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可以让我们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计划。以下是一些关于学习心得的精选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于逸飞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优质13篇)篇一
李玉华,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民勤县南关小学一级教师。自一九八四年从昌宁开荒队学校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坚守在乡村教学第一线。在30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她扎实工作,爱岗敬业,成绩突出。曾多次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奖励。多次被县教育局评选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并在省、市、县三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教学成绩名列前茅。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民勤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昌宁滩开荒搬迁移民。随即沙漠中的教育也应运而产生了。但这里的环境十分恶劣,其严酷程度当地群众的几句打油诗就是真实的写照。“开荒队真荒凉,不见兔子不见羊;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出门不着路,回头不见家;喝水不能尝,吃饭不能嚼。”这样的环境谁还愿意去那里工作。尽管上级部门采取了轮换、奖励等多种措施派人,但结果只有一个,此地不留人。原因也只有一个,这里环境太严酷。看到这种情况,这是正在婚恋中的李玉华头脑里开始思考一个问题。难道让人类的文明就在这里失落吗?难道眼睁睁地望着这些孩子成为共和国的新文盲吗?想了又想,最后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她毅然决然的向组织主动请缨,要求前去那里工作。从此,正值青春芳龄的李玉华,就把自己的人生定格在了巴丹吉林沙漠中的这片土地上,定格在了拯救这片土地上的教育事业中。
由于是开荒移民,办学也是一样,其艰难程度不言而喻。因为当时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办学原则。所以学校修建,全部是群众投资投劳。因此新修的校舍不如说是现造的危房。既如此也只是完成了主体工程。怎么办?怎么上课?坐视不管这不是对历史对孩子们的犯罪吗?于是她们自己动手,上房泥抹墙皮,平校园清瓦砾。教学条件更是清贫如洗。且不说没有课桌凳,就是打扫卫生的一把笤帚都没有。为了能尽快上课,她们从泥土坯课桌做起,自制教具,创造上课条件。经过几周的苦干,终于在昌宁荒滩上诞生了有历以来的第一所学校。而今,当地的乡亲们每当谈起这里的学校教育时,无不与李玉华及其她的同事们的无私奉献精神联系在一起。李玉华同志不仅在工作中是一个好老师、好同事,在家中她更是一个好女儿、好媳妇、好母亲、好妻子。她知道感恩回报,更懂得善待孝敬。她视双方父母为亲生父母。平日里她问寒问暖,事事操心。不管哪个老人有病,她都陪在老人身边,喂水喂药,关怀备止。夫妻之间互敬互让,包容理解。教育子女以礼为先,以德为要。教会他们做人的方法,指明他们努力的方向,营造了温馨和睦、勤廉向上的好家风。
于逸飞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优质13篇)篇二
这部电影拍摄很走心,笑中带泪,用一种幽默诙谐又不失温情动人的方式,讲述了李保国教授的感人事迹,传递着一种社会正能量。
一时代应有一时代之精神,一时代应有一时代之担当,而李保国教授就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英雄。
他用一生的心血和汗水带领岗底村的村民脱贫致富。如果说他是一位大学教授,不如说更像一位淳朴的农民大叔。“要把我变成农民,更要把农民变成我”,真正的理论不是写在书本上,而是深深扎根在泥土中。不需要好莱坞耗资几亿打造的特效,真正的英雄是在淳朴和平凡中带给我们触碰心灵的感动,让我们每个人肃然起敬。
震撼我们的是三代人扎根太行山,将穷乡僻壤变成良田沃土的“太行山精神”。而我们每个人也需要一种如愚公移山,那是一种不服输,不怕苦的执着,这种精神便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代代相传,光耀千秋。
2
燕赵大地,多孕育慷慨悲歌之士。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扎根太行山区扶贫育人,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35年如一日,使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被称为“农民教授”“科技财神”,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当代先进知识分子报效祖国、献身人民的慷慨悲歌。习近平总书记称赞: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李保国与太行山的故事,是新时期展现中国精神的最好的中国故事。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充分展示了李保国的独特个性和人格魅力。他与爱人郭素萍的夫妻情,与李东奇的父子情,与学生的师生情,与太行农民的骨肉情,无一不是细致入微,至真至情,感人肺腑。“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史诗电影《李保国》是文艺工作者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所结出的重大硕果。
影片导演赵琦,著名导演黄健中监制,主要演员有林永健、颜丹晨、尤勇、吴军、侯天来、何政军、高明等,清一色的实力派、国家一级演员。该片荣获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聚焦中国.青年电影人培养计划”之最佳青年导演奖,并荣获第13届中美电影节十佳影片大奖。故事好,演技高,制作精良,值得期待。
5月19日,省会河北会堂内气氛庄严肃穆,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一名普通教授。他35年如一日情系太行,把课堂搬进山沟,把实验室放在果园,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他见不得百姓受穷,一头扎进穷山沟,10多万农民因他而脱贫,被誉为“太行新愚公”。4月10日凌晨,年仅58岁的他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留给人们无尽的悲痛。
报告会现场,2300多名干部群众齐聚一堂,用心聆听李保国的先进事迹,缅怀他的奋斗历程,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李保国把一生献给了太行山,献给了太行山人民,他的死比太行山还重!”河北日报驻邢台记者站原站长刘秀礼跟踪报道李保国,他永远忘不了今年4月2日中午和李保国一起吃的最后一顿饭,当时李保国气色不好,却还是没日没夜地忙碌着,大家责问他是不是不要命了?李保国回答:“那么多农民在等着我,我脱不开啊!”
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回忆起李保国带领群众种苹果的往事:自掏腰包推广苹果套袋技术、手把手教村民管果树……杨双牛流着泪说,岗底村原来是贫困村,今天人均收入超过31000元。岗底的穷帽子,是李保国帮我们摘掉的;村民的好日子,是李保国用命换来的,李保国是我们岗底人的大恩人啊!
“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他为什么一年200多天扎在山里?因为他始终坚持一个理念——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跟随李保国20年,助手齐国辉见证了李老师用点石成金的科技之手,让太行山区的一个个村子绿起来、富起来。“您走了,但您的精神已深深扎根于我们心中,我们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把您未完成的事业做得更好。”齐国辉含泪许下诺言。
报告会上,学生陈利英哭着追忆——老师是“严师”,会因为学生写论文不认真,罚他在学校写到大年三十才回家;老师更是“慈父”,会想着帮学生凑钱买房、帮学生找对象。“我们早就把您当成‘父亲’,只是还没尽一天孝心,您怎么就突然走了呢!”
李保国的妻子郭素萍,既是李保国的人生伴侣,也是他的工作搭档。“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他是怕时间不够,他怕他少帮了一个扶贫点,就会辜负一群人的希望。”报告过程中,郭素萍几度哽咽,泣不成声,“保国,多想和你再去岗底看苹果,多想和你在车上聊绿岭核桃,多想和你再吃一顿团圆饭。保国,我想你!”
整理李保国的遗物,一张行程表让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饶桂生深受震撼:从今年1月到4月10日去世,101天时间里,李保国62天在出差、行程7860公里。“我为学校有这样一位好老师而自豪。”饶桂生表示:全校师生将以李老师为榜样,弘扬“太行山精神”,拓展“太行山道路”,让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的旗帜高高飘扬在燕赵大地。
聆听饱含真情的讲述,感受李保国的崇高风范和人格力量,台下听众热泪盈眶,会场内多次爆发热烈的掌声。掌声和泪水背后,是大家对李保国的思念和敬仰,是凝聚在心中的信念和力量。
听了报告会,省纪委驻省委办公厅纪检组副组长王春河对李保国的理解更深了一层:“哀思之后,我们更应该化悲痛为力量,争做李保国式党员干部,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习他甘于奉献、不为名利的精神追求,传承他待百姓似亲人的为民情怀,弘扬他让荒山披绿、穷岭生金的责任担当。”
“李老师事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传承李老师的精神,是我们弟子唯一能做的。”“非常感动,一辈子学习的榜样!”报告会刚刚结束,几位报告人的微信朋友圈已经被来自四面八方的留言和点赞刷屏。
报告会后,观众表示,李保国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不会走,他的事业不会走,燕赵大地一定会涌现出千千万万个李保国,汇聚起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磅礴力量。
于逸飞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优质13篇)篇三
一个旧皮包形影不离,每天骑着一辆自行车或乘着公交车上下班。这位身材清瘦、腰背挺拔、话语亲切、精神焕发的老者,就是有着55年党龄的____区关工委老领导____。
说起____,在____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近二十年的____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和社区教育工作,已和这位老人的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去年10月,他还被授予浙江“最美老干部”称号,成为全区唯一获此殊荣的老干部。
“学校放学,社区开学”,____区这一行之多年的社区教育模式,被中央文明办肯定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____模式”。__年,____区还有幸成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这是____区关工委副主任、社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____,长年以关爱未成年人为己任,在____区社区教育这块园地上辛勤耕耘的结果。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1998年6月,刚从____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位置上退休的____,谢绝一些企业老总的盛情邀请和丰厚回报,义无反顾地步入关心下一代工作这块神圣的领地。
“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更是全社会需要共同关心的事。必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教育格局,才能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历任____区文教局长、副区长、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的____,一直对教育工作怀有割舍不断的感情。难怪____甫一退休,就急不可待地履行起在任时立下的晚年志向:心无旁骛地搞好社区教育,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奉献最后一丝光和热。
当时的区关工委和区社区教育委员会,一没场地二没人员三没经费。为尽快卓有成效地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和社区教育,____发挥资深区领导的“能量”,在短时期内就搭起了关工委、社区教育施展拳脚的架子。利用教育网点调整,腾出原笔飞弄小学作为区关工委、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办公活动场所,编制、经费也很快落实到位。
在他的持续努力下,一个较为完善的关心下一代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一个由党政领导挂帅、各部门积极参与、全社会齐抓共管的三级关心下一代工作网络在____区建立和逐步完善。全区5个街道、3个镇的关工委工作做到组织、人员、经费、场地、活动五落实。25个区级相关部门、下属社区、企事业单位也给予关心下一代工作很多支持,关工委工作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学校抛出的球,谁接?”通过调研,____认为,学校放假后,暑假、寒假成为学生教育的空白,社区教育有责任有义务“接球”,填补好这个空白。
思路形成后,即着手开展试点。于是,“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三结合试点,当年暑期在蕺山街道推进。辖区单位出经费、出场地、出人员,开办音乐、体育、美术、劳动教育兴趣小组,开办革命历史讲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试点工作得到了学校、家庭、社会的支持、认可,辖区单位、居民对学生教育“人人都能做一点”的氛围,也由此形成。
试点成功后,“学校放学,社区开学”的社区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区推开。____总是不知劳累,想方设法争取经费、落实场地、宣传协调、设计活动,为青少年社区实践活动奔走呼号,为培养青少年的实践能力、优化育人环境出力。一条富有区域特点的“学校放假、社区开学”的青少年社区教育之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单位和热心人的支持和响应。由他牵头举办的____区科普夏令营已举办十届,____区平安夏令营已举办三届。同时,通过他的多年努力,____区建立健全了一系列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联动机制,实现了社会、学校和家庭思路共出、载体共创、队伍共建、教育共抓等联动。每年的年初、年底和暑假前后,____区都要召开各级联席会议,邀请社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领导,共商学生假期教育工作。区属各校还统一向学生发放“学生假日实践活动联系卡”。社区干部当起学生的“校外老师”,做好学生参加社区活动的登记入册、编组编队工作。通过“校居结对”、“警校携手”、“社区共建”、“企校挂钩”等载体,协调社区内各单位力量,增强教育的合力。通过开展“__、体验教育、科普教育、法制教育”等社区实践活动,让学生学到了许多学校里不可能学到的东西。通过开展“假期教育活动组织奖、优秀社区实践小队、社区实践之星、优秀辅导员”等评优活动,提高教育的实效。“学校放假,社区开学”有效地解决了未成年人的“假日教育盲区”和“校外教育盲区”,把学校教育延伸为社会教育,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扩展为全社会的行为,有效地促进未成人的健康成长。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经过不断总结、提炼,“学校放学,社区开学”的社区教育实践活动,打造成为____区社区教育品牌。这一品牌的创立,较好地解决了“学校抛出的球谁接”这一现实问题,使社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社区教育活动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以“学校放学,社区开学”为品牌的____区社区教育,得到了中央文明办领导的充分肯定,____区也藉此跻身“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行列。
为做实未成年人教育工作,____组建了以“五老”为主体的爱国主义教育报告团、科普教育指导团、青少年关爱团这三支教育队伍,并带领“五老”志愿者开展活动。“送课进学校,送课进社区”活动,长年坚持不懈。教育团每年讲课几十场次,受教育者上万人次。____也多次向“五老”骨干、社区干部、村干部作辅导报告,使____区关心下一代工作深入人心,有人干、愿意干、乐意干。
爱是阳光,爱是雨露。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____感到,对于一些特殊家庭的孩子和一些特殊儿童,需要给予更多的关爱、照顾。于是,针对在读孤儿的“扶苗工程”启动,为全区48名在读孤儿建立起“成长档案”,由学校班主任作为结对老师,并利用“五老”积极做好关爱工作。组织人员走访学校、社区(村)、家庭,了解孤儿的学习生活情况。目前已有22名孤儿考上了高中或职业学校。开展结对特殊家庭孩子活动。关爱团先后结对10余位特殊家庭出身的孩子,用爱心、真心和余热,去温暖孩子,鼓励他们自强、自立、成长、成才、回报社会。还广泛开展帮困助学活动。成立了由退休教师参加的26个帮教小组,每个小组与后进生或生活困难生结对,累计共结对50人。最近两年来,全区退休教师捐资助学累计达11万元。
“夕阳无限好,为霞尚满天。”十多年来,____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在____的领导下已出现蒸蒸日上的局面。____出类拔萃的工作业绩、卓尔不群的领导能力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全国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全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模范个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浙江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省星星火炬奖章等荣誉接踵而至。
最美不过夕阳红。
温馨又从容。
夕阳是晚开的花。
夕阳是陈年的酒。
夕阳是迟到的爱。
夕阳是未了的情。
多少情爱化作一片夕阳红。
…………。
闲暇的时候,____喜欢听《最美不过夕阳红》这首歌。这是自勉,也是对自己的期许。为使关心下一代工作后继有人,____主动要求增派年富力强的同志接他的班。去年,他不再担任____区关工委、区社区教育委员会的领导职务,受聘担任顾问一职。每天,他仍旧或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随身携带着那个旧皮包,坚持到关工委上班,坚持进社区下农村调查摸底。旧皮包里放着的那本笔记本,记载着他对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最新思考,记录着寻访到的特殊家庭、特殊儿童的姓名、地址、困难、需求等信息,记述着“五老志愿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先进事迹。
“丰功伟绩做不到,拾遗补缺有可能。”____说,关心下一代工作,要切实做到“急党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尽关工委所能”,从这方面说,关心下一代工作,未有穷期,也就是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最美,只有更美。
“剩下的岁月有限,要做的工作无限。”____说,“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是他崇尚的格言,愿在有限的余生里,继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和大家一起努力把关心下一代工作做得更好、更美。
内容仅供参考。
于逸飞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优质13篇)篇四
我是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1999级本科生,从本科毕业实习开始,一直跟随李保国老师从事核桃种植与研究。
第一次见到李老师是在《经济林栽培》课上。那天,我和同学提前十分钟进教室,发现老师已经到了,就好奇地问:“老师来得这么早?”他笑着说:“刚从邢台基地赶回来,怕耽误上课就直接来教室了。”
每次课,李老师都是提前到,准备课件、和我们沟通学习体会……还把手机号码告诉我们,说学习上有困难,可以随时找他。
李老师讲课最大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他总能把书本上枯燥的理论,讲得明白透彻。慢慢地,我们都喜欢上了这门课,觉得果树管理并不难。然而,当我们走进果园才发现,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并不容易。
2003年初,我们随李老师到邢台临城县绿岭核桃基地毕业实习。不久后,他教我们嫁接,要求每人一行,按他教的步骤做,不但成活率要高、速度还要快。当时,小苗只有四五十厘米高,我们顶着太阳蹲着、跪着练习,一天下来腰酸背痛,累得连饭都不想吃。但第二天,还得接着练。他说,所有技术都是这么练出来的,没有任何捷径。只用一周时间,我们全都熟练掌握了嫁接技术。
2010年我考取了李老师的研究生。一入学,我们每个人,都接到一个学习任务清单,每一项后面都有详细的要求和明确的时间。2013年寒假,一个师弟没有按要求完成论文,老师要求他留在学校继续完成,直到大年三十写完才回家。
李老师常年在学校、基地之间奔波,白天除了上课,就是上山下地,讲技术、做科研,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修改论文。无论多忙,李老师对每篇论文,从框架结构到字句标点,都会仔细修改。师弟的论文先后被李老师修改了7次,内容从最初的3000字丰富到7000字。
李老师要求遇到问题不能放过,要提出来一起研讨。我们建了一个微信群,叫“桃‘李’之家”。在群里,李老师给自己取名叫“老山人”。4月8日上午10点,在阜平县林业局工作的祁娇娇在群里发图片询问:“我这有一片树,主枝上全是小裂口,裂得多的枝条就死了,是什么原因啊?”晚上9点9分,“老山人”回复,这是一种害虫产卵造成的。这是我们收到老师的最后一条信息。
李老师常说,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最关键的是要踏实、认真。2008年大旱,7月的一天中午,我正在午休,突然接到李老师电话,要我马上到核桃地。到了地里发现,一片核桃树受旱严重,已经长成个的核桃都蔫了。他安排我对土壤、叶片、果实取样,测定含水量,并观察浇水后的变化,我把测得的数据随手记在了一张纸上。后来有事耽搁了几天,等我想起来时,那张纸却找不到了。李老师知道后生气地说:“大旱不是每年都有,错过了这次调查也就错过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机会”。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粗心大意。
在我的心里,他不仅是严师,更像慈父。我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尤其是在人多的场合。李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从2008年开始,每次对外技术培训都会叫上我,并鼓励我开口讲,他做补充。在他的引导下,我的能力不断提高,先后在邢台、石家庄等地独立开展技术培训上百次。
李老师常教导我们,搞科研不能纸上谈兵,要真刀真枪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2013年4月19号,正值果树的盛花期,石家庄以南,包括邢台,天气突然转阴,并由阴转雨,随后下起了鹅毛大雪,气温骤降。李老师得到消息后,给我打电话,让我“摇树除雪、熏烟防霜、霜后及时补充营养”。从白天到晚上,我一直和老师保持通话,那晚,他彻夜未眠。天刚蒙蒙亮,他又开车来到了绿岭,他的到来让所有人的心里都踏实了。当年河北省中南部核桃几乎全部绝收,但李老师指导的绿岭基地却几乎没有减产。
在他的影响下,我们也把研究的课题聚焦在生产一线。以前核桃树修剪是在秋季和冬季,但秋季修剪不利于树体营养积累,冬季修剪会引起养分流失。在老师的指导下,师弟汤轶伟经过反复研究,将修剪时间确定在春季核桃树发芽前的20天以内,避免了因剪枝时间不当造成树势衰弱。目前,这一创新成果写进了教科书。
我的老家在平原,小时候没见过核桃树。在李老师的指引下,我不仅爱上了核桃,还留在了山区成为邢台市市管专家、荣获河北省农村拔尖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师姐在研究生期间,一直跟随老师下乡,精通苹果管理技术,到石家庄果树研究所工作以后,参与、并承担了多项研究课题,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增长了才干,成长为单位的业务骨干。
李老师,您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我们人生的引路人。我们一定会努力成为和您一样的人,帮更多的百姓脱贫致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于逸飞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优质13篇)篇五
叶连平,和县乌江镇卜陈学校退休教师,退休20多年来,始终淡泊名利,倾尽心力、财力,努力用知识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不愧为全国人民道德模范,不愧为全社会的宝贵财富。
身为教师的我了解并学习了叶连平老师的先进事迹后,受到了很深刻的教育,叶连平老师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必须只争朝夕,从点滴做起,不能好高骛远,立足岗位,脚踏实地,端正心态,勤勉敬业。要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挫折,投身艰苦岗位锻炼身手,承担挑战性工作增长才干。要保持创新锐气,在工作岗位上大胆探索、创新创造。要养成勤学习、多读书、善探究、爱思索的好习惯,不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综合素质。要自觉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更新思维、开阔眼界,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学会忍耐,成长为知识丰富、技能精湛、视野开阔、爱岗敬业的有用之才。向叶连平老师学习,就要像他那样,永葆锲而不舍的精神,活到老学到老、拼搏到老、奉献到老,把毕生献给教育事业。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更加明确了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具有示范性。因此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更应该注意为人师表,严格要求自己,从思想作风到生活作风,从言行到举止,从心灵到外表,都做净化社会风气的表率。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良好的师德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质去教育,影响学生。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工作中,坚持和家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始终注意工作中的新变化和工作的新特点,善于从实践中汲取经验,从家长的意见中汲取智慧。不要有靠边看的思想,从自身做起,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上好每一天班,上好每一节课,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每一个父母紧密联系起来,及时反馈孩子在校表现,共同教育下一代。我们只有踏着前人的足迹,多读点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在实践中多加反思,多加积累,并勤于写作,做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研究者。
叶老师既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他把手边的事做好、做细、做扎实,无愧于背负的责任,精彩地活着,让人生价值得以实现。幸福的是,我有了叶老师这样的精神榜样,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更严格的要求自己,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再接再厉,用心去爱每一个孩子和教育工作。努力克服自身的弱点,争取更大的进步。
于逸飞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优质13篇)篇六
x月_日上午,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会议召开,集中收听收看了《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现场直播。
报告会上李保国同志的家人、同事、学生分别以《太行新愚公》《我见不得老百姓穷》《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我们的严师慈父》《我和保国的三个家》《扎根基层扎根人民的楷模》为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回顾了他在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再现了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情景。在坐的每一位党员干部都怀着沉痛的心情观看了报告会。
县委副书记、县长李为军指出,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使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思想上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礼,心灵上受到了一次强烈震撼,精神上得到了再一次的升华。要把李保国精神学习好,在全县上下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为幸福美丽新正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对党忠诚、心系人民的政治品质,学习他艰苦奋斗、勇攀科技高峰的拼搏精神,学习他无私奉献、责任担当的价值追求,学习他朴实无华、大道至简的务实作风,学习他改革创新、改革突破的创新精神。李保国足迹遍布我省太行山所有山区县,他喜欢的不仅仅是太行山,他喜欢的是人民,是让山区老百姓尽快脱贫致富。他喜欢的是自己的事业,是把山区脱贫致富融入到自己的事业中,把事业与人民生活融为一体,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千方百计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
李为军强调,全县党员干部要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章,践行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争做优秀共产党员。要夙兴夜寐,打好发展攻坚战。要以李保国“活着干,死了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对照任务目标再接再励,狠抓落实,实实在在干工作,用力用力再用力,确保各项工作任务高标准完成。要勇于创新,在各自领域争取新的成绩。创新无处不在,我们与先进地区如火如荼的创新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要完成攻坚战的任务目标,没有创新我们无路可走,各级各部门要把学习李保国改革创新、改革突破的创新精神落实在具体工作中,不断创新理论思想,创新方式方法,创新工作举措,盯死项目,死盯工作,动脑筋、想办法,自我加压,主动而为,全面完成“百日攻坚”各项任务目标,使正定各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要根植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实现十三五目标。要学习李保国心系群众,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的政治品质,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真正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和群众结合在一次,把自己变成老百姓,又高于老百姓,领着老百姓干,殚精竭虑,激情奉献,奋发有为,积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于逸飞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优质13篇)篇七
钱海军平时负责慈溪市内近6万户居民的用电服务工作,包括用电咨询、故障报修等12项服务。大家都说家中碰到电力故障,只要打电话找钱师傅,保管“马上到、马上修、马上好”。
1999年,“闲不下来”钱海军开启了志愿服务生涯,这一干就是23年。
发现管辖社区里有很多孤寡老人后,他做了数百张名片,利用社区排查和服务的机会一一送到老人手中,方便老人们联系自己。
数年前,陈文品肺气肿发作,钱海军接到电话后,便立马驱车80公里送他就医。忙里忙外的钱海军,还被医护人员误认为是老人的“亲儿子”。
渐渐地,钱海军的电话成了老人们解决各类生活难题的“专属热线”。换灯泡、修电磁炉、修洗衣机……钱海军的抽屉里装着几千张碎纸条,每张纸条上都记录着姓名、电话和地址。
23年间,钱海军完成了2.5万个小时的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的老人有100余户,年纪最大的108岁。平均每周,他要为孤寡老人上门服务二十多次。
于逸飞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优质13篇)篇八
夏日的万源市花萼山腊梅园,凉风习习、流水潺潺,低头穿过一片肆意生长的梅林,夏日的聒噪一扫而尽。而冬日,这里又将是另外一番景象,漫山腊梅迎寒而开,花容动人,香气萦绕。“春来听泉秋戏水,夏日纳凉冬赏梅”,便是腊梅园最真实的写照。这片美景离不开周永开的努力与付出。
“人可以离休,但共产党员永不会离休!”周永开在达州、巴中等地工作过,这里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坚实的足迹,但万源花萼山始终是老人最牵挂的地方。
花萼山区域地处长江中上游两大一级支流嘉陵江和汉江的源头分水岭,地质历史古老、地貌复杂多样、生态系统原始,其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嘉陵江和汉江流域的生态安全有着重要影响。
“以前穷,当地的老百姓就把树砍掉当柴烧,开荒种粮食,生态破坏严重。现在条件好了,我们要把绿色还给大山!”离休后,周永开到花萼山植树、护林的想法日益强烈。1994年,他花费数万元积蓄到汉中购买了一批树苗,在花萼山上租了两间茅草房,带着退休干部余世荣、退伍老兵楚恩寿两名同志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保护花萼山的征程。
山上的条件异常艰苦。有时候巡山一巡就是一整天,饿了吃干粮,渴了喝山泉,累了休息一小会就继续赶路。晚上只能将木板铺在地上,垫上棉絮睡觉。山高气寒,三人时常感冒咳嗽、腰酸背痛。考虑到伙伴们有些受不了,周永开花钱买了三间破旧民房,简单整修后,让大家终于有了个“体面”的生活起居场所。
为了这片绿水青山,周永开走遍花萼山自然保护区11个乡镇30多个行政村51个组,挨家挨户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巡遍了花萼山的每寸土地,防止有人盗伐林木、偷掰竹笋、捕杀动物。虽然年事渐高,周永开仍不舍对花萼山的眷恋,只不过每一次上山随身多了一根拐杖。“这些拐杖是我与花萼山自然保护区共同成长的见证。”周永开开心地笑道。
话剧《北斗星下》全体主创人员为周永开献上鲜花1995年初,为了对山上冬季资源再一次摸底,周永开带着一名向导徒步穿越花萼山,途经国家梁、小窝凼、长池子、九龙池等险要之地,最后不小心深陷在积雪中动弹不得,送到医院后经过紧急抢救才苏醒过来。“第二天我醒来找自己的拐杖准备下床,发现杖底与以前不一样了,提起一看,杖底多了一颗防滑铁钉。”现在谈起这件事,周永开仍握着拐杖无比激动,“我的19根拐杖上都有老百姓悄悄钉上的防滑钉,这是花萼山保护区群众对我工作的认可,但更是期盼我再上山去!”
年近八旬的周永开拄着拐杖坚持上山巡护。一天清晨他独自一人踏着泥泞的小路到野外巡护不小心一步踩滑栽倒在近3米高的石坎下头部触地动弹不得连呼救的力气也没有。好在周永开长期在山上居住与村民蒋大兵家的大白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大白狗发现他后不停地嚎叫引起了村民的警觉大家才找到了周永开。当时他头部鲜血直流早已不省人事。紧急送医并转往达州市中心医院救治经过三个多月的治疗才基本康复。住院的日子里他念叨的都是花萼山和山上的人们。病情稍有好转他就硬撑着身子又踏上了上山之路。每每说到此事老伴都会略带责怪地说“要不是那只大白狗他早就不知道在哪里了!”
1994年以来,周永开与花萼山相伴了二十多年。在他的带领下,项能奎等5位村民主动加入了护林行列,成了义务护林员。保护山林逐渐成了村民们的自觉习惯,大家自发造林上百亩。林业部门在花萼山实施公益林项目500亩,栽植了适应当地气候生长的华山松。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花萼山成功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今的花萼山绿意盎然,野鸟翻腾,人与自然一片和谐。
于逸飞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优质13篇)篇九
内丘县岗底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们的李老师了!
--“李老师是我们村的大恩人,没有他就没有岗底的今天。”李保国的老朋友、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话间掉下了眼泪。“4月6日中午,我们还在一起谋划岗底的美丽生态大花园建设,探讨苹果深加工项目……”
平山县李家庄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们的李老师了!
--“这是民俗一条街、休闲广场、观景平台,这是樱桃、红树莓产业园……”4月12日上午,站在村庄规划图前,李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刘树彦难掩悲痛。“没想到,产业刚刚起步,给俺村做规划的李保国教授却永远地走了……”
青龙满族自治县干沟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们的李老师了!
--原定4月14日李保国到干沟村指导“国光森林文化观光园”建设,这是他生前帮扶的最后一个项目。“4月8日晚上,我还就苹果树苗的事向李老师电话咨询……”省委宣传部驻村干部、干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赵鸿颇哽咽着说。
采访中,一个细节让我们眼含泪水。
在李保国离去后的两天里,他的手机还不时地传出淳厚的乡音:“李老师啥时来俺们村作指导啊?”那些深山里不知噩耗的农民兄弟,还在期盼着他的帮助。
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没架子,是个“农民教授”。
--他穿不讲究、吃不挑剔,像农民。
脸庞黝黑、笑容憨厚,一身尘土、两脚泥巴,扎在人堆里,李保国和农民没啥两样。
“李老师穿的衣服还没有一些农民的好。有人说他不会讲究,开始我也这样认为。”杨双牛讲到,一次下地,李保国的衣服被树枝划了个口子,“我想给他换件新衣服,问他穿多大号。他说‘你省点心吧,你把我打扮成上讲堂的教授模样,我咋和农民打交道?’我问这有关系吗?他说‘农民不认可你这个人,技术传授就会打折扣。’”
--他说话直白、通俗易懂,像农民。
“给农民讲课,不能把给硕士生、博士生上课那一套搬来,得把你的技术变成农民能理解的、能记住的、能做到的东西。”李保国常说。
教农民疏花,他讲得很形象:“一棵果树所供给的营养有一定的限量,打个比方,10个馒头10个人吃,一人只能吃一个,谁也吃不饱。如果10个馒头5个人吃,一个人就能吃两个,大家都能吃得饱。”
赞皇县寺峪村有上千亩苹果园,产量一直上不去。村里请一位专家来讲修剪技术,讲了一天,名词术语一大堆,农民听得直挠头。后来李保国去讲课,只教大家认识两种枝,一种是“结果枝”,一种是“不结果枝”,半个小时讲完。乡亲们高兴地说:“原来这么简单!”
于逸飞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优质13篇)篇十
初心不改的“草鞋书记”
他就是四川省原达县地委副书记、地区纪委书记周永开。6月29日,周永开被授予“_”。这是对周永开一生忠诚于党、赤诚为民、初心不改的最好褒奖。
“党怎么指挥,我就怎么走”
1928年3月,周永开出生在四川巴中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43年,周永开进入化成小学读书。当时的化成小学虽然处于国统区,但这所学校是典型的“白皮红心”,教师大多是来自延安和四川各地的地下党员,革命氛围非常浓厚。
周永开至今记忆犹新,他回忆说,在小的时候就感受到“共产党的队伍就是不一样”。国民党的乡长下乡,骑着马,前面有人开路,后面有人背枪跟着,不可一世。当时遍地土匪和鸦片,红军一来,打土匪,做事公道,不仅帮父亲戒掉了鸦片,还教了他很多知识。自此,革命的种子便在周永开幼小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1945年8月的一个夜晚,在化成小学背后的山坡上,周永开在老师王朴庵的见证下,高举紧握的拳头,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那年我17岁,从入党那一天起,我就立下誓言,要为穷苦人翻身求解放,我不怕死,绝不当叛徒,党怎么指挥,我就怎么走;党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讲起自己入党的心路历程时,周永开如是说。
此后,周永开同当时的地下党巴中县工委副书记、奇章私立中学校长、原四川大学地下党委书记王朴庵一道,在原巴中县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周永开把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看得比自己生命都重要,他的党员身份曾一度连妻子吴应明都不告诉。后来,他看到妻子积极追求进步,多番考察核实后,才介绍妻子加入了党的地下组织。当时周永开的小叔周一修也是地下党员,为了革命他们各自隐蔽身份,直到解放时,周一修才知道一个屋檐下竟然有三个共产党员。
巴中是革命老区。在巴州区化成镇梁大湾村,高高的石壁上,“中国共产党万岁”7个大字,在崇山峻岭中格外引人注目。当地老百姓告诉记者,这是,周永开用极具“仪式感”的方式,庆祝党的90岁生日。
怀着一颗对党至忠至诚的赤子之心,他出资近万元,雇请36名石匠,用錾子一锤锤地錾刻而出。每字高9米寓意党的90年华诞,宽7.1米寓意党的生日。隔山眺望,七个大字清晰可见、气势磅礴。过往之人,无不驻足观望。
怀着对红军的深厚感情,周永开还自费组织拍摄了电视教育专题片《巴山教魂》,组织编纂了系列丛书《热血》,倡议修建了英烈园,大力传承和弘扬红军的革命精神。
“手中的权力,就是一份责任”
周永开常说,“当干部,手中的权力,就是一份责任,一定要为群众办实事。”他先后担任原巴中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副书记、书记,原达县地委副书记、地区纪委书记等职务。无论身在哪个地方、哪个岗位,他始终保持对党的事业的无限热诚和执着。
上世纪50年代末,大肆砍伐造成巴中县群众生活燃料极度缺乏。在周永开的带领下,全县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植树造林运动。巴中的莲花山林场,也由此从砍树的林场,变成了植树造林的全国先进林场。国务院召开全国林业发展先进代表大会,周恩来总理亲自为莲花山林场颁奖。
植树造林,不仅解决了老百姓燃料紧缺的问题,还助推了林业经济的发展。尝到甜头后,巴中县各地积极响应号召植树造林,并大力发展林业经济。20世纪70年代,巴中县的奇章乡成为全国的先进典型。不久后,整个巴中县也因林业发展较好成为全国先进。
为发动群众,周永开跑遍原巴中县大小上百个村落,穿烂10多双草鞋。因为田坎跑得多、草鞋穿得多,老百姓亲切称他“草鞋书记”。
周永开清楚地记得,自己在纪检战线工作8年多,当过4年零40天的纪委书记。他说,纪检监察干部就是要为党执纪、为国执法、为民除害,“当纪委书记就是要办案,不办案怎么行?怕得罪人,是办不了案子的。”
他曾顶着重重压力,查办了当时影响全国的一件大案——原达县地区罐头厂厂长李作乾以职务之便,奸污本厂多名妇女案。当时流传出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李厂长打电话。”李作乾头顶光环无数,从中央到省、地、县奖状有50多张。当时还有人给李作乾“打伞”,认为能人要网开一面。
接到群众举报后,周永开拍案而起:“必须要一查到底,这都处理不了,我宁可不当这个纪委书记!”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调查取证,最终让李作乾认罪伏法。当李作乾被移交司法执行逮捕时,罐头厂内的鞭炮声响彻云天。
“当纪委书记是党交给我的光荣任务,这个任务很考验人。”周永开说,虽然得罪少数人,但让大多数人满意,让党和人民满意,就行了。
“人可以离休,但共产党员永不会离休”
“人可以离休,但共产党员永不会离休。”1991年6月,周永开从原达县地区纪委离休。离开工作岗位后,一直惦记着再为老百姓做点事的周永开,把目光投向了万源市花萼山。
为了纪念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打响的“万源保卫战”,上级有关部门来万源策划拍摄电视剧《血战万源》,离休后的周永开主动参与外景地选择,由此关注了花萼山。
为收集资料,他跑遍了花萼山,山上有几条沟、几道坎他都清清楚楚,山里的风景也让他驻足留恋。但因生产生活条件匮乏,当地村民不得不砍伐、放牧、打猎,花萼山一度被破坏得不成样子。
1994年,周永开带着退休干部余世荣、退伍老兵楚恩寿两名同志,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保护花萼山的征程。他用自己的积蓄租用了两间茅草房作为办公用房,出资聘请当地老百姓作护林员,正式成立了民间保护组织。他立下誓言,“一定要把绿色还给大山。”
经过摸索,周永开总结出一套保护自然环境的“土教材”。他不让人上山采松子,说那是松鼠野猴的粮食;他不准人上山砍树,说那是森林的根基;他不许人上山修房建屋,说那是动物的领地。乱砍滥伐者、盗猎者只要听说周永开来了,就躲得远远的。
护绿水,保青山,周永开开启了他的巡山护林之路。他先后走遍花萼山11个乡镇30多个行政村51个组。有时巡山一整天,饿了吃干粮,渴了喝山泉,晚上只能睡在垫着棉絮的木板上。他日复一日的坚持感动了当地村民,大家纷纷加入护林队,成为义务护林员。
护林行动,周永开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功夫不负有心人,花萼山上捷报频传:山上种下了一批中药材,村民自发造林上百亩,林业部门也在花萼山实施公益林项目500亩,栽植了适应当地气候生长的华山松;4月,花萼山成功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8月,周永开又回到花萼山,他看看那两间茅草房,又看看已经绿树成荫的“清风林”,高兴了很久很久。走时,他再三叮嘱当地村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定要把花萼山保护好。”
“用最低的物质生活,追求最高的精神富足”
“我是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理应知恩图报,为党分忧、为民解难。”这句朴实无华的承诺,既是周永开一直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他一生真心为民的生动写照,他把群众当亲人,几十年捐资助学、扶贫济困。
蒋宁聪是周永开曾经资助过的一名学生。童年时期的蒋宁聪,因为视力的原因,只能看清几米远的地方,周围的人都说他是个没有出路的盲人。就在蒋宁聪暗无天日的时候,周永开带着他去当地最好的医院,找了最好的眼科医生,检查发现只是高度近视。周永开便掏钱给他治疗,配了眼镜。
“当我戴上眼镜那一刻,虽然有些眩晕,但我惊奇地发现,自己可以清晰地看到街道对面的人,甚至能看到香樟树叶上的纹路。”蒋宁聪说,周爷爷是那个为他打开新世界大门的人,也为村里孩子带来了希望。
后来,蒋宁聪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如愿以偿考上了公务员。他立志,自己也要成为和周爷爷一样的人。
蒲家镇中心校也是周永开牵挂的地方。今年4月16日,他又一次来到蒲家镇中心校,为通川区140余名党员干部作_学习教育专题报告。报告会前,周永开再次向学校捐款3万元。
为资助困难师生,周永开在母校巴中市巴州区奇章中学、化成小学倡导设立“共产主义奖学金”,现已颁发20余届,先后奖励师生近1000人。20,他一次就向奇章中学、化成小学捐赠奖学金10万元。
新冠疫情暴发,捐献10万元支援疫情防控;多次主动交纳大额特殊党费……多年来,为了公益事业,周永开累计捐款上百万元。
很难想象,这么多捐款,都是周永开夫妇平时省吃俭用、节衣缩食省出来的。夫妇俩都是离休干部,住的房子还是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老家属院,家具都非常老旧,一套搪瓷杯、搪瓷盆一用就是四十多年,一部小电视、一台挂式空调才让简陋的房间稍显现代感。周永开孙女周婧说,“爷爷是在用最低的物质生活,追求最高的精神富足!”
“党是我一生的追随”,这是周永开的无悔誓言。
“我已经93岁了,无法再为党做需要出力气的活。”周永开说,今年他准备了几百棵树苗栽在蒲家镇中心校,“让革命精神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把红色基因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于逸飞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优质13篇)篇十一
央视记者对他的采访,我为他的两个梦想深深地震撼,感慨着:这才是伟人的梦想,这才是追梦的伟人!
他的一个梦想是“禾下乘凉”:超级水稻个头比高粱还高,稻穗有扫帚那么大,稻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他这个梦想真够高的——不但水稻长得高、产量高,而且境界更高。被1960年的饥荒刺痛,他研究水稻是为了能让大家都吃饱饭。他这个梦想也够远的,遥远得像一个特不现实的神话。从1960年7月发现奇异的稻子,采花药进行镜检,反复种植、实验,到1964年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提出三系育种法,从14000多个稻穗中仔细搜索出6株不育株,两年春播、翻秋,仅有四株繁殖了两代。1970年,他翻山越岭跟助手到海南,终于找到“野败”取得突破性进展,1973年育成第一次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的制种技术。其中,他付出了多少心血汗水,耐住了多少寂寞的休闲时光,忍受了多少无知无聊者的冷嘲热讽啊!从三系法、二系法到超级杂家水稻、海水稻,再到落实研究成果的“三产四丰”工程,他风里来雨里去百折不回,五十年如一日,累在其中乐在其中。如今,他名满全球,水稻亩产早超一千公斤,个人品牌价值超过千亿,依然不辞劳苦在田间忙碌,追求着水稻高产的“上不封顶”。他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追求高远的梦想,是他的使命和幸福的源泉。
科学无国界,他的另一个梦想是: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为此,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领导的团队为近80个国家培养了14000多名技术员,40多个国家大面积种植杂家水稻700万公顷,普遍增产20%以上。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等地,因为种植他改良的杂交水稻,亩产从每公顷3吨增加到10.8吨!他还牵挂着吃大米全靠进口的利比里亚,每年花掉两亿美元,国民才能打牙祭。他要推广杂家水稻,让大家每天打牙祭。
因为长期在泥里水里穿梭,不用特意健身减肥照样健康。他身家千亿照样开几万块钱的车仅为代步,甚至穿着20几块钱的衣服。他根本没心思对那些俗事上心,想想几亿人因自己的科研成果不再为吃饭发愁,这种普济众生的快乐是任何吃穿名牌、豪车别墅都无法比拟的。他九十高龄依然踌躇满志,一息尚存追梦不已。袁老用一生的时间追求梦想,高远的梦想也成就了袁老不朽的价值。
于逸飞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优质13篇)篇十二
一、科学技术是人类战胜疫情的重要法宝。纵观人类历史长河,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人类战胜各类疫情灾害的重要法宝。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各类疫情进行顽强斗争的历史,如果没有人类发挥聪明才智找到防治疫情的方法,人类文明就就会在各种瘟疫的横行肆虐中灭绝,而不会生生不息的繁衍至现代社会的今天。从“人痘”接种术、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等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实践,到各类流行病疫苗的研制和普及,不仅大大降低了天花患者的死亡几率,而且更让人民群众的平均寿命延长至七十岁。不得不说,这主要得益于科学技术在疫情防控中巨大作用。底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就是过去流行病毒的新变种,面对这样的新情况,应当继续发挥科学技术的有效作用,加强科研攻关,尽快研发出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特效药物,并集中精力积极开展相关疫苗的研制,努力确保已经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患者治得好,努力确保未感染人群面对新型冠状病毒防得住。正是因为科学技术在战胜疫情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才在讲话中语重心长地强调:“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再接再厉,把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作为科技战线的一项重大而紧迫任务,统一领导、协同推进科研攻关,拿出更多成果,不辜负党中央重托,不辜负人民期盼。”
二、弄清新冠病毒的来源是做好当前治疗工作的前提。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使得万名群众受到感染,就是因为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更新变异之后的病毒,在此之前从未出现。这就如同打仗一样,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在没有弄清楚对手情况前,只能是保守式的防御,因此,面对新型冠状病毒,防控疫情斗争有两条战线,一条是疫情防控第一线,另一条就是科研和物资生产。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强调战胜疫病离不开科技支撑,必须加快科技研发攻关。全国科技战线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有关部门组成科研攻关组,确定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等五大主攻方向,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科研、临床、防控一线相互协同,产学研各方紧密配合,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内就取得了积极进展,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两条战线相互配合、并肩作战,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推动疫情防控形势发生积极变化,向好态势不断拓展。
战胜疫情,关键靠科技。既着眼当前急需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又放眼长远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布局,加强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领域重大科技创新,我们就一定能尽快提高我国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水平,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
于逸飞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优质13篇)篇十三
周永开,男,汉族,中共党员,原中共达县地委副书记、纪委书记,1928年3月出生,四川巴中人。始终坚守信仰、笃定笃行,至纯至粹、对党忠诚。1992年离休后,他放弃了安逸闲适的生活,来到万源花萼山自然保护区,到群众院坝宣传生态环保理念,带头植树1000余亩,带动附近村民成为义务护林员。他以巴渠12所红色学校的史实为蓝本,组织拍摄《巴山教魂》电视教育专题片,编纂了《热血》系列丛书,成为全市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读本。他到机关、学校义务上党课100余场。在母校巴中奇章小学、化成小学倡导设立“共产主义奖学金”,先后奖励师生近400人。中组部授予“全国离退休老干部先进个人”称号。
【事迹材料】。
桑榆未晚霞满天。
参加工作70多年来,周永开同志一直坚守信仰、笃定笃行,至纯至粹、对党忠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特别是离休以来,该同志真正做到离休不退志,始终保持革命热情,对党无限忠诚,严格要求自己,发扬光荣传统,牢记为民服务宗旨,积极传递正能量,长期致力传承红色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捐资助学、扶贫帮困等活动,始终展现了一名老纪检监察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本色,充分彰显了一名老共产党员“忠诚于党、热爱祖国、奋斗终身”的崇高品格,全面体现了一名老干部“不忘初心、发挥余热、老有所为”的良好风貌。
革命丹心不改,传承红色文化。
以传承红色文化为己任,长期身体力行致力于革命传统教育。1995年,周永开怀着一颗对党至忠至诚的赤子之心,发起组织了“巴山渠水共产主义运动友好学校联谊会”,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大力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迄今为止已举办年会15次。20,周永开用极具“仪式感”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深深的祝福,他出资近万元,先后雇请36名石匠用錾子一锤锤地将“中国共产党万岁”7个大字錾刻在巴中市巴州区化成镇梁大湾村的山崖上。每字高9米寓意党的90华诞,宽7.1米寓意党的生日,隔山眺望,七个大字清晰可见、气势磅礴。同时,周永开与另一名老党员花费一个月的时间,手抄完成了一部《共产党宣言》长卷。该卷长90米、宽7.1米,同样寓意着对党的拳拳感恩之情。他还以巴渠12所红色学校的史实为蓝本,组织拍摄了《巴山教魂》电视教育专题片,编纂了《热血》系列丛书,成为全市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读本。在达县第五高级小学,他参与打造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蒲家英烈园”。他还经常到机关、学校义务上党课,对党员干部及青少年学生进行党风廉政建设、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党是我一生的追随。”周永开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他最爱说的话。
倾情生态保护,捍卫“绿色长城”
1992年离休后,周永开老人放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来到了最牵挂的土地——万源花萼山自然保护区。他与另两名退休老同志自发组成义务护林小组,在万源市花萼山义务护林,并积极促成了花萼山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他先后走遍花萼山自然保护区涉及的11个乡镇30多个行政村51个组,挨家挨户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引导群众投入到生态保护事业中。“以前穷,当地的老百姓就把树砍掉当柴烧,开荒种粮食,生态破坏严重。现在条件好了,我们要把绿色还给大山!”周老亲自去扶持身边的一草一木,去呵护丛林的一虫一鸟,在他的感召下,方圆482平方公里的村民们主动加入了护林行列,成为义务护林员,保护山林逐渐成了村民们的自觉习惯。
热心公益事业,彰显大爱情怀。
“我是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理应知恩图报。”这句朴实无华的承诺,一直是周永开心中的头等大事。
在花萼山守山护林的岁月里,每次上山前,周永开都要动员身边的亲戚朋友为贫困户捐款捐物,然后请人背上山,挨家挨户发送。看到特别困难的家庭,周永开经常自己掏钱,这家给100元、那家给100元,早已数不清给了多少次了。村民蒋大杰说:“周书记送给我们的衣服有好几套了,我们也学‘老革命’,拿了两套送给了更困难的人。”周永开连续资助数十名花萼山的贫困孩子上学,请放映员到山上给孩子们放电影,让孩子们看看外面的世界。
周永开回到巴中母校化成小学。在校园散步时看到操场角落孤零零地坐着一名学生与操场上成群结伴的孩子显得格格不入便仔细询问老师这个学生的情况。在了解到该生因为家庭条件非常差而自卑时周永开给他打气说到:“人穷但志不能穷。”从那年起每年开学学校都会准时收到周永开寄来的用于资助该生的3000块钱。
不仅如此,周永开还在母校巴中市巴州区奇章中学、化成小学倡导设立“共产主义奖学金”,用于奖励优秀骨干教师和品学兼优的学生,现已颁发17届,先后奖励师生近400人、8.9万余元。,他再次向奇章中学、化成小学捐赠奖学金10万元。
桑榆未晚霞满天,人间最重是晚晴。对周永开同志而言,老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信仰,执着的是不懈奋斗。如今,年过九旬的他依然保持着旺盛的革命热情和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像一匹负轭老马,不忘初心使命,矢志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