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一种全面展示写作技巧的工具,通过分析范文可以发现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彩范文范本,相信大家一定会从中受益匪浅。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优秀20篇)篇一
课前交流中,老师以“孝”字为引子,揭示课题,为揭示课文内容埋下伏笔。
指导学生读出语气。如学生在朗读“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一句时,老师运用情境迁移法,学生变成了拥有一个好儿子的妈妈,都想夸夸儿子。最后学生都能自豪地、高兴地夸着儿子。朗读的'语气何须再作指导,它变成了学生情感的自然流露。
老师范写了“胳膊”两字,要求学生端正、工整、漂亮地书写汉字。
“沉甸甸”帮助学生理解了字义、词义。如学习“拎”,师生一起做动作,学生在做一做的过程中理解了字义;学习“晃荡”一词,让学生想象平时端水走路的情景,充分理解了词义。
在学习“胳膊”一词时,当学生知道肉月旁与身体有关后,就积极而迅速地把自己积累的与身体有关的汉子都调动出来了。这样的归类,学生既掌握了新字,有复习了许多旧字。
通过看图说话训练,学生初识了三个儿子。老师出示课文插图,加以引导:“瞧!这就是课文中的三个儿子,看看他们各自在干什么?谁来给我们介绍介绍?”紧接着以句式:“一个xx一个xx—另一个xx—”,让学生再来介绍,训练了学生说话的条理性。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优秀20篇)篇二
本课本着“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珍爱生命”为主题,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郭老师的课学生掌握游刃有余,以下几点值得借鉴学习:
一、以境促情。
课伊始,欣赏小鱼在大海里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到鱼到大海里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激发了学生们对美丽的海底世界的向往,也为下面学生体会小鱼的`可怜做好铺垫。
二、以情渲境。
老师对“浅水洼”的讲解、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大海里生活的情景、“假如你是其中的一条小鱼,你马上就要你会想些什么?”创设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境地位小鱼着想,从中体会小鱼的难受,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其实也是使学生感悟小鱼的危险处境为小孩子救小鱼埋下伏笔。
三、以读促理解。
郭老师的课文讲解以第一自然段位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自由度、个别读、师范读、齐读等不同形式让学生逐层深入地体会文章,品析语言,深入地认识了浅水洼里的小鱼的困境。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优秀20篇)篇三
教学中吴老师的教学意图很清晰,准确地把握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实质,教材内容层次清楚。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找准了教学目标,把教学目标贯穿课堂课的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复习、讲解、练习,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克服了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这节课用猜谜语“葡萄”来导入,很自然、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复习、导入、讲解穿插说话训练、写字指导四大部分的设计安排比较合理、比较优化,以学生认识事物的心理结构为依据。吴老师这堂课上围绕“葡萄沟是个好地方”这句中心句展开教学。从葡萄沟的水果多、景色美、老乡好这三个内容体会葡萄沟的`好。
生字教学是重点,而吴老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有同桌合作学习生字,有学生带读、齐读生字,有讲记字方法、多音字的记忆,有组词说句子等等。朗读课文的教学也形式多样:有自由读、默读,有小组读、个人读,有齐读、带读等形式。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培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注意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读不是表层上的读,是让学生在体会和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朗读时注重的方法的指导,学生读得抑扬顿挫,很到位。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是教师传授知识与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重要途径,是能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吴老师的教学很好地把握了这点。例如:自由读课文时出示:带着问题读读课文,把课文的重点让学生思考。紧扣教学目标,把握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活动过程。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是否发挥自己的才能,运用各种手段、方法,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启发引导,配合默契,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顺利地开展。
运用媒体方式把静止的文字还原为生动可感的画面,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课件把葡萄沟水果的多和葡萄颜色多、一个个凉棚的美通过画面展示出来了。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优秀20篇)篇四
今天听了陈老师执教的《云房子》一课后受益匪浅,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书声,没有琅琅书声是语文课堂的悲哀。早在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就将反复诵读作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记载于教育论述之中:“熟读成诵”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要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口诵心惟”即边读边思,寻言明象,入情入境。读课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想象,在朗读中发现问题,在通过反复地读去分析、解决问题。“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在本课教学中,陈老师引导学生不离课文,不离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求懂,在读中学会,在读中获得阅读能力。首先,通过绘声绘色的范读,激起学生读的兴趣,诱发他们模仿的欲望,同时增强学生读的信心,消除盲目、畏惧情绪。接着,我重点指导学生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课文,在读中弄清课文大意,读得融会贯通,让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深入体悟,不断吸收,真正体现了读中有“教”,寓“教”于读的语文教学思路。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学习个体之间客观存在着种种差异。阅读教学多元论也指出:阅读是极个性化的行为。作为不同的生命个体,每个人对同一文本的解读角度往往是多维的`、理解也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应留给学生充足的个性体验的空间。这堂课中,陈老师说:“你们这些小鸟想不想造云房子呀?那你们想造怎样的云房子呢?”给学生戴上小鸟头饰,让他们成为小鸟中的一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有益于学生认知心理的发展,而且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在这个极为个性化的环节里,学生的表演五花八门,精彩分呈的。
语文阅读课上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各种各样的语言训练的环境,让学生所学的语言经常得到运用。本课的最后,学生通过说一说,将课文的“符号语言”内化为“感于内而发于外”的现实语言;学生所说出的已不仅是课文已有的符号的意义;而且补充、增加了许多游离于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课文所表现的人、事、物、景,由于学生赋予了情感与生命而得以复活;课文中隐含的思想、观念,因为与学生的经历接通而产生巨大的说服力与震撼力。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大脑就会如电脑被访问一样,把所有感悟的语词、图像、情景、事件等都贮存入记忆仓库中。可见口语表达,能使学生更好的感悟文章,并使其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优秀20篇)篇五
崔老师面对全体教师上了一堂古诗教学研究汇报课,教学内容是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崔老师的课让我眼前一亮,对把握低年级的古诗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来自于兴趣,兴趣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上课伊始,崔老师简介三峡,让学生想象三峡画面——,引发了学生对三峡的兴趣,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教学中,崔老师以读为本,逐渐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初读古诗时,她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把诗读正确流利。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能力。自读后,让学生找出诗中的多音字进行正音及理解。理解古诗后崔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特别注重了诗的停顿和节奏,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课堂中,学生读诗十几遍,学生读得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大多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当堂背诵根本不成问题。
在本次教学中,崔老师借助想象,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
本堂课崔老师,紧扣语文课标的精神,努力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书声朗朗。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到读书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优秀20篇)篇六
今天在**班二年级一班听了刘老师的《妈妈睡着了》公开课。刘老师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而且学生的课堂习惯非常好,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刘老师利用儿歌和与课题相关的问题导出本课课题,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起,很值得我学习。课前一分钟演讲的内容也与课题息息相关,可见刘老师的用心。二年级一班的孩子不管是读古诗还是读课文都非常的有感情,这与刘老师严格的要求和悉心的指导分不开,以后我在这方面要多向刘老师学习。再一个就是刘老师的板书非常有调理,让人一目了然。
但是就整节课来说我感觉环节设置可稍作调整。一分钟演讲以后可跟上课堂拓展的环节,将《孟母三迁》的故事一次讲清楚后在进行旧知复习导入新课。另外学生回答问题时应做及时的引导。“从这篇课文你学到了什么?”,很多同学都说出了妈妈很累这个点,教师可引导:那妈妈很累还哄我午睡说明妈妈……?这样就点出了本文爱这个主题!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优秀20篇)篇七
《画鸡蛋》是一篇选学课文,顾老师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听课体会,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看法:
1、教学中注重兴趣的激发。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枯燥性,顾老师在揭示课题后来了个质疑:“读了课题,你的小脑袋里有什么问题呢?”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如学生知道达芬奇画鸡蛋后,顾老师特意在激趣导入的部分,安排了介绍达芬奇的事迹和作品这样确实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
2、教学中重视学生读的训练。顾老师让学生反复读重点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揣摩,读中品味,读中有所感,读中有所悟,读中进行简单的积累指导感情朗读,由于学生小,所以,顾老师更多的是指导学生把某些重点词加重语气的读法引导和渗透。要在学生懂得怎样读的基础上,再入情入境地读,具体实施时,顾老师注意形式多变,或评或读,或指读或练读,或齐读,在读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如一开始顾老师仅仅抓住达·芬奇开始学画鸡蛋的态度和后来的'不同态度入手,抓住“不耐烦”和“用心”让学生结合实际理解,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里感悟。然后顾老师又趁机问:“达·芬奇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进而出示老师的话,让学生读,又在投影下让学生进行观察两个鸡蛋的异同来感悟老师的话,由此深入浅出,解决了难点。整个教学环节,顾老师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呵护学生的个性,都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优秀20篇)篇八
记得去年在市电教课上听过刘老师的一节《谈礼貌》,那时刘老师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今年非常幸运能和刘老师在一个年级组,今天非常有幸聆听了刘老师执教的《青松》。《青松》选自于陈毅元帅的《冬夜杂咏》,全诗借写大雪重压之下青松的毫不畏惧、苍翠挺拔,赞颂坚强高洁的品质。在语文教学中,对诗歌的教学我一直感到无从下手。刘老师的这节课,让我豁然开朗,倍受鼓舞。
刘老师一开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青松的轮廓让孩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一下子就激发了孩子的兴趣,接着让孩子说说在你的印象中青松是什么样的?联系实际,让孩子对青松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这节课中有很多亮点:
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由于诗歌与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教学中刘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提出了“诗句不仅要读准确,还要读出韵味”,并指导学生边读边画,让学生读诗歌时更有韵味。在教学时刘老师还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自由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随着文字的流淌,细细的品味。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
刘老师在教学课文时,始终抓住一些关键字词,通过反复品读、比较、回味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词之妙。
如抓住第一句中的“压”这个字,刘老师先创设情境,让学生观看图片,感受雪下得非常的大,天气非常的冷,再让学生体会这儿的“压”,孩子们就很容易感受到这不是一般的压,而是重重的压。
在学习第二句时刘老师抓住了“挺”这个字,并且还让孩子上台表演这个动作,通过孩子们的亲身体会感悟到了在大雪重压之下,青松的毫不畏惧、苍翠挺拔。
在学习后两句时,刘老师抓住了“高洁”这个词,在教学中刘老师出示了大雪之后的青松图片,通过比较雪压着青松与雪化时青松有什么不一样来体会青松坚强高洁的品质。
这首诗是一首借物喻人的诗,单从字面上理解并不难,但要从中体会到青松那高尚纯洁的品质,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那就有相当大的难度了。刘老师还在课的结尾做了一些拓展,讲解了中国当时的背景环境,加深了孩子对青松的理解。补充了《冬夜杂咏》中两首借物喻人的诗:《红梅》、《秋菊》,让孩子们体会了借物抒情、借物喻人这种手法。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优秀20篇)篇九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课《阿德的梦》。本课为连环画式的略读课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训练学生默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展开想象,以及借助图画识字等方面。杨一囡老师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杨老师老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研究,发现结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在教学中能结合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此外,老师也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加强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杨老师让学生谈谈:未来的新科技。未来世界要什么有什么,想去哪就去哪,科技要多发达就有多发达。所有在现实生活中还不能实现的,在未来的世界什么都实现了。让学生的想象也得到了尽情发挥,个个说得意犹未尽。
本人认为,这节课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说的比较多,每个新科技产品都一一介绍,可以提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省自己去读,去悟。比如:阿德的梦是一个怎样的梦?(新奇、神奇等)然后让学生从文中找到“新奇”体现在何处?这样可以在拓展延伸,“说说未来世界”深化主题这一环节,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让讨论交流更充分些。另外,还要把注意聆听学生的回答,及时的给予评价。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优秀20篇)篇十
我从来没有上过低段的课,总觉得低段的课不好上,因为好像没有什么可挖的地方,不外乎是认认生字,读读课文。但是任老师的课却给了我别样的启发。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说一下我的收获。
1、低年级的课,不仅注重朗读,更注重语言的训练和知识的传授。在朗读中,任老师抓住“越来越……”讲解其用法,抓住“哗哗哗”来讲解象声词,抓住“坐”与“垂”、“逃”来讲对比。不仅如此,还及时地让学生举例子,进行积累和巩固,于无形之中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2、关注所有的学生。一个班有将近四十个学生,一节课上每个人都发言是不容易的。更不用说让大多数人展示朗读。但是任老师做到了。她态度可亲,相信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感受读书的快乐。我想这样下来,每一个学生都会爱上朗读,爱上语文。
3、总结拓展扎实有效。在课即将结束时,任老师帮助学生总结观察的方法,让学生说过以后,再运用到生活当中写下来。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因为不了解二年级学生的自学情况,所以提出一个不知是否可行的建议:在课堂上是不是应该让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圈一圈用得好的词语,划一划自己欣赏的句子,记一记老师讲解的内容。如果学生不知道记哪些,是不是老师应在板书设计上突显出来为好。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优秀20篇)篇十一
《猴子种果树》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一味听别人意见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课文语言生动,极富儿童情趣,适合儿童诵读。
整篇课文围绕猴子种果树展开情节,先写猴子怎样种果树,再写猴子种果树的结果,教育学生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见,不能急于求成。
课文文字比较简单。
一是课文结构相似,三次对话意思略显重复,文字也是差不多。
二是课文的语言浅显、易懂。
三是猴子没有种成果树的原因非常清楚,学生一看就明白。佘老师今天上的课是比较成功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佘老师在复习生字时她有意识地让学生复习动作的词,然后让学生把动词送回家,在此基础上说出它们的规律,然后再填名称的词语,让学生在复习生字的同时掌握了正确合理搭配词语。
复习后老师让学生自己边读边思考:小猴种了哪些果树?结果怎样?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让学生对课文有个较为整体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佘老师让学生用“先……再……接着……最后……”,“拔掉、改种”说话,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课文的大体内容。
在教学猴子种梨树这一段时,老师先让学生自己读,让他们在读中自己体会猴子种梨树时的心情,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他读的情感也不一样:有的学生说猴子很勤劳,他就有夸奖的语气在里面;有的学生觉得猴子很想吃到梨子,他就会读出着急的语气。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大胆读出自己的感受。本文中有三句农谚:“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樱二”,对这三句农谚的理解学生基本上都能用自己的话来说,用自己的感觉去理解。
猴子听了乌鸦、喜鹊、杜鹃的话就改变了主意,每次的心理活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佘老师通过三句句子的比较,从他的心理活动可以看出这是一只没有耐心、很着急的猴子。虽然种各种果树的时间都不一样,但他还是等不及,体会到句中“可、也、还是”表现了猴子越来越急切的心情。
课文二至八小节描写了猴子轻信乌鸦、喜鹊、杜鹃的话不断改种果树的经过,三层意思内容相近,叙述形式相似,教学时,佘老师采用“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渗透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第二、三自然段时,以扶为主。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猴子为什么拔掉梨树改种杏树?你从哪里知道的?学生在充分自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完成这两段的填空题,接着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四至八节,以放为主。让学生自己学习,接着引导他们按照前面学习二、三小节的方法,读一读,想一想,填一填。
如果老师把朗读训练放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让学生读好,那教学效果会更佳。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优秀20篇)篇十二
我参加这次包河区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上的课文是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七单元第19课《台湾的蝴蝶谷》。这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优美文章,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台湾的蝴蝶谷每年春季瑰丽而壮观的景色。全文文笔优美,词汇丰富,既能让学生感受蝴蝶谷的迷人景象,又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宝岛的热爱之情。
全文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祖国的宝岛台湾是蝴蝶生长的好地方。第二自然段写“蝴蝶谷”名称的由来。第三自然段具体形象地描写了蝴蝶谷的迷人景象。第四自然段写蝴蝶谷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因为是第一课时教学,所以在扫除生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把教学重心放在二,三两个重点段的理解上。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不作繁琐的分析,而是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渗透两种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读中想象,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探究,自悟自得。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句话是:“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这句话中的动作“飞过”“穿过”“越过”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丰富性。在学习中要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要用“穿过”“越过”,而不都用上“飞过”呢?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教学时在媒体的辅助下,采用层层诵读的方法予于突破。(第一次读)首先让学生自由诵读这句话,找出这些动词,运用多媒体点红这几个动词,使学生对这几个动词有初步的概念。(第二次读)在学生找出动词后,指名读这句话,要求朗读时要注意读准这几个动词,进一步加深这几个动词在学生脑中的印象。(第三次读)随后欣赏动画课件。课件逐渐向学生展示了蝴蝶从花丛的上方飞过,从树林的枝叶间穿过,从小溪的上面飞越过去的画面。在课件的演示下,不需多费口舌,学生很容易地就理解了为什么树林要用“穿过”,小溪要用“越过”。在理解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后,请学生读读这句话,这次要求要读出动作的不同来。(第四次读)小蝴蝶们要飞去山谷与伙伴们聚会啦,这是多么高兴的事呀!所以在学生理解这句话中动词运用的准确性后,引导学生感受小蝴蝶们聚会时愉快心情。(第五次读)这句话中有一个动词是“赶到”,表现出了蝴蝶参加聚会的急切心情,在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中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出小蝴蝶飞行的急切心情。在媒体的辅助下,通过层层的诵读,学生不仅理解了动词运用的准确性,而且感悟出了小蝴蝶们参加聚会时的高兴、急切的心情。从而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台湾的蝴蝶谷》一文语言优美,用词丰富。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更是文笔精美,分别向学生展示了蝴蝶谷中“黄蝶谷”与“彩蝶谷”的不同风景,是全文的重点。“黄蝶谷”中只有一种黄颜色的蝴蝶,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灿灿,十分壮观。在教学“黄蝶谷”时,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现了“黄蝶谷”中金光灿灿的壮观景象,使学生对“黄蝶谷”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激起学生对“黄蝶谷”的喜爱之情。随后让学生说说喜欢“黄蝶谷”的理由,读读描写“黄蝶谷”的句子,把自己的喜欢之情表达出来。
“彩蝶谷”中的情景是“有的山谷里有几种蝴蝶,上下翻飞,五彩缤纷,就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由于“彩蝶谷”的颜色美:“五彩缤纷”、“五颜六色”,在第二自然段中已感受过,所以学生容易体会到。同时句中把五彩缤纷的蝴蝶上下翻飞比作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落,这个比喻句非常的形象生动,于是设计了‘为什么把蝴蝶比作花瓣呢?’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从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与丰富。接着说说喜欢这个山谷的理由,把喜爱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学生初步从语言文字中感知“彩蝶谷”迷人之后,再欣赏多媒体出示的图片,给语言文字的感悟赋予了场景的依托,更使学生领略到了“彩蝶谷”的迷人魅力。随后再通过朗读进一步把感悟到的美丽表达出来。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两个蝴蝶谷不同特点的理解,我让学生给蝴蝶谷取字,一是只有一种黄蝴蝶的山谷,学生们取名为“黄蝶谷”、“黄金谷”、“百花谷”;二是“有好多种蝴蝶,五彩缤纷的蝴蝶上下飞舞,就像在空中撒了一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学生取名为“彩蝶谷”、“百蝶谷”。之后与诵读结合,感受蝴蝶谷的迷人与神奇。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优秀20篇)篇十三
这篇课文是一篇美文,作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了一幅秀丽的田园风光图,具体描绘了月亮湾从村前到村后的美丽景色,读此文犹如在文中走,从而也使人们深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派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借助教材,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月亮湾景色的美丽。教者利用多媒体有效地和语文教学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走进月亮湾,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语境中感悟月亮湾的美丽,体会这个小村子里到处充满欣欣向荣的景象。
侯慧娟老师这节课上的很生动活泼,能紧扣本课制定的教学目标。巧妙地突破了课文重难点,通过教者生动的语言和电教的充分运用引导学生走近月亮湾,从而一步步的体会村子的美丽。
1、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
在学习类似与写景之类的文章时,想象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光靠学生的空想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侯老师正是注意了这点,利用多媒体这个很好的渠道,采用出示图片,播放音乐、标注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帮助学生体会到文中的美景,从而自发地读出文中的美感。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也没有忽视学生自身对文本感知,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互增互补。
2、抓住关键词,通过反复读,理解课文内容。
听完侯老师课的最大感受是全文抓住了关键词“美丽”,它以这个词贯穿与整个课文。比如在讲授第二自然段时抓住“月牙一样”、“绕着”等词语,让学生了解月亮湾的地形和地名的由来,体会月亮湾依山傍水,环境十分优美。再抓住“一群群”、“清清”、“灿烂”、“开满”、“绿油油”等形容词引导学生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感受月亮湾山清水秀,相应成趣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3、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照顾差异,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侯老师在教学时注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如在教学第二段时以“你认为月亮湾还美在哪儿?”这一问题抛下去,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学习,在自由、形式各异的朗读活动中读读、议议、评评、再读读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这样较好地体现了自主学习、自悟自得的主体教育思想,同时,侯老师还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设置不同的教学环节,层次分明,给不同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充分地发挥和培养。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优秀20篇)篇十四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全诗共5节,由第一节领启,通过“我”对夏天姐姐“想变点儿什么”的答问,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一步一步铺陈孩子的遐想,铺排出一系列想变的事物,落脚在变成大大的荷叶上。诗歌蕴含丰富,重在写“变”,于“变”中展示了大自然之美——雨滴是透明的,小河是清凌凌的;蝴蝶翩翩起舞,蝈蝈高声歌唱;星星眨眼,新月生辉;荷叶的亭亭翠盖,上承雨点,下护小鱼,处处一派清新可爱的景象……于“变”中展示了儿童丰富的想象,课文结尾的省略号更是启开了想象的闸门。语言浅近明快,亲切生动,富有儿童情趣。课文精美的插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展开合理想象,有利于理解诗意。
听了同年级组石老师对本课的第一课时教学,感觉在如下方面做得很好:
二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字词教学,所以整堂课字词教学始终贯彻其中,课一开始就复习词语,教学三个生字“柄”、“眨”、“伞”,并在其中渗透字理知识。在整体教学过程中,石老师注意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字词教学,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如:抓住了诗歌中多处出现的“()的()”,这是本首诗歌的一个语言特色。学习词语时,石老师就出示了:“透明的雨滴清凌凌的小河眨眼的星星弯弯的新月大大的荷叶小小的荷塘”这样一些词组,让学生准确地读一读,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教学环节中石老师抓住这些让学生感悟、想像、朗读。有这样几个亮点:例如,对“透明的雨滴”的理解,老师让孩子们观察画面,并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阵风吹来,小雨滴在绿叶上滚来滚去,感觉怎么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舒服”,然后指导朗读,学生很自然地就能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朗读中。对“清凌凌的小河”的理解,石老师没有直接用语言表述词语的意思,而是让学生通过看图描绘河水给自己的感觉,从而顺其自然理解了词意,并读出了感受。
在本课教学中,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石老师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情境的创设能充分地再现诗文优美的意境,使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表现美。在全班展示交流时,通过欣赏雨滴、小河、荷叶等图片感受“透明、清凌凌、穿梭”等词语的意思;通过播放蝈蝈叫声感受蝈蝈快乐的心情;通过播放夜空弯弯的新月和眨眼的星星动画,感受夜空的美丽迷人;通过配乐创设朗读意境,渲染课堂气氛。在教学生字时,石老师还利用了放大镜,让学生将生字的重点笔画看清,记牢。
教学评价作为现代教育教学管理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机制,是保证教育教学系统正常运行,促进教育教学系统不断优化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教育教学系统中具有导向、改进、判断、激励等多种功能,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石老师将评价贯穿在课的始终。从个人到小组再到全班,从课堂的教学的组织到学生回答内容的对错精彩-----有时是一个眼神,有时是一个手势,当然更多的是语言,“你很会思考”“你的朗读很自然”“你们小组的学习不仅有序而且有效”“展示交流的加2分,认真倾听的加1分”等。评价形式丰富多样,评价语言精彩而有激励性,很好的调控了整堂课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热情此起彼伏。
美中不足的是,设计的课容量大,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如能有的放矢,放慢节奏,突出解决几个重点,课堂效果会更好。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优秀20篇)篇十五
《狐假虎威》是一篇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通过狡猾的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就像狐狸那样,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他们自己根本没有什么本事。
听了李**老师执教的《狐假虎威》一课,心中有些许想法,写下来与大家共同交流。
第一:抓住重点,理解成语。上课伊始,李老师引导学生用书中的话来解释“狐假虎威”的意思,并特别强调了“假”的含义。这样,学生在整体上对成语有了大概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
第二:层次分明,朗读指导到位。李老师用“狐狸是如何蒙骗老虎的?”作为主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读课文的相关段落。抓住狐狸说的三次话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和感悟。在教学重点段落时,抓住狐狸的动作“骨碌一转、扯着、摇”,让学生想一想每个动作所表示的含义,进而来理解狐狸的心理活动,体会它的狡猾;又从老虎的动作“一愣、蒙住、松开”,让学生明白百兽之王是被狐狸给骗了。依据学生的理解,教师顺势指导,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的朗读情绪高涨、踊跃。渐渐地,学生读出了狐狸的步步为营,老虎的信以为真。
第三、角色定位,现场表演。对于7、8两段,李老师采用分角色表演的形式进行处理,其他学生当导演进行评价,并准备了小动物的头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学生只顾表演,缺乏必要的准备,因此效果欠佳。我觉得可以先让学生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四个词语的意思,再让学生对词语进行想象表演,最后把整个句子和段落表演出来。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会对角色的各种动作、神态更加了解,表演起来就心中有数,游刃有余了。最终达到在丰富多彩的朗读和表演中有所得、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的目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课程标准,围绕教学目标突重点,抓住字词理解破难点,引领学生自觉、自主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就是教学语文的最好方法。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优秀20篇)篇十六
《我的影子》这堂课,教者凭着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较强的教学领悟力,较好地落实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也较准确地理解和演绎了教材的编写意图。课堂上,既体现了王校长所倡导的读练、读思、动静、内外这四个方面的和谐整合,又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和谐合作,体现了开放式的大语文教学观,为我的教学提供了学习的范例。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往往是从兴趣入手。
张老师采用手影游戏、踩影子等形式,儿童化的语言进行教学,及时的激励,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乐于读书、乐于交流。
这节课,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初读研究环节,教师提出问题“课文写了什么影子,影子有什么特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通过学生的读,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在其背后,我们分明可以看到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就是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张老师的这堂课,不论是在整体感悟还是在局部探讨上,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与老师的交流,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都体现了他们的积极思维。按四人小组所进行的“合作探究”,学生朗读当中出现了问题,马上会有人帮他纠正,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无不在不经意之中展示了新的理念带给我们的享乐——语文不再是无趣的了,课堂不再是枯燥的了,教学有了它独特的神韵了。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这堂课的扩展练习:编儿歌,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对问题的探究,都考虑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指导上。书应该怎么读,老师用不同的方法(如:读重音、抓住感叹号等)进行点拨。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此,我提出一些个人的观点和大家商榷。
另外课文的关键词“有趣”能不能让学生概括出来?
以上只是我个人一些不成熟的观点。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优秀20篇)篇十七
今天有幸听了我校郭**老师的一节课,使我感受良多,下面简单的说一说我的一些看法。本课是一首儿童诗,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语言浅近明快,亲切生动,富有儿童情趣。课文精美的插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展开合理想象,有利于理解诗意。
利用课文情境,加以音响效果,带给学生愉快的情绪和舒畅的心情。让学生在蝈蝈的美妙声中,迅速产生对夏天的遐想。多媒体配乐范读,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了夏天的美,对课文的向往自然产生,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调动,学习兴趣得以激发。为课文教学创设了一个很好的“乐学”氛围,并且很快拉近了师生距离。
郭老师充分利用文中“想变点儿什么”的一问,启开了想象的闸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像空间。《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学生的内心感受是丰富多彩的,不尽相同的。郭老师在教学时,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通过朗读来交流,从中体会到的夏天的特点。在这一过程,展示了教师对教材的充分理解,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阅读中独特的感受。
有这样几个亮点:例如,对“透明的雨滴”的理解,老师让孩子们观察画面,并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阵风吹来,小雨滴在绿叶上滚来滚去,感觉怎么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舒服”,然后指导朗读,学生很自然地就能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朗读中。在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诗歌中优美的词句时,郭老师的教学环节中有这样几个亮点:例如,对“清凌凌”这个词的理解,郭老师没有直接用语言表述词语的意思,而是让学生通过看图描绘河水给自己的感觉,从而顺其自然理解了词意,并且送词“清请的、清澈见底”让学生积累,并读出了感受;又如,在第3自然段中,“穿梭”一词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学生仅仅凭静态的图画并不能领会,郭老师采用的是把学生带入情境的方法,由一位学生戴上“蝴蝶”,全班学生作为“花朵”,“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此时毋需多言,这一动作已经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了“穿梭”一词。同时,小“蝴蝶”们穿梭的快乐也感染了全班,使得学生得以在这想象的空间里沉醉和抒发;在对课文重点部分的品读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体会小鱼嬉戏的自由,雨点歌唱的快乐,带给学生诗一般美好的意境,以“夏天来了,我想变成________”的句式,鼓励学生进行再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以读促悟,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提升了诗的主题。
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郭老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表演、阅读等多种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点燃学生情感之火,加上老师的投入,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状态,情不自禁地走进文中,和文本进行心灵的碰撞。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优秀20篇)篇十八
吴非在〈致青年教师〉一书的第一辑中说:我是来欣赏同行的。无疑,今天,我也是来欣赏的。《清澈的湖水》是一篇文质兼美,寓德育、审美、环保于一体的文章。老师用亲切的教态,儿童化的语言,独具匠心的设计,引领学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整堂课让学生经历了难忘的精神之旅,师生一起为情所动,为美所醉,为真所净。值得学习,至少是因为:
1、这是一节有序的课堂。
老师充分的准备、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以及驾驶课堂的能力自不必分说,课堂上什么时候讲,什么时候问,什么时候引导学生读,什么时候引导学生练,什么时候让学生自主或合作学习,都是心中有数,调控自如。我想,这正是实现教学目标、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做到的。
2、这是一节“情感”的课堂。
对学生而言,每节课都应是一次难忘的情感经历。本文词句很美,但二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仅仅依靠文本很难感受到风景美和行为美。本节课,老师把激趣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巧妙地创设一些情境,让理性的文字变得感性。通过图片欣赏、音乐聆听、观看视频,运用想象、对比等方法,让每一个优美的词句变成了生动鲜活的画面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学生兴趣盎然,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3、这是一节扎实的课堂。
形式只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无论课堂上采用什么教学手段,最终都要为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服务。识字教学仍是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但孤立的字词教学比较枯燥,学生也难以留下深刻印象。老师不惜在这一环节花大量时间,采用直观形象教学法、联系生活实际或随文教学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字义,通过“加一加、减一减”、比较法等指导学生熟记书写生字;其次是朗读训练形式多样,她还把整体教学目标细化到各个具体语句的学习中,落实教学目标清晰而有层次;语言表达训练点也有较强针对性。总之,整节课较好地落实了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值得同行借鉴。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优秀20篇)篇十九
听了xx老师执教的《美丽的蝴蝶谷》,谈谈自己的体会:
1、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品味,用自身的美术功底引导学生根据一群色彩斑斓的蝴蝶在山谷中飞舞的画面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2、“如果你就是台湾蝴蝶谷的导游,你会怎样介绍台湾的'蝴蝶谷呢?”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由表现中充分内化书面语言,受到情感的熏陶。
3、教师重视重点词语的教学。如强调“飞过、穿过、越过”的使用,既能使学生仿佛看到蝴蝶们飞越千山万水来到蝴蝶谷时的景象,又能使学生品味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形象。
4、整堂课教师教学用语轻松愉快,课堂气氛活跃,引发出孩子们天真活泼的个性,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蝴蝶谷的美丽在潜移默化中映入学生的脑海。
5、教师注重朗读的训练,在读中入情入境,把语文学习与爱美情操融为一体,使学生从中体验美,发现美,营造出一幅幅美的景象。
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一群群”时,能否把这个主动权交个学生,让学生自己到黑板上去把这“一群群的蝴蝶”通过自己的理解而表现出来。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优秀20篇)篇二十
刚听了林老师在二(1)班上的语文课《小柳树和小枣树》,感受颇多。
一个名叫董文欣的孩子,平时的音乐课堂表现总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早上林老师间断地请她发言了三次,从“你来说一说”到“今天请了好几次,说明你进步了。”等等,可以看出林老师对新课标新理念“面向全体”的透彻解析,真正做到了细心呵护每一个孩子。
一层不变的练习很容易会使学习变得疲乏。而林老师对于“推层出新”的技巧却是十分睿智而流畅的。
例:读“小柳树和小枣树”,夸生1第三声念得到位,夸生2“zao”平舌音准确,这些既鼓励了发言的.孩子又引导暗示了其他孩子。
例:在按要求画出相应句子时,林老师伺机而说“你真棒!一拿起笔就注意到了握笔一寸的姿势了。”
例:当某生照样子说句子,说到“橘子弯弯的,黄黄的,真好看。”时,林老师征询大家问可以改成什么更好?(手势比划后,生齐说)“圆圆的,黄黄的,真好看。”然后,对原来发言的孩子说“这样是不是更好呢?”评价委婉而具象。
对于低年级教法需“直观、形象”,大家无不知晓,可具体如何操作呢?听了林老师的课如醍醐灌顶。
例:“发芽儿”读音指导,小舌头轻轻卷起,拉长一点点音(示范)“芽儿”。
在对比学习了语句有无叠词后,总结“像这样的叠词更能体现事物的特点。你能照样子说几个吗?”生的思维马上跳跃,新词接踵而至。“香香的,圆圆的,苦苦的……”紧接着说“加大难度,能挑战吗?”生已是信心满满“可以!”“小柳树的腰细细的,树枝绿绿的,真好看。”(出示几张果树的图片)——,——,真——。生已顺其自然,水到渠成了。“西瓜躺着绿绿的叶子上,圆圆的,真好看。”“桔子圆圆的,黄黄的,挂在枝头上,真好看。”
从语气、语调到细致明确的评价,无不透出一位优秀教师的潜质。她“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般”,让孩子们个个轻盈、欢快的成长在语文天地中。让我有了“爱上听这样的课”的冲动。有些东西不一定能学,但久而久之的熏陶,我想笨如我的也一定会有所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