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作,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范文范本,提供给大家参考和学习。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17篇)篇一
数学是学生感兴趣的一门学科,因为它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有一定的应用性。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实际上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一种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挖掘和发展这种能力。
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认识,在课堂上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扬创新精神,改进教学方法。前不久,县教研室李主任在我们学校上了一堂初一数学观摩课,内容是“同类项”这一节,这堂课首先由问题:小李有长方形(长为a,宽为b),正方形(边长为x),正方体(棱长为y)各2个,小刘有同样的图形各5个,两人合起来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面积,正方体的体积各是多少?有几种算法?由学生列出代数式:
(1)2×4χ+5×4χ或(2+5)4χ。
(2)2ab+5ab或(2+5)ab。
(3)2y3+5y3或(2+5)y3。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本,课堂气氛活跃。以前我们都是先把同类项的定义、合并的方法提出,然后讲解例子。学生是被动接收知识,这种注入式教学方法,学生听来枯燥无味,不能体会到获取新知识的乐趣。而李主任这堂课最大的创新就是培养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注重了过程反馈。
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课堂上,要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即“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式过程。
例如,在学习圆周角定理时,可以通过教具移动圆周角顶点的位置,让学生观察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位置关系,通过观察,应当认识到有些问题的答案不唯一,要分情况进行讨论:当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猜想,然后证明;当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或外部时,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又有什么关系?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打破习惯的思维模式,发展思维的“求异性”,一题多解、多证,就是很好的体现这种模式。
应用性、探索性、开放性试题在中考命题中占有一定的份量,这是考察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试题,也是时代赋予的特色。
分析:此题是开放发散题,考查了分类讨论思想和相似三角形的知识,题中截法似乎较多,实质上只有两种,即12厘米,30厘米,36厘米和10厘米,25厘米,30厘米。
解决一个个开放性问题,实质上就是一次次。
[1] [2]。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17篇)篇二
计算能力是研究数学知识和有效设计数学思维的重要前提。但正如今天在我国小学看到的那样,一些教师没有认真对待他们的计算能力,许多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差。因此,有效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可能性是当前教师探究的重点。
引言。
在小学里,学生可以通过提供小学来提高数学思维。计算能力不仅是小学生成功的基本条件,也是小学生基本需要数学学习的基本条件。计算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知识,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方式,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师不必反复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而是必须能够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以便在数学教学中为他们提供知识。例如,三年级需要进行乘法计算,以便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计算能力,确保结果的准确性。由此可见,小学的计算能力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巧学活用,会使相对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会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游戏中培养兴趣。例如: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引人数学游戏“碰球”,既能进行口算练习,也能激发学生进行计算的兴趣。
2、用故事激发兴趣。如:在教学简便运算前,首先给学生讲解数学家高斯创造性地解答“1+2+3+……+99+100”这100个自然数之和的故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不自觉地产生了和数学家比一比的念头。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娓娓道来,既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
2.2构建合理教学情境。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一些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差,需要由教师耐心的进行辅导。而且因为在这个阶段的小学生,课上注意力并不集中,也缺少耐心,很容易受到周围事物的吸引。因此,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来为小学生构建合理的教学情境,以此来吸引小学生注意。比如,在《乘法交换律》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利用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来吸引小学生注意,这样就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而取得理想的数学学习效果。在课堂上利用两数相乘的方法,来让学生计算两个因数在不同位置上的结果,以此来掌握这一知识点。
2.3“高效算”
学生的计算能力与良好的计算习惯密切相关,而良好计算习惯需要教师日常教学中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的计算习惯在计算实践中可以呈现出来,例如学生在练习中、考试中如何使用已经学习到的计算方法、计算的效率如何以及自我检查的情况等等。基于此,数学教师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将培养计算能力整合到教学设计中,在板书设计、环节设计、作业设计、目标设计中都要体现严谨认真的态度,发挥教师的榜样效应,潜移默化的引导与影响小学生形成严谨的计算态度,进而达到“高效算”的目的,使得学生能够算一道、对一道。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反复要求学生“一对题目;二对竖式,三对计算,四对结果”,引导低年级小学生在日常计算中不要出现“马虎”等问题,使得小学生日常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4让每位学生过好计算关。
教学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对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一两位數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否则到高年级是寸步难行。主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用凑十法和用看加算减来计算,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掰手指、脚趾、逐一数数做加减法,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又如: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关键是会凑整,如果不会凑整,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度和速度,要做到比较熟练也是困难的。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简而言之,促进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成功毕业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结合质量和新课程积极转变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地位,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允许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使学生“积极计数”的计算情境;实践活动和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地计算,来培养他们的习惯“高效有效”。
[1]廖鑫华.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和方法[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二).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572-574.
[2]邱华华.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提升方式分析与研究[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一).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509-511.
[3]肖舒方.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能力培养的策略探究[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汇编.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246-248.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17篇)篇三
计算是学习数学这一学科要掌握的重点内容,计算作为最基本的数学知识,不仅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贯穿始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占有较重的位置,所以,在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提高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计算能力属于小学数学必要的基础,学生计算能力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小学数学成绩高低,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大多会对学生进行计算能力的培养,以此来更好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但是,到底要怎样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也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一直都知道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想培养学生计算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也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能积极地参与到计算训练以及学习活动中,进而才能真正实现这一目的。为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按照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教学,以此来设计一个符合学生心理以及兴趣的教学方案,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些实践活动课,让学生自主操作,这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就能有效地提高自身计算能力。
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计算能力,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计算训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在加强计算训练的过程中,口算能力训练是其中一个重点,也是学生计算能力提升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抽出时间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听算、卡片计算、课件计算等方式,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口算能力,从而就能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
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更好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教师还需要让学生养成良好正确的计算习惯,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因为失误、粗心等现象所造成的计算错误,这也是小学生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過程中,一定要从每一个细节开始着手,以此来督促学生养成科学并且正确的计算习惯,具体措施如下:
(1)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认真、书写工整、规范等计算习惯。
(2)在对学生进行计算训练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计算习惯,教师应该让学生多次进行审题,以此来让学生养成细心审题的习惯。
(3)在对学生进行计算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让学生养成检查、验算等习惯。在数学计算过程中,验算是学生对自我结果的检查,通过验算检查能够更好地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综上所述,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计算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其对于数学成绩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计算训练,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计算习惯,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17篇)篇四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较为发展缓慢的东北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近年来出现更多的父母死亡家庭,随之而来的是很多的儿童变成了孤儿。他们有的能在当地得到家人或亲属的照顾,并按照入学年龄上学,有的则延缓了入学年纪。等到入学时,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令数学老师们感触最多的是,他们的数学成绩普遍差,最差的失分最多的就是他们的计算题,所以本文着重探讨这一问题。
孤儿;互相学习;巩固;夯实;计算能力。
从2011年毕业来到吉林省孤儿学校,接触到一群特殊的天使们,从内心里有一种责任在心中冉冉升起。我执教的学生们是一群十二三岁的学生,他们失去了亲生父母。他们没有了依靠。第一次熟悉校园,我看到一张张笑脸,那么灿烂。亲切的和我打招呼。后来我被安排到了6年级3班。一个年级偏大的年级。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接触到小学生的课堂。由于之前我从教的是初三的孩子,所以从讲课速度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上看都有点缓慢。之后我就调整了语速和教学进度。但是经过一次期中和一次期末考试,我就发现了,明明是掌握很好的知识点,在考试卷子上却出现了很大的漏洞。还有的同学三步计算只会第一步,有的同学最后结果还是弄错了。到2016年我已经在孤儿学校从教5年整了,交了三个六年级毕业班,一个完整的4到6小学高年段数学小循环。为此对所交学科,结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针对他们的数学计算能力做一个相对全面的解析与研究,努力找到适合孤儿学生的解决方式方法。
接触到的第一个班级的学生,相对于其他班级是一个全新的班级,就是这些学生是新招生过来的学生,他们被分到了一个班级。全班级20多名学生,明显思维相对活跃。但是由于新到了一个环境,除了学习以外的事情还是略显拘谨。但是数学课堂上还是比较活跃的。几次测验发现有的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较好,但是题目还是没有答对。渐渐发现有的学生会有抄袭现象。这种学习上的陋习可能是在原来学习环境中,缺乏家长的管教,老师的监督,自然会有习惯抄袭。那么就这样欺骗了自己。而其他班级的学生在学校已经学习了几年,也适应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自然除了理解能力差跟不上的同学,其他同学不会明目张胆的抄袭作业。发现了这个问题之后,我会将即将布置的作业放到课堂上来完成,自己进行监督。每节课抽出5分钟进行练习题目。这样会有效的规避一些投机取巧的同学抄作业的陋习。学生做完题目立即批改,慢慢养成了习惯,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了一些提高。最后在总复习中,学生也很轻松的完成复习阶段工作。以上是我发现学生的自身习惯导致数学计算出现问题得到解决的方式。随后我又从5年级开始执教。五年级班级出现了新的问题,由于学生出现了小面积的传染疾病,有十多人被隔离,有将近两周时间没有上课,期间有给学生补习,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这个年级的数学出现了分数,小数的乘除法计算,估算,运算律的应用。这些问题一旦掌握的不扎实,到了六年级的时候也会出现很多知识上的漏洞。一旦一个人的惯性思维出现了,之后就会很难纠正的。曾经在历年试卷中发现过经常考察一些特殊的同学们容易马虎的题目。但是我发现我的学生们并没有在那些题目中出现很大的错误,而是自己平时因为自己的错误导致的错误题目。但是这些题目在平时纠错的时候老师已经进行过反复强调了,结果还是徒劳的。由于从教两个班级学生,学生中有一些学生来学校之前没有进行正常的学习,有的学生年级偏大或偏小,班级同学的教学反馈也是不一样的。
计算题目的时候仔细认真程度差,因为孤儿学生从小缺乏安全感,遇到事情没有依靠,没有主心骨,所以就连学生中也没有一个敢于较真的精神。他们就会依赖老师的对与错,并不会自我进行知识的再加工,再判断。所以对于学生很多学生并没有任何的探索精神。因为作为一个老师不能只去关注少数学习好的同学,还要面向全体。针对于大部分薄弱的同学,针对于计算问题,我有采用新的策略,同一个问题反复练习,进行同类变式。再进行同类变式开始开展的不错,后来再进行考察发现有的同学还是屡次出现相同的错误。这让一个新的问题浮出水面,就是学生知识掌握的肤浅,没有主动复习钻研的主动性。为此我将班级同学分成小组,有一个担任小组长,组长检查组员计算准确与否,随后从计算题库中选择题目布置给小组成员,组员做对了组长加分,组员相应加双倍分数。这样的带动下,我顺利完成了这一批学生的教学任务。这两年,招生的孤儿普遍年龄偏小,原因是上学有的比较早。有的家人想早早的把学生送到学校来,出现了一些学生9岁就读到了4年级。由于我们的班额小,所以相对于全体同学,一个班级出现2到3名这样的学生的话,学生的理解水平就会降低。体现在数学学习能力上九更加明显了。有的同学书写偏慢,单位时间内布置的计算题目根本完不成,数学理解能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需要很好的动笔能力。这种方式是学生小学阶段必不可少的能力,特别是语文学科更需要很多的文字书写速度。经过调查,孤儿学生大多数在完成作业方面会先语文后数学,由于数学需要很多思考时间,学生们会把思考时间较少的语文先写完再去写数学作业,所以由于没有家长监督,学生的学习时间少,久而久之教师更乐于经计算的作业布置给学生。但是有的学生并没有认真对待,或者急于完成作业而去进行计算。特别是写作业慢的同学,更是跟不上趟。最后他们也只能草草收兵,交上作业,应付了之,所以中后的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较慢。针对这一个严重现象,我会建立特殊学习小组,让每个班级7到8名薄弱学生利用活动课时间或者大课间时间到办公室来一对多辅导。并进行面批。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也不用担心有同学比他快了。这样落下的计算速度和准确度才能补上来你。我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分析并解决了学生出现的关于计算的问题。今后还会继续从学生心理发张的角度研究这一问题,让策略更加丰富。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17篇)篇五
计算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知识是逐步积累的,到了高年级,有些计算题综合了多方面知识,如果未能熟练掌握以前单个的知识点,就无法有效解决综合了多方面知识点的计算题。因此,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计算教学贯穿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计算能力是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直接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但是纵观实际,我们发现绝大多数教师都忽略了计算,他们觉得计算易教,不太重视教学的研讨,导致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普遍不高,再加上深受学生兴趣、态度等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学生计算时频频出错。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什么是简算?实质上是严格依据算式、数据的不同特征,有效借助运算定律、性质等,让计算过程更简单,其能有效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等良好习惯,还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切实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对于小学数学来说,学生要想更好的进行简算,就必须有效依据各种定律,如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掌握这些运算定律,还可以运用简单的计算方法,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简算练习,说白了就是通过计算实践,让学生深入领悟简算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简算意识,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切实提升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只有充分注重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具体如何做呢?其一是认真审题。纵观实际,我们发现有些学生看题非常快,拿起笔就算,导致错误频出,如运算顺序错误、抄错数据等等,对此,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细致分析,全面思考,最后动笔计算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教学《运算定律》内容时,教师可以进行“连一连”比赛,其实就是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在一起,如果这两道算式得数相同,就起立证明自身观点,看谁的反应快,如有同学把以下算式连在了一起(84+68)+3284+(68+23),该同学站起来又坐了下去,借助该时机,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必须仔细看题;其二是自觉检查和验算,尝试着独立纠错。检查也好,验算也好,都非常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有效解决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有效借助逐步检查提问方式加强引导,如:题目数据抄对了吗?数位对齐了吗?自己验算一遍,计算有误吗?在具体讲解时应传授给学生不同的验算方法,如:逆算法、估算法等等,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及时检查、发现出错误,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养成自主检查的好习惯。
学生的学习实质上是反复认识、实践的过程,自然避免不了出错。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受年龄等各种因素影响,因此,导致他们很容易遗忘所学知识。例如:在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前一位退了1,但学生在具体计算时就忘了减1。对此,教师必须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深入分析错误原因,采取针对性教学措施,及时纠正。教师可以在学生出错的地方加上评语,充分说明錯因,如:粗心大意、未能熟练掌握哪方面知识等等,让学生深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来做,深入巩固正确知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给学生分析错因时必须因人、因题而异,对于该计算题,如果绝大多数学生都做错了,那教师就需要集中讲解,分析错因;对于一些学习基础较弱、经常做错题的学生,教师需在课后多花时间、多投入精力辅导。另外,还需有效归类学生的错题,把其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通过反馈,深入了解学生改正之后的效果。在进行改错题型练习时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如先判断对错,紧接着找出错误原因,再认真分析错误原因,最后改正,可以适当借助比赛形式——小医生找病因,加深学生对计算知识的记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数学成绩,就必须充分重视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教师应给学生布置不同的计算题目,以此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但是数学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没有那么多时间给学生讲解每道题,如果学生没彻底弄清楚,到最后就会不了了之,没懂的地方学生还是不懂,如此,练习自然而然就失去了原有意义。在此情况下,教师需加强课后练习,有效借助合作,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真正达到学生共同发展的目的。纵观实际,我们发现常有这种情况发生:老师明明用了很多时间讲解计算知识,但是交上来的作业却不理想。对此,要想提升练习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必须加强课后练习,或者是利用合作的力量,让学生互评作业,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精心选择几道比较典型的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后加强练习,在讲解下节新知识之前,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业批改,大家一起讨论各个成员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并分享自身的数学计算思路,从而奠定学生计算能力提高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下,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规定——充分体现基础性。众所周知,运算是体现小学生基础数学能力的一项指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在如何进行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工作上,必须不断尝试、不断实践,紧密结合实际,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17篇)篇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数学课堂形式逐渐多样化。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让学生把学习数学与实际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教师要做好目前的本质教学计划,让数学文化和各种数学计算方法真正融入课堂,才能起到锻炼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作用。本文就从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理念出发,对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意识的教学方法做一些分析,并总结一些实质性的课堂导入策略。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
“有效的数学计算过程引导”是数学课改倡导的一种新颖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能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具体和形象,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数学素养。为了扩展学生数学的学习能力,我们教师要把握住计算的各个层面,让学生在新时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逐渐成长起来,看到数学的本质,从真正意义上学会学习数学,循序渐进地提高数学计算能力。
传统数学课堂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许多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方法给学生讲解知识,而学生则是通过“题海战术”来达到知识掌握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在短时期内有一定的成效,但不能长时间使用。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施教缺陷和漏洞,没有了新时期的引导策略,久而久之就会带给学生学习压力,让学生形成对课堂和教师的依赖思想,自身的学习包袱比较大,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会降低。因此我们必须采用新时期的教学模式,注重“数学计算”的引导过程,从本质上来丰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当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提高了,在解答各种类型的数学题目时才能得心应手。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是核心的过程,也是打基础的阶段。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兴趣比较高,必须打好数学计算基础,在今后更高难度的数学学习时才能灵活多变,发挥出自身的解题优势。作为新时期的小学教学工作者,我们的任务就是扩展数学计算的实例,通过各种类型的数学题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效率。只有让学生形成积极学习的良好习惯,才能保护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定式,自觉把握好小学阶段的关键时期。
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和策略,不可操之过急。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而是要通过日常的训练和不断的积累过程,才能起到“熟能生巧”的学习成效。因此教师要制定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模式,重视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做好引导工作,耐心地帮助其解决。在引导学生计算的过程中切记不可“急于求成”,有的学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如果给他们施加太多的学习压力,反而会降低教学效率,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作为学生生活中的好朋友,学习上的好帮手,“循循善诱”才是我们教师应该掌握的教学理念。
总而言之,数学作为小学的一门核心课程,涉及许多重要和基本的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技巧起到了基础和奠基作用。一线的数学教师必须从当前的教学形式出发,淘汰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并采取新颖的课堂引导策略,才能引入数学计算的过程,丰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在有效的数学计算引导过程中,我们还要加强对学生日常数学计算的训练,培养其对数学的学习意识,循序渐进地扩展数学计算的实例,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数学计算效率。
[1]施红燕.扎实学习,夯实基础--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浅析[j].好家长,2018(74):177.
[2]谭和英.强化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提升数学教学质量[j].中华少年,2018(26):56.
[3]陆路.夯实基础,掌握技巧,培养习惯--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之我见[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6):100.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17篇)篇七
2.课前预习式阅读;。
3.课后复习式阅读;。
5.系统性通读式阅读:对整本的教材或参考书籍开展系统性通读式的阅读;。
6.温故知新回头式阅读:初中时,根据需要可以翻一翻小学教材;高中时,根据需要可以翻一翻初中教材,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建立起新的更稳定的知识结构。
老师在指导阅读时,也要讲究方法,同时也有很多种方式可以激发出孩子的兴趣。
1、讲述自己的故事:指导学生读书时,老师可以给学生们讲自己小时候读数学课外书的故事,引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2、多种奖励举措,让孩子读书热情不减:奖励图书、委任做数学小报编辑或主编、奖励到图书馆读书、给家长发“奖励孩子买书通知单”等,用新媒体引导学生把课外阅读引向深入。
3、说一半留一半:从书中的一个有趣的例子引入,采用“说一半、留一半”方法,吊起他们的胃口,激发读书求索的欲望。
4、不动笔墨不读书:指导读书时,注意教给他们“做记号”——《深度学习的七种有力策略》一书中强调:你标记得越多,将学到越多。
5、读议结合:为了更深一层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说数学”、“议数学”,以说促读,以议促读。由于受认知发展不同的影响,学生阅读和应用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特色。在阅读之后,组织学生说一说,议一议,穿插交流一下。让学生分别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诠释同一个定理,提高学生的语言“互译”能力。
6、读用结合: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去阅读生活本身这本大书。不仅鼓励学生学会用眼睛读,还要学会用耳朵去阅读,用手去阅读;不仅会读课本,读教辅,还要会读生活,读生活中的数学。
7、不同学生区别对待: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正是因为这些特殊性,也造成了我们教学的难度。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过“因材施教”,我们现代更需要不同学生区别对待。在我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时候,都需要这样的区别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需求。
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完了以后,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阅读,你知道了比的哪些知识?等学生说完后,教师又提出几个问题来反问学生:通过阅读,你认为比和除法、分数又什么关系呢?你是怎样理解的?把你理解的内容和同座位交流。引导学生自阅读不断地思考,从而让学生自己在阅读思考中学握知识点,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首先,阅读的动手习惯表现为动笔圈画,划注引思。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各种符号表示来不同的意义,以强化阅读重点与关键,做到自我阅读理解、掌握心中有数。特别是在进行“文字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边读边画的习惯,把初读题目时遇到的注意点圈面出来,解题时就会留个心眼,醒目的记号会提醒自己。
其次,阅读的动手习惯还表现在动手操作方面。导学生养成边看内容,边动手实践的习惯,通过亲身剪、拼、折、量、摆、面、观察、比较、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然后观察比较得出面积计算的公式。可见动手操作的习惯,感悟新知,深入理解。如:在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而积公式时,都是让学生有助于学生经历新知识的探索过程,直观形象,便于学生建构新知。
阅读的动手习惯表现在动笔列举演练方面。读中演,尝试演算验证推理:读后练。形成技能技巧:练后再读,反思失误。总结经验,回顾内化。典型的就是计算的阅读,当学生理解领悟了算理,知道了计算的运算顺序后,就应该多加练习计算题的计算,反复练习,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又如解决问题时遇到有多种解题方法时,通过尝试演算每种解题方法,在比较中得出较为简单易行的解答方法,内化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未来社会越来越数学化,学生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认真的总结教学经验,不断的创新教学途径,不断的去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使学生有效的发展和进步。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17篇)篇八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直接从事某一专业、工种的技能型人才,因此中职数学教学要以必需够用为基础,以实践应用为目标。最新版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职数学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中职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薄弱原因分析。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职业学校的学生基本上是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甚至有部分学生觉得自己是迫于无奈,这些学生并不是他们的智商有问题,而是因为他们在初中阶段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得当,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数学科目显得尤为突出。他们进入职业学校后显然数学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学习自信心不足,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存在严重的恐惧心理,甚至有的学生有一种“望数生畏”的感觉。目前中职数学教材基本上是以数学的逻辑体系为主线展开,仍然是“概念——定理——例题——练习”的模式,重点关注题型和技巧的训练,很少去讲数学的价值、数学对科学进步所起的作用、数学结论的形成与发现过程等等内容。另一方面,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审题能力、提炼概括能力、基本运算能力相对比较欠缺,接触数学实际应用机会太少。带来的问题是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片面和狭隘,认为数学学习就是不断地学习数学概念、不断地解题,与专业、工作没多大联系,学生缺乏数学应用的动机和自觉性,对数学应用缺乏起码的感性认识。
二、数学课重新定位。
作为文化基础课的数学在中职学校不能不开,且要按照独立的、完整的课程来设置,关键是课程定位。中职教育的培养国家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和目标,决定了它是与普通高中不同类别的教育,数学课应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为专业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服务,它着眼于普通劳动者的素质培养需求,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工具性。
现代企业要求中职生做到“零距离”上岗,也就是说进入企业就能独立承担工作,不用企业再进行岗前培训。为了适应企业这种需求,部分具有创新意识的学校已经开始探索“2+1”的中职教育模式,也就是说前两年专业学习,第三年顶岗实习。“2+1”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专业学习时间比以前少了半年,但专业技能水平又不能降低,作为为专业课服务的数学课必然要减少授课的课时,这就要求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的推敲和精选,要讲生活中实用的、专业学习必需的数学知识,让中职学生学必需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中职数学要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本着这样一种理念,笔者认为,不管何种专业,数学课程目标应达到以下几点:(1)注重数学的生活应用;(2)注重与专业紧密联系;(3)注重职业问题的解决。这一目标,既能提升中职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又为专业技能的提升奠定了数学基础。
1.加强中职数学课教师的专业学习。
加强中职数学课教师专业学习的必要性。中职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不适应专业背景下中职数学课的教学工作。因此,中职数学课教师的业务学习不应局限于纯数学知识,而应该加强对所任教专业学生所学知识的了解,并掌握该专业所需的数学知识。
加强中职数学课教师专业学习的主要形式。数学课教师的跨专业教育可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学校提供专业课教材,让数学教师自学;。
(3)通过继续教育选修。
2.增加对数学史的介绍,提升数学在中职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数学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遇到一个新的知识时,都尽可能给学生介绍数学史上该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当时人们的探索过程,以及取得的科技成果和对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数学史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对于学生全面认识数学的地位,提高学习兴趣,明确学习方向,增强学习动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创设引入新知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著名荷兰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应讲授从丰富的现实情境中抽象出这些结构的数学发现过程,学习是指形成这种系统化的数学活动过程,而不是系统化的最后结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中职学生的认识基础和特点,通过选择生活实例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教师预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浸润在接近真实的情境探索知识的来源,最后水到渠成引出课题。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参与情境设置中的教学活动所获得的知识更易吸收,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情境体验能促使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与他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能让学生找到数学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的切入点,从而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与能力。事实上,通常在课堂上直接传授给学生的数学知识,学生很少会在实践中主动地去应用。
4.增加数学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涉及中职数学知识点的应用问题主要是指数学知识可以运用到社会生活以及专业的多个层面。对中职学生而言,主要是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首先能意识到并且能识别,然后再用相关数学知识进行简单应用。
教师选择学生能直接接触到的生活实例,并依照科学性、可行性原则进行编制,让学生体验应用的数学,把数学真正作为工具来使用,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教师要结合专业来设计具体应用题目,主动考虑专业的需要,了解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熟悉专业对数学知识的具体要求,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造、扩充、补缺专业教学中需要的数学知识。
5.在学生中开展数学应用性学习能力的评价。
在中职数学课程考核中实行应用性学习能力评价,不但能引导日常的数学教学自觉地向应用的方向发展,还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应用性学习能力评价的方法:(1)课堂评价。(2)课后评价。(3)测试评价。
总之,中职学校数学教学必须转变观念:让课堂教学由知识型向应用型转化。学生只有看到数学能够应用到现实生活和专业中去,才能获得学习的动力,才能重新激发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17篇)篇九
摘要:长期以来,小学的美术教学提倡是“看画”或“临画”为主要教学方式,而获得的结果也是以“相似”为最终获得的结果,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接下来,我们探讨关于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与根本。《美术课标》也明确指出: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作为小学美术教学教师应该深刻领会《美术课标》的宗旨,在教学过程中把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美术教育的出发点,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基础,积极挖掘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广大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全面体察美术的艺术感,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创造的激情,从而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当前,小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存在积极性不高,一遇到困难与挫折就会心生畏惧的表现。一方面是小学生他们受年龄与心理双重因素的正常制约,造成他们情绪不稳定,往往起伏不定,另一方面是教师教学给他们的任务时,由于不能够有效反映他们自身的生活主体性表现活动,容易造成他们失去信心,更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爱好。如:教师在实际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绘画,通常是让学生“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的方式进行,这样极容易导致小学生失去兴趣,枯燥、呆板的教学方式,会造成学生误认为美术课就是单一的模仿“画画”,并不需要进行思维的反思,一方面扼杀了小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还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这种呆板、陈腐的艺术教学方式,学生由于反复枯燥的模仿,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因此会造成学生越来越不喜欢美术教学。真正的美术教学,“美术”与“创新”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才是美术教学的真谛。
1.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长期以来,小学的美术教学提倡是“看画”或“临画”为主要教学方式,而获得的结果也是以“相似”为最终获得的结果,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是前文提到的,就是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发挥,学生的灵感也会在“临摹训练”中逐渐泯灭。因此,优化课堂教学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临摹是教学的一种方式,也是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完全的临摹就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那么在临摹教学中,应该强调以学生个体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思维特性。如,我们在教“小鸟”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临摹一幅画,然后当学生临摹好以后,我们给他们放一些短视频或者给他们听一段大自然的各种鸟叫声,这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在临摹的画上进行再创作。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大胆尝试,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也增加了课堂的活力和兴趣,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与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打下了基础。
2.改变评价方式。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教师应该保护好学生,努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当前,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作业好坏评价依然是一个重要过程。过去,教师在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时,通常会以“像不像”作为作业的评判标准,这样无形中就会扼杀学生创新,导致更多的学生不敢进行画的创新。因此,需要改变这种评价方式,对画的评价方式应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表现。勇于发现学生作品里面的“闪光点”,并给予高度的表扬和肯定。哪怕是画中的一块色彩、一根线,只要有着学生的思想表现,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让学生对自己的画充满信心,引导他们培养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以便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逐步培养其创新能力。
3.走出美术课堂,开阔视野。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生活中到处都是艺术的气息,而是欠缺被发现的一双眼睛。小学阶段作为培养学生对美术产生兴趣,增强创新能力的阶段,美术教师除了教会他们应有的基础知识外,还需要教会他们自己学习的能力,让他们融入大自然环境里面。教师尽量多带学生走进大自然中去,让他们多亲近一下自然,多与大自然交流的机会,这样让他们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都是他们学习的对象。例如,在教《走进春天》一颗时,学生通过走进大自然,感受春天,比较四季的变化。教师可以让学生开阔自己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用画笔绘画出来春天里的所见所闻和喜欢的事物,这种轻松、活泼又充满生活情趣教学方式,会无形中增加学生的爱好,提升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俞辉.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作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06).
[2]段君友.浅谈如何运用多媒体辅助小学美术教学[j].中国新通信,(14).
[3]彭一邶.小学美术手工教学思路探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06)。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17篇)篇十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不断地发展。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优良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它集中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能从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和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因此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主要手段。
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指的是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思考,学生解题的思路广、方法多、解法好就是思维灵活的表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联想和提倡一题多解,有助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常常是单一的,教师在关键时刻自然地把学生的思维向高层次引导,这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多向。在教学基本概念时,要设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理解概念的实质。
强化技能训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表现在数学学习中能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正确、合理、巧妙地运用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基本知识,简缩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使运算既准又快。因此,强化技能训练是培养思维敏捷性的主要手段。
随着学生运算技能的形成,计算过程的中间环节,随着练习而逐步压缩,培养和训练学生从详尽的思维,逐步过渡到压缩省略的思维。这样可以使学生一看到题目,通过感知就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强化技能训练一定要在学生切实理解运算法则、定律、性质等基础上,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平时坚持适量的口算和应用题练习,通过视算、听算、口答、速算比赛等,采用“定时间比做题数量”、“定做题数量比完成时间”的训练方式,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从而达到培养思维敏捷性的目的。
提倡求异思维,探究求新,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智力活动的独立创造水平。在教学中要提倡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探究求新,激发学生在头脑中对已有知识进行“再加工”,以“调整、改组和充实”,创造性地寻找独特简捷的解法,提出各种“别出心裁”的方法,这些都能促进学生思维独创性的形成。
总之,数学是一门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课。思维的训练不是靠灌输,而是靠启发,引导和点拨。教师应不断分析、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在改革中,探寻开展思维训练的方法和途径。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17篇)篇十一
素质教育从教育哲学的角度看,素质教育是一种合乎规律的、保证受教育主体全面发展的开放性教育,盲学生是残疾学生中最为不幸的一个群体,需要承担更沉重的心理压力,迫切的希望在集体学习中有一个自主性、实践性、创造性的空间来表现学生的自我能力。数学是一种将自然、社会运动现象法则化,简约化,使人更好地甚至有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近年来,教育界愈来愈重视教会学掌握和利用数学工具去准备后继发展性学习解决问题。课堂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主渠道。课堂中使他们都体会到自己创造力,并在创造实践中感受到愉快的欢乐。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自主的课堂环境,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在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是盲生创新的前提。
1、盲生由于受生理缺陷的影响,产生了苦闷自卑等消极心理,作为他们的老师,首先打好感情关。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只有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盲生才敢于交流,敢于无所顾忌地质疑,大胆创新;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是课堂的导航者,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大公无私,尽可能为每一位盲生提供发言的机会,鼓励盲生的创新意识,更要充分的发掘差生的“闪光点”。
2、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盲生有机会创新。比如,教学圆锥体积课时,老师不做任何说明,学生读课本质疑。学生以二人为一组,利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进行教具的演示。(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学生)盲生根据操作得到两个结论:(1)圆柱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锥的3倍。(2)圆柱的'体积等于圆锥体积的3倍。一时引起盲生的议论纷纷,学生再深层次观察对比,得出正确结论。盲生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不再吃别人嚼过的东西,还不时迸发新的认识。
3、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盲生由于入学迟,一般年龄在8--14岁之间。我班学生年龄偏大,思维已经有一定深度。记得“圆锥体积”教学时,有盲二学习“平均分”时,要求盲生根据题意把10个钮扣(用一盲生大声说:“我先估算每3个1份,剩下没有分完的,再分别取出2个作为一份,刚好分完。”当他们提出问题,老师应用激励性的言语肯定盲生的求知欲,课后和他们一起探讨。这样老师的一句肯定,就保持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开放的教学方式,利于盲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盲生形象思维十分贫乏,知识结构与实际生活之间有很大隔距。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学中,应与生活数学挂钩,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了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在数学中该如何反映。如,长度千米是抽象知识,为了让盲生建立正确的表象,老师让盲生步行1000米的距离来直接感知,体验1000米的长度。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形成较为正确的千米表象,同时还可以培养盲生心测距离的方法,(从甲地到乙地的距离);计量单位元、角、分,枯燥的加减练习让盲生感到无聊,不妨让盲生亲自演练“买卖”物品活动,不不仅有助于盲生正确感知钱币,也培养了学生爱惜钱币,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方式。
[1][2]。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17篇)篇十二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讲到阅读,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语文的阅读。可是,生活中除了语文的阅读,数学的阅读也无处不在,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数学教学同样也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自主学习的一个关键就是课前预习。预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感知教材,从而对新知识有初步的认识。预习前,教师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不同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不同,对于阅读方法的要求也不同。对于低年级学生,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有顺序的看书,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等等。在读题目的时候,逐字逐句阅读,反复阅读,学会圈出关键字,对书中的图、数、式、问题或者解题过程要注意模仿,记住类型题、典型题。
通过课前对数学课本的阅读,学生初步接触学习内容,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堂上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让学生整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理解。指导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完整地、仔细地阅读一遍,对文中的关键字、词、句再次进行强调,教师在学生阅读时要巡视课堂,出现问题给予解决。阅读时要让学生看懂内容,思考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于新知识能举一反三,注重边读边想,总结规律。
这样的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新学知识的归纳能力,使学生不受课本上现成的结论左右,也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新知识。
学生在学完新课后,要定期进行阅读、复习,从而进一步理解、消化新知识,并形成知识网络。对于课后阅读,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边读课本边回忆老师当时是如何讲的。
(2)注意整理归纳,找出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这样的阅读不仅针对性强,而且有利于学生把数学知识结构转化为数学认知结构。此外,在课后进行阅读延伸。老师准备有趣但有一定难度的资料供学生阅读,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数学素养。在教学中,开展以阅读为载体的数学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写数学日记、制作“我眼中的数学”手抄报、“比比谁的知识多”等活动,从而使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数学阅读过程与一般的阅读过程一样,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对数学课本的感情,在阅读中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促使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17篇)篇十三
要培养一个人的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必然是在其具有初步整体思维意识之初。根据人的年龄的增长递推,具有初步的整体思维能力的阶段应属中小学时期,于是中小学阶段成了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由于中小学时期的课程设计,具备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的非数学莫属。这就赋予了数学不仅仅是教授学生学会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思维习惯,只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才能够在今后的人生发展中正确的解决问题。
中小学数学作为一门不断变化和不断发展的学科,要想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师就必须做到在理论教学方面、授课方式方面、实践授课以及授课情境方面把握好应有的尺度。建立在既能够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又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到不同于学习的东西,让学生开发思维,建立起具体的联想的框架,同时也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性以及思辨性的思维。
一、数学教学的现状。
当今的数学教学方式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基本上还保持着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处于再现性教学的模式之中,在数学课中学生基本上只能学习到数学方面的东西,学生很难从数学课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现有的一套教学方案基本上已经成型,要想改变原有的模式不仅仅需要理论的实践,还需要时间的.支撑,这不是一个老师或者数个老师就能够轻易完成的工程,还有就是近年来中小学教学也进行了些微的教学改革,但是改革十分微小并且很缓慢,又由于中考制度的限制,老师们不能够拿学生前途来进行实验等。
二、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对于中小学的其他学科来说,中小学数学教学是在中小学阶段来说唯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理性认识的学科,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只有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着整体思维水平和思辨能力的人,才能够为将来更进一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在数学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重在理论和方式的教学,基本上是一种再现性的教学,能在其中渗透教师的思想个性基本上是非常难的。但是,数学理论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确是非常有效同时非常重要的,因为数学讲究不同的解题思路,一道题用不同的理论方式都是能够解释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时候不能只注重一种思路,而是用不同的思路来向学生进行演示,这样,学生在遇上问题的时候就不会只选择一条道路,而是会尝试不同的方式,这对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
(二)在数学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教师进行新的额数学知识教授之前,并且如果这个理论知识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实践,或者是应用到实践上,那么教师应该先让学生在实践中来感受这个知识,然后通过教师的总结来教授学生知识,这样的教授形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加准确的理解理论的精髓。通过实践形式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学生能够发现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得出结论,能够更加准确的把握全局。
(三)在数学开放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型和发散性思维。
数学教师的教学不应该局限在书本知识的教学中,应该适当地增加一些开放性的教学方式,比如:增加一些比现有知识稍微难一些的题目,让学生们合作想办法找出解决的思路,并且在这当中还可以相互论争,这就使得学生不仅能够学会合作,还能够不断的锻炼自身的思维;将一些男数学家发明数学理论过程的题目让学生们思考,然后再将答案告诉大家,这样不仅让大家得到了锻炼学到了新的理论还增加了其他的知识;数学学习方式交流课,让数学成绩好,会学习数学的同学介绍自己学习的方法,这样既能够让同学们相互进步,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还能够让大家开阔视野,了解到各种学习方式。当然开放式教学并不仅仅只是这几种方式,但是他们的共同的特点就是锻炼学生的思维。
(四)在数学讨论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一道题往往有很多的解决方式,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开对学生的创新性精神进行培养。比如,教师出一道逻辑题,然后根据一定的理论将这道题解决了,然后便让学生们根据自身的理解来进行解决,不管学生的思路是不是正确,都让学生试试,并且让答案不完全是固定的,可以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充分开动自己的脑子来寻找答案,这样不仅在一定意义上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还能够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的思维。
(五)在数学的情境教学中增加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方式也可以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比如在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函数的时候就可以运用这样的方式教学,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使数学图形更加形象直观,还能够保持数学的准确性,这样既是减少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减少了教师的备课时间,同时还能够调动起来学生的积极性,更加配合教师的课堂,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在教授课程中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中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现今的教学方式,很多的功能都被埋没或者忽略了,中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亟需改革,才能够更加完善的实现数学教学的功能和意义。中小学数学要教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种数学知识,更重要的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只有教会学生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才是真正实现了数学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2]孙永兵,葛成孝。重视中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j].才苑广角。期。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17篇)篇十四
素质教育从教育哲学的角度看,素质教育是一种合乎规律的、保证受教育主体全面发展的开放性教育,盲学生是残疾学生中最为不幸的一个群体,需要承担更沉重的心理压力,迫切的希望在集体学习中有一个自主性、实践性、创造性的空间来表现学生的自我能力。数学是一种将自然、社会运动现象法则化,简约化,使人更好地甚至有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近年来,教育界愈来愈重视教会学掌握和利用数学工具去准备后继发展性学习解决问题。课堂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主渠道。课堂中使他们都体会到自己创造力,并在创造实践中感受到愉快的欢乐。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自主的课堂环境,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在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是盲生创新的前提。
1、盲生由于受生理缺陷的影响,产生了苦闷自卑等消极心理,作为他们的老师,首先打好感情关。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只有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盲生才敢于交流,敢于无所顾忌地质疑,大胆创新;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是课堂的导航者,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大公无私,尽可能为每一位盲生提供发言的'机会,鼓励盲生的创新意识,更要充分的发掘差生的“闪光点”。
2、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盲生有机会创新。比如,教学圆锥体积课时,老师不做任何说明,学生读课本质疑。学生以二人为一组,利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进行教具的演示。(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学生)盲生根据操作得到两个结论:(1)圆柱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锥的3倍。(2)圆柱的体积等于圆锥体积的3倍。一时引起盲生的议论纷纷,学生再深层次观察对比,得出正确结论。盲生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不再吃别人嚼过的东西,还不时迸发新的认识。
3、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盲生由于入学迟,一般年龄在8--14岁之间。我班学生年龄偏大,思维已经有一定深度。记得“圆锥体积”教学时,有盲二学习“平均分”时,要求盲生根据题意把10个钮扣(用一盲生大声说:“我先估算每3个1份,剩下没有分完的,再分别取出2个作为一份,刚好分完。”当他们提出问题,老师应用激励性的言语肯定盲生的求知欲,课后和他们一起探讨。这样老师的一句肯定,就保持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开放的教学方式,利于盲生创新思维的形成。盲生形象思维十分贫乏,知识结构与实际生活之间有很大隔距。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学中,应与生活数学挂钩,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了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在数学中该如何反映。如,长度千米是抽象知识,为了让盲生建立正确的表象,老师让盲生步行1000米的距离来直接感知,体验1000米的长度。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形成较为正确的千米表象,同时还可以培养盲生心测距离的方法,(从甲地到乙地的距离);计量单位元、角、分,枯燥的加减练习让盲生感到无聊,不妨让盲生亲自演练“买卖”物品活动,不不仅有助于盲生正确感知钱币,也培养了学生爱惜钱币,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方式。
所谓优秀的学生在于优秀的思维,能够举一反三,由正及反的思考问题。如这样一道题计算:9+99+999+9999,若按常规方法从左到右次相加,运算量一定很大。如果变通一下:即(10-1)+(100-1)+(1000-1)+(10000-1),各数以万计分别添上后,再减4。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的力量,一道题目,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想,选择自己喜欢的解法。比如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老师要学生练习10个百分号,话音刚落,学生认真书写起来,大家还没有写完,叫停笔。老师要学生用百分数知识汇报完成情况,学生的回答精彩极限了。生答:1、写了6个,完成任务的60%;2、任务的30%没有完成;3、如果我少写一个,就刚完成任务的一半,即50%;4、我没完成的占已完成了25%.基础差的学生可能说出自己完成任务的百分之几,而基础好一点的同学则可充分发挥想象。
四、开放题的练习巩固。
如:每行种5棵树苗,种4行,可以怎么排?哪种排法用到的树苗最少?这题培养盲生思维的灵活性、多样性,把学生从机械练习转化为探索创造,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17篇)篇十五
阅读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一种工具,数学阅读是通过阅读获得数学信息,再对数学信息进行分类、加工等,从而获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能力,提升自身的数学修养,反过来更好地运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意识、数学的方法去探索世界。数学阅读能力是数学其它能力的起点、基础。因此,研究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摆在每个数学教师面前的课题,也成了数学界的热门话题。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要研究的问题很多,诸如数学阅读与他科阅读的异同点,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如何恰巧地应用那些心理理论、教育理论和认知理论,使数学阅读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等。笔者仅从在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谈一谈个人的收获与体会。
一、概读、体验情景。
不同的实际问题有不同的实际背景。概读中如果安排学生体验一下该问题的情景环节,体验往往与联想、想象交织在一起,如读后要学生想象一下:该问题是怎样一幅情节生动的人物故事画,或是怎样一幅俊秀的山水写意图,或是怎样一首动人心肠的优美诗句。经过这样的体验、欣赏,便可激发起学生对该问题的兴趣,进而增强学生立志、发愤解决问题的信心和意志。这一环节要把握好度,防止过度,影响学生数学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因为此时的体验欣赏并不是文学的`欣赏,不是目的,只是为解决问题所做的一个情感准备,是一种助推器。如例一:公元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其震级之高,破坏力之大均为历史罕见。震后国家防震局准备在汶川再建一个地震观测站c,地址c是在一个三角形区域的一条马路on上,在这个三角形区域的一条马路om和另一条马路mn上原有一个地震观测站a和地震研究所b。为了节约人力、物力,尽量让两站一所资源共享,准备新建的观测站c应建在on的什么位置。
(1)a、b到c的距离相等。
(2)a、b到c的距离之差最大。
(3)a、b、c三地的距离之和最短?
解决这个问题时,就要安排学生阅读后体验联想一下汶川地震发生的悲惨情景,国际国内志愿着救灾的感人故事和此刻中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等。这样的铺陈,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精神动力。
二、细读建立数学模型。
细读这一过程要在老师的指导和参与下阅读,要将读与思结合,经历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这里“伪”“粗”指问题的背景,问题的载体。不同的数学模型有不同的背景,就是同一数学模型也有不同的载体,不同的呈现形式。这里的“真”“精”指的是该问题涉及的数学过程,数学术语,数量关系等,这些才是我们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材料,研究的核心。然后确立可建立的数学模型是统计模型,概率模型,函数模型,方程不等式模型或是某类几何模型。然后回忆该类数学模型的相关知识,为解决问题做好了物质准备。
三、析读明晰数量关系。
析读这一阶段,教师先要简介一些呈现数量关系的方式:有显性方式。如材料中的“和”“差”“倍”“份”等关键字眼,也有隐性方式。这一阶段的教学除了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更要很好地促使学生发挥合作交流的效能,防止老师过快给出结论,要给学生给足动手、动脑、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在他们自主探索,亲身体验,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自己遇到的困惑,分享个人与他人的成果,在这一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迁移、内化、叹服直至感到豁然开朗,这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新境界,这一过程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不仅学生数学能力会得到质的提升,甚至对促进学生人的发展都具有战略意义,尤其不要悲叹,启而不发,还要允许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迷路、挫折,甚至是失败,这些都是学生生存、成长、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失败也是一笔财富,这笔财富可能是对他们终生受益的东西,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四、研读探究解法。
这一阶段是在解读明晰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数学解答的过程,也就是将数学模型具体化形式化的过程。因此,这一阶段要在前阶段交流成果的基础独立完成解答过程,在解答过程出现问题、疑惑时,再进行阅读,寻找病因和解答方法,即动手做数学的过程。
五、复读得到迁移升华。
当所研究的问题获得解决后,学生有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外溢,这时教师可顺势提出,冷静回顾探索的过程能否寻求更大的满足,让学生思考交流。这一过程不是同学的重读,而是从该问题中跳出来,从高处回看,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思维定势,使解决问题的各种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要提升这一阶段的质量,教师的确要真正做个有心人,勤于思索、勤于总结、勤于与学生交流,才会打开学生的发动机。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数学阅读能力,是其它环节中数学问题能力的最高体现,这一阶段中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则会直接导致学生其它数学能力的突飞猛进。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个人觉得要力争做好五个结合,即读与体验结合,在读中体验,在体验中阅读,为解决问题提供精神动力;读与思结合,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读则殆。在读中思索如何建立模型,在建模中审慎阅读。为解决问题提供物质储备;读与交流结合,在读后交流,交流中阅读,在交流中探求数量关系,为解决问题架设桥梁;读与做结合,在阅读后赏识如何做题,在做题中重新阅读,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读与反思结合,在问题解决后反思,在反思后重新阅读,以求得自身数学素养的大幅度提升,使数学学习进入到“柳暗花明”的境界。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17篇)篇十六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学生作为今后我国发展的主体和推动者,对其思维方式进行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的阶段,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知识不单单只是应付考试,而是要通过对某一知识点的学习,从而激发和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数学作为初中教育教学的主要的科目,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学生能否养成好的思维能力对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本文就以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题,一同进行分析和探讨,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
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积极响应新课标提倡的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合在一起,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则是要求用数字符号和图形推论进行相应的描述,从而初步建立起学生的思维感知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得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知识能够较好地通过抽象逻辑想象思维得出数学知识和结论,教师也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教学理论来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新课标提出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认识到立体几何、空间与图形,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空间概念的认知,以便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空间立体图形的学习在初中数学的教材中非常多见,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教师应该着重对学生进行空间想象思维的培养,使学生提高自身的形象思维。还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逻辑推理能力对学生进行问题和概念的演绎示范,使学生能够在逻辑推理中对数学知识有更加形象的认识,推理逻辑的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应对数学甚至其他学科的学习,最终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发展和深化,形成敏锐的思维能力。
1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1.1初中生对数学的学习缺乏兴趣。初中数学一直以来都是许多学生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科,由于在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多以直观感知思维为主要,而进入初中阶段数学知识多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形成较为复杂、抽象、逻辑性强的知识体系,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对学习初中数学失去惯有的兴趣。有些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中,由于不理解知识点从何而来,只能通过公式生搬硬套,而不愿意研究其中的逻辑推理关系,造成学生数学知识点的基础薄弱,造成这部分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学习更加丧失信心和兴趣。此外,初中数学的内容与知识点分门别类,较为复杂多变,之间的逻辑关系紧密相连,这就造成了学生若有其中一个知识点不会或掌握较为薄弱,势必会影响下一个知识点以及后期的学习情况,会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找不到存在感,而丧失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1.2教师对学生数学思维培养意识不强。由于一些学校还在沿用之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认为学生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生搬硬套”的给学生进行机械讲解,从而忽略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的学校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由于教师有升学率等压力,从而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意识不强,很多教师都积极主动认真去备课,学生的出发点也是认真听课,这样的课堂氛围虽然融洽,但却使学生缺乏自主发挥思维想象的环节,学生的思维还是在禁锢当中,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从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会真正得到体现。初中数学教师一直以来都充当着课堂的主导,教师认为学生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教师往往习惯性地给学生进行知识灌溉,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和固化,因此很难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1.3教师过于注重课本理论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只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的培养,通过“填鸭式”教学对学生进行讲解,这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起不到任何推动性作用,而且还容易挫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不会自主的思考问题与学习,自然而然也形成不了自己的思考方式,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
2.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情境教学是近几年来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它可以通过一定的情境设置,让学生“身临其境”直观的感受到抽象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加精准的把握理解数学当中的抽象概念。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形式,使学生通过ppt的播放和演示,能够直观感知到数学知识点,而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有趣的课堂组织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理解程度,还可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使他们更加利于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掌握知识,使知识更加牢固,学生的主动性增加,利于今后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合理开展。2.2教师应树立正确、全面的教育教学观。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需要教师本身就拥有一种创新思维。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素质,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教育的出发点,灵活地采用多种教育手段与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观念,让他们明白自身的义务与责任体现,同时也充分地给予他们学习的权利。随着新课程体制的不断优化,教师应为学生构建一个民主、平等、开放、幽默的环境,善于去发现学生优点、长处,采取创造性的技巧,将大部分的思考时间留给学生,知识的传授应当注重质量而不是只注重数量。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积极思考,并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创造性思维去思考。2.3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数学作为一门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学科,它源于生活,同时作用于生活,在生活实际中,可以找到很多东西以数学为原型。作为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运用生活的案例,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相连,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去理解,让学生可以通过对理论的学习,运用到生活当中。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良好地锻炼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还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价值的理解和体验,进一步丰富初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3结语。
初中阶段是一个学生养成正确学习观的关键时期,此时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通过自身的逻辑思维去积极主动思考数学知识,从而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获取经验,在不断总结和反思汇总寻找出适合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教学模式,最终使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做出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参考文献。
[1]周俊明.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7):86.
[3]林爱升.新课标下学生数学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2):31.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17篇)篇十七
高中数学教科书以其指导思想先进性,内容的时代性以及结构体系的科学性呈现给广大师生,受到普遍好评。教材中新添的“阅读材料”,它具有篇幅短、内容新、可读性强等特点。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身。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是一绝好的数学素材。
“数学是辨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连初等数学也充满着丰富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例如《笛卡尔和费马》一文中提到笛卡尔创立的`“解析几何沟通了数学内数与形、代数与几何等最基本对象之间的联系”,使得“代数与几何这两门学科互相吸取营养而得到迅速发展。”这既是认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是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辨证统一的辨证观。也正是笛卡尔看到了代数与几何割裂的弊端,主张把代数与几何结合起来,从而反复探索,有了“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
又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数学模型》一文中,伽利略曾对自由落体运动进行反复观察实验,发现自由落体运动与物体轻重无关,并且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入手,发现了这个问题的本质规律。说明真理来源于实践,而实践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可见,充分挖掘和发挥材料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阅读材料”不但蕴含丰富的哲理,同时也渗透了许多爱国主义内容,如《有关储蓄的计算》一文中,提到储蓄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对支援国家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通过学习,可以激发了同学们树立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当今时代是“创新”时代,在科学知识突飞猛进的今天,一个国家要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没有“进取”、“创新”精神,这个民族注定要落后。而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师应当不失时机地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正确的科学观。
如《自由落体运动的数学模型》中,介绍了伽利略通过大量反复实验,否定了旧的落体定律,从而创立新的落体定律,体现了科学家们探索真理的坚强意志;又如《弧度制的由来》中不仅介绍了“数学家之英雄”——欧拉具有深湛渊博的知识和无穷无尽的创造力,更令人惊叹地是在他的右眼甚至双目失明后,仍出版和发表了堪称典范的著作和论文,给同学们以强烈的震撼,让同学们领悟到一位巨匠的治学精神。
对于班级的每个学生,由于基础知识的参差不齐,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差异,他们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也不同,对于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阅读材料”正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和补充,可以进一步理解教材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数学教育不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让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理论、思想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如《自由落体运动的数学模型》中,介绍了将实际问题抽象概括成数学模型,然后通过推理、演算数学模型,从而得到实际问题的解;《有关储蓄的计算》、《抽签有先有后,对各人公平吗?》介绍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可见数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让同学们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培养用数学的意识;又如《同频率正弦电流相加,频率不变》、《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应用》等文体现了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它不是封闭的、孤立的,而是与其他自然科学紧密相关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学科间的界限越发显得淡薄。
阅读材料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形式,具有内容鲜明,主题突出等特点,无疑在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