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本好书的读后感,总有一种无法言喻的感觉在内心涌动。下面是一些精选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激发你的写作灵感。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范文(16篇)篇一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谴责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共60回,结构安排与《儒林外史》相仿,演述一人后即转入下一人,如此蝉联而下。作品以晚清官场为表现对象,集中描写封建社会崩溃时期旧官场的种种腐败、黑暗和丑恶的`情形。这里既有军机大臣、总督巡抚、提督道台,也有知县典吏、管带佐杂,他们或龌龊卑鄙或昏聩糊涂或腐败堕落,构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图。
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是我国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直面社会而取得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也是谴责小说的代表作,首开近代小说批判社会现实的风气。全书从中举捐官的下层士子赵温和佐杂小官钱典史写起,联缀串起清政府的州府长吏、省级藩台、钦差大臣以至军机、中堂等形形色色的官僚,揭露他们为升官而逢迎钻营,蒙混倾轧,可以说为近代中国腐朽丑陋的官场勾勒出了一幅历史画卷。
《官场现形记》写的多是实有人物,只是改易姓名而已,这确是不假。胡适曾在为此书做的序言中论说过这种情况:“就大体上说,我们不能不承认这部《官场现形记》里大部分的材料可以代表当日官场的实在情形。那些有名姓可考的,如华中堂之为荣禄,黑大叔之为李莲英,都是历史上的人物,不用说了。那无数无名的小官,从钱典史到黄二麻子,从那做贼的鲁总爷到那把女儿献媚上司的冒得官,也都不能说是完全虚构的人物。”胡适对《官场现形记》做过较深入的研究和考据,他的话无疑是有根据的。当然,实际上小说中的某个有名有姓的人物也未必完全是影射某一个人,而可能是包括这一个在内的几个实有人物的集合。比如小说中的华中堂,可能主要指的是荣禄,但也可能包括了其他某些官僚。小说中华中堂回答贾大少爷请教的问题时说:“多碰头,少说话,是做官的秘诀。”华中堂说的这个秘诀,荣禄可能的确说过,但据清人朱克敬《暝庵二识》载,大学士曹振镛也曾对下属说过,清人汪康年《汪穰卿笔记》又载,曾国藩每见到地方上来人到京,也总是教以“多叩头,少说话”。这种情况表明,“多碰头,少说话”实际上已成为晚清官场上通行的做官诀窍,同时也说明《官场现形记》确是如孙宝所说,“多实有其事”,又如胡适所说,“可以代表当日官场的实在情形”。
由于《官场现形记》在晚清官场上风行,写的又多是实人实事,所以关于此书的种种消息,很快传到了慈禧太后的耳朵里,于是,“慈禧太后索阅是书,按名调查,官吏有因以获咎者”。看来慈禧太后读到此书后很是生气,并把清末政令倒行、法纪废弛的责任都归罪到了官员们的腐败,胡来,不争气,她还把《官场现形记》当成了惩办官员的黑名单,按图索骥,抓人办人。当那些官员们正摇头晃脑地翻读着这本为他们描形画像的《官场现形记》时,哪里想得到,此时太后老佛爷也正翻看着这部书,盘算着怎么整治他们呢!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范文(16篇)篇二
从《官场现形记》中,人们或多或少可以得到为官之“术”,还有一些关于官场的启蒙。
峰回路转,演绎出几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事来,不谋其政,而谋其位,这是做官之前的主要奋斗目标。待谋到其位,又有百事待举,一要邀宠固位,二要防别人来谋位,三要进一步谋更高的位,哪里还有功夫谋其政?精力都用在拳打脚踢、闪转腾挪的“功夫”上了。政绩云何?官绩历历在目,那是由某官调任某官,升任某官,偶又降谪,终得恢复,一步一个脚印,身心交瘁,死而后已。
事实上,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讲究牧民。代表皇帝来放牧黎民百姓者,就是那些各级政府、各种机构的大小官员。官吏是皇帝的爪牙,官本位思想是封建统治的基础。权力和随权力而来的实际利益和与日俱增的欲望,构成旧时官员物质和精神的支柱。于是,当官,便治人;不当官,便治于人。换言之,要想不被别人像牛羊一样放牧,唯一的办法即是做官。所以,要做官,想做官,不择一切手段地往上爬,甚至踩着他人脑袋、骸骨,用别人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是一种生存竞争。追逐官职,谋取官位的时尚,成了封建社会中的人们的一种动力。
今天的官和过去不同,就是要为百姓办事。其实这个官,又好做,又不好做。说好做,首先要忘记自己是个官,不能打官腔,说官话,摆官架子。要时刻记住:你不过是个为百姓办事的办事员罢了。你没有高人一等的权利,没有只享受、不做事的权利。只要你真正为百姓做了实事,做了好事,百姓就会记着你,有点小错,只要能改,百姓也会谅解你。说不好做,你又不能忘记自己是个官,要用好你手中的权利。当官的人,手里多少有些权。掌权的人不容易。原则问题,含糊不得;小是小非,不能太认真;尤其要注意,不能抓住人家的小毛病、小辫子不放。为大事者不拘小节,造就大事业的人,是不在小事上纠缠的。人有七情六欲,当官的人,也一样。但你既然是个掌权的,就要学会控制自己。成易骄,败易馁。喜时易轻诺,轻诺必寡信,什么都答应人家,答应又不作数;怒时易拒人,该答应的也不答应,还要训斥人家。不管是成或败、喜或怒,都要冷静。遇事冷静一点,退一步想想,给自己降点温,就会少犯错误。退一步天高地阔。对上对下,都应该做到既得体又得理。对下级能做到得理,难做到得体;对上级容易做到得体,不容易做到得理。还要注意不能揽功推过,如有功归唐僧,有过归于孙猴。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范文(16篇)篇三
《官场现形记》作者李宝嘉,李宝嘉出身封建官僚家庭,少年时聪慧,曾以第一名考取秀才,后来屡试不第,失意之中,对清末社会日益不满。该书是近代最着名、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以暴露封建官僚为题材的小说。这本书主要是描述当时形形色色的封建官僚衙役。无论军机大臣,还是州县杂役,都是爱财如命的贪官污利。官场如商场,官吏如同市侩。在他们的统治之下,从朝廷到地方,一片都是乌烟瘴气。清末的社会以及官场贿赂成风的情景,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揭露。为了钱他们卖官鬻爵、贪赃枉法、残害人民、出卖国家、甚至出卖自己的灵魂。小说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封建官僚形象。上自军机大臣,下至州县杂佐,虽然职位不同,但都是一些贪污腐化、徇赃枉法、残害人民、寡廉鲜耻、屈膝媚外、出卖灵魂的无恶不作,无所不为的恶棍。他们的信条是:千里做官只为财。官场成了商场,官吏成了市侩。朝廷公开卖官鬻爵,外省大肆买卖差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他们出卖矿产,私吞赈款,克扣军饷,贩卖人口,甚至借过生日,办喜事来捞一把,达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此外,小说还揭露了清末统治集团对帝国主义妥协投降的罪行。
为了官,一些人甚至不顾亲情,抛弃了尊严,甚至把自己的儿女送给别人,只为了得到一官半职。冒得官原来是江苏泰兴县的一个长随,知道当地的羊统领贪图女色,便吃鸦片装死,逼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给了羊统领做小老婆。还有一个侯补知府叫瞿耐庵,为了巴结总督,居然让自己的年过半百的老婆拜一个小姑娘宝珠做干娘,为此他也得到了兴国州知府的职位。在瞿耐庵向马老爷请教做官法门的时候,马老爷的做官法则更是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我们做官人有七个字秘决。那七个字呢?叫做‘一紧,二慢,三罢休’。各式事情到手,先给人家一个老虎势,一来叫人家害怕,二来叫上司瞧着我们办事还认真:这便叫做‘一紧’。等到人家怕了我们,自然会生出后文无数文章。上司见我们紧在前头,决不至再疑心我们有什么;然后把这事缓了下来,好等人家来打点:这叫做‘二慢’。‘千里为官只为财’,只要这个到手;无论原告怎么来催,我们只是给他一个不理,百姓见我们不理,他们自然不来告状:这就叫做‘三罢休’。”由此可见当时当官的心理是怎么样的了,这样的官如何能统治整个国家,人民的生活何来的保证。
对国民杨威作福,对洋人则卑躬屈节,一副奴才相,这是书中的另一个腐败情景。洋人求见文制台,刚好文制台正在吃饭,巡捕不敢进去向文制台禀报,在门外徘徊着。文制台见到后便问他什么事,巡捕刚收完有客人求见便遭到了文制台的一个耳刮子,说吃饭的时候不见客。但当巡捕说这个客人是个洋人时,文制台顿时气焰矮了一大截,愣在那里半天,然后又抬手刮了巡捕一个耳刮子,说:“说洋人来了,为什么不早点禀报?”更令人气愤的是当文制台听说有洋人被打死了,居然说出了这样的话:“中国人死了一百个也不要紧;如今打死了外国人,这个处分说能担待得起。”作者通过描述文制台的的前后表情动作,充分地揭露了当时官员对外国人卑躬屈节的丑态。
《官场现形记》虽然全部只有六十多回,但却完完整整的描述了清末时期官场中形形色色的官场事,令人深醒,引以为戒。想想大清最初侵入我国赶跑占据北京的李自成,有覆灭南明小朝廷。其士气锐不可挡,其民族堪称彪悍强大。不过仅仅支撑300多年,在康乾盛世后就逐渐走向衰败。闭关自守的政策加速了它的灭亡,自外国列强入侵,与英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成为了被外国列强争夺的肥肉,主权丧失,国土割让,国家已经遍体鳞伤。自此,官场愈加腐败。
这部书描述的事情已经变成历史,但是其中的教训我们是永远不能忘记的。闭关自守只会使国家落后于世界的潮流,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进行对外开放。
中国共产党在这个问题上做得非常好,完全符合时代的要求,所以说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先进的党,是符合中国未来发展的政党。此外,腐败也是一个国家的败落了的重要原因,为官就要为民服务,为民做主。正所谓:“当官不为民做主,宁可回家中番薯”。人有七情六欲,当官的人,也一样。但你既然是个掌权的,就要学会控制自己。成易骄,败易馁。喜时易轻诺,轻诺必寡信。一个国家只有制度正确,官员清廉,才能国家兴旺,民族强大,人民富强。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范文(16篇)篇四
阅读后的感觉是指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和一首音乐,然后将这种感觉和启示写进一篇文章,称为阅读后的感觉。阅读后的感觉就是阅读笔记。它不仅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言之,就是看完这本书后的感觉。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官场现形记》真是一部好作品,它把中国官场那点事赤裸裸的展现给了读者,可正因为它是历史,死人,古皇帝的天下,任后人评说,作者怎么抨击,怎么消遣都没关系。如果想写活人这点事,想赤裸裸,可能还得等成历史那天,读者才有希望见着。
中国现如今的官场,难道真比清朝或者更早的朝代要进化吗?
唉,百姓也只能发发牢骚而已,中央政府又能怎样呢?这样的怪圈,也许只有等人类社会进化到“不为财死”的那一天,才会消失吧。
常言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我记得,这则结论是爸爸一本正经告诉我的,他还顺便添油加醋地讲了些因果报应类的案例故事。胆小怕事的我自然诚惶诚恐,不但把这则谎言工工整整地写到了小本本上,心中还暗自高尚:我一定要做个为民做主的好官啊!
事实是,不贪真的会死!这是个非常奇怪的黑洞,很多时候它甚至和人性善恶与否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贪官固然可憎,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好爸爸、好丈夫、好儿子或者好情人,而后者的角色正是当下社会对男性所期望和鼓励的。所以,如果一位官员恰巧兼具了这两种角色(贪和好),我们就很难武断地做出结论说,官员的贪污完全由于生活作风的腐化。倒毋宁说,他的之所以贪污更多的来自于生活作风之外的其他因素。
《官场现形记》给出的解释之一是,钱都用来捐官了,上任之后不就穷得叮当响了吗?再不趁时间捞上一把,这日子可怎么过啊?还想着升官发财?哈,那是要花钱的!《现形记》第十一回中有这么一出:"王道台叹一口气道:你们这些人哪里知道!这些穷候补的,捱上几十年,一个红点子没有见,家里当光吃光。我们做上司的,再不去理他,他们简直只好死,还有第二条活路吗?"所以两个简单的结论:一、官员的辛酸,那也是一把一把的;二、贪污有理。但毕竟,一、试问,世上哪人不辛酸?二、兄弟,你正贪的,那可是哥们我的辛酸钱啊!所以贪官之可憎可杀又是理所当然了。
看完了《官场现形记》,李宝嘉著,张友鹤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6月第1版,1978年4月西安第1次印刷。这本书大多是繁体字,也有不少简化字,正是建政初期繁简过渡时候的面貌。质量很不错,纸张印刷都是上乘,虽说耽搁了21年才出版,发行了能够出落得这样的一个模样,再比较这本书的各方面素质,也是天理昭然。张友鹤的校已很下功夫,通篇我就查处了两个错字,也是形近,字儿小,难免是误植;注得精到!虽然都是规规矩矩的注解,但这是有选择的注,不是滥注,堪为唱和,让人看了知话里有话又不留痕迹心照不宣。张友鹤在此书后面还编了一个《清代的官制》,对不了解清朝官制的我来说真是大大的补了一堂课,来龙去脉,言简意赅,答疑解惑,茅塞顿开,同时也越发感到近几年的古装戏实在没文化不考究。而且这张友鹤的《清代的官制》还有另外一种好处,基本上可以作为《官场现形记》的概要或者节略,即便没什么耐心去看这1000多页的小说,看了这《清代的官制》也就够提纲挈领,大可发挥的了。此书开篇是“出版说明”,而本来可以作为“序”的一段话,却被编到了最后作为“后记”。本来“序”是点睛之笔,此乃清代说部的惯例,如此给放到了后面,不知何意。但我认为如果起初不看附录里的《清代的官制》和《后记》这两篇儿张友鹤的文章的话,这本书未必能够一次看懂,不过就是笑笑过去了的。
这部小说体例上已经不拘泥于老话本那样非要有镇场诗,给说书的人一个摔醒子的机会,仅是个“且听下回分解”,这点已有近现代的小说的意思了。而且通篇看也还有“连载”的痕迹,前面几回的语言多少有些急躁,话赶话,虽说此时李宝嘉已经是小说的老手了,初入一个题材,难免要笼络听众,紧张是难免的,到第十回时候吧,差不多就说得入港了,舒畅多了,什么俏皮话京片子也就十分乐意往外甩,越到后面说得越带劲儿,言语间也就越不给那些官场人士们留面子,那群猪狗淋漓尽致,现在看着也是大快人心的。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范文(16篇)篇五
今天,我读了一本被列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首的——《官场现形记》。
这部小说的作者是李宝嘉。李宝嘉,字伯元,1867年出生于江苏武进一个书香门弟之家。1896年只身来到上海,他深感当时官场的黑暗腐败,由此创作了《官场现形记》。作者原计划写120篇,但在写完60回之后,李宝嘉就与世长辞,年仅39岁。
这部小说集中的揭露了封建社会崩溃时期统治机构内部的腐朽情况。为读者展示了一幅清末官场_的“群丑图”。
《官场现形记》一书中,没有一个主要人物,但情节却是一环扣一环。开始在一个小村庄里,一位老夫子造就了几个人材,个个都成了秀才,当了官。在清朝末期,人们开始卖官,官场黑暗腐败,军机大臣不务正业,内务府在官员假公济私,每天都沉迷在花天酒地的日子里,县令贪赃仆人亦如此,官场之中,头戴红缨帽的一品二品三品的官员,明里暗里,查封下等官员的家,剥削人民,多收苛捐杂税,县令不管街头的地痞欺负百姓。外国势力的不断侵入,干扰官府与群众之间,官府的黑暗无处不在,太监在皇上眼皮低下偷东西,劣绅向洋人买出中国独有的矿产。官场之事,考举之事,都要用金银打通层层关系,不然就会被罢免还乡。在官场上还会有性命之忧。总之,在官场上的黑暗,已经蔓延至大江南北,无人可以打破腐败的官场,长期积存的腐败之风一其发出,一国虽有其主,但其主而不能作主,后者垂帘听政,政权在手,但不加于治理一时腐败,酿成千年大错。在垂死挣扎时期的清王朝,这无疑是一次又一次的重大打击。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范文(16篇)篇六
常言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我记得,这则结论是爸爸一本正经告诉我的,他还顺便添油加醋地讲了些因果报应类的案例故事。胆小怕事的我自然诚惶诚恐,不但把这则谎言工工整整地写到了小本本上,心中还暗自高尚:我一定要做个为民做主的好官啊!
事实是,不贪真的会死!这是个非常奇怪的黑洞,很多时候它甚至和人性善恶与否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贪污的官固然可憎,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好爸爸、好丈夫、好儿子或者好情人,而后者的角色正是当下社会对男性所期望和鼓励的。所以,如果一位官员恰巧兼具了这两种角色(贪和好),我们就很难武断地做出结论说,官员的贪污完全由于生活作风的腐化。倒毋宁说,他的之所以贪污更多的来自于生活作风之外的其他因素。
《官场现形记》给出的解释之一是,钱都用来捐官了,上任之后不就穷得叮当响了吗?再不趁时间捞上一把,这日子可怎么过啊?还想着升官发财?哈,那是要花钱的!《现形记》第十一回中有这么一出:"王道台叹一口气道:你们这些人哪里知道!这些穷候补的,捱上几十年,一个红点子没有见,家里当光吃光。我们做上司的,再不去理他,他们简直只好死,还有第二条活路吗?"所以两个简单的结论:一、官员的辛酸,那也是一把一把的;二、贪污有理。但毕竟,一、试问,世上哪人不辛酸?二、兄弟,你正贪的,那可是哥们我的辛酸钱啊!所以贪污的官之可憎可杀又是理所当然了。
听众读后感。
魔镜读后感。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范文(16篇)篇七
峰回路转,演绎出几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事来,不谋其政,而谋其位,这是做官之前的主要奋斗目标。待谋到其位,又有百事待举,一要邀宠固位,二要防别人来谋位,三要进一步谋更高的位,哪里还有功夫谋其政?精力都用在拳打脚踢、闪转腾挪的“功夫”上了。政绩云何?官绩历历在目,那是由某官调任某官,升任某官,偶又降谪,终得恢复,一步一个脚印,身心交瘁,死而后已。
作品还揭露了统治阶级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的丑态和丧权辱国的劣迹。外国人打死中国小孩子,当地官员迫于群众压力,将凶手判处监禁五年。而清政府的衙门,却按照“同外国人打交道”“只有顺着他办”的逻辑,竟依照外国公使的要求,将巡抚撤换,并由他们指定的人接任巡抚。徐大军机糊里糊涂地在出卖安徽省矿产的契约上签字,将国家主权拱手献给洋人。这些描写充分地揭示出朝廷大小官吏惧怕外国人的无耻嘴脸。
事实上,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讲究牧民。代表皇帝来放牧黎民百姓者,就是那些各级政府、各种机构的大小官员。官吏是皇帝的爪牙,官本位思想是封建统治的基础。权力和随权力而来的实际利益和与日俱增的欲望,构成旧时官员物质和精神的支柱。于是,当官,便治人;不当官,便治于人。换言之,要想不被别人像牛羊一样放牧,唯一的办法即是做官。
要做官,想做官,不择一切手段地往上爬,甚至踩着他人脑袋、骸骨,用别人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是一种生存竞争。追逐官职,谋取官位的时尚,成了封建社会中的人们的一种动力。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范文(16篇)篇八
《官场现形记》分上下两册,先是从赵温中举写起,写了官场中形形色色的官场事。既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住,又发人深醒,引以为戒。
读罢掩卷,不觉身心疲惫。想想大清最初侵入我国赶跑占据北京的李自成,有覆灭南明小朝廷。其士气锐不可挡,其民族堪称彪悍强大。不过仅仅支撑300多年,在康乾盛世后就逐渐走向衰败。闭关自守的政策加速了它的灭亡,自外国列强入侵,与英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成为了被外国列强争夺的肥肉,主权丧失,国土割让,国家已经遍体鳞伤。自此,官场愈加腐-败。
这时,国家国库空虚,为了赈灾,为了治理黄河,为了一些具体的国事,中央财政竟然拿不出钱来,于是乎,民间捐钱成为实效的方法,捐钱买官的行为随之盛行。捐官后,贪污公-款弥补之前捐官时的窟窿成为必然。上行下效,清朝大多数大大小小的官吏,在为国家做事时顺手“牵”一些国家的钱财也就不足为怪。捐官后,不见得能马上上任,看皇上,更多是军机大臣,甚至是一省巡抚的作用。因此,多数捐官后,都还得拿大量银子去“孝敬”上级,这样才在上级那里挂上号,才有可能在以后得到提拔重用。至于有不少人捐官后,再也没有银子在拉关系以至于一辈子都不能做官,仅仅是徒有虚名,书上说是“候补”。
清朝的官吏,大多存在自我心理。得过且过,整日价混日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最好和洋人不要发生冲突,这是多数清朝官吏的真是内心写照。欺内怕外,欺下瞒上。
悲哉!一部《官场现形记》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清朝后期官吏的种种官场丑闻,让人叹为观止。有此陋习,有此污吏,清朝焉能不毁。
这部小说,应该引起当今政坛重视,整治贪污,惩处腐-败,是国家中兴之大举。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范文(16篇)篇九
我刚才似乎做梦,梦见走到一座深山里面。这山上豺、狼、虎、豹,样样都有,见了人,恨不得一口就吞下去的样子。我幸亏躲在那树林子里,没有被这班恶兽看见,得以无事……我在林子里,那些东西瞧不见我,我却瞧见他们,看的碧波爽清的。原来这山上并不光是豺、狼、虎、豹,连着猫、狗、老鼠、猴子、黄鼠狼,统通都有,至于猪、羊、牛,更不计其数了。老鼠会钻,满山里打洞:钻得进的'地方,他要钻;倘若碰见石头,钻不进的地方,他也是乱钻。狗是见了人就咬,然而又怕老虎吃他,见了老虎就摆头摇尾巴的样子,又实在可怜。最坏不过的是猫,跳上跳下,见虎、豹,他就跳在树上虎、豹走远了,他又下来了。猴子是见样学样。黄鼠狼是顾前不顾后的,后头追得紧,他就一连放上几个臭屁跑了。此外还有狐狸,装做怪俊的女人,在山上走来走去,叫人看了,真正爱死人。猪、羊顶是无用之物。牛虽来得大,也不过摆样子看罢了。我在树林子里看了半天,我心上想:‘我如今同这一班畜生在一块,终究不是个事。’又想跳出树林子去。无奈遍山遍地,都是这班畜生的世界,又实在跳不出去。想来想去,只好定了心,闭着眼睛,另外生主意。正在这个档口,不提防大吼一声,顿时天崩地裂一般。这时候我早已吓昏了,并不晓得我这个人是生是死。恍恍惚惚的,一睁眼忽然又换了一个世界,不但先前那一班畜生一个不见,并且连我刚才所受的惊吓也忘记了。
很多故事,只是换个地点仍旧在发生;很多滑稽,只是换了个人仍旧在上演;很多风景,只是换了人间,人非物还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泥浆。只是看这些是主流还是细枝,是大道之行还是旁门左道罢了。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范文(16篇)篇十
无论何时,百姓也只能发发牢骚而已,中央政府又能怎样呢?这样的现象,也许只有等人类社会进化到“不为财死”的那一天才会消失吧。说到底,这一切都是因为金钱,都是金钱蒙蔽了人们的双眼,都是金钱驱使人们做一些违背原则的事情,人们常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不错,事实就是如此,当今社会已可谓是金钱社会,虽然说没有金钱是不行的,但如果人人都沦为金钱的奴隶更是一种可怕的现象。官场是社会发展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所以国家想要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队伍。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范文(16篇)篇十一
《官场现形记》把中国官场那点事赤裸裸的展现给了读者,中国现如今的官场,难道真比清朝或者更早的朝代要进化吗?现如今的官场只不过是用钱买官,做官受贿更进化了;官官相护,瞒上欺下更进化了;利用职权,发国家财,发百姓财,发企业财更进化了……。
特别是地方官府,小至村官,就吃低保一项便可养肥他一个家族;一个副乡长光修路一项可成有名车族;一个镇副书记光城镇规划一项可成大城市有房族;一个教委,一个县委……。
无论何时,百姓也只能发发牢骚而已,中央政府又能怎样呢?这样的现象,也许只有等人类社会进化到“不为财死”的那一天才会消失吧。说到底,这一切都是因为金钱,都是金钱蒙蔽了人们的双眼,都是金钱驱使人们做一些违背原则的事情,人们常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不错,事实就是如此,当今社会已可谓是金钱社会,虽然说没有金钱是不行的,但如果人人都沦为金钱的奴隶更是一种可怕的现象。官场是社会发展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所以国家想要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队伍。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范文(16篇)篇十二
《官场现形记》出自我国清末小说家李宝嘉之手,被鲁迅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首。
这部长篇小说反映了晚清统治的黑暗和腐朽,揭露了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更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朝廷上下的痛恶和嘲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在《官场现形记》中,有很多故事让我读后感到愤慨,特别是“制台见洋人”一节。
这一节写的这个文制台是两江总督,却欺软怕硬,老奸巨猾。
洋人在中国的地盘上做了亏理的事,淮安知府向他禀告,他却推三阻四,对洋人百般维护;最后在两个中国留洋学生的据理力争之下,洋人理屈词穷,答应赔款平息风波。
而这文制台仍心有余悸,唯恐洋人记恨报复,嘱咐淮安知府好好安抚洋人,万不可再生出什么事端来。
读到这里我既对制台的言行无比气愤,也为清朝廷有这样的对下属骄横跋扈,对洋人百般维护,吃里爬外的'官员深感耻辱;却特别敬佩那两个仗义执言中国留学生。
事实上,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讲究牧民。
代表皇帝来放牧黎民百姓者,就是那些各级政府、各种机构的大小官员。
官吏是皇帝的爪牙,官本位思想是封建统治的基础。
权力和随权力而来的实际利益和与日俱增的欲望,构成旧时官员物质和精神的支柱。
于是,当官,便治人;不当官,便治于人。
换言之,要想不被别人像牛羊一样放牧,唯一的办法即是做官。
所以,要做官,想做官,不择一切手段地往上爬,甚至踩着他人脑袋、骸骨,用别人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是一种生存竞争。
追逐官职,谋取官位的时尚,成了封建社会中的人们的一种动力。
从《官场现形记》我又联想到了现实,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类似这样的官,这样的人,比如河北第一贪李真,又比如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书记等等。
《官场现形记》分上下两册,先是从赵温中举写起,写了官场中形形色色的官场事。
既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住,又发人深醒,引以为戒。
读罢掩卷,不觉身心疲惫。
想想大清最初侵入我国赶跑占据北京的李自成,有覆灭南明小朝廷。
其士气锐不可挡,其民族堪称彪悍强大。
不过仅仅支撑300多年,在康乾盛世后就逐渐走向衰败。
闭关自守的政策加速了它的灭亡,自外国列强入侵,与英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成为了被外国列强争夺的肥肉,主权丧失,国土割让,国家已经遍体鳞伤。
自此,官场愈加腐-。
这时,国家国库空虚,为了赈灾,为了治理黄河,为了一些具体的国事,中央财政竟然拿不出钱来,于是乎,民间捐钱成为实效的方法,捐钱买官的行为随之盛行。
捐官后,贪公款弥补之前捐官时的窟窿成为必然。
上行下效,清朝大多数大大小小的官吏,在为国家做事时顺手“牵”一些国家的钱财也就不足为怪。
捐官后,不见得能马上上任,能不能去做官那的看皇上,更多是军机大臣,甚至是一省巡抚的作用。
因此,多数捐官后,都还得拿大量银子去“孝敬”上级,这样才在上级那里挂上号,才有可能在以后得到提拔重用。
至于有不少人捐官后,再也没有银子在拉关系以至于一辈子都不能做官,仅仅是徒有虚名,书上说是“候补”。
清朝的官吏,大多存在自我心理。
得过且过,整日价混日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最好和洋人不要发生冲突,这是多数清朝官吏的真是内心写照。
欺内怕外,欺下瞒上。
悲哉!一部《官场现形记》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清朝后期官吏的种种官场丑闻,让人叹为观止。
有此陋习,有此污吏,清朝焉能不毁。
这部小说,应该引起当今政坛重视,整治贪,惩处腐-,是国家中兴之大举。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范文(16篇)篇十三
《官场现形记》这部长篇小说反映了晚清统治的黑暗和腐朽,揭露了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那读者又是如何看待这本书的呢?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官场现形记读后感,一起来看看。
放假之前,牛牛说要和我交流有关《官场现形记》的读后感,可是我在学校的图书馆实在是看不进去,那里的人真的是相当多,我看到头疼也没看完,也就更谈不上什么读后感,觉得挺不好意思的。但是读书以后还是有机会的,现在就借用一下别人的读后感,以后再补上吧。(牛牛别生气啊!)。
这部小说,集中地暴露了封建社会崩溃时期统治机构内部的腐朽情况。鲁迅先生说,“凡所叙述,皆迎合、钻营、朦混、罗掘、倾轧等故事,兼及士人之热心于作吏,及官吏闺中之隐情,头绪既繁,脚色复夥,其记事遂率与一人俱起,亦即与其人俱讫,若断若续,与《儒林外史》略同”。书中出现的那些官僚,昏聩糊涂,卑鄙龌龊,达到极点;他们压迫人民,剥削人民,严酷暴虐,也达到极点。但是作者并没对现实生活进行深入的艺术概括,写作态度上也有迎合时势、哗众取宠的成分。鲁迅先生也指出:“必臆说颇多,难云实录,无自序所谓‘含蓄蕴醇’之实,殊不足望文木老人后尘。况所搜罗,又仅‘话柄’联缀此等,以成类书;官场会俩,本小异大同,汇为长编,即千篇一律。特缘时世要求,得此为快,故《官场现形记》乃骤享大名;而袭用‘现形’名目,描写他事,如商界学界女界亦接踵也。”
晚清时期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是最有代表性的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小说以晚清官场为表现对象,集中描写封建社会崩溃时期旧官场的种种腐败、黑暗和丑恶的情形。这里既有军机大臣、总督巡抚、提督道台,也有知县典吏、管带佐杂,他们或龌龊卑鄙或昏聩糊涂或腐败堕落,构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图。
小说所写大多是当时社会上的实际人物,只是改名换姓而已。胡适曾在为此书做的序言中论说过这种情况:“就大体上说,我们不能不承认这部《官场现形记》里大部分的材料可以代表当日官场的实在情形。那些有名姓可考的,如华中堂之为荣禄,黑大叔之为李莲英,都是历史上的人物,不用说了。那无数无名的小官,从钱典史到黄二麻子,从那做贼的鲁总爷到那把女儿献媚上司的冒得官,也都不能说是完全虚构的人物。”当然,实际上小说中的某个有名有姓的人物也未必完全是影射某一个人,可能是包括这一个在内的几个实有人物的集合。
作品还揭露了统治阶级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的丑态和丧权辱国的劣迹。外国人打死中国小孩子,当地官员迫于群众压力,将凶手判处监禁五年。而清政府的衙门,却按照“同外国人打交道”“只有顺着他办”的逻辑,竟依照外国公使的要求,将巡抚撤换,并由他们指定的人接任巡抚。徐大军机糊里糊涂地在出卖安徽省矿产的契约上签字,将国家主权拱手献给洋人。这些描写充分地揭示出朝廷大小官吏惧怕外国人的无耻嘴脸。
《官场现形记》出自我国清末小说家李宝嘉之手,被鲁迅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首。
在《官场现形记》中,有很多故事让我读后感到愤慨,特别是“制台见洋人”一节。
这一节写的这个文制台是两江总督,却欺软怕硬,老奸巨猾。洋人在中国的地盘上做了亏理的事,淮安知府向他禀告,他却推三阻四,对洋人百般维护;最后在两个中国留洋学生的据理力争之下,洋人理屈词穷,答应赔款平息风波。而这文制台仍心有余悸,唯恐洋人记恨报复,嘱咐淮安知府好好安抚洋人,万不可再生出什么事端来。读到这里我既对制台的言行无比气愤,也为清朝廷有这样的对下属骄横跋扈,对洋人百般维护,吃里爬外的官员深感耻辱;却特别敬佩那两个仗义执言中国留学生。
从《官场现形记》我又联想到了现实,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类似这样的官,这样的人,比如河北第一贪李真,又比如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等等。
他们媚上欺下,粗俗卑劣,蛮横霸道,寡廉鲜耻;官气十足,人气全无。整天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形同走肉腐尸。正像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中所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在此,我想奉劝那些还没有现出原形的“怪物们”,悬崖勒马,回头是岸,洗心革面,痛改前非;每日三省吾身,扪心自问,能否无愧于天地间,不要等一切都晚了的时候再后悔。
我也非常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成为小说中留洋学生那样的人,坚持正义,主张公道,为人民争气,为祖国争光!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范文(16篇)篇十四
看完了《官场现形记》,李宝嘉著,张友鹤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6月第1版,1978年4月西安第1次印刷。这本书大多是繁体字,也有不少简化字,正是建政初期繁简过渡时候的面貌。质量很不错,纸张印刷都是上乘,虽说耽搁了21年才出版,发行了能够出落得这样的一个模样,再比较这本书的各方面素质,也是天理昭然。张友鹤的校已很下功夫,通篇我就查处了两个错字,也是形近,字儿小,难免是误植;注得精到!虽然都是规规矩矩的注解,但这是有选择的注,不是滥注,堪为唱和,让人看了知话里有话又不留痕迹心照不宣。张友鹤在此书后面还编了一个《清代的官制》,对不了解清朝官制的我来说真是大大的补了一堂课,来龙去脉,言简意赅,答疑解惑,茅塞顿开,同时也越发感到近几年的古装戏实在没文化不考究。而且这张友鹤的《清代的官制》还有另外一种好处,基本上可以作为《官场现形记》的概要或者纵览,即便没什么耐心去看这1000多页的小说,看了这《清代的官制》也就够提纲挈领,大可发挥的了。此书开篇是“出版说明”,而本来可以作为“序”的一段话,却被编到了最后作为“后记”。本来“序”是点睛之笔,此乃清代说部的惯例,如此给放到了后面,不知何意。但我认为如果起初不看附录里的《清代的官制》和《后记》这两篇儿张友鹤的文章的话,这本书未必能够一次看懂,不过就是笑笑过去了的。
现在那篇儿鲁迅推荐的清末谴责小说我算是都看完了,《老残游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官场现形记》,各有各的妙处,不过统宗的是一本儿《儒林外史》。其中文笔最好最有才情的,当推《孽海花》,结构最大胆的是这本儿《官场现形记》,散得很厉害,但又不是章法,不像《老残游记》也同样散得无边际,但过于随意了。论结构的造诣,这四篇都在《海上花列传》之下。《官场现形记》的最后一章点题相当大气,弄得我想对该书发议论也说不出更多的啥了。
据我看《官场现形记》的水平要在果戈理的《死魂灵》之上,首先是传统白话不像老果那样废话那么多,而且讽刺更灵巧尖刻,篇幅差不许多,《官场现形记》大大小小记事过百,而《死魂灵》则仅只有那么几个地主官员现眼,灵感明显不在一个档次上的。论体例,都是只写了上半部,下半部《死魂灵》虽然也出了若干,但成色显然寡淡,不足论的。李宝嘉和果戈理都是以讽刺见长,李宝嘉见好就收,不越雷池一步,知道自己写不出什么好形象正派角色来,索性不写,只托被火烧了;而果戈理则是受了但丁的荼毒,非要写出个三部曲来才罢休,实在犯不上的这么劳驾。写小说,一是扬长避短,一是量力而行,哪怕得到的是个残篇,不完足,不圆满,也要比画蛇添足的好许多了。
《官场》此书通篇都用京话,无论是说在哪儿的事儿哪儿的人,就是说发生在外国的事儿也是如此,只除了写上海的事情,对话里用了方言。我想可能是因为此小说一开始是在上海的小说杂志上发表的,其他地方方言还好敷衍过去,但唯独上海的读者是会挑剔的。那段儿写上海官场的戏,读起来就有《海上花列传》的味道了,那股辛辣也就显得绵软了许多,不过终归在上海发生的事儿不多,有两回左右,于通篇的语言风格倒没有什么显著的颠簸。
这部小说体例上已经不拘泥于老话本那样非要有镇场诗,给说书的人一个摔醒子的机会,仅是个“且听下回分解”,这点已有近现代的小说的意思了。而且通篇看也还有“连载”的痕迹,前面几回的语言多少有些急躁,话赶话,虽说此时李宝嘉已经是小说的老手了,初入一个题材,难免要笼络听众,紧张是难免的,到第十回时候吧,差不多就说得入港了,舒畅多了,什么俏皮话京片子也就十分乐意往外甩,越到后面说得越带劲儿,言语间也就越不给那些官场人士们留面子,那群猪狗淋漓尽致,现在看着也是大快人心的。
虽说现在社会发展了许多,但官场总的生态性质貌似是没什么变化的,原来是考科举,现在是考公务员,当然还有党政的路数,与“圣眷忧隆”差不多,还有官商的路数,与“捐班”“捐花样”也是手心手背的,另外还有劳动模范之途,与“孝廉”无异,国企的领导,也和“盐道”“漕道”“制造局”什么的是一个路数,无非是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花样更多了一些,官场世界更大,游戏空间更广阔了而已。那什么收纳姨太太、年敬、厘捐,现在识字的人更多些,自然玩儿更灵巧多端了,关注一下新闻天天都会看到这本儿《官场现形记》的继续。刚才大概查了一下,编写《新官场现形记》《续官场现形记》等等名目的戏也得有二三十出,还不论那些官场小说、反腐小说,看了都是可圈可点凉爽宜人的。从五代《世说新语》到唐朝《罗织经》,到元末《水浒传》,到这《官场现形记》,官场好事貌似是说也说不完的,真不知如果中国没了官或者民主了,小说家们会过怎样的生活。其实就是很简单的“磕头请安”,《官场现形记》里说一个官突然腿摔折了,家里实在着急,说是这就丢了吃饭了家伙了,没了腿,就不能磕头请安了,那以后还怎么挣钱养家糊口呢?就这么点儿事儿,却又能两千年仍然乐此不疲津津乐道,这就是中国小说的功夫了。不过看现在的官场小说能够像李宝嘉这么撕破脸皮说话的实在很少,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到现在仍是有其教科书意义的。虽说现在的世界已经没有那么多老礼儿要讲了,见领导也不必“老父台”“老宪翁”的呼唤,也不必作揖打千下跪磕头,给点儿脸的握握手,隆重点儿的鞠一躬,疏远点儿的点点头,亲热点儿的我也见过拥抱耳热的,操行虽然不同吧,但还是同样一个肏性。
有药没药可救不可救,这样的大话我说不来,我在科研界虽说时常与领导首长们过面儿,当终归更多的时间是和“非社会世界”打交道的。不过现在科研界的专家、院士们也渐渐显见的唯领导是瞻了,都怕担责任,“科学家”说来是一顶乌纱帽吧,不管是忽悠的还是机关算尽强取豪夺的,哪怕是个挂名儿的虚衔儿,也算是个功名呢。前两天我看我们单位武警部队出的宣传栏,说军人要培养“四做到”,前三个我忘了,无非是不怕死怕怕死之类,第四个是“力争荣誉”,也就是功名。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实话说我也回避不得呀,身在江湖么,也想着能自己掌控两个课题,顺顺当当的做两天自在试验,多少我还是爱科学的呢。于是这几天也不免为了官场的事儿发急,痰迷心窍,说了些领导的不干不净的话。咋办呢?看看《官场现形记》聊以自慰吧,反正那个“土馒头”我是一直没在乎过的。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范文(16篇)篇十五
看完了《官场现形记》,李宝嘉著,张友鹤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6月第1版,1978年4月西安第1次印刷。这本书大多是繁体字,也有不少简化字,正是建政初期繁简过渡时候的面貌。质量很不错,纸张印刷都是上乘,虽说耽搁了才出版,发行了能够出落得这样的一个模样,再比较这本书的各方面素质,也是天理昭然。张友鹤的校已很下功夫,通篇我就查处了两个错字,也是形近,字儿小,难免是误植;注得精到!虽然都是规规矩矩的注解,但这是有选择的注,不是滥注,堪为唱和,让人看了知话里有话又不留痕迹心照不宣。张友鹤在此书后面还编了一个《清代的官制》,对不了解清朝官制的我来说真是大大的补了一堂课,来龙去脉,言简意赅,答疑解惑,茅塞顿开,同时也越发感到近几年的古装戏实在没文化不考究。而且这张友鹤的《清代的官制》还有另外一种好处,基本上可以作为《官场现形记》的概要或者纵览,即便没什么耐心去看这1000多页的小说,看了这《清代的官制》也就够提纲挈领,大可发挥的了。此书开篇是“出版说明”,而本来可以作为“序”的一段话,却被编到了最后作为“后记”。本来“序”是点睛之笔,此乃清代说部的惯例,如此给放到了后面,不知何意。但我认为如果起初不看附录里的《清代的官制》和《后记》这两篇儿张友鹤的文章的话,这本书未必能够一次看懂,不过就是笑笑过去了的。
现在那篇儿鲁迅推荐的清末谴责小说我算是都看完了,《老残游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官场现形记》,各有各的妙处,不过统宗的是一本儿《儒林外史》。其中文笔最好最有才情的,当推《孽海花》,结构最大胆的是这本儿《官场现形记》,散得很厉害,但又不是章法,不像《老残游记》也同样散得无边际,但过于随意了。论结构的造诣,这四篇都在《海上花列传》之下。《官场现形记》的最后一章点题相当大气,弄得我想对该书发议论也说不出更多的啥了。
据我看《官场现形记》的水平要在果戈理的《死魂灵》之上,首先是传统白话不像老果那样废话那么多,而且讽刺更灵巧尖刻,篇幅差不许多,《官场现形记》大大小小记事过百,而《死魂灵》则仅只有那么几个地主官员现眼,灵感明显不在一个档次上的。论体例,都是只写了上半部,下半部《死魂灵》虽然也出了若干,但成色显然寡淡,不足论的。李宝嘉和果戈理都是以讽刺见长,李宝嘉见好就收,不越雷池一步,知道自己写不出什么好形象正派角色来,索性不写,只托被火烧了;而果戈理则是受了但丁的荼毒,非要写出个三部曲来才罢休,实在犯不上的这么劳驾。写小说,一是扬长避短,一是量力而行,哪怕得到的是个残篇,不完足,不圆满,也要比画蛇添足的好许多了。
《官场》此书通篇都用京话,无论是说在哪儿的事儿哪儿的人,就是说发生在外国的事儿也是如此,只除了写上海的事情,对话里用了方言。我想可能是因为此小说一开始是在上海的小说杂志上发表的,其他地方方言还好敷衍过去,但唯独上海的读者是会挑剔的。那段儿写上海官场的戏,读起来就有《海上花列传》的味道了,那股辛辣也就显得绵软了许多,不过终归在上海发生的事儿不多,有两回左右,于通篇的语言风格倒没有什么显著的颠簸。
这部小说体例上已经不拘泥于老话本那样非要有镇场诗,给说书的人一个摔醒子的机会,仅是个“且听下回分解”,这点已有近现代的小说的意思了。而且通篇看也还有“连载”的痕迹,前面几回的语言多少有些急躁,话赶话,虽说此时李宝嘉已经是小说的老手了,初入一个题材,难免要笼络听众,紧张是难免的,到第十回时候吧,差不多就说得入港了,舒畅多了,什么俏皮话京片子也就十分乐意往外甩,越到后面说得越带劲儿,言语间也就越不给那些官场人士们留面子,那群猪狗淋漓尽致,现在看着也是大快人心的。
虽说现在社会发展了许多,但官场总的生态性质貌似是没什么变化的,原来是考科举,现在是考公务员,当然还有党政的路数,与“圣眷忧隆”差不多,还有官商的路数,与“捐班”“捐花样”也是手心手背的,另外还有劳动模范之途,与“孝廉”无异,国企的领导,也和“盐道”“漕道”“制造局”什么的是一个路数,无非是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花样更多了一些,官场世界更大,游戏空间更广阔了而已。那什么收纳姨太太、年敬、厘捐,现在识字的人更多些,自然玩儿更灵巧多端了,关注一下新闻天天都会看到这本儿《官场现形记》的继续。刚才大概查了一下,编写《新官场现形记》《续官场现形记》等等名目的戏也得有二三十出,还不论那些官场小说、反腐小说,看了都是可圈可点凉爽宜人的。从五代《世说新语》到唐朝《罗织经》,到元末《水浒传》,到这《官场现形记》,官场好事貌似是说也说不完的,真不知如果中国没了官或者民主了,小说家们会过怎样的生活。其实就是很简单的“磕头请安”,《官场现形记》里说一个官突然腿摔折了,家里实在着急,说是这就丢了吃饭了家伙了,没了腿,就不能磕头请安了,那以后还怎么挣钱养家糊口呢?就这么点儿事儿,却又能两千年仍然乐此不疲津津乐道,这就是中国小说的功夫了。不过看现在的官场小说能够像李宝嘉这么撕破脸皮说话的实在很少,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到现在仍是有其教科书意义的。虽说现在的世界已经没有那么多老礼儿要讲了,见领导也不必“老父台”“老宪翁”的呼唤,也不必作揖打千下跪磕头,给点儿脸的握握手,隆重点儿的鞠一躬,疏远点儿的点点头,亲热点儿的我也见过拥抱耳热的,操行虽然不同吧,但还是同样一个肏性。
有药没药可救不可救,这样的大话我说不来,我在科研界虽说时常与领导首长们过面儿,当终归更多的时间是和“非社会世界”打交道的。不过现在科研界的专家、院士们也渐渐显见的唯领导是瞻了,都怕担责任,“科学家”说来是一顶乌纱帽吧,不管是忽悠的还是机关算尽强取豪夺的,哪怕是个挂名儿的虚衔儿,也算是个功名呢。前两天我看我们单位武警部队出的宣传栏,说军人要培养“四做到”,前三个我忘了,无非是不怕死怕怕死之类,第四个是“力争荣誉”,也就是功名。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实话说我也回避不得呀,身在江湖么,也想着能自己掌控两个课题,顺顺当当的做两天自在试验,多少我还是爱科学的呢。于是这几天也不免为了官场的事儿发急,痰迷心窍,说了些领导的不干不净的话。咋办呢?看看《官场现形记》聊以自慰吧,反正那个“土馒头”我是一直没在乎过的。
今天,我读了一本被列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首的——《官场现形记》。
这部小说的作者是李宝嘉。李宝嘉,字伯元,1867年出生于江苏武进一个书香门弟之家。18只身来到上海,他深感当时官场的黑暗腐败,由此创作了《官场现形记》。作者原计划写120篇,但在写完60回之后,李宝嘉就与世长辞,年仅39岁。
这部小说集中的揭露了封建社会崩溃时期统治机构内部的腐朽情况。为读者展示了一幅清末官场贪污的“群丑图”。
《官场现形记》一书中,没有一个主要人物,但情节却是一环扣一环。开始在一个小村庄里,一位老夫子造就了几个人材,个个都成了秀才,当了官。在清朝末期,人们开始卖官,官场黑暗腐败,军机大臣不务正业,内务府在官员假公济私,每天都沉迷在花天酒地的日子里,县令贪赃仆人亦如此,官场之中,头戴红缨帽的一品二品三品的官员,明里暗里,查封下等官员的家,剥削人民,多收苛捐杂税,县令不管街头的地痞欺负百姓。外国势力的不断侵入,干扰官府与群众之间,官府的黑暗无处不在,太监在皇上眼皮低下偷东西,劣绅向洋人买出中国独有的矿产。官场之事,考举之事,都要用金银打通层层关系,不然就会被罢免还乡。在官场上还会有性命之忧。总之,在官场上的黑暗,已经蔓延至大江南北,无人可以打破腐败的官场,长期积存的腐败之风一其发出,一国虽有其主,但其主而不能作主,后者垂帘听政,政权在手,但不加于治理一时腐败,酿成千年大错。在垂死挣扎时期的清王朝,这无疑是一次又一次的重大打击。
《官场现形记》一书告诉我,国家政治机构的腐败,是毁灭的根本。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范文(16篇)篇十六
峰回路转,演绎出几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事来,不谋其政,而谋其位,这是做官之前的主要奋斗目标。待谋到其位,又有百事待举,一要邀宠固位,二要防别人来谋位,三要进一步谋更高的位,哪里还有功夫谋其政?精力都用在拳打脚踢、闪转腾挪的“功夫”上了。政绩云何?官绩历历在目,那是由某官调任某官,升任某官,偶又降谪,终得恢复,一步一个脚印,身心交瘁,死而后已。
事实上,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讲究牧民。代表皇帝来放牧黎民百姓者,就是那些各级政府、各种机构的大小官员。官吏是皇帝的爪牙,官本位思想是封建统治的基础。权力和随权力而来的实际利益和与日俱增的欲望,构成旧时官员物质和精神的支柱。于是,当官,便治人;不当官,便治于人。换言之,要想不被别人像牛羊一样放牧,的办法即是做官。所以,要做官,想做官,不择一切手段地往上爬,甚至踩着他人脑袋、骸骨,用别人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是一种生存竞争。追逐官职,谋取官位的时尚,成了封建社会中的人们的一种动力。
今天的官和过去不同,就是要为百姓办事。其实这个官,又好做,又不好做。说好做,首先要忘记自己是个官,不能打官腔,说官话,摆官架子。要时刻记住:你不过是个为百姓办事的办事员罢了。你没有高人一等的权利,没有只享受、不做事的权利。只要你真正为百姓做了实事,做了好事,百姓就会记着你,有点小错,只要能改,百姓也会谅解你。说不好做,你又不能忘记自己是个官,要用好你手中的权利。当官的人,手里多少有些权。掌权的人不容易。原则问题,含糊不得;小是小非,不能太认真;尤其要注意,不能抓住人家的小毛病、小辫子不放。为大事者不拘小节,造就大事业的人,是不在小事上纠缠的。人有七情六欲,当官的人,也一样。但你既然是个掌权的,就要学会控制自己。成易骄,败易馁。喜时易轻诺,轻诺必寡信,什么都答应人家,答应又不作数;怒时易拒人,该答应的也不答应,还要训斥人家。不管是成或败、喜或怒,都要冷静。遇事冷静一点,退一步想想,给自己降点温,就会少犯错误。退一步天高地阔。对上对下,都应该做到既得体又得理。对下级能做到得理,难做到得体;对上级容易做到得体,不容易做到得理。还要注意不能揽功推过,如有功归唐僧,有过归于孙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