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互动和沟通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建立师生关系。教学反思是教学过程中的必备环节,以下是一些教师们的教学反思心得。
唐诗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篇一
教材分析:
这是本册教材中第二次出现古诗。该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描绘的情境。
学生特点:
《静夜思》是首家喻户晓的古诗,学龄前的儿童就应该有所接触,可是字音咬不准。他们对月亮很感兴趣,却不知道对月思人的情怀。教师要立足于他们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读准字音,读中悟情。在识字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重要的是要给他们机会去运用。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4个字。认识新偏旁点横头、反文旁。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3、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夜空,阅读有关课外书籍。
教学重难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朗读、背诵古诗。
2、在诵读古诗过程中体会诗意,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
设计理念: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准备:
1、学生查询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收集并阅读了解有关李白的事迹、其它诗作等。
2、每位学生留心看夜空,看看有些什么。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猜一自然景物(月亮)。
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与月亮又关,让我们把书翻开,说说图上有什么。(板书课题)。
二、介绍背景。
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来的资料,释题意。“思”是思念的意思。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自由读,要求把每个字音都读准。
2、圈出生字,边圈边读,加深印象。
3、小老师带读生字,齐读生字。
4、去掉拼音抽读生字。
5、六人小组讨论:用老师教给你的识字方法,你认识了哪几个字?说给同学听一听。
6、全班交流:用了什么方法记字?你在哪里见过这个字?
(加一加、减一减、变一变、换一换、猜字谜)。
四、生字回文,细读古诗。
1、生字回到文章中,你还认识吗?找小伙伴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读,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教师倾听,多肯定,多鼓励)。
2、诗人在什么时候,思念什么呢?带着问题读读古诗。
3、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说说夜空,朗读感悟。
让我们站起来,当一回李白!请你们想像一下,如果你就是此时此刻的诗人,看着一轮明月,你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会想到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已见,体会感情,感受到李白那强烈的热爱家乡、思念家乡情感,同时学习有语气朗诵古诗的方法——要入情入境、大胆想象当时意境。
五、自我展示,当堂背诵。
多种方式熟读成诵。(男女赛读,分行读,分组读)。
六、学写生字。
1、观察笔顺,小老师带领同学书空。
2、观察范字与田字格的关系。
教师提示:横与横之间的距离。“耳”上横短,下横长,有一横在横中线上。“头”的第五笔是长点而不是捺,写得上尖下圆。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练写。
注意学生的坐姿与握笔姿势,即使提醒纠正。(上身正,脊背直,下巴低……)。
4、展示佳作。
挑出自己写得最满意的字给同桌看,说说自己怎么写好它的。
5、组词,理解字意。
七、作业设计。
1、学了这首诗后,你最想做些什么?画一画,演一演,吟一吟,背一背,写一写……选择一项或几项完成。
2、生字抄写、组词。
唐诗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篇二
一、教材分析。
现今的家长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是比较重视的,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的幼儿教育或是家庭教育中,已经学会背诵多首古诗,其中又数《静夜思》最熟悉。再者,这首古诗诗句浅显,因此在教学中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中意境。
二、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并背诵。
2、学会四个生字“目、耳、头、米”,会认“静、夜、床、光、举、头、望、低、故、乡”十个二类字。
3、会观察夜晚的星空,把看到的说给别人听。
4、积累收集有关思念家乡的诗句。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识字、背诵。
教学难点:知景、悟情,积累语言。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课前准备:课件和生字卡片。
六、教学流程。
课时目标:
1、会正确、流利地朗诵古诗,会认读生字,会书写“目、耳”。
2、会通过看图帮助理解诗句,体会当时的思乡意境,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3、初步学会由看到而联想到,进行想像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
一、揭题、激发兴趣。
1、小朋友,你们听说过这首古诗吗?(大部分都说会背)。
2、齐读。
二、分层教学。
1、提出要求:(1)已经会读会背的学生找学习伙伴开展竞赛,看谁读得准,背得好。
(2)不会的同学找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包括老师)一起借助拼音合作学习。
2、分层次交流:先让低层次的学生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再让高层次的学生与伙伴开展竞赛,学生自己评议。
三、知景、悟情、吟诵。
1、播放课件。
(1)观察并说说当时诗人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
(2)那么古诗当中哪一句是描写我们看到的环境的。联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看图理解。
(3)诗人李白看着眼前的月光,他想起了什么?
(4)把李白的思乡之情用诗句表达出来,就是哪一句?联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看图理解。
(5)看,诗人多了不起,用简简单单的二十个字就把自己远在异地他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深入人心。让我们一起来朗诵古诗。
2、你们有过想念亲人的体验吗?那当时你为什么会想起他?(触景生情)。
3、当时大诗人李白远在他乡异地,低头凝视屋内银白的月光,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沉浸在深深的思念之中。播放课件,吟诵古诗。
四、巩固练习。
1、开火车生字卡片认读,请生观察“光、霜、乡”的拼音有什么特别?渗透古诗押韵的特点。
2、分句认读诗句,指名四生读好拿着诗句排顺序。
3、齐读古诗,指导读好停顿。(板书)。
4、大家学得这么好,靠的是你们认真看,认真听,认真想,对吗?下面我们就来写写我们的“目和耳”。(1)、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2)、说说你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学生练写。
(3)、自己认读、认记“头和米”,师范写,生练写。
五、总结全文,布置实践作业。
1、观察夜晚的天空,把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同学听。
2、收集李白的其他古诗并摘记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可以问爸爸妈妈或其他长辈,也可以自己查找。)。
唐诗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篇三
1、背诵两首诗。
2、找同学背诵王勃、陈子昂的代表性诗歌。
1、朗读指导。
先由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在读时用心揣摩诗人在诗中所寄托的情感。
2、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碎叶,李白便出生于那里。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因以自号青莲居士。李白与杜甫齐名(比杜甫稍长),世称“李杜”。他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他的诗歌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善于向乐府学习,形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他的诗歌具有豪迈奔放、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等特点,对后代诗歌的影响很大。
3、诗的前两句通过写景、叙事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解析:诗人选取两种富有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杨花,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怨的气氛。
解析:在这首诗里,明月成了传送友谊的使者,长风也成了吹度明月的凭借。这夸张奇妙而又天真烂漫的想象,使这首诗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和李白豪放天真的个性,而诗人对朋友的深挚情谊也真切地表达出来。
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是写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五溪指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龙标县当时是少数民族杂居之地,溪深涧险,“非人迹所履”,其生活条件艰苦。王昌龄从江宁启程,要沿长江逆水而上,过洞庭,入沅江,然后才能抵达偏远荒凉的龙标。诗中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内心凄楚更兼环境萧凉,更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
这首诗歌感情深挚,意境高远,胸襟开阔,给人以奋发昂扬的感觉。古时由于封建阶级思想的影响和毒害,一些文人往往为仕途的坎坷而叹息,更有为“左迁”而“黯然神伤”者。但李白却一反俗念,视仕进为其次,而将“人生贵相知”、珍视友谊放在首位,表现出飘逸豪放的情怀。
1、学生朗读诗歌。
要求:上一课时已经学习了朗读时要注意节奏、韵律、声调、重音,在读时要注意体会、运用。在读时体会两首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学设想:进一步培养诗歌朗读的能力,引导学生走入诗歌所渲染的艺术境界,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作者介绍。
韦应物(约737~约792),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天宝末年,以三卫郎侍玄宗,放浪不检,后来悔悟,折节读书。曾任洛阳京兆功曹等职。建中年间出任滁州、江州刺史,后转左司郎中,贞元初任苏州刺史。他在历任官职中都努力做一个清廉刚直的地方官,并对民间疾苦经常表示关怀。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很多,也很著名。白居易曾评论他的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3、品味赏析。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唯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鹂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4、小组讨论。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
解析: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现,开篇幽草、黄鹂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之中。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庄子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所以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5、小结。
本篇为作者任滁州刺史时所作。作者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韦应物先后做过“三卫郎”和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这种心情。
诗歌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用来抒发情感,在学习诗歌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其中蕴含的情感。但这种情感有时候不是直接抒发的,这时就要抓住作者选择的事物和他的语言、动作来用心体会。
1、背诵所学诗词。
2、课后二。
唐诗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篇四
明确学习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
2、体会作者情感。
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爱国诗人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岑参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边塞诗显出奇情异采的艺术魅力。
二、听录音朗诵,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字音:百草折衾薄瀚海狐裘岑参风掣。
把字带入课本中,大声朗读诗词。
五分钟后展示朗读结果,找学生范读课文。
三、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同桌交流合作完成),并将疑惑处标注出来。
学生自主发言,各抒己见,老师带领学生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后,带着理解再次齐读全诗。
2、从题目上看全诗写了哪些内容?
雪天、、送别的诗即:咏雪、送别。
四、品读课文。
1、品读咏雪部分,标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把你的赏析写在相应处。
(赏析诗歌的方法:抓关键词、看修辞方法、联系上下文与写作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师生共赏写景部分的诗句。
2、品读抒情部分,说说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哪句诗最能体现这种情感?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诗中写景与送别有何关系。
这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咏雪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中、在大风雪背景下,为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
五、课堂延伸送别诗集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教学反思:
一、迷失了方向。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什么?新课标明确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里面的几个关键词就是:“情感”、“自信”、“习惯”、“方法”。认真反思,课堂上我是否注重了这几点?没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边塞诗中的奇文,也是送别诗中的名篇。里面有着奇美的西北边塞风光,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虽然把重点定为:“朗读诗篇,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但是明显的忽略了对怎样品味诗歌进行方法的指导。即便一开始自己通过举例,试图向学生展示一种方法,但现在看来,却流于了形势,学生并没有从中领悟到方法。
“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实实在在促发展。”是刘老师在市语文研讨会上说的话,也是我一直所追求的语文课堂。可事实上这节课教得并不简单,学生也学得并不轻松。究其原因,是我对这节课的定位太高了,换句话说,是太想让这节课出彩了,以至于过深过细的挖掘教材。小到一个字词的深刻含义,深到作者鲜为人知的复杂的内心世界。殊不知这只是一节语文课,面对的是一班初一的学生。他们能从中学到一、两点知识已经不错。如此的安排课堂,不把学生弄晕那才是真正的怪了呢。
唐诗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篇五
《我的叔叔于勒》。
基本信息。
执教者于小红课时一课时所属教材目录河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本文主要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的转变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寄与作者美好的愿望,希望人与人之间多一份关爱,多一份温情。
语言对于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阅读时注重语言的魅力,尽量让学生“安静的阅读”文本,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知识与能。
了解小说的学习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人物形象。
了解资本主义社会冷酷的金钱关系,培养爱国情操。
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
学会小说鉴赏技法,用自己语言概括人物形象。
学习用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技巧,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本课按照高效课堂改革的基本要求,本着提高课堂效率的原则,把课堂教学分为:
1、新课导入环节。
2、自主学习环节。
3、合作探究环节。
4、巩固提升环节。
5、总结评价环节。
二、教法:。
1、朗读感悟法。
2、合作探究法。
3、点拨法。
三、教法意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思考和探究,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在农村,咱们班很多孩子都不是。
一、新课独生子女,你和兄弟姐妹在金钱和地导入环节(约位上发生过矛盾吗?你们怎么处理3分钟)的?请谈一谈。
1、个人展示关于作者莫泊桑的文学常识。
2、每组选一名代表板书测试生字词。
二、自主学习环节(约。
3、考察朗读情况,学生读——范7)读——学生读。
4、理清本文的结构层次。
5、指导学生学习小说的方法和技巧。
多媒体展示《我的叔叔于勒》课文。然后根据启发性的提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边读边体会)。
谈切身体会和感悟。
激发学生兴趣,联合实际,引入新课。
学习。
按要求测试和读书。
指导学生完成自学内容。
引导学生逐层深入的理解课文,深刻。
根据多媒体问。
体会资本主义社会冷。
题提示小组内合作。
酷的金钱关系。探究一:从对于勒称呼的变化看。
探究,并表达自己出菲对其态度怎样?的见解。
通过探究和展示,培养学生探究学探究二:题目有于勒,主人公是。
三、合作组内学员交流。
习和表达实践的能于勒吗?
探究环节(约探讨,写出讨论的力。
25分钟)成果,以备展示。
探究三:从人物描写手法分析人。
通过分析线索,物性格特征。
小组长组织本。
体会情感,让学生自。
组成员探讨自己发探究四:分析小说中两处环境描己生发出对本文的见。
现的还没有解决的写的作用。解,并最终体会出作。
课内问题。
者的思想感情,明确探究五:《我的叔叔于勒》表达本文主旨。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提升对课文。
小组交流讨论升华对小说和作理解的层次。
四、巩固。
引发思考的问题,者情感的理解,同时提升环节(约。
1、小说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赤裸交流之后,展示表锻炼学生的表达能7分钟)。
裸的金钱关系,你怎么看待?达自己的见解。力。解决重难点。
2、学习了这个“嫌贫爱富”的故事以后,你有哪些感想?
1、学生总结本课学到了哪些知识?分小组回答。
五、课堂小结环节。
2、教师总结评价本课的内容和学习情况,表扬进步,明确不足。
3、教师根据各组得分情况客观评价,发放奖卡,包括小组“表现奖”、“合作奖”和“进步奖”。
完成以下课后作业:
六、布置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1分钟)。
2、续写《我的叔叔于勒》要求情节合理。(2分钟)。
故事情节主人公性格。
开端:盼于勒(1—3段)。
板书发展:赞于勒(4—17段)。
设计高潮:见于勒(18—47段)。
结局:躲于勒(48—49段)。
自私贪婪庸俗冷酷。
心理。
希望。
主题。
有钱。
唯钱是。
渴望失望。
无钱。
沮丧。
亲
从课下作业完成情况来看,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教学生成的问题较少。这篇小说很有新意,通过写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反思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的变化,艺术地揭示了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讲课过程中分析这一主题思想,一方面是靠学生充分地朗读,另一方面要利用好合作探究,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和主动性。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让学生思想在文章中得到升华,深刻体会情感内容,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唐诗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篇六
作为语文教师,写教学反思是我们每天必做的事情了,只有写教学反思,我们才会发现在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在哪里,然后总结归纳,提出更好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进步。这是我写的是课文《边城》教学反思日志。
《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中长篇小说,课文节选了有关端午节翠翠巧遇傩送、大佬等人物的场景,语言朴实,韵味无穷。然而在学习过程中我的心头却萦绕了深深的痛。
首先,激趣阅读就没有达到预定效果。自认为是小说所以在设置时给了简介,给了背景介绍,给了作家作品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自读。但课上我发现阅读效果不好。
其次,导学目标不够具体。我们的学生已经是高一的学生了,我认为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已形成,故给了综合鉴赏题(品味语言)。结果在审题上又有学生吃亏。
最后,课上教师导学过程不够灵敏。课上发现问题虽及时停止了继续学习,但未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致此课师生收益都不大,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虽然在第三课时及时调整了学习方法,但该导学课实施过程的缺失却至今让我耿耿于怀,我怀疑自己所做的努力,我怀疑自己的教学理念。可是学生的读书习惯却让我痛上加痛,他们告诉我:老师即使你说得再好,我们也不可能读这样的文字,它离我们太远了。找到了根我才释怀,我知道我依然缺了一样东西:应该平实地带领他们穿行于语文学习中,而不是凭感性。
今天我们师生都有了新的认识和发展,都能心态平和的阅读和学习了。我注重教学过程的每一步实施,学生注重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咬文嚼字已经成为目前我们学习语言的一个法宝。
现在看到学生的时步,我也心慰了。课文《边城》教学反思日志暂时就是这样了,通过这次的教学反思,我相信对于其它课的教学是有所帮助的。
唐诗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篇七
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老师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敢于自信地表现自我、表现音乐,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为了突破《静夜思》浓浓的思乡之情(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做到了:
一、朗诵作铺垫。
在导入新课时,我先让孩子们回忆并且有表情的朗诵学过的诗歌;为了进一步理解《静夜思》的情境,还让二年级的孩子解释“静”和“思”的含义;接下来,老师通过自己朗诵,学生个别朗诵,集体朗诵等形式,在朗诵时,抓住自己和孩子们的表情和动作来表达情境;最后还让孩子们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情绪来表达《静夜思》思想感情的。这些都为后面有表情的演唱作好了铺垫。
二、演唱来表达。
我通过有表情的朗诵《静夜思》,让孩子们进入了其中的情境。演唱歌曲,就是对情境进行实施的时候了。为了更好的表达情境,先放录音两遍,让学生整体感知歌曲的旋律以及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接着自己有感情的范唱,带唱,师生接唱歌词。小组接龙唱,全班完整的演唱。在各种演唱的同时,我随时注意自己和孩子们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在孩子们对歌曲比较熟悉了以后,就对孩子们进行情感导入,通过想象身边的和远方的亲人来找思念的感觉。最后,在演唱时就要把思念之情寄托在歌声之中。经过我的循循善诱,孩子们的歌声充满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绘画作补充。
读和唱已经让孩子们进入了《静夜思》的情境,可我觉得还不够突出难点。教学刚开始,孩子们朗诵完《静夜思》后,在大屏幕上出示了几幅意境图,让孩子们找找与《静夜思》相符合的画面。在教学快结束时,老师还让孩子们在另外版本《静夜思》的旋律中根据音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对诗歌情境的理解来给音乐配画。
为了这个难点,竟花了一节课三分之二的时间,真不简单啊。
反思整节课,我认为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和谐的课堂。
上课时,老师不是抓紧时间直奔教学主题,而是随着《拍手歌》的律动自己和学生舞动起来。刚开始,由于羞涩(因为老师第一次给这些孩子上课,可能有点儿紧张吧)孩子们非常拘束,动作一点儿也不自然。在老师优美的舞姿,鼓励的语言下,孩子们渐渐的放开了很多,动作也大方了,每个同学都随着音乐自然地动起来了。刚才与老师的生疏感一下子无影无踪,变得与老师亲近起来了。律动不但让课堂变和谐了,而且还刺激和激发了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为后面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优美的课堂。
三、孩子的课堂。
四、角色的转换。
在实施新课程中,老师体现出了教育者的观念转变。她的执教表现告诉我们,她已经转变了那种教师是圣人,教材是圣经的旧观念。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是以统领者的身份出现,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以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等多种角色出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随着学生学习的需要,适时恰当地转换角色。有时组织学生学习,有时指导学生活动,还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参与到学生中共同活动。她这样恰当地适时转换角色,有效地把学生引导到了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
五、整合的课堂。
1、音乐与语文的整合。
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一定的意境。这就注定了音乐与语文的联系。这一节课就是要表现《静夜思》思念亲人的情境。而这正是语文课上要表达的内容。所以老师先让孩子们朗诵诗歌,领会“静”和“思”的含义,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孩子们理解《静夜思》的情境,老师还给孩子们讲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环境。为孩子们吟唱歌曲要表达思念之情作好了铺垫。老师巧妙地把语文融合到音乐教学的课堂中,使课堂显得自然而又艺术。
2、音乐与美术的整合。
音乐和美术学科是艺术教育的主线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美术是流动的音乐,而音乐是流动的画面,两者紧密相连。老师在音乐教学中加入美术的创作,让学生把音乐美术有机的结合起来。更好的突破了难点。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妙在灵活,贵在创造。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认为现在的教学重要的是象老师那样去“做”。怎么做,做得好不好无关紧要,教师主要的任务是使学生乐意与自己合作,不应把目光盯在道路的尽头—教学结果上,而应集中精神引导学生在道路上如何前进。作为青年教师的我,必须在实践中学习,不断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走近新课堂,探索新课堂的奥妙,让音乐课堂教学越来越精彩!
更多。
唐诗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篇八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前6个生字,读准一个多音字。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静夜思》。
3、基本理清课文的层次,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古诗导入。
1、小朋友,我们在一年级的古诗文诵读活动中学到了许多古诗,你们还记得吗?给大家背一背吧。
指名学生背诵。
2、大家古诗学得真不错。有一位新同学叫英英(板书)她在学校里新学了一首古诗。(板书:学古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齐读板书)。
3、你是怎样记住“英”和“诗”的。
学生交流。
5、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你想知道的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
1、听录音范读课文。
听了录音你明白了什么?学生交流,逐个解决上述问题。
老师:小朋友听得真认真,如果我们认真地读课文,你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2、让我们快速读课文吧。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英英一首古诗教静夜思照一层白霜唐代背思念。
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齐读。
(2)齐读课文。
引导学生重点读英英说的三次话,归纳大意。
教师板书:
第一次诗句。
第二次诗意。
第三次作者。
(3)分角色读课文。
三、识字写字。
出示生字:英诗教首静思。
1、学生认读,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2、学生逐个观察生字,说说字怎样写才美观。
教师板书范写,学生描红、仿写。
四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找李白的资料,背诵李白的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入情入境地背诵古诗《静夜思》。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3、学会四个生字“意、照、层、代”,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培养阅读、积累古诗的习惯。
教学准备:课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
2、看图(插图1)。
根据昨天的学习,你能看图说一段话吗?学生看图说话。
3、英英和奶奶一共说了几次话?每次讲了什么?
4、学生分角色读课文。
二、诗文整合。
1、第一层:
1)指名读英英的第一次说话。
出示诗,学生齐读。
教师:你读懂了什么?请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
学生交流,在诗句上标出节奏记号,学生反复诵读诗句。
2)还有不明白的吗?(质疑: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
2、第二层:
不明白的我们通过读课文来解决。
指名读第二层。
逐句找出与其对应的诗句,再同桌对应读:一人读诗一人读诗意。
现在都理解了吗?真了不起,反复的阅读能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呢。齐读诗意。
3、第三层齐读对话说说明白了什么。
1)师生介绍李白,诵读李白的诗。
2)感悟诗句。
4、出示插图。
1)什么时候的月亮这么圆、这么亮?(每月的月半是满月,一年中有十二次的月圆)。
元宵、中秋你家是怎样过的?
学生:我家来了许多客人;我家吃糖芋头;我家吃月饼、做韭菜饼……。
教师:为什么要吃这些事物呢?(饼像月亮,象征着团团圆圆)。
是呀,放烟火、吃月饼、说笑,我们一家人热热闹闹地过着节日。诗人李白远在他乡,那时没电话没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团圆。
2)诗人站在窗前看到了什么?背前2句诗。看着明月他想些什么?(学生:他想儿子现在长什么样了,学习好不好?妈妈身体健康吗?……)背后2句诗。
谁来当李白来朗读这首诗,评价。
三、情境体验。
文中英英古诗学得多好呀?让我们也像英英一样认真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说给家人听。表演评价。
四、学习生字。
意照层代。
认读交流如何写好生字。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仿写。
五、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新学2首李白的诗。
板书:
3、英英学古诗。
第一次诗句。
第二次诗意。
第三次作者。
唐诗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篇九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野望。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指导:一定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义。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明确:这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
明确: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
1、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这两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了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两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两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2、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发出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最大的艺术特色。
写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3、全体学生配乐齐读,并感知诗歌内容。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义,概括内容。
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颔联和颈联的画面。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烽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2、这是一首律诗,你能简要概括每一联的内容吗?
明确:首联叙事,颔联写景且蕴含感情,颈联描绘出一幅经典的画面,尾联叙事。
目标导学三:赏析诗句,把握情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再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目标导学一:译诗,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解自译全诗。
提示:我驾轻舟一叶,顺流而下,一直远渡到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峦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还是故乡的水好啊,它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
目标导学二:评说,深入赏析。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3、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
明确: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明确:诗的尾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明明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沈德潜认为“送别”二字可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正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
目标导学二:感悟全诗,质疑释难。
1、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早春。从“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浅草”看出。
2、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通过哪句诗可以看出?
明确:骑马。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
3、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做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明确: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
4、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品读末尾两句)。
明确: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相比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唐诗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篇十
《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他的诗想象丰富,风格飘逸豪放。《静夜思》写的是游子月夜思乡之情。作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神驰万里,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此刻我们面前。表达了游子强烈的思乡情感。这首诗语言凝炼,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所以教学这首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人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完美的意境。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攵”。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完美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信息资料。
1、挂图,生字卡片。
2、课前布置学生观察晴朗夜晚的天空。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2、(演示:出示挂图),问:图上都画了什么?看到这晴朗美妙的夜空,你想到了什么?(适时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文,自主识字。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看图边欣赏。
(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古诗的韵味和完美的意境,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在欣赏优美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打开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或者背一背!(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让学生自由选取学习和读背方式)。
3、仔细观察,诗里面的字你认识了哪几个?是怎样认识的?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抓住契机,因势利导,有效调控教学,让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
4、同桌互读古诗,互相评议。
5、指名读文,师生共同评议。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注重对朗读的评价,提高朗读潜力。)。
三、语境识字,熟读诗文。
2、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3、汇报。谁来当小老师,教大家把字读准确?请小老师说说在认读这些字的时候就应注意什么。
4、开火车认读生字。
5、组词,用你喜欢的字说一句话。
6、游戏:找朋友。为生字宝宝找到自己的拼音朋友。
(让学生在主动识字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交流识字方法和当“小老师”活动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住字形,培养学生的创新潜力.)。
7、自由练读。(能够大声读,小声读,同桌读,小组读,你读我听,二人齐读……)。
8、指导读出诗的韵味和节奏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9、指名读文,注意字音读得是否准确,是否读出了节奏。
10、伙伴开展竞赛读: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自己找伙伴赛读。
(教师必须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在读中注意对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体验读诗的乐趣,感语强烈的思乡之情。)。
四、观察描摹,指导写字。
2、汇报。
3、教师范写。提示写这两个字时要注意横与横之间的距离。
4、自由练写。想写几个就写几个,每个字都要让自己满意。
5、哪个字最满意,找出来和同座交流,指出你满意在哪里。
(教师注意对写字姿势的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讨论和评议时教师必须要参与其中,发挥指导和示范作用。)。
第二课时。
一、游戏巩固,复习生字。
1、游戏:大转盘。
(转盘上的指针转到了哪个词上就读哪个词,巩固识字效果。)。
2、齐读古诗。
二、读读比比,激发兴趣。
1、指名读,大家评。(整体读得怎样样?哪儿读得很好?哪儿读得还不够,就应怎样读?)。
2、组内互评。
(提高学生的朗读潜力。使读者爱读,听者专注,师生共同探讨读古诗的方法,互听互评,共同进步,极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用心性。)。
三、感悟诗文,加深体验。
1、自由读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说说你什么时候见过“霜”。用动作表示“低头”、“举头”的意思。
3、你有没有想念过爸爸妈妈或想过家?说说当时心里是怎样的?
4、大诗人李白跟你们一样也是在这种情绪下写下这首诗的,你能再来读读这首诗吗?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进一步体会浓浓的思乡之情。让学生在主动用心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4、仔细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学生的大脑不是一个需要填充的机器,而是一支等待被点燃的火把”。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四、背诵诗文,背背演演。
1、参照插图,边想诗的意境边自由练习,教师随机指导。
2、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能够同座背,组内背,自由找伙伴背。)。
3、教师引背、指名背、齐背。
3、表演背:假如你就是李白,请你边做动作边背这首诗。(配乐)。
五、观察临摹,指导写字。
1、大屏幕出示“头、米”,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写这两个字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潜力,只要掌握重点笔画的位置,汉字基本上能写端正。)。
2、教师范写。(提示“头”的第五笔是“长点”。)。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提醒学生的坐姿与执笔方法。)。
5、把自己认为写得最满意的字向学习伙伴和老师展示(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识字和写字的乐趣。)。
六、课外延伸,加强实践。
1、课后练习“我会说”,把你观察到的夜晚的天空说给同学们听。
2、古诗朗诵会。(此项活动可延伸到课外进行,比比谁会背的古诗多,评出“小诗人”。)。
3、有余力的学生收集李白的其他古诗并摘记描述思念家乡的诗句。(能够问爸爸妈妈或其他长辈,也能够自己查找。)。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丰富语言的积累。)。
词语解释。
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疑:怀疑,以为。
举头:抬头。
相关链接。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有“诗仙”的美名,现存诗歌近千首,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超多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唐诗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篇十一
(一)谈话引入、出示课题。
同学们,上一年级的.时候,我们曾学过三首古诗,你们还记得吗?能背给老师和同学听听吗?(请三位同学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题目是《静夜思》(板书课题),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卡片,扫清字音障碍。
3.再读课文,质疑。
(三)讲读古诗,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全诗的意思。
1.理解课题的意思。
(1)引导学生说说“静”、“夜”、“思”三个字的字意。
再看图选字意。
br/。
唐诗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篇十二
1、了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在唐诗中的地位。
2、深入领会《春江花月夜》一诗所寓含的哲理。
3、理解和感受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辽阔博大和情感的深挚。
《春江花月夜》一诗的结构;诗作的情感。
《春江花月夜》一诗传达出来永恒的情和理。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主题,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也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人们称“孤篇横绝,竟成大家”,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简介张若虚。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他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三、研讨诗作。
1、通读全诗,思考p7第二题。
明确:答案详见教参p2。强调月是主体,春、江、花、夜都是月的陪衬。诗作从简单里说就是写了月下之景和月下之人。
2、学生默读诗歌,找出集中写月下之景部分。
明确:从“春江潮水连海平”到“皎皎空中孤月轮”。
3、学生反复朗读本段。
意在体会月下美景的辽阔与空灵。“江上月,照海明”多么阔大的境界。
4、面对如此美景,诗人设问并作答。思考答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所体现的哲思,并结合《滕王阁》尾联来阐述张若虚思想境界的博大。
明确:关键词:人类永恒自然美景(江月)永恒。
明确:写到了思妇和游子。思妇是重点。
6、反复朗读这一部分,体会思妇浓烈的相思之情。
7、选择赏析“可怜楼上月徘徊”一句。
明确:突出这里“月”的二重意义“月”“人”融合的意境,从而理解相思之情的柔美。
总结:《春江花月夜》一诗可以凝练地概括为写景、写人之际展现“永恒的江月美景、永恒的人类存在、永恒的相思之情”。
唐诗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篇十三
1、在词的教学中,要充分营造诗体环境,避免唯主题论,应着眼于词本身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理解因素,继续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并继续支持学生讨论与探究。
2、问难解答环节,课前通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已大致掌握了学生知识性的错误,通过这一环节,在课堂上及时给于纠正,大大加快了教学进程。佳句赏析环节,让学生对感兴趣的诗句进行赏析,使学生能独立地、有个人见解地理解词的含义,并支持学生进行讨论与探究,无形中教给了学生赏析古诗词的不同角度和方法。
3、课容量安排太大,课堂各环节之间时间安排不科学、不精确,导致授课时间紧张,拖堂严重。由于主、客观双方面原因,没有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课堂的科技含量不高。今后在教学中应再增加学生的活动时间,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唐诗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篇十四
(1)诗中有画。
本诗画面清幽、宁静,色调明朗,给人一种世外桃源般的舒适惬意感,体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蕴。
(2)音韵和谐,节奏优美。
颔联中的“照”和“流”两个动词用在句末,写出了隐居之情态。如果改成“照松间”和“流石上”,不仅音节上不美,也显示不出“松间(隐)”“石上(居)”的会意。
“归”和“下”用在句中,不仅避免了和上联句式上的重复,而且避免了在音调上的不和谐。王维通过锤炼字句,使全诗达到了和谐、整齐的完美。
从军行(之四)。
写景境界阔大。
本诗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登高。
(1)情景交融。
通过首联,诗人把战乱之苦、漂泊之悲及壮志难酬的悲愤寄托在画面中,并融入颔联浩大、壮阔的景象内。景物触及诗人伤心事,融入诗人主观情思的意象中,触景而生情,情由景生,情融于景,情景交融。
(2)词句凝练,格律工整。
这首诗极显诗人用词炼字的功夫。一般诗人有所谓语言难以完全达意之憾,而杜甫则能自如驾驭语言,胸中之情自然流泻,言语之间,妙合无痕。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运用对仗(因对仗工整非常不易),而这首诗八句全都对仗,格律十分精细工整。
石头城。
这是首写景诗,但句句有情。
这首诗抓住了石头城的几个特征景物,描写了石头城的萧条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国运衰微的感慨。在诗中,诗人通过拟人手法的运用,把潮水和“旧时月”都赋予了人的感情。诗人把石头城放在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在朦胧的月夜中写,更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和荒凉。
锦瑟。
本诗语言婉转含蓄,意蕴朦胧,在典故传说的运用中使用了象征手法,使诗作更耐人寻味。
诗以埋怨锦瑟起兴,提出“思华年”的主题。颔联使用“庄生梦蝶”“望帝啼春”的典故分别喻往事如梦和感伤不已。颈联又将典故与传说糅合在一起,“沧海遗珠”“月明珠圆”“鲛人泣珠”烘托出诗人希望破灭后的凄凉、孤寂而又沉郁的心境。“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又邈远难觅,表达了诗人理想幻灭后的彷徨与悲伤。
用典故和传说构成了迷离不定的意境,象征地表现了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悲剧性的'惘然。全诗语言含蓄而晦涩,将朦胧的情思寓于朦胧的境界之中,抒发了诗人难言的隐痛。
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指导。
动静结合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方法,通过恰当的方式,把动的事物化为静物,或者把静的事物写活,以动来衬托静,造成一种奇妙的写作效果,使静物显出活力,具有生命力,使动的事物厚重,庄严,从而显示出别样的表达情致。我们在写作当中恰当地使用这种动静结合的方法,就能够改掉单调的缺陷,使生动起来。
写作时,对事物的观察不应只是关注静态时的情态,而应从细处着眼,也观察动态时的情态,把两者结合起来,突出事物的整体感,生动性。
例如:《周庄水韵》一文中写了雪中的周庄时,“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旁,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眩。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里写景,作者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首先写了静中的古镇,阳光下覆盖着斑斑积雪,显得安详、宁静、如一幅版画。接着,由静转动,通过滴水声、流水声的描写,雪中的周庄充满了灵动与生机,惹人喜爱。运用动静结合,既展示了周庄的娴静、优雅之美,又显示了周庄的生机盎然的活力之美,两者相得益彰,写出了神韵。
同样的道理。写人时也可以采用动静结合的角度来写,即人的外貌、表情、姿势等的描绘,然后结合动作、语言等动的角度来写作,这样全面突出了人物的特点。
另外,写作时,我们应大胆创新,巧妙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动静结合,把自己独特的感悟融汇其中,创造独特的效果。例如:《巴东三峡》一文中,作者写山时,“那里的山峰,高的高,矮的矮,一层一层的,就像无数匹马在奔驰。”这里,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静的群山比喻为“无数匹马在奔驰”,将山的前叠后连的动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写活了山的气势。写山峰时,“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的,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这里用拟人的手法,用“围”“咬”等动词,勾勒出群山簇拥环抱的情态,体现出群山的险峻。通过以上的事例可以看出,修辞手法是重要的一种化静为动的方式,但是,写作时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之间的神韵及神似,因为其间夹杂的更多的是作者的一种感悟,一种情感,如果显得僵硬,勉强的话,表达效果会大失其色。
当然,我们要根据的实际需要来选择,灵活地选取动静结合的手法,要有所创新,这样才能写出有个性的,用我的笔,写我的心,抒我的情。
名著印证。
请在自己所读过的作品中找出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描写的一段。
参考示例:
1、鲁迅《社戏》——“周围的群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向船尾远远跑去了。”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作者所刻画的画面中,“黄鹂”、“白鹭”是动态的——一个在鸣叫——鸣,一个在直上云天——上。而“翠柳”、“青天”是两个不动的静物,在作者的笔下,动物和静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灵动、唯美的意境。
微写作训练。
请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一段描写性文字。(100字左右)。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是一棵柳树。穿着碧绿的衣裳。站在阳光下。一阵微风吹过来,我稍微倾斜了一下身子,我的头发就随风舞动。我碧绿的衣裳飘来飘去。风停了,我停止了跳动,静静地站在那里。蝴蝶飞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瓢虫在脚下爬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那是一个星期一的下午,正是春天,百花竞相开放,争奇斗妍,草也绿得发光。天空中万里无云,太阳尽情用它那温暖的大手抚摩着人间。
唐诗是瑰宝之中的精华,名家辈出,佳作甚多。不仅内容广泛,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言简意赅,而且有许多佳句豪气冲天,激荡山河,震撼人心。每当意气消沉、筋疲力尽之时,总会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诗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名句。千载之后,读起来犹感到虎虎生风,铿锵有力;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豪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激昂的号音使听者热血沸腾。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展现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大无畏的精神境界。他们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
[运用角度]“盛唐精神”“时代强音”“唐诗与中国”“诗歌之美”等。
他出生于盛唐,是上天的眷顾还是命运的不幸呢?
蹄声杂踏,一道王令悄然而降。你明白军命如山。于是,毅然放开了双手,飞身上马西出玉门关。触摸着衣服还留有老母亲双手的余温;回想着与好友欢聚畅饮的开怀;留恋着家乡每一寸熟悉的土地,都被塞外的黄沙和你的爱国之心所覆盖淹没。
是什么让你如此坚定地离开?只是因为怕违抗王令而被凌迟吗?只是因为一时的少年气盛吗?不是的,我知道。在你的心中早已明白“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残酷。但不管是铺天盖地的黄沙还是残酷无情的杀戮,你都面不改色,因为你早已立下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大志。
一年,十年,二十年,时间匆匆地走过,但我仍能在战火硝烟中看到你的身影。战马是你的好友,兵器是你的信念,身后是你要守护的家乡。当年的雄姿英发或许已被消磨,唯一还在的是那颗忠贞报国的心,撒在战场的每一个角落。
寒月初上,你独自一人在大漠中仰望长空。你知道思乡会影响队伍的士气,你很努力地压抑着,但泪水却依旧在你的眼中翻滚,此刻我分明看见两颗在月亮下晶莹的泪珠在你脸上滑落。不是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吗?身上的伤痕怎么没有你掉过泪,而此刻的你却……随着你的泪光,我看见了天上的明月,也看到了你在明月中幻想的家人:母亲,在家门口四处张望,她那一缕缕白丝,在微风中扫过,扫过了你那似箭的归心。突然间,你用手拭去了脸上的泪水,用力一挥鞭,马儿又一次奔向了军营。动作是如此的毅然与坚定,就像当年辞别老母的时候一样没有半点迟疑。
望着你的身影在夜幕中隐去,我不禁一声长叹。男儿志在四方,而你的志在沙场。回到军营,借着微弱的烛光,你奋笔疾书,写下了千古不朽的名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终。窗外寒风凛冽。因为你们的守护,长城内不再有冬天。
感怀诗人李商隐。
王艺霖。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不知怎的,每每念及那个蚕茧诗人,我就会想起这句话。
学而优则仕。但凡读书人,终要走上这条路。于是,李商隐也无可避免地选择了这条路。但是最后他没能逃脱党派之争,且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他终究还是放不下,不能像陶公那样豁达,决然地拂袖而去,所以他只能抑郁而终。
他的父亲早逝,作为长子他不得不撑起整个家。他屈才为人抄书,靠别人接济度日。他还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小小少年,寄人篱下的生活使他变得心扉不敞、敏感忧郁。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些坎坷遭遇,才使得他从小懂得知恩图报、重情重义。
屡试不中,李商隐终于选择了放弃。别人有的是背景,而孤傲的他有的只是背影。无论何时何地,世界就是这样现实。
好不容易,迎来了他政治生涯的春天,可是为母亲守孝的三年光阴,与这绝好的机会再次擦肩而过。也许是造物弄人,他在政治上永远不能得志。我却独自庆幸,上天留下了一个作为诗人的李商隐,而不是一个作为政治家的李商隐。也许作为政治家,他可能不会被世人传颂,但作为诗人,他是中国历史上无可替代的。
我喜欢他的个性。他恃才傲物,有自己的主张,不随波逐流,坚持己见,不轻易妥协。作为儒学弟子,他敢于批判孔子儒学的缺陷,敢对一群老顽固的儒生们傲然说出“不必规规然尊孔子为师”的话。想想,就是在言论如此开放的今天,又有几个人有如此的魄力。于是,我深深地被他折服。他的风度,忧郁得可以融化悲伤;他的气势,坚决得可以打碎一切世俗的偏见。
这只是他为我所深深崇拜又惋惜的一面,而使我深深迷恋又欣赏的另一面,是他那绮丽的情思。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也唯有那个颇受争议的人,才写得出这样颇受争议的诗。锦瑟是哪个美丽女子的芳踪遗迹?那段遗失于青纱帐红帷幔后的历史,遥远得隔了好多个世纪,而今读着这诗句却感觉近得伸手可触。每读至此,我都会心微笑,又忍不住悲凉。想必在那个夜色浓郁的月夜,提笔写下这句诗的李商隐也和我一样吧,都有几分悲凉忍不住溢出心扉。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有人批评他用典太多,诗意晦涩。我只觉得这种批评有些可笑,也许是因为我对他的偏爱吧。我沉溺于他那个绮丽迷离的世界,沉迷于那样一个剔透空灵的他。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珠有泪,玉生烟。他梦幻般的遐思,如清香逸于书卷间。那种清冽的悲伤,满满地流淌在每一个字的每一笔之间,他的爱翻涌着,触起了人心中那遥远的清愁。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好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忘不了过去,是他的致命痛处。因为忘不了过去,忘不了故人,所以忘不了感情,忘不了那些彻骨的悲伤。就这样,追忆画不上休止符,只能无休无止地蔓延下去,一点一点地侵蚀着他为情所伤的心。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穷年只剩他一个人形单影只,凄凄凉凉。人生起起落落,到头来原来都是过眼浮云,自怨晚觉。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原来地球缺了谁都还是接着转,是谁在乎我,是谁挂念我,是谁在风凉夜惦记我。人世不因谁而改变,黄叶自飘零,歌舞自轻曼,寒屋人自寒。
就这样作茧自缚,就这样解不开、放不下,就这样的执著、固执、坚持自己的坚持,就这样漠然、满腔才情、一身傲气。我痴醉于这样的李商隐、这样的蚕茧诗人、这样千年不悔的眷念。
唐诗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篇十五
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古诗《登鹳雀楼》。
冀教版教材在编写上,是以不同的文化主题来划分各个单元,旨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的引导他们走进自然、感悟生活、品位真情。本册第五单元的文化主题是生活哲理。里面的五篇课文,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入手,写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对生活的不同感悟。而这种感悟本身又是极朴素的。因其朴素,才得以永存。《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篇。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伟。放眼宇宙之无限,寄哲理之深沉。后两句语出自然,千古传颂,被人们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追求更高目标、争取更好成绩的激励语。也成为许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意味。
中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了长期合作学习的训练以后,已经具有了一些自学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对于学习古诗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放手让他们自由交流可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达到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学习的目的。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目标,要在读、背、识字的基础上,加入整体感知诗意、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的要求。因此在本学段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意境,体会感情,领悟内涵。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审美修养。所以在本节课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理念:
1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力求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本节课采用合作式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向学生渗透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学习方法。
为了使学生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两点预习任务:1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故事。2预习《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
一、导入:
1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我们背过好多古诗,上学以后我们也学了很多古诗,古诗已经是我们的好朋友了。那你们能说说这位好朋友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师板书: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字数相同。)。
2师:现在我出几个题目考考你们,看谁能背出这些古诗?
《鹿柴》空旷的山林,斑驳的光影,偶尔传来的说话声,让我们体会到静中有动的山林景色。
《早发白帝城》高入彩云的白帝城,猿声不断的两岸青山,滔滔不绝的长江水,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望庐山瀑布》一道白练飞流直下,让我们怀疑是九天银河从天而降,这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啊!
这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文,让我们再次得到了美的享受。一首好诗不但能带给人美的享受,还能引起人们的思考。本课里面的两首古诗,就既给我们描绘了景色的壮美,又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一起体会,看谁能发现并理解它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二、检查预习,呈现目标。
1出示整首诗文。
(这里读的时候要注意提示本诗题目的读法:登/鹳雀楼)。
2师:请大家想一想,学习一首古诗,我们要学习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并板书在旁边:了解作者、诵读、理解诗意、背诵、默写。
3提出合作时的要求:
今天我们就围绕着几个方面,通过小组合作来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诗。在学习中,大家要积极发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同时将重点内容记录下来,并选出一名中心发言人。最后我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有收获。
三、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学生合作交流前面总结的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并适时指导。
四、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1请一组派代表介绍作者情况。大致了解一下内容即可:王之涣字季凌,绛州人。唐朝著名诗人。但作品在《全唐诗》中只流传六首。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如《凉州词》。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常有鹳雀栖息,因此得名。
2请一组派代表谈谈对诗意的理解。只要求整体感知诗意即可,不要逐字逐句的解释。重点指导学生体会诗的深刻内涵及意境。
3指导诵读。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人边听边想象画面。读完后请学生自由谈想象的画面及感受。
(2)师:谁能带着这种感受给大家读一下前两句古诗?
再指名读前两句,指导学生读出黄河的宏大气势。借助课件里的画面和音乐,让学生体会前两句所描绘的画面的雄伟和壮丽。再请学生配乐朗诵。
师: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望,见到远处雄伟的高山,辉煌的落日,听着耳边传来的黄河的怒吼,望着脚下波涛汹涌的河水,不觉吟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播放这个画面的同时,我逐一示意了四名学生朗诵这两句诗文)。
诗人看着眼前这波澜壮阔雄伟壮丽的景色,突然感悟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又缓缓吟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示意了三名学生朗诵后两句。
(3)师: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站在鹳雀楼上,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完整的朗诵一遍这首古诗。
这里我请几名学生展示配乐朗诵,根据每人朗读时的不同特点进行评价。最后齐读一遍全诗。
4指导背诵。
请两名学生试着背诵这首古诗。
说一说怎样可以很快的'背下来?向学生渗透:理解记忆的方法和“熟读成诵”的道理。
学生自由背诵。
在班内展示背诵。
五、课外拓展练习。
2搜集王之涣的《凉州词》,试着背下来。
唐诗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篇十六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野望。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指导:一定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义。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明确:这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
明确: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
1、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这两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了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两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两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2、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发出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最大的艺术特色。
写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3、全体学生配乐齐读,并感知诗歌内容。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义,概括内容。
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颔联和颈联的画面。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烽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2、这是一首律诗,你能简要概括每一联的内容吗?
明确:首联叙事,颔联写景且蕴含感情,颈联描绘出一幅经典的画面,尾联叙事。
目标导学三:赏析诗句,把握情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再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目标导学一:译诗,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解自译全诗。
提示:我驾轻舟一叶,顺流而下,一直远渡到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峦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还是故乡的水好啊,它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
目标导学二:评说,深入赏析。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3、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
明确: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明确:诗的尾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明明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沈德潜认为“送别”二字可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正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
目标导学二:感悟全诗,质疑释难。
1、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早春。从“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浅草”看出。
2、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通过哪句诗可以看出?
明确:骑马。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
3、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做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明确: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
4、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品读末尾两句)。
明确: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相比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唐诗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篇十七
(1)诗中有画。
本诗画面清幽、宁静,色调明朗,给人一种世外桃源般的舒适惬意感,体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蕴。
(2)音韵和谐,节奏优美。
颔联中的“照”和“流”两个动词用在句末,写出了隐居之情态。如果改成“照松间”和“流石上”,不仅音节上不美,也显示不出“松间(隐)”“石上(居)”的会意。
“归”和“下”用在句中,不仅避免了和上联句式上的重复,而且避免了在音调上的不和谐。王维通过锤炼字句,使全诗达到了和谐、整齐的完美。
从军行(之四)。
写景境界阔大。
本诗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登高。
(1)情景交融。
通过首联,诗人把战乱之苦、漂泊之悲及壮志难酬的悲愤寄托在画面中,并融入颔联浩大、壮阔的景象内。景物触及诗人伤心事,融入诗人主观情思的意象中,触景而生情,情由景生,情融于景,情景交融。
(2)词句凝练,格律工整。
这首诗极显诗人用词炼字的功夫。一般诗人有所谓语言难以完全达意之憾,而杜甫则能自如驾驭语言,胸中之情自然流泻,言语之间,妙合无痕。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运用对仗(因对仗工整非常不易),而这首诗八句全都对仗,格律十分精细工整。
石头城。
这是首写景诗,但句句有情。
这首诗抓住了石头城的几个特征景物,描写了石头城的萧条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国运衰微的感慨。在诗中,诗人通过拟人手法的运用,把潮水和“旧时月”都赋予了人的感情。诗人把石头城放在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在朦胧的月夜中写,更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和荒凉。
锦瑟。
本诗语言婉转含蓄,意蕴朦胧,在典故传说的运用中使用了象征手法,使诗作更耐人寻味。
诗以埋怨锦瑟起兴,提出“思华年”的主题。颔联使用“庄生梦蝶”“望帝啼春”的典故分别喻往事如梦和感伤不已。颈联又将典故与传说糅合在一起,“沧海遗珠”“月明珠圆”“鲛人泣珠”烘托出诗人希望破灭后的凄凉、孤寂而又沉郁的心境。“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又邈远难觅,表达了诗人理想幻灭后的彷徨与悲伤。
用典故和传说构成了迷离不定的意境,象征地表现了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悲剧性的'惘然。全诗语言含蓄而晦涩,将朦胧的情思寓于朦胧的境界之中,抒发了诗人难言的隐痛。
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指导。
动静结合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方法,通过恰当的方式,把动的事物化为静物,或者把静的事物写活,以动来衬托静,造成一种奇妙的写作效果,使静物显出活力,具有生命力,使动的事物厚重,庄严,从而显示出别样的表达情致。我们在写作当中恰当地使用这种动静结合的方法,就能够改掉单调的缺陷,使生动起来。
写作时,对事物的观察不应只是关注静态时的情态,而应从细处着眼,也观察动态时的情态,把两者结合起来,突出事物的整体感,生动性。
例如:《周庄水韵》一文中写了雪中的周庄时,“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旁,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眩。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里写景,作者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首先写了静中的古镇,阳光下覆盖着斑斑积雪,显得安详、宁静、如一幅版画。接着,由静转动,通过滴水声、流水声的描写,雪中的周庄充满了灵动与生机,惹人喜爱。运用动静结合,既展示了周庄的娴静、优雅之美,又显示了周庄的生机盎然的活力之美,两者相得益彰,写出了神韵。
同样的道理。写人时也可以采用动静结合的角度来写,即人的外貌、表情、姿势等的描绘,然后结合动作、语言等动的角度来写作,这样全面突出了人物的特点。
另外,写作时,我们应大胆创新,巧妙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动静结合,把自己独特的感悟融汇其中,创造独特的效果。例如:《巴东三峡》一文中,作者写山时,“那里的山峰,高的高,矮的矮,一层一层的,就像无数匹马在奔驰。”这里,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静的群山比喻为“无数匹马在奔驰”,将山的前叠后连的动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写活了山的气势。写山峰时,“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的,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这里用拟人的手法,用“围”“咬”等动词,勾勒出群山簇拥环抱的情态,体现出群山的险峻。通过以上的事例可以看出,修辞手法是重要的一种化静为动的方式,但是,写作时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之间的神韵及神似,因为其间夹杂的更多的是作者的一种感悟,一种情感,如果显得僵硬,勉强的话,表达效果会大失其色。
当然,我们要根据的实际需要来选择,灵活地选取动静结合的手法,要有所创新,这样才能写出有个性的,用我的笔,写我的心,抒我的情。
名著印证。
请在自己所读过的作品中找出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描写的一段。
参考示例:
1、鲁迅《社戏》——“周围的群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向船尾远远跑去了。”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作者所刻画的画面中,“黄鹂”、“白鹭”是动态的——一个在鸣叫——鸣,一个在直上云天——上。而“翠柳”、“青天”是两个不动的静物,在作者的笔下,动物和静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灵动、唯美的意境。
微写作训练。
请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一段描写性文字。(100字左右)。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是一棵柳树。穿着碧绿的衣裳。站在阳光下。一阵微风吹过来,我稍微倾斜了一下身子,我的头发就随风舞动。我碧绿的衣裳飘来飘去。风停了,我停止了跳动,静静地站在那里。蝴蝶飞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瓢虫在脚下爬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那是一个星期一的下午,正是春天,百花竞相开放,争奇斗妍,草也绿得发光。天空中万里无云,太阳尽情用它那温暖的大手抚摩着人间。
唐诗是瑰宝之中的精华,名家辈出,佳作甚多。不仅内容广泛,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言简意赅,而且有许多佳句豪气冲天,激荡山河,震撼人心。每当意气消沉、筋疲力尽之时,总会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诗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名句。千载之后,读起来犹感到虎虎生风,铿锵有力;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豪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激昂的号音使听者热血沸腾。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展现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大无畏的精神境界。他们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
[运用角度]“盛唐精神”“时代强音”“唐诗与中国”“诗歌之美”等。
他出生于盛唐,是上天的眷顾还是命运的不幸呢?
蹄声杂踏,一道王令悄然而降。你明白军命如山。于是,毅然放开了双手,飞身上马西出玉门关。触摸着衣服还留有老母亲双手的余温;回想着与好友欢聚畅饮的开怀;留恋着家乡每一寸熟悉的土地,都被塞外的黄沙和你的爱国之心所覆盖淹没。
是什么让你如此坚定地离开?只是因为怕违抗王令而被凌迟吗?只是因为一时的少年气盛吗?不是的,我知道。在你的心中早已明白“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残酷。但不管是铺天盖地的黄沙还是残酷无情的杀戮,你都面不改色,因为你早已立下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大志。
一年,十年,二十年,时间匆匆地走过,但我仍能在战火硝烟中看到你的身影。战马是你的好友,兵器是你的信念,身后是你要守护的家乡。当年的雄姿英发或许已被消磨,唯一还在的是那颗忠贞报国的心,撒在战场的每一个角落。
寒月初上,你独自一人在大漠中仰望长空。你知道思乡会影响队伍的士气,你很努力地压抑着,但泪水却依旧在你的眼中翻滚,此刻我分明看见两颗在月亮下晶莹的泪珠在你脸上滑落。不是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吗?身上的伤痕怎么没有你掉过泪,而此刻的你却……随着你的泪光,我看见了天上的明月,也看到了你在明月中幻想的家人:母亲,在家门口四处张望,她那一缕缕白丝,在微风中扫过,扫过了你那似箭的归心。突然间,你用手拭去了脸上的泪水,用力一挥鞭,马儿又一次奔向了军营。动作是如此的毅然与坚定,就像当年辞别老母的时候一样没有半点迟疑。
望着你的身影在夜幕中隐去,我不禁一声长叹。男儿志在四方,而你的志在沙场。回到军营,借着微弱的烛光,你奋笔疾书,写下了千古不朽的名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终。窗外寒风凛冽。因为你们的守护,长城内不再有冬天。
感怀诗人李商隐。
王艺霖。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不知怎的,每每念及那个蚕茧诗人,我就会想起这句话。
学而优则仕。但凡读书人,终要走上这条路。于是,李商隐也无可避免地选择了这条路。但是最后他没能逃脱党派之争,且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他终究还是放不下,不能像陶公那样豁达,决然地拂袖而去,所以他只能抑郁而终。
他的父亲早逝,作为长子他不得不撑起整个家。他屈才为人抄书,靠别人接济度日。他还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小小少年,寄人篱下的生活使他变得心扉不敞、敏感忧郁。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些坎坷遭遇,才使得他从小懂得知恩图报、重情重义。
屡试不中,李商隐终于选择了放弃。别人有的是背景,而孤傲的他有的只是背影。无论何时何地,世界就是这样现实。
好不容易,迎来了他政治生涯的春天,可是为母亲守孝的三年光阴,与这绝好的机会再次擦肩而过。也许是造物弄人,他在政治上永远不能得志。我却独自庆幸,上天留下了一个作为诗人的李商隐,而不是一个作为政治家的李商隐。也许作为政治家,他可能不会被世人传颂,但作为诗人,他是中国历史上无可替代的。
我喜欢他的个性。他恃才傲物,有自己的主张,不随波逐流,坚持己见,不轻易妥协。作为儒学弟子,他敢于批判孔子儒学的缺陷,敢对一群老顽固的儒生们傲然说出“不必规规然尊孔子为师”的话。想想,就是在言论如此开放的今天,又有几个人有如此的魄力。于是,我深深地被他折服。他的风度,忧郁得可以融化悲伤;他的气势,坚决得可以打碎一切世俗的偏见。
这只是他为我所深深崇拜又惋惜的一面,而使我深深迷恋又欣赏的另一面,是他那绮丽的情思。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也唯有那个颇受争议的人,才写得出这样颇受争议的诗。锦瑟是哪个美丽女子的芳踪遗迹?那段遗失于青纱帐红帷幔后的历史,遥远得隔了好多个世纪,而今读着这诗句却感觉近得伸手可触。每读至此,我都会心微笑,又忍不住悲凉。想必在那个夜色浓郁的月夜,提笔写下这句诗的李商隐也和我一样吧,都有几分悲凉忍不住溢出心扉。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有人批评他用典太多,诗意晦涩。我只觉得这种批评有些可笑,也许是因为我对他的偏爱吧。我沉溺于他那个绮丽迷离的世界,沉迷于那样一个剔透空灵的他。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珠有泪,玉生烟。他梦幻般的遐思,如清香逸于书卷间。那种清冽的悲伤,满满地流淌在每一个字的每一笔之间,他的爱翻涌着,触起了人心中那遥远的清愁。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好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忘不了过去,是他的致命痛处。因为忘不了过去,忘不了故人,所以忘不了感情,忘不了那些彻骨的悲伤。就这样,追忆画不上休止符,只能无休无止地蔓延下去,一点一点地侵蚀着他为情所伤的心。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穷年只剩他一个人形单影只,凄凄凉凉。人生起起落落,到头来原来都是过眼浮云,自怨晚觉。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原来地球缺了谁都还是接着转,是谁在乎我,是谁挂念我,是谁在风凉夜惦记我。人世不因谁而改变,黄叶自飘零,歌舞自轻曼,寒屋人自寒。
就这样作茧自缚,就这样解不开、放不下,就这样的执著、固执、坚持自己的坚持,就这样漠然、满腔才情、一身傲气。我痴醉于这样的李商隐、这样的蚕茧诗人、这样千年不悔的眷念。
唐诗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篇十八
教学反思是教师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思考、探索和解决寻找解决方案。反思总是指向教师自我的,教师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研究的主体。教师反思的过程,是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努力提升课堂的有效教学。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思想付诸于实践后,再不断地进行反思调整。只有通过反思,才会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加完善,更加合理;只有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水平,进而对教学现象和问题形成独立的有创造性的见解;只有通过反思,才能不断地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掌控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目的性。
在备课时,光靠经验或一本教材、教参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深入钻研、领会教材,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驾驭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把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许多教育者都有这样的感受,科学的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效果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学科特点,努力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把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知识渊源于现实生活。这样独特的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通过学习《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弥补了我十七年教学生涯中的许多不足。我知道了在教学中,只要在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教学体系上以全新的思路进行改革,进行创新设计,那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不是一句空话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在基于实践的教学研究中经验的不断积累,新的教学思想也必然在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逐步确立。从有经验的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一个条件是教师对教学不断地进行研究与反思。设计教案的过程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最好经历。
唐诗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篇十九
《烟台的海》是一篇写景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独特景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为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而努力的美好感情。本文的语言很美,写法上也着鲜明的特色:(一)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文章写“景”也写“人”,“景”与“人”交相晖映。“总——分——总”的结构,又突出了文章的重点。(二)语言凝练,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
我设计的是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主要通过语言文字来感悟烟台的海四季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点。于是这堂课我设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欣赏烟台四季的海的独特景观。2、了解烟台人多彩的生活。3、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一)品词析句教学烟台冬日的海时我主要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从作者是如何来描写的角度去品重点词,析重点句。并通过朗读来感悟冬日海的壮观。这样的设计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品析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语感。
(二)借图促情学生对于四季海的变化会产生疑问,在学生从文本中找答案的基础上,出示地图以及四季不同海景的图片,帮助学生对课文语言理解得更为透彻。
(三)朗读感悟美文欣赏,一是从作者的语言文字中去赏,另外要从朗读中去赏,所以教学时我设计了多种朗读,以情感朗读来体现语言文字的美妙,从而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唐诗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篇二十
1、背诵两首诗。
2、找同学背诵王勃、陈子昂的代表性诗歌。
1.朗读指导。
先由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在读时用心揣摩诗人在诗中所寄托的情感。
2.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碎叶,李白便出生于那里。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因以自号青莲居士。李白与杜甫齐名(比杜甫稍长),世称“李杜”。他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他的诗歌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善于向乐府学习,形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他的诗歌具有豪迈奔放、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等特点,对后代诗歌的影响很大。
3.诗的前两句通过写景、叙事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解析:诗人选取两种富有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杨花,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怨的气氛。
解析:在这首诗里,明月成了传送友谊的使者,长风也成了吹度明月的凭借。这夸张奇妙而又天真烂漫的想象,使这首诗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和李白豪放天真的个性,而诗人对朋友的深挚情谊也真切地表达出来。
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是写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五溪指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龙标县当时是少数民族杂居之地,溪深涧险,“非人迹所履”,其生活条件艰苦。王昌龄从江宁启程,要沿长江逆水而上,过洞庭,入沅江,然后才能抵达偏远荒凉的龙标。诗中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内心凄楚更兼环境萧凉,更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
这首诗歌感情深挚,意境高远,胸襟开阔,给人以奋发昂扬的感觉。古时由于封建阶级思想的影响和毒害,一些文人往往为仕途的坎坷而叹息,更有为“左迁”而“黯然神伤”者。但李白却一反俗念,视仕进为其次,而将“人生贵相知”、珍视友谊放在首位,表现出飘逸豪放的情怀。
1.学生朗读诗歌。
要求:上一课时已经学习了朗读时要注意节奏、韵律、声调、重音,在读时要注意体会、运用。在读时体会两首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学设想:进一步培养诗歌朗读的能力,引导学生走入诗歌所渲染的艺术境界,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作者介绍。
韦应物(约737~约792),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天宝末年,以三卫郎侍玄宗,放浪不检,后来悔悟,折节读书。曾任洛阳京兆功曹等职。建中年间出任滁州、江州刺史,后转左司郎中,贞元初任苏州刺史。他在历任官职中都努力做一个清廉刚直的地方官,并对民间疾苦经常表示关怀。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很多,也很著名。白居易曾评论他的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3.品味赏析。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唯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鹂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4.小组讨论。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
解析: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现,开篇幽草、黄鹂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之中。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庄子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所以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5.小结。
本篇为作者任滁州刺史时所作。作者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韦应物先后做过“三卫郎”和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这种心情。
诗歌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用来抒发情感,在学习诗歌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其中蕴含的情感。但这种情感有时候不是直接抒发的,这时就要抓住作者选择的事物和他的语言、动作来用心体会。
2、课后二。
唐诗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篇二十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时间的意义,激发珍惜时间的意识,立志养成和时间赛跑、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体验,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
自制的关于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的小书签。
一、课前谈话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让大家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下面请同学们汇报一下。谁起来大声地给大家读一读你搜集的名言,并且能把自己的理解给大家说说吗?(生汇报)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相信你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今天的学习对“珍惜时间”会有更深入的感触。
师:是呀!太阳落山了,有再升起的时候;小鸟飞走了,有再回来的时候;小树枯萎了,有再绿的时候;花儿凋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然而时间过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有人面对时间一片茫然,而有人却要和时间赛跑!两种态度,结果会一样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和时间赛跑》。(板书课题:和时间赛跑)
二、领悟文章
1、带着问题,快速的读一遍课文,之后思考填空:出示思考题:
(1)通过外祖母去世这件事,“我”懂得了_________,长大后要告诉自己的孩子_________。
(2)文中的“我”是一个_________的孩子。
(3)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
2、小组讨论之后汇报。
3、结合着学生的汇报问:爸爸看到“我”为失去外祖母哀痛的样子,对“我”说了什么话?边读边画在书上。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
4、指名读爸爸的话。爸爸想让孩子明白什么?
爸爸的话朴实,深奥。“我”有什么反应呢?指名读。
5、重点理解两句关于时间的谚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体会时间的宝贵)
6、爸爸的话比这些谚语还让人震动,还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爸爸的话是什么呢?再读。
“我”不仅明白了,还非常着急、非常悲伤。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