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书籍里所蕴含的宝贵知识和人生智慧的传递与分享,让读者能够从中获得思想的启迪和心灵的滋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这些范文涵盖了不同题材和风格的作品,从中可以学到很多写作的技巧和思路。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相信能给你带来一些灵感和启发。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专业16篇)篇一
《生活中的经济学》作者茅于轼,国内知名经济学家,曾在哈佛大学以访问身份工作一年。他从美国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入手,深入浅出地写出了美国经济如此发达的原因。他的写作风格平易近人,虽有严肃认真的经济理论说明,但又不会长篇大论,让你看得头昏脑胀,不知所云。书中写的都是日常琐事,却往往折射出惊人的`启示,能够说这是本大众化的书籍。
记得一位教授讲第一节经济学原理的时候说过:经济学与管理学最大的不同,是它们的学习方法不同。管理学主要从各种各样的案例入手,分析其中的要素和关键,从而提取管理方法的要点;而经济学需要很多的理论支持,一般说来,经济学家阐述的理论都是越简单越好。诚然,学习经济学,都要从理论学起。但是对于刚涉足这一领域的我来说,不来点具体实际的状况扩展说明理论,总是有点抓不着边的感觉。理论总要跟实际相结合嘛。抱着这样的心态,我阅读了这本书。要通读一遍并不难,难的是全部读懂。这是本需要咀嚼的书。老实说,我看了大半,真正理解透的也只有微经的大部分资料。对于宏经,可能我还没有学到有关知识,所以权当了解大概。尽管这样,我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例如“从邮政的垄断与民航的竞争谈开去”里就从美国的私人办邮政业务谈到垄断的危害和自由竞争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好处。在中国,邮政都是由国家开办的,但在美国,惜时如金的美国人不能容忍大多数邮局的排队等候,于是私人办邮政应运而生。事实说明,此举迫使美国邮政参与市场竞争,迫使它们改变策略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了社会的经济效益。这个现实说明,竞争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效益。用茅于轼的话来说:“一个竞争者比十个物价监督员的力量还要大。”如何健康地开展竞争,这是我国政府需要深思的问题。
由于篇幅有限,在那里就不一一举例了。但是这本书对于加深对经济学的理解,的确有着不错的效果。我想在以后的学习里,这本通俗而又深刻经济学读物将对我经济学知识的加深巩固将有着重要的帮忙。我同时也期望,在不久后的将来,市场上将会出现专门阐述中国经济理论和现象的类似书籍(而不是全部是美国的)相信那时中国的经济体制,将得到极大的完善。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专业16篇)篇二
读后感。
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为一个合格的商人,利益就是他的目标。以最小的成本赚取最大的利润,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商人。商人们懂得,当利润缺少上升空间,最好的办法就是降低成本。超级市场就是为了降低成本而生的。
超级市场中一切明码标价,顾客不需过多询问售货员,自然不需要太多雇员,自然而然得可以由此精简人员。又因为顾客可以自由选择,除付款可能需要排队外,几乎不会发生拥堵,对商人而言成本自然下降。因为便利又带来了更多的顾客,利润必然上升。
不只是针对超级市场,所有公司、企业甚至对我们自身而言,都应该学会如何降低成本。降低成本的方法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寻找,关注事物的一点一滴,才能在纷乱的关系中找到适合的路。所以企业公司会精简人员,物流运输讲究不浪费一丝空间,一切都以利润为中心,降低成本才是王道。
进口与出口是一对兄弟,一味的进口或出口或者抵制进口出口,对经济而言都是不利的。进出口的实质是互通有无。出口生产处于优势的产品,进口生产处于劣势的产品,是交易的目的所在。对一个国家来说,总有你没有的,总有你不会做,总有你做不好的,总有你比不上的商品,这些差距就不需通过贸易来弥补。当然,一味的进口会导致国内的商品依赖于国外,一旦由于国际经济变化国外减少出口,国内的经济就会大受影响,所以自主创新才会成为国家的目标之一,不为其他,只为经济的自主,不受制于他国。
对国内企业来说,这更有益于提高大型企业的竞争力,淘汰不合格企业,让国内经济走出去。交流,是为了发展。
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房价的问题已经变成了全民共同关注的问题,调查显示,而对频出的调控政策,尽管人们认为购房的难度加大了,但为了避免日后新的调控政策带来更大的难度,部分购房者还是打算尽快出手,而大量的需求导致房价持续居高不下。
人们对于这一话题的热议表现出,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已与每个人都密不可分。大到国家民生,小至衣食住行,可以说没有经济人们将寸步难行。看了茅于轼先生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更是由表及里,从平实的语言中发现生活中的经济奥秘。
不得不说,当初“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的都是好猫”一论调开启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是中国现代史上里程碑的一举。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把所有的商家引入竞争。在竞争中,为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商家不得不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更有竞争力。而与此同时,全社会的发展水平也在不断上升,这样的情形,是在当初凭票购买的计划经济情况下完全不可想象的。茅先生文中多次比较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特点与影响,得出市场经济更活泼,更能提高生产力的结论。这样的论调,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是十分大胆和具有前瞻性的。
市场经济发展至今,成果已赫然在目。但由于本国有些工业不够强大,而市场的流通性又使他国产品大量涌入,本国企业难以立足,于是便有人打着爱国的旗号,意欲赶走别国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殊不知,这就是愚钝的,甚至可以说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有竞争并可怕,可怕的是一退再退直至关入象牙塔。茅先生说得好:要爱国,就要让企业到世界市场上去竞争。
此书把生活中的点滴经历与市场经济的运作规范联系起来,把经济学还原为事理常规。在茅于轼先生讲的都是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语言也通俗易懂。在浅显的语言中,我明白了许多生活中的事情发生的原因。但又好像只是了解了皮毛,需要细细研读,这更是激起了我阅读经济类书籍的兴趣。
可以看出茅先生虽然身在美国,但仍然对中国的经济,中国国民生活水平有着深深的关切。对比美国与中国的不同,一面指出中国经济体制的不足,另一面也提出作者对体制改革的意见。
先生的书就像是开胃小菜,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被点化开悟了。作为当代的非专业的大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阅读有个宏观的了解。
对于经济学,可能人人都多少都了解一点,因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参与生产和消费经常用到,但更多的时候,人们总是自以为懂却不是很了解。
在十几年前的1998年,一本中国经济学家写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曾吸引众多国人争相阅读。这位经济学家就是茅于轼教授。这本《生活中的经济学》,是茅老的一部经济学随笔集。茅于轼教授在美国生活工作期间,对当地市场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同时进行了填密的经济学思考,也是透过许多现象,用浅显易懂的事理、“家常式”的随笔来讲述日常琐事中蕴涵的经济学原理和知识,让阅读者具体而微地轻松知晓了发达的美国市场经济是如何运作的。
在这本书中,诸如“喜欢搬家的美国人”、“垃圾中的边际效用”、“有关‘行’的经济学”,等等,生活中的现象或琐事,经由作者的一双慧眼,均折射出了经济学的“光芒”。比如,作者讲“美国人为什么喜欢搬家”,是悠悠静静地述说着身边发生的一件件小事,从中点拨出一个个经济学的道理—选择职业的灵活性,往往伴随着居住地点的迁移,搬家之所以方便,主要是因为有住房市场,而且住房市场也已进入资金市场。
十几年前,“住房市场”这个名词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陌生的,可是十几年匆匆过去之后的今天,国人己经完全浸淫其中了,作者在这本书中所讲的一些现象和经济学道理,放在今天的中国来观察思考,别具启迪意义。联系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华尔街金融风暴,颇有时空交错的感慨。
茅于轼在《生活中的经济学》中对美国市场的考察不仅仅涉及微观经济学层面,也有专门的篇幅介绍宏观经济学与经济体制。“美国经济为什么会衰退?”“美国的通货膨胀”,“现在如何与将来做交易”、“从交通规则到经济效益”·····一系列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均是用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的浅显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经济体制。人类或许有些许共同的是非观,例如杀人偷盗是坏事,乐善好施是好事。但是集中到某些细节上,例如在经济体制中的是非观,各个民族就有各自的特点了。书中给我深刻印象的区别就是对于“拾金不昧”的看法。作者去休斯顿开会,因天气炎热,来到一家小杂货铺买饮料,忽然见到地上有一张5美元的钞票。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作者很自然地拾起来交给掌柜的。可是掌柜的拒绝接受,他回答作者:谁拾到归谁所有。再有一次在哈佛大学的一间教室里,作者见到课桌上留有一支精致的钢笔,肯定是前一堂课的同学遗忘的。新进来坐在这个座位上的同学随手就将这支笔插进了衬衫口袋,继而他忽然想起什么,又将这支笔拿出来欣赏了一番,并用它往笔记本上做记录。其神态之自若,绝不像做了什么不应该做而需要隐瞒他人的事。而与此同时,一个售货员因为少找了顾客30元钱,而花了80元钱登报纸寻找顾客,这种在中国会受到大加赞赏的行为却受到了美国人的批评。在他们的观念中,道德的原则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顾他人的利益,如果到头来社会并未得益,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变成了损己不利人。这正是道德上也不值得称颂的事。市场经济的道德标准与传统观点,有一些细微的,然而又是极重要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是突出全社会的利益,诚实与守信能给市场经济带来整体利益。
书中的很多例子我还是无法深刻理解,所以只摘选了一个比较有趣而浅显的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美国的经济政策中确实存在一些可供借鉴参考的东西,为了更大程度地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发展我国的经济,取其精华也是很重要的。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专业16篇)篇三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生活中的经济学》讲述的是茅先生在1993年留学美国,发现美国市场经济下值得学习和研究种种经济现象,以浅显易懂的生活片段展现给读者,潜移默化的灌输经济学思想,让读者以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社会,解读社会现象。
书中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三个部分,例如超市管理、后院经济、环境保护等日常点滴,篇篇反映出令人细细品味的经济学原理。我不会具体描述本书细节,以下两点是看完之后的一些思索和感受:
1、为什么一本非原理类书籍可以流传16年之久,翻版14版而经久不衰?
——不论多深奥的理论,如果透彻地理解了它,必定可以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小事情反应大道理。
后来我渐渐明白,我们学习的是这种做学问学以致用的方法,再深奥的原理,如果透彻理解融会贯通,应用于日常现象,那才真的实现了知识的价值。在生活中,要有敏感性,遇到事情多思考,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现象,从现象中获得知识,形成知识储备运用的良性循环。
2、节约时间创造财富,社会道德促进发展
书中提到的许多现社会存在的问题,现实依然存在,例如节约时间,提高效率问题。书中讲到:有次作者看到马路上交通事故,只用了三分钟,当事人交换了驾驶执照,清理了事故现场,马路又恢复了平静。他们有很完善的保险制度,更重要的是双方寻求可以接受的.妥协办法,把是非放到次要地位。这让我不禁想起前几个月在三环上两辆汽车的刮蹭事件,为了保持事故现场,两辆车足足停了4个小时,造成三环交通大瘫痪。如果两位司机可以放下是非,协商妥协,那么节约的不仅仅是四个小时,还有这四个小时整个三环带个社会的财富。
社会道德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大,良好的社会道德与秩序,可以减少纠纷,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可以节省社会监督成本,可以促使资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更多财富。所以,“社会成员自觉程度越高,整个社会就越富裕”。
以上是读罢《生活中的经济学》感受很深的两点,尤其佩服茅先生数学、经济与哲学的综合素养,以及敏锐独特的视角。这是一个研究人员最应该具备的两个素质,以茅老为目标,学习,学习,再学习。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专业16篇)篇四
最近读了一本书——《生活中的经济学》,我感触颇深。这本书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还有经济制度三个部分讲述生活中的经济学。第一篇的微观经济学,介绍美国的事和人来说明微观经济学。
在没读过这本书之前,我就听说美国是一个喜欢搬家的民族,但是我便不了解真实的原因。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了解了,因为美国人不像中国人那样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故上难离的恋乡感情,这与他们的祖先就是从外国搬来的也有一定的关系。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工作上的变动。住房开支在美国人的总开支中大约要占四分之一,这虽然只是一个平均数。
灵活的市场安排,提供给个人广泛的选择机会,造就了一个富有弹性的有生机的经济。经济要得到发展,要使资源的使用合理化,杜绝各种可能的浪费,都必须通过个人在各种选择中作出优化抉择方能实现。市场就提供了这样的一种机会。
看了赌博在美国这节的介绍,赌博在法律和道德上都是有争议的,需要用客观的科学态度来分析。经济学证明了赌博会使效用遭到损失,即使输的钱等于赢的钱。
节约时间创造财富,节约时间是提高整个社会工作效率的核心。遵守公共秩序又是节约时间的必要条件。
看完这节垃圾中的边际效用,说明效用,特别是边际效用在经济学中的意义,论证边际效用正比于价格。富人花一元钱购得的边际效用比穷人的低,用这一规律可以解释许多经济现象。
通过对节约能源的介绍,说明了美国如何利用市场机制减少浪费。尤其可贵的是如何创造人际关系的宽松环境,这是人们生活质量及重要的一个方面。
第二篇是讲述了宏观经济学,这篇通过对美国人如何存钱,美国人一年生产多少财富,美国经济衰退及美国的通货膨胀的介绍。让我懂的许多的知识,比如,从总量平衡看,产出等于消费加储蓄。储蓄有两种目的,目的不用选择的储蓄方式也不同。储蓄如果以投资的方式进行,风险大的收利也可能更丰厚。当购买总量少于生产总量时发生经济运转的障碍,这是由于投资少于储蓄所引起。利率的波动可以调整投资和储蓄,但所起的作用很有限。物价指数只能给出一个物价水平变化的大致印象,它缺乏严格的理论支持。通货膨胀会加速货币周转,因为它使持币人受损,明显的通胀会削弱道德约束。
最后一篇时对经济体制的介绍。我认真的读了“金钱万能”的经济学意义。市场经济中的金钱万能首先是指在金钱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指用钱可以买卖人口,行贿赎罪。当人的特权地位不起作用时,将出现通过价格的竞争,最后会接近“一般均衡状态”。此时钱可以度量一切商品的真实价值,而且赚钱就是创造了财富。一国应该进口什么,出口什么,只有在均衡状态下能否赚钱才能判定。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专业16篇)篇五
经师姐推荐得知这本书——《牛奶可乐经济学》。在没有阅读之前,我就有觉得这种“经济学”将不同于课堂上老师讲的“政治经济学”抑或“微观经济学”,因为它把“牛奶可乐”与“经济学”放在一起了。然而后来事实证明我的猜想是正确的,尽管我刚读完这本书的第一章。
这本书很有意思,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有许许多多空洞的名词解释,有无数种理论的推导方法;也不想许多经济名著一样深奥难懂。它讲的是我们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与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它让我对经济学中的抽象名词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而这个深刻理解的获得过程是一个轻松快乐的领悟过程,并没有利用太多的公示和图表。当然,对于我的这一点收获,作者罗伯特·弗兰克在写这本书时就已经是早有预料到的。(本书所选的问题,不光是因为有趣,还因为它们活学活用了基础经济学里的重要原理。我希望你会觉得,通过本书学习这些原理,有意思,又轻松。再加上这些问题有趣且答案简短,能为各位读者聊天时提供不少助兴的谈资。——摘自“引子”部分)那么,作者是如何受到这一点预期效果的呢?下面,让我来跟你分享我的见解。
众所周知,在许多刚出炉的电影上映前,在网上或电视上总能看到一两个电影的精彩片段,其作用无非是制造一种悬念,让观众产生对影片的兴趣,进而去购买电影票。同样,作者巧妙地在进入书本的正文之前用“引子”这一部分将书本的内容巧妙地“预告”了一番,激起了我对本书的极大兴趣。说其巧妙,是因为作者运用故事叙说的方法来将读者带进他的世界中,所有他提出的问题(如“为什么高速路边取款机的`小键盘上有点字盲文呢?”、“为什么新娘通常花数千美元买一套她们永不再穿的婚纱,可新郎却往往租用便宜的礼服,哪怕以后有很多场合都可能会用得上它?”)都很有趣,在表面看来跟经济学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他所作的回答却处处体现了经济学的影子。
在“引子”中,作者用几个事例提供的数据证明了社会的一种普遍问题:许多上过经济学课程的同学们似乎连基本的经济学原理都弄不懂。然后作者结合心理学原理(叙述性学习观点),用较大篇幅阐述了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以叙述的方式阐释经济学原理可以使学生轻松掌握经济学原理。作者正是抓住了“人类大多数脑袋吸收信息都会存在一种较为轻松的方式”这个特点。运用故事性的叙述语气方法来写这本书,所以这本书很受经济学入门者喜欢。
作者在书中曾写道“在看此书时要带着挑刺的眼光去看”,他知道读者并不可能都同意他的论述观点,毕竟“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他聪明地用变相的激将法来引起这部分读者对书本的兴趣,让他们通过阅读此书来思考作者的思想是否正确,同时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当然,读一本书除了要看到作者的用意之外,更重要的是自己学到了什么在没看此书之前没学到的。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使我对经济学的学习有了极大的兴趣,更让我从中学到了以下几点:
(1)不是没有好的知识学,而是没有好的洞察能力。所以,要养成观察和思考生活的习惯,生活中蕴含了很多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
(2)尽信书,不如无书。不管在阅读什么书籍,都应该学会用带着挑刺的眼光去阅读,这样才不会被书控制自己的思想。也就是在把书看进脑子里去后要学会把脑子从书中走出。
(3)“如果你不能把概念拿出教室应用它,就不算真正理解了它。可一旦你能自己用它,它就永远属于你了”,而让“核心概念成为自身应用知识的一部分,唯一的办法就是反复实践”。这两句话是我在阅读中最喜欢的两句话,我想这两句话将勉励我在大学的学习中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专业16篇)篇六
读后感。
欢迎阅读希望你喜欢。
最近读了一本书——《生活中的经济学》,我感触颇深。这本书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还有经济制度三个部分讲述生活中的经济学。第一篇的微观经济学,介绍美国的事和人来说明微观经济学。
在没读过这本书之前,我就听说美国是一个喜欢搬家的民族,但是我便不了解真实的原因。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了解了,因为美国人不像中国人那样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故上难离的恋乡感情,这与他们的祖先就是从外国搬来的也有一定的关系。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工作上的变动。住房开支在美国人的总开支中大约要占四分之一,这虽然只是一个平均数。
灵活的市场安排,提供给个人广泛的选择机会,造就了一个富有弹性的有生机的经济。经济要得到发展,要使资源的使用合理化,杜绝各种可能的浪费,都必须通过个人在各种选择中作出优化抉择方能实现。市场就提供了这样的一种机会。
看了赌博在美国这节的介绍,赌博在法律和道德上都是有争议的,需要用客观的科学态度来分析。经济学证明了赌博会使效用遭到损失,即使输的钱等于赢的钱。
节约时间创造财富,节约时间是提高整个社会工作效率的核心。遵守公共秩序又是节约时间的必要条件。
看完这节垃圾中的边际效用,说明效用,特别是边际效用在经济学中的意义,论证边际效用正比于价格。富人花一元钱购得的边际效用比穷人的低,用这一规律可以解释许多经济现象。
通过对节约能源的介绍,说明了美国如何利用市场机制减少浪费。尤其可贵的是如何创造人际关系的宽松环境,这是人们生活质量及重要的一个方面。
第二篇是讲述了宏观经济学,这篇通过对美国人如何存钱,美国人一年生产多少财富,美国经济衰退及美国的通货膨胀的介绍。让我懂的许多的知识,比如,从总量平衡看,产出等于消费加储蓄。储蓄有两种目的,目的不用选择的储蓄方式也不同。储蓄如果以投资的方式进行,风险大的收利也可能更丰厚。当购买总量少于生产总量时发生经济运转的障碍,这是由于投资少于储蓄所引起。利率的波动可以调整投资和储蓄,但所起的作用很有限。物价指数只能给出一个物价水平变化的大致印象,它缺乏严格的理论支持。通货膨胀会加速货币周转,因为它使持币人受损,明显的通胀会削弱道德约束。
最后一篇时对经济体制的介绍。我认真的读了“金钱万能”的经济学意义。市场经济中的金钱万能首先是指在金钱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指用钱可以买卖人口,行贿赎罪。当人的特权地位不起作用时,将出现通过价格的竞争,最后会接近“一般均衡状态”。此时钱可以度量一切商品的真实价值,而且赚钱就是创造了财富。一国应该进口什么,出口什么,只有在均衡状态下能否赚钱才能判定。
“经济学王国之所以生生不息,原因之一就是有趣的想法吸引了有趣的人才”。“经济学不需要借助任何花哨的技巧,其本身已经足以娱人心智,令我们乐而忘返。”
——题记。
或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讲,经济学就是遍布数学公式,一幅幅难以看懂的复杂不堪的分析图,看到生活中发生的触及到经济的火热时事都难以联想到书上的内容的一门学科。即使是对于上学期刚刚学完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的我们来讲,经济学仍是一个难以捉摸的学科。不过,《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这本书改变了我们的看法,它是一本教你如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思考生活的书,教会你如何在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选择,如何让你理智地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你更加从容快乐地驾驭自己的生活,在经营自己的生活的同时,享受生活。让你认识到经济学不仅仅是经济学家研究的深奥课题,其实“从生活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经济学家”。
我们接触这本书是源于这样一段来自于《byte》杂志的一段话:“没有人会想到,论述经济学的书可以写得如此轻松自如,读起来令人赏心悦目,弗里德曼做到了这一点。如果你对经济学感兴趣,你会发现本书既具有可读性又令人着迷。我保证你可以从中受益。”
的确,这是一本很棒的书。
它通俗易懂。书中对经济学的各方面的知识进行了阐述,作者巧妙地避开了深奥难懂的专业的经济学用语,这让经济学初学者更容易理解。同时,他能站在读者的角度,以一种睿智而有趣的视角察看日常生活,通过多个贴近我们生活中的例子并予以具体的分析,将经济学常识娓娓道来,将专业的知识简单化的同时,更从生活的角度来渗透出经济学,更加能激发出读者对经济学的兴趣。
将复杂多样的生活例子中背后的本质揭示开来,证明了他所说的那一句:“经济学不需要借助于任何花哨的技巧,其本身足以娱人心智,令我们乐而忘返。”那些埋藏在处理生活小事背后的睿智,是如此的令人钦佩,不仅会勾起人们对经济的兴趣,是学习经济类学科同学的入学必修课。
例如第20章:《理性犯罪和蓄意事故:法律经济学和违法经济学》,作者先以自己晚上牵着一条狗外出散步为开头,借朋友的一句:这样很危险!引出了作者个人对犯罪经济学的看法,紧接着,作者以一个老太太晚上外出散步为例子,从而进一步分析,最后得到结论:“劫犯与老太太之间的对抗往往以抢劫犯的胜利而告终。但是由于获得胜利当然成本太高,抢劫犯宁愿放弃抢劫老太太的打算。在其他类似的情况中,可能的受害者面对的问题不是如何打败侵犯者,而是如何使侵犯者感到无利可图而放弃实施侵犯的企图。”这就能让你从例子中学会如何对付侵犯者。
作者能对生活细微观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事例,分析事例,这一切的一手资料,更加体现出这本书的价值所在。更从另一方面提醒读者,要学会观察生活,生活中其实处处存在着经济学。
还有,这本书内容丰富。从生产、战争、爱情、婚姻、善与恶等等多方面的来阐述生活中的经济学。弗里德曼从抢劫犯的抢劫对象的选择到出口收税,夫妻间的一夫一妻制等中推导出令人信服的经济学解释。
理论紧扣实际,这又是这本书的一大特点。阅读该书,你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明白许多经济学原理,而通过其他方式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比如,作者在第三章讲述了史密斯太太购物的例子,通过这个例子,读者很轻松地就可弄清预算线、无差异曲线、商品组合、边际价值递减、消费者偏好等概念的基本含义。这比一大串的定义来得更实际。
虽然这本书通俗易懂,但并不代表你读一遍就能清晰明了地将其精华完全吸收,这毕竟是一本经济类的读物。要想把它读透,先得静下心来,多读几遍。你会发现:那层潜藏的文字底下的生活理性,是多么的值得你去探讨!
生活中其实处处埋藏着经济学,学习经济学的确有很大的意义,让我们伴随着弗里德曼,共同开启经济学的大门吧!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专业16篇)篇七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了这么多年的经济学,自己的水平也就停留在经济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分析上。对于这门来自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的真正内涵,我似乎还是个门外汉。把理论束之高阁后,我才发现自己其实并未真正用心体会过身边的各种经济现象。
理论总要与实际相结合,脱离实际的理论好比空中楼阁,无血无肉。老师也总是教导我,对于知识要活学活用,所以那日在图书馆,看到茅于轼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我如获至宝,借来细细品味。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怎样作决策的学问。它所研究的对象,即包括政策制定者如何“经国济世”的大谋略,也包括一家一户、摊贩厂商怎样“打醋买盐”的小计划。可以说经济学近在咫尺,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经济规律。从狭义来看,是研究家庭作为消费者以及企业作为生产者如何共同形成市场价格,以及如何按照价格决定自己的行为的学科。以书中《喜欢旅游的美国人》为例,在美国,经过了一辈子努力挣得稳固经济基础的中产阶级的老人,他们的儿女在生活中并不占据什么重要地位,他们对生活的希望寄托在旅游。旅游是要花钱的。一般的家庭在根据自己的收入安排其日常生活时,首先要保证食品开支,其次是考虑购买住房和耐用消费品,最后才谈得上旅游。因此家庭收入增加时,食品以外的开支相应增加。这个规律即恩格尔定律不但适用于某一特定的家庭,也适用于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居民。即食品开支占家庭总开支中的比例,富裕的人较低,贫穷的人较高。随着美国的经济发展,人均收入不断增加,平均起来每个美国人每年中近一个月的辛勤劳动多是用于出门旅游的。
旅游的能力主要取决于经济条件和闲暇时间。参加旅游的人集中在两个年龄段,即20岁左右的和50岁以上的。就业前的青年没有职业羁绊,打零工的收入或家长的支持,可以满足他们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心。50岁以上的,大半辈子积累使他们有了充足的财力,较长工龄保证了更多的薪假。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消费的总量和生产的总量(只能是以货币表示的价值总量)。它要研究居民的总消费量和总储蓄量随什么而变,研究为什么投资会超过储蓄从而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以及为什么投资会低于储蓄从而引发失业和萧条。
不论在何种社会制度下储蓄是每一个家庭都在从事的经济活动。家庭的货币储蓄总额必须等于全社会的投资总额。当这二者相等时,社会上生产出来的商品总值全部都消耗掉,或者用于家庭的日常消费,或者用于基本建设。在美国这样的市场经济国家里,要使由家庭决策的储蓄恰好等于由企业家决定的投资,确实有难度。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经典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存贷款的利率也是一种价格,当存款超过贷款时利率降低,减少了家庭储蓄的积极性,同时却增加了企业家贷款办企业的积极性;银行里的钱供不应求时则发生相反的过程,因此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一样,利率的浮动可以使储蓄与投资保持平衡。1929年美国发生大萧条证明了上述的经典理论不足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动荡的原因。因为在那次大萧条中美国的社会总产值三年急剧下降,直到10年以后,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生产才恢复原来的水平。大萧条不仅仅是因为投资低于储蓄。由衰退演变成为大萧条主要是另外两个因素促成的,第一是百姓听信谣言,纷纷到银行里挤兑,第二是美国中央银行减少了货币供应,使资金更短缺,物价降低,企业家更不愿投资(存款获利比办企业获利大)。
当购买总量少于生产总量时发生经济运转的障碍,这是由于投资少于储蓄所引起。利率的波动可以调整投资和储蓄,但所引起的作用很有限。30年代的.大萧条是两个额外因素所诱发的,即挤兑银行和减少货币供应。
次贷危机主要影响我国出口。我国将面临经济增长趋缓和严峻就业形势的双重压力。次贷危机将加大我国的汇率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
各个国家都是紧密相连的。经济也可以像气候一样对地球上所有国家都产生影响,更何况小小的个人呢。
当你发现很多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时,你会欣喜的说原来如此,难怪这样。这也就让我们对身边的经济现象更加感兴趣,更加关心国家的经济政治走向。大到国家的每一次经济变动都会对我们产生影响,比如房价飞涨的房地产行业,小到商品价格的变动,比如绿豆大蒜的价格上涨,都会对我们的生活水平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现象相结合,使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善于动脑筋,把握世界规律,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精彩。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专业16篇)篇八
在读完21世纪经济报后,不仅增长自己的见识,而且使自己受益颇深,现在让我谈一谈读完报纸的感受。2001年,随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发,一场由教育部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课程改革拉开帷幕。这场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把课堂还给学生,重燃孩子们对于知识的要求。
2010年,新课程改革十周年。在总结反思过往十年的改革历程时,我们发现结果有成功也有失败,为什莫在那些比较偏僻地区能成功,而那些比较发达教学设备比较好的地方不能做好呢,?总结其原因,那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成本不同,他们的成本不仅仅是升学率,而且还有学校的声誉等等。所以他们要选择课改的成本是不同的,由于在不知道课改的成果的好坏,所以风险的大小未知的情况下,他们的选择是不同的,从这个事例里我们可以知道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成本,还要考虑做一件事的风险。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不停的提升,节能减排成为我国的一项发展战略,在照明行业,我国是世界上白炽灯最大生产国,也是使用量的最大的国家,随着时代的发展led照明灯正在取代白炽灯,而且政府正在采取措施禁止销售白炽灯,逐步使白炽灯推出市场。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子孙后代就不会自导白炽灯是什么。政府的这一措施并不是不对,为了我们国家的发展,是必经之路,在这件事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白炽灯和led照明灯是互为替代产品,当人们增加对对led照明灯的使用时,就会减少对白炽灯的使用,对于两家厂商来说他们之间的竞争是完全竞争,所以对于他们来说不管是进入一个市场还是退出一个市场是很方便的,当他们的.商品销售量减少的时候,在长期处于亏本的情况下,他们就会退出市场。
所以,政府要减少对白炽灯的应用,仅仅是出台政策是不行的,在出台政策的同时,要把环保的理念深入民心,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从而引导人们减少对白炽灯的使用,从而去大量使用led照明灯,同时还要对生产厂商给出一定的建议,让他们减少对白炽灯的生产,转向其他代替品的生产,综各方面的措施,这就达到啦预期的目的。达到政府干预经济的最终的结果。
我们在去我国的钢铁行业去看看,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沈文荣这句”企业如果不能做强、做精就暂时不要做大”和他带领沙钢走过的风雨岁月以及他对选举下一位ceo的看法,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民营企业做到如此的强大,不仅要有优秀的技术骨干,还要有自己的优势,在竞争市场里,才能独占鳌头,对于一个企业它不仅有短期的利益最大化,还有长期的利益最大化,所以一个企业要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在不同的时期,对自己的企业要有不同的规划,以达到自己企业的收益最大化或者损失最小化。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要努力学习,关注国家的经济发展,了解国家的发展趋势,为国家的强大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做一位热爱国家的好公民。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专业16篇)篇九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茅于轼先生根据其在美国多年生活的观察和总结写出的有关美国市场经济运作和发展的书,书中记载了许多有关美国的各种生活小事中的经济学现象,仅仅通过这些小事便将市场中的经济现象展示给了我们,是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许多经济学规律和原理。
在书中,我印象最深刻之一的便是书中出现的有关赌博现象的描述。由于建立在美国宪法上的美国各州的法律都不一样,所以有的州的赌博是合法的,而有些州则是非法的。在美国,最著名的则是大西洋城和拉斯维加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随着合法赌博的进行,旅游业、服务业等行业的迅速发展,不难发现随之而来的则是犯罪率和酗酒率的大幅度上升,并给当地造成巨大影响。书中作者通过总效用的现象将赌博中的各种利弊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即使大家都知道赌博中风险大于收获,但是更多的人都会伴着侥幸心理去试一试,而且每年人数都会有所上升。有甚者竟将赌场开在了高级酒店之中,并且向大城市发展,这种赌博已经对社会的正常发展影响很大了,有人会倾家荡产,有人将钱财收入囊中却又受到别人的威胁和控制。
不难看出,不管是允许赌博还是禁止赌博都有其不良的一面,归根到底还是需要健全的体制进行规范,就像进行赌博一样,需要制定恰当的规则才能保证参与赌博双方不出现重大冲突。而对于合理规则的制定,不单单需要的是政府的管理,还需要大众的参与,虽然短期内很难行得通,但是制定的规则是要适用于大众的,规则的制定将会促进社会发展,保障个人的利益,所以制定合适的规则就必须得到他们的赞成,只有双方共同参与,合理协商,才能够更加合理的完善整个社会制度来保证大众权力的实现。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专业16篇)篇十
1.一年中太阳两次直射的地区,不会有:
a.热带沙漠气候分布b.寒流流过。
c.冷锋活动d.从南极地区漂来的浮冰。
2.关于欧洲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多瑙河和伏尔加河都流入黑海。
b.莱茵河流入波罗的海。
c.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
d.欧洲河流虽大多短小,但在各大洲中最富水能资源。
3.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间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是:
a.恩格尔系数b.基尼系数。
c.道•琼斯指数d.纳斯达克指数。
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太阳直射范围(即热带范围)地理现象的推理判断能力。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有热带沙漠气候分布;此范围内有寒流也有暖流流经,也会出现冷峰,如我国冬季冷空气南下,形成的冷峰可影响北回归线以南;从南极地区漂来的浮冰因热带地区温度较高,在到此带之前就已融化。故本题选d。
2.【答案】c。
解析:伏尔加河注入里海,莱茵河注入北海,各大洲中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是亚洲。故本题选c。
3.【答案】b。
解析:基尼系数(gini,coefficient)是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经济学家们通常用基尼指数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这个指数在0和1之间,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反之亦然。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美国偏高,为0.4。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基尼系数都超出0.4。恩格尔系数(engel’s,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简单地说,一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越小,就说明这个家庭经济越富裕。反之,如果这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越大,就说明这个家庭的经济越困难。道•琼斯指数是世界上最有影响、使用最广的股价指数。它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公司股票作为编制对象,由四种股价平均指数构成。纳斯达克指数是反映纳斯达克证券市场行情变化的股票价格平均指数。故此题答案选b。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专业16篇)篇十一
经济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西方可以追溯到亚里斯多德时代,在我国则可追溯到孔夫子那里。但如果以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的发表作为经济学诞生的标志,则经济学至今也不过只有200多年的历史。
什么是经济学呢?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各种各样的回答。如经济学探讨生产什么物品,如何生产这些物品和为谁生产这些物品。在名著《经济学》中萨缪尔森写道:“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分配。”我在《管理经济学》一书中从公平与效率、生产与分配的角度出发,指出“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和如何公平分配国民财富,以满足个人或社会目的的一门社会科学。”种种说法归结起来,总离不开这样一种思考,即经济学是使有限的资源被用于最合理的方面以便增加社会总的财富,使社会变得越来越富裕。
这种对经济学的理解,大致具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个人或社会的目的或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而经济资源在绝对量上来说是有限的,稀缺的。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工农业的调整发展,污染的日益严重,森林和地下水等可再生的资源及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日渐匮乏,甚至就连以往认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空气和江河之水也因污染而变得稀缺起来。第二,稀缺资源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用途,但一旦用于某一用途就不能再用于其他用途。因此,人们的各项经济活动都牵涉到选择问题。在这里,效率意味着一国经济应将它的生产和消费单位组织得使社会能够得到最大数量的所需要的物品和劳务,而且,在现行习惯、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经济资源应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第三,在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下,可通过“机会均等”或“结果均等”等制度来寻求公平分配方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机会均等的公正游戏规则,将实现由竞争带来的繁荣。
在短暂的200多年中,经济学按照科学的规范建立了自己的语言、文字的逻辑系统。一组初始概念,一套公理体系,精确的定义,严密的逻辑,以至如果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很少有人能够读懂经济学论文,特别是如果没有一定的数学功底,人们不要指望能看懂那些权威的经济学学术刊物上的论文。经济学已成为人类社会的“阳春白雪”而难以普撒寻常巷陌人家。
世纪之交,经济改革成为全球性流行思潮。而随着原计划经济国家大幅度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这一思潮日益成为广泛的社会行动。学习、研究、传授和应用经济学则成了这一社会行动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学人认真钻研经济学、大胆实践经济学、不遗余力地传播经济学,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经济管理人才,他们已经或正在成为跨世纪的市场经济主体。国内近百所大学开设经济管理专业,为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各级各类的研究机构对经济理论的潜心研究和深入探讨,极大地丰富了经济理论宝库,为我国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然而,漫步街头巷尾的大小书肆,以经济命名的“大全”、“读本”、“丛书”挤满书架,大有泛滥成灾之势,然而对这些出版物中所述种种,即便是著作者本人,心中也是不大有把握的。人们在百忙之中,选中几本去读以使自己的生活质量更上一层楼,可读后常大失所望。用抽象理论来阐述简单事实的做法往往是著作者为评定职称而加重砝码。这类书籍文章通常是写给学者们和校园里的莘莘学子看的,而不是写给大众百姓看的。即使硬着头皮耐心地看过了,对实际工作和生活也毫无帮助,除了花费时间几乎别无所获。经济学的发展需要学术研究,但更需要对社会公众的启蒙教育和应用。纵观世界各国,国民的经济学素养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力的重要标志。揭开经济学的神秘面纱,让经济学从经济学家的书斋里走出来,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迫切需要。
我国经济学泰斗陈岱孙教授说过“经济学是经世济民的致用之学”。但如何广泛传播经济学,使和寡的高曲成为流行的音符?这是我在从事经济学教学和研究时常常浮现在大脑里的一个问题。在我评上教授职称之后,这一问题更是困扰着我,影响着我。特别是在我主持主讲的“西方经济学”课程被评为江苏省级一类优秀课程之后,我产生了撰写一本通俗经济学启蒙读物的冲动。作为一个经济理论工作者,来不及陶醉于烫金的证书之中,顾不上多呼吸几口悠闲的空气,便准备投入紧张的“业余”创作工作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开始了这项工程的规划设计,试图结合身边的事例,用通俗的语言向读者普及现代经济学思想理论和方法等基础知识。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经济学的眼光,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进行观察和思考,而并非象教课书那样做系统的灌输。为了使我的研究生能将所接触和学习到的理论应用于实际,而不是将其束之高阁,自我欣赏,并成为经济学的精神贵族,在制订出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写作大纲之后,我便安排他(她)们进行写作内容的研讨和初稿的执笔。在初稿的基础上我进行了修改、统稿和定稿,并将其命名为《生活中的经济学》。本书由许长新、刘俊等编著,参加编著的还有宋敏、郝琳、徐杏、王甲、庄惠娟、赵国蓉、尚静、金雯飞、张自斌、张孟硕。他(她)们的具体工作在相关篇章的后面都有明确的执笔者署名。
好友张军来电邀我将本书在中国知识经济出版社出版,考虑到普及经济知识也是知识经济的重要方面,于是我欣然应约。
本书定稿之时,日历已悄然指向1999年元旦,我也有了一定的解脱感。本书从写作到出版,得到多方面的协助与支持,谢意难以言表。由于初次涉足经济学启蒙读物的写作,书中定有多处缺陷,但我们希望能给读者多一些回味,少一些遗憾。当读者在百忙之中静下心来,读过本书以后,掩卷回首反思,但愿能豁然开朗:
“哦,这就是经济学。”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专业16篇)篇十二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3、克莱恩:《凯恩斯的革命》,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4、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5、费雪:《利息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
6、罗伯特·索洛:《经济增长理论:一种说明》,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7、布坎南:《自由、市场、国家》(中译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8、马丁·费尔德斯坦:《转变中的美国经济》,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9、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10、孙国茂:《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巴曙松:《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光主编:《市场化与宏观稳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3、樊纲主笔:《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
17、史蒂文·普雷斯曼:《五十位经济学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2、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
3、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中文版。
4、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
5、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8、袁志刚、欧阳明:《宏观经济学》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3、徐平华等著《西方经济学演义》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8、马克·斯考森:《现代经济学的历程:大思想家的生平和思想》,长春出版社,2006年。
19。约翰·米尔斯:《一种批判的经济学史》,商务印书馆,2005年。
1、卢卡斯:论经济发展的机制,美国《货币银行学杂志》,1988年第22期。
2、罗默:递增收益与长期增长,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1986第10期。
4、赵世洪: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学动态》,1996年第2期。
6、谷书堂:宏观经济稳定发展与微观经济改革的关系,《经济学家》,1997年第5期。
7、谷书堂:论中国转型期经济学,《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9、吴承明: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经济研究》,1995年第4期。
10、陈峥嵘: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述评,《江海学刊》,1996年第6期。
11、马颖:论新古典主义经济发展思路的假定前提,《经济评论》,1997年第3期。
12、车卉淳:新凯恩斯主义理论述评,《北京商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14、林毅夫: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
15林毅夫,潮涌现象与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重新构建《经济研究》2007、1。
2、杨桂菊:关于我国宏观经济问题的几点思考,《商业研究》,2000年第3期。
4、李连城:试论宏观经济调控,《经济纵横》,1994年第7期。
7、周天勇:宏观经济政策反思及其转型的框架设计,《财贸经济》,2003年第3期。
8、方方、刘力臻: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分析,《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10期。
9、陈戈止:宏观调控两类模式的比较及其启示,《财经科学》,1994年第6期。
10、曹新:宏观经济总量内涵异议,《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4年第5期。
11、魏杰,沈坤荣:当前宏观经济中的几个问题,《改革与理论》,1994年第5期。
17、柳欣: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东岳论丛》,1999年03期。
18、柳欣: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年01期。
21、刘国光:关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几点看法,《经济学动态》,2001年06期。
22、刘国光:我国宏观经济的几个问题,《中国经贸导刊》,2001年09期。
24、刘国光:当前宏观经济走势及政策取向,《经济学动态》,2002年01期。
26、林毅夫:中国经济增长潜力还有多大,《了望》,1999年15期。
27、林毅夫:中国经济长期发展有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经贸导刊》,1999年05期。
30、房维中: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管理世界》,1994年03期。
31、江铭强:日本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特点,《中国物资流通》,1994年09期。
32、江铭强:美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手段,《中国物资流通》,1994年10期。
33、江铭强:法国宏观经济计划调节体系简介,《中国物资流通》1994年11期。
36、唐双宁,关于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初步思考,《经济研究》2007、10。
37、管汉晖,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中的中国宏观经济《经济研究》2007、2。
41、王树春:现代市场经济与政府职能,《南开经济研究》,2000年第1期。
43、王树春:城市集体经济的制度变迁及其趋势,《中国集体经济》,2001年第3期。
48、贾保文:国家职能定位与体制改革,《现代财经》,2003年第12期。
49、贾保文: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效率认定,《前线》,2003年第6期。
51、吴爱东:论国有大型零售企业的发展与规模经营,《商业研究》2000年第5期。
52、黄卫华:利率、税率和价格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重庆金融》2001年。
53、周莉津:入世与中零售业的分析,《中国软科学》,2000年。
54、刘欣欣:阿马蒂亚·森的价值限制定理研究,《商业研究》,2003年。
55、刘欣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研究,《商业研究》,2003年。
59、王树春、略论中国农业经济增长与现代化制度选择、《现代财经》、2006年第12期。
61、王继平、"幸福论"的研究与启示、《光明日报》2007年4月24日。
1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美国经济评论美。
2theeconomist经济学家英。
3econometrica计量经济学美。
4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经济学季刊美。
5theeconomicquarterly经济学杂志英。
6thereviewofeconomicstudies经济研究评论英。
7journalofeconomictheory经济理论杂志美。
8weltwirtschaftlichesarchiv世界经济评论德。
9journalofinstitutionaland制度与理论经济学杂志德。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专业16篇)篇十三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完后其实里面很多名词都不太了解,但后来想想这学期也学了经济学,便与这学期在一种懵懵懂懂的状态中学习的西方经济学联系起来,比较后才发现经济学并不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并不是都是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挂钩的。其实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用经济学中所学到的原理来解释,只是平时很少想到将所学到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身边的生活中去。
书中主要讲述的是茅先生在1993年留学美国,发现美国市场经济下值得学习和研究种种经济现象以及和中国现象的对比,以浅显易懂的生活片段展现给读者,潜移默化的灌输经济学思想,让读者以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社会,解读社会现象。其中书中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三大部分。
细心点可以发现,美国好多影片都会出现这么一个画面,一家人开车出去玩,坐在草地吃东西。旅游似乎成了美国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他们会把工作得来的钱毫不犹豫地花在旅游上。然而,对比一下我们,在我们国家呢,很多人都会不舍得花钱,宁愿都把钱存起来来买房结婚。其实我们不知道,这在抑制消费,会阻碍市场流通。但是,美国人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市场流通,这样,会节约时间的同时更能创造更多的财富。
其实,在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向美国学习的。适当调整,会让我们得到更多,走得更远。
由于学识有限,还有不太了解西方文化,所以在书中的还有很多现实例子我都是不太能深入了解的,上面的一个例子只是有趣而浅显的表达了自己稚嫩的看法。美国的许多政策确实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所以我们要学会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去接受那些有利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这才可以更大程度的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发展我国的经济。
读完了这本书,确实让我获益匪浅。众所周知,我们从书上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需要学以致用,学会把理论生活化,透彻理解,融会贯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现象,能做到这样才是真本事。还有这本书同时也用很多的实例来展现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学差异,我觉得这些差异也没什么说谁对谁错吧,我们应该实事求是,选择性地吸收西方经济学知识,找到一种适合自己发展的经济模式,才是最重要的。像小平同志一样,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专业16篇)篇十四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是所有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企业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强经济管理。而就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整体来看,由于其建设工期较长,涉及因素多,且工序复杂,其经济管理也相对较为复杂,加之,许多建设工程企业并未认识到经济管理的重要性,经济管理缺乏实施力度,并未的得到全面贯彻,导致建设工程经济管理混乱的局面,严重制约着我国建设工程企业发展。
1、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
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内容主要包括:财务预算、经营预算、筹资越算、资本预算、技术经济管理、施工过程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建设质量管理、预算决策、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由于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涉及内容较多,其管理相对较为困难。
2、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主要作用。
在建筑企业经营发展中,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主要肩负着建筑企业的资源考核与分配,并对一些非财务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控制,从而促进企业经营规范化发展,最终实现建设企业既定目标。另外,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也是一种成本管理,通过实施经济管理手段,对建设企业项目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管理,并为企业经营发展赢取最大利益,因此,提高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建筑行业步入高速化发展时期,其经济管理质量受到了各行各业的关注,而随着建筑工程规模不断扩大,施工技术逐渐提高,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难度也日渐增大,原有的传统经济管理观念,已不适用于现代建筑工程发展环境,因此,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改革势在必行。
1、缺乏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
在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中,工程定额主要是由各级工程主管部门根据工程建设当地情况进行颁发,但由于各地区情况不一,工程定额要求也不一致,当执行部门在执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无法对问题进行直接处理,严重影响管理工作的协调性,而当把具体情况对上进进行反应后在处理,工程建设进度受到延误,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建设目标。
2、缺乏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意识。
在目前我国建筑工程行业中,大多数领导管理人员并未认识到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重要性,缺乏成本控制管理意识,他们普遍认为只要提高施工技术质量即可提高建筑工程整体建设质量,而工程资金主要是由工程预算中直接拨款下来,与建筑工程质量并无直接关系,致使许多领导人员在管理过程中仅重视工程质量,忽略了经济管理,导致工程建设经济管理风险加大。
3、招标工程清单与施工图纸不符。
在建筑行业中,许多工程为加快施工进度,在建筑工程设计阶段就开始进行招标工作,但由于设计阶段方案不完善,难以估计实际工作量,到后期施工时,实际工作量与招标工程清单不符,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增加了管理难度,同时,也给建筑工程施工带来更大风险,后期施工不能有序进行,漏洞百出,严重影响建筑工程整体建设质量。
4、工程质量加大经济管理难度。
工程质量是影响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主要因素。在通常情况下,实际施工过程中均有较大风险,如停工、返修、保修、索赔等问题,都会增加建筑工程花费,要想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就必须增加建筑工程经济成本,而一部分建设企业为节约建设经济成本,忽略了质量管理,导致建设工程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5、成本管理意识差。
在建设施工前,企业应先进行成本调查,才能更好的进行经济管理,而许多建设单位在建设前,仅重眼前利益,忽略了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没有提前进行市场调查,后在施工中,受各种因素影响,增加大量的无效成本。
1、加强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可以说是整个项目建设的核心,因此,要想做好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首先应加强成本管理,做好成本预算工作。在成本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应现对项目建设施工设计标准及工艺进行全面的了解,对建筑工程施工配置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并制定明确的成本控制目标和详细计划,在后期施工中,将其全面落实到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中,严格按照项目成本预算执行。
2、提高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意识。
建筑企业领导应认识到工程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成立专门的工程经济管理部门,并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同时,企业中其他部门应密切配合经济管理部门,有计划的制定管理目标、管理计划及考核标准,将预算执行力度与员工自身利益相挂钩,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加强经济管理监督工作,提升员工工作责任心,从而确保工程施工进度,有效提升工程质量。
3、加强合同管理。
在制定招标合同前,建筑企业应先对市场经济发展做一个全面的调研,详细了解相关建筑材料价格,聘请专业技能强,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进行招标合同的制定,并成立专门的监督审计小组,对合同中的款项进行反复审核,以防止出现合同漏洞,造成建设双方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在签订合同时,要在双方平等、认同的基础上签订,签订前,双方人员应仔细阅读合同中的各个款项,如有疑问,应及时提出,以防止合同款项与实际施工情况出现偏差。
4、完善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体系。
健全的管理制度是提升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建设企业应不断完善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体系,选拔专业的经济管理人才,成立专门的经济管理组织,对各种行政支出进行控制,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所有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办事,对于工作中表现优异的员工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对于工作中表现不好的员工应给予一定的惩罚,从而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办事效率,最终提升建筑工程经济管理质量。
5、提高投标水平。
在投标前,建筑企业应先对建筑工程设计方案、工程夜店、施工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并结合以上方面,对整个工程成本及风险进行相应的测算与评估,再根据测算评估结果合理的制定报价,如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施工与施工图纸不符的地方,应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双方进行协商后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经济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而要想推动建设工程企业发展就必须不断加强建设工程经济管理,因此,各建设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工程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完善工程经济管理制度,并将各项管理制度,切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使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朝着科学化、规范化道路发展,才能有效促进建筑企业健康发展。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专业16篇)篇十五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一本经济学普及读本,茅于轼先生用“家常式”的随笔形式,运用简单易懂的经济学知识,巧妙地解释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经济现象。他从美国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入手,深入浅出地写出了美国经济如此发达的原因。他的写作风格平易近人,虽有严肃认真的经济理论说明,但又不会长篇大论,让你看得头昏脑胀,不知所云。书中写的都是日常琐事,却往往折射出惊人的启示。这是本需要咀嚼的书。我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甚至能够说收获颇丰。
我们所教的教材必修一是《经济与生活》,但是我们对教材的把握只停留在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中涉及考试的资料,有些问题并不真正理解,甚至模棱两何,因为考试无要求,我们也不去深究,但是透过读这本书,我对很多经济学的理论和术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在微观经济学中,例举了美国一向以来的一些现象。根据美国政府发表的统计,全美国每年有17%左右的人搬了家。搬家的人中有约60%是就地迁居,其余的是搬往外地。这个比率从70年代以来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比较之下,中国人跨市镇流动比车远远低于美国人。这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作者发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工作变动。新能源的开发,工业重心的改变,经济实力的增强,这都促使了人们就业的改变,而选取职业的灵活性使美国的经济富于适应性,而这一切往往伴随以居住地点的迁徙。因此凡是经济繁荣的地方,招聘的广告比较多,从外地迁入的人口也较多,因而住房的需求也比较活跃。并且,在美国搬家没有任何限制,没有户口限制,无需向任何人或机构报告。在政府政策的鼓励下,居民们更喜欢买房而不是租房。由此证明,就业的灵活性使经济结构易于调整,但这必将引起人口的流动,如果没有住房市场,人口的流动将受阻。谈了租房和买房的区别,强调了市场分配住房与计划分配的重大差别。城乡二元制结构是我们在新农村建设的教学中常用的一个知识点或者说术语,一向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透过读《生活中的经济学》,就是这个事例让我对我国的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弊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甚至对其改革的方向和出路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人们一般都认为经济学是一门十分深奥的学问,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有关,茅先生将经济学中的大理论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展现给读者,其中所讨论的道理既普通又深刻。读完该书后我们会发现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能够用经济学中所学到的原理来解释。
颇有感触的是第一篇中的一个话题--环境保护的经济学。
以洗衣粉为例,过去的洗衣粉多半是含磷的化合物,这种洗衣粉透过下水道最终排向河道或海域,使水变得混浊。磷是植物生长的肥料,水草和藻类因获得此种营养而超多繁殖。这些水生植物死亡后吸收水中的氧分而腐烂变质,其后果是水果氧分减少使鱼类死亡,变质的水发出恶臭。改善后的洗衣粉不含磷,避免了对体的污染。
对于洗衣粉或肥皂是否含磷真没什么体会,也所谓有无,更没什么研究了,只觉得那是商家为了抢眼球的又一穴头罢了。老在抱怨那些一味追求利益的工厂排放不达标的污水,看完这段才明白,里面有这么大的学问,原先我们也在往下水道里放“慢性毒药”。
茅先生说:“发展中国家环境政策所走的路线往往是先污染后治理。发达国家批评说,先污染后治理在财务成本上不如预先就采取预防措施,不让污染发生。这样的说法简单从财务上看无疑是对的,但是从经济学来看并不必须正确,因为人穷时的一块钱比富有时的一块钱有更大的价值。人在穷的时候先要顾吃饱饭,顾不上环境的好坏。只有吃饱了饭才有可能去治理环境。”他一针见血的道出了症节的所在,所以在感慨发达国家的环境多么好的同时,也明白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制约。我们的国家暂时还不够富裕,短时间内我们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环境,也许要到我们的下一代,或者需要更长时间和更多人的努力才能赶上发达国家。而对于选取无磷洗衣粉或肥皂是举手之劳。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然后告诉我们身边的人,为保护我们的环境大家都行动起来吧!
除了茅先生在那里告诉我们的道理我自己还有所感悟,一个这样大而复杂的的问题,透过这样一个简洁明了的小例子就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也是茅先生的高明所在。我们的教学也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受,使他们学习理论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感受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就应能让学生更感兴趣,更贴合我们教改的新思路。
重要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是突出全社会的利益。诚实与守信能给市场经济带来整体利益。看到那里我想每个人都会问一句?“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和有好处的?”我的答案是“为社会创造和增加价值才是最有好处的。”这是我读茅先生的《生活中的经济学》告诉我的一种道德。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翻开《生活中的经济学》,只需片刻闲暇,就能够读上一两篇短文,使人在简单的不经意中,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观察体悟身边的生活。当然,读完此书,收获的不仅仅是短暂的惬意和经济学的知识,而是一种对待生活、研究学问应有的态度和方法。做学问应当学以致用,再深奥的原理,只有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能应用于分析研究日常现象,才真正实现了知识的价值。可见,茅先生普及的不仅仅仅是经济学知识我们更就应学习茅先生做学问的方法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力争学以致用,不断做好本职工作。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专业16篇)篇十六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茅于轼老先生写下的一本浅显易懂的经济学书,尤其以美国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案例来解释说明其中的经济性原理,让我深受感染,书中运用了很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来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解释,非常生动形象。我们现在正在学习微观经济学,存在一定难度,通过阅读此书,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微观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对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另外,相对于宏观经济学来说,我虽然还没接触,但是在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现象可以用宏观经济学的原理来解释。因此,此书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而且对我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讲到宏观经济学,我们就要关注一下国家及世界的整体经济形势。中国人在北宋的时候就开始使用纸币,在我们四川成都,被称为“交子”。然而近代,当美国的银行业发达的时候,我们却却是固步自封。我觉得这并非坏事,中国人讲究实在,美国人玩的是浪漫,而且是金钱上虚无缥缈的浪漫。最终,也得到了印证,就是20xx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就通货膨胀而言,大家都讨厌甚至痛恨通货膨胀,但如果和中国比起来,美国人讨厌的程度大概不像中国人那样厉害。因为绝大部分美国人的收入来源于市场,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他们的收入随着上升,水涨船高,所以他们的购买力并不受多大影响。而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拿固定工资的国家职工,如果工资不相应调整,涨价就等于降低生活水平。中国现今的收入虽然高上去了,但是这完全没有按照时代的应当有的规律发展下去,人们不觉得幸福,我觉得很大一部分责任归咎于房地产。
本书中很多讲的实例都展现的是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学差异,我觉得造成这种差异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经济学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应该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根据自己的民族生存方式和特点,选择性地吸收西方现今的经济学知识。但是,并不需要完全把我们的否定,因为现在美国好的经济模式,不一定将来就好。就算将来好,也不一定对我们就好。所以我们要发展适合自己的经济学。
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的!因此,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要力求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规律,利用经济学原理来看待身边的现象,从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