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不仅仅是一种总结和概括,更是一种思考和思考的过程,通过写报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问题和提升思维能力。范文中的报告通常会提供问题描述、数据分析、结果呈现和建议提出等部分,可以为我们的报告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物理自评报告(专业17篇)篇一
初三()班姓名:座号:
一、实验目的:探讨电流的通、断、强弱对电磁铁的影响;探讨增加线圈匝数对电磁铁磁性的影响。
二、实验器材:电磁铁、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和一小堆大头针。
1、将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与电磁铁连成串联电路。
2、将开关合上或打开,观察通电、断电时,电磁铁对大头针的吸引情况,判断电磁铁磁性的有无。
3、将开关合上,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增大和减小(观察电流表指针的示数),从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情况对比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变化。
4、将开关合上,使电路中的电流不变(电流表的示数不变)改变电磁铁的接线,增加通电线圈的匝数,观察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变化。
四、实验记录:
通电。
断电。
电流增大。
电流减小。
线圈匝数增多。
电磁铁的。
磁性强弱。
五、实验结论:
(1)电磁铁通电时磁性,断电时磁性。
(2)通入电磁铁的电流越大,它的磁性越。
(3)在电流一定时,外形相同的螺线管,线圈的匝数越多,它的磁性越。
物理自评报告(专业17篇)篇二
中学生物理学习现状调查的研究报告为制定今后的物理教学策略提供依据。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学生物理学科调研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阅读。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后续精彩不断,敬请关注!
本次调研历时一个月,共走了7所学校,听课21节,评课指导21节,导课5节,参加教研活动6次,在十五中亲自上研讨课1节。重点了解了九年级课堂教学现状,调研了常规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和三级教研准备情况,具体关注和指导了学案研究、有效训练、有效备课、教研组建设四个方面。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物理学科现有教师48人,其中在职教师40人,在职教师中有11名高级教师。在私立学校任教的8人,在这8人中有退休教师3人。近两年来,在学科有效教研的组织和引领下,教师的业务素质明显提高。
1、骨干教师都已经处于教学研究的创新期,表现为课堂教学水平稳步提高,教学研究用心主动,富于钻研精神,在学科教师中起到了引领和辐射作用。例如:15中学的鹿玉琴、赵丹、吴彩凤和陈洪峻;23中的尹建光、王艳丽和佟莉;26中的张霞;25中李杰;59中的张玉芹、长春学校的杨晶梅等。
2、青年教师发展迅速,新教师投入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高。在骨干教师的帮带下,素质较好的青年教师成长起来,例如长春学校的何静今年上了省课;25中的姜华本学期上了市观摩课;玉成中学朱斌、赵薇等青年教师也被学校重用,担任了九年级毕业班的教学,他们虚心好学,积极性很高,课堂效果也很好。还有佳化学校的朱麟、长春学校于海洋、26中陈婷婷等,平时他们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备课用心,上课专心,他们的发展潜力很大,后劲也很足。
3、两位新教师已经进入角色,她们是26中毕月和25中牟萍。由于她们起点高,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基础,所以能很快适应学科教学,本学期他们主动要求在全区上研讨课。借此机会我分别为她们安排了指导教师,并把她们结成帮带的对子,希望她们在骨干教师的帮带下,在学科教研的氛围中尽快成长起来。
总之,物理教师队伍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梯队,整体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无论在教学水平,还是在中考成绩上都有了明显体现。
1、集体备课的重心是备学案。学案的大面积推广,让教师在备课时有了抓手,组内提前进行了分工,一名教师先备学案初稿,备课时和全体教师进行研讨,最后集中大家的智慧形成成稿。这样的做法改变了以往一名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使备课研讨更具有针对性。
教师在备学案时重点研讨了问题设计、情境设计、活动设计、任务设计、习题设计、以及引言的设计等,使学案的设计更具有内涵,更具有可操作性,学案导学作用也越来越显著。15中学依然走在学案设计与使用的前头,26中学案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2、集体备课解决了教师的困惑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总能遇到一些一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或是突破教学的难点的方法,或是对某个教学资源的深入挖掘,或是如何改进实验或补充实验等,在具体备课中寻求他人的帮助,解决问题的同事,实现了共同提高。
3、集体备课中把对教材的挖掘变为具体问题。新教材使用已经有了8个年头,20xx年的时候我们针对如何使用新教材开展了全区的集体备课活动,在新旧教材的对比过程中,熟悉了新教材,很好地融合了新旧教材。如今,教师的对教材的理解越来越深课,对于教材资源的挖掘越来越深入,在集体备课中教师能够做到对教材的某个资源进行再认识、再分析、再加工,充分挖掘了教材资源的内涵,使研究变得更加理性,使思维变得更加广阔,这方面做得好的学校尤其以15中学为典型,他们教师整体素质高,实力强,为教学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1、区内有几所学校在学凤城六中分组联动教学模式,在物理课堂中,这种模式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学生分组学习,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组内合作适合物理学科的问题讨论和科学探究,由于要与组外竞争,组内合作就形成了生教生的可喜局面,促进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效果。我认为在学习凤城六中经验的基础上,长春学校的课堂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分组联动自主学习有效训练。
26中学的课堂分组竞争的特点并不明显,他们课前展示做得还可以,能够结合学习的重点内容,进行复习和预习,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也是不小的进步。
2、全区所有物理课堂教学都在使用学案,教师对学案的作用认识得越来越深入,有的教师已经不习惯没有学案的课堂教学。学案让有经验的教师教学思路更清晰,让没备课的教师也能上课,让不会上课的新教师有了依据。学案的使用,使教师的经验很好地融合和整合,使教师的智慧发挥得更加彻底,学案的使用使教师有精力关注预设,更有精力关注了生成。教学中学案的引导、引领作用发挥得最明显,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因学案的使用而大大提高。
3、在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指导下,有效训练变得更加有效。无论在九年级课堂,还是在八年级课堂,教师都能针对考点设置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最后根据考点设计反馈训练。纵观物理课堂的反馈训练,体现如下五个方面的特点,实现了有效训练。
针对性,教师能够针对考点设计练习题;方向性,教师能够选择中考真题进行训练;应用性,练习题的选择重点体现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生成性,在反馈训练的过程中除了评价学生的对与错,还关注了学生的共性问题,反思教学的不足;方法意识,在解题训练的过程中,注意了方法和规律的点拨。
1、骨干教师和中心组教师的核心作用明显。骨干教师是教研的核心力量,他们能自觉地在平时的教学中开展研究,不断地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是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的主力军,他们的经验成为教学的宝贵资源。骨干教师资源利用得好,能极大地促进教师群体的发展。其次,骨干教师能够自觉地帮带青年教师,为青年教师成长进步做了示范、榜样!骨干教师还能自觉地进行专题研究,主动上研讨课,引领一个教研组、一个教师群体开展研究。
2、和气和谐的研究氛围,为开展二级教研做好了准备。多数学校的教研组人际关系和谐,研究意识增强,研究的问题越来越有价值。如15中、23中、25中、26中物理组,这些学校相对来说教师队伍实力较强,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人品好、业务强,他们勇于担当,善于研究,带领教研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活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全体的共同进步。这几个物理组完全有能力独立承担研究任务和开展研究活动。
3、学科研究专题树已经勾勒出雏形,为开展三级教研提供了研究专题。几年来,本着从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树立问题即课题的理念,物理学科已经研究了很多专题,积累了很多研究成果和经验,在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的指导下,学科构建了研究专题树,使研究从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高度,从具体研究向理性整合发展,研究的方向越来越明晰,研究的重点越来越突出,我们将适时地开展三级教研,力争使研究成果有所突破。
1、个别学校集体备课随意性明显,集体备课的制度监督不够有力。分析原因,教师工作量较大,对集体备课的认识不深刻,惰性较强;学校检查不及时。但是,不集中不代表不备课,教师的研究还是能够随时随地的!
2、备课中忽视了备学情。备课时多数教师只考虑自己要教给学生什么,不考虑学生基础,学生的需要,这样设计的教学往往是教学目标高于学生基础,认为地增加了课程的难度,使学生达不到,学不会,认为物理很难学。尤其以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表现明显。
3、个别学校对于学案的作用认识不到位,教师认为写学案是负担,不愿备学案。
4、教师发展不均衡,个别农村教师发展滞后,表现为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式陈旧。
1、对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指导教师认识和改进。具体在10月11月开展四节研讨课观摩活动,组织教师听课、评课,具体指导教师备课时如何挖掘教材资源,用好教材资源;指导教师学会评课。
2、开展关于如何设计学案的第二次阶段性总结,在20xx年第一次阶段总结时,我们给出了三种课型的学案的建议,使用学案两年后,我们对于设计学案又有了新的认识,有必要和教师一起交流和探讨,形成新的设计学案的经验。计划本学期末进行一次学案设计比赛,促进学案研究更上一层楼。
3、尝试开展三级教研活动。首先从一级教研开始,组织学科中心组,研究如何命题;二级教研组织东西片教研组开展教学研讨课活动;三级教研的专题初步确定为学案设计与使用。三级教研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一个认识、尝试、实践、研究、总结的过程,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反思校正,而后才能有所发现、发展。
4、骨干教师培训的专题是如何说课。以省里说课大赛为契机,以自己的说课经验为基础,对骨干教师进行一次实践培训,力争改变以往的过于理论的陈述,而是多谈自己的经验和理解。
物理自评报告(专业17篇)篇三
2)、与人离声源的距离有关。
1)、声源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人离声源的距离越近,人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大。
探究1)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振幅)的关系:
探究2)响度与人离声源距的离大小关系。
探究1)选一只鼓,在鼓上放一小纸屑,让人离声源的距离0.5米(不变)。
(2)第二次重重地敲击一下鼓,看到小纸屑跳起(如1.5厘米),听到一个响度很大的声音。
结论:人离声源的距离相同时,声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探究2)的实验过程与上类似。
结论是:声源的振幅相同时,人离声源的距离越近,人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大。
这两个结论经得起验证。如,我们要让铃的声音很响,我们可以用力去打铃;汽车鸣笛,我们离汽车越近,听到的声音越响。
如果我们声音小了,听众可能听不见我们的说话声,我们可以考虑:
1)让说话的声音大一些(声带的振幅大了);
2)与听众的距离近一些。
物理自评报告(专业17篇)篇四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
三、实验原理:简明扼要地阐述实验的理论依据、计算公式、画出电路图或光路图。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
六、数据处理:根据实验目的对测量结果进行计算或作图表示,并对测量结果进行评定,计算误差或不确定度.
七、实验结果:扼要地写出实验结论。
八、误差分析:当实验数据的误差达到一定程度后,要求对误差进行分析,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
九、问题讨论: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异常现象及可能的解释,分析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对实验仪器的选择和实验方法的改进提出建议,简述自己做实验的心得体会,回答实验思考题.
技能准备: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棉布,毛巾,带钩长方体木块,砝码,刻度尺,秒表。
1.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平衡。
2.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4.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数值可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这样就测出了木块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力。
探究导引。
关闭发动机的列车会停下来,自由摆动的秋千会停下来,踢出去的足球会停下来,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
运动物体产生摩擦力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物体间要相互接触,且挤压;2.接触面要粗糙;3.两物体间要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由力的三要素可知:摩擦力除了有作用点、方向外,还有大小。
提出问题: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
猜想2: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3: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产生摩擦力的两种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把棉布铺在长木板上,从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改变木块与长木板的接触面,从而改变接触面积。
物理实验报告·化学实验报告·生物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格式·实验报告模板。
1.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2.在木块上加5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8n。
3.在木块上加20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2n。
4.在木板上铺上棉布,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1n。
5.加快匀速拉动木块的速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1.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2.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3.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无关。
4.摩擦力的大小跟相对运动的速度无关。
物理自评报告(专业17篇)篇五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情况,我们小组于20xx年5月6日至5月10日到xxxx中学进行调研。从听课入手,开展到小组评课,和教师面对面对话,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对初中物理教学现状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我们知道,物理学是在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世界运动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即培养科学素养方面具有强大功能。本次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课程目标包括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使人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无论是从课程自身的发展,还是从人才的培养出发,都要求课程“与时俱进”,要不断调整一成不变的学科本位观念。在新课程的改革下,还要充分发挥物理学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要挖掘物理学密切联系生活、生产、技术,联系其他自然学科的特征,充分发挥物理学全面体现“三维课程目标”的教育功能。于是我们在教材编写中,强调情境创设,重视实验探究,注重从整体上突出物理学的特征,体现物理学在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三个一级主题下的物理学三大功能,提出了能量为主线的教材体系,事实上是突出物理学的本质特征。
同该校一些教师的对话中,了解到科技中学的物理教学现状:
(1)师资现状。
1、教师数。
该校现有物理专任教师7人,其中男教师6人,女教师1人。教师的数量基本满足教学需求,但青年教师居多,学科骨干很少,学科带头人少。
(2)教学现状。
1、大部分教师能够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通过对话了解到,75%左右的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50%左右的教师认为能较好把握、驾驭、使用新教材。说明该校大多数物理教师基本能胜任初中物理教学。
2、教学观念发生转变,课堂教学行为发生变化。
平时听课结果显示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发生变化。该校100%的物理教师能运。
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50%左右的物理教师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质疑、对话、交流、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运用得比较突出,教师活动更多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组织和学习指导,能结合学科特点和中考要求驾驭教材,多数教师对教材有新的认识和理解,对提高学生的能力与考试成绩有了正确的认识;50%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特点,实施有效的针对性的教学。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满堂灌的教学现象减少,探究性学习过程得以增强。
3、课堂形式的变化。
平时听课时观察到学生课堂的座位发生了变化。新课程改革学生的座位以小组形式围成一圈,六个人一组,课堂上方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性学习得以体现。
(3)存在问题。
1、教师队伍素质。
从老师处得知,物理学科骨干教师缺乏,学科带头人少。物理专业教师占75%,专业理论整体水平偏低。从听课结果显示,该校物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也相对较低,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改教研工作也相对欠缺。
2、实验教学薄弱。
学校实验器材有限,但大多能满足实验教学需要。学校实验设备较好,但缺乏专人管理。实验教学不能及时进行。部分教师课堂演示实验草草结束,忽略实验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达不到实验的目的。
3、教育观念较为陈旧。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没有得到有效的转变,教学方式较为陈旧,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机械、被动。仍有部分教师上课出现一言堂的现象,重讲解、轻引导,教学过程中忽视了物理概念、公式的形成过程,只注重公式的运用,没有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
4、教学研究意识不高。
该校的物理教师没有开展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没有积极主动探索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广大教师教研意识较弱,参加教研活动很少,没有养成课后反思和良好的教研习惯。
5、教学辅助资料不足。
水平和上课效果。
四、研究主题的展开与讨论。
(1)、物理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1、大力开展物理实践活动。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尽可能让学生接触生活知识,接触社会,使学习到的物理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际当中处。
2、要求学生写课外物理知识兴趣调查报告,物理探究性学习笔记,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加强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加深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倡导学师的思维方式的交流,从而更好改变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知识的成长。
3、学生搞小制做,搞小发明,小创造,科技手抄报。这些培养学生的激情,兴趣,培养他们动手动脑学习物理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4、每周开展一次物理科普知识讲座,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物理科学,认识物理科学的奥秘,使他们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宏伟的目标,为物理事业作贡献,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5、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随时开放物理实验室。让学生自主动手做实验,自我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解决问题得能力,培养他们对物理探究问题的好奇心,进一步加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变化。
1、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探究的物理方法,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设计时刻体现物理探究性学习教学精神。
2、教师的教学方法注重新意,注重新旧知识章节的内容的联系和沟通;注重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注重学生和教师之间语言亲和感,使学生在学习上消除了以往的心理障碍.。教师经常性开展备课,讲课,评课,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借鉴他山之石,培养我校共同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
3、教师把先进的教学设备带入课堂,把一些抽象的物理知识,通过机械设备播放展示,让学生直接去感知,从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
(3)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生巨大的变化。
1、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以往主动许多,由被动变成了主动,由不积极变成十分积极。
2、在物理课上的学习氛围,由死气沉沉变成了激情高涨,学习的效率有明显的提高,认为物理教学课是一种真正教学享受课。
3、学生的流失有了明显的减少,“差生”学习过去十分“讨厌”的物理有了较大兴趣,举动向教师问的问题越来越多了。
(1)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有了明显的变化,学习方法多样化逐步形成。
(2)大多数物理教师的行为正积极的朝课改要求方向转变。课堂教学开放性、师生关系民。
主性、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等正成为教师的共识,但少数中老年教师存在消极抵触状态,教师培训形式单一等问题也同时存在。
(3)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对物理的学习主动性也有所改进。
(4)建议:
1、要进一步研究物理探究性教学好的方法。建议教师从新课的课题引入做起,创设富有启发问题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去探究,注重学生的学习有成就感,有信心,在注重获知识的同时,获得知识的思维方法。
2、教研组的集体备课还要加强深度力度。集体备课,不能只是统一进度,统一选题,统一内容,应当在物理探究教法上进行研讨,同时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还要写教后感和教学反思,札记并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取百家之长。
3、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及时反馈,更多关注基础较差的学生,不仅要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要多给他们展示的机会,使他们树立信心。
4、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使青年教师把握物理探究教学知识体系,认真学习教材,尽快把握常规教学的要求,建议对青年教师的备课,有一定硬性要求比如说一定要对每节课写出教学反思,典型课写出细案,以克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
5、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综合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教师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目前,在我校物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开展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是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教师教育教学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从科技中学初中物理的教学现状来看,此次课程改革还是相对成功的。这场课程改革既是每一个教师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遇到的一个历史性发展机遇,希望每个教师要积极地、主动地迎接这一挑战,抓住机遇,提高自己水平。困难是客观的、也是共同的,为了素质教育伟大目标的实现,时代要求我们团结一致,振奋精神去主动迎接这一场划时代的挑战。
[1]廖伯琴,张大昌,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2]李新乡,物理教学论。
物理自评报告(专业17篇)篇六
【实验目的】:通过演示昆特管,反应来回两个声波在煤油介质中交错从而形成的波峰和波谷的放大现象。
【实验仪器】电源,昆特管。
【实验原理】:两束波的叠加原理,波峰与波峰相遇,波谷与谷相遇,平衡点与平衡点相遇,使震动的现象放大。报告部分【实验内容】:一根玻璃长,管里面放一些没有,在一段时致的封闭端,另一端连接一个接通电源的声波发生器,打开电源,声波产生,通过调节声波的频率大小,来找到合适的频率,使波峰和波谷的现象放大,从而发现有几个地方、出现了剧烈的震动,有些地方看似十分平静。
【实验体会】:看到这个实验,了解到波的叠加特性,也感。
受到物理的神奇。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电磁波、声波、光波的世界当中,了解一些基本的关于博得只是对于我们的健康生活是很有帮助的。
实验二:鱼洗实验。
【实验目的:演示共振现象】。
【实验仪器:鱼洗盆】。
【注意事项】。
地同步摩擦时,“鱼洗”盆会发出悦耳的蜂呜声,水珠从4个部位喷出,当声音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有水花四溅。继续用手摩擦“鱼洗”耳,就会使水花喷溅得很高,就象鱼喷水一样有趣。
【原始数据记录】。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实验三:锥体上滚。
1.通过观察与思考双锥体沿斜面轨道上滚的现象,
使学生加深了解在重力场中物体总是以降低重心,趋。
于稳定的运动规律。
2.说明物体具有从势能高的位置向势能低的位置运。
动的趋势,同时说明物体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换。
【实验仪器】:锥体上滚演示仪。
【注意事项】:1:不要将椎体搬离轨道。
2:椎体启动时位置要正,防止滚动式摔下来造成损坏。
报告部分【实验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指出:物体或系统的能量总是自然趋向最低状态。本实验中在低端的两根导轨间距小,锥体停在此处重心被抬高了;相反,在高端两根导轨较为分开,锥体在此处下陷,重心实际上降低了。实验现象仍然符合能量最低原理。
1.将双锥体置于导轨的高端,双锥体并不下滚;
2.将双锥体置于导轨的低端,松手后双锥体向高端滚去;
3.重复第2步操作,仔细观察双锥体上滚的情况。
物理自评报告(专业17篇)篇七
1.试验目的。(这个大学物理试验书上抄,哪个试验就抄哪个)。
2.实验仪器。照着书上抄。
3.重要物理量和公式:把书上的公式抄了:一般情况下是抄结论性的公式。再对这个公式上的物理量进行分析,说明这些物理量都是什么东东。这是没有充分预习的做法,如果你充分地看懂了要做的试验,你就把整个试验里涉及的物理量写上,再分析。
4.试验内容和步骤。抄书上。差不多抄半面多就可以了。
5.试验数据。做完试验后的记录。这些数据最好用三线图画。注意标上表号和表名。eg:表1.紫铜环内外径和高的试验数据。
6.试验现象.随便写点。
1.试验目的。方法同上。
2.试验原理。把书上的归纳一下,抄!差不多半面纸。在原理的后面把试验仪器写上。
3.试验数据及其处理。书上有模板。照着做。一般情况是求平均值,标准偏差那些。书上有。注意:小数点的位数一定要正确。
4.试验结果:把上面处理好的数据处理的结果写出来。
5.讨论。如果那个试验的后面有思考题就把思考提回答了。如果没有就自己想,写点总结性的话。或者书上抄一两句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句子。
实验报告大部分是抄的。建议你找你们学长学姐借他们当年的实验报告。还有,如果试验数据不好,就自己捏造。尤其是看到坏值,什么都别想,直接当没有那个数据过,仿着其他的数据写一个。
不知道。建议还是借学长学姐的比较好,网络上的不一定可以得高分。每个老师对报告的要求不一样,要照老师的习惯写报告。我现在还记得我第一次做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时我虽然用心听讲,但是再我做时候却极为不顺利,因为我调节仪器时怎么也调不出干涉条纹,转动微调手轮也不怎么会用,最后调出干涉条纹了却掌握不了干涉条纹“涌出”或“陷入个数、速度与调节微调手轮的关系。测量钠光双线波长差时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实验仪器用的非常不熟悉,这一切都给我做实验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当我回去做实验报告的时候又发现实验的误差偏大,可庆幸的是计算还顺利。总而言之,第一个实验我做的是不成功,但是我从中总结了实验的不足之处,吸取了很大的教训。因此我从做第二个实验起,就在实验前做了大量的实验准备,比如说,上网做提前预习、认真写好预习报告弄懂实验原理等。因此我从做第二个实验起就在各个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实验仪器的使用也熟悉多了,实验仪器的读数也更加精确了,仪器的调节也更加的符合实验的要求。就拿夫-赫实验/双光栅微振实验来说,我能够熟练调节zky-fh-2智能夫兰克—赫兹实验仪达到实验的目的和测得所需的实验数据,并且在实验后顺利地处理了数据和精确地画出了实验所要求的实验曲线。在实验后也做了很好的总结和个人体会,与此同时我也学会了列表法、图解法、函数表示法等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大大提高了我的实验能力和独立设计实验以及创造性地改进实验的能力等等。
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在做实验时的一些技巧与方法。
首先,做实验要用科学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实验,认真提前预习,做好实验预习报告;。
第三,做实验时按步骤进行,切不可一步到位,太心急。并且一些小节之处要特别小心,若不会,可以跟其他同学一起探讨一下,把问题解决。第四,实验后数据处理一定要独立完成,莫抄其他同学的,否则,做实验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也就不会有什么收获。
总而言之,大学物理实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发现依赖于物理实验,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是由物理实验予以确立的;其次,已有的物理定律、物理假说、物理理论必须接受实验的检验,如果正确就予以确定,如果不正确就予以否定,如果不完全正确就予以修正。例如,爱因斯坦通过分析光电效应现象提出了光量子;伽利略用新发明的望远镜观察到木星有四个卫星后,否定了地心说;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证实了光的波动假说的正确性。可以说,物理学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实验。这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将来所从事的实际工作所需要具备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素质来讲,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大学物理理论课不能做到,也不能取代的。
物理自评报告(专业17篇)篇八
1.电磁铁:用两个木线轴作绕线架,在一个木线轴上以直径0.35毫米的漆包线顺次绕三层,再在另一个木线轴上同样绕三层。取一根铁棒弯成“u”形,插入两个木线轴的圆孔内作为电磁铁(如图19.11-l(a)所示)。在电磁铁上压一块长方形小木板,用木螺丝穿过木板插入两轴之间,固定在18×10×0.8厘米3的底板上,如图19.11-2所示。
2.衔铁:剪一块宽1厘米,长10厘米的铁片作为衔铁。一端焊一根直径1.5毫米的铁丝,铁丝的顶端弯一个小圆圈作铃槌,另外剪一块5厘米长的铁片与衔铁等宽,弯成弧形把它焊在衔铁上,如图19.11-1(b)、(c)所示。弯一个3厘米高的直角形支架把衔铁铆在支架上,再用木螺丝把支架固定在底板上,使衔铁正对电磁铁的两极,但不能接触。
3.触点:靠近弧形铁片处固定一个直角形铁片,在铁片的上端对准弧形铁片钻一个孔、拧一个小螺丝钉,使钉尖正触及弧形铁片,小螺丝可以调节接触弧形铁片的松紧度。在铁丝铃锤的旁边固定一个铃盖。安装方法如图19.11-2所示。
用手按开关使电路接通,电磁铁应吸引衔铁,铁丝锤打铃,当衔铁被吸之后,弧形铁片便与接触的小螺丝钉分开,于是电流中断,电磁铁失去磁性、衔铁又回复原位,此时弧形铁片又与螺丝钉接触,电流又接通,铃声又响。这样反复不已,铃声就继续不断。
物理自评报告(专业17篇)篇九
给存在一定距离的两电极之间加上高压,若两电极间的电场达到空气的击穿电场时,两电极间的空气将被击穿,并产生大规模的放电,形成气体的弧光放电。
雅格布天梯的两极构成一梯形,下端间距小,因而场强大(因)。其下端的空气最先被击穿而放电。由于电弧加热(空气的温度升高,空气就越易被电离,击穿场强就下降),使其上部的空气也被击穿,形成不断放电。结果弧光区逐渐上移,犹如爬梯子一般的壮观。当升至一定的高度时,由于两电极间距过大,使极间场强太小不足以击穿空气,弧光因而熄灭。
打开电源,观察弧光产生。并观察现象。(注意弧光的产生、移动、消失)。
两根电极之间的高电压使极间最狭窄处的电场极度强。巨大的电场力使空气电离而形成气体离子导电,同时产生光和热。热空气带着电弧一起上升,就象圣经中的雅各布(yacob以色列人的祖先)梦中见到的天梯。
举例说明电弧放电的应用。
物理自评报告(专业17篇)篇十
根据实验目的对测量结果进行计算或作图表示,并对测量结果进行评定,计算误差或不确定度。
扼要地写出实验结论。
当实验数据的误差达到一定程度后,要求对误差进行分析,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
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异常现象及可能的解释,分析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对实验仪器的选择和实验方法的改进提出建议,简述自己做实验的心得体会,回答实验思考题。
技能准备: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棉布,毛巾,带钩长方体木块,砝码,刻度尺,秒表。
1.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平衡。
2.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4.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数值可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这样就测出了木块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力。
探究导引。
关闭发动机的列车会停下来,自由摆动的秋千会停下来,踢出去的足球会停下来,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
运动物体产生摩擦力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物体间要相互接触,且挤压;。
2.接触面要粗糙;。
3.两物体间要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由力的三要素可知:摩擦力除了有作用点、方向外,还有大小。
提出问题: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
猜想2: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3: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产生摩擦力的两种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把棉布铺在长木板上,从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改变木块与长木板的接触面,从而改变接触面积。
1.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2.在木块上加5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8n。
3.在木块上加20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2n。
4.在木板上铺上棉布,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1n。
5.加快匀速拉动木块的速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1.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2.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3.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无关。
4.摩擦力的大小跟相对运动的速度无关。
物理自评报告(专业17篇)篇十一
(1)了解示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2)学习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的使用方法。
(3)学习用示波器观察信号波形和利用示波器测量信号频率的方法。
1)示波器的基本组成部分:示波管、竖直放大器、水平放大器、扫描发生器、触发同步和直流电源等。
2)示波管左端为一电子枪,电子枪加热后发出一束电子,电子经电场加速以高速打在右端的荧光屏上,屏上的荧光物发光形成一亮点。亮点在偏转板电压的作用下,位置也随之改变。在一定范围内,亮点的位移与偏转板上所加电压成正比。
3)示波器显示波形的原理:如果在x轴偏转板加上波形为锯齿形的电压,在荧光屏上看到的是一条水平线,如果在y轴偏转板上加正弦电压,而x轴偏转板不加任何电压,则电子束的亮点在纵方向随时间作正弦式振荡,在横方向不动。我们看到的将是一条垂直的亮线,如果在y轴偏转板上加正弦电压,又在x轴偏转板上加锯齿形电压,则荧光屏上的亮点将同时进行方向互相垂直的两种位移,两个方向的位移合成就描出了正弦图形。如果正弦波与锯齿波的周期(频率)相同,这个正弦图形将稳定地停在荧光屏上。但如果正弦波与锯齿波的周期稍有不同,则第二次所描出的曲线将和第一次的曲线位置稍微错开,在荧光屏上将看到不稳定的图形或不断地移动的图形,甚至很复杂的图形。要使显示的波形稳定,扫描必须是线性的,即必须加锯齿波;y轴偏转板电压频率与x轴偏转板电压频率的比值必须是整数。示波器中的锯齿扫描电压的频率虽然可调,但光靠人工调节还是不够准确,所以在示波器内部加装了自动频率跟踪的装置,称为“同步”。在人工调节接近满足式频率整数倍时条件下,再加入“同步”的作用,扫描电压的周期就能准确等于待测电压周期的整数倍,从而获得稳定的波形。
4)李萨如图形的基本原理:如果同时从示波器的x轴和y轴输入频率相同或成简单整数比的两个正弦电压,则屏幕上将呈现出特殊形状的、稳定的光点轨迹,这种轨迹图称为李萨如图形。李萨如图形的形成规律为:如果沿x,y分别作一条直线,水平方向的直线做多可得的交点数为n(x),竖直方向最多可得的交点数为n(y),则x和y方向输入的两正弦波的频率之比为f(x):f(y)=n(y):n(x)。
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
(一)示波器的使用与调节。
1)将各控制旋钮置于相关位置。
2)接通电源,按下面板左下角的“power”钮,指示灯亮,稍待片刻,仪器进入正常工作状态。
3)经示波管灯丝预热后,屏上出现绿色亮点,调节inten、focus、position,使亮点清晰。
4)将time/div逐渐旋到2ms或5ms,观察光点由慢变快移动,直至屏上显示一条稳定的水平扫描线,按(3)使线清晰。
(二)实验内容:
1)观察正弦波波长:
a)将acgnddc转换开关置于ac。
b)讲面板右上角的source置于ch2。
c)将函数信号发生器的50hz信号源直接输入ch2-y输入端(红插头应接函数发生器输出的红接线柱)。
d)屏上显示出正弦波(调v/div调节大小,time/div扫描开关使之出现正弦波,ievel使波形稳定)。
e)改变扫描电压的频率(time/div)观察正弦波得变化,使屏上出现多个完整的波形图。
2)观察并描绘李萨如图形,测量正弦信号频率。
利用利萨如图测正弦电压的频率基本原理。
通过观察荧光屏上利萨如图形进行频率对比的方法称之为利萨如图形法。此法于1855年由利萨如所证明。将被测正弦信号fx加到y偏转板,将参考正弦信号fx加到x偏转板,当两者的频率之比fy/fx是整数时,在荧光屏上将出现利萨如图。
fy/fx=nx/ny。
图1李萨如图与信号频率的关系。
图2fx/fy=1:1时李萨如图与信号相位差的关系。
用李萨如图测量正弦信号频率。
1.信号发生器、示波器预热3分钟以后才能正常工作。
3.不要频繁开关机,示波器上光点的亮度不可调得太强,也不能让亮点长时间停在荧光屏的一点上,如果暂时不用,把辉度降到最低即可。
4.转动旋钮和按键时必须有的放矢,不要将开关和旋钮强行旋转、死拉硬拧,以免损坏按键、旋钮和示波器,示波器探头与插座的配合方式类似于挂口灯泡与灯座的锁扣配合方式,切忌生拉硬拽。
一个学期就要过去了,在本学期里,老师又教了很多实验,我做了许多类型的实验,让我受益匪浅,我又学会了很多东西,其中很多知识在平时的学习中都是无法学习到的,其中很多实验都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获得了许多平时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
通过高中以及大学两个学期的物理实验,我发现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我们学到的许多理论都来源于实验,也学到了许多物理课上没有教到的理论。很多实验都是需要花费许多心思去学习的,也是非常复杂的。经过这一年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的学习,让我收获多多。想要做好物理实验容不得半点马虎,她培养了我们耐心、信心和恒心。当然,我也发现了我存在的很多不足。我的动手能力还不够强,当有些实验需要比较强的动手能力的时侯我还不能从容应对,实验就是为了让你动手做,去探索一些你未知的或是你尚不是深刻理解的东西。现在,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大学物理实验正好为我们提供了这一平台让我们去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我的学习方式还有待改善,当面对一些复杂的实验时我还不能很快很好的完成。伟大的科学家之所以伟大就是他们利用实验证明了他们的伟大。唯有实验才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方法。为了要使你的理论被人接受,你必须用事实来证明。
物理自评报告(专业17篇)篇十二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辉光盘。
观察平板晶体中的高压辉光放电现象。
:大型闪电盘演示仪。
闪电盘是在两层玻璃盘中密封了涂有荧光材料的玻璃珠,玻璃珠充有稀薄的惰性气体(如氩气等)。控制器中有一块振荡电路板,通过电源变换器,将12v低压直流电转变为高压高频电压加在电极上。通电后,振荡电路产生高频电压电场,由于稀薄气体受到高频电场的电离作用二产生紫外辐射,玻璃珠上的'荧光材料受到紫外辐射激发出可见光,其颜色由玻璃珠上涂敷的荧光材料决定。由于电极上电压很高,故所发生的光是一些辐射状的辉光,绚丽多彩,光芒四射,在黑暗中非常好看。
1.将闪电盘后控制器上的电位器调节到最小;
2.插上220v电源,打开开关;
3.调高电位器,观察闪电盘上图像变化,当电压超过一定域值后,盘上出现闪光;
4.用手触摸玻璃表面,观察闪光随手指移动变化;
5.缓慢调低电位器到闪光恰好消失,对闪电盘拍手或说话,观察辉光岁声音的变化。
1.闪电盘为玻璃质地,注意轻拿轻放;
2.移动闪电盘时请勿在控制器上用力,避免控制器与盘面连接断裂;
3.闪电盘不可悬空吊挂。
辉光球。
观察辉光放电现象,了解电场、电离、击穿及发光等概念。
1.将辉光球底座上的电位器调节到最小;
2.插上220v电源,并打开开关;
4.用手触摸玻璃球壳,观察到辉光随手指移动变化;
5.缓慢调低电位器到辉光恰好消失,对辉光球拍手或说话,观察辉光随声音的变化。
1.辉光球要轻拿轻放;
2.辉光球长时间工作可能会产生臭氧。
变得更为明亮,产生的弧线顺着手的触摸移动而游动扭曲,随手指移动起舞。对辉光球拍手或说话时,也会影响电场的分布。
辉光球又称为电离子魔幻球。它的外观为直径约15cm的高强度玻璃球壳,球内充有稀薄的惰性气体(如氩气等),玻璃球中央有一个黑色球状电极。球的底部有一块震荡电路板,通过电源变换器,将12v低压直流电转变为高压高频电压加在电极上。通电后,震荡电路产生高频电压电场,由于球内稀薄气体受到高频电场的电离作用而光芒四射,产生神秘色彩。由于电极上电压很高,故所发生的光是一些辐射状的辉光,绚丽多彩,光芒四射,在黑暗中非常好看。
在日常生活中,低压气体中显示辉光的放电现象,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低压气体放电管中,在两极间加上足够高的电压时,或在其周围加上高频电场,就使管内的稀薄气体呈现出辉光放电现象,其特征是需要高电压而电流密度较小。辉光的部位和管内所充气体的压强有关,辉光的颜色随气体的种类而异。荧光灯、霓虹灯的发光都属于这种辉光放电。
在各种各样的辉光中,最神奇的还要算人体辉光了。1911年伦敦有一位叫华尔德?基尔纳的医生运用双花青染料刷过的玻璃屏透视人体,发现在人体表面有一个厚达15毫米的彩色光层。医学家们对此研究表明,人体在疾病发生前,体表的辉光会发生变化,出现一种干扰的“日冕”现象;癌症患者体内会产生一种云状辉光;当人喝酒时辉光开始有清晰、发亮的光斑,酒醉后便转为苍白色,最后光圈内收。吸烟的人其辉光则有不谐和的现象。
过奇妙的物理现象感受了伟大的自然科学的奥妙。我们怀着好奇心仔细的观看了每个演示实验,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同学们的认真讲解,一些看似不正常的现象都能用科学的自然知识来解释了!
我觉得我们做的虽然是演示实验,但也很有收获,这是我们对课上所学知识的一个更直观的了解,通过此次光学演示实验使我对光有了一种感性的认识,加深了对光学现象及原理的认识,为今后光学的学习打下深厚的基础,此次演示实验把理论与现实相结合,让大家在现实生活中理解光波的本质,这给我们每天的理论学习增添了一点趣味。
特别是辉光球和辉光盘,在现实生活中根本看不到,这是我第一次看。一丝一丝的五光十色的光线通过辉光球迸射出来如同礼花绽放般浪漫,让我想起了除夕夜的美妙绝伦的烟火。虽然说演示实验的过程是简单的,但它的意义绝非如此。我们学习的知识重在应用,对大学生来说,演示实验不仅开动了我们思考的马达,也让我们更好地把物理知识运用到了实际现象的分析中去,使我们不但对大自然产生了以前没有的敬畏和尊重,也有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好奇心,我想这是一个人做学问最最重要的一点。因此我想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要带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和责任感,认认真真地学习,踏踏实实地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学会一门课,学好一门课。此外,我觉得我们不能将眼光仅仅定位在事物的表面,不能被眼镜所欺骗,要认真的分析,理解,找出事物背后的真理;不仅在物理,生活中更应如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大纲上要安排这样一个演示实验的目的所在。我很庆幸能和老师一起参与本次试验,老师的细致指导是我能够顺利完成、理解本次试验的前提。
感谢老师的指导!
物理自评报告(专业17篇)篇十三
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4、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
5、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位置连起来,并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物理自评报告(专业17篇)篇十四
学号。
日期
实验课题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
实验目的1.描出平抛物体的运动轨迹.2.求出平抛物体的初速度.
器材斜槽、白纸、图钉、木扳、有孔的硬纸卡片、小球、重锤线、米尺。
1.用图钉把白纸钉在竖直木板上。
2.在木板左上角固定斜槽并使其末端点o的切。
3.线水平。在纸上记录o点,
4.利用重垂线画出通过o点的竖直线。
5.在木板的平面上用手按住卡片,
6.使卡片上有空的一面保持水平,
7.调整卡片的位置,
8.使槽上滚下的小球正好穿过卡片的孔,
9.然后用铅笔在卡片的缺口上点个黑点,
10.这就记下了小球平抛的轨迹通过的点。多次实验,
11.描下多个点。
12.用平滑的曲线将小球通过的点连接起来,
13.就得到小球平抛运动的轨迹。
14.以o为圆点,
15.画出竖直向下的y轴和水平向右的x轴.
16.从曲线上选取a、b、c、d四个不同。
17.的点,
18.测出它们的坐标,
19.记在表内。
根据公式v0=x求出每次小球平抛运动的初速度,再求出v0的平均值。
x(米)y(米)v0(米/秒)v0(平均值)。
a
b
c
d
1.实验注意点:。
a.固定白纸的木板要。
b.固定斜槽时,要保证斜槽未端的。
c.小球每次从槽上滑下。
d.在白纸上准确记下槽口位置,该位置作为。
2.实验误差:
(1)计算小球初速度时应在轨迹上选距离抛出点稍远一点的地方。
(2)木板、斜槽固定好后,实验过程中不改变位置。
实验。
整理文章……。
练习1.在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的实验中,已测出落下的高度h与对应的射程x如下表,则物体平抛初速度为。(g=9.8m/s2)。
h(m)。
5.00。
11.25。
20.00。
24.20。
x(m)。
.为什么实验中斜槽的末端的切线必须是水平的?
答:
.请你依据平抛运动的实验思想,自己设计一个测定玩具手弹速度的方法。
(1)器材:
(2)步骤:
(3)手弹速度v0=。(用字母表示)。
教师。
评语。
记分。
物理自评报告(专业17篇)篇十五
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一.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二.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三.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五.自我评估.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六.交流与应用.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xxx。
20xx年x月xx日。
物理自评报告(专业17篇)篇十六
班级:实验人:试验时间:审核:
实验名称: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1、测量前“三观”:
一观:二观:三观:
2、测量时。
一放、刻度尺要与被测对象;刻度线紧贴被测物;零刻线与被测对象一端对齐二读、视线要刻度尺刻线,不要斜视;读数时要估读到三记、记录数据由数字和组成。进行试验:
测作业本和物理课本的长、宽。
评估交流:为使测量更精确,应选用分度值的刻度尺(填“大”“小”)。
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被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刻度,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3)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班级:实验人:试验时间:审核:
实验名称:用停表测量时间。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1、观察停表。
停表有个表盘,大表盘数字代表,小表盘数字代表;有根指针,长指针是,短指针是。停表秒针走一圈是分钟。
2、停表时间等于分针指示能准确读数部分加上秒针指示读数部分。
进行试验:
用停表测出你脉搏跳动10次所用时间s,1min内你的脉搏跳动了次。
评估交流:大家的测量结果是否相同。
班级:实验人:试验时间:审核:
实验名称:测量同学们跑步的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
设计并进行试验:
1、在操场上用测出奔跑的路程s1=20米,s2=30米。
2、用测出自己跑20米所用的时间t1,跑30米所用的时间t2。s。
3、根据公式v求出两次奔跑的平均速度。t。
评估交流:自己记时好还是请同学计时好。
物理自评报告(专业17篇)篇十七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
探究凸透镜成放大和缩小实像的条件。
标明焦距的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粉笔实验原理。
1.提出问题:
凸透镜成缩小实像需要什么条件?
2.猜想与假设:
(1)凸透镜成缩小实像时,物距u_______2f。(“大于”、“小于”或“等于”)。
(2)凸透镜成放大实像时,物距u_______2f。(“大于”、“小于”或“等于”)。
3.设计并进行实验:
(1)检查器材,了解凸透镜焦距,并记录。
(2)安装光具座,调节凸透镜、光屏、蜡烛高度一致。
(3)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外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缩小的清晰实像的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
(4)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内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实像的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
(5)整理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