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一个宝贵财富,它帮助我们不断进步和成长。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写心得体会的技巧和方法,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最优少数民族音乐的心得体会范文(24篇)篇一
第一段:音乐的魅力(引入)。
音乐是一种神奇的艺术形式,它能够触动人的心灵,表达人的情感,并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作为一位热爱音乐的人,我深深体会到音乐对于我的生活意义重大。通过玩音乐,我不仅仅是在发展一项技能,更是在与艺术产生深度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技巧,还收获了诸多心得体会。
第二段:努力并享受过程(主题句1)。
玩音乐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时间,不论是学习乐理、练习技巧,还是演奏曲目,都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然而,我从来没有觉得这是一种负担,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享受到了音乐给予我的快乐。每当我弹奏出美妙的旋律,或是成功解决一个复杂的乐曲难题,我都能感受到内心的喜悦和满足。乐器在我手中成为了一把神奇的魔杖,带我进入一个无法言语的境界。
第三段:表达情感及情绪宣泄(主题句2)。
玩音乐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表达方式。当我情绪低落或面对挫折时,音乐成为了我倾诉的出口,能够让我发泄情绪并找到平静。音符化成了我的情感语言,在演奏的过程中,我能够把自己的心情和情感融入其中。没有人做我的评判者,我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欲望。通过音乐,我能够找到自己内心的真实和坚定。
第四段:培养耐心和毅力(主题句3)。
玩音乐需要耐心和毅力,而这些品质也在音乐中得以培养。开始的时候,我常常遇到无从下手的困扰,感到无能为力。然而,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坚持,我一点点地克服了困难,渐渐进步。这个过程让我体会到了耐心和毅力的重要性。即使遇到挫折,我也能够坚持下去,相信自己的能力,这种坚持的品质也渗透到了我的生活中。
第五段:与他人共享乐趣(结尾)。
玩音乐不仅是一个人的事情,也是可以与他人共同体验的活动。通过参加乐团或合奏活动,我与其他音乐爱好者一起奏响美妙的乐曲,分享着音乐带来的喜悦。在乐曲中,我们相互配合,和谐共舞,展现了团队的力量和协作精神。这种共享乐趣的感觉让我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和社交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醉心于音乐世界。
综上所述,玩音乐对我来说既是一种热爱,也是一种心灵的寄托。通过努力和付出,我不仅从中获得了技巧和知识,还获得了更多的心得体会。音乐不仅能够表达情感,还能够培养耐心和毅力,与他人共同分享乐趣。玩音乐已经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让我更加热爱生活。
最优少数民族音乐的心得体会范文(24篇)篇二
音乐是一种能够触动人心的艺术形式。它能够通过声音的组合与表达,传达出情感、思想和意义。在我的日常生活中,音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给我带来无尽的感受和体验。通过对音乐的聆听和欣赏,我逐渐体悟到音乐的力量和美妙之处。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感受、心得和体会,谈谈音乐在我的生活中所带给我的影响和启发。
首先,音乐能够引发出内心的情感共鸣。每当我沉浸在某首深情的歌曲或者悲伤的旋律中时,我能够感受到自己情绪的波动与起伏。音乐的节奏和音调能够穿透心灵的深处,让我感受到作者的真实情感和思想。例如,在一首悲伤的小提琴曲中,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失去的思念和无尽的痛苦。通过欣赏音乐,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它成为了我释放和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无论是快乐、悲伤或者愤怒,音乐总能够以某种方式与我共鸣。
其次,音乐能够带给我内心的宁静与平静。在喧嚣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我常常感到压力和疲惫。然而,当我静静地聆听一首悠扬的钢琴曲或者沉浸在大自然的声音中时,我可以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平静与宁静。音乐能够带给我意识的放松和身心的舒缓,让我暂时忘却生活中的烦恼和压力。在这种宁静中,我能够更好地思考和反思,找到自己内心的平衡点。音乐成为了我忙碌生活中的一片净土,帮助我恢复活力和精神寄托。
此外,音乐能够激发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当我聆听一首充满活力和欢快节奏的音乐时,我会感到一种兴奋和灵感。这时,我常常脑海中浮现出各种画面和故事,不断地勾勒和创作着自己的想象世界。例如,在一首舞曲的节拍中,我能够想象自己置身于热闹的舞池中,与人们共同享受音乐的快乐。这种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激发,不仅让我更有趣味地理解音乐,同时也帮助我在其他方面的创作和表达中找到灵感和独特的角度。
最后,音乐有助于拓宽我的视野和世界观。通过欣赏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音乐,我能够了解到不同文化和背景下的艺术表达和思考。音乐是一种通用的语言,能够跨越国界和文化的差异,传达出共同的情感和意义。通过欣赏西方古典音乐、非洲鼓乐、亚洲传统音乐等不同风格的音乐,我能够领略到各个文化的独特之处和艺术价值。这种跨越文化的体验,拓宽了我的视野和思维方式,让我更加包容和开放,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艺术表达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总结起来,音乐给我的感受、心得和体会是多样而深刻的。它能够引发出内心的情感共鸣,带给我内心的宁静与平静,激发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拓宽了我的视野和世界观。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的陪伴和寄托。通过欣赏和理解音乐,我意识到它在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我的成长和个人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将继续聆听和欣赏音乐,将其作为一种寻找内心平衡和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分享我的感受和体会,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和理解音乐的美妙与力量。
最优少数民族音乐的心得体会范文(24篇)篇三
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要走与旅游业结合发展的路子,让其在人们休闲娱乐之余很好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成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发展的有力支持者。通过与旅游业结合可以增加有关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表演的经济收入,收入得到了保障则将有利于更好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4]。因此开发时北方可以借助冰雪天气长的特点开展以滑冰,滑雪类的旅游项目;让人们欣赏壮美北国风光之余也可以体验到滑冰和滑雪地乐趣[5]。而在南方受水之源丰富的影响则诞生了很多水上项目如龙舟竞技,独竹漂等项目[6]。
4.2与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结合,开发,打造精品民族传统体育课程。
目前已经在大中小学校开发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主要包括:砸沙包、拔河、狩猎、蹴球、板鞋竞速、武术类等。其中以武术类最为多样例如在小学就有五步拳、少年拳、初级长拳、24式太极拳等基础武术套路[7]。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相应教育阶段的体育锻炼强度和内容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和丰富。一些学校因受地理环境,人文背景的影响也开设有其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例如东北的有些高校有珍珠球,滑冰等项目;南方的有些高校开设有龙舟课;还有广西某些学校开设的抢花炮等。我相信如果能很好地结合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打造更多适合的,适应各个教育阶段、各个地区学校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展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4.3通过竞技体育的开发。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竞技体育的开发可以更好的让其发展,创造适应的发展环境,促进其快速的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如武术作为亚运会的比赛项目,其精彩刺激的武术动作成为了比赛的亮点,同时也为后期的武术人才的发展和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支持。再比如在我国民运会上,各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轮番上场,给观众奉献了精彩有趣的比赛[8]。同时也在无形的促进各个参赛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4.4在民俗节庆中的开发。
民间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发展的主要阵地,如何发挥好这块阵地的作用,则直接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未来的发展之路。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文化历史源流,因此也创造了很多有意思,有内涵的民俗节庆活动。也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在丰富中华灿烂文化,满足人民的精神娱乐需求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民俗节庆活动过程中,一般会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这自然就包括民族传统体育。如广西三月三抢花炮,端午节划龙舟等[9]。在民俗节庆中开发民族传统体育将更好使其为人民大众服务,同时也为其自身发展创造可依赖的生存环境。
4.5通过电影,电视节目来开发。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媒体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使人们能更快的认识一些事物,从而促进这些事物的广泛传播和发展。最直接的传播方式有电影、电视剧还有一些电视类节目等。它们都极快,极广泛地传播着民族传统体育。例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使人们掀起了学习少林功夫的热潮,也推进了“少林寺”旅游的热潮。再如武术大师级人物李小龙正是因为功夫电影的拍摄,才使其为世界功夫迷所熟知,其截拳道更是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学习浪潮。再例如央视开播的康龙武林大赛,更是把中国功夫推上了电视银屏,使广大观众更加直观的了解认识,从而加大了中国武术的传播。还有一些赛事的转播也直观地把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更好的呈现给观众。
5结论和建议。
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最终还要落实到人的主观能动性上,通过论文可以看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是十分有意义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传承我们可以从其传承特点上做工作,如保护传承人,给予其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然后逐渐提高。保护特定的传承区域,使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更好的为保持其固有属性服务。加大市场的传播力度,用市场的需求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走出去。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肯定还有很多,但既适合所有区域,又符合当地市场选择的方法就比较少了;因此在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时一定要遵循适应性开发的方针,切不可照搬,要做到活引活用!我相信只要科学合理的对待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前景定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最优少数民族音乐的心得体会范文(24篇)篇四
应该做到基本美与辅助美的相结合。要使课堂活跃,首先情境创设要有新意,这样一开始就可以使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来。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要环环相扣,且过渡自然。回忆所听的几堂课,使我印象较深的是曲老师的那堂铃声叮叮当。她着重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肢体语言、节奏的对比、以及小钟和钟爸爸两个角色的巧妙结合,充分激发了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中来。
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身必须要有源源不断地活水。”所以只有自身有了更多的这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将知识灌输给每一个学生。音乐教师掌握的`不仅仅是歌唱上的一些技能,还应具备各种乐器的演奏:于老师悦耳动听地嗓音,生动的模仿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声音,刘老师的古筝演示,李老师的小提琴伴奏使爱尔兰的踢踏舞更具节奏感,更有感染力,以及叶老师对于简单乐器制作的简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美好的榜样,因此教师自身的素质也要不断地提高。
一堂音乐课既要体现出同学们的活跃,又要做到动而不乱,这切切实实就要抓好常规。这六堂课下来,每一位老师都能做到这点,使我很佩服,这也是我所要学习的一个方面。学生的一举一动,一堂课下来老师应该时时刻刻关注,不能让学生空下来。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举动就能告诉学生该干什么?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除此之外,教师要准备一些课外资料。利用多媒体,优美的动画再加上动听的音乐,使学生更加有兴趣,使课堂充满更多的活力。
经过这次的学习,我受益匪浅。有些方法是我们应该借鉴与学习的,但更多的还是要靠自己去摸索,去实践。以上只是我个人一点浅薄的体会,有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最优少数民族音乐的心得体会范文(24篇)篇五
音乐是一种能够深深触动人心的艺术形式,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力量,可以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对我而言,音乐不仅是一种听觉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释放。在我与音乐的相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音乐的力量,它能够治愈心灵的创伤,激发内在的力量,带来快乐和平静。通过音乐,我找到了一种与世界相融合的方式,也从中获得了自我认知和成长。
首先,音乐是一种疗愈心灵的力量。在我低落的时刻,音乐往往能够给予我无尽的安慰和抚慰。当我心情低落时,我会打开音乐,任其在耳边流淌。音符似乎有柔软的手臂,轻轻地拥抱着我,让我暂时忘却烦恼和困扰。音乐将我的情绪带入另一个空间,让我能够更好地面对和释放内心的痛楚。在这个过程中,音乐成为了情感的出口和心灵的安慰,帮助我重新找回平静和自信。
其次,音乐激发着内在的力量。每当我听到那些壮丽激昂的音乐,充满力量的旋律仿佛能够点燃我的心灵。它鼓舞起我无尽的勇气和动力,让我不再胆怯和退缩。就像一只破茧的蝴蝶,我从音乐中获得了成长和进步。我学会了勇敢地面对挑战,不再害怕失败,因为我知道,即便面对困难,音乐总是伴随着我,给我力量和支持。
同时,音乐也带来了欢乐和快乐。音乐与快乐是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论是节日庆典还是普通的日常生活,音乐总是陪伴着我们。快乐的音符跃动在耳边,唤起内心的愉悦和喜悦。每当我陷入忧愁和烦恼之中,一首欢快的音乐便能够驱散阴霾,带来笑容和开心。有时候,只需要静静地闭上眼睛,随着音乐的节奏尽情地舞动,那一刻我便能够忘却一切烦恼,享受纯粹的快乐。
最后,音乐是我与世界相融合的桥梁。无论是古典乐、流行歌曲还是民族音乐,音乐都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特色。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我能够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与生活方式。音乐让我与他人产生共鸣,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通过音乐,我能够沟通和交流,建立起与他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这让我感到幸福和满足。
总之,音乐对我的意义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我的信念和生活的一部分。它给予我心灵的慰藉和治愈,激发我内心的力量,带来快乐和平静。通过音乐,我找到了一种与世界相融合的方式,也从中获得了自我认知和成长。音乐是一门普世的语言,它能够将不同的人们连接在一起,创造出美妙的和谐。因此,无论何时何地,音乐都将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优少数民族音乐的心得体会范文(24篇)篇六
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拥有独特的魅力和力量。它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引发情感的共鸣。长期以来,我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通过欣赏和演奏音乐,我深深体会到了音乐给予我的力量和乐趣。在我看来,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它能够表达无法用言语描述的情感和思想。它不仅仅是一种消遣娱乐的方式,更是一种引领我探索内心世界和理解生活的灵魂之音。
第一段:音乐的力量。
音乐拥有令人难以抗拒的力量。当我静静地闭上眼睛,聆听一曲悠扬优美的音乐时,我会感受到一种魔力般的触动。音符仿佛在我心中翩跹起舞,将我带入一个全新的境界。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的音乐,都能够引发我情感的共鸣,让我体验到那些平日里无法言说的情感。音乐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着人类的思想和情感,让我觉得自己不再孤单,因为有音乐陪伴着我。
第二段:音乐的乐趣。
音乐给了我很多乐趣。当我演奏钢琴的时候,我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指尖在键盘上舞动,音符在空中飞舞,我与音乐融为一体。当我弹奏出一段美妙的旋律时,我能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和满足感。音乐的乐趣不仅仅体现在演奏中,也体现在欣赏中。当我坐在静谧的房间里,听着悠扬动人的曲子时,我能够感受到音乐带给我的愉悦和放松。音乐是一种让我忘却烦恼、沉浸其中的乐趣。
第三段:音乐的探索。
通过音乐,我能够更好地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音乐给了我一个用声音表达情感的途径。有时候,当我情绪低落或者困惑时,我会去弹奏一段悲伤的曲子,让音乐代替我表达那些无法言说的痛苦。音乐是我宣泄情绪的媒介,同时也是我了解自己的窗口。通过创作和演奏音乐,我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和才能,不断挖掘出内心深处的声音。
音乐在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我精神世界的寄托。有时候,当我感到困惑和迷茫时,我会去寻找音乐的声音,通过音乐找到力量和勇气。音乐是一种鼓励和启迪我前行的动力,它激励我不断向前,成为更好的自己。同时,音乐也是我与他人沟通的桥梁,通过分享音乐,我能够与他人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纽带。
第五段:音乐的未来。
对音乐的心得体会,让我对音乐的未来充满希望。我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音乐将继续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并改变人们的生活。无论是在舞台上演奏,还是在家中放松欣赏,音乐都将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的发展,音乐将更加普及和全球化,更多的人将有机会接触和享受音乐的美妙。我希望在未来能够继续探索音乐的世界,将音乐的魅力和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
总结:
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有着让人难以抗拒的力量和乐趣。通过音乐,我能够更好地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情感和思考。音乐在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给予我勇气和力量,让我更加热爱生活。未来,我期待继续探索音乐的世界,并将音乐的美妙带给更多的人。
最优少数民族音乐的心得体会范文(24篇)篇七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无论是古典乐、流行乐还是民谣,音乐都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作为一名喜爱音乐的人,我深深地感受到玩音乐的乐趣和心得体会。下面我将分五个方面来探讨这个话题。
首先,玩音乐让我体验到了人类情感的表达。音乐是人类情感的一个极好的媒介,通过演奏乐器或者唱歌,我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无论是生气、悲伤、快乐还是爱情,音乐都能把这些情感转化为旋律和节奏。当我沉浸在音乐中时,我能够把内心的情感释放出来,借助音乐的力量疏导自己的情绪,这让我感到欣慰和放松。
其次,玩音乐让我培养了专注力和耐心。要玩好一首乐曲,需要付出长时间的练习和努力。每一位乐器演奏者都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掌握正确的技巧和演奏方法。而且,演奏乐器往往需要像钢琴一样,左右手分别进行不同的操作。这要求我们的大脑需要同步运作,同时培养了我们的专注力。在弹奏乐器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来面对复杂的练习和纷繁的细节。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坚持,我逐渐培养出了专注力和耐心。
第三,玩音乐带给我了一种创造的快感。当我根据自己的喜好弹奏音乐时,我不仅能用乐曲抒发情感,还能通过创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个性。在玩音乐时,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改编和演绎,加入自己的独特风格。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让我感到无比的满足和快乐。这种创造的快感让我在音乐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和自信心。
第四,玩音乐让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音乐是一种极其强大的社交工具,通过音乐可以与他人建立联系,结识形形色色的人。无论是参加乐团演奏,还是参与音乐学习班,我都有机会遇到其他热爱音乐的人们。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排练,一起分享音乐的喜悦和困扰,这种共同的爱好和兴趣让我们更容易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音乐的世界里,我不再感到孤单,而是能够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最后,玩音乐使我体会到了不断成长和进步的乐趣。学习音乐是一个漫长而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一次进步都会带给我巨大的满足感。而随着我不断地提高技巧和领悟音乐的深层含义,我也变得越来越自信和自豪。这种成长的乐趣常常激励着我继续努力学习和探索音乐的无尽可能。
总结起来,玩音乐的心得体会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更是培养专注力和耐心的途径,同时也给予了我创造的乐趣、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和成长的满足感。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在我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带给我快乐,还成为我生命中的一笔丰富财富。
最优少数民族音乐的心得体会范文(24篇)篇八
音乐是一种迷人而独特的艺术形式,它能够深深地触动人的内心世界。作为一个热爱音乐的人,我有幸能够参与其中,玩乐器、演唱、作曲等,从而让我对音乐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音乐给予我的快乐、启迪和感动,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对玩音乐的心得体会。
首先,玩音乐可以带给我无尽的快乐。当我抱着吉他或者钢琴坐下来开始弹奏时,那种快乐感让我忘记了外界的烦恼和压力。音乐具有疗愈的功能,它可以抚慰我内心的不安,带给我一种平静的体验。而当我能够演奏一首美妙的乐曲时,那种成就感和荣耀感更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音乐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无限的可能性,每当思绪飘到最远的角落时,音乐就成了救赎我在寂寞中迷失的方向。因此,玩音乐带给我的快乐是无可替代的。
其次,玩音乐让我获得了极大的艺术启迪。音乐中蕴含着许多美的因素,比如和声、旋律、节奏等等。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我逐渐理解并且掌握了这些艺术要素。我学会了如何创造和谐的和声,如何编写优美的旋律,如何运用不同的节奏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通过对音乐形式和结构的深入研究,我也发现了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共通之处。音乐教会我用感性的方式来观察和思考世界,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因此,玩音乐让我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和乐趣。
再次,玩音乐是一种沟通和表达的方式。音乐是一门无国界的语言,它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藩篱,直接触动人的内心。当我演奏音乐的时候,它能够让人们产生共鸣和情感交流。通过音乐,我有机会与他人一同创造美妙的音乐作品,一同分享音乐的愉悦和启迪。音乐可以让我和他人沟通,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传递一份特殊的情感。无论是在舞台上演奏,还是在小组合奏中,我都能够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触动和连接,这种沟通和表达的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温暖和满足。
最后,玩音乐让我成长为一个更加全面的人。学习音乐需要不断的耐心和毅力,需要大量的练习和积累。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克服困难和挑战,学会了坚持不懈和不放弃。音乐教会我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尊重和倾听他人的意见,如何以一种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创作。通过对音乐历史和音乐大师的学习,我也获得了对文化和历史的更深入的理解。因此,玩音乐不仅让我提高了音乐能力,更让我成长为一个更加全面的人。
总结起来,玩音乐给予我的快乐、启迪和成长是无与伦比的。在我玩音乐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和力量,它让我忘记烦恼,获得了艺术的启迪,与他人沟通和表达,并且成长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音乐都会是我的心灵驿站,我相信音乐将伴随我一生。
最优少数民族音乐的心得体会范文(24篇)篇九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引发人们深思、感动人心。它有着独特的语言,能够表达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长久以来,我一直对音乐充满了兴趣,并且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魅力。在接触音乐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了它对我的影响,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关于生活和人性的心得体会。
首先,音乐是情感的表达工具。音乐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无论是悲伤的曲调还是欢快的旋律,都能够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每当我面临困惑、焦虑或者失落的时候,我总会找一首能够倾诉心声的歌曲来诉说自己的感受。在音乐的陪伴下,我能够释放情感,找到内心的平静。无论是温柔的钢琴曲,还是激昂的摇滚乐,都能够在瞬间将我带入另一个世界,让我忘记烦恼,重新获得力量。
其次,音乐能够帮助我理解他人的情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也都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情感起伏。在音乐的艺术表达中,我可以感受到作曲家或歌手的情感,并与其产生共鸣。通过听歌,我能够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有时候,一首充满激情和力量的歌曲,会让我感受到世界的无限可能;而有时候,一首富有伤感和柔情的曲子,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世界的残酷和无奈。音乐让我学会了怀有同理心,去尊重和理解他人的不同情感。
第三,音乐是我人生中的重要支持。无论是喜怒哀乐,音乐都能够伴随我度过人生的起伏与逆境。在面对困难时,音乐是我最好的朋友,它能够给予我力量和勇气。记得有一次,我在准备重要的考试时感到十分焦虑,无法入睡。然而,当我开始听那些轻快、欢快的音乐时,我的心情渐渐放松下来,焦虑逐渐消散。在刚开始备考时,我经常会迷失自己,不知道如何分配时间,但是有一天我无意中听到一首极具节奏感和动力的曲子,它给了我旺盛的动力,勇气面对考试。音乐就像天使的声音,伴随着我前行,给予我无穷的激情和勇气。
最后,音乐让我更好地感知生活。通过音乐,我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多样性。在音乐的世界中,有那么多种类的音乐,每一种都有其特殊的韵味。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产生的音乐,通过不同的曲风和节奏,让我了解到世界是多样而美丽的。从古典音乐中我感受到了庄严和美妙,从流行音乐中我感受到了热情和朝气,从民族音乐中我感受到了传统和文化的底蕴。音乐让我拥有更加广阔的视野,让我更好地感知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总而言之,音乐对我来说,不仅是一种最美的艺术,更是生活中的一位挚友。通过它,我能够表达情感、了解他人、获得力量,并感知生活的美好和多样性。音乐教会了我怀有同理心、懂得放松和太阳一起升起。它是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我永远的精神支持。我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音乐会继续陪伴着我,带给我更多的感动和启发。
最优少数民族音乐的心得体会范文(24篇)篇十
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的重点分布区,56个少数民族中有85%以上聚集于该地区。各民族 在不同的生存背景下孕育了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这是我国文化资源中相当丰富和宝贵 的一笔财富。西部开发的实施在为西部地区经济腾飞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将会给西部的 民族文化产生诸多影响。本文拟从音乐文化生存、发展、保护的角度入手,就西部开发 会对当地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生怎样的影响和新时期如何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传统音 乐文化等问题谈些自己的看法。
某种意义上讲,西部大开发就是西部大开放,它将打破该地区原有的封闭状态,造成 内外文化的互动,使当地本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与冲击下发生各种变化。相对少数 民族自身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而言,这种变化可以说是一种“瞬间”的突变和巨变。
西部少数民族多居住于荒僻偏远地区,很多地方没有公路,交通只能靠牲畜和步行, 人们过着几乎与外界隔绝的生活,因此,其传统文化也具有相对稳固的传承空间。在音 乐生活方面,人们过去所能接触到的基本只有本民族的音乐,品种单一,无有其它选择 。如今,西部开发为这种凝固的生活秩序注入了无穷动力,随着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 ,封闭落后地区同外界的接触与联系会越来越多,尤其是广播、电视和音响,以迅雷不 及掩耳之势将城市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形形色色、光怪陆离的城市文化倾泻性地展示在那 些单纯、朴实的人们面前,为他们送来各式各样的“音乐大餐”。丰富多变的现代音响 效果使其听觉神经受到强烈的刺激,得到从未有过的感觉,同时,因经济落后而导致的 自卑心理和崇外思想以及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会促使其中的一些人(尤以青年人)对这些新 鲜、时髦的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导致本土音乐在与外来音乐的竞争中丧失大量原有的 受众群。
“在自然民族中,音乐有各种功能分类,被用于有关人的生死、各种仪式及工作等社 会活动之中。特定的音乐,被用于这类活动中。同时,还有这种情况存在:若欠缺某种 音乐,某种活动,本身便不能成立……在以西方和日本为代表的高度工业化的社会中, 几乎在一切场合,音乐都与社会活动分离。就连基督教和佛教音乐,也常常与宗教仪式 无关,为非信徒所聆听。”[1](p71)从中可见,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音乐的社会功能 、音乐与社会活动的关系是有很大差别的。现代城市商品音乐的特征突出表现它可以通 过声音记录和电子媒介进行独立传播,欣赏音乐完全可以成为人的个体行为,在不参与 音乐活动、不亲临音乐表演现场的情况下,听众的音乐需求也能随时得到满足。而我国 西部少数民族由于长期经济发展滞后,其音乐文化的发展状况接近于自然民族,音乐与 社会活动的联系十分紧密,对社会生活的依赖性很大,多具有实用、宗教、交际、娱乐 、教育及文化传承等多重社会功能,以及“创作”、“表演”、“接受”三种音乐生产 环节“三位一体”的特征,往往音乐的创作者就是音乐的表演者,也是音乐的接受者。 如今,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着当地人的生活方式逐步向城市化趋近,而其原有的生产、 生活习俗也在悄然蜕变。笔者在研究壮族“布偏”支系的音乐――“天乐”的实地调查 中就深有感触:原本的民族服饰已完全汉化;原有的高栏建筑已改为土石结构的平居; 原先为男女老少所喜闻乐见的“天乐”,如今已很难引起年轻人的兴趣……。显然,当 人的意识因受外界的影响而日益走向开放,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削弱了群体意 识,增强了个体意识时,那种集体性参与音乐的生命力将会因其所依附的传统社会活动 (民俗活动)的逐渐减少乃至消失而逐渐减弱甚至终结。“自从80年代以来,融水苗族地 区出外打工的年轻人不断增加,而有时间或愿意去学习吹芦笙、跳芦笙舞的年轻人也相 应地减少,一些传统的芦笙曲目和芦笙舞蹈也随着老一辈人的逝去而失传。”这是一位 研究广西融水苗族芦笙的学者所看到的真实情况。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这种现象的具 体事例不胜枚举。可见,许多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已到了濒临解体的境地,如何对其实 施保护已是迫在眉睫的文化发展大事。
记录、保存工作,以保证我们民族音乐文化基因库的相对完整性;同时又要为少数民族 音乐及时寻找到一条能与现实相适应的发展之路,以避免其传承出现断裂,在中国音乐 的语言体系中依然保有其独特的成分。
保存即原样保留,必须确保其对象的原形原貌与原汁原味。建立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 化博物馆是一种很好的保存方式。它采取全面收集、集中贮存、科学管理的方法,使其 保存对象能够得到妥善的保养与维护。根据收藏对象的不同,博物馆可以分以下三种类 型。
(1)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实物陈列馆。以从民间收集的各种少数民族乐器以及与音乐生活 相关的服饰与道具等实物及图片资料为保存对象。其陈列品不仅具有研究价值,还具有 历史文物的收藏价值。同时,它可以通过举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实物展的形式,使外界 人群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了解少数民族音乐生活的实际状况,增加他们对少数民族音乐 文化的兴趣,这将有利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2)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档案馆。以少数民族音乐历史文献资料以及由专业民族音乐学者 收集、整理、记录的民间现存乐种的乐谱、音像资料及撰写的民族音乐学著述为保存对 象。由于我国历史上历代统治者在音乐方面存在着重宫廷轻民间、重汉族轻少数民族的 意识倾向,使少数民族音乐长期得不到重视,加之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本身受文化发展水 平的限制还不具备独立研究、记录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和能力,致使我们今天能收集 到的历史文献资料少之又少。所幸的是,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还有另一笔数量庞大的无形 遗产留给我们,即各种流传在民间的活的音乐品种。其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在孕育它们的 地域和人群中代代相传,保存至今,成为今日我们研究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活化石。当 前,许多古老乐种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它们面临着被改变原貌甚至失传的危险。 身为民族音乐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应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运用多种形式与手段将 那些易变易失的无形音乐文化遗产转化为可以长久保存的文本资料:以乐谱的形式将其 音响予以书面记录,并配以录音、录像等手段录制的原始音像资料,用文字的形式将各 种少数民族音乐事象的实际存见状态予以客观描述,撰写少数民族音乐志,从而为少数 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建立起一份完备的档案。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转化工作的关键问题是保证转化前后的一致性,即经我们转化后 的实物性资料必须能真实反映出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原貌。这一问题中包含着方法性与 技术性两方面的问题:方法性问题是指音乐工作者在深入现场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实地调 查中是否运用了民族音乐学科学的方法与步骤。事实证明,在“文化隔膜”的笼罩下, 调查者的主观意识经常会不自觉地渗透在调查结果中,致使其对音乐事象产生误解,从 而导致其调查结果与音乐事象原貌发生偏离。技术性问题主要指记谱与文字表述的准确 性。获取客观真实的第一手材料是准确记录的前提与保障,因此,方法性问题相比技术 性问题显得更为突出与重要。如果收藏在博物馆中的仅仅是一些“赝品”,而“真迹” 却失传了,将会给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事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和遗憾。
(3)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生态展览馆。即在小范围内人为保留少数民族音乐原生生态环境 ,使一些珍贵乐种在其中能以“活”的形式存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具有能歌善舞的 特征,其传统音乐中不乏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的艺术“珍品”。如果这些音乐品种仅仅 以静态的形式保存于博物馆中,可以说是一种对民族音乐资源的浪费。西部少数民族地 区蕴涵着丰富的旅游业资源,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了无数游客。近 年来,许多民族地区的旅游景点建立了民俗文化村或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园,在一个独立 的小空间内保留少数民族文化的原生生态环境,使其不受外界的影响。在这里,旅游者 可以亲身体验到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接触到各种不同风格的少数民族 古老文化(包括音乐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称这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栖息地 为其动态的博物馆。
这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思路,为当地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不仅 会产生丰厚的经济效益,也会带来很高的社会效益。但在实际操作中必须把握好二者间 的相互关系,不能因为过度追求某一方而丧失了另一方。比如一些投资者认为民俗村是 一种旅游设施,其建设应以迎合游客的趣味为前提,即使一些娱乐项目与少数民族传统 文化与风俗的原貌不符,只要能增强吸引力,提高收入,也是可取的。而一些研究学者 却认为民俗村中的“村民”如果接受了现代生活方式,那么,他们展示给游客的便是“ 伪民俗”。以上两种观点,前者显得轻率而不负责任,后者又过于偏激。在民俗村、生 态园的发展中,经营者不应该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对立起来。经济实力增长了,投资 者就会有更多的财力投入持续性建设中,使其发展趋于更加合理和完善。社会效益提高 了,可以增大自身对外的宣传力度,引来更多的参观者。如果该项事业的发展能够进入 良性循环的轨道,便会获得一个双丰收的理想结局。
具体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要把握投资环节,最好由政府部门投资, 尽量避免私人投资,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经济利益左右一切的现象发生;二在工 作人员的录用方面,应选取少数民族的原住民,他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理解得最深刻, 表现得最真实、最准确。三在管理思路上,必须明确一点的是,尽管民俗村、生态园以 真实再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目的,但它毕竟只是一种对传统生活的模拟表演,它所承 载的文化使命,重点在于宣传展示,而不是保存。因此,我们不可能要求其表演者永远 停留在原先的生活水平上。
力、财力上的支持以及大量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长期不懈的努力工作 才能得以完成。有了这种全面、细致的保存,即使将来某一乐种在民间消亡了,我们也 可以根据存储的翔实资料在任何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将其全方位还原和再现。
西部开发带来的社会进步将那些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脱离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送进 了博物馆,这并不意味着少数民族音乐在新形势、新环境中就无法继续生存。历史的经 验证明,异类文化的碰撞通常相互间能为对方输入崭新的基因,从而增强了各自的发展 力。如果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能够及时跟进社会发展的脚步,突破自我封闭,拓宽发展 空间,摆脱保守的、与新生活相矛盾的旧形式,借鉴、吸收现代音乐的多元化形式,那 么,它必将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1)西部开发为少数民族音乐拓展了受众与传播空间。20世纪末世界范围内多元文化思 潮的兴起引发了人们对过去未被注意或重视的民族的文化之兴趣。在我国,已有大量少 数民族音乐文化被发掘整理并应用于音乐创作实践。此外,西部开发使得东西部之间、 西部大中城市与贫困地区之间的人才交流日益频繁。在此背景下,许多鲜为人知的少数 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将逐步向外界揭开其神秘的面纱,逐渐被外界所了解,并部分地被接 受和认同。
求异求新是人类发展的本性。一种含有特殊调式或节奏的音乐能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 觉,往往会激起聆听者极大的兴趣。在钢筋水泥堆积的现代化城市里,喧闹的环境、压 抑的空间与飞快的生活节奏令现代都市人感到身心疲惫,回归自然的意识得到越来越多 人的推崇。这种心态在音乐需求方面的反映,就是在城市中形成了一股少数民族音乐热 潮:《青藏高原》、《珠穆朗玛》等作品久唱不衰;《盘王之女》等“新民族根源音乐 ”得到普遍好评;在连续两届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少数民族歌手频频获奖等等。 这些事实说明,少数民族音乐所具有的纯真质朴的风格很符合现代城市听众的口味,能 带给他们无尽的遐想,使其失落的心灵得到慰籍,让紧绷的神经得以放松。少数民族风 格的作品及少数民族乐手的表演已得到了城市听众的接受与认可,在现代音乐市场中占 据了一席之地,为自身拓展了发展空间。
(2)形式的更新将迎来少数民族音乐在本土的兴旺发展。前文我们谈到西部开发给少数 民族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在自卑心理、崇外思想及好奇心的共同作用下,本土音乐一 时被现代音乐抢占了市场。但这种现象通常只会是暂时的,因为每个民族在自己漫长的 历史发展中都奠定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根基,选择了最能代表本民族个性与审美趣味的文 化发展模式。其文化传统充分体现了本民族的精神实质,是民族凝聚力的内核,具有顽 强的生命力。一个民族如果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文化传统,那么这个民族也就失去了存在 的意义。对于少数民族来说,“摩登”的现代流行音乐毕竟距离他们的现实生活较遥远 ,而本土音乐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表现内容上都与他们更贴近,同他们有着难以割舍的 “血缘亲情”。因此,他们决不会只甘于接受“舶来品”而放弃自己从祖先那里继承的 东西。在新疆,运用现代音乐制作方式录制的用维语演唱的本民族风格的歌曲就受到维 族同胞的普遍欢迎,有些歌曲在当地流传得很广,为许多人传唱。这一现象用事实说明 ,新时期,少数民族音乐在本土应朝着具有时代特征,以新形式来满足人们新的精神需 求的方向发展,这样,它就可能拥有更多的欣赏群体和更广泛的听众基础,重新焕发出 光彩与活力。
许多发展中的国家、民族在经历经济发展巨变的过程中,其传统文化都经历了从被忽 视到重新回归的过程。可以说这是其社会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阶段。在西部开发这一发展 浪潮到来之际,我们应该吸收这些前车之鉴,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上作好充分的心 理准备,这样可以使我们少走些弯路,在文化发展史上少留些遗憾。
【参考文献】。
[1][日]德丸吉彦.音乐社会学[a].音乐词典词条汇集[z].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 0.
最优少数民族音乐的心得体会范文(24篇)篇十一
音乐,在我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每当我感到忧伤或者开心的时候,音乐总是能够抚慰我的心灵,带给我一种无法言喻的安慰。在我的成长过程中,音乐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让我懂得了珍惜生活,感受美好。以下是我对音乐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音乐是一种语言,一种跨越国界的语言。无论是中文歌曲还是英文歌曲,音乐总能超越语言的障碍,打动人心。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旋律让人们的情感得以放飞,词曲让人们的思绪得到宣泄。当我感受到音乐中浓浓的爱意,我能够感受到人类的共同情感,能够感受到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和痛苦。音乐将我们联系在一起,让我们感受到我们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是相互依存的。
其次,音乐是一种力量,一种改变世界的力量。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音乐人通过音乐传达着他们的思想和观点,改变了世界的格局。比如,美国黑人音乐家鲍勃·迪伦用他的歌曲抗议种族歧视和不公正。他的歌曲是对自由和平等的呼唤,启发了整个世界,推动了人权和社会公正的发展。音乐可以激发人们的意志,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推动社会的进步。
同时,音乐也是一种疗愈的力量。当我感到疲惫或者焦虑的时候,我会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来放松自己。音乐能够温柔地拥抱我的灵魂,带给我一种安宁和平静。有时候,当我面临挫折或者失去了方向感的时候,音乐给了我力量和勇气继续前进。它就像是一剂强心剂,让我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动力和渴望。音乐能够让人们摆脱烦恼和压力,重新找到内心的平衡。
另外,音乐还是一种艺术,一种美的享受。音乐有着丰富的形式和风格,每一种风格都有它独特的魅力。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摇滚乐,每一种音乐都有它特殊的艺术韵味。音乐可以打动人的心灵,唤醒人们对美的感知。当我闭上眼睛,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我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喜悦和美妙。音乐让我忘记了一切烦恼和困扰,带我进入一个完全属于我的幻想世界。
最后,音乐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种培养智慧和品味的过程。通过学习音乐,我不仅提高了音乐素养和技巧,还培养了我的耐心和坚持不懈的品质。音乐让我学会理解他人的创作,学会欣赏不同的音乐作品。通过学习音乐,我得以体味到音乐人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懂得了艺术的可贵和珍惜。我也学会了合作和沟通,在合唱团和乐队中,我和其他成员相互配合,为演出的成功而努力。
总的来说,音乐是深深扎根在我内心的一颗种子,它给予了我力量、快乐和智慧。无论是在痛苦还是快乐的时刻,音乐都陪伴着我,使我更加坚强和成熟。通过音乐,我懂得了如何呵护自己的心灵,并且渴望与他人分享这份美好。我相信,音乐将会在我的一生中继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给予我动力和希望。
最优少数民族音乐的心得体会范文(24篇)篇十二
音乐是一种美妙的艺术形式,它能够触动人的灵魂,激发人们的情感。在我的艺术生涯中,音乐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学习和欣赏音乐,我深深地体会到了音乐的独特之处。下面我将分别从音乐给我带来的情感共鸣、社交价值、自我表达、增强学习能力和提升生活质量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音乐的体会。
首先,音乐给我带来了情感共鸣。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声音的组合,它更是一种感觉的传递。每当我沉浸在动听的音乐中,我可以感受到音符中蕴含的情感,与音乐产生共鸣。有时候,听到悲伤的音乐会让我心痛,而欢快的旋律则会使我快乐起来。音乐通过艺术的形式,让我体验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丰富了我的内心世界。
其次,音乐具有很大的社交价值。音乐是一种语言,它能够跨越国界和文化差异,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通过参与音乐活动,我结识了许多有着相同爱好的朋友。我们一起排练、彼此鼓励,在音乐中建立了深厚的情谊。音乐还可以成为与他人沟通的桥梁,通过合奏或合唱,我们共同创造出美妙动人的音乐,深化了彼此之间的交流。
第三,音乐给我提供了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而音乐可以成为我表达自己的途径。当我弹奏钢琴或吉他的时候,我可以通过音乐向他人传达我的情感和个人特质。音乐能够让我表达出我内心深处的情感,使我能够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并与他人分享。
第四,音乐对于学习能力的提升也具有积极作用。许多研究表明,音乐对于大脑的发展有着正面影响。音乐训练可以提高记忆力、注意力和创造力等认知能力。此外,学习演奏乐器的过程也需要耐心和毅力,这些品质可以在其他学习和生活中发挥作用。因此,音乐不仅能够给予我艺术的满足感,还有助于我在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最后,音乐提升了我的生活质量。音乐具有治愈心灵的魔力,能够舒缓压力、减轻痛苦。不论是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听一曲舒缓的音乐,还是在忧郁的时候弹奏自己的乐器,都能带给我内心的宁静和安慰。音乐还能够激发我的创造力,启发我的想象力,使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总结起来,音乐对我来说是一门重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它通过情感共鸣、社交价值、自我表达、增强学习能力和提升生活质量等方面与我产生了紧密而深沉的联系。无论是在欣赏还是演奏音乐中,我都能够找到自己真实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音乐如同一面镜子,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也开启了一扇通往艺术与灵魂深处的大门。
最优少数民族音乐的心得体会范文(24篇)篇十三
1.这是一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歌曲,表现一种特定的环境——水乡,充分体现了音乐与民族的关系,让我们热情地讴歌水乡,热爱我们的家乡。
2.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并能辨别、比较四分音符与附点四分音符的长短。
3.发挥集体思维合作,进行以《远航》为主题的创作活动。
4.掌握竖笛的吹奏姿势。
教学重难点。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聆听《采茶舞曲》。
1.用江南山水风景图导入。
设问:
(1)谁到过杭州游玩?
(2)谁到过茶山,见过茶农采茶的.劳动?
(3)你听过越剧的唱腔吗?
2.欣赏:《采茶舞曲》。
设问:
(1)你听到这种曲调的风格吗?
(2)这首歌曲讲述什么内容?
(3)这首歌曲是由哪一个声部演唱的?
3.学习采茶时手的基本动作:左采、右采、上采、下采。
4.复听《采茶舞曲》:按节奏配上手的动作,并随录音哼唱《采茶舞曲》。
5.再次复听,要求学生用即兴舞蹈动作表演《采茶舞曲》,用自己的舞姿表现茶农采茶时的欢乐情绪。
6.小结:水乡的另一景色。
二、表演《采菱》。
1.设问导入:谁吃过菱角?知道菱生成在何处吗?介绍有关菱的知识:菱是生成在池塘的一种植物,根在泥里,叶子浮在水面呈三角形状,花白色,果实的硬壳有角,因此称菱角,果肉可吃,甜而爽。
2.教师范唱歌曲。
3.教师范唱歌谱。
4.以乐句为单位进行听唱、学唱曲调。通过划船的动作去学习,很自然的唱好。
5、伴奏的加入要求:
(1)选择节奏,哪一节奏谱,更适合于这首歌曲的伴奏;
(2)选择打击乐器;
(3)在哪里加入铃鼓使歌曲推向高潮。
6.小结:水乡一景。
最优少数民族音乐的心得体会范文(24篇)篇十四
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个文明的国度内闪发着各种优秀的文化思想。无论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再或者是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等等都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在中国的历史发展史上各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继产生,并在整个中国的文化历史上扮演者重要角色。大家所熟知的武术瑰宝太极拳,其正是由阴阳学说理论、还有其它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再加之以科学完整的套路动作作为习练内容而逐渐发展完善的一种拳种[1]。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将更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1.2与人民健身娱乐需求的契合。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高生活质量的愿望也在不断增强。如何在工作之余娱乐身心,健康体魄成了多数人民所迫切期待的。而民族传统体育越来越紧密的和大众健身娱乐联系在一起。在社区,公园、广场等人民健身娱乐的主要阵地可以轻松的发现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子。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这些项目深受中老年健身人群的喜爱,原因在于其有很好的健身养生的功效;其次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其简单易学,对场地器材要求低,也使得其有众多的参与人群。
1.3丰富和繁荣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体育文化事业发展中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的好坏将对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一定的促进或抑制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不断发展和研究将有利于丰富和繁荣我国的体育文化事业。例如河南登封少林寺以“少林功夫”、“少林文化”为依托,大力开展少林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的全球掀起“少林功夫”热,因此促进了少林寺旅游资源的发展,更是每年给当地政府创造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再例如太极拳起源地河南温县陈家沟,其以太极拳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业,开设太极拳馆;每年都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和练武爱好者来此处消费。其给当地政府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经济水平的提高将更加有利于太极拳文化资源的传承和保护[2]。
最优少数民族音乐的心得体会范文(24篇)篇十五
青海少数民族曲种不多,已知的藏族曲种有三个,“格萨尔仲”、“折尕”和“仲勒”。蒙古族曲种只有一个“图吉娜木特尔”。回族曲种有两个,“宴席曲”、“搅儿”,回族的“搅儿”与汉族“搅儿”有较大区别,又被称为“曲儿”。撒拉族曲种也只有“宴席曲”一个。这些曲种都是徒歌形式说唱,没有器乐伴奏。除了回族用汉语说唱,撒拉族、土族的一小部分用汉语说唱外,藏族、蒙古族都用各自的民族语言说唱。青海古代说唱的记载资料几乎无据可查,最早的说唱活动大约可上溯到明代。其中藏族的“格萨尔仲”、“折尕”,土族的“道拉”、蒙古族的“图吉娜木特尔”以及汉族“下弦”、“贤孝”等曲种产生的历史可能更早。
一、格萨尔仲音乐。
格萨尔仲究竟产生于何时,尚无定论。目前学术界有人认为它产生于六世纪,也有人认为产生于七世纪至九世纪,多数人倾向于十一至十二世纪,主要依据是“在十一世纪前后,出现了被称为‘伏藏’的最早的手抄本”。
格萨尔是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里的主人公,“格萨尔仲”即为专门说唱表演史诗《格萨尔王传》故事的藏族曲种。格萨尔仲的曲本《格萨尔壬传》的体裁属韵散结合体,韵文部分是歌唱的段落,多用第一人称,主要用以抒发人物感情、陈述故事、进行对话并描绘景物;散文为说白,用于一般性的背景叙述和相关介绍,多采用第三人称。唱词结构多采用“鲁”体(藏族民歌体),也有自由格律体的格式。起唱时往往先唱衬词――祈祷词――报地名和人物名,有时还报演出使用的曲调名,然后才是唱述故事内容,最后以求听众了解唱词含义或以警示句做结束。
格萨尔仲的唱腔音乐属单曲体结构,有的曲调带有引子,有的不带引子。由于安多和康巴两个地区的藏语具有各自的方音,故两个地区的格萨尔仲说唱音乐与说唱风格也各有不同。在演唱风格上,安多地区艺人的演唱,节奏稍缓慢委婉,既有叙述性,又带抒情性:而康巴地区艺人的演唱,节奏铿锵有力,情绪激昂,语气刚健。着重强调声腔气势,讲究干脆流利,充分发挥语气上的优势。
二、折尕音乐。
“折尕”,也称“折嘎”,又名“贝周”,系藏语音译词,意为“用幽默的语言赞颂吉祥”,是青海康巴地区的称谓。在安多地区则称作“贝格尔”(音译),也称作“贝嘎尔”,个别地区又称作“贝周”(音译),藏语意为用幽默语言赞颂吉祥,广泛流行于青海广大藏族聚居地区j是一种说唱相间兼有舞蹈的曲艺表演形式。
折尕的形成与发展均无史料可考,早期活动情况不详。一般认为其起源与藏族的面具舞有关。面具舞也被称为傩,源于藏族的原始宗教苯教,苯教的兴盛时期约在公元六世纪左右。面具舞主要用以祭神、驱邪和祈福,这种戴山羊皮面具表演的形式,后来发展成为了“折尕”表演。一般认为由藏族在苯教(原始宗教)兴盛时期(约在七世纪初)产生的图腾祭祀说唱形式发展演变而来。
折尕表演通常为一人进行,不但讲究说唱配合,而且有自己特有的服饰、道具和化装,有些艺人的表演还用牛角胡自行伴奏,说唱内容多即兴、即景发挥,凡福禄吉祥、赞颂奉承、风趣逗乐、鸟鸣禽叫、地理风貌、宗教历史等,都可唱述。从其音乐形态看,受当地藏族歌谣吟唱影响的可能性较大。
折尕的唱腔曲调十分简单,只有一个曲调,这个曲调由一句两个小节唱腔构成,即单曲反复体结构。在实际应用中,个别艺人会根据曲目内容的表现需要和情绪变化,稍做音符的变化调整,形成由一句体的唱腔重复变化为上、下句体结构,但这种情形并不多见。
折尕表演主要是徒口说唱,个别艺人有使用牛角胡伴奏表演的情形。二十世纪50年代以后,青海境内折尕艺人以及他们的表演已很少见到。只在一些有喜庆活动的人家或传统的节日集会上,偶尔还能看到他们的踪影。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基本上看不到折尕艺人的活动,这种艺术趋于消亡。
三、仲勒音乐。
“仲勒”是藏族曲种。“仲”和“勒”是藏语音译,“仲”是藏语音译,意为故事,“勒”是歌的意思。“仲勒”意即“故事歌”或“故事说唱”。主要流传在黄南、海南藏族自治州以及海东地区的化隆、循化县部分藏族聚居地。历史沿革无史料记载,相传形成于清代晚期。仲勒音乐源于青海藏族聚居地的民间歌谣,仲勒的形成及历史沿革无史料可考。据艺人口传,它是一个年轻的曲种,大约形成于清末民初。
与其他的藏族曲种相比,仲勒传统曲目的内容几乎没有宗教色彩,而生活气息相对非常浓厚,且多取材于真人真事,如倾诉悲惨身世及痛苦生涯的《卡杰嘉洛》,表现老人教导训诫青年一代如何尊老爱幼、明白伦理道德的《纳嘉才洛遗训》等。因此,仲勒在传承与活跃藏民族文化生活、教育子女、培育民族自信心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仲勒的表演形式为徒口唱叙,没有职业艺人,没有乐器伴奏。唱腔音乐源于本民族在当地流传的各种曲调。所唱曲调没有专用名称,通常艺人们以曲目或者其中使用的衬词来取代,即以曲目名称或者某些衬词作为曲调名称。唱段的结构方式为单曲反复体,一个曲目通常反复使用一个曲调完成。只随情节的变化与发展,在速度上出现快慢、语气上出现轻重、旋律上出现相应细微的差异。唱词为杂言韵文,以“鲁体”(藏族酒曲)运用最多。
仲勒音乐多数为专词专曲,一曲套多词的现象很少。为了适应故事情节不同的发展,艺人们在演唱时,常常采取或快或慢的节奏,或重或轻的口气,或强弱力度的变化处理,在基本唱腔的基础上,表现出即兴与灵活的色彩。
四、回族宴席曲音乐。
约在十三世纪,蒙古军队大举西征,将大批西域回回人收编为“西域亲军”,然后挥戈东进。战争结束后,将这些西域回回人就地安置在今青海、甘肃、宁夏一带驻军屯田。这些回回人与当地汉、藏、蒙古等民族通婚,成家立业,繁衍生息。如《甘宁史略》所载:“多巴(今湟中)、巴燕戎(今化隆)为回族根据地”。回回民族定居青海,为回族宴席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回族宴席曲和回族“搅儿”都是河湟地区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和发展的产物。
回族宴席曲的曲调很多,名称也各有来由。回族宴席曲亦称“菜曲儿”,是回族群众举行婚礼时所唱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载:“宴席”是当地方言对婚礼的别称,宴席曲是回族人民在举行婚礼时邀请民间歌手前来演唱的说唱曲调,因以得名。有以人物命名的,如《方四娘》、《孟姜女》等,以五更、十二月、四季等时序命名的,如《五更鼓》、《十二个月》等,以曲目内容命名的,如《顺治挑兵》、《韩大郎打围》等。还有以唱词第一句或其中一句命名的,如《虎狼马》、《一山松柏一山花》等;有以衬词命名的,如《莲花落》、《黄菊花》等。多数曲调可以套用不同的唱词使用,也有少数曲调是专曲专用,如《莫奈何》、《虎狼马》等。
回族宴席曲唱词有多种形式,有以七字、十字句为主的唱词,唱段多移植于汉族曲目,有一定的押韵规律,也可以灵活转韵。还也有长短句式的唱词,具有表达当地回族感情的特点。
回族宴席曲的唱腔音乐属单曲体结构。多数唱腔在上下句体或四句体的基础上,根据唱词的多少自由重复使用,并形成了一些多句体结构的唱腔。回族宴席曲的节拍构成比较丰富,有单拍子、复拍子,也有混合拍子;有以四分音符为单位的拍子,也有以八分音符为单位的拍子。唱词为长短句式结构的两句体唱腔也比较常见。
回族宴席曲中虚词、衬词的使用量都比较大,极少有不填虚词衬字的唱段,最常用的衬字是“哎、噢、耶、哟”等。也有使用实词衬词的情形,如“莲花上落”、“牡丹月里来”、“杨柳儿浪”、“织绫罗”等等,这些衬字衬词的大量使用,构成了回族宴席曲的重要音乐特色。
因为回族宴席曲的演唱不用乐器伴奏,所以在演唱中或许多乐句之间,特别是乐段之间,停顿较多,停顿时间也长短不拘。
五、曲儿音乐。
曲儿即回族“搅儿”,也称回族“打搅儿”。大部分唱腔源于汉族的搅儿和西宁贤孝音乐,也有一部分来源于回族宴席曲,但在曲儿演唱中有所变异。曲儿的演唱采用青海的汉语方言,没有乐器伴奏。在声调、语音中有许多当地回族的发音特点。
曲儿的唱词多为上下句式结构,以七字句为主,可随意加、减字数,口语化非常明显。唱腔有上下句体和四句体两种,且两种曲体在运用中可以自由转换。唱腔具有数板式的节奏特点。当出现三句为一段的唱词时,基本采取重复一句的方法处理。不同地区的唱法差异也很大。
六、图吉娜木特尔音乐。
图吉娜木特尔是蒙古语音译词,意为故事、英雄人物传。也是青海蒙古族中广泛流传的曲种。据海西州格尔木的图吉娜木特尔艺人讲述,相传这种形式在十一世纪就形成了。到了十九世纪,艺人普遍用“朝尔”(马头琴的雏形乐器)伴奏表演说唱降魔故事以及《格斯尔传》等传统曲目。约在二十世纪初,图吉娜木特尔的演唱形式起了变化,伴奏的马头琴逐渐消失,说唱成了无伴奏的徒歌形式,题材内容也有所扩充,除英雄史诗外,也开始演唱一般的民间生活故事,吸收了一些藏、汉族的故事,使演唱曲目更加丰富。
图吉娜木特尔音乐来源不详。图吉娜木特尔的唱腔音乐,传统曲目均为单曲体,唱腔无曲调名。单曲体的曲调基本上是专词专曲,只有极少数曲调可套唱不同的唱词,如《汗青格勒》,除在唱述《汗青格勒》时使用外,也可在《白长城墙的故事》的唱述中使用。其他大多数唱腔多据唱词的语音声调自然运用,具有明显的吟诵性。个别艺人在借鉴吸收汉族或其他民族曲目及其唱腔而编演的一些新曲目中,有少量联曲形式的唱腔结构,但没有发展为固定的程式。
图吉娜木特尔的唱腔曲调,有一句体结构的唱腔,旋律和节拍的变化比较灵活。另外还有上下句体结构的唱腔,因唱词的关系,常出现垛句等变化。
图吉娜木特尔的唱腔在音乐上,多数由五声音阶构成唱腔旋律的主体,少数曲调中虽有4、7两个偏音,多为偶尔出现,并不贯穿全曲。在唱述中对旋律的润饰较少,多数是平铺直叙,以突出其口语化和吟诵性的特点。有时也用一些倚音、滑音、波音稍加装饰。
七、道拉音乐。
道拉音乐的来源无考。由于道拉的传统曲目包括了土族婚礼曲中的问答曲与赞词,表现了土族生产与生活的`题材、内容、故事,其唱腔音乐很有特色。
土族说唱除了《合尼》(又译作《羊的故事》)、《拉仁布与吉门索》以及土族宴席曲外,土族英雄史诗《格赛尔》也是“道拉”的重要曲目,它源于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说唱表演《格赛尔》时,韵文演唱采用藏语,讲说叙述和解释用土族语,个别也有用汉语的。
土族的婚礼曲主要在婚礼上表演,也可称为土族“宴席曲”。其曲目既有小调形式,也有说唱形式。其中说唱的形式主要包括“赞颂曲”和“问答曲”,采用土语或汉语演唱。演唱时使用大量的衬词,是此类唱腔的特点之一。
道拉中比较长的曲目,多数都是采用两句体的唱腔曲调来唱述,并且唱腔没有曲调名称。如《拉仁布与且门索》是爱情题材的中篇曲目,全部唱词约有三百余行,不同艺人表演时采用的唱腔也不尽相同。道拉在说唱表演长篇曲目《格赛尔》时,说(散文叙说)用土族语,唱(韵文演唱)用藏语。所用的唱腔曲调不多,前述土族赞颂曲和问答曲中的一些唱腔曲调,也可以在《格赛尔》表演中使用。用于表演《格赛尔》的唱腔曲调多为一句或两句体结构,个别也有三句或四句以上的变化曲体。
在道拉表演中,同一个艺人在不同的情绪下演唱同一个曲调时,采用的唱法会有所不同。如二十世纪中叶祁有元人等表演《祁家延西》的唱腔,运用的是两句体结构的同一个唱腔曲调,有着两种唱法。
八、撒拉曲音乐。
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是中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撒拉族先民原本属于中亚撒马尔罕一带的撒鲁尔部落,大约在元代从该地迁徙而来。撒拉族先民系西突厥人撒鲁尔族,元朝时由中亚迁入青海循化定居,距现在已有700余年,并且同当地藏族通婚,接受了部分藏族文化,后来又同周围信仰伊斯兰教的回、东乡族通婚,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同藏、回等民族相互融合,形成今日的撒拉族。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多数人通晓汉语和藏语,撒拉曲主要流行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除语言上的特征外,在曲调结构、音乐旋律运用上也有汉、藏民族民间音乐的痕迹。撒拉曲是在撒拉族民歌的基础上吸收汉、藏民间音乐发展而成。各类曲目除用撒拉语说唱外,有一大部分也用汉语说唱。采用汉语说唱的曲目中,又夹杂了大量的撒拉语词汇、藏语词汇和宗教用语,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作“风搅雪”。撒拉曲的表演以唱为主,兼有说白。演出的组合方式有一人独唱、二人对唱和多人的齐唱,并时不时带有一些从武术借用而来的形体动作以为辅助。
撒拉曲的曲目既有叙事为主的《曼苏儿》、《韩二个》、《高大人挑兵》、《也提目阿吾》、《脚户哥》、《马步芳拔兵》等,也有抒情为主的《依秀儿玛秀》、《阿丽玛》、《巴西古溜溜》等。撒拉曲叙事、抒情相兼的则有《没奈何》、《索亚姑》、《茹姑娅诉苦》等。撒拉曲的表演不用乐器伴奏,因而,曲目表演在段落之间有较长的停顿和间歇。
撒拉曲的唱词句式为长短句,每句唱词的字数从五字到十一字,甚至到十六七字的句子。三句、四句、五句乃至七句、九句唱词为一唱腔段的都有。唱词的韵辙也很自由。撒拉曲的唱腔曲调,习惯上曲目名称就是曲调名称。
青海少数民族说唱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青海的民族民间说唱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和长足的发展。与以前相比,人民政府非常关心民族民间说唱的发展,并为此采取了许多相应的措施。从机构设置、艺人安置、演出组织、曲目传承、班社组建到学术研究和资料整理等等,都得到了切实可行的规划与扶持,有利于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不断繁荣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注:此论文是青海省社科规划项目《青海民族音乐研究》阶段研究性成果,批准号11016。
(作者简介:张连葵(1962-)女,汉族,辽宁人,青海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李锦辉(1951-)男,汉族,青海化隆人,青海省文化馆调研员。)。
最优少数民族音乐的心得体会范文(24篇)篇十六
摘要:文章介绍了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概况,阐述了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分析了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发对策:加大宣传力度,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推向市场;加快青海省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的主导作用,统一规划,合理开发;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突出优势,打造高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品牌。
关键词:少数民族;旅游资源;青海省;传统体育。
一、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着数十个民族在此地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其中,世居在此的有藏族、蒙古族、回族、撒拉族和土族,在长久的社会和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体育文化。如果洛、玉树、海南、海北黄南、海西等地的藏族赛马、赛牦牛、射箭、抱石、围棋、藏戏、负重、古朵、朵加、拔河、游泳、博克;化隆、门源、大通、民和、湟中、贵德、祁连和西宁等地的回族赶木球、掼牛、爬木城、回族武术打梭儿、训鹰;互助、大通、民和、同仁、乐都等地的土族轮子秋、拔腰、蹬滚、打毛蛋、台毽巴嘎、骑马、射箭、拔河;分布在德令哈、格尔木、都兰县、乌兰县、祁连等地的蒙古族摔跤、赛马、射箭、套马、蒙古象棋;分布在循化、化隆甘都乡、西宁、黄南、海北等地的撒拉族打岗、蹬棍、拔腰、打蚂蚱、撒拉赛瓦、皮筏子、摔跤、举重、射击等等。
1、民族性、独特性。
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比较,具有其特殊的民族文化气息。以少数民族节庆作为依托,体现的是本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同时突出其娱乐性、表演性和可观赏性,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虽然,近些年来某些民族节庆逐渐淡化了其本身的本来含义,娱乐成分越来越浓(如:藏族的“落赛”、“祈愿大法会”),但对于本民族之外的人来说,一般具有“新、奇、特”等特点,这也使之受到了外界的青睐。
2、地域性。
由于环境不同,青海省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体育项目。青海境内的祁连山脉、黄土高原以及青藏高原是蒙古、回、藏、土族、撒拉族等主要民族的聚集地,由于地势高,气候寒冷,自然条件较差,当地的居民习性也与其他省份有所差异,主要表现为性格豪爽、粗犷,尚武、崇力的气质和个性,这也就促成了与之相对应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藏族的射箭、赛马,土族的轮子秋、安召舞,蒙古摔跤,回族歌舞等。这些体育项目,无一例外都具有自身民族的地域性质。
3、节庆性。
青海省各少数民族由于其地域上的差异,其传统体育的产生来源除了自身的民族文化之外,还与各民族的传统庆典息息相关,并形成其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主要以其本民族重大的节庆作为依托,从节庆的类型上看,大致可分为宗教祭祀类、新春伊始类、婚恋郊游类、农事生产类、娱乐狂欢类五类。如:青海境内蒙古族每年七八月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在大会上会举行赛马、摔跤、射箭等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回族的古尔帮节中,进行赛马、叼羊等传统体育活动;藏族的“望果节”,进行饮酒、歌舞、赛马、射箭等欢庆活动;土族“七月会”期间会举行“轮子秋”、“安昭舞”等欢庆活动。
4、宗教性。
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其宗教信仰是密不可分的,事实上,最初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是为宗教而服务。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变化中,某些节日以及体育活动逐渐淡化了其本身的含义,娱乐性质越来越浓,但并不代表人们完全把这种信仰所摒弃。青海省各少数民族宗教祭祀种类众多,如:伊斯兰教的圣纪节,在向寺院捐“公德”同时,还进行“耍狮子、舞龙灯”等活动;青海省境内的藏族居民信仰的主要是藏传佛教,在藏族中开展的较为普遍和流行的传统体育活动大都与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直接起源于宗教。
5、艺术性。
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民族性、地域性以及宗教性决定了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必然也是一种艺术。蒙古族的蒙古式摔跤、土族的“轮子秋”、藏族的“赛牦牛”、保安族的夺腰刀等项目都体现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艺术性。同时,青海省少数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服饰等文化形态也有自己的独特性,如青海著名的“花儿”、人神共舞的“热贡艺术”、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土族那顿(七月会)”以及流传千古的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等,都为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这些文化形态与民族体育相辅相成,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来源和基础。
三、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较落后。
尽管近年来青海省经济情况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较之全国其他省份,青海省的经济还明显处于落后状态,进而导致了相关部门以一种落后的思想观念、陈旧的旅游业发展观对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资源进行规划开发。如: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仍在走与东部地区旅游业“同构化”的道路,照搬东部经验,并未挖掘本省民族体育的特色,有时候往往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牺牲长远的利益。要使青海省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必须摒弃传统的思维模式,走开放式、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2、开发粗放,品牌不强,重点不突出。
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仍然处于无序状态,政府投资力度不够,民间投资有只注重眼前经济利益。许多体育项目在很多情况下仅仅作为某项活动的点缀,并不能真正形成独立的传统体育项目供游客观赏娱乐,例如:青海省互助县的土族风情村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且多次在国内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获的金奖的“轮子秋”作为打包产品一带而过;而撒拉族的“打岗”、“打蚂蚱”以及“皮筏子”在撒拉族民族文化旅游中则容易被游客忽视。由此可见,很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仅仅只能作为少民族文化旅游的陪衬,由于开发的重视度不够,很多开发商不可能将它们作为独立的旅游项目来开发,也就无法深层次的挖掘它们的文化底蕴,显然,这使得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质量大打折扣,已经打造好的品牌不强、不精,从而直接影响到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发展。
3、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
虽然近年来随着以“大美青海”为主题的宣传营销以及青海“环湖赛”的成功举办,青海省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逐渐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旅游大省之一,但是,根据调查显示,大多来青游客并不是以青海省为最终旅游目的地,而是以之为中转站,在青海省停留一段时间之后直接转向西藏和新疆。青海旅游业尚如此,更别谈刚刚起步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了。虽然,有一些传统体育项目走向舞台,逐渐被世人所知晓,如互助的“轮子秋”,但相对于有着丰富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青海省来说,还远远不够。
4、专业人才资源短缺。
对于为青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服务的员工来说,多数外语能力有限,对顾客服务的标准普遍不高,环境讲解、信息提供和以及知识讲解不太有效,管理、督导和经营能力不足,多数经理对国际市场情况了解甚少,导游人员受到的培训考核力度不够,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的旅游规划、开发、营销和管理能力有限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最优少数民族音乐的心得体会范文(24篇)篇十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印度民族乐器及歌舞;
2、能力目标:总结出南亚印度音乐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
感受印度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印度古典音乐中的`两个基本要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印度电影《女友嫁人新郎不是我》。
1、提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曲是哪个国家的吗?(印度)。
(展示亚洲地图)印度是我们亚洲南亚地区的音乐。
南亚音乐文化区包括印度次大陆和斯里兰卡等周边国家的地区。(突出印度音乐的重要性)。
2、对印度的社会文化做简要介绍。
提问抢答的形式:首都、人口、旅游、语言等方面。
二、乐器。
乐器表演。
最优少数民族音乐的心得体会范文(24篇)篇十八
活动目标:
1.理解歌词,初步学唱歌曲并愿意用动作表达冬天不怕冷。
2.感受歌曲所表达的冬天不怕冷的积极情绪。
活动准备:
1.钢琴。
2.歌词相对应的图谱一套。
活动过程:
一、复习律动,谈话导入。
(适当地加强运动量,让幼儿感到身体暖和。鼓励不怕冷、认真做动作的幼儿)。
师:“小朋友,现在是冬天了,你们觉得冷不冷呢?”
幼:“冷。”
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身体变暖和呢?”
幼:什么。
二、教师介绍歌曲(教师朗诵歌词一遍)。
师:“有一群小朋友告诉老师锻炼能让身体变暖和,我们来听听他们是怎么锻炼的。”(教师朗诵歌词一遍)。
师:“北风呼呼,雪花飘飘,小朋友是怎么锻炼的?”
幼:“小手搓搓、小脚跺跺、小球拍拍。”
师:“小朋友真棒,老师觉得这儿歌不好玩,我想把它变成一首歌曲。”
三、教师完整演唱歌曲。
师:“小朋友听老师来唱唱吧。”
四、幼儿熟悉歌曲旋律,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教师出示图谱,帮助幼儿记忆歌词)。
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学学这首歌啊?”
幼:“想。”
师:“那小朋友再来听老师来唱一遍吧。”
2.跟着歌曲节奏一起拍手朗诵歌词。
师:“我们来跟着歌曲节奏一起拍手朗诵歌词。”
3.幼儿学唱歌曲。
师:“我们来加上动作,来唱唱这首歌吧。”
五、鼓励幼儿完整地边唱边跟着音乐做模仿动作。
师:“我们加上动作再来一遍吧!”
活动反思与建议。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先看老师做锻炼身体的`动作,让幼儿说一说;再让幼儿模仿老师的动作,从中渗透歌词内容;最后学唱歌曲。但是幼儿兴趣点只关注了,如何去学动作,在学唱过程中,有点冷场。在下环节教师运用听、问答、念、唱,改变了学的方式,更能激发幼儿学的愿望,将歌曲一步一步的渗透到活动当中,帮助幼儿体验和感受音乐,并学唱歌曲。
最优少数民族音乐的心得体会范文(24篇)篇十九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舞动纱巾感受音乐中的轻柔。
2、用不同的乐器和肢体动作感受乐曲a段中的轻柔和b段的欢快的节奏。
活动准备:
1、音乐录音带。
2、纱巾、打击乐器。
活动过程:
一、幼儿随音乐律动入场。
二、第一次倾听音乐《瑶族舞曲》。
请小朋友说说自己听了音乐有什么感受。
三、第二次倾听音乐,并用纱巾感受音乐中的轻柔。
1、出示纱巾让幼儿用甩纱巾来感受音乐中a段的柔美。
2、幼儿边倾听音乐边甩动纱巾。
四、第三次倾听音乐用乐器演奏音乐。
1、出示乐器让幼儿自己敲一敲乐器,老师感受乐器中哪种乐器的声音听起来是柔美,哪些乐器听起来是欢快的。
2、幼儿讨论哪种乐器用在a段,哪种乐器用在b段。
3、幼儿边听乐曲边用乐器表现乐曲中的柔美和欢快。
五、第四次倾听音乐,边听音乐边用动作表现乐曲。
1、请幼儿说说还可以用什么东西来表现乐曲,引出用动作表现乐曲的柔美和欢快。
2、幼儿边倾听音乐边用动作表现乐曲。
六、活动结束幼儿出室。
活动反思:
《瑶族舞曲》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乐曲。乐曲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体验歌曲优雅高贵的旋律和轻盈明快的节奏,感受歌曲表达的欢乐情绪,幼儿对音乐活动很感兴趣,虽然在演奏中不是很熟悉。但是对幼儿来说已经是很棒了。通过此次活动,我深切地感受到。要让幼儿真正喜欢音乐,就必须做到贴近他们的生活兴趣和欣赏角度,相互交流、相互沟通,让他们真正走进音乐的实践中去,发挥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亲身体验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欢乐。这样,音乐活动才会受到幼儿的欢迎和喜爱。
最优少数民族音乐的心得体会范文(24篇)篇二十
欣赏:瑶族舞曲(大班)。
活动目标:
1.能通过欣赏音乐,感受乐曲的意境。
2.听辩乐曲的aba结构,并能根据结构的不同用相应协调的动作表现出来。
3.尝试进行乐器演奏,感受合作表演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相关舞蹈动作的经验学习。有乐器演奏的经验。
2.物质准备:音乐、自制ppt、葫芦丝、音符图谱、三角铁、双响筒。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国庆节好多小朋友都去外地玩了。有去浙江龙游石窟的,有去江苏南通的,还有去湖南长沙的。我们的中国真大呀!有那么多好玩的地方。
今天老师要带你去一个感受一个美丽的地方,是哪里呢?一起来看一看哦!
二、观察ppt、欣赏音乐,感知音乐。
1.完整欣赏音乐一遍,教师根据音乐的乐段进行相应的语言描述,帮助幼儿欣赏感知音乐。
2.出示葫芦丝,教师吹奏一段《瑶族舞曲》的旋律,感知葫芦丝的`音色美。知道这是中国特有的民族乐器。
3.欣赏a段音乐,感受音乐的柔和美。
4.欣赏b段音乐,感受音乐的欢快美。
5.欣赏第三段音乐,听辨第三段和第二段的区别。感知音乐aba的结构形式。
三、听音乐看图谱,尝试用动作表现音乐。
1.听a段音乐,根据音乐节奏创编相应的动作。
2.听b段音乐,根据音乐节奏创编相应的动作。
3.听第三段音乐,根据音乐节奏创编相应的动作。
4.完整跟音乐进行动作的表演。
四、选择合适的乐器,尝试进行配器演奏。
1.选择适合a段音乐的乐器,并根据图谱进行演奏。
2.选择适合b段音乐的乐器,并根据图谱进行演奏。
3.尝试进行跟音乐合奏。
五、集体合作表演,结束活动。
幼儿集体进行合作表演,结束活动。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这么美的《瑶族舞曲》,以后有机会大家一定要去瑶族做客呀!
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在表演区跟着《瑶族舞曲》的音乐表演舞蹈和乐器演奏。
最优少数民族音乐的心得体会范文(24篇)篇二十一
竹竿舞起源于海南省黎族地区,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竹竿舞是一项极具表演性项目,活动往往在美妙动听的音乐伴奏下进行,可融入一些舞蹈、健美操、艺术风格、体育技巧等动作元素,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展,所需器材也易于寻找,动作相对简单易学,哪怕是以前没跳过竹竿舞的人,只要细心观察片刻然后跟随已掌握者按节奏、节拍也能够在短时间内参与其中,适合于各年龄特征群体参加,对增强群众体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发挥着积极作用,现已被列入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比赛项目。
田野调查发现,竹竿舞项目在我国各级学校教育活动中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很多学校均以竹竿舞融入学校教育视为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特色、迎合教育改革创新为主要目的。例如海南省保亭思源实验学校竹竿舞比赛,西安市灞桥热电学校竹竿舞进校园,新疆兵团农十三师黄田农场学校大课操竹竿舞活动,辽宁大学竹竿舞教学,大连市西岗区五四路小学竹竿舞教学,云南师范大学竹竿舞教学,玉溪师范学院竹竿舞教学,玉溪市华宁一中竹竿舞教学,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两河乡中心学校阳光大课间竹竿舞等。无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竹竿舞融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能够让竹竿舞文化在学校传承与发展获得新路径。
1竹竿舞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关系。
近年来,竹竿舞已在我国部分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等学校教育活动中悄然兴起,并取得实效,有些学校甚至已把竹竿舞作为每年学校常规性教育教学工作,并有专门部门及人员负责,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文化活动,使教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这为竹竿舞文化在学校传承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实践经验表明,对于竹竿舞运动来说,融入学校进行教育传承是实现其延伸、延续的主要途径。
就学校而言,本身职责和任务就是传播文化、传授文化、宣传文化、保护文化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场所,因为学校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加之其长期以来所建设的硬件和软件总是围绕文化教育来进行的,因此,学校是民族文化传承中最系统化、最正规化的一个重要基地,具有延续、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系列优势及条件,能够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承的功能。比如说,学校拥有的专业优质教师队伍、优良系统教育方式与方法、充足场地器材以及大批固定学生群体等都是为文化的传承而准备。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竹竿舞项目与学校教育传承活动并非易事,其过程仍然存在很多困难和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与现a段竹竿舞在学校教育传承中还处于一个滞后、薄弱环节有着直接关系。由此,从竹竿舞与学校教育传承的系统性、有效性和稳定性目标出发,关键就在于加深学校管理者和教育人员对民族传统体育竹竿舞的认识与了解,让其思想上持重视程度,特别是体育教师更应积极学习竹竿舞文化的理论和技术技能知识,根据竹竿舞文化的特征和学生实际而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充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者和推广者角色,并在项目教育活动的设计、安排和所需场地器材等加以完善,从而构建一个科学、适宜和可行性的.竹竿舞文化传承体系,推动竹竿舞在学校教育传承与发展的进程,使竹竿舞项目能够通过各种渠道更好地融入到学校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中去,发挥其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工作的顺利实现,同时促进了传统文化自身的保护与传承,这应该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竹竿舞广泛传播的一个极好契机和战略性走向。
2竹竿舞技术的特点分析。
竹竿舞具有自然欢快、古朴刚健、粗犷豪放、韵律新颖、热情奔放、节奏强烈有力、生动形象、艺术性强的特点,其基本技术一般可分为打竿和跳竹竿两部分,其中打竹竿小组的敲打节拍和方法往往呈现出灵活、多变的状态,节拍一般分为二拍、三拍、四拍、七拍等方式进行,而打竿方法有平碰法和提敲法,形成强有力并且有规律的节奏,发出响亮悦耳的声音;而跳竹竿的表演者即以形式多样和形式新颖的方式进行着,有转体单腿跳、分腿跳和翻跟斗等技艺与多变的竹竿配合默契,结合手上优美的舞姿,还有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动作呈现,这时表演者手上也可持一些彩带、彩旗、彩棒、烟盒舞、棕扇、排球等器物,再配一些民族原生态音乐,更是使得竹竿舞活动充满生机、活力和多彩。
实际上,融合了表演性、艺术性和健美性的竹竿舞项目,既具有集体性,又具有个体性,其技术往往呈现出一些规律性,但也表现着不拘一格的技术特点。例如“跳竿人常运用垫跳步、跨眺步、小跳步、马跑步、蹦跳步等,其跳法灵活多样,忽而双腿跳、忽而单腿跳、忽而蹲跳、忽而腾越、忽而测身、忽而转身、左跨、右跳、前跳、退跳等,再结合身体舞姿,更是丰富多彩[1]。”田野调研得知,一些教师已把健美操的小马跳、弓步跳、开合跳和后踢腿跑等基本步法较好地融入到竹竿舞的过竿动作中来,丰富了竹竿舞的技术内容。但就竹竿舞活动来说,具备良好的平衡感可以让表演者动作更加流畅,再结合富有动感和时代感的音乐,也使得活动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对于参与跳竹竿的人数也没有严格规定,人数可多可少,一般有单人跳、双人跳和集体跳的方式。这就要求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下全体成员密切配合、团结一致,才能实现较优的效益,跳出各种优美的体育舞蹈动作,让参加者体验成功的乐趣。具体来说,竹竿舞技术的特性使得人们在表演过程中得以展现自己的魅力,把较为丰富、细腻的情感融入到形体动作之中,他们或陶醉、或沉静、或狂野,呈现出形神兼备、情随体动、动中有神的最高艺术境界,也给人以崭新强烈的审美体验,诱发观赏者不同的遐想。
3竹竿舞教学的目标及意义。
3.1教学目标。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竹竿舞教学目标的实现,是通过采取有效教学活动予实现竹竿舞课程或竹竿舞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这一目标是竹竿舞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竹竿舞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跳跃能力;让学生了解竹竿舞项目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在亲历中探究竹竿舞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使学生从跳竹竿舞中获得乐趣,构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爱好,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2教学意义。
竹竿舞融入学校体育课堂能使学生在轻松、快乐、和谐的氛围中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对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就此而言,竹竿舞与学校教育传承相结合是可行的,既能丰富学校教育内容,满足学校多元文化发展趋势的需要,构建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以及学校独特教育活动,能够增进广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对拓宽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竹竿舞教学过程需要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密切配合与协作,特别是学生小组在构思、创作项目技巧和套路时更需要他们间的互动、团结和协作。过程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新的快乐,既让学生身体得到了有效的锻炼,也增强了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等能力。无疑,我们所一直期盼、鼓励和倡导的互动教学模式在竹竿舞教育活动中得以充分体现,活动进一步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让学生在音乐节奏的配合下展示优美动作,缓解了学习压力,娱乐了身心,也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另外,竹竿舞在学校进行教育活动,促进了教师探索与创新竹竿舞有效教学模式的积极性,寻找制约竹竿舞在学校开展的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给予解决,为竹竿舞在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以及为其他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顺利开展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4竹竿舞教学内容及开展形式。
4.1教学内容。
首先是理论知识。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竹竿舞项目的起源、分布、特征、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在学校教育技巧、教学场地器材制作、注意事项、竞赛组织等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其次是技术技能知识。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向学生传授竹竿舞项目的技术技能知识,让学生掌握竹竿舞的技术要领,培养竹竿舞运动教学与训练能力,做到会讲、会做、会教和灵活运用的教育目标。其教学内容包括:竹竿节奏敲击动作、竹竿舞单个技术动作要领、竹竿舞技术动作与竹竿敲击节奏的协调配合、创编竹竿舞套路样式(融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音乐、舞蹈和艺术的元素)等等。
4.2教学开展形式。
当前学校竹竿舞教学开展的形式主要有:竹竿舞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观赏竹竿舞竞赛、表演活动;组织不同班级学生开展竹竿舞竞赛活动;组织辅导学生参加校园或校外竹竿舞竞赛及表演活动;将班级学生分成数个学习小组,以学生自主探研练习为主,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创设竹竿舞内容进行表演;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竹竿舞的理论及技术技能知识。
最优少数民族音乐的心得体会范文(24篇)篇二十二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培养青少年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学习兴趣,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艺术修养,与文化学习相辅相成,让学生成为建设祖国所需要的“四有”新人。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来自不同的小学所以学生的乐理知识存在一定的差距,更不用说对音乐内容的理解;还有少数学生对音乐课根本就没有兴趣,不愿参加音乐活动;更有甚者连一首完整的歌曲都不能唱出来,不要说其它的音乐知识了。因此,想在短期内将学生的素质提高,那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三、教材分析。
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材,内容非常丰富,生动活泼、图文并茂。教材分为以下七个单元:中学时代、祖国颂歌、金色的秋天、神州大地、环球之旅、旋转舞台、多彩贵州之苗族。涉及到声乐、乐理、器乐演奏、乐曲欣赏等内容。
四、教学目标。
乐教育之中,使学生成为四有新人,并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2、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身得到健康发展。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掌握浅显的音乐基知识和简单的音乐技能,使学生具有认识简单乐谱的能力。
4、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5、初步接触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扩大视野,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五、具体措施。
1、备课时转变教学思想观念,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在备课时,应紧抓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核心和围绕感受、体验情感这两点来设计教案。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3、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最优少数民族音乐的心得体会范文(24篇)篇二十三
一、教学目标:
2、通过欣赏《瑶族舞曲》各主题音乐,从情感体验入手,分析音乐要素、分析音乐进行的特点,提高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
3、在欣赏中引导学生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表现力,使学生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产生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2、音乐旋律中变化的力度、速度、情绪与塑造音乐形象的关系。
三、教学用具。
钢琴电脑多媒体课件音响。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问:我们曾学过哪几个民族的歌曲?请同学们举例。
2、展示瑶族的相关图片,让学生猜是哪个民族的。师作总结介绍。
3、通过瑶族的相关视频片断,让学生产生对瑶族的直观印象,认识瑶族。
4、播放瑶族长鼓舞蹈,让学生感受瑶族舞蹈的风情和特点。
二)、欣赏《瑶族舞曲》(民族管弦乐)。
1、初听全曲,了解全貌。
2、分主题让学生欣赏。
3、完整全欣赏全曲,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音乐。
三)、总结:
我国幅员辽阔,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乐器,他们通过这些音乐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文化及丰富多彩的民俗。希望同学们能喜欢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并乐于去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教学建议。
(一)欣赏《瑶族舞曲》。
1、可能的话,在课前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瑶族的资料(如:地理的、历史的、民俗的文字、图片、音像……),查阅一些有关《瑶族舞曲》的介绍材料,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初听乐曲时,可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乐曲分为几大部分?每部分有几个音乐主题?各主题的'主奏乐器都是什么?学生有可能听出部分内容,而对听不出的内容产生期盼解决的悬念。老师可借此引导深入进行研究和探索。
3、要唱一唱乐曲的音乐主题。至少要唱唱前两个主题。在唱了主题的基础上,解决初听时遗留的问题,并进一步听出前两个主题各出现了几遍?基本情绪是怎样的?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总之,唱主题要为深入聆听乐曲服务。
4、复听时除解决上述问题外,要引导学生对乐曲内容进行联想想像。对学生的想像要予以鼓励,特别是学生表现出来的求异思维更要悉心爱护。因此,富有民主气氛的讨论研究是很必要的。
5、对《瑶族舞曲》的主题,可鼓励学生自选主题填词演唱。
(二)演奏《瑶族舞曲》。
1、可与聆听《瑶族舞曲》结合起来,用以熟悉主题;也可以在聆听乐曲之后作参与性的实践活动。
2、如能引导学生提前在课下练习,对节约课上教学时间有利,特别是在教学时间紧的条件下更需如此。
最优少数民族音乐的心得体会范文(24篇)篇二十四
摘要:我国是由56个少数民族构成的大家庭,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从少数民族村落共同性、自主性的特点出发,进而对少数民族村落幼儿教育的特征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幼儿教养;文化多样性;幼儿经验。
在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强烈的快速冲击之下,我国少数民族幼儿教育呈现了以“城市”导向的现象。民族村落幼儿教育失去自己的最为本真的根基,滋养幼儿成长的村落文化被置于边缘化的状态。基于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少数民族村落幼儿教育的特征,基于对其特征把握的基础上,重新定位幼儿教育的功能,以期对少数民族幼儿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
村落是我乡村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村落不仅是一个地域的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意义的概念。村落有着自身特殊的文化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因此,少数民族村落,主要具有共同体和自主性两个特征。
1.共同体。
村落不仅是一个地缘概念,也是一个血缘概念。传统村落就是由人们之间“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形成的共同体。如,费孝通认为:“村庄作为一个社区,其特征是,农户聚集在一个紧凑的居住区内,与其他相似的单位隔开相当一段距离,它是一个由各镇形式的社会活动组成的群体,具有其特定的名称,而且是一个为人们所公认的社会活动组成的群体,具有其特定的名称,而且是一个为人们所公认的事实上的社会单位。“血缘关系”将一个家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连接为一个整体,使村落成为道德规范、伦理价值、行为方式相一致的共同体。民族民族村落中,至今都盛行着“祖先崇拜”、“仪式活动”等民间活动,这些活动其实质是对自己祖先的崇拜中,也就是血缘关系结成的“血缘共同体”的集中体现。“地缘关系”是按照人民居住的地理位置而形成的人与人间的亲密关系。有个体从孩提时代起的玩耍、劳动、照顾中自然结成的一种密切关系。县民族村落中,大多是以“多姓大杂居,家族小聚居”的关系作为村落内部的居住形态,这中居住方式决定了人们间自然天然的关系。
2.自主性。
从概念上讲,村落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若能够通过自身的机制,运用自身的资源解决其面临的公共问题,而不主要地依赖于外在的国家、市场等力量,这样一种能力和状态,我们便可称其为村落自主性。由于村落相对封闭,这种封闭就使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结成互帮互助的方式,从而决定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同时,村落的关系是依靠“内生的秩序”。村落依靠内部的秩序的逻辑,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透过历史,可以发现,传统意义上的村落更多的是依靠村规民约、集体宣讲和民间禁忌等约束人们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村落按照自身内部的运作的秩序和逻辑来协调人与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宗法制度,族长和村落中较有威望的人在村落的纠纷处理中具有一定权威性。正所谓“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
1.多维教养性。
民族村落不仅是一个地理空间,也是一个文化空间。不同的空间有着不同的环境,对幼儿施加不同的影响。从空间转换的角度来看,幼儿在不同空间内的转换接受不同空间的文化影响。幼儿从家庭进入村落、从家庭步入幼儿园,也就是在不同的空间内接受来自不同环境的影响。对少数民族儿童低学业的研究,有研究表明:“民族文化的否定是造成少数民族学生低学业成就的原因,这些否定包括民族语言、少数民族学生在家庭与社区所接受的社会化经验,以及学生团体自身形成的行为方式、价值准则等等”。也就是说,少数民族儿童的学习需要使儿童在社区、家庭和学校中学到一致的文化,才能使儿童形成和谐的价值观。民族村路中的幼儿教育也就需要使幼儿在家庭-幼儿园-村落”三个空间中进行转化时,在不同的空间对幼儿施加的影响会存在差异,但是最终都旨在现实幼儿成为“完满”意义的人。从幼儿在不同空间中的时间来看,不同的时间的影响她所受不同影响的'程度。以儿童一天的时间为列,幼儿园在未入园之前,其是在家庭和村落环境的互动中得以濡化而成长。而随着幼儿入园,幼儿在园时间的增加,意味着幼儿在村落和家庭中受到影响的时间减少。因此,幼儿在不同空间中的学习需要使幼儿获得一致的文化,并学会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观念,并形成积极的文化自信心。总之,民族村落中幼儿教育就是在“家庭-幼儿园-村落”不同空间内进行转换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即不同空间内的多重教养。
2.整体性。
村落是一个共同体,“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而联结成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在某种意义上说明村落本身是一个整体。杨懋春先生认为村落是“台头”村人生活的一个刺激群体,在许多情况下,亲密的邻里关系超过了家庭意识。日常生活中的频繁接触使许多家庭团结起来,结果整个村庄分为与家庭没有关系的街坊或胡同。……小孩子也经常和同一街坊的小孩在一起玩。从村落本土教育讲,村落幼儿教育就是在村落范围内展开的,幼儿的玩耍、游戏、听歌谣、串亲戚、参加仪式和活动、进入幼儿园接受教育,都是教育的形式。即家庭、村落和机构形成的合力作用于幼儿,并对幼儿的成长产生“整体性”的影响。民族村落幼儿教育的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村落-家庭-幼儿园”为一个整体,即基于是个“共同体”的特征,而决定的幼儿的家庭、幼儿园与村落的社会教育是相融合为一个整体。幼儿在成人的带领下,去参加庙会、烧香等民间活动,自然就将幼儿从家庭导向了村落的活动;同时幼儿教师大多为本村的人,自幼在村落中习得村落的文化,同时家长对幼儿园的需求,自然也会对幼儿园的服务时间、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对产生影响。可以看到,幼儿在村落、家庭和幼儿园不同空间中的转换都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产生影响。二是指村落中幼儿的传统教育与现代的幼儿教育的连续性,即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统一。少数民族村落有着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的非正规教育,如生产劳动、民间活动、祖先崇拜、讲约活动等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濡化;而现代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正规化教育传授的是一种知识,而传统文化总是以独特的方式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产生积极的影响,因而现代教育应该是对传统文化的的延续与发展。
3.生活性。
生活性指幼儿教育与村落生产生活紧密相联。“教育即生活”是个经典命题。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习俗、传统文化和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形成了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民族教育需要主张多元文化的理念,以实现生活与教育的和谐发展。“加拿大多元文化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它寓于一切正规与非正规、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育活动和行为中,更趋向于一种社会生活化了的教育”。民族村落幼儿教育需要置于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下,实现多元化的教育。民族村落中的机构教育需要反映各民族文化和地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在课程中融入多元文化,形成多元文化的和谐氛围。民族村落幼儿教育意味着注重将幼儿的制度化与非制度化教育的融合。即幼儿教育就是在生产劳动、节日仪式、民俗活动中等自然展开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产劳作中的教育;二是节日仪式中教育。少数民族村落中的传统节日有火把节、绕山灵、中元节等,在这些节日中需要举行各种仪式,幼儿在仪式的活动中自然习得;三是社交礼仪中的教育。乡土社会是一个礼治社会,民族村落中的幼儿自幼需习得基本的“为人”与“处事”的基本礼节,掌握与人交往的礼节、如何与人打交道等基本的礼节,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四是详规民约。村落社会中约定俗成的乡规民约、社会禁忌、家族家规等约定俗成的规章制定中,自然展开的社会教化。
参考文献:
[1]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