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是教师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制定的教学活动的详细安排,它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有序的学习内容。以下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的教学计划,值得大家一起学习和探讨。
最优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设计(通用13篇)篇一
合作学习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不仅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并增强团结及交际的能力。此教学模式跳出了传统束缚,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社会发展培养大批综合能力强的人才,进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课程改革还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激发其创造性。而我们的农村初中传统的语文教学却不注重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广大的农村教师往往习惯于遵从教考或固执于自己的定向思维,呆板地进行教学,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阻碍了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鉴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种种问题,我们可以借助新课标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中的合作学习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性,培养其合作、创新能力,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当前,语文合作学习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多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视,但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几种不良的共性倾向。
1.1分组不合理。在当前很多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模式实践中,多数语文教师采用的是按座位分组的方法,这种简单的分组方法往往会导致组别间的整体水平差异,全班学习到小组合作学习的转变还只是表面的变化,而非结构性的变化。在整体实力较弱或者整体学生表现不积极的学习小组内,合作学习模式就很难组织和进行,学习效果较差。
1.2合作学习没有达到全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在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模式实践中,另一个更为严重的不良倾向是组内学习重“个体”,轻“群体”。由于没有明确分工,在小组学习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喜欢讨论式的学法,乐于独立思考,在组内讨论发言时表现更为积极;而成绩落后的同学则更多是处于倾听者的角色,独立思考能力和积极参与讨论的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激发和提高。
1.3学生的“竞合”意识和技能整体都有待提高。在初中语文合作学习中,从整体上看,虽然在课堂内也广泛采用了小组讨论、组间竞赛等形式,但是由于在组内学生合作意识较差、合作技能较低,以组为单位的团队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相对更弱,这就出现了重“形式”,轻“实效”的弊病。
最优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设计(通用13篇)篇二
【导语】本站的会员“昊仁霞”为你整理了“初中语文。
教学。
设计”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教学目标:
1、撇开思维方式。把握文章的巧妙与曲折。
2、各种形式的阅读,感觉文章语言的诗意美。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本文的主题。
4、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学难点:
阅读课文,了解为什么以“梨花”为标题。
一、课堂导入:
(课前播放轻音乐,播放梨花图片)。
我们身边有很多美好,例如我们今天走进的课文,不仅有美丽的文章还有梨花林、美丽善良的哈尼族小女孩,更有高贵的`中国品质。这篇文章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的《驿路梨花》。
二、正课:
(一)曲折的情节。
1、快速阅读课文,并用“我”第一人称来概括整个故事。
结合课前预习快速进行。
2、把握叙事角度,试图。
总结。
整个故事。
例如:
(2)教师点拨:叙述顺序的特点和差异。
3、人物和小茅屋的故事是什么?小屋的主人是谁?
(1)学生思考;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构思巧妙的写作方法。
(二)赏析品味。
1、圈点勾画好词和好句,这些词和好句子最能触动心弦,标记它们或写出你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师的提示:它可以从用词、写作和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得到欣赏。
(1)同桌交流。
(2)小组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组的代表进行点评。
教师适当点拨:这篇文章里的语言具有诗的意境,处处如诗如画。
2、升值而读,读,读,读出诗歌的美丽感受。
(1)指名学生读;
(2)教师配音范读;
(3)生配音读。
(三)写作背景。
1、简要介绍学生对作者的理解。
学生在课前结合课文并联系作者的共同知识。
2、教师补充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
展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背景理解彭荆风的作品。
彭荆风由于家境贫寒,只读了两年初中,成为学徒、校对员、记者、副编、文学团体“木叶文艺俱乐部”。他经历了很多苦难,但他坚信自己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xx”中入狱7年。“梨花”是他出狱后的第一部作品。在经历了这么多艰难困苦之后,他在他的著作中描述没有怨言,但有些是人性的善与美。正如他自己所写的:在经历了普通百姓难以忍受的折磨之后,当我真诚地面对云南边疆的纯朴的少数民族,呼唤美好的未来时,我不禁表达了我对过去的想法!我只想发现和传播生命的美,这就是为什么我写的梨花。
3、学生联系课文再谈对作者和文章中一系列人物所彰显的传统美德。
(四)思考理解。
1、思考“梨花”的梨花的含义,体会梨花精神。
2、明确“驿路梨花”做题目的妙处。
3、读写结合,选择自己最欣赏的一种花,它有着怎样的象征含义。
最优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设计(通用13篇)篇三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我国教育改革浪潮的掀起,我国初中语文教学正面临新一轮教育改革。现存的课程观念和教学模式需要“脱胎换骨”,并重新思考现代教育的新方向。要保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唯有如此,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迎来生机和活力。
教学设计,旨在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它关注的是“学”,探究的是“以学定教”,展示的是教师如何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的状态。它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笔者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教学过程的规划应建立在学生学习过程规划的基础上。
首先,在规划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备课、进行教学设计的视野就必须开阔。教师、学生目力所及、识见所逮、能力所为的可以利用的课堂教学资源、课外学习资源,包括网络资源。其次,教师应该进行换位思考,将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上,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完成哪几项具体的学习任务,并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和主次、轻重、急缓以及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合理地安排其具体顺序。最后,再从促进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考虑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具体教学措施,如何安排整体的教学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
最优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设计(通用13篇)篇四
2. 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一株失去了大树的依托,但却并不因此而丧失了生存意志的古藤,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坚强、独立,历尽苦难而不屈的生命的敬重之情。
3. 弄清文章由物及人地描写、抒情、议论谈感悟的思路,.体会作者以抒情为主,融抒情、描写、叙述、议论为一体的鲜明特色。
4. 理解想象和联想的表现手法以及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5. 品读文章质朴、简单的意象,自然、灵动的文字,增强语言的感悟能力。
1.重点
(1)领会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2)分析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及其作用。
(3)揣摩词句,品味语言。
2.难点
(1)想象与联想的作用
(2)词句揣摩,语言品味
1课时
课件显示:(一)创设情境,导入文章阅读
同学们,我们自初一以来,学习了不少的优秀散文,大家回忆一下,举例说说。
示例(1.)《紫藤萝瀑布》:这是一篇状物抒情的散文。文章通过对紫藤萝花的精彩描绘,充分显示了藤萝花的外在形象美与内在意蕴美的和谐、统一。文章先着重刻画紫藤萝花的外在美。通过对花的精彩描绘,表现了它不可遏止的、旺盛、活跃的生命力。然后是抒写作者对生命底蕴和意义的的深刻思考。说明在奔流不息的生命长河中,挫折、磨难不过是一朵小小的浪花。它是生命中,一段小小的插曲,增加了生命的美丽和充实,但不会阻碍生命长河不息的流动。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使作者心中的焦虑和悲痛化为宁静和喜悦,并由此领悟了花和人虽各有各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无止境这一永恒的哲理,促使作者不由加快了生活的脚步。文章赞美了生命的永恒与美好,鼓励人们要热爱、珍爱生命。 示例(2.)《行道树》:作者将目光投注到平凡而普通的物象——行道树的身上,赋予它以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全文466个字,却蕴涵了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索与感悟,引发了读者对人生对生命的新鲜感受和深刻体验。
示例3.《春》一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在书写人们盼春的基础上给我们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人们迎春这一幅幅的画面,最后唱起了对春的赞歌。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示例4.巴金的《日》,作者采用朴素无华的文字,借景喻人,以情点“睛”,将哲理的思索与诗意的描绘揉和在一起,既成功的塑造了“飞蛾”即抗日战士的平凡而伟大的形象,又寄托和抒发了自己的崇高的美学理想。《月》则表现了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了嫦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了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嫦娥就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日》和《月》是作者对生命、对人生的思考,它也启发了我们思考如何生,如何死。
通过一篇篇散文的阅读,我们获得了一些散文阅读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哪些方法呢?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老师补充小结:
课件显示:总的说来要弄清楚四点: 一是写了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是为什么写(主旨,即要表达的情、理、观点),三怎样写的(行文思路,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四是写得怎样(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运用这些阅读方法去阅读王剑冰的一篇优秀散文《古藤》。
(二)、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思考:
1.文章的抒情对象是什么?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文章的抒情对象的是古藤,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就是围绕着它来描写、抒情、议论谈感悟的。
2.通读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古藤的特点。(注意抓关键词语,抓文眼: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的词句,这就是“文眼”)
点拨:外在特点-----外形弯曲、枯老,是一棵独立的藤
内在特点-----坚毅,不屈,顽强,倔强、孤独。
3.对于“古藤”,作者的情感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四个词语来概括。
点拨:惊奇,敬慕,担心,敬仰。
4.纵观全文,作者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点拨::作者通过描写一株失去了大树的依托,但却并不因此而丧失了生存意志的古藤,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坚强、独立,历尽苦难而不屈的生命的敬重之情。
5.文章的行文思路怎样?
(三)品读鉴赏
请同学们细读品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妙的地方,给大家赏析一下。(下例示例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和是否需要补充的情况,有选择的展示)
示例1.文章开篇第一段对古藤的描写,作者采用了反复、比喻、拟人三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古藤”外形的怪异,渲染了“古藤”生命中遭遇的磨难,也为下文的叙述和议论做了铺垫。
示例2.第9段里“.一千三百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这句话这句话显示了古藤生命升华的过程。
“变成根”是指藤无所依傍后开始独立,自己为自己坐桩。
“变成树”指变成了独立的个体,“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
“变成精”指藤有自己的灵魂、个性、和精神特质。“藤留下了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
示例3.第10段:“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有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示例4.文中最后一段(第16段)呼应第14段,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揭示古藤的生命奥秘,进一步突出古藤坚守者的形象,一个引人思考,被人敬仰的形象。这里有一个关键词语“倔强”,这个词语揭示了古藤面对命运的变故,失去依靠后的那种顽强的生存意志,坚强不屈服的独立个性。尽管挣扎过,痛苦过,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这个词就是全文的“文眼”。”是作者的点睛之笔,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示例5.文章叙述何仙姑与吕洞宾的传说
为古藤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同时引出下文古藤失去依傍的命运变故,为表达作者对古藤的敬慕之情作了铺垫。
示例6
第12段“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的不知有多么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由藤及人,揭示了古藤的象征意义 。(寓意)
示例7.第13叙述老态女子生孩子的故事,第14段写古藤的“起点与终点”、“根与头”、“存活与伸展”,的叙述议论。有着内在联系:
老态女子与古藤相互映衬,阐述了生命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孕育新生的哲理,突出了古藤的形象,探求古藤的生命奥秘,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四)总结归纳散文阅读的具体方法
通过大家的阅读赏析,现在我们进一步归纳一下散文阅读的具体方法。
学生交流,老师补充总结:
1.紧扣文眼明散聚。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聚”虽然取材范围广泛,内容博杂,所谓“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但都统一在“神”这个灵魂之下。若能很快找到统领全文的这一“神”,就能迅速而准确的把握文章,提高阅读效率。在散文中,总有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的词句,这就是“文眼”。倘若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这点睛之笔,就能透视文章的“心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广博、纷繁的题材是怎样被有机地组织起来的。
2.找准线索结构清。
线索就是窜连文章内容的的一根红线,它在文章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找准它的线索就理清文章的结构。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
3..融情于景见立意
“一切景语即情语”,大凡写景状物的散文都要采用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托物言志或象征等手法来含蓄、形象而具体地表情达意。
4.咀嚼精妙品词句
散文的精妙或体现在其思想情感的含蓄深邃,或体现在其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或体现在表现手法的多姿多彩,或体现在遣词造句的精炼生动。在对文章内容与思想情感有了宏观理解的前提下,如果能揣摩咀嚼出文章的一二精妙之处,才算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鉴赏。揣摩咀嚼需结合全文内容,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品读感悟,理解才更准确。
(五)、作业:运用散文阅读的方法阅读课文《谈生命》
(六)、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学习者篇文章给了我们很大人生启迪: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挫折和失败,当在这个时候,希望你们能像这棵古藤那样,以顽强的精神,坚毅的性格,承受痛苦,经历磨练,战胜困难,勇往直前。只有经历了磨练的生命才会更灿烂,只有笑到最后的生命才会更精彩!
最优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设计(通用13篇)篇五
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与孟浩然、田园诗、重阳日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具、黍、合、斜、轩、圃、桑麻等实词解释。
在这四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读一读,告诉大家。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目标:
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
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导入,请学生回忆并简单介绍作者。
二、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的诵读诗歌并正音。
2、请学生谈谈这首诗歌说了什么事。注意:请学生结合具体诗句来谈,将字、句的解释穿插其中。
诗人应邀赴约欣赏田园风光享受农家情趣再约重阳欢聚。
三、体验文本、品味语句,理解课文。
1、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注意:在具体分析中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适时插入对田园诗和重阳节的简单介绍。
2、你喜欢这样的聚会吗?你喜欢作者对这次聚会的记录即这首诗吗?具体喜欢哪句诗?注意:在学生的谈论中引导学生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四、延伸体会、拓展阅读。
1、散读、齐读《读过故人庄》。
2、讨论:这篇读后感和原文有哪些共同点?(如热爱田园生活、醉心田园风光等)。
读《过故人庄》。
王爱民。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引自孟浩然《过故人庄》。
空气甜甜的把鼻孔打开。
泉水甜甜的把胃打开。
山花甜甜的把衣衫上的图案打开。
我和一个村庄一起。
被一声声鸟鸣一道道小溪。
送出更远我要生出翅膀。
不走名山大川。
只在来过的这个村子的山坡下。
作巢。
用恬淡作砖用快乐作瓦。
最优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设计(通用13篇)篇六
2.能对照注释掌握一些实词,读懂文章的意思。
3.能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4.能从文中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狼》教学设计1。
教学重点:目标1、3。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胶片、小黑板。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流程:
简介作者及作品(出示投影)。
1.提出听读要求,听课文范读录音。
要求:听准字音,注意停顿,词义句义不懂处做记号。
2.(出示投影)检查听读效果。
(1)读准下列字音。
(2)下列两个句子该怎样处理停顿?
3.请几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对朗读情况作评价。
4.学生齐读课文,做到不掉字、不倒字、不多字,有节奏。
1.学生就不懂的字词质疑,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狼》教学设计1》。
2.检查同学字词句掌握情况。(出示投影)。
1.故事中的狼是是怎样一个形象?请试加说明。
2.故事中的屠夫是怎样一个形象?请试加以说明。
3.读了这个故事你有哪些启发?
故事中的主体是人还是狼?为什么?
注:让学生各抒己见,有道理的均需肯定。教师最后只能提自己的想法,不强加。
1.(出示投影)让学生观察五幅图画,想一想可以用文中的那些句子对应。
2.(出示投影)根据图画,结合文章内容,复述故事。
1.能比较流利地熟练地朗读课文。
2.能对照注释掌握一些实词,读懂文章的大意。
3.能进行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4.能从文中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1、止有剩骨一狼得骨止。
2、缀行甚远3、恐前后受其敌。
4、一狼仍从5、择其善者而从之。
6、顾野有麦场7、弛担持刀。
8、一狼径去9、狼亦黠矣。
10、屠自后断其股。
1、并驱如故。
2、其一犬坐于前。
3、目似瞑,意暇甚。
4、一狼洞其中。
5、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最优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设计(通用13篇)篇七
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谈话、引导。
朗读、交流、感悟。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世界上谁有语言?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神奇的语言,那就是——大自然也有语言,它的语言是怎样的?我们能读懂吗?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共同去学习、发现吧!
1、教师范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2)、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3)、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3、检查自学情况。
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看课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
(3)指名读一句,(贴小蝌蚪图)范读,齐读。
(4)启发学生想像讨论:小蝌蚪在说什么呢(相机进行口语训练)。
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5)学生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从读中知道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人们看到水中游着的蝌蚪,就会知道春天到了。
(6)看课件:春、夏、秋、冬各季节特征的片断,加深扩展学生的感受,以帮助突破难点。
(7)齐读一、二节。
3.学读第三节。
(1)指名读第三节。
(2)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的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3)自由练读,思考: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4)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6)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
(7)齐读一至三节。
熟读课文。
总起:大自然是有语言的。
大自然的语言具体介绍:
归纳全文:
最优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设计(通用13篇)篇八
一、写作目标:
1、初步掌握写信的格式。
2、语言要真挚感人,简练,事例要突出,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二、写作重点、难点:
目标2。
三、写作过程:
(一)准备阶段。
咱同学长这么大,一定有许多的心里话想对自己的父母说,可能是道出苦水,也可能是感激之言,还可能是……今天呢,老师就给咱同学一次机会,向父母倾诉自己心中所想。主要是感激父母的,与上次作文要求不同。要求:
1、以感受亲情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以书信的形式,也可以是散文的形式,语言要真挚感人,格式要正确,字数600字以上。
2、写法点拨。
(1)教师指导写信的格式。
(2)如何展示情感的真实信度?
(二)写作阶段。
1、学生读作文选中的有关文章。
2、学生讨论、思考。
3、45分钟快速成文。
作文讲评。
一、讲评目标:
1、认识自己文章存在的不足及如何解决。
2、修改自己的文章。
二、讲评过程:
1、文章的优点:
(1)、题目新颖,体裁是散文。
(2)、内容真实,感人至深。莫先乎情,只有自己的真情之作,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且不论文章写得是否成功,而是需要一个过程,但是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叙真事,抒真情。
2.缺点:(1)、格式不正确。大部分同学署名没有写在一行上,此致、敬礼的格式不对。
(2)事例的选择过于陈旧、古老。例:送雨伞,棉衣、送上医院、洗衣、做饭等,虽说是要求学平常生活中的小事,但是要把古老的话题写出新颖独特,不是一般的文学功底,因此选材是关键。
(3)语言不真挚感人。大部分同学的作文读了不能催人泪下,要让父母看了确实感动,或认为做的不好。
3、措施(1)、听读优秀作文。
(2)、学生修改自己文章,找出文章存在的问题。
(3)交流,批改。
以“感受亲情”为话题作文。
四、写作目标:
1、初步掌握话题作文的写作技巧。
2、学习细致观察生活,感受亲情回报爱。
3、中心明确,突出亲情,语言真挚感人。
五、写作重点、难点:
目标2。
六、写作过程:
(一)准备阶段。
以“感受亲情”为话题写记叙文,600字。
2、写法点拨。
如何展示情感的真实信度?
(二)写作阶段。
4、学生读《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中的有关文章。
5、学生讨论、思考。
6、45分钟快速成文。
最优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设计(通用13篇)篇九
2、借助朗读,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优美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4、初步掌握阅读古诗的一般方法,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1、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1课时。
一、导入。
请学生说一说,有哪些诗歌表现了朋友之间的友谊深厚的。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入课题。再背有关朋友情深的诗歌。
二、初读。
1、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
出示自学要求,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
2、学生自学,师巡视。
三、看看画面。
1、欣赏图片。
2、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再说说自己的感受。重点让学生描述出农家生活环境的安谧悠闲。
四、朗读全诗。
1、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本诗歌平淡似水,如一幅淡雅的中国画,浅显易懂,但是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此教学之前首先要读通诗歌,读熟诗歌。
2、学生练读。
3、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教师指导朗读:读文言诗词,重要的是吟读。吟读,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要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
4、听录音。
5、学生大声自由吟读《过故人庄》。
6、齐吟全诗。
五、学诗。
1、交流(回到老师的界面)。
(1)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
(2)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3)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2、交流:点击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一句。
(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
故人老朋友。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句诗句。
3、交流:点击话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把你的体会说说。(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
(3)随机理解桑麻。
(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完成说一说想象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
(6)交流。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
(7)齐读话句。
4、交流:点击别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写什么?和旁边的同学说说。
(4)交流。
5、是啊,秀美如画的景致,闲适恬静的农家生活让诗人向往,真挚深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
六、想象意境。
即兴表演。
指导表演:
注意老朋友之间谈话的内容是有关农事,神态自然大方,语言淳朴自然,气氛融洽和谐,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
注意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揣摩人物的心理。
准备表演:
组织语言,酝酿情感。
即兴表演:
及时评价:
七、拓展。
2、自学一首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
朱自清先生的抒情散文《春》被选入了语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课本中,作者以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争荣的景象,赞美了春的创造力,激励人们珍惜大好时光、奋发向上,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在诵读的基础上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体味语言的准确生动性,感受景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节课,我面临着如下需要解决的难题:
[描述]:。
星期五,我在上课之前进入了教室,学生们脸上流露出放假回家的期盼与兴奋,有的同学甚至开始收拾将要带回家的练习本,一副“铃声响起就往外冲”的架势,教室里的气氛比平常下课时要热烈得多,走过一群学生旁边,听见他们正在商量出校门后到商店去买卡片的事(学生们最近正热衷于收集一些动漫人物的小卡片),语文课本被歪放在一边,丝毫没有为上课做准备的打算。我明白我既不可以直接对学生说“不要急着回家”,也不可以批评他们收集卡片,“玩物丧志”。回家心切,是我也会有的状况,人之常情;而玩具更是孩子们的天使,童心未泯的初中生其实也很可爱。但这样的一个状况,肯定会影响到我的授课效果,必须想出行之有效的方法。上课铃响了,看着学生们心不在焉的表情,我觉得自己应该直面问题,我首先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同学们现在最盼望的事情是什么呢?如我所料的,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了“回家”!在回答的同时,有同学调皮地笑了,接着他们的回答,我很理解的祝贺他们终于可以回家了,接着,我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同学们盼望回家只要盼两个星期就可以了,有一个人也有盼望,他盼望春天,而他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天甚至是更长的时间,他是谁呢?这次,依然是异口同声地回答:“朱自清”!这次的回答让我很高兴,因为大家终于开始把注意力放到课堂上了。然后,我提出了第三个问题:朱自清他是怎么盼望春天的呢?学生很整齐的说除了《春》这篇文章中的第一句,也是第一段:“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我知道,这个时候的同学们已经进入课堂了。
在画完之后,我让学生们合上课本,看着黑板上的“春草图”,边回忆我画画的步骤,边试着背诵课文内容,让人惊喜的是,不少学生已经能够背诵出来了,看来这个方法确实有效。接下来的春花图,顺序性更强,虽然画出来的画很抽象,但学生却是牢牢的记住了写作顺序及主要内容,有很多学生还能将所许学的内容背下来。剩下的内容我准备在下次课完成,在下课之前,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了四个小组,让他们去收集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相信他们一定会完成的很好。
[思考]:。
很庆幸当初没有放弃美术这一爱好,今天用到了。这节课我面对的最大难题是:在学生状态松散的情况下如何将学生带入课堂并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了解课本内容。从授课结束之前学生的反应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课文,这一点基本上实现了我的期望,对于假期过后的第二节课,相信学生们也能像这节课一样地参与进课堂,因为他们是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回家的。
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开发与保护他们的创造能力。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改变教学策略,把语文教“活”,让学生有能力上的提高,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完这节可课,我有很深的感想: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用小的成功诱发学生的兴趣,用学生的兴趣坚定成功的信念,用成功的信念赢得学业成就。
最优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设计(通用13篇)篇十
《差半车麦秸》是姚雪垠写于抗战时期的小说,描写了一个名叫王哑巴、外号叫“差半车麦秸”的落后农民,参加游击队后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游击队员的过程。他憨厚、质朴、善良,但愚昧落后,有着小生产者的狭隘、自私观念和习气。参加游击队后,在集体斗争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成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
学习文章通过细致入微的人物描写、幽默诙谐的故事叙述表达情感的手法。
1、导入新课
20世纪30年代正是标语口号式的作品充斥文坛之际,“差半车麦秸”王哑巴这一鲜活形象的出现使读者耳目一新。那么究竟谁是“差半车麦秸”?你不觉得好奇吗?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认识一下这个会说话的王哑巴“差半车麦秸”。
2、通读课文
虽然文章比较长,但生动的细节描写、形象的人物刻画会让人饶有兴趣地读完全文。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找出典型的细节描写。
3、关注文章倒叙的结构特点
王哑巴是本文的主要人物,但在他出场前,课文用不少篇幅写了游击队员用“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互相打趣,以及由小烟袋引出的一些生活片段。这样可以制造悬念,引发读者的兴趣:“差半车麦秸”到底是谁?为什么有这么怪的绰号?他为什么离开我们?他有哪些奇特的经历?游击队员们为什么这么想念他?等等。引导学生体会倒叙的表达效果。
4、品读鉴赏
结合思考和练习四,品读下列细节描写,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1)他拭去了大眼角上的白色分泌物……这地是一脚踩出油的好地……
(2)汉奸两只手背绑着,脸黄得没有一丝血色……头上戴着一顶古铜色的破毡帽。
(3)“差半车麦秸”就擤了一把鼻涕,一弯腰抹在鞋尖上……干的地方微微发亮。
(4)他又擤了一把鼻涕在鞋尖上……葱叶子同牙花子从一个同志的头上飞了过去。
(5)我看见他噙着小烟袋,默默地坐了半天……把小烟袋放到枕的东西下面就倒下去了。
(6)在我的肩膀上轻轻拍了一下……像小孩子似的笑了起来。
阅读姚雪垠的《李自成》部分章节,谈谈李自成和王哑巴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不同。
最优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设计(通用13篇)篇十一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法品味语言美,通过延伸拓展把握中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生命的法则,乐观的对待生命中的一切。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的深沉、含蓄、意蕴。
朗读法、小组讨论、探究。
(一)导入。
通过回忆作者冰心导入本课。(学生进行介绍补充)。
让我们共同走进今天冰心的作品《谈生命》,看一看在作者眼中,生命史什么样的。(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1.多媒体播放音频,学生听读,注意读准字音。
2.思考问题:作者是如何解说生命的。
明确:一江春水东流入海,小树成长比喻人生。
(三)深入研读。
1.朗读描写最生动的几处并思考: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它曾有怎样的境遇?生命像一棵小树,经历了那几个阶段?(学生自主阅读并思考)。
明确: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冰雪是前身,汇集到一起合成有力的大河,生命积攒的力量。生命像一棵小树,春天长出枝叶,夏天开出繁花,秋天结出硕果,冬天投入大地的.怀抱。
2.学生根据“生命像什么……”造句,自己写话。(点名分享)。
3.自主阅读全文,分享你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并说一说为什么?(小组分享)。
明确:学生自主发言即可。
4.朗读“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并思考:在你们十几年的生命里,什么是最重要的?
明确:学生开放式的答案。(学生思考后自主发言)。
5.朗读大屏幕上的诗句“生命像一江东流的春水,像一棵历经四时的小树,像一双灿烂着想象的翅膀,像一支蜡烛,留着痛苦的泪,燃着快乐的光”,然后升华文章情感。
明确:冰心告诉我们要感恩生命,要奋发向上,我们每一天都能够积极乐观的度过每一天,丰富生命的每一天,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感恩生命。
(四)拓展延伸。
生命是永恒的话题,那么走过的生命我们只需要怀念和珍惜,那接下来的生命你又将如何度过。分享一下你的人生规划。
(五)小结作业。
小结: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升华中心主旨。
作业:搜集自然界痛苦和幸福相伴的生命现象,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整个教学设计整体上还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的。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绝大部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自主学习的比重比较大,学生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这是符合新课标理念的。而且深刻贯穿了朗读这一核心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不断的朗读中品味文本,把握情感。
虽然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一定的好处,但是整个教学设计中老师缺乏明确的指导,问题的抛出较少围绕课文文本内容,使得整个教案教师的课堂把握不是很强,在这一方面后期可以加强,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课文最好的学习。
最优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设计(通用13篇)篇十二
一、写作目标:
1、初步掌握写信的格式。
2、语言要真挚感人,简练,事例要突出,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二、写作重点、难点:
目标2。
三、写作过程:
(一)准备阶段。
咱同学长这么大,一定有许多的心里话想对自己的父母说,可能是道出苦水,也可能是感激之言,还可能是……今天呢,老师就给咱同学一次机会,向父母倾诉自己心中所想。主要是感激父母的,与上次作文要求不同。要求:
1、以感受亲情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以书信的形式,也可以是散文的形式,语言要真挚感人,格式要正确,字数600字以上。
2、写法点拨。
(1)教师指导写信的格式。
(2)如何展示情感的真实信度?
(二)写作阶段。
1、学生读作文选中的有关文章。
2、学生讨论、思考。
3、45分钟快速成文。
作文讲评。
一、讲评目标:
1、认识自己文章存在的不足及如何解决。
2、修改自己的文章。
二、讲评过程:
1、文章的优点:
(1)、题目新颖,体裁是散文。
(2)、内容真实,感人至深。莫先乎情,只有自己的真情之作,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且不论文章写得是否成功,而是需要一个过程,但是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叙真事,抒真情。
2.缺点:(1)、格式不正确。大部分同学署名没有写在一行上,此致、敬礼的格式不对。
(2)事例的选择过于陈旧、古老。例:送雨伞,棉衣、送上医院、洗衣、做饭等,虽说是要求学平常生活中的小事,但是要把古老的话题写出新颖独特,不是一般的文学功底,因此选材是关键。
(3)语言不真挚感人。大部分同学的作文读了不能催人泪下,要让父母看了确实感动,或认为做的不好。
3、措施(1)、听读优秀作文。
(2)、学生修改自己文章,找出文章存在的问题。
(3)交流,批改。
以“感受亲情”为话题作文。
四、写作目标:
1、初步掌握话题作文的写作技巧。
2、学习细致观察生活,感受亲情回报爱。
3、中心明确,突出亲情,语言真挚感人。
五、写作重点、难点:
目标2。
六、写作过程:
(一)准备阶段。
以“感受亲情”为话题写记叙文,600字。
2、写法点拨。
如何展示情感的真实信度?
(二)写作阶段。
4、学生读《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中的有关文章。
5、学生讨论、思考。
6、45分钟快速成文。
最优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设计(通用13篇)篇十三
1、学习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3、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一、激趣导入,鼓励质疑。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
2、板书课题,质疑: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些问题你想怎么解决?
(鼓励学生课前预习收集,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过汇报交流,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质疑导入,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二、初读感知,读中悟学。
自读课文,要求:(1)把句子读通顺,自学生字词。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检查交流:(1)指名读课文,正音释词。
(2)交流: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
三、精读探究,品味感悟。
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里具体描写时间来去匆匆的语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2、交流感受:你读懂了什么?从句中你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3、师生品味重点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于是,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掩着面叹息……”
4、师生交流评价。
(学生自主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学生自己朗读喜欢或感受深刻的句子,有自己的独特体会,真正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
5、仿写句子: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几句话。
(由读引入写,让学生在读懂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照本段的写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写练习,通过仿写,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进行了知识的迁移。)。
6、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积累背诵。
四、拓展延伸。
1、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
2、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
3、收集有关惜时的资料办一版专题手抄报。
(鼓励学生从课文的内容不同角度的想开去,积极拓展他们的思维。把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让学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