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写心得体会的好例子,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心得体会范文(14篇)篇一
当人类社会的步伐迈入时,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悄悄到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极大的发展潜力,信息技术迅猛地影响、渗透、冲击着教育,由此带来了教育思想、内容、方法、手段的深刻变革,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为应用,教育信息化已经不容置疑地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教师无法回避信息化的巨大冲击,而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对其旧有角色的挑战,信息时代呼唤着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要成功的从传统角色转换,其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成为转换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的信息素养正在成为教师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使其能较好的进行信息时代的角色转换,成为当前的一大课题。
人类的教育形式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人类知识获取方式的变化而逐渐变化的,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知识型、智能型、创新型。
知识型其特征是把传授知识作为唯一和至高的目的。虽然知识型教育为人类文明进化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但它那种以“知识就是力量”为价值取向的原始性和局限性,必然导致重复训练、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无法培养出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新人。智能型教育是伴随着“知识爆炸”时期的到采而逐渐兴起的,教育的重心由知识的传授为主转移到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为主,告别了知识累积式的消极被动的教育形态。
教育发展到了今天,人们进入了加速更替的开放时代,凭借人类已有的文明之总和,再也无法从容应对未来之冲击,许许多多的人越来越感到无法适应新事物、新变化。因此,人类不但要与过去的时代告别,而且在信息时代还要扮演新的角色,即从消极接受的被奴役者变为独立自主的创造者,从适应未来、复制未来的智者变为驾驭未来的先导者,为此,教育应具有新的时代特征。(一)教育观念现代化(二)教育内容信息化(三)学习方式自主化(四)师生交往平等化。
教师角色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联系。信息时代,教师的社会地位、身份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全新变化,教师在信息社会中应有自己的角色定位,及时地进行角色转换。教师角色转换,意味着教师的真正功能将更加凸显,教师原有的不适应信息时代的角色将不断地被解构,被消除,被更换,而整合为新的角色。
(一)文化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体系基础的建构者。
教师应从文化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角色束缚中解脱出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去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师已不再是“讲坛上的圣人”,不再是“先学先知”之师和信息的权威拥有者甚至惟一的传播者。网络四通八达的信息源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广泛途径,这就使教师的“讲”必定大为减少,而突出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也由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启发建构,突出认知主体在建构中的作用。适应这种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激发学生广阔而丰富的求知欲望和对学习的积极性情感。教师应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信息体系,充当促进者的角色,教师的职能也将由“教”转变为“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去开拓创新,发展自己。
(二)课程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研究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作为系统的学科知识,是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设计的,教材也是由国家统一编订的,教师虽然是教学的中心,但往往只是课程、教材的执行者,只是在教授课程、教材,几乎不敢越雷池一步。但实际上,学校课程的设计,教材的编写如果让一线的教师参与,可能会吸引许多其他教师使用开发出来的课程教材。同时,因为有一线教师的参与,课程、教材可能会更清晰,更易懂,更容易被其他教师所理解。因此,教师更应该成为教学研究者,成为课程教材开发和设计的主体。
(三)教育教学管理者转变为人际关系的艺术家扮演“教育教学管理者”的角色,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集体的领导者,二是纪律的执行者。这样,教师往往处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具有至上的权威,容易造成师生以知识为中心的授受关系、主从关系和不平等的权威和依赖关系。
三.如何帮助教师实现角色转换。
面对教师角色提出的新挑战,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在此,我们结合他们的做法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从社会的角度来谈谈我们可以采取的几点措施:
(一)转变教师的观念和态度。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面对新的教育技术,教师如何适应新的媒体、驾驭新的媒体,笔者认为转变观念是前提。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观念,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也发挥不了作用。
转变观念就是要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知识观、人才观。要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使他们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认识。应让他们认识到,教师是新的教育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它的出现,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了契机,如果不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教师对新技术的态度影响到技术的应用以及教师角色的转换,由于缺乏计算机网络等知识的培训,不了解它们在教育中的作用,一些教师满足于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课本加笔记”的教学方式,存在着不良的态度:有的由于有误解,产生机器会取代人的忧虑,有失落感;有的态度冷漠,甚至拒绝在教学中使用新媒体;有的认为信息技术高不可攀,产生恐技术症;有的害怕在教室中摆弄计算机时卡壳,当众出丑;有的对教育媒体产生恐惧心理,望而却步,从“不会用”、“不能用”到“不想用”;有的对新技术期望值过高,一旦失败,就认其无效,产生失望心理。凡此种种,都不利于教师角色的转换。
教师应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对新技术不回避、不排斥,建立良好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用好新的教育技术,组织好教学。从敌视、担心到适应、接受,最后到舒适、安心。教师一旦真正发现新教育技术的价值,就会越用越爱用,越主动积极地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自觉自愿地运用教育技术。
(二)为教师配备多媒体计算机和教学软件。
目前,我国不少学校存在设备不足、陈旧落后的情况,阻碍着新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步伐。据对304所学校的抽样调查,约有85%的抽样学校软硬件配备不足,未达到国家教委要求的配备情况。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可能一下子要求所有的学校都增添先进的教学设备,可通过多种渠道筹借经费添置多媒体计算机和教学软件,为教师实现角色的转换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三)对教师进行培训。
近年来,不少学校投入大量资金,添置了不少现代化教育技术设施,但多不能充分利用,甚至置之不用,“锁在深闺人未识”。重要原因在于教师缺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受到专门的培训。据一项对部分设备较完善的学校的调查,有超过5096的学校只有少数教师会用电脑或是几乎没有教师会用电脑。据对304所学校1991―1994年电教经费支出调查,用于人员培训的仅占2.74%,这与国际通行的投资方式:硬件、软件、人的培训各占1/3,相去甚远。看来,当务之急还是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训,尽快帮助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学过程。
四、教师的信息素养及教师新角色的关系。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与帮助教师实现信息时代下角色的转换是同一的,要实现角色的顺利转换,必须提高教师信息素养,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必然促成其角色的转换。信息素养(hformation1iteracy)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turkowski)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信息化社会教师的信息素养具体表现为: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能力。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育工作者忽视了教师素质结构中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导致我国教师队伍信息素质低:在对教师所作的抽样调查中,认为“我应该具有计算机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的比率只占44.4%。另外,据报道,中国的信息能力处于世界较低水平,美国的信息水平总指数为71.76,日本为69.97,中国仅为6.17,这说明我国公民的信息素养低,而要提高我国的信息水平总指数,其基础在教育,而教育的关键在教师:目前我国教师的信息素养低的主要表现为:(1)信息意识弱、信息敏感度低。教师的学位和学历层次普遍偏低,这是因为我国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信息面窄,缺乏对信息的敏感和处理能力,甚至有不适应现代化教学的现象发生。(2)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不够,因此缺乏信息意识和观念,许多时候教师不是去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而是逃避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他们更是裹足不前。因此当前,对我国教育界而言,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成新形势下的角色转换,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结束语。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教育改革就无从实现,而整个国家的人才战略也将成为一句空话。教师角色的转换有助于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在信息化时代,是全民素质提高的可靠保障和前提之一。因此,应该充分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当然,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一个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而其内容不断变化的概念,因此.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也是一个其内容不断发生变化的工作,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我们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内容和方式方法。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心得体会范文(14篇)篇二
素养是指个人综合能力的表现,包括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作为中学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素养,帮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在教学生活中,我积累了一些培养中学生素养的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
在信息时代,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而时间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让他们能够独立学习、探究问题。我通过设置课前问题与课后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自主学习。并且,鼓励他们多阅读、多思考,提高自己的信息获取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
在现代社会,合作是非常重要的素质。因此,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尤为必要。我常常设置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们一起探讨问题、相互协作。同时,也鼓励学生多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沟通技能,也能够加深他们对团队合作的认识。
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志。因此,在中学阶段,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我的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参加一些课外科技创新比赛,让他们有机会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我也引导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这样才能创造更多的新想法,提高个人的创新能力。
第五段:结尾。
总之,培养中学生的素养需要我们教师们认真承担、不断探索。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成长,在成长中提高,变得更加优秀和出色。因此,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素养,将其作为我们教学的重要目标,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心得体会范文(14篇)篇三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不仅是一种应用工具,还是一种理性思维模式,上升到更高层次来说,更是一种素养,即数学素养。
在一般教学理论中,数学素养指的是在应用知识的基础上,对数学基础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应用的意识与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转换思维模式,随机应变,发挥自身数学素养。例如,有些学生对数学公式掌握得非常好,但在应用数学题中却得不到正确解答,或者只能在题目中解答,实际生活中无法应用,导致所学数学知识根本没有转换成一种素养。再如一些不再从事数学专业工作的人,数学公式、定理与解答方法早已忘记,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很好的数学逻辑思维与理性判断思维,在工作与生活中,面对数学应用,能全面思考、思路清晰、做出缜密解答,这种能力就是让人一生受用的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一般来说是指学生能把所学知识进行转换,从数学角度,通过缜密的逻辑思维,科学的判断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从专业层次来说,数学核心素养指的是学习者在解决相关问题的时候,能通过数学背景和本质素养,运用正确、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身的数学思想素养。解决问题的时候,态度明确、观点科学、思维清晰,既能运用数学定律,又能结合新思想、新概念的数学素养,面对现实中各种问题,能够有条有理地进行简化和量化,从数学思维出发,从事物各个角度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素养。
2提高学生数学运算能力。
更新观念,加强自身思想建设。
提高数学素养首先要深刻领悟数学素养的含义,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除了具有素质的一切特性外还具有精确性、思想性、开发性和有用性等特征。提高数学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社会高度文明的今天,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只有通过量化才能达到完善的展示,而数学正是这一高超智慧成就的结晶,它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即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应认清“应试教育”体制给数学教育带来的弊端。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数学教育重智轻能、重少数尖子生忽视大多数学生、重视理论价值忽视实际。当今,应用价值的现象非常严重。理论与实际脱节,知识与能力脱节,无法跟上时代的要求。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心得体会范文(14篇)篇四
教育以人为本,教师的职责是教学生先做人,后求知。所以教师要用心备学生。想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必须先了解你的学生离具备核心素养还差多少。目前很多教师的体验,都是用心备课,做好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重心,轮带几届学生,基本都是同样的授课模式。教师备好课不容易,教好课更不容易。我们也许应该改变思路,在以人为本的课堂,备好学生才是事半功倍的方法。如果接手一个新班级,了解学生的性格、家庭及学习情况至关重要。在数学学习方面,可以从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几个方面对学生做初步评价,对某方面表现突出或者欠缺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在了解学生的途径中,可以以谈话的方式开展调查,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或者偏见需要正确的引导,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不排斥这门学科,慢慢地产生兴趣。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很重要,也是核心素养中的实践创新和科学精神的载体。每个老师应以人文关怀为起点,让学生健康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二、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应包括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探究和质疑的能力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预习的习惯,课前准备的习惯,主动发言的习惯,集中精力听课的习惯,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认真审题和验算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勤于动手、团结协作的习惯,归纳总结反思的习惯等。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学生本人是主体,家庭环境和学校氛围是影响因素,所以做好家校合作是关键,学生、家长、学校三方共同协作,保持交流探讨,才能助力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三、加强数学课堂的实践活动。
数学学科的实践性很强,计算也具有很强的周密性,解决数学问题也需要严格的程序性。所以在数学学习中,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布置课外练习时,应多提供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中的漏洞,进而给予准确的指导。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多安排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要善于帮助别人,也要善于向别人学习,通过协作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思考问题、验证事实、解决矛盾等方面不断完善,实现数学知识体系的科学建构。下面列举几个教学实例:
此类型题是有多余条件的减法问题,让一年级学生去甄别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排除多余条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习题讲解时,教师可以先做一个情景安排,如安排20个学生为一组,本组学生再安排14人到教室外活动玩捉迷藏游戏,在室外活动的学生有6人在外面,其他学生藏起来。通过游戏体验,每个学生有固定的角色,游戏结束再回到课堂来解答这个问题,就相对容易很多了。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可以很清晰地找出多余条件,是“我们班一共有20人”。这是数学逻辑思维的初步培养,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全面思考能力。对低段学生来说,通过游戏方式引导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也是效果显著的。
四、帮助学生制作“错题集”
归纳总结的能力在数学学科中非常重要,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学会学习能力的必备素质。教师首先应该组织学生学会整理错题,同时高度重视学生错题集的使用,每学期安排几次全体学生的错题集展览。在数学学习中,通过错题集来提醒自己注意一些小毛病,或者积累一些解题方法,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题集的具体选题范围如下:尚未理解、掌握的习题;特别易错的习题;难记题;教师指定的典型例题,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应在其过程中给予适当的补充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培养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正确的心理素质很有作用的习题。总之,选题量不一定要多,选题要尽量具有代表性。在整理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抄题目,留下足够的空间解题和注释。注释上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解题关键、原则、方法等。学生在整理错题集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很多纰漏和困难,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同时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和鼓励。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后,逐渐形成独立思考、思维缜密、不畏困难、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科学精神,在文化基础的积累下,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会学习的自主发展能力。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一些不良习惯,树立一种正确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意识到:做好、用好错题集是自主学习的迫切需要。
当前时期,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都要求学生具备比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只有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够处理好一切难题,才能够在社会中求得发展和进步。
一、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可以说,思考的过程融合了非智力要素和智力要素的互相影响,该过程的特点是复杂化、系统化。因此,缺少思考的热情会导致思考过程的低效化、繁重化沉闷化,从而难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不但应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熟悉程度,还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只有让学生产生强烈和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才可以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主动性。鉴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可以一味地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工作,而需要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像是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生活情境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模式、趣味教学模式等等。
如此一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参与中思考。
思考和疑问是开启知识宝库和理想大门的金钥匙,因而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是主导和中心环节,教师会为学生十分透彻、详尽、认真地讲解所有的知识点,这好比是一点一点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缺少,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和思考上就形成依赖心理,不会思考和不知道思考。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懂得提问艺术的应用,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与学习欲望,从而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认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时候,倘若教师直接地为学生讲解长方形跟正方形的特点,那么会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从而使独立思考问题的空间丧失。
鉴于此,教师能够认真地设计提问,通过问题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像是教师能够提出下面的一些问题提让学生思考:请你数数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角、边各有多少个?请你量量正方形和长方形每一个角的度数和每一条边的长度?这样一来,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心理和情感联想,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从而能够让学生独立地思考这些问题。
并且,学生通过自主地思考、发现、探究,能够获得一些结论,尽管学生获得的结论并非完善或准确,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并非消极和被动接受知识,而且是在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究中建构新知识。
三、启发学生质疑。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提问学生,进而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固然重要。然而,要想真正实现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指导学生不断地质疑,即在通过质疑独立思考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注重设计提问,而且应注重给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激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勇于质疑。如此一来,才能够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从而进行创新性的认识活动,最终切实把握思考问题的技巧和方法。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的时候,能够发现有的学生在一开始测量和计算三角形内角和之后,发现是179度。
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激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求学生自主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当教师明确了他们是在质疑教师和其它同学测量的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之后,就可以这样做:一是解释这是测量误差导致的结果;二是让学生通过“折一拼”的方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向内折,会拼成一个平角。除此之外,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教师需要把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板拼成一个长方形,再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内角和的一半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被激发,从而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价值和意义,通过调动学生的思考兴趣、在提问教学中激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质疑问题的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分析问题,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心得体会范文(14篇)篇五
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素养已经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然而,在实践中,许多中学教师仅仅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素养的培养。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认为,培养学生的素养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将分享我在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素养的心得与体会。
段落二:了解学生特点。
了解学生的特点是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要基础。通过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和思维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我的教学中,我注重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用不同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素养。例如,对于喜欢思考的学生,我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对于腼腆的学生,我以身作则,为他们树立榜样。
创造力是培养学生素养的关键一环。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既可以在教育中传授课程知识,也可以通过开展校外活动来实现。比如在数学上,我总是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法,不断地挑战自我,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在开展创新探究课程时,我为学生提供搭建平台,通过自主思考,自由发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的热情。
在培育学生的素养中,人文素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以文化素养为例,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了解当代国际社会,学习不同文化的背景知识,培养跨文化的认知和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我会在每逢重要节日时,安排校内活动宣传节日知识,以鼓励学生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点,引起学生对其他文化的兴趣和想象力。
思想素养就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个人素质,包括价值观、个人情感、社交能力、自主意识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思想素养应该充分体现人本主义教育的理念。在班级管理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开展班级会议和班级议事,建立让学生尽情表达的学习氛围,真正实现学生自我发展。
结论:
总之,素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目标。在教育中,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素养,以人为本,通过不断创新和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的素养得到全方位的发展。相信通过我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学生的整体素养得到提高,他们将成为更完美更成熟的个体,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积极的贡献。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心得体会范文(14篇)篇六
信息素养对中学生来说已成为一个生动而富有挑战性的概念。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使学生全面正确了解信息技术文化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信息技术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延伸和拓展,信息素养又是传承信息文化的主要载体。一个人的信息能力是其信息素养的核心,如果能提高人的信息素养也就培养了人的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使之具有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具有追求新信息、运用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从瞬息万变的事物中捕捉信息,从易被人忽视的现象中引申、创造新信息。
信息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例如:组织学生到银行、税务、机关、工厂等参观,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计算机应用无处不在;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正确地使用、发布网上信息,增强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使他们能够在信息的海洋中正确把舵,避免青少年利用计算机犯罪。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效果、效益与效率的目标。教育技术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行为模式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方法也是教育技术研究的基本内容。所以,要对中小教师进行教育技术的全员培训,提升中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教师集体的信息素养状况对学生的信息意识的启发和学习热情有直接的影响。要想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关键在于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教师队伍。
教师只有在计算机教学中,通过言传身教,执著追求,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对教学工作的信息技术领域有全面地认识和恰当的把握,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会让学生深受感染,热爱信息技术,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处于一个高速淘汰与高速发展的双重状态。如何在中学阶段为学生打好基础,使学生学到终生受益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在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上要突出两点:
1、“基础性”,向学生。
介绍信。
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大致工作原理、windows的基本操作、键盘及鼠标的使用、网络技术等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
2、“迁移性”,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例如:键盘、鼠标、窗口、网上搜索等等这些操作不管在什么系统中或在不同的软件版本中,操作都是一样的,不会因系统的改变或者软件的升级而淘汰,所以,这些知识具有较强的迁移性,是学生要掌握的内容。而有些学校在介绍键盘时,指法没讲;没有讲解windows的窗口、对话框、图标等基本操作,而大讲office的功能等等,这些都是非常错误的。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心得体会范文(14篇)篇七
[内容摘要]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表的教育报告中所指出的:“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也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过分……。在传授人类积累的自然知识方面以及在开发人类创造力方面,教师始终是主要的责任者,始终起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转变,没有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信息素质教育,当然也不可能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心得体会范文(14篇)篇八
《小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小学科学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也正从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注重科学态度的养成、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转变,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人教科学课已一年多了,在这一年多里,我有过许多成功的
兴奋,也有过失败的教训。在科学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教材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取新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内在潜能,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发现者、探索者,从而提高科学素养。那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具体落实呢?下面我谈谈自己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大部份的时间都在课堂教学中渡过,如果教师以长者和师道尊严的姿态出现在学生的眼前,那么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拘谨,学生的思维和想像会受到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就更难以发挥。如教师以参与者的姿态融入课堂教学,并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就有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就容易被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也就由此而产生。
例如在教学《小水轮》一课,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特别爱“玩”,于是我在刚上课时,就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玩小水轮,老师和大家一起玩。我们要相互合作,比一比,看哪组同学在玩的过程中运用的方法多,发现的问题多?”这无形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个个兴高采烈地“玩”起来。他们个个积极动手,人人动脑思考,做—做,议一议,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大约20分钟后,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汇报实验的结果,有的说:“我发现小水轮在水流作用下会转动。”有的说:“我发现水流越大,小水轮转动越快”。还有的说:“我发现杯子提得越高,小水轮转动越快”。……这样把学与玩结合起来,不仅轻松地获取了新知识,提高了动手的能力,而且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探索的欲望
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新知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设计与旧知既有联系的,又是新奇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很想去进行思考与探究,但又感受到已有知识的局限,使其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从而激起强烈的探究欲望,加足思维的“马力”。
例如,在教学《摩擦力》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我出示一杯米和一根筷子,说“同学们,你能用筷子把这杯米提起来吗?”学生跃跃欲试,有的相互私语,几名学生上来尝试:把筷子插进米内,没有提起杯子。老师将杯中的米压紧,然后手提筷子,杯子被提起来了。学生非常惊奇、赞叹。老师说:“杯子提起来了,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样的导入,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矛盾和问题之中,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产生自发的兴趣,有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新课上来。
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开发自主探究的潜能
创造的基础,是创新的起点。“疑”可促思又必须会思考,正如华罗庚所说的:“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 所以在教学中,我常常有意识地设疑,引起学生的自我探讨的欲望和兴趣。
例如,在教《浮力》一课时,需要研究物体上浮的原因,我不是急于让学生得出结论,而是先提供给每个小组两个水槽,让同学们放大半水槽的水,分发给他们泡沫、橡皮泥、木块、鸡蛋、乒乓球等物体,让同学自己设计试验研究观察物体上浮或下沉的原因,问题一提出,激发了全体学生弄清原因的劲头。于是,他们亲自动手做实验,这时有的同学不自主地站了起来,大声地说道:“我发现了乒乓球浮上来。”“我发现了木块和泡沫也浮上来。”“我发现了橡皮泥和鸡蛋沉下去。”……这时我要求全班同学再观察,动手做一做,有什么办法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通过质疑引发学生的探索,进行认真的比较思考,从而得出“物体上浮的原因”的正确结论。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心得体会范文(14篇)篇九
学生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的一个热词,其含义究竟是什么呢?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综合表现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个方面,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要素,具体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旨在回归教育常识,回归教育本真,为学生健康成长、更好的生活服务。
一、转变育人理念。
核心素养不是某一个素养指标,也不等同于几个素养指标的简单。
相加,而是各素养在面对具体问题情境时发挥的合力。鉴于此,核心素养的培养一定要时刻保持“全人”思考,不能只看见“部分”而忽略了“整体”。它的提出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学科素养实施,同时也有助于把握教育实践的方向,由核心素养顶层设计的“人”出发,经过各个环节的具体实践、反思,最终再回归到“人”——培养出健康发展、幸福生活、成功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教育应该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借助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
互联网时代,对教师自身综合素养要求更高了,因为学生除了在课堂获取知识,还可以在课外或通过网络获取知识。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还要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提升责任感与幸福感。所以,提升教师素养是关键。
二、提升教师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备受关注时,我们不能不关注一个问题,即教师的素养。因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与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核心素养在教科书中呈现的隐蔽性与拓展性,教学目标中素养目标的模糊性与延续性,以及学生评价指标的内隐性与动态性等,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充当改革理念研究的参与者;教师要继承已有的改革成果,做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动行动者,要主动将学生核心素养转化成“可教”的内容;又要做好核心素养下的课程教学衔接,因此要做基于核心素养课程教学目标的缔造者,而非原有课程教学目标的执行者;教师要做课堂教学评估指标的改良者,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及其相应评价标准,对学生评估的现有指标进行改良和优化,开展个性化学习诊断与“学会学习”专门指导。由此可见教师素养随着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相应地要快速提升。
三、
着力教学实践。
首先,研究学情。教师上课的目的是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做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上课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思维、有情感的灵动学生,这就决定了教师备课要为学生着想,为学生量体裁衣,要适合学生,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备课时,教师心里要始终装着学生,备课标和备教材是基础,是为学生服务,备学情才是重点。所以,真正能够驾驭教材过程的高手,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使教学结构服从于学生的思维和接受能力,让全班每个学生都全身心、乐此不疲地投入到学习新知中。
其次,活用教材。课程是培养人的重要载体,教材是教师实施课。
程标准的基本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课标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更是教师学科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是教师课堂教育教学的底线;同时也承认教师是课堂教学决策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实施者。所以,教师备课,首先要认真分析、研读课标与教材,在正确领会课标与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课堂教学。因此,吃透教材是备好课、上好课的关键。但教材是死板的,教学活动是灵活的。在使用教材上,要坚持灵活性、创造性,实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应真正成为教材的开发者、体验者和实践者,成为教育教学的决策者。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材料,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活”用教材。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增补、校正、拓展、变通、调序等。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对教材进行加工。教师应选择具有现实意义、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何种交流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思考方法。
再次,师生互动。历史课堂是师生活动交流的场所,课堂上学生活动如何进行评价?引起本人关注,恰逢此次丹阳中学进行改革,学习南通模式。多元智能理论早在1983年就由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它们之间有某种程度的不谋而合。具体流程如下:设计活动方案——学生活动单:教师课前认真研读教材,整理知识结构,梳理出教学主线及教学核心价值,设计学生活动单。课前提前发放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活动单的学习内容。分组学习交流——学生活动展示:课堂上分组,各组成员之间交流、合作学习、讨论,集中让学生展示各组成果,各组成员可以补充完善,其他小组也可以补充与完善。学生活动评价——评价体系设置: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情况,要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那就涉及到评价体系的设置,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设置了学生活动评价体系。该体系总分值为100分,共有十项内容,每一项10分,由每一小组组长打分,得分排名,颁发流动红旗。总之,以活动单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一方面体现新课程的以生为本的理念,以活动为载体,重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课堂教学的参与性;另一方面也符合多元智能理论的原则与精神,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提升将会大有裨益。
最后,凸显主题。教学主题是统领一课的核心,是教学应该完成的主要目标,往往也教学中真正需要探究的问题。正如傅元根老师所说:“一课的‘中心’实际上是一课的真正重点,而且是能够统率全课、带动一般的张目之纲。在教学主题的引领下,资源的开发、重点的确定、材料的使用、问题的设计、活动的开展都有了中心,课堂教学就有了灵魂,对学生认识与理解历史、提高判断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大有裨益。而且,恰当的教学主题,对实现历史教学核心价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历史教学的根本诉求有重要意义,也是提升教学境界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作为一个公民,经过数十载的学校教育,有没有真正学到对他有帮助的东西?学了几十门学科,这些学科学与没学有什么差异?该学科能留给他终身受用的东西是什么?需要学科教师的关注发生转向,即如何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到素养的养成?如何从关注“教什么”转向到关注学生学会什么?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既要当好经师,又要当好人师。在教学中渗透教育,做到教书与育人两不误,既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技能的基础,又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素养不断进阶、提升。教师要变教学视角为教育视角,突破传统的知识视野、课堂视野,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田,给学生适合的教育。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心得体会范文(14篇)篇十
现如今,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已经在人们的生活在扎根很深,但同时利用信息犯罪的现象也越来越丰富,在这个知识和信息并存的时代里,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已经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同时,有创新能力也是以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要面临的一次挑战。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来看,一个拥有良好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等他走上社会将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所谓信息素养,指的是利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工具获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从而综合利用信息、提高工作与学习效能的能力。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因为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技术性高、实践性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我始终把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对基本功的训练。理论知识、特别是软件应用,如果单凭课堂讲解或用多媒体大屏幕演示,还远远达不到教学目标。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操作,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为以后的学习打下牢固基础。所以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对学习信息技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也就培养了同学们以下方面的能力:
1、获取信息的能力: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或自己进行调查、参观等,主动地去发现信息,并收集到所需的信息。
2、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分类,然后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并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和组织。
3、利用信息的能力:运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它手段,分析、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碰到的实际问题。
4、协作意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交流的范围,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别人的联系和协作。
以上几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后,学生的信息素养就会得到逐步的提高,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得到逐步的提高。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除了培养同学们的信息素养外,还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1、创设好的学习环境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阵地,应当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摇篮。而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还可以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有利的条件。
2、推行问题式教学模式
问题式教学模式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生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应克服扼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行为,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潜在的教育因素,采取问题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宽松、民主、和谐、平等、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情境。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
主体性和创新性密不可分,创新是主体性的最高体现。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在课堂中由于时间有限,倾向于训练基本功,掌握基本操作,而课外则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把课外这个第二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的有益巩固与补充,从而促进课堂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4、理论联系实际
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竞赛,进行自由辩论,互相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
当今世界,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入。现代教育技术所强调的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
随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一个新概念: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也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早在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 paul zurkowski)就已经提出信息素养这个概念。当时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科技的发展,信息素养的内涵不断地得到充实和丰富”,他认为学习者具备的信息素养应该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学生需要有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把握对自己学习有价值的信息的意识,并把这些信息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来的意识。而如今信息素养的含义已演变成为: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筛选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其中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具体的包括了以下几种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心得体会范文(14篇)篇十一
科学素质的培养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凸现出来,成为了课改的一大亮点。在科学课程改革实践中,要抓住这个机遇,在传授基础知识与训练基本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训练和培养。培养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培养科学知识与技能,培养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从不同侧面构成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师要把过去传授式教育变为指导式教育,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任务、过程、方法、步骤等,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可以通过自学或互助学习,难度较大的知识可以先让学生尝试着思考、讨论,然后教师再从中做适当的引导、启发。让学生自主地获得知识,主动地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达到理解教材,并将书本知识转变为能力并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达到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通过自主学习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在实验室,自行设计、探索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实验。让学生分组边实验边讨论问题。如二氧化碳气体如何检验?刚抹过石灰浆的墙壁,升上碳火盆,墙壁反而更潮湿?是什么使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在讨论中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探索。对问题讨论的结果由每个实验小组向老师汇报,老师要――加以评价。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成果加以鼓励,让学生享受到自主学习成功的快乐。
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的活动中所采用的途径、手段、方式,被称作知识的“知识”。
1使学生在研究工作过程中产生兴趣。
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本身是一种财富,要使学生认识到创造由此产生,使学生对科学方法和科学研究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快乐。例如,在学习空气的成分这一节时,通过向学生介绍氩的发现过程使其领悟科学的真谛。英国科学家雷利发现用氨气通过炽热的氧化铜制得的氮气比从空气中分离制得的氮气每升轻0.0064克,这一差异是微不足道的,然而雷利对此并没有忽略,他既没有轻信某些化学家的关于存在“轻氮”和“重氮”的假说,更没有认为这是实验本身的“误差”加以“修正”,而是对“为什么用不同的方法制备出来氮气的密度会有差别?”这一问题抓住不放,并制定了周密的计划进行研究,终于发现了一种稀有气体元素――氩。
2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布置一些研究性课题。
在学习元素的有关知识时,探究蜡烛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在学习二氧化碳时,探究各种碳酸饮料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在学习铁生锈时,探究铜制品的锈蚀的原因与如何防护除锈的方法,铜锈由哪些元素组成;在学习盐时,探究含碘食盐中碘含量,食盐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在学习溶洞、钟乳石的过程中,探索保健钙中钙的含量;在学习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时,探索白酒中甲醇含量等等。这些探究性的课题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科技丛书,看电视节目“科技博览”、“军事天地”,通过“科学教育网”、“学生科技网”,开放实验室等来完成。将探究报告张贴在教室内,让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加强了竞争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既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也品尝了失败的沮丧,既能鼓励做得好的学生,又能鞭策不认真的学生。
有这样一个实验:科研人员把一个电极安装在小老鼠的大脑中,电极的连接点可刺激鼠脑产生“愉快”的情绪。电极由一个小老鼠够得着的踏板启动。偶然之中,小老鼠踩到了踏板,体会到了愉快的情绪,这一次的情感体验让小老鼠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它不断地踩踏板,一天要踩上几千次。老鼠如此,人更是如此。人的情感丰富复杂,时时存在,所以,人的情感对人行为的控制力更大。人的情感通过人的潜意识左右人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人的潜意识总是推动人去寻找愉快的情感和避免痛苦的情感,这是情感把握行为的一个普遍规律。因而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必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探索的快乐。
1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
如果教师知识渊博,充满自信和活力,热爱所教学科,能很好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且实验技能娴熟,能起示范作用,常受到学生的推崇,会使学生产生积极愉快的情感。许多学生会应此而喜欢化学。
2要充分发挥实验的自身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插入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有趣实验,讲化学变化时,演示烧不坏的手帕;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布置家庭小实验,用醋酸清洗热水瓶或烧水壶的水垢,上课前学生报告实验结果:“太妙了!”然后与学生一起去探索醋酸为什么可以洗掉那些水垢?再进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科学精神是科学本身所要求的各种价值观念、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道德意志的总和。结合课本内容不断地向学生介绍化学家科学研究的感人故事,例如,拉瓦锡提出燃烧的氧化说,体现了他敢于怀疑、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莫瓦桑首次制得氟的过程,体现了他崇尚真理、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的精神。
教学中学生除了掌握那些基础性的科学规律外,应该掌握那些带有方法性、应用性、发展性的知识,让学生终生受用。例如讲解煤和石油时,向学生介绍煤和石油的燃烧造成了空气污染,同时还应讲解解决这一问题时所采取的科学措施,引导学生关注如何减少污染,如何治理污染,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在讲解氢气的化学性质时。向学生介绍氢气作为能源有三大好处,但是目前还没有找到用水制氢气的廉价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经过天长日久的反复学习,积极探索,更需要老师们的精心引导和培养。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为我们的教学铺平了道路,教师应在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中,积极地为学生创造科学探求的条件,为在初中阶段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打下扎实的科学基础。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心得体会范文(14篇)篇十二
当我们踏进大学校园的时候,我们每个大学生都应该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都应该把握好所愿与所能的关系。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丰富阅历、积累经验、准备承担成人责任的过渡期,也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准备期。
对每一个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都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因此,大学期间,每个大学生应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环境能支持我做什么?着重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包括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以及自己的个性倾向,包括兴趣、动机、需要、价值观等据此来确定自己的个性是否与理想的职业相符: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结合环境如市场需要、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其次,配合学校的培养任务,完成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比较容易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学校的教学及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旨在使学生获得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知识的运用,并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
大学生既要适应前所未有的生活,又要对未来做出展望。所愿是我们想做的工作,想获得的职位。所能是我们现在拥有的技术、能力、素质、实践经验等等。大学生的就业理想往往是美好的,但依靠现在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却可能暂时实现不了美好的愿望,因此,大学生很有必要在校学习期间了解职业生涯所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有针对性地加强培养,日积月累,以便将来更好更快适应职业的需要,最终获取职场成功。
人的一生之中,要从事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活动,必须具备多种能力与之相适应。如果我们对某项职业有兴趣,但缺乏从事这项职业的能力,将来即使做这方面的工作,完成工作任务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达到优秀绩效的可能性就更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对自我职业能力进行测试和分析,作出恰当的评价,这样就可以结合自己的职业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并在选定的职业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和优势。
职业素质是指职业人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简单地说,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态度、职业个性等方面。 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一般说来,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与此同时,一个单位(部门)取得成绩关键也在劳动者的职业素质。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海尔集团老总张瑞敏说过“制度制定得再完美,没有优秀职业素质的队伍去贯彻执行无异于一堆废纸。
大学生真正实现全面素质的提升,实现大学生自身素养的最高化,就要推行
健身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加强心理辅导,提高心理素质;坚持党的领导,提高政治素质;强化思想疏导,提高思想素质;弘扬仁爱精神,提高道德素质;倡导求真务实,提高科技文化素质;进行人文熏陶,提高审美素质;加强学风建设,提高专业素质;搭建交流平台,提高沟通适应能力;培育钻研精神,提高学习和创新素质。总之,围绕着“求真、求实、求善、求美、求特、求强”的原则,帮助大学生挖掘个人潜力,培养在社会主义道德框架下和现代社会人才竞争条件下所需要具备的职业素质,帮助大学生成长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优秀职业人才。
大学生职业素养也就是在就业前到就业中对自身素质的一种要求与完善。通过职业目标的确立,对其意识的需求,使大学生在知识,专业,思想,政治,科学文化,心理,道德,社交与素质等方面来符合职业的标准与规范。大学生必须用提升自我职业素养来达到个人的职业目标,分析就业现状,职业需求,定向的学习与吸取各方面才能,从而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实现未来人生的职业目标。 顺应时代的需求,社会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方面,国家也专门有了就业指导与培训职业素养的一些专业培训机构和各方面素质的培训课程,该素质的培养对我们今后的就业有着很大程度的帮助。所以,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要更加的注重职业素养的学习,尽我所能的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提升我的职业素养,为我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心得体会范文(14篇)篇十三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既要夯实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怎样才能使两者和谐统一呢?现行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那么我们的教学应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存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一、以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已有生活体验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还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情感。
二、以生活的反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实践表明学生除了对新鲜的、没见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外,还对和他们的生活体验有反差的东西感兴趣。在教学中,我通过钻研教材首先抓住教材中的内容冲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其次抓住课文中的对比。教材中强烈的对比也是学生产生求知欲的主要因素,它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角色,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使课堂效率成倍的提高,这样利用学生生活实际和教材之间的反差,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自然地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
三、以生活的辐射陶冶学生的情操。生活是个大课堂,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那么教育效果要远远好于单纯的说教。
例如《背影》一课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就让学生结合这篇课文,写自己的父母,由于此文题故事性强,又切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学生写作热情高涨,感情深刻。在他们的文章中,既有“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哲理,又有刻苦学习才能对得起父母的体会。通过课堂的延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这样的教学由于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不仅丰富了教材,而且发展了教材,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成倍的提高,也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净化了自己的心灵,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做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想教育双丰收。
生活的外延有多宽广,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宽广。因此,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课外学语文。通过课内外阅读,可以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语文材料。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言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可以免去“无尽苍生是语文”的“桂冠”;对于学生来说,可以从应付考试的阴影中走出来,真正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大量阅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借助教材的示范作用,教方法,授技巧
“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例子。”现在我们使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名家名作,文质兼美,有很深的蕴味,学习这些课文,我们就要落实教材的示范作用。如何落实呢?我认为应重点抓好一个“读”字,以读悟读,以读悟情。1、认读扫障碍(利用工具书能够读得流畅、有节奏,扫除生字障碍);2、识理朗读理清思路(通过读,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3、表情朗读现情感(带着感情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4、反复读悟道理(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章的内在含义,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中悟、悟中学,通过读、悟、学,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和技巧,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和创造性思维,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二、辅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由课内精读平稳过渡到课外的阅读
课外阅读是教材的延伸和拓展,它不但可以巩固课内所学的新知识,而且可以使课堂上所学到的阅读技能得到运用,另外还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长丰富的知识和智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如果说课堂阅读是一个学知识,学技能的过程,那么课外阅读就是巩固知识、训练技能、提高能力的过程。我们可以用两节连排的阅读课,指导学生集中阅读,以点带面,重点突出,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来梳理知识、掌握技巧。这样,有利于单元教学及合作学习的开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丰富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
1、准备笔记,学会积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摘抄是积累的最好方式。教学中,我们可要求学生阅读时及时把自己的感悟、喜欢的名句、精彩的语段记下来,然后定期去看。另外,根据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完成课外阅读的阅读量,要求做好名著阅读记录,人物、情节感受等,入学后开展“书评比赛”,及时交流,以检查督促读书活动。学生通过阅读名著,能够加深对社会、对人生的积极思考与深刻认识,同时可学习借鉴文章的构思、立意、艺术手法等,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思想境界。
2、办黑板报、壁板,学会展示。对于班级里的后黑板,除学校统一的内容安排外,我们可组织学生把黑板开辟为美文天地,发动学生找出自认为最优美的短文,轮流抄写在黑板上,供大家欣赏评析。负责抄写的学生进行监督并收集同学们对自己所选文章的看法,相互借鉴促进提高。
3、创设情境,学会说话。语文是一个听说读写的过程,听读写重要,说也同样重要。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可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就要把说话贯穿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在课前安排“3分钟”演讲,内容不定,但要人人参与;可定期举行故事大赛,通过讲故事来促进学生的阅读,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可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课内阅读材料的看法,这样既能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对作品感情的领悟,又能提高说的能力。
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实践,学生不但较好地掌握了阅读的基本技巧、技能,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和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课外阅读的积极性,给语文教学开辟了新天地,创造出新的活力,语文的实用性、应用性、丰富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心得体会范文(14篇)篇十四
近些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而作为东胜唯一的一所职业学校,与市其它职业学校相比,存在着势单力薄,经验缺乏,生源稀缺,就业瓶颈的悲观现状。我校从近几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来看,企业需要大量“素养好、技能强、会干活的职业人”已成共识,用人单位招聘员工时,在看重毕业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我校与奇瑞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启动了校企合作工程,每年培养的汽修学生,大部分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厂工作或安排在4s店;我校还与东胜电信、联通、移动公司合作,每年毕业之际来我校招聘择优录取!能否让用人单位满意,这些一线劳动者是否满足了企业的需要,哪些部分还有缺失,仍然是我们在校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二)什么是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通过学习和锻炼,人们从事某种工作、专门业务或完成特定职责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操守的总和,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习惯、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三)职业素养缺失的具体表现
中等职业教育虽然是要面对社会,为经济建设培养人才,但是,过于强调专业化的实用主义教学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完整的全面的人格塑造,使得很多学生一踏入社会更暴露出自己的不足:缺乏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独立生活能力差,适应社会环境能力差,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差,自我防范保护能力差,吃苦耐劳能力差。以至于很长时间都难以融入新的工作岗位上。
二、职业素养的培养内容
(一)道德品质的培养
近日,著名歌手李代沫因涉嫌吸毒、藏毒被刑事拘留一事成为热点新闻。李代沫曾经辉煌的一连串的荣誉与犯罪形成鲜明的对比。教育中,德为先是许多单位在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时首先考察的是人品,其次才是个人能力。因此,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形成自尊感、荣誉感、集体主义感等优秀的品质。通过对英雄人物事迹的宣扬,在学生中形成、发展起健康的道德舆-论。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社会实践、主题班会等形式,在实践中培养起学生的道德意志。
(二)道德行为的培养。
基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文明礼仪与行为习惯。我们对学生的个人仪表和文明行为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我们要求每个学生统一执行中职学生的个人仪表要求,如男生禁止染发,头发前不覆额、不遮耳,禁止戴耳环、耳钉,进入实训场所身着工作服;女生不带耳环和项链,不化妆,进入实训场所不穿裙装,身着工作服。在文明习惯方面,要求学生见到老师要问好,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不迟到,爱护教学设施,着重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尊重他人等良好文明习惯。
(三)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职业学校学生基础都较为薄弱。进入职校以后,学习遇到困难,没有解决的办法,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困难,最终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获得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岗位显得尤为重要。我校的具体做法是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如《健康心理》《中职生就业指导》,通过设置模拟情景,和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面对挫折的能力;让学生自主体验和讨论中解决对策,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那些受到用人单位欢迎的学生进行分析与综合,找出这些毕业生身上具备的优秀心理素质,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可信的榜样,从而激发学生自我改变和自我促进。
(四)职业意识的培养
养职业习惯。班会课上,由班主任指导学生调整心态,准确定位。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将来自己是一名有专业、实际操作人员。要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及时调整心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去,为自己将来的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则指导学生热爱专业,强化技能,拓宽专业知识面,努力掌握与自己职业方向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在学习与实习中自觉培养自己爱业敬业,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等良好职业道德,及良好的就业心理。
三、职业素养如何在教学中渗透
(一)教学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的要求有机的结合
职业素养的形成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品质。如何把企业文化引入课堂,把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有机融入专业核心课程中,是课堂教学活动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职业素养养成的最佳实践场地是企业。如果没有企业文化的引入,没有职场环境的渗入,没有以工作项目为教学的实施,没有长期潜移默化的训练,仅靠课堂教学和书本内容是无法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为此,我校花了几年时间,派专业教师、文化课教师去省外名校学习、名企实践,派学生去企业实习,很好的将课堂教学与企业要求有机的结合起来。
《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