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思,是对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的记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
优质民族民间舞的体会大全(19篇)篇一
民间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但古典舞和民族舞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古典舞要求技巧性更高,而且对演员的软度要求也更高。
民族舞由于舞种的不同,要求也不同,有的需要对器械有较强的控制力(如蒙古舞的顶碗),有的需要较好地把握身体姿态(如傣族舞的“三道弯”)。
古典舞的成型时间较短,虽然已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但是随着新的思想不断地涌入,它的可变性很大。
民族舞历史悠久,各民族的舞蹈彼此之间的差异很大,但是模式化程度较高。
舞台上的古典舞演员,俯瞰时宛如一只正在写字的毛笔,“运笔”时急时缓,偶尔还会笔锋一转,而正视时又像是五线谱上跃动的音符,时起时落,变化万千。
而民族舞更多的时候是在营造一个宏大的场面,就像是在舞台上铺开了一张活动的画卷,每一个演员都是画卷上不可或缺的、最闪亮的元素。
古典舞演员在舞台上需要更多的情绪的变化,有喜、有悲,处理感情要更加细腻。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要相当地到位。
民族舞的整体感情基调是高昂的、活泼的、奔放的,充满喜气,基本不带忧郁。
总的说来古典舞表现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度,而民族舞表现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广度。古典舞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频频在古典舞作品中出现,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时期它所特有的时代背景和人文风貌。即使作品中出现的是一些虚构的事件和一些虚构的人物,但是事件也具有深刻的意义,人物也具有鲜明的个性。总的来讲古典舞应该是中国舞蹈历史的纵向集成的产物,它表现的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总的特点。
民族舞源于工作和生活,它所展现的是各民族人民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但是这些小事也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人类对回归自然的渴望、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精神以及人们对恬静生活的向往等内在涵义。全面认识民间舞更能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因为民间舞将各个民族的特点充分地表现出来,是不加掩饰的,原汁原味的。
优质民族民间舞的体会大全(19篇)篇二
古典舞和民间舞之间有哪些差异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于中国古典舞与民族民间舞的区别,欢迎参考阅读,希望你喜欢!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
民间舞源于工作和生活,它所展现的是各民族人民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但是这些小事也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人类对回归自然的渴望、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精神以及人们对恬静生活的向往等内在涵义。全面认识民间舞更能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因为民间舞将各个民族的特点充分地表现出来,是不加掩饰的,原汁原味的。
古典舞要求技巧性更高,而且对演员的软度要求也更高。
民间舞由于舞种的不同,要求也不同,有的需要对器械有较强的控制力(如蒙古舞的顶碗),有的'需要较好地把握身体姿态(如傣族舞的“三道弯”)。
古典舞演员在舞台上需要更多的情绪的变化,有喜、有悲,处理感情要更加细腻。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要相当地到位。
民间舞的整体感情基调是高昂的、活泼的、奔放的,充满喜气,基本不带忧郁。
总的说来古典舞表现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度,而民间舞表现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广度。古典舞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频频在古典舞作品中出现,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时期它所特有的时代背景和人文风貌。即使作品中出现的是一些虚构的事件和一些虚构的人物,但是事件也具有深刻的意义,人物也具有鲜明的个性。总的来讲古典舞应该是中国舞蹈历史的纵向集成的产物,它表现的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总的特点。
古典舞的成型时间较短,虽然已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但是随着新的思想不断地涌入,它的可变性很大。
民间舞历史悠久,各民族的舞蹈彼此之间的差异很大,但是模式化程度较高。
舞台上的古典舞演员,俯瞰时宛如一只正在写字的毛笔,“运笔”时急时缓,偶尔还会笔锋一转,而正视时又像是五线谱上跃动的音符,时起时落,变化万千。
而民间舞更多的时候是在营造一个宏大的场面,就像是在舞台上铺开了一张活动的画卷,每一个演员都是画卷上不可或缺的、最闪亮的元素。
优质民族民间舞的体会大全(19篇)篇三
民间舞是一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的艺术门类,同时,民间舞具有他自身的特点和特征,承载着中国民族文化,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于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与建设,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我国舞蹈家对原生态的舞蹈进行整理,从纯民间风格、动态中提取了大量可以单独使用的动作素材并使其“元素化”,成为能够遣词造句的语素。很显然,这个过程必然造就一个不同以往的结果,民间舞被“肢解”了,但是民间舞的功能被扩大了,显然看上去似乎离“民俗”远了些,但离舞台却更近了。
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感情来表现社会生活、抒发情怀。它们的表演形式、风格特色及其内容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涉及到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产方式、风土民情、道德伦理、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民间舞蹈是社会文化交织融合的总汇演。
我们在研究中国各民族舞蹈的历史及其继承和发展的同时,还要继续研究完善中国各民族民间舞蹈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交流建设,更要继续研究民族民间唔到动态的本质特征,在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基础上,深入探讨,走到民间,挖掘整理和提炼当前未纳入教材的`民族民间舞来完善现有的教材体系。培养出民族民间舞蹈尖子人才,针对不同学员给予不同的学习侧重,因为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有其完全不同的风格特性。实践、教学、交流、实习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验证获取的知识成教学成果及学生能力的重要步骤。如果抓好舞蹈实践、教学、交流的建设,就能使学生在学习期间提早得到社会实践的机会,真正将理论联系实际。其实,民族民间舞蹈培养无论怎样的表现和发展,都必须在“民族民间”四个字上下功夫,否则必将在舞蹈的海洋中失去个性,失掉性别,消失在人为的、主观的舞蹈臆造中。研究民间舞,必须从本质出发到实践,再从实践出发回归本质,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当然,我们并不墨守,我们要以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创新永远是继续生存的标志,发展才是硬道理。
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不仅要通过口传身授来传承中国民族民间舞,还需要通过大自然给予更多的原生态素材,因此,“采风”是民族民间舞中最直接、最自然的保留和传承民间舞蹈的方式。它通过舞蹈者亲自深入各民族地区,来体验民族风情,少数民族人们会亲自传教她们土生土长、原汁原味、最具特色的舞蹈,传授一些少数民族具有传奇色彩的神话,这些都是最直接的得到少数民族的天然素材和最淳朴的所谓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舞蹈。这对舞蹈元素的积累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在看来,许多院校已经忽略了这样一种舞蹈教学方式。他们只是单一的重复使舞者的思维狭窄,没有更好的想象力与创新思维,反而使舞蹈变得更为单板。舞蹈事业应该让学生有与自然接触的机会,这会激发出学生更多的想象与创新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这一方面著名的舞蹈家杨丽萍做得很好,从她的《云南映像》中可以看出,她激活了那些古老的民间艺术。她创作《云南映像》时回到了云南,并在各地山寨收集整理那些濒临消失的民间歌舞,一年后,她把她们编绘成原生态舞集《云南映像》。她对民族文化传承所作的贡献甚至被媒体称作民族文化保护的“杨丽萍模式”。杨丽萍她深入生活,深入到少数民族中,更加了解了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特点,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舞蹈传承做一个带头作用,应该吸收她的优点,,重视舞蹈教学中的“采风”意识,来更好地弘扬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创新才能得到发展,因此,对于原生态的民间舞蹈不能一昧的锁闭,而是要合理的发展、创新,才能使原生态民间舞蹈的生命之树常青。
从历届的舞蹈比赛中可以看到也有很多融入现代舞手法的优秀的民族舞蹈,如张继钢编创的《母亲》,就是抓住了藏族的动律核心,有大胆的跳脱出其单一性的限制,在动作层面上深入挖掘,使作品获得成功。
综上所述,民间舞是一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的艺术门类,同时,民间舞具有他自身的特点和特征,承载着中国民族文化,因此要努力创新民族民间舞,大胆吸收现代舞的创作技法,事事走出去的战略方法政策,与现今观众的审美和生活需求相吻合,注重传统保留的同时,还要进行进一步的创新,但不是单纯的停留在简单的再现和风格性展示,而是在原生态民族民间舞基础上深挖起文化精髓和内涵。我们应该不断的努力学习中国民间文化,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来更好的促进中国民间舞的发展。
优质民族民间舞的体会大全(19篇)篇四
民间舞在我国的民间舞源远流长,十分丰富,一般又可分为汉族民间舞和少数民族民间舞两类。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于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要素,欢迎参考阅读,希望你喜欢!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主要表现在:内容上要有民族精神和时代气息;形式上要突出民族特点和审美情趣;风格上要有地域特色和新的韵律。只有这样,才能为民间舞蹈赋予新的生机,才能适应当今人民群众审美意识的提高和审美趣味的多样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
民间舞蹈创作要突出时代主旋律,要着力塑造当今新的人物形象,反映广大群众的理想、愿望、思想和情感。为此,我们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了解和掌握群众感情脉络的审美意识的变化及要求,使我们的作品具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精神。否则,我们就会脱离群众,脱离生活,作品也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和产生应有的艺术效果。
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必将与旧的意识、习俗和审美观点产生强烈的碰撞,这就要求我们善于辨别哪些是应该摈弃的,哪些是应该进一步弘扬的。只有内容、审美意识的出新,才能体现观念的更新。驰名中外的安塞腰鼓在民间舞蹈出新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激越的感情、恢宏的场面、铿锵的节奏、磅礴的气势,再现了华夏民族的精神风貌;粗犷奔放、潇洒刚健的表演,塑造出当今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陕北小伙子们敢于拼搏、敢于斗争的英武形象,给观众以巨大的鼓舞和激励,彰显了民间舞蹈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如果不将原有的民间腰鼓加以提炼、加工和规范、提高,而是原模原样地搬上舞台,就很难达到今天这样的艺术效果。因此,在内容、审美意识出新,观念更新的同时,把握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基本倾向以及这种空间的内在凝聚力和时间上的统一,便构成了艺术精神的内容。这种精神是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基本构成,是古往今来的优秀民族民间舞蹈传统的反映,体现了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发展的现实和未来。
总之,我们要以新的观念,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并赋予它以新的内容、新的思想、新的感情和新的艺术精神,这样,才能使其富有民族精神和时代气息。
民间舞蹈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艺术,也是民族的思想、情感、习俗、观念等艺术化的形象反映。曾有专家指出:“舞蹈决不能离开民族意识而存在。”因此在研究民族民间舞蹈的过程中,应将每个民族舞蹈的特征与民族的审美意识相结合,熟悉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情趣以及有关思想信仰、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历史和文化背景等,从而把握民族舞蹈自身的特征。
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长期活跃于民间,世代流传。从原始氏族社会舞蹈活动开始,民间舞蹈便以其自娱自乐的群体(集体)方式,表现劳动者进行狩猎、捕鱼、耕种等劳动和部落之间战争的`生活,以及祭祀占卜等功利目的。原始社会的先民们在文字语言还不够发达的时候,往往突出歌舞艺术,以表达彼此的感情,因而一动感情就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使舞蹈成为一种表达情感的形象化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舞蹈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经过无数艺人和广大群众的创造,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传统舞蹈形式。如汉族的秧歌是极为常见的形式,通过扭、摆、走、跳的动律特色和丰富的队形变化,展现出人们欢快、喜悦的情绪。每逢春节和喜庆之时,许多群众往往情不自禁地扭跳起来,简洁的动律、欢快的节奏、激越的情感、多变的队形,使人们产生欢乐的情绪和强烈的参与意识,成为无数人同歌共舞、宣泄各自感情的独特表现形式。藏族锅庄舞的特点是边歌边舞,每首曲子都配以舞步,先慢后快,歌词内容多表现自然景物和男女爱情等。通过高亢的曲调、抒情的动作和丰富的内容,表现了藏族人民诚实、奔放的性格特征。可以说民族舞蹈再现了人们在劳动中对生活、对事物的感知所引发的一种特殊感受,表露了人们心中的意象。通过舞蹈特有的本体,通过婀娜多姿的舞蹈语言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形成了一种视觉与听觉有机结合的时空变换艺术,以表达民族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和传统的审美意识。古人所说的“观其形而知其德”便是对舞蹈的功能与作用进行高度概括后的总结。
随着社会的前进,舞蹈创作更加丰富多彩。不论它反映的思想内容具有何等的深度,但其形式决不能脱离民族特色和民族的传统审美情趣。只有生动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统一,才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人们的理想、愿望以及所具有的欢乐与痛苦,并力求使民间舞蹈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得以发展和提高,进而成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
如何给民族民间舞蹈注入现代意识,除了在内容上突出民族精神和时代气息,在形式上具有民族特色外,关键还要做到语汇的出新。近几年已有不少舞蹈工作者做了尝试,他们把现实生活中得到的感触所引起的种种表象,通过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变成创造性的思维,即由各具体表象进行组织安排和艺术加工,运用现代的思想观念和艺术技巧、手段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这使得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从理论研究到舞蹈作品创作,都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使我们看到了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风采和鲜明的时代气息,看到了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不断超越和延伸的希望。
我编写的舞蹈《闹洞房》(在陕西省第二届艺术节中获编导一等奖、演出一等奖),创作的意念最初来自陕南民间舞蹈《小场子》的启示,我很想把这个形式独特、地域性很强的民间舞蹈(两人在不到一平方米的方桌上表演)搬上现代舞台。刚开始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要充分表现传统的程式和技巧,把原来人物的一旦一丑变成现代人的一男一女,把在方桌上表演变成在舞台上表演,草帽圈、扇子的道具不能变,边唱边跳的程式不能变,唯一能变的就是人的服饰和唱词内容。这种临摹方式我很不赞赏。二是人物、表演程式都可以变,但最终效果还应该让人感到这是民间舞蹈《小场子》,并且要保留老艺人的原貌。这种要改又不许改的观点,让我感到无比困惑。最后还是几位老师的教导开阔了我的视野,即:给民间舞蹈注入现代意识,大胆地创新、突破,让传统的民族舞蹈为现实服务。有了这个立足点,就要进一步去研究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熟悉他们的生活。
“闹洞房”是我国人民的一种不分区域、不分层次的民俗活动,浓郁的民族风味、欢快热烈的气氛、诙谐有趣的嬉闹,表现着人们对爱的喜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闹洞房”既是传统的,又是当代的一项民间喜事活动。而我们需要的是:通过表现“闹洞房”的生活来反映现代青年的风貌。我联想到了很多“闹”的情景,于是,我构思了舞蹈《闹洞房》的结构。农家小院、花香月圆,一对新人在洞房里含情脉脉,一段抒情的双人舞将人们带入充满喜庆的洞房之中。一群山村小伙、姑娘们在窗口偷看,这群纯朴的青年如痴如呆、情不自禁地冲进房内嬉闹。洞房中出现了热闹、欢快的群舞场面,新郎新娘满怀喜悦忙着给大伙散糖。在众人的要求下,两位新人给大家表演精彩迷人的节目:吃苹果、摸新郎、坐花轿、跳迪斯科、小场子等。调皮的年轻人抬来了桌子当花轿,先是把新郎新娘扣在桌下,接着又把他们撂上桌面,一段“小场子”跳完之后,众人要新郎新娘当面接吻,当新娘用扇子挡自己的脸时,新郎急切、神秘地将新娘亲吻一口,新娘羞得无地自容,在众人的欢笑嬉闹中,舞蹈达到了高潮。最后,在午夜尽情的欢笑之中,新郎手拉着新娘,拼着气吹灭了灯(运用切光产生“黑”的效果)。舞蹈在无音乐、无灯光之中结束,恰到好处地留给观众很多联想。舞蹈结构出来后,舞蹈语汇该如何表现呢?我又进一步研究了安康民间舞蹈“小场子”的表现形式,将“小场子”舞蹈中的风格、特点、传统技巧,即颤、抖、扭、摆等提炼成几种基本动律,然后根据内容再进行夸张、变形和发展。用“颤”“抖”的组合表现欢快和喜悦,用“扭” “摆”表现力和含羞,这种舞蹈造型的夸张和内在情感的宣泄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现代农村青年对美的追求和爱的向往,展示出现代人体运动和别具一格的舞蹈技巧,给人一种既是传统的,也是当代的,既是通俗的,也是高雅的全新的形象,使舞蹈很快与不同经历、不同层次的观众产生共鸣。
实践使我体会到:搞民间舞蹈创作,首先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它的取材主要来自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人们的生活动作往往都会有地域和民族的个性文化特质,只要我们勤于捕捉、勇于突破、善于创新,把握好民间舞蹈艺术创作的“三要素”,就一定会编排出好的舞蹈作品。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从有程式到无程式,从传统意识到现代意识,从现代人的生活到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从区域性到民族性,从创作意识到表演意识,从民间风俗到现实生活,从舞蹈学科到综合学科,都需要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创造。创造—实践—再创造—再实践,这种人类意识的实践活动,不断建立起一种新的民族民间舞蹈,创造出新的人物形象和表现形式。我们既要保留民族民间舞蹈的精华,又要超越民族民间舞蹈的局限,使民族民间舞蹈随着人类现代意识的延伸而发展。
优质民族民间舞的体会大全(19篇)篇五
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柔和了音乐,戏剧,绘画,杂技等多门艺术而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关于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艺术特点,欢迎参考阅读,希望你喜欢!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民族民间舞,顾名思义,是源自于民间的舞蹈,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产生并流传于民间,深受民间文化的影响,以广大人民为基础,由群众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和形成比传承,同时,它更是诸多舞蹈艺术的来源,中华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特色的民族民间舞.
民族舞蹈原于人民大众,以其通俗浅显、直接便捷的特点,直接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生产与情感,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是人民劳动的结晶。因此,只有反映、服务于人民大众的生活、生产和情感,才有发展动力。大众性这个民间舞蹈审美特征涉及到的民间舞蹈创作价值取向,关系到民间舞蹈的生命力的问题。忽略和轻视了这个审美特征,脱离人民群众所最本质的属性,就得不到观众的肯定和喜爱。因此,要在作品中捕捉住人民大众的神态和神韵的特征,表现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使之产生生活原型的共鸣,产生情感感应。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个民族在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各族、各地人民的生活环境、风俗信仰、审美理想、审美习惯都大不相同,使民间舞也各具风采。在中华民族文化绚丽的民族民间舞蹈中,以热情火爆、幽默风趣著称的东北民间舞,既有“哏劲”的动律,又有“稳中浪”的审美特征,表现了东北人民豪放的性格;以浓郁鲜明的鲁北地区豪迈、稳健的`艺术风格和特色著称的鼓子秧歌,既有“稳、沉、撑”的体态特征,又有幅度极大的律动的特征,给人以占满空间的直感,充分发挥人体最大的可塑性;以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著称的蒙古族舞蹈,节奏欢快,具有强悍、质朴,庄重的鲜明特点,体现了蒙古族雄浑、刚毅、端庄、稳健的性格特征。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就决定了作为艺术表现形态的中国民间舞蹈内容的多样性。中国的地域广阔,南北差距较大,南方民族舞蹈更多表现阴柔细腻,而北方民间舞蹈擅长表现阳刚粗犷。这种艺术形式的迥异,决定了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就汉族民间舞蹈而言,大致可分为东北秧歌、云南花鼓灯、安徽花鼓灯、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仅汉族民间舞蹈种类就有龙舞、狮舞、绸舞、秧歌等等形式。要实现民间舞蹈的多样化,一方面要在中国民间舞蹈形式多样、特色各异的百花园中,吸取营养,创造发展,在舞蹈的创作中,产生更多的区别于其他风格的舞蹈作品。
中国民间舞蹈的开放性,一方面很重要的就是吸收其他姊妹艺术,特别是要借鉴和吸收外来的一些观念、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另一个方面,就是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民间舞蹈向世界传播出去,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多地了解中国民间舞的精髓。(1)组织建立中国民间舞蹈研究、实践机构,以加强中国民间舞蹈的研究。这种研究、实验不仅仅是理论的,而且是以民间舞创作、教学、演出、实际研究、营销等一条龙的艺术组织。在全球化的形势下,针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方向、舞蹈动作、实践教学和演出市场开发等等艺术工作进行研究和实践,其主要就是充分发挥“集团军”的作用,用集体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利用一切切实可行的手段,吸引国内、国际一流优秀创作、表演和管理人才,创造多个演出实力强大的、国际品牌的中国舞蹈艺术表演团体。(3)建立多种类型的演出中介机构,加强演出经纪人队伍建设,积极开辟各类文艺演出市场,特别是国外的演出市场,扩大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宣传与影响。
民族民间舞蹈作为表现生活的一门艺术,具有艺术的精神教育和娱乐功能,它本身又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又有其生活的实用功能,但我认为它的主要功能还是自娱自乐。因此,做为群众自娱性的广场艺术的民族民间舞蹈除部分宗教、战争、礼仪性舞蹈外,大都是自由活泼,热烈爽直,而风趣的性格特征,人们所需要的舞蹈,主要因为它是快乐的,人们在劳动之余或是节日喜庆,总是用舞蹈来表现,自己的欢愉心情,总以欢快的情调,满足人们娱乐和审美的要求,这种性格特征和人民自身普遍性格特征紧密相关,一定程度上表现人民的性格和审美情趣。
中国民族民间舞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自己的艺术传统,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规范和别于其他舞蹈类别的舞蹈体系和性格特征,在全世界范围内,大体都是相通的,反映了民族的文化生活,载歌载舞,自由活泼。中国民间舞蹈很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舞蹈与歌唱的紧密结合。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自由、生动、活泼,可以比纯舞蹈易于表现更多的生活内容,而且通俗易懂,所以非常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巧用道具,技艺结合。中国的很多民间舞蹈都巧妙地使用道具,如扇子、手帕、长绸、手鼓、单鼓、花棍、花灯、花伞等等,这就大大地加强了舞蹈的艺术表现能力,使得舞蹈动作更加丰富优美、绚丽多姿。 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我国的民间舞蹈很着重于内容,大多都有一定的故事传说为依据,因此,人物形象鲜明、人物性格突出。虽然有的舞蹈仅是表现某一种情绪,但它也多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片断而出现的。如广东的《英歌》是表现梁山泊英雄好汉攻打大名府的故事;福建的《大鼓凉伞》传说是表现郑成功抵御外寇练兵的活动。
自娱娱人,意旨统一。中国很多民间舞蹈常常是自娱性和表演性的统一。有些舞蹈活动,对于舞者来说,他是自娱,同时也是为了表演给观众看,因此舞者很注意自己舞蹈技艺的提高,故而我国的民间舞蹈得到了较高程度的发展。
情之所至,即兴发挥。中国各个地区的民间舞蹈在流传中,虽然都有一定的格式和规范,但也都有即兴发挥的传统,特别是在一些民间舞蹈家的身上这一点尤为突出。在他们情感最激动的时刻,常常是能出现闪烁着独特光彩的舞蹈的时候。
在建国后的十多年中,在所提倡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洋溢着时代气息,反映了人民精神面貌的优秀舞蹈。它们不仅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而且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为世界舞坛所瞩目。前面已经提及的如:戴爱莲的《荷花舞》、《飞天》;贾作光的《鄂尔多斯舞》……等都是这一时期领时代风骚之佳作,象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如:《红绸舞》(群舞)首演于1949年,编导:金明(1927——)等,编曲:程云,首演者:长春文工团郑建基、王亚彬、刘海茹。一队男女青年,高举着“火把”跳着欢快的秧歌,“火把”变成了红色的长绸——如火龙飞舞,矫健的舞姿与变幻的“火龙”交相辉映,洋溢着青春活力。舞蹈以民间秧歌和传统技艺——“百丈帆”为基础,选取了“燃烧的火把”这一有意味的形式,宣泄着人民得解放的共同心声。1950年该舞第一次进京演出,轰动首都。次年,入选参加第3届“世青节”获金质奖。半个世纪以来,演遍了中国大江南北和世界的五洲四海,人们不约而同地说它是:“中国之火的象征”。
其它汉族舞蹈,如:《花鼓舞》、《丰收歌》等,都堪称佳作。《花鼓舞》(群舞),首演于1956年,编导:张毅(1934——),作曲轶名;首演者:大连市歌舞团,张毅领衔。“花鼓”流传于山东省,长年以来,它是贫苦农民流浪乞讨的一种卖艺形式。鼓棒上系有半米多长的鼓穗,舞者以鼓棒与鼓穗的顶端交替击鼓形成一种独特的技艺。张毅赋予“花鼓舞”以乐观向上的时代精神 并将鼓穗加长突出其技艺性,在激昂、多变的节奏中,人体健美的律动与彩色鼓穗的丰富线条相交织,构成舞蹈的独特魅力。该舞曾获1957年“世青节”金质奖。
在这股强劲的时代潮流中,少数民族舞蹈之花姹紫千红,遍地开放。《孔雀舞》(女子群舞)是金明的又一佳作,首演于1956年,作曲:罗忠熔,首演者:中央歌舞团资华筠、崔美善领衔。高高山岗上,一只开屏的“孔雀”,抖动着美丽的翅膀冲下山来,一双双“翅膀”化作了“孔雀姑娘”,踏着象脚鼓与 锣的敲击声,和着优美的旋律,簇拥着“鸟王”翩翩起舞——饮水、照影、沐浴、飞翔…… 孔雀是聚居在西南边陲的傣族古代图腾崇拜——宗教艺术的遗存,一直被视为吉祥、幸福的象征。民间流传的传统“孔雀舞”只有男性表演,舞者身背象征翅膀的沉重道具,限制了形体的自由与舒展。编创者突破传统——尝试以女性来展示孔雀的美丽,在服饰上也进行了革新——去掉沉重的道具,代之以坠满孔雀羽毛的宽摆长裙……这个舞蹈于1956年首次在全国舞蹈会演中亮相,就以其新奇和优美,备受观众青睐,次年又在“世青节”获金质奖 木鼓舞,古瓢舞,板凳舞,多耶舞,狮子舞等名族舞蹈,汇集中国名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点,已经向我们彰显出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华名族的源远流长的文化及涵养.
优质民族民间舞的体会大全(19篇)篇六
民间舞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于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的特点,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二十世纪80年代以前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由于采用明白晓畅的平叙和写实的艺术手法,作品的主题单一和明确。而80年代后,民族民间舞蹈作品通过隐喻、暗示、象征、艺术变形等表现手法代替以往明白晓畅的平叙和写实,以意象的朦胧性和主题的多义性代替以往主题的单一性和明确性。如《狼图腾》通过对狼性深沉、豪放、团结互助等特征的描述,对狼性的肯定,并由此思考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狼为主题,肯定狼性中的集体合作精神,作品中最后一个舞蹈造型的隐喻,是作者对人类的集体合作精神抱着肯定的态度、还是企盼的态度,作品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但这样的主题设置,却能够引发观众深沉的思考。
从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塑造的形象来看,二十世纪80年代以前刻画的人物形象追求群体特征,如《红绸舞》、《丰收歌》、《快乐的罗嗦》等,塑造的人物形象有共性,缺乏个性,对于个人细腻、复杂的人物心理描写很少涉及主题情绪显得单一。而80年代后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在形象的塑造上重视突出个体特征,通过多种个体特征,以情感的立体多向型代替平面单向型,以点带面,展现丰满的、立体的人物形象。如向阳编导的《元宵夜》将视角紧紧锁定在表现当代人的生命意识,时代情感等方面,作品通过采用不同的民间舞蹈的有机结合,使作品动作语汇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笔者在2009年为参加全国桃李杯文华奖舞蹈比赛创作的《虎妞妞》获全国b级女子少年甲组民族民间舞表演三等奖。这个舞蹈创作灵感来自东北地区的生活民俗,取材于东北秧歌。一双虎头鞋,一个俏妞妞是这个舞蹈开始交代给观众的两个元素,东北人过年要给孩子穿虎头鞋,虎头帽。东北的炕上有虎头枕,这一系列的民俗服饰都是东北地区的最大最亮丽的特点所在,穿上这些服装,它的寓意是辟邪,让孩子在新的一年中有个好兆头,好寓意,好身体。笔者以一双虎头鞋为线,一个俏妞妞与虎头鞋所产生的喜爱与俏皮为开始。展开了一整段的舞蹈,又添加了东北秧歌中手绢花技巧,把这个节目最终推向了高潮。
二十世纪80年代后,由于中外文化的交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品的语言也开始发生变化,在立足传统舞蹈基础上,借鉴其他舞种的风格,将其运用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中。80年代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撇扇》在作品中注入当时盛行的流行舞蹈迪斯科,对身体的各种姿态和力度关系进行了探索,如小而快的出胯动作就是借用当时的流行舞蹈元素,作品正是利用新鲜的舞蹈元素与传统元素的结合,创作一个全新面貌的民间舞蹈作品。目前中国流行舞蹈主要有街舞、爵士舞、拉丁舞、肚皮舞等,近几年许多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借鉴、注入流行舞蹈的元素。如第八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参赛作品壮族舞蹈《走在山水间》、傣族舞蹈《花腰花》等。另外,受西方现代舞“非理性、反技巧、不和谐、个性化”美学原则的'影响,80年代以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品的舞蹈语言通过节奏、力度的变化,作品以不规则、灵活多变代替原先的和谐匀称美。
二十世纪80年代后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关注世俗生活,它“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作品用平民化、世俗化的语言,从普通百姓的角度,生动地描写出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了解平民生活的喜怒哀乐,既没有“消平思想深度”,也没有抹去艺术的“意义”。2011年笔者为参加全国荷花奖舞蹈比赛创作的《阿爸的鼓》获全国荷花奖舞蹈比赛十佳作品奖,灵感来自连南地区的瑶族支系排瑶,取材于瑶族排瑶一个传承的故事,一个当代瑶族女孩儿与阿爸留下来的排瑶之鼓的碰撞,是现代与远古的碰撞,是人与精神的碰撞。鼓是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精神依托,它的声音是这个民族的呐喊。瑶族女孩儿是生活在当下民族继承者。这人与鼓的结合将击打出民族精神对当代人的呼唤,将击打出当代人去继承本民族文化的声音。
二十世纪80年代的寻根热,更多的是体现一方人文或者是民族精神,关注社会,关注人物情感,而二十一世纪初的回归原生态所要阐释的是“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的精神,它远离社会,远离尘嚣。杨丽萍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向我们展示了多层面的美学层次。它蕴含了女性崇拜、生殖崇拜、鬼神崇拜、图腾崇拜等等,我们看到在古老的原始舞蹈遗存之下凸显出的民族性格与精神,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力与启示性。2009年为参加全国桃李杯文华奖舞蹈比赛创作的《轮月》获全国a级女子少年甲组民族民间舞创作二等奖,表演二等奖。灵感来自蒙古族的生活用具,勒勒车。勒勒车是陪伴草原民族蒙古族的生活必备用具。他们是游牧民族,所以勒勒车在当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论是行军打仗,迁移,不论是送葬,都需要勒勒车的存在。勒勒车承载的是这个民族的历史,承载的是这个民族的血脉。笔者抓住这点,用一台勒勒车,用一位装扮成蒙古族阿妈的舞蹈演员,利用车与人的搭配来完成笔者想要表现人生对岁月的感悟,用人与车轮的转动,表现岁月的变迁,在舞台上完美的展现笔者想对观众说的话,并表达笔者对蒙古族人民的敬意之情。
优质民族民间舞的体会大全(19篇)篇七
民族舞蹈是各族人民群众在长期社会实践中自己创造并广泛流传的舞蹈形式。一般表现为自娱性与表演性、舞蹈性与歌唱性的统一。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是专业表演舞蹈创作的重要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分类:
踏歌是中国古代的群众歌舞形式。多于节日集会时众人手拉手以脚踏地、边歌边舞。有的地方,一直流传至今。
秧歌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主要在中国北方地区流行,多在节日集会时表演。按地区和风格不同,又分陕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歌等。一般是舞蹈者扮成各种 人物,手持彩绸、手帕、扇子等道具而舞。形式欢快热烈,生活气息浓烈。有的地方将民间的高跷、旱船、花鼓等歌舞形式也统称“秧歌”。
腰鼓舞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多在节日集会时表演。原流行于中国陕北地区,以安塞等地腰鼓最为著名。舞者腰挂椭圆形小鼓,双手各持鼓槌边敲边舞。节奏强烈粗犷,动作奔放有力。后在许多地区流行。
花鼓灯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及淮北地区。男角称“鼓架子”,动作粗犷大方、幽默风趣,多筋斗技巧;女角称“兰花”,动作洒脱泼辣,俏丽多姿,欢快热烈。多在节日集会时表演。许多已加工成为专业艺术团体保留的表演性舞蹈。
狮子舞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国广大地区。历史悠久,汉代已有记载。一般由两人合演一头大狮,一人扮武士持彩球逗引。表演上分“文狮”、“武狮”两种。多用打击乐伴奏。后经加工提高,采用许多高难度动作,成为舞蹈与杂技结合的艺术舞蹈形式。
龙舞又称“龙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国广大地区。历史悠久,汉代已有记载。“龙”的造型形状各异,但分节均为单数。由一人持彩球引龙作舞。形式热烈欢腾。一般以锣鼓伴奏,舞时多放鞭炮助兴。
花灯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国西南等地区。多为欢快的载歌载舞形式。各地跳法不一。如云南花灯就以身体的崴动变化,形成其特殊风格。
安代舞是蒙古族民间歌舞形式之一。舞者双手各持一巾,边歌边舞。动作热烈奔放,节奏感强。常用于节日集会的表演。
热巴是藏族的一种以歌舞为主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形式。表演时男持铜铃,女持手鼓,边歌边舞,节奏强烈鲜明,动作粗犷热情,不时加入一些杂技技巧。有的把从事这一表演的艺人也称“热巴”。
赛乃姆原为维吾尔族古代舞曲名。维吾尔族民间歌舞形式之一。流行于新疆广大地区。形式自由,动作灵活。常在节日或劳动后即兴歌舞。
扁担舞是壮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广西地区。舞者为双数,手持扁担互相敲击,打出变化多端的节奏音响,边歌边舞。动作多表现农业劳动。
芦笙舞是苗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西南、中南苗族居住地区。以边吹芦笙边舞蹈为特点。常带有表演性和竞赛性。
阿细跳月是彝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多在自称“阿细”和“撒尼”人的`云南彝族聚居地区流行。为青年男女的一种社交舞蹈。男舞者一般弹大三弦或吹笛子与女舞者对舞。节奏欢快。节日时常在月光下或围着火把跳至深夜,故得名。
农乐舞是朝鲜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表演形式自由。有的男舞者常在头顶系一细长纸条用力甩动,使纸条绕身体旋转,气氛热烈。
孔雀舞傣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云南傣族聚居地区。孔雀为傣族人民吉祥的象征。舞姿多模仿孔雀形象,动作优美。有的经过加工成为专业演员的表演舞蹈。
雅舞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的舞蹈。源于周代。后历代均有加工发展。
宫廷舞蹈指各国历代皇室显贵用于宫廷朝贺、宴享、娱乐或祭祀的舞蹈。多由民间舞蹈素材加工改编而成。一般表现形式华丽严谨、精致典雅、讲究技巧。
祭祀舞蹈指祭祀天地神鬼或祖先仪式的舞蹈。源于原始宗教仪式,有以歌舞娱神之意。后渐成为娱神亦娱人的民间舞蹈形式。如中国古代的“巫舞”、“六舞”等。
优质民族民间舞的体会大全(19篇)篇八
一谈起舞蹈技巧,有些人认为这应该是搞古典舞的人去研究的课题,与民间舞无关,因而不屑一谈,下面就来和小编一起看看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技巧吧。
我们可以从中国民间舞的根源——各民族原生态,民间舞蹈来分析和寻找答案。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间舞蹈,每个 民族的民间舞蹈又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技巧。在此,我不做全面地分析和介绍,只想着重地分析一下已被舞蹈学院纳入必修教材的汉、藏、蒙、维、朝五大民族的原 生态民间舞中的技艺性舞蹈。
自古以来,汉族各种民间舞蹈多是在新年、祭祖、庙会、迎神庙会中表演的。表演者在斗妙争能中,各出新招,以博得称赞。汉族民间舞蹈正是在这种技艺求精中不断发展的。
(1) 安徽花鼓灯。花鼓灯中的“盘鼓”部分,就是最富特色的技巧表演部分。它分为上盘鼓、中盘鼓、地盘鼓。上盘鼓是兰花在鼓架子肩上或腰部搭摆成各种姿态的技巧 表演。中盘鼓是兰花在鼓架子腰部、腿上、手上的双人武功表演。地盘鼓是鼓架子单人表演技巧,如“燕子三抄水”、“倒爬城”、“满地抓”、“豚跳”等。艺人 们在展现技巧的同时又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专长。他们常常在变幻莫测的拐弯和罕见的技巧中,洋溢着过人的才华和能力。例如怀远的石敬礼(艺名“石猴子”、洪 云(艺名“小水子”)、凤台的武佩轩(艺名“气死猴”),从他们的艺名就可以看出他们技巧之精湛和身手之矫健。
(2)山东鼓子秧歌。鼓 子秧歌自古就有文场与武场之分,武场正是“鼓”、“棒”、“伞”大显舞技的部分。舞者在跑动时步大身低,落脚生根,蹬脚扬尘,坚实有力;跳跃时则强调干拔 与上窜,犹如“旱地拔葱”。如果不能熟练地掌握道具技巧,不能掌握各种蹲、踢、跳、转技巧,那么鼓子秧歌的稳健潇洒、淳朴刚劲的风格就很难体现。鼓子秧歌 的发源地——鲁北地区的惠民和商河,都靠近河北的武术之乡沧县和杂技之乡吴桥。武术与杂技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鼓子和秧歌的技艺表演。
(3)还有诸如安塞腰鼓、广东英歌、湖南花鼓、辽南高跷、东北秧歌等汉族民间舞蹈都是技艺性很强的舞蹈。
藏族舞蹈中的热巴,是技巧性很强的舞蹈,在民间是由世袭的流浪艺人表演的。其中铃鼓舞是主要的表演部分。男艺人手持牦牛尾和铃铛,女艺人右手持单柄手鼓,左 手持长鼓槌击打。开始时,男女一起表演,男纵跳挥铃,女旋转击鼓。当跳到气氛热烈时,就拉开场小进行技巧表演。先是女演员集体表演鼓技,有“顶鼓旋转”、 “缠头击鼓”、“扭腰打点”等技巧动作。表演完鼓技之后,鼓队散开站立一旁,由男演员上场,在鼓声伴奏下一个接一个应声呼叫,抖肩起“法儿”,各自表演不 同的技巧动作,有“单腿跨转”、“躺身平转”、“躺身蹦子”、“踢腿跨脖”、“兔子跳”等。另外还要表演一些小玩意儿,如“滚毛”、“抡背”等。铃鼓舞有 很多套鼓点,每套鼓点均有一套各不相同的技巧动作。演员应场上鼓声而舞,腾跃飞舞,在快速倒脚步中结束。又如藏族民间舞蹈中的“卓“,也是一种靠技巧表演 来抒发情感的舞蹈,跳起来粗犷奔放,气势磅礴。
蒙族舞蹈中的太平鼓舞、盅碗舞、筷子舞都是技艺性很强的舞 蹈。太平鼓舞多在丰年节日由妇女表演,分集体舞和单人舞两种表演形式。舞时,她们左手横握鼓柄,右手持一带穗木棍,边击边舞。身段动作一般比较夸张,基本 舞姿多是以腰为轴心的仰俯、倾、侧,舞步奔放有力,富有弹性,杂有跳转等技巧,技艺娴熟者可同时舞耍四、五面鼓,在身体不同部位盘绕回旋,带有竞技色彩。 盅碗舞,亦称“打盅子”。过去由男艺人表演,本世纪20年代以后,盅碗舞多由女子表演,动作舒展流畅,柔美端庄,高潮时多做“板腰”、“旋腰”等技巧,技 艺高超者,还头顶燃灯起舞。筷子舞多于喜庆欢宴的场合由男子单人表演。舞者原地单手或双手握一把筷子,随着腿部韧性屈伸,身体的左右晃摆,快而碎地抖动双 肩,两臂松弛流畅地用筷子击打手、腰、腿等各个部位。舞者时而转身打地,时而蹲跳打脚,由慢转快,最后在快速表演的高潮中结束。
盘子舞是维族舞中技术性很强,难度较大的一种舞蹈,盘子舞是表演性道具舞蹈“顶碗小碟舞”的俗称,通常是由女子单人表演。表演时舞者两手各持一小碟子,指挟 手筷,和着音乐,边打边舞,边舞边转。并在头上顶着盛水的碗。另外,新疆多朗区的麦西来甫民间舞蹈中的旋转技巧可堪称一绝。快板部分由双人对转发展为竞技 旋转,一时间各种跪转、空转、掖腿立转、平转纷纷登场,让人眼花缭乱,惊叹不已。
象帽舞和长鼓舞都是朝鲜族舞蹈中富有特色且技艺性很强的舞蹈。舞者戴特别的头盔,上有可以旋绕的长缨,舞时摆动头部使长缨在头顶、身侧旋转和飞舞。技巧越 高,头上的长缨就越长。舞者手中击打着小鼓,以“喜鹊步”跳跃前进,如腾空遥射,如冲锋向前,而头上的长缨不断旋绕。长鼓舞多为女 性表演,后来男子也有表演。表演者身挎杖鼓,右手持竹键敲打高音部鼓面,左手掌拍低音部鼓面。高低音色的鼓声、花样繁多的鼓点相映成辉。表演进入高潮,常作行进性的连续旋转。技艺高超者,可转几十圈之多。
综上所述,中国民间舞不仅有自己的技巧,而且其“资源”还是非常丰富的。我们的技巧“资源” 从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生态民间舞中的各种徒手动作技巧,一类是原生态民间舞中的各种道具性舞蹈技巧。这一点,从以上对汉、藏、蒙、维、朝五大民 族富有特色的技艺性舞蹈的描述和分析中,便可见一斑。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舞的技巧是在借鉴了戏曲、武术和芭蕾等艺术门类的某些技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中国民间舞中的许多技艺性舞蹈也是吸收了武术、戏 曲、杂技中的营养后发展形成的。尤其是汉族民间舞蹈中的许多徒手技巧动作,如飞脚、蹦子、旋子、扫蹚、扑虎、叠肩、赞步等等技巧,它们都是古典舞与民间舞 所共有的。由此可见,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民间舞的技术技巧的根源是相同的,只是同源不同流而已。为什么人们总是习惯把这些技巧称为古典舞技巧呢?我想也许有 着先入为主的原因吧。中国古典舞系的学科建设比中国民间舞系要早,而且也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技术训练体系。而中国民间舞系至今还没有完善自己的技术训练体 系,在基本功训练上基本依赖古典舞基训教材。所以这些技巧就很自然地约定俗成地写上了古典舞的姓氏。其实这些技巧是很难从中界定其归属的,只能说它们都是 我们的民族技巧。如果非要有所界定的话,那只有看其使用目的了。不应该是谁用的“早”就是谁的,而应该是谁用的“好”就是谁的,所谓用的“好”就是技巧的 运用符合舞种的审美风格,符合舞蹈作品所表现的舞蹈内容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
在全国首届荷花杯舞蹈比赛中,由著名民族舞蹈家海里且木·斯迪克编导的《顶碗舞》,一举夺得了民间舞群舞项 目的金奖。这个剧目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关键在于它巧妙地运用了维族原生态民间舞盘子舞中的顶碗技巧。女演员们在表演中头顶盛满清水的小碗,在优美而欢快 的音乐中,从容流畅地移动舞步和变化队形,好似天山甜美的清泉流淌不息,好似草原繁花在风中飘荡。其高超绝妙的顶碗技巧和清新独特的艺术风格,一下子征服 了在场的所有评委和观众。
去年六月,我有幸观摩了来自西藏的大型乐舞《珠穆朗玛》,现在回想起其中的热巴鼓舞,仍会让我热血沸腾、兴奋 不已。整个乐舞就是在女子热巴鼓舞和男子辫鼓舞表演时推向高潮的。女演员们的热巴鼓技巧简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不管是做顶鼓旋转,还是甩鼓旋转和击鼓 翻身,都是那样的迅捷、利落、干净、漂亮,引得在场观众一阵阵赞叹和热烈鼓掌。男演员们的辫鼓舞跳得更有气势,更有一种野性美。他们甩辫击鼓、挥洒自如, 节奏由慢至快,气氛极为热烈,正是精湛的鼓舞技艺加上浓郁的雪域风格所产生的强烈艺术感染力,让我们心醉神怡、激动振奋。
上述两个舞蹈都是符合民间舞技巧定位的好作品。它们都是通过道具性舞蹈技巧的合理运用,体现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舞技巧追求能力素质的极限展示,而中国民间舞技巧追求的是审美风格的完美体现。古典舞中的技巧同身韵可以是各自 独立的,而民间舞中的技术技巧是同舞蹈风格紧密相融、难以分开的。也就是说民间舞的技巧不是纯技巧,而是风格化的技巧。中国民间舞的技巧发展趋向,应该是 风格化技巧的强化与发展。风格化技巧既包括民间舞蹈中的各种道具性舞蹈技巧,又包括各民族民间舞蹈中特有的旋转、跳跃、翻身等技巧。中国民间舞系副教授明 文军在《由厦门班毕业课想到的》一文中,曾提出过将道具的运用往极限上发展而构成民间舞技巧的教学设想。实践证明,这种教学设想是科学的、可行的。我们的 民间舞有许多极富特色的道具舞蹈形式,是可以去挖掘、研究和发展的。比如汉族的手绢、扇子、鼓、伞、棒;藏族的热巴鼓、辫鼓、背鼓;蒙族的筷子、盅碗;朝 鲜族的长鼓、象帽等等。还有民间舞中的各类旋转,也是风格性很强的技巧。比如维族舞蹈中的各种跪转、夏克转、空转、平转,讲求快速、多姿、戛然静止,犹如 鹰隼迎风回旋。而朝鲜族民间舞蹈中的旋转则讲求平稳,优雅,犹如仙鹤悠然自得。
民间舞中的技巧是与渲泄生命情感和烘托场面气氛紧密结合的,是民间舞者内心激情的物化。如果没有情感的投入,再高难、再精湛的技巧形式在民间舞中也会变得苍白无力,毫无光彩。
我曾经从电视录像中看过一些民间舞剧目,现在虽已记不起它们的名儿了。但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它们的“技巧性”都很强,表演中动则旋子3600,静则控腿 1800……。但这些技巧成了游离于舞者情感和舞蹈风格之外的“无情之举”,因而毫无艺术感染力可言,反倒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对此而言,我比较欣赏的是云 南 ,其热情风趣、朴实无华的风格让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这个剧目也安排了诸如倒踢紫金冠、小翻、抢脸等一些技巧,但这些技巧是在演员们情感的自然流露中, 是在舞蹈情绪的层层推进中恰到好处地完成的。这种情感化了的技巧,极大地丰富了舞者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舞蹈的艺术感染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民间舞从广场向剧场的转化,民间舞技巧的功能已不仅限于渲泄情感和渲染气氛了,它将逐步向塑造舞蹈形象、表现人物心理、营造舞台意境的艺术化方向发展。
有人说,杨丽萍表演的民间舞根本没什么技巧,为什么能获得大众的普遍喜爱和专家的如潮好评呢?其实仔细分析起来,杨丽萍那独特的动作语汇的运用就是民间舞的 艺术化技巧的最高体现。《雀之灵》中的舞蹈造型与动态,已不同于广场原生态的傣族孔雀舞了。它通过艺术化地夸张与变形,将孔雀那高洁、超然的灵性进一步升 华,创造出了一个似真似幻、虚虚实实的艺术仙境。正如于平教授所评价的那样:“《雀之灵》的过人之处,在于它以‘技’成‘形’却又不为‘技’和‘形’所 累。当你在欣赏杨丽萍的《雀之灵》时根本发现不了技巧的痕迹,因为“杨丽萍是用‘技以求道’的生命意识在创造‘生之灵光’。在那翩跃翔舞的孔雀中,杨丽萍 倾注了自己全部的人生感兴、人生悟觉、人生意趣和人生睿思,使这一舞蹈独白充溢着恬静的生命和谐感与坚毅的生命自信心。”因此,我认为民间舞技巧运用的最 高境界就是将之艺术化,让技巧的全过程完全隐匿在舞蹈表演的情理、律动之中,而不“显山露水”,刻意为之。
优质民族民间舞的体会大全(19篇)篇九
我国的民间舞源远流长,是古典舞、宫廷舞和专业舞蹈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来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供参考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我国的民间舞源远流长,十分丰富。民间舞不乏朴实无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历来都是各国古典舞、宫廷舞和专业舞蹈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来源。
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来表现社会生活、体现民族历史和传情达意、抒发情怀。民间舞蹈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相连,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激动时的感情,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劳动、狩猎、争战、祭祀等一切领域。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原始舞蹈也随之发展分化,一部分成为为奴隶主表演的舞蹈,以后发展为宫廷舞蹈;另一部分是奴隶们的舞蹈,从祭祀性或其他功能的舞蹈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舞蹈,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不平衡,一些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因此很少在史书中留下其踪迹。然而极为宝贵的是植根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民间舞蹈,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演变,至今仍流传于各民族群众生活中,尤其是地处边疆交通不便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仍较多地保留着原生态的舞蹈特征,具有史前舞蹈的性质。它们的表演形式、风格特色及其内容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涉及到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产方式、风土民情、道德伦理、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民间舞蹈是社会文化交织融合的总汇演。
在我国56个民族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广阔的居住区域和完全不同的自然环境,形成汉族民间舞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地区特色。北方的传统秧歌有陕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和山东秧歌之分。南方流行花灯有云南花灯、广西彩调、福建采茶之别。北方的民间舞多具古代刚劲之遗风,南方的民间舞则以绮丽纤巧、婀娜多姿见长。地处黄河、长江之间的淮河地区的花鼓灯,兼取南北之长,形成刚柔相济,男子矫健,女孩俊俏的特色。汉族最具特色的民间舞蹈——龙舞,更是腾空飞舞,千姿百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龙舞、狮舞、高跷、鱼灯等尽显风采。
其它55个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虽小,但居住面积却占中国总面积的50-60%。一些民族居住在草原、高原、山区和边疆等地,自然环境相差很大。这些特点在各民族的民间舞蹈中都反映出来。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各种舞蹈形式。如北方牧区的蒙古、哈萨克等民族,舞蹈多表现游牧生活,动作刚强,节奏激烈,南方农业区的壮、黎、哈尼等民族的舞蹈多表现采茶、舂米等劳动生活,动作柔和、节奏舒缓。民族杂居地区中,跨民族的舞蹈形式较多,“象脚鼓舞”原是傣族的民间舞蹈,但邻近傣族居住的'景颇、阿昌、德昂等地区的民族也盛行“象脚鼓舞”地处西南的苗、壮、侗等民族普遍流行芦笙舞、铜鼓舞和师公舞。在汉族地区广泛流传的龙舞、狮舞,在侗、布衣、苗、羌等民族中也流传甚广。另外,在我国东北的蒙古、满、达斡尔等族,至今仍有不少萨满祭祀舞蹈的遗存。这些民族民间舞蹈都来自生活,它们表现了劳动者的理想、情感和爱情,或热情奔放,或轻柔细腻,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并具有淳朴自然的情感特征。
民间舞的技巧不是纯技巧,而是风格化的技巧。中国民间舞的技巧发展趋向,应该是风格化技巧的强化与发展。风格化技巧既包括民间舞蹈中的各种道具性舞蹈技巧,又包括各民族民间舞蹈中特有的旋转、跳跃、翻身等技巧。
民间舞中的技巧是与渲泄生命情感和烘托场面气氛紧密结合的,是民间舞者内心激情的物化。如果没有情感的投入,再高难、再精湛的技巧形式在民间舞中也会变得苍白无力,毫无光彩。这种情感化了的技巧,极大地丰富了舞者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舞蹈的艺术感染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民间舞从广场向剧场的转化,民间舞技巧的功能已不仅限于渲泄情感和渲染气氛了,它将逐步向塑造舞蹈形象、表现人物心理、营造舞台意境的艺术化方向发展。民间舞技巧运用的最高境界就是将之艺术化,让技巧的全过程完全隐匿在舞蹈表演的情理、律动之中。
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人们把理想、信念、追求等精神借这一形式表态出来,成为其历史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古老的民间舞蹈,才正是根植于民众的艺术,因为它即是由民众创造、民众欣赏,又要由民众保存、民众发展。愿它永远生根在人民群众中间,永远出民间舞蹈耀眼的光芒。
优质民族民间舞的体会大全(19篇)篇十
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一篇关于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三要素,供大家参考阅读,希望您喜欢!
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主要表现在:内容上要有民族精神和时代气息;形式上要突出民族特点和审美情趣;风格上要有地域特色和新的韵律。只有这样,才能为民间舞蹈赋予新的生机,才能适应当今人民群众审美意识的提高和审美趣味的多样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
民间舞蹈创作要突出时代主旋律,要着力塑造当今新的人物形象,反映广大群众的理想、愿望、思想和情感。为此,我们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了解和掌握群众感情脉络的审美意识的变化及要求,使我们的作品具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精神。否则,我们就会脱离群众,脱离生活,作品也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和产生应有的艺术效果。
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必将与旧的意识、习俗和审美观点产生强烈的碰撞,这就要求我们善于辨别哪些是应该摈弃的,哪些是应该进一步弘扬的。只有内容、审美意识的出新,才能体现观念的更新。驰名中外的安塞腰鼓在民间舞蹈出新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激越的感情、恢宏的场面、铿锵的节奏、磅礴的气势,再现了华夏民族的精神风貌;粗犷奔放、潇洒刚健的表演,塑造出当今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陕北小伙子们敢于拼搏、敢于斗争的英武形象,给观众以巨大的鼓舞和激励,彰显了民间舞蹈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如果不将原有的民间腰鼓加以提炼、加工和规范、提高,而是原模原样地搬上舞台,就很难达到今天这样的艺术效果。因此,在内容、审美意识出新,观念更新的同时,把握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基本倾向以及这种空间的内在凝聚力和时间上的统一,便构成了艺术精神的内容。这种精神是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基本构成,是古往今来的优秀民族民间舞蹈传统的反映,体现了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发展的现实和未来。
总之,我们要以新的观念,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并赋予它以新的内容、新的思想、新的感情和新的艺术精神,这样,才能使其富有民族精神和时代气息。
民间舞蹈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艺术,也是民族的思想、情感、习俗、观念等艺术化的形象反映。曾有专家指出:“舞蹈决不能离开民族意识而存在。”因此在研究民族民间舞蹈的过程中,应将每个民族舞蹈的特征与民族的审美意识相结合,熟悉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情趣以及有关思想信仰、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历史和文化背景等,从而把握民族舞蹈自身的特征。
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长期活跃于民间,世代流传。从原始氏族社会舞蹈活动开始,民间舞蹈便以其自娱自乐的群体(集体)方式,表现劳动者进行狩猎、捕鱼、耕种等劳动和部落之间战争的生活,以及祭祀占卜等功利目的。原始社会的先民们在文字语言还不够发达的时候,往往突出歌舞艺术,以表达彼此的感情,因而一动感情就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使舞蹈成为一种表达情感的形象化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舞蹈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经过无数艺人和广大群众的创造,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传统舞蹈形式。如汉族的秧歌是极为常见的形式,通过扭、摆、走、跳的动律特色和丰富的队形变化,展现出人们欢快、喜悦的情绪。每逢春节和喜庆之时,许多群众往往情不自禁地扭跳起来,简洁的动律、欢快的节奏、激越的情感、多变的队形,使人们产生欢乐的情绪和强烈的参与意识,成为无数人同歌共舞、宣泄各自感情的独特表现形式。藏族锅庄舞的特点是边歌边舞,每首曲子都配以舞步,先慢后快,歌词内容多表现自然景物和男女爱情等。通过高亢的曲调、抒情的动作和丰富的内容,表现了藏族人民诚实、奔放的性格特征。可以说民族舞蹈再现了人们在劳动中对生活、对事物的感知所引发的一种特殊感受,表露了人们心中的意象。通过舞蹈特有的本体,通过婀娜多姿的舞蹈语言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形成了一种视觉与听觉有机 结合的时空变换艺术,以表达民族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和传统的审美意识。古人所说的“观其形而知其德”便是对舞蹈的功能与作用进行高度概括后的总结。
随着社会的前进,舞蹈创作更加丰富多彩。不论它反映的思想内容具有何等的深度,但其形式决不能脱离民族特色和民族的传统审美情趣。只有生动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统一,才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人们的理想、愿望以及所具有的欢乐与痛苦,并力求使民间舞蹈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得以发展和提高,进而成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
优质民族民间舞的体会大全(19篇)篇十一
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是北京舞蹈学院的一个主要舞蹈教学系,目前,以两种学历教育为主,一是中国民族民间舞本科教育(表演和表教两个专业),二是中国民族民间舞硕士研究生教育。今天,它拥有一批德高望重的舞蹈教育家和教授,他们分别是贾作光、彭松、许淑英、斯琴塔日哈、朱萍、李正康、陈春绿、罗雄岩等。现在在职的'教授、副教授有潘志涛、贾美娜、明文军、高度、赵铁春、郭磊、韩萍、田露、国家一级演员于晓雪,等等,同时它还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讲师和专职教师。
本科教育其目标是为培养具备高度舞蹈艺术素质、集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教学、编创和史论于一身的学科带头人和舞蹈尖子人才。其主要课程:汉族的有东北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鼓子秧歌、安徽花鼓灯、云南花灯等,少数民族的有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傣族、苗族等各种各类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以本学科属性为基础研究的研究型人才。
优质民族民间舞的体会大全(19篇)篇十二
民间舞是由于各民族不同的生活环境、风土人情、历史进程、自然条件,形成了各民族舞蹈独特的风格特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习民族民间舞对大学生的影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中国大学舞蹈教育和艺术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中,民族民间舞始终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入舞蹈课堂教学。它所担任的教学任务及目的是:通过系统规范化的教学内容,配合相适应的、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民间舞基础知识、技术运用方法、基本能力等诸多方面得到培养开发和训练,为学生在舞台艺术实践和将来从事民族舞蹈教学科研创作等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通过民间舞这门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熟悉和掌握民族民间舞的基本技能、美学思想和舞蹈历史文化知识,其教学目的和训练意义是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
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是告诉学生们不要只看到了艺术作品的呈现面。对于一种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见解一定要做到准确、生动。既不能泛泛而谈,也不能面面俱到,而是根据舞蹈的表现,选择其中最重要的、最典型的一方面,着重加以论述,并且要做到讲解和示范相结合。这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根”之所在。
舞蹈的服饰可谓是舞蹈表演中最为重要的道具了,什么民族的舞蹈,需要配合什么样民族的服饰,这是一个起码的原则和常识。拿傣族的舞蹈来说,傣族人将孔雀奉为自己民族的图腾,将孔雀奉若神明。傣族人不但在舞蹈中表现孔雀,他们的舞蹈服饰也和孔雀有着密切的关系,傣族的服饰娟秀飘逸,一般是紧身短小的上衣和裹腰的长裙,图案上多是一些孔雀形象的变形,这些图案配合着傣族舞蹈中模仿孔雀的动作,给人以活灵活现的感觉,也展现了傣族舞蹈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舞蹈艺术,是广大舞蹈工作者在长期深入体验生活,细致观察,经过艺术的加工、提炼和升华而成的。拿东北地区的大秧歌来说,这类舞蹈的艺术特征可以用“艮、浪、俏、逗”四个形容词来概括,蕴藏着东北人民朴实热情的情感色彩。例如东北小姑娘扭起秧歌,浑身上下都洋溢和散发着青春的气息,正是一种俏美人的感觉。所以只有正确把握这种情感色彩,学生们才能进一步把握其风格和韵味,老师也应该在如何引导和启发我们的情感上下功夫。了解民间舞蹈文化对学好民间舞是非常重要的,各民族特有的舞蹈风格都是受各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的影响而来的。因此学生在跳着某个民族的`舞蹈的同时,其实也就是在演绎着某个民族的文化,演绎的好坏直接与他们对此民族舞蹈文化的认识密切相关。
通过四年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老师教授舞蹈教学的基本教学法是学生受益匪浅,这对即将成为舞蹈教育者的学生有很大帮助:
元素,也就是基本要素。所谓元素性教学,就是将民间舞蹈中的动作部分提炼、分解成元素性动作,然后进行强化训练。其目的就是夯基础,找要领,其任务就是解决学生的基本能力、素质。如维吾尔族民间舞中的夏克转、跪转,鲜族民间舞中的垫步转、螺旋空转等,都应进行单一性、重复性的元素训练。
短句是舞蹈语言中一个短小且精巧的完整句子。所谓短句性教学,就是将民间舞蹈中的动作同风格动作串连和组织起来,编排成连贯性的短句,以便学生进行反复训练。如汉族民间舞东北秧歌的手绢花、广东英歌的英歌棒、鼓子秧歌的伞。又如藏族民间舞中的热巴鼓、蒙族民间舞中的筷子、维吾尔族民间舞中的盘子舞、鲜族民间舞中的长鼓。如果光是在原地进行单一元素性练习,就会显得过于枯燥、无趣,很难达到好的训练效果。
所谓表演性组合教学,就是将各类动作融入表演性很强的组合中去进行训练。这类组合的编排,可从安排一些具体情节,也可以从情绪出发,给动作的运用找到情感的依据。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把动作、风格和表演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表现力的教学目的。中国民间舞不仅有自己的动作特点,而且其“资源”是丰富的,其“品质”是独特的。它是体现各民族舞蹈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重要表现形式。
通过大学对民间舞的学习,对即将走入舞蹈教师这一岗位的笔者,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民间舞组合应有别于基训组合,肢体的技术能力应该在基训的规范教学中得到解决,民间舞组合首先应该顾及的是它的风格性、舞蹈性,而不是让学生感觉到是上完一节基训又再上一节基训,没完没了的重复让学生倍感乏味,自然达不到教学的预期效果。其次,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学习的是某一民族民间舞的基本体态、基本动作与动律,而这一切都是该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形成的。所以,学习难度可想而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先给学生构建一个心理环境,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不能只是简单的行使一个传送带的作用,应把民族民间舞发扬光大。
民族民间舞的教学特点,体现在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代表性的民间舞教材为教学内容,而其教材是经过无数艺人和民间舞专家、舞蹈教育工作者几十年来的悉心研究、精心磨砺、不断加工、提炼升华、在实践探索中逐步规范而形成的,非常丰富而具有代表性,有较强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使之变成课堂教学培养训练学生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有很大的训练价值意义。民间舞与其他舞种的区别在于,无论是形式、风格、动态都有着其固定或特有的地域风格,这是中国民间舞区别于其他舞种所固有的一种舞蹈形式。
大学开展民间舞蹈课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素养,以及对民间舞更深一步的了解,而且还可以使即将成为舞蹈工作者的学生于更具体更广泛的传承与发扬民族舞。
优质民族民间舞的体会大全(19篇)篇十三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带来多样的中国文化,单舞蹈就有多种类型,下面小编为大家讲述中国古典舞和民族民间舞的区别。
中国古典舞和民族民间舞的区别
古典舞要求技巧性更高,而且对演员的软度要求也更高。
民间舞由于舞种的不同,要求也不同,有的需要对器械有较强的控制力(如蒙古舞的顶碗),有的需要较好地把握身体姿态(如傣族舞的“三道弯”)。
古典舞演员在舞台上需要更多的'情绪的变化,有喜、有悲,处理感情要更加细腻。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要相当地到位。
民间舞的整体感情基调是高昂的、活泼的、奔放的,充满喜气,基本不带忧郁。
古典舞的成型时间较短,虽然已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但是随着新的思想不断地涌入,它的可变性很大。
民间舞历史悠久,各民族的舞蹈彼此之间的差异很大,但是模式化程度较高。
舞台上的古典舞演员,俯瞰时宛如一只正在写字的毛笔,“运笔”时急时缓,偶尔还会笔锋一转,而正视时又像是五线谱上跃动的音符,时起时落,变化万千。
而民间舞更多的时候是在营造一个宏大的场面,就像是在舞台上铺开了一张活动的画卷,每一个演员都是画卷上不可或缺的、最闪亮的元素。
总的说来古典舞表现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度,而民间舞表现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广度。古典舞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频频在古典舞作品中出现,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时期它所特有的时代背景和人文风貌。即使作品中出现的是一些虚构的事件和一些虚构的人物,但是事件也具有深刻的意义,人物也具有鲜明的个性。总的来讲古典舞应该是中国舞蹈历史的纵向集成的产物,它表现的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总的特点。
民间舞源于工作和生活,它所展现的是各民族人民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但是这些小事也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人类对回归自然的渴望、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精神以及人们对恬静生活的向往等内在涵义。全面认识民间舞更能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因为民间舞将各个民族的特点充分地表现出来,是不加掩饰的,原汁原味的。
优质民族民间舞的体会大全(19篇)篇十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关于现代舞的发展及对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渗透,欢迎参考阅读,希望你喜欢!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舞蹈是人对思想、情绪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社会进步以及西方现代舞蹈思想的不断传播,传统的舞蹈形式也随着国人思想、行为、信仰的改变而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在这样的思潮影响下,其舞蹈编排和表现手段都不再遵从于传统格式化,而是更加注重风格化和个性化。为更好的表现民族特色、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传统舞蹈编者结合现代舞蹈的表现元素,使得民族民间舞蹈更具特色与观赏性。
在十九世界末,随着现代工业革命在西方的成功,新思想随之渗透到西方社会的各个角落。传统单调的芭蕾舞蹈在新思潮的冲击下,已经不再为大众所喜爱。寻找新鲜舞蹈血液、打破传统僵化形式,成为当时西方舞蹈界人急需解决的问题。伊利多拉·邓肯作为舞蹈世界的领舞者,她勇敢的站出来,打破传统芭蕾舞蹈的束缚,以新的舞蹈造型和新潮服饰为特征、从大自然中获取舞蹈灵感来表现,同时撰写多部现代舞蹈著作,向社会广泛宣传她的现代舞蹈理念。这种有别与传统舞蹈在西方世界掀起轩然大波,伊利多拉·邓肯的现代舞蹈理念,让众多舞蹈界编排家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大胆启用现代舞蹈表现形式。与此同时,舞蹈家圣丹尼斯在现代舞灵感的启迪下,将埃及、印度等古老东方传统舞蹈元素进行演化吸收,成功塑造出具有东方舞蹈魅力的现代舞。
现代舞蹈风行西方之时,中国虽深陷内战和外敌入侵的危机时刻,但当时的西方进步思想已经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现代舞蹈理念也随之传来。以戴爱莲、吴晓邦、贾作光为首的一批国内舞蹈界有识之士,成为中国最早接触并运用现代舞的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电影业在中国蓬勃发展,现代舞蹈与中国早期电影进行了完美衔接,现代舞蹈成功登陆中国并在社会上形成广泛的影响;全民抗战时期,舞蹈家吴晓邦结合时代特色,精心编选的《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之歌》等表现时代精神的现代舞蹈作品,成为当时中国现代舞蹈的经典之作,极大鼓舞了民族抗战热情;新中国成立之后,现代舞一度成为政治宣传工具,革命样板戏成为现代舞蹈在大陆唯一的生存空间;随着改革开放、人们思想的转变,现代舞蹈在中国又蓬发勃勃生机,一批表现时代风貌、有着鲜活生命感染力的现代舞蹈不断涌现。
现代舞蹈的特点是思想前卫和表现创新,剧情和布景已经不再是舞蹈的主题,舞蹈者的肢体语言也不再遵循传统意义上标准的表达形式,而是根据舞蹈意境的体现,进行自由表达。中国传统民族舞蹈,深受传统思想影响,在舞蹈编排和动作表现上,呈现出细腻小巧、动作花样繁琐、规范性强的特点,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同时,也体现了延展的局限性。民间舞蹈则因是大众运动,对动作花样的要求并不严格,这种自娱自乐的表演形式,在简单的手帕、红绸等道具衬托下,更显现出灵活的特点,与现代舞的某一特质不谋而合,因此更容易加入现代舞蹈动作。中国历史文化悠久,舞蹈素材取之不尽,现代舞蹈表现形式和传统民间舞蹈的有机结合,使得其艺术表现展示出不同以往的`艺术之美。
中国现代舞既体现了现代舞的本质特色,又展示出中国传统舞蹈风格特征。在中国舞蹈艺术家精心编排下,中国现代舞蹈时代艺术性与人文地域特点很好的融合。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设计上,对现代舞蹈的一些动作和元素,进行了很好的借鉴和运用。新的民族舞蹈形式,在艺术表现上更加突出思想境界表现,逐渐淡化舞蹈所表现的情节和舞台布景布局,在中国人思想境界所能接受的前提下,将传统思想、文化、个性进行有机结合,使得民间舞蹈更加具有鲜明的个性,达到一种新的舞蹈境界,这使得现代新的民族民间舞蹈有了很好的文化基础。现如今,通过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改良和对现代舞蹈元素的有效借鉴,传统形式的民族民间舞蹈在艺术表现上,给人们带来了更多新奇的视觉冲击,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优质民族民间舞的体会大全(19篇)篇十五
第一段:引入外国民间舞的意义和背景(150字)。
外国民间舞是一种传承千年的民俗艺术形式,不同于正式的宫廷舞蹈或现代舞,它强调平民舞蹈的自然和纯粹。外国民间舞既反映了特定地区的文化特色,又展示了人们的喜悦和热情,因此成为世界各国之间交流与了解的桥梁。我有幸参与了一个外国民间舞蹈学习班,并深受启发和感动。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在外国民间舞蹈学习班中,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了外国民间舞的表演和舞步。我被舞者们的灵动和优雅所折服,他们舞动的手臂和双腿像是枝叶轻轻摇动着,形成了美丽的画面。而且,各种外国民间舞的舞步很多样化,既有轻盈的芭蕾舞步,又有富有力量感的骑马步等。通过模仿和学习,我终于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舞步。虽然起步阶段艰辛,但我深深体会到外国民间舞的魅力所在。
第三段:外国民间舞蹈与文化的融合和传承(300字)。
通过学习外国民间舞蹈,我不仅仅学习到动作和舞步,更重要的是了解到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每一种民间舞蹈都融入了特定地域的传统文化,通过肢体语言和舞蹈动作来传递特定的情感和信息。例如,有些外国民间舞蹈诉说着古老的神话故事,而有些则反映了农民的劳作和庆祝丰收的喜悦。通过舞蹈,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动作,还能感受到文化的独特和多样性。学习外国民间舞也是对这些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学习外国民间舞不仅仅是为了欣赏和表演,更重要的是对个人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首先,外国民间舞对身体健康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跳舞可以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和耐力。其次,外国民间舞蹈要求舞者具备高度的集中力和反应速度,这对培养学习动作和跟随节奏的能力非常有帮助。此外,外国民间舞还培养了我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观,并开拓了我的眼界。通过学习舞蹈,我渐渐明白了舞蹈能够提供更多的视觉、听觉和情感上的享受。
第五段:外国民间舞的魅力与展望(200字)。
通过学习外国民间舞,我深深感受到了这项艺术的魅力和魔力。它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人与自然的融合。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外国民间舞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并成为不同国家之间更好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希望自己能够继续学习外国民间舞,将这份热爱传递给更多的人,并为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结:
通过对外国民间舞的学习和体验,我深深体会到了外国民间舞蹈的独特之处和它对个人发展的积极影响。外国民间舞通过形体语言传达文化内涵,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视觉和审美,还能够增强我们的协调性和集中力。我期待着继续学习外国民间舞,传承和弘扬这项艺术,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自己的贡献。
优质民族民间舞的体会大全(19篇)篇十六
古典舞是指在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但古典舞和民间舞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于中国古典舞和民族民间舞的区别,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古典舞要求技巧性更高,而且对演员的软度要求也更高。
民间舞由于舞种的不同,要求也不同,有的需要对器械有较强的控制力(如蒙古舞的顶碗),有的需要较好地把握身体姿态(如傣族舞的“三道弯”)。
古典舞的成型时间较短,虽然已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但是随着新的思想不断地涌入,它的可变性很大。
民间舞历史悠久,各民族的舞蹈彼此之间的差异很大,但是模式化程度较高。
舞台上的古典舞演员,俯瞰时宛如一只正在写字的毛笔,“运笔”时急时缓,偶尔还会笔锋一转,而正视时又像是五线谱上跃动的音符,时起时落,变化万千。
而民间舞更多的时候是在营造一个宏大的场面,就像是在舞台上铺开了一张活动的画卷,每一个演员都是画卷上不可或缺的、最闪亮的元素。
古典舞演员在舞台上需要更多的情绪的变化,有喜、有悲,处理感情要更加细腻。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要相当地到位。
民间舞的整体感情基调是高昂的、活泼的、奔放的,充满喜气,基本不带忧郁。
总的说来古典舞表现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度,而民间舞表现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广度。古典舞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频频在古典舞作品中出现,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时期它所特有的'时代背景和人文风貌。即使作品中出现的是一些虚构的事件和一些虚构的人物,但是事件也具有深刻的意义,人物也具有鲜明的个性。总的来讲古典舞应该是中国舞蹈历史的纵向集成的产物,它表现的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总的特点。
民间舞源于工作和生活,它所展现的是各民族人民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但是这些小事也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人类对回归自然的渴望、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精神以及人们对恬静生活的向往等内在涵义。全面认识民间舞更能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因为民间舞将各个民族的特点充分地表现出来,是不加掩饰的,原汁原味的。
优质民族民间舞的体会大全(19篇)篇十七
中国是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东方古国,各民族拥有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不同的民族,因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而拥有着数以万计从内容到形式,从韵律到风格各显异彩、斑斓夺目的民族民间舞蹈。下面由小编搜索整理了一篇关于探讨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文章,欢迎参考阅读,希望你喜欢。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世界的大融合,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在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下已濒临流传或是消失的状况。文章简单分析了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其传承及发展的相关策略。
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同胞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多姿多彩民族文化。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用舞蹈的艺术形式,承载着各族人民群众对生活热爱的思想情感及美好愿望的寄托,在人民的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族民间舞蹈在形成和发展中,诸多方面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并在舞蹈文化内涵以及舞蹈动作等方面或多或少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风貌。通过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我们对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又可得到进一步地了解。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体现了一个民族精神,是一种"人类活态文化财产"。所以说,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就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延伸。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受新文化的冲击而濒临消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文化观念自然也会发生改变,从而带动了我国民族文化的不断改革及更新。由于新文化的冲击,本民族传统文化势必会受到影响而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濒临消亡。比如说我国的"四筒鼓"舞蹈,其起源于东北农村,是一种存在于葬礼上的舞蹈,自娱性较强。但近些年来,为节约土地资源,我国大力实施火葬,使这种存在于葬礼上的舞蹈也慢慢消失现"四筒鼓"舞蹈只存在于偏僻的乡村。另一个是受到外来强势文化的影响而面临同化的威胁。随着各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现讲究的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文化大融合。如今网络已遍布世界各地,各国人民以及各族人民在利用网络进行相互沟通与交流的同时自然也会带来文化的相互融合,且这种文化大融合趋势已越来越明显。在受到外来强势文化的影响下,一个民族要想保护其传统文化已变得越来越困难,我国不少民族传统文化已面临同化的威胁。比如说我国的"水鼓舞",其是我国德昂族为祭祀而进行的舞蹈,一般多出现祭神活动或是泼水节。但由于受周边汉族及傣族强势文化的影响,其已慢慢被同化而被傣族的"嘎秧"舞所替代。
面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濒临消亡及同化的现状,为保护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我们必须对其进行传承。通常来说,现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环境传承;另一种是群众传承;还有一种是社会传承。
环境传承是指通过特殊的环境及气氛,让人们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本质及魅力,在对本民族舞蹈风格进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将本民族特有的民间舞蹈文化展现于传统节日或是祭祀活动当中,使人们能够将本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行传承。民间舞蹈本身就具有群众性,其表演者就是参与活动的'人员,因此其传承是发生于一种特定的环境下的。如东巴舞蹈,其是纳西族特有的民族舞蹈,通常多出现于民俗节日或是祭祀活动,而本族人民自然也可借大祭风或是祭天等活动将东收舞进行传承。
群众传承是指在群众当中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行传承。现群众传承的主要方式有家族传承及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又由父子传承及叔侄传承构成。由于亲情关系,家族传承受外界影响较少,传承内容相对纯正,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更好传承。比如"跳菜"舞,其是南涧彝族的特色民间舞蹈,其传承方式就是家族传承,也正是因为家族传承,其才得以流传至今。师徒传承是最为常见的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方式。师徒传承虽没有亲情的联系,但其进行传承的范围更为广阔,不同传承师者门其指导方式不同,使得传统舞蹈文化能不断吸取新的知识,从而补充传统民间舞蹈文化。比如"四筒鼓"舞蹈,其就是以师徒传承方式而使其得以发展并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社会传承是指利用社会力量来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行传承的方式。我国向来主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因此对于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也倍加重视。现我国已设立各种研究机构以研究并保护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如2002年,我国东巴研究院联合云南民族大学设立了"纳西族语言文字学和东巴文化"本科班。以社会传承的方式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行传承。
1.在传承中发生改变。随着我国经济形态的转变以及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在很多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且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地区,其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在进行传承的过程当中势必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一定的改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其保有的本民族的"土风味",同时也会注入一定的商业元素。因此必然会进行适当的改编及加工。如云南的傣族,其在表演傣族特色舞蹈的基础上还加入了其他民族的元素,形成了很多优秀的新时代特色舞蹈,比如《雀之灵》、《水》等。
2.在保护中获得发展。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来说,传承的前提是保护,而保护又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现人们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视度已越来越高,很多地方政府专门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保护当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有些还以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来进行保护。
3.在同化的过程当中树立自己的特色。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人们已进入信息时代。通过网络,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而针对于传统文化方面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不少民族通过吸取及借鉴的方式使本民族文化得以发展,同时也让各民族舞蹈文化呈现出趋同的状态。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为在民族民间舞蹈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势必也会作出更大的努力,以突显出本民族的特色。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由于经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大融合,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不免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及影响。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我们不能迷失自我,要传承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分析国际形势,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吸取并借鉴外来文化的精华,给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发展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
[1] 江源.浅析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2(24)
[2] 王安妮.试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j].大众文艺.2010(12)
优质民族民间舞的体会大全(19篇)篇十八
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用舞蹈的艺术形式,承载着各族人民群众对生活热爱的思想情感及美好愿望的寄托,在人民的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于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现状与发展,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同胞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多姿多彩民族文化。民族民间舞蹈在形成和发展中,诸多方面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并在舞蹈文化内涵以及舞蹈动作等方面或多或少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风貌。通过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我们对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又可得到进一步地了解。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体现了一个民族精神,是一种"人类活态文化财产"。所以说,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就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延伸。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受新文化的冲击而濒临消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文化观念自然也会发生改变,从而带动了我国民族文化的不断改革及更新。由于新文化的冲击,本民族传统文化势必会受到影响而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濒临消亡。比如说我国的"四筒鼓"舞蹈,其起源于东北农村,是一种存在于葬礼上的舞蹈,自娱性较强。但近些年来,为节约土地资源,我国大力实施火葬,使这种存在于葬礼上的舞蹈也慢慢消失现"四筒鼓"舞蹈只存在于偏僻的乡村。另一个是受到外来强势文化的影响而面临同化的威胁。随着各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现讲究的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文化大融合。如今网络已遍布世界各地,各国人民以及各族人民在利用网络进行相互沟通与交流的同时自然也会带来文化的相互融合,且这种文化大融合趋势已越来越明显。在受到外来强势文化的影响下,一个民族要想保护其传统文化已变得越来越困难,我国不少民族传统文化已面临同化的威胁。比如说我国的"水鼓舞",其是我国德昂族为祭祀而进行的舞蹈,一般多出现祭神活动或是泼水节。但由于受周边汉族及傣族强势文化的影响,其已慢慢被同化而被傣族的"嘎秧"舞所替代。
面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濒临消亡及同化的现状,为保护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我们必须对其进行传承。通常来说,现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环境传承;另一种是群众传承;还有一种是社会传承。
环境传承是指通过特殊的'环境及气氛,让人们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本质及魅力,在对本民族舞蹈风格进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将本民族特有的民间舞蹈文化展现于传统节日或是祭祀活动当中,使人们能够将本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行传承。民间舞蹈本身就具有群众性,其表演者就是参与活动的人员,因此其传承是发生于一种特定的环境下的。如东巴舞蹈,其是纳西族特有的民族舞蹈,通常多出现于民俗节日或是祭祀活动,而本族人民自然也可借大祭风或是祭天等活动将东收舞进行传承。
群众传承是指在群众当中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行传承。现群众传承的主要方式有家族传承及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又由父子传承及叔侄传承构成。由于亲情关系,家族传承受外界影响较少,传承内容相对纯正,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更好传承。比如"跳菜"舞,其是南涧彝族的特色民间舞蹈,其传承方式就是家族传承,也正是因为家族传承,其才得以流传至今。师徒传承是最为常见的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方式。师徒传承虽没有亲情的联系,但其进行传承的范围更为广阔,不同传承师者门其指导方式不同,使得传统舞蹈文化能不断吸取新的知识,从而补充传统民间舞蹈文化。比如"四筒鼓"舞蹈,其就是以师徒传承方式而使其得以发展并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社会传承是指利用社会力量来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行传承的方式。我国向来主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因此对于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也倍加重视。现我国已设立各种研究机构以研究并保护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如2002年,我国东巴研究院联合云南民族大学设立了"纳西族语言文字学和东巴文化"本科班。以社会传承的方式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行传承。
随着我国经济形态的转变以及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在很多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且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地区,其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在进行传承的过程当中势必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一定的改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其保有的本民族的"土风味",同时也会注入一定的商业元素。因此必然会进行适当的改编及加工。如云南的傣族,其在表演傣族特色舞蹈的基础上还加入了其他民族的元素,形成了很多优秀的新时代特色舞蹈,比如《雀之灵》、《水》等。
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来说,传承的前提是保护,而保护又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现人们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视度已越来越高,很多地方政府专门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保护当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有些还以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来进行保护。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人们已进入信息时代。通过网络,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而针对于传统文化方面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不少民族通过吸取及借鉴的方式使本民族文化得以发展,同时也让各民族舞蹈文化呈现出趋同的状态。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为在民族民间舞蹈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势必也会作出更大的努力,以突显出本民族的特色。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由于经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大融合,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不免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及影响。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我们不能迷失自我,要传承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分析国际形势,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吸取并借鉴外来文化的精华,给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发展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
优质民族民间舞的体会大全(19篇)篇十九
《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中国舞蹈教育的基础训练课之一,它和其它的舞蹈训练课共同承担着培养舞蹈艺术人才,传承中华民族先进文明的天职。
中国民间舞是民族舞学科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八个民族十几种风格迥异舞种的学习,使学生在身体各部位表现力及舞蹈意识等方面得到有效的训练。
教学目的:通过对藏族舞蹈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藏族“坐懈胯”上松弛颤、摆、悠的动态、动律、动势特征,准确地把握藏族舞蹈的体态.韵律、节奏特点及肢体协调运用的能力。
重点:膝部或连续不断或小而快的颤动或屈伸。
难点:1.动作中保持提胯、拎腰、沉肩的基本体态;
2.膝关节颤动、屈伸时的柔韧和弹性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一二节内容1——5周完成)
一 脚位:1双脚稍分开的正步位 2八字位 3丁字位 4靠步位 5踏步位
二 脚形 : 1绷脚 2勾脚
三 基本体态 丁字步站好,双膝稍弯,靠重心脚懈胯,双手扶胯,上身松弛略向前倾,眼睛平视。
四 手臂形态 手臂松弛,手指轻轻并拢,指尖下垂,要有长袖的感觉。
第二节 踢 踏
一 手的动作 1交替划圆 2摆手
二 动律 1“8”字晃动 2摆 3颤膝
四 短句 1开头步 2结束步 3悠踢步 4胯悠步 5跳分步
第三节 弦 子(6——10周完成)
一 动律 1曲伸
第四节 组 合(11——15周完成)
二 弦子舞部分 1尤子巴母组合 2牧羊女组合 3弦子组合
2东 北 秧 歌
教学目的:通过对东北秧歌舞蹈的学习,使学生掌掌握东北秧歌“稳中浪 稳中俏 稳中艮”的动律特征;准确地把握东北秧歌舞蹈的体态韵律、节奏特点及肢体协调运用的能力。
重点:要突出东北秧歌“稳中浪 浪中艮 艮中俏”的主体风格。
难点:“艮劲儿”步、上肢“扭”、手腕“花”的协调把握,以及“出脚急,落脚稳,慢移重心”的步伐要点,“点紧促,线延伸” “稳中浪 浪中艮 艮中俏”的节奏处理。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一二三节内容1----3周完成)
一 脚位 1正步位 2别步位 3大八字位
二 持巾法 1攥手巾边 2满把攥巾
三 基本体态 脚下正步位,重心略前倾,下颏微收,略含胸眼睛平视,双手叉腰。
第二节 基本动律 1前后动律 2上下动律 3划圆动律
第三节 稳相 1双叉腰 2双扣手 3双护头 4双护胸 5双推山 6单扶肘
二 片花 1里片花 2外片花 3小五花 4立片花
第六节 鼓(四五六节内容4----7周完成)
一 一至五鼓
二 鼓相 1顺风旗 2叉腰单推掌 3叉腰单托掌
第七节 组 合1动律组合 2双颤步组合 3顿步组合 4走场组合(8----10周完成)
3云 南 花 灯
教学目的:通过对云南花灯舞蹈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云南花灯中各种崴的动律、舞姿及扇花的配合训练,达胯、腰、肋三部的协调舞动,“以情带动”舞出南国女性内秀、淡雅、清秀的风格和恬静的心理特征,进而准确地把握云南花灯舞蹈的体态韵律、节奏特点及肢体协调运用的能力。
重点:要突出云南花灯“崴”的动律。
难点:胯、腰、肋三个部位在松弛的状态下,左右摇摆中兼上下的弧线运动。
第一节 基本概念(11----12周完成)
一 持扇法 1三指捏扇 2握扇 3五指夹扇 4扣扇
二 基本体态 脚下正步位,面向一点,略含胸,双手下垂,自然立直。
三 脚位 1正步位 2踏步位
四 基本动律 1小崴动律 2正崴动律 3反崴动律
第二节 基本步伐(二三节内容13----15周完成)
一 小崴步
二 正崴步 1平崴步 2柔踩步
三 反崴步
四 跳踮步 1吸跳踮步 2撩跳踮步
五 小俏步
六 十字步 1小崴 2正崴 3反崴
第三节 基本扇花
一 团扇 1团扇放扇 2团扇别扇
二 握扇 1搬扇
三 扣扇 1推扇 2提撩扇 3耳旁绕花
四 摆扇 五 扛扇
第四节 基本动作四五节内容16----18周完成)
一 小鱼抢水
二 荷花爱莲
三 崖鹰展翅
四 蜻蜓点水
五 月光花
六 喜鹊登枝
第五节 组合 1小崴组合 2正崴组合 3跳踮步组合 4走场
4蒙 古 族 舞
教学目的:通过本学年对蒙古族舞蹈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蒙古族舞蹈女性所特有的“稳重、端庄、含蓄,柔中见刚”的风格特征;男性掌握蒙古族舞蹈所特有的“粗犷 豪放 彪悍 矫健” 的特征。准确的把握蒙古族舞蹈的体态韵律、节奏特点及肢体协调运用的能力。
重点:女性突出“稳重、端庄、含蓄,柔中见刚”的风格特点。
男性突出“粗犷、豪放、彪悍、矫健”的风格特点。
难点:在上身略后倾,颈部稍后枕的基本体态上,达到脚下的灵活敏捷, 肩部的松弛自如,臂与腕部的柔韧优美。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一二三节内容1----2周完成)
一 脚位 1正步位 2八字位 3点步位
二 脚形 双脚保持自然外开45度小八字位上的脚形。
三 基本体态 体朝二点面向八点,胯前按手位,后点步位。
四 手形 1五指平伸 2自然张开 3握空心拳
五 手位 1胯前按 2体后端 3斜下 4平手 5斜上 6叉腰 7勒马
第二节 动律
一 绕圆动律
二 拧转动律
第三节 肩部动作
一 1硬肩(单 双) 2柔肩 3笑肩 4耸肩 5碎肩
第四节 手部动作(四五六节内容3----7周完成)
一 1硬腕 2甩手 3绕手 4弹拨手 5绕腕 6提压腕 7柔臂
马鞭动作:1提鞭手 2扬鞭手 3绕鞭手
第五节 步伐
一 基本步伐 1平步 2点步 3错步 4垫步 5迂回步 6碎步
第六节 舞姿
一 勒马式 二 扬鞭勒马式 三 抽鞭勒马式 四 套马式
第七节 组合(8----9周完成)
一 胸背 体态 动律
二 硬腕
三 肩组合
四 柔臂
五 马步
5安 徽 花 鼓 灯 (女班)
教学目的: 通过对安徽花鼓灯舞蹈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安徽花鼓灯舞蹈“溜起意先行,刹住不断线, 紧收, 积突射及流动中的倾拧”等动律特征,准确地把握安徽花鼓灯舞蹈的体态韵律、节奏特点及肢体协调运用的能力。
重点:突出“溜起意先行 刹住不断线”的风格特点。
难点:动作中,要保持提臀立腰弧线上提自始至终的“三道弯“的基本体态,就是流动中的倾拧;在步伐的行进中膝部不松,控制住脚底板整体着地,以重心略偏后走起不飘为要点,配合”上身风摆柳“和臂的贴身划圆摆动,形成花鼓灯体态与动作的配合。
第一节 基本概念(10----11周完成)
一 脚位 1 正步位 2踏步位 3点步位 4八字位
二 持扇法 1握扇 2夹扇
三 基本体态 正步位,对1点,双手胸前抱扇,提胯 收腹 略含胸,重心前倾。
四 基本动律 1划圆动律 2上下动律 3三点头动律 4倾拧动律
第二节 基本动作(二三节内容12----15周完成)
二 扇花 1舀扇 2挽扇 3摆扇 4绕扇
第三节 舞姿
第四节 组合(16----18周完成)
一 风摆柳组合 二 扇花组合 三 倾拧组合 四 步伐组合
6男 班 教 材
重点:突出男性在舞蹈中的“顽”“逗”风格特征。
难点:无论是流动中的动态,还是静止中的体态,都要体现“倾”和“拧在动作中,首先是“紧收”,而后是“积蓄”力量,最后“突射”的动态。
第一节 基本概念(10----11周完成)
一 脚位 1正步位 2八字位 3点地位
二 基本体态 正步位,对1点,收腹 拔腰 头微仰,双手反叉腰,双膝伸直(切忌僵硬),重心前倾。
三 基本动律 1倾拧动律 2划圆动律 3上下动律
四 手形 1握空拳 2掌式(四指并拢)
第二节 基本动作(二三节内容12----15周完成)
二 步伐 1踩锣步 2双环步 3双环探步 4跑场步 5赶步 6碎步
第三节 打腿类
打腿动作是鼓架子下肢动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打腿时节奏短促 刚劲 突发 灵巧,打腿动作带有竞技性,又富技巧性,很具淮北人的性格。
一 二起腿 二 里外拐蹁腿 三 小五腿 四 缠丝腿
第四节 短句(四五节内容16----18周完成)
一 头鼓 二 赶步转身接鼓架子 三 二起腿接小五腿
第五节 组合
一 步伐组合 二 打腿组合
7维 吾 尔 族 舞
教学目的:通过对维吾尔族舞蹈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维吾尔族舞蹈“挺而不僵、颤而不窜、脚下不离散、上身洒的开”的风格;准确的把握维吾尔族舞蹈的体态韵律、节奏特点及肢体协调运用的能力。
重点:突出维吾尔族舞蹈的体态、动态、神态、动感、力感的“挺而不僵、颤而不窜、脚下不离散、上身洒得开”风格特点。
难点:维吾尔族舞蹈节奏多附点,脚下要在节奏准确的基础上,步法灵活善变,同时要求膝部微颤的动律贯穿始终;在流动中快速的旋转,突然止住在舞姿上和向上挑胸闪腰,形成回旋的动感特点。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一二节内容1----2周完成)
一 脚位 1正步位 2踏步位 3点步位 4八字位
二 手形 1立腕手指自然弯曲 2握空心拳(四指握 拇指出)
四 基本体态 自然位站,重心略偏前,提胯 立腰 挺胸 垂肩 昂首平视双手自然下垂。
第二节 基本动律 一 摇身 二 颤 三 移颈
第三节 步伐(三四接内容3----6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