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的设计应该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下面是一些针对不同学科的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2023年高中化学说课稿钠的重要化合物(通用14篇)篇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同样,在教学工作中,可以利用计算机,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所学的内容,有些反应现象不是很明显,讲述的内容不是很直观,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使之更加通俗易懂。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二重点,难点。
这一节的重点就是钠的化学性质――与水反应,还有钠的物理性质――颜色。难点就是钠与氧气在充足及过量时候的反应,还有就是实验,由于反应速度快,难以观察,最后就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教学理念及其方法。
1对反应速度快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慢放实验的动化,使学生能看清楚过程。
2涉及原子等微观粒子的结合过程,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力,可以通过计算机动画演示,使反应变得直观,更容易理解。
3对于钠与水的反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可以通过动画来展示实验不当造成的后果。
四教学过程。
2再以水灭火图片给学生观看,然后以钠放入水中为参比,激发学生的兴趣。
3再通过一些趣味性实验演示,能更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例如用一装有半瓶水的塑料瓶,瓶塞上扎一黄豆大的钠的大头针,瓶倒置使钠和水充分反应,取下塞子、点燃火柴靠近瓶口有尖锐的爆鸣声,效果得到大大改进。
五学法分析。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教给学生对金属钠的认识,掌握金属钠的性质,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归纳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总结性质,得出结论,布置作业。
列出来,这样条理就清晰了,然后再总述一下这节所学的内容,讲述的重点及难点。最后布置2个思考题:
(1)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
(2)把钠投到苯和水的混合液中钠在水和苯间跳上“水上芭蕾”,为什么?
再讲一下钠的用途。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第一节钠。
1钠的原子结构。
2钠与氧气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3钠与水反应(重点)。
2023年高中化学说课稿钠的重要化合物(通用14篇)篇二
该部分内容属于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电解质有强弱之分”、二是“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并存在着电离平衡。要求学生在已经学过化学平衡理论并了解电解质发生电离和发生离子反应的条件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电离常数的知识,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学习这部分内容也为后续学习水的电离、溶液酸碱性、盐类的水解奠定了知识基础。
(过渡: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接下来谈一谈我所教授的学生的情况。)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有关电解质、化学平衡的知识,为本节课认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是一个可逆过程奠定了基础。同时,弱电解质的电离的知识属于化学原理性知识,理论分析是研究、阐述理论问题最重要、最常用的方法,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分析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对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也很有帮助。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电解质有强弱之分,能应用化学平衡理论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了解电离平衡常数,能用电离平衡常数解释有关离子浓度的问题。
2.通过对电解质概念的学习,了解概念形成的一般方法,理解化学平衡原理对电离平衡的指导作用,了解平衡的思想与方法。
3.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物质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了解由一般到特殊的辩证关系。
(过渡: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难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过渡: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知识进行自主分析,培训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意识。同时考虑到化学原理性的内容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在我的课堂中,我还应用了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
(过渡: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的三个环节来展开:分别是导入部分、新课讲授、小结作业部分。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里我会结合学生必修中所学知识提问:什么是电解质,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是什么,不同电解质的电离程度是否有区别?从而引入本节课。
这一导入方式是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既能做到让学生回忆原来所学知识,又能让学生对于新知识并不感到陌生,符合教学中“螺旋式上升”的教学原则。
环节二:新课展开
这一环节中包含有以下的几个知识点:强弱电解质、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电离平衡常数。我会依次展开这几部分的教学。
强弱电解质
我会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情境:醋酸的去水垢能力不如盐酸强,除了浓度因素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在此基础上,设置了以下实验:测定等浓度、等体积的盐酸和醋酸的ph值,对比与镁条反应的现象有何不同。在学生进行了测定、观察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我会提问溶液的ph值的大小与溶液中的哪种离子浓度有关,镁条与酸反应实质是在与其中哪种离子发生反应。通过这样的问题的设置,学生即可发现,浓度相等的醋酸、盐酸中,h+浓度并不相同。在这里我会提出这是因为hcl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醋酸不完全电离,溶液中是分子、离子共存的,引出强弱电解质的的概念,并介绍一些常见的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2023年高中化学说课稿钠的重要化合物(通用14篇)篇三
大家好,我要讲的这节课是《*****》。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按照《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为贯彻实施《****教学法》,结合校学生实际学情确立如下三维目标:(或者这样衔接: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节教材的特点,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或者这样衔接: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或这样衔接: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我通过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根据教学内容和采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于渔)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结合化学新教材的编写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或者这样衔接: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学中应以让学生掌握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常见反应为主,不宜把问题向纵深引申。我对本节课的安排如下:)
科学地接受知识。本节课教学设计、意图如下:)
(板书设计时要体现出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说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应因材、因时、因地、因人(学生、教师)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说课方式和方法,提高说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023年高中化学说课稿钠的重要化合物(通用14篇)篇四
钠的重要化合物是本章教材的重点之一,本节知识是钠单质性质的延伸和发展,钠单质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转变为钠的化合物,所以钠单质和钠的化合物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只有既了解了钠单质的性质又了解了钠的化合物性质,才会比较全面的了解钠这种金属。通过钠单质及钠的重要化合物的学习,既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又为学习其他几种重要金属化合物奠定基础和提供理论模式。
2、教学目标。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2023年高中化学说课稿钠的重要化合物(通用14篇)篇五
大家好,我要讲的这节课是《*****》。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教材简析(简要说明本说课的内容来自哪一学科、哪一册书、哪一。
章节)。
(二)、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按照《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为贯彻实施《****教学法》,结合校学生实际学情确立如下三维目标:
(或者这样衔接: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节教材的特点,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或者这样衔接: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难点***********是本节课的难点。
3、确立依据。
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或这样衔接: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我通过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二)、教学手段。
(三)、教学媒体的运用。
(根据教学内容和采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于渔)。
(一)、学习方法。
(二)、能力培养。
四、说教学程序。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结合化学新教材的编写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或者这样衔接: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学中应以让学生掌握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常见反应为主,不宜把问题向纵深引申。我对本节课的安排如下:)。
(或者这样衔接:教与学有机结合而对立统一。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体现,教师必须善于驾驭教法,指导学法,完成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愉快地、顺利地、认真地、科学地接受知识。
本节课教学设计、意图如下:)。
(一)、新课导入。
(二)、新知识的学习。
(三)、检测训练。
(四)、总结巩固。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时要体现出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
说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应因材、因时、因地、因人(学生、教师)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说课方式和方法,提高说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023年高中化学说课稿钠的重要化合物(通用14篇)篇六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 ,第 章,第 节,第 课时的内容。这一
节 ,而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 。因此教好 ,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 ,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a、
b、
a、
b、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a、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b、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c、培养学生抽象、联想、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d.从生活出发学化学,体验化学对生活、生产及科技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通过仔细钻研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a、
b、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a、
b、 难点的依据: 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和掌握。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那么,结合本节知识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采用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实验探究法、知识迁移法、启发式教学法、类比法、分析推理法、比较归纳法、分组讨论法以及学生自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发现、对比、启发、综合)并借助实验教学,教学模具和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使知识的学习系统化,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从知识层面看,在必修阶段已经具备有机化学基本的类别概念,知道一些典型有机物的性质。在选修5第一、二章的学习过程中对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基团的相互影响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有待完善。
从能力层面看,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分析简单实验的能力;对“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规律比较熟悉,因此具有性质预测的知识基础,知道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和流程,具备进行探究活动的能力。
因此在 学法指导上: 和教法相呼应,引导学生采用观察、对比、,迁移、分析、和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是目的。因此,教师要启发、引导、层层深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本节课,学生通过“问题情景—实验探究—质疑讨论—f分析推理—整合运用”的学习方法。此外结合反馈补救法,通过学生的习题检测,注意观察学生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每一位学生”。)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结合化学新教材的编写特点,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知识回顾,新课引入。“导入旧概念,提出新问题。”
(熟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呈现给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这将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环节:新课学习,全民总动员。
首先:
其次:
再次: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
适当的课堂练习一方面是学生对本节课学习情况的反馈,另一方面,能够巩固加深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使学习得到正迁移。
第四环节:学生小结,教师补充
请同学进行课堂小结,适当的课堂小结是必要的,它不仅仅是本节教学知识的回放,还可将本节知识贯穿联系起来,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不仅是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概括,更重要是能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使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因此十分重要。好的板书体现一个好老师的教学水平,也能够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课堂教学内容,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2023年高中化学说课稿钠的重要化合物(通用14篇)篇七
《实验化学》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模块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中的地位,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选自苏教版《实验化学》专题3课题2。本节课的主题是物质的鉴别,鉴别的对象是跟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业盐(亚硝酸钠)和食盐,鉴别方法主要涉及被鉴物质的化学性质,且给学生从物理性质、组成与结构等角度探讨鉴别方法预留了足够的空间。
教材要求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根据物质的特性多角度设计物质鉴别的实验方案,并开展实验探究,感悟化学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与归宿,对本课时教学我们设置了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nano2和nacl结构、组成与性质的差异,学会物质鉴别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nano2和nacl的鉴别过程,培养学生设计、评价、操作、处理等实验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生活中如何防止误食亚硝酸钠中毒为载体,建立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述目标的设置,我们在充分体现性质差异决定鉴别方法差异的同时,很好地注意了预设与生成、主体与主导、独立与合作、收敛与发散、理论与实际等关系的处理。
按照情境引课,情理结合,分合相辅,师生互动,学用一致,不断升华的总原则,从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组成与性质、不同组成与性质决定不同鉴别方法、不同鉴别方法呈现不同现象、不同鉴别方法需要作出合理选择为出发点,整节课的教学架构设置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呈现先行,寻找启迪”、“激发思维,拓展思路”、“搜索信息,明晰方向”、“设计方案,实验论证”、“创新优化,不断升华”等六个实施阶段。其主要教学内容与设计意图简述如下。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工业盐(亚硝酸钠)中毒事件的视频报道,提出“为何会出现这类严重的中毒事件?”的问题;通过nano2样品呈现和nano2用途说明,进一步提出“如何通过鉴别法来避免这类中毒现象发生?”的问题。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为学习背景,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所应关注的学习方向,使课堂迅速进入一种有序、高效的教学状态。把学习与研究放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背景之中,这种“告知”学习者学习目标的预设,能有效激发学习者为快速获得学习结果而规划系列的预期行为,并逐步将预期行为转化为实践行为,使实践行为与正确的学习结果相匹配。
【教学过程】问题1:怎样用实验方法鉴别nacl与nh4cl两种固体?在学生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得出“焰色反应法、气体法(与naoh固体反应)、显色法(与石蕊试液反应)、显色法(与ph试纸接触)”等四种方案。
【设计意图】奥苏伯尔认为,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可通过先给学习者呈现一个先行组织者而加以激活,其用意旨在为新呈现材料的学习提供一个观念的框架,这样有助于智慧技能的保持与迁移。
【教学过程】通过对nacl与nh4cl两种固体鉴别方法的研究,我们可以思考与整理出物质鉴别所应遵循的基本原理。即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差异、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差异、根据物质的组成、结构差异等三方面。
提供了上位概念与规则的支撑,同时也为学生如何选择所需信息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作好辅垫。
【教学过程】问题2:要合理鉴别nano2和nacl,已具有哪些知识储备?(呈现已经完成的预习作业:搜索归纳nano2的性质、用途,展示所写的科普小论文),投影呈现nano2和nacl的性质对照表。
【设计意图】通过查找资料、撰写科普小论文方式使学生了解nano2的性质,它既提高了学生搜索、接受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性质搜索结果与性质比较最终以表格形式展示,不但呈现了信息的高密度,同时凸现了nano2与nacl在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上的差别。
【教学过程】问题3:怎样用实验方法鉴别nano2和nacl两种固体?(学生分组讨论,初步形成简要实验方案)。
师生共同归纳整理出要完成物质鉴别的实验操作,必需综合考虑方案设计、方案评价、方案实践、方案反思等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发现信息、评价信息、吸收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从而优化其思维的迁移、发散、收敛品质,最终形成有序的多个从理论角度得出的实验鉴别方案。
【教学过程】对学生设计的典型理论鉴别方案,师生共同进行从实践视角的可行性评价,并分组进入方案实践(四人一组,进行有明确任务的分组实验,并汇报实验步骤、现象与结论)。
【设计意图】体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验中检验理论设计的合理性、简约性、安全性、可行性,凸显实验的“动”的功能,也彰显实验的“静”的功能(实践对理论的评价功能)。
问题4:建筑工人怎样用简单的方法区分食盐和工业盐?
【设计意图】知识的达成,能力的获得需要不断的总结、不断的训练、不断的思索,并反璞归真,让理论知识、理论方法回归生活,再次调动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激情和才智,让学生感受学习化学的成功与喜悦,较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堂目标。
【教学过程】总结:验证与探究是物质鉴别的基本思想,定性、定量方法;传统、现代方法;局部、整体方法;基础、综合方法是沟通具体鉴别方法与物质组成、性质的桥梁,这些方法虽然在运用时一定存在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现象,但其独立知识、能力的构建应及时融入化学学科的完整体系之中。
【设计意图】及时的归纳、总结与提升,能凸现对完整、系统知识的有序构建,也能强化对创新、综合能力的优化培养。
2023年高中化学说课稿钠的重要化合物(通用14篇)篇八
苯是继烷烃、烯烃这些链状烃学习之后,向学生介绍的另一类重要的环状烃,它的学习使烃的知识更加全面和系统 。以下是高中化学苯说课稿,欢迎阅读。
一、教材的地位和用
苯是芳香烃典型的代表物,苯分子结构中特殊的化学键决定了苯的化学性质,因此教材在介绍苯的化学性质之前,首先介绍了苯分子的结构,通过苯分子结构中的独特的化学键的分析研究引出苯的---兼有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性质,通过苯分子化学键的分析研究引出下节课苯的化学性质,为下节课苯与溴的反应、苯与硝酸的取代反应的讲解奠定了基础,使学生体会结构决定性质的辩证关系。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苯的物理性质,理解苯分子的独特结构,了解苯能够燃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物展示、学生自学了解苯的物理性质;通过对苯分子式的可能结构的分析,与提供的信息资料分析最后得出苯的特殊结构。
学生在学习“苯”之前已学习了烷烃——甲烷、烯烃——乙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的一些特征反应,所以学生在探究苯结构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少部分学生甚至还有碳碳叁键及环的概念,具备了一定的“先备知识”,这正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我们应引导学生对比前面刚刚学过的甲烷和乙烯的性质得出苯的独特的性质,帮助他们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逐步熟悉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
(1)重点:苯的分子结构的研究与其能够燃烧的化学性质。
(2)难点:苯分子结构的推断,理解苯环上碳碳间的化学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化学键。
(3)关键:正确处理苯的分子结构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
高二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逻辑分析、归纳、概括和综合的能力,另外烷烃、烯烃的学习使他们对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的性质比较熟悉,所以学生在探究苯结构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四、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引入】“有人说我笨,其实并不笨;脱去竹笠换草帽,化工生产逞英豪”,猜一字。(苯)
就是今天广泛使用的化工原料——苯。
【设计意图】用学生感兴趣的猜字谜引入,学生的兴趣瞬间被调动起来,然后一步步地被指引到所要学习的内容苯,苯的发现史更让学生知道了苯的来源,更让他们知道生活中有化学,化学牵引着生活,联系着生活,要善于发现,敢于质疑。
2、实物展示,引发探究
a、在学生对苯这种新物质充满好奇的时候,我及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用密封的小瓶子盛装的苯发给学生,让学生“看一看”苯有哪些物理性质。
体积小的是苯,很容易推测出上层为苯而下层为水,得出苯的密度比水小的结论。
c、最后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找通过实验未能得到的苯的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 苯是无色、易挥发、有特殊气味、比水轻、不溶于水、熔点5.5℃,沸点80.1℃的有毒液体。
【设计意图】在研究苯的物理性质时,实物的展示更有说服力,通过学生亲眼所见使他们对苯的物理性质印象更深刻,我通过a.b.c三个步骤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得出苯的物理性质,这种方法既避免了直接给出答案而使学生死记硬背的俗套,又能使学生逐渐形成实验推断的能力。
3、精心设疑,实验探究
给出苯的分子式c6h6,让学生与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通式做对比,
分析得出苯的不饱和度。引导学生讨论猜测苯的结构。学生会得出苯为不饱和烃、可能含有多个双键、具有与烯烃类似的性质这些结论,并得出苯的可能结构ch2=c=chch=c=ch2。
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这一结论,两组交流实验结果,可以认识到苯不是不饱和烃,苯中不含有双键。
由于探索的结果与学生的猜想并不一致,这时学生会非常困惑,此时我引出凯库勒发现苯的化学史料,1865年的一个晚上,研究到深夜才睡的凯库勒做了一个梦,梦中,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转了起来,醒来后凯库勒深受启发,提出了苯的单双键交替的环状结构,此时我会让学生想到凯库勒提出的苯的结构应是怎样的呢?我及时鼓励学生转变思维,讨论得出苯凯库勒式,进一步探究苯的结构。
在学生讨论之后,发现凯库勒式中依然含有双键,这与刚才的探究实验得出的苯中不含双键结论并不相符,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到这里我就会直接向学生解释苯凯库勒式中含有的双键是怎么一回事。我会解释到:这一特殊苯分子具有平面正六边形结构,分子中 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均处于同一平面上,各个键的键角均为 120°。苯中的碳碳键是一类特殊的化学键,苯分子中6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均相同,而非单双键交替,每个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特殊键,既不同于单键也不同于双键。画成单双键交替的凯库勒式,仅仅是为了表示苯不饱和度的一种形式,因为苯的通式cnhn与饱和烷烃cnh2n+2相比还远达不到饱和的状态。
【设计意图】
2023年高中化学说课稿钠的重要化合物(通用14篇)篇九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首先我来进行教材分析。本节课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的内容,它是学习离子反应的起始课,又是学习离子反应的基础,所以从体系上看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那么从研究方法上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是学生现在学习以及以后从事化学行业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下面我来分析一下学情。学生已经学习过溶液导电性的有关知识和酸碱盐的概念,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我来确定一下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交流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分组讨论,并归纳结论。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置如下:
环节一:课程导入。
环节二:实验探究。
那么究竟导电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探究,并归纳总结。
环节三:观察讨论。
通过多媒体观察nacl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nacl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以及hcl,h2so4,hno3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并对电离方程式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酸的本质。
环节四:思考交流。
设置“思考与交流”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从电离的角度归纳出碱和盐的本质。
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完后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并进行适当的课堂训练能够判断出哪些物质是电解质,会书写电离方程式。最后布置课外作业:探究金属导电与电解质导电的实质有什么不同。
另外我的板书清晰明了,以条目式来显示本节课的重点。
说课完毕,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多多指导。谢谢。
板书:
电解质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是因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
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2023年高中化学说课稿钠的重要化合物(通用14篇)篇十
大家好,我要讲的这节课是《xxxxx》。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教材简析(简要说明本说课的内容来自哪一学科、哪一册书、哪一。
章节)。
(二)、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按照《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为贯彻实施《xxxx教学法》,结合校学生实际学情确立如下三维目标:
(或者这样衔接: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节教材的特点,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或者这样衔接: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xxxxxxxxxxx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难点xxxxxxxxxxx是本节课的难点。
3、确立依据。
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或这样衔接: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我通过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二)、教学手段。
(三)、教学媒体的运用。
(根据教学内容和采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于渔)。
(一)、学习方法。
(二)、能力培养。
四、说教学程序。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结合化学新教材的编写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或者这样衔接: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学中应以让学生掌握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常见反应为主,不宜把问题向纵深引申。我对本节课的安排如下:)。
(或者这样衔接:教与学有机结合而对立统一。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体现,教师必须善于驾驭教法,指导学法,完成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愉快地、顺利地、认真地、科学地接受知识。
本节课教学设计、意图如下:)。
(一)、新课导入。
(二)、新知识的学习。
(三)、检测训练。
(四)、总结巩固。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时要体现出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
说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应因材、因时、因地、因人(学生、教师)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说课方式和方法,提高说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023年高中化学说课稿钠的重要化合物(通用14篇)篇十一
在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的过程."。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章节选自全日制普高教科书化学第二册第二章,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碳族元素"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认识硅的晶体结构.性质和用途.联系c的知识来学习硅的新知识.
2.教学目标。
依据教改精神.新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b.掌握理论知识指导学习硅元素性质知识的方法。
c.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会将平面图想象成为空间结构,又能将空间结构表示在平面图上。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具备有一定的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同时都有一定乐于展示自我.在本节课的概念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与乏味感.
由于理论性较强.采用互动式教学理论性较强,用图片。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程,我准备请同学在课前对景德镇陶瓷.秦始皇兵马俑等作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早请同学作介绍后,我将给他们较为具体的去陈述中国陶器的历史.从而引出现实生活中的含硅的性质.
2.丰富知识的外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阅读课本,并请学生归纳课本内容并回答。
提问如"谁知道硅在地壳中的含量?""谁知道硅在宇宙范围内的含量?""硅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式?"。
3.借助于多媒体向同学们看晶体彩图。
从晶体的外在结构引入硅的结构及其硅晶体结构平面。
再展示金刚石晶体球棍模型。
通过对比金刚石晶体与晶体的结构分析结构对物理性质的影响。
再推出原子晶体的物理性质。
通过讨论晶体硅.金刚石.二氧化碳.碳化硅四种原子晶体的熔沸点高低。
再比较它们的化学键,对它们物理性质的影响因素。
利用判断题,解决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模糊点。
4.指导学生归纳本章本节的内容。
归纳.总结.及时巩固。
通过课堂练习,及时反馈学生掌握并及时解决可能留下的问题.
2023年高中化学说课稿钠的重要化合物(通用14篇)篇十二
《甲烷》内容选择于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有关内容,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烃是一切有机物的主体,而甲烷作为烷烃的第一个最简单的分子,学生对他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因此本节内容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有机物的学习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了解甲烷的电子式、结构式的写法,并掌握甲烷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及其对性质的影响。
(2)掌握甲烷的重要化学性质,着重强调取代反应。
(3)通过对物质立体构形的理解使学生逐渐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环境、能源等问题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甲烷的结构特点和甲烷的取代反应。
难点:主要是学生有机物立体结构模型的建立,具体体现在如何将甲烷和烷烃的结构特点、有机物的成键特点从实物模型转换为学生头脑中的思维模型,帮助学生从化学键的层面认识甲烷的结构和取代反应。
关于甲烷,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学习了甲烷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途。教材在介绍这些知识时,非常注重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另外,结构式只表示出了甲烷分子中各原子的结构方式,而不能真实地反映出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学生将会产生甲烷分子是平面型分子的错误认识。而对分子的立体结构的认识有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有机分子结构的了解,并最终影响他们对有机物分子化学性质的`了解和学习。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三维空间中对有机物分子有个真正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其化学性质。
1、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探索法。
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不仅注意观察,同时还启发了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与技能,去探索新的概念和规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
2、多媒体教学法。
由于甲烷分子的正四体结构和甲烷的取代反应机理很抽象,对初学有机物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故用计算机的多媒体动画进行直观分析,辅以直观教具(模型、折纸)克服了理解上的抽象性,化解了难点。实验录像的播放有助于全体学生观看到实验现象。
3、本节课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创设问题、讨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1、引入。
2、探索甲烷的结构。
[课堂探究练习1]已知甲烷仅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其中质量分数c%=75%,h%=25%。请同学们推出甲烷的化学式。
由于学生在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知识的局限性,因此在学习甲烷分子的结构时,首先在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教材,并要求学生做实践活动,即自己动手制作甲烷分子的结构模型,然后课堂上再拿出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介绍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使学生在对比之中,对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在学生解甲烷物理性质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甲烷的化学性质上。回应前面所讲的“结构决定性质”,接着引导学生通过结构理解甲烷的有关化学性质:
(1)甲烷的可燃性决定了它有什么用途呢?有什么优点呢?写反应方程式,介绍爆炸极限问题,以甲烷作能源为例讲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渗透环保、能源问题。关心社会,并让学生思考矿井生产为了避免瓦斯爆炸应该采取的安全措施是什么?介绍新农村沼气池情况。可以补充演示甲烷通入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
像:(]取代反应实验:用排饱和食盐水法将甲烷和氯气依次收集在100ml的量筒中,其中甲烷20ml,氯气80ml,光照。)在实验的基础上,先使学生有一个甲烷分子中氢原子能被其他原子取代的印象,然后再通过给出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几步方程式,向学生说明甲烷分子中的氢原子不仅一个能够被取代,而且全部可以被取代,进而讲清取代反应的确切涵义。结合球棍模型和电脑模拟,帮助学生理解取代反应的实质。通过电脑模拟,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学生学习兴趣大,对取代反应的实质的理解也更深刻,对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反复播放。明确取代反应和置换反应的区别。
(3)简介甲烷的热分解反应,结合性质总结甲烷的用途。
4、练习巩固。
利用多媒体投影练习内容,让学生当堂练习,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及时进行点评。
2023年高中化学说课稿钠的重要化合物(通用14篇)篇十三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化学新课程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人教版)第三章《烃的衍生物》第一节《醇、酚》第二课时,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并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际能力,体现化学新课程“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理念,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等精神,我将从以下五方面设计这节课:
本节内容从知识结构上看,可分为四部分,即苯酚的分子组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它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从教材整体上看,芳香族化合物在中学化学里面,教材只着重介绍两种物质——苯和苯酚,其中苯是最简单的芳香烃;而苯酚既是很重要的芳香烃衍生物,又是酚类物质的代表。可见,《苯酚》在高中有机化学里面也处于较重要的地位。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内容是安排在《乙醇》后,学生在学习乙醇的过程中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团对有机物主要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对乙醇中官能团羟基的性质也已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在这一基础上紧接着安排苯酚知识的学习有其独特的作用,既能联系前面已学过的知识,又能为后面烃的衍生物的学习提供方法,作好铺垫。而苯酚的结构与乙醇结构中都含羟基,因此,苯酚和乙醇的性质有相似之处,但事实上苯酚性质与乙醇性质又有不同之处,本节内容安排在此还有对比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对比学习,使学生对酚羟基和醇羟基的性质将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理解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的化学环境有一定的相互影响,从而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更深层次的掌握知识。
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认知特征并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a、认识酚类物质,能够识别酚和醇。
b、掌握苯酚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主要用途。
c、理解苯环和羟基的相互影响。
(2)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对苯酚性质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a、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b、通过对结构决定性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教育。
c、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生活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苯酚的化学性质。
难点: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的化学环境的相互影响。
本节课前,学生已学完了烃和烃的衍生物中的乙醇等内容,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特别是有机分子中的官能团和有机物的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一定的认识,能掌握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通过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加工建构知识体系,在该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苯酚结构与乙醇结构的相同点(都有羟基)为学生对苯酚性质的探究提供了基础;苯酚结构中与乙醇的不同点(羟基与苯基相连)又为学生的进一步的探究提供了空间。因此,我将该节的内容设计成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通过创设情景——探究实验——理论推导——反思应用等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实物感知、演示实验和现代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体现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
围绕本节课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类比类推,以旧促新和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
【情景一】新课引入。
我利用生活中的化学来引入新课,先展示药皂、苯酚软膏以及苯酚软膏的说明书,让学生阅读苯酚软膏说明书,提问:从化学的角度分析苯酚可能具有哪些性质?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引导学生初识苯酚,组织学生观察苯酚的颜色、状态,指导学生动手做探究实验一,根据苯酚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自主探究苯酚的溶解性。在此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主动的获取苯酚物理性质的知识,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把物质的物理性质直接传递给学生,显然,这些知识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比老师将知识简单地传递更易接受和掌握。
【情景二】初识苯酚。
【探究实验一】物理性质。
学生实验:(1)组织学生观察苯酚的色、态,并小心的闻它的气味。
(2)溶解性实验(溶剂分别为冷水、热水和乙醇)。
重点归纳出苯酚的色、态、味和溶解性。
【情景三】结构特点。
结构分析:观察分子模型,类比醇、酚、酸中羟基的性质。
【情景四】极弱酸性。
【探究实验二】苯酚溶液是否有酸性?
学生观察到浑浊的苯酚溶液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变澄清,说明苯酚显酸性,因此,苯酚又名石碳酸,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向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剂,溶液会变红,那么,苯酚溶液也显酸性,向苯酚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是否也有此现象呢?通过演示实验,发现苯酚中滴加紫色石蕊后并不显红色,学生产生了疑问,苯酚的水溶液为什么不能是石蕊变红呢?引导学生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苯酚酸性太弱,苯酚的酸性究竟有多弱呢?提起了学生的兴趣,这样自然的过渡到二氧化碳与苯酚钠的反应,指导学生动口向苯酚钠溶液中吹入二氧化碳,此时学生既兴奋又有很浓厚的兴趣,这样设计既是课堂生动活泼,又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实验学生对苯酚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已经完全掌握。
【情景五】三元取代。
【探究实验三】取代反应。
联系前面已学的知识:苯与液溴的反应,推测:将浓溴水加入苯酚中会发生什么反应呢?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实验三,根据已有知识学生很容易得出是取代反应,那么,是几元取代呢?引导学生回忆甲苯与浓硝酸反应的产物,类比类推苯酚与溴水反应的产物是三元取代。接着,我请学生回忆苯和液溴发生取代反应的条件和产物现象,并与该反应对比,哪个取代反应更容易?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苯酚更易取代,为了加深理解苯酚更易取代这个事实,我从苯和苯酚的结构上对比说明,由于羟基对苯环的影响,使得苯酚中苯环上羟基邻、对位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易被取代。因而苯酚中苯环的性质与苯的性质有了差异,加深对难点官能团对所处的化学环境有影响的理解。
【情景六】显色、氧化。
性质小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应用途。
【情景七】苯酚用途。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带着刚才的思考、讨论的结果再次梳理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最后用一道习题来运用本节课的知识。
(1)苯酚与浓硝酸反应可生成一种烈性炸药,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2)选择合适的试剂和仪器,除去苯中的苯酚。
设计实验证明葡萄和葡萄饮料中含有酚类物质。通过这个生活小常识和一个课后实验,加强学生对酚类物质的辩证的认识。
(一)、物理性质:
1、无色、特殊气味的针状晶体;
2、常温下,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二)、分子结构:
1、极弱酸性:
2、三元取代:
3、显色反应:遇fecl3溶液显紫色(检验苯酚)。
4、易被氧化:
(四)、用途:
2023年高中化学说课稿钠的重要化合物(通用14篇)篇十四
《实验化学》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模块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中的地位,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选自苏教版《实验化学》专题3课题2。本节课的主题是物质的鉴别,鉴别的对象是跟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业盐(亚硝酸钠)和食盐,鉴别方法主要涉及被鉴物质的化学性质,且给学生从物理性质、组成与结构等角度探讨鉴别方法预留了足够的空间。
教材要求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根据物质的特性多角度设计物质鉴别的实验方案,并开展实验探究,感悟化学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与归宿,对本课时教学我们设置了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nano2和nacl结构、组成与性质的差异,学会物质鉴别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nano2和nacl的鉴别过程,培养学生设计、评价、操作、处理等实验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生活中如何防止误食亚硝酸钠中毒为载体,建立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述目标的设置,我们在充分体现性质差异决定鉴别方法差异的同时,很好地注意了预设与生成、主体与主导、独立与合作、收敛与发散、理论与实际等关系的处理。
按照情境引课,情理结合,分合相辅,师生互动,学用一致,不断升华的总原则,从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组成与性质、不同组成与性质决定不同鉴别方法、不同鉴别方法呈现不同现象、不同鉴别方法需要作出合理选择为出发点,整节课的教学架构设置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呈现先行,寻找启迪”、“激发思维,拓展思路”、“搜索信息,明晰方向”、“设计方案,实验论证”、“创新优化,不断升华”等六个实施阶段。其主要教学内容与设计意图简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