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是对读书过程中的体会与收获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文字表达。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读书心得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这些范文能给大家带来灵感,写好自己的读书心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最新教育与人生读书心得(模板14篇)篇一
读了《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周国平老师是位哲学家,书中的文字素朴、真诚,令人有说不出的亲切感,我被他的思想所深深吸引,这本书里面收集了作者在不同时期有关教育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以散文、随笔、杂谈的形式呈现,语言简明而不深奥,生动不乏幽默,所以读起来很轻松、很亲切,但回味无穷。
周国平老师认为:教育的真正灵魂,在于“守护人性”。守护人性,并由此赢得人生的幸福与优秀,这就是周国平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是贯穿本书每个章节的主线。“守护人性”四个字,宛如一条发光的河流,平静而有力地穿越原野,那些充满生命气息的智慧水花激荡着我的胸膛。何为教育?教育究竟何为?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周国平发现,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现在他把他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忘掉了简单的常识。然而,依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周国平老师还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要努力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什么是真正的读者呢?书中论到真正的读者要具备以下特征:第一,要有较高的读书品味。你要有一个信仰,不是最好的书不读,要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所收获,能进一步启迪你的心志。那时候你就不会看那些浅薄是书了。就这一点而言人文经典书目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第二,形成自己的阅读趣味。世上的书如汪洋大海,你我终其一生只能品尝其中一瓢,不要跟着大众走,那样会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让自己和好书失之交臂。只有找大到书中知己,才会欲罢不能,锲而不舍。因为人就是她吃的东西。读书也是如此,度什么样的书籍,就决定你的精神领域变成什么。第三,养成读书的癖好。也就是说读书成了生活的必须,不可缺少,就如作者在书中所言:攀登大自然的高峰,我们才能俯视大千,一览众山小。阅读好书的效果与此相似,伟大的灵魂引领我们登上精神的高峰,超越凡俗生活,领略人生天地的辽阔。
最新教育与人生读书心得(模板14篇)篇二
“花的蓓蕾,树的新芽,壁上摇曳的光影,手的轻柔的触摸……它们会使人的感官达于敏锐的极致,似乎包含着无穷的意味。相反,繁花似锦,光天化日,热烈拥抱,真所谓信息爆炸,但感官麻痹了,意味丧失了。”
一朵花绽开了,像周国平看到的那样。
我凝视着那朵花,再读读他那精美隽永的语段,像是发现了世界上所有的美。
一朵普通的花罢了。我的眼神却似乎不能离开,久久停留。也许,是它那拥挤高楼中的自在吸引了我吧;也许,是它粉红花瓣上的那处亮斑吸引了我吧。仿佛久违的召唤,全部堆积在一朵普通的花上,好久不见的期许,也在这一刻绽放出光彩。我是多长时间没有被这样的美丽缠绕着了。正庆幸于这样的阅读让我找回一朵,对,是一朵的绽放的时候,我突然发现:窗外路边的每棵树上,其实都开满了花朵!
几树的花,我却只顾寻找我窗前的那一朵,可它却在树冠的荫蔽下失去了踪迹。花开满树,但在阴影中却显得那么普通。
感官麻痹了,意味就丧失了!周国平是这样解析的。
他能在一点色彩中找到了温暖,在一缕芳香中嗅到了美丽,我们呢?
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我们,所面对的不正如那一捧捧的繁花吗?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大脑,麻木了我们的感官。看腻了绚烂的花朵,再美丽的花都难以让我们惊叹,但常常是忙碌中的那一瞥,让我们感到无比的震撼。
无数花组成的花海中,我们不再在意一朵花绽放时的声音,而是对花朵感到厌倦,感到麻木,感到疲惫;而当我们行走在茫茫的沙漠之时,一朵最最普通的小花也能够让我们惊叹。只有当你静观一个小小的花苞时,才能感到一瞬间的冲击,才能让你眼前一亮。
百花盛开中,只取一朵,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世界,将因这一朵小小的花而改变。原来,所谓眼光,实则心灵。
最新教育与人生读书心得(模板14篇)篇三
作为一个普通的学生,我一直相信读书能够改变命运。在我的教育人生中,读书对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阅读,我不仅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更培养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和人生观。这篇文章将通过五个方面来展示我在教育人生中的读书心得体会。
首先,读书让我开阔了眼界。通过读各种各样的书籍,我能够了解到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我读过的名著、科普书籍、传记等,让我认识到不同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并且理解到了自己在世界的位置。例如,通过读一些成功人士的传记,我意识到成功是需要努力和付出的,并且也激励我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读书让我看到了世界的宽广,激发了我对知识和学习的渴望。
其次,读书提高了我的思考能力。阅读是一种思考的过程,通过读书,我学会了分析和思考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思考书中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合理,从而培养了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阅读也让我学会了思考问题的多样性。同一本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通过与他人进行讨论,我能够从其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并且从中获得更多的启发。读书的过程中,我思考的不仅是书中的内容,更是如何将所读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三,读书丰富了我的人生经验。通过阅读各种不同类型的书籍,我能够了解到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这些知识丰富了我的人生经验,让我更加成熟和理智。例如,我通过读历史书籍,了解到历史上的各种冲突和战争,让我更加懂得和平的重要性。通过读文学作品,我感受到了文学的情感和思想,也培养了自己的情绪调节能力。读书丰富了我的人生视野,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世界和人性。
第四,读书让我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读书不仅拓宽了我的眼界,也让我认识到知识的价值。通过阅读,我了解到知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知识是一种武器,它赋予人力量和智慧。通过知识,我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在现代社会,知识越来越重要,它是个人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通过读书,我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追求知识,才能在未来社会中有更好的发展和生活。
最后,读书给我带来了快乐。读书是一种享受和乐趣,它能够让我忘记一切的烦恼和压力。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能够沉浸于作者的笔触,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各种故事和冒险。这种体验让我感到愉悦和满足,也让我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了片刻安宁。读书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让我感到快乐并且给予了我精神上的力量。
综上所述,我的教育人生中读书的心得体会是多方面的。读书开阔了我的眼界,提高了我的思考能力,丰富了我的人生经验,让我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并且给予了我快乐和满足。通过读书,我相信我可以迎接未来的挑战,并且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我将继续阅读,不断学习,为自己的教育人生增添更多的色彩和意义。
最新教育与人生读书心得(模板14篇)篇四
我相信人不但有外在的眼睛,而且有内在的`眼睛。外在的眼睛看见现象,内在的眼睛看见意义。被外在的眼睛看见的,成为大脑的贮存,被内在的眼睛看见的,成为心灵的财富。”
读周国平,读这个世界被你忽略了的美好;读周国平,让我们拥有另一种发现美丽的眼光。原来,清亮的视线里,我们拥有的竟然这么多,这么多。
“每年开春,仿佛无意中突然发现土中冒出了稚嫩的青草,树木抽出了小小的绿芽,那时候会有一种多么纯净的喜悦心情。”
我不知道,这个夏天,周国平是否还在惦记着他的青草,他的绿芽。可读了他的文字,世界在我的心中仿佛又长满了嫩绿的新叶,仿佛又从土中钻出一株株小草,昂首挺胸,骄傲地说着:“你好!”
纯净的心!周国平的哲学文字里兼容着描写的心思,他写稚嫩的青草,写萌芽的树木,告诉我们世界的美全在于纯净的心和新鲜的眼神。读着,读着,我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在空气中弥漫,大地又长满了无限的绿意。我可以听到绿叶在枝头歌唱,绿色的枝条在“噼噼啪啪”地生长;我可以看到小草急不可耐地从土中窜出,看到它左顾右盼,张望着世界。纯净的心才能感受喜悦,喜悦的眼睛写满纯净,这样的人,便能看到大地上绿意的悄悄萌动,万物慌张张的生长。这样的人,才能成为春天到来的见证者。
那种来临前的浑然不觉,和突然发现春天时的措不及防,才是最感人之处。
我们太忙了,忙到没有时间去注意路边刚刚从土中钻出的一株青草,忙到没有时间去留神道旁一棵树上新长出的嫩芽,忙到不得不每时每刻把手机紧盯,忙到不愿给世界一个眼神,对春天打一个招呼。可是,当一颗露珠从树上刚长出的枝条上滑落的时候,当一棵小芽第一次与阳光相遇的时候,当春天的风轻轻柔柔地拂过湖面漾起微波的时候,你我有什么理由不停住脚步,惊讶地叫喊一声呢?用张晓风《幸亏我不是上帝》中的话说就是:“春天里,满山繁樱,却有人视而无睹,只顾打开一只汽水罐,我如果是上帝,准会大吼一声说:‘这样的人,也配有眼睛吗?’”
捧读周国平,给你纯净的眼神,你会发现春天的美好。
最新教育与人生读书心得(模板14篇)篇五
王晓春教师的著作《今日怎样当教师》一书中有100个教育案例,都是出自中小学学校,然而却关系到我们所有教育战线上的教师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
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我们一向认为:没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好教师,也决不可能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创造成绩,做出贡献。我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是因为我们崇拜蜡烛精神--他燃烧了自我却照亮了别人。同时我们坚信自我的选择,无怨无悔。我想,仅有当我们对事业注入深厚的感情时才能在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内心极大的充实和满足,甚至能够以苦为乐,以苦为趣,到达物我两忘,醉迷其中的"孔颜之乐"的境地。做一名教师既是我们对人生事业的追求,也是自我人生价值的体现。我们想要体现自我的价值就必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干出事业,干出成绩。
我任教的班级部分学生寄宿,对于寄宿在校的学生,学校就是他的家。当临时班主任的日子里,白天给他们上课,晚上有时要留在学校里陪伴着他们,可自我的孩子托付给外公外婆管。气温骤冷,提醒学生“多穿一件衣服”身体不舒服,提醒学生“按时服药”,打球出汗了,提醒学生“赶紧擦擦洗洗把湿衣服换了”,直至再三叮嘱:吃饭前必须要把手洗干净。为了工作,为了学生的成长,我在工作与休息、工作与家务的天平上,对于前者,加重了砝码,全身心地投入,这是我的追求。作为一名教师,我只能用我的无私,奉献给学生一份欢乐,奉献给学校一份荣誉,奉献给社会一份热诚。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乐于奉献、勤于探索、勇于创新是新世纪优秀教师的必备品性,三者缺一不可。
二、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很喜欢一首歌中唱的:“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我总是在想,是不是就像鸡妈妈爱小鸡一样,爱学舌功能也成了我们教师的一种本能,并且又正是这种爱,才得以使我们每一天能满腔热情地迎接他们,无怨无悔地教育他们。20年的。
教学。
经历,我们全力营造一种热情洋溢的教育环境,以和蔼可亲的教态,关切温暖的语言,温柔亲和的目光组织教学。由只提要求到多给关怀,由一味指责到千方百计让学生品尝成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把信任和期待目光洒向每个职专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用爱赢得每一位学生的信赖。爱,包容了教师工作的所有内涵。“金凤凰”可爱,“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多给职业学校学生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竭力寻找他们的优点,出自真心地赞扬,去鼓励,为他们供给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相信“丑小鸭”必须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
三、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为人师表。教师的言行对学舌功能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具有示范性。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起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生活在学生中间的,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是广大学生看得见的,所以我平时能严于律己,处处检点。仅有这样,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要当好教师,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工作中,对待问题要多问“为什么”,学会理性的思考进行分析。教师们,让我们简便上阵,用智慧教出趣味,用新观念育出不一样的人才,欢乐地生活,欢乐地工作,做一个享受教育的阳光教师吧!
今日,我们做教师,在于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今日,我们做教师,在于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今日,我们做教师,在于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但愿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所有教育者,都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感染人;以渊博的知识去培育人;以真诚的爱心去温暖人;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人;以优秀的成果去鼓舞人;以充实的人格去塑造人。辛勤耕耘,默默奉献,让完美的人生在教育事业这面火红的旗帜下熠熠生辉。
寒假期间,我认真研读《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提议》两本书。从这两本书中,我认为普通教师能够读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能够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这另本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一、用知识武装自我经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我的头脑,使自我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我的思想。仅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经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二、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
以往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那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厌恶。”老人家之后说:“那你快走,那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之后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那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幼儿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孩子能够从自我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本事)。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我的主角定位——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当尊重幼儿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异常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
育理念,教师究竟应当教什么,怎样教经过学习了袁教授的《教育新理念》对我们真的收获不浅!
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我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我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
总结。
自我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愚人不才,笨鸟先飞,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我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提议》读书心得[网友投稿]。
郑杰校长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提议》,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深的谈论,可我却十分喜欢读它,我觉得郑杰校长就像一个素未谋面却有默契的朋友。
看到郑杰校长在第九条中提到了学会赞美。这不禁使我想到:赞美他人体现了一种智慧——你在欣赏他人的时候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完善着自我的人格;赞美他人体现了一种美德——你付出的赞美,非但不会贬损你的体面与尊严,相反还会在不经意间收获友谊与合作;赞美他人体现了一种修养——赏识他人的过程本身就在矫正着你的狭隘、克服着你的自私。因而赞美他人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培养和张扬大家风范的过程。
应对“赞美他人”的丰富内涵,任何人都不会无动于衷。关照自身,如果我们能够把教育本质属性理解为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话,那么,赞美他人,理应成为当今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
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的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习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托起期望……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
一粒沙子,一个世界,一朵小花,一个天堂。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赞美,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赞美中长大,愿教师们在赞美之中成熟、优秀。
我们不仅仅应当明白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幸福感与敬畏感,此刻的关键是要解。
决如何培养的问题。
今日看了郑杰校长写的第23条教师要有静气。是呀,教育拒绝浮华,不需要热闹,那作为教育工作者同样应摒弃热闹与浮华;教育,亲近的是实在,坚守的是梦想,淘洗的是媚俗,剔出的是虚假。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能像大师那样,但我们确实应当“少些急功近利,少些欺世盗名,少些拔苗助长,少些弄虚作假,”确实应当做一个有心人,甘于寂寞,勤于学习,敢于探索,不断创新;于平淡平和中寻找自我,肯定自我,在磨砺辛苦中走向解放,欢乐就在寂寞之中。
告别泸沽湖慵懒的阳光,回家继续拜读郑杰校长的大作,今日看的标题是——学校,人们犯错误的地方。这个题目似曾相识,翻看以前的读书笔记,看到了摘抄的肖川《教育的梦想与信念》中的语句:“学校”一个可能的定义就是学生能够犯错的地方;在孩子离开父母之后仍能够淘气、顽皮、打闹、追逐和嬉戏的地方;是与同伴产生冲突,并能够学习解决冲突的地方;是孩子能够每一天都能见到自我喜欢的同伴的地方。“远远的,学校是一个美丽的风景;远远的,学校是一个期望。”学校是人与人的心灵最微妙地接触的地方,当我们走进它时,它应当仍旧是美丽和给人以期望与信心的地方。
下头有当时读后的感悟,偷一个小懒,于是稍作修改便搬了一下家。学校这个名词在教师的概念里有着根深蒂固的含义:是孩子学习的地方,是教师教学的地方,是师生共同交往、提高的地方……然而,学校是能够犯错的地方的定义几乎从未在我们的头脑中浮现过。
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就是“心向着孩子”。我们如果心向着孩子的秉性,那么学校就会成了孩子秉性在家庭、父母之外延续的地方,所有在父母、家庭里表现出来、可能发生的情景当然也就在学校发生着。我们要心向着孩子的欢乐,那么学校就成了孩子的欢乐在家庭、父母之外延续的地方,他们自我流淌、享受着欢乐,当然更需要学校这个欢乐之地为他们创造欢乐!
找教育的真意,它将给我们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发现孩子的无助与悲伤、发现孩子的天真与稚嫩、发现孩子的诚信与自强,接下来,我们就会觉得自我赞许的眼神,肯定的微笑,鼓励的话语,疼爱的抚摸都那么管用,简直与学生心有灵犀!最终,我们最终“心向着孩子”,学校的美丽与魅力便真正展现了出来。
看着书一天天变薄,心中还是蛮有成就感的,今日看到了第84条,善待学生,善待家长。喜欢这个题目,不太喜欢下头的文字。可能这也是普通教师与校长的思维区别吧。
看到善待孩子,使我想到了同学发给我的《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中作者摘录智利诗人加布里拉米斯特拉尔的诗句。
我们所需要的很多东西都能够等待,但孩子所需要的东西却不能等待。他的骨骼正在成形,他的血液正在生成,他的心灵正在发展,我们不能对他们说明天,他们的名字叫今日。
从现实状况上讲,我们清楚自我应当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却不清楚我们能培养成什么样的孩子;我们清楚自我培养孩子的心思,却不清楚我们培养的孩子是什么心思;我们清楚地勾画着孩子的未来,却不清楚孩子的未来怎样才不是梦。有一首歌唱得好,要认真抓住每一分钟,孩子的未来才不是梦,因为,他们的名字叫今日!
今日,我培养了孩子良好习惯了吗这是我们最应回答的问题。印度一句名言说得好: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基础教育阶段如果我们没有为学生播种习惯,而习惯是靠我们坚持不懈,慎终如始,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培养出来的,他来不得半点虚假,那么,我们就没有真正承担起为学生一生奠基的职责,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更是我们教师的悲哀!
当然,我们还能写出“孩子的名字叫今日”这句话的更多内涵。诠释他并不是我要研究的根本宗旨,我最想说得是,趁孩子们的心地还柔软,骨骼正在成形,血液正在生成,做我们必须要做的工作吧!而善待孩子这是我所能想到的最好的回答!
善待家长这四个字,让我想起曾读过的安尼斯通《一位母亲写给世界的信》,文中写道:世界,我期望你能时不时地牵起他的小手,教予他应知之事。教予他,尽可能温柔些。给予他指导,每有恶人之地,必有豪杰所在;每有权诈小人,必有献身义士;每见一敌人,必有一友在侧。教予他书中自有黄金屋。让他见空中的飞鸟,日光里的蜜蜂,青山上的簇簇繁花,给他时间静思其中亘古绵传之奥秘。教予他,磊落的失败远比欺骗的成功更荣耀;教予他,自有我信念,哪怕他人言错;教予他,能够最高价付出自我的精力与智慧,但绝不能出卖良心和灵魂;教予他,置群虻的喧嚣于不顾,在自觉正确时要挺身而出。请温柔的教予他,世界。可是不要娇纵他,因为仅有烈火才能锻炼出真钢。
这是一位母亲写给世界的信,读着片断,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为人父母的期望!她期望世界“尽可能温柔些”,“请温柔的教予他”,同时又“不要娇纵他”,多么理智而慈爱的母亲!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读着这位母亲写给世界的信,我分明觉得就是写给身为教师的自我!郭沫若曾说:“经师容易人师难”。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培养的是一个个“大写”的人。如果我们的学生被浇灭了奋发向上的朝气,泯灭了天真烂漫的童心,毁灭了赖以生存的尊严与自信,我们还是合格的教师吗我们还能面孩子的父母,应对自我吗所以我们每一天都“教予他”,除了知识更应会做人;除了自我更要有他人;除了书本更要有生活;除了索取更要有感恩;我们每一天都“教予他”,……教予他一切的一切,只为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记得还在书上看过一位家长的话,“我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在他离开你的时候,他对生活,拥有一份热爱,对人生,拥有一份自信,对你,对我,对所有的人,拥有一份真情。”我们能够满足这位家长“简单的要求”吗这个要求简单吗孩子、家长和我们都在追求着世界的真善美,那就让我们善待自我、善待学生、善待家长。
我是教师,就要当最负责的教师。虽然我与他人比,不必须做得最好,但对于“我”自我就要做到“自我的最好”!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是一系列有关建构主义研讨的论文集。建构主义研究领域11位国际著名学者在1990年1月17日至4月13日期间参加了一系列研讨会,研讨会上出现了六种似乎是核心的建构主义新范式,它们是:社会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信息加工建主义、控制论系统观、对待中介行为的社会文化观点。为了让各种不一样观点得到充分的讨论并就异同的学者共同体中达成共识,斯特费教授经过争取额外资金于1992年2月19-23日,又召开了题为《教育中的新认识论》研讨会。这本书就是当时的一些观点的汇总。书本一方面向我们勾画出了建构主义不一样范式的构成渊源、特点、特长以及他们对不一样学科领域的影响和贡献,另一方面也为们描绘了建构主义各个范式间的网络关系。
20世纪上半世纪,行为主义在教育领域当中占主导地位。在行为主义眼中,知识只是反映外部世界的客观表现。他忽略了人的能动性,以及巨大的主动性。这个时代的心理学家们根据“刺激—反应”论,认为“学习是反映的强化”。根据这一理论,教师的任务只需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行了,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理解者。所以,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讲座和课文阅读。
20世纪上半叶,行为主义占据着教育理论的舞台。在行为主义者眼中,知识是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这种知识观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忽略了世界的无限复杂性以及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所具有的巨大能动性。心理学家依据实验室中对动物学习行为的研究提出了“学习是反映的强化”这一在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学习观。根据这一学习观,教师应当具有丰富的知识,而学生则是一个空的容器,知识就像物品一样是能够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所以,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讲座和课文的阅读。
而建构主义则认为学习者是在个体的学习中,根据已有的经验,建构自我的知识体系。建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建构学习理论应用到教学当中,给我们国内的教学有几点启示,启示如下:
启示一:我们应当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建构课堂教学当中,不仅仅要注重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知识的构成的社会情境建构过程,创立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启示二:在课堂的教学当中,教师或者学习的引导者注意搭建脚手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当中学习,学生经过主观的知识和客观知识的相互循环渗透,内化,提升为新的知识和理解。
读《孩子,你慢慢来》心得。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这是书封面上的一段话,正是这段文字,吸引了我的眼球,给了我无限的感动,让我受益匪浅。
《孩子,你慢慢来》,我喜欢这本书,也喜欢这句话。作者龙应台的文笔是那样的细腻,全书蕴含了一位伟大的母亲爱的气息,读着读着,一股暖流慢慢飘进了我的心房。
让我们慢慢来,让我们耐着性子学会等待。
读完这本书,我不断地反思了自我。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有时会很生气,有时也会对学生大声训斥。记得期中考试前一天,我和白教师一齐从会议室回到北教学楼时,老远就听到哈哈大笑的声音从楼上传出来,我俩边走边猜测着这笑声是从何而来。当时的我虽没说出口,但心里早已断定是我们班。于是,上楼直奔教室。“教师,崔晨曦给他的同桌讲笑话,他还大声地笑。”班长见我来了,立马站起来,气愤地说。听班长诉说的同时,我带着满脸的怒气瞥了崔晨曦一眼,此时的他也许真正意识到自我错了,低着头,看着桌上的卷子,一动不动地坐在那儿。“如果今日不给他点严厉的教训,我怎能安心?”想到那里,我走到他的座位,只见他的卷上仅写了几个词,看到这些,我便火冒三丈:“走,去给你妈妈打电话,让她来盯着你写。”他一听,急了:“教师,别……别……。”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他竟然这样对我说,我装出一幅很生气的样貌,走出教室,进了办公室,一会儿,他也跟了过来,说:“教师,对不起,我不应当讲笑话。”听他这么一说,我真想原谅他,可是,想想以前的种种违反纪律的事,都与他脱不了干系时,说:“以前,我总是心平气和地跟你讲道理,你也总是不断地向我承认错误,这次我再也不给你机会,打吧!”
他见我这么坚定,拿起话筒,拨通了电话。不一会儿的工夫,她的妈妈赶了过来,明白他犯了错后,一向数落着:“这么长时间,付教师没给我打过电话,我还以为你表现得很好,没想到你这毛病还没改……”说罢,她看了看他手里的试卷,相当生气,此时的他再次认识到自我真得错了,赶紧写了起来。当我把学生带出学校回到办公室时,他已写完。我们一齐下楼、回家。
说实话,这样的结局,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从那天起,他那些过分的行为收敛了许多,也正是从那天起,他的名字再也没被值日班长写在黑板上。直到今日,我的内心深处并没有因他折服而自喜,也没有因我的胜利而置之不理。如果我学着安安的妈妈,耐心地与他交流,让他愉快的理解;如果我不冲动不叫家长,换一种方式教育;我就会带给他欢乐,而不是无穷的压力。上周四的一个课间,我让他下节课课后找我,他没有忘记,规规矩矩地进了办公室。我和他谈了好久,谈到他期中考试考得不错,三科都在九十分以上,表扬了他有写好作业的习惯;谈到了他的日记比以前大有长进,肯定了他有坚持阅读的习惯。并提醒他,如若能做到严格约束自我、控制自我,教师相信他还会有大的提高。一句表扬,一次肯定,一种相信给了他莫大的自信,谈话结束,他准备回教室上课时,恭恭敬敬地说了一声:“教师,再见。”此时,我感到很欣慰。心中默默地重复着那句话:孩子,你慢慢来。教师对你有耐心。
事后,我重新拾起《孩子,你慢慢来》细细品读。我觉得教育不是赛跑,教育学生应当慢慢来,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多给学生一点耐心,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必须与家长一齐慢慢等待孩子的成长。让我们用心欣赏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享受孩子一朝一夕的变化!让我们用心欣赏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片段,享受孩子一喜一怒的真实!长长的路,慢慢地走!长长的路,健康地走!
这本书,第一个感受是纠正了我对一些心理学原理的认识。具体地讲,以前关于教学方面的心理学理论自我是明白一点的,可是看书之后发现,有些理论不是自我以前认识的那样,以前的认识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比如关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自我在写文章的时候好多次用到这个心理学原理。在看杂志上的文章之时,偶尔也能看到作者引用这个心理学原理。然而,殊不知,艾宾浩斯是利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来得出这个遗忘规律的。之后的研究证明,如果学习材料是有意义的概念和原理,一旦学生理解之后,就很难遗忘。这个时候,显然不能用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来描绘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与遗忘。这段论述对我的冲击是很大的。站在“心理学”面前,我感觉自我真得太渺小了。同时,这段论述也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平时教学中要多多增加有意义的学习。对此,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例如根据加涅对学习的分类,可知学习有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之分。在言语信息的一个亚类——符号学习中,因为符号学习属于机械学习,故学习者能够在无意义材料中人为地赋予某些意义,使机械学习易于记忆。这种改善记忆的方法被称为记忆术。那么我们可否作这样的推论,对于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材料,如果记忆者采取记忆术来记忆,那么其遗忘规律就不在是“先快后慢”了。
再如,当前在讨论教学问题时,经常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说法。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般的说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尊重学生,跟着学生的思维走,等等。这些当然是对的,但显然是不具体的。当今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教学时应仔细研究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教学职责。在“规则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一节中更是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完全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则的情景较少,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这样的观点让我联想到,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发起者是教师,同时教师也是确保这个“过程”得以顺利通畅的关键因素。
类似地情景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说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一向以为这种教学论是具有必须科学依据的,然而事实是这些教学论就是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兴起。还有,如看了“学习心理”部分就会发现,机械学习在学习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强化刺激这些手段具有正统的心理学意义。
这本书,第二个感受是让我看清了我们平时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实具有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具体地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学方法被“素质教育”或者“新课程”套着一些“帽子”,殊不知,在这些“帽子”下头,隐藏着重要的心理学原理。
比如桑代克根据迷箱实验,提出能够把学习看做是刺激与反应的联接,并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这三个定律反应了学习动机、练习、强化和反馈在这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习的实质是条件反应构成和巩固的过程,其中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动机和强化。虽然这些研究成果与当今建构主义心理学具有必须的差距,但也在必须程度上体现了学习的本质。据此我不得不联想到朱国荣教师在杭州的那堂《长方形面积》:课中,在学生已经发现“长乘宽”就是“每行几个乘几行”之后,朱教师安排了一系列的关于“每行几个,有几行”的强化练习。当时我觉得这个过程有点死板,或者说给予学生再次去体悟的成分少了一点,感觉“不太好”。但从今日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过程,才发现那是贴合心理学规律的。
这本书,第三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对教学与心理学关系的理解。具体地说,以前只明白该这么做,但为什么这么做,有没有什么理论依据,是不明白了,而在看书之后,我找到了教学与心理学的联接。
比如张兴华教师在《重提数学教学心理学》一文中提到:南京师大涂荣豹教授在其著作《数学教学认识论》中鲜明地指出,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模式就是“同化和顺应”。郑毓信教授也以往说:“建构主义似乎并不能看成一个全新的主张。”张教师据此提出:实现建构的途径无非是传统心理学中“同化和顺应”的缘故,意义建构的过程无非是同化和顺应。这样的说法有没有道理,当时看到那里时心中打了个问号。这一次,算是对此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比如书中这样说:“学习的同化论或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结构同化(或建构)新知识。”从这句话能够看出,同化和建构是同一件事情。所以,说“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模式就是‘同化和顺应’”是完全正确的。换句话说,传统心理学虽然只是研究动物和低级思维,例如机械记忆或反应之类的,但其原理在人的学习过程中是通用的。
再如,我们来思考“用圆规画圆”属于什么学习一般认为这是一种动作技能。而从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来看,“用圆规画圆”是智慧技能。既然是智慧技能,那么在教学时就得按照智慧技能的教学策略展开,而不是去思考“动作”的问题。
这本书,第四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做好教学研究的信心。具体地说,以前总认为教学研究是一件十分深奥的事情,是那些十分聪明的人才能有实力去完成的事情,可是此刻,我想我也能够去尝试。
比如,国内外心理学家、学者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水平并无显著的相关,教师的知识水平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无显著相关。
再如,调查显示,不经过很多的课堂教学实践就成为专家教师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成为专家教师,就必须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我们都身在教学一线,正在进行着很多的教学实践,我们都有成为教学专家的可能性,因为我们具备这样的条件。
根据自身学习的需要我放假时间,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地学习了《教育新理念》等书籍,冬天气温虽然很冷,但我能克服一切困难,仍持之以恒地有计划的进行学习。经过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新理念的学习与反思,我的大脑又一次的受到了前首未有的洗礼,并对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扎实的基础。
对创造始于问题的认识。
我个人认为:一是教师的新理念、新教法与学生的实际、课堂教学要求相脱轨;二是在备课的过程中,不能真正体现出备学生的过程,在教师的教案里,更难找到与教学环节、教学资料和切合学生实际的提问。没有提问,哪有问题;没有问题,哪知学生学得如何?这样做的关键是教师为了图省事或认为学生文化基础太差,根本不值得一问,或借口课堂时间十分有限,怕提问后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所以认为,多一事还不如少一事。经过认真学习,我真正认识到了课堂提问题的重要性,缺少了这一环节,课堂教学无论多完美、多动听,总会让人觉得少了灵性和缺乏现实意义。因为有问题意识、问题本事的课才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本事的素质教育。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找到独立思考途径的可能。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提倡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并带着更多问题走出课堂。这就是所谓的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这种教育,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进取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异常是构成自我对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为目的,使学生终身受益为目标。
对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的认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认为,只要课前认真备课、上课环节比较完美、课后布置一些作业就是一节好课。至于学生能否学到多少有用知识、本事能否提高却不在思考之列。若按这种教学,表面上看是素质教育,但实际上仍是“应试教育”的翻版,只可是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正所谓拉“素质教育”之大旗,做“应试教育”之虎皮。为此,我经过不断的学习,才真正的认识到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的含义。因为知识才是人们真正的认知的结果。而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无疑是必要的,但大多数教师往往太注重认知结果的教学了。如果在知识发展缓慢的时候,有这样的想法还有情可原,那么,在知识和信息快速发展的今日,这就不能容忍了。因为学生学到的仅是知识大海的一粟,而缺乏实际问题解决的本事,跟不上快速更新时代的步伐。简单地说,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因为知识才是真正启发学生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才能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本事。
对文科教育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的认识。
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不少学生因为芝麻大小的事,大打出手,甚至致人非命;有的学生对花草树木的随意攀折不以为然;对弱势群体逞强、嘲讽;对可爱的小猫、小狗生命的不屑一顾等等。从学生身上暴露出来的缺点,不难看出在他们的身上难以体现人的生命价值观。这不仅仅说明当今的教育确实存在必须问题,更说明一些学生的素质低下,仅有看到这些学生的不足,才能深刻地反思当今的教育。这让我想起,为何国外也把保护动物写进本国法律中,并进取倡导保护动物的生存权,创立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让动物成为人类的真正朋友,以此来加强国民的素质教育、爱心教育和关心弱势群体教育。这种教育的效果十分明显,国民素质大大提高。所以,在这种教学中,要大力倡导人的真、善、美的一面,极力反对暴力和战争,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关爱生命。为此,在文科教学中,要把文学、哲学、道德所表达的对生命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成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人的生命价值得以实现,才是人的这种独特的生命感受。让学生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跳动、感受到这种生命价值的升华,这才是文科教育的真正任务和真谛的体现,也是文科教育的基本使命和基本教育的功能。
对网络时代教师的认识。
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信息技术为现代教育的新飞跃供给了平台,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根本的严峻挑战,信息技术呼唤新世纪的教师,新世纪的教师要有不断学习的意识,最终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飞速发展。
总之,经过暑期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我感触很深,体会颇多。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仅有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教育教学新理念对现代教育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和生存,才能紧跟时代教育发展的步伐,才能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阅读了郑金洲博士的《教师如何做研究》,使我对“教育科研”有了新的认识和定势,他认为个人有四种类型的研究,即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经验概括和实践加反思,最适合教师在学校中的研究,应当是实践加反思型的。因为,第一,“研究的问题是产生于实际的工作情境中的,并且研究的进程是从实际情境出发,根据实际情境的需要,随时检讨,不断修正的。”第二,“研究是教师对自身实践所进行的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探究反思”,“研究过程始终都贯穿着对教师自我反思的要求”。据此,作者给出了教师教育研究成果的五种表达形式: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反思和教学课例。
比较自我以前一提起研究,就觉得无所适从,因为总认为这是专家的事情,自我上好课么就行了。回顾自我的教育教学,当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学后记、教学反思写过就算完事,而没有从根本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一批批的毕业,但问题、我一切依旧。此刻我明白,应当是问题出现了,把它作为起点,给自我确立一个目标,鼓励自我坚持不懈地围绕这一目标去实践,去探索,去研究,那样才会提高。而成果的表达方式也有很多种,并不需要长篇的学术论文,“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反思、教学课例”等其实都是我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教育日志”这种研究方式中还包括“备忘录”“描述性记录”“解释性记录”三种形式,经过这些形式来展现的话,我想我不会再为写长篇大论而感到头疼,更重要的是,它会带给我更多地反思,帮忙我更好地解决问题,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然而要使自我不断成长,我清醒的认识到并非写一些教育日志、教育反思、教学案例就认为自我在真正研究了,我觉得更关键的是要让自我学会反思,提炼出有效的方法,再进行实践。学会思考,培养自我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参与,不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我。学会质疑,在教学实践中找出自我的困惑。
研究中要找问题。选择一个我们在教育学生当中感到十分困惑的问题,如:低年级如何开展合作学习,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怎样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等等,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教师去探索、去研究。
教师不能仅仅用知识,更要用自我的思想、智慧、情感、精神去工作,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研究。对问题的选择要小、实、活。当然,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有大有小,教师要根据自我的时间和精力恰当选择,在选题上总的要求是宜小不宜大,宜实不宜虚,宜活不宜死。就是说应尽量选择小课题,以小见大,做深做透,而不要大题小做,浮光掠影,要选择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不选择抽象空泛的问题,要随着改革的发展灵活选题,也能够根据实际研究需要对原课题的内涵做适当调整,而不要固步自封,一成不变。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我仅有不断为之努力,才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学习《教育学》,就明白我国有个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但那时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连一知半解都说不上。这学期,我认认真真地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真正认识了我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书中先生指责此刻的学校“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教和学分离了。”先生提出:“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此刻的新课程思想,不正是从重教到重学的思想吗?“传统”的教学,主要是看教师教得如何,而忽视了学生学得如何。或者误解为只要教师教得好,学生就必然学得好。评价一堂课,也主要是看教师讲得如何精彩,即使看学生,也只是看学生是否与教师的讲配合得好。陶公早在八九十年前,就深刻地提出了“教师的职责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传统!此刻的新课改,其实就是回归传统,回归教育的真传统。这不由得使我想起这么些年来,教育上不断提出新思维、新口号、新观念,不断地在搞着仿佛是在打破“传统”的改革。一会儿素质教育,一会儿新课程,一会儿创造性学习,一会儿探究性学习,把我们的一线教师弄得晕头转向了,无所适从了。我们何不少提那么多口号,少抛那么多新理论新观念,静下心来,真正回归传统,从孔子学起,从陶先生学起,从苏霍姆林斯基学起。今日的新思想,新口号,新观念,都从他们那里找得出来。
传统,有优秀与糟粕之分。优秀的传统,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理,是须我们永远继承的。不但要继承,还要在传统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迁、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将其发扬、拓展、光大。比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温故知新”,比如陶公的“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等等。至于传统中之糟粕,或称之为习惯势力、传统势力,才是改革的目标。我们的改革,不仅仅是教育改革,乃至于社会改革的很多方面,都喜欢摧毁一切,然后重来。结果糟粕未除,而优秀传统却荡然而失。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我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忙,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活力。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异常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仅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并且经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此刻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主角,这是陈校长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异常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教师们,热爱自我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我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孩子,你慢慢来》,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眼球,抓住了我的心。作者龙应台的文笔细腻,全书蕴含了一位伟大的母亲的爱的气息。
这是一本记录作者龙应台的两个孩子的成长的散文,简单的文字,浅显的语言,母亲的想法,孩子的天真,在书中表露无疑,作者并没有长篇大论的谈论关于教育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一个母亲在叙述发生某件事情时,母子间的反应和对话,十分的生活化。龙应台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她自我的教育方法,用温情引领孩子认识世界,鼓励他们自由、理性地思考,用安静、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孩子“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地成长。她随时随地耐心地教孩子认识自然万物——天上的云、路上的车……这些文字是那么地朴实、细腻,简洁地还原着一幅幅岁月画面,没有议论、抒情、感慨,只是简洁的描述,让读者看到,听到,触摸到,然后若有所思。
这是孩子的成长手记,也是极好的启蒙日志。温情的教孩子看这个世界,鼓励自由和理性的思考,用安静、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孩子“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平常琐碎的句子,也因为有爱而动人。长长的成长之路,要慢慢的让孩子吸收丰富的营养,培养他们珍贵的品质——善良、同情、诚实、优雅和职责,收获友谊和爱。
孩子对于女人究竟意味着什么,那漫长的孕育之苦,随着一个小生命的出现化成无限的甜蜜和喜悦。小小的身体将带着女人的烙印,延续着她的情感,他们彼此陪伴,以全新的心境体验生的痛楚和喜悦。她觉得那个生命是完全属于自我的,是自我跨越生死迎接到的宝贝,他将是她的全部。我细细的看过她写的每一段亲身体会,当我再经历的时候,感觉是那样真实,她不是对传统母职的歌颂,而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
“孩子,你慢慢来!”给了我很多启发,是啊,你慢慢来,慢慢的等你长大!
作为一名母亲,有了宝宝以后,我看见别的孩子,会有一种忍不住的关心,一种出自母性的表现,不像以往的我,对别家的孩子提不起兴趣,因为那时自我还没有成为母亲,对小宝宝的感情也是从自我的宝宝身上开始培养起来的。
当大人觉得对于小孩该学习什么,该了解什么,总会把自我的意志强加于小孩的身上、脑海中。可曾问过小孩的意愿?也许小孩的身心发展是不成熟但不代表没有自我的意识;也许动作很慢,但总有做好的时间,不要看到慢腾腾,就强加其成人的模式。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有时会很生气,有时也会对学生很大声。我是否能够细声细气地和学生交流,让学生能愉快地理解我的提议。我是否能不批评学生,而换一种方式来教育学生。尊重学生间的差异,不一样的学生运用不一样的、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上充满欢乐。教师要带给他们欢乐,而不是无穷的压力。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教育不是赛跑,教育学生应当慢慢来,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多给学生一点耐心,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必须与家长一齐慢慢等待孩子的成长。我想对所有的教师们、家长们说一声:教育孩子,请慢慢来。
近来,我学习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提议》深有感触。明确了很多道理。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
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我。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我。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承担着传播人类思想文化的重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一言堂"已全盘否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专家和名师。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所以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首先,教育事业是一个崇高的事业。教师对完美的事物应坚持敏锐的态度。教师应对的孩子就是最完美的事物,他们有纯真的心灵、诚实的态度、自然的感情、善良的愿望,如果不能捕捉到那些美,你就辜负了造化的赐予。教师对完美事物坚持高度的敏锐,才会发自内心的爱孩子,并因为爱而满心欢喜。教师要有“赤子之心”。做个很单纯、很简单、很好奇、很幼稚,有时有点傻劲的人。教师应有独立思想,让我经常思考教育问题,思考人的问题,思考我为什么而教,怎样教,将教育活动与人生思索融为一体。
其次,在新的教育理念引导下,应不断改善教学方式和手段。学生作为人,是需要灌输精神梦想的,那么教师首先应当做的就是顺乎人性。学生需值得去珍爱,在工作过程中要学会宽容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另一方面,教师在尊重学生时,也要学会合理合法地惩戒学生,所谓“惩戒”,是指经过对不合规范的行为施以否定性的制裁,从而避免其再次发生,以促进合范行为的产生与巩固。但惩戒必须注意几点:一、教师惩戒学生应具有教育性;二、尊重学生人格;三、惩戒应合理并公正;四、惩戒要贴合相关程序。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学会不培养乖孩子。如果我们将一个个乖孩子树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而必然的报应就是,在这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调皮捣蛋的孩子越来越多,而那些当初的乖孩子,将来他们也许就是“弱势群体“,汇入茫茫的失业大军。
总之,经过这一个阶段的学习,自我的理论水平有了提升,思路更明确了,方法更具体了。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这一次的理论学习必将使自我获益匪浅。
古人云,“开卷有益”。经常读书和思考,会使我们勇于自省,善于自省,既不惮于正视自我之短,又能努力探究补救途径。尤其,读一本好书,能够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阔;能够使我们不断总结自我以及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
寒假里,我拜读了《教师最需要什么---中外教育家给教师最有价值的提议》一书,获益匪浅。
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如“教师,认识你自我”,初看这个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平时工作、生活中我经常听到有些教师抱怨:同样是教师,为什么我工作这么辛苦为什么学生如此差劲难以调教为什么学生成绩老是提不上来为什么自我不被赏识、重用……究其根源,是他们没有真正认识自我。教师仅有看清了自我、认识了自我,才能了解自我的性格优势与不足,准确地自我定位;才能正确认识职业价值,热爱自我的职业,才能扬长避短、构成自我独特的自信心。教师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对自我的认识,使自我变得更好和更完美。教师需要要做的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自我。
教师需要有活力。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我心中有阳光。”要引导激发学生参与的进取主动性,作为整个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首先自我要有活力。
最新教育与人生读书心得(模板14篇)篇六
根据自身学习的需要我放假时间,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地学习了《教育新理念》等书籍,冬天气温虽然很冷,但我能克服一切困难,仍持之以恒地有计划的进行学习。经过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新理念的学习与反思,我的大脑又一次的受到了前首未有的洗礼,并对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扎实的基础。
对创造始于问题的认识。
我个人认为:一是教师的新理念、新教法与学生的实际、课堂教学要求相脱轨;二是在备课的过程中,不能真正体现出备学生的过程,在教师的教案里,更难找到与教学环节、教学资料和切合学生实际的提问。没有提问,哪有问题;没有问题,哪知学生学得如何?这样做的关键是教师为了图省事或认为学生文化基础太差,根本不值得一问,或借口课堂时间十分有限,怕提问后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所以认为,多一事还不如少一事。经过认真学习,我真正认识到了课堂提问题的重要性,缺少了这一环节,课堂教学无论多完美、多动听,总会让人觉得少了灵性和缺乏现实意义。因为有问题意识、问题本事的课才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本事的素质教育。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找到独立思考途径的可能。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提倡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并带着更多问题走出课堂。这就是所谓的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这种教育,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进取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异常是构成自我对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为目的,使学生终身受益为目标。
对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的认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认为,只要课前认真备课、上课环节比较完美、课后布置一些作业就是一节好课。至于学生能否学到多少有用知识、本事能否提高却不在思考之列。若按这种教学,表面上看是素质教育,但实际上仍是“应试教育”的翻版,只可是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正所谓拉“素质教育”之大旗,做“应试教育”之虎皮。为此,我经过不断的学习,才真正的认识到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的含义。因为知识才是人们真正的认知的结果。而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无疑是必要的,但大多数教师往往太注重认知结果的教学了。如果在知识发展缓慢的时候,有这样的想法还有情可原,那么,在知识和信息快速发展的今日,这就不能容忍了。因为学生学到的仅是知识大海的一粟,而缺乏实际问题解决的本事,跟不上快速更新时代的步伐。简单地说,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因为知识才是真正启发学生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才能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本事。
对文科教育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的认识。
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不少学生因为芝麻大小的事,大打出手,甚至致人非命;有的学生对花草树木的随意攀折不以为然;对弱势群体逞强、嘲讽;对可爱的小猫、小狗生命的不屑一顾等等。从学生身上暴露出来的缺点,不难看出在他们的身上难以体现人的生命价值观。这不仅仅说明当今的教育确实存在必须问题,更说明一些学生的素质低下,仅有看到这些学生的不足,才能深刻地反思当今的教育。这让我想起,为何国外也把保护动物写进本国法律中,并进取倡导保护动物的生存权,创立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让动物成为人类的真正朋友,以此来加强国民的素质教育、爱心教育和关心弱势群体教育。这种教育的效果十分明显,国民素质大大提高。所以,在这种教学中,要大力倡导人的真、善、美的一面,极力反对暴力和战争,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关爱生命。为此,在文科教学中,要把文学、哲学、道德所表达的对生命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成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人的生命价值得以实现,才是人的这种独特的生命感受。让学生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跳动、感受到这种生命价值的升华,这才是文科教育的真正任务和真谛的体现,也是文科教育的基本使命和基本教育的功能。
对网络时代教师的认识。
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信息技术为现代教育的新飞跃供给了平台,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根本的严峻挑战,信息技术呼唤新世纪的教师,新世纪的教师要有不断学习的意识,最终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飞速发展。
总之,经过暑期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我感触很深,体会颇多。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仅有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教育教学新理念对现代教育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和生存,才能紧跟时代教育发展的步伐,才能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新教育与人生读书心得(模板14篇)篇七
最近读了《教师行为的50个细节》,通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将来如何成为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育人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的教育行为要发挥理想的效果,必须摆脱枯燥与乏味的单一说教,关注自身行为的细节,从细小之处来影响学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教育片段,常常源自与不经意间的一个细节。一句平常不过的话,一个细小不过的动作,都有可能给学生的心灵烙下痕迹。一次无意的非言语行为失误,一句脱口而出的伤人之语,则有可能疏远师生之间的关系,使教育产生的真实影响与预期的目标背道而驰。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基本教学工作。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能够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这些行为也体现了教师个人的基本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表现出来的行为细节,不管是言语行为,还是非言语行为,不管是有意表现出来的行为,还是无意流露出来的行为,都可能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乃至日常生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行为为例,假如教师表现出得当的言语行为,那么就能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的情绪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假如教师表现出失当的言语行为,那么就有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疏远师生之间的情感,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在学校教育世界里,教师经常承担着管理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课堂管理或者教学管理;在课余与学生的互动中,要进行学生管理。教师在管理课堂、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细节,努力从细节之处做好管理工作。教师与学生打交道比较多,尤其要注意管理自己的管理行为细节。
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知识激增的当代,作为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教师,需要抓住各种学习的'机会,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因而,不管参加有组织的学习活动还是自我学习,教师都要管理好自己的行为细节,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在校园之中的日常行为,也要时时注意细节,以免给学生传递不良信息。在很多时候,教师日常的行为细节,就是对学生的一次次“身教”,而且这种教育比“”言教更具影响力。
来吧,让我们一起展现一个新的自我!
最新教育与人生读书心得(模板14篇)篇八
寒假里有幸拜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就是慢的艺术》,感触颇深。张文质,福建闽侯人,教育学者,诗人。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生命化教育”的倡导人、负责人。多年来致力于“生命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长期植根于中小学课堂,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创办了1+1读书俱乐部,推广1+1式的读书理念。透过学习,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其次要广泛阅读,努力付诸实践,积累经验,构建自己的认识平台。
堂,什么样的教育呢?作者眼里慢就是像w老师那样的”教师身体动作就是慢的,说话的语速就是慢的,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慢的“。又如作者所说的,日本的佐藤学认为”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一些有用的东西“。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速度要放慢,慢下来教师才能注意到每位学生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忙,多给他们带给创造、交流经验、合作学习的机会,逐渐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潜力。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
张文质老师倡导”生命化教育“。在当今教育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生命化教育“,简单地讲,就就是把对学生的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就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务必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生命化教育”的实现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起主观作用的,就就是教师。教师要关注每个独立的学生个体,不仅仅要尊重、善待学生,还要研究学生特点;在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带给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异常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引发思考……客观条件,就就是课堂环境,教学空间。张文质在《教育就是慢的艺术》一文里的一段话:美国教育家博耶说,学校还就是小的好。那么“小“到什么程度为好呢?”小到学校所有师生都能彼此叫出对方的名字,亦即人数控制在二三百人内为最佳”。博耶又说:“当班生数超过30个人时,教师的注意中心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控制。”这些见解都令人感佩。但博耶必须想不到,在中国有那么多“名师”能够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状况下也能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他更不可能想到一些更厉害的“名师”竟能够在体育馆数千名观众面前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状况下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也许,从某种好处上说,这正就是中国教育胜过美国教育“难能可贵之处”。
如果教学课堂环境没有保障,首先就给教师组织课堂带来了困难,信息的传输呈单向化而不就是多样化,“生命化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一味地强调教学质量,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师业绩的标准之一,也就是对教师的不公,因为能把”课做得神采飞扬“的老师毕竟就是少数。以”生命化教育“为理念,就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结合;既要强调教师的主观作用,又要营造良好的关注学生独立个体的空间,把“生命化教育”具体落实到教育过程中的每一细节和实处。
教育就是慢的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就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就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然后顺着这种正道,终成大器。教育就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功利的教学都就是短暂的,不关注长远的,不关注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的。我们的教学研究,也就是慢的艺术,有所发现,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这个慢,就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过程,构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慢,就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盼,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这才就是真正的教育。
最新教育与人生读书心得(模板14篇)篇九
这本书,第一个感受是纠正了我对一些心理学原理的认识。具体地讲,以前关于教学方面的心理学理论自己是明白一点的,可是看书之后发现,有些理论不是自己以前认识的那样,以前的认识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比如关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自己在写文章的时候好多次用到这个心理学原理。在看杂志上的文章之时,偶尔也能看到作者引用这个心理学原理。然而,殊不知,艾宾浩斯是利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来得出这个遗忘规律的。之后的研究证明,如果学习材料是有意义的概念和原理,一旦学生理解之后,就很难遗忘。这个时候,显然不能用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来描绘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与遗忘。这段论述对我的冲击是很大的。站在“心理学”面前,我感觉自己真得太渺小了。同时,这段论述也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平时教学中要多多增加有意义的学习。对此,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例如根据加涅对学习的分类,可知学习有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之分。在言语信息的一个亚类——符号学习中,因为符号学习属于机械学习,故学习者能够在无意义材料中人为地赋予某些意义,使机械学习易于记忆。这种改善记忆的方法被称为记忆术。那么我们可否作这样的推论,对于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材料,如果记忆者采取记忆术来记忆,那么其遗忘规律就不在是“先快后慢”了。
再如,当前在讨论教学问题时,经常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说法。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般的说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尊重学生,跟着学生的`思维走,等等。这些当然是对的,但显然是不具体的。当今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教学时应仔细研究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教学职责。在“规则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一节中更是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完全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则的情景较少,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这样的观点让我联想到,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发起者是教师,同时教师也是确保这个“过程”得以顺利通畅的关键因素。
类似地情景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说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一向以为这种教学论是具有必须科学依据的,然而事实是这些教学论就是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兴起。还有,如看了“学习心理”部分就会发现,机械学习在学习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强化刺激这些手段具有正统的心理学意义。
这本书,第二个感受是让我看清了我们平时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实具有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具体地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学方法被“素质教育”或者“新课程”套着一些“帽子”,殊不知,在这些“帽子”下头,隐藏着重要的心理学原理。
比如桑代克根据迷箱实验,提出能够把学习看做是刺激与反应的联接,并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这三个定律反应了学习动机、练习、强化和反馈在这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习的实质是条件反应构成和巩固的过程,其中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动机和强化。虽然这些研究成果与当今建构主义心理学具有必须的差距,但也在必须程度上体现了学习的本质。据此我不得不联想到朱国荣教师在杭州的那堂《长方形面积》:课中,在学生已经发现“长乘宽”就是“每行几个乘几行”之后,朱教师安排了一系列的关于“每行几个,有几行”的强化练习。当时我觉得这个过程有点死板,或者说给予学生再次去体悟的成分少了一点,感觉“不太好”。但从今日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过程,才发现那是贴合心理学规律的。
这本书,第三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对教学与心理学关系的理解。具体地说,以前只明白该这么做,但为什么这么做,有没有什么理论依据,是不明白了,而在看书之后,我找到了教学与心理学的联接。
比如张兴华教师在《重提数学教学心理学》一文中提到:南京师大涂荣豹教授在其著作《数学教学认识论》中鲜明地指出,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模式就是“同化和顺应”。郑毓信教授也以往说:“建构主义似乎并不能看成一个全新的主张。”张教师据此提出:实现建构的途径无非是传统心理学中“同化和顺应”的缘故,意义建构的过程无非是同化和顺应。这样的说法有没有道理,当时看到那里时心中打了个问号。这一次,算是对此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比如书中这样说:“学习的同化论或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结构同化(或建构)新知识。”从这句话能够看出,同化和建构是同一件事情。所以,说“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模式就是‘同化和顺应’”是完全正确的。换句话说,传统心理学虽然只是研究动物和低级思维,例如机械记忆或反应之类的,但其原理在人的学习过程中是通用的。
再如,我们来思考“用圆规画圆”属于什么学习一般认为这是一种动作技能。而从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来看,“用圆规画圆”是智慧技能。既然是智慧技能,那么在教学时就得按照智慧技能的教学策略展开,而不是去思考“动作”的问题。
这本书,第四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做好教学研究的信心。具体地说,以前总认为教学研究是一件十分深奥的事情,是那些十分聪明的人才能有实力去完成的事情,可是此刻,我想我也能够去尝试。
比如,国内外心理学家、学者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水平并无显著的相关,教师的知识水平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无显著相关。
再如,调查显示,不经过很多的课堂教学实践就成为专家教师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成为专家教师,就必须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我们都身在教学一线,正在进行着很多的教学实践,我们都有成为教学专家的可能性,因为我们具备这样的条件。
最新教育与人生读书心得(模板14篇)篇十
《做朴素的教育》是汤勇关于教师教育的报告集,涉及教育者的使命与担当、教师教育、教师读书、教师专业发展等内容。我通读全书,感触颇深。
“确立朴素的教育观、确立明智的教师观、确立大度的学生观、确立科学的评价观”的大教育思想深入浅出地进行了阐述,让我们这些战斗在教育一线的教师在教育观念的转变上多年苦求而又自觉困扰的问题迎刃而解,来了一次深刻的洗礼。
做朴素的教育,也是我一直追求的本真教育。庄子曾说过:“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美”。作者认为,朴素的教育就是体现质朴、本色、宁静、不浮夸、不浮华、不浮躁。带着对孩子、对教师、对学校、对教育事业的一种真实情感的教育,也就是“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教育。本书中,他罗列了一些地方、一些学校,提出的不切实际的口号,描绘着一些不着边际的宏伟蓝图,制定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目标,其结果是做了很多违反教育规律的事情。不仅没有出现所谓的轰动效应,反而给当地的百姓、对学校的孩子、对家长带来了伤害。对于目前的所谓名校、名师、所倡导的“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特色文化学校”等等,作者从大家熟悉的一些案例,加以分析,为我们道出了朴素的教育应坚守的立场和原则:他以为,做朴素的教育,应该就是做遵循规律的教育、做有责任的教育、做有温度的教育、做更加公平的教育、做无愧于良知的教育……细细读来,在本书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当下教育的忧思,同样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想,他的担心不无道理。
“要坚持广普的人才观,防止狭义的精英培育论;要坚持实用型的基本教育,防止理想化的求全责备;要坚持面向人的一生,防止只看人的一时。”“教育就是为了让每一个受教育的人具备做事谋生的本领而已,不论你读了多少书,学历有多高,不能做事,毫无意义。”由此我想到古代的孔子。孔子的开科授徒并非选拔式的,而是“有教无类”的。孔子的“生而知之者,上也”,“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是说人天生的资质也许不平等,但这种不平等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只要努力,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孔子的这一思想,与今天的素质教育思想异曲同工。我们现在面临的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最大特质是要求我们教师面向每一个孩子,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让他们不论“天生的资质”如何,每天都要在学校这个大环境的呵护下成长,健康、快乐、向上。
最新教育与人生读书心得(模板14篇)篇十一
窦老师不仅从事语文教学,她还对音乐、数学、美术、自然常识等学科有所涉猎,也曾经教过这些学科,这倒是和从事幼教工作的教师有相似之处,对于小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教学应该是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整合。所以有了共同点,读起窦老师的文字就更有共鸣之处,虽然《玫瑰与教育》是05年出版的书,但是书中的很多理念都与现在的教育观不谋而合,我自己对窦老师的观点也是有很多的想法,下面是我列的一些窦老师书中的标题,每个标题中的内容都很值得与我们幼教同行共同分享。
教师的专业只有先拥有自己的专业尊严才能够真正发展,而要拥有专业尊严首先就是要提高专业自信。这个讲起来非常简单,就是要提高自身,除了学习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掌握教育学,有宽泛的人文视野。
直到现在,幼教工作者还会被许多人评价为“只是带带小孩,不要让他们出事”的人,有男老师从事这个工作,就会被社会解读为“男保姆”竞争上岗。这些现状,除了部分是源于社会对幼教工作的错误解读,还有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就是幼教行业的专业化发展问题。
今年毕业的我,虽然经过了大学四年的理论学习,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不是以理论为先行指导,相比之下,师傅的经验传授,观摩活动中的观察记录反而能让我更容易上手。当然,实践出真知,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极其重要,特别是一些老教师管理班级的方法很即时见效,但是,真正了解幼儿还是在于要研究幼儿的身心发展,不是观摩到的方法就适合自己的班级,每一个幼儿都是不一样的,要因材施教,就要研究幼儿心理发展学,有了理论的支撑才会在实践的路上少走冤枉路。
我想,不仅是幼教工作者,许多在教育一线工作的教师们,许多因为家庭年纪的原因而放弃了学习或是减少学习的时间,单纯凭借着自己的老本想就一直这样走到退休的年纪,幼教是一个很容易在青年的时候激情四射,中年的时候繁华褪去的职业。
学习真的是一项需要坚持的事情,现在,教育部对教师专业化的重视使得大部分教师都在不断学习反思,希望我能够和同行们一直坚持下去,使得学前教育的发展有新的突破。
窦老师在书中引用过美国文学家苏珊﹒桑塔格接受“耶路撒冷奖”时说的话:勉励自己,一定要认识到,人的“未完成性”恰恰是自己或其他人的最重要的、最本质的特征。对于这句话我也是深有感触,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可改变的缺点,不过是教师的缺点很容易被曝露在大家面前,个人缺点也是个人特点的一部分,能让缺点成为特点,那也是一个有特色的教师。
我之前一直被带教过的师傅说上课没有激情,“你没激情,小朋友怎么被你带动起来呀?”、“还是激情不够,能要每一句话都有轻重,让小朋友牢牢盯着你,那你就算成功了。”诸如此类的话语一直在困扰着我,怎么改怎么不对劲,偶尔有几次情绪调得非常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心理总是觉得这不是我理想的教学状态,难道我要一直这样吗?直到一次在带教活动后一位教师对我说:“你的语言平实,状态很自然,让人感觉很舒服,再注意教师语言的严谨和一些停顿的地方,这里你还要下很大的功夫。”
那天我很受感动,第一次自己的教态被教师认可,让我有了继续坚持我的教学特色的信心。语言组织上的缺陷真的很大,需要今后几年认真地学习,能在师傅和其他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将我的缺点变成我的特点。
这个名词是日本对于特殊儿童建立学校的名称。日本对于特殊教育投入了比普通教育多了许多倍的资金,那里的孩子通过养护学校的学习,学会了自理,有的甚至还掌握了专业技能,在社会上谋得了自力更生的职业。这点我国还是要向他们虚心学习的。
上海有这样的特殊教育学校,但是真的很少,能接受自己孩子是问题儿童并能自愿把自己的特殊孩子送到这样专门学校的的家长更加稀少。这同样需要教育部门的重视和社会的理解宽容,有时社会的舆论就像是一座大山一样压着这些家长,使他们不敢直面自己的问题。我的一个大学好朋友就是学特殊教育的,原本想在上海工作的她,了解到上海对于特殊儿童的养护现状并不乐观,最终还是选择了去相对来说条件更加好的珠海发展自己的事业。
上海特殊教育的专业只有华师大才有,而就我同届的特教专业的人屈指可数,我们这些天堂的孩子不应该就这样“抛弃”在一边。对于学前教育的我来说,也应该多学习一些特教知识来应对班级中出现问题的儿童。能让这些孩子有真正地发展。
说了这么多,其实都是在围绕今后要不断学习的方向来讲,我觉得对于一个新教师,还是要保持在学校的书卷气,少一些世俗的诱惑,坚持我的座右铭:独立之思考,自由之精神。
最新教育与人生读书心得(模板14篇)篇十二
“我认为,理想的人是品德、健康、才能都得到良好发展的人。只重视他的身体,孩子将成为四肢发达的可悲的愚人;只重视智力,孩子会成为弱不禁风的病夫,或者成为社会上的恶棍;只重视品德教育,孩子会成为懦夫。这种人对社会、对人类都是无用的,因此,孩子的教育必须三方面并举。”
————卡尔威特。
《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已经出版好多年了,我当时就买了一本(维语版)可是一直没有读过,这次假期我把这本书从头到尾读了一遍。
看了《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老卡尔威特并不是什么著名的教育家,却有着独特而鲜明的教育观:“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最终成为天才还庸才,不取决于天赋的大小,关键决定于他从生下来到5、6岁时的教育。诚然,孩子的天赋是有差异的,但这种差异毕竟有限。在我看来,别说那些生下来就具备非凡禀赋的孩子,即使仅具备一般禀赋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为非凡的人。”老卡尔威特正因为始终坚持这样的教育观点,在儿子一出生后便以自己独特的、正确的方法去爱他,同时制定出周密而严格的教育方案,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坚持不懈,终于将先天不足,甚至有点痴呆的婴儿培养成了一位举世瞩目的“神童”。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师和孩子最重要的老师。所以,自己以身作则很重要,就没有必要以一个威严的父母形象来强迫孩子遵守父母给制定的一些规则。再者,孩子的身体培养也很重要,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且,可以说身体是一切理想的基础,没有一个良好和健康的身体,其余的东西都是白搭。所以,孩子的身体是最重要的。有了高尚的品德,健康的身体还算不上是个人才,具备了品德、身体之外,还需要有智力,智力的普遍的意义是科学文化知识,具备扎实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是一样的。可能就是因为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已,社会的良性发展需要各个行业的人们齐心协力的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所以,一个真正的人才那就是要求具备高尚的品德,健康的身体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可以称得上真正的人才。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翻版”。这并非是夸大其辞,而是实实在在的规律。所以,关于培养孩子高尚的品德,健康的身体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事宜,父母从从一开始就应该自己先这样做,成为孩子的模范。但是,并不是说父母品德不高尚,孩子品德就低劣;父母身体不健康,孩子身体就病夫;父母知识不丰富,孩子知识就贫乏。总的来说,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很大,但是并不是唯一的决定作用。
作为教师在学校里,我们的一举一动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学生。我们不仅承担着学生在学校中的知识的教学任务,而且,有时我们不经意的一个动作,或是随意的一个眼神,都会给学生有益或不良的影响,所以,在学生面前,要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一刻也不能放松。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次次地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我觉得无论作为家长,还是作为教师,这本书都值得一看。我想老卡尔都能把他的弱智儿子教成一位成功人士,何况他还不是一位专业教育家。那我作为一名专业的老师肯定也能行。或许我不能将自己的学生教出天才,但估计也应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行。
最新教育与人生读书心得(模板14篇)篇十三
读了《教育》,我知道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新教育的身体力行者首先要从改变自己开始,做一个理想的教师是我行动的目标,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教育》读书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朱永新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不是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是突出“一切人”。朱教授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没有家长的发展也没有学生的发展。教育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人的发展,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要关注学生和教师、校长、家长以及社会上所有人的发展。无论他是贫困的,还是富贵的;无论他是愚昧的,还是睿智的;无论他是健全的,还是残疾的,都应该让他们快速地发展。
朱教授说,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态度,真正地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他认为,参加新教育实验的所有学校的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成功,相当部分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够成才。所有参与实验的人都要感觉到自己在不断地进步,成长并快乐着。
朱教授说,目前以成败论英雄、以金牌论英雄、以升学多少论英雄的观点是错误的。新教育实验行动方案的关键是,教一些让学生一辈子真正有用的东西。朱教授说自己是苏州大学毕业的,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比北大、清华的学生差。他说,我甚至可以到北大、清华去做老师做教授。关键是怎么样让学生有一个真正辉煌的明天,而不仅仅是辉煌的今天。
朱永新非常推崇“学生走出校门,忘记学校所教内容后剩下的东西才是教育的成果。”许多人认为这非常精辟地诠释了教育;也有人认为就剩不下什么了(我想,这里学校所教内容,主要是指一些纯粹的应付考试的东西,这些东西,好多在实践中是用不上的,注定是要忘记的;而那些在实践中一刻也离不开的,是根本不会忘记的)。
为此朱永新指出,学生的课外活动一定不能少,该做的还是要做,只要是省内游,安全工作做细一点,可以恢复学生的户外游。不仅如此,还要多搞些这样的户外活动,哪怕是附近的博物馆、园林等,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大自然中得到实践。教学最关键的是如何让学生更活跃一点,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现在很多教师和学生埋怨没有时间,那时他们都将时间用在了加班加点上,试问:加与不加究竟有多大的区别?不如将这些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书,现在有些学生对有些科目的什么定律、定理、公式都了如指掌,可遇到题目就不会做,原因就是没看懂题目,这非常值得教师们反思。相信只要学生确实是进步了,社会会给予新教育一份肯定。
我知道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新教育的身体力行者首先要从改变自己开始,做一个理想的教师是我行动的目标。
一、用心地去爱学生。
朱老师在书中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的前提是什么?无非就是“爱”,爱这一职业,爱自己的岗位。我一直认为教书太枯燥!现丰看来,是以前的我不曾用心,不曾将爱付诸于行动中;不懂将学习与生活接轨。所以一开始热情高涨,决心在其中描绘出灿烂的未来。可日复一日纠缠在“对”与“错”中,一次次在苦口婆心的劝说中走来,对学生终有了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与苦恼。虽然做老师已经四年了,但是我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受学生喜欢的好老师,我在用自己的严厉慑服学生。如今,这种震慑只会加深和加宽我和学生之间的鸿沟,永远使它无法复平。正如书中所说的,“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的教师,深得学生喜爱的教师,能放下教师的‘架子’,走进学生心灵的教师。”我对学生也充满爱心,但因为我的严厉和“架子”使学生无法体会。怎样与学生对话,让自己走进学生的心田,是我现在苦苦追求的。我相信借鉴书中所说,多点时间和学生交流,一定能让学生真正认识我,了解我,喜欢我。
二、做一个教育的有心人。
在教坛埋首耕耘了许多年,目睹教育现状,我也产生了很多困惑,却无处寻觅到完美的答案。感谢开展的这次读书活动,让我聆听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思想,让我审视自己所做一切的意义,让我寻找到一条自我突破自我发展的道路。朱老师说“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会做梦的教师。”“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不断地给自己提出追求的目标,同时有要有激情。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朱老师的这席话拨动了我的心弦。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的我,是有着自己的目标的,那就是做一名有责任心的好教师,希望自己能教好每一名学生。一转眼,过去了四年。回忆自己过去的教育历程,仅用“平庸”一词即可概括,最大的收获也仅是一次获得先进的称号,充其量算是一个说得过去的教书匠而已。“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这么多年来对于这些,仅是教育中平庸一员的我从没有过一丝想法。
朱老师给想做教育有心人的教师提出了一个建议:“每天写教育。
日记。
吧,把每天教育中的所思、所想、所感原封不动的记下来,在写笔记的时候教师能够与自己对话,这种领悟是一个人成长的最重要的法宝。”其实早在骨干教师培训时就有过这样的提议,让我们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为自己的成长积累财富。但回想自已,深感惭愧。整天泡在学生堆中,与孩子们一起贪婪地享受着成功的快乐,共同体验着成长路途中挫折和失落,可是很多时候激动了一下,兴奋了一下便不了了之,正像书中书说的那样“这些‘火花’不久就烟消云散了”。虽然在这几年里也记下了一些教学随感,但因为恒心不够,总会为自己找一些客观的借口而疏于动笔。为了心中的梦想,从现在起我要挑战我的恒心,磨练我的意志。
读罢《新教育之梦》,掩卷沉思,我心潮澎湃。它带给我更多的是憧憬,是信心,是思考,更是心灵深处的豁然开朗。感谢朱朱老师让我正走在理想教育的路上,感谢朱老师让我明白做一个“书香教师”的重要性,感谢朱老师让我正尝试着去做一名理想的好教师。我一定会让我的教育之梦在书的陪伴下越飞越高。
前一段时间有幸读了《新教育》这本书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激发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憧憬。古语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身为教师给学生的示范只停留在读一遍题目,又怎么能期待我们的学生认真审题呢?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在备课时候充分把握了教材。熟悉了教学内容,就认为学生也熟悉了。学生从课堂学习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应是学习的方法。如果教师在每次读题时能做到读两遍、三遍,指导学生如何来读题。
读完此书后让我不禁感觉到拥有一名好教师的思想,能指导我们不断地开拓自己的事业,努力地寻求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使自己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完善。但思想、主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拿来”之后也要善于与时俱进,并且在长期实践基础上进行艰苦卓绝的思考。你想关于教学研究,怎么去选择一个课题?怎么去定位,我觉得对我的帮助还是很大的,我打算利用寒假的时间再去读几本关于类似的书来提升一下自己。
书中讲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对照这里提到的要求,我身为一名教师,觉得离理想的教师的距离很大。其中有很多要学习。这也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遇到挫折不气馁,要总结失败的原因。要完全做到书中所讲的八点,当然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只要有这方面的意识,通过自身的努力,会慢慢向理想的教师靠拢,缩小其间的差距。
不过在这其中,我最想做的是一位极有爱心的教师。因为爱可以包容一切,可以逾越一切。教师爱学生,一个佷重要的表现就是相信每个学生。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而且每个孩子的潜能是不一样的。有人可能认为潜能是要靠练习来挖掘,而我认为孩子的潜能要靠爱来挖掘。我爱我的学生,常会有这样的一个念头:某一天一个学生割破了手,我就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的儿子,要是自己的儿子割破了手,我会怎么样?接下来的一切事情都很自然,学生也觉得你真的是很关心他。以后不管他在学习还是生活上碰到不愉快的事情,他都会找你诉说。师生关系的融洽,正是你首先付出了爱。所以说只要肯爱学生,就会换来更多的爱。
教育离不开爱。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就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我们的工作和任务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人。一位合格成功的教师应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学生。
教师爱学生,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学生。自尊心是人的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一旦自尊心受辱,轻者就此一撅不振,重者进而愤世嫉俗。现在的学生普遍在家里被父母长辈溺爱惯了,接受信息的途径非常多而新潮,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发育的第一阶段的逆反心理很强,经不起教师的批评和责骂。所以只有尊重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人格,才能拥有一群灿烂的健康向上的学生,也才能为学生所尊重。
教师爱学生,其次,要相信每一个学生。为人师表还要能推己及人,以彼之心,度己之腹。一件事情,从某一角度看是不可忍受的,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未必没有可谅之处。对于个别学生总无法及时完成作业,对于老师而言,这就是一个不认真至少是不重视学习的学生。然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或许有别的原因,可能是客观原因如家庭因素,可能是自身原因,如这个学生可能上课没听懂,作业不会做。也可能是作业量超出了他能负荷的范围……。作为教师,应设身处地思考,才能解决问题。时时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诫自己,做到为人师表,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赢得尊重,赢得信任。
理想确实是理想,真的想做到也许很难,但它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前进的阶梯,这样不断前行才会让我们不断进步!所以,要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至少要有更高一点的理想以促使自己不断前行。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为了每位学生”。这里的“一切的人”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师、校长、父母和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人。新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主要通过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学校的发展模式、教师的科研范式来实现这一目的。在我看来,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我认为,在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一下几点:
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首先做到。比如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等等,我们老师就要首先做到,才能要求学生阅读、写作、演讲、关心社会。教师要为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才会有法可效。《论语·子路》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未来、对待工作、对待社会、对待学习、对待他人、对待自己。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回想我的教育经历,我的老师们教给我的很多东西都一生受用,譬如守时。
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要特别注意的是是“影响”,而不是改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我,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共同体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我会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这就是师德!这就是师魂!
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
我们一起行动,一起坚持,一起成长。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创造。
最新教育与人生读书心得(模板14篇)篇十四
寒假期间,为了响应学校做“书香教师”的号召,积极读书撰写读书笔记,我网购了《玫瑰与教育》这本书,一是被它的书名所吸引,更多的是被它的作者“窦桂梅”这个教育大咖所吸引。提到玫瑰,它代表着浪漫、艳丽和美好的爱情,又怎么和教育扯上了关系呢?读后才知,原来这个玫瑰是窦桂梅老师在“教育在线”的“小学教育在线”的网名,是“桂梅”颠倒过来的同音“玫瑰”。
《玫瑰与教育》不像是一部教育的著作,更像是窦桂梅老师一本教育的随笔,记录了窦桂梅老师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她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心灵和精神的花园。她说:“作家冰心只钟情于玫瑰,冰心老人认为玫瑰有刺,那是风骨,玫瑰的芳香艳丽就是冠岩群芳。”所以,她也用玫瑰自喻,像6朵玫瑰那样对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爱、互谅”;像8朵玫瑰那样怀着感恩之心对待关怀及20鼓励她的人;像19朵玫瑰那样学会在现实中忍耐与期待;像20朵玫瑰那样,用一颗赤诚的心对待自己的人生;像红玫瑰代表的那样,对教学付出热情和真爱,像黄玫瑰代表的那样珍重自己,祝福别人......
曾几何时,手机已经渐渐取代了案头的书,我们沉迷于抖音小视频、朋友圈的各种晒等,真的很难静下心来真正捧起一本书来阅读,再加上忙碌的班主任工作让我身心俱疲,每天的生活都被处理不完的小纠纷、看不完的作业本、填不完的表格,做不完的资料所充斥,我都忘了读书,遗忘了找寻精神的那片后花园。
其中在读到《小红花的背后》这个教育故事时,似乎就是在读我们班自己的故事,冥冥中跟不相识的人心意相通,这种“心灵感应”应该就是读书的乐趣吧!文中的“小红花”作为一种奖励,可以看作所有奖励的统称。在现实课堂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我们也经常使用“小红花”,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而言,效果尤为显著,得到小红花的.得意洋洋,从没有得到小红花的“小透明”心里又会怎么想呢?很多时候我们都忽略了这一部分孩子的感受,都只记得为那部分优秀的孩子鼓掌。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每一个孩子都需要鼓励和抚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等待滋润的孩子,每一个灵魂不管智力高低都应该得到尊重,得到温暖的照耀,从而让每一个孩子即使在墙角也能开出花来,这个教育故事让我对班上"奖励机制"的设置有了更全面的考虑,力争让每一个孩子都站在教育的正中央。
一个个充满温度的教育故事,无不触动着我的心灵,引发了我思考。读着这些文字,让我感觉到作为老师,肩上的责任更加的重大了,“玫瑰”与“教育”的含义及关系已渐渐清晰,原来是因为有了激情的阳光和思想的空气,玫瑰才长久地灿烂在教育的四季里,芬芳四溢……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不但要善于学习,也要善于反思,学习不止,笔耕不辍,绘制属于自己的教育的理想之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