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指在特定主题、特定领域内较为优秀和典型的样本文章,它可以作为学习和参考的对象,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专业送元二使安西听课反思(模板15篇)篇一
就这样,时间一点一点地从指尖溜走,转正课《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转眼,已经工作一年半了。从新教师见面课,到汇报课,再到如今的转正课,细心回味,自己随着公开课的名称的变化,也正在慢慢地变化。
本次公开课,我讲的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是一首送别诗,要把感情融入诗中,才能使学生在感情渲染的过程中,感受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经过课平时的认真练习、课前的充分准备,以及孩子们的积极配合,本次公开课较之前两次有所提高和进步,由此,我得到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公开课就是平时课堂的一种呈现。以前误解公开课要设计得尽量新颖,放音乐,放视频就会是一节成功的课。其实不然,现在意识到公开课不但要注重整体把握课堂设计,还要注意关注细节。而细节则是平时的一种积淀。鲍校长说我这次有进步,语言更加平实亲近学生了,自身内涵得到提高了,课堂设计也更加贴近学生了,很好。我知道这是一种鼓励,其实我做的还不够。但是,反思这一年的教学,经过校长的几次点播,我真的从这些方面注意了,这就是我的收获。
其次,在教中学并成长,教学反思《转正课《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礼记·学记》中说“教学相长也”,大学时是在背,而现在是在亲身受教。在工作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这句话被反复地验证。这次公开课,由于客观原因我没有找人指导,只是自己在一次又一次的试讲中不断改进,发现不足,以求更好。是孩子们的反应给了我新的思路,更好的讲解方法,使得我前行,进步。
但是,通过这次转正课我也发现了自己很多不足:
首先,在课堂设置方面,没有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兴趣,导致到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不好,气氛不活跃。
其次,问题设置上,有的问题没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如在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的时候,本来这首诗很短,应该在学生在充分想象离别场面的过程中,感受诗人与朋友离别的浓厚情感。但是由于课程设置,这节课只是让学生通过《阳关三叠》的音乐,感受离别的悲伤之情了,以后应该注意。
再次,知识传授有漏点。这首诗之所以被人们广为传颂是因为它动人心弦的感人情怀,而这首诗最能传达这种情感的地方在于“吟”“唱”之间,而不是单单的朗读。但是,本节课我在介绍诗歌的过程中没有对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导致这个知识点被遗漏。
在学习中改进,在改进中不断成长,我享受于其中,同时也感动于其中。感谢鲍校长的悉心指导,从新教师见面课到转正课,领导给了我很多直接的指导,使我获益匪浅;感谢我的学生使我在课上能够更加自如,在教中学到新的知识,收获经验。
专业送元二使安西听课反思(模板15篇)篇二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古诗改编。
清晨,渭城下了一场小雨。雨丝儿在空中飘啊飘,好像一根根牛毛,笼罩着整个大地,十分迷蒙,犹如人间仙境。
旅店旁的棵棵柳树是那么柔软,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地上的花儿密密麻麻,都十分艳丽。迎春花欣然怒放,粉红色的桃花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躲在绿叶丛中,露出一点儿涂了胭脂的小脸蛋。绿油油的小草从泥土中探出了它那尖尖的头。小燕子带着剪刀似的尾巴从南方飞回来了,它是那么活泼可爱。
“王兄,请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元二端着这杯酒对王维说。
王维说:“好,仁兄,请你也喝尽这杯酒。”
元二喝下了这杯酒。
这是,旅店外的马中蹄声响起了。
王维含着泪水对元二依依不舍地说:“再喝一杯吧,仁兄,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元二说:“没办法,谁让这是皇帝的命令呢?再见了。”
王维说:“再见了,仁兄,一路保重啊!”
他们俩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专业送元二使安西听课反思(模板15篇)篇三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动于高适与董大知己相别的感人情景,今天,让我们再走进清雨纷纷的渭城,领悟王维的送别情怀。(板书课题。)。
开头的设计实际上就是为了后来引导学生感悟两首诗的异同作了一个铺垫,同时也试图创设一种情景,帮助学生快速的进入别离的情绪。
二、以读促悟,探究新知。
1、课题入手解题析意:
师:同学们和老师轻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明白了什么?(生回答。)。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诗的题目已经让我们获得如此多的信息,那诗的正文一定更值得我们去挖掘。现在请同学们初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生读文。)。
师:好,同学们,我相信大家对诗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谁能说一说?(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概括领悟能力之强令老师折服,现在请同学们想想朋友送别时心情会如何呢?谁愿意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学生读文,并互相进行点评。并齐读。)。
3、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有感染力,如果我们想真正读出诗人的情怀,那只有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文的具体意思,现在请同学们由字到句再到篇的分析一下诗文意思。(学生自学后有不懂的地方进行小组讨论,进行汇报。)。
4、以情感人挖掘精髓:
师:有了理论支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一定更声情并茂,谁愿意读一下?喜欢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生自愿读文。)。
师:再读诗文,你对诗或者是诗人与元二之间的情谊有什么更深的感悟么?(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回答。)。
此环节有太多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比如在设计上作到了从题目入手,带着目的去读,每一次读都有一定的任务,使学生从课的开始便保持着一种阅读期待,直到课程的结束。尤其是在分析诗句意思的环节,更是能够让学生从字到句,由句及篇的进行分析。除了在设计上自认经高老师指导后有了一定的进步外,在学生的表现中我更是体会到了什么是惊喜:首先学生能够认真的倾听别人的谈话内容了,并且能够针对其发言内容补充谈的不够具体全面的地方,尤其是有的同学还能够根据他人的发言激发自己的全新体验,听来让人耳目一新,像杨爽同学对“渭城朝雨悒轻尘”一句独特的理解,充满了儿童的天真,又充满那种儿童对友谊的珍重。
当然,在本环节中也有着有待加强的地方,比如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变换一下小组发言人,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感受成功的机会。
三、对比探究,拓展研读。
师:同学们,你有过和亲人、朋友离别的经历么?当时是怎样的情景啊?(学生回答。)。
学生分析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试着通过朗读来表现不同。
这一环节的处理正如胜利小学冯老师所说,如果能够找两名同学分别诠释不同的诗,区分的效果会更好。
师:五千年的文明沉淀下多少绚烂的文化,古诗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万古流传,单是送别这一种主题,就留下多少名篇佳句啊,你知道哪些送别诗愿意和同学们分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或者学以至用也用送别诗中的佳句送予离别的亲朋表达自己的感情。
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送别诗,更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
四、总结升华,情为心声。
以情为结,让学生明白只要心中有情,一切都会很美好。
专业送元二使安西听课反思(模板15篇)篇四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很多诗人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以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而根据此诗谱成的古曲《阳关三叠》,更是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正是怀着这份对“渭城”的向往,这份对“阳关”的憧憬,我和孩子们相携走近了她,进行了穿越时空的“对话”。
我在教学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1、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走近作者,理解诗题。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谈到了相关的内容。如,对王维了解了哪些?“元二”:姓元,在家里排行老二,朋友睨称他元二。
2、一改以往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的方法,让学生在老师深情的诵读声和《阳关三叠》的旋律中想象诗中的那些画面。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了完整的诗歌画面。虽说打乱了诗句顺序,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从而感知诗的意境。
3、合理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当时阳关以西、安西的状况。处于河西走廊尽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从而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专业送元二使安西听课反思(模板15篇)篇五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古诗如一幅幅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学习,去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种味。在教学中,我在两个方面有所注重。
在理解诗题时,我估计学生在了解安西这个地方会遇到困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
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两行时,我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去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哪些自然景物?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在这清新明丽的春景中,诗人却要送走自己的好友,他的内心又会是怎样的呢?这样,为体会诗人的情感做了铺垫。
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行时,我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与元二分别时会说些什么话,一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通过反复诵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使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到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
一堂课下来,我需要改进的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努力提高个人文化素质。本人缺乏深厚的文化功底,授课老师需对文本做出精准的解读,同时古诗需挖掘的知识点很多,需要授课老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这一切对于目前的我来说,都是很难达到的。今后要多看书多思考,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二、努力增强教师的语言魅力。这首离别诗要让学生入情入境,首先老师得通过自身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中。从这节课看,我的语言平铺直叙,缺乏激情和真情,别说打动学生,甚至连自己都没打动。
三、努力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每个班的学生情况是不一样的,应针对学情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总有走教案之嫌,似乎在寻找适合我教案的学生。“两环四步疑探式”教学模式用起来还是显得生硬,主要是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还需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多读书多思考,努力提高个人素质,争取获得实实在在的进步。
专业送元二使安西听课反思(模板15篇)篇六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动于高适与董大知己相别的感人情景,今天,让我们再走进清雨纷纷的渭城,领悟王维的送别情怀。
(板书课题)。
二、以读促悟,探究新知。
1、课题入手解题析意。
师:同学们和老师轻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明白了什么?
生回答。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生读文。
师:好,同学们,我相信大家对诗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谁能说一说?
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学生读文,并互相进行点评。并齐读。
3、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有感染力,如果我们想真正读出诗人的情怀,那只有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文的具体意思,现在请同学们由字到句再到篇的分析一下诗文意思。
学生自学后有不懂的地方进行小组讨论。
进行汇报。
4、以情感人挖掘精髓。
师:有了理论支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一定更声情并茂,谁愿意读一下?喜欢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生自愿读文。
师:再读诗文,你对诗或者是诗人与元二之间的情谊有什么更深的感悟么?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回答。
三、对比探究,拓展研读。
师:同学们,你有过和亲人、朋友离别的经历么?当时是怎样的情景啊?
学生回答。
学生分析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试着通过朗读来表现不同。
师:五千年的文明沉淀下多少绚烂的文化,古诗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万古流传,单是送别这一种主题,就留下多少名篇佳句啊,你知道哪些送别诗愿意和同学们分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或者学以至用也用送别诗中的佳句送予离别的亲朋表达自己的感情。
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送别诗,更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
四、总结升华,情为心声。
以情为结,让学生明白只要心中有情,一切都会很美好。
专业送元二使安西听课反思(模板15篇)篇七
昨天在学校上了一节录像课《送元二使安西》,自我感觉糟糕透了,现将失误与不足反思如下:
一、这是一首王维的典型的送别诗,我在教学中希图通过本诗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初步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作品特点有初步的感受。于是我设计采用情景教学法和朗读法进行感悟体会。可课堂中却没有讲学生带入离别情境中,更未能让学生体会到王维与元二之间的.离愁别绪,因此朗读很不到位,原因主要有:一是学生的生活与唐代的生活距离远,现在离别了,过几天还会再见面,或者可以写信,或者可以打电话,甚至可以上网视频聊天,离别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件值得伤感的事情,因此对于两位好朋友那种依依惜别之情是难以理解的,但我课前没有预设到这一点,致使学生出现用歌声”我在这儿等着你回来,等着你回来”的让我始料未及的表达,也有“一路顺风,半路失踪”的戏言出现。“遇事不得,反求诸己”,与其说是学生的不够严肃,不如说是自己的备课出现疏漏。如果我能通过地图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渭城到安西之间的距离,通过语言、图片让他们感受到阳关以西满目荒凉的景象,知道古代没有现在这样发达的交通工具和通讯设施,他们一别就会是三年五载,一别就可能是十年八年,一别就可能是永远……也许学生就不会出现那样的问题了。没能将学生带入诗歌情境算是此课最大的不足。
二、课件出现问题也是我自己的原因,“电脑操作不熟真可怕”,这是我最真切的体会,尽管我在课前做了调整,但不同的办公软件,不同的版本仍让我措手不及。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学好电脑,用好电脑,让它成为我的工作、学习好帮手。
专业送元二使安西听课反思(模板15篇)篇八
俗话说:“不学诗,无以言。”没有诗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在我们这个忽略古文化传播的时代,古诗正随着一些时尚名词的诞生,而渐渐被人们所遗忘。庆幸的是,课改后的语文教材更注重了古诗词的教学,可见,读诗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很重要。
第一次把古诗作为公开课进行教学,是在2006年。当时有很多老师劝我,说古诗教学的难度很大,教学中的这个“度”很难把握,可我仍向“虎山”行了。2007年,当我再一次接到古诗赛讲的通知时,很高兴在古诗教学中,自己提前进行了尝试。几番斟酌之后,我终于将目标锁定在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上。
教材安排《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为一课,所以备课时,无形中,便将两首古诗进行了对比:其作者都是唐代的;都属于送别诗;前者诗人送友人去的是一个繁华的地方——扬州,以目相送;后者诗人送友人去的是一个荒凉的地方——安西,以酒相送。鉴于此,我把《送元二使安西》的基调定在悲凉上,课件中也制作了大量安西荒芜的图片。第一次试讲后,教研室的冯老师和郭老师,就这个问题,提出异议。我又陷入了苦思中。查阅大量资料后,我了解到当时唐朝非常强大,很多国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被派去出使的人,都以此为荣。这样,有了对文本外的解读后,就把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定为既兴奋又伤感,兴奋的是有为国家效力的机会,伤感的是要面临与家人、朋友的离别。
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此时主客彼此可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离别饮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总不免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是这一斟一酌,情意却格外重。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两人对饮,一杯又一杯,主人总觉得似未尽意,总是劝客人再饮一杯。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课堂结尾在高老师的帮助下也进行了精心的修改,她建议我在结尾处,把那种离别的感情延续下来,进行升华。记得在介休,正准备结束这堂课时,一个女孩对我说:“老师,现在我都想哭了。”是啊,那种不舍,那种依依惜别之情,不仅是在王维和元二,也在我和孩子们之间蔓延。事实证明,这种思路处理结尾真是妙笔生花。
回顾次这备课的过程,一次次教学设计,一次次试讲,一次次推翻,一次次再来......不但给本校的四年级学生都讲了,在高老师的陪同下,还去了外校借学生讲课,前前后后一共备了六次课,用了5个班的学生,其间,得到了许多同事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高老师,今天想到一个好的导入方式,会迫不及待地告诉我,明天想到一个过渡语,会不厌其烦地帮我修改课稿。人们都说讲公开课,是一见非常劳心的事,确实如此,可在这备课的过程当中,我也成长了不少。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过:“公开课是我成长最好的熔炉,上公开课相当于公共演出,准备演出的过程,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是很好的锤炼。”每一次公开课后,都会有新的收获,而把这些收获和经验积累起来,那会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啊!
我很喜欢的于永正老师说,一个老师如果每学期都能上一节公开课,那带给他的收获是无穷的。当然,这其中的艰辛也时常让人胆怯。我想,这就是痛并快乐着吧!
专业送元二使安西听课反思(模板15篇)篇九
诗歌以凝练的语言记录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因此,诗歌中常留下空白之处,给人想象的时空。
想象并非凭空而来,想象依托的是文本。把诗中语言想象成一幅幅现实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想象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种味。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做到品读诗句过程中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
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两句时,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安西的满目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猜想学生在理解安西会遇到困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
读《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想象诗人与元二是怎样进行分别的。
在一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达到了高潮,有几个孩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到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
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感触到学习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我多次创设学习情境,时而让学生回到旧知识、时而引领学生观赏“渭城朝雨浥青城,客舍青青柳色新”的伤感景色,时而让学生变成作者,时而听乐、时而摇头吟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百分之百的参与学习,溶入课堂、溶入文本、溶入作者的情怀,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得以成功体验。让学生真正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佳句,学生就象是喝了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一堂课下来,给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不足:
教学中的朗读方式应多样,多让孩子尝试。如教这首古诗时,先让学生尝试读读,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比老师大多了,这也是他们年龄的特点,再听老师读,语言的设计是“你们读得比我小学时候好多了,想听老师朗读吗”,这样问,既可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又能让孩子明白“怎样才能读好古诗,不妨像老师学习一下”。教学水到渠成。像这样多样化的评价,才能启迪学生读书的欲望和思维方式,“原来生活中、学习中许许多多的问题也像朗读评价一样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去解答”。
教学中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一部分学困生的兴趣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使课堂成了部分学生展示的舞台,今后应多给学困生表达的机会,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小组讨论交流,没有给足学生说的时间,小组合作有些走过场。另外,当学生读不好时,要再给他机会和指导,让他自信地坐下,这一点今后教学中也要注意。
语文教学,只阅读一些教育类书籍和杂志,面太窄了,视野太有限了,难于登上大雅之堂,如果改变一下,结局就不同了。如历史、地理、数学等等,比如教这首古诗,运用地理知识,能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轮廓;运用数字,使学生心中知道实际距离竟这样遥远;运用历史知识,把远距离的事件拉近,再拉近,仿佛如刚刚发生的一样。……因此,老师平日的阅读应该广博而宏富,对教语文是有益的。也就是平时我们常说的“要给孩子一碗水,自己首先应有一桶水”也就是这个理。
专业送元二使安西听课反思(模板15篇)篇十
在不断的对话中品味以“酒”相送的情深意长《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真是怀着对这份对情感的感动,我和我的孩子相携走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簇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近了她,进行了穿越时空的“对话”,让孩子们在不断的对话中感悟朋友间的情深意长。
以情感为主线构筑对话的流程,给课堂注入了浓浓的人文色彩。语文课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融合,感情是一个不错的平台。知识是浸润着感情的知识,过程是流淌着感情的过程,能力因了感情才有动力,方法因了感情才有灵性。可如何有效地利用“诗面的信息”来重构学生情感,让学生如何更主动地走进古诗,与诗人共呼吸。
古诗的课堂教学要有活的气韵和美的意境。在开课之时,我利用《中华古诗词欣赏》的开头片断作为我的开篇,让那悠长的古乐和富有韵味的画面把学生带入古诗的意境之中。
语文是人的自由精神的载体,是人的精神家园。语文教育要重视精神的熏陶感染,但熏陶感染不是强行灌输,而是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去自信地学、自主地学、自觉地学。所以在理解课题时,我让学生谈自己对诗题的理解,然后借助唐朝行政区域图,认识安西还有阳关,为理解元二一路西行遇到的艰难险阻做下铺奠。在读能课文的时候,我激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古诗的方法去读诗,特别是平长仄短的方法难度比较大,在评价时给予学生充分地肯定。还有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也都是给学生自我发挥的平台。这些自主朗读都为后面与诗句的充分对话起到了很好的铺奠。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教者巧妙地在此,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由“西出阳关一路的艰险”而引起的担忧与不舍,也就成了我这节课情感的切入点。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读诗句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体会作者送行时的心情,再利用视频和图片让孩子们走近阳关,去想像元二一路西行的艰险,假设他也许会——,也许会——,在与学生想像对话中,感受元二可能遇到各种的危险,所以作者依依不舍的地说,无比担忧地说,利用这种入情地说,入情地读,学生对作者的心情感悟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确实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作者送别时的心情,读诗句时也是有情有味。
这首诗中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此时主客彼此可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离别饮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总不免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是这一斟一酌,情意却格外重。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两人对饮,一杯又一杯,主人总觉得似未尽意,总是劝客人再饮一杯,“酒是离别的曲。”
在教学中,我以古人常常以酒表情引入,让学生认识到:“酒逢知己千杯少”这是心心相印、开怀畅饮的酒,“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是解忧销愁的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饮下的是孤独的酒,这首诗中的这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以达到对“酒”的多元解读。我深情小结“这是一杯离别的酒——”“这是一杯友谊的酒——”“这也是一杯连心的酒”“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采用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更”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内里蕴涵的深挚情谊。
不仅如此,我又进一步挖掘学生潜能,让孩子想像元二和王维举杯劝别时的情景,以同桌扮演两位好友,以再现当时的情境。从上课的情况来看,由于这个班是我新接手带的班,一说要表演,就有些不好意思,有些同学边演边笑,一下子把课堂那种情味给冲淡了,这是教学设计的失误。
如果把这一环节把生生对话改成师生对话,再对“更尽”作以深化理解可能效果会更好。
为了更好地感悟作者与朋友惜别的情意,我采用诉情诵读的方式,三次“诵”一步步地引领学生把自己所感受到的入情地表达出来。雨蒙蒙,柳依依,情深深,一切尽在诗句中——读全诗诗人和朋友劝啊,送啊,言有尽而意无穷——读全诗。
这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被后人谱曲传唱,就:著名的阳关三叠,听:你感受到了什么?再读全诗。三次的读起到了很好地深化情感的作用。
朝雨:朝雨是怎样的?绵绵细雨虽然润湿了渭城的轻尘,让渭城变得清新,但是在作者的眼里这朝雨却是怎样的?所以自古就有“细雨绵绵生愁绪”的说法,那柳呢?依依垂柳虽然抽出新叶,泛着新绿,可是在作者的眼里又是有着什么情怀?这柳恰似自己与朋友依依深情。真可谓“垂柳依依伤别离啊!”这样的进一层对话,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中国古诗博大精深,每一首古诗都是诗人心路历程的写照,与诗人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它所反映的主题往往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如何让现代的孩子去深入地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让孩子们不仅会读诗,而且会用诗,这是我们选择古诗教学进行研讨的初衷。
在教学的后半部分,我设计了两个对比:第一处对比是:同是送别,同是春天里的送别,为什么李白在送孟浩然时,写的是似锦烟花,滔滔江水,而本王维却写的是这蒙蒙细雨和依依垂柳呢?通过这样的对比,让学生很清晰地明白了:怎样的心情往往就会描写相应的景,这是古诗中学用的寓情于景,景为情声的写作方法。第二次对比,《别董大》与《送元二使安西》的情感对比,从而明白两首诗所蕴含的情感不同之处。在对比中,让孩子们懂得古诗语言的形象与生动,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我们不仅让孩子们会读诗,还要引导他们会用诗。我创设话题,面对即将远去的朋友,你打算用哪诗赠送给他?学生学以致用,树立运用《渭城曲》以朴实的语言,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惜别之情,而被后人广为传诵。而根据此诗谱成的古曲《阳关三叠》,更是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在教学中我根据诗歌特点,大胆地采用“以感情为主线,引导学生充分对话,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在想像、对话和反复诵读中,感受着两位好友的深情厚谊,领悟着作者的依依深情,在运用中体会着中国古诗词的独特魅力。
专业送元二使安西听课反思(模板15篇)篇十一
上周,我执教了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中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维为辞别朋友而写的一首送别诗,全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的借别筵讲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心和祝福。
现结合自己课后的反思和各位老师的评课,对我上的这节课做以下反思,希望能够改进教学,提高自己。
首先,在本节课上,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讲的太多,占用了学生的思考时间和自主学习时间,使学生的思维受限,所以学生在感悟“诗中情”时没有很好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其次,对诗句的节奏指导不够。虽然在课件上展示了课题以及全诗的节奏,但是学生在读完后有读错的地方没有及时纠正,而且韵律没有读出来,部分学生的前后鼻音区分不清楚,没有及时纠正。应该有老师范读或视频范读。
第三,提出的问题表述不清楚,不够明确,对问题没有引导。每个在课堂上提的问题都要精心设计,并且对问题要有一定预设,在学生回答时一步步引导,结论要从学生的口中得知,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第四,在引导学生理解借景抒情这种写法时,没有抓住王维对元二说的话来引导。在开始读诗时要抓住三个层次,从“诗中画”到“诗中情”,一步步引导,直到学生理解寓景于情,借景抒情的写法。
第五,课堂由细节构成,把每一个细节做好了,整个课堂就会达到预想的效果。在这节课上,很多细节没有处理好,导致整堂课的效果不是很好。
第六,在看了教学录像后发现自己的教态不是很自然,站在讲台上走来走去,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的集中,和学生的目光交流比较少,一直在关注自己的教学环节有没有完成,忽略了学生这个主体,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本节课上存在很多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上好每一节课,使自己的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专业送元二使安西听课反思(模板15篇)篇十二
《送元二使安西》是《积累、运用五》第一题读读背背局部的内容。教材的要求是会背诵古诗,至于誊写和大致理解诗意也不在要求之列。这首诗我以前已经带领同学背过,所以,再指导背诵这首诗已经不是我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教学这首诗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就我班同学背诵古诗的数量而言,假如他们能把诗中的生字全达到会认,那么,多数同学不但小学阶段的字应该已经全部会认,中学阶段也应该认了不少。所以,在复习古诗的同时,检查他们的识字能力,应为教学的重点之一。
背诗的目的是感受诗的意境,陶治性情,提高人文素养,学习运用。因此,要求小朋友在会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诗意,成了我教学的又一重点。
小朋友们背诵王维的诗已经不少。如何在学习本诗的同时巩固加深对其他诗的印象,也是我教学中应该考虑的。
在归类理解诗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概括诗风的环节。虽然不够详细、全面,但通过学习,让同学初步感受王诗的风格,必将有助于他们加深对诗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基于以上四方面的考虑,我带领同学对王维的诗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王维的诗,我们已经背过几篇了。下面我写几个他诗中的字考考你们,看你们认识吗?(渭、悒)。局部学困生不认识)。因此,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必需要认识生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认真朗读,记住字形,在把诗读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背诵。
让同学朗读后试着说诗的意思。(经过局部同学一个词一个词的理解,加上老师对“元二”、“安西”、“渭城”、“悒”、“阳关”等词的解释,同学们弄懂了这首诗的意思。)。
1、指名同学领背王维的诗。一个同学领背一首,共背了《山居秋暝》、《竹里馆》、《杂诗》、《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八首。
2、选择王维写景的诗背诵。
同学们背出了《山居秋暝》、《竹里馆》、《鹿柴》、《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五首。
3、理解前四首诗的诗意。
同桌先一首诗一首诗的交流诗的意思,然后分别指名试说。(多叫几个同学)。
1、合上眼睛,边背诵王维五首写景的诗,边想象画面。背完后谈自身的感受。
2、通过老师指导,得出王诗的风格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任选王维五首写景诗中的一首,根据自身对诗的理解,回家画一幅画,并在反面用铅笔题诗。明天课前同桌根据画的内容,猜想所画的诗,并点评是否画出了诗意,不当之后加以纠正。
教材要求的内容不多,我竟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有些老师可能会说,为了《积累、运用》上的一首诗,何必浪费那么多时间?对此,我有不同的观点。课本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同学引向课堂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只要能够让小朋友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并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我觉得都值。再说,背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学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导同学对诗的巩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同学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我觉得在这方面多花点儿时间值。所以,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专业送元二使安西听课反思(模板15篇)篇十三
就这样,时间一点一点地从指尖溜走,转正课。转眼,已经工作一年半了。从新教师见面课,到汇报课,再到如今的转正课,细心回味,自己随着公开课的名称的变化,也正在慢慢地变化。
本次公开课,我讲的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是一首送别诗,要把感情融入诗中,才能使学生在感情渲染的过程中,感受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经过课平时的认真练习、课前的充分准备,以及孩子们的积极配合,本次公开课较之前两次有所提高和进步,由此,我得到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公开课就是平时课堂的一种呈现。以前误解公开课要设计得尽量新颖,放音乐,放视频就会是一节成功的课。其实不然,现在意识到公开课不但要注重整体把握课堂设计,还要注意关注细节。而细节则是平时的一种积淀。鲍校长说我这次有进步,语言更加平实亲近学生了,自身内涵得到提高了,课堂设计也更加贴近学生了,很好。我知道这是一种鼓励,其实我做的还不够。但是,反思这一年的教学,经过校长的几次点播,我真的从这些方面注意了,这就是我的收获。
其次,在教中学并成长,教学反思《转正课》。《礼记·学记》中说“教学相长也”,大学时是在背,而现在是在亲身受教。在工作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这句话被反复地验证。这次公开课,由于客观原因我没有找人指导,只是自己在一次又一次的试讲中不断改进,发现不足,以求更好。是孩子们的反应给了我新的思路,更好的'讲解方法,使得我前行,进步。
但是,通过这次转正课我也发现了自己很多不足:
首先,在课堂设置方面,没有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兴趣,导致到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不好,气氛不活跃。
其次,问题设置上,有的问题没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如在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的时候,本来这首诗很短,应该在学生在充分想象离别场面的过程中,感受诗人与朋友离别的浓厚情感。但是由于课程设置,这节课只是让学生通过《阳关三叠》的音乐,感受离别的悲伤之情了,以后应该注意。
再次,知识传授有漏点。这首诗之所以被人们广为传颂是因为它动人心弦的感人情怀,而这首诗最能传达这种情感的地方在于“吟”“唱”之间,而不是单单的朗读。但是,本节课我在介绍诗歌的过程中没有对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导致这个知识点被遗漏。
在学习中改进,在改进中不断成长,我享受于其中,同时也感动于其中。感谢鲍校长的悉心指导,从新教师见面课到转正课,领导给了我很多直接的指导,使我获益匪浅;感谢我的学生使我在课上能够更加自如,在教中学到新的知识,收获经验。
专业送元二使安西听课反思(模板15篇)篇十四
今天,我和学生们一起又学习了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在课堂上,学生都非常认真,在我的引导下,一步步地解决了课文的重难点。再精彩的课堂,也会有不完美之笔,更何况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所以在上完以后,自己静下心来回忆课堂,以下几方面,我觉得以后还需要改进:
1、在课堂上,我注意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小组讨论、小组评价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我也注意让学生反复吟诵,吟诵的方式多样,有指名读,有小组读,有男女生读,也有齐读,我希望能通过让学生反复的去吟诵,理解古诗的内容,了解诗人的心情。在讲完古诗后,我拓展到后人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改编成古曲《阳关三叠》。课堂上,我只是让学生在《阳关三叠》中描红了字帖,在这个环节,我应该让学生先在古曲中,先把古诗读一遍,然后把它背下来。因为学习古诗,并要求背下来,是大纲所要求的,一节课,这二十八个字,绝对能背下来,但我的课堂上,却忽略了这一点。学生读完了,背完了,再慢慢地描红字帖,更加能做到读写背三结合了。
2、在教学完古诗的时候,我让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找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进行诵读、交流。这个拓展内容我是布置学生在课前已经收集了,所以基本上每个学生都搜集了一两首了。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让两个学生站起来汇报就结束了。事后回想,我应该让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地交流,进行诵读,然后让学生上讲台进行汇报,学生人数应该再多点,只要你搜集的诗歌跟同学的不同,都鼓励他们进行展示。课堂上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只是指导者,只要是有机会让学生说的东西,教师应该充分放开手让学生独立地去发现,去完成,而教师只是作为协助者,从旁指导和组织。
3、在优美的古曲《阳关三叠》中,我让学生描红古诗。新课标向我们语文老师提出,语文的教学就应该落实在读写说的基础上,所以,每节课,我都会让学生动笔写一下,有时是描红字帖,有时是抄写词语,有时是抄写优美的句子。在描红时,我只是在巡查,纠正他们的写字姿势,并表扬了张译尹的字写得工整漂亮。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应该让学生写完后在小组里进行评价交流,看其他同学写得怎么样,进行相互学习。在他们充分评价后,我再收集个别学生的字帖在投影上进行展示,然后让学生进行集体评价。展示出来的字,哪些是写得比较好的,好在哪里?哪些字的笔画或者结构再需要修正一下,通过让学生进行这样的评价,我相信对学生的书写,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学生的表达能力都会有提高。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教学中,作为老师的我,才知道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是多么的不通啊!因此,我应该多充实自己,多钻研教材,因为“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专业送元二使安西听课反思(模板15篇)篇十五
俗话说:“不学诗,无以言。”没有诗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在我们这个忽略古文化传播的时代,古诗正随着一些时尚名词的诞生,而渐渐被人们所遗忘。庆幸的是,课改后的语文教材更注重了古诗词的教学,可见,读诗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很重要。
第一次把古诗作为公开课进行教学,是在2006年。当时有很多老师劝我,说古诗教学的难度很大,教学中的这个“度”很难把握,可我仍向“虎山”行了。2007年,当我再一次接到古诗赛讲的通知时,很高兴在古诗教学中,自己提前进行了尝试。几番斟酌之后,我终于将目标锁定在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上。
教材安排《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为一课,所以备课时,无形中,便将两首古诗进行了对比:其作者都是唐代的;都属于送别诗;前者诗人送友人去的是一个繁华的地方——扬州,以目相送;后者诗人送友人去的是一个荒凉的地方——安西,以酒相送。鉴于此,我把《送元二使安西》的基调定在悲凉上,课件中也制作了大量安西荒芜的图片。第一次试讲后,教研室的冯老师和郭老师,就这个问题,提出异议。我又陷入了苦思中。查阅大量资料后,我了解到当时唐朝非常强大,很多国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被派去出使的人,都以此为荣。这样,有了对文本外的解读后,就把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定为既兴奋又伤感,兴奋的是有为国家效力的机会,伤感的是要面临与家人、朋友的离别。
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此时主客彼此可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离别饮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总不免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是这一斟一酌,情意却格外重。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两人对饮,一杯又一杯,主人总觉得似未尽意,总是劝客人再饮一杯。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课堂结尾在高老师的帮助下也进行了精心的修改,她建议我在结尾处,把那种离别的感情延续下来,进行升华。记得在介休,正准备结束这堂课时,一个女孩对我说:“老师,现在我都想哭了。”是啊,那种不舍,那种依依惜别之情,不仅是在王维和元二,也在我和孩子们之间蔓延。事实证明,这种思路处理结尾真是妙笔生花。
回顾次这备课的过程,一次次教学设计,一次次试讲,一次次推翻,一次次再来......不但给本校的四年级学生都讲了,在高老师的陪同下,还去了外校借学生讲课,前前后后一共备了六次课,用了5个班的学生,其间,得到了许多同事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高老师,今天想到一个好的导入方式,会迫不及待地告诉我,明天想到一个过渡语,会不厌其烦地帮我修改课稿。人们都说讲公开课,是一见非常劳心的事,确实如此,可在这备课的过程当中,我也成长了不少。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过:“公开课是我成长最好的熔炉,上公开课相当于公共演出,准备演出的过程,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是很好的锤炼。”每一次公开课后,都会有新的收获,而把这些收获和经验积累起来,那会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啊!
我很喜欢的于永正老师说,一个老师如果每学期都能上一节公开课,那带给他的收获是无穷的。当然,这其中的艰辛也时常让人胆怯。我想,这就是痛并快乐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