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可以提供一个可行的写作框架,使我们在写作过程中更加有条理和组织。范文范本9:以下是一篇优秀的范文范本,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见解,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生活中的哲学论文(热门19篇)篇一
摘要:高职教学与普通高等教育有着很明显的区别,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在实际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性教学内容。目前高职院校教学中,常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目中,数学是一门必学的课程,数学不仅包含大量的理论知识,还需要相应的实践教学,其学科特点非常符合“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开展数学教学工作时,把教学重点放在数学理论教学上,而忽略了数学知识的实践教学,导致高职数学的教学效率难以提高。基于此,文章针对高职数学教学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高职数学教学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数学;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进行了教学改革,也对高职数学教学做了相应的调整,但是数学的教学改革趋向于表面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职数学的问题。部分高职院校依然沿用过时的数学教学方式,并且仍然以提高数学成绩为教学目标,因此不能真正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工学结合”是根据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提出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基于这种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在进行数学教学工作时,应该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将数学理论的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让学生能够真正将数学知识学以致用,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加符合现代化的教育理念。
1“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高职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为高职数学教师,在工作中应该认真分析教学现状,并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纳,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有效解决问题。部分高职院校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但是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并不顺利。“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实际应用的时间不长,教师还不能够灵活地将其运用到数学教学中,没有相对成熟的教学经验,这使得“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应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导致数学教学质量迟迟得不到提升。部分高职院校没有意识到“工学结合”对于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高职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低下,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很难提高数学的学习水平。部分高职院校在实际的教学中没有跟随教育改革的步伐,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的数学教学效率很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很少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几乎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使得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使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产生厌烦情绪。还有部分高职院校只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不注重数学教学,一味地让学生学习专业技能课,减少数学教学课时。此外,部分高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为数学对以后参加工作并没有太大的用处,加之数学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生自身也不重视数学的学习。
2“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高职数学教学的改革策略。
2.1使学生认识到高职数学的重要性。
要想提高高职数学的教学质量,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数学科目,并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即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参加工作后,都会使用到数学知识。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下,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和数学在生活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在高职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开展教学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与此同时,还可以初步了解以后的工作内容,对以后将要从事的工作有一定的认知,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达到教学的目的。在实际开展高职数学授课时,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明确学习高职数学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拥有学习高职数学的热情和动力,由此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为其以后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2.2培养专业化的人才。
高职院校的教育不同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可以体现出专业化的教学理念。普通高等教育注重学生各学科均衡发展,而高职院校有不同职业的划分,学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提升专业技能和知识。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出具备不同专业技能的人才,体现了高职院校的专业化培养理念。高职院校在培养专业化人才时应该明确教育的最终目标,拥有正确的育才观,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两种教学方式的优点,使两者在数学教育改革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培养专业人才。根据高职院校中数学教学的特点,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数学理论知识,理论是一切实践的基础和依据,学生只有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提升实际应用能力。在高职院校中,不同专业的数学学习内容也有所不同,不同的专业的数学学习侧重点不同,需要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数学教学内容,例如在英语翻译专业中,用到的数学知识较为简单、基础,而工程类专业需要学习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此外,高职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教师应充分注重学生的之间的差异性,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应该给予耐心的指导,使这部分学生能够跟上数学教学进度,在教学中照顾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帮助。
2.3调动高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师应该意识到只有学生主动学习数学,才能有效提升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很多高职学生认为数学学科跟专业科目的学习没有太大的联系,因而不重视数学的学习,导致学生的'数学成绩和数学应用能力较低。对此,教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应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对高职数学的认识,让学生积极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生活和工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能够为学生创造大量的实践机会,在实际的应用中,教师应巧妙地融合相关教学案例,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际教学案例,可以让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有效结合,进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加得心应手。数学教师需要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会树立信心,更好地学习数学。
2.4因材施教,优化学习方法。
基于“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教师应该充分注重每位学生的差异,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水平都是不同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在交流中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优化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保证有效提高每位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5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
按照传统的考核机制,教师往往会将考试成绩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以这样的考核方式评价学生过于片面。因此,需要调整和完善考核机制,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考查的内容和考核的形式进行改革,让考核内容更加立体、全面。教师可以将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作为考核的内容之一,并合理调整各项考核内容的分值比重,最终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合理的评价。考核内容的增多,意味着教师应该从多个方面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考试成绩,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3结束语。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数学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教育改革的要求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教师应该注重调动高职院校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并注重数学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由此,在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同时提升其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邹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创新[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19):8-9.
[4]刘静霖,朱志鑫,祁玉兰.试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路径[j].现代职业教育,2018(26):40.
生活中的哲学论文(热门19篇)篇二
余秋雨说:两千五百年前,希腊哲人立于爱琴海边,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印度哲人在恒河边,思考人与神的关系,中国哲人立于黄河边,思考人与人的关系。是的,而后人们发现水边的哲学是不舍昼夜。
蓝色爱琴海滋润了整个希腊,蓝色国度上,希腊人以一种自豪的姿态立于爱琴海边凝视着波光荡漾上闪耀的文明,他们自豪地宣示:那是奥林匹克的故乡。印度的两河文明始终要追溯到那国人崇拜仰望的恒河,他们吮吸着那神圣的水,永远带着尊敬和永恒的崇拜。而华夏民族的摇篮--黄河,始终让我们激情澎湃,那蒸腾不息中,我们捧起一手稻谷,洒向黄河,纪念“母亲”已有过的辉煌,许许多多年,人们发现水的蕴意是:生命。
人类有一个共同的蓝色的家,我们以为我们真正“立”于蓝色海洋之上,我们能怀抱整个“蓝色”,而只有真正单纯而又理性的眼眸会看出,人类只是生活在蓝色海洋中的鱼群,我们需要水,水孕育了我们,孕育了整个大自然,我们惊叹“水即生命”--那犹太民族传世不衰的'名言,竟是如此简单而又蕴意不凡,响彻心扉。
露珠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小小的水珠中竟有生物在蠕动,一点一滴地吮吸着甘露,它反射着整个世界,那小溪流水潺潺之中的欢快,岂非一种生命的跳跃?那是生命的欢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于杜甫笔下更已是焕发着洞庭湖非凡的气势,气势本身已是一种生命;而那大海着实给了我们太多敬畏太多遐想,那迷人的爱琴海正是如此,富有浪漫气息的它孕育了整个人类的生机与健康,怀抱着奥林匹克的丰碑。
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水的存在,无时无刻不体味到它的生机与跳动,等到我们恍然惊觉,许许多多的东西竟都成了活在水中的鱼,我们从水中走来,一切从水中走来。
我们着实惊叹了,折服了,又着实惭愧了,我们越来越依赖水,却越来越不安分,象是想要脱离水而上岸生活的死命挣扎的鱼,我们的需要成了一种蹂躏,一种对生命的蹂躏,有些人在恍然惊觉中渐渐醒悟,却仍有人在走极端,而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是整个人类的责任,“水即生命”需要整个人类来共同体味。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立于爱琴海边,立于恒河边,立于黄河边,让我们追随哲人的步伐,让整个人类顶着一股膜拜带着崇敬去拜谒永恒的水,去思考属于今天的水的哲学---水即生命。
探索中人类在水中走向永恒……。
生活中的哲学论文(热门19篇)篇三
从笛卡儿开始,先验的主体性就成了哲学的基础,人们力图从先验的主体性出发创建存在的整体,这实际上是将一切存在包括人类的世界都当作先验主体的对象,换句话说,人们实际上将物的存在方式当作了人的存在方式,这是现代人类异化的生存状况在哲学思维方式中的体现。为了揭示世界异化的根源,当代哲学不约而同的走进了现实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之中,人们发现了人类存在的独特结构,这推动了哲学在当代的变革。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厘清从生活世界生发出的诸种哲学理论路径,以及蕴涵在这些理论路径中的当代哲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生活世界成为当代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胡塞尔,不过,对坚持彻底的先验立场的胡塞尔来说,生活世界是哲学需要面对的难题。胡塞尔是从这样一个问题切入生活世界的,即根据抽象的方法而不断向前推进的现代科学越来越远离其直观的基础,因而失去了其自明性的前提,变得不可理解了,胡塞尔将这种现象称作意义的抽空。这种现象之所以发生,在胡塞尔看来,是科学远离生活世界的结果。
现代科学本质上是数学化的科学,它是通过对生活世界中的事物实行形式化和理想化的方式产生的。首先是将生活世界的空间抽象化和形式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数学化;其次,通过引入假设的方式,将生活世界中所有感性的质都还原为空间化的关系,亦即可数学化的关系。这样,科学的发展就表现为数学、测量技术以及各种科学假设的发展。随着数学越来越符号化和抽象化,科学变成了推测结果的方法,人们现在只关心所推测结果的正确性,至于推测的过程,由于因过于的符号化和抽象化,反而变得不可理解了。因此,以清楚明白的理性为自身标准的科学,就应该重新回过头来,反思自身的意义基础,反思科学在其中产生的生活世界。
实际上,先于一切日常活动和科学活动,我们就已经具有了对世界的确信;我们生活于世界之中,我们相信世界是存在的;可见,反思人类的生活世界,首先就要反思人的世界意识。任何对象都是作为在世界中的某物而存在的,因此,任何一个对象意识都蕴涵着一个世界意识,就此而言,世界是对象出现于其中的地平线。但世界意识又不同于对象意识,因为对象是多样的,而世界总是唯一的。人们对于具体的对象以及关于这些对象的意识总是可以持怀疑态度的,我们认定为存在着的对象很可能仅仅是幻象,但世界是不可怀疑的,世界的存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胡塞尔看来,如果我们不对世界意识本身加以反思,生活世界中的意义就依然是建立在一个未经反思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一种彻底的反思意识就应该探究我们对于世界的确信是如何在先验的主观性中被给予的,也就是说,要为生活世界确立一个先验的基础,实现生活世界的先验化。
胡塞尔对于生活世界的先验重建是围绕着知觉对象展开的。通过对知觉活动进行反思,胡塞尔发现,事物实际上是在双重的地平线中向意识呈现自身的,一个是内在的地平线,一个是外在的地平线;前者是事物通过它才得以显现的意向活动系统,后者是事物置身于其中的事物系统。我们获得对于世界的确信,关键在于通过意识活动系统显现出来的对象以及它身处其中的事物系统能否以协调统一的方式出现。由此会引申出这样一个结论,即世界实际上只是先验意识的一个意向关联项,世界呈现为一个协调的系统、还是会在相互矛盾的显现中崩溃,完全是偶然的。
所以,通过先验反思的方式重建生活世界并不能实现胡塞尔追求清楚明白的理性的目标。因此,在胡塞尔之后,人们对生活世界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胡塞尔反对科学对于世界的建构,认为这导致了世界的无意义化,也就是世界的客观化和异化。不过,他对于世界的先验重建实际上是体现在科学中的物化思维方式的更加彻底的实现,在他的先验重建中,以前作为科学活动不自觉前提的生活世界被进一步对象化和客观化了。哈贝马斯同样从工具化的方法所导致的世界异化这个基本的事实出发的,但是他更侧重于社会世界的异化,因此,他的目的是要寻求对异化的社会世界进行理性批判和理性重建的可能性。由于异化的社会世界是一个利益分化的世界,因此,对异化的社会世界的批判和重建又以人们能够形成超出利益视界的共识为前提。哈贝马斯宣称,正是在人们形成普遍共识的可能性条件中,他发现了不同于工具理性的交往理性,这为人们对异化的社会世界进行理性的重建保留了希望。
要在不同人之间形成共识,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意义的有效性问题,人们只有有效性的意义才能正一样,哈贝马斯也认为生活世界构成了意义的基础,就此而言,生活世界作为文化解释系统具有世界观的意义。不过,生活世界中的意义的有效性并没有先验的基础,其有效性根据只能是人们的认同,也就是说,生活世界中意义的有效性是靠人们的信念来维系的。这就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即人们对这些意义有效性的信守,在何种意义上可以被称作是理性的昵?或者说,我们在何种意义上可以对生活世界采取反思和批判的态度昵?对此,哈贝马斯是通过诉诸生活世界中意义有效性的独特结构加以解决的。
首先,生活世界作为一个总体,它的有效性是确定无疑的,我们总是将它作为最终的语境和进行解释的意义源泉。就此而言,生活世界是一个我们身处其中的意义有效性的总体,是有效性意义的地平线,我们不可能转到生活世界的背后,对生活世界进行彻底的反思[2]。这就是说,我们的任何反思实际上都是在生活世界中进行的反思,都要以一些已为我们接受的有效性为基础。其次,生活世界中的意义有效性离不开我们的认同和信守。既然生活世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世界,很显然,对意义有效性的认同和信守,实际上意味着生活世界中的人们已对这些意义有效性形成了共识,意义的有效性必然是主体间的有效性。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哈贝马斯认为,我们虽然不能从实质上为生活世界中的意义有效性提供一种理性的论证,却可以拥有一套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形式化的论证规范和法则——这构成了交往理性的基本内容,通过这套规范和法则,我们就可以保证,对任何一个意义有效性的接受,是通过理性的论辩程序进行论辩的结果。一方面,意义有效性的根据在于人们的共识,这就意味着任何人提出来的有效性主张都可能要面对他人的异议,因此,他有义务在别人面前为自己的主张进行论证;另一方面,这样的论证总要诉诸于一些已形成共识的理由。这样,生活世界作为一个总体是不可怀疑的,而生活世界中的任何一个意义有效性都要向怀疑和反思开放自身。这样生活世界就可以通过内在的形式理性维持自身为一个合理化的世界。生活世界的合理化意味着人们能够在生活世界中不断形成合理的共识,这为人们改变和调整异化的社会世界、为克服工具理性的统治提供了可靠的根据。
生活世界理论的以上两种发展路径都致力于寻根据的时候,没有事先去考察人类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因而,这两种理论关于人类理性的思考都缺乏本体论上的根据。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分析则代表了从本体论上克服世界异化的理论努力。
海德格尔同样对理性的客观主义给人类生存所带来的异化深表担忧,但是他并不认为这仅仅是理性的问题,更不认为在科学客观主义之外寻求另外一种理性就可以解决问题,在他看来,问题的真正根源并不在于理性本身,而在于通过理性所体现出来的、人们对于存在的理解。理性之所以给我们带来了_个物化的世界,是因为理性本身就是以一种物化的存在观为前提的。在海德格尔看来,只是由于我们接受了一种形而上学的存在观,即将存在理解为自足的现成存在,即将物的存在理解存在本身,我们才可以按照科学客观主义的模式重构整个世界,从而将世界理解为物的世界,这样我们既忘却了人类自身的存在,又忘却了存在的真实意义。
因此,要克服世界的物化,首要的任务是获得对于存在意义的领悟。正是在追问存在意义的过程中,海德格尔回到了人类的生活世界。海德格尔认为,人类是这样一种存在,即他为了自身的存在而存在,因此,在人类的存在即人类的生存中就已包含着中对于存在的理解。有鉴于此,海德格尔希望通过对于人类生存结构的分析,揭示出存在的意义。而人类首先就是一种在世界之中的存在,也就是说,人类不是一种孤零零的抽象物,不是一个物化的现成存在,世界总是随着人类的到场而敞开,只要人在此,世界总已经在此。实际上,只有在世界已经敞开的情形下,我们才能在敞开的世界境域中和现成的存在即物相遇。但是,在说明世界的结构的时候,海德格尔却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
海德格尔是从人的周围世界,也就是用具世界开始他对于世界结构的分析的。用具世界实际上是按照目的和手段的关系相互联络的世界,它不能够阐释自身,只有在人的生存中,它才可以得到阐释。但是,人类又不是什么最终的目的,人类的完整性不在于他能够在某个目的中让自身得以终结,从而给予整个用具的世界一个终极的解释;人类是一种可能之在,人类要想获得自身的完整性,就必须向一种终极的可能性挺进,即向他不在世界中生存的可能性挺进,也就是说,人类只有进入虚无才可以获致能够让用具的世界得以阐释的意义视域。然而,虚无作前止步,他克服物化世界的努力是又陷入到一个虚无的世界。
不过,海德格尔对于存在意义的追问还是有积极意义的,这就是使我们认识到,人是一种和他的世界相关的存在,我们不能抛开人的世界来理解人。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人的世界是怎样的一个世界,人又是如何与他的世界相关联的。对此,加达默尔的解释学可算是一种解答,在他的语言本体论中,世界被赋予了一个非物化的结构,可以说在加达默尔的解释学中,生活世界得以本体化。关于加达默尔的本体论思想我们留待下文再详细阐释。
政治世界的发现是阿伦特为当代哲学所作的一个重要贡献。对于阿伦特来说,生活世界首先是一个政治的世界,或者说只有在政治的世界中,才能显现人类存在的真实本质。
阿伦特关注的焦点是现代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存在特性的威胁。现代技术的特点在于它已经和自然融为一体,也就是说,技术已经参与到自然的循环之中,技术的力量已经转变为自然的力量。因此,技术不再是人的用具,相反人类的存在已扎根于技术之中,并随同技术一道被卷入自然的循环之中,这样的人类和自然当中的生命没有本质的区别,生命和自然是融为一体的,它和自然一道进入永恒的循环之中。就其存在特征而言,生命是没有真正的个体性的,个体生灭变幻而类永恒。当人类随同技术进入自然的永恒循环之后,人也就成了一个自然当中的类,通过个体的生死更替保持着类的永存,而类无非是相同个体的无限重复。因此,在技术的时代,人类已不再是有个性的存在,或者说人类已丧失了他的存在。
要想摆脱自然的永恒循环,唯一的办法就是进入政治的世界。政治的世界是一个公共的空间,是个体的言行得以展现的空间,因而政治的世界对人的存在具有构成的意义。首先,在政治公共领域,个体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明自己是一个独特的、有个性的存在,而不是类当中匿名的一员;其次,在政治的世界,人可以成为开端性的存在,即人可以成为新事物的创始者,可以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存在,因而可以挣断自然的锁链,成为自由的存在;第三,在政治的世界中,人的过错可以得到他人的宽恕,因此,人的存在对其自身来说,才不至于成为永恒的厄运,不会成为无法摆脱的重负;最后,在政治的世界,个人治的世界就可以获得一种真正的不朽,这是一个独特个体的不朽,是通过显示自身独一无二性的性获得的不朽,而不是无名的类的永恒重复。
总而言之,只有在人类的生活世界发现政治的维度,或将生活世界政治化,人类才可能摆脱异化的世界,从而实现自身的真实存在。
以上我们从克服世界异化的角度对生活世界理论的几种发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不过,这些理论的意义并不仅止于此。上述的几位思想家在寻求克服世界异化方法的同时,也为哲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因此,在上述几种生活世界理论的发展路径中,我们实际上可以发现当代哲学发展中的两个基本趋势:哲学的去先验化和实践哲学的复兴,以及本体的'中介化和哲学的本体论复兴,它们只有根据生活世界理论才能得到更加完整的理解。
1.哲学的去先验化和实践哲学的复兴。
生活世界的发现对先验哲学来说构成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先验哲学的思维模式是一种建构性和控制性的模式,它相信在先验主体的基础上可以建构一切,这也就隐含着控制一切的可能性。但是,生活世界恰恰不是一个可以凭空构成的世界,因为生活世界不是一个物的世界,而是一个人的世界。人的基本存在特性之一,正如阿伦特所说的那样,在于他能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存在,人本身就是一个开端,是创始者。因此,作为能够进行创始行为的人,是不可以按照任何先验的模式加以建构的,这违背人的存在本性。
正因为如此,在胡塞尔以先验自我为基础去重建生活世界的时候,最困难的地方就是如何构造出生活世界中的人类,即有自己的肉身并在世界中生活的、众多的自我。胡塞尔通过自身回忆即自我反思的方式重构了自己的自我,但是要在先验自我中构造出和我共同生活与世界之中的其他人的人格,实际上是不可完成的任务。不过胡塞尔认为,可以通过移情的方式,将构造自我的方式转用于他人,毫无疑问,这种做法必然会丧失他自己所要求的现象学的自明性。胡塞尔反对的是技术性建构,他所要坚持的是反思性建构,因为在反思性建构中可以保证意识的自明性。不过,当他将移情作为反思性建构的组件他们重建历史和文本的一个基本方法,在他们那里,移情是精神科学的专有技术。当胡塞尔向精神科学的专有技术求援时,他就放弃了彻底的反思态度,而走向了对他者的对象性和控制性的重建。
然而,不仅在先验自我中通过纯粹的反思构造出他人是不可能的,即使仅仅在反思中构造出自我也是不可能的,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分析已经揭示了这一点。海德格尔自始至终都不愿意使用自我这个概念,更不用说先验自我了,当他要表达每个人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时,他使用的是“我自身”这个概念。虽然海德格尔承认,对“我自身”的诠释说明整个生存论分析实际上是建立在唯我主义基础之上的,他称之为生存论的唯我主义,但他并不承认“我自身”可以作为一个先验的起点,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构造出整个世界。由于人类此在是在世界之中的存在,人类自身的存在离不开他和世界的相关性,因此,要理解每一个人类此在在何种意义上是不可替代的个别化存在,必须从他的在世存在着手。但是,在世有两种形式,_种是陷入生活世界中的各种具体关联中,从而在物的存在中失落自身;另一种是直接返回自己的本真存在,回到自己的纯然在世中来。只有在第二种在世方式中,人类此在才能个别化自身;因为在第二种在世方式中,生活世界中具体的、经验性的关联已经沉陷在纯然的世界之中,人类此在也不得不从各种具体的关联中解脱出来,直面自己本身的存在,从而个别化自身,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4]。可见,“我自身”是扎根于虚无之中的存在,回到“我自身”同时意味着沉陷于虚无之中。向虚无的沉陷说明先验哲学作为起点的自我本身就是不可确定的,就此而言,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分析已经在根基之处揭示了先验哲学的不可能性。
可见,从生活世界理论的诸种发展路径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先验哲学最终根基的先验主体本身就是无根的,这样一个自身就缺乏自足性的基石当然不足以支撑起先验哲学的大厦。可以说,通过生活世界理论完成的对先验主体的解构,已经宣告了先验哲学的终结。不过,先验哲学的终结不代表哲学的终结,在生活世界的基地上,实践哲学却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先验哲学终结的同时,我们又迎来了实践哲学的复兴。
我们知道,当初亚里士多德之所以要区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就是因为人类行动的领域是一个包含着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领域,也正因为如此,人类才有筹划自己的行动,以及进行自由选择的可能。而在理论理性发挥作用的形上领域,一切都是由不变的存在构成的,理论理性所能做的就是参与到不变的存在当中去,而不可能创造出新的存在,因此,理论理性的最高形式形而上学就是对于不变本质的沉思。不过,形而上学和实践哲学并不是两个并行和平等的哲学形式,形而上学是更为高级的哲学形式;实践的最高目的就是要为作为一种生活形式的形而上学的沉思创造条件,因此,形而上学凌驾在实践哲学之上。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中,形而上学和实践哲学之间还是存在着重大差别的。到了近代,先验的主体及其活动法则已经代替了形而上学的不变本质,对于形而上学来说,这只是改变了表现的形式,对实践哲学而言,则意味着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传统的衰落。
实践哲学发展到近代已经完全处于先验哲学的统治之下,认识活动的领域和实践活动的领域,在近代哲学中是是按照同样的模式来理解的。所谓的理解,实质上是按照先验的法则进行重构。作为近代实践哲学最主要成就的政治哲学就是从先验的实践主体出发,按照某种先验的法则来建构国家与社会的,这可以说是认识领域的先验哲学模式在实践领域的简单转用,是实践哲学向先验形而上学的自觉臣服。也正因为如此,亚里士多德开创的实践哲学传统衰落了。然而,生活世界理论发展所带来的去先验化过程从根本上改变了实践哲学的前提,既然不存在什么先验的主体,在实践领域当然就不存在以之为基础的先验的行动法则。如此,实践哲学就摆脱了先验形而上学的统治,开始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传统再度复兴,成为当代哲学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
但是,实践哲学的复兴不是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传统的简单重复,因为实践哲学的存在条件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还承认一个终极本质的存在,它能够为实践哲学提供最终的目标,因而实践哲学还是处于一个理性体系之下的。在先验哲学解体之后,当代实践哲学已经不可能在自身之外为自己确立一个行动的最终根据,这就会引发这样的问题,即扎根于生活世界之中的实践哲学如何才不至于陷入虚无主义的困境之中的昵?实际上,这也是在追问实践哲学的本体论基础。当代哲学如果不为自己确立一个牢固的基础,虚无主义就是不可避免的归宿。当代哲学发展中的另一个基本发展趋势,同样是依托于生活世界理论的本体论复兴,为确立实践哲学的本体论基础给出了有益思考。
2.本体的中介化和哲学本体论的复兴。
海德格尔对存在意义的追问,使得本体论问题再次成为哲学的重心之所在,本体论在当代又一次复兴。本体论复兴当然不是对过去的本体论思维方式的复兴,而是要对存在的意义作出全新的诠释。我们知道,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存在着本体论区分的两种形式,一个是有限存在和无限存在的区分,一个用海德格尔则是存在和存在者的区分。第一个本体论区分的意义在于设定了一个超越者,它作为超越世间的存在,却能够作为世界的最终基础,后来的主体性问题、特别是先验主体的设定都是这个超越者的翻版。通常所说的本体论思维方式或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其本体论上的依据就是这个超越世间的无限者。形而上学的统治地位说明本体论区分的第一种形式长期以来规定了哲学的发展模式,近代先验哲学也在第一个本体论区分中有其最终的根源。亚里士多德本体论区分的第二种形式,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探究,海德格尔的存在追问让第二个本体论区分成了哲学的主题,由此,才有当代哲学的本体论复兴。
如果存在不同于存在者,不管是有限的存在、还是无限的存在,那么如何理解的存在的意义昵?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分析所要解决的正是这个问题。直接追问不同于一切存在者的存在所具有的意义是不可能的,但是,人类的存在又让人们保留了一点希望。人类是这样一种存在,即他是为自身的存在而存在的,因此,在人类的存在中就已经包含了某种对存在意义的领悟,生存论分析的任务就是让这种领悟得到彻底地澄清,以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就存在本身阐释其意义。可见,回归生活世界目的在于开创一条全新的哲学发展之路。但是,正如我们在上文中分析的那样,海德格尔在解构先验主体性的同时,也让人类自身的存在以及他存在于其中的世界都陷入虚无之中。海德格尔的问题在于,他虽然放弃了无限存在和有限存在之间的形而上学的区分,承认生活世界是理解存在的根基之所在,但是,他又在存在和存在者之间划定了一条无法逾越的界限,给自己制造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由于海德格尔要在人的存在之中探求存在本身的意义,在坚持存在和存在者之间的绝对区分的前提下,他必然要将人类自身的存在、以及随人类自身存在而展开的世界,同生活世界中具体的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严格地区别开来,一旦抽离于生活世界中的具体关联,人类自身的存在和他的世界必然同时幻化为虚无。
实际上,海德格尔已经认识到了,要理解人类自身的存在,离不开生活世界中的具体关联,但是,他又认为人类在这些具体的关联中会失落自身的存在,因此,为了回到人类的本真此在,人类此在必须抽离于生活世界中的具体关联,或者用他的话说,必须让这些具体的关联沉陷在虚无之中。不过,只要决心置身于生活世界的具体关联之中,还是有可能找到_条通向新的本体论的道路,这一点,在哈贝马斯、阿伦特和加达默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中已初露端倪。
人虽然是在世界之中的存在,但不是孤独的在世界之中的存在,在世界之中的存在必然是处于各种具体关联之中的存在,离开这些具体的关联,人的存在就是不可理解的;更确切地说,人的存在实际上是在各种具体关联中被构成的。这一点在阿伦特政治公共领域的分析中就已经得到说明,如上所述,政治世界之所以被阿伦特看作生活世界的本质构成部分,是因为在政治世界个人实现其存在的行动空间,同时,也只有在政治世界,个人行动的成就才能转变为持久的存在。总而言之,只有通过共同置身于政治世界的他人存在的中介,个人的行动才是可能,同样要通过他人的中介,个人的行动才可能是有意义的。对此,哈贝马斯作了更为系统的分析。根据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生活世界首先是一个交往的世界,个人作为交往世界中的一个无可替代的存在,单靠在自身反思是不可能实现自身的个体化,从而确立自身存在。要确立自身的存在,个体必须得到他人的承认,只有被他人承认为一个负责人的对话者,能够根据经合理论证的理由对自身持批判态度的对话者,这也就是著名的主体间性。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对主体间结构的分析,实际上已经触及到了过中介的存在,离开他者的中介,任何个人都不能实现自身的存在,不能展示自己真正的存在本性。
在加达默尔的语言本体论中,人类生存中的中介性结构被扩展为普遍的存在结构,因而为发展出一种全新的哲学本体论指明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加达默尔对本体论问题的关注是从揭示真理的存在方式开始的。这里所说的真理主要是精神科学中的真理。在加达默尔看来,精神科学中的真理不是某种现成的东西,精神科学的真理不是我们可以通过某种方法就可以重构的物,相反,它类似于另一个向我们诉说的主体,当然,这不是一般的主体,而是在其诉说中开启了真理之境的主体。不过,这样的真理不是我们可以直接把握的,我们只有参与其中,才能够理解这种真理,也就是说,我们只有从自身的处境出发、即从我们自身的生存实践出发,我们才能够进入真理之境,才能领悟精神科学的真理。因此,对于真理的理解就是真理的实现,就是让真理进入我们的生活;只有在生活世界中,真理才得以成其为真理。精神科学的真理正是通过在历史性的实践中不断重现才得以存在的,可见,对于人类的精神领域而言,真理就是一个过程,是真理通过历史性的实践中介不断扩充自己的过程。就此而言,真理是一种中介性的存在,它只有通过历史性的中介才能显现自身。
加达默尔并没有就此止步,他进一步将真理的存在方式扩展为世界的存在方式,从而揭示了一个普遍的本体论结构。正如精神科学中的真理要通过中介性的理解活动展示自身的存在一样,世界也要通过中介才能展示自身的存在。世界展示自身的中介是语言。世界就其自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一个纯粹在自身中的世界也是无法显现的存在,即无法显现自身存在的存在。只有进入语言之中,世界才是一个可以理解的世界,世界的存在才能得以显现。可以说,世界只有进入语言之中,就是进入自己的存在之中[气不过,各民族的语言是不同的,世界在不同的语言中会显现为不同的面貌。但是,在加达默尔看来,这并不成为问题。虽然世界要通过中介才能显现自身的存在,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世界和它的存在中介是合一的,也不意味着世界和它的存在中介之间不存在任何差异。语言是对于世界的显现,但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不会穷尽世界,因此,语言的多样性能使世界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示。对于这些不同的语言而言,由于它们都是世界的中介,都包含世界的真理,因此,它们彼此之间也是可以进行对话和交流味着就某些问题形成共识,因为,在对话的过程种,每一种语言都可以通过其它语言的中介来扩充自己的存在,而世界也在不同语言的相互中介的过程中得到更丰富的显现形式。
这样,加达默尔实际上已经提出了一种新的本体论,这种本体论的核心思想是承认一切存在都是中介性的存在,这根本改变了对存在的传统看法。按照传统本体论,真正的存在都是自足性的存在,只有这样的存在才可以世界的基础。因此,当代哲学的本体论复兴实际上是本体论在当代的变革。
三、结语。
实践哲学复兴和本体论复兴作为当代哲学发展中的两个基本趋势是相互构成的。只有在中介性的本体论的基础之上,实践哲学才能真正摆脱形而上学的阴影,成为不同于传统实践哲学的当代哲学形态。同样,中介性的本体论首先是在实践活动的内在结构中向我们显现的,如果不是实践哲学的复兴,如果不是实践活动在当代哲学中的优先地位,哲学本体论很难走出先验主义的窠臼。此外,只有在实践哲学和中介性的本体论相互奠基的关系中,我们才能获得对现代物化生存状况进行批判的哲学基础。只要存在都是中介的存在,将事物当作对象加以改造,并封闭在特定的存在模式之中都是违背事物的存在本性的;同时,只有立足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事物才能够和人的创始性活动一道进入新的存在的可能性。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还遗留了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即实践哲学如何避免虚无主义困境的问题,这_方面是篇幅所限,另一方面,本人已有专文论述,不在此重复。
生活中的哲学论文(热门19篇)篇四
衣俊卿提出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区分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日常思维和非日常思维,为文化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深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说明当今世界文化危机具有积极意义,对于我们的文化哲学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但是目前还显得粗疏,如:注重宏观社会研究而缺乏微观的个体分析,对于日常思维和非日常思维的区分显得绝对化,对“制度化领域”的思维性质判断不够准确.实际上,日常生活中的日常思维即马克思所说的“实践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式”,非日常思维即科学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掌握方式,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产生的专门的思维方式.双方通过人生感悟达到“度”的掌握而互相联系、互相转化,是不能截然区分的.
作者:夏之放xiazhi-fang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刊名:东方论坛英文刊名:orientalforum年,卷(期):2007“”(5)分类号:b83关键词:日常生活非日常生活日常思维非日常思维掌握世界的方式
生活中的哲学论文(热门19篇)篇五
在我小的时候,悟出一个生活中的哲学。来!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在我马上要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开始学围棋了。我印象当中最深的就是我刚学围棋那时我还小,我很喜欢围棋,一直在学。一年级的时候,不管作业多多,我都是星期一一直学到星期天,每天放学都在坚持。我还记得有一次,下起瓢泼大雨,我非要去上围棋班,我不顾风雨,就跑到围棋班,全身湿透了,但是妈妈看到我那么认学,她非常高兴。还有一次,下着大雪,有着大雾,有辆车把我和妈妈撞了,我们就坐在撞我们的车里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医院。妈妈赶快给我拍片最后我没事,真是虚惊一场啊!我们仍旧坚持去了围棋班。
之后时光过的很快,我上了三年级,慢慢的我对围棋感觉不是太深。我在围棋界的名声向来是让人“闻风丧胆”,可是慢慢的,有的人已经不怕我了,有很多人开始尝试打败我。
到了四年级,我对围棋没有感觉了,我也开始不想去学围棋了,可是妈妈对我说过,做事不能回头,要坚持。妈妈仍旧逼着我去学……后来我把我的围棋又捡起来了,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坚持着,我的技术也越来越高!
我从中领悟出一个哲学:只要坚持就是胜利,只要你心中有信念,就能成功!
生活中的哲学论文(热门19篇)篇六
我妈有一双“隐形”的巴掌,谁如果跟她顶嘴,(有道理的话,还是一样),她就给你来一个出其不意,只听“啪”的一声,被打的那个人的脸上就会出现一片鲜红的“五指山”,使你永世不得翻身!
有一次,由于她不给我买陀螺,我和她就吵了起来,爸爸还过来劝架,我说了一句“你为什么凭你大,就欺负我”,只见她被我气得满脸通红,像一头发了疯的斗牛,只听“啪”的'一声,一个“隐形”的巴掌像盖章一样在我脸上盖了一个鲜红的超大“五指山”,我的眼泪犹如掉了线的珍珠滚落下来,虽然我的“水坝”(眼皮)很坚固,但挡不住那怒江的攻击,便倒塌了。
但是有时她那“隐形”的巴掌也是有用处的。有一次我准备睡觉时一头硕大的蚊子向我飞来,我立刻叫来了妈妈,但蚊子已经开始吸我的血了,它看见了我妈便想“拍拍屁股走‘人’”,我妈妈也不甘示弱,只见她纵身一跃,双手手力拍,“啪”的一声,蚊子犹如一只被击落的飞机掉在地上,结束了它的生命。
怎么样?这“隐形”的巴掌威力强吧?!
生活中的哲学论文(热门19篇)篇七
在我身边的同学,常常在老师宣布事情时漫不经心,功课永远是迟交的那个人,从他身上我学到,能马上做的事情就应该立即完成,就像古人说的.:“今日事,今日毕。”
我知道时间是很珍贵的,而我呢,却从来不会浪费每分每秒,在短短一分钟内也可以做很多事情。像月考快到时,可以看到班上许多同学利用下课时间拼命的念书,但有些人还有心情聊天、睡觉、玩,不知道他们浪费了多少时间。
当我在念书时,我习惯一定要有音乐,不管是流行音乐、古典音乐,只要是音乐都行,因为它可以在我功课负担大时,适时的让我减少压力。而当我面对挫折时,我并不会逃避,我会坚强的面对,将不快乐转为快乐。
每个人的生活哲学不同,有些人我行我素、听天由命或逆天而行;有的人可能因为身边周遭的人、事、物或环境不同而受到影响;而有些人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
生活中的哲学论文(热门19篇)篇八
而人的幸福,在于“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俞伯牙是幸福的,他独坐在陋室,愁眉不展,双手抚琴,但怎奈琴弦上只能蹦出一丝丝浑浊和粗糙的声响。他无奈之下奔向东海,在呼啸的涛声中彷徨,在黯然的月光里踯躅;狂风吹肿了眼睛,暴雨淋湿了衣衫,烈日晒黑了皮肤——而这一切只能将心中的乐曲厉炼地更加成熟与雄浑。巍峨陡峭的高山,奔腾怒吼的波涛,茫茫无涯的天际,扶摇直上的鸥鸟终于打开了他紧闭的心窗,弹奏出悠扬而壮烈、刚劲又缠绵的“高山流水”。他的幸福,在历经万难后赢得“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江水”的赞美中显得多么雄浑与壮阔。
陶渊明是幸福的,尽管曾壮志满怀的咏叹:“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但黑暗的现实使他不得不归隐田园。曾经“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劳苦,曾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失落与曾经“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的矛盾在汗水中升华,收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扬,采缬“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的惬意,寻得“白日掩柴扉,虚室绝尘想”的宁静……他的幸福,在历经万难后赢得的惬意田园中显得多么闲适与自然。
纳兰性德是幸福的,显赫的出身让他空有昭昭如日月之德才而不受重用,他望“短衣射虎,沽酒西郊”却只能叹“我是人间惆怅者,断肠生里忆平生”;他悲“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石”。却只能吟“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仕途上的失意让他将全身心投入到诗词创作中,《长相思》、《饮水词》层叠而出,他的幸福在诗歌中显得多么安然与永恒。
我们都不喜欢黑夜,但我们喜欢黑夜孕育的星空;
我们都不喜欢乌云,但我们喜欢乌云背后的阳光;
我们都不喜欢困境,但我们热爱战胜困境后“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幸福与喜悦。
山重水复疑无路,勇往直前去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幸福阳光!
生活中的哲学论文(热门19篇)篇九
旧哲学对世界的理解是抽象的。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的实质,是确立了以物质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类世界的实在性。这不仅是确立了一种全新的哲学观,也是确立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正是通过这种全新的哲学观和思维方式,马克思超越了旧哲学对世界的抽象理解,真正将哲学理性思维与人类的现实生活联系了起来。将理性思维的真理性建立于实践的基础之上,将实践理解为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客观活动,意味着对哲学功能的全新理解。在这种理解中,现实的生活世界不再以抽象的形式呈现,哲学理论也不再玄远。因此,在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观的变革中,哲学功能的转变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任何一种哲学都不可能不解释世界,关键在于怎样解释世界,在于为什么要解释世界,而这恰恰取决于这种哲学对哲学功能的预设。马克思之前的一切哲学都无例外地将哲学仅仅视为穷究世界之理的学问,无论它们对世界是“从客观的形式去理解”还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都不可能不陷于对世界的抽象解释。现实的生活世界是活生生的、历史地发展着的,而单纯的解释就是说明和分析,是不可能以活体为对象的,因此,对于马克思之前的旧哲学来说现实的生活世界在其视野之外。旧哲学之所以不能理解“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3、48页。)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从来就没有打算这样做,在于它们对哲学功能单纯的'解释性预设。旧哲学只是想解释世界,因此,它就只是把自然看作僵死的解释对象,而把人看作是独立于自然存在的解释者。在这样一种视域中,人和自然是相互分离的存在。由于作为主观者的人站在作为客观者的世界之外,世界也就只能以两种可能的方式获得理解:一种是纯客观方式的理解,即“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另一种是纯主观方式的理解,即从人“抽象的”、“能动的方面”去理解。(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3、48页。)毫无疑问,只要哲学没有打算在头脑之外说明头脑,它就不可能不受到头脑的束缚。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们相信密涅瓦的猫头鹰只有到黄昏时才起飞,相信只有当对象成为一种客观性存在时才能为哲学所把握,因此,旧哲学也就不可能在建构生活世界中发挥作用。马克思哲学观中的革命因素首先在于它对哲学功能的革命性预设,在于它不满足于哲学解释世界的功能,因此,它必然将哲学理解为照亮人间未来之路的普罗米修斯之火。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马克思自己对哲学所作的说明,即哲学只有通过改变世界的活动才能证明自己的真理性和存在的价值,才能证明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这其实包含了马克思对哲学功能的预设,并且其哲学观的确立也有赖于这一预设。马克思并不是为了比前人更好地解释世界而进行哲学变革的,从一开始,他就将变革哲学的目的与改造世界的目的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正是由于这一点,使他能够撇开纯粹的经院哲学问题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寻找思维的此岸性,使他能够看到以往的哲学家们所无法看到的实践的价值。马克思从来反对将哲学理解为一种建构抽象世界观的活动,在他看来,哲学如果不为解除人间的饥饿而发挥作用,它就不可能是什么科学的世界观。可以设想,如果马克思没有将自己的理论活动与火热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他就不可能超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而实现哲学观的变革。马克思哲学观的科学性、真理性和生命力,就在于它为自己所设定的改造人类生活世界的革命性目标。这决定了它不仅要通过对现实生活世界的概括与反思而解释世界,更要通过对现实生活世界不断地批判而建构作为现实世界否定形态的理想世界。
[1][2][3]。
文档为doc格式。
生活中的哲学论文(热门19篇)篇十
“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这是三毛的处世哲学。抱着这样的想法,我来到了蒙特利尔,开始备战toefl考试,也最终选择了蒙特利尔新东方。
对我而言,不了解toefl为何物之前往往“不知道自己的不知道”,心比天高,觉得toefl只不过是个纸老虎。等我参加了一次模拟考试,捧着不到满分一半的分数时,终于“知道了自己的不知道”,特别是发现有3000多个单词在前面等着自己的时候,就觉得连喝凉水都会塞牙缝。不过,在痛苦了一个礼拜之后,我竟养成了见单词就拆的习惯——就是为了方便记忆,高效学习。我按着老师说的那样,用词根、用谐音、用一切可以把单词记住的方法来记忆——有时候甚至觉得背单词居然成了一种兴趣,就像是自己在编一个又一个小故事。等17天过去,3000单词的一本词汇书反而被我翻得惨不忍睹。原来那种“词来如山倒”的感觉从此一去不复返。结果,每每作阅读题时,就会惊奇地发现“不知道原来自己已经知道”。现在,阅读文章不再那么令人生畏,连听力都觉得爽心悦耳。
经过了选择和奋战,现在的我是“知道自己可以知道,能够知道,甚至很好地知道”:知道了何为toefl,知道了自己的主攻方向,知道了自己的最终出路究竟在何方。这时,虽然一只脚已经踏上toefl的航船,前方便是茫茫考海,却可以每天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漏洞和改进的方法。这种由“不知”到“知之”到“改之”的过程,如今倒成为令一天学习充实的重要指标。凭着自己的单词基础,加上不断地向老师学习答题的窍门与技巧,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期待自己能够更快地提高综合实力,早日与toefl考试一决雌雄。
在蒙特利尔新东方的日子,远非考试本身的学习和苦读,更多时候,是一种对人生的领悟和感叹。有时候,在一个班里的同学,大家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同,同样地过每天的日子,同样地睡觉,但最终却是异样的结局。我也时常思考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最后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每个人思考的角度不同,下定的决心不同,努力的方向不同,付出的汗水不同。在新东方的学习,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解自我、明确自我、挑战自我对一个人的成功究竟有多么重要。
转眼间在新东方已经学习了2个多月,每当身边的同学一个个征战toefl,捧回一个个令人羡慕的成绩时,我也慢慢地迎来了真正toefl考试的日子。与以前的我相比,现在的我更有信心,更有勇气去面对toefl,因为我已经“知己知彼”,“胸有成竹”。
生命一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生的旅程亦是决择的过程。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时段,除了知识的汲取,还有心灵的滋润和成熟。学而不厌,方能厚积薄发。让我们生活时,少一点疑惑多一点自信,少一点无所适从多一点从容与坦然,成功与辉煌便指日可待。
生活中的哲学论文(热门19篇)篇十一
米芾可谓“书画名家”,他的书法造诣丝毫不在苏东坡之下,在画画方面,又创立“米氏山水”这一流派,然而更为世人所知,也更令我敬佩的是——他的怪。
人们说,孩子的欲望是简单、平凡、单一却又不可抗拒的。米芾在这一点上却又称得上“顽童”。一日,他与一位朋友坐船在江上游玩。途中,友人向他展示了一副王羲之的真迹,米芾看了之后,赞叹不绝,喜爱至极,便张口索要此画。友人有些不舍,便不答应。谁知米芾突然大叫起来,冲向了船栅栏处,用手抓着栅栏叫道:“你若不给我此画,我便跳入江中。”友人见了,哭笑不得,只好答应。
对这个故事中的米芾,许多人都是抱着鄙视之态度来看待,认为其行径太过于极端。然而,我却认为不然。古人有云:“别人笑我太疯颠,我笑他人看不穿。”米芾对画的渴求,不就是那一种平凡,却又不掺杂丝毫杂念的诉求吗?然而,他又毫无保留地向友人表达,如此之率真、真诚、可爱,当世几人能及?米芾称得上一位英雄。
不仅对友人如此,米芾对强权依旧如此。有一天,他入宫去见皇上,见天子桌上的砚台十分别致,便伸手去抓,墨水溅了满身都是,他还“义正言辞”地说道:“唉呀,皇上呀!这个砚台入我之手,已被我玷污,那就给我吧。”皇上见米芾如此说,也无力反驳,便摆摆手,把砚台赐给了他。在强权之下,依然抱有勇气,不惧怕权威,于宫廷中游戏。古人所说的“大隐隐于朝”正是来形容他的最好语句。也许有人认为米芾太过极端,刘备才是真正的豪杰,世人用“三顾茅庐”来形容真诚至极,可窃以为此事太过于做作,乃两人之间“双赢”——互得名声、声望的政治伎俩罢了。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米芾拜石”——米芾得到一块奇石之后,便拜它为兄弟,还说着:“相见恨晚!”之类的言论。米芾真情的流露就通过这一拜而表现无疑。对石头如此,更何况对人呢?米芾不做作,不保留,不隐藏,配称得上豪杰的称号。
生活中的哲学论文(热门19篇)篇十二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具有不可抗拒性。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不仅能认识规律,更能够利用规律。跳高比赛时,总要在地面垫几层海绵垫;跳远比赛时,运动员总是往沙坑里跳,这正是人们认识和利用动量定理的具体表现。垫海绵垫、挖沙坑,正是为了改变和创造规律起作用的条件,限制其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运动员免受其害。
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校园生活处处有哲学,让哲学思维融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那样,我们的学习会妙趣横生,我们的生活将会更美好、更精彩。
生活中的哲学论文(热门19篇)篇十三
小的时候经常去打鸟,于是大人就常用这样一道老掉牙的题来考咱们小孩:树上有十个鸟,用枪打掉了一个,还剩几个?答案是一个不剩了,正因另外的九只鸟也给吓跑了。
我家楼下有一个小杂货店,老板娘很不会做生意,有的时候顾客买到了质量有问题的商品,找到她的时候,她就对顾客恶语相向,还谩骂顾客,一点点的,周围的人都知道了她家的服务态度不好,就都不去她家买货了,没过半年,她家只好关门。其实,咱们那里的住户有一百多家,和她吵架的也就五六家,但正因得罪了五六家人,因此坏名声传出去了,其他那些人家也就都不来了。
生活中的哲学论文(热门19篇)篇十四
无论是哲学启蒙读本,还是哲学家的经典著作,无一不在回应“哲学是什么”的问题,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和定论的哲学之问。然而,哲学思想绝不是原地踏步地停滞不前,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对终极真理的回答虽然永远不够完美,但“哲学史上的每一次更新换代,都能为解答好生活的问题带来新鲜血液,而那些过去的哲学也并没有被丢弃,它们历久弥新。”在希腊语里,哲学是“爱智慧”的意思,这意味着人们始终在探求真理、追问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永远在路上。在这条路上,哲学启蒙之于成人和儿童同样意味深长。
当我们回顾哲学的起源,哲学思维源于好奇,人们对大自然本源的无限憧憬和追问使人们完成了思维的变革。孩子的好奇心是一种天性,如果我们可以从孩提时代就用哲学呵护这好奇的灵魂,那何尝不是我们追求好生活的一种选择?更况且对于哲学的追问连哲学家都没有标准答案,在进行哲学思考的过程中成人和孩子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又何尝不是对孩子灵魂和思想的尊重?在这个意义上,哲学不仅面向未来探索无尽可能,也向人性复归激发灵魂潜能。
然而在现实中哲学启蒙成了一件奢侈的事。如今的孩子被沉重的课业和所谓的“素质教育”压得喘不过气,课上和课余的时间全部被填满,想象的空间被固化的知识和标准答案挤占。“赢在起跑线上”的理念更是绑架着家长和孩子疲于奔跑,我们明知育儿需要慢慢来,却总也做不到。在功利主义的教育里,上至成人下至婴童,谁还有条件为哲学留时间,为思想留白,为想象留出空间,这些正常而美好的生活变得多么奢侈。我们这些焦虑的父母其实都没有摆脱对子女成功的期待,哲学的辩证与反思、对意义的追问会让我们懂得理解他者,懂得对世界的立体化解读,这将会让成功这个如今单薄的概念变得丰富多元。
要知道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在漫漫长途中领略路边美景俯拾精彩人生,对万物的思考对真理的追问,人从哪里来,为何人终有一死,如何让有限的生命活出无限的精彩,我要过一种怎样的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才有意义。孩子小的时候,我们让他们信笔涂鸦,给他们讲诗歌、神话和童话,这些带给他们无穷的想象和单纯的快乐。每一个孩子都会经历“十万个为什么”的阶段,那时的他们最切近哲学,俨然一副小小哲学家的模样。苏格拉底曾用“精神助产术”来描述自己的哲学思想,即通过一系列的发问推进思想和认识的加深,引导人们思考什么才是善政体、好生活和有意义的人生。若是思考和发问始终伴随着我们一生,用丰富的人生体验让灵魂充实,让精神富有摆脱匮乏,这才是成长的真正意义。
孩子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而是鲜活的、立体的生命,只有拥有独立思想和良好人格,有着期待并追寻好生活的情感,才能够顺利完成这场马拉松长跑,无用之大用的哲学可以引导他们向这个方向前行。用哲学史的厚重感使孩子明鉴真理,用哲学的深邃让孩子审问慎思,用哲学的奇妙让孩子尽情想象,用正义、道德、善、自由、幸福这些构建起哲学的价值引导孩子遵循内心的指引选择未来的人生之路。这岂不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人人都拥有哲学的“慧根”,就看我们是否曾呵护哲学思维的精神萌芽。
生活中的哲学论文(热门19篇)篇十五
有一天,我和外公去菜园子给菜浇水,外公带了一个水壶,领着我来到离菜园子不远的一个空房子里,空房子里有几个大水缸,上方都盖着盖子,也不知道哪个里面有水。外公走到一个水缸跟前,抬手拍了拍那个水缸,摇了摇头,说这个里面没有水,又继续往前走,一个个地拍,一个个地听,拍到第四个缸的时候,外公说那里面有水,就把缸盖打开,里面果然装满了水。外公灌了满满一壶,往回走的时候,我问外公:为什么拍一拍就能知道里面有没有水呢?外公说:装满水的缸拍的时候不很响,没有水的空缸拍的时候就会很响,因此就能决定出来哪个有水哪个没有水了。
其实人也是这样,真正有水平的人,从来不张扬,总是安安静静的;而那些整日里夸夸其谈口若悬河的人,其实并没有真才实学。
生活中的哲学论文(热门19篇)篇十六
“前,如果你是大企业的一名员工,家里没有手机,没有电脑,一回到家,工作就跟你没关系了。”法国电信自以来,有24名员工自杀,该公司负责调查员工自杀事件的高管表示,智能手机和电子邮件给员工造成的巨大压力,是导致自杀事件频发的原因之一。
这让我想起了多年前一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一个词“体制化”,和那位不能适应狱外社会而自杀的图书管理员。生存空间挤压灵魂空间,让人深受其害,“体制化”的影响无孔不入,连下班后的手机和邮件,也都让人生活在焦虑之中。想挣扎着离开,最终还是毁于心灵的罗网。
我的一位朋友很形象地说:“现代人像显示器上的‘光标’,而领导则像‘鼠标’,‘鼠标’想把‘光标’定到哪里就定到哪里,‘鼠标’停‘光标’停,‘鼠标’动‘光标’动。”是的,现代生活,在鸽笼一样的写字楼里,多的是数不清的规则与潜规则,被它们约束和戕害的是人的心灵。
寻找生存的土壤,寻找发展的机遇。可是,现代人很少去给灵魂的生长和发育,寻找一片土壤。
记得2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给青年作家的建议时说:“不要为一个小小的荣誉做出让步。不要因为别人给你一个甜头,或者一个光环,你就去接受所谓领导或和高层握手。不要因为接受一个体制,而失去你自由的灵魂。”
勒克莱齐奥的意思不难理解,我们在接受一种生存空间时,要关怀一下自己的灵魂空间;在接受荣誉、甜头和光环的同时,要问一下自己,这种生存的空间适合不适合灵魂的自由生长。
灵魂需要一片适合它的土壤,播耕于其上,人生才能仓廪实且华彩灿然。
19四月的某一天,一个著名的故事在美国哈佛大学上演,美国哲学家乔治?桑塔亚那,在哈佛大礼堂讲课,一只知更鸟停在窗台上,他的灵魂,在那一刻被知更鸟的美深深打动,于是对着台下说:“知更鸟在召唤,对不起,诸位,我失陪了!”
就这样,他跟随知更鸟离开了美国,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此后,他随心所欲,辗转世界各地,且著书累累,写就了巨著《英伦独语》……。
在自由的星空下,在适合自己灵魂生长的土地上,每个人都像一朵小花,相守而望,能绽放出生命应有的风姿和色彩。
生活中的哲学论文(热门19篇)篇十七
我六岁那年,”父亲”领着我去村外放牛,我高高兴兴地跟着父亲跑,一不留意被脚下的一块石头绊倒了,好在摔得不重,我爬起来,拍了拍身上的灰,继续跟着父亲向村外走去。回来的路上,我只顾着快点回家吃饭,又被那块石头绊倒了。父亲看见后就对我说:“来的时候已经被这块石头给绊倒过一次了,就就应长点记性,哪能又让它绊倒一次呢!”
”成长”的路上,咱们都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人能够犯错误,但不能犯相同的错误,不能在同一个地方栽倒两次。
生活中的哲学论文(热门19篇)篇十八
星期天下午,我和妹妹在客厅里玩玩具。我看中了一个喷水枪,正准备拿,却被妹妹抢走了。我去追赶她,可她拿着枪跑进了厕所,还把门反锁上了,任凭我在外面大喊大叫,她就是不开门。5分钟过去了,门慢慢开了一条小缝,我好奇地走过去,以为妹妹胆小,不敢开门呢。突然,一阵极强的水流冲了出了来,我立刻变成了一只“落汤鸡”。我打了一个激灵,随即气得大叫:“小丫头,竟然暗算我,看我怎么收拾你!”我正想去撞开门,姥姥回来了。她看见我衣服都湿了,大声对我说:“怎么搞的,衣服都湿了?还不赶快回屋换去,感冒了咋办!”我不敢抗命,只好向卧室走去。刚走两步,就听到妹妹“咯咯”的笑声,把我气坏了。回到卧室里,我脚下不知踩到了什么东西,只听:“吱”的一声,吓得我一下子蹦了起来。我低头一看,赶紧冲出卧室,边跑边喊:“救命啊!屋里有老鼠啊!”姥姥过来一看,是一只玩具鼠,笑着对我说:“一只老鼠就把你吓成这样?”这时,我听见妹妹笑得更欢了:“那是我刚买的玩具,你还没看过吧!哈哈哈??”我的火更大了,恨不得拿把锤子把厕所的门砸开,狠狠地揍她一顿。
可是姥姥在身边,我想了也不敢做啊!没办法,我只好换了衣服坐到书桌旁看书去了。书桌上有本姥姥刚买的书,里面有一篇文章《如何能做到宽容》。看完后,我心想:“那些军人本来互不相识,在一起出现矛盾时都能那么宽容,更何况是自己的妹妹呢?”我刚想去找妹妹,谁知,这时妹妹突然从身后“冒”了出来,一声大喊又把我吓了一跳。我正要发火,忽然,又想起了刚才看过的文章,就对妹妹说:“你不应该吓人的,这样做是不对的。”妹妹惊得张大了嘴巴,一下愣在那儿了。因为这要蛱时,我不去报复她才怪呢!
我真高兴,我也学会了宽容。
生活中的哲学论文(热门19篇)篇十九
有远大志向者,不追求生活享乐;欲追求真理者,不惧怕直面错误;能成大事者,不丢弃谦逊品德。
伟人拒绝享乐。在到处充满着信息化的21世纪,人们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向物质的本身偏离,而非其价值意义。而“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又有多少历代君王因贪图美色,留恋与奢侈享乐,而将江山断送!人生的路上应多一步勤奋的脚印,少一点享乐的时光,或许这些时光的积累便会安抚人生的浮躁,带来稳而静的人生之路。因而拒绝享乐,丰富人生才是延续生命光彩的根本。如今商业膨胀,不论是学习工作,还是日常生活,人们都避免不了形形色色的娱乐攻击。然而我们应正视享乐的表面,拒绝享乐,坚定人生目标,追求可贵精神品质。伟人直面错误。勇于面对错误,可以使人不断进步,爱因斯坦即为一例。他进入国家最高级的研究所时,只需要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只笔和一些纸和一个大的废纸篓。“为什么要大的呢?”工作人员问他,他说:“好把我工作时的错误全扔进去”。从中,我们看出,他之所以成为科学家中的精英,是他能勇敢面对错误,并改正错误,最终成为科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而成不了“爱因斯坦”的人,是他们养了一群孩子,娇生惯养,宠着他们,而这些孩子个个叫错误。他们不能去勇于面对错误,所以最终不能成为伟人。伟人谦逊待人。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他很明确地指出了学无止境地道理。也就是说,假如你知道的是天上的“一颗星”,那么知识就是整个宇宙,辽阔无边。一个人只有掌握了许多必要的,有用的知识,成功的大门才会向你打开。古时,权利对神说:“你是属于我的。”神把权力赶出了伊甸;爱对神说:“我是属于你的。”神给爱处于他宫殿的自由。因为谦逊,爱得到了长住伊甸的权利。力量来自谦逊。伟大来自谦逊。成功来自谦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