和茶精神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一定程度上具有推动社会良好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促使茶文化和茶艺发展的核心点就是茶德,茶德不仅能够推动茶的良好发展,对于培养人的良好品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2和谐之美。
中国茶道中的核心重点就是和谐之美,人们能够将深刻的人文思想加注到具体形式的茶文化,感受茶带给我们的苦涩和甘甜。茶文化中蕴含着中国千年以来的文明,对于人和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有深刻的研究。我们生活在同一个集体当中,在保护好自己的基础之上,也要保护这个社会和自然,为地球的良好发展,与其他个体实现很好的共存。人与社会和谐共存是构建一个繁荣、良好的社会的基础条件,即便我们在促进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矛盾。因此,我们要重视这个问题,在促使自身发展时也不要伤害其他个体的利益,相互之间进行良好的协商融合,从而建立起和谐美好的社会。
1.3儒雅之美。
儒雅之美是中国茶文化中比较独特的一种美学。茶叶其自身的生长条件就是天地所赐予的,吸天地之灵气,取日月之精华,从而形成其自身具有一种自然、平淡的美。茶也由此经常被比喻成人的性格特征,赏茶时温文尔雅,饮茶时平静淡然,品茶时心平气和,我们能够从中体会到很多的人生哲理,在不断品茶的过程中,促使人的内心趋于平静,从而以淡然的心态看待人生。茶叶其身上凝聚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而其中更能够彰显出文人墨客身上具有的儒雅之美,由此可见,儒雅之美在我国文明历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茶叶中所说的儒雅之美,具体指的就是其深刻内涵以具象的形式,在人的言行举止中呈现出来。人也通过茶文化来陶冶自己的情操,通过品茶来完善自己的心灵。由此可见,儒雅之美指的不只是茶艺的美,更可以提取于人自身所具有的一种精神。
1.4中庸之美。
中庸之道是我国自古以来都在推崇的一种精神,它既是茶艺之美的具体表现,也是人的一种优良品质。而保持中庸无论是对于茶艺还是人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儒雅之美能够通过日常品茶体现出来,是人优雅淡然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而中庸之道则已经不再属于文化范畴,其是高尚道德的具体呈现。中庸之道不仅是茶艺的美学特征之一,其对于推动茶艺和人发展均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2合唱表演中茶艺美学的渗透。
2.1以表演促教学,升华合唱学习。
学生在初始接触知识时,如果针对合唱艺术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学习理念,那么合唱艺术对于学生就变成了学习的任务,甚至于负担,从而失去了对合唱了解的兴趣。而促使学生对于本地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不仅有利于学生进步,同时也为弘扬地区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基础教育之后,鼓励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地区各种形式的合唱表演活动,从而促使学生的合唱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以《茶山小调》作为课程例子,将具体形式的合唱引入课程教学当中,其目的就是通过引导学生进入到合唱艺术所营造的氛围中,从而感受其中的魅力。这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就是指导学生对于蝈蝈和蛐蛐的特征,进行深入的把握,通过其具体的特征对其在合唱艺术当中的韵味进行明确。在开场时,就以合唱的形式进行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后教师进行音乐示范,引导学生充分的进入到音乐所营造的场景当中,完成欣赏之后,允许学生对音乐形式和音乐内容进行充分的讨论,自由的抒发自己的见解,之后再进行重复播放,对自己的见解进行检验。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学生选取合适的片段,引导并指导学生进行模仿。教师在指导学生模仿的过程中,重点指点学生的歌词和口型的准确度。教师针对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问题进行指正,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演唱技巧,对一些高音和独白进行良好的处理。在完成整体指导之后,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表演,演唱完毕之后,让学生对于自己的这段表演进行点评。
2.2实现合唱与合唱教学的深度融合。
当学生感受过合唱的魅力之后,会随之产生很大的学习热情,从而为之后学习更为深入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引入《采茶去》合唱曲,与学生进入接下来的学习,感悟艺术和合唱结合所带来的感受。这首歌在福建地区具有很高的传唱度,它带给了学生合唱艺术中不同的情绪,其中所具有的童趣和向上十分适合学生。通过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的学习,促使学生对合唱具有了更为熟练的演唱技巧,同时对于方言曲目总结出相应的演唱规律。民族音乐占据我们合唱曲目的绝大部分,民族音乐其中蕴含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流行音乐占据当前市场最前端,当前时代的学生们相对于民族音乐,更喜欢新潮的,通俗易懂的流行音乐,对于民族乐曲知之甚少。因此,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通过引入合唱中的高腔表演艺术形式,促使学生对于其能够产生敬畏感,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感受民族音乐形式所具有的魅力。
美学研究论文(通用18篇)篇十七
:19世纪工业革命之后,坐具的设计一度备受东西方设计师们的青睐,随着20世纪仿生设计学的建立和发展,设计中对自然界动植物的“模仿”有了新的参照数据,此间产生了诸多经典的仿照自然生物形态设计的坐具产品,这些坐具中包含着深刻的美学意蕴。本文对坐具的造型型理分析,并对其进行形式美学的探讨,以此来发现仿生设计学中对型理关系的表达,这或许能为当今的坐具造型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19世纪工艺美术运动的领袖人物威廉莫里斯曾将设计视线转移到室内设计的家具及室内装饰中,他的婚房“红屋”自然藤蔓的家具纹样别具一格;这一时期的维克多霍塔设计的泰赛尔旅馆,更以活跃、跳动的花叶状图案为基础,从旅馆正面开始,图案一直延伸到前厅、楼梯、柱顶以及家具装饰。从地板、楼梯到整个室内的墙面都充满了全新的自然装饰风格和气息。从这个实例可见,西方设计很早就开启对自然生物形态的关注,这一点与中国传统家具造型及雕刻图案相比,虽时间不及后者久远但却足以说明两个地域纬度和时间跨度的家具设计同样关注到了自然生物造型所显示出的形式美对人类生活及设计的重要意义。
纵观历史,自坐的行为固定以后,人类就从跪坐逐渐发展到垂足而坐,随之大量优秀的坐具产生并出现了矮型、高型两种“座”具。笔者下文中将以具有动物造型特征的坐具产品,如:阿诺雅克比松设计的“三足蚁椅”;汉斯威格纳的“孔雀椅”;娜娜第赛尔的“蝴蝶桌椅”为例展开对动物造型家具形式美学意义的探讨。通过对这些经典动物造型坐具型理的分析,思考动物造型坐具中通过形式要素这一点所体现出的型理关系,进而对造物设计开启新反思。20世纪的形式美学观认为,由线条、色彩的排列构成的形式以及造型显示的形状,把“秩序”和“多样性”融为一体,使人产生出一种独特的愉快,贝尔称为“有意味的形式”,只有它才能产生出审美感情。而设计形式要素中的造型其中蕴涵着当下更深刻的符号语言哲理——“型理”:“将‘事理’升华到美学和艺术的高度,通过对‘形’的把握和创造、运用等语言,形理于‘物’上的造物之学”。具体以形状、形序、形义与之相对应的形意、形境、形情体现在产品的造型中。
许多设计者在其设计中也在潜移默化地践行这种现代设计观。丹麦建筑师和设计师阿诺雅克比松设计的“三足蚁椅”,构造简洁、耗材极少且经济适用。其造型只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滚圆形,下部为“臀部”造型。通过蚂蚁,进行了仿生设计,并以新的“形序”表达出了“三足蚁”椅的形义。其后他又设计了四足“蚁椅”,轻便、可叠置、多色彩选择的特性使之成为20世纪现代家具中销售量最大的产品之一;另一位丹麦设计师汉斯威格纳的代表作是“孔雀椅”。他在设计中遵循一个原则:“我试图剥去旧式椅子中所有外在的风格,让它们呈现最纯粹和原始的结构。”孔雀椅线条的构成及形序就是来自于对孔雀仿生造型的理解。从上述案例可见,动物造型家具基于仿生设计学基础上的形状、形序、形义表达能让家具设计造型上更加严谨,制作更加科学,也从侧面说明生物界本身就是一个能够为人类现代设计提供观察和启发的科学场。设计师娜娜第赛尔,因为对蝴蝶有极大兴趣,通过多年的精心观察让她试图从蝴蝶的飞翔中抓住一种漂浮于空中的轻松感觉用在设计中,由此产生了一批美妙绝伦的家具设计经典之作,像1990年设计的“蝴蝶桌椅”。“蝴蝶桌椅”的设计采用完全不对称的上部构件支联于变形钢足上,这种设计的形式要素在对称与均衡中迸发的美能使观者强烈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律动,给以人最直接的感性冲动。
这则案例在基于仿生设计学基础的形状、形序、形义上表达出的形意、形境、形情更贴近人们的情感因素。“三足蚁椅”、“孔雀椅”、“蝴蝶桌椅”都具有明确的动物造型特征,是设计者在深入观察蚂蚁、孔雀、蝴蝶的形态特征和生物特性基础上进行的形式美学元素提取、运用设计而成的。“三足蚁椅”接近生物原型的坐具造型能体现出人类视觉体验及心理审美与自然界呈现相吻合的一致性;“孔雀椅”是孔雀开屏美妙瞬间的形象符号凝固,增加了体验者的美感体验与满足;“蝴蝶桌椅”来自设计者对蝴蝶行为的捕捉,两只蝴蝶分享一朵盛开花朵的形态语义让造型上反映一种亲密、分享的型理关系,也从形态(形状、形序、形义)的呈现中表达了设计者对形意、形境、形情的把握。这些动物造型的坐具设计是对仿生设计学的运用,在坐具造型设计应用中体现在四个方面:形态仿生、功能仿生、结构仿生和色彩仿生。上述案例共同体现了仿生设计学造型的一个特征:形序、形义首先都要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形状来表达,即关注生物形态的仿生,对自然生物外部形态的认知,对生物外部形态的美的理解、把握,可将其中某些形态特点转化并应用到产品设计中,以求达到设计方案的创新。
通过模仿、表现、抽象概括等手法,可以对生物形态结构或功能进行合理地转化并进行形序的安排引出适合的形义。借助作品还可看出,基于仿生设计学的产品能与自然界相贴合,更能跟人的心理相融合。这不仅能够唤起人类对自然的热爱,更能促进生态设计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也是现在坐具造型设计的发展的一种趋势。
从更深层次的索绪尔符号学角度看,家具的形式语言要素是符号系统,像形状、形序、形义衍生于造型内部的语义就能够成为家具的造型符号语言,语言符号是携带意义的感知。造型中对形状、形序、行义的研读,是发现和创新家具产品新形态的必须。因为形状、形序、形义传达出来的形意、形境、形情是满足体验者心灵感受与精神愉悦的支点。而家具中对生物形态的模仿又涉及到现代仿生设计学,它是将仿生学原理与设计实践相结合,通过深入观察、分析、提取自然界中百万余种生物形态特征来设计成千姿百态设计产品。具有生物形态造型的家具的形式美学与仿生设计学的互构又使得设计产品造型上有了新的传达,能给体验者新的形意、形境、形情。设计的责任感促使设计者去思考:新体验已经成为设计中的常态,就使得设计师不得不寻找设计的新型态,以此来满足用户不断追求新的体知、认知、感知。但同时设计的生态性一方面要求设计者要努力提供具有刺激的设计体验,另一方面也要尽力保持体验者对设计产品有恒久的喜爱度,这才是让产品成为经典的一种范式。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似乎描摹大自然的表面形式就已经足够了,但现在我们的任务是要探究大自然的含义的根源,因为除了了解能使我们看清藏于事物表面之下的这种原因之外,别无他路可走。”人类面对自然的现状,兹生了更多的热爱,对自然界的学习和保护之一也就体现在仿生学上,现在所做的努力是不断地完善仿生设计学的数据,对数据的深入分析,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出具有型理的造型。这正如王朝闻先生所讲:“我们的质朴和自重不比那些装出来的天真更缺乏审美价值”。
美学研究论文(通用18篇)篇十八
政府应根据我国入世承诺逐步调整外资政策并结合我国实际,对外资流向进行引导,应对一些投资巨大、技术不容易引进,依靠国内力量难以在短期较快发展起来的产业放开股权、规模等方面的限制,允许外商独资或合资经营;对于涉及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产业,在吸引外商投资时,政府要在政策上增强国内企业的控制能力。
在法律上运用有关外资企业的法律和“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来控制外资企业的垄断风险。
3.2加大自主设计研发力度。
长期以来,由于对外国投资方的过分依赖,我国企业大多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销售渠道,管理落后等问题仍很突出。
外商独资化的趋势,将影响其技术扩散效应。
因此,我国企业应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核心竞争力。
第一,增强自主研发意识,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为此,政府应加大相关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第二,由oem(定牌生产)逐步向ocm(概念创新创造产品)转变。
通过大量的定牌生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最终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品牌,促进本国产业结构升级,这是许多国家所走过的事半功倍的外资引进之路,也是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目的。
我国企业不能仅仅停留在oem上,而必须努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品牌。
3.3设立风险投资,鼓励创业。
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风险投资机制和市场环境的支持,但我国目前风险投资市场的发育还相当滞后。
独资企业内部以及跨国公司r&d机构内部的中方雇员能够接触到世界比较前沿的技术,洞察技术发展的方向,在外资公司内的管理人员也掌握了跨国公司先进的管理方法,促进上述人员创业能够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政府应加快制定相关法律,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市场发展,为创业创立良好的制度环境。
3.4加强企业的品牌意识,走自创品牌之路。
中国企业在合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品牌意识,不能在引用外资时,因急于与外资合作或贪图一时利益而放弃了自己的品牌。
这种目光短浅的行为长期发展必然会把自己灭掉,所以要在合作中时刻谨记品牌是企业的生命,坚决不能丢失自己的品牌。
如联合利华曾经有“中华民族品牌杀手”的称号,因为其并购或租赁经营的中国本土品牌达六个:美加净牙膏、中华牙膏、京华茶叶、蔓登琳冰淇淋、老蔡酱油和芳草洗衣粉,但成活的只有中华牙膏一个,其余都被扼杀掉了。
3.5以优势互补为基础,加强与外商的合作。
外商的“独资化改造”并非意味着不再需要国内的合作伙伴,而是说他们将按照自己的意志,以更加自由灵活的方式来与我国的事业伙伴建立“非束缚性”的伙伴关系,这时外商更倾向于采取如战略联盟的形式开展广泛合作。
这种“独资化”不仅使社会资源的配置更有效,国际管理理念的传播更广泛,从长远来说更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我国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合作共赢的机会。
我国本土企业则应把握住这样的机会,依靠自身实力,利用战略联盟等多种形式,与外商开展新的协作。
参考文献。
1华明.开放资本市场:应对“三资企业”“独资化”发展倾向的策略趋向[j].管理世界,(12)。
2王晓红.深度思考:外商独资化趋势的影响及应对[n].人民日报,-4-18。
3戴湘,魏浩.跨国公司在华企业独资化趋势原因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
4赵增耀.外商在华投资企业独资化趋势的演化机理及应对策略[j].世界经济,2004(4)。
5杨育谋.外资“单飞”潮[j].中国外资,2005(5)。
6李晶晶.外商在华投资结构的演变[j].中国外资,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