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要素,为我们的写作提供参考。范文范本是指在某一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写作样本。为了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我们需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参考。
优质医学生论文(通用21篇)篇一
摘要:当前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明显被弱化,主要表现为:医学伦理价值意识的偏颇和医德教育实效性的缺失。而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予以纠正、加强。继承优良传统医德思想,重建人性医学;促进医务人员态信美德的增长;奠定医学生职前诚信道德等是具体的强化措施。更多职业道德论文发表相关范文尽在top期刊论文网。
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步增强。医疗卫生行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肩负着维护人民生命健康的重任,医学职业道德在整个职业道德体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更加显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道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高职院校承担着新形势下培养高技能医学人才的重任,因此,必须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发扬救死扶伤的社会主义医学人道主义的精神,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以人为本、人文关怀,不断推进社会和谐。笔者作为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将自己在医护专业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心得总结于此,以期得到同行的指导。
第一,加强高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医患关系是人际关系中较为常见而又敏感的人际关系,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部分。作为医疗卫生机构,肩负着维护人民健康,促进和谐社会的重要职责。和谐的医患关系影响到国民基本健康权利的实现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稳定,也有利于医院的发展。可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医德高尚、医术过硬的中高级专门人才。加强高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具有高尚的医疗职业道德,奠定较系统的医学科学知识体系,掌握较熟练的临床技术的技能型劳动者,有利于加快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更好地保障患者的权利的实现,更充分地体现医疗机构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的宗旨。
第二,加强高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医德建设,是医疗卫生战线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明显,医患、护患关系的矛盾有所表现。对此,有必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医学生在入职前就深刻理解“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的社会主义医德的基本原则的内涵,为其在今后的职业劳动中自觉运用医德规范来约束、调整和评价医护实践活动奠定思想基础,从思想上筑起一道杜绝行业不正之风的防线,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更好地维护医护人员“白衣天使”的职业形象。
第三,加强高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推动医学事业发展的需要。随着当前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与之相应的医护伦理规范成为医德体系的核心。医德理想的具体化和先进的医学技术相结合,会更加拓宽医学伦理道德学的视野,促使更多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职业劳动者去追求医疗技术上的精益求精的同时,努力地实现医德修养的更高境界,为祖国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医学生接受系统的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帮助他们牢固树立献身于医学事业的职业理想,使他们在入职后能尽快全身心地投入到医疗卫生工作中来,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第四,加强高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能型、实用型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在日常教学中很容易出现重专业理论和技能、轻人文教育的现象。如果不重视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的学生有才无德,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不道德行为,一方面造成了医疗机构在社会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也损害了这些学校的声誉,还会影响后续学生的继续就业,这对学校自身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第五,加强高职院校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经济的全球化,一方面,有利于医疗卫生行业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国外医疗机构的进入,也使我国的百姓有可能够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的同时,也使我国的医院卫生机构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我国医疗卫生行业要在平等的医疗市场竞争中赢得更为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需要医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以优质的服务赢得社会的褒扬和患者的信赖,为医院实现“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服务宗旨做出积极贡献。
第一,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要贯穿学校教学的全过程。医学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把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医学生的职业发展要求相结合,在相关章节挖掘与医学伦理及医疗职业道德有关的课程资源,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地位,强化医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各专业课教学要注意联系医学科学作为保障和维护人类健康,治疗和预防疾病,保护人类生命的一门科学,更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从而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医学专业的德育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蕴含着丰富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研究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发挥其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今后的职业岗位中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弘扬医学人道主义精神。
第二,把医德教育贯穿于临床实习阶段。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实践道德规范,实现知行统一。因此,道德教育只能将道德活动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手段。而通过临床实践活动可以活化学生已经掌握的道德知识,增强道德学习的动机,增进其道德学习主体的自我教育。临床实习是学生医学实践的起步阶段,这正是医学生已有的医学伦理观、道德观与现实发生矛盾冲突、医德认识尚未形成坚定的信念和良好的医德行为、习惯的时期。所以,我们应该倡导和组织实习生加入到医院创建医德医风示范活动中去,开展医德医风建设的交流活动,使他们在学习中受到启迪,亲身感受医生肩上的重大责任。学校应争取医院对实习工作的大力支持,由医院选派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做实习指导教师,这有利于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医德教育活动。如开展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专题讲座活动,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之自觉追寻医学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全的人格。组织学生深入到贫困地区、农村去义诊,为群众提供医疗健康服务,让他们身临其境去感受对病人一视同仁的医德观念和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的利他主义。这是对学生进行的生动而深刻的医德教育,这种体验式的医德教育有利于固化学生已有的职业道德观。另外,可通过建设职业道德教育基地,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职业道德教育基地,为医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提供实践环境。
第四,营造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学校积极营造具有医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构筑良好的育人环境。在医学生中要大力弘扬白求恩精神,校园公共场所悬挂医学誓言、医学界名人名家画像、名言警句等文化作品。高职院校的教职员工要率先垂范,自觉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事无巨细,严于律己,做学生的道德楷模。医护专业(系、院)的文化活动要注重突出医学特色,将医院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将专业技能竞赛与医学职业道德知识竞赛相结合,提高医学生职业素养,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营造高雅的专业针对性较强的校园文化氛围。以上这些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发展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养成均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五,改革学校医德教育效果的评价体系。学校医德教育效果的评价,是检测学生对医学伦理道德理论消化、吸收的程度。目前,学校基本是采用医学伦理学的笔试作答理论考试试题的方式,作为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效果评价的依据,确实存在不足之处。医学伦理学教学的效果还要通过学生在实际中的具体表现才得以确认其思想上的吸收程度,即要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理论考试只是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而真正树立正确的医学伦理道德观和自觉运用职业规范来调节其行为与否则不能体现。所以,要建立一套集理论考试、日常行为规范监督、临床见习、实习中的道德表现为一体的道德评价机制,把学生自评、互评、学校教师评价与实习单位的评价结合起来,在学生学习期满时做出全面的评价。
总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需要我们集中力量,加强高职院校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出以实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践行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宗旨的高素质的技能型医学专门人才,才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
优质医学生论文(通用21篇)篇二
一个完美的课题研究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课题名称。
2、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
4、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5、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6、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7、研究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设计。
8、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障措施。
9、预期研究成果。
课题提出的背景主要指特定的时代背景,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进行该课题的研究,该课题的研究是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确定的。一般从现实需要角度去论述。例如国家、教育部新近出台的政策法规,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对教育教学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现行学校教育、学科教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差距。例《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操作性研究》这个课题提出的背景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新课程理念的呼唤,二是新课程实施中的“盲区”。因为新课程理念与教师课堂教学设计间出现了问题,所以就有了这个课题。课题的研究就是要建构新理念与新设计间的立体桥梁。
因为新要求、新标准、新政策、新理念与现实存在问题,课题研究就是奔着问题而来,为问题的解决而研究。问题是教育科研的支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这是课题研究的生命力所在。解决的重要问题与提出的背景间有着必然的、照应的联系,不能游离或架空。
阐述这部分内容必须采用文献资料研究的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搜索发现国内外近似或界于同一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
历史背景方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简述本课题的来龙去脉,着重说明本课题前人研究过没有?哪些方面已有人作过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所表达出来的观点是否一致?如有分歧,那么他们的分歧是什么?存在什么不足,通过历史对比,说明各阶段的研究水平。
现状评述,重点论述当前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着重评述本课题目前存在的争论焦点,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阐述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力求表现出自己课题研究的个性及特色。这一部分的内容应力求精当,力求体现自身研究的价值。
发展方向方面的内容:通过纵(向)横(向)对比,肯定本课题目前国内外已达到的研究水平,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发展趋势,指明研究方向,提出可能解决的方法。
实践意义,指向操作层面,即通过课题研究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促进,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哪些好处。它的阐述是通过假设关系,勾勒出通过研究可能会或一定会产生的实践效果。
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更多地取向于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在理论方面的学术研究价值可能比较匮乏,但也不可否认,通过研究,可能达到了对某一相关理论的细化和补充,对某一理论进行了具体阐述与充实,或许还会产生赋予全新内涵的实用理论。这部分内容有就写,无则免。
可行性,即研究课题的可实施性,是指课题研究所需的条件是否具备,如研究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器材、研究经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及研究者的学历、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研究经验等等是否具备。它建构于先进的理念、科学的设计、扎实的功底等,一句话,就是要从若干方面说明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有实力、有能力、有潜力去完成。
界定即定义,课题界定,即对课题的诠释,对课题的核心概念进行说明。采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引用教育理论、整合文献知识等,以分段或标题陈述的形式确定概念及其内涵与外延,采用分――总的方法,对课题中的研究对象、范畴、方法,抽取出本质属性分别给予概括,最终形成对整个研究课题名称的科学界定。
如: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策略研究》这个课题中,对课题的界定为: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围绕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理论和知识,积极探索与研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途径、方法、手段及学校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为职业学校进行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模型。
创新精神是指人的综合性的积极稳定的创造性心理品质,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时表现出来的一种不因循守旧而积极求新的精神,是驱动外显创新行为的.内隐动力。人的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以创新精神为基础,没有创精神便没有人的一切创新活动。因此人类的创新精神是创新活动的根本动力与灵魂。
实践能力是指人们运用理论知识、操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支撑性理论也就是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理论支撑行动,科学的理论是科学研究的保证。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进行教育模式创新实验研究,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为理论依据。
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相对于目的而言,研究目标是分解了的、比较具体的。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
研究内容是研究方案的主体,是课题研究目标的落脚点,研究内容要与课题相吻合,与目标相照应,具体回答研究什么问题,问题的哪些方面。要努力从课题的内涵和外延上去寻找,紧密围绕课题的界定去选择研究内容。它要求把课题所提出的研究内容进一步细化为若干小问题,也可以在课题大框架下设立子课题。
研究方法是完成研究任务达到研究目的的程序、途径、手段或操作规律,它具体反映“用什么办法做”。研究的方法服从于研究的目的,也受具体研究对象的性质、特点制约。在具体的方案设计中,要根据各时段研究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地写明怎样使用这种方法和用这种方法做什么。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比较法、解剖麻雀法等。如要研究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必定离不开调查法;要研究问题家庭学生的教育对策可采用个案法等等。这一部分是课题方案设计的主体,课题研究是否有价值、目标任务如何得到研究落实,在这部分应给人一览无余的感觉。
研究过程即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中期实施阶段、后期总结阶段。每一个阶段有明显的时间设定,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要有详尽的研究内容安排、具体的目标落实,从而保证研究过程的环环紧扣,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保障措施一般是指组织保证:成立课题组、健全研究机构,做到研究任务、时间、人员三落实;制度保证:制定课题管理条例、规范学习、研究制度,以激励为杠杆,激活教师研究热情;经费保证:设立课题研究专项经费,保证研究过程中相关书籍、必要设备的添置及外出学习、开展活动等的经费来源;技术保证:聘请专家担任顾问,选派骨干外出培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等;课题研究与学校工作相协调:做到教学科研化,科研教学化,使学校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同步发展、共同提高。
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结研究成果。形式有很多,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调查量表、测试量表、微机软件、教学设计、录像带等,其中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课题研究也就失去了研究之意义。
优质医学生论文(通用21篇)篇三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些现象:为什么有的教师在走进教室时学生总有一种热切的期待?为什么有些教师从不让学生加班加点,也不搞“题海战术”,学生成绩仍不断提高?同样的平行班,使用同样的教材,做同样的练习题,一段时间后班级之间的成绩为什么差异就那么大?即使是一个差班为什么某些学科也会有不俗的成绩?我经多年来的观察和了解,发现这些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除了他们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素质外,他们的人文素养也较高,特别是他们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发挥“情商因素”的作用。
道理很简单,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进行信息传输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组织学生的智力活动,完成接受和储存信息的任务,而且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商因素,使学生态度积极、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这样就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由于高考生物科所占分值相对较少,学生普遍对生物课学习兴趣不浓,因此,发挥情商因素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显得尤为必要。这就要求每一位生物教师应尽最大努力做到以情感人,以心育人。
一、关爱之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尊师是爱生的结果,爱生是尊师的前提。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热爱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生,才能对教育工作高度负责,才能深入了解学生,全面地关怀学生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如果教师不爱学生,就会失去教育学生的情感基础,就难以在教学实践中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利用各种机会,主动接纳学生,了解学生,作学生的贴心人和知心朋友,全身心地关爱学生,从而赢得学生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
互爱互敬是处理任何一种人际关系的道德准绳。从教师工作的特点来看,其服务对象是学生。因此教师对学生爱护和关心是协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关系的基本要求。同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也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因为对教师的尊敬并不仅是尊敬教师个人,而且是尊敬教师的劳动,尊敬教师的学问。
二、尊重之情――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
教师应是一个公正的法官,是一名无私的园丁,对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要把爱的雨露洒入每个学生的心田。爱学生的关键,在于能否面向所有中等生、学困生,对他们要变忽视为重视,变嫌弃为喜爱,变冷淡为热情。这就要教师调整在课堂上的视线投向,让学困生能天天看到老师亲切的目光,从而愉快的学习。
罗曼・罗兰曾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欣赏学生的美,并不吝表扬。每个学生都有他们的闪光点,有的学生成绩不算优秀,但动手能力强;有的学生生就一副热心肠,助人为乐,关心集体;有的善良懂事,同情弱者,孝顺父母……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感到自身的价值。欣赏与表扬是一种随时可取又永远取之不尽的“动力之源”。一句“好极了”、“太棒了”、“真不错”会让学生感到莫大的快乐。他们会由此取得信心,获得学习的动力。
三、责任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生物的情感。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作为生物教师,我们有责任、更有必要培养学生热爱生物的情感。生物知识的内在魅力可以诱发学生热爱生物学的情感。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生物世界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生命现象千奇百怪、无奇不有。生物学之美,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自然美、知识体系科学美和生物学家们的人格美等方面。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做到语言之美、授课节奏之美,努力发现课堂上的学生之美,尽情展示生命科学蕴含的科学之美,使一堂课尽善尽美。
四、宽容之情――正确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学生的一些小错误,教师不必斤斤计较,耿耿于怀,更不能“一棒子打死,永世不得翻身”,不妨给学生一点宽容。宽容不是姑息、放纵,而是在严格要求的前提下对犯错误的学生的理解和尊重,从时间上、场合上,态度上、条件上、认识上宽容学生,让学生有时间、有过程、有余地的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要做到“宽容”,首先要真诚的去倾听学生的犯错理由,并且加以分析,不要凭主观臆断或一面之辞而下结论。要做到“宽容”,还要热心教育,一分为二。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自己行为的正误,一分为二的去看待。然后从鼓励的角度去教育学生,使他们能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鼓足勇气去克服它。
人人都希望理解,都渴望谅解。善待学生的“错误”,给学生以“宽容”,让他们有机会辩解,在辩解中明白事理,获得受尊重的体验,学会做人。
教师是爱的使者,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您若变成孩子,便有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瞬间成为乐园。
用我们热情、诚恳的胸怀,唤起同学们的兴趣、激情,赢得同学们的信任和全身心的参与,让我们师生彼此敞开心扉,去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让我们致力于探索、创造充满情感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使教师的劳动里呈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情的魅力。
优质医学生论文(通用21篇)篇四
题目是文章最重要和最先看到的部分,应能吸引读者,并给人以最简明的提示。
1.应尽量做到简洁明了并紧扣文章的主题,要突出论文中特别有独创性、有特色的内容,使之起到画龙点睛'启迪读者兴趣的作用。
2.字数不应太多,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3.应尽量避免使用化学结构式、数学公式或不太为同行所熟悉的符号、简称、缩写以及商品名称等。题目中尽量不要用标点符号。
4.必要时可用副标题来做补充说明,副标题应在正题下加括号或破折号另行书写。
5.若文章属于“资助课题”项目'可在题目的右上角加注释角号(如※、#等)'并在脚注处(该文左下角以横线分隔开)书写此角号及其加注内容。
6.为了便于对外交流'应附有英文题名'所有字母均用大写,放在中文摘要与关键词的下面。
署名是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要能反映实际情况。
1.作者应是论文的撰写者'是指直接参与了全部或部分主要工作'对该项研究作出实质性贡献'并能对论文的内容和学术问题负责者。
2.研究工作主要由个别人设计完成的'署以个别人的姓名;合写论文的署名应按论文工作贡献的多少顺序排列;学生的毕业论文应注明指导老师的姓名和职称。作者的姓名应给出全名。
3.作者的下一行要写明所在的工作单位(应写全称),并注上邮政编码。
4.为了便于了解与交流'论文的最后应附有通迅作者的详细通讯地址、电话、传真以及电子信箱地址。
三.摘要摘要是科研论文主要内容的简短、扼要而连贯的重述,必须将论文本身新的、最具特色的内容表达出来(重点是结果和结论)。
1.具体写法有“结构式摘要”和“非结构式摘要”两种,前者一般分成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个栏目,规定250字左右;后者不分栏目'规定不超过150个字,目前国内大多数的医学、药学期刊都采用“结构式摘要”。
2.摘要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结果要求列出主要数据及统计学显著性。
3.一般以第三人称的语气写,避免用“本文”、“我们”、“本研究”等作为文摘的开头。
优质医学生论文(通用21篇)篇五
摘要:医学生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后备人才。医学生职业道德状况如何,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危,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兴衰,关系到社会能否安定和谐。因此,社会各界都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现状表示关注,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现状的科学分析,已成为医学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从我国医学生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究了产生问题的主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并且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角度新颖、辩理透晰、措施可行,对当前搞好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医乃仁术”。自古以来,我国就倡导行医以德为本。就是说作为行医人员,首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建国后,我们党加强了对医学生“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职业教育。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生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但是也应看到,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医务界不正之风的影响,我国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出现了滑坡现象,其突出表现为以下三点。
1.1部分医学生对学医的目的不明确。
医生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服务的对象是“处于相对弱势”下的病人。医生的处置决定,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安危。这就要求每个学医之人,都必须树立“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学习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学好医、治好病、当好医生。据本人对本校本届医学生抽样调查,有大约20%的医学生的学医动机不够端正。他们有的学医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受父母之命;有的学医是为了求个稳定的工作和较高的经济地位;还有的学医竟是看中了医生能收到“红包”、“能挣大钱”。这部分医学生专业思想波动较大,并对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职业道德带来负面影响。
1.2部分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识不正确。
当前医患矛盾比较突出。能否坚持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是对医生,包括对医学生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但令人遗憾的是,有相当数量的医学生还做不到这一点。这突出反映在医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上。有的学生对医院的规章制度不能严格遵守,经常迟到早退,以至影响到对病人的治疗;有的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临床经验,反复给病人检查;还有的学生对病人不能一视同仁,对贫困患者态度生、冷、硬等等。这充分显露出这些医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中还没有树立起“病人利益第一”的观念,对正确处理医患矛盾带来了不利的因素。
1.3部分医学生对医疗卫生界存在的不正之风不反感。
当前在医疗卫生界最大的不正之风莫过于医生收受患者或家属的“红包”。再有就是给病人开大处方、让病人接受与治疗无关的多项检查。对这些丑恶现象,大部分医学生是深恶痛绝的。但也确有少数医学生对这些不正之风不是反感,而是羡慕;不是谴责,而是附合。他们认为,病人给医生“送红包”、请吃饭、送礼品是人之常情,是病人及家属对医生优质服务或超额劳动的报酬;还有的学生认为,医生给病人多开药、多做检查也是迫不得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和医生也要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这些奇谈怪论足以说明当前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必须要引起医学教育界的足够重视。
所谓职业意识是指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的总和,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医生作为一种关系人的生命安危的特殊职业,更应具有强烈的职业意识。而目前由于部分医学生职业意识淡薄,就导致了这部分医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这就为他们从医后道德失范埋下祸根。
2.2医学教育部门对医学生医学伦理素质培养不够。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普遍把《职业道德》纳入到医学生学习的内容,但还不够规范。特别是有些医学院校只重视专业知识课教学,而忽视职业道德课教学,有的院校用“道德修养”课代替全部职业教育,而忽视对医学生伦理素质的培养。这样势必会使部分原本职业意识缺乏的医学生,在处理医患关系中陷入误区。
2.3社会环境对医学生的不良影响。
医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社会的不良风气,特别是医疗卫生界业已存在的不正之风,必然对医学生产生冲击和影响。一方面他们受到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冲击,不得不低头或者感到不低头就要吃亏;另一方面又想死死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做一个干净的人,做一个圣洁的“白衣天使”。但一些医学生并没有守住这个道德底线,而当了不正之风的俘虏。
3.1把好医学生入学关,强化对新生学医动机的考查。
医学生将来要从事的是“救死扶伤”的伟大事业,作为一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应该把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毕生精力献给“救死扶伤”的伟大事业中。这就要求每个有志学医、从医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的,有一个端正的学习动机。为此医学院校要加大对报考医学院校考生学医动机的考察力度,可通过增加面试等办法,考察考生学习医学的真实动机,也可通过考察考生在所在中学期间的助人为乐的行为表现、献爱心的经历,了解考生职业意识状况,并把考察结果作为录取依据之一。
3.2把好医学伦理素质培养关,抓好课堂教学和临床实习两大环节。
要把医学伦理课作为医学生的必修课,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如伦理评议、伦理讨论、教学辅导、学生阅读等,还可以进行案例教学,鼓励并创造机会使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提高医学生的医学伦理素质。与此同时,还要发挥专业课的“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另外还要强调加强临床实习环节,使医学生在接触社会、服务患者的同时,强化医德意识、确立医德信念。因此,实习阶段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医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3.3把好医学生毕业关,为医疗卫生界输送合格人才。
医学院校作为为社会培养合格医疗卫生人才的单位,要把好医学生的毕业关,决不能让一个不合格的毕业生流入医疗卫生界,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一个合格的医学毕业生,不但专业知识要合格,而且他的道德素质、伦理素质也要达到我们预期的标准。医学院校要加大对医学生的道德、伦理素质的培养考察力度,让每个毕业生都成为全面合格的人才。目前国际上的一些观点和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美国哈佛大学明确提出,要培养国家的职业领袖,而不是专业人才。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的21世纪人才素质研讨大会,与会专家达成共识,认为21世纪的人才需要通过三张证书,即学术性证书、职业性证书、事业心证书。提出没有事业心证书,学术性证书和职业性证书的潜能就难以发挥,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但是作为关系人的生命安危的医学院校,有必要先走一步,在关注学生专业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职业道德、伦理素质的培养。在向合格毕业生颁发专业毕业证书时,另颁发“事业心证书”。通过这种形式,有助于医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德和健康的职业道德人格,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为医疗卫生界源源不断地输送合格的医学人才。
优质医学生论文(通用21篇)篇六
高等医学院校担负着培养适合于国家未来发展需要的医学生的重任,通过提高医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其具备精益求精的医疗技术和高尚的医德医风,在医务工作中做到尽职尽责,成为让人满意的医务工作者。
高等医学院校的使命在于结合自身的特点发挥优势,培养适合于国家未来发展需要的医学生,同时做好社会服务,拓宽发展空间,为社会发展、卫生建设作出贡献。职业素养是大学生成长的根基,需要大学与社会协作加强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作为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不仅要有精益求精的医疗技术,更要有高尚的医德医风,这样才能做到履职尽责,让患者满意。根据我国医疗环境和医学专业教育的特点,通过引导医学生对职业的认同,加强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从而促进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要紧密联系时代特点和社会要求,不断改善工作方式方法,使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要求。
一、培养医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性。
1.加强医学生职业素质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医生这一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只有通过自身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培养医学生职业素质就是要提高学生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而不是局限于现有的知识和能力。高超的医疗技艺和高尚的医德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靠后天实践中不断地逐渐培养和锻炼。当前社会快速发展,作为一名医学生要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通过不断地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满足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
2.良好的职业素质是医学生的必备品质。
职业素质决定着医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是用人单位在录用新人时最为看重的品质。良好的职业素质可以帮助医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并通过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接受医学前沿知识,提高临床技能,得到全面健康发展。医学生通过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使自己在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等方面保持积极的态度,从而在工作中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和团结协作。
3.培养医学生职业素质是适应就业的需要。
选择医学既是学生对未来发展方向的确定,也是出于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的目的。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找份理想的工作是学生和家长的共同期望。如何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一方面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职业训练,提升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学生努力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增强自身实力。通过双方共同努力,帮助学生适应社会成功就业,使大学生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转变,成为一名具备优秀职业素质的医生。
二、加强医学生职业素质的主要途径。
1.设置职业指导课程。
结合医学生的特点,开展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就业指导课程,明确教育目标,突出教育特点,逐步实施教学计划。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使学生认识医学专业的特点,合理规划自己的未来,学会搜集相关专业的就业信息,根据自身情况和社会需求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在大学二年级开设以职业为导向的基础课,学习医学伦理、医护礼仪、医务人员执业法律知识等课程,从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方面培养医学生。在大学三、四年级开设与专业相结合的特色课,如就业心理培训、求职技巧等,培养医学生积极向上的择业观。在大学五年级进行综合训练,在学生实习过程中配备就业指导老师,在实习岗位上进行临床技能的培养和锻炼,满足用人单位要求。
2.培养医学生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的培养是指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培养医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增强职业意识,提高文化科学水平和业务能力,从而适应市场要求,实现成功就业。在新生入学时,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进行合理的规划。让其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和价值观,明白自己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身边的环境能给予什么样的支持。通过认知自我,了解自身的个性特征和个性倾向,客观分析自身的优缺点,结合现实环境,确定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进一步明确自己职业发展的目标。
医学生要掌握系统和完备的基础护理诊疗知识,这是衡量医学生职业素质的中心和基础。作为一名医学生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展自己的知识范围,在工作中能够灵活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将理论付诸实践。同时,医学生还应具有刻苦钻研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总结,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医学生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其它专业学科知识,特别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从而开阔思路,拓宽视野,为做好医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等医学院校担负着培养国家高级医学人才的重任,要不断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其具备高尚的医德医风和精益求精的医疗技术。把提升医学生职业素质作为医学教育的重点内容,使医学生自身的思维和行为与职业角色相一致,为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基础,实现就业,进而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
优质医学生论文(通用21篇)篇七
摘要:核酸适体是一种经配体指数富集系统进化技术筛选而出的一种可以特异性结合的离子和分子,核酸适体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主要针对核酸适体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核酸适体;生物医学;应用。
1.1生物大分子检测。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研究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具体跟踪检测高灵敏分析方法已经是目前基因组学的研究热点和重点。
原来的蛋白质检测一般是根据抗原/抗体免疫分析的方式来进行检测,一般分析出来的数据都会受到抗体性质的干扰。
而核酸适体能够与蛋白质进行特异性结合,在不同温度、不同盐浓度络合剂条件下能够进行特异性变性与复性研究,所以在蛋白质分析检测上的使用越来越受到各方面重视。
两种核酸适体的游离末端通过互补碱基链接起来,最终根据gic方式实施实时扩增。
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较,该种新型检测方式非常明显地应用了核酸适体在发展各种可取代抗体的蛋白靶的功能,在测定体内蛋白质含量和研究蛋白质的功能以及对疾病的早期诊断等方面拥有非常大的使用价值。
1.2肿瘤细胞鉴别分析。
从分子水平实现早期癌细胞的准确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设计和发展特异性分子探针成为癌细胞早期检测的关键因素。
研究显示,将前列腺专一性膜抗原(gfbe)的核酸适体连接到具有近红外光性能的量子点上,可以特异性地检测前列腺癌细胞,为核酸适体应用于活细胞及生物体内的分子检测提供了新思路。
在癌症早期检测中,从病人血液或唾液等收集到的恶性肿瘤细胞含量通常较低,所以发展一种从低含量体液中聚集并检测肿瘤细胞的方案成为目前癌症早期诊断的核心,运用先进的双功能纳米粒子作用于白血病细胞的加速富集与检测的速度。
氧化铁混合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接触面积大,这相比较于一般微米尺寸粒子拥有更加强大的萃取功能,所以相对于免疫表型等复杂的检测方式,这种方式仅仅需要完成分析即可。
这种方法不单单可以从全血样本中反复提取得到靶细胞,而且更具有研究意义的是,可以广泛使用于多种癌细胞的同时提取和鉴定。
1.3肿瘤标志物的甄定。
特殊检测恶性肿瘤相关组织和细胞标志物是完成癌症早期诊断的一个十分正确的方法。
虽然肿瘤标志物在很早之前就用于癌症的临床实验诊断,但是现在肿瘤标志物种类相对较少,特异性和灵敏度不够准确,并且不能够表明各项恶性肿瘤产生机制,不能准确地用于癌症的早期诊断。
由于抗体的蛋白芯片虽然已经被努力地用来寻找与恶性肿瘤有关的蛋白质标志物,但是因为恶性肿瘤的多样性,以及抗体制造和使用上的特异性而效果不明显。
所以,现阶段急需找到一种能够直接得到癌变组织细胞的特征分子标志,快速发现癌症发生、发展期间的生物标志物,然后完成这些生物标志物特异灵敏检测。
2基于核酸适体的靶向治疗。
分子水平靶向治疗的核心是使癌症治疗更加有效。
而且渗透性好,有可能成为新的靶向治疗方式并且许多核酸适体不可以将细胞完全吸收。
为了完成细胞内的靶向分子转送,开展高效的核酸适体载体体系已经成为该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
并且不存在细胞毒性,可以将抗癌药物和靶向癌细胞表面分子的核酸适体抗体等相连接,能够将药物特异性输送到癌灶,不单单能够增强化疗效果,而且还可以降低药物毒性,把容易被生物降解的高分子与抗核酸适体相结合。
3结语。
肿瘤细胞及其标志物的核酸适体,这些核酸适体被大量地运用于生物医学检测疾病标志物发现以及靶向治疗。
目前已经可以根据核酸适体对癌症病人样本进行染色,根据流式细胞计数等方式完成对癌症的快速诊断。
除此之外,只要是有关抗体的诊断领域,大部分都能够用核酸适体替代,能够弥补抗体在诊断领域应用中的缺点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黄田贞,林馨馨,陈媛媛,等.核酸适体电化学传感器研究的新进展[j].化学传感器,(1).
[2]雷丽红,傅迎春,徐霞红,等.基于核酸适体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j].化学进展,(4).
[3]王成刚,莫志宏.核酸适体技术研究进展[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
优质医学生论文(通用21篇)篇八
1.1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教学方式上,突破“学校本位、课堂本位、教师本位”的模式。将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学为主、教为导”的方式,在讲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开展讨论式、启发式、总结式的上课形式,达到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在主动、双向、探索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临床检验基础实验课中,在血常规检验中,要求学生自己制作血涂片,并且分析结果,每组学生分别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按照复检规则进行复检,最终将结果报告出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及分析结果的能力,为临床实习打下基础。
1.2教学手段的改革。
改革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文学、声像、电子和多媒体等技术开展日常教学工作,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现代化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利用网络资源(校园网和互联网等),开展网络课程教学。在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的实验课教学中,要求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基因查找,及相关论文的搜索,让学生学会利用互联网巨大的知识平台,完成对知识的获取,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3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与教学相关内容的'前沿进展,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拓宽知识面,历练实验操作技能,以科研带动实验技能培养,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科研能力的提高;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大学生创新基金”课题,定期举行科研知识讲座,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2.1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除了与理论课同步的实验课之外,增加综合能力训练与考核、技能训练与考核,如定期组织临床检验技能大赛,使学生掌握岗位必需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除了最后一年的临床实习外,在学习专业课时,还设置了周末去附属医院检验科实习的机会,以及增加了一门30学时的见习课,使学生具备常用仪器使用的技能和熟练使用临床检验仪器设备,达到能上岗实习的目的。
2.2加强实验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实验教学人员的技术水平。
培养“三高一强(学历高、职称高、综合素质高、实践教学能力强)”,一专多能的“创新性应用型”教师队伍。积极拓宽进修渠道,为青年教师创造参加国内学术交流,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名师传、帮、带作用。并要求青年教师每学期完成学习性听课不少于40学时,不断提高青年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鼓励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开设创新性实验,切实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促进实验室建设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3健全实践教学管理监督体系。
健全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监督体系,建立起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和机制。本着“既重视目标管理,又重视过程管理”的思路,结合评估指标体系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及人才社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结果,修订和规范实践教学管理文件,加强实践教学常规管理。将教学检查与评估列为实践教学管理的日常工作,进一步完善建立切实有效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进一步加大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的参与力度。建立教师教学工作目标管理体系,制定考核标准,按标准做到定量与定性考核相结合,提高考核结果的科学性,严格按照标准做到定期考核与实时考核相结合,提高考核结果的有效性与科学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3改革的成效。
在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多名参与了学校的科研立项,并且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大大提高了本科学生的科研能力;本科生考研逐年增多,考研率也呈现上升趋势;我校培养的学生重视实践能力的训练,在就业单位表现突出,满足了社会对医学检验人才多元化的需求,改革的经验值得借鉴。
优质医学生论文(通用21篇)篇九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思维。在课堂中,提问是激发学习兴趣、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最直接最简便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接受学生反馈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沟通师生情感的重要途径,还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基本形式。为此,本人结合十几年来的课堂教学,就如何优化课堂提问、促进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作初步探讨。
一、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指提问要合乎科学。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无知识性错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又要做到难易适中,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问的科学性是学生对知识正确认识的前提条件。否则,会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模糊,产生负迁移,甚至形成错误的认识。
2、目的性原则。该原则指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才能对学生的思维有明确的导向性。要有的放矢,就必须紧紧围绕重点、针对难点、扣住疑点,体现强烈的目标意识和明确的思维方向,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如果脱离这一点,往往会导致“问无实质,问多无趣”,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发展。
3、启发性原则。提问的启发性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联想而有所领悟的特性。启发性提问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当然,并非所有的提问都具有启发性,只有经过老师的精心设计才能提出高质量的有启发性的问题。
4、兴趣性原则。兴趣性是指提问要使学生获得愉快感,觉得有意思,从而吸引其积极思考和探究的特性。当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兴趣时,学生学习就能集中注意力,就能对所学知识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像,从而获得较多、较牢固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教师提问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与知识点相联系的兴趣点,做到知识性与趣味性在设问中的密切统一。
5、循序渐进原则。提问时应遵循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后,再叫学生回答的基本要求,贯彻循序性原则能为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语言组织能力提供必要的时间因子。提问时要坚持先亮出问题,稍后让学生回答,切忌先“点兵点将”,后出示问题。
6、因材性原则。将问题按难易程度设计成上、中、下三类,分别由好、中、差生回答,让所有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桃子”。
二、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
1、在“开始”处提问。一堂课,头开得好,开始就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便为这堂课的良好延伸奠定了基础,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如讲授“体内物质运输”一章开始时,问:“人是有生命的,人的细胞也是有生命的,表现在它每时每刻都从周围环境中提取氧气和养料,并排出二氧化碳等废物。那么,细胞周围环境中的氧气和养料是从哪里来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又是如何排出去的?”这犹如在平静的水面上,一石激起了千层浪,一下子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探知过程中来。
2、在“结尾”处提问。以提问方式结尾,既可以巩固本课所学内容、加深印象,又可为下一堂课的教学埋下伏笔,起到前串后联、承上启下的作用。
3、在“重点、难点”处提问。诱导学生突破一个重点、难点,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很多,采用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师生共同讨论的方法,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印象深刻,甚至富于情趣。
4、在“有疑”处提问。设疑、释疑是人生追求真理、获得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教师若能在似懂非懂、似通非通处及时提出问题,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初中生物学“脊髓与脊神经”中有个问题:人的手被刺一下,是先感到疼,还是先缩手?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先感到疼痛。在教师解答是先缩手时,有许多学生不相信,还很有理由的说:“不感到疼,缩手干什么?”于是教师提出下列问题:“疼痛是什么地方的神经活动?而缩手又是什么地方的神经活动?”终于有部分学生从神经冲动所走的路程和时间这两方面考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5、在“创新”处提问。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大胆探索和实践型的教学方法,做好“导”和“扶”。如在“贯彻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教学中,当学生分别做完了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后,问“我们如何测定出某洋葱细胞的细胞液的浓度呢?”很多同学还沉浸在实验成功的喜悦中、思维非常活跃。此刻教师的适时引导、组织讨论,有可能帮助学生自行归纳出“配制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来测定”的方法和进行测定的原理。最后教师提供一系列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要求每组重新实验并上报实验结果。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十几年来,在教学过程中,我认真遵循提问的原则,把握好提问的的时机,开拓思路,诱导质疑,积极营造创新思维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对生物学的浓厚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和探索的欲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效果,所任教的学生具有良好的生物素养,并在各级考试均能取得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杨心德等编著.中学课堂教学管理心理[m].杭州大学出版社.
[2]李红.数学教学课堂提问的现状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1,(2).
[3]陈鑫.谈生物学教学中的设疑.生物学教学.1998,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优质医学生论文(通用21篇)篇十
临床思维和技能是医学教育的基础,是应用综合思辨能力、批判性思辨能力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的关键点,也是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关键。传统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和实验课教学为主,缺乏师生互动,学生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本校尝试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辅以实习见习、校外参观学习、读书报告、学术报告、病案讨论,增加师生互动,将被动的学习方式改为主动。传统教学安排里,医学检验学生的实习与见习从五年级开始,近年来,本校在传统实习、见习制度的基础上,开始尝试在实验课中向较低年级学生开放见习,让其更早具有学习的方向和动力。具体措施包括参观实验室、尽早进入实验室进行创新课题的实施等。校外参观学习也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部分,例如今年本校组织了本科生在成都迈克生物科技园进行了参观学习,学生普遍反映开拓了视野,扩宽了就业方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验医学科每三周一次的读书报告,其内容主要是研究生和住院医师进行最新文献的读书汇报。由于具有医学检验系和实验医学科“系科合一”管理模式的优势,可以向有兴趣的本科生开放,使其能较早且较快地接触到学科前沿及新的研究领域。科室不定期的各种学术讲座也向本科生开放。学术讲座的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不仅邀请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介绍其研究成果及学科动态,而且也会邀请与本科生年纪差异较小的博士、博士后等进行经验介绍和交流,获得学生广泛好评。
为使病案更加生动全面,本校将病案讨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病案来自从临床收集的真实病案,以血液、临检病案为主,每学期5~6个病案,学生7~8人一组,每组1个病例,给予1周准备期。要求小组人员共同讨论,分工协作完成ppt制作和汇报演讲,完成情况打分并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另一部分病案来自实验医学科参加的英国国家室间质评服务项目,其室间质评为病例形式,以生化和激素的问题为主,以开放式问题的方式进行。每20天一个病例,参加学生用英文作答,由指定人员归纳总结所有答案并上报,结果回报后,组织学生参考标准答案进行回顾学习。
2“导师制”的科研创新小组开启学生科研之路。
科研素质是对医学生特别是以实验医学为主要方向的医学检验学生必不可少的`能力要求,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本校主要采用“导师制”的科研创新小组的方式,以现有的“检验协会”为基础,紧密结合学生自身兴趣与教研室的实际情况,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系统化培养和训练。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检验协会是学生自治组织,依托于实验医学科,以学生为主体,以基础科研为核心,不仅有医学检验系的学生参加,还有很多临床医学院非检验专业学生参加,包括临床八年制学生,目前有会员40人,指导教师20余人。
科研能力是一项综合的能力,它包括查阅和处理文献资料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能力及实验的总结和论文撰写能力等。在“导师制”的科研创新小组中,一名导师面向2~3名学生,对学生的科研活动进行引导、规范。在科研活动中,学生通过课题设计、文献检索、实验操作、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一系列活动,阅读相关文献、参加学术活动,除了可以及时掌握学科发展的方向及脉搏外,还能养成严谨的科研作风并培养创造性思维。目前该协会成员已参与完成多项导师主持的科研课题,并参与了论文的撰写工作。另外协会成员还申请到多项“四川大学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多数已在实施和结题阶段。
3多点带面,多种形式提高学生信息素质。
信息素质是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及创新实践的基本需求,是其竞争、发展及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医学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只有通过终身连续地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及时按照社会需求和自我意愿自觉主动地学习并吸收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改善、调整、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跟上医学发展的需要。本校通过读书报告、学术讲座向其提供学科前沿的信息;病案讨论以小组讨论及交流的形式促使其从多渠道获取信息;科研创新小组促进其带着问题、有目性的寻找信息;同时通过及时总结、评估成果,不断总结及改进,培养医学检验本科生对信息的敏感性,提高其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使信息素质真正成为其自身的一项基本素质。
综上所述,近年来,本校通过构建包括传统课堂教育、病案讨论、实习见习、学术讲座、“导师制”科研创新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模式,完善及提高医学检验本科学生包括人文素质、临床思维和技能、科研素质、信息素质等综合素质,以适应目前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21世纪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如何在病案教学中调动小组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如何优化分工合作;学生参加科研创新小组时间较短,课题无法深入延续进行;如何建立多元化教学模式有效评价体系等一系列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努力与优化。今后本校将把工作更加细化和合理化,争取开辟一种适应新世纪检验医学教育的新模式,并将其提升至一个新的水平。
优质医学生论文(通用21篇)篇十一
[摘要]本文阐述了医学电子学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也指出当今医学院校的医学电子学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
提出教学改革应着眼于加强教师医疗知识及增加学生实验与实习。
让学生能从中学到更多医学电子学的相关知识,能够在以后的医疗过程中使用相关仪器时,不仅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自身的素养,为现代医学作更大的贡献。
引言。
医学电子学发展迅速,促进现代医学迅速发展、现代生物医学的仪器日益增多,已成为临床诊断、治疗、护理、康复以及医学基础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手段。
可以说,在今后的年代,不了解《医学电子学》,就不可能掌握现代先进的临床诊疗和科研技术方法。
随着科学的发展及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过程对各种仪器设备的依赖也越来越大,很多医疗手段更是在没有仪器设备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展开。
作为一名当今的医护人员,仅仅只具备单纯的医学知识,已不能够满足现代医疗的要求。
这就不得不要求我们去学习一些相关的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基本结构。
而医学电子学正是一门讲解电子仪器设备工作原理、基本结构的一门学科。
一、医学电子学的介绍。
对于这门学科,研究的人比较少,在网络上及各杂志、期刊上也少相关的研究介绍。
我作为一个从事医学电子学数年的工作者,仅结合自身的一点体会来谈一谈这一门学科。
对于该门学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医学电子学是医学与物理科学相互渗透、交叉的边缘学科,归属于临床医学中的基础学科类。
它的内容包括放大电路、滤波电路、稳压电路的结构、原理、功能及应用。
(二)医学电子学的特点。
医学电子学是临床专业的基础课程,其内容既与医学有关又紧密的联系着物理学。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现代医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仪器设备的发展所带来的,电子仪器在医疗上的应用,目的是为医疗服务的,而过程却又是以电子学为基础的。
2.电子技术的高度发展,并越来越多的引进医学领域,形成电子技术与医学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同时现代医学的迫切需要又促使电子学吸取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学、化学、材料学和系统工程学等方面的成就。
其涉及范围相当广泛。
医学电子学学科的重要任务是给学生传授与医学有关的电子学方面的物理基础、电子电路的原理、结构及功能。
因此学习这门课程需要:
1.掌握本科所阐述的物理学基本理论;。
3.通过实验和实习掌握医学电子学和临床所用仪器设各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提高临床医疗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安全性。
第一,就目前全国各医学院校来看,医学电子学大多只是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没有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各方面条件配备都相当有限。
第二,医学电子学是一门以医疗设备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及操作为主的学科,其中涉及到了许多相关仪器,具有极强的实际操作依赖性。
单纯的理论讲起来空洞、乏力,学生很难理解。
即便理解了,由于没能实际的操作,也难于记牢。
而当今的医疗设备基本都较贵,一台仪器通常动辄几百万,甚至是上千万。
我们不可能把医疗过程中要使用到的所有电子仪器都买来让学生实际操作,就国内而言,基本上还没有哪个医学院校有这样的实力。
所以也就造成了现在的医学电子学大体上还是空洞的理论教学的局面。
实验器材极为缺乏,大多的医学电子学实验室都没有与现代医学发展相对应的电子设备,就连目前所拥有的少量的实验设备也是老旧不堪,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实验的效果。
第三,极少有专业的医学电子学教师。
目前各医学院校的医学电子学教师,大多是专门从事物理这一学科研究的。
而这门学科同时与物理学和医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让老师很难讲解这门课程。
这与老师的师范技能没有任何关系,毕竟物理与医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
第四,学生对这门课程也没有足够的重视。
上课时多有学生在干别的事,而没有认真听讲。
虽然老师也会维持课堂纪律,让尽可能多的人能够认真听讲,但收效甚微,
三、针对以上难点所提出的解决方案。
医学电子学的教学面临着如此之多的困难,想要彻底解决它,在短期内是难以实现的`,本人仅提出一些能稍微使现在的教学改观的浅薄建议:
(一)学校要注重培养医学电子学教师的能力,要给予其学习医学知识的机会,可安排听一些与医学电子学中所要涉及到的医学方面的课程,虽不致精通,但大概的要能懂。
主要还是把专业的物理教师培养起来,而不能用只是单纯的会物理的老师来教这门学科。
(二)要让教师能有机会经常接触各种医用电子设备,能够先搞清楚各仪器设备中的电子电路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
可安排教师到医院或是大型医疗器械公司实习。
(三)对于学生未能见到仪器设备,学起来空洞的问题。
可采取让学生尽可能的去医院或是大型医疗器械公司实习,增加对麻醉设备的了解。
但这种方法操作起来麻烦,有一定的难度。
如果是在经济能力不足不能买大量的新的仪器设备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用稍低价格购买一些较为便宜的二手仪器,用于给学生开设相关的实验课,让学生能有更多机会接触了解这些仪器设备。
(四)学生上课不认真,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这门课程学校本身就不重视,也只是安排成一门选修课程,在绩点中所占比例也少,医学生的课程本来就很多,对他们来讲,医学方面课程显然要比电子学重要;其次,本门课程是属于物理学范畴,众所周知,物理学对于大多数人来讲都是极为难学的;目前实在没有其他更好的解决办法,唯一办法就是,在教师身上下功夫,电子学其实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与我们的生活联系也非常大。
我们的教师可以多与生活联系,能方便学生理解,也能更好的提起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
让他们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四、总结。
综上所述,要教好医学院校中的医学电子学,我们可以从各个方面去努力,虽说困难重重,但也并非没有办法解决。
只要教师用心,学校用心,通过我们共同努力,还是能够较好的完成对医学电子学的教学。
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高等医学人才继续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是我结合自身经验谈的一点体会,望同行专家和老师指正。
[参考文献]。
[1]郑方,范从源,麻醉设备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朱大年,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胡新珉,医学物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程守洙,江永之,普通物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陈仲本,医学电子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优质医学生论文(通用21篇)篇十二
摘要:
在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逻辑性思维的培养尤为必要。首先摒弃和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中不适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元素,不搞题海战术,告诫学生做题在精而不在多,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对同一知识点的题目进行总结。
关键词:
1.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方面生物学贴近生活实际,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虫鼠蛇蚁等都与生物学密切相关,而创新能力培养就是要从身边的事物入手,开发潜在的想象力。另一方面生物学中涉及很多探究性和实验性课题,探究能够使学生积极思考,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具体操作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些都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2.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新课改下新的教育理念,广大教师应该如何转变教学思路,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呢?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说明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
2.1对新知识的认知过程中,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学习新知识时,首先教师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动物的生殖繁衍”时,可以从普遍存在的重男轻女观念入手进行举例,提出胎儿的性别是否只与母亲有关这一课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其次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讨论时间,最好是以小组为单位,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延伸,这时候教师不要急于对学生的讨论结果下定论,充分培养其思维的发散性;最后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枯燥的文字知识转换成图片、动画、视频及其他多媒体形式,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对新知识强烈的求知欲和大脑快速转动的思维活跃度。
2.2巩固旧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联想性思维。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这就要求学生在对旧知识进行复习巩固时,有所思考,有所收获,而并非是对知识简单重复和机械背诵。首先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组建知识框架,把所学基本内容在大脑中回放,及时进行查缺补漏,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反复咀嚼和思考;其次是学生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在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旧知识的记忆,寻找二者间潜在的联系,把所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最后是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争取达到由某一知识点联想到相似的其他知识点的目的,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掌握知识。以期在旧知识的巩固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联想性思维。
2.3新旧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中,培养逻辑性思维。
在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逻辑性思维的培养尤为必要。首先摒弃和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中不适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元素,不搞题海战术,告诫学生做题在精而不在多,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对同一知识点的题目进行总结,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步骤;其次允许学生有与众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只要是逻辑性、合理性的,教师都应该加大鼓励和表扬力度,当然学生之间根据自己的见解相互出题解题同样值得提倡;最后知识点的综合运用同样体现在实验操作中,学生对所学内容灵活掌握的检验标准就是实验做得是否流畅,能否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
优质医学生论文(通用21篇)篇十三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根据自己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反映了个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是衡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因素。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医学生在医学院校学业繁忙,心理压力更大。因此,研究体育锻炼对医学生的幸福感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温州医科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书籍以及百余篇。
优质医学生论文(通用21篇)篇十四
作为一名医学生,学制五年不但很艰苦,而且学习的内容也十分地繁多,即使是一篇专业论文,也是十分具有技术含量的,因为作为医学生将来是要救死扶伤,为他人的生命承担责任的。
x线和ct检查对胸部外伤的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评价x线和ct对胸部外伤的诊断价值,比较二者在肺挫伤、肋骨骨折及肺部并发症诊断中的敏感度和准确程度。方法:对50例胸部外伤患者x线和ct检查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普通x线平片是胸部创伤检查的常规手段[1],而ct对肺挫伤、气胸、皮下气肿等胸部外伤性病变明显优于x线平片;而且,还能发现x线平片显示不佳的纵隔损伤情况。结论:ct能明确创伤病变的部位、性质、程度和范围,能清晰显示x线难以发现的少量积液和积气,能详细了解肺损伤的病理修复、吸收全部过程。
关键词。
胸部外伤x--rayct。
胸部外伤是比较常见的外伤之一。在实习阶段我搜集了50例阳性病人进行分析,探讨常规x线检查及ct检查对胸部外伤的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
50例胸部外伤病人均做常规x线检查,并且加照了ct。伤后有不同程度的胸痛、胸闷、进行性呼吸困难、咳嗽、痰中带血或明显咯血。
常规x线检查采用日本富士cr机,病人采用后前位投照胸片(必要时加照斜位),若病人不能配合,采用仰卧位投照方式;投照条件75~85kv,20mas,均采用滤线栅。在图象存储与传输(pacs)系统上,由两位医师共同完成阅片。
ct检查使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产prospeedsfast全身螺旋ct扫描机,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膈顶,单层或螺旋扫描(对重伤和控制呼吸有困难的患者使用单层扫描),层厚6~10mm,对可疑部位局部进行2~5mm薄层扫描,扫描时间1秒,采用肺窗,纵隔窗观察。在图象存储与传输(pacs)系统上,由两位医师共同完成阅片。
结果。
类型方法。
常规x检查。
ct检查。
肋骨骨折。
48例。
37例。
气胸。
32例。
36例。
胸腔积液。
32例。
35例。
肺挫伤。
32例。
47例。
纵隔血肿。
0例。
7例。
皮下气肿。
40例。
40例。
讨论。
常见的胸部外伤有肋骨骨折,气胸,胸腔积液,肺挫伤,皮下气肿及纵膈血肿等等。其x线及ct表现为:
类型方法。
常规x检查。
ct检查。
肋骨骨折。
肋骨连续性中断,可见透亮线,断端移位。[2]。
肋骨连续性中断,部分肋骨断端错位。[2]。
气胸。
气胸部位高度透亮,且无肺纹理,肺组织被压缩,向肺门处萎陷。
胸腔内极低密度的气体影,位于所在体位的上部,其中无肺纹理,与肺相邻侧可见线状脏层胸膜。
胸腔积液。
少量积液在常规x线检查中难以发现,典型病例立位胸片可见渗液曲线,仰卧位胸片可见肺野透亮度减低,肋膈角模糊。
肺挫伤。
肺间质内的出血和血浆渗出,表现为肺血管纹理粗而轮廓模糊。肺泡内的血液和血浆引起的实变,表现为不规则斑片状及大片的`实变阴影。
可单发或多发片状高密度影,边缘模糊,有的呈大片融合渗出影,可局限在受伤部位,也可弥散于一侧肺野。
纵隔血肿。
少量一般无明显表现,量多时可见对称性纵隔增宽,或局限性软组织影。[4]。
纵膈内积血呈高密度,变换体位,可观察到上述高密度具有流动性。[4]。
皮下气肿。
胸壁软组织可见条状气体影。
胸壁软组织内可见不规则形及条状低密度影。
对多发伤伴有严重胸部创伤的患者,往往伤势较重,x线对其诊断存在局限性,ct对胸腔内的损伤较x线平片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ct明显提高肺挫伤的检出率。高艳等[5]报道,x线平片对肺挫伤的漏诊率为27.5%。ct发现肺挫伤病例中肺组织内大片云雾状阴影,呈磨玻璃样改变,即“面纱征”;肺血管影增浓、增粗且粗细不均。
对肋骨骨折,x线平片的检出率优于ct,本组x线平片显示肋骨骨折48例,ct检出37例,并且ct不能判断骨折的数目、多段及裂隙骨折,x线平片能反映胸廓全貌。
中等量以上的气胸及少量胸量积液,x线平片和ct扫描均能发现。但对于少量气胸,卧位x线平片常不能显示,对位于脊柱旁及心脏前方的气胸,ct明显优于x线平片。
因此,对于多发伤患者,对胸部创伤的诊断,x线平片和ct扫描各有其优越性。但对严重胸部创伤的诊断,传统x线平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ct差,尤其是多发伤患者,往往不能站立位摄片,摄影条件难以控制得当,而且这类病人常常伤势较重,不能来回搬动,快速及时行ct检查,明确病变性质、部位、程度,为挽救危重患者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gao[6]强调,创伤后诊断处理是否及时、准确,往往比伤情本身更影响生存率。
参考文献。
1.程国勤,万向学,周士富,等.胸部创伤的ct影像分析附46例报告[j].实用放射学杂志,,4:227228.
2.李铁一主编现代胸部影像诊断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吴恩惠主审胸部ct诊断图谱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rs,sisofdiseasesofthechest.4thelphia:saunders,6.
5.高艳,陈新晖,徐均超,等.胸部创伤的x线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1792181.
优质医学生论文(通用21篇)篇十五
医科大学生是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医学知识,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都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目标是“到,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1]。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在校医学生包括高职医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培养具有深厚人文思想和高尚道德情操,具有坚实医学专业知识和娴熟操作技能,掌握沟通交流技巧,具备不断学习能力的医学专门人才。
2、高职医学生教育管理难点。
2.1学生入学基础薄弱。
进入高职院校的医学生,生源主体是高中应届毕业生,排在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普通类”的最后一个批次,录取文化分数线较低且逐年下降;也有部分高职医学生是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对口升学学生,一般来说对口生学习了一定的医学专业基础知识,但是他们基本都是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好,基础较薄弱,又没有经过高中强化系统的知识学习,知识结构单一,文化基础相对较弱。而且为了保证生源数量,高职院校往往进行大量补录,补录来的学生高考文化分数低到150分左右。而高职医药类教育开设医用化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高等数学等课程,这些知识的学习需要扎实的文化功底,对于学习起点低、文化基础较薄弱的高职医学生来说,很难听懂和消化,多数学生只能囫囵吞枣,应付考试。学习热情受挫导致其学习积极性降低甚至产生厌学,学习动力不足,使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医学人才的目标难以实现。
2.2生源素质参差不齐。
高职院校的医学生,生源结构复杂多样,除了应届普通高中生外,还有应届职业高中生、中职对口生以及往届高中生,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自起,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河南部分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开始实行自主招生,迫于招生竞争压力,各高职院校再次降低医学生的入学门槛,不管是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普通中专生、职业高中生、技工学校学生,还是正在从事卫生医疗事业的医务人员,甚至是社会上的闲散人员,只要取得当年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资格,都可以参加高职院校的单独招生,这些学生基本都能被录取到高职院校就读。这些文化基础迥异、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走到一起,形成一个个班级,不管是任课教师的教学组织还是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都相当困难。
2.3学生自我约束力差。
良好的纪律是维系学生集体生活和良好教学、学习秩序的有力保障,学校良好纪律的形成除了健全的规章制度和教师家长的管束外,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的自我约束。而多数高职医学生自我约束力较差,大学刚入学时,对新学校不了解和强烈的表现欲驱使他们严格遵守校纪校规,但随着时间推移,升学压力的去除和课余时间的增多,父母老师的外力约束又比高中相对减少,他们思想上开始松懈,慢慢放纵自己,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睡觉、玩手机,下课吸烟、酗酒、泡网吧、打游戏,打架、赌博、考试作弊,在宿舍使用违规电器等违纪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正常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生活。
2.4学生学习专业倾向明显。
医疗服务的理念是以病人为中心,其特有的精确性、严谨性和复杂性,不仅要求医学人才具备坚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还要求具备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生命神圣的道德观、济世救人的仁爱之心等人文素质。而高职院校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把专业技能掌握的好坏、技能证书取得的多少看成是学生就业的敲门砖,对医学生的培养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医学生为了更好的就业更是把学习专业课程作为主要目标,对计算机、思想政治课、大学语文、绘画、书法等人文类课程往往不听课或选择逃课,致使高职医学生总体的人文素质,如环境适应能力、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语言沟通能力、爱心和责任心等人文素质难以提高。
3.1实行目标引导。
高职医学生的年龄大都在17~23岁之间,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育的过渡期,随着其身体形态、机能、心理的日趋发展和完善,高职生反应灵敏、体格健壮、充满青春活力,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等自我意识逐步增强;情绪和情感体念丰富、强烈,但情绪和情感活动比较动荡和易变,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且逆反心理较强;虽然入学文化基础差,在中学时又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但是他们极度关注自我成长,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学业的好坏、同学老师的评价、与他人的关系、社会要求与自身状况的差距等非常敏感,具备“三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因此,医药类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提高其思想觉悟和道德境界。首先,高职院校应针对高职医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确定明确的目标,在入学时就组织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医学生尽快了解自我,整体分析医学专业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明确努力学习的目标。随后,对高职医学生的日常行为和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足够的学分才能升级、毕业,不同学分设置不同的奖惩措施,把遵纪守法、规范行为和参加活动、锻炼提高变为高职生自己的事情,由他们自行决定和选择行为方式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使外在的、教师实施的教育管理转换成学生主体自身的能动活动,使教育管理过程转变为学生自主自觉自律的过程。
3.2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与核心,其管理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内涵式发展以及学校的社会声誉。卫生类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医学生,毕业后往往直接输送到医疗卫生服务的前沿,高职医学生只有具备宽厚的医学基础,较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承担起“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工作职责。但高职医学生淡薄的组织纪律观念、较差的自我控制能力、散漫的`学风和厌学的态度都严重影响了其专业素质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应通过设置适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严格学生管理,“激励机制利用了一种‘诱导因素’,让目标对象为了一定的奖励或荣誉(即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而更为努力地奋斗”。高职院校可将学生日常纪律表现、学习态度、结果等进行定期考核,并与学生评优评先、奖学金、助学金、入党、升留级、毕业挂钩等,以激发其学习的动力,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增强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出人人努力学文化、个个专心练技能、弘扬正气、矫正不良行为的良好氛围,进而培养高职医学生良好的专业素质。
医药类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根本职能之一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要求的高技能医学人才,提高学生人文和科学在内的综合、全面素质成为医学教育的必然。提高高职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主要是通过开设思想政治课、体育课、大学语文等人文类课程,但在高职医学生对人文课程抱有偏见的情况下,仅仅依靠人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很难收到理想效果,还需要利用社会实践环节、校园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教育方式,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大学文化是学校的精神核心,文化核心,是学校育人理念、育人环境的综合体现,它具备思想导向教育功能、熏陶塑造功能、凝聚整合功能、调适激励功能四大功能,这些功能的发挥一方面促进了大学文化的积极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客观推进和巩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成效”。高等职业院校应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依据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管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结合自身的文化传统和专业特色,设计一系列具有情境性、时代性、教育性、愉悦性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汲取人文素养,促使其身心发生积极的变化,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完善自我、亲近自然、联系社会、关爱他人,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从而增强高职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文化底蕴,以及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拓展医学生综合素质。
优质医学生论文(通用21篇)篇十六
本文就多媒体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多媒体教学中存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以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不可替代的教学手段,它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代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水平。
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多种信息同时或交替作用给学习者感官,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使学习更加趣味化、自然化、人性化。
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意义既深且远。
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技术。
近年来,随着对学生实践教学技能的不断加强,理论课学时的不断削减,要求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利用有限的时间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传统教学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老师问,学生答,在课堂中,师生缺乏有效的交流,教师无法准确的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整个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缺乏针对性的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的中心也就是教科书,而且考试主要测试的是教科书上的知识,这导致掌握教科书的程度成了评价学生的惟一尺度。
在课程设计上,一般关注的是结论,未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纳入,教师总是想利用最短的时间将前人的知识经验以最高的效率传递给学生,因此教学内容多为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现成的说明,一切都是现成的,无需学生动手实践就可以将知识快速地储存于自己的大脑。
此种方式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缺少质疑的能力、创新的能力。
在教学资源上,传统教学的资源多局限于书本,课堂的焦点都放于书本知识,单一的平面文字和图片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其学习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在课堂上也容易疲劳,对知识的消化率低。
2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2.1信息容量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使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东西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等客观教学环境的限制,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的事物抽象化,从而使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变得容易;它可以改变教学对象的形象、活动的位置,甚至使学生感知到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表现的东西,更容易使学生理解,有利于加深理解教材的深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2教学生动直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用多媒体教学可将枯燥的文字内容如抽象的名词、药物的作用机理等制作成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图文结合,逐步递进的演示方式。
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信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大大增加课堂有效时间。
教师可利用有效时间,从教材的广度、深度进行挖掘,使教学内容得以延伸、补充及发展,从而扩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同时也能增加课堂互动效果。
2.3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多媒体技术,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做到动静结合。
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学生学得主动,教师教得生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能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以《兽医药理学》中抗球虫药为例,可将书本上的球虫发育过程用图片形式进行讲解,使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整个球虫的发展过程,然后再根据球虫的发生发展过程合理选择药物。
还可配上文字解释和插入视频,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下一步能正确选择药物、合理用药的思维能力。
3应用多媒体技术需注意的问题。
3.1课堂的师生互动变成“人机”互动。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双向互动的,既有知识的传授与反馈,又有思想和情感的交流。
教师要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如何做人,要教会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师应该用充满情感的话语和体态,传达自身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
而多媒体教学中“人”与“机”的交流是单向的,缺乏情感的交流。
学生听的是机器声音,看的是荧屏上的汉字和图像。
教师忙着操作机器,不能深入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
3.2不能让多媒体教学成为完全替代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总结,探索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当前的教学模式不可能脱离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而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
如果一味地追求课堂上的声形并貌,追求知识传授上的“信息量”,最终的结果是:不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把学生搞得顾此失彼,反而会降低课堂效果。
每一个教师的教态、教学语言、板书和应变能力才是最大的财富,只有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效果。
3.3应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要素间的关系。
以上四要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曾提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主动施教的知识灌输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
可见,多媒体教学只是辅助课堂教学,在真正的课堂中仍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们不能否认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优势,但也绝不能过分夸大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总之,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传授知识,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对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要做到该用时用,不该用绝对不用。
用时要做到课件、教材和学生三者的有机融合。
同时,教师也应与时俱进,更新教学观念。
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引入多媒体教学评价机制,并予以及时反馈与交流,以督促教师及时调整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优质医学生论文(通用21篇)篇十七
1.1调查对象的选取。
本次调查以山西省s医科大学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取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300份。收回问卷1173份,有效问卷1095份,有效回收率为84.2%。其中男生占45.6%,女生占54.4%;一年级学生占15.4%,二年级学生占17.3%,三年级学生占17.7%,四年级学生占18.4%,五年级学生占31.2%(由于五年级临床实习的学生较多所以相应的比例较大)。调查对象的专业选取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专业(占43.6%)、麻醉学专业(占23.7%)和医学影像专业(占18.6%)。为了保证样本的普遍性,对药学、公共卫生管理等医学相关专业(占14.1%)的学生也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的专业分布能集中有效地体现出样本的医学特性,同时,调查样本数量占总体数量的50.0%以上,能有效代表s医科大学的总体情况。
1.2调查方法。
本研究将网络影响下医学生的医德教育状况分成30个项目。主要围绕:当前学生的上网情况及对医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当前医学生对医德的认识和医德教育现状;校园网络建设对医德教育的影响这三个维度进行调查。
2调查数据与分析。
第一,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比较强,而且上网条件日益便利,学生每天都通过手机或笔记本电脑上网浏览网页,并将其作为他们每天必做的一项事务。学生的上网时间大多集中在中午和晚上的课余时间占58.9%,42.6%的学生全天合计上网时间在3个小时左右,利用上课时间上网和全天上网时长超过5个小时的学生分别占17.49%和20.5%。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能够较为合理地掌握上网时间,但是仍有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上网时间过长,尤其是在上课和自习时间上网,影响上课和学习,甚至有些学生存在沉迷网络的现象。第二,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多元化网络信息普遍持相信态度,而且缺乏对有价值信息的甄别和筛选。学生对网上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考虑的很少,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网上信息基本都是真实的,见表2。第三,大多数学生对网上的不良信息能够做到自觉回避,但仍有一部分学生浏览过不良网站,甚至有些学生上传过不良信息,见表3。
2.2医学生对医德教育的.认识程度和医德教育状况。
第一,大多数医学生能够认识到医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对什么是医德教育和医德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医学生对“医德教育”的概念和内容了解的不够全面。另外,学生们没有真正了解医德教育的目的,也没有正确认识到医德教育的意义所在,见表4、表5。第二,学生们普遍认为医患矛盾突出与医德医风的教育与引导不足有着直接关系。学生们认为当前社会的医德医风总体较好,但医患矛盾突出的主要原因仍是医生的职业道德滑坡,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医德教育不足有很大关系,见表6。第三,当前医学生课程中都设有医德教育的相关内容,但学生对医德教育的满意度偏低,学校对医德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见表7。
2.3当前校园网络建设情况与网络医德教育现状。
学生不能自觉有效利用校园网络资源(见表8),校园网的教育功能被大大削弱。校园网站中缺乏思想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更缺乏关于医德教育的相关专题(见表9)。学生们对运用校园网络进行医德教育的需求较为强烈(见表10),但网络上关于医德医风方面的负面信息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医德教育的社会舆论环境较差。
3对策建议。
3.1讨论。
根据调查结果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日益增强,网络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改变也越来越明显。“这些改变,一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作为‘意见领袖’的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使得他们的主体权威受到了质疑和挑战”[1]。由于学生的自控能力和道德判断力较弱,学校又缺乏对学生上网行为的有效规范和正确引导,很容易使学生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其次,学生对当前社会医患矛盾日益突出和医生道德水平明显滑坡等现象比较关注,并能由此认识到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重要性,但对医德教育内涵的理解存在偏差,对医德教育的意义认识得不够深入;第三,学生对接受系统而全面的医德教育表现得较为期待,但现有的医德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网络化社会的需要。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医德教育向着更加系统化、全面化的方向发展。
3.2对策及建议。
第一,加强对学生上网行为的规范,正确引导学生有效利用新型网络媒体,为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创造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学校在思想导向上,要坚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培养学生自觉规避网络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自觉辨析和剔除负面的、不真实的言论,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在生活引导上,学校要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规范学生的上网时间,优化上网环境,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使用网络的良好习惯,使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良师益友而不是休闲娱乐的消遣工具。
第二,增强学生对医德教育重要性的理解。将医德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为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提供有效的道德实践平台。在医德教育认知方面,学校要通过让医学生了解自己将来所从事的医疗卫生事业的神圣性和特殊性,从中认识到医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效的道德认知,为道德情感和信念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在医德教育实践方面,学校要将课堂教学与专业实习相结合,在临床实践中“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复杂的医德现象”[2]。结合这些现象,将抽象的道德概念具体化,运用所掌握的医德理论,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通过医德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为进一步形成高尚的医德品质和崇高的敬业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加强校园网络的规范管理和有效利用,运用校园网作为医德教育的有效手段,为医德教育创建全新的教育模式。由于校园网具有可控性强、易于监管的特点,可以在校园网中开设bbs论坛、sns社区、微博论坛以及微信平台。在引导学生进行平等、自由交流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发挥好学校媒体作为主流话语阵地的影响力的作用”[3]。在医德教育理论教学方面,学校可以在校园网中开设医德教育网络课堂以及网络精品课程,这样不仅可以传授医德理论知识,而且可以通过远程网络与知名专家教授进行互动交流。在医德教育辅助教学方面,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设医德模范事迹专栏,通过文字介绍和网络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先进事迹,并针对某一道德行为进行公开评论,培养学生的道德评判能力,从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
优质医学生论文(通用21篇)篇十八
双语教学(bilingualteaching)是指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以外文原版教材(一般为英文)为基础,采用母语和外语(主要指英语)两种语言同步授课的一种教学模式[1]。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国际科技交流的通用语言――英语,逐渐成为获取知识的重要工具以及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
在医学领域中,新的研究成果大部分都以英文的形式发表,所以英文文献和科研成果在医学工作、科研交流中都不可避免需要接触到,因此要更好地掌握医学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英文交流能力。
然而目前我国医学工作者中外语基础参差不齐,这一点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医学在我国的发展,所以有必要从医学工作者的后备军――医学生开始,将英语和医学专业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
因此医学双语教学就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医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并能熟练查阅相关的英语专业书籍和文献,为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教育部时,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生物医学等专业在3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要达到所开课程的5%~10%[2]。
病理学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一座桥梁,因此开展病理学的双语教学十分必要。
目前,作为教育部所提倡的教学方法,医学课程的双语教学在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中已陆续开展。
但在二本医学院校中,病理学课程的双语教学,尚处在探索阶性阶段,在整个双语教学中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双语教学师资配备不足,比如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等。
为适应教学发展,西安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首先选择了英语基础较好的医学英语专业,从开始开展医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尝试,英语专业学生有着相对扎实的英语基础,将来主要在卫生、教育、科研、新闻出版等部门从事医学专业的翻译、研究、教学、写作等。
我们病理学教学团队是陕西省省级教学团队,所承担的病理学课程是陕西省省级精品课程,在近几年的病理学双语教学实践和探索工作过程中,我们整个教学团队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学模式、方法、教材、师资培养等方面获得了一些心得和体会,将为今后的病理学双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1病理学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
病理学双语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通过英语的思维习惯来正确地理解病理学的专业知识,最终让学生能够运用英语进行病理学专业的表达、交流。
通过病理学双语教学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的基础上提高专业英语的水平,并能阅读相关的英文病理学书籍和文献,为将来的医学工作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如果简单地把双语教学等同于专业外语教学,就会背离双语教学的初衷,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对病理学课程学习的热情[3],因此随着双语教学开展的进行,需要教师来不断地依据学生的阶段性反馈及时修改和调整教学目标。
2病理学双语教学中英语所占比重。
在病理学双语教学进行之前,我们首先通过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了摸底,根据每一级学生英语水平的具体情况,再来确定双语教学中英语所占比重。
医学英语专业的学生本身医学课程的基础就比较薄弱,再加之病理学专业词汇又相对复杂,所以如果在教学中加入了过多的英语,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甚至还会引起学生对病理学课程的反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按照学生的英语和专业课基础,以及学生在教学中的反馈来选择双语课程中合适的英文比例[4]。
我们结合对历届学生的调查和摸底,发现在我校病理学课程双语教学中英语所占的比例以控制在20%~30%为宜。
3病理学双语教学模式中的问题和对策。
我们教学团队在病理学双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感受不少的挑战和难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学生面临的语言障碍和双语师资的缺乏[5-6],我们教学团队成员经过讨论、交流,以及和学生间的多次座谈、沟通,有如下的心得和体会:
3.1普通医学高等院校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医学专业基础参差不齐。
学生是双语教学模式的主体,他们的英语水平和对双语课程的接受程度是决定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在双语教学实施之前,很有必要对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情况和英语基础(如大学英语四级通过情况)进行调查。
先掌握学生的基础,以便在后续教学中采取合适的教学模式及策略。
在普通医学本科院校中,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弱。
而病理学又是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中的桥梁课程,因此学生在前期学习中医学知识的储备对后续的双语教学影响很大。
如果一方面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另一方面对病理学课程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有限,那么病理学双语教学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和学生沟通、交流,尽快地接受学生的反馈,及时对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
3.1.1首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影响病理学双语教学效果的,不仅仅是学生扎实的英语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在病理学双语教学模式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病理学双语教学开展之前,我们首先要统一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必须正确认识到关于本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帮助学生着眼未来,充分认识到双语教学是医学教育的必然趋势,不要对双语教学产生反感和畏难情绪,并且鼓励学生要克服一切困难,积极参与到双语教学中来。
3.1.2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病理学英文文献和资料查阅病理学相关英文资料,这是双语教学模式的最好实践,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英语病理学词汇有更深刻的记忆,另一方面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深造中查阅文献打好基础。
另外文献中的新知识和新信息,也会增强学生对病理学双语教学的兴趣。
3.1.3在病理学双语授课中应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案在病理学双语教学开始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记重要的病理学词汇,在实验课绘图作业中要求用英文进行旁注;在学生应逐渐适应以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查阅相关英文文献或病案;最后,就可以在双语教学中引入临床病理讨论中,就可以分小组选代表制作ppt,尝试使用英语进行简单的病案分析。
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双语教学,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直接用英语来回答专业问题,还可以布置让学生来做每章节的英文小结。
3.1.4学校可以考虑开设“卓越班”实施双语教学在医学教育中双语教学模式的展开并不应该只局限于某几门课程,而应该贯穿整个基础、临床和实习课程中,只有保证双语教学延续性和连贯性,才能真正营造出浓厚的双语教学氛围,真正做到加强医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
在普通的医学本科院校中多数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而且,医学课程若使用双语模式则需要相对较多的课时[7],另外,如果采用双语授课模式来讲授所有医学课程,学生整个在校学习时间也需相应延长。
优质医学生论文(通用21篇)篇十九
很长时间以来,西方医学占据了世界医学的领地,而博大精深的中医已经淡淡被人们遗忘。怎么才能让中医学再次走进世界人民的眼中,变成世界医学的潮流,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很多的医学和生物科学工作人员所面临和解决的刻不容缓的问题。最近几年来生物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生命科学技术学方面的思路和方法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此情况下一些以综合技术为特点的学科正在不知不觉的兴起。而这些学科的兴起和发展不但能证明中医学的科学性,而且还能说明中医学的发展具有时代的潮流性,这些就能为我国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然而我们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让中医学与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相结合,这样就能为中医学实现现代化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与契机。本文将从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出发,提出对中医学发展的新的见解,并对这一见解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做出相应的探讨。
通过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会发现,生命科学技术能够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他们之间已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生命科学技术成了中医学发展的推动力。即使是这样,我国中医学的发展也要遭遇一个瓶颈期,因为很长时间以来,阻碍中医学发展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为了保证我国中医学的发展,我们必须在生命科学技术上找到一个发展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是我们发展中医学的关键,那么这个突破口包含几个方面的意思呢?我认为其一是,中医中症状的科学解释。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的精髓之所在。而所谓的辨证就是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段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过中医学的思维,以辨明疾病的原因。诊治的时候,我们要着眼于症状。因此,中医学的症状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所以中医症状理论研究作为中医学发展现代化的突破口是理所当然的。其二是,药剂作用机理的研究。药方和药剂是中医用于临床防治疾病的形式和手段,药房和药剂本质就是阐明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所以我们如果想要揭示他隐藏的科学内涵,我们可以要对症状进行规范化的研究,并把对它的描述由定性变成定量。为了能做到这些,我们可以围绕中医学上望、闻、问、切的手段和方法所能获得的资料,建立一个可以定量检验的数学模型,为症状的科学内涵的研究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按照这样的说法,我们确定生命科学技术的分析思路是把症状作为机体的一种异常功能状态,不应该奢望在解剖学上找到相对应的组织、器官,而应该在基因组、蛋白质组、细胞组等上寻找其具体的'功能网络。而且我们还要在阐释具体功能网络时,不仅要有反映患者症状和体征的研究,而且还要有反映患者心理状态与遗传背影的相关信息。做到这些基本上就能全方位阐释症状的本质。
通过上述我们一系列的分析,我们基本上就能得出中医学现代化的实施策略。第一,我们要找出和完善一个能快速而高效的提取和分离中草药里化学成分的方法和思路。比如,我们可以利用lc-ms、gc-ms等技术来建立一个中药成分的代谢产物组,来科学地解释中医中中药复方药效的物质基础,为日后的中医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第二,我们还要找到和完善一个能够适合中医药物的筛选方法。现实中由于中草药的成分比较复杂,并且是它里面的多种成分发挥药效,所以,用对西药筛选的方法难以完成对中药的筛选。我们需要从生命科学技术出发,找出一个从细胞、器官及整体水平上进行药物筛选的方法。
4、结语。
在上个世纪我们对中医学的研究还停留在用西医的方法和手段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用单纯的西医理论来诠释中医显得有些片面,所以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对中医的现代化发展研究并没有突破。而事实上,中西医只是在用不同的方面研究生命活动的规律,他们互相影响,都是我们医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想让我国的中医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它必须与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相结合。我们相信,我们的中医学只有按照这种思路发展,它才能走出国门,在世界医学史上大放异彩。
优质医学生论文(通用21篇)篇二十
目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大部分院校仍然采取“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模式,专业基础-专业理论-专业实习3个环节分段式学习,使得知识结构不紧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相脱节,往往在后期临床学习过程中忘了前面的基础知识,不利于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影响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代医生培养的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医学-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转变,要求1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还必须具备综合分析问题、团队合作、良好的沟通能力、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等多方面的技能。因此,“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实践”的三早模式越来越成为国内大多数院校提倡的教学模式。
消化内科作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常见疾病如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急性胰腺炎等在诊断治疗上各有特点[1]。同时又有部分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肝癌、胰腺癌等具有发病隐匿、不被重视、发现时往往已导致严重后果等问题。近年来,胶囊内镜、超声内镜、共聚焦内镜、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等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使得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学生在短暂的实习阶段想要完全掌握所有内容难度非常大。因此,鼓励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从学生刚入校开始就让学生对消化内科疾病有初步的印象,在相关课程介绍中采用问题导向式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案例式教学(casebasedlearning,cbl)、互动式学习、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结合[2],为实习提供良好的基础、为日后成为专业的消化内科医生显得尤为重要。
1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
为了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真正树立起对未来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理想,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从大一接触最基础的医学知识开始,就在部分专业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先让学生接触与消化系统疾病有关、激发学生兴趣的.临床案例,如“为什么会呕吐?”、“解大便怎么都是血?”等生活中常见的案例,模拟案例的发生(部分学生还根据案例拍成短片),侧重学生在尚未接触到诊断学、消化内科这些临床学科之前就对消化内科的案例有初步的认识,能利用已经学习的解剖、生理等基础知识为根基,通过大量文献的查阅初步分析疾病的常见症状及简单的治疗措施。该阶段的案例选择往往症状典型,与生活关联密切,容易诊断,对症治疗效果好,如大量饮酒导致的急性胃炎等。
学生进入大二、大三阶段,已经开始学习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等相关学科,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病因、诱因等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升华案例的层次,将案例设计得更加复杂化,迷惑化,案例的展示分层次出现,首先给学生提供的是一些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的临床表现,如胸前区疼痛(既有可能是食管炎,也有可能是心绞痛)。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学会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在后续提供的资料中通过各种检查手段帮助疾病的确诊。在案例的后期陈述中,药物的治疗及其它介入性治疗手段还要注意可能引起的副作用,让学生能认识到治疗过程中需要结合患者的自身情况,采用“因人而异,因病而异”的个体化治疗,同时引入社会伦理问题、医患关系等相关治疗,更真实地模拟临床实际情况,让学生将自己作为一名真正的医生对“假象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针对性治疗等,对临床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
2实习教学与案例教学。
医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十分紧密的科学[3],实习教学在其教学活动中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是医学生向临床医师转换的重要环节。进入实习阶段,学生经过前期几轮的案例培训已对消化内科疾病有了较清晰的认识,该阶段更加强调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案例是消化内科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利用案例教学是一个很好的辅助手段。在消化内科专业理论教学内容的讲述中,我们注重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平台等手段,讲述疾病的过程中,重视典型图片、视频、典型案例的应用,此时案例的选择直接取自临床病例,紧接着的实习过程学生直接接触该患者,让学生更有真实感,同时利用各大医学院校网站及国外优秀医学网站如国际临床网(cliniwebinternational)、医学世界检索(medicalworldsearch)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诊疗技术和科研进展[4],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在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主动学习、与教师互动讨论、团队协作,为患者制定以患者为中心、站在患者角度的、综合患者的病情、精神状态、经济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较为合理的治疗方案,并为其后续治疗和随访提出指导意见。当今社会医患关系问题尖锐、复杂化,实习过程中带教老师以身传教,教会学生首先将“患者”当做“人”来对待,而不是“病”来治疗,治疗方案的制定因人而异,对症治疗的同时正确处理好医患关系,缓解患者压力,争取让患者身心都能满意。当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毕竟临床经验还不丰富,考虑问题往往会简单化、理想化,处理医患关系可能会出现极端化表现,带教老师要在肯定学生的同时对其方案做出调整,使之适用于患者个体。
通过刚入医学院校典型案例的接触,至中期阶段复杂化案例的适应,至实习阶段真实案例的应用,我校医学生经过几轮次地紧紧围绕案例的学习模式,明显提高了他们对消化内科知识的掌握,带着强烈的兴趣,在真实的使命感、责任感的驱动下,既掌握了消化内科的相关基础知识,又能做到理论结合实际,早期接触患者,早期以医生的状态融入临床工作中,为日后早日进入临床第一线打下扎实的根基。
3对消化内科相关教师的要求。
当然,案例全程贯穿于消化内科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对消化内科相关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前期的教学过程中,基础学科的教师临床经验缺乏,往往更侧重于理论教学。后期的实习过程中,因带教老师临床医疗工作繁忙,带教老师常常不固定,容易出现课前准备不足、缺乏周密的教学计划等问题,很难保证较高的带教效果和质量。因此要求基础学科教师与临床医生多接触,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临床常见病例能结合理论提出一定的诊断、治疗措施。临床带教老师要紧密跟踪相关学科专业前沿知识和最新技术手段,能将最新的消化内科专业知识教授给学生,同时注重人文精神与专业知识的结合[5],让学生真正学有所成,为日后成为一名造福于人类的合格医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优质医学生论文(通用21篇)篇二十一
光阴荏苒,转眼八年,不知不觉来到毕业时节。回首在华中科技大学这八年学习和成长时光,情景往事,历历在目,有追求梦想的虔诚执着,有追赶目标时的通宵达旦,有面对困难时的坚忍不屈,有初次尝试时的新奇,有满怀收获时的喜悦,当然也有迷惘无奈时的痛苦,也有错过失去时的遗憾。自八年前踏入学府校门到即将离别,从化学系到第一临床学院,从武昌新屋熊到汉口航空路,一路走来,心中感概万千,有那么多关心、指导和帮助过我的人,有那么多值得我尊敬和感谢的人,认识他们是我一生的财富。
首先感谢生我养我的父母,没有您们含辛茹苦为我创造条件,没有您们在背后默默支持我,没有您们一如既往的相信我和鼓励我,就不会有我的今天。感谢我的恩师刘承云教授在我进老年病科一年半的时间里,给予我的关心、指导、信任和帮助。刘承云教授高尚的医德医风,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平易近人、谦和低调、耐心负责、严谨务实的为人处事品格永远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感谢母校华中科技大学,是您给予了我们八年制最一流的学习的平台、师资条件,更重要的是您给我们“华中科技大学学子”品牌和自信。感谢化学系、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及武汉协和医院的老师们,是您们传授我知识,教授我技能。感谢我的辅导员朱雪琴老师,周觉民老师,刘亚玲教授对我的关心和辅导。感谢我临床见习和实习的指导老师,他们是内分泌科吴汉妮教授,心内科廖玉华教授,消化内科陈婕教授,胃肠外科刘俊教授,儿科金润铭教授,老年病科王朝晖教授、柯琴梅教授。
感谢协和医院老年病科彭雯教授、戚本玲教授、何平教授、刘通顺教授,桂慧华老师、戴红梅老师、陈丽霞老师等为我科室学习提供的帮助。感谢陈星霖师姐、雷映红师姐、左培媛师姐、刘雨薇师姐在科研设计、科研思维、数据处理方面的耐心指导和帮助。
感谢相处八年的室友彭明刚博士,李季博士和牛毅博士,感谢你们对我生活上的热情照顾。最后,感谢参加我毕业答辩的各位评委,感谢您对我的点评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