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和总结过去的经历,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下面是一份对自我成长和进步的心得体会,作者通过对自身经验的反思,找到了提升自己的方法和途径。
最优新课标教案标准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新课标的出现对于我国的基础教育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标教学中,教案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师的我深深体会到教案的重要性。教案标准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本文将分享我对于新课标教案标准的心得和体会。
一、教案的原则。
教案的原则是制定一个教学基本思路,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综合运用课件内容,力求达到指导学生深入学习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在课前需要制定教案,恰当地进行教学指导,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在制定教案时,应该遵循生动活泼、明确简洁、灵活多样、巧妙严谨这四个原则,让教师在教案的制定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
二、教案设计的重要性。
在教育教学中,教案设计的重要性是无可辩驳的。教案必须合理地布置教学内容、安排各类教学内容的时间和方式、设置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及对教学过程进行适当的评估和反思。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教学的整体设计方案。在教师制定教案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自己对于教育教学的意识,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提高自己对于教学的敏感度,从而设计出更加严谨准确、有效高效的教案。
三、教案标准的要求。
教案标准是教案制定的合理、科学和标准化要求。教案标准的要求应该注重到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严谨性和实用性。教案要遵循科学的教学方法,要避免教学过程的偏差,确保教学过程的通畅性和连贯性。教学评估要从课程目标和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特别是针对学生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案标准的规范性。
教案的具体标准应该是规范化的,也就是说教师在制定教案时应该遵循一定的标准和规范,不能随意而为。新课标对于教案的规范性要求更为严格,采用完全制定标准化的教案,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功效。教师制定教案时,必须考虑到对教学的贡献,标准化教案的质量可靠,并且可以避免教学过程的勉强和错误,最终实现教学目的。
教案标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让教师在制定教案时有具体的标准和目标,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教案标准也是教师不断改进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帮助手段,让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教案设计,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标准中的多样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等,让我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课堂实效,增强教育教学的质量。
总结。
新课标教案标准的出现对于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教学中,教案是教师制定课堂教学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案标准的要求也是十分关键的。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能力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制定出符合标准的教案,合理地布置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实现教学目的。
最优新课标教案标准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二
我认真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我感受到这次课改绝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
通读《义务教育数学程标准(20xx)》,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从“双基”、能力到核心素养,新标准中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将核心素养贯穿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让核心素养落地。素养目标的“三维叙写”——通过……理解……形成……,为更好落实核心素养目标提供指导。
此次标准中出现了关于“学业质量”的评价,并给出了具体要求。学业质量是学生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绩综合表现,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并且也对每一个学段有具体的要求。
一是课标将核心素养深化入学科的育人目标。
数学学科的“三会”核心素养——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被细化到小学阶段的.11个,初中阶段的9个心词关词贯穿于课标中的字里行间,形成清晰、有序、可评的课程目标。
二是课标以核心养为导向深化了结构化教学内容。
数学课程的四个领域有了部分内容的调整和整合,教学内容更注意结构化,尤其是在“综合与实践”领域。更加关注知识转化为素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在“综合与实践”部分课标最后还提供了对应学段可参考的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因此更具有指导性。
三是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了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课标的教学内说明这一部分中,除了对于有“内容要求”说明以外,还出现了“学业要求”的说明,这一改编明确的提出了素养的教学一定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
素养教学的时代已经到来,在接下来的时间要加强新标准和新方案的学习,联系教学实际积极思考,用新理念新方法落实好标准的要求。
最优新课标教案标准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三
在李庆海名师的带领下,工作室成员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本)进行了系统的研读。新课标的学习,像为我们一线教师亮了灯塔。在灯塔的指引下,我们如何进行课程实施呢?以下是我研读后的一些感悟: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把“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进行有机融合。在引导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在分析问题的同时,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在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更高的标准,促使我们备课的时候要注意学生核心素养整体和阶段保持一致。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先依据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学生的阶段性表现,结合教学内容,全面分析单元整体设计目标,再围绕目标细化课时目标。
如在进行集备《分数的意义》时,我们要先对整个单元教材进行解读,俯瞰整个单元所有的知识网络,定好单元教学目标。学好《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对分数单位和单位“1”理解透彻,对于学习真分数假分数很有好处。学好《分数与除法》,分数的基本性质包括后面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也会学得轻松。因此把整个单元的重点课定在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除法》,细化体现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在教学中要重视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有数学学科本质、利于未来学习的结构化的教学体系。在广度上,要了解知识的来源和学习需求,和旧知、新知的关联。这样学生的学习会感受到学习的必要性和关联性,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在深度上,强化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建立有意义的知识结构,这也更容易掌握知识,一脉相承。
如集备《分数的意义》时,就非常强调数体系的结构化。以前学习整数时强调数量,学习分数强调等分,但是计数单位才是构建数的基础。因此备课时非常重视分数的计数单位就是分数单位。
在教学中,我们要多去思考和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等,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式教学和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教学活动等。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具体谈一谈以下两种学习方式的应用:
(一)主题式学习:在测量课程中的开展。
测量课程,许多孩子学习起来比较累,特别表现就是量感薄弱。量感包含测量的单位和量的多少,是对测量单位和物体数量的综合感知。量感薄弱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是对物体测量的估量缺失,常常不知道如何估量,缺少利用“参照物”进行估量的意识;第二是对测量单位的选择模糊,尤其是当现实中的物体缩小影印在书本上后,缺少将书本图片与生活实物对接的意识。第三是对“大量”感知薄弱,难以建立感觉。
究其原因,在传统测量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以“纸上谈兵”为主,孩子没有在具体的情景中对实物进行亲手测量和相关实践活动,缺乏对知识的体验和积累,量感薄弱。而且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师组织教学,生接受性学习。学生虽然掌握了学习技能但是缺乏主动提出、设计、解决、反思问题的能力,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创新能力。
主题式学习的优点恰好可以弥补传统课程中测量教学的弱势。在以主题式活动为载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它也是解决数学测量内容的抽象性与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水平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大量的动手估测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并且在活动过程中不断使用比较来进行估测并进行调整的学习策略,增强孩子的量感和数学核心素养。
(二)生问学习:在教学中的开展。
在真实的情境中提出能引发数学思考的数学问题,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提出合理问题。要让学生提出好问题,首先要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引导孩子学会观察比较事物的新、奇特质,问新奇元素;联系前后知识的异同,问认知冲突;寻找自主学习后的困难等,问障碍之处。接着,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的问题,问题多,我们要抓住关键问题,构建课堂活动的框架;细化关键活动,突破孩子的疑难;在关键练习处设置变式,生生沟通中拓宽学习的思路。孩子们这么多精彩的问题,有一些没法在课堂上研究的,可延伸到课后,让孩子们合作挑战自己的问题,建立学习圈,分工合作解决问题;开设发布会,表达补充我们的研究过程和结果;有一些短时间不能解决的问题,做长研究,积累知识来研究。通过提问、解问、拓问,学习就是孩子自己的事了,积极主动的学习让孩子发挥能动性,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最优新课标教案标准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四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也在不断进行着。新课标教案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已经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新课标教案的优势和不足。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从新课标教案的制定、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兴趣、师生互动和教学效果五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首先,新课标教案制定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制定教案是教师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在制定教案时,我注意到了新课标教案的特点,比如注重学情分析、强调选材合理性、重视教学评价等。这些特点使得教学的目标更加明确,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通过制定教案,我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情,并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新课标教案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书本中的知识点,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而新课标教案则不同,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如小组合作、实地考察、课余拓展等,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新课标教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学生对学习兴趣不大,再好的教学模式也难以取得好的效果。而新课标教案通过设置问题、引导讨论、开展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在我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在新课标教案的引导下更加积极主动,他们能够更主动地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学习的效果也更加显著。
此外,新课标教案还重视师生互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扮演着“灌输者”的角色,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新课标教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更加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利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程度。
最后,新课标教案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新课标教案的应用,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都得到了提高。我和同事们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完善新课标教案,在教学效果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新课标教案的喜爱程度也明显提高。这表明,新课标教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
总而言之,新课标教案的应用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它通过制定教案、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师生互动等方式,使教学活动更加有效、学生学习更加主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然而,新课标教案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我们可以进一步完善新课标教案,使其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最优新课标教案标准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五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对教学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案作为老师教学的基本工具,在执行新课程标准时也要有所改进和完善。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自己在编写新课标教案时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
教案的编写离不开对课程标准的了解,因此,在开始编写教案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新课标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教师需要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和特长,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案的编写应当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能力水平,让学生在思辨和实践中不断成长。
第三段:注重教学策略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标的要求,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创新教学策略,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等,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素养。
第四段:课堂应用与评价。
教案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老师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因此,我们需要注重教案的实用性。教案中的课堂设计应当与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相匹配,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水平。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对教案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此外,评价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我们需要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全面发展,真正达到教学目标。
第五段:结论。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创新教案,让教学更加有效和有意义。编写教案不仅要符合课程标准,还需要注重实用性和创新性,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教育的真正意义。
最优新课标教案标准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六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领域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新课标的推出,意味着我们的教育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标准则是新课标的基石,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在我多年的学习和教育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新课标标准带来的种种积极影响和改变。下面,我将从教学方法、学习兴趣、素质教育、评价方式以及学习动力等方面展开探讨。
首先,新课标标准在教学方法上的改革相当显著。以前的教学方式多以灌输式为主,但新课标的推出,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其次,新课标标准对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传统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并且重视应试成绩,这使得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然而,新课标标准的出台却贯穿了“因材施教”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这使得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特长,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习效果。
此外,新课标标准也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以前,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而新课标标准的出台,则要求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的道德、智力和身体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念。这种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者,新课标标准改变了评价方式和体系。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主要注重对学生记忆和应试能力的测试,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评估并不准确。然而,新课标标准的出台,则侧重于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评价,采用了多种形式和方式,如作品展示、实践活动和实际操作等,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最后,新课标标准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动力。传统教育强调死记硬背和应试成绩的良好,让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和创造力。然而,新课标标准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途径和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新课标标准的推出为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变化和影响。在教学方法、学习兴趣、素质教育、评价方式和学习动力等方面,新课标标准都有着明显的改革作用。然而,我们也要结合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和完善标准,使其更加符合我们国家的国情和教育发展的需求。只有这样,我们的新课标才能够真正地为培养人才和提升教育质量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最优新课标教案标准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七
在李庆海名师的带领下,工作室成员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本)进行了系统的研读。新课标的学习,像为我们一线教师亮了灯塔。在灯塔的指引下,我们如何进行课程实施呢?以下是我研读后的一些感悟:
一、教学目标:重核心素养。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把“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进行有机融合。在引导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在分析问题的同时,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在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更高的标准,促使我们备课的时候要注意学生核心素养整体和阶段保持一致。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先依据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学生的阶段性表现,结合教学内容,全面分析单元整体设计目标,再围绕目标细化课时目标。
如在进行集备《分数的意义》时,我们要先对整个单元教材进行解读,俯瞰整个单元所有的知识网络,定好单元教学目标。学好《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对分数单位和单位“1”理解透彻,对于学习真分数假分数很有好处。学好《分数与除法》,分数的基本性质包括后面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也会学得轻松。因此把整个单元的重点课定在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除法》,细化体现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二、教学内容:重结构化。
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在教学中要重视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有数学学科本质、利于未来学习的结构化的教学体系。在广度上,要了解知识的来源和学习需求,和旧知、新知的关联。这样学生的学习会感受到学习的必要性和关联性,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在深度上,强化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建立有意义的知识结构,这也更容易掌握知识,一脉相承。
如集备《分数的意义》时,就非常强调数体系的结构化。以前学习整数时强调数量,学习分数强调等分,但是计数单位才是构建数的基础。因此备课时非常重视分数的计数单位就是分数单位。
三、教学方式:重引发思考。
在教学中,我们要多去思考和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等,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式教学和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教学活动等。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具体谈一谈以下两种学习方式的应用:
(一)主题式学习:在测量课程中的开展。
测量课程,许多孩子学习起来比较累,特别表现就是量感薄弱。量感包含测量的单位和量的多少,是对测量单位和物体数量的综合感知。量感薄弱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是对物体测量的估量缺失,常常不知道如何估量,缺少利用“参照物”进行估量的意识;第二是对测量单位的选择模糊,尤其是当现实中的物体缩小影印在书本上后,缺少将书本图片与生活实物对接的意识。第三是对“大量”感知薄弱,难以建立感觉。
究其原因,在传统测量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以“纸上谈兵”为主,孩子没有在具体的情景中对实物进行亲手测量和相关实践活动,缺乏对知识的体验和积累,量感薄弱。而且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师组织教学,生接受性学习。学生虽然掌握了学习技能但是缺乏主动提出、设计、解决、反思问题的能力,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创新能力。
主题式学习的优点恰好可以弥补传统课程中测量教学的弱势。在以主题式活动为载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它也是解决数学测量内容的抽象性与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水平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大量的动手估测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并且在活动过程中不断使用比较来进行估测并进行调整的学习策略,增强孩子的量感和数学核心素养。
(二)生问学习:在教学中的开展。
在真实的情境中提出能引发数学思考的数学问题,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提出合理问题。要让学生提出好问题,首先要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引导孩子学会观察比较事物的新、奇特质,问新奇元素;联系前后知识的异同,问认知冲突;寻找自主学习后的困难等,问障碍之处。接着,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的问题,问题多,我们要抓住关键问题,构建课堂活动的框架;细化关键活动,突破孩子的疑难;在关键练习处设置变式,生生沟通中拓宽学习的思路。孩子们这么多精彩的问题,有一些没法在课堂上研究的,可延伸到课后,让孩子们合作挑战自己的问题,建立学习圈,分工合作解决问题;开设发布会,表达补充我们的研究过程和结果;有一些短时间不能解决的问题,做长研究,积累知识来研究。通过提问、解问、拓问,学习就是孩子自己的事了,积极主动的学习让孩子发挥能动性,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最优新课标教案标准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八
听了xx老师对新课标的解读,我对新课标的要求又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评价不但有终结性的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侧重的是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更好的发展,这样,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科学的发挥,学生的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同时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化、交互化,继续坚持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待他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其健康的成长。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的。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最优新课标教案标准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九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参加新课标标准培训是必不可少的,而通过这次培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新课标标准的推行对于我们的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我在这次培训中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不仅使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让我充满信心迎接教学的新挑战。
首先,在新课标标准培训中,我对新课标的理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教学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对于我这样的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是一次重要的启示。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对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训练,而新课标标准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要求,这让我意识到身为一名教师,我们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而不仅仅是为了高分而高分。
其次,在新课标标准培训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教学设计的新思路。新课标体系下的教学强调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思维探究,从而实现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这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我们的教学更灵活多样化。比如,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刻板成规地教学,而现在我渐渐摒弃了“从句子到段落到篇章”的传统教学模式,更注重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通过学生的合作和交流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另外,新课标标准培训还对我们的评价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标准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合作、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这大大拓宽了我们的评价视野,让我们不局限于对学生知识的检测,而将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培训中我们学习了一些新的评价工具和方法,如学生自主评价、同行互评等,这些方法的使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也让我们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
最后,我在培训中还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技能,才能更好地应对新课标标准的教学要求。因此,我要不断学习和思考,注重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总结,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我也要积极参加各类教师培训和研讨活动,与同行交流经验,不断推动自身的专业成长。
总的来说,新课标标准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我认识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明白了新课标标准的理念和要求;学到了充满活力的教学设计思路,摆脱了以往的刻板教学模式;接受了全面评价的要求,提高了教学评价的准确性;同时,也深化了对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性的认识。我相信,在新课标标准的引领下,我们的教育事业一定能够迎来新的发展,我也会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创新,为学生成长成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优新课标教案标准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十
今晚曹培英老师与我们分享了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的个人体会和感悟。曹老师认为,教师日常教学中应该自觉摒弃假、大、空,应大小相宜安排教学内容,注重关联搭配,具体问题具体突破,典型单元逐一改进。曹老师结合实例,重点与我们分享了六个教学改进的策略,引领我们走出误区,用实践检验理论。正如曹老师所说,一线教师应该在纷繁复杂的教育术语面前,在眼花缭乱的教学口号面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最优新课标教案标准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十一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
小学阶段,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觉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学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每一幅插图,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让学生在领会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说,可以单独说、同桌说、集体说,让学生在充分的看说基础上培养数感。克服以往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做中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努力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自主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基本技能、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数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最优新课标教案标准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十二
新课标标准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是高中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在过去的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主要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新课标标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参加新课标标准培训使我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
第二段:培训中的启示与感悟。
在新课标标准培训中,我受益匪浅。首先,通过培训,我意识到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帮助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其次,培训中的案例分析和讨论也让我对课堂教学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些启示对于改变我过去的教学方式,提高我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段:培训中的实践活动促进教师成长。
在新课标标准培训中,参与实践活动对于教师的成长很有帮助。例如,通过观摩他人的课堂教学,我了解到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这些可以帮助我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此外,参与集体备课和课件设计,我学会了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并设计出精彩的课件。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是对培训知识的巩固,更是培养教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第四段:面对的问题与挑战。
在新课标标准培训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由于培训期限较短,知识点较多,需要教师主动积极地学习和钻研。其次,新课标标准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能力。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和调整,这对于职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保持学习的态度,积极参与培训,不断提高自己。
第五段:结语。
新课标标准培训是一个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通过这次培训,我增长了见识,学会了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更加了解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同时,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课标标准要求,为学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优新课标教案标准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十三
新课程走近我们已有多年的时间了,多年的教学经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通过再次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最优新课标教案标准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十四
音乐教育一直被视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音乐教育也经历了新课程标准的改变。我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和实践,对于新课标的心得体会颇深。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形成评价及思考反馈五个方面,总结我的经验和体会。
第二段: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音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中,我通过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表演技能和创造力,让学生能够在音乐表演中展示自己的才华。我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音乐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文化品味。
第三段:教学内容。
在新课标中,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化,覆盖了音乐学科的各个方面。在我的教学中,我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培养学生对不同风格音乐的了解和感受。同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组织学生参与音乐会、音乐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表演技能和舞台表现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我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
第四段:教学方法。
新课标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我的教学中,我注重采用情景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交流,感受和体验音乐的美妙。同时,我也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扩大学生的音乐学习渠道,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第五段:形成评价及思考反馈。
新课标强调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反馈。在我的教学中,我通过定期的小测试、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同时,我也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保持与学生的良好沟通,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结束段:
总之,新课标为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深深感受到新课标对于教学的指导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学生能够在音乐教育中全面发展。希望未来的音乐教师们能够积极拥抱新课标,不断探索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音乐教育体验。
最优新课标教案标准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十五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平时在教学中我也在思考该如何教学才能让学生学有所获,我也常常把《语文课程标准》拿出来翻看对照自己的教学,看看是否有不对或者不合理的地方。虽然平时常看《语文课程标准》,但总觉得自己了解的内容浅之又浅,只能看到表面的内容,并不能触及到深层次的内涵。
十年发布一次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终于在2022年4月发行了。这一次新课标发布后,我迫不及待地下载进行浏览阅读,如获至宝。但是读后却有些迷茫,这次的新课标的主要内容和变化确实有些大,有些内容更是感觉理解不透彻。幸好,在x月x日上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发起了一场公益直播,由xx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xx主讲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主要内容和变化。
在讲座中,xx教授不仅为我们梳理了新课标的主要变化,新增加的内容,讲解了课程的有关知识,并对命题、质量检测、教师培训等内容都给出了建议,让我耳目一新,更新了我的教育理念。
新课标的理念实用性更强,更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也更加注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的熏陶作用,再也不只强调语文知识结构的完成性与系统性。比如xx教授所说的核心素养的内容指向变化,从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转为重视学生的应然状态也就是学习成果,这个崭新的理念需要我们好好揣摩才能真正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切实提高。
xx教授的讲座时间很快就结束了,让我意犹未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我还需要好好研究才能真正为我所用,用于学生。
本次学习了xx教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让我对新课标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其中有两点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一是新课标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导向,使育人目标更加系统明确。
新课标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作为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和总目标。其中“文化自信”更是重点: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在每一个学段目标后面都有特地指出。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裁体形式也是强化“以文化人”的价值取向,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这一核心素养的确立处处彰显着国家意志。
二是构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
第一层的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二层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分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层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分为“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
课程结构的阶段性和发展性通过构建学习任务群的方法来实现,而学习任务群的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会让我们每个学段之间的教学衔接得更紧密。
之前我在教学上基本仅以教科书为教与学的资源,顶多加上教参,这就导致我的教与学生的学非常单一且低效。现在有了学习任务群的引导,我在以后会尝试着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我的教学活动,让我的语文教学从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语文实践活动。在作业设计上我也会立足于学习任务群,做到“少而精”“实而活”。
今后我将继续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做到常看常新,并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最优新课标教案标准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十六
在本次与三小的连片教研活动的数学新课标培训中,使我受益匪浅,我从王校长透彻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数学20xx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最优新课标教案标准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十七
这次讲座主要跟大家分享四方面内容——课程修订的重要性、课程方案主要内容、课程标准四大突破、新教学与新评价的建构。
3岁看大,7岁看老,18岁前看一辈子的素养。
先来说课程方案和标准修订的重要性。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明确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
课程修订就是为落实立德树人描绘育人蓝图。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18岁前看一辈子的素养。教育目的就是想得到的美丽、课程标准是看得到的风景、教学目标就是走得到的景点。人是需要一步一步“树”起来的。
课程修订就是为落实国家意志谋划课程总纲。
落实中央新精神、适应教育发展新需要、迎接时代新挑战,这是理想课程;落实到课程方案上,需要有省级课程实施办法,进一步落实课程标准、编制教材,我们叫正式课程;学校层面,需要制订课程规划方案、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指向课程标准的评价,这是理解与实操课程;最后,在体验课程中考核育人结果。
图片。
培养目标共654个字,改了至少57稿。
接下来讲课程方案的主要内容。
方案共分5个部分,培养目标、基本原则、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课程实施。
此次的方案完善了培养目标,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培养目标现在共654个字,在制订时,曾经尝试过用不同的思路(5种)来表述,改了至少57稿。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时代新人提出的新要求、新提法,代表国家层面为初中毕业生画像,也是目前最大的共识。
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
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
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
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
新的课程方案和标准从课程类别、科目设置、时间安排明确课程设置要求——。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突出国家课程主体地位。
初中设物理、化学、生物学分科课程和科学综合课程,供地方、学校选择。
首次兼顾“六三”“五四”两种学制。
同时也优化了课程设置,减少了一些科目,比如整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九年一体化设计;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倡导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劳动、信息科技独立设置;专题教育渗透,不独立设课;推进课程治理:不规定课时时长,保证课时、整合实施,打通与“330后”的关系,因地制宜、激发活力。
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
在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上,对课程标准编制建议: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加强思想性,
注重学段衔接与科目分工,加强课程一体化设计。
适应“六三”“五四”两种学制安排上的需求。
课程方案对教材编写也提出了要求——。
体现思想性、科学性、适宜性与时代性。
吸收学习科学的最新成果,强化内容间的内在联系。
增强吸引力,用小故事说明大道理,用生动案例阐释抽象概念。
加强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引导学习方式变革。
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强化教材学段衔接。
充分利用新技术的优势,探索数字化教材的建设。
按“六三”学制、“五四”学制分别编写教材。
在课程实施方面细化了实施要求,按照五个基本环节提出要求:
明确省级制定课程实施办法、学校编制课程实施方案。
深化教学改革:素养导向、学科实践、综合学习、因材施教。
改进考试评价:观念、方法、质量。
强化专业支持:培训、教研、科研。
健全实施机制:明确国家、地方、学校职责,强化监测与督导。
课程标准有四大突破。
此次的课程标准有四大突破——核心素养、学业质量、内容结构化、育人方式。
突破之一:课程核心素养。
课程核心素养是该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指该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独特贡献,是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之后而逐步养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情境性、反思性。
突破之二:学业质量。
学业质量是学生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综合表现;学业质量标准则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
突破之三:课程内容结构化。
对课程内容的传统理解两种:学科知识和活动经验,都在倡导结构化,结果都不理想。现在需要寻找第三条路——作为课程内容的学习经验及其结构化。
泰勒说,学习经验既不是一门课程所要传授的内容,也不是教师展开的活动,而是“学习者与使他起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习经验结构化有两条路径三种策略。两条路径是指横向结构化与纵向结构化。
三种策略包括横向结构化,组织者是真实活动,如跨学科主题学习、科学课程中的“水火箭”的制作等;纵向结构化-自下而上,组织者是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多空格)如小学数学,从先整数后学小数、分数;纵向结构化-自上而下,组织者是已学过的学科基本概念与原理,如先学“能的形式”再学什么(再学什么?)。
具体拿初中地理来说,2011年版的地理课程结构,将地球与地图部分分为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下面再细分,基本上属于学科知识的结构;2022年新的地理课程内容结构,不仅涉及学什么内容,还涉及怎样学、为什么学,这就是学习经验结构化的范例。
突破之四:学科实践。
2001年版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攻破了“一言堂”,但暴露出两大问题:虚探究(快闪探究)与假探究(程式探究)。
此次提出的学科实践,就是学习“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与行动,即在教学情境中,运用某学科的概念、思想与工具,整合心理过程与操控技能,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一套典型做法,如语文实践、数学实践、创意实践等。
从育人的高度看,学科的知识需要用学科的方法去学习,才能发现学科的观念、思维与价值。
学科实践也是育人方式变革的新进展——。
语文:从语文综合学习、语文探究到语文实践。
科学:从科学探究到科学实践。
历史:从历史探究到史料实证。
地理:从地理探究到地理实践。
技术:项目学习、工程实践。
艺术:创意实践。
思想政治:辨析/议题教学、社会参与。
新教学与新评价的建构。
新课程需要“新”的教学与评价。
教案是关键环节,教案不改,课堂不变;课堂未变,课程难新,也倒逼新教学模型必须是素养本位的“大”单元教学。
如何理解大单元中的“大”?
首先是目标阶位高,如,解决真实情境问题,以产品/作品为导向;教学单位大,需要教师将多个课时合在一起来思考、操作;课程建设显,将目标、情境、知识点、课时、学习活动、教师指导、作业、展示、评估整合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微课程;单元组织者,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组织者作为“骨架”统摄所有学习活动。
再来说评价。
新评价有三条变革路径:纸笔考试仍是选拔性考试的主要方式,表现评价是素养导向评价改革着力点,过程数据是评价与技术融合新方向。
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纸笔考试要重建试题属性,教师应明确在什么情境下,运用哪一类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双向细目表已完成使命,将退出历史舞台。
我们也可以参考2021的pisa数学素养测评实践模型——。
表现评价有三种类型:构答反应、作品、行为表现,考验学生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解决高分低能问题。
过程数据即e-评价,借助新技术,5g、云储存、ai等,变数据为证据,解决有分无德、有习无惯等品格问题的评价。
这就是我今天的分享,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