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是演讲者根据演讲目的和主题,通过书面形式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表达出来的一种文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的演讲稿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演讲写作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演讲稿(模板12篇)篇一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想给大家说一个故事,名为《雏鹰》。无论是多么坚强,多么强壮,多么勇敢的雏鹰,都难以抵抗人们的无知与愚昧。七月盛夏,热得厉害。男孩在丛林之中无聊地穿梭着。放假了,在家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出去转转。毒辣的阳光如燃烧的火焰,男孩的汗从耳根缓缓从衣领流到衣服里,全身便都湿透了,紧紧地包裹着这个瘦小的躯体,让他喘不过气来。这时,他的眼中出现了一个小黑点。男孩情不自禁地走了过去,啊,是一只中暑的雏鹰。
羽毛尚未丰满,已经奄奄一息了,那黑黑的眼珠目光有点呆滞。男孩迅速捧起它,捧起这个小小的生命,飞似的跑回了家,用手沾了沾凉水,洒在它的身上,它依然未醒,男孩开始为这个正与死神抗争的小生灵祈祷。晚上,它终于睁开了眼睛,抖抖沾湿的羽毛。然后,用黑亮的眼睛打量着这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打量着这个男孩。它想飞,却没有一点力气,便又一头倒在了男孩精心为他准备的窝里,睡了。第二天清晨,男孩摘来了两颗草莓,放在雏鹰的窝前。
可能是由于害怕,它开始并不敢吃。终于在饥饿的驱使下,它顾不上,不一会儿便将两颗草莓吃得干干净净,又过了几天,它开始对男孩放松戒备了。男孩的成绩很好,每天晚上他都要在昏暗的烛光下学习。每到此时,雏鹰便站在练习簿旁,惊异地望着男孩手中的笔。偶尔,它会跳到男孩的本子上,用黑亮的小嘴敲击那枝笔,男孩总是乐。这时,雏鹰又随着男孩的手臂爬上男孩瘦弱的肩头,男孩便有极大的成就感,他仿佛觉得肩头上站立着的是一只真正的雄鹰。当男孩看到本子上一个个满分,墙上一面面奖状是,男孩哭了,而在那充满自信与喜悦的哭声中夹杂着一丝不安。雏鹰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它终究要飞,要在它向往的蓝天上展翅高飞。
八月初,一个雨后清爽的早晨,男孩带着雏鹰去放飞。他把鹰轻轻放在草地上,它的羽毛已经丰满了。鹰走动了,越来越快,终于开始跑了,并慢慢地扇动翅膀,它的身体开始脱离地面,可是它毕竟经验不足,又落了下来。一只坚强的雏鹰,怎么会畏惧挫折与失败?它又开始舞动它的翅膀,失败。它有点力不从心了。然而,坚强的雏鹰是不会屈服的呀!它又开始飞了,终于越飞越高,它欢乐地飞翔着,时而如导弹俯冲,时而似火箭冲天。成功的快乐,自信的喜悦围绕着它。终于,它又落在了男孩的肩头。男孩的眼睛湿润了,他与雏鹰已不能分开,两颗真挚的心融合在了一起。又过了半个月,雏鹰已十分强壮而且勇敢了。男孩又带它去放飞,雏鹰兴奋地叫着。却,有谁知道快乐竟是如此短暂呢?一声枪响,雏鹰一头栽在地上,男孩木然地望着那下落的弧线惊呆了。雏鹰被埋在一棵大树旁,男孩跪在它的墓前哭了,不仅仅是为了一只雏鹰的夭折。就要开学了,男孩的父亲为了让他早日赚钱,让他辍学。男孩又哭了,是为自己的不幸。又一只雏鹰将要夭折了。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结束了。
七年级历史演讲稿(模板12篇)篇二
1840年,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五千年文明古国从此惨遭帝国主义列强铁蹄的蹂躏,四万万中国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尊严,为了中华的崛起,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谱写了一曲曲悲壮激越的近代史诗。请你作为一名记者,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一百多年前的今天,将你见到的这幅交织着腥风血雨,凝聚着亲仇爱恨的历史画卷告诉世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请用你的这正义之笔,将侵略者的残暴和丑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把中国人民的不屈反抗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吧!
1.通过搜集、选择、整理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和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图片、实物、史料,培养学生想象思维和分析、比较、归纳能力。
2.通过模拟时事报道,加深对中国近代屈辱史、抗争史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时事报道的交流、展示、评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4.通过撰写时事报道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感悟历史,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感。
1.分工选题:全班分成若干组,每组负责教科书第一单元一节课内容,选出正副组长。每组选定一项专题。(若不设组亦可,由学生按其所好选题,使学生更有自由发展空间)。
2.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了解有关近代列强侵华的图片、实物、史料;考察有关近代反抗与斗争的历史遗迹;观看影视《林则徐》《火烧圆明园》《甲午战争》等作品,在拥有第一手资料的前提下,对图片、实物、材料、遗迹等历史画面进行合理的想象,在想象的基础上写出一篇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期间的帝国主义侵华或中国人民反抗的时事报道。
3.阅读《林则徐》《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中国近代战争史》等书籍,撷取有关片段,写成时事报道。
4.将写成的报道按标题、作者、撰稿时间、内容、评价的要求在小组交流,由小组选出若干篇到班级评比。
5.按约定的评分标准,用全班投票的方式评出优秀作品一、二、三等奖。
七年级历史演讲稿(模板12篇)篇三
1、知识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晋楚争霸与城濮大战,了解南方的吴越争霸,掌握战国的形成过程、名称、方位及长平之战的影响。
能力要求: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本课的重点是齐、晋称霸。
本课的难点是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等表述中,就隐含着历史走向统一趋势的意思,要指导学生分析理解。
1课时。
新授课。
综合启发式教学。
导入:同学们,我们生在山东,长在淄博,齐鲁大地,物产丰盈,人杰地灵。谁能说说看,为什么称山东称为齐鲁大地?齐国古都出现在哪一历史时期?引出课题。
提问:东周从何时开始,它分为哪两个历史时期?为什么取名春秋战国?(明确春秋战国是两个历史时期)。
一、春秋争霸。
(一)第一霸主齐桓公。
阅读材料回答:
1、春秋时期为什么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
2、春秋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称霸中原的是谁?,
3、假如你是齐桓公,应该怎样作才能成就霸业?请同学们充当谋士,为齐桓公献计献策。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然后做一概括总结。
1.齐国东方,盛产鱼盐。出示春秋形式图,显示齐国的位置。
2.任用管仲,改革内政。(插入"管仲与齐桓公图",问:你知道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吗?谈谈你对齐桓公的看法.)。
3."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尊王攘夷"的含义是什么?
过渡:齐桓公以后即起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晋楚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地区的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代最壮观的景象。
(二)、晋楚争霸。
1、这两国争霸的情况怎样?哪位同学能说说看?(培养学生概述历史事件,口头表达的能力)。
2、奠定晋文公成为霸主的战役是什么?
3、为什么本处于劣势的晋军能取得胜利?
4、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今天有哪些历史启迪?
5、除了中原各国的争霸,还有南方的哪些国家也加入了争霸战争?
6、你听说过卧薪尝胆的故事吗?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说明了什么?(出示春秋战国形势图。此题有些难度,可对照地图,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二、战国七雄:
1、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由家乡梓童山的鬼谷洞,引出军事家孙膑庞涓,学生了解桂陵、马陵之战。
2、请大家想一想,身处这样一个环境中,一个国家怎样才能避免被消灭的厄运呢?
4、战国七雄的局面是怎样被打破的?长平之战中秦取胜的原因是?
三、课堂小节:出示历史歌谣,小节本课。
春秋诸侯齐首霸,尊王攘夷管助他,晋楚争霸在中原,此时旧制如碎瓦。
战国七雄并立打,桂棱马棱留史话。长平战后秦无敌,秦扫六合统天下。
四、课堂练习。
附:板书设计。
一、春秋争霸:
1、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2、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3、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4、在公元前7世纪中期,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5、城濮大战:公元前7世纪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胜,楚败。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2、韩、赵、魏三分晋国,后来田氏建立齐国。
3、列举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结合图位置:最北是燕国;最南是楚国;最东是齐国;最西是秦国)。
4、这个时期的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5、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国战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七年级历史演讲稿(模板12篇)篇四
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知道秦末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以及秦朝灭亡的史实,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一、知识能力: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推翻暴政的历史功绩;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重点:
1、大泽乡起义
2、秦朝的灭亡
难点:
1、秦朝暴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
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学生读课文引言。
2、教师引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缔造者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这个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却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暴政之一。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陈胜吴广起义。
3、过渡: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功绩不可抹灭,但是他又极其残暴,政治上专制独裁,经济上横征暴殓,而且还有严酷的刑罚,最终让他建立起来的大秦帝国成为了一个短命的王朝。
二、新课讲授
(一)秦的暴政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秦的暴政的表现。
2、肯定学生收集的史料,告诉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初衷,是为了巩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但结果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破坏了人才。秦始皇的暴政还体现在残酷和剥削以及严酷的刑罚。
3、组织学生阅读56页有关秦始皇暴政的辅栏内容及相关图片资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4、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夺位且昏庸残暴,可补充“指鹿为马”的成语加深学生的认识。
(二)、大泽乡起义
1、原因:秦二世的昏庸残暴,加速了秦的灭亡,也是引发秦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却是因为延误军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学们阅读57页辅栏里的内容后就会知道大泽乡起义是怎么爆发的了。(在教师引导下阅读教材,了解到陈胜吴广本是秦军队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气原因误了军期,无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的动态课件,讲解: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前2xx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此开始。(看课件学生了解时间地点)
3、指图分析,告诉学生大泽乡起义后,起义军东征西战,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吴广陈胜先后被害。陈胜吴广牺牲后,农民起义继续发展,其中以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最为著名。
(三)、秦朝的灭亡
1、分析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告诉学生,继陈胜吴广之后,项羽和刘邦的队伍逐渐强大,其中项羽率部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辅栏里的史料。
2、读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确秦朝灭亡的时间和标志,也理解到秦朝灭亡就是秦末农民起义的结果。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五)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七年级历史演讲稿(模板12篇)篇五
历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却不是暮气沉沉的。墨守成规的传统教学渐行渐远,全新的教学理念因对学生个体需求的尊重而诞生,创设生机勃勃的课堂成为每位教师的理想。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力避“教”和“学”的简单相加,努力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格局,尝试构建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实践引导者、促进者与欣赏者的角色。
实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也会随之改变。我认为,《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已经将教材的定位从单纯的知识传承载体转变为有效学习的辅助工具,教材的功能须通过教师的设计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方能体现。
从地位与作用看:本课居于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的第三课,既对两宋社会风貌进行了总体描述,又从中体现了民族融合的重要主题。
从内容与目标看:(知识与能力:)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将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服饰、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工具、文化娱乐活动以及节庆风俗等,并通过辨别宋代社会衣食住行各方面变化,尝试从图片、诗词等资料中捕捉有效信息,领略宋代的社会风貌,从而使自己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的到锻炼,并且运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的发展,认识到文化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理解宋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宋代社会风貌呈现出万千气象的原因的讨论中,学生将在教师引导下发现丰富多彩的宋代社会生活,是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的体现,是民族交往民族融合的结果,同时还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传承性,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增强。(过程与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直观感性的材料,尽可能拉近历史与他们的距离;创设情境、让全班同学带领卡通人物 “游览”东京,体验宋代的社会生活,力争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融入愉快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我和学生都将有目的、有计划的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每个关键环节留下自主学习的痕迹,为课后小结做准备。
从侧重点看:宋朝的服饰变化与瓦子的出现可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较难理解的内容,我将之视为本课的重点与难点,为解决这两个环节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一方面:为学生提供适量课外材料,为他们通过观察、比对,主动归纳宋朝服饰的时代特点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紧扣课本,尝试从中为瓦子的种种特征找出依据,帮助学生及时、科学地使用教材这一学习工具。
课程改革的冲击下,历史课堂已经不能封闭自为。我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早已经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影视作品、报刊杂志等各种渠道接触历史,他们更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资料,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进行本课教学时,他们学习过了宋朝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及民族间交往的相关知识,了解本课的历史背景;还初步具备了阅读、分析、比较史料的学科能力,为参加本课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做好了准备。由此,我得出结论:学生学习本课的知识、能力与心理准备已经充分。.
停留于设计层面的教学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教学设计的过程令我兴奋,也令我成长。接下来,我将逐步展示我的教学流程。
第一步:知识铺垫
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宋代社会风貌的历史背景,我和学生一同简单的回顾过往所学的知识,包括两宋时期汉族及少数民族政权的更迭、民族间交往等,其间,我使用白板的遮屏功能,暂时遮挡课题,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使知识回顾更高效。
第二步:轻松导入
展示本课主题之后,我为学生播放新近上映的动画片《麦兜响当当》的片段,主要内容是基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3d动画,初步展现宋代市井生活的画卷,课堂气氛立刻轻松、愉快起来,学生兴趣盎然。
第三步:自主选择
看完短片,我向学生请教卡通人物“麦兜”与短片中的主角“麦子”是什么关系,并询问:同学们是否愿意带着麦兜一同见识其祖先生活的真实世界,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显示今天的学习游历任务:宋代的“衣”、“食”、“住”、“行”、“娱”,为学生创设情境并提问大家想最先了解两宋时社会生活的哪一方面。我会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感受“我的课堂我做主”。
民以食为天,在实际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和我都首选了解两宋的饮食文化,随后我们将进入对宋代饮食的学习。这个自主选择环节的设置消除了学生与我的距离感,他们发觉:在生活上师生是完全平等的,这将为后面的教学活动营造更加民主的氛围,鼓励孩子们大胆的参与教学活动。
第四步:互动学习
由此开始,学生进入了本节课学习的主体部分,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将分版块,通过各种预设的活动、使用电子白板,逐步完成对两宋社会风貌的认识与总结。我的教学预设是随机的,下面我依据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选择顺序逐步讲述这节课的教学流程。
1.两宋的“食”:
【教师使用白板资料库】将事先准备好的食物图片和名称拖放到屏幕为学生活动做准备
【学生活动1:】【学生使用白板】游戏“猜猜猜!”——请学生使用电子白板将图片拖拽至相应的名称。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标是通过一人上台操作,全班学生共同出谋划策,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其大胆尝试、积极交流。
【学生活动2:】说说饮食——自主归纳两宋饮食特点
完成前一个活动后,我引导学生回归课本,结合课文内容与我提供的课外素材,结合政权更迭、社会性质等知识讨论、归纳宋代的饮食特点,得出随着政权南迁,主要的食材发生了变化、华丽美味的食物仅属于统治阶层等结论。
【学生使用白板】填写板书——学生依据刚才讨论所得,在白板上将饮食的特点填写完整。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将使用电子白板把自己的学习所得与我预设的板书相结合,同时,学生板书的页面将留存在电子白板的资料库中,成为最后我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要素材。
2.两宋的“衣”
服饰是一个时代主流思想和审美情趣的体现,两宋服饰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在这个版块里,学生将通过三个活动发现宋代服饰深受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和封建思潮的影响。
【学生活动1:】以“衣”取人——依据服饰为图中人物的身份高低排序
学生们都明白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我以一反常规的表达,引起学生的好奇,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相关知识,仔细观察图片,大胆猜测图中人物的身份贵*。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不仅运用了本课所述的有关宋代服饰的知识,还运用了封建社会不同阶层生活境遇的差距等知识。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还会进而得出剥削阶级被消灭后,服饰也不再体现着阶级的差异。
【学生活动2:】各抒己见——评价缠足、说说你最欣赏的美
缠足陋习的真实图片和大文豪苏轼对小脚之美的咏叹之间形成的强烈对比是最能激起学生讨论的素材,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明确的判断缠足是否美,还能将初中政治课中关于培养正确审美观的内容与历史学习相渗透。
【学生活动3:】看图识变——观察图片,发觉宋代服饰的变化特点
观察图片、获取信息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一部分,学生在对比和交流中发现宋代服饰的动态发展及主要特征。
【学生使用白板】填写板书——学生依据刚才讨论所得的结论在白板上将宋代服饰的变化及特点填写完整。
3.宋代的“娱”
日常的娱乐与节庆活动是宋朝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它既属于统治阶层又属于广大市民与农民,它基于宋代物质文明水平的上升,且包含深邃的传统文化。该板块我组织了以下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不仅主动学习,还将自己的探究成果与大家分享,当了一回小老师,学习的自信和主人翁意识自然得以增强;讲述过程中,学生还结合自己的发言使用电子白板的绘画功能标明要点,动手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均得到了综合训练;讲述完毕,我给予学生即时的、热情的赞扬,激励大家更积极地投入后面的活动。
七年级历史演讲稿(模板12篇)篇六
知识与能力:
武王伐纣的经过、性质;西周的分封制、等级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状况;国人,共和行政,西周的灭亡,东周的建立。
通过学习武王伐纣这一战争的原因和经过,让学生分析这场战争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2、通过对西周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学习,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西周奴隶制经济发展之所以迅速发展,是成千上万的奴隶的辛勤劳动所换来的。从而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这一正确的史观。
七年级历史演讲稿(模板12篇)篇七
1。掌握“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
2。掌握夏启、夏桀、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1、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分封制。
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20页“夏朝的兴衰”一目的内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21—23页“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子目的内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识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
(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你一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大的英雄,他们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你认为历武王伐纣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
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夏
商
西周。
1、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禹传位给伯益b、禹传子家天下c、舜传位给禹d、启打败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称为殷朝,下列事件中,与此有关的是()。
a、商汤伐夏b、牧野之战c、盘庚迁都d、武王伐纣。
3、常言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年姜尚等待的贤明君主是()。
a、黄帝b、夏启c、商汤d、周文王。
4、“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说明这句话正确的历史事件是()。
a、国人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实行分封制d、盘庚迁都。
6、禅让制的依据是()a、财产b、武力c、德才d、门第。
7、说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b、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成为阶级压迫的工具。
c、国王居住在宽大、宏伟的宫殿里d、国王暴虐无道,统治黑暗。
8、下列事件中,距今4000年左右的是()。
a、商汤灭夏b、武王伐纣c、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盘庚迁殷。
课堂反思:(写下你在这课中的收获和困惑)。
七年级历史演讲稿(模板12篇)篇八
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
(科考队进入下一站,来到浙江余姚……)。
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谈话,接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
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p12史海拾贝。
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是否一样呢?
学生看书、寻找、发现。
理解生活的需要制造相应的工具。
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知道最早种植水稻与粟。
过渡,引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要求学生看书找找“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否与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样?”“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观察书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们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
你能根据书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复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吗?
带着问题看书,有的放矢。
大胆猜测、想象。
学生看书,然后自己试图画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在山东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时候,出现了一处更先进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即大汶口遗址。
现在请大家看看书,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处遗址的其同点?各有什么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异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去归纳发现。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我国的原始农耕文化具有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两大类型。
认真听,自豪感。
当堂测评、巩固。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七年级历史演讲稿(模板12篇)篇九
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养再造想象能力;通过比较北京人、猿类、现代人,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七年级历史演讲稿(模板12篇)篇十
1、掌握“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
2、掌握夏启、夏桀、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1、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分封制。
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20页“夏朝的兴衰”一目的内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21—23页“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子目的内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识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
1、你一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大的英雄,他们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你认为历武王伐纣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
七年级历史演讲稿(模板12篇)篇十一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1、批判地继承古代历史任务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1课时。
活动课。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地图册、多媒体资料。
介绍老师去旅游暑假,我们有的同学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会为游客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如果老师外出旅游,你们能否设计一条最佳的旅游线路呢?那么,请你们开始行动吧!
【找一找】利用节假日,搜集自己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的有关资料,设计出“__地名胜古迹一日游”的线路,带着老师去旅游。
【讲一讲】每组选出一名学生担任“导游”,可一边讲解,一边展示搜集的图片、拍的照片、录制的录像或制作的网页,让老师及全体同学一起来了解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
【议一议】让学生就“如何保护好家乡或居住地的名胜古迹”展开讨论,自由发言,提出合理建议。
【评一评】由学生投票评选出“家乡一日游”或“__地一日游”的最佳设计线路。最后,由教师来评议出最佳线路设计和最佳导游。
七年级历史演讲稿(模板12篇)篇十二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
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
本课主要讲述蒙古族的兴起及其所建立的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涉及元朝的政治史和经济史内容。
“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及“民族融合”是本课的重点。其中“行省制度”又是本课的难点。另外,本课内容繁多,讲述时如何做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也是个难点。
导入:播放腾格尔的《蒙古人》。
由学生介绍蒙古族的情况:生活在蒙古高原,从事游牧,住在蒙古包里,吃羊肉、喝奶茶。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马背上的民族——蒙古。
出示公元12世纪中国各政权形势图。
当时在中国有哪些政权:金、南宋、辽、西夏、吐蕃。
当时蒙古分为许多部落,各部落互相征伐。在《蒙古秘史》记载:“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成吉思汗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动乱岁月。
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看录像《成吉思汗》。
思考:铁木真面对逆境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被尊为成吉思汗?
铁木真童年时,父亲被杀,部族背弃了他,他自己也被仇敌追杀。面对这样的逆境,铁木真是怎样做的。
铁木真说过:“拼杀冲锋的时候,要像雄鹰一样;高兴的时候,要像三岁牛犊一般欢快;在明亮的白昼,要深沉细心;在黑暗的夜里,要有坚强的忍耐力。”重重的磨难没有把他打倒,反而磨练了他的意志。经过多年的征战,铁木真打败了周围的各部落,统一了蒙古草原。1206年,铁木真被推选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
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又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
出示《蒙古帝国形势图》。蒙古帝国形势图,讲解成吉思汗的扩张战争。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时间:1271年。
都城:大都。
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2、元朝灭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谁的诗?你能解释它的意思吗?
这是文天祥的诗。意思是,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死要死得有价值、有意义,名垂青史。(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
三、元朝的政治与经济。
1、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世祖。
从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世祖的经济政策与蒙古初入黄河流域时有何不同?
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元世祖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联系前面学习的“江南经济的发展”,这时,元朝的经济重心在哪个地方?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国家主要的粮食供应来自南方,要运到北方,有哪些途径?
2、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
(1)漕运。
对比隋大运河与元朝的运河,有什么不同?
元世祖开凿了两段新运河——会通河、通惠河,与原有运河连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
(2)海运。
海运比漕运有哪些好处?
载重量大,费用便宜,所以粮食运输逐渐变成以海运为主。
3、繁华的大都。
当时元朝的首都大都成为繁荣的大都市,以大都为中心,元朝的对外往来十分频繁。
4、频繁的中外往来。
元朝时对外往来的一个著名使者就是马可波罗。(出示马可波罗旅行路线图)。
5、行省制度的建立。
蒙古帝国空前辽阔,为了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学生根据《元朝的疆域图》,注意以下地区:
中央:中书省、宣政院。
地方:行中书省。
宣政院负责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事务。
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和澎湖列岛地区。
广州处于江西行省的管辖之下。
四、民族融合的发展。
引导学生简要回忆汉以来,特别是三国以来我国民族融合的史实,以突出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和加强。关于民族融合的情况,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找出其四种表现。
1、汉族外迁边疆。
2、边疆各族迁入中原、江南。
3、契丹、女真同汉族融合。
2、回族的形成。
通过图片了解回族生活习俗。
五、小结(略)。
六、作业: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