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是一个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将反思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是一些经过整理的教学反思案例,供大家参考与学习。
优质质数和合数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模板18篇)篇一
《质数和合数》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作为一节典型的概念教学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抽象。我不满足于只让学生被动地去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而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可操作实例,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自己把质数、合数拼出来、找出来,在学习质数和合数的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到对自身终生发展起长久作用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真正地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微课设计里,我用小正方形去拼一拼,数形结合,引导学生在拼图游戏中发现秘密:只能拼出一种图形的数,如2、3、5、19,都只有1和本身两个约数;而能拼出两种或两种以上图形的数,如4、12、9,约数朋友比较多,除了1和本身之外,还有其他约数。
最后总结概念:只有1和本身两个约数的数叫质数;除了1和本身,还有其他约数的数叫合数。1只有“1”这1个约数,很特殊,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短短的5分钟微课视频,带着孩子在拼图游戏中发现了秘密,学习了质数、合数的知识。
优质质数和合数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模板18篇)篇二
本周星期三,我在28班上了一堂青年教师竞赛课,结合教学进度,我选了《质数和合数》为教学内容。为了能上一堂比较满意的课,我提前几天开始备课,包括学案设计、教学设计和课件,力求达到如下几个效果:
1.利用学案,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新课程理念突出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强调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切入点,把教学立足点,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把备“教案”变为备“学案”,为学生提供课堂自主学习的文本和方案。“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学案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它能够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结构,使学生能自主探究学习内容。
类比思想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有可能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的思想,不但能使数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能使公式的记忆变得顺水推舟的自然和简洁。因数与倍数就可以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从“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可以类比到“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可以类比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同样,研究了一个数(2、5、3)的倍数的特征后,我们同样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研究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如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我们先列举一些2的倍数如2、4、6、8、10、12、14等等,然后分析这些2的倍数的特征,再归纳概括出“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最后,给出了“偶数、奇数”两个概念。同样,我启发学生采用同样的方法研究一个数(1~12各数和学生任找两个数)的因数的个数的特征。
3.体现活力课堂“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民主和谐、快乐有效”的十六字方针。
“小组合作”是天元区课堂改革的最主要形式,是“活力课堂”的关键要素;“自主探究”是在教师“智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民主和谐”,教师要把课堂的话语权、质疑权、探究权、评价权真正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浓浓的人文情怀,让师生之间充满民主和谐的氛围;“快乐有效”,要从课堂教学的形式上进行改革,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
上完课之后,感觉比较满意,感到满意的地方有:1.首次采用学案备课而学生反响比较好;2课件采用了文本框形式,能够和学生互动,吸引了学生眼球,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3.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难点分析透彻,大部分学生能够当堂理解“质数和合数是按照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的”,并且与“奇数和偶数”的分类标准进行了对比和区别。
当然,这堂课还有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比如:只要求学生把数按因数的个数分成三类,这样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评价方式不够积极,学生回答对了,多数是生硬的“个人加一分,小组加一分”,学生回答错了,有时是“不对,换人回答”,极易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片断]:
学生小组合作:找出1——20每个数的因数。
大屏幕随着孩子的回答展示。
师:观察因数的个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1:奇数只有2个因数。
生2:9呢?不是有三个因数吗?
生3:每个数因数的个数都不相同。
生4:应该是有些数的因数个数不相同的。
生5:偶数都有好几个因数。
生6:2是偶数,可它只有两个因数。
生7:奇数的因数个数少于偶数的因数个数。
生8:有些奇数的因数个数少于偶数个数。4有3个因数,15还有4个因数呢!
师:如果根据因数的个数将这些数分类,你会怎么分?
生1:有一个因数分一类,有两个因数分一类,三个因数分一类,四个因数分一类……。
生2:有几个因数就分几类。
师:如果是许多自然数,你准备分成多少类?
生:不知道。
……。
生:2、3、5、7、11、13、17、19都是只有两个因数。
师:这些数的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
生1:一个最大的,另一个是最小的。
生2:一个是1,另一个是它本身。
师:数学上把这种只有两个因数的自然数叫着质数。
师:质数的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呢?
生:除了1就是它本身。
教师引导学生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达质数的概念,理解概念。
生:不止两个因数的又叫什么数呢?
师:数学上把含有两个以上因数的数叫合数。合数最少有几个因数呢?
生:最少有三个。
师:合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生: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其它的因数。
生:1呢?它只有一个因数?
师:问得好,它是质数吗?合数呢?
生:不能,质数有两个因数,合数最少也要有三个因数。
师:1到底是属于哪一类?
生:1既不能算是质数,也不能算作合数。
……。
[反思]: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思路,摒弃了让学生自主分类的方法,直接把分类的方法呈现给学生,当时课堂上作这一考虑是源于学生的无绪回答。我认为对于按因数的个数分类,能按质数与合数分类标准的进行分类的学生应该很少,除非提前预习了课文的内容,不然,大部分学生都会按因数的个数进行一一分类,如果顺着学生的思路下去,这样的分类将毫无意义,最终都会因达不到教师的教学目的,教师又得重起炉灶,将质数与合数的分类标准传授给学生,这样不仅会浪费宝贵的时间,另一方面又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我们自己想出来的没有老师讲得好,最后还得听老师的,不如我一开始就等待。
另外,在教学中我发现单纯的让学生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并不是件困难的事情,我相信不少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阅读课本理解概念,对自然数进行正确地判断。既然学生自学都可以完成,那这节课的重点就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分类上,分类这一问题本身就有不同的标准,如果将课堂上大量的教学时间用不定期探讨不确定的分类标准,意义并不大,还不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对概念内涵的认识。本着这一点考虑,当学生的认识出现偏差时,我直接抛出了分类的标准,放手让学生观察质数的两个因数的特点,通过找质数加深理解。可能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太浓,当学生充分认识质数概念以后,并不满足而是接二连三的提出一些问题,随着这些问题的提出,合数与1的认识也就水到渠成了。
优质质数和合数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模板18篇)篇三
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能够始终关注数学知识的本质,从概念入手来学习知识。特别是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环节,紧紧围绕概念的本质向学生提出问题:“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与正方形的个数有什么关系”,“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观察这些数的因数又有什么特点”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同时引导学生向质数,合数的概念逐步逼近。本节课一开始就直面主题,一改传统的从自然数的两次分类入手,而是出示一组自然数问学生:“看到这些数你想到了什么”通过学生介绍数的特性,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又以“2”是质数,“9”是合数为例,从数的特征入手,提出了“质数”与“合数”的名称,直面学生的数学学习现实,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迫使学生要去主动探究。
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从而逐步向质数与合数的概念靠近。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多媒体的演示,将数与形的结合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原本枯燥的知识更加直观。学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图形的'拼摆过程,以及由图形到算式再到因数的演变过程。更加利于学生发现知识的本质,体验到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实效性。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学生在自然情境中,在教师的帮助下,在“做”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等其他知识。
优质质数和合数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模板18篇)篇四
质数和合数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转折点,这一知识点上承因数和倍数、奇数和偶数,下接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通分、约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后续的'重要内容。
教材首先让学生独立写出1-20这20个数的因数,再根据因数多少进行分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生通过交流,知道可以分为几种情况,并感悟到,自然数按照因数的个数可以分为质数、合数、和1。但是,我觉得概念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让学生自主探究概念的本质属性上,即让学生动用多种感官,对提供的实例进行观察、比较,自己去发现,去揭示。因此,我把找20个数的因数个数放在了课前预习,而把课堂的时间更多地还给学生去探究概念的本质上去,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充分体会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并在此基础上找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最简单方法,同时渗透一些学习方法,如:利用学习过的2、5、3的倍数的特征去判断,利用特殊数11的倍数的特征去判断等。
找100以内的质数本来也是这节课的内容,但是这一内容看似简单,隐藏的知识也很丰富,所以我将它划在了下节课,这一节课的主要目的就是充分理解概念。
这节课,整体感觉比较顺畅,学生学得轻松,对于概念的整体把握也比较准确,但是练习的密度还是比较小,很多题目都还没有做到,看来前面的节奏还是太慢,如果把一些不必要的环节的时间节约一些,练习的量就上来了,学习的效果也会更好。
优质质数和合数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模板18篇)篇五
这课是在学习了因数、倍数以及奇数、偶数等知识之后学习的。本人设计主要的知识内容有自然数按因数个数多少分类;判断一个自然数是质数或合数的方法;自然数、质数、合数、偶数、奇数的关系。这个设计的特点是:
1、《数学课程标准》多次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个教学内容知识性较强,传统教学此内容时以讲授和练习为主,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本教学设计把单调的练习内容设计为学生可操作的游戏或活动形式,本设计还在学生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设计一些有关质数合数的课外内容,丰富学生的见识,开拓学生的思维。
2、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积累的基础上不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课一开始,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今天把自然数按因数个数多少来分类,也没有先让学生把20个连续自然数的因数写出来后,按有一个因数、两个因数和两个以上因数分类,而是在学生知道了奇数、偶数是自然数按能否被2整除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自己大胆猜测自然数还可以按什么方法分类。当学生自己确定可以以一个自然数因数个数多少分类后让学生实验、观察,并剖析自然数因数特点,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完成把自然数按约因数个数少来分类。这样设计教学,较之以前不同之处是让学生主动地猜测、实验、观察、发现,参与知识发生的全过程,学生兴趣学习了,积极思维了。
3、在教学生找100以内各数的因数时,我应该注重探索,体现自主。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以最短的时间找出各数因数,并在我的引导下按因数的个数给各数分类,最终得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应当多多提倡自主探索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而不是急于看到结果。让学生成为自主自动的思想家,在学习新知识时根据已积累的知识经验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总之,在设计质数与合数这一节课时,我用“细心观察、全面概括、准确判断”这一主线贯穿全课。并在每个新知的后面都设计了一个小练习。以便及时巩固和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记忆。最后的思维训练,是给本节课学得很好的学生一个思维的提升。小结又针对全班学生做了新知的概括。
一、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足够的空间。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足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本节课我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到质数、合数与一个数的因数个数的关系,明确了探究的方向,为学生主动探索构建了思维空间。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发现中领悟了研究数的方法,加深了对质数、合数的理解。
二、为学生积极互动创设足够的空间。
通过对教材的悉心揣摩,精心设计,有效重组和完善整合,凸现崭新的教学理念。设计让学生思考“一个数的因数个数应怎样分类才合理”,将质数固有的特性巧妙地隐含于学生所要探究的问题中,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或拼摆、或画图、或在脑子里想象……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进行探究,并发现“一个数的因数若要把个数相同的分成一类,那么无法进行分类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寻探这些数的共同特点,学生自己会发现它们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从而获得质数的本质属性,在与质数的比较中,建立合数的概念。在这种数形结合、多种感官参与以及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学生建构起质数与合数的概念,自然理解透彻、印象深刻、记忆牢固,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及探究精神得到较好的锻炼和培养。
三、为学生体验数学创设足够的空间。
如何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单纯地采取教师权威的方式迫使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显然是不行的,而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教学策略。我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相联系,这样可以使枯燥无味的数学问题变成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使抽象空洞的数学知识变成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亲切感,促进了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的发展。在本节课上我利用生动的游戏,不但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完成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且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无处不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感受最深的是,作为教师要使自己真正成为活动前的策划者,活动中的引导者和合作者,疑难处的参与者和研究者,要搭建一架无形的“梯子”,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登攀中拾级而上。
值得深思的问题:
由于外界教育信息的丰富多彩,加上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不少学生实际上对本课内容已经有或多或少的掌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有所反映,学生能不约而同的说出这样的数叫做质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等等。课后对学生的个别谈话中了解到,有的是父母事先教过的,有的是自己看书学习的,尽管他们的认识有可能是一知半解,但至少有一定层次的认识,但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应注重考虑学生现有的教学起点,如何找准教学的起点?教学的切入口在哪里?是否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呈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展开教学,放手让优秀学生带动中下游学生展开学习,以体现陶行知的“小先生”制?另外课堂教学中还表现出对知识掌握的两极分化的现象,老师又如何全面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这些都值得我们在以后的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探究和开拓。
优质质数和合数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模板18篇)篇六
质数和合数是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学习内容的一个转折点,这一知识点上承因数和倍数、奇数和偶数,下接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通分、约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本册后续的重要内容。
教材首先是从一个数因数的个数入手,进行分类,把这些数分成若干类,从中找到质数的特征,再找到合数的特征,逐步往下教学的。在教学质数和合数一课时,我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参与中产生求知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
首先让学生独立写出1-20这20个数的因数,再根据因数多少进行分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生通过交流,知道可以分为几种情况,并感悟到,自然数按照因数的个数可以分为质数、合数、0和1。然后又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数是质数?那些数是合数?最后再次讨论,探究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教学,我觉得概念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让学生自主探究概念的本质属性上,即让学生动用多种感官,对提供的实例进行观察、比较,自己去发现,去揭示。这样不仅着眼于让学生经过自主探究,能够主动地建构概念,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在课中,我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分类、讨论、质疑、释疑、归纳、验证,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
概念之后,我纯粹放手让学生找出1——100中的质数,学生以四人一组合作完成,结果:有的组很快就找出来了,而有的组却很慢,而且错了不少,当孩子说出为什么又快又准的找出来时,其他孩子恍然大悟,连连称赞方法好,这一过程我努力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学生经历和感受了合作、交流、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因而整节课同学们情绪高涨,兴趣浓厚,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也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成功与快乐是学习的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教师不失时机的积极鼓励,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因此,教师要对学生任何成功的言行都要给予及时、明确和积极的强化。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至于学生的一些错误反应,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可以对学生说:“有进步,谁能再补充一下?”在讲“质数、合数”这节课时,我力求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但不控制学生的讨论结果。同时也把自己当作学习者,与学生一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当学生困惑时,教师是启发者;当学生迷路时,教师是引导者;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教师则是鼓励者。由于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的满足了每一个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正如新课标所要求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优质质数和合数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模板18篇)篇七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并能进行正确的判断。
2、过程与方法:采用探究式学习法,通过操作、观察自主学习-——提出猜想——合作、交流验证——分类、比较——抽象——归纳总结——巩固提高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体验与探究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新,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教学难点】: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明确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可分为三类【教具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张学号牌、课件【教学过程】:
三、探究新知:这节课我们换个角度,通过研究因数进一步来研究自然数,看看是否有新的发现。
1、写因数。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学号对不对,那么请你写出自己学号的所有因数,在写之前请一两个同学说说写因数的方法?说完后然后学生现在开始写因数,就写在学号牌上。(要求:写因数时要求完整、工整、有规律。)。
(全班交流) 板书完成:有一个因数:1。
有两个因数:2、3、5、7、11、
有两个以上因数:4、6、8、9、10、12。
(1)质数。
师:先观察只有两个因数的特征,谁能发现:他们的因数有什么特点呢?
(出示: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板书。
命名:我们给这样的数取名为:质数(或素数)(课件),齐读后特别强调“只有”两字然后个别读,最后再齐读)(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
(2)合数。
(板书: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应强调两个以上或至少有三个因数。
命名:我们给这样的数取名为:合数。(板书:合数)(课件)齐读概念。
所以质数和合数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的内容(板书:质数和合数)。
(3)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分类:所以按照因数个数的多少,自然数又可以分为哪几类呢?
明确用三分法可以把自然数分为质数和合数以及1三类。
13号到27号的同学看看你们手中的因数也就这三类。
判断你自己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并告知理由。
(二)动手实践,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
1、51,是质数还是合数?要想马上知道一个数是什么数还真不容易。(过渡)如果有质数表可查就方便了。我们一起制作一个质数表,拿出100以内的数表,想想怎样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制成质数表。
2、刚才,我们有些同学接受任务后,有的马上就去找,有人在思考。要是我,我可不及于去找,而是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去找。说说你们是怎样找的?(把质数留下,其他的数去掉,古代数学家就是用这种筛选的方法制作质数表的。我们都来筛吧!)。
3、怎样筛选的更快?……同学们自己发现了规律制成了100以内的质数表。你们真了不起!
4、你还有什么发现吗?
优质质数和合数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模板18篇)篇八
这节复习课上,要切实培养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又要努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将我执教这节课之后的一点体会整理如下:
(1)、充分关注了学生的知识基础。
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网络这一目标是勿容质疑的。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关注了学生的现有整理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处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当然会热情而积极的去参与。
(2)、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能把所学的知识有条理的整理成知识网络图,对学生来说技能。当然这个技能并不是一节课就可以培养出来的。
(3)、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整节课中,因为有了巧妙的设计、有了激励的语言,有了学生感兴趣的学具,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很高。这说明学生喜欢这节课,而学生喜欢的课堂才是我们教师最应该去追求的课堂。
优质质数和合数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模板18篇)篇九
本次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人教版)《质数和合数》。一节课下来,我感到许久未曾有过的轻松,从孩子们兴奋的表情中,也可以看出他们这节课的感觉不错。课后,我把教学流程在脑子里又重新过了一遍,有所顿悟。
1、以“问题”促进学习,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们按约数个数的多少把1~20以内的数分成了两类:一种是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另一种是有两个以上约数的数,初步引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后,我环顾了四周,问:“大家觉得1~20以内的数你们都按规律罗列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沉默了片刻后,果然有几只小手提问了:“还有1没有放进去!”“那1又是什么数呢?”——(指而不明,引而不发)我带着笑并没有正面回答同学们的疑问,继续让他们自由交流(同桌),最后,大家通过判断约数个数的多少,得出了结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同学们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活动中,逐步体会到了数学知识,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
学习不是为了“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为了“生长”自己的知识。这节课让我更加认识到:凡是学生能自己发现的知识老师少暗示或不暗示,凡是学生自己或交流后能解决的问题老师不代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给予学生亲自实践、思考、发现的机会,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究,去找寻。这样,宽松、丰富的教学情境,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也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优质质数和合数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模板18篇)篇十
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一节课下来,我感到许久未曾有过的轻松,从孩子们兴奋的表情中,也可以看出他们这节课的感觉不错。课后,我把教学流程在脑子里又重新过了一遍,有所顿悟。在教学质数和合数一课时,我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参与中产生求知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
学习不是为了“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为了“生长”自己的知识。这节课让我更加认识到:凡是学生能自己发现的知识老师少暗示或不暗示,凡是学生自己或交流后能解决的问题老师不代替,在教学中教师努力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学生经历和感受了合作、交流、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因而整节课同学们情绪高涨,兴趣浓厚,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也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优质质数和合数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模板18篇)篇十一
同学们已经有因数倍数的知识储备,了解倍数的特征后,迎接新的知识点质数和合数。本内容十分重要,因为只有了解才能学习分解质因素以及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等更深入复杂的数学知识。可以看出本章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结合五年级同学的观察、理解能力,对学习充满热情与兴趣,主动性较强,在教学上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连贯性,更应该培养利用学生的探索、亲历的精神,选择探索互动的教学模式。
课程主题为质数合数,但因先复习因数倍数,利用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我先让同学们找出1-20各个数字的`因数,可以将这21个数按照因数数量二个和两个以上进行分类,不少同学都可以按照提示分好两组,然后告诉同学们1的特殊性要单独拿开,再将质数的定义引出,同学马上就能理解两个因数组的数字都是质数,因为这些数的因数只有自己和1,理解后再告诉同学们另一组是合数,让同学自己总结出合数的定义。
再本堂课中我发现成功和认可的重要性,五年级的学生不再是刚入学时懵懂无知,而是充满了学习的欲求,自我认可的愿望,作为教师有时可以作为一个引导者的存在,同学需要鼓励,需要被认可成功的言行,教师因及时发现并给予强化,在这堂课中我始终只是参与引导,不刻意控制学生讨论,把自己当作一个学习者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能在课堂中获得知识和乐趣,这是难能可贵的。
优质质数和合数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模板18篇)篇十二
本周星期三,我在28班上了一堂青年教师竞赛课,结合教学进度,我选了《质数和合数》为教学内容。为了能上一堂比较满意的课,我提前几天开始备课,包括学案设计、教学设计和课件,力求达到如下几个效果:
新课程理念突出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强调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切入点,把教学立足点,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把备“教案”变为备“学案”,为学生提供课堂自主学习的文本和方案。“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学案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它能够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类比思想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有可能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的思想,不但能使数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能使公式的记忆变得顺水推舟的自然和简洁。因数与倍数就可以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从“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可以类比到“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可以类比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同样,研究了一个数(2、5、3)的倍数的特征后,我们同样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研究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如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我们先列举一些2的倍数如2、4、6、8、10、12、14等等,然后分析这些2的倍数的特征,再归纳概括出“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最后,给出了“偶数、奇数”两个概念。同样,我启发学生采用同样的方法研究一个数(1~12各数和学生任找两个数)的因数的个数的特征。
“小组合作”是天元区课堂改革的最主要形式,是“活力课堂”的关键要素;“自主探究”是在教师“智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民主和谐”,教师要把课堂的话语权、质疑权、探究权、评价权真正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浓浓的人文情怀,让师生之间充满民主和谐的氛围;“快乐有效”,要从课堂教学的形式上进行改革,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
上完课之后,感觉比较满意,感到满意的地方有:1.首次采用学案备课而学生反响比较好;2课件采用了文本框形式,能够和学生互动,吸引了学生眼球,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3.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难点分析透彻,大部分学生能够当堂理解“质数和合数是按照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的”,并且与“奇数和偶数”的分类标准进行了对比和区别。
当然,这堂课还有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比如:只要求学生把数按因数的个数分成三类,这样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评价方式不够积极,学生回答对了,多数是生硬的“个人加一分,小组加一分”,学生回答错了,有时是“不对,换人回答”,极易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优质质数和合数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模板18篇)篇十三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质数与合数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此部分内容尤为重要,尤其是质数这一部分内容。在教学质数和合数一课时,我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参与中产生求知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首先让学生独立写出1-20这20个数的因数,再根据因数多少进行分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生通过交流,有的分为两种,奇数和偶数;有的认为分为6种,有6种因数的个数;有的分为因数的个数为单数个和偶数个等等。然后让学生自学书上的分类方法,并感悟到,最科学的分类是自然数按照因数的.个数可以分为质数、合数、0和1。明白含义后这时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判断。
在教学中我努力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学生经历和感受了合作、交流、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
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课中,我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敢干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分类、讨论、质疑、释疑、归纳、验证,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最后任意出各种数让学生进行辨析,巩固质数和合数的含义。最后出示例1中的1~100,让学生找100以内的质数。在找之前先让学生说一说你想如何来操作,才不会重负和遗漏掉。有的说根据含义逐个判断,有点的说根据前面学过的2.3、5的倍数的特征,先划掉这些数。我补充说明,在数比较多的时候,用后者比较合适,这种方法叫筛选(排除法)。除了划掉2.3、5的倍数,还要记得划掉7的倍数才行。
在这节课中,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学得灵活。但还有些地方需要改进。练习的形式还可以多样。反馈的速度过快,部分同学对质数的概念了解不够深入,学生掌握的效果并不太好,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优质质数和合数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模板18篇)篇十四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习因数和倍数、2.3、5倍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所涉及的质数与合数的概念也是初等数论的基础知识,为后面学习约分、通分奠定基础。
成功之处:
1、正确区分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的分类标准。在教学质数与合数时,首先让学生回顾奇数与偶数的特征及分类标准,即自然数按照2的倍数特征可以分为两类:奇数和偶数。接着一个非零自然数还可以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呢以此引入新课,通过找出1—20各数的因数,观察这些数因数的个数你发现了什么,由此学生发现有的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有的.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两个以上的因数),有的只有1个因数,那么根据因数的个数可以把这些数分为几类,得出三类:质数、合数、1。最后在对比奇数、偶数的分类标准,让学生知道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
2、注重从新知中提取知识点,让学生进行记忆。在教学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后,让学生想一想最小的质数是几,最小的合数是几,质数只有几个因数,合数至少有几个因数,一个非零自然数按照因数的个数可以分为几类,各是什么。在教学100以内的质数表后,让学生重点记忆20以内的质数有哪些。通过这样提取知识点可以让学生在做题目时能够比较准确的写出正确答案。
不足之处:
1、因为补充的知识点比较多,导致课堂练习时间过少,对知识的巩固有所欠缺。
2、个别学生对于分类的标准还存在模糊现象,导致在做练习时出现填写完20以内的质数后,在填写合数时出现漏数现象,不知道除了1和质数外,剩下的都是合数。
优质质数和合数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模板18篇)篇十五
在教学质数和合数一课时,我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参与中产生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给提供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同桌两人合作完成写出1-12这12个数的约数,再根它们约数的多少进行分类,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学生通过交流,有的分为两种,奇数和偶数;有的认为分为三种,只有一个约数的,只有两个约数的和有两个以上约数的.老师及时的给予肯定,这是一种比较有价值比较好的分类方法,也正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种自然数的分类方法.老师又进一步追问,那为什么不把有3个、4个、5个、6个约数各归为一类呢?让学生明确,要是这样的话,如果是数越大,它的约数的.个数可能会越多,分成的种类也就会越多,就不便于我们记忆和区分了.让学生感悟到,最科学的分类是自然数按照约数的个数可以分为质数、合数、和1三种为好。
想猜想老师的新家准备安装的新电话号码是多少?这样处理使教学内容生活化了,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探究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目的在于把学生生活世界和数学世界紧密联系起来,感觉到我们的学号和电话号码等等些身边的数,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所在。
4、指导学生学会分类和归纳的思想。
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最大限度地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中,在确定分为只有一个约数的、只有两个约数的和有两个以上约数的这三类后,学生基本上感悟到各类的特征,然后再一点点的提炼归纳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如,老师问:你认为什么样的数叫质数?第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只有两个约数的数是质数."老师及时给予肯定,她说的意思是对了的,是哪两个约数呢?谁能说得再具体些?马上第二个同学站起来补充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这样的数叫做质数。培养了学生的分类、观察、分析、归纳和交流的数学能力,建立正确的分类归纳思想。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在交流讨论、归纳概括,而教师只是在关键之处适当点拔,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归纳、概括,引导他们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上完后我觉得还需改进的地方有:
1、由于担心时间不够完不成预定任务,探究还不够很到位,反馈的速度过快,对于那些中下等的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3、课堂上"生生互动"做得不够好。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恳请到场听课的老师们多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
优质质数和合数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模板18篇)篇十六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因数、倍数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找因数个数的方法来学习质数合数的意义,运用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体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备课时,觉得本节课的内容较为抽象,特别是质数、合数、奇数、偶数之间的关系,要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掌握,确实有一些困难。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注重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在课伊始,出示一组1——12的数后,让学生根据因数的个数进行了分类整理,然后交流讨论,辨析出质数与合数。让学生自己去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了解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数学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知质数与合数、奇数和偶数这几个概念的区别,我用填空、猜数、判断等形式,让学生在有趣、有层次的练习中获得新知、突破难点。其中让一名学生说出一个数,其余学生判断,这个环节中教师充当了一个学习者、参与者的角色,与学生一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当时的课堂气氛和谐、民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课后回想,发现本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1、教师留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很充分,尽管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做”数学,但学困生在本堂课中收获较小,对质数、合数的意义理解模糊。这是教师的指导不到位,没有最大限度的满足了每一个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没有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在课中让学生继续提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这一环节时,教师只是按预设的教案去完成,没有及时进行恰当的指导和有效的评价,只是生硬的将问题抛给学生,因而效果不明显。其实新课程改革以来,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备课时既要吃透教材,又要敢于超越教材,学会课中备课。尽管我们也一直在努力,也有些成效,但差距依然存在。我们的教案是为了学生、为了课堂的生成而准备的,没有学习的主人,我们的课堂就不会精彩。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从学生的角度去审视教案,去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不断生成,不断精彩。
优质质数和合数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模板18篇)篇十七
对于这堂课,我的思路是先让学生找出1—20各数的因数,根据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再引入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认识它们的特征,最后通过反复练习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总结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最简便方法。(这是我的设计思路)。
在课堂中,学生在找1—20的因数用时过长,有些问题提得不科学,学生回答有困难。在教学质数、合数的特征时没有重点强调,在练习时,难度过大,没有坡度。对于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没有让学生来小结。(这是课堂情况)。
下课后,我就觉得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现在把它写下来,作为我成长历程中的一笔。
1、1—20各数的因数应该让学生在家里完成(作为家庭作业),这样就节约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2、把1—20各数按因数分类,可以按很多标准进行分类,但老师应该指导(引导)学生把它分为只有一个因数,只有1和本身两个因数,三个和三个以上的因数这样三类。
3、不要把重点放在质数、合数、奇数、偶数之间的关系上以及最小的质数、合数等这些文字游戏上,而是应把重点放在怎样根据质数、合数的特征来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要反复练习,练习后让学生小结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例如: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一个自然数(除0和1外)最少有1和本身两个因数,可以不管,关键是看这个数有没有第三个因数,怎样快速地判断有没有第三个因数。例如除2外,所有的偶数是合数,只要个位是0和5都是合数等。最后老师讲一个数让学生最多5秒内作出判断。
4、把质数、合数、奇数、偶数联系起来说说它们的联系。讲讲一些比较特殊的质数和合数,例如最小的质数2,最小的合数4等。
优质质数和合数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模板18篇)篇十八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足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本节课我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到质数、合数与一个数的因数个数的关系,明确了探究的方向,为学生主动探索构建了思维空间。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发现中领悟了研究数的方法,加深了对质数、合数的理解。
通过对教材的悉心揣摩,精心设计,有效重组和完善整合,凸现崭新的教学理念。设计让学生思考一个数的因数个数应怎样分类才合理,将质数固有的特性巧妙地隐含于学生所要探究的问题中,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或拼摆、或画图、或在脑子里想象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进行探究,并发现一个数的因数若要把个数相同的分成一类,那么无法进行分类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寻探这些数的共同特点,学生自己会发现它们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从而获得质数的本质属性,在与质数的比较中,建立合数的概念。在这种数形结合、多种感官参与以及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学生建构起质数与合数的概念,自然理解透彻、印象深刻、记忆牢固,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及探究精神得到较好的锻炼和培养。
如何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单纯地采取教师权威的方式迫使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显然是不行的,而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教学策略。我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相联系,这样可以使枯燥无味的数学问题变成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使抽象空洞的数学知识变成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亲切感,促进了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的发展。在本节课上我利用生动的游戏,不但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完成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且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无处不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感受最深的是,作为教师要使自己真正成为活动前的策划者,活动中的引导者和合作者,疑难处的参与者和研究者,要搭建一架无形的梯子,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登攀中拾级而上。
由于外界教育信息的丰富多彩,加上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不少学生实际上对本课内容已经有或多或少的掌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有所反映,学生能不约而同的说出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等等。课后对学生的个别谈话中了解到,有的是父母事先教过的,有的是自己看书学习的,尽管他们的认识有可能是一知半解,但至少有一定层次的认识,但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应注重考虑学生现有的教学起点,如何找准教学的起点?教学的切入口在哪里?是否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呈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展开教学,放手让优秀学生带动中下游学生展开学习,以体现陶行知的小先生制?另外课堂教学中还表现出对知识掌握的两极分化的现象,老师又如何全面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这些都值得我们在以后的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探究和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