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写作效率和质量。请大家一同阅读一些写作水平较高的范文范本,一起探讨其优点与不足。
2023年语文活动课程图(模板17篇)篇一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贾玉芬。
摘要《可编程控制器》课程作为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实用性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加强其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说明了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基础上,分析了我校该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在遵循层次性、综合性、先进性的原则前提下,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的方法手段、评价方法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改革的措施和具体做法。实践证明,改革后的实践教学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改革实践教学能力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其中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的课程目标、课程模式和评价方式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关键。《可编程控制器》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实用性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因而加强该课程的建设,特别是加强该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可编程控制器》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职业教育以使学生掌握经验技术和动作技能为目标,以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生产方式的根本变化,人们的.职业能力构成也必将有大的改变,社会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高等应用型人才,不只是对现有知识、技术、方法的继承性应用,而是应通过自身努力能够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能够形成新方案、新产品、新创意,能够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创造性应用。因而我们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应以培养的学生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着良好的发展潜力为主旨,以行业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充分体现规范性、先进性和实效性。
在《可编程控制器》课程的实验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中存在下面几个问题:
1.教学主体的认识问题。
在传统实践教学中,教师是“带”实验而不是“指导实验”,即实践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体,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多采用注入式,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拟定内容,其实践内容的选择、步骤的制定和仪器设备的组织准备等都由教师进行。实践时学生只需按规定的步骤机械地操作即可。且在执行过程中,完全听从教师安排,全班统一进度和要求,不利于因材施教。
2.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原来的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内容有重复,而且,从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来看,原有的实践教学内容显得单调、过于偏向技能性的训练,而缺少设计性、创新性。
3.教学方法、手段的问题。
因内容过分偏重于基础训练,所以在方法和手段上很单调,主要以“模仿”为主。通过教师详细讲解、操作示范,学生不需主动思维和创新,只需“依样画葫芦”。通过反复训练学生硬件接线、调试程序,熟能生巧,形成一定的基本技能。
二、《可编程控制器》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方法。
根据高职高专培养的目标,我们在进行《可编程控制器》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时,主要基于这样几个原则:一是应由技能性向技术性发展。即由原来的偏向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工具仪表的使用、电器元件的认识和使用、基本控制线路的连接和plc程序的调试等。向培养专业技术能力方向发展,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二是应由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如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电工技术、电气控制、plc控制、计算机等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三是应进一步加强方法、手段的先进性应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设备,借助各种软件,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软硬件应用能力。四是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一定程度的自由选题、制定方案、选择仪器设备、安装调试,锻炼学生的能力。
在上述原则指导下,我们对该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思想的改革是前提。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位置,而实践教师则处于为实践教学服务的主导位置。主体是实践教学的中心,主导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做好工作。作为实践教学主体的学生,必须在继承传统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重点进行知识和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作为主导的实践教师,必须在其搞好实践教学的引导工作的同时,加强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扩展和更新,达到知识丰富,技术熟练和教学方法科学而实用的要求。
2.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是关键。
课程的实验和设计在内容上要统一规划,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中,主要以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专业技术能力为主。因而,我们在规划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时,将其分成基本模块和创新模块两部分。其中基本模块用于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形成基本实践能力;创新模块主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不同学生而设,需从选题开始,经构建框架、设计、计算机模拟、购买元器件到制作调试完成等,以培养学生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课程实验教学主要针对基本模块部分。通过电器元件的认识实验、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交通信号灯的控制、移位寄存器的应用等实验内容的训练,形成基本的实践操作能力,并为中级电工的实践考核作好准备。
2)课程设计教学则主要针对创新模块部分。结合我院现有设备,分步骤进行:a、拟定部分开放性的设计课题,教师提出原则性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兴趣,在教师指导下拟出其设计计划,经教师批准后,进行初步设计。b、将设计后的方案在计算机相关软件上进行设计验证,并进行模拟,观察设计效果,并对方案进行修订。c、根据方案进行硬件连接、软件调试。d、教师根据初始要求验收、答辩e、撰写设计报告。
在方法手段上,首先应增强课程实验的开放性。但该课程以强电实验为主,实验安全要求较高,为了确保学生的安全,教师一定要加强指导。同时,为提高实践教学的先进性,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在教师指导下,可自主的设计课程、完成课题,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3.评价体系的改革是指挥棒。
由于高职高专与其它的教育形式有显著的不同,因此转变观念,转变教学评价观念,从注重对理论教学的监控评价转向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监控评价,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是形成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重要措施之一。
该课程的整体评价不仅仅是理论考核,还应包括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的考核。对于实验部分考核方式宜逐个或分组进行,采取抽签的形式。我们还为学生设计了实验考核情况记录表,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记录,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而对设计部分的考核首先应注重量化,注重过程考核、创新能力考核,宜采用百分制。其中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占60%,出勤、课堂表现应占20%,设计创新应占20%。在过程考核中,应按专业的标准进行考核,如输入程序、读出程序及修改程序是否熟练,运行调试是否正常,故障分析与排除方法是否准确。实践证明,这样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新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
经过上述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可编程控制器》实践教学有了很大改进。在内容的安排上有了一定的层次性;同时为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要求,结合现代教学手段,提高了它的先进性,注重了创新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又锻炼了教师,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兆义,可编程控制器教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0。
2023年语文活动课程图(模板17篇)篇二
从1993年秋季开始,初中采用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教材所编入的“语文活动”,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通过近几年的辛勤执教,对这一“活动课程”增加了共识,积累了经验。大家感到,“活动课程”好就好在“活”而“动”上,这是它的精灵。笔者不揣谫陋,略谈些看法,就教方家。一、“活动课程”:“活”而“动”的教材建树三年制初中,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语文活动”开源活流,在国颁语文教科书中,成了课程结构的一块,这在语文教材建设史上,是一大创举。其意义至少有以下几方面:1.正名。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确有多种课外活动,但处于“课外”、“业余”地位,不是作为学科服务的体脑调节课安排,就是当作学科的“附加”、课堂的“延伸”。其名不正,非为课程“一体”,视为份外。现在,“按照国家对义务教育的要求,小学、初中对儿童、少年实施全面的基础教育”,以新的课程观念,在“课程设置”中明确规定:“课程包括学科和活动两部分”,“活动课程”被纳入课程轨道,这一“地位”和“名份”,就刷新了旧有课程观念,名正则言顺,为全面实施“活动课程”提供了上方宝剑。2.开源。生活是语文教学及学习的鲜活源头。语文教学得其生活之源,扬其“活动”之波,就是鲜活的,“动态的”、“多元的”,有着“滚动效应”。只有开其源,才能活其流。例如,初一册“语文活动”――“调查用字的混乱现象”,就一改以往局限于教室,“黑板上纠正错别字”的单调、沉寂的书生气,把学生整体推入“社会用字”的实践活动,去翻阅书报杂志,考辨村口街头的用字,区分正误,各自根据已学知识编订《勘误表》,“交有关部门”。学生们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与能力,还幅射到“有关部门”,波及到有关方面。课内,课外结合,课内练功底,活动出效益、正时风,这种“正字”活动所敷演出的内容、层面及效应,所显现的活力和后劲等,是和以往那种单纯的纠正错别字练习不可同日而语的。3.活流。语文教学,说到底“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1]学生把教师的“教”,内化为知识与智能。“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2]“语文活动”本身所富有的实践性、群体性、参与性,就是学生强劲的内化力的诱发剂。我们看到,学生们在一次次“语文活动”中所释放的活力,往往为教师始料不足。因为初中生在好动、好胜心理驱动下,对每次活动兴味盎然,竭力投入,又人人参与并评判,虽有高低,但大家同在一条起跑线上,是公开的,活动着的,显得平易公正,劣者不馁,胜者也为多数认可,乐于容纳与借鉴。活动对班级整体智能的促进,更是显而易见的。常常为“满堂灌”、“一言堂”所不可比。群体因其活动,个性得到张扬,相互比照,激励,因而产生出可喜的“爆发力”、“探索力”、“凝聚力”等,许多老师为之喜出望外,惊叹不已。二、“活动课程”:“活”而“动”的教改昭示昭示一:张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初中阶段,学生形象思维活动活跃,表现欲旺盛。与学科课程相比,对“活动课程”中,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更强,更乐于投入。但初中生的参与有个由浅层次向深层次递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执教者根据“活动课程”的安排,精心培育和多方引导。在“语文活动”的各个环节,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活动全过程的主人。要通过民主方式,充分吸取学生的意见,筹备好全期的“语文活动”;或民主推荐,或“毛遂自荐”,集中学生多数人的意向,确定每次活动的“主持人”,避免班干部“包揽天下”;活动中的“主持人”,自然多是班上的“能人”、活动积极分子。由“主持人”按课程要求,进行筹办,确定主要节目,安排好程序,商定评优办法、奖励范围等。老师则当好“教练”、“业务指导”,适当协调。学生是活动全过程中的“主角”,是主人。激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全面进入“角色”,这也是我们推动语文教改的首要因素之一。在活动中,学生发挥自己的才智,审视自我发展轨迹,个性物质的驰骋神往,他们的素质提高也就同时达到我们企盼长久的境地。昭示二:优化活动中竞赛情境语文活动,学生的全员参与是首位。创设良好的竞赛情境,以充分展示学生们的性格特征和自我特长,是活动的价值所在。初中语文1~6册编有24次“语文活动”,大多数活动都有评比、展示优秀作品、给奖等活动程序和内容。“评优”这一环节运作适当,对学生有着极大的激励和影响。如上所言,活动中的“评优”、给奖,都是在“主持人”的主持下进行,透明度大,客观、公正。可以适当提高“优秀”类次,扩大鼓励面,奖励的项目增设,因班、因活动而宣,适当加多一点,面扩大一点,如“进步奖”、“组织奖”、“积极分子奖”等,以此激励中间层,促进差生的转化和投入,达到班级整体知识与能力的提高。还可加大活动的开放性,向有关报纸、杂志推荐优秀作品,邀请有关专家亲临指导,与有关单位、兄弟班级“联姻”,取长补短,给活动添彩加色。例如,有个初二班,在开展“推荐好文章”活动中,5位“主持人”(兼评委),认为出自班上的那些真情之作,也是中学层面的“好文章”。他们从近两年班“优秀作品”中遴选出作品,请老师指点,由原作者再修改,向校外推荐精品,结果,功夫不负苦心人,其中9篇地市以上获奖,全班为之大震。由于尝到了甜头,他们准备初三毕业前,还编个“集子”,作为“同窗”三年的永久留念。昭示三:增强学生的语言活动及其表达能力语文活动的依归,在于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任何一种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主体的实践和内省。要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习的兴趣,积极投入,勇于实践。最近,张志公先生在一次“语文教材改革研讨会”上谈到:“以知识为主导,以实践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依归,这是语文课的本业。”注[3]这种一鼎而三的`语文教学观,说得鞭辟入里,沉稳独到。语文实践环节,种类甚多涉及面广。珍惜义务制语文教材所提供的良好机遇,以“指令性”的“活动”为轴心,带动其它语文实践活动,有计划的高效运转。就是活动课程,也不能千篇一律,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因班、因时制宜,组织一些小型、灵活、多样的“热身”的活动,多练功底,不断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提高驾驭活动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从初一开始,组织“课前5分钟口语训练”,侧重讲故事或见闻,事先做些准备,按座次轮流上台,随后评议、计分。开展常规性的硬笔书法、周记、日记、读书笔记、朗诵、讲故事等比赛活动,到初二、初三,开展自编、自演课本剧活动,让学生参与单元、期中、期末复习、测试的评改试卷工作,把学生编成小组,分组设计复习提纲、测试题,并让学生去评卷、分析。实践表明,这类语文活动愈活泼、多样、持之以恒,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愈强化,愈坚固,活动展开的层次就愈深,影响也愈大,运用语言、组织活动的各种能力,也必将与日俱增。
[1][2]下一页。
情绪,随之得以消除。可见,大家真正动作起来了,洞开了局面,活动课就有了生气,有了路子。再说“活动课程”的多功能开发。现在,不能再习惯性受那种“语文课就是基础工具课”的窄小思想观念的支配,滞留在对以往那种“知识点”上肢解文章,排出一套套习题,全力备“考”,以致架空内容的教法上,那将使语言形式失去灵气和光彩,文章中闪光的启迪智慧的思想几尽泯灭。1994年广东省高考,其中写作题的抽样统计,以足说明那种单一分析的应试教学,功能单一,思想性失落。据统计,高考语文写作题《尝试》占50分,全省平均为29.7分,其中内容、语言、结构、书写的得分率,分别为51.39%、60%、60%、69%。内容项不仅得分低,而且多是写:学骑单车、走路、谈话、煮菜、洗衣,甚至学谈恋爱,学做小偷等,不一而足,与高中生的实际生活反差太大,思想肤浅、轻浮、鄙俗,令人瞠目结舌。无怪乎作者“大声疾呼:语文的思想性”注[4],呼唤语文教学工作者对语文教学性质观进行反思。的确,语文教育要定准“位”。这个“位”应定在:“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5]。语文教学要变语言形式应试教学单一功能,为知、情、意教育统一的多功能,变低效率为高效率,尊重和发展教的个性和学的个性。国家教委新近审定《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突出了语文工具的个性特征――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首次提出了“发展个性和特长”的教学目的[6],这就为语文教育作了权威性的新界定。由此,语文课程,无论学科或活动部分的教学,都要有中国特色,要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坚持汉语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活动的开展,伴随着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须有机地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实现其多功能和高效益。自然,语文教育的多功能、高效益,靠全方位、多层次的精心实施,并一以贯之;而“活动课程”率先为之,这是赋予它以新鲜活力的根本之举。对此,我们要有宽广的眼光,看得宽远些,深透些。二是,尽速提高教师自身文化修养和活动组织能力。目前,不少教师对“活动课程”感到空疏,驾驭无力,与课程“活动性”的新要求、高企盼相比,反差较大。这就催促广大教师尽快充实自己。初中语文教师还需要充实些什么呢?根据教师实际和专家意见,大体有如下一些方面:――勤于读书,丰厚文化根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做好教师工作,有两个必备条件:一是肯于负责,二是有本钱。前者是态度问题,后者是实力问题。在确认并努力实践“一生独爱栽桃李,愿作春蚕吐尽丝”之后,就得不断增强自己的教育教学“实力”。“实力”来自博学:在实践中学,向书本学,选读有关语文本身的名着、新着,如安子介的《解开汉字之谜》、陈原的《社会语言学》、张中行的《文言常识》,章熊等人的《汉语表达》等。还要选读一批教育学、心理学和语文教育方面的力作,如四川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育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学过程研究》[7],语文出版社的《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湖南师大出版社的《中国语文教育史纲》等。既有近期与教材有关着作,又有远期一点增广见闻,提高理论素质的专着。古今中外论着多读点,文化素养就越高,知识面越广,就为多种模式的教学、多种层次的思维提供源源不尽的材料与动力,进而推动教学的创新。――勇于实践,修炼业务技能与学术能力。教学,要认认真真,规规矩矩,注重规范,也要创新,时有突破,探索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的途径。作为面向21世纪,承担基础教育重任的中学教师,绝不能只停留在一般业务技能层面上,还要进行学术提炼,理性思考,向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攀升。稍有心意的教师,应长期订阅3、5份专业刊物。人们说,每订阅一份品位较高的专业理论刊物,就好似结识了一位名师。专业理论刊物,处于学科研究前沿,教学实践的第一线,负载了多方面的教学信息。一面向学生,研究学法及人.
上一页[1][2]。
2023年语文活动课程图(模板17篇)篇三
目前对活动课程的认识、设计和实践存在几个倾向:一是有的借活动课程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从时间到内容都服从于应试学科拓展与延伸的需要;二是没有什么设计,完全放任自流,随意性很大;三是教育观念和方法没有换位,老师包办代替,学生没有自主权,体现不出活动课动手动脑等特征。
针对上述情况和根据《指导纲要》精神,我们强调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设计必须遵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对学生有效地进行素质教育;因地因时因人设计活动,务求丰富多彩,综合运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活动,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多方体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创造意识,促使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增进身心健康,为培养适应21世纪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人才作出贡献。
活动课程作为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重要组织部分,有其独立性,在设计时要根据活动课程自身的规律,遵循以下原则。
1.教育性、趣味性原则。
活动课程的地位与作用要求设计的活动课程要面向21世纪的需要,既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斗争传统教育以及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不断发展等信息作为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又要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寓教于乐,力求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如设计《火箭探秘》一是说明火箭是我国最先发明的,二是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未来火箭。
2.实践性、创造性原则。
活动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重在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在实践中,动手动脑,取得对事物的亲身体验,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活动课程的设计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他们勇于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起到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作用。《火箭探秘》不但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还给他们提出大胆设想、创新的思考。
3.导向性、自主性原则。
在活动课程设计中,必须明确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给予指导和帮助。因此,在确立活动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上,要克服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
在使学生有计划、有步聚地开展活动时,能给予学生较多的`选择活动和自己设计、组织、主持开展活动的机会,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使学生在活动中能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增长才干。例如“迷路事件”这一活动全由学生份演各种角色,解决各种难题。
4.通用性与民族性、地方性相结合的原则。
活动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在设计时,要注意到学生的民族差异、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的区别,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通用性与民族性,地方性相结合的原则。编写时必须同时考虑从地域环境、经济发展、社会需求以及师资条件、场地设施、经费来源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突出重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写出特色,注意其可行性和实效性。如《板鞋舞》是广西民间体育、文艺项目,在全国各盛市也可以通用。
5.灵活性、开放性原则。
活动课程有统一的目的和基本要求,活动内容应相对稳定;活动课程具有多样化的特点,需经常不断地改进和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活动课程范围很大,不局限在课堂,要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根据这些情况,设计时,注意充分利用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资源和优势,能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从中获取知识和教益,体现灵活性、开放性原则。如《谚语知天气》使学生广泛联系实际,效果很好。
2023年语文活动课程图(模板17篇)篇四
它们为什么而活?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能散去,直到有一天,我知道了一些事!久萦绕在我心头的问题才慢慢消散开来。
――题记。
它们为辛勤而活!
它们是蚂蚁,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小昆虫,在世界上分布约有16000多种!在生活中常常可以看见它们忙忙碌碌的身影,好像不曾停歇过。
一次,去找一个朋友,她刚见我就急忙把我拉到门外的一个空地上,叫我观察一种小动物。就在我摸不着头脑的时候,蚂蚁辛勤的身影突然映入我的眼前!每只蚂蚁十分迅速地跑回洞中,一眨眼时,它们就已经抱着一块沙粒出来了。噢!我明白了,它们是在修建自己的家呢!
朋友告诉我,她回来时已经在那里观察了半个小时了,可到现在它们还是没有停歇过,还在辛勤地工作着!这让我的内心发出了一种感叹:从古至今,人们都因蜜蜂的勤劳而加以赞颂,为什么就没有人来赞颂一下蚂蚁呢?它们也是一样地勤劳。
它们为团结而活!
它们并不像其他动物一样用庞大的身躯抵御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但是它们却能用集体的辛勤与团结战胜了其他动物战胜不了的困难。
我突然明白过来……。
原因是:辛勤……团结……。
2023年语文活动课程图(模板17篇)篇五
21世纪,语文考试何去何从!
作者:山东美澳国际学校郭鲁江。
引言:近一个时期以来,经常能从一些报刊杂志上看到关于语文教材、教法的研讨、争鸣文章,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亦是层出不穷,这对整个语文教育系统的改革来说无疑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的。尤其令人记忆犹新的是那场由《北京文学》点火引发的语文界的大讨论,其涉及领域之广泛、探讨层次之深入是长久以来所不曾有过的。这一举动吸引了更多关注语文教改的目光,并为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语文教材、教法改革的成功是不会也不可能脱离语文考试改革的成功而单独成立的。我们在为语文教材、教法改革“摇旗呐喊”的时候,请不要忘记语文考试这一历时弥久、积淀弥深的领域也已经远远滞后于整个时代前进的脚步,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对它的要求,不能适应“大语文”教学观对它的要求。面对素质教育这个崭新的课题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全方位的挑战,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中,语文考试作为其子系统之一,应该以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存在。换句话说,语文考试应该怎样面对素质教育。为此,我想就未来语文考试改革的走向谈几点认识,希望能与各界朋友共同探讨。一、由考察烦琐的知识点向考察语文综合能力转化。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没什么疑问的。然而,长久以来在我们的语文考试中形成了一整套考察零零碎碎知识点的“烦琐哲学”体系。几年前笔者曾经从报纸上看到过某省的高考评卷小组把整个高考语文试题分成两千多个知识点进行评分的报道,其烦琐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事实上,语文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如果以扩大知识覆盖面为由任意考察一些零碎的知识点,那无论怎样覆盖也只能是挂一漏万,根本无法据此判断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因为就学生的语文素质而言,它的主要标志是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而不是掌握知识点的多少,一个语文综合能力强的学生他的知识面必然是宽厚的,但是一个知识点掌握的全面的学生他的语文能力却并不一定强。如果我们可以给语文综合能力下一个定义的话,可以这样说:语文综合能力是指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包括听、说、读、写这四种语文基本功。烦琐的知识点的考察是以知识倾向掩盖能力倾向,忽视能力的存在,割裂了听、说、读、写这四种基本功的联系,形成了片面追求读、写而实际上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尴尬局面,反而削弱了整体发展的效应。随着人们认识的进一步深入,随着语文考试技术方面的突破,从听、说、读、写诸方面考察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试将占领语文考试的舞台,那种直接导向机械记忆,拼凑语言文字符号的“技术工人”型考试将被淘汰。然而,听、说、读、写四者以怎样的比例,怎样的测评方式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考试中还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它的解决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谈到这里,我们还应该注意,在突出能力倾向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知识的基础地位,不搞“烦琐哲学”不是抛弃语文知识,恰当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重视知识的积累,突出能力的考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由单一的教师评价向师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建立起自评、互评、共评的多维立体反馈机制。历来,语文考试结束后,作为考试主体的学生往往站在一种等待训斥或褒奖的被动位置,忐忑不安。而本应作为学生辅助者、引导者的老师却摆出一副外在的、客观的面孔,俨然如审判席上的法官,以成绩的优劣去宣判一个学生学习的命运。这种现象的形成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的。随着语文考试自身的成熟以及人的自我意识的进一步提高,这种现象将会逐渐消失。首先,考试结束后,学生自己进行分析、总结,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剖析考试中的优劣得失;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考试的得失及原因,使个人对考试的反馈信息得以碰撞、交流、融会,教师则应适时的对这种讨论进行恰当的指导,使之纳入积极归因的轨道,并在此基础上获得从学生方面反馈来的一种考试评价信息;再次,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对考试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让学生把握其清晰的脉络,获得更具指导意义的考试评价信息,从总体上把握考试。这样,互动的评价信息都以积极的姿态出现,既指向学生的学又指向教师的教,从而构建一种多维立体的考试反馈机制,使学生与教师均受益于考试,促使教学获得正迁移。
三、构建以“教育--激励”为主体的动态评价体系。传统的语文考试以分数为衡量学生的标准,采用一锤定音的形式,主观性命题,经验性评分,过分强调了对思维结果的考察而忽视了对思维过程的考察。孤立的看待学生的思维结果,很难真正反映学生的语文潜能、语文素养,从而导致一大批学生体验不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最终讨厌学习语文。再者,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通过一次考试究竟教学上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如何加以矫正;学生哪方面能力欠缺,能力结构如何完善等都不甚了了。这种充分重视“选拔--淘汰”功能的终结性考试倾向将会逐渐转变为充分重视“教育--激励”功能的的形成性、诊断性考试,这首先基于人们对考试的实质性的功能--教育功能的认识的深入。多年来考试科学的研究,人才培养的需要使这一功能越来越凸显在我们面前。在教育还未普及的时候,考试的选拔功能显得十分重要,然而随着教育的普及,语文教材、教法人文性的加强,语文考试也要走上弱化“选拔--淘汰”功能,更好的利用“教育--激励”功能的道路。语文考试的主要目的正逐步转变为:获得对学生和教学的诊断信息,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程度及潜能,了解学生的语文特长,以便提供最适合学生学习语文的教育环境。在此基础上形成以考察学生能力结构的完善度为原则,侧重于考察学生平时语文积累过程、语文思维过程和语文特长的测评方式。建立起过程、结果有机结合的动态评价体系,完成从侧重终结性考试向侧重形成性、诊断性考试的转化,终结性考试只在特定的阶段有目的的使用,以便能更加及时的反馈、分析、总结、提高。
四、由“大一统”式的测量模式向个性测量的方向发展,“因才施考”为期不远。教育的最终结果是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协调统一。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考试中共性的或者更确切的说社会性的要求一直占主导地位,适用于个体个性发挥的空间很少。然而,无论那一个层次上的.语文考试,不考虑其自身的教育属性,不具备语文素质培养的全局观念,不顾及个体语文特长的发挥,一味的追求高度的统一、高信度、高区分度这些生硬的指标,必然背离其初衷。从考试的终极目标讲,我们的语文考试一方面要满足社会进步对培养一个具有什么样的语文能力的人的需要;一方面又要满足使人的语文能力的充分发展适应并推动社会进步的需要。这样,在未来的语文考试中考试的设计者们就要正视学生语文特长的发挥,并为之提供可供发挥的空间,在听、说、读、写诸方面达到合格要求的前提下,允许其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表现,以赢得成功。如此,一些实践性、应用性强的适合语文特长展现的新题型将走进考试中,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也会使考试方式由目前单一的笔试发展为笔试、口试、操作、实践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笔者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因才施考”的理论和实践将会逐步提上议事日程。谈到个性的测量就免不了要谈到目前语文教学中所缺乏的创造精神的培养,这是与目前整个教育教学系统的缺陷分不开的。在语言训练的初级阶段,求同思维的因素较多,诸如读标准音,写规范字、词等等,但是随着语言文字训练的深化,求异思维的因素越来越多。人们常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语言文字的独创性、多样性、模糊性、答案的不唯一性将会在未来的考试中越来越得到重视,读书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鉴赏要有自己独特的品位,写作要有自己独有的风格等等,这些语文素质的特征以及创造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都要求我们对于语文考试的特点给予充分的考虑和足够的重视。要求我们的语文考试应鼓励学生具有超脱书本的独立思维、独立见解、积极突破、勇于创新的精神,避免因强求统一而使学生亦步亦趋的跟着书本规定的思路行走,避免使学生如同生产车间制造的“标准件”一样被“格式化”。那么,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不是通过我们现行的语文教学和语文考试就能教出来、考出来呢?我个人认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个体头脑中潜在的东西,而并非一项具体的、有章可循的技术,简单的说:创新并非技术。面对这一点,我们将来的语文考试要做的不是摆开阵势逼着孩子搞“空穴来风”似的创新,而是提供给孩子一个可供创新的天地,允许创新的氛围,激发或者说“引诱”他自觉、自主的创新。因此,未来的语文考试要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特点选择发展方向,积极主动的发展自己的语文特长。长久以来在考试应用中不曾“浮出海面”的探究性题目也将因其测试内容广泛,鼓励创造性和批判思维等高级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学观和学习观向现代社会的需要转换而逐步走进我们的语文考试。它的应用研究将成为语文考试改革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从语文考试的整体发展轨迹来审视现行的语文考试体系,或许更能客观的、辨证的认识它,自语文考试诞生以来,定量与定性、客观与主观等矛盾的交织、交替、转化促使语文考试不断的自我完善。未来的语文考试将遵循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发展成为语文素质教育的载体,它只能也必将服务于社会的人才需求,服务于个体语文特长发挥的教育环境,越来越多的考虑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这是语文考试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总之,我们在着手进行教材、教法改革的同时必须认真研究与之相配套的考试改革体系,以完善整个语文教育改革系统的构建。我们应当看到,未来的语文考试会呈现出一种开放化、多元化、多样化的格局,“因才施考”的形成将为期不远。21世纪,我们相信语文考试将有更为广阔的视野!
作者:郭鲁江山东美澳国际学校。
参考文献:
1、崔相录主编:《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法》,山东教育出版社10月版。
2、倪文锦著:《语文考试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2月版。
3、邵瑞珍、皮连生、吴庆麟编写:《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6月版。
4、周正逵著:《论语文考试问题》,载《语文教学与研究》第4期。
2023年语文活动课程图(模板17篇)篇六
中职语文活动课程围绕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职业能力这个中心任务,活动课程内容涉及的范围和领域十分广泛。语文活动课程的内容策划,应该符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有利于突出学生主体性和全员参与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2023年语文活动课程图(模板17篇)篇七
从1993年秋季开始,初中采用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教材所编入的“语文活动”,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通过近几年的辛勤执教,对这一“活动课程”增加了共识,积累了经验。大家感到,“活动课程”好就好在“活”而“动”上,这是它的精灵。笔者不揣谫陋,略谈些看法,就教方家。
三年制初中,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语文活动”开源活流,在国颁语文教科书中,成了课程结构的一块,这在语文教材建设史上,是一大创举。其意义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1.正名。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确有多种课外活动,但处于“课外”、“业余”地位,不是作为学科服务的体脑调节课安排,就是当作学科的“附加”、课堂的“延伸”。其名不正,非为课程“一体”,视为份外。现在,“按照国家对义务教育的要求,小学、初中对儿童、少年实施全面的基础教育”,以新的课程观念,在“课程设置”中明确规定:“课程包括学科和活动两部分”,“活动课程”被纳入课程轨道,这一“地位”和“名份”,就刷新了旧有课程观念,名正则言顺,为全面实施“活动课程”提供了上方宝剑。
2.开源。生活是语文教学及学习的鲜活源头。语文教学得其生活之源,扬其“活动”之波,就是鲜活的,“动态的”、“多元的”,有着“滚动效应”。只有开其源,才能活其流。例如,初一册“语文活动”――“调查用字的混乱现象”,就一改以往局限于教室,“黑板上纠正错别字”的单调、沉寂的书生气,把学生整体推入“社会用字”的实践活动,去翻阅书报杂志,考辨村口街头的用字,区分正误,各自根据已学知识编订《勘误表》,“交有关部门”。学生们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与能力,还幅射到“有关部门”,波及到有关方面。课内,课外结合,课内练功底,活动出效益、正时风,这种“正字”活动所敷演出的内容、层面及效应,所显现的活力和后劲等,是和以往那种单纯的纠正错别字练习不可同日而语的。
3.活流。语文教学,说到底“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1]学生把教师的“教”,内化为知识与智能。“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2]“语文活动”本身所富有的实践性、群体性、参与性,就是学生强劲的内化力的诱发剂。我们看到,学生们在一次次“语文活动”中所释放的活力,往往为教师始料不足。因为初中生在好动、好胜心理驱动下,对每次活动兴味盎然,竭力投入,又人人参与并评判,虽有高低,但大家同在一条起跑线上,是公开的,活动着的,显得平易公正,劣者不馁,胜者也为多数认可,乐于容纳与借鉴。活动对班级整体智能的促进,更是显而易见的。常常为“满堂灌”、“一言堂”所不可比。群体因其活动,个性得到张扬,相互比照,激励,因而产生出可喜的“爆发力”、“探索力”、“凝聚力”等,许多老师为之喜出望外,惊叹不已。
昭示一:张扬学生的主体意识。
初中阶段,学生形象思维活动活跃,表现欲旺盛。与学科课程相比,对“活动课程”中,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更强,更乐于投入。但初中生的参与有个由浅层次向深层次递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执教者根据“活动课程”的安排,精心培育和多方引导。在“语文活动”的各个环节,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活动全过程的主人。要通过民主方式,充分吸取学生的意见,筹备好全期的“语文活动”;或民主推荐,或“毛遂自荐”,集中学生多数人的意向,确定每次活动的“主持人”,避免班干部“包揽天下”;活动中的“主持人”,自然多是班上的“能人”、活动积极分子。由“主持人”按课程要求,进行筹办,确定主要节目,安排好程序,商定评优办法、奖励范围等。老师则当好“教练”、“业务指导”,适当协调。学生是活动全过程中的“主角”,是主人。激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全面进入“角色”,这也是我们推动语文教改的首要因素之一。在活动中,学生发挥自己的才智,审视自我发展轨迹,个性物质的驰骋神往,他们的素质提高也就同时达到我们企盼长久的境地。
昭示二:优化活动中竞赛情境。
语文活动,学生的全员参与是首位。创设良好的竞赛情境,以充分展示学生们的性格特征和自我特长,是活动的价值所在。初中语文1~6册编有24次“语文活动”,大多数活动都有评比、展示优秀作品、给奖等活动程序和内容。“评优”这一环节运作适当,对学生有着极大的激励和影响。如上所言,活动中的“评优”、给奖,都是在“主持人”的主持下进行,透明度大,客观、公正。可以适当提高“优秀”类次,扩大鼓励面,奖励的项目增设,因班、因活动而宣,适当加多一点,面扩大一点,如“进步奖”、“组织奖”、“积极分子奖”等,以此激励中间层,促进差生的转化和投入,达到班级整体知识与能力的提高。还可加大活动的开放性,向有关报纸、杂志推荐优秀作品,邀请有关专家亲临指导,与有关单位、兄弟班级“联姻”,取长补短,给活动添彩加色。例如,有个初二班,在开展“推荐好文章”活动中,5位“主持人”(兼评委),认为出自班上的那些真情之作,也是中学层面的“好文章”。他们从近两年班“优秀作品”中遴选出作品,请老师指点,由原作者再修改,向校外推荐精品,结果,功夫不负苦心人,其中9篇地市以上获奖,全班为之大震。由于尝到了甜头,他们准备初三毕业前,还编个“集子”,作为“同窗”三年的永久留念。
昭示三:增强学生的语言活动及其表达能力。
语文活动的依归,在于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任何一种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主体的实践和内省。要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习的兴趣,积极投入,勇于实践。最近,张志公先生在一次“语文教材改革研讨会”上谈到:“以知识为主导,以实践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依归,这是语文课的本业。”注[3]这种一鼎而三的语文教学观,说得鞭辟入里,沉稳独到。语文实践环节,种类甚多涉及面广。珍惜义务制语文教材所提供的良好机遇,以“指令性”的“活动”为轴心,带动其它语文实践活动,有计划的高效运转。就是活动课程,也不能千篇一律,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因班、因时制宜,组织一些小型、灵活、多样的“热身”的活动,多练功底,不断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提高驾驭活动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从初一开始,组织“课前5分钟口语训练”,侧重讲故事或见闻,事先做些准备,按座次轮流上台,随后评议、计分。开展常规性的硬笔书法、周记、日记、读书笔记、朗诵、讲故事等比赛活动,到初二、初三,开展自编、自演课本剧活动,让学生参与单元、期中、期末复习、测试的评改试卷工作,把学生编成小组,分组设计复习提纲、测试题,并让学生去评卷、分析。实践表明,这类语文活动愈活泼、多样、持之以恒,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愈强化,愈坚固,活动展开的层次就愈深,影响也愈大,运用语言、组织活动的各种能力,也必将与日俱增。
[1][2][3]下一页。
2023年语文活动课程图(模板17篇)篇八
1、透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
2、体验劳动的欢乐,从小培养爱劳动的习惯。
3、教育学生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珍惜父母的辛苦和劳动。
二、课前准备。
1、搜集名人或身边感人的劳动故事。
2、观察班上最爱劳动的同学有谁,用一句说话夸夸他。
三、班会过程。
(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看看我们教室的环境怎样,你感觉到什么?这干净、整洁、舒适的环境是我们的值日生用他们的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劳动创造了美、创造了完美的生活,劳动是最光荣的!
(二)学会尊重劳动者。
劳动仅有分工不一样,没有贵贱之分,劳动者是最值得尊重的人。让我们为这些可敬的劳动者送上最美的赞歌吧!
(三)分享劳动的故事。
(四)表扬爱劳动的同学。
劳动是可敬的,劳动是光荣的。同学们,擦亮我们的眼睛,看看我们班上最爱劳动的同学有谁?他们平时是怎样做的?让我们向他竖起赞赏的大拇指,说一句赞美他的话!
(五)点燃热爱劳动之情。
四、总结。
同学们,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让我们用双手学会服务,学会劳动,学会创造,都来做勤劳好孩子;让我们用汗水描绘自我的梦想,用双手创造完美的未来!
2023年语文活动课程图(模板17篇)篇九
中职语文活动课程实施形式是丰富多彩的,那么评价方法也就具有多种多样的特点。正是多种评价方法的合力作用下,才促使活动课程不断加以调整,逐渐趋向完善。中职语文活动课程要进行合理的价值判断,高效的评价方法非常重要。
(一)活动观察法。
在语文活动课程评价中,观察活动的进展以及效果,是评价的良好方法之一。活动观察法是指在活动的过程中,以直接观察活动个体的行为特点,搜集第一手活动情况资料,用以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个体行为的一种方法。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仔细、精准的对语文活动课程情境进行实际观察,并且系统化的记录好活动观察的结果。这种评价方法最大的好处便是,能够高效的获取真实的活动信息,有利于活动课程的主观化评价效果的实现,但也存在着观察方面狭窄,片面的弊端。
(二)学生自评法。
针对中职语文活动课程的特点,活动评价的运用能够促使一种崭新评价模式的产生。学生自评法是指主要依靠学生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来进行教学评价,这样,评价标准就来自于学生自我表现以及对此进行的价值判断和评定。学生自评的方法由学生自行决策,有利于提高评价主体对活动课程的调控力。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活动情况将相关评价标准、评价项目设置在表格中,制定“活动课程学生自评表”,在活动课程结束之后,交给学生填写,然后再经过学生自评后收回,这样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自我鉴定便会产生,让学生将自己的心得、体验描绘出来,为自己的活动完善和不断进步提供借鉴与依据。在评价中,学生始终会比照教学目标,思考自己的收获与成果,使学生对自我目标塑造和提升,同时这也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中职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三)民主评议法。
在活动课程评价上,民主评议法的评价主体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担负。这种方法主要包括教师商议、学生互评和师生民主评议这三种评价方法。
1.教师商讨。此种方法由参与活动的教师通过亲身观察、合理化分析,材料记录等形式,在教师之间相互商议,综合评定,最后得出评价结果。
2.学生互评。在学生集体互评中,可以采用讨论的形式进行,根据活动情况,将全体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对小组成员实施自由、民主的评价,最后由各个组长将评议结果进行记录。也可以采用填表格的形式进行,依据活动课程评定标准、注意事项和内容制定表格,然后由学生互相评议,评价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
3.师生民主评议。首先由指导和参与活动的`教师对活动进行整体评议,在评议时,教师与学生可以自由、民主地表达自身看法,教师能够在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品评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进步与不足,也可将自己在指导活动中发现的问题传递给学生。而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也可以对教师的指导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师生民主氛围中得出评价结果。
(四)成果展示法。
在中职语文活动课程评价过程中,成果展示法注重以一种展览的方式,将学生的形成性评价状况,动态化的展现出来,这不但是学生活动发展的一个形象记录,也是一个竞争、交流和展示的活动评价方法。这一评价方法的优势主要表现在:1.充分调动中职学生的评价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活动评价的主人。2.有利于学生在活动展示中体验成功,激发活动自豪感和荣誉感。3.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促使他们在交流中得到启发,在竞争中相互激励。
在评价实施方面,可将学生在活动中完成的小发明、小制作、书画作品、影音片段等具体成果展示出来,这样,便能够建立一种有效平台观察和品尝学生的活动表现,有利于搜集学生相关发展信息。在展示的成果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公开各种证书、奖项等成果,将活动课程中学生的表现成绩以汇演、竞赛等活动评价方式展示出来,并且将评价取值借活动成果展示本身来衡量,并且以此说明活动课程取得的成果价值。
(五)情境评价法。
情境评价是教师根据评价目标和学生特点,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并与学生预设相关活动规则,让学生参与语文教学评价,根据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的具体表现,给予学生恰当评价的方法。在中职语文活动课程中,采用情境评价方法,便会使评价具有浓厚的趣味和强烈的竞争效果,在情境中,学生可以在活动情境的驱使下,获得成功的活动体验,在得到奖励时会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即使活动失败,也能够在表演和展示活动时制造一种良好的评价情境,促使学生更好的参与语文活动。
(六)活动调查法。
活动调查法是在不实行控制的前提下,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组织、有计划地对评价对象的情况进行研究的方法。在中职语文活动课程评价中,调查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访谈问卷法和问卷调查法两种。根据问卷答案的封闭与开放程度,调查问卷又能够分为选择与叙述两种方式,选择问卷的答案是预定的,叙述问卷的答案是开放的。在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上,要特别注意问题应具有强烈的具体指向性,这样才能使调查更加有价值和意义。
访谈问卷方法,是指评价者与评价对象面对面地进行交谈,从而获取某种信息的方法。评价者应该提出一些具有结构性特点的调查问题,也就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些相同的、规定好的问题,不管是哪个学生来回答,回答的都是提前预定好的题目。同时也能够提出一些非结构性的调查问题,也就是围绕活动评价的重要题目,针对访谈问卷施用的对象--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些适合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并以此进行合理评价。
(七)档案袋评价法。
在中职语文活动课程评价上,档案袋评价也称为文件夹评价。档案袋评价是指经过一个有阶段、有目的、有计划地记录每个学生(或教师)在学习(或教学)过程中获得成果的信息并累积起来的集聚物。这种档案袋评价能够使每个学生的活动表现记录在档案袋中,在查看和分析其中的内容时,便会很容易的梳理出学生的活动成长经历,学生也能够在档案袋的创设中,获得活动的具体表现情况,这样学生便能够清晰的看出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更清楚地看出自己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这种评价可以有效的提供语文活动教与学的实践依据,从而更好的完善活动课程的实施步骤。
2023年语文活动课程图(模板17篇)篇十
临近期末,在组织学生完成一份《语文学习形成性报告》中,120份关于语文学习得失反思以及建议的报告中,有80%的学生不约而同地谈到对本学期所开展的几次语文实践活动记忆尤其深刻,建议老师今后还要继续开展类似的活动。这不由的勾起了我写作本文的冲动,在此,将一年来在语文实践活动方面所做的探索做一梳理和反思,谈一些体会与同仁们共同切磋。
(一)活动课程,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方式,以学生个性养成为基本目标的一种课程。随着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课改的一个亮点,备受人们的关注,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课程领域,因为在这里学生的主体价值得到了充分展现。它既是一块处女地充满生机同时又使人心生陌生感与挑战意识。如何学习并在教学中实践它这是个崭新的课题。我以为理论学习树立理念是前提。首先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和特点、目标和作用有明确的把握:它是立足学生的直接经验,超越以文化符号所表征的课程形态,强调以学生的经验为核心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摒弃以抽象的文化知识积累为特征的认知方式,倡导依靠学生的亲身(心)经历获得知识。它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科学知识的基础,是目的、意义和价值的源泉。这种回归意味着综合实践活动是“在生活中,通过生活并为了生活的课程”。它关注学生的亲身实践,改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复现、抽象分析和逻辑推理的学习方式,主张学生通过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劳动等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展开生活。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形态,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的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它与其他课程领域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
二、重过程讲求实效是关键。
新《课标》中确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目标是:通过认识、体验、发现、探究、操作等多种学习和活动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进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而对于语文学科,则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根据总目标,结合七年级语文教学的课程安排,以及执教班学生实际,专门对语文实践活动做了一些探讨。
(一)活动内容:一年来我所开展的活动主题主要有:
[1][2][3][4]。
2023年语文活动课程图(模板17篇)篇十一
1、让学生明白勤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劳动,人类就无法生存,社会就不能发展的道理,帮忙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使学生懂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是一种美德,从小培养爱劳动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本事,并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3、使学生体会到爸爸妈妈劳动的辛苦,做到尊敬长辈,热爱长辈,减轻父母的负担,增强劳动观念。
(一)导言。
师:同学们,这节主题班会课,我们共同探讨如何做爸爸妈妈的的小助手。
(二)质疑。
1、你们在家里做家务吗?经常做吗?
2、能够做哪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请举例说明。
(三)讲故事。
故事一:
星期天,小华在家里帮忙妈妈擦玻璃,费了很大的劲,才把整个房间的玻璃都擦完了,心里异常高兴,可是妈妈看见了,却责怪她说:“玻璃擦得不干净,不让你做的事,就别做,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
讨论:
1、小华和妈妈的做法对吗?
2、不对的地方应怎样做?
故事二:
奶奶正在打扫卫生,小刚放学回来了,就喊:“奶奶,我渴了,快给我拿饮料。”奶奶赶紧说:“好好好,我立刻给你拿去”。
讨论:
小刚的做法对吗?他错在哪里,他该怎样做?
(四)确定。
1、xx和小朋友玩,奶奶让她去打酱油,她不去。
2、妈妈不在家,小红自我做饭。
3、xx高兴时,就帮妈妈做家务,不高兴时,就不做。
4、xx在班级爱劳动,在家就不干了。
经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
(五)学生齐读关于爱劳动的名言警句与童谣。
(六)班长要求全班同学要做到:
1、会穿衣服和系鞋带;
2、自我会系红领巾和洗红领巾;
3、会自我整理床铺和书包;
4、会自我洗脚、梳头;
5、会叠衣服和摘菜;
6、坚持每一天做一件家务。
(七)竞赛。
整理书包比赛。
2023年语文活动课程图(模板17篇)篇十二
1、能观察比较黄豆芽与绿豆芽的不同特征,区分黄豆芽与绿豆芽。
2、知道豆芽是蔬菜,很有营养,教育幼儿乐意吃豆芽,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能观察比较黄豆芽与绿豆芽的不同特征,并区分黄豆芽与绿豆芽。
1.黄豆芽,绿豆芽若干,小脸盆,每组一个,黄豆种,绿豆种若干,人手一份碗筷。
2.多媒体课件《豆芽的营养》。
3.烧熟的黄豆芽每人一份。
一、导入活动。
了解豆芽的特征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幼儿观察桌上的两种豆芽,并交流自己的观察。
2.教师小结:这种细细的,芽的头上有两瓣绿颜色的芽叶的是绿豆发出来的芽,我们叫它绿豆芽。这种芽的茎茎粗一点的,头上有两瓣黄颜色的芽叶是黄豆发出的芽,我们叫它黄豆芽。
二、引导幼儿尝试分豆芽,进一步了解黄豆芽与绿豆芽的特征。
1.师:老师这里有一些黄豆芽和绿豆芽,可是它们混在一起,我请小朋友们来把它们分出来,送到各自的家里,把分出来的黄豆芽和绿豆芽分在你的'两个点心盆里,边送边说:黄(绿)豆芽,我送你回家。
2.幼儿尝试分豆芽,教师巡回指导。
三、了解豆芽的营养价值,引导幼儿乐意吃豆芽。
1.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豆芽的营养价值。
2.讨论课件内容,了解豆芽的营养。
师:你们看了录像知道豆芽有什么营养吗?
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因为豆芽是豆子发出来的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b与维生素c。在春季维生素b与维生素c会大量缺乏所以在春季要多吃豆芽以补充维生素b与维生素c。所以,我们小朋友不能挑食,要多吃豆芽。
四、请家长来烧制豆芽,幼儿品尝豆芽,体验豆芽的美味。
师:豆芽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尝一尝啊?你们吃过哪些用豆芽做的菜呢?今天我们请xx的妈妈来为我们烧一盘营养丰富的韭菜炒绿豆芽,老师这里已经有做好的黄豆芽请小朋友先来尝一尝,我们一边吃一边看着xx的妈妈来烧菜,好吗!
五、父母与幼儿一同品尝豆芽菜,体验活动的快乐。
1.师:小朋友们豆芽好吃吗?你们爱吃吗?豆芽有着丰富的营养,我们大家都爱吃。这么有营养的菜该和我们的爸爸妈妈一起分享。现在小朋友拿起你的碗去喂给你的爸爸妈妈吃,好吗!
2.幼儿和父母一同分享食物。
2023年语文活动课程图(模板17篇)篇十三
内容摘要:艺术设计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它通过确立各种科目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关系来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是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和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艺术设计课程结构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是培养社会需要人才,建立专业理论体系的特殊教育阶段,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也不例外。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课程建设及教学手段反映了时代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提出的要求。而课程结构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能否顺利进行,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因而,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是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探讨的课题。
一、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
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在艺术设计教育本科四年教学中,课程的类型,必修课与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文化课与专业课等的设置以及其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优化结构,是艺术设计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它通过确立各种科目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关系来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合理的课程结构必须体现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艺术设计教育本科课程结构应包容各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艺术实践以及与学生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科目,并使其保持适当的比重关系。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指不同学科和科目彼此间的关联,相互间的补充;设置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的综合性能有效调整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不利因素。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指课程设置要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艺术设计学科课程结构现状。
艺术设计教育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从弱小到壮大,已初步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逐渐从美术、工艺美术的模式过渡到具有现代化设计教育特点的教育模式。与此相关的课程建设以及课程结构也在不断地完善,从国内上百所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来看,课程结构的布局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我们也看到,国内目前的艺术设计教育状况,还难以令人十分满意。社会不能满意,业内不能满意。社会不能满意主要是人才质量不能适应市场需要;业内不能满意,主要是没有一个基本可以成为指导思想的设计教育理论,教育的方向还无法清晰透彻,教学方法还不能适应设计教学实践的需要,课程结构还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设置的随意性。
各地各校在课程设置上随意性较大,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每年在换,一任领导一种做法;还有一些地方院校,跟在部属院校后面跑,今年学北方的某些院校,明年学南方的某些院校,课程设置没有稳定性,总是停留在摸索阶段,不能形成具有适应本校和地方特色的课程结构。
如对人文科学、科技知识、自然学等课程设置漠视等导致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局限,与培养“高素质、通识性、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思路不相适应,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整体素质和质量。
3.部分课程及教材需更新。
在信息时代中,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出现,展现艺术表现的传媒和形式也有新的内容,文化与审美观念也发生变化。现代课程内容既要能体现人类知识的精华,又要能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信息。而我们艺术设计许多课程内容与现代化社会和现代科技的发展有差距。
4.科目的学时、顺序不尽合理。
在四年的课程安排中,每门课程之间的比重关系,决定着课时量的多少。哪些课应先上,哪些课应后上;哪些课是主课,哪些课是辅课;课与课之间的`逻辑性和连续性;技能课与理论课的有机结合与应用等问题,在当今艺术设计课程结构中还没有很好地解决。
5.实践环节不充实。
现代艺术设计精神提倡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在艺术设计教育中也应遵循这一指导思想,并在课程结构中充分体现出来。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很多院校在实践课程方面还满足不了学生真正实习的目的,有些院校开设了实践环节课,但没有实习基地。如有的学校某一门课程的实践课是32学时或64学时,往往是在第一次上课时老师带领学生到某公司或某工地象征性地了解该课程的实习内容,余下的学时,只是让学生自己到社会上各显神通地“自由”实习。
6.重专业技能轻理论知识。
对史论课程以及视觉心理学、市场心理学、消费心理学、营销心理学和设计生理学类课程的忽略,造成学生在艺术设计观念上的薄弱,进而限制了学生对艺术思维的空间认识和发展创造的空间开拓。
三、课程结构的探讨与优化。
1.调整传统课程结构统一模式,强化多元结构的灵活性。
艺术设计教育现行课程结构的弊端之一,就是结构模式单一、僵化。因此,改进课程结构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就是形成多元结构,实现课程结构的灵活性。多元结构的基本思路是:(1)多元分解。将课程划分为通识类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设计课程和艺术实践课程四部分。每一部分都含有若干个依据不同的教学要求组成的课程模块,形成课程结构的多元式基本单位。(2)单元组合。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及培养目标的要求,将各部分的基本单元加以合理组合,形成若干个由基本模式拼接成的课程结构系列,从中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多元分解与单元组合式结构对于增强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提高教学管理的灵活性具有积极的不可低估的实践效应。
2.打破必修课程单一式结构,增加选修课程的多样性。
学校课程类型的多样化是全面实现课程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多种课程类型的有机结合将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将会改变学生过分追求学业高分、综合素质低下、主动学习能力弱的状况。目前,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设置中必修课程包揽全局的(转第41页)(接第33页)单一结构状况,是不符合高素质、创造性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是急需改进的。改进的思路就是增设专业选修课程。让学生在接受比较全面、完整的艺术设计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由学生根据各自喜好选择不同的选修课程,进行专业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可以跨专业界限学习。具体体现在:(1)开设相近专业(学科)的相关课程,以拓展学生的专业就业面,有利于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就业选择。(2)开设综合性常识课程,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为适应学生的岗位再提高作铺垫。(3)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与艺术教学内容。在某种意义上,它们是保证设计师创造力必不可少的功底。(4)介绍实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潮流,弥补必修课程相对稳定带来的不足。
3.增加实践课程的内容、方式和课时。
艺术设计学科的一大特色,就是实践性强,而现在有些艺术设计院校(专业)过于强调课堂讲授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常常把实践(实习)当成儿戏,流于形式化。教得不认真,枯燥无味;学得很马虎,根本起不到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增强理论教学知识的效果,这几乎成了艺术设计教育的通病。事实上,这种必要的实践过程,对艺术设计这门具有较强应用性质的学科,是非常必要的。值得借鉴的方法之一,可以走企业和社会与学校联合办学的路子,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做,而且做出的作业就是市场上的产品。这是一种主动的教学方式,如专业设计课、毕业设计课结合社会任务;设计方案结合生产实践,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将从根本上改变过去被动教学带来的不良后果。
4.规范教学内容。
就艺术设计学科当前的教育情况看,规范艺术设计教学内容,是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国内,虽然搞了二十几年的现代设计教育,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规范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评定标准。尤其是新兴的、科技含量较高的一些学科,如新媒体艺术、动画艺术等更显突出。这些问题直接造成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结构的混乱和学生获取知识的不平衡,同时也是导致学生能力参差不齐的原因之一。
规范教学内容应在课堂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各学科都力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作为课程主干内容。各学科在保留传统课程内容中仍有价值的基础知识的同时,特别强调从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取新的基础知识,增加新的具有时代性的内容,体现时代特色,剔除陈旧过时知识。如素描、色彩课程,应结合专业特色进行内容的改革;又如专业设计需要的应用软件课程也应系统地增设。各学科还应注重与市场的联系,努力面向市场并服务于生活实际,从而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形成互动的关系。各学科还要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合面貌。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结构的研究,涉及到诸多的问题,重点应放在课程结构的调整上。其实质就是重新认识和确立各种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由此形成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和谐一致的艺术设计教育课程。
2023年语文活动课程图(模板17篇)篇十四
目前对活动课程的认识、设计和实践存在几个倾向:一是有的借活动课程之名,行“应试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之实,从时间到内容都服从于应试学科拓展与延伸的需要;二是没有什么设计,完全放任自流,随意性很大;三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念和方法没有换位,老师包办代替,学生没有自主权,体现不出活动课动手动脑等特征。
针对上述情况和根据《指导纲要》精神,我们强调九年义务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活动课程设计必须遵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全面贯彻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方针,对学生有效地进行素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因地因时因人设计活动,务求丰富多彩,综合运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活动,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多方体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创造意识,促使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增进身心健康,为培养适应21世纪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人才作出贡献。
活动课程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计划的.重要组织部分,有其独立性,在设计时要根据活动课程自身的规律,遵循以下原则。
1.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性、趣味性原则。
活动课程的地位与作用要求设计的活动课程要面向21世纪的需要,既要把爱国主义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和中国革命斗争传统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以及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不断发展等信息作为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又要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寓教于乐,力求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如设计《火箭探秘》一是说明火箭是我国最先发明的,二是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未来火箭。
2.实践性、创造性原则。
活动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重在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在实践中,动手动脑,取得对事物的亲身体验,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活动课程的设计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他们勇于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起到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作用。《火箭探秘》不但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还给他们提出大胆设想、创新的思考。
3.导向性、自主性原则。
在活动课程设计中,必须明确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给予指导和帮助。因此,在确立活动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上,要克服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
[1][2]。
2023年语文活动课程图(模板17篇)篇十五
2、形成较好的饮食、睡眠、盥洗、入厕等个人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学习按顺序穿脱衣服和鞋袜、较有秩序地整理和摆放物品等。
措施:。
1、开展“我会保护自己”小主题活动,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2、建立喝水记录,“我进步了”等小环境,帮助幼儿自觉行为习惯的养成。
1、快乐、主动地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逐步增强自信心。
3、学习使用问好、道别、谦让、道谢-----等文明礼貌用语。
6、尊重长辈、老师,和同伴友好相处,初步体验和感激他人对自己的爱。
措施:。
1、使幼儿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积极的自我认识,建立对自己的信心。
4、建立值日生,为幼儿创造为自己、他人服务的机会,培养初步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
1、能用普通话自然的和自己的亲人、老师和同伴交谈,并乐于当众讲话。
2、注意倾听别人的讲话,比较准确地理解别人讲话的意思和回答问题。
3、初步尝试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能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意愿,说话较完整。
5、喜欢学说普通话,逐步发准翘舌音等。
措施:。
3、开展与爱护图书有关的活动,鼓励幼儿养成正确阅读的习惯。
1、乐于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物和现象,并与他人共同分享发现的快乐。
2、好奇、好问,能积极参加探索、操作活动。
3、能用语言、绘画、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和交流自己的发现。
4、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现象有兴趣。
5、关注生活中的常见的科学现象,喜欢参加观察、操作、实验,初步学习做观察记录。
措施:。
2、在幼儿活动中,及时满足幼儿表现的物质需要,鼓励幼儿通过多种形式表现自己的观察。
2023年语文活动课程图(模板17篇)篇十六
一、安全文明伴我行。“安全重于泰山”,积极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增强安全意识。
二、“我爱红领巾”。普及少先队知识,规范系红领巾,标准行队礼,做一个合格的少先队员。
三、争做雷锋式好榜样。针对雷锋事迹,教育少先队员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向身边的好人好事学习。
四、讲文明,懂礼仪,大家一起来行动,学会遵守校园文明礼仪、礼貌待人。
五、开展读书活动。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在文化熏陶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传递正能量。大家一起来,学好人,做好事。
七、“中国梦、我的梦”系列活动--弘扬“中国梦”精神。激发学生了解中国,热爱祖国,胸怀梦想,努力实现梦想。
2023年语文活动课程图(模板17篇)篇十七
(新疆农业大学a.农学院;b.科学技术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
摘要:《遗传学》是农学和生物专业等学科在本科学校教学中必修的主要课程。本文从《遗传学》教学的特点出发,分析了《遗传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据以往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遗传学》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善、计算机辅助课件的创建、电子版教材的编写、教学质量的测评、实验项目的创新以及教学效果提高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并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遗传学》;课程建设;本科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
基金项目:2011年新疆自治区精品课程(遗传学)建设(编号:xjau2011004)。
作者简介:耿洪伟(1978-),男,重庆合川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小麦分子育种。
《遗传学》是上一世纪生物科学领域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其研究范畴大幅度拓宽和深化,新技术和新方法也不断涌现[1]。《遗传学》内容抽象,涉及相关知识面广,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教师如何“以人为本”地让学生尽可能掌握本门课程知识,成为《遗传学》课程改革的重点[2,3]。目前随着分子生物学科的飞速发展,《遗传学》的研究方面逐渐拓宽、深化,势必将在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研究领域继续展开激烈的竞争,因此培养具备丰富的《遗传学》知识,同时兼备创新能力的研究型创新人才已迫在眉睫[4]。因此,要强化《遗传学》课程的建设工作,在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为前提的基础上,还要注重运用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遗传学》课程在本科教学中一直是很重要的基础课程,尤其是在农学和生物学等相关学科中的教授中,取得的成绩也很显著。与此同时,《遗传学》及其相关学科发展之迅速,使得教学中出现授课内容的增加与课时安排矛盾突出、教学方法不适应《遗传学》的快速发展、教师队伍知识结构需要调整及教学仪器和设备较为陈旧等问题比较突出。为此,笔者认为可以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改进,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的建设,将《遗传学》课程的逐步合理优化。
一、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的组织。
(一)课程体系的建设。
《遗传学》教学大纲严格依据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充分体现出本学科最新的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前瞻性。而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实现教学与实践的灵活互动,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遗传学》所学的基本规律来分析学科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遗传分析能力。规范《遗传学》的教学管理模式,避免重复知识的讲授,多配合一些案例分析,并及时将一些新知识、新案例及时补充到课堂和实验之中,可以适当地开设与《遗传学》理论相关的综合性实验,同时结合生物技术前沿技术领域,开设了有关遗传转化和利用染色体的微核技术进行核型分析等综合实验,将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使《遗传学》课程始终保持一种活力,通过对教学的研究和创新,探索并运用精品课程教学高水平的途径和方法,使《遗传学》教学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
随着近年教学同行们的不懈努力,已将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添加到《遗传学》授课内容中,因此《遗传学》内容已有明显增加,《遗传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在保持本学科自身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还要强调反映力遗产学,特别是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在20世纪90年代的最新进展。因此,《遗传学》课程为适应21世纪学科发展的需要,在论述方面应对经典《遗传学》进行适当整合,以遗传物质的本质、传递、变异和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为主线,对与《遗传学》紧密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做重点讲解和介绍。其内容涉及生物体宏观到微观等各个层次,包括生物进化过程、植物群落演化、各种生物体形态性状以及细胞染色体、dna分子结构等。教学内容上,应注意避免与其他学科相重复,使学生对《遗传学》的不同层次上有较为完整和充分的认识,从而充分了解和掌握《遗传学》在国内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更深层次上了解和掌握《遗传学》知识。另外,教师把每章内容讲解学习完成后,应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一些精选习题,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效果的测评。
教学效果是评价课程建设成效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深层次地改进考核办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在考核方法上,可以采取笔试、面试、课程论文和课后习题相结合,单项试题与综合分析试题相结合的方法。在考试命题上,为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应多出理解分析方面的试题,做到灵活多变。同时将实验操作过程、报告结果,纪律和实验考试等也纳入到实验考核中来,在提高在《遗传学》总成绩中实验成绩的所占比例。“理论综合试题”的内容要让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和思考后,在综合全书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再行完成,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遗传学》知识的全面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考试可采用在学生完成实验后根据考试结果由教师现场打分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观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
(一)改善传统教学方法。
首先,在《遗传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把培养学生的遗传分析能力作为重点。为了使学生获得深刻的印象与全新的体验,教师一般会采用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例如:交互式、实习法等。这种方式方法对加强学生对本学科的基本规律、理论、概念以及研究发放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也更容易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启发式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大的支配空间,在实际学习中掌握主动权,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开放实验室,更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可以最大程度地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积极性,这些都是开展研究《遗传学》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也是改善改进日常教学效果的基础。同时,《遗传学》中日常教学情况及时反馈以及课后征询学生意见制度的实施,可以多方参考学生对教育教学的意见建议,适时的改善教学方法,保持教学双向信息反馈通道。
(二)不断改进教学手段。
为了改善课程教学质量与日常教学效果,同时克服有时遇到的课时不足的问题,需要在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重与教学改革中,积极创建和应用cai教学课件,结合实物、图片、录像等进行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同时为了方便学生的自学和复习,又能让教师授课使用,在《遗传学》cai教学课件中,可以同时制作网络版和课堂教学版两个板块。《遗传学》课件具有界面美观、内容新颖、结构紧凑、文字精炼、图文并茂等特点,实物照片和彩图多,能够将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时期和世代、宏观和微观特性等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遗传学》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而多媒体教学设备则使其变得生动直观,更加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多媒体课件中附有的教学大纲、日历、参考书和教辅助资料等内容也方便了任课教师和学生更好地了解《遗传学》需要掌握的内容范畴,课后学生们可以随时上网阅读和复习课上的内容,还可以通过课件链接到国内外与《遗传学》相关的诸多网站进行自主学习与兴趣学习。另外,还要配合《遗传学》cai教学课件,编写配套的笔记型电子版教材,有助于克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媒体笔记难记的问题,也方便了学生们根据相关的课件内容进行复习。
三、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好一门精品课程不仅要有丰厚的物质基础,还需要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一支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在《遗传学》教学的工作中,受到高度关注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师资队伍建设。因此,根据《遗传学》的课程教学队伍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所需的课程,制订一套《遗传学》课程的发展规划和培养师资的计划,并且由丰富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势在必行。可通过对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培养、教学素质培养、科研素质培养等三个方面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一)综合素质培养。
教师之间应该及时交流上课经验,选修课程应选择与《遗传学》课程相关的一些课程,例如:《植物学》、《生物学》等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这样可以丰富教师的知识。要保证教学的质量,教学课件必须由专业人士制作,教学的质量和课件的内容也必须由课程的负责人全权负责。要经常举行《遗传学》的课程教学研讨会,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学期开学后,由团队的负责人组织和指导下,请团队中资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其他学校长期工作的一线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综合素质的培训。依托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业务部门进行调研,使教师有机会参加业务实践,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二)教学素质的培养。
青年教师应经常参加学校组织教学观摩课程。在参与的过程中同时由团队负责人和团队成员中的老教授可以亲自传授一些教学方法或者经验。这样有利于青年教师学习到丰富的实践知识以及亲身体验。以便青年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更好地学以致用。青年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缺陷,或者说是教学经验不足。学校可以安排青年教师给有着丰富经验的老教授担任教学指导老师,制定详细的、以老教授带新青年教师的计划,年轻教师可以给导师承担一些工作。这样在教学上青年教师可以学到的知识很多。这样有利于青年教师积累丰富知识和经验。在参加教研活动的过程中会逐渐的提高自身的水平。青年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教学经验,这样才能逐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教育教研的能力。
(三)科研素质培养。
只有当教师自身具有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才能游刃有余地将理论简单而有效地传授于学生,使学生更为直观地认识到所学知识的应用领域,从而能有效地避免学生眼高手低现象的出现。因此,青年教师需要承担或者参与其中的一些科研项目。通过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及时有效地反馈到教学实践中,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自身水平,为开展教学实践提供更高的水平。青年教师和科研骨干都是教学团队中最重要的支柱和后备力量。因此学校应大力支持青年骨干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或有计划攻读博士学位或进博士后流动站,争取实现教师博士化,在年龄上应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支持青年教师从事科研工作。
四、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的提高。
根据《遗传学》发展迅速并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这一特色,这门课程要从多方面入手,做出具体的内容调整,例如:实验的项目、实验的具体教程和实验实践的内容,对有连续性和相似性的实验进行归纳并拢,在课堂上多多开展具有设计性、应用性、综合性的实验,对于验证性的实验要逐步削减,从而跟上国内外本学科的发展步伐。争取与国际国内重点大学的学科实践看齐,不断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一)增开新实验。
根据开课对象所学专业不同的特点,在保证经典《遗传学》实验开设的前提下,逐年增加1~2个新的实验项目。对室内外的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在实验课程中我们要积极采用新进的教学技术,去辅助实验的顺利开展,此课程的实验要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来开展,从而提高我们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因为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技术还不够纯熟、不够全面,知识面也有待拓宽。对此,此学科的实验内容需要增加与《遗传学》课程内容有着密切关系的、具有综合性的和设计性的实验,如“植物染色体的核型分析”、“果蝇标本的采集、形态鉴别和杂交实验”、“多倍体的诱发与鉴定”等,这样的实验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此学科中的具有综合性的实验应该达到总实验量的一半左右,这样的实验体系才更加合理。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学生们也要对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现象进行认真的思考,对实验结果加以分析,积极完成实验报告或撰写论文,通过实验对其原理和方法有了彻底的理解和掌握。
(二)更新实验设备,改善实验环境。
更新实验设备、改善实验环境,是我们实验教学水平提高的基础条件和硬性条件。在学校经济条件和实验场地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建设完成具有功能齐全的教学实验室,同时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这样的实验室可以满足更多专业学生的实验要求,能够满足我们更多学科实验任务和符合综合性实验的需求,从而大大提高我们的实验教学水平。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良好的实验环境,我们要积极制定相关管理制度,责任到人,同时对实验室的开发时间要加以延长,这样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去亲手做实验。我们要培养学生爱护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的意识,让学生自主对其进行管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和实验指导教师共同协商,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对此课程实验的积极性,使得学生的操作技能不断提升,从而实现高效实验课堂的目的。
(三)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中运用的一种重要方式,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方面要采用优秀的教学资料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也要将多媒体技术引用到教学中,在《遗传学》的教学过程中也要如此,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教学手法和手段。为此,实验室要不断增添、更新教学仪器设备,尤其是多媒体教学仪器设备,在改善教学环境和实验条件的同时,也为教师自己更深层次的教学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举个例子,以前教师如果与学生一起进行显微镜内的观察,难度很大,过程也比较繁琐。但是,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很方便地将显微镜里可观察到的物体用数码显微系统映射到大屏幕上,教师的讲解就更加容易,更生动活泼,学生学习也简单了,更增添了学习兴趣。再者,平常学生自己做完的片子也可以在计算机中保存,随时就可以打印出来,减少了学生的工作量,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平常各种教学图片扫描到电脑里让学生进行观看,可以使教学效果有一个很大层次的提高。
综上所述,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可以看出《遗传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教师在把握该课程特点的基础上,重点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据此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通过先进的教学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把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实践过程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实践过程,是提高《遗传学》课程教学质量、紧跟时代步伐的有效手段。今后将以此为指导思想,并进一步完善《遗传学》课程建设,使课程教学再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