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是教师为了教学准备和组织教学活动而设计的一种规范化的文档,它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等要素。教案模板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规范教学流程。我想我们需要一个合适的教案模板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模板,希望能给大家一些灵感。
实用人教版初中地理说课稿(通用19篇)篇一
《天气》是初中地理的一节重要内容,课文通过精妙的各种天气展示设计让学生能了解天气在学习中和生活中的作用,从而表现出天气的多种多样。通过对这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更好的完成三维目标,同时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能为培养学生了解天气、模仿天气预报主持人播报天气预报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我们新义中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各种天气的判读,学会判断哪种空气质量对人有益哪种气空质量对人有害。
能力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向同学或者其他人播报天气预报,能自己找出获取天气信息,了解天气变化。
情感目标: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了解天气的多种多样,从而热爱地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制定了这节内容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了解天气、空气质量和人们的生活关系,积累有关天气各种知识。
教学难点:知道天气和地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习地里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针对以上分析,结合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我主要采用提问法、练习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二十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尤为重要。因此我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安排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来进行学习。
(一):图片引入、导语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兴趣学习这节内容,我让学生看书上57、58页的图片并提问“同学们看看这两幅图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想不想知道它和我们怎么产生关系的吗?”通过这样的导入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习这节内容中来,从而高效的完成三维目标。
(二)初读内容、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自己默读,把课文中出现的不理解的地方圈划出来,然后我在精心教学把学生不理解的地方仔细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知识点,以此让学生有兴趣学习这节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小组合作、分析课文。
我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页,要求小组以合作竞争的意识完成两个任务:找出本页主要讲的内容以及它和我们的关系,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突显重难点、积累知识。
分析了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仔细看56页济南天气预报和60页的图,知道天气信息的获取途径,了解天气变化。要求学生分角色模仿天气预主持人播报天气情况,并提问“同学们我们来看看谁播报得更快捷、更准确,好不好?”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点,学会实践运用。
(五)迁移训练、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一些关于天气信息的获取途径,掌握了播报天气情况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要求学生放学后找出天气信息的其他获取,让他们向同学或者家人播报一组天气情况,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
(六)总结与板书。
带领学生回顾这节内容,了解知识点,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清晰、有条理性,让学生一目了然。
通过我一上说课的思维结构,我相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得到大大的提升。我希望以灵活多样的教法和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法的指导,充分利用教材顺利二高效的完成三维目标。但我的教学实践经验有限,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给予我帮助,我将不甚感激。
通过我一上说课的思维结构,我相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得到大大的提升。我希望以灵活多样的教法和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法的指导,充分利用教材顺利二高效的完成三维目标。但我的教学实践经验有限,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给予我帮助,我将不甚感激。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
实用人教版初中地理说课稿(通用19篇)篇二
北京还是一个特大城市,教材通过对北京的介绍,使学生掌握了解一个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本节是中国区域地理省级区域的开始,也是代表,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城市区域学习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学习后面的内容,并且可以自学其他教材中没有介绍的区域。
2、教材处理。
学生对于北京的这个城市,都已经有了多多少少的认识,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也有了初步的掌握,初二的学生已经学会了使用计算机网络搜集资料,基于此,我将让学生课前搜集材料,自学读图、探究、讨论,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强调,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且注意提升和点拨学生的思路和学习方法。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说出北京的位置、范围,并对北京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城市职能、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建设的成就,从而了解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
过程与方法:引领学生充分利用手中材料,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发达的现代化进程,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主人翁责任感。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城市职能。
教学难点:对北京地理位置的评价;
北京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重点难点的突破:充分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学习,通过地图、资料、视频等多种辅助资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启发式讲述法、引导交流合作等。
自学读图、探究、讨论。
为了体现教学的创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课设计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为了避免一开课就是老师说学生听的沉闷气氛,我在课前先播放《奥运会吉祥物的宣传片》,开课后用问题导入,如:在动画片里你看到了什么?第29界奥运会将在哪里举行?这样一问一答,学生的思路就被我带到了学习的轨道上,开始了北京之旅。
在出示课题时,为了渲染气氛,我同时播放中央电视台节目插花的视频,让学生对北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第二环节:组织活动学习新课。
在学生汇报时,用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北京的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条件,并强调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使学生理解新中国定都北京的原因。
还穿插一些视频和音乐,让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并用,同时这一活动又检查了学生课前搜集整理资料的情况。
在了解北京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时,我出示配以《故乡是北京》背景音乐的北京名胜古迹的图片,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比一比,看谁认得多,再选择他们熟悉的一处作以简单的介绍,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强调有哪些名胜古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提出故宫面临的压力,让学生出谋划策。
在了解北京现代化进程时,我先播放一组北京现代化建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前面的图片风格有什么不同,然后跟学生强调把北京建设成为既具有古典特色、又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化大都市才是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三环节:回顾活动测试应用。
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用一句话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再让学生运用分析北京的方法分析描述家乡哈尔滨的位置、职能、历史和现代化进程。在学生汇报时穿插京哈铁路火车提速的新闻,从而说明城市交通的发展,进而将写一篇以《我的家乡——哈尔滨》为主题的短文作为课后作业。
第四环节:升华情感倡导行动。
让学生说说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应该为奥运会和09年在哈尔滨举行的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做点什么?最后在奥运会会歌声中,用激励性的语言结束全课。
实用人教版初中地理说课稿(通用19篇)篇三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天气》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天气》是初中地理的一节重要内容,课文通过精妙的各种天气展示设计让学生能了解天气在学习中和生活中的作用,从而表现出天气的多种多样。通过对这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更好的完成三维目标,同时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能为培养学生了解天气、模仿天气预报主持人播报天气预报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我们新义中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各种天气的判读,学会判断哪种空气质量对人有益哪种气空质量对人有害。
能力目标: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向同学或者其他人播报天气预报,能自己找出获取天气信息,了解天气变化。
情感目标:
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了解天气的多种多样,从而热爱地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制定了这节内容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了解天气、空气质量和人们的生活关系,积累有关天气各种知识。
教学难点:
知道天气和地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习地里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针对以上分析,结合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我主要采用提问法、练习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二十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尤为重要。因此我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安排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来进行学习。
(一):图片引入、导语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兴趣学习这节内容,我让学生看书上57、58页的图片并提问“同学们看看这两幅图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想不想知道它和我们怎么产生关系的吗?”通过这样的导入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习这节内容中来,从而高效的完成三维目标。
(二)初读内容、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自己默读,把课文中出现的不理解的地方圈划出来,然后我在精心教学把学生不理解的地方仔细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知识点,以此让学生有兴趣学习这节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小组合作、分析课文。
我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页,要求小组以合作竞争的意识完成两个任务:找出本页主要讲的内容以及它和我们的关系,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突显重难点、积累知识。
分析了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仔细看56页济南天气预报和60页的图,知道天气信息的获取途径,了解天气变化。要求学生分角色模仿天气预主持人播报天气情况,并提问“同学们我们来看看谁播报得更快捷、更准确,好不好?”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点,学会实践运用。
(五)迁移训练、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一些关于天气信息的获取途径,掌握了播报天气情况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要求学生放学后找出天气信息的其他获取,让他们向同学或者家人播报一组天气情况,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
(六)总结与板书。
带领学生回顾这节内容,了解知识点,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清晰、有条理性,让学生一目了然。
通过我一上说课的思维结构,我相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得到大大的提升。我希望以灵活多样的教法和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法的指导,充分利用教材顺利二高效的完成三维目标。但我的教学实践经验有限,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给予我帮助,我将不甚感激。
通过我一上说课的思维结构,我相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得到大大的提升。我希望以灵活多样的教法和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法的指导,充分利用教材顺利二高效的完成三维目标。但我的教学实践经验有限,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给予我帮助,我将不甚感激。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
实用人教版初中地理说课稿(通用19篇)篇四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水旱灾害和印度农业》,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印度》,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本课题教材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接着讲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教材还安排了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节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人地关系。
据此,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达到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既为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确定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把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关于印度的水旱灾害首先通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灾害的无情,接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讨论分析南亚季风对降水的影响。关于印度农业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印度的年降水量与农业带的分布等,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让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3.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首先是前提测评:复习印度人口特点及印度的地形特点?
接着请学生自读课文“水旱灾害频繁”,说说印度气候有何特点?板书。这一部分内容不多,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转变。
下面师生共同总结: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旱灾害频繁。
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利用图片与新闻,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
印度人民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恒河、印度河流域规模庞大的灌溉系统,南部的防旱贮水池等。
但是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依然显得有些不足。是什么因素导致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那旱季与雨季的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和最少的月份相比要差多少?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频繁的水旱灾害呢?
请同学们读南亚季风图,比较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p38页的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共同总结:我国也是季风气候,我国也同样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请结合我国的国情,讨论该如何治理印度的水旱灾害?大修水利工程,引导从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借鉴经验。
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季风活动不稳定,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转承:印度的农业。
1.由于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人口众多,使得印度在20世纪上半叶粮食生产不能自给自足,每年进口大量的粮食。20世纪60年代后,印度的粮食生产由不能自足到自给有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使粮食生产有这么大变化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后,我通过启发式提问,安排了如下一系列小组讨论活动。
1.读资料“绿色革命”,说说它有什么意义?它对我们的家乡农业生产有什么启发?
2.通过对比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图与地形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说水稻和小麦分布与地形、降水量有什么关系?(通过展示师生共同总结。)。
3.接着通过讨论棉花、黄麻、茶叶的分布与地形、降水量的关系。在此,我把全班分成五组,请每一组同学讨论一种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降水的关系。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结果。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面食。北方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东部和南方沿海地区以大米居多,中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和杂粮为主。印度人的副食分肉食和素食两类,但是印度人不吃牛肉。
印度菜的一大特点就是糊状菜居多,而且还加以各种色素,因此常有黄的汤,绿的糊,红的泥。如果没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是很难习惯的。此外,无论在家庭还是餐馆,印度人认为生水是最好的饮料(建议最好煮沸),餐桌上总会有一杯凉水。
印度和我国都是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压力大,经济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但是发展中国家也不是样样都落后的,大力发展科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拓高科技产品的国际市场,是发展中国家逐步赶上世界经济水平的最佳途径。请大家预习“发展中的工业”。
实用人教版初中地理说课稿(通用19篇)篇五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是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让“土地奉献”的产业、中国农业的发展、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畜牧业分布。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土地资源,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五个部门。
2、通过了解农业发展的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并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与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精心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
2、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使其树立初步的环境观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
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及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本节课内容不多,但比较枯燥。如何做到高效?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本节课主要采用了竞赛法和情境激趣法。
竞赛法:在教学手段上加以变化,就会赋予地理课堂更高的生命力。针对学科现状及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竞赛这种形式容易激发学生斗志,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于,而且会让学生的注意力更为持久。情境激趣法: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自然就是活着的教材,将地理问题生活化,更能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过: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析图: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2、学会探究: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3、学会合作: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喜欢猜谜语吗?猜谜语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丰富我们的生活,更能增长我们的知识,现在,就让我们体验一次猜谜语的快乐!
谜头23456789谜底(缺衣少食)谜头12345678910(风衣足食)谜底。
教师启迪学生认识“衣”和“食”都是农业生产的对象,进而导入农业的学习。
设计意图:
从谜语中提炼地理有关的知识,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初步感知我国农业的现实性,进而导入新课。
(二)竞赛斗智抢答竞赛题目:
判断:以下农业产品属于广义农业的哪一种?
设计意图:
这部分内容由竞赛形式呈现,旨在化枯燥为生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是为了高效。为新知识学习打基础。
(三)情境设计,问题探究,认识我国农业总量多但,人均占有量少的原因情境:假设你父母每天只能拿出5元钱,作为子女的零用钱。
如果你有5兄妹,每人能分多少?如果就只有你一个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感知地理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产生了对地理知识的渴求,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也知道我们要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图解图练,记忆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具体环节:
1、展示九大商品粮基地分布图。
2、竞赛记图: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记下来。
3、填图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地图的功能,讲练结合,识图比赛旨在唤起学生的无意识记忆,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更高的记忆效果。
(五)知识技能运用。
a、探究我国农业取得成就的条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具体环节:
1、出示我国农业的成就图。
2、看到这些成果有什么样的感想?
3、你想过取得这些成就的条件吗?
4、取得发展的同时会不会存在一些问题呢?比如:
5、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b、探究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具体环节:
1、展示米饭图面食图小麦、水稻分布图。
2、米饭的原料是什么?种在什么耕地类型中?
3、面食的原料是什么?种在什么耕地类型中?
4、旱地水田的分布是?
5、为什么会是北麦南稻呢?
c、探究我国商品粮基地的形成条件。
引导学生从自然条件:地形水源土壤社会条件交通市场机械化等方面分析设计意图:通过三个知识点学习之后,使学生增加自豪感、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及分析能力,这部分内容尽可能交给学生自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通过探究、总结,利于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度,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六)归纳小结:今天我们高谈阔论了一番,你快乐吗?你有收获吗?那么请你谈谈。设计意图:巩固强化,了解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研究教学对策。
(七)回顾反馈:回顾旧知识,强化记忆。
(八)作业:6道选择题。
实用人教版初中地理说课稿(通用19篇)篇六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疆域》这一节的第二课时“行政区划”。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说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本节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疆域”中的第二课时,这节课是八年级学生学习中国地理的第一课中的核心内容。了解中国的行政区划,掌握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分布,是今后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将贯穿于中国地理学习的始终;省级行政区是我国行政管理的基本单位,对社会、经济活动、交往有重要的影响,是中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所必备的知识,因此,在整个中国地理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本节教材分别从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以及各省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位置、行政中心等进行阐述。与老教材相比,新课标教材更加精练,正文字数减少,更多的内容则是以活动教材的形式出现,安排了多种形式的练习,突出了学生动手能力和读图获取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接下来说一说我对学情的认识。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该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认识,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现行三级行政区划;
2.能够说出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3.能够识别一些重要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形状;
4.在我国空白政区图上准确填出34个省级行政区。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识图、拼图等活动,初步形成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分布的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能都说出和找出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置。
教学难点为:34个省级行政区的简称、行政中心及空间分布。
为了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贯穿直观性、趣味性、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体现乐学乐教的教学思想。在教法上,我会多方面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学歌谣、诵三字经、小组竞赛等,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体现乐学乐教的教学思想。为了更好地落实学生作为主人的地位,在学习指导中,我会用问题、游戏竞赛、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他们探究新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任务。
下面我将重点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和布置作业这四个环节。
在新课导入这个环节我采用的是温故知新、复习导入的方法。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在课堂的开始我会先进行一个复习,温故前面所学的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幅员辽阔的大国,并且利用上节课留的课后延伸题目“思考我国疆域辽阔会有什么不足”来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即为了方便管理、为了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而实行的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中国的行政区划。
接着进入课堂的第二个环节:活动讨论,新课教学。
首先我会用一个投递包裹的实例来展示行政区划的意义和作用。这个实例是这样的:一位同学在网上买了个东西,地址如下三种写法,哪个能成功投递?(1)回龙观新村小区2号楼1202室;(2)龙域西一路回龙观新村小区2号楼1202室;(3)北京市昌平区龙域西一路回龙观新村小区2号楼1202室。显然只有第三个地址可以投递到。接着以感受行政区划的意义和级别为过渡进行承转。
以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入手,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我国三级行政区划及其意义所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接着我会以问题作为引导,让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的正文部分。问题如下:
(1)我国共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单位?分为哪几种?各有多少个?
(2)“自治区”是怎样的的省级行政单位?看图说出我国共有哪几个自治区?
(3)“直辖市”是什么含义?看图说出我国有哪几个直辖市。
(4)“特别行政区”是怎样的省级行政区?看图说出我国的特别行政区有哪几个。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并且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得出的答案为:我国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共计34个省级行政区划。省级行政单位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四种。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自治区”以及其下辖的“自治州”及下辖的“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的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我国共有五个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直辖市,即中央直接管辖的市,我国有四个直辖市,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我国现在有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在了解这些后,我接着用学习目标对该部分内容的要求作为承转过渡,即掌握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的名称及在图上的位置。
在这里我采用的是活动探究的方式。
首先是利用歌谣,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福吉安,四市两特藏二岛,陕甘青蒙云贵川。分别找同学说出它们分别代表什么省级行政单位。以此来熟悉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及其全称。
其次是分片法。让同学们根据课本第7页图1.7“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域”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完成下面的表格。表格的左栏是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按照地理位置划分的7个片区:分别为东北三省、北部边疆的自治区、黄河中下游的四省二市、长江中下游的六省一市、南部沿海的四省二特别行政区及一个自治区、西南的三省一自治区及一市、西北三省二自治区,需要学生完成的是将这些片区里包含的省级行政单位填写出来。以此来掌握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大致所处的地理位置。
第三是分类法。
首先是沿线分布。即以竞赛的方式,分别让学生在图上按照逆时针方向,找出沿陆上疆界分布的省级行政单位;(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然后再按照逆时针方向,找出沿大陆海岸线分布的省级行政单位。(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其次是轮廓想象。即给出我国某些省区的轮廓图,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联想其像什么?比如:黑龙江像展翅高飞的丹顶鹤、云南像一只美丽的孔雀、内蒙古像一只翱翔于天空中的雄鹰,这些与该省区的动物有关;台湾岛像香蕉、海南岛像菠萝,这些与该省区盛产的水果有关;陕西省像蹲着的兵马俑,这与该省区的历史文化有关。还有一些仅仅是轮廓形状有特点的情况。比如:广东省像小象的头,山西省像平行四边形,山东省像骆驼等。让同学们进行大胆想象,看看还有哪些省区像什么,从而帮助记忆。
第四是三字经法——黑吉辽,内蒙古,陕甘宁,青新藏,云贵川,晋冀鲁,豫苏皖,湘鄂渝,琼粤桂,浙闽赣,京津沪,港澳台。并且结合教材第8页表1.2“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此来掌握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然后让学生在表中找出其简称不只一个的省级行政单位,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和甘肃省,并且记住其简称。
以上这些用这种活动探究、小组竞赛等的方式进行新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学生要完成任务就必须要认真仔细的阅读地理相关地理图片,这也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以及从图中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此外还注重了地理教学的综合性原则及挑战性原则,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知识,在竞争中掌握知识,把死课本变成“活”课堂。
在巩固提高这个环节,我采用的是拼图游戏竞赛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最快实现将打乱的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拼完整的组为胜利者。利用儿时常玩的游戏形式,突破难点,让学生灵活巩固所学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不仅能乐学,还能掌握学习的方法,会学地理,爱学地理。
在课堂的最后,我以让学生课下完成教材第9页“活动”中的第3小题作为作业,即在图中填入省级行政区域的简称和行政中心。以此结束了本节课的全部内容。这样的作业可以考查到学生在这一节课所学的所有知识,起到一个检测、巩固的作用。
实用人教版初中地理说课稿(通用19篇)篇七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八)年级第章第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和地图、区域地理或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本节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促于学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为学好(区域地理)高中地理知识,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地球与地图的知识,能初步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的相关知识。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和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利用文字、图像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地理观测、实验、调查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感知地理事物,积累地理表象;初步学会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形成自己的见解或成果,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交流表达学习的体会、想法和成果。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注意活动)。
为了突破重难点,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我们知道地理是一门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生存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激励竞争教学法(2)问题探究法(3)合作讨论法(4)趣味教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内容安排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激情导入2、讲授新课3、课堂小结4、板书设计5、布置作业。
各位评委,本节课,我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采用了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做到了教师有意沉下去,学生激情浮上来,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特长,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水平,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实用人教版初中地理说课稿(通用19篇)篇八
《中国地形》是初中八年级地理(湘教版)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的内容。
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因素,由于地形与气候、河流、湖泊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生学习以后相关章节知识垫定坚实的基础。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识记我国地势的分布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主要地形区和按走向分为五种类型的山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本堂课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远教资源的地图和景观图片,使学生通过读图,直观获取有关的知识。充分运用新建构学习理论和新课程标准精神,开展讨论、对比、练习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新的课程教育理念。
初二的学生由于其年龄特征决定了具有好动、好奇、好表现的个性,同时具有注意力分散,爱发表见解等特点。
针对学生以上情况,我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以下策略: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尽量使课堂显得形象生动,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创设讨论氛围,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已的见解和获得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感。
在学法指导上,我引导学生采用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进行学习。通过观察、思考,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然后综合和小组的意见进一步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中央电化教育管资源中人教课标版中初二地理第三章《中国地形》中的媒体展示中的中国地形及中国地形剖面图的flah动画及中国地形山脉等十几幅图片形象生动,典型例题中的例子有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理解。其中flah制作的动画古诗欣赏更是生动有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利用以上资源进行组合、链接、补充制成ppt课件。并充分运用多媒体的形、声及动画效果,图文并茂,声形并茂展示给学生。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我将以下四个环节穿插在本节课的三部分(1、中国的地势特征2、山脉纵横交错3、中国的名山)内容中。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建构体系,拓展创新。
四课堂活动,观点讨论。
我首先出示幻灯片,提出问题:我国是个多民族,多人口的国家,这么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引出课题:中国的地形。
1、中国的地势特征。
我给学生展示flah动画〈古诗欣赏〉,通过欣赏古诗《虞美人》,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的大江,大河会向东流?引出对中国地势特征的学习。然后,我给学生展示中国地形概况图、中国三梯阶梯示意图、中国地势剖面图,让学自主观察、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这样的地势会对我国的河流、气候与交通产生怎样的影响?然后,出示远教资源中的拓展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山脉纵横交错。
在教学活动中,我给学生展示幻灯片:中国主要山脉图,分析各种走向的山脉,将其归纳为三横、三竖、三撇、两捺、一弧形。之后,我及时展示远教资源中的.拓展训练:展示图片,提出问题:一、“你能写出这些主要山脉的名称吗?试试看,你能行的!”二、山脉是地形的骨架,学习中国地形,重要的是掌握山脉的分布。读图2—2和2—9,请填出下列山脉两侧的地形区。
3、中国名山。
我给学生展示中华五岳、天山、昆仑山、雪峰山等十多幅景观图片,让学生欣赏。然后让学展示课前收集的名山大川图片、诗歌、散文等。让学生体验成就感、自豪感。
本节课我的板书主要体现目标教学模式,做到本课的知识脉络简明扼要,精炼概括。直观醒目,图文并茂。
实用人教版初中地理说课稿(通用19篇)篇九
1.教材内容:
2.本课地位:
它是新课程下初中中考要求掌握的五个地区之一,尤其是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和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方面的分析题目较多。由于它是我们相邻,为此容易与我国西南地区融合在一块进行考察,加大了它的难度。
3.教学目标:
(1)、能说出东南亚的位置和范围。
(2)、能说出东南亚“十字路口”的含义和重要性。
(3)、能说出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4)、能说出东南亚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以及山河分布规律。
4.教学重、难点:
难点: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气候与农业的关系;农作物的分布。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根据地理教学的.一般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学案导学:提前发学案,让学生提前预习,可以做到重点和难点提前感知,有助于优生的培养。
自学讨论法:通过教师提出的自学讨论提纲,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主动的学习中获取知识,变学会为会学。
图导图练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口说图和动手绘图等多项措施的训练过程,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教学用具:多媒体或使用东南亚地形图、世界地图。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实用人教版初中地理说课稿(通用19篇)篇十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日本》。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日本”是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共包括三个部分:多火山、地震的岛国,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东西兼容的文化。“多火山地震的岛国”这一内容,是对七年级上册“板块构造学”的一个具体案例的诠释,是学生理解火山地震的发生与板块运动有关,对今后学习相关的内容起到学以致用的作用。
二、说学情。
我所带的是七年级的学生,这个学龄段的学生好动,好奇,爱表现,但是,对于地理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以及探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需要教师因势利导,在学生表现的同时,引导思考,培养学生归纳、迁移的地理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
实用人教版初中地理说课稿(通用19篇)篇十一
本节教材是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一章中的第一节《日本》的第一课时,属于世界地理中的国家地理,是学生在学习国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一个国家,同学们学完亚洲后已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以后还会学习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等。日本这一节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日本,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日本”一节不论在新教材还是老教材中,都是重点讲解的国家,且对后面的国家教学,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日本第一课时部分内容主要为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多火山、地震的成因及预防。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如何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已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板块运动学说的学习也了解了一些地震发生的原因。但学生对灾害的影响和预防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些知识点也就成为本节课学生探究的重点。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一学生,经过前一学期的学习,学生的基础较好,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完全有可能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另外,学生通过学习本册书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也积累了一定的读图、识图能力和活动探究能力,让学生独立或在合作中进行读图、识图并分析相关问题,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以上都为本节课以探究活动为主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首都等重要城市和海港的位置,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2、知道日本的地形特点。
3、掌握日本多火山多地震,并且分析其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运用板快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3、通过对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的学习,对日本有初步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及生活技能,使他们懂得地震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2、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关于探索地理事物因果关系的学习习惯。
3、通过中日岛屿争端,培养学生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爱国热情。
(一)重点:
1、日本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2、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二)难点:
1、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2、分析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会采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并配合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重难点。然后用随堂练习来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1、教法。
本节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多,适合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机会也很多,但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流水账似的全部详细过一遍,必须有所取舍,才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计划采用活动讨论法、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分组法、读图分析法、交流合作等方式,促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好本课涉及的新内容。这样做,一方面通过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活动探究使学生的认识经历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有一个飞跃。
2、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学生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探究能力指导:学生对日本较为熟悉,因此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重在参与积极思考的这一过程,以培养自我的学习探究能力。
利用生活中的地理: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周围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也把地理理论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两者要相结合,相促进。
重视地图的作用: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通过读图养成从图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一)导入。
我展示多媒体一组动漫图片(多啦a梦、柯南、火影、一休)及风景图片(富士山和樱花)。七年级学生年龄层次较低,他们对动漫有着浓厚的兴趣,用他们耳熟能详的动漫人物引入本课内容,他们很容易接受,且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总结:日本和我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然后给学生分组:把学生分为四组,多啦a梦组、柯南组、火影组、一休组。
要求:小组团结合作,有集体荣誉感。
1、小组同学在课堂中玩“找茬”游戏。寻找老师课件展示中的错误,每找到一处得一朵红花。
2、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优胜组得红花。课程结束,得花最多组胜利。
(二)新课讲授。
1、多媒体展示我们到坐火车到日本旅游(学生寻找错误)。
2、多媒体展示《日本在世界上的位置》和《日本国》图。
3、找出日本周围的海域。
4、谈时事,中日岛屿领土争端,使学生明确岛屿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爱国热情。
我作总结:日本是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的一个群岛国家。它位于北温带,与中国一衣带水,而且位于东半球、北半球,日本东临太平洋,西隔日本海、朝鲜海峡与俄罗斯、朝鲜、韩国相望,西南与我国隔东海相望。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地图来寻找答案,印象更加深刻,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师生互动读图分析讨论:
1、日本的领土构成。
总体介绍日本的领土面积通过比较练习法,同学们感受到日本的人稠地狭。通过读图得知四大岛的分布范围及最大岛。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和思考,深刻认识日本的领土构成和人口状况,使教学重点得以突出。
2、日本地形特点。
探究讨论:互动学习分析出日本的地势的特点,通过老师带领同学分析,通过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发现总结出特点。
最后多媒体展示我们考察了日本的自然风光,发现日本的平原比山地多。我们来到了位于九州岛的旅游胜地——富士山,它是日本最高峰,是日本人民心目中的圣地。富士山是一座死火山,尽管是夏天,但我们仍然看到了富士山山顶的皑皑白雪。(学生寻找错误)。
3、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展示《富士山》图片,《六大板块示意图》。
探究: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及日本应对地震的措施。
通过讨论知道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讨论中发现别的同学思考问题的新角度,找到自己学习的优势与缺点,从而更好的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方法。
我总结出日本著名的山峰——富士山,不仅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一座火山。日本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不稳定,多火山与地震。
我国处在两大火山、地震带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根据“5.12汶川地震”,模拟地震中在四个不同场景中(教室,家里,商场,大街上)如何自救?最后,教师总结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同学们保护生命安全的意识。
(四)小结作业。
小结提问:本节课都学了哪些内容?
展示多媒体课件:
第一节日本(第一课时)。
1、地理位置。
2、组成部分。
3、海岸线曲折,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4、多火山和地震。
作业:
1、结合“我国5.12汶川大地震”的影响,搜集有关防震减灾方面的知识。
2、完成能力培养与测试第一节日本的第一课时。
我的板书设计围绕日本国的地理特征来呈现,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日本的地形地貌,着重突出本节课的内容重点和难点,学生也能从我的板书设计中进行有条理的笔记。
实用人教版初中地理说课稿(通用19篇)篇十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疆域》这一节的第二课时“行政区划”。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说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疆域”中的第二课时,这节课是八年级学生学习中国地理的第一课中的核心内容。了解中国的行政区划,掌握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分布,是今后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将贯穿于中国地理学习的始终;省级行政区是我国行政管理的基本单位,对社会、经济活动、交往有重要的影响,是中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所必备的知识,因此,在整个中国地理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本节教材分别从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以及各省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位置、行政中心等进行阐述。与老教材相比,新课标教材更加精练,正文字数减少,更多的内容则是以活动教材的形式出现,安排了多种形式的练习,突出了学生动手能力和读图获取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接下来说一说我对学情的认识。
二、说学情。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该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认识,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现行三级行政区划;。
2.能够说出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3.能够识别一些重要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形状;。
4.在我国空白政区图上准确填出34个省级行政区。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识图、拼图等活动,初步形成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分布的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能都说出和找出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置。
教学难点为:34个省级行政区的简称、行政中心及空间分布。
为了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贯穿直观性、趣味性、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体现乐学乐教的教学思想。在教法上,我会多方面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学歌谣、诵三字经、小组竞赛等,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体现乐学乐教的教学思想。为了更好地落实学生作为主人的地位,在学习指导中,我会用问题、游戏竞赛、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他们探究新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任务。
下面我将重点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和布置作业这四个环节。
五、说教学过程。
在新课导入这个环节我采用的是温故知新、复习导入的方法。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在课堂的开始我会先进行一个复习,温故前面所学的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幅员辽阔的大国,并且利用上节课留的课后延伸题目“思考我国疆域辽阔会有什么不足”来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即为了方便管理、为了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而实行的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中国的行政区划。
接着进入课堂的第二个环节:活动讨论,新课教学。
首先我会用一个投递包裹的实例来展示行政区划的意义和作用。这个实例是这样的:一位同学在网上买了个东西,地址如下三种写法,哪个能成功投递?(1)回龙观新村小区2号楼1202室;(2)龙域西一路回龙观新村小区2号楼1202室;(3)北京市昌平区龙域西一路回龙观新村小区2号楼1202室。显然只有第三个地址可以投递到。接着以感受行政区划的意义和级别为过渡进行承转。
以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入手,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我国三级行政区划及其意义所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接着我会以问题作为引导,让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的正文部分。问题如下:
(1)我国共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单位?分为哪几种?各有多少个?
(2)“自治区”是怎样的的省级行政单位?看图说出我国共有哪几个自治区?
(3)“直辖市”是什么含义?看图说出我国有哪几个直辖市。
(4)“特别行政区”是怎样的省级行政区?看图说出我国的特别行政区有哪几个。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并且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得出的答案为:我国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共计34个省级行政区划。省级行政单位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四种。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自治区”以及其下辖的“自治州”及下辖的“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的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我国共有五个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直辖市,即中央直接管辖的市,我国有四个直辖市,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我国现在有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在了解这些后,我接着用学习目标对该部分内容的要求作为承转过渡,即掌握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的名称及在图上的位置。
在这里我采用的是活动探究的方式。
首先是利用歌谣,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福吉安,四市两特藏二岛,陕甘青蒙云贵川。分别找同学说出它们分别代表什么省级行政单位。以此来熟悉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及其全称。
其次是分片法。让同学们根据课本第7页图1.7“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域”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完成下面的表格。表格的左栏是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按照地理位置划分的7个片区:分别为东北三省、北部边疆的自治区、黄河中下游的四省二市、长江中下游的六省一市、南部沿海的四省二特别行政区及一个自治区、西南的三省一自治区及一市、西北三省二自治区,需要学生完成的是将这些片区里包含的省级行政单位填写出来。以此来掌握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大致所处的地理位置。
第三是分类法。
首先是沿线分布。即以竞赛的方式,分别让学生在图上按照逆时针方向,找出沿陆上疆界分布的省级行政单位;(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然后再按照逆时针方向,找出沿大陆海岸线分布的省级行政单位。(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其次是轮廓想象。即给出我国某些省区的轮廓图,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联想其像什么?比如:黑龙江像展翅高飞的丹顶鹤、云南像一只美丽的孔雀、内蒙古像一只翱翔于天空中的雄鹰,这些与该省区的动物有关;台湾岛像香蕉、海南岛像菠萝,这些与该省区盛产的水果有关;陕西省像蹲着的兵马俑,这与该省区的历史文化有关。还有一些仅仅是轮廓形状有特点的情况。比如:广东省像小象的头,山西省像平行四边形,山东省像骆驼等。让同学们进行大胆想象,看看还有哪些省区像什么,从而帮助记忆。
第四是三字经法——黑吉辽,内蒙古,陕甘宁,青新藏,云贵川,晋冀鲁,豫苏皖,湘鄂渝,琼粤桂,浙闽赣,京津沪,港澳台。并且结合教材第8页表1.2“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此来掌握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然后让学生在表中找出其简称不只一个的省级行政单位,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和甘肃省,并且记住其简称。
以上这些用这种活动探究、小组竞赛等的方式进行新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学生要完成任务就必须要认真仔细的阅读地理相关地理图片,这也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以及从图中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此外还注重了地理教学的综合性原则及挑战性原则,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知识,在竞争中掌握知识,把死课本变成“活”课堂。
在巩固提高这个环节,我采用的是拼图游戏竞赛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最快实现将打乱的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拼完整的组为胜利者。利用儿时常玩的游戏形式,突破难点,让学生灵活巩固所学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不仅能乐学,还能掌握学习的方法,会学地理,爱学地理。
在课堂的最后,我以让学生课下完成教材第9页“活动”中的第3小题作为作业,即在图中填入省级行政区域的简称和行政中心。以此结束了本节课的全部内容。这样的作业可以考查到学生在这一节课所学的所有知识,起到一个检测、巩固的作用。
文档为doc格式。
实用人教版初中地理说课稿(通用19篇)篇十三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水旱灾害和印度农业》,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印度》,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首先,对教材进行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本课题教材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接着讲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教材还安排了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节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人地关系。
据此,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达到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情感目标:
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既为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确定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把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关于印度的水旱灾害首先通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灾害的无情,接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讨论分析南亚季风对降水的影响。关于印度农业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印度的年降水量与农业带的分布等,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让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
3.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教学过程。
首先是前提测评:复习印度人口特点及印度的地形特点?
接着请学生自读课文“水旱灾害频繁”,说说印度气候有何特点?板书。这一部分内容不多,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转变。
下面师生共同总结: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旱灾害频繁。
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利用图片与新闻,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
师生总结:
印度人民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恒河、印度河流域规模庞大的灌溉系统,南部的防旱贮水池等。
但是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依然显得有些不足。是什么因素导致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那旱季与雨季的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和最少的月份相比要差多少?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频繁的水旱灾害呢?
请同学们读南亚季风图,比较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p38页的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共同总结:我国也是季风气候,我国也同样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请结合我国的国情,讨论该如何治理印度的水旱灾害?大修水利工程,引导从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借鉴经验。
师生小结。
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季风活动不稳定,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转承:印度的农业。
1.由于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人口众多,使得印度在20世纪上半叶粮食生产不能自给自足,每年进口大量的粮食。20世纪60年代后,印度的粮食生产由不能自足到自给有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使粮食生产有这么大变化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板书)。
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后,我通过启发式提问,安排了如下一系列小组讨论活动。
1.读资料“绿色革命”,说说它有什么意义?它对我们的家乡农业生产有什么启发?
2.通过对比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图与地形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说水稻和小麦分布与地形、降水量有什么关系?(通过展示师生共同总结。)。
3.接着通过讨论棉花、黄麻、茶叶的分布与地形、降水量的关系。在此,我把全班分成五组,请每一组同学讨论一种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降水的关系。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结果。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面食。北方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东部和南方沿海地区以大米居多,中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和杂粮为主。印度人的副食分肉食和素食两类,但是印度人不吃牛肉。
印度菜的一大特点就是糊状菜居多,而且还加以各种色素,因此常有黄的汤,绿的糊,红的泥。如果没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是很难习惯的。此外,无论在家庭还是餐馆,印度人认为生水是最好的饮料(建议最好煮沸),餐桌上总会有一杯凉水。
课堂总结。
印度和我国都是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压力大,经济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但是发展中国家也不是样样都落后的,大力发展科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拓高科技产品的国际市场,是发展中国家逐步赶上世界经济水平的最佳途径。请大家预习“发展中的工业”。
实用人教版初中地理说课稿(通用19篇)篇十四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日本》。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日本”是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共包括三个部分:多火山、地震的岛国,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东西兼容的文化。“多火山地震的岛国”这一内容,是对七年级上册“板块构造学”的一个具体案例的诠释,是学生理解火山地震的发生与板块运动有关,对今后学习相关的内容起到学以致用的作用。
二、说学情。
我所带的是七年级的学生,这个学龄段的学生好动,好奇,爱表现,但是,对于地理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以及探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需要教师因势利导,在学生表现的同时,引导思考,培养学生归纳、迁移的地理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以上对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能借助地图,准确说出日本的地理位置及领土组成;能结合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地震与火山的原因,能说出常用的防震措施。
2.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认识一个国家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方法,并且初步尝试运用这种方法去学习其他国家。
3.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防震意识,能够利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难点是:
【重点】。
1.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2.培养学生的防震意识和能力。
【难点】。
学生自己读图总结日本的自然环境,掌握学习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基本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这节课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地图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我将从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和小结作业四部分加以说明。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新课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采用图片导入的方法,在课件中播放关于日本的图片:富士山、樱花、穿着和服的日本女人、丰田汽车的标志等图片。并解说:这是一个亚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并且位于我国东方,是我国的邻邦——日本。提问学生对日本的了解,通过学生的简单回答之后,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设计意图】之所以采用图片导入的方法,是因为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还能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部分内容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更加形象,进而也能自然地引出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接下来是新课教学环节,在这一环节我将采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地图法的教学方法。
1.首先,读图7.1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
(1)日本濒临的海洋有哪些?日本属于哪一大洲?在该洲的什么部位?
(2)说出日本的纬度范围。
【学生活动】学生读图之后,让学生回答所找到的濒临的海洋,学生可能说不全所濒临的海洋,而是随意说几个,针对这种情况,我会引导学生总结:日本濒临的海洋:太平洋、东海、黄海、日本海。之后师生一起总结日本属于亚洲,位于亚洲东部以及日本大致位于北纬30°到北纬45°之间。
【设计意图】以上的地图法可以锻炼学生读图的能力,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小组合作,读图7.2日本的地形,探究下列问题:(1)找出日本的四大岛;(2)观察日本的海岸线有什么特点?这对日本的哪些方面有利?(3)在图上指出重要的城市名称,并分析城市分布在沿海的原因。在学生讨论时,我会巡视并适当点拨。
【教师总结】(1)日本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组成;。
(2)日本的海岸线曲折,有利于发展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业和对外经济联系;。
(3)日本大部分地形是山地和丘陵,仅沿海分布着狭窄的平原,因此许多大城市都分布在沿海平原。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提高学生交流、总结的能力。
3.播放日本富士山的宣传视频,2011年3月日本发生地震及引发的海啸视频;展示图7.7日本及附近地区的火山、地震带及图7.8传统民居;图7.9防震演习。思考:
(1)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和地震呢?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2)应对地震,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
(3)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应该向日本学习什么?
【学生活动】(1)因为日本处于地震带上,所以多火山地震;。
(2)日本注重对国民进行防震减灾训练;。
(3)建立防灾教育中心;定期举行防震演习。
应对地震,日本除过对国民进行防震减灾训练,在传统民居上,采用质地较轻的建筑材料,以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建立地震预警信息系统等;我们还可以在家中的家具安装固定装置等。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的安排,是通过在视频中,在图片中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能更深刻的体会。
环节三:巩固提高。
用七字诗的形式巩固本节课知识要点:
亚东太西北东半,四大岛屿海洋圈,
海岸曲折多港湾,七大城市在海边,
地形多山少平原,火山地震板块部。
【设计意图】这样安排,能够很流利的记住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比逐条记忆更有趣,体现了乐学的教育理念。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堂学习的结束,并不是地理学习的结束,应该以此为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让学生在课后,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火山的利弊,下节课进行关于火山利弊的小型辩论赛。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
实用人教版初中地理说课稿(通用19篇)篇十五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球的自转。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地球的自转”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的是地球的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地球在静止状态下其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学习过渡到地球的动态学习,并为之后进一步学习地球公转运动打好基础,是学好地理的重要基础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重要一课。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学生在前一节中刚刚学习了地球仪知识,在本节教学中充分利用地球仪,巩固所学地球仪的知识,同时也创造了让学生展示所学知识的一个好机会。学生能够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本节内容很多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到的自然现象,教师要在教学中将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内容不宜将其复杂化,不要将知识引导的太深,应回避一些难懂的概念,如黄赤交角等,能让学生初步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和产生现象的简单原因就可以。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够观察得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能够通过地球仪演示得出昼夜交替、晨昏线、地方时等地理知识。
2.运用实验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养成地理思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3.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公转运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
地球自转的地理特征。
【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地图法、小组合作法、实验法。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生活实例导入。设悬导入,毛主席诗中曾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里写错了呢?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疑问让学生们产生好奇心,将学生带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提起同学们对地球自转的探究欲。
环节二:新课教学。
1.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展示活动用具】地球仪。
【问题】。
(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
(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
【教师活动】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
(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
(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师生共同总结】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教师活动】可是它究竟是怎样进行转动的呢?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旋转这个地球仪,其他同学观看两位同学是否出现错误。
实用人教版初中地理说课稿(通用19篇)篇十六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气温的变化。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气温的概念、气温的表述方式、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这一节课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延伸。它与第三节的教学内容“降水”一起,是理解第四节有关“气候”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学好本节也能为今后在高中进一步学习气候打下良好的基础。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了解了有关气温的知识,再加上第一章学习了等高线,有助于理解等温线的判读。但地理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与小学的知识衔接较少,相对于语数外来说,学生对地理兴趣和重视都不够。加之七年级的学生知识储备少,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都较差,这为教学实施带来一定的挑战,所以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顺利完成本节学习任务。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说出气温的相关概念和表述方式,学会计算某地的日平均气温和月平均气温。
2、通过阅读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图,掌握阅读曲线图的方法,具备计算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的能力。
3、通过气温观测,增强关注生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
准确判断某地的气温在一天中和一年中的变化。
【难点】。
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理解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原因。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地图法、小组合作法。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生活实例导入。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天气变化的照片,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是由于天气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展示天气变化图片,视觉冲击性很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环节二:新课教学。
1、教师以谈话的形式问:通常用什么词语描述气温,学生回答为最高温、最低温。教师以人们口中常说的`某一天是具体的多少度去引导学生说出平均温也是描述气温的方式。
学生回答: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
【问题】。
(1)如何计算一天内的平均气温?
(2)如何计算一年内的平均气温?
【学生活动】。
(1)日均温=一天中8点,14点,20点,2点测得的气温相加再除以4。
(2)年均温=12个月的月均温相加再除以12。
【教师总结】描述气温有三种方法: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气温的相关概念,也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2、气温日变化分析。
教师ppt展示《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学生读图回答。
【问题】。
(1)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
(2)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可以得到什么?
【学生回答】最高出现在14时,最低出现在日出左右,最高气温-最低气温=7摄氏度。
【教师总结】气温日变化图分布规律: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最低出现在日出左右,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气温日较差。
3、气温年变化分析。
【多媒体展示】教师多媒体展示陆地年均温数据和海洋年均温数据。
四人为一小组,仿照气温日变化图,根据大屏幕所给数据,将陆地与海洋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绘制于同一张图上,并找出分布规律,尝试着计算年较差。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绘制曲线图、进行相关计算。
【教师总结】大家绘制的图都特别准确也特别美观,从刚才所绘制的图以及计算当中可得出:
陆地上,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海洋上,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最高、最低月均温,海洋上比陆地上推迟一个月;气温年较差=年内最高月均温-年内最低月均温。
教师归纳:
日变化:一天当中14时气温最高、日出前后气温最低。日较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年变化:陆地气温最高出现在7月份、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份;海洋上气温最低出现在8月份、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份。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分析学习,能够提高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设置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既能够对已学的知识点进行巩固,也能够提升学生的绘图能力。通过讨论环节也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合作交流及表达能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作业:搜集所在城市去年一整年的月均气温,并计算出去年气温年较差。
【设计意图】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我采用的是提纲式的板书,它能够体现我的教学意图、落实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实用人教版初中地理说课稿(通用19篇)篇十七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日本》。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日本”是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共包括三个部分:多火山、地震的岛国,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东西兼容的文化。“多火山地震的岛国”这一内容,是对七年级上册“板块构造学”的一个具体案例的诠释,是学生理解火山地震的发生与板块运动有关,对今后学习相关的内容起到学以致用的作用。
二、说学情。
我所带的是七年级的学生,这个学龄段的学生好动,好奇,爱表现,但是,对于地理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以及探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需要教师因势利导,在学生表现的同时,引导思考,培养学生归纳、迁移的地理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以上对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能借助地图,准确说出日本的地理位置及领土组成;能结合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地震与火山的原因,能说出常用的防震措施。
2.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认识一个国家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方法,并且初步尝试运用这种方法去学习其他国家。
3.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防震意识,能够利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难点是:
【重点】。
1.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2.培养学生的防震意识和能力。
【难点】。
学生自己读图总结日本的自然环境,掌握学习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基本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这节课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地图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我将从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和小结作业四部分加以说明。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新课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采用图片导入的方法,在课件中播放关于日本的图片:富士山、樱花、穿着和服的日本女人、丰田汽车的标志等图片。并解说:这是一个亚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并且位于我国东方,是我国的邻邦——日本。提问学生对日本的了解,通过学生的简单回答之后,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设计意图】之所以采用图片导入的方法,是因为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还能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部分内容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更加形象,进而也能自然地引出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接下来是新课教学环节,在这一环节我将采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地图法的教学方法。
1.首先,读图7.1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
(1)日本濒临的海洋有哪些?日本属于哪一大洲?在该洲的什么部位?
(2)说出日本的纬度范围。
【学生活动】学生读图之后,让学生回答所找到的濒临的海洋,学生可能说不全所濒临的海洋,而是随意说几个,针对这种情况,我会引导学生总结:日本濒临的海洋:太平洋、东海、黄海、日本海。之后师生一起总结日本属于亚洲,位于亚洲东部以及日本大致位于北纬30°到北纬45°之间。
【设计意图】以上的地图法可以锻炼学生读图的能力,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小组合作,读图7.2日本的地形,探究下列问题:(1)找出日本的四大岛;(2)观察日本的海岸线有什么特点?这对日本的哪些方面有利?(3)在图上指出重要的城市名称,并分析城市分布在沿海的原因。在学生讨论时,我会巡视并适当点拨。
【教师总结】(1)日本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组成;。
(2)日本的海岸线曲折,有利于发展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业和对外经济联系;。
(3)日本大部分地形是山地和丘陵,仅沿海分布着狭窄的平原,因此许多大城市都分布在沿海平原。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提高学生交流、总结的能力。
3.播放日本富士山的宣传视频,3月日本发生地震及引发的海啸视频;展示图7.7日本及附近地区的火山、地震带及图7.8传统民居;图7.9防震演习。思考:
(1)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和地震呢?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2)应对地震,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
(3)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应该向日本学习什么?
【学生活动】(1)因为日本处于地震带上,所以多火山地震;。
(2)日本注重对国民进行防震减灾训练;。
(3)建立防灾教育中心;定期举行防震演习。
应对地震,日本除过对国民进行防震减灾训练,在传统民居上,采用质地较轻的建筑材料,以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建立地震预警信息系统等;我们还可以在家中的家具安装固定装置等。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的安排,是通过在视频中,在图片中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能更深刻的体会。
环节三:巩固提高。
用七字诗的形式巩固本节课知识要点:
亚东太西北东半,四大岛屿海洋圈,
海岸曲折多港湾,七大城市在海边,
地形多山少平原,火山地震板块部。
【设计意图】这样安排,能够很流利的记住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比逐条记忆更有趣,体现了乐学的教育理念。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堂学习的结束,并不是地理学习的结束,应该以此为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让学生在课后,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火山的利弊,下节课进行关于火山利弊的小型辩论赛。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实用人教版初中地理说课稿(通用19篇)篇十八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美国》,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中的第九章第一节,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说教材。
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第九章开门见山地说明西半球的国家。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它在经济、科技、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美国具有极强的学习和研究价值。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知道美国是移民国家,并明确它的范围和地理位置。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图片、文字资料说明美国的民族、种族构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有色人种在美国社会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充分认识种族歧视与贫富悬殊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学生感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根据新课标对学生认识水平的要求确定:美国的位置和种族构成情况为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七年级学生的认识观和世界观还没形成,如何让他们正确对待种族歧视问题,形成正确的观念成为了本课难点。
对教材我是这样处理的,教材精选了极具代表性的四部分内容:移民国家,农业地区专业化,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资源消耗大国。第一课时主要安排移民国家内容的学习。日常生活中,这部分知识学生有所涉猎,但不深,面也不广。怎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关注时事呢?在教学中,采用课前小组合作准备,课堂上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活动的学习。
说教法学法。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挖掘者。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创造性地用教材,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开展教学活动,给学生展示的舞台,突破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教学过程。
运用多媒体课件感知西半球国家。
让学生欣赏西半球的自然风光,初步了解西半球的经济和人们生活。课件停留在美国的画面上,引入新课:让我们随着摄像机的镜头进入地球的另一半天地——西半球。今天一起走进世界超级大国——美国。
多媒体出示问题:
1、查美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找出它的组成范围。(教师点评后补充资料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2、美国临近哪些海洋和国家,描述下他的位置。
3、按照大洲划分,美国属于哪个大洲?(补充拉丁美洲的划分方法)。
4、按照半球来看,又属于什么半球?
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全班派代表上讲台指图回答,教师鼓励学生并适时点拨。在点评结束后,教师利用板书在黑板上用画知识树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从哪些方面认识区域的位置。树干标有"位置",每个树杈标有"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大洲位置"、"半球位置"、"相对位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1、多媒体展示"美国城市街头人们忙碌的身影",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人种多,随后根据人种构成饼状图知道白种人居多。他们不是匆匆过客,大多是美国永久居民。边解说教师边播放世界不同肤色的人种向美国移动动画。深刻直观地体会到美国是移民国家。即:国内大多数人口为移民。而移民则是由于各种原因离开自己的家乡迁移到其他国家去定居且加入到该国国籍的人。补充说明以免混淆概念。
2、接下来让学生按照课前准备开展"说一说,你从哪里来?比一比,谁的贡献大"的活动。
课前:将全班学生分为四大组,分别代表不同的人:印第安人、华人、白种人、黑人。每组有两位学生发言代表坐前面,课前组织本组收集资料等。后面的学生是智囊团协助代表收集资料。学生准备资料如唐人街的故事,华人创办的企业,李小龙截拳道功夫的传播,美国的土著人印第安人。华盛顿总统,飞人乔丹等图片、文字资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学生,给学生展示的空间。)。
课上: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装饰品把自己装扮成不同人的装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件边展示边解说。(角色的扮演体验了不同的人种为美国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基于上面比比贡献大的活动,此时学生融入了角色,感觉自己真的做出了很大贡献,自信,情绪高涨。教师趁势展示另外一组资料。如印第安人被赶到山区"保留地"内居住。黑人被无理要求让座位给白人。华人和狗不准进入。讲个笑话"在美国的黑人".设问:反映美国什么社会现象?你有何感想?(唤起学生对美国人权的正确认识。)。
基于以上情感,最后设计了一个虚拟的活动,主题为反对种族歧视的活动,知识陷阱抢答,抢答成功可以虚拟筹集资金。
课后收集我国政府对各民族政策资料,比较中美两国人权状况。
上面就是为大家准备的最新初一地理说课稿美国,希望同学们认真浏览,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实用人教版初中地理说课稿(通用19篇)篇十九
众多的人口第一课时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第一册第三章中国的人口第一节的内容。教材编排是以人口—环境—资源为主线,正确阐明了人地关系,学习本课内容是学习本章其它部分知识的基础,也是为今后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社会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确定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知道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掌握我国人口基本国策;通过读图,找出我国人口分布情况等。
技能培养:学会计算人口密度;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文字材料等,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教育:通过讲述我国人口,使学生认识中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初步树立必须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加强我国国情、国策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及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理由是计划生育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国策,同时也为初三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打下基础。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上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受到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制约。这些知识是学生必须认识的内容。)。
难点: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或影响。(理由是根据初一学生的认识水平及学生大多缺乏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本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质疑,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运用读图分析法、启发诱导法、分组讨论法。
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问题导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是哪个国家,我国在1995年抽样调查、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是多少,分布情况如何,过多的人口带来哪些问题或影响,该如何控制?(理由:一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对我国人口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同时可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有个粗略的认识。)。
探究新知,师生互动:
[课件]播放一组人口众多的照片和录像?
[提问]这些照片和录像给大家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师归纳小结。(能使学生感性认识我国人口众多)。
接着展示[课件]我国人口增长图。
师指出1995年、20xx年世界人口总数,并让学生计算一下,当时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启发学生从图中发现“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及引导学生分析研究840年—1949年百年多时间与1949年—20xx年50多年时间人口增长情况,并讨论分析其原因。
[课件]显示“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数量”图[提问]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人口最少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学生读图回答)(通过这些数据,使学生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中国人口数量多的特点,各省数量相差大,为学习下一知识点作基础)接着师也联系一下本地实际(加强乡土教育)针对前面得出的结论,师分组让学生思考讨论: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或影响(设计意图:可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利于加强我国国情教育,可培养学生识图和解题能力及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接着设问:针对我国人口众多,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那么应用什么方法解决?(前后衔接,通过学生思考、回答,突破重点)。
关于人口密度教学:可以这样转入,我国人口众多,这么多的人口分布在哪里?从地图上怎么阅读?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状况用什么表示,怎样计算?为了理解人口密度启发学生计算江苏、山东、新疆、西藏四省的人口密度(作业本),并根据结果思考:我国人口分布有何特点?(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充分理解人口密度,并为学习接下来的内容作准备,同时可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课件]显示“中国人口密度图”[读图提示]。
1.a、b两点的人口密度各在什么范围?
2.我国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大,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小?
[提问]人口界线东南、西北两部分面积和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各是多少?学生回答基础上小结: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南部稠密、西北部稀疏(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互动,层层设问推进,实现重点的突破)。
归纳小结:根据本节课知识内容和特点,对照地图采取概括式小结方式(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及时巩固,加深对所学的知识运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反馈练习:为了真正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引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