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具有启发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使其写作更富有创造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范文范本是如何展现出优秀的写作技巧和思维方式的。
最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案例17篇)篇一
首先结合当前的新形势,从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切入,重点分析了这种教学辅助带来的利益与弊端,并且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希望通过本文初步论述可以引起更多的交流与讨论,可以为该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可资利用的信息,以供参考。
一、多媒体技术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
首先,部分教师能力有限、缺乏责任心。
从理论上看,多媒体教学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但从应用实践看,多媒体教育反而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因为在多媒体方式下的英语教学,需要技术操作,而且需要从更多元的角度进行教学课件的制作,要求创新,而不是将纸质的教学内容转变成电子屏幕的表现;由此可以看出,部分教师在计算机操作方面的能力较差、教学创新不足,而且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思维与教学手法,不注重互动与交流,因而,并未改善教学的实际情况,只是进行了纸质的转变。
其次,由于教学主体依旧以教师为主,学生的主动地位未得到承认,也未能将学生的能动性真正激发起来,这种“新瓶装老酒”的做法,实际上并未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带来益处。
第三,对多媒体教学的适度性掌控不足。
由于多媒体教学需要更为细致化的设计,需要通过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与之配套,而且在教学中,需要将这种工具与教学任务相结合,并搜集更多的新资源与教学内容相融合;比如在视频资料的截取方面,在音频的剪切方面,在图片的选择方面,在幻灯片的制作方面等等,都需要一定的把握。
因此,需要对这种教学做出评估,然而实际情况是,大部分教师因对这种工具的掌握有限,在这些资源的搜索与应用方面,对大量的播放影像资料的提取能力差,对于教学的“适度”很难把握[2]。
另外,在教学的课程中,未能利用这种工具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建立起来,而且不愿意通过一些社交软件或者交流平台进行教学的延伸与互动,从而未能使多媒体教学的功能性得到更好的融合与发挥。
二、解决措施。
转变教学理念,提高课件质量。
首先,教师应该认识到新形势下的教学发展趋势,理解教学主体的真正体现者在学生一方,因而,应该积极主动的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潜质,从教学手段上进行创新,利用能力教学法等进行一些教学革新。
另一方面,教师不仅要切换一下角色,居于主要的引导作用方面,而且要求教师对于教材的'掌握与驾驭方面有足够的能力与才华。
再者,还需要一些视频的拍摄与教学课件的设计,虽然教师的主体地位得到了颠覆,实质上是给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更多的知识与素质要求。
而且很大程度上拉大了教学的时间,对于教师来说,确实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与检验[3]。
但是,整体上看,这种教学方式,是提升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机遇与挑战,如果随着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转变,必然会带来教育整体上的改观。
营造教学氛围,注重教学的整体性。
首先,教师应该利用这些工具去营造一些英语学习的氛围,通过精心设计的课件展示与影像资料的播放等,将教学印象加强,尤其是在经典的影片或者短处方面,应该下些功夫,有助于吸引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认知英语,转变学习态度。
其次,应该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出细致安排,利用电子邮件等方式,先将所要准备的资料或者学习的课程的重点进行布置,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另一方面,除了课堂教学外,还需要利用相关的社交平台,比如,可以建立qq群,边讲边与学生互动,还可以利用这些工具等,进行课后探索性教学延伸与教学互动等。
构建新型的英语教学评估体系教学辅助工具的添加,是为了转变教学模式,以适应当下的现代化教育。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的使教学有新的转机,将教育的功能性再次升级。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种多媒体教学方式,也并非仅仅停留于工具方面,在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任务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带来教育的整体转变,但如果还是“新瓶装老酒”则很难达到教学的期望。
因此,应该注重体系化的教学模式构建,利用对教学每个环节的掌握,设置相关的教学考核评估体系,与之相配合,如此,更有助于提升这种新型的英语教学方式对高校英语教学带来新的刺激,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赢得学生的喜爱。
三、结语。
人与机器的结合,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中引入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并将其运用其中,从经验的累积到技术管理的创新,还需要学习更为现代化的管理思维;另一方面,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与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相信在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会得到更好的管理与控制,而且随着普遍化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带来教育教学方面的新转机,尤其是在教育形式的多样与教学模式的多变方面,可能带来更大的希望。
参考文献。
[1]汤欣.基于认知理论的英语教学媒体设计探讨[j].教学与管理,,(3).
最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案例17篇)篇二
近几年,小学生普遍出现害怕写作文的现象,因为大多数的小学生找不到写作素材。即使有的同学写出了作文,但是内容非常单一,没有情感。甚至有的小学生直接抄袭作文书等作文材料。据调查显示,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缺少写作素材,每天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没有什么好记述的事情。小学生进行写作的主要素材来源于生活,所以只有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将生活中的事物融入到课堂中,才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的体验生活,进而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1.学生作文远离生活化的原因。
1.1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
传统教学是指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学生不需要进行发言、思考,只需要记住教师所说的话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很有可能把知识学死,不能真正的理解知识,只是死记下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拥有着绝对的核心地位。学生的思想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一直被禁锢,导致学生在思考时,总是想到教师的话,而不会过多的进行独立思考。如果教师没有交代清楚,学生就不会表达,更不敢创新,导致学生写不出富含情感的作文,这对这些正处于天真烂漫时期的孩子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束缚,对孩子的今后发展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承载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情感。作文教学是传授学生通过文字表达情感的能力。由于我国过于重视应试教育,看重分数,这严重限制了作文的主题,使得学生不能进行个性化写作,只能以考试范围进行写作,这就让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最终导致写出来的作文没有情感,非常的僵硬。
1.3受到社会的影响。
自从改革开放成功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我国的理工学科更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经济成果,这就导致人们过多的重视理工学科,而忽视了人文学科。小学生也由于家庭观念等因素产生了重理轻文的思想,不重视文科的学习,不喜欢阅读课外读物,不愿意写作,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理科的竞赛考试中。这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
1.4教师不愿意亲自写作为小学生进行举例。
现今,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很少进行亲身写作,只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学生自认为听懂了,但到实际写作的时候不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所以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该多动笔,多进行自我创造,为学生提供一个写作模板,从而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更好的应用到实践中。
作文本身就源于生活,所以不能将其分开,只有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才能够保证学生在进行写作时有足够的灵感。生活中的真实情感是作文中画龙点睛的一笔,所以必须要丰富小学生的生活素材库,让生活走入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才能保证小学生更好的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1丰富作文教学内容。
首先应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生活体验,这样才能够丰富作文的内容。要将生活走入教学课堂,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发现出现在生活中的事物,鼓励学生发现事物中的美,并且及时的记录自己的感悟;学校应该多组织学生进行校外活动,组织学生多发现新鲜的事物,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发现新鲜事物的时候,教师进行有效的思想引导,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情。
一般来说,小学生的写作机会比较少,也不是很清楚如何写作,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科学的指导。生活是学生最主要的写作素材来源,教师必须要紧紧抓住这个特点,帮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帮助学生进行写作。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的方法,对学生的写作思路进行科学的引导;带动大家阅读;帮助同学对文章的意义理解更加深刻,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2教师要科学地对小学生作文做出评价。
由于学生家庭背景、性格等的'不同,对同一个事情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对这种差异必须进行科学的评判,因为写作本来就是反应的自身情感的过程。教师进行科学的评价,才能保证学生的情感和自信。对错误的看法、想法,要通过合适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改正,对正确的要进行鼓励,从而提高学生积极性。
实现小学作文教学的生活化能够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且对学生的今后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重视生活对作文教学的作用。积极的帮助学生更好的发现生活、体验生活,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最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案例17篇)篇三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
教育领域也跟随时代的步伐,引进现代科技辅助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使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帮助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作文教学带来了新方法、新思路和新途径,使作文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就这个问题结合实践经验进行了简单的探究,以供参考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社会各个领域都涉及了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也成为现代教育领域讨论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下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将现代化科技手段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使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之把握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写作教学当中,通过信息技术特有的传播性强的特点,帮助学生收集资料,掌握更多的素材,便于学生写作。
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小学语文写作中,老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时效性、动态性、多样性等特点,以及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个灵活实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堂,帮助小学生提高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多维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小学生处在一个情感等各方面机能不完善的阶段,他们的生活阅历不够丰富,情感感受不够全面,表达的欲望不够强烈。
针对这一问题,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文、声、色并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的写作情景,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进行深刻的情感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例如,我们在让学生写关于“妈妈”的作文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妈妈的爱。
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通过生动的影片和动人的旋律,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回忆妈妈对自己的好,自然而然地通过文字表达对妈妈的感情。
(二)扩大学生阅读空间,增加学生写作素材,开阔学生写作视野。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比较少,阅读的素材也比较有限,导致小学生写作文空洞无味,对此,老师要充分利用发达的网络,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资料、阅读信息,并且帮助学生学会辨别信息,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空间,增加学生的写作素材,开阔学生的写作视野。
(三)在网络上开展写作园地,促进写作交流。
老师可以利用学校网站,在校园网站中开设一个写作园地的专栏,让学生将自己写的文章上传到写作园地,以供老师、学生交流。
通过写作园地的设立,学生可以自由地写作,提高了学生写作的自主性和热情,增加了学生写作练习的时间,并且通过交流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写作。
(四)在网络上搭建鉴赏平台,实现写作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虚荣心,都希望自己可以被表扬、被赞赏,当学生被肯定之后,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写作热情必然会增加,并且在评价过程中思想的互相碰撞可以激发新的想法,帮助实现写作创新,所以对于学生作文的鉴赏是必不可少的。
老师通过在校园网络上搭建鉴赏平台,让老师和学生都能对文章进行评价,让学生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学生新的想法,帮助学生写作。
通过信息技术的独特特点,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积累了更多的写作素材,让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更形象、直观、生动地进行写作学习,帮助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写作对象,更深刻地理解写作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因此,老师还需要不断探索、实践、调整方法,使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更好地整合,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写作学习。
参考文献:
[2]晏琼花,陈德光,孔维东.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和策略[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13.
最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案例17篇)篇四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石油钻井行业中应用到的现代信息技术,并阐述现代信息技术在石油钻井行业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石油钻井;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
21世纪是大数据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主导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技术之一。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能源与信息共同被视为现代科技的发展基础。
石油工业作为能源产业的支柱,不仅是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更是数据大信息密集型的产业。
1国内外研究现状。
上世纪80年代石油公司开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石油钻井工程服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测试应用,信息技术逐渐获得了世界各大石油公司的重视。
现代信息技术在石油钻井工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数据远程的传输,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把井场的工程地质信息实时的传回基地,从而实现井场与基地之间的信息快速、安全的互通与数据共享。
随着随钻测井等更加先进的测井技术的应用,钻井过程中能够得到的井下信息更加广泛,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获取、整理与传输等方面的作用也更加重要。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超级石油公司(thesuperioroilcompany)率先运用微波电话线路实现了综合录井数据的远程传输。
随后,莫比尔公司(mobil)在超级石油公司的技术基础之上建立了钻井数据中心,利用个人计算机代替了中型计算机和各个电脑终端,这是一种通信能力比微波电话线路更高的卫星通讯网络。
此后,阿莫科(amoco)、天纳克(tenneco)、阿吉普(agip)等石油公司纷纷开始建立自己的钻井指挥中心以及大型数据库,用以储存各类现场数据。
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国外钻井实时分析系统,当时国内的不少钻井专家提出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远程信息传输系统的构想,但是受限于相关条件,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才开始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
2信息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
国内外各大石油公司都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建立了网络传输系统,其中比较常见的信息系统是利用微波技术或者微信通讯技术将井场数据传回基地。
微波技术主要是依靠电话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其工作原理是将手机sim插入pcm卡中,实现钻井井场数据与公用电话网络的连通;再将pcm卡插在计算机的pcmcia卡槽中,即公用电话网络与公司服务器相连接,从而实现野外钻井井场与公司基地的联网。
而卫星通讯系统则是利用卫星站,将数据传送至通讯卫星,再从通讯卫星将数据传送至地面接收端,最后利用计算机网络将数据同步至各个分公司的数据服务器。
3信息系统的软件构成。
在石油钻井工程中应用到的现代信息系统软件可谓数不胜数,从简单的数据汇总软件到复杂的智能设计软件,其功能种类基本覆盖了整个石油钻井的各个环节。
客户端软件功能主要覆盖了钻井数据整理、靶点设计、井轨迹设计、井斜测量、防碰扫描、c/s对话、地磁计算等不同模块。
实钻参数模块包括钻井工程参数采集,钻井液性能采集检测等。
c/s对话模块是管理服务程序与客户端程序通讯的模块,井场可以通过这个模块将现场需求上传至服务器,并实现井场与基地的双向视频传输,同时也可以将本地屏幕内容传送至服务端,同理服务端屏幕内容也能够发送至本地屏幕,基于该模块可以实现远程视频会议。
这些技术的运用,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服务器端软件不仅具备客户端软件的大部分功能,还具有分析管理功能,主要包括远程专家系统、数据分析系统、智能设计系统等模块。
远程专家系统往往包括指导系统、咨询系统与决策系统这三个部分,它能够依托c/s对话模块提供的双向交流系统实现现场与基地专家的数据共享,从而为井场提供实时的技术支持。
数据分析系统主要是针对井场的各类时钻数据进行记录、整理、分析,并且能够依据这些数据再现钻井过程。
此外,数据分析系统还能够通过分析钻井液、钻头转速、地层压力等不同数据为井轨迹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智能设计系统是利用区域地下地质特征和油藏分布,进行三维建模模拟井下情况,从而完成井轨迹的优化工作。
4结束语。
石油钻井工程是一个系统复杂,工作环境多样,信息量巨大的石油工程。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打破传统信息分析的弊端,利用专业分析系统,高效,准确的进行数据分析,优化施工方案,预防事故隐患,解决复杂问题,不仅能够大幅度提升钻井工程效率,提高钻探质量,保护油气层,减少环境污染,同时改善钻井工业的形象,加快石油行业的现代化进程。
此外,还能够大大降低生产投入的成本,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2]周荫清.信息理论基础[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3.
[3]刘瑞文,郭学增.钻井数据实时远程传输系统研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4(2):7-8.
最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案例17篇)篇五
论文摘要: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能够迅速地及时地准确地筛选和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社会每一个成员都应具备的基础能力之一。也就使得我们的教育要面临一系列改革。作为一名信息课程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搞好信息课程的教学。下面我想说说自己的一些想法,期待与大家交流。
一、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
(一)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教育的区别。
在新世纪高度信息化的今天,计算机是主要物质承担者和技术支持者,如果没有计算机的网络技术,那就不可能产生今天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因此对于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必不可少的,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可是计算机教育并不完全等于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课程相比较,它的综合性是比较强的,所涉及内容是非常的广。从严格意义来说上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不具备计算机课程的特性。它兼有各种学科的特点。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加强的人文、道德和法制的教育,让学生具有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并且能够负责任地使用好信息技术,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之一,为将来能够适应社会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明确教学的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基本教学基本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将来社会的影响。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是与国际接轨的做法,国际上对于信息技术的定义相比计算机的概括范围要窄得多。主要是指有关所有信息产品、信息工具的使用技术。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是当今世界主流的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从定义上范畴较广的一个概念,中学生所要学习的信息技术是主流的先进的信息技术,也就是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
(三)加强与其它课程整合的。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为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创造条件,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涉及到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我们完全可以有计划有意识地在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的基础上,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全方位的整合,从而达到改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二、明确教师充当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大多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充当这种特有的权威性,也就顺其自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当然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渠道不仅仅只是从教师那里,教师必须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益。因此,教师应当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思想,也就是说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合作者、导学者和评价者。
1、设计者:通过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2、合作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间相互交流、就一些问题进行讨论,这样既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在合作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3、导学者: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学习。
4、评价者:教师可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具有导向、激励作用,帮助学生确立努力的方向,通过学生自控学习,实现学习目标。这对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深刻领会“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当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现代教育技术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多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相关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问题的探索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设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任务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拥有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同时“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适用。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具有明显的时代的发展性特点的课程。这种“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也非常科学地提出了由外而内、循序渐进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实际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去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比较清晰的思路、方法和脉络,同时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并且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的欲望,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近而培养出独立探索、思考和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到目前为止,“任务驱动”的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任务”的确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如何去设计“任务”和编排“任务”非常的关键。
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因此随之去调整。总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教学方法也非常多,灵活多样化。让我们大家的教学经验能够互相交流,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搞得更好。更上一层楼。这就是我个人的几点肤浅认识。与大家分享。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2]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引导》电化教育研究(1):3-6.
[4]李x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案例分析》.
[6]《信息化教育概论》南国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最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案例17篇)篇六
甘肃省静宁县余湾乡王坪小学仇雪婷。
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发展,为了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母语使用能力和解读能力、能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从学生个体的鲜活生命体验出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关注的内容则表现出不同。在生命教育视角下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打破重知识传授的桎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内化程度和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三个方面作了论述。
最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案例17篇)篇七
摘要: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提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这就为教师研究“生活化”教学提供了理论准备。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生活化”教学具备了可能的载体。新一轮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信息课程的内容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一定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在人类活动中的轨迹,贴近学生实际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信息和教科书上的知识的联系,将生活和学科知识融为一体。
本文将从生活实际的需求、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信息技术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发展四个角度出发,简要阐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的必要性,总结论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的应用策略,通过具体的教学实例分析探讨。
一、从生活中寻找例子,导入课堂教学。
儿童心理学认为,引发小学生好奇心的“兴奋点”来源于生活:生活中遇到了但不能解决的问题、听到了但不能解释的事物、见到了但对之知之甚少的东西。下面以计算机病毒这节课为例,说明如何从生活中的例子导入课堂学习。
一上课,教师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今天老师生病了,反应的症状是流鼻涕、打喷嚏、喉咙痛,头痛,请学生给老师诊断。
学生:老师感冒了!
师:感冒是怎样引起的?
学生:流感病毒传染。
…………。
在这个例子中,我选择了生活化的话题导入病毒,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描述遭遇计算机病毒的经历,紧接着提出研究课题——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尽管接下来的教学方法是讲授,但不用担心学生心不在焉,因为生动的导入已经提起了学生的兴致。由此可见,将抽象的课本知识转为学生密切接触的生活常识,对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有着积极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中提到了学科整合的概念,在实际的教学中,信息技术学科作为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可以融合其他学科内容,为我所用同时服务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在笔者现在使用的西安交大版《信息技术》课本中从三年级开始就已经接触到互联网的基本操作以及搜索引擎的使用,由此信息技术教师可经常与其他学科老师沟通,将学生的预习查找资料的环节放置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完成。
三、运用类比,使讲授深入浅出。
类比作为人们所熟知的几种逻辑推理中,最富有创造性的一种,尽管不能代替论证,但可以为理解新知识、概念和规律提供依托。同时,教育学当中提到,儿童记得最牢固的知识就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鉴于此,笔者认为,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意义的东西类比计算机当中的概念来进行讲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融合生活让学生懂得生活规律。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却容易忽视其中的规律,而简单的生活规律又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如,在教学《我给文件找个家》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将简单的生活规律融合到实际教学中的。
有一次,有个男孩子反映,存在电脑里的作品找不到了。我就跟他解释说,可能是被在这台电脑上操作的另一个班的同学误删了。男孩子当时很气愤。我建议他跟对方谈谈。他哭丧着脸说“不知道是谁干的。”由此笔者在进行《我给文件找个家》一课时依据上例,举例家中的衣柜,提问学生是否会发现其中的规律,很多学生却无法回答。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我们的衣服种类很多,衣柜作为衣服存放的地方,其中有很多的抽屉格挡,是为了方便人们将衣服分类存放的。不同的衣服放置在不同的地方,不同人的衣服放置在不同的格挡,再引上例中小男孩的遭遇,提出自己的东西一定不能随意放置,要有一定的调理和规范,在讲解文件夹建立的时候,将文件夹内建立分类的文件夹概念很容易就灌输给学生,学生也理解了其中的道理。同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也明白了身边的生活细节中总是融入了方方面面的知识。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科学,要求知识的正确性,就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来看,这一点不难做到,但是说到艺术,就需要煞费苦心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生活化也可以说是艺术化,它是一道解不完的题,是一件作不完的事,需要每位老师充分研读教材,深入挖掘生活、精心设计。让我们共同探究、共同行动,努力做得更好!
最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案例17篇)篇八
近年来,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对新课程改革与教育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要使信息技术能真整合于教学中,其核心是要做好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特别是以中青年教师为培训主体,以其中的的积极分子为中坚力量,有针对有重点有层次地开展核心培训模式正在分阶段地展开。
黄爱华老师在“认识百分数”教学中讲到:“数学是自己思考的产物”。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生活中,在生活中找实际应用的百分数:青岛啤酒的酒精度34%,绍兴啤酒的酒精度15%,酒鬼酒的酒精度5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思考,引导学生说出百分数的“好处”“意义”以及分数与百分数的异同,较好地体现了百分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罗建华老师在应用计算机进行“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选择生活中移动、联通、电信哪种手机话费支费比较合算,引导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场景展示让学生觉得从课堂走进了生活,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课堂与生活的融合。
冷继高老师在“打折问题”教学中,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相关部分,通过市场上常见的“促销打折”“优惠打折”等实例让学生感受“打折”的实惠,培养学生合理的消费观念,让学生通过科学的计算,了解各种促销手段对消费者心理上作用。教学中提高了应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能力和扩充了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朱纯瑶老师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借助全运会110米跨栏比赛视频展示和情景图,让学生通过观看刘翔、纪伟比赛视频实况,选用合适的方法解决简单的比较快慢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探究的数学活动中去。。
张齐华、卢秀娟、徐文斌几位老师教学时也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创设生活中的情景,引发探究、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从中获得价值体验,同时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奥秘。
“教学是自己思考的产物,首先要能够思考起来,用自己的见解和别人的见解交换,会有很好的效果,但思考数学问题需要更多时间”。这句话是黄爱华老师的课后感言。
我曾经读过这样一句话:“认知的最终目的,不只是获取知识,更是个人的独立”。其实,我想我们很多老师也都在尝试着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可是有时却事与愿违,感到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什么原因呢?一堂课只有40分钟,时间短,知识量大,教学任务要有计划地完成,如果我们把课堂交给学生,留足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是否能真正地提高学习效率呢?能有计划地完成教学任务吗?有的老师不能大胆地尝试课堂的改革,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依旧使用老方法,照本宣科、牵着学生鼻子走,这就会严重制约学生的独立思考。
自主学习不是空喊口号就能做到,更需要有落地的措施、勇于实践的智慧。什么是“落地的措施”呢?在一次讨论中,有老师向黄爱华老师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在您的课堂上,您是如何驾驭好您的课堂而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的”?当场掌声雷鸣,说明很多老师都很关心着这样的一个问题。黄老师是这样回答的:“我的方法很多,就给你们讨论一个比较适用的,课堂上我采用的一个‘一打三’的组织教学方法。什么叫‘一打三’呢?就是学生四人一小组,分小组讨论思考,在小组内抽一个代表发言,如果你回答不了,那我就打其他三个,但是打他们是打笑,别打哭,要打得他们服才能有效果。我想这就应该是课堂管理体系中的“落地的措施”吧。
什么叫“实践的智慧”?专家讲到:“智慧”要从学生的立场去考虑,借助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思维。曾经有许多老师采用开小班的方式辅优补偏,但现在,很多专家认为这种方式是“假爱”,是“劳民伤人”。因为你没找准关键,没改变方法,再把课上一遍学生不懂的未必就懂了。记得有老师在我耳边说,他教的几名学生,头一天相同的一个字教他读了几十遍记得了,第二天来全忘记。而我听过一名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她在教学生字的时候,让学生自己说出你是怎样识记这些生字的。结果像打开了魔袋一样,学生们纷纷畅所欲言自己的好方法。一节课下来,学生们都能牢记所学的生字,对于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再进行小组讨论的形式或个别指导,使其记住为止。由此看来,办小班的方式“辅优补偏”走的其实是一条弯路。“因材施教,独立自主”应该才是最好的“辅优补偏”。
我们从最贴近学生的地方出发,从最细微的地方做起,唤醒学生内心潜藏的创造力、思考力和学习力。培养他们学会独立思考的方法,学会探索、尊重学生的思考使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我觉得这才是真正育人的内核。
宋乃庆教授在讲“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探索中”,针对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讨论。他问道:什么是教学?什么是有效教学?经过一场激烈互动之后,宋教授作出这样的总结:“什么是教学?——课堂活动中教师愉快的教,学生愉快的学;什么是有效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借助信息技术主动学习就是有效教学。”
那么,我们数学老师怎样才能使学生学好数学呢?如果你一说上数学课,学生都就讨厌,甚至看见你就讨厌,这样的课能使学生学好吗?反言之,如果全班学生都喜欢上你的课,看见你脸上就洋溢着微笑,这样的课会失败吗?的确,“数学教师最大的失败就在于把学生都教得讨厌数学。”有研究显示,在心情愉快,精神放松的状态下学习,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作为数学老师的我们,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有效教学和教学信息化?专家认为,主要凭借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如: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恰当地采用愉快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特别强调的是多采用赞赏、激励的办法。
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突破数学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借助现代化媒介获取信息,帮助思考,促进学生。有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强有力的工具,学生更乐于投入到现实、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最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案例17篇)篇九
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开展兴趣小组活动。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每周抽出两次课后时间开展信息技术课兴趣小组活动,巩固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技能,扩大眼界,增强学生的兴趣。兴趣小组开展活动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如组装电脑、编排打印文字材料、设计学校网站、举行班内小组比赛等。同时不定期地开展一些全体学生都参加的操作竞赛,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2.寓教于乐。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上机时间占70%,理论课教学时间只占30%。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在上机课中应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上机操作的过程是一个融阅读、理解思考和观察、验证于一体的过程。学生刚开始学习时还有兴趣,但时间一长热情就会下降,甚至不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善于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
二提倡理论教学的精讲多练。
1.应给予第一节课足够的重视。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为学生上第一节信息技术课时要结合典型事例(最好辅以相应的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应用有一个较系统、全面的了解,并从中感悟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出学习的欲望。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明白,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课时,一方面,教师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要做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另一方面,还需要学生怎样的密切配合等,先让学生有一个必要的心理准备,为今后的学习尤其是上机课开个好头。
2.课堂教学应以能力培养为主。
对于新课,只要学生能自学弄明白的问题,教师就不要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设计出层次分明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用“自己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供让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最后教师再通过课堂小结使教学内容系统、完整。但应注意小结时要坚持以鼓励为原则,并且注意对学生已弄清楚的问题不要再重复。
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而不繁杂,教学过程紧张而不忙乱;自身的教学效率与计算机的高效性要和谐一致,使学生亲身感受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全新变化。
三注重上机课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有关操作的教学内容应安排在机房进行。配有多媒体教学网或大屏幕投影机的现代化机房,能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对暂不具备以上条件的机房,也应常备一台投影仪,教师要精心设计制作投影片以期最大限度地满足高效教学的需要。
1.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接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学掌握。开始自学的内容要精少而简单,待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
2.注意巩固性练习和知识的整合创造。
现代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跨学科学习。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强调了线性思维,而忽视了发散思维,这样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素质人才的。计算机的工具性,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教师应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多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如用“画笔”进行美术创作,用wpsforwindows或word设计贺卡、海报,用music作曲、用foxbase分析班级成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等。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3.注重程序设计的培养。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中选用的程序设计语言,一般只需学习十几个简单的语句,即可编出多种多样的程序。让学生学一点logo语言和basic或foxbase语言的程序设计,学生用所学语句自己组合成程序,用来解决某个问题。如画图、奏曲、进行成绩分析等。这个过程对学生而言就是创造,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规划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是很好的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还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从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认识规律,指导今后的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生的个性、特长才能自由发挥,学生的素质才能得以全面提高。
最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案例17篇)篇十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的碰撞。它为小学语文注入了新的活力,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为教师教学,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信息技术的应用,让教师能更好地展开教学,也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呈现出情景交融、生动活泼的画面,在色彩、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其他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有了信息技术的辅助,课堂上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恐龙》一课,如果在导入课文时,播放一段恐龙的动画视频,视频中向我们展现了恐龙家族的生活情景,学生看得津津有味,这段视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对课文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书中有许多写景的文章,如《庐山的云雾》、《拉萨的天空》、《西湖》等展现自然的美文。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美丽的自然风光。此时,如果单凭讲读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无法领会到“美”之所在。因此,我们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优美的大自然景观展现在学生们面前,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庐山千变万化的云雾;拉萨湛蓝、透亮的天空;美丽的西湖,再加上优美的乐曲,声情并茂的讲解,将观察、阅读、思维、审美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还受到了美的熏陶。
语文教材中涉及内容比较多,知识也比较广泛,可以说是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课文中的许多人物故事、科学知识、自然现象对小学生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运用信息技术来展开教学。信息技术能为阅读教学提供详实的背景资料,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社会情景中,帮助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的文、图、声并茂的特点,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件,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在教学《问银河》一课时,课文中出现的“伸着大鼻子的货轮”、“斜拉桥”、“葛洲坝水力发电站”、“拦河大坝”这些事物都是学生从没见过的,严重阻碍了学生的阅读。为了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这些事物的特点、作用,我就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在课堂上,给他们呈现出一幅幅图片以及它们的特点、用途,这样学生先前遇到的困难就能迎刃而解了,阅读起来也比较顺利,而且在阅读的同时,知识面也得到了拓展。
又如在《歌唱二小放牛郎》中,教学完课文以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看了一段课文视频,在视频中,配合着音乐,将王二小壮烈牺牲的一幕、敌人的凶残都刻画得生动形象,人物的特点也跃然于学生的眼前,每个学生都静静地看着,脸上露出心痛、愤怒的表情。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加入了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但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他们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二、信息技术的使用,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一)为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提供帮助。
语文涉及方方面面,通向丰富多彩的社会、自然、生活和文化。因此,要想更好地学好语文,必须做好预习作业。例如,在学《“东方之珠”》一课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查阅相关“东方之珠”的资料,有个客观的印象,为深刻理解课文作铺垫。经过学生的查阅资料,学生会了解到“东方之珠”就是香港,然后从网络上可以浏览香港的各种资料。这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学习人物故事,历史故事时,经常鼓励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这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对突破重难点起到关键作用。
重难点是一节课的主体部分,抓住教材重难点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求。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学生无法通过文字来理解,此时,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突破。利用多媒体教学,既能提供直观形象,展示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场景,又能设置一些教学悬念,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如《航天飞机》一文,对航天飞机的外形特点的描述:三角形的翅膀,尖尖的脑袋,方方的机尾。有的学生想象不出,这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出示一架“航天飞机”,让学生观察其外形,便一目了然。还有让学生理解航天飞机的“飞得快”这个特点时,我们可以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上看“从帕米尔高原到东海之滨”的距离,再比较“普通飞机要飞行4个多小时,而航天飞机只要7分钟”来说明航天飞机速度快。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突出教学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解决学生写作难的问题。
在以往的写作过程中,学生常常苦于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随着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方式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学生之所以会“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主要是因为缺乏写作兴趣,缺少写作素材。现在,有信息技术的视频、图片辅助,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会大大提高。如《为动物设计名片》,以乌龟为例,首先出示乌龟的图片,引导学生们观察乌龟的外形特点,并相机板书,再指导学生们按照一定的顺序说一说。接下来播放一段“乌龟的生活习性”方面的录像,让学生对乌龟有总体印象,然后指导学生根据录像组织语言,说一说对乌龟的了解。有了这样一段生动形象的录像,学生写起乌龟来也得心应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语文知识,又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设自主、探究的环境。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教学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只要我们能够精心选择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电教媒体,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更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案例17篇)篇十一
2011年至2014年间,我市对50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有关高中信息化教学应用的问卷调查,涉及到的问题都与目前教学改革下高中信息化教学方式的种种问题有关,50位老师的回答中,有20%认为授课方式基本可以接受,且对于未来的信息化教学充满信心。40%的老师认为信息化教学目前普遍存在难点困惑,对于今后的信息化教学还需要不断研究与探索,还有40%的老师普遍都传达了对于信息化教学的不理解,对于在今后的授课方式中有效结合信息化教育基本都持否定态度。由此可见,目前高中信息化教学要真正做到与常规教学模式相结合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改进与探索,对于高中信息化教学这种方式,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否错误的估计了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与未来发展前景。信息化教学开始在国内被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得到了有效确立,成为高中教学的重要手段。由于信息化教学的课程操作性与实践性等特点,使其与常规教学方法相比显得更加复杂多变,往往在教师的教程安排中会因信息化教学本身的难点而导致课程结构出现明显问题,从而导致学生无法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感到困惑与迷茫。这些都是信息化教学目前在国内高中教学实际应用中存在的短板。但是,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我们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美好的未来。所以我们首先应该理性看待高中信息化教学,正视其在教学应用中的优缺点,努力的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更加有效地信息化教学方式。
科学教育出版社在信息化教学改革之初,就当下国内教育现状与基本问题的探析中曾有过这么一个案例:杭州某中学在新教材改革中被作为试点进行新教材的学习,分别在该中学开设了五个实验班与十二个平行班,因新教程改革中对于信息化教学的安排,所以在每一个班级的教学中都进行了信息化教学的辅助教学模式。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与理解,观察试点班级所有实验班与平行班的期末成绩,我们会发现并没有预期中的那么理想。成绩较为优异的实验班在期末成绩上基本没有变动,并没有出现预期中,因新课程改革出现的信息化教学而得到学习成绩有效提高的情况。反之学习成绩稍稍落后的平行班中,期末成绩均有提升,大有迎头赶上的趋势,多名在课堂表现活跃的同学成绩都位列前茅,取得的很大的进步。从案例中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有效被调动起学习积极性的同学,以及主动了解并且掌握信息化技术对于自己学习成绩重要性的同学,在本次的试点教学中都获得学习成绩的提高。信息化技术因其自身的优越性,在教学过程中是值得推广与应用的,其应用于教学的方式也应该是贴合实际,并且以自身优势为主,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以自身的技术特点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作为课堂教学新模式,其本身更需要不断地了解与适应课堂教学,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更有效的帮助学生,是未来信息化教学需要考虑的重点,是未来开创信息化教学新模式的重要因素。
主题式教学在很早以前就开始被广泛应用到了课堂教学之中,在当下教程改革中,我校将主题式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相结合,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与适应,充分利用了主题式教学的优点,并且发挥了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阶段性的在本学期的教育情况上取得进步。例如,为响应教程改革中提到的信息技术教学,我校开始在高中各个班级中应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自身因素,作为教育机构。我们在进行自身的加强与改善的同时,很难保障到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在授课过程中,我将开创主题式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到课堂之后,学生的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因为他们的每一个人都想更好的表现自己,都想得到老师的认可,故学习的积极性一直很高。首先以某一个教学内容为课程讲解主题,辅助以信息技术在多媒体上将本次主题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且通过声形并茂的讲解为学生解开疑惑,对于学生的难点,老师会使用信息技术查阅出大量资料,然后依次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将一节普通的授课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变成了主动的探索与求知。老师也不再局限与独自的授课方式,更在学生学习成绩上做到了有效的帮助与提高。在信息技术教学上有所创新才能使其更好的服务学生、帮助学生。开创主题式信息化技术教学,是有效应用信息教学的新途径。
4.结束语。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用发展的眼光正确看待高中信息化教学,正确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开创主题式信息技术教学,并且将这三种方式融入到日常的授课中,互相配合,相互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模式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通过点带动面,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效率进一步提高。
最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案例17篇)篇十二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突破首先是从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开始,思想上不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具体教学设计与组织环节就无法渗透这一方面的能力培养。所以教师首先在思想上要转变过来,要深入研究教材与教学对象以及教学方法,将创新能力培养渗透到教学设计与组织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从而为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提升奠定基础。教师要深入研究各种成功的教学经验,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之中,实现自己教学模式的优化。特别要多运用研究式、启发式等新兴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体现出来。教师还要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空间等方面深入研究,寻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契机,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开展思考,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增强能力素养,这也是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当前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要注重思想理念的创新,善于整合资源和博采众长,想方设法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营造条件。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要立足教材,但是切不可拘泥教材。现行信息技术教材虽然编写较为科学,但是教学对象有着千差万别,教师在把握好教材要素的基础上,一定要结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以便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创新的动力。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要立足教材也要拓展延伸,特别是选取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较为紧密的内容,与学生生活有交集或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内容,有机融入进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文字输入以及排版编辑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篇最为满意的作文,输入进入进行排版编辑。这样的教学内容实现了和学生学习的密切联系,他们更加感兴趣。在学习了页面编排的操作要点之后,自己动手设计页面与字体,包括行间距、字间距、字体与艺术处理等等,学生对于自己作品的编排设计中会投入更多精力,对工具栏的研究更为深入,对其运用更加灵活,融入了自己的观点,体现了创新,使其更加美观,操作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绘画也是一项重要内容,教师既要指导学生怎样利用软件工具进行绘图,同时还要赋予学生创新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确定绘画的主题内涵,运用软件工具进行操作,体现了信息技术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小学生对新生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优化改进,融入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这也是推动教学开展的有力举措。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走出自己单向说教的状况,尽可能让学生也有机会参与其中,说一说自己学习理解的内容,动手操作相关软件等等。基于这样的考虑,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了示范演示之后,可以安排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操作演示,和多媒体大屏幕演示结合起来,给予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也在演示中帮助全班同学正确把握相关软件操作的步骤与要点。无论是演示正确的方法还是出现了错误的情况,教师都可以灵活应对,引导学生从正确的操作步骤中巩固加深理解,从错误的操作方式中汲取教训等等。特别是学生操作步骤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不要简单评判,要注重以此为契机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鼓励他们开启思维、积极创新,研究如何解决问题和突破难点,这也是保护学生思维积极性和提高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重要方法。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还要对学习载体进行创新,指导学生建立合作小组,将学习目标任务交给小组,由牵头学生组织小组成员进行思考研究,大家一起想办法出主意,集中集体的智慧来突破信息技术操作方面的难点,以及拓展思维设计出更为美观的作品等等,让学生在合作研究的环节绽放创新的火花。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必须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教师除了抓好课堂讲解与点拨之外,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延伸与拓展,在更为广泛的空间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创新运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的许多方面和学生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如上网浏览搜集信息、正确运用电子邮箱等等,教师可以结合这些方面内容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在运用的实践中创新思维与方式,提高运用效果。在上网浏览搜集信息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掌握基本操作要点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研究怎样将这一方法手段运用于学习生活之中,如每日在班级发布天气预报小贴士、开设健康生活知识专栏德国。在电子邮箱内容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体现电子邮箱联系便捷的功能,全班同学建立通讯录,相互发送有价值的学习资料实现资源共享等等,让学生将所学运用于实践运用和创新创优的活动中。
综上所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学习中拓展视野,提升学习与运用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最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案例17篇)篇十三
故事是小学生最喜欢听的,它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运用故事导入新课,使学生感到亲切、生动和有趣,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欲望。故事能紧扣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处在惊奇、猜想和期待的最佳学习状态。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计算机的历史、计算机人物与计算机界有关的大事,让学生感到学习信息技术既新鲜、有趣,又很实用。如在介绍wps之父—求伯君的时候,教师可以把wps与word进行比较,然后分别介绍wps与word的主要开发者—求伯君和比尔盖茨。
教师向学生介绍求伯君开发wps软件的经过,学生从wps艰难的成长历程中,了解到国产软件的开发所需的大量精力与财力,从而增强小学生应用正版软件的意识,使学生感受到国家的强大。再讲解微软和比尔盖茨,学生了解了比尔盖茨的求学经历,知道比尔盖茨非常敬业,他们的兴趣一下子就全被调动起来了,课堂上充满了快乐的氛围。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生知道了微软公司全线产品(dos、windows、office等),他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了叶鹏和谐情境快乐课堂——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解了一些软件的历史,激发了学习计算机的欲望。
2.巧设悬念,点燃激情。
问题是信息技术的心脏,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点,问题是求知的动力。教师应巧设问题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的探究激情,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索,自己解决问题。在信息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会积极探索,讨论交流,和教师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对所学内容形成知识的建构,享受学习信息技术之乐。
例如在学习“金山画王”旋转图片时,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用鼠标从图库中拖出了一张鲤鱼的图片,因为系统默认鲤鱼是向左游的。教师说:“这条鲤鱼在游玩时遇到了一条小鲨鱼,鲤鱼就要向右游往回逃跑。谁能帮帮小鲤鱼,怎么向右转啊?”顿时,学生兴奋起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对图片旁边的六个按钮进行尝试操作,通过教师指导,最终学生掌握了旋转图片的方法,能够自如地把图片上下翻转、变大变小。这样就消除了计算机的神秘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快乐游戏,张扬个性。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活动,是学生获得信息技术知识最好的途径。小学生上课注意力易不集中,教师应积极创设电脑游戏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减少其学习的疲劳感,让学生在玩中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如在教学键盘指法要领时,教学内容特别乏味,教师给学生讲解手指摆放要求和指法要领,强行让学生去背熟键盘字母排列、键盘功能,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也不愿意练习,课堂上一片混乱,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如果教师把各个字母的位置和小键盘的作用讲解完后,设计游戏,并把指法练习融入“跳青蛙”游戏中去,学生会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在游戏中掌握指法要领。游戏时,教师让学生用鼠标点青蛙的头部,它就会向前跳,每次只能跳过一个青蛙。学生为了在游戏中取胜,积极练习指法,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要领,课堂其乐融融。运用游戏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学习中敢于表现,积极参与,把“学计算机”变成了“玩计算机”,最终实现了教学目标。
2.注重实践,品尝乐趣。
实践操作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就是让学生要多练习,在练习中掌握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从中品尝到学习的乐趣。上信息技术课时,教师要创设快乐情境,可以把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搭配编组,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做组长,在动手实践时由组长负责指导、检查组员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让他们明确目标,自主探究,获得成就感。总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充分吸引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轻松愉快的实践氛围中去探究、去发散自己的思维,从而形成和展现个人观点,培养积极探究的品质,让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变成润物无声的沃土,变成趣味盎然的乐土,使学生真正地喜欢信息技术课,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学习,茁壮成长,实现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最终目的。
作者:叶鹏单位: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二实验小学。
最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案例17篇)篇十四
目前,我校从四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但由于学生有些从小接触电脑,但有些从未接触过电脑,固造成学生电脑水平差异悬殊。再加上教材内容经常变化,如果在教学中仍然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就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这样势必加大两极分化,难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此,在我们学校中,我把我所任教的四(1)至四(5)五个班为实验班,实施分层教学实验。
二、实验的过程。
1、学生分层。
学生升上四年级后,我先进行一次小测验,根据他们的测验成绩,再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把学生划分为a、b、c、d四个层次。a层的学生为优等生,他们有一定的电脑知识,对电脑很感兴趣,学习自觉,理解接受能力强,潜力较大,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b层学生为中等生,电脑基础较好,理解接受能力较好,但在学习上只求过得去,欠缺强烈的进取心。c层学生为中下生,理解接受能力一般或稍弱,但学习上很努力,电脑知识与b层学生相差不远。d层学生为后进生,电脑基础差,理解接受能力也较差,他们在学习上往往也不努力。层次的划分是动态的,实行升降级制,学习期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层次调整,使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预期目标分层。
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各层次阶段性和平时目标、要求的设定,遵循“经过努力能达到”的原则,使他们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增长知识和能力。
a层:。
在知识目标上,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有较大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着重提高学生在理论方面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方面的实践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超过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力争使学生在高考中创造佳绩,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b、c层:。
在知识目标上,使学生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方面有一定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兼顾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要重点培养b层学生的上进心和c层学生的自信心。
d层:。
降低学生的起点和要求,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树立信心。在这前提下,要求学生掌握好所学的知识,理解教材内容,掌握实践上机操作。
3、教学方法分层。
根据各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措施,尽快实现近期目标。
a层:。
采取“导学”的方法,大部分情况下由老师指定学习内容,指导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自己主动地构建电脑知识结构;进行个别化指导,鼓励“冒尖”,使优生更优,而且在他们的积极带动下,努力争取集体优化;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学生互相之间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展开竞争;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寓教于乐,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利用现在的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课件,在为学生创造一个逼真的人机交流环境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电脑应用能力,鼓励引导学生扩大知识面,加强、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b层:。
采取“帮学”的办法,在上课时多提问,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听好课,思想不开小差,积极参与a层学生的活动,让他们订一个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等级指标,促使他们认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引导好他们的学习热情,激起他们强烈的上进心。
c层:。
采取“教学”办法,介入学生的具体学习过程,帮助他们查漏补缺,进行知识的系统和归纳;进行个别化辅导,尤其交给他们学习电脑的有效方法;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如上机操作时让他们做一些难易度较适中的练习操作,做对予以肯定和表扬。
d层:。
采用“诱学”方法,引入“激励教学机制”,加大感情投入,循循善诱,充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于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的表现和进步都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同时让他们做一些浅易的练习操作,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重新树立起学好电脑的信心,唤起他们学习电脑的热情。
4、教学分层。
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础的。教师的教只有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个体差异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在实施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习分层。
为了使教与学密切配合,我们要培养学生自觉预习教材内容的良好习惯,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预习要求。a、b层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进行上机操作。c、d层的学生借助上机操作尽可能准确理解教材内容,以能进行操作为目标。
(2)讲授分层。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课堂教学中的讲授分层又是教学中的关键部分。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程度,授课内容按难易程度分成相应的几个层次,分别对待,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收获。例如:在学习运用windows98中的“画图”程序绘画时,需要设置前景和背景颜色,这两个词语学生不易听懂。我是这样来打比方讲授的:我们画图画,要用纸和笔,在电脑中画画也一样,要选好笔(前景)的纸(背景)的颜色。特别强调,设置前景和背景颜色有电脑默认的和手动设置的这两种。讲完后,我把这个知识点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讲清电脑默认的前景和背景颜色;第二层,在第一层的基础上讲清手动设置的前景和背景颜色。要求c、d层学生掌握第一层,a、b层学生掌握全部层面。
(3)操练分层。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离不开上机操作的课程。重视和加强上机操作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使他们切实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电脑理论知识的兴趣。a、b层学生能熟练掌握上机操作技能。c、d层学生能进行上机操作。例如,学生刚开始操作鼠标显得极为笨拙,即使会点击几下,也是“河边湿鞋”。我在讲解完鼠标的基本操作(单击、双击、拖动、右击)后,就把掌握鼠标的基本操作分为两层。第一层,让学生玩起了“纸牌”游戏;第二层,在第一层的基础上让学生再玩“空中接龙”游戏。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鼠标的基本操作(单击、双击、拖动、右击)的不同层面。c、d层学生掌握第一、二层中的其中一层,a、b层学生掌握全部层面。在翻牌的过程中,学生熟练了单击操作,在移动位置时,又巩固了双击和拖动操作。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玩得欢,而且学得好,更可以从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电脑的兴趣。这种操作可以交替进行,c、d层学生学习操作时,a、b层学生可对c、d层学生进行帮助、辅导,然后又让c、d层学生重复a、b层学生的操作,这样交替反复进行操练,能交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提问。
分层。
a层学生回答难度较大或需要自由发挥的问题,b、c层学生回答难度一般的问题,d层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或对a、b、c学生的回答能重复回答,使他们也有机会参与,鼓励他们的自信心。如在教学《电脑是我们的好帮手》和《初识电脑》两课时,由于初次接触计算机时,大都怀有一种既畏惧又好奇的心理,很想知道计算机可以用来干什么?更想切身体会一下操作计算机的乐趣。“学生做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动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我抓住这一契机先对c、d层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见过计算机吗?”然后再对a、b层学生提出另外一个问题:“计算机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纷纷举手,各抒己见。接着我利用教学演示系统,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色彩缤纷的电脑世界,通过观看,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画图、制作动画、编辑声音等工作,它的作用真大”的想法。这时学生学习兴趣倍增,教学气氛活跃,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
(5)测练分层。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在每教完一单元后,都给学生发放同步练习题。这些练习题根据难易程度被分成高中低三个档次,要求a、b层学生三个档次都做,c层学生必须做中低档题,努力做高档题,d层学生必须做低档题,尽可能做一部分中档题,这样的练习要求,既减轻学生负担,同时又有针对性,使a、b层学生能“吃好”,c层学生能“吃饱”,d层学生能“吃了”,起到不错的效果。加强信息技术课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在教完一个单元后进行一次测验,测验题目也是分成三档,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实验的成效。
1、学习的课堂氛围更为积极、浓厚。各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习的热情大为高涨。
2、学生的非智力品质得到培养。训练活动始终使教师和学生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大大增强。不仅如此,学生的性情得以熏陶,不少性格内向羞于回答问题的学生,现在变得开朗多了,在课堂上表现活跃,积极主动。
3、较好地贯彻了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学生的考试成绩有明显的提高。我进行实验的五个班,进步尤其明显。根据学生成绩和能力的变化,学生层次也有所调整,有10位d层的学生升到了c层,其中两名接近b层学生水平,12名c层学生升到b层,有8名b层学生升到了a层。
四、实验的体会。
1、分层教学是实践的需要,也符合教育科学的理论和原则。一是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二是符合教学的可接受性原则和“最近发展区”理论。“分层教学”做到了以各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为教学的出发点,使教学要求适合每一个层次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能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获得成功与自信,必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三是符合教学过程中学生必然产生分化的规律。学生在发展中存在客观差异,同一层次群体处于同一层次的教学环境中也必然出现先进、中间、落后,产生分化。“分层教学”就适应了这一规律,为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指导帮助。
2、分层教学作为遵循“实事求是”,“因材施教”原则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大力提倡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运用个别化教学策略的今天,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有利于老师更准确地把握教学对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从而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它有利于学生在一个相互平等和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并且比在传统课堂中更容易进行协作式学习,更容易做到“学有所获”;它有利于结合学生本人的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尤其有利于培养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分层教学是教学的手段,不是教学的目的。目的是通过分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他们的创造应用能力,为培养身心诸方面和谐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因此,就教学对象的层次性而言应该是动态发展的,任何机械的将学生人为定位分层的做法都是极其错误的。
通过近一学年的实验,我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也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但是,分层教学的设计和开发仍有值得深入探索的地方。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使分层教学活动的方法得以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最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案例17篇)篇十五
针对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计算机)学科发展、学科教学及其检测教学效果等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指导自己教学,笔者作如下几方面的观察与思考。
计算机硬件投资价位过高,有的地方根本没条件配备,应用软件也不多、不普遍、软件技术也不成熟,虽然win3.1/3.2等窗口操作、鼠标操作有所涉及,但大多数软件操作界面还是主要以dos命令方式为主,一般要求正统、系统的学习一个软件,才能驾驭,所以使用面不广,但利用仅有的一点硬软件资源,结合当时用好电脑就要结合编程的思想,在学习命令或学习代码前题下,学电脑,又用电脑,同时还能开发一些程序代码软件为学习、为工作所用,形成为用好电脑又在学命令、学编程的机制,在当时少有电脑的前题下,曾起到了不可小视的积极意义。
所以,那时中国大学培养的计算机人才主要是面向正统而系统的计算机软件编程或相关的。
而到了后期,随着电脑逐步推向大众,特别是电脑应用软件(不要求掌握电脑原理,了解软件内在的运行机制,就能使用),就自然出现了教学或培训过于注重编程,有了电脑、有了应用软件,最基本的还是不会使用、电脑不能“派用场”的现象,这似乎是一个“死结”,这也是“使用软件”教学学习模式酝酝而生的理由。
主要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也逐步走向成熟,应用软件越来越多,导致计算机微机、家用机等价位也下来了,逐步走向普通学校、普通百姓家庭,此时“没有电脑、没有可用的应用软件”已不再是主要问题,恰恰相反突出的问题主要是“有了电脑或应用软件,不会使用”,所以那时到处出现“什么电脑使用傻瓜书、某某软件应用傻瓜书”等满天飞。
而学校、中小学当然脱离不了这个大环境、离不开大形势,所以教材改版为,目标主要瞄准“应用软件如何使用”。
当然,这一期间,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应用的普及与推广,它的优势、吸引度、资源共享度,相比单纯的计算机技术,是毋庸置疑。
这一阶段的“使用软件”教学模式、学习电脑模式,确实为能简单驾驭电脑,用好应用软件,服务于学习,服务于工作,起到了更现实的积极意义。而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无疑更为不学编程(或不设置)提供了借口,大大消弱了计算机正统编程学习的力度。
所以,那时中国大学培养的计算机信息人才错综复杂,甚至不学编程的也有。他们且不知,要真正用好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要做到优化配置,不知编程是万万不行的。例如随之流行且又实质使用的例子:多媒体中视频采编编程、flash动画内在的脚本代码、网页网站动态服务页面、网络硬件源码配置等。
既然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学习就普及大众化,那么对于信息技术(计算机)学科本身而言,理应走在时代的前沿,如果还是一味的教学生如何使用,那与社会成员、一般教师、学习使用应用软件的电脑爱好者就没有本质区别,这样的课程,这样的教学或学习也必将淘汰,这似乎又是个“死结”。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一般教师、一般电脑爱好者,网络爱好者等,是不是真的驾驭了电脑、真的驾驭了软件、真的驾驭了网络,电脑出些问题、软件出些问题、网络出些问题、或者要增加些功能,他们又能如何应对?相比他们,笔者认为,作为一门课程,作为信息技术(计算机)教学,要教给学生,我们应该想的,要做的,更应该恰恰是这些,更应该是把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科学)来教来学,而不在是单纯的“使用软件”教学,因为时情已经改变,学生需要的远不止这些。
工具型教学,过于偏重古板的机械操作与训练,太侧重实用,太过于表面,教学的形式似乎成了完成外国软件的中文使用说明,教学似乎要把学生培养成业余的电脑爱好者,课的知识不成体系。所以,这就需要改革与发展,目前“必修+选修”的模式也就推出了。
笔者经过二轮的新课程亲身经营与实践,可以客观的说,新课程新课本粗看,好像变成了纯理论的内容,其实不然,好多操作、过程的展开、方法的实践、探究与应用、甚至道德价值等的学习都隐身其中。本次课改,虽说课程体系还不够合理、完善,但在知识、内容上等都基本形成了体系,不但讲究操作实践、实用,更强调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特别是其中的信息意识),强调技术的思想、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强调情感道德价值观的培养,教给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信息能力。
当然,目前新课程的实施,也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出现了(可能还会增加)诸多如“初高中学生的‘零起点问题’”、正因为存在“零起点”“目前的课程内容与课时设置相矛盾问题”、课程要真正落实“信息技术学科师资队伍还有待提升”等新情况,甚至还出现了诸多不合理的现象或问题。这似乎是新的“死结”。
诸如,虽说形式上,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说,照大纲、照课程标准在实施信息技术课程,但目前小学初中的现状是:有开设、有不开设,有教全部、有教部分、有到最后教一点应付的,我们口头上虽然总是不愿承认,但现实就是这样在不断发生。
诸如,关于“信息技术学业考试要不要考”,有人说不应当考,各学校按照标准自己把握。笔者甚有同感,考试达不到预期结果还不如不考,因为考好与其说是为了真正做好这门课程,还不如是为了学生发展,在实施考之前,还必须“先后”考虑三个度:学生目前的学业压力(有没有人真正核量过)再加上信息技术考试他能负担到什么度(即理应的接受度),信息技术教师才能有教到什么程度,学业考试也才能考到怎么样的程度。倘若三个度颠倒了,那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这也是我们目前活生生所面临的:学校、老师仅仅考虑要考什么,出现高一减课,高二加课,突击考完,高二的信息技术反而没课等怪现象、怪圈。
诸如,有学校、有考点、有老师提出的“新课程教学内容比以往多的多,但考试过于简单,只需考前应付一阵子就能过关。要考就要考出水平。这样才是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可,才是对信息技术老师的认可,才是对全体学生负责。”笔者认为:考出水平应是信息技术学科本身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但鉴于学生高考的压力、学生负担的压力,信息技术考试应紧扣新课程要求,即信息技术最基本的知识素养与操作素养,对照目前考试的方法、形式、内容,重要应考虑是“全”,而不应是“难”,而目前似乎有点“偏”、或“缺”,过于注重“合格过关”。有提出的“让那些课时安排不足的学校,不重视信息技术教学的学校考不好,让那些平日里不学习的学生考不过。”笔者认为:应该是平时学校或学生本身努力不够导致考不好,而不是有意设置他们考不好。倘若只知道考前应付,平时的课怎么上,怎么上好,学生又能学到什么……不敢想象……倒不如平时学习严格要求一点,基本内容学的扎实一点,有实际联系、有实际应用,这样的课,师生也感觉融洽,也都教得(或学得)有意义好多……要不然,对不起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对不起信息技术教师这一称号,更对不起学生。诸如(笔者也持同样观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应理性回归本原——绝不能少“编程(思想)”。信息技术教学,既不能一味过份地开展“程序教学”,因为我们所要的:并不所有的学生都要成为未来的程序设计员,毕竟现成的应用软件越来越到位、越来越友好(有的甚至能提供二次开发的支持)。但作为一门课程,也不能一味“使用软件”教学,绝不能只做微软等公司的培训部门,因为信息技术(计算机)是其他学科的工具,他同样是信息技术学科的工具。“编程(思想)”是信息技术(计算机)学科的核心。小学初中在立足信息、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软件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小学不妨渗透“游戏编程思想”,如学习logo语言,初中不妨渗透“图形窗口设计界面与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如学习vb编程的流程、算法、初识窗口界面后的代码。在小学、初中正规化基本解决“零起点”的情况下,在把握(或有所拓展)必修的基础上,高中重点应放在选修,选修网络不妨明了计算机网络内在的运作机制,并能初步分析(甚至初步构建)简单方案,而选修编程不妨带学生“由前台走到后台”,分析程序三种基本结构,并能初步尝试程序代码的分析与撰写。但真要是这么做,就会出现我们目前层次不全、鱼目混杂的信息技术师资队伍还不堪重负的局面,因为普通中小学信息技术以往没有专门正规的考试(其实可以检验教师是否胜任),而高二的学业水平测试也只是近几年开始,况且只是高二,考试还存在上面提到的“过于简单”等不合理情况,造成目前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不少来自于其他学科,或凭着对计算机、或网络技术的爱好而改行的,等等。
纵观上述,我们所谓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计算机)学科发展与教学的“死结”,其实不然,不管是学科发展,还是学科教学(包括考试),各个阶段的教学模式至少都符合了当时的实情,都起到了当时应有的作用,而且都各有特点,只不过目前的教学模式碰到的问题更早一些,更多一点,随着问题的一一化解,小学、初中、高中教学的更加配套、衍接,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科发展与教学将趋向“正常、规范、适时”的良性运作机制。
最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案例17篇)篇十六
摘要: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小学语文教育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作为一种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和教学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推进教育的信息化,对进一步深化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提升学生的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具有深远的影响。
引言。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课程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也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全面的推广和应用。但在推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推进小学语文的课程教学与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对于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术为传统的教育体制带来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其运用显著提高了课堂效率,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并且对以往的传统教学理念也带来了冲击。但是,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应用则显得相对滞后。
(一)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
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在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否推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目前还没有定论。其整合水平的高低目前还完全取决于任课老师个人水平,而全面推进小学语文教育的信息化则需要配套的信息化教材去指导整个整合的过程。
(二)教育方法的落后。
当前的授课方式主要还是以教师教授、学生识记的填鸭式教育为主,即便是在课堂上运用了一些多媒体技术,也是老师如同解说员一般进行讲授,没有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这样的课堂自然很难产生较高的效率。
(三)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教授的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传授系统知识体系具有不错的效果。教师和学生也适应了这种模式并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然而,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宏观的目标是进一步建设数字化的教学环境,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改革进程,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推进教学方式的进一步改革,努力实现信息时代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就小学的语文教育来说,要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认知、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激发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作为小学语文的教学,首先要说的就是识字教育,它是小学语文最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信息技术与识字教育的结合可以通过一些识字教学的软件或者是课件来实现。其次是与阅读教学的结合,要让小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充分感悟文章的内容并进行一些信息的加工和思考。再者,就是与口语交际教学的整合,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口语教学设计出特定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与他人交流的兴趣。最后,就是与综合性学习教学的整合,要求学生会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获取和搜集相关的资料,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加强对信息化教材和教学用书的研发。
在推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对信息化教材的研发。使用特定的教学用书来指导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后的课堂效率。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努力营造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创设信息化学习环境,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托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撑,建立起一个与教学内容同步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激励学生在教学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创新。如《鸟的天堂》这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收集一些关于鸟的天堂的多媒体资料,引发学生对鸟的天堂的兴趣,在这种前提下再带领学生去阅读课文。在“众鸟纷飞”这一段讲述时,教师可以播放课前收集到的鸟活动时的一些影音资料,这样自然可以充分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然后带领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描绘的意境,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水到渠成。
(三)利用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学生学习的可选择性也大大增加。学生也根据自己的想法,利用教师提供的丰富的的网络教学资源来进行自主的探索,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体,同时自身的信息搜集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可以得到提高。如《草船借箭》教学完成之后,为了更多的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故事,可以在课后让学生收集一些《三国演义》中其他一些经典的人物故事,举办一期“三国群英传”的课堂演示。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收集资料,这样学生可以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做到资源共享,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不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了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结语。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合理的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最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案例17篇)篇十七
二十一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使我们的接班人适应信息社会,中小学正逐步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学生逐步具有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一、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若询问100名学生:“你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吗?”会有99人说“喜欢!”学生这种高涨的学习热情,教师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们把期望变失望,不管学生的“底子”是多么的参差不起,教师都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选取最佳的教学形式,才能真正让学生对每节课都有新鲜感。
在教学中,我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给低年级上计算机课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学生键盘上的字母不认识,更谈不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它字符的位置,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实践,我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动画、配上音乐、设计新颖的导课,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或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效果显著。
比如教学《电脑的组成》一课时,计算机是由:键盘、鼠标器、主机、显示器和打印机五个部分组成的,接着讲:主机内部除了有运算器外,还有一个“仓库”又叫存储器,一个“心脏”叫中央处理器,英文cpu。形象的比喻,把复杂、抽象的机械原理说得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学生一听就懂,很快便学会了。
二、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加上有的学生因为顾及到自己的语文、数学等成绩的'不理想,总会存在着担心、畏惧等心理倾向,部分胆小的学生因此产生压力,要使全体学生均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就必须鼓励诱导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教学《指法》一课时,我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自尊感,组织学生操作比赛,课堂学习气氛既活跃又充满竞争性。我让学生通过指法软件进行练习,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还进行了指法和指法游戏的比赛等形式多样的练习,紧扣学生心弦,使他们玩中练,练中学。下课后,有的学生还说:“下节课我一定要超过他……”更有学生说:“老师,我要和你比……”对操作不理想的人,我解决的办法因人而异,有时我个别指导,有时让“小老师”指导,还有时让他观看其他同学的精彩表演,耳染目濡,当听到老师鼓励赞扬的话语,他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三、注重自主实践,品尝学习的乐趣。
实践操作是巩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多练习,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从中品尝到收获的乐趣,逐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在教学中,我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
例如教学《画多边形》一课时,教师首先不是直接讲解画法,而是出示“五边形”图让学生观察,然后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自学,同座合作画出“五边形”,根据自学要求,学生一步一步操作,最后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看,“五边形”会画了,其它的三角形、七边形等等同样可以很快画出了,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仅学会了“多边形工具”的使用方法,而且逐渐学会自学的方法,每完成好一个操作,学生就会获得一份成功的喜悦,就会从中品尝到收获的乐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浓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多了、新了,师生间的氛围和谐轻松,教学效果必然明显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我想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探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必将逐步走向成熟、趋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