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不仅是对书中故事、人物的感受,更是对自己成长、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反思。以下是一些读者最热评的读后感,值得大家一起来欣赏和讨论。
丰子恺的散文读后感(实用22篇)篇一
寒假期间,我读了《丰子恺儿童文学》,我非常喜欢读这本书。丰子恺是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丰子恺儿童文学》这本书中收录的故事,是丰子恺在70年前的《新少年》里连载的作品,里面记录的是几个喜欢美术的小孩子的经历。
书中有很多丰子恺的漫画作品,很漂亮。里面的故事更是有趣极了!其中有一篇《儿童节前夜》,讲了一个叫逢春的孩子和她的弟弟如金、及同学华明,三个人一起尝试做书签的故事。
你们可能会问:做书签不是很好做吗?丰子恺为什么偏偏写这个呢?我告诉你们吧:他们可不是用一般的水彩笔画的,而是用山芋做的“刻版画”书签。他们是先在纸上画出想要刻的图案,华明和弟弟觉得刻图案简单,就先把图案刻在山芋上,逢春觉得太便宜他们,因为这是比较容易的工作。之后,逢春自己把题字和年号给小心地刻上。接着他们把刻好的山芋粘在厚厚的黄纸上,再把黄纸放在外面晾干。这就完成了制作书签的刻印工具。第二天早晨,华明逢春和如金到外面爬上一棵大树,发现周围有很多三原色混合的颜色,华明提议:“我们用三原色;;红黄蓝来印刷书签怎么样?”大家觉得华明这个意见很不错。回到家里,华明来印红色,如今印黄色,逢春印蓝色。他们干得很起劲儿,一直干到姆妈叫他们吃中饭。红黄蓝三原色的书签就这样制作好了。
这本书大概每个故事都有写逢春、华明和如金他们创作作品,能让读者从其中了解很多美术创作的知识。丰子恺先生的文字功底特别棒,故事的语言也非常生动、活泼,小孩子都会喜欢看的。我就经常读着读着就大声跟妈妈说:“太好看了!”我去美国的时候,把这本书一直带在身边。
同学们,你想不想看看?丰子恺作品读后感(二)。
丰子恺是一个最具艺术气质的艺术家,他多情善感,才华横溢。他有个雅号叫“丰柳燕”,因为他爱青青的杨柳树,也爱呢喃不休的春燕。在他的漫画中,杨柳与燕子的形象比比皆是,氤氲着江南水乡的春光,天地钟灵的才子气息。这次,我主要就是来谈谈他画中的杨柳这个意象。
丰子恺爱柳是出于偶然,他只不过看见人家在种柳,就讨了一株来种,顺手就常常把它作为画材,因此看他画的人说他爱柳,他自己也觉得与柳有缘了。所以,杨柳也便成了丰子恺漫画中重要的元素。
丰子恺在《杨柳》一书中写道:杨柳的主要的美点,是其下垂。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其样子可恶;你们是靠它养活的,怎么只管高居在上面,绝不理睬它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它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向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但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边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看了觉得非常可爱。杨柳树也有高出墙头的,但我不嫌它高,为了它高而能下,为了它高而不忘本。
因此,丰子恺画中的杨柳,也就不再是一种景色的单纯点缀,而是出于生命底部的本真关怀。我曾在网上下载了他的很多幅画,也曾在图书馆看过他的一些书籍,多半也是因为他的插图,但文归文,画归画,其内在的韵味毕竟是相同的。他的画作中,大概一翻,荫荫柳风扑面吹来:《春日游,杏花吹满头》的柳风是清新的,早春天气,柳丝垂碧,山清气爽;《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的柳风是蓬勃的,怒放的,生命与春天一同生长,生命也就郁郁葱葱了;《郎骑竹马来》的柳风是顽皮的,天真的,欢悦中又多了几分羞涩与温情。《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的柳风习习,《湖滨之晨》的柳风浩荡,《一担挑尽古今愁》的柳风晦涩,还有《女墙上黯然的一抹斜阳》,还有《小楼西角断虹明》,还有《田翁烂醉身如舞,两个儿童策上船》,还有《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那柳风的感觉,既不见也能看得到,既不闻,也能嗅得到,或密或疏,浓淡相宜,参差高低,错落有致,稍加点染,情趣颇多。
丰子恺与杨柳的缘,其实还在于其师-父;;弘一法师。弘一法师生前,在南普陀寺种了一株杨柳。十年的时光,风云变幻,十年的人生,风风雨雨,十年的柳枝,摇摇曳曳,从弱柳到虬枝,丰子恺再次来到时,心中怎能不心潮澎湃?杨柳枝高却垂望深根,先师之恩,就是那株杨柳的根,而作为弟-子的,永远只能是根上生出的枝叶,树高千尺,也离不开根的滋养。这寄托着丰子恺多少的深情厚意,也映照出这位漫画大家的高洁情怀和朴素追求:他就是那一株垂枝的杨柳,眼睛是向下的,下面有根,有土地。后来,摩挲杨柳,便成了丰子恺的最爱,不止用手,更是用心。其实在这里并不是说他爱柳,而是留恋这份师徒之情。“柳”者“留”也,这是典型的东方情结,古典情结。当然,丰子恺对于柳树的爱并不只是止步于这个层面,更多的还是我一开始就谈到的被柳树的精神与道德所感动,由此渐生爱慕,不舍不弃。
杨柳是极富画意和诗情的,好像是一棵从古诗中生长出的一种树,上上下下都浸润着诗词歌赋。那些杨柳,也是丰子恺自己的风神与姿采;;眼光向下,不忘根本。
因为其他花木「都凭仗了东君的势力而拚命向上,一味好高,忘记了自己的根本。」甚至於「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所以觉得可恶又可怜!暗示着人世间那些爱慕虚荣,贪图富贵,夤缘为虐,忘恩负义的人,一样可悲可恨。
丰子恺的书我有两本:一本是早期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丰子恺散文选》;还有一本是《闲居》,也是散文集。时常在空闲时翻翻觉得颇有些情趣,他的散文文理并茂,情意盎然,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丰子恺的散文最适合秋天来读,正如他所说:“我觉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调和,非但没有那种狂喜与焦灼,且常常被秋风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暂时失却了自己的所在。”这是一个文人对节令物我两忘的真切体味。他有一幅漫画名为“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我总觉得那个天一定是秋天,如水是用以说明秋天的高浩和晴朗。秋日的午后读丰子恺,需安坐于阳台,泡上一壶上等铁观音,慢慢读书,细细品茶。
丰子恺的散文富有哲理,如《渐》:“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并说“渐”是大自然的神秘原则,造物主微妙的功夫。也只有远离急躁和焦虑的心绪,才能细致入微地静观和体悟。他写的散文最具特色和出彩的,我认为还是他笔下动物和儿童,他写《白鹅》、《蜜蜂》、《蝌蚪》、《养鸭》等,不仅仅是有趣那么简单,他赋予动物以人的性灵,那态度是对等的、尊重的。即便是写《杨柳》、《梧桐树》也活生生赋予它们人的某种情绪,由此可见丰先生是热爱大自然的,是敬畏生命的。丰子恺笔下的孩童多半是自己的子女,在《儿女》篇里,他写道:“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人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它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这已经超越了一般父爱,是一个成熟艺术家胸襟气度阔达的流露。
现当代作家中具有艺术家气质的不多,丰子恺先生算是这不多中的一位。丰先生十分推崇弘一法师,在《我与弘一法师》开篇写道:“弘一法师是我学艺术的导师,我的一生受法师影响很大”。虽说法师是老师,但丰先生的艺术造诣也绝不在法师之下。他对艺术家有自己的看法:“艺术家看见花笑,听见鸟语,举杯邀明月,开门迎白云,能把自然当人看,能化无情为有情,这便是“物我一体”的境界。更进一步,便是“万法从心”、“诸相非相”的佛教真谛了。故艺术的最高点与宗教相通。”正是有了这种艺术家的眼光,他笔下的事物便有了灵魂,有了性情。《口中剿匪记》、《吃瓜子》诸篇,皆是诙谐、轻巧的文化随笔,极有市民情怀;《潮畔夜饮》不光写了景致闲情,还写了人事变迁,在不长的篇幅内却有着众多的信息量,足见丰先生文字的节奏掌控得十分到位。通篇文章工整而不呆板,雅致而不晦涩,真不愧是散文中的上品佳作。其实,说丰子恺的散文是艺术散文也是可行的,因为那些文字实在是神秘而可爱。
留侯世家读后感山外的楼读后感从容一生读后感。
丰子恺的散文读后感(实用22篇)篇二
人生像是一场分段的冒险赛,时间像是那只计时的秒表,黄金时代,是这场游戏的开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丰子恺。
散文。
选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丰子恺有着佛家悲天悯人的菩萨心肠,他渴望人间充满温情,这从他的一篇随笔——《敬礼》中体现出来。文章写的是丰子恺在译稿时不小心压伤一只蚂蚁,它企图爬走,一步一瘸,终于倒下,绝望地挣扎。丰子恺感到很对不住它,但又不能把它送去医治,也不忍把它捻死,以解除痛苦,所以就不理睬它,继续译稿。后来,另一只蚂蚁来救助伤者,不惜劳苦,不惜冒险,丰子恺感到非常抱歉,非常惭愧。丰子恺忽然觉得这两只蚂蚁突然大起来,变得高不可仰了,而自己却变得向蚂蚁那么小,最后,他站起身来,对着这两只蚂蚁,行了一个敬礼。
这样藐小的动物,竟有这样深挚的友爱之情、这样慷慨的牺牲精神、这样伟大的互助精神,真使我大吃一惊!
当有人侵略了蜂巢或伤害了某些蜜蜂,许多蜜蜂竟不惜生命代价用叮咬来报仇,好像这是自己的职责、荣耀。然而,蜜蜂的刺是“一次性”的,叮完便会死去,就这样,无数只蜜蜂为此丧命,最后,人在草地上痛苦地挣扎,身旁是一位位蜜蜂烈士。
动物尚有这样的精神,人有时竟没有。我看过一则新闻:一名女子在露天银行取钱,一名男子持刀抢劫,女子不肯给钱,男子刺了女子一刀,拿钱离去。女子痛苦地挣扎,可一旁来来往往的行人竟无动于衷,还避而远之,没有人来送她去医院,好像怕被掺和进去似的。最后,女子因失血过多而死去。
动物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也懂得体贴,懂得关爱,对人的关爱继而对动物、对世间的一切的关爱,我希望人世幸福快乐、没有冷酷!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
于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或博暂时的美誉);有的见众人争先下车,而退在后面,或高呼:“勿要轧,总有得下去的!”“大家都要下去的!”然而在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人生”的长期的旅客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
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他们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故佛家能纳须弥于芥子。中国古诗人(白居易)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英国诗人(black)也说“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
最早听到丰子恺这个名字还是在初中的时候,老师拿了一幅他的漫画给我们看,画的什么现在不记得了,但还记得确实很幽默。所以在图书馆看见这个名字就毫不犹豫的借下来了,虽然我明白自己不是很爱看散文。印象中的散文就是描写各种各样的景色,高中时有一次老师布置写散文,我已经尽量在写景色了,可老师还是觉得写景色的篇幅太少,一直对只是写景的文章比较“敬畏”。可晚上回宿舍看了几篇以后才知道,原来散文可以这么有趣!
每一篇文章的出发点都是那么的“小”,而由每件小事引发的感想都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或是每个人都会有共鸣的。这样的小事有很多,比如说朋友没有帮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太太搬东西,家里的花猫、养过的大白鹅、有凹陷的椅子甚至是几枝扁豆杆都可以写进文章里,那都是人们平日里都能见到的东西,很平常,可在丰子恺的眼里他们似乎都有了存在的意义,有了优缺点或是与社会上的某些现象有关。而有的东西,你只要仔细的观察了,都会发现他有趣的地方。吃瓜子也可以写出很长篇幅的文章来,我倒是从上面学到了一种新的吃法,不过还没尝试过呢!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他作为一个父亲写的关于儿女们的文章。他觉得大人们的生活和孩子们“天真、健全、活跃”的生活比起来是“变态的,病的,残疾的”,“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时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的见到。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所斫丧,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字里行间都能看到他对孩子们的爱,有趣的是描写夏天他们父子们吃西瓜的场景,每个孩子吃西瓜时的满足感表现的都不一样最小的孩子是笑嘻嘻摇摆着身子,一边嚼西瓜,一边发出像花猫偷食的时候发出的声音,引起了大一点的孩子的共鸣,于是他发表了他的诗:“瞻瞻吃西瓜,宝姐姐吃西瓜,软软吃西瓜,阿韦吃西瓜”,然后又引发了更大的孩子们的散文、数学的兴味。想想这都是一群多么可爱的小孩啊,也只有爱他们的父母才能如此细致的观察他们。都说父爱深沉,其实也是很强烈的,只是一般的没有表现,而丰子恺在文章里舒缓的表达着强烈的父爱。
还有很多篇幅是用来祭奠缘缘堂的,那是丰子恺的住所,是他自己一点点设计、规划捡起来的,付诸了很多的心血,所以当知道那里被日本人炸了以后非常悲伤。缘缘堂在他的眼中完全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人,春夏秋冬的各有一番风景,那样带着感情的描写让向来不爱看风景描写的我都认认真真的看下去了。还有丰子恺带着一家老小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逃难的经历,让我了解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是那么战战兢兢,他们路上也碰见了一些唯利是图、坑害别人的人,其实他们也就只是想活下去,每个人就算他坏也是有原因的,他坏也不可能是彻底、完完全全的坏。我无法想象如果自己是个一家之主,在那么动乱的年代肩负一家人的性命,要怎么去处理所有的事情,这可能就是男人的责任吧,要有一颗多么强大的心!
我现在知道南方人过年真的和北方很不一样,一样的还是繁杂的过年程序,哪天该干哪些事都明明白白。不过现在每年过年都越过越没意思了,是因为我们长大了还是因为那些传统就在我们长大的短短二十来年就消失殆尽了那么多?!
真的没有想到自己能把一本散文集每篇文章都看了,是佩服丰子恺还是佩服自己呢!呵呵,看完一整本书就是有满足感。看完散文集让我觉得生活更加有趣了,就像他描写了一只鹅,甚至让我有了自己也养上一只的冲动。看完书,有时不经意的想到一两个小细节,也会微微一笑。看来散文这东西和谈恋爱一样,也能留下美好的回忆!
再读《丰子恺散文集》,心中不自觉笼上了一层悲哀,来得如此无奈。隐隐约约中,仿佛看到了自己那些无法挽回的岁月,清楚地罗列在眼前。想抓住,却已飘远了。那一刻,才发现自己不复是黄金时代的人了。
有一丝恐惧,腐住了每一根神经。我有些担心。“眼看见儿时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孩童时代的我们只知成长如何是好,充满羡慕地眼巴巴地望着大人的生活,急于冲破时间的牢笼,奔向下一个目的地。那一刻,我们永远也不会明白成长的“代价”。或许“绵羊”并不是所有人的选择,但或多或少,我们丢弃黄金时代的奔放与热情。或多或少,带上了世俗的气息来应和这个世界。这样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种压抑!无奈,只因我不再是黄金时代的人儿了,要学会“生存”。我避不开,躲不掉,只求能否放慢脚步,让我在黄金时代的在最后末端沾回一些过往的气息?即使是掩藏其真面目的时刻,也不至于做一只“绵羊”。
刹那间,仿佛觉得人生像是一场分段的冒险赛,时间像是那只计时的秒表。黄金时代,是这场游戏的开始。因为你不懂游戏规则,所以犯了错也不会受到惩罚。只是此刻,我已具备了初学者的水平,不得不步入下一个阶段。我必须学会谨慎、小心,却步是屈服、妥协。
出黄金时代,意味着另一个新的开始。不是不敢向前,想再次留恋过往的美好罢了。让我们的黄金时代被烙在心底吧。
丰子恺的散文读后感(实用22篇)篇三
再读《丰子恺散文集》,心中不自觉笼上了一层悲哀,来得如此无奈。隐隐约约中,仿佛看到了自己那些无法挽回的岁月,清楚地罗列在眼前。想抓住,却已飘远了。那一刻,才发现自己不复是黄金时代的人了。
有一丝恐惧,腐住了每一根神经。我有些担心。“眼看见儿时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孩童时代的我们只知成长如何是好,充满羡慕地眼巴巴地望着大人的生活,急于冲破时间的牢笼,奔向下一个目的地。那一刻,我们永远也不会明白成长的“代价”。或许“绵羊”并不是所有人的选择,但或多或少,我们丢弃黄金时代的奔放与热情。或多或少,带上了世俗的气息来应和这个世界。这样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种压抑!无奈,只因我不再是黄金时代的人儿了,要学会“生存”。我避不开,躲不掉,只求能否放慢脚步,让我在黄金时代的在最后末端沾回一些过往的气息?即使是掩藏其真面目的时刻,也不至于做一只“绵羊”。
刹那间,仿佛觉得人生像是一场分段的冒险赛,时间像是那只计时的秒表。黄金时代,是这场游戏的开始。因为你不懂游戏规则,所以犯了错也不会受到惩罚。只是此刻,我已具备了初学者的水平,不得不步入下一个阶段。我必须学会谨慎、小心,却步是屈服、妥协。
出黄金时代,意味着另一个新的开始。不是不敢向前,想再次留恋过往的美好罢了。让我们的黄金时代被烙在心底吧。
茫茫宇宙,芸芸众生,从何而来,向何处去,我不知道,但读了丰子恺的散文,我想他是知道的。
丰子恺的第一篇散文,已向我鲜明的揭示了万物运行的第一基本,那就是“渐”。是啊--不论春到夏,秋到冬,无论芳华落尽,红颜老去,无不是在淡淡的渐变中运行的。或许,真正这样淡淡的渐变着运行着的,还有时间。
“时间”,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和空间差不多么,不是一字之差么?不,至少我们能看见空间,能摸到它,能切身的感受它,但时间呢,她看不见,摸不着,几乎是虚幻的,但又令人感觉无处不在。倘若说空间是一幅画,一副立体的,包罗万象的画,那时间则是一首歌,一首听得到而又听不到的太虚之歌。
丰老说,有一列火车,车上的人都极明达,有的让其座位与老者,有的高呼“不要乱”“有秩序”,但另一列火车--“人生”就不同了,每个人的人生,很少有如此明达,所以百余年的寿命,定然太长。
但我相信,虽然少,但能胜任百年千古寿命的人定然还是有的。而且我也相信,人类社会中的凶险惨烈的战斗一定会少的甚至没有,而与“火车”上一样谦让,和平,但这只是我所相信。
当装帧典朴的浅棕赭色封面映入眼帘时,我便深深痴迷上了此书。当随手翻阅期间,更是爱不释手,渐而成为我本周的精读书目。
丰老先生身兼数家:漫画家、作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我拜读此书之前熟知他的漫画功力非凡。翻读本书后,方才让我领略了他的文学与漫画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魅力所在。本书中,其散文文笔质朴、文蕴深厚;漫画则寥寥数笔,勾勒出意味深藏的佳品,可谓上品之上品,意蕴幽存。
印象尤深的《胡桃云片》一文,让我忆起儿时的火烧(胶东的一种面食),那味儿是长大以后所未曾再度品尝到,已深深扎进记忆的闸门之内的,其色、形、味时常萦绕眼前,却是无法触摸与品味的。正如作者笔下的云片糕,无论何处也抵不上他印记中的松江云片糕,因那是美的化身、记忆的缩影。其《作父亲》则由买小鸡时讨价还价的实伪来引述出为人父的不易。于情于理令人发思教育的目的性与实践性。《白采》一文告诫世人善待自己身边的每个人。是因生命的脆弱终究阻隔不住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关爱与真情。
《三娘娘》是图文俱佳的代表作。文章精细描写了三娘娘的生活窘况,尤其对其纺线一幕有着浓重的一抹,将其手与闲人之手相比照,揭露了生活在社会底层人不畏困苦所迫,辛勤劳作以求平稳生活的旧社会缩影。最是妙在配上简洁流畅的图画,立刻将三娘娘的形象活灵活现的跃然纸上,呈现在每位读者面前。令我不由得念起儿时外祖母纺线的身姿,是那样的熟悉与遥远,更念起她老人家的关爱点滴难以释怀。
还有《脚踏车》漫画最为经典的代表作,观后便能直渗骨髓。笔笔间真情,处处显深意。芭蕉扇子成脚踏车,一方面凸显孩子的天真无邪,一方面彰显丰老先生的妙处着眼、紧扣生活,两者相融,让观者笑靥止步。
此刻,我不由念诵起王铎的“文要一气吹去,欲飞欲舞,提笔不住,何也?有生气故也。”丰老先生的文章处处有生气,有如墨滴落于生宣之上,渐渐晕染开来,让读者身入其间,又渗化到内心深处。
故而,文要择优而拜读,反复为之,就如本书让其深厚的底蕴在心间流淌,让心神随其笔韵的质朴飞扬。笔耕源于生活,品读、品透生活,才能拥有像丰子恺那样激扬文字的胸襟。学做丰老先生,来营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多姿多彩的文笔艺苑。
丰子恺的散文读后感(实用22篇)篇四
茫茫宇宙,芸芸众生,从何而来,向何处去,我不知道,但读了丰子恺的散文,我想他是知道的。
丰子恺的第一篇散文,已向我鲜明的揭示了万物运行的第一基本,那就是“渐”。是啊——不论春到夏,秋到冬,无论芳华落尽,红颜老去,无不是在淡淡的渐变中运行的。或许,真正这样淡淡的渐变着运行着的,还有时间。
“时间”,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和空间差不多么,不是一字之差么?不,至少我们能看见空间,能摸到它,能切身的感受它,但时间呢,她看不见,摸不着,几乎是虚幻的,但又令人感觉无处不在。倘若说空间是一幅画,一副立体的,包罗万象的画,那时间则是一首歌,一首听得到而又听不到的太虚之歌。
丰老说,有一列火车,车上的人都极明达,有的让其座位与老者,有的高呼“不要乱”“有秩序”,但另一列火车——“人生”就不同了,每个人的人生,很少有如此明达,所以百余年的寿命,定然太长。
但我相信,虽然少,但能胜任百年千古寿命的人定然还是有的。而且我也相信,人类社会中的凶险惨烈的战斗一定会少的甚至没有,而与“火车”上一样谦让,和平,但这只是我所相信。
丰子恺的散文读后感(实用22篇)篇五
读了《给我的孩子们》感触很深。中国台湾教育家高震东先生曾经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现在我清楚的知道自己从事的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我所走的是一条充满青春气息的绿色通道。做老师很美丽,领着一群像小鸟一样的小朋友飞来飞去;做老师很神气,说上一句话小朋友就听的很认真;做老师很神奇,让小朋友的烦恼变成了乐趣;做老师是那么的神圣,放飞了希望,画出了美丽的彩虹!
尊重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让爱体现在平凡中。没有爱就没有正确的教育,只有爱孩子,才能真正地理解孩子,体谅孩子,更有效地教育孩子。爱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敲响“平等”的大门,形成和谐、平等的关系,创造孩子的一块自由“领土”,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使教师与孩子能成为真正的朋友。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注意观察孩子们的需要,碰到有困难的孩子给予帮助,就像慈母一样,尤其是年龄越小的幼儿,更需要得到成人的爱抚。在学期初,由于孩子们刚离开家庭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生活,免不了产生恐惧、不安的情绪,甚至会出现哭闹,不愿意上学的现象。
俗话说:世间上的爱有许多种,有师生之间、亲子之间、朋友之间、夫妻之间等的爱,但是老师的爱是一种含有友情又高于友情,含有父母般的慈爱又高于这种慈爱的爱,老师的爱是深沉的、理智的、真挚的,是面向全体幼儿的爱。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孩子都是爸爸妈妈的宝贝,可是他们的调皮是在让我头疼。
但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也是一种爱,不能因为他们还小就迁就他们,顺从他们,要让他们从小就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里,学会去关心,去帮助。我们不能把自己永远的摆在教师的位置上,我们要有一颗爱心走进孩子中去,深入到孩子的内心和他们说说心里话,听听孩子的心声,和他们同快乐,这样孩子就会亲近我们,把我们当朋友。孩子是需要鼓励的,无论他们做了多么小的一件事,我们都要去鼓励他,给他自信,他是最棒的,做这些不是因为要从孩子那里索取什么,是因为我们是他们的老师,这是我们的责任。
幼儿教师的工作很平凡,但是我们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爱奉献给了孩子,这就是不平凡……。
今天早上我看了《给我的孩子们》这篇文章,它给我的感触很深。我认为丰子恺老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他对孩子的心理刻画得十分传神,也用一些诙谐幽默的词进行了一些加工。而这一切又是真情实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有时会伤感,有时会捧腹,有时又会联想翩翩。
有一段话,让我的眼睛渐渐模糊了――“软儿!你常常耍弄我的长锋羊毫,我看见了总是无情地夺去,而有一次,我甚至打了你,看你嚎哭的样子,我竟不安慰,还大声说‘这就是你的下场!’我现在痛苦极了,后悔自己为什么那么无情。可后悔有什么用呢?我只能十分真诚地对你说:‘软儿,原谅我吧!我错了,我应该平下心给你讲对与错,不该那么粗鲁,当时,你也还是个小孩,什么事也不懂。’”,他用自己真诚的一颗心,期望去弥补往时的错失,也对自己的鲁莽后悔莫及,多么负责任的父亲啊!也许软儿已不记得这件早在十几年前的事了,可他还是向我们描述出来,如同对待一件大事,郑重地进行道歉,丰老先生这样率真的个性令我深思。有的话又让我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瞻瞻,你最纯真可爱,我每次剃了头,你都疑心我变成了和尚,好几时都不让我抱。最好玩的是,今年夏季,你发现我的腋上长满了毛,又以为我是黄鼠狼,忽然挣脱了我的怀抱,好久都不理我”,那么可爱啊!都说,童年是天真的,是啊!我们的心里充满了莫多的问号,大人们却非常死板,总也不能理解我们的内心想法,总拿我们说的话不当回事,或者应付两句就完事。不像我们小孩,对任何事情都充满热情和好奇,我们的世界总是那样的美丽、纯真,怪不得丰老先生会这么羡慕我们的童真。
童年就应该自然地过,不能做作,要真实,因为它是一个人最美好的回忆。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有一段天真无邪的童年。
早就听说丰子恺先生的写作语言清淡文雅,幽默风趣,于是借着暑假的大好时光,读了《给我的孩子们》一书。
返。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是在于作者的文字表达与自己的真实情感,例如:春的景象,只有乍寒、乍暖、忽晴、忽雨是实际而明确的。此外虽有陈的美景,但都隐约模糊。”一句,饱含了作者对春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自己心中的春,再仔细品味这句话,好似自己沉浸在春天之中,陶醉在美妙的文字中,不由得称赞作者的写作水平真是名不虚传。
既然这本书的书名是《给我的孩子们》,顾名思义,这本书是丰子恺先生给自己孩子留下的,书中作者对自己孩子的描写也有许多,同时也让我们好似又回到了童年。例如:“瞻瞻,你要我抱你到车站去,多多益善的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回来到门口时你早已熟睡在我的肩上,手里的香蕉不知落到哪里去了。”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们所谓的“沉默、含蓄、深沉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这一段,充分体现了孩子们的天真,那是丰子恺先生作为父亲对孩子的喜爱,这是何等的父爱啊!读完后真让人感动,享受着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天真烂漫的感情,脑海里不由得浮现出几个小孩玩耍的那幅自由、快乐的画面,充满了童趣。同时作者也在最后声明了大人间的所谓的一些美德都是不自然的,这就是作者的人生积累的精华。
作者通过写这一本书教给了我们许多道理,更教给了我们怎样做人。例如:这只床真让人吃惊,不但没有棕棚,竟连松阪也没有,只有在木恇子上盯着八九条竹片,每两条之间相距约有一两寸,上面铺着一条薄薄的棉被,是当时的原物。”这是作者参观江西革命根据地的时候写的当年朱德同志睡的床。这就引发了我们每个人的思考,今天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而今天的我们睡的床同这张床比起来,真是天壤之别。他们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化作无穷的力量,取得了胜利,可见当时的社会是多么黑暗,这让我对人生又有了新的思考。作者写这麽多无非是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我认为革命先辈都有着吃苦耐劳的精神,而正是他们用心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生活的安定快乐。我们更要学习他们艰苦奋斗,认真完成自己的学业,为社会多做贡献,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在《给我的孩子们》一书中畅游,真是天大的快乐,以上只是我的一些肤浅的感受,要真正的了解书中人生的真谛,还要再细细品尝才能读出来。
丰子恺的散文读后感(实用22篇)篇六
丰子恺好以哲理禅学入文,其文多有淡泊雅致、宁静致远的韵味。抗战期间,他辗转流离,苦心经营的缘缘堂也毁于日寇的兵燹与战火中,但丰子恺的文章依然呈现出童真天籁之气,读来回味绵长,品之而愈觉有味。
《渐》文以时间的生动叙写为主体,展示了个体生命在流转过程中的变迁和演进。写作者首先抓住时间无形而不易为人所知、所感的特性,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时间流逝的残酷和境遇周转对人性的暗中“腐蚀”。他说:“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变更”“犹如从斜坡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换而言之,“渐”的巧妙在于它能让人不感知时间的前提下,或享受生命的乐趣,或逐渐沦为尘埃中的渣滓。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力量!
其次,丰子恺注意到了哲理的抒写不可单纯以说教来硬性灌输,所以,他能够用实例列举来展示于冥冥中掌控人生遭际的时间流变。他说:“巨富的纨绔子弟因屡次破产而‘渐渐’荡尽其家产,变为贫者;贫者只得做佣工,佣工往往变为奴隶,奴隶容易变为无赖,无赖与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儿„„”有如此惊人的叙写和发现,我们真要惊异于写作者敏锐的观察力,感慨于他对于社会人生的深刻见解了。
再次,丰文将时间与空间做对照,言时间之更加诡秘而微妙的玄幻色彩。空间因有其直观性,可以在某一端、一点做整体或个体认定,但时间却无可把握。所以,乘车者可以牺牲暂时的空间安乐而让位于人,而乘“社会”或“世界”大车的人,却少有明达之士。这样,文章所蕴含的道理自然彰显出来:在时间流逝的长河里,我们要享有“大人格”、“大人生”。在这样一种境界里,时间之“渐”便无法左右个体生命的呈现姿态,人也就“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为了说明此种哲理的深刻性,文章还引用白居易的诗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诗歌将时间之短与空间之狭对比列说,从思维的两度性上对人生的价值做了更深层解说。
文章的说理,层次井然有序,由易而难,由常人可感知的事例到抽象的社会人生,完全从阅读者的认知规律上进行抒写。然而,这样明晰的写作思路却是始于娓娓道来的平易语言,丝毫没有雕琢痕迹和显露于外的人工匠气,让我们不得不钦佩、赞赏丰子恺超人的语言驾驭能力和深刻的思想内蕴。人生的大话题是不容易进行个体性的单独传导的,因为人人都有一本人生的经书,倘使以己有之感悟强加他人,必然收到难以应验的说理效果。也正是因为比喻和正反例证的巧妙使用,本文才呈现出如此绵厚悠长、读之不厌的特性来。
时值新春二月,天气多变,乍暖还寒,正是最难将息的时候。
日前的天气本还是好好的,想不到早上起床之后抬眼望外,发觉整个天空都是灰蒙蒙的,更因气温低下而感觉稍许寒冷之意。天空中乌云密布,显得阴暗异常,丝丝的冷风中更传递着风雨欲来的讯息,这样的天气凭空让人心态情绪上感到些压抑和消沉。然而事实上,确是人心的多变更胜于天气的。
傍晚时分天空阴暗得愈发厉害,直到淅淅沥沥的小雨渐次的滴落和湿润了大地为止,这当算得上是立春之后的第一场春雨。但当暮色四合之后,窗外的景色渐渐的淹没于夜色之中终于不见,只有远方的霓虹灯的灯光透过层层的细雨而遥远的传过来。雨声淅沥,连绵不绝,暗合着这冬去春来的夜晚,心绪更加感到彷徨。刚刚从家里出来有十天,难道又想家了吗?虽是自己的心事,自己却未必就说得清楚。正赶上今天还是我的生日,心情上更加是欲言又止。而对于我的生日,我想哪怕全天下的人都不记得,甚至连我自己都不记得的,但想家中的母亲却一定会记得的。而事实上我的生日又何尝不是老妈的受难日呢。但很遗憾的是日间一直都没能来得及给家里打个电话问安一下,感到有些惭愧。
满怀无着无落的心绪或者感觉,翻开日前带来的那本书《现代闲情小品》,读到丰子恺的那篇散文《春》之后,移情于物来遣怀的竟有所感。而加之连日来我又感冒复发,持续服药使得满嘴终日感觉苦涩,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以为借用别人的感受来排解自身的烦绪,那却也是未为不可的事情。
“春的景象,只有乍寒、乍暖、忽晴、忽雨是实际而明确的。此外虽有春的美景,但都隐约模糊,要仔细探寻,才可依稀仿佛地见到,这就是所谓“寻春”罢?”但当看到这段文字之时,感觉有些微妙,因我日前还曾发短信给距近的好友说来日择个好天气一起去爬山游玩呢,郊外踏青寻春却也是潜在的目的。
“春所带来的美,少而隐;春所带来的不快,多而确。诗人词客似乎也承认这一点,春寒、春困、春愁、春怨,不是诗词中的常谈么?不但现在如此,就是再过个把月,到了清明时节,也不见得一定春光明媚,令人极乐。倘又是落雨,路上的行人将要“断魂”呢。可知春徒美其名,在实际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而这段对春的描述更让人苟同,春风化雨竟多愁,且不说诗人词客,单说凡夫俗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实际,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是从暮春开始的。就气候上说,暮春以前虽然大体逐渐由寒向暖,但变化多端,始终是乍寒乍暖,最难将息的时候。到了暮春,方才冬天的影响完全消灭,而一路向暖。”丰子恺的这段文字的理性认知,更加让我感到五体投地。想到乍暖还寒的初春,景象固然是一派生机勃发,但风雨不定气温多变,却也正是古人词句里说的是最难降息的时候。所以说暮春才是最美好最愉快的时节。
“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事实是的确如此。侧耳倾听着窗外的雨声,依然淅淅沥沥的错落有致的富于节奏。“小楼一夜听春雨”的诗句意境是无比美妙的,然而实际上若拿到现实情境里来映照,我们或都会感到失望的,因为现实生活中的遭逢际遇并不总是那么富有“诗意”的。想及到日间午后因为天寒,而蜷缩到屋内一隅不愿再动,再反观诗人词家那些淡雅恬静的诗句,我们或也会感到哑然失笑的吧。
丰子恺的散文读后感(实用22篇)篇七
第一次完完整整的读散文集——《丰子恺散文选集》。
最早听到丰子恺这个名字还是在初中的时候,老师拿了一幅他的漫画给我们看,画的什么现在不记得了,但还记得确实很幽默。所以在图书馆看见这个名字就毫不犹豫的借下来了,虽然我明白自己不是很爱看散文。印象中的散文就是描写各种各样的景色,高中时有一次老师布置写散文,我已经尽量在写景色了,可老师还是觉得写景色的篇幅太少,一直对只是写景的文章比较“敬畏”。可晚上回宿舍看了几篇以后才知道,原来散文可以这么有趣!
每一篇文章的出发点都是那么的“小”,而由每件小事引发的感想都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或是每个人都会有共鸣的。这样的小事有很多,比如说朋友没有帮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太太搬东西,家里的花猫、养过的大白鹅、有凹陷的椅子甚至是几枝扁豆杆都可以写进文章里,那都是人们平日里都能见到的东西,很平常,可在丰子恺的眼里他们似乎都有了存在的意义,有了优缺点或是与社会上的某些现象有关。而有的东西,你只要仔细的观察了,都会发现他有趣的地方。吃瓜子也可以写出很长篇幅的文章来,我倒是从上面学到了一种新的吃法,不过还没尝试过呢!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他作为一个父亲写的关于儿女们的文章。他觉得大人们的生活和孩子们“天真、健全、活跃”的生活比起来是“变态的,病的,残疾的”,“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时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的见到。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所斫丧,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字里行间都能看到他对孩子们的爱,有趣的是描写夏天他们父子们吃西瓜的场景,每个孩子吃西瓜时的满足感表现的都不一样最小的孩子是笑嘻嘻摇摆着身子,一边嚼西瓜,一边发出像花猫偷食的时候发出的声音,引起了大一点的孩子的共鸣,于是他发表了他的诗:“瞻瞻吃西瓜,宝姐姐吃西瓜,软软吃西瓜,阿韦吃西瓜”,然后又引发了更大的孩子们的散文、数学的兴味。想想这都是一群多么可爱的小孩啊,也只有爱他们的父母才能如此细致的观察他们。都说父爱深沉,其实也是很强烈的,只是一般的没有表现,而丰子恺在文章里舒缓的表达着强烈的父爱。
还有很多篇幅是用来祭奠缘缘堂的,那是丰子恺的住所,是他自己一点点设计、规划捡起来的,付诸了很多的心血,所以当知道那里被日本人炸了以后非常悲伤。缘缘堂在他的眼中完全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人,春夏秋冬的各有一番风景,那样带着感情的描写让向来不爱看风景描写的我都认认真真的看下去了。还有丰子恺带着一家老小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逃难的'经历,让我了解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是那么战战兢兢,他们路上也碰见了一些唯利是图、坑害别人的人,其实他们也就只是想活下去,每个人就算他坏也是有原因的,他坏也不可能是彻底、完完全全的坏。我无法想象如果自己是个一家之主,在那么动乱的年代肩负一家人的性命,要怎么去处理所有的事情,这可能就是男人的责任吧,要有一颗多么强大的心!
我现在知道南方人过年真的和北方很不一样,一样的还是繁杂的过年程序,哪天该干哪些事都明明白白。不过现在每年过年都越过越没意思了,是因为我们长大了还是因为那些传统就在我们长大的短短二十来年就消失殆尽了那么多?!
真的没有想到自己能把一本散文集每篇文章都看了,是佩服丰子恺还是佩服自己呢!呵呵,看完一整本书就是有满足感。看完散文集让我觉得生活更加有趣了,就像他描写了一只鹅,甚至让我有了自己也养上一只的冲动。看完书,有时不经意的想到一两个小细节,也会微微一笑。看来散文这东西和谈恋爱一样,也能留下美好的回忆!
丰子恺的散文读后感(实用22篇)篇八
这次丰子恺的《杨柳》是我们寒假作业中的一篇文章,读完后真地想说些什么了,于是便诞生了这篇文章。
每个人都对事物有不同的见解,所以在这里,我要发表一下我的见解。
植物本来就不代表着什么的,可是人们偏偏让植物去代表自己强加给它们的意义。比如都说牡丹乃是富贵之花,我问你们,牡丹怎么富贵了?难道就是因为它的花达而艳丽?说牡丹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难道观赏不是用处吗。人们往往习惯于把事物分类,而分类的标准呢,无外乎对自己有用或者没用。凭什么,凭什么一个事物存在就一定要对你们有用,你们是谁啊。
每一种植物都有它们特殊的形态特点,花木蒸蒸日上,是因为它们爱阳光。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就算是喜阴的植物,也不能在一个小黑屋子里健康成长的。它们努力向上发展,是为了争取到更多的阳光。而一株植物就是一个整体,又怎么能把它们分开单独讨论。
至于文章结尾部分所说春天应是“柳条春”,其他植物的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既然这样,那么春天就只要杨柳好了,其他植物都不要发芽、开花了,反正只有杨柳能象征春的神意,我想真是那样的话,你一定无聊的要死吧。放眼望去,除了杨柳就是杨柳,除了绿色和棕色,其他的颜色是没有的。什么,蜜蜂?你在开什么玩笑啊,没有色彩艳丽的花朵,哪里会有蜜蜂在花丛中忙碌的影子呢,蜂蜜就更别想了。
春天应该是充满了生机的季节,当春风吹拂大地,五彩缤纷的花朵竞相开放,泥土混着花的香气迎面扑来,植物们拼命向上生长,泥土里的根系也更深更发达了。蜜蜂急急忙忙的开始了新的工作,鸟儿在枝头快活的歌唱,这才是真正的春天,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
当装帧典朴的浅棕赭色封面映入眼帘时,我便深深痴迷上了此书。当随手翻阅期间,更是爱不释手,渐而成为我本周的精读书目。
丰老先生身兼数家:漫画家、作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我拜读此书之前熟知他的漫画功力非凡。翻读本书后,方才让我领略了他的文学与漫画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魅力所在。本书中,其散文文笔质朴、文蕴深厚;漫画则寥寥数笔,勾勒出意味深藏的佳品,可谓上品之上品,意蕴幽存。
印象尤深的《胡桃云片》一文,让我忆起儿时的火烧(胶东的一种面食),那味儿是长大以后所未曾再度品尝到,已深深扎进记忆的闸门之内的,其色、形、味时常萦绕眼前,却是无法触摸与品味的。正如作者笔下的云片糕,无论何处也抵不上他印记中的松江云片糕,因那是美的化身、记忆的缩影。其《作父亲》则由买小鸡时讨价还价的实伪来引述出为人父的不易。于情于理令人发思教育的目的性与实践性。《白采》一文告诫世人善待自己身边的每个人。是因生命的脆弱终究阻隔不住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关爱与真情。
《三娘娘》是图文俱佳的代表作。文章精细描写了三娘娘的生活窘况,尤其对其纺线一幕有着浓重的一抹,将其手与闲人之手相比照,揭露了生活在社会底层人不畏困苦所迫,辛勤劳作以求平稳生活的旧社会缩影。最是妙在配上简洁流畅的图画,立刻将三娘娘的形象活灵活现的跃然纸上,呈现在每位读者面前。令我不由得念起儿时外祖母纺线的身姿,是那样的熟悉与遥远,更念起她老人家的关爱点滴难以释怀。
还有《脚踏车》漫画最为经典的代表作,观后便能直渗骨髓。笔笔间真情,处处显深意。芭蕉扇子成脚踏车,一方面凸显孩子的天真无邪,一方面彰显丰老先生的妙处着眼、紧扣生活,两者相融,让观者笑靥止步。
此刻,我不由念诵起王铎的“文要一气吹去,欲飞欲舞,提笔不住,何也?有生气故也。”丰老先生的文章处处有生气,有如墨滴落于生宣之上,渐渐晕染开来,让读者身入其间,又渗化到内心深处。
故而,文要择优而拜读,反复为之,就如本书让其深厚的底蕴在心间流淌,让心神随其笔韵的质朴飞扬。笔耕源于生活,品读、品透生活,才能拥有像丰子恺那样激扬文字的胸襟。学做丰老先生,来营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多姿多彩的文笔艺苑。
时值新春二月,天气多变,乍暖还寒,正是最难将息的时候。
日前的天气本还是好好的,想不到早上起床之后抬眼望外,发觉整个天空都是灰蒙蒙的,更因气温低下而感觉稍许寒冷之意。天空中乌云密布,显得阴暗异常,丝丝的冷风中更传递着风雨欲来的讯息,这样的天气凭空让人心态情绪上感到些压抑和消沉。然而事实上,确是人心的多变更胜于天气的。
傍晚时分天空阴暗得愈发厉害,直到淅淅沥沥的小雨渐次的滴落和湿润了大地为止,这当算得上是立春之后的第一场春雨。但当暮色四合之后,窗外的景色渐渐的淹没于夜色之中终于不见,只有远方的霓虹灯的灯光透过层层的细雨而遥远的传过来。雨声淅沥,连绵不绝,暗合着这冬去春来的夜晚,心绪更加感到彷徨。刚刚从家里出来有十天,难道又想家了吗?虽是自己的心事,自己却未必就说得清楚。正赶上今天还是我的生日,心情上更加是欲言又止。而对于我的生日,我想哪怕全天下的人都不记得,甚至连我自己都不记得的,但想家中的母亲却一定会记得的。而事实上我的生日又何尝不是老妈的受难日呢。但很遗憾的是日间一直都没能来得及给家里打个电话问安一下,感到有些惭愧。
满怀无着无落的心绪或者感觉,翻开日前带来的那本书《现代闲情小品》,读到丰子恺的那篇散文《春》之后,移情于物来遣怀的竟有所感。而加之连日来我又感冒复发,持续服药使得满嘴终日感觉苦涩,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以为借用别人的感受来排解自身的烦绪,那却也是未为不可的事情。
“春的景象,只有乍寒、乍暖、忽晴、忽雨是实际而明确的。此外虽有春的美景,但都隐约模糊,要仔细探寻,才可依稀仿佛地见到,这就是所谓“寻春”罢?”但当看到这段文字之时,感觉有些微妙,因我日前还曾发短信给距近的好友说来日择个好天气一起去爬山游玩呢,郊外踏青寻春却也是潜在的目的。
“春所带来的美,少而隐;春所带来的不快,多而确。诗人词客似乎也承认这一点,春寒、春困、春愁、春怨,不是。
诗词。
中的常谈么?不但现在如此,就是再过个把月,到了清明时节,也不见得一定春光明媚,令人极乐。倘又是落雨,路上的行人将要“断魂”呢。可知春徒美其名,在实际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而这段对春的描述更让人苟同,春风化雨竟多愁,且不说诗人词客,单说凡夫俗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实际,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是从暮春开始的。就气候上说,暮春以前虽然大体逐渐由寒向暖,但变化多端,始终是乍寒乍暖,最难将息的时候。到了暮春,方才冬天的影响完全消灭,而一路向暖。”丰子恺的这段文字的理性认知,更加让我感到五体投地。想到乍暖还寒的初春,景象固然是一派生机勃发,但风雨不定气温多变,却也正是古人词句里说的是最难降息的时候。所以说暮春才是最美好最愉快的时节。
“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事实是的确如此。侧耳倾听着窗外的雨声,依然淅淅沥沥的错落有致的富于节奏。“小楼一夜听春雨”的诗句意境是无比美妙的,然而实际上若拿到现实情境里来映照,我们或都会感到失望的,因为现实生活中的遭逢际遇并不总是那么富有“诗意”的。想及到日间午后因为天寒,而蜷缩到屋内一隅不愿再动,再反观诗人词家那些淡雅恬静的诗句,我们或也会感到哑然失笑的吧。
丰子恺的散文读后感(实用22篇)篇九
丰子恺有着佛家悲天悯人的菩萨心肠,他渴望人间充满温情,这从他的一篇随笔——《敬礼》中体现出来。文章写的是丰子恺在译稿时不小心压伤一只蚂蚁,它企图爬走,一步一瘸,终于倒下,绝望地挣扎。丰子恺感到很对不住它,但又不能把它送去医治,也不忍把它捻死,以解除痛苦,所以就不理睬它,继续译稿。后来,另一只蚂蚁来救助伤者,不惜劳苦,不惜冒险,丰子恺感到非常抱歉,非常惭愧。丰子恺忽然觉得这两只蚂蚁突然大起来,变得高不可仰了,而自己却变得向蚂蚁那么小,最后,他站起身来,对着这两只蚂蚁,行了一个敬礼。
这样藐小的动物,竟有这样深挚的友爱之情、这样慷慨的牺牲精神、这样伟大的互助精神,真使我大吃一惊!
当有人侵略了蜂巢或伤害了某些蜜蜂,许多蜜蜂竟不惜生命代价用叮咬来报仇,好像这是自己的职责、荣耀。然而,蜜蜂的刺是“一次性”的,叮完便会死去,就这样,无数只蜜蜂为此丧命,最后,人在草地上痛苦地挣扎,身旁是一位位蜜蜂烈士。
动物尚有这样的精神,人有时竟没有。我看过一则新闻:一名女子在露天银行取钱,一名男子持刀抢劫,女子不肯给钱,男子刺了女子一刀,拿钱离去。女子痛苦地挣扎,可一旁来来往往的行人竟无动于衷,还避而远之,没有人来送她去医院,好像怕被掺和进去似的。最后,女子因失血过多而死去。
动物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也懂得体贴,懂得关爱,对人的关爱继而对动物、对世间的一切的关爱,我希望人世幸福快乐、没有冷酷!
丰子恺的散文读后感(实用22篇)篇十
寒假期间,我读了《丰子恺儿童文学》,我非常喜欢读这本书。
丰子恺是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丰子恺儿童文学》这本书中收录的故事,是丰子恺在70年前的《新少年》里连载的作品,里面记录的是几个喜欢美术的小孩子的经历。
书中有很多丰子恺的漫画作品,很漂亮。里面的故事更是有趣极了!其中有一篇《儿童节前夜》,讲了一个叫逢春的孩子和她的弟弟如金、及同学华明,三个人一起尝试做书签的故事。
你们可能会问:做书签不是很好做吗?丰子恺为什么偏偏写这个呢?我告诉你们吧:他们可不是用一般的水彩笔画的,而是用山芋做的“刻版画”书签。他们是先在纸上画出想要刻的图案,华明和弟弟觉得刻图案简单,就先把图案刻在山芋上,逢春觉得太便宜他们,因为这是比较容易的工作。之后,逢春自己把题字和年号给小心地刻上。接着他们把刻好的山芋粘在厚厚的黄纸上,再把黄纸放在外面晾干。这就完成了制作书签的刻印工具。第二天早晨,华明逢春和如金到外面爬上一棵大树,发现周围有很多三原色混合的颜色,华明提议:“我们用三原色――红黄蓝来印刷书签怎么样?”大家觉得华明这个意见很不错。回到家里,华明来印红色,如今印黄色,逢春印蓝色。他们干得很起劲儿,一直干到姆妈叫他们吃中饭。红黄蓝三原色的书签就这样制作好了。
这本书大概每个故事都有写逢春、华明和如金他们创作作品,能让读者从其中了解很多美术创作的知识。丰子恺先生的文字功底特别棒,故事的语言也非常生动、活泼,小孩子都会喜欢看的。我就经常读着读着就大声跟妈妈说:“太好看了!”我去美国的时候,把这本书一直带在身边。
同学们,你想不想看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丰子恺的散文读后感(实用22篇)篇十一
再读《丰子恺散文集》,心中不自觉笼上了一层悲哀,来得如此无奈。
隐隐约约中,仿佛看到了自己那些无法挽回的岁月,清楚地罗列在眼前。
想抓住,却已飘远了。
那一刻,才发现自己不复是黄金时代的人了。
尤其偏爱丰老的《送阿宝出黄金时代》,记得他曾在文中说道:“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屈地说出来,使你们自己晓得。
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
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这确是一种悲哀!当我提笔写下这些文字时,便是明白了这道理。
于是我开始回忆我的黄金时代,却发现无畏可爱的岁月仿佛早已离我而去。
或许是我早忘了那样的生活,便也不再去想。
可这竟是多么荒唐的事!不知不觉的几年以来,天真、无邪渐渐淡出了我的生活。
而面孔上,多了一份为重的思考。
这没什么不好。
知识与那黄金时代相比,少了心中的畅快,少了自己的真性情!我多想在此刻重温一个孩子的温度,但一切都太晚了!说出这番话时,便已与黄金时代划了一道横。
成长,你能否放慢脚步,让我感受黄金时代的余温?
有一丝恐惧,腐住了每一根神经。
我有些担心。
“眼看见儿时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
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孩童时代的我们只知成长如何是好,充满羡慕地眼巴巴地望着大人的生活,急于冲破时间的牢笼,奔向下一个目的地。
那一刻,我们永远也不会明白成长的“代价”。
或许“绵羊”并不是所有人的选择,但或多或少,我们丢弃黄金时代的奔放与热情。
或多或少,带上了世俗的气息来应和这个世界。
这样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种压抑!无奈,只因我不再是黄金时代的人儿了,要学会“生存”。
我避不开,躲不掉,只求能否放慢脚步,让我在黄金时代的在最后末端沾回一些过往的气息?即使是掩藏其真面目的时刻,也不至于做一只“绵羊”。
刹那间,仿佛觉得人生像是一场分段的冒险赛,时间像是那只计时的秒表。
黄金时代,是这场游戏的开始。
因为你不懂游戏规则,所以犯了错也不会受到惩罚。
只是此刻,我已具备了初学者的水平,不得不步入下一个阶段。
我必须学会谨慎、小心,却步是屈服、妥协。
出黄金时代,意味着另一个新的开始。
不是不敢向前,想再次留恋过往的美好罢了。
让我们的黄金时代被烙在心底吧。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
在不知不觉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
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
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
“渐”的本质是“时间”。
时间我觉得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犹之时间艺术的音乐比空间艺术的绘画更为神秘。
因为空间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广大或无限,我们总可以把握其一端,认定其一点。
时间则全然无从把握,不可挽留,只有过去与未来在渺茫之中不绝地相追逐而已。
性质上既已渺茫不可思议,分量上在人生也似乎太多。
因为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似乎只够支配搭船、乘车的短时间;对于百年的长期间的寿命,他们不能胜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顾及全体。
试看乘火车的旅客中,常有明达的人,有的宁牺牲暂时的安乐而让其座位
于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或博暂时的美誉);有的见众人争先下车,而退在后面,或高呼:“勿要轧,总有得下去的!”“大家都要下去的!”然而在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人生”的长期的旅客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
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
那是“大人格”,“大人生”。
他们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
故佛家能纳须弥于芥子。
中国古诗人(白居易)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英国诗人(black)也说“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
最早听到丰子恺这个名字还是在初中的时候,老师拿了一幅他的漫画给我们看,画的什么现在不记得了,但还记得确实很幽默。
所以在图书馆看见这个名字就毫不犹豫的借下来了,虽然我明白自己不是很爱看散文。
印象中的散文就是描写各种各样的景色,高中时有一次老师布置写散文,我已经尽量在写景色了,可老师还是觉得写景色的篇幅太少,一直对只是写景的文章比较“敬畏”。
可晚上回宿舍看了几篇以后才知道,原来散文可以这么有趣!
每一篇文章的出发点都是那么的“小”,而由每件小事引发的感想都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或是每个人都会有共鸣的。
这样的小事有很多,比如说朋友没有帮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太太搬东西,家里的花猫、养过的大白鹅、有凹陷的椅子甚至是几枝扁豆杆都可以写进文章里,那都是人们平日里都能见到的东西,很平常,可在丰子恺的眼里他们似乎都有了存在的意义,有了优缺点或是与社会上的'某些现象有关。
而有的东西,你只要仔细的观察了,都会发现他有趣的地方。
吃瓜子也可以写出很长篇幅的文章来,我倒是从上面学到了一种新的吃法,不过还没尝试过呢!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他作为一个父亲写的关于儿女们的文章。
他觉得大人们的生活和孩子们“天真、健全、活跃”的生活比起来是“变态的,病的,残疾的”,“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时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的见到。
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所斫丧,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
字里行间都能看到他对孩子们的爱,有趣的是描写夏天他们父子们吃西瓜的场景,每个孩子吃西瓜时的满足感表现的都不一样最小的孩子是笑嘻嘻摇摆着身子,一边嚼西瓜,一边发出像花猫偷食的时候发出的声音,引起了大一点的孩子的共鸣,于是他发表了他的诗:“瞻瞻吃西瓜,宝姐姐吃西瓜,软软吃西瓜,阿韦吃西瓜”,然后又引发了更大的孩子们的散文、数学的兴味。
想想这都是一群多么可爱的小孩啊,也只有爱他们的父母才能如此细致的观察他们。
都说父爱深沉,其实也是很强烈的,只是一般的没有表现,而丰子恺在文章里舒缓的表达着强烈的父爱。
还有很多篇幅是用来祭奠缘缘堂的,那是丰子恺的住所,是他自己一点点设计、规划捡起来的,付诸了很多的心血,所以当知道那里被日本人炸了以后非常悲伤。
缘缘堂在他的眼中完全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人,春夏秋冬的各有一番风景,那样带着感情的描写让向来不爱看风景描写的我都认认真真的看下去了。
还有丰子恺带着一家老小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逃难的经历,让我了解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是那么战战兢兢,他们路上也碰见了一些唯利是图、坑害别人的人,其实他们也就只是想活下去,每个人就算他坏也是有原因的,他坏也不可能是彻底、完完全全的坏。
我无法想象如果自己是个一家之主,在那么动乱的年代肩负一家人的性命,要怎么去处理所有的事情,这可能就是男人的责任吧,要有一颗多么强大的心!
我现在知道南方人过年真的和北方很不一样,一样的还是繁杂的过年程序,哪天该干哪些事都明明白白。
不过现在每年过年都越过越没意思了,是因为我们长大了还是因为那些传统就在我们长大的短短二十来年就消失殆尽了那么多?!
真的没有想到自己能把一本散文集每篇文章都看了,是佩服丰子恺还是佩服自己呢!呵呵,看完一整本书就是有满足感。
看完散文集让我觉得生活更加有趣了,就像他描写了一只鹅,甚至让我有了自己也养上一只的冲动。
看完书,有时不经意的想到一两个小细节,也会微微一笑。
看来散文这东西和谈恋爱一样,也能留下美好的回忆!
丰子恺的散文读后感(实用22篇)篇十二
正如朱自清先生评价丰老的作品所言:“你的文和画就像一首首小诗,我们就像吃橄榄似的,老砸着那滋味儿。”初品丰老的《丰子恺自述:我这一生》一书,确乎有着“回忆性散文兼有平易淳朴之风、宽仁隽永之意和童真天然之趣”的雅俗共赏之意味。
近日,内心常常焦虑浮躁,近来品读丰子恺先生的《丰子恺自述:我这一生》,集子中那一篇篇道法自然的回忆小文,好似一缕清风、一股清流,平复了些许焦躁的情绪,颇让人深思。
特别是读到《我的苦学经历》这一篇,深深感慨我为什么读了那么多年英语还是没办法读懂一本英文小说的原因。作者在文中写了他精通一门学问所用的“机械的笨方法”,我觉得对于大多数的求学者都是受用的,除非你是天才。但天才若没有苦练也难成气候,且看贝多芬、但丁等人。在学业上总做无用功的学生,或许这篇散文对其能起到醍醐灌顶的作用。
聪明人,肯下笨功夫。确定一个目标,认真地做下去,凡事需要现在努力工作,与其费心于未来的预期,不如现在拿这点功夫来用功。只可惜,这个世界上自认聪明的人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少。
我看作者的青年时代,最佩服他的苦学经验,最艳羡他的良师益友。丰子恺先生的良师益友,印象最深的是伯豪。
然而这样一种具有犀利眼光,看透社会,孑然一人立于社会浑流之中的人终究不会有一个好境遇。伯豪不屑与社会中的其他人那样浑浑噩噩,畏畏怯怯地过一生,他大胆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也许这样具有超前思想与精神的人不能被那时的旧社会所容纳的吧,他终是被卷在命运的急流中,成了万千繁星中不算起眼的一颗,但他的那份冷静、勇敢、深刻,敢于去抬起头反抗陈规腐矩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倘若你能沉淀下心来,细细品味丰老的《丰子恺自述:我这一生》,你便会懂得他所说的“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的舒畅,从纷繁复杂的人事中观察熟悉而又陌生的人生,明处世之理,以睿智和深刻的见解解密生活的真谛,回味生活的老味道。
丰子恺的散文读后感(实用22篇)篇十三
丰子恺老先生大家都不陌生,我们在语文课堂里刚刚读过他的小品文《白鹅》,真是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他还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第一位被称为“漫画家”的画家。我们读到的这本读本共收录了丰子恺的数十篇散文作品,里头的插画可都是作者本人所作,真可谓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丰子恺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他憧憬于孩子的生活,反对家长和老师按照成人的观念去干预孩子,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他用文学也用美术来建构洋溢着童真的艺术世界,处处显示其对童真的珍视和呵护,小朋友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心向往之的精神乐园。这大概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都喜欢读这位老先生的作品了吧!
这本书中我最爱的是《生物乐园――万物皆灵》这编,大概我也是和动物有缘的孩子。譬如他写他们家的“猫”一族:“混血美女”阿咪、“日月眼”白象和猫伯伯,个个有特点,好似我眼前就看到了这三只可爱的小猫,特别有画面感。丰子恺一家都爱猫,人和猫之间彼此关爱相互信任,这份感人的人猫情同样跃然纸上。
阅读老先生的文章,也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自己写的作文。怎么写文章才能打动人?用心观察、体会生活、熟练使用语言文字……每一步,都需要我们更多的学习,那就从好好欣赏美文做起吧!
丰子恺的散文读后感(实用22篇)篇十四
丰子恺的书我有两本:一本是早期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丰子恺散文选》;还有一本是《闲居》,也是散文集。时常在空闲时翻翻觉得颇有些情趣,他的散文文理并茂,情意盎然,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丰子恺的散文最适合秋天来读,正如他所说:“我觉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调和,非但没有那种狂喜与焦灼,且常常被秋风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暂时失却了自己的所在。”这是一个文人对节令物我两忘的真切体味。他有一幅漫画名为“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我总觉得那个天一定是秋天,如水是用以说明秋天的高浩和晴朗。秋日的午后读丰子恺,需安坐于阳台,泡上一壶上等铁观音,慢慢读书,细细品茶。
丰子恺的散文富有哲理,如《渐》:“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并说“渐”是大自然的神秘原则,造物主微妙的功夫。也只有远离急躁和焦虑的心绪,才能细致入微地静观和体悟。他写的散文最具特色和出彩的,我认为还是他笔下动物和儿童,他写《白鹅》、《蜜蜂》、《蝌蚪》、《养鸭》等,不仅仅是有趣那么简单,他赋予动物以人的性灵,那态度是对等的、尊重的。即便是写《杨柳》、《梧桐树》也活生生赋予它们人的某种情绪,由此可见丰先生是热爱大自然的,是敬畏生命的。丰子恺笔下的孩童多半是自己的子女,在《儿女》篇里,他写道:“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人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它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这已经超越了一般父爱,是一个成熟艺术家胸襟气度阔达的流露。
现当代作家中具有艺术家气质的不多,丰子恺先生算是这不多中的一位。丰先生十分推崇弘一法师,在《我与弘一法师》开篇写道:“弘一法师是我学艺术的导师,我的一生受法师影响很大”。虽说法师是老师,但丰先生的艺术造诣也绝不在法师之下。他对艺术家有自己的看法:“艺术家看见花笑,听见鸟语,举杯邀明月,开门迎白云,能把自然当人看,能化无情为有情,这便是“物我一体”的境界。更进一步,便是“万法从心”、“诸相非相”的佛教真谛了。故艺术的最高点与宗教相通。”正是有了这种艺术家的眼光,他笔下的事物便有了灵魂,有了性情。《口中剿匪记》、《吃瓜子》诸篇,皆是诙谐、轻巧的文化随笔,极有市民情怀;《潮畔夜饮》不光写了景致闲情,还写了人事变迁,在不长的篇幅内却有着众多的信息量,足见丰先生文字的节奏掌控得十分到位。通篇文章工整而不呆板,雅致而不晦涩,真不愧是散文中的上品佳作。其实,说丰子恺的散文是艺术散文也是可行的,因为那些文字实在是神秘而可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丰子恺的散文读后感(实用22篇)篇十五
丰子恺的书我有两本:一本是早期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丰子恺散文选》;还有一本是《闲居》,也是散文集。时常在空闲时翻翻觉得颇有些情趣,他的散文文理并茂,情意盎然,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丰子恺的散文最适合秋天来读,正如他所说:“我觉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调和,非但没有那种狂喜与焦灼,且常常被秋风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暂时失却了自己的所在。”这是一个文人对节令物我两忘的真切体味。他有一幅漫画名为“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我总觉得那个天一定是秋天,如水是用以说明秋天的高浩和晴朗。秋日的午后读丰子恺,需安坐于阳台,泡上一壶上等铁观音,慢慢读书,细细品茶。
丰子恺的散文富有哲理,如《渐》:“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并说“渐”是大自然的神秘原则,造物主微妙的功夫。也只有远离急躁和焦虑的心绪,才能细致入微地静观和体悟。他写的散文最具特色和出彩的,我认为还是他笔下动物和儿童,他写《白鹅》、《蜜蜂》、《蝌蚪》、《养鸭》等,不仅仅是有趣那么简单,他赋予动物以人的性灵,那态度是对等的、尊重的。即便是写《杨柳》、《梧桐树》也活生生赋予它们人的某种情绪,由此可见丰先生是热爱大自然的,是敬畏生命的。丰子恺笔下的孩童多半是自己的子女,在《儿女》篇里,他写道:“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人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它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这已经超越了一般父爱,是一个成熟艺术家胸襟气度阔达的流露。
现当代作家中具有艺术家气质的不多,丰子恺先生算是这不多中的一位。丰先生十分推崇弘一法师,在《我与弘一法师》开篇写道:“弘一法师是我学艺术的导师,我的一生受法师影响很大”。虽说法师是老师,但丰先生的艺术造诣也绝不在法师之下。他对艺术家有自己的看法:“艺术家看见花笑,听见鸟语,举杯邀明月,开门迎白云,能把自然当人看,能化无情为有情,这便是“物我一体”的境界。更进一步,便是“万法从心”、“诸相非相”的佛教真谛了。故艺术的最高点与宗教相通。”正是有了这种艺术家的眼光,他笔下的事物便有了灵魂,有了性情。《口中剿匪记》、《吃瓜子》诸篇,皆是诙谐、轻巧的文化随笔,极有市民情怀;《潮畔夜饮》不光写了景致闲情,还写了人事变迁,在不长的篇幅内却有着众多的信息量,足见丰先生文字的节奏掌控得十分到位。通篇文章工整而不呆板,雅致而不晦涩,真不愧是散文中的上品佳作。其实,说丰子恺的散文是艺术散文也是可行的,因为那些文字实在是神秘而可爱。
丰子恺的散文读后感(实用22篇)篇十六
丰子恺是一个最具艺术气质的艺术家,他多情善感,才华横溢。他有个雅号叫“丰柳燕”,因为他爱青青的杨柳树,也爱呢喃不休的春燕。在他的漫画中,杨柳与燕子的形象比比皆是,氤氲着江南水乡的春光,天地钟灵的才子气息。这次,我主要就是来谈谈他画中的杨柳这个意象。
丰子恺爱柳是出于偶然,他只不过看见人家在种柳,就讨了一株来种,顺手就常常把它作为画材,因此看他画的人说他爱柳,他自己也觉得与柳有缘了。所以,杨柳也便成了丰子恺漫画中重要的元素。
丰子恺在《杨柳》一书中写道:杨柳的主要的美点,是其下垂。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其样子可恶;你们是靠它养活的,怎么只管高居在上面,绝不理睬它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它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向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但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边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看了觉得非常可爱。杨柳树也有高出墙头的,但我不嫌它高,为了它高而能下,为了它高而不忘本。
因此,丰子恺画中的杨柳,也就不再是一种景色的单纯点缀,而是出于生命底部的本真关怀。我曾在网上下载了他的很多幅画,也曾在图书馆看过他的一些书籍,多半也是因为他的插图,但文归文,画归画,其内在的韵味毕竟是相同的。他的画作中,大概一翻,荫荫柳风扑面吹来:《春日游,杏花吹满头》的柳风是清新的,早春天气,柳丝垂碧,山清气爽;《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的柳风是蓬勃的,怒放的,生命与春天一同生长,生命也就郁郁葱葱了;《郎骑竹马来》的柳风是顽皮的,天真的,欢悦中又多了几分羞涩与温情。《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的柳风习习,《湖滨之晨》的柳风浩荡,《一担挑尽古今愁》的柳风晦涩,还有《女墙上黯然的一抹斜阳》,还有《小楼西角断虹明》,还有《田翁烂醉身如舞,两个儿童策上船》,还有《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那柳风的感觉,既不见也能看得到,既不闻,也能嗅得到,或密或疏,浓淡相宜,参差高低,错落有致,稍加点染,情趣颇多。
丰子恺与杨柳的缘,其实还在于其师-父――弘一法师。弘一法师生前,在南普陀寺种了一株杨柳。十年的时光,风云变幻,十年的人生,风风雨雨,十年的柳枝,摇摇曳曳,从弱柳到虬枝,丰子恺再次来到时,心中怎能不心潮澎湃?杨柳枝高却垂望深根,先师之恩,就是那株杨柳的根,而作为弟-子的,永远只能是根上生出的枝叶,树高千尺,也离不开根的滋养。这寄托着丰子恺多少的深情厚意,也映照出这位漫画大家的高洁情怀和朴素追求:他就是那一株垂枝的杨柳,眼睛是向下的,下面有根,有土地。后来,摩挲杨柳,便成了丰子恺的最爱,不止用手,更是用心。其实在这里并不是说他爱柳,而是留恋这份师徒之情。“柳”者“留”也,这是典型的东方情结,古典情结。当然,丰子恺对于柳树的爱并不只是止步于这个层面,更多的还是我一开始就谈到的被柳树的精神与道德所感动,由此渐生爱慕,不舍不弃。
杨柳是极富画意和诗情的,好像是一棵从古诗中生长出的一种树,上上下下都浸润着诗词歌赋。那些杨柳,也是丰子恺自己的风神与姿采――眼光向下,不忘根本。
因为其他花木「都凭仗了东君的势力而拚命向上,一味好高,忘记了自己的根本。」甚至於「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所以觉得可恶又可怜!暗示着人世间那些爱慕虚荣,贪图富贵,夤缘为虐,忘恩负义的人,一样可悲可恨。
丰子恺的散文读后感(实用22篇)篇十七
今天早上我看了《给我的孩子们》这篇文章,它给我的感触很深。我认为丰子恺老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他对孩子的心理刻画得十分传神,也用一些诙谐幽默的词进行了一些加工。而这一切又是真情实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有时会伤感,有时会捧腹,有时又会联想翩翩。有一段话,让我的眼睛渐渐模糊了dd“软儿!你常常耍弄我的长锋羊毫,我看见了总是无情地夺去,而有一次,我甚至打了你,看你嚎哭的样子,我竟不安慰,还大声说‘这就是你的下场!’我现在痛苦极了,后悔自己为什么那么无情。可后悔有什么用呢?我只能十分真诚地对你说:‘软儿,原谅我吧!我错了,我应该平下心给你讲对与错,不该那么粗鲁,当时,你也还是个小孩,什么事也不懂。’”,他用自己真诚的一颗心,期望去弥补往时的错失,也对自己的鲁莽后悔莫及,多么负责任的父亲啊!也许软儿已不记得这件早在十几年前的事了,可他还是向我们描述出来,如同对待一件大事,郑重地进行道歉,丰老先生这样率真的个性令我深思。有的话又让我忍不装扑哧”一声笑了dd“瞻瞻,你最纯真可爱,我每次剃了头,你都疑心我变成了和尚,好几时都不让我抱。
最好玩的是,今年夏季,你发现我的腋上长满了毛,又以为我是黄鼠狼,忽然挣脱了我的怀抱,好久都不理我”,那么可爱啊!都说,童年是天真的,是啊!我们的心里充满了莫多的问号,大人们却非常死板,总也不能理解我们的内心想法,总拿我们说的话不当回事,或者应付两句就完事。不像我们小孩,对任何事情都充满热情和好奇,我们的世界总是那样的美丽、纯真,怪不得丰老先生会这么羡慕我们的童真。童年就应该自然地过,不能做作,要真实,因为它是一个人最美好的回忆。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有一段天真无邪的童年。
丰子恺的散文读后感(实用22篇)篇十八
想拜读丰子恺先生的作品,源于我对老先生漫画的喜爱,简洁的笔触,勾勒出社会生活的形形色色,给人以深深的震动和启迪。当封面上白底浅绿色纹样中丰子恺漫画映入眼帘的那一刻起,我便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
丰老一生身兼数家:漫画家、翻译家,文学作家、美术教育家,我一早便知道他的漫画功底甚是了得,但阅读后才领略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质朴的文笔中透出的是丰老深厚的文学基础、生活积淀,而漫画的简洁点缀得恰到好处,让人读来如清风拂面,意犹未尽。
让我印象颇为深刻的是《给我的孩子们》这篇文章,用回忆甚至略带忏悔的语调描写了丰老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些事情,真实反映了一个父亲在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极其负责的态度。书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dd“软儿,你常常耍弄我的长锋羊毫,我看见了总是无情地夺去,而有一次,我甚至打了你,看你嚎哭的样子,我竟不安慰,还大声说:‘这就是你的下场!’我现在痛苦极了,后悔自己那么无情。可后悔有什么用呢?我只能十分真诚地对你说:软儿,原谅我吧!我错了,我应该平下心对你讲对与错,不该那么粗鲁,当时,你也还是个小孩,什么事也不懂!”字里行间,体现了一位开明的、具有强烈责任感的父亲对自己年轻时候对待孩子的鲁莽草率深深忏悔,希望长大后的孩子能体谅为父的心情,并接受真诚的道歉。也许他的软儿早已对十几年前发生的事情没有了记忆,但却一直纠结在父亲的心上,如今又郑重其事地描写出来,不管过去了多久也要对自己曾经的错误道歉,丰老率真的个性在此可见一斑,丰老这样的深明大义更是让我为之动容,这与那个年代一些专制跋扈的家长相比,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
读完丰老的书,使我更清晰了与孩子相处的艺术,那便是:只要心中有爱,与孩子真诚以对,孩子们一定也会对你喜爱有加,在相互的沟通交流中彼此影响,共同成长。
文档为doc格式。
丰子恺的散文读后感(实用22篇)篇十九
你知道丰子恺是谁吗?丰子恺是中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书法家[1] 和翻译家。你读过他的散文吗?有着怎样的读后感呢?欢迎阅读以下的丰子恺散文读后感,与你分享!
最早听到丰子恺这个名字还是在初中的时候,老师拿了一幅他的漫画给我们看,画的什么现在不记得了,但还记得确实很幽默。
所以在图书馆看见这个名字就毫不犹豫的借下来了,虽然我明白自己不是很爱看散文。
印象中的散文就是描写各种各样的景色,高中时有一次老师布置写散文,我已经尽量在写景色了,可老师还是觉得写景色的篇幅太少,一直对只是写景的文章比较“敬畏”。
可晚上回宿舍看了几篇以后才知道,原来散文可以这么有趣!
每一篇文章的出发点都是那么的“小”,而由每件小事引发的感想都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或是每个人都会有共鸣的。
那都是人们平日里都能见到的东西,很平常,可在丰子恺的眼里他们似乎都有了存在的意义,有了优缺点或是与社会上的某些现象有关。
而有的东西,你只要仔细的观察了,都会发现他有趣的地方。
吃瓜子也可以写出很长篇幅的文章来,我倒是从上面学到了一种新的吃法,不过还没尝试过呢!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他作为一个父亲写的关于儿女们的文章。
他觉得大人们的生活和孩子们“天真、健全、活跃”的生活比起来是“变态的,病的,残疾的”,“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时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的见到。
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所斫丧,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
然后又引发了更大的孩子们的散文、数学的兴味。
想想这都是一群多么可爱的小孩啊,也只有爱他们的父母才能如此细致的观察他们。
都说父爱深沉,其实也是很强烈的,只是一般的没有表现,而丰子恺在文章里舒缓的表达着强烈的父爱。
还有很多篇幅是用来祭奠缘缘堂的,那是丰子恺的住所,是他自己一点点设计、规划捡起来的,付诸了很多的心血,所以当知道那里被日本人炸了以后非常悲伤。
缘缘堂在他的眼中完全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人,春夏秋冬的各有一番风景,那样带着感情的描写让向来不爱看风景描写的我都认认真真的看下去了。
其实他们也就只是想活下去,每个人就算他坏也是有原因的,他坏也不可能是彻底、完完全全的坏。
我无法想象如果自己是个一家之主,在那么动乱的年代肩负一家人的性命,要怎么去处理所有的事情,这可能就是男人的`责任吧,要有一颗多么强大的心!
我现在知道南方人过年真的和北方很不一样,一样的还是繁杂的过年程序,哪天该干哪些事都明明白白。
不过现在每年过年都越过越没意思了,是因为我们长大了还是因为那些传统就在我们长大的短短二十来年就消失殆尽了那么多?!
真的没有想到自己能把一本散文集每篇文章都看了,是佩服丰子恺还是佩服自己呢!呵呵,看完一整本书就是有满足感。
看完散文集让我觉得生活更加有趣了,就像他描写了一只鹅,甚至让我有了自己也养上一只的冲动。
看完书,有时不经意的想到一两个小细节,也会微微一笑。
看来散文这东西和谈恋爱一样,也能留下美好的回忆!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
在不知不觉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
“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
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
“渐”的本质是“时间”。
时间我觉得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犹之时间艺术的音乐比空间艺术的绘画更为神秘。
因为空间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广大或无限,我们总可以把握其一端,认定其一点。
时间则全然无从把握,不可挽留,只有过去与未来在渺茫之中不绝地相追逐而已。
性质上既已渺茫不可思议,分量上在人生也似乎太多。
因为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似乎只够支配搭船、乘车的短时间;对于百年的长期间的寿命,他们不能胜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顾及全体。
试看乘火车的旅客中,常有明达的人,有的宁牺牲暂时的安乐而让其座位
于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或博暂时的美誉);有的见众人争先下车,而退在后面,或高呼:“勿要轧,总有得下去的!”“大家都要下去的!”
然而在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人生”的长期的旅客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
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
那是“大人格”,“大人生”。
他们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
故佛家能纳须弥于芥子。
中国古诗人(白居易)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英国诗人(black)也说“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
再读《丰子恺散文集》,心中不自觉笼上了一层悲哀,来得如此无奈。
隐隐约约中,仿佛看到了自己那些无法挽回的岁月,清楚地罗列在眼前。
想抓住,却已飘远了。
那一刻,才发现自己不复是黄金时代的人了。
尤其偏爱丰老的《送阿宝出黄金时代》,记得他曾在文中说道:“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屈地说出来,使你们自己晓得。
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
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这确是一种悲哀!当我提笔写下这些文字时,便是明白了这道理。
于是我开始回忆我的黄金时代,却发现无畏可爱的岁月仿佛早已离我而去。
或许是我早忘了那样的生活,便也不再去想。
可这竟是多么荒唐的事!不知不觉的几年以来,天真、无邪渐渐淡出了我的生活。
而面孔上,多了一份为重的思考。
这没什么不好。
知识与那黄金时代相比,少了心中的畅快,少了自己的真性情!我多想在此刻重温一个孩子的温度,但一切都太晚了!说出这番话时,便已与黄金时代划了一道横。
成长,你能否放慢脚步,让我感受黄金时代的余温?
有一丝恐惧,腐住了每一根神经。
我有些担心。
“眼看见儿时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
丰子恺的散文读后感(实用22篇)篇二十
寒假期间,我读了《丰子恺儿童文学》,我非常喜欢读这本书。
丰子恺是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丰子恺儿童文学》这本书中收录的故事,是丰子恺在70年前的《新少年》里连载的作品,里面记录的是几个喜欢美术的小孩子的经历。
书中有很多丰子恺的漫画作品,很漂亮。里面的故事更是有趣极了!其中有一篇《儿童节前夜》,讲了一个叫逢春的孩子和她的弟弟如金、及同学华明,三个人一起尝试做书签的故事。
你们可能会问:做书签不是很好做吗?丰子恺为什么偏偏写这个呢?我告诉你们吧:他们可不是用一般的水彩笔画的,而是用山芋做的“刻版画”书签。他们是先在纸上画出想要刻的图案,华明和弟弟觉得刻图案简单,就先把图案刻在山芋上,逢春觉得太便宜他们,因为这是比较容易的工作。之后,逢春自己把题字和年号给小心地刻上。接着他们把刻好的山芋粘在厚厚的黄纸上,再把黄纸放在外面晾干。这就完成了制作书签的刻印工具。第二天早晨,华明逢春和如金到外面爬上一棵大树,发现周围有很多三原色混合的颜色,华明提议:“我们用三原色――红黄蓝来印刷书签怎么样?”大家觉得华明这个意见很不错。回到家里,华明来印红色,如今印黄色,逢春印蓝色。他们干得很起劲儿,一直干到姆妈叫他们吃中饭。红黄蓝三原色的书签就这样制作好了。
这本书大概每个故事都有写逢春、华明和如金他们创作作品,能让读者从其中了解很多美术创作的知识。丰子恺先生的文字功底特别棒,故事的语言也非常生动、活泼,小孩子都会喜欢看的。我就经常读着读着就大声跟妈妈说:“太好看了!”我去美国的时候,把这本书一直带在身边。
同学们,你想不想看看?
丰子恺的散文读后感(实用22篇)篇二十一
【作者简介】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光绪二十四年生,中国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人。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主要原因是丰子恺的威氏拼音法名字为fong,tseka)。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
(一)。
我回忆儿时,有三件不能忘却的事。
第一件是养蚕。那时我五六岁时、我的祖母在日的事。我的祖母是一个豪爽而善于享乐的人,良辰佳节不肯轻轻放过。养蚕也每年大规模地举行。其实,我长大后才晓得,祖母的养蚕并非专为图利,叶贵的年头常要蚀本;然而她喜欢这幕春的点缀,故每年大规模地举行。我所喜欢的是,最初是蚕落地铺。那时我们的三开间的厅上、地上统是蚕,架着经纬的跳板;以便通行及饲叶。蒋五伯挑了担到地里去采叶,我与诸姐跟了去;去吃桑葚。吞落地铺的时候,桑葚已很紫很甜了,比杨梅好吃得多。我们吃饭之后,又用一张大叶做一只碗,采了一碗桑葚,跟了蒋五伯回来。蒋五伯饲蚕,我就可以走跳板为戏乐,常常失足翻落地铺里,压死许多蚕宝宝,祖母忙喊蒋五伯抱我起来,不许我再走。然而这满屋的跳板,像棋盘街一样,又很低,走起来一点也不怕,真有乐趣。这真是一年一度的难得的乐事!所以虽然祖母禁止,我总是每天要去走。
蚕上山之后,全家静静守护,那时不许小孩子们噪了,我暂时感到沉闷。然而过了几天,采茧,做丝,热闹的空气又浓起来。我们每年照例请牛桥头七娘娘来做丝。蒋五伯每天买枇杷和软糕来给采茧、做丝、烧火的人吃。大家认为现在是辛苦而有希望的时候,应该享受这点心,都不客气地取食,我也无功受禄地天天吃多量的枇杷与软糕,这又是乐事。
七娘娘做丝休息的时候,捧了水烟筒,伸出她左手上的短少半段的小指给我看,对我说:做丝的时候,丝车后面,是万万不可走近去的。她的小指,便是小时候不留心被丝车轴棒轧脱的。她又说:“小囝囝不可走近丝车后面去,只管坐在我身旁,吃枇杷,吃软糕。还有做丝做出来的蚕蛹,叫妈妈油炒一炒,真好吃哩!”然而我始终不要吃蚕蛹,大概是我爸爸和诸姐都不吃的缘故。我所乐的,只是那时候家里的非常的空气。日常固定不动的堂窗、长台、八仙椅子,都收拾去,而变成不常见的丝车、匾、缸。又不断地公然地可以吃小食。
丝做好后,蒋五伯口中唱着“要吃枇杷,来年蚕罢”,收拾丝车,恢复一切陈设。我感到一种兴尽的寂寥。然而对于这种变换,倒也觉得新奇而有趣。
现在我回忆这儿时的事,常常使我神往!祖母、蒋五伯、七娘娘和诸姐都像童话里、戏剧里的人物了。且在我看来,他们当时这剧的主人公便是我。何等甜美的回忆!只是这剧的题材。现在我仔细想想觉得不好:养蚕做丝,在生计上原是幸福的,然其本身是数万的生灵的杀虐!《西青散记》里面有两句仙人的诗句:“自织藕丝衫子嫩,可怜辛苦赦春蚕。”安得人间也发明织藕丝的丝车,而尽赦天下的春蚕的性命!
我七岁上祖母死了,我家不复养蚕。不久父亲与诸姐弟相继死亡,家道衰弱了,我的幸福的儿时也过去了。因此这回忆一面使我永远神往,一面又使我永远忏悔。
(二)。
第二件事不能忘却的事。是父亲的中秋赏月。而赏月之乐的中心,在于吃蟹。我的父亲中了举人之后,科举就废,他无事在家,每天吃酒,看书。他不要吃羊、牛、猪肉,而喜欢吃鱼、虾之类。而对于蟹。尤其喜欢。自七八月起直到冬天,父亲平日的晚酌规定吃一只蟹,一碗隔壁豆腐店里买来的开锅热豆腐干的碎瓷盖碗,一把水烟筒,一本书,桌子角上一只端坐的老猫,我脑中这印象非常深刻,到现在还可以清楚地浮现出来。我在旁边看,有时他给我一只蟹脚或半块豆腐干。然我喜欢蟹脚。蟹的味道真好,我们五个姊妹兄弟,都喜欢吃,也是为了父亲喜欢吃的缘故。只有母亲与我们相反,喜欢吃肉,而不喜欢又不会吃蟹,吃的时候常常被蟹螯上的刺刺开手指,出血;而且抉剔得很不干净。父亲常常说她是外行。父样说:吃蟹是风雅的事。吃法也要内行才懂得。先折蟹脚,后开蟹斗……脚上的拳头(即关节)里的肉怎样才能吃干净,脐里的肉怎样可以剔出……脚爪可以当作剔肉的针……蟹螯上的骨头可以拼成一只很好看的蝴蝶……父亲吃蟹真是内行,吃得非常干净。所以陈妈妈说:“老爷吃下来的蟹壳,真是蟹壳。
蟹的储藏所。就在开井角落里缸里,经常总养着十来只。到了七夕、七月半、中秋、重阳等节候上,缸里的蟹就满了,那时我们都有得吃,而且每人得吃一大只,或一只半。尤其是中秋一天,兴致更浓,在深黄昏,移桌子到隔壁的白场上的月光下面去吃。更深人静,明月底下只有我们一家的人,恰好围成一桌,此外只有一个供差使的红英坐在旁边。大家谈笑,看月亮,他们--父亲和诸姐--直到月落明光,我则半途睡去,与父亲和诸姐不分而散。
这原是为了父亲嗜蟹,以吃蟹为中心而举行的。故这种夜宴,不仅限于中秋,有蟹的季节里的月夜,无端也要举行数次。不过不是良辰佳节,我们少吃一点。有时两人分吃一只。我们都学父亲,剥得很精细,剥出来的肉不是立刻吃的,都积赞在蟹斗里,剥完之后,放一点姜醋,拌一拌,就作为下饭的菜,此外没有别的菜了。因为父亲吃菜是很省的,而且他说蟹是至味,吃蟹时混吃别的菜肴;是乏味的。我们也学他,半蟹斗的蟹肉,过两碗饭还有余,就可得父亲的称赞,又可以白口吃下余多的蟹肉,所以大家都勉励节省。现在回想那时候,半条蟹腿肉要过两大口饭,这滋味真好!自父亲死了以后,我不曾再尝这种好滋味,现在。我已经自己做父亲,况且已经茹素,当然永远不会再尝这滋味了。唉!儿时欢乐,何等使我神往!
然而这一剧的题材,仍是生灵的杀虐!因此这回忆一面使我永远神往,一面又使我永远忏悔。
(三)。
第三件不能忘却的事,是与隔壁豆腐店里的王囡囡的交游,而这交游的中心,在于钓鱼。
那是我十二三岁时的事,隔壁豆腐店里的'王囡囡是当时我的小伴侣中的大阿哥。他是独子,他的母亲、祖母和大伯,都很疼爱他,给他许多的钱和玩具,而且每天放任他在外游玩。他家与我家贴邻而居。我家的人们每天赴市,必须经过他家的豆腐店的门口,两家的人们朝夕相见,互相来往。小孩子们也朝夕相见,互相来往。此外他家对于我家似乎还有一种邻人以上的深切的交谊,故他家的人对于我特别要好,他的祖母常常拿自产的豆腐干、豆腐衣等来送给我父亲下酒。同时在小侣伴中,王囡囡也特别和我要好。他的年纪比我大,气力比我好,生活比我丰富,我们一道游玩的时候,他时时引导我,照顾我,犹似长兄对于幼弟。我们有时就在我家的染坊店里的榻上玩耍,有时相偕出游。他的祖母每次看见我俩一同玩耍,必叮嘱囡囡好好看待我,勿要相骂,我听人说,他家似乎曾经患难,而我父亲曾经帮他们忙,所以他家大人们吩咐王囡囡照应我。
我起初不会钓鱼,是王囡囡教我的。他叫大伯买两副钓竿,一副送我,一副他自己用。他到米桶里去捉许多米虫,浸在盛水的罐头里,领我到木场桥去钓鱼。他教给我看,先捉起一个米虫来,把钓钩从虫尾穿进,直穿到头部。然后放下水去。他又说:“浮珠动一动,你要立刻拉,那么钩子钩住鱼的颚,鱼就逃不脱。”我照他所教的试验,果然第一天钓了十几头白条,然而都是他帮我拉钓竿的。
第二天,他手里拿了半罐头扑杀的苍蝇,又来约我去钓鱼。途中他对我说:“不一定是米虫,用苍蝇钓鱼更好。鱼喜欢吃苍蝇!”这一天我们钓了一小桶各种的鱼。回家的时候,他把鱼桶送到我家里,说他不要。我母亲就叫红英去煎一煎,给我下晚饭。
自此以后,我只管喜欢钓鱼。不一定要王囡囡陪去,自己一人也去钓,又学得了掘蚯蚓来钓鱼的方法。而且钓来的鱼,不仅够自己下晚饭,还可送给店里的人吃,或给猫吃,我记得这时候我的热心钓鱼,不仅出于游戏欲,又有几分功利的兴味在内。有三四个夏季,我热心于钓鱼,给母亲省了不少的菜蔬钱。
后来我长大了,赴他乡入学,不复有钓鱼的工夫。但在书中常常读到赞咏钓鱼的文句,例如什么“独钓寒江雪”,什么“渔樵度此身”,才知道钓鱼原来是很风雅的事。后来又晓得所谓“游钓之地”的美名称,是形容人的故乡的。我大受其煽惑,为之大发牢骚:我想“钓鱼确是雅的,我的故乡,确是我的游钓之地,确是可怀的的故乡。”但是现在想想,不幸而这题材也是生灵的杀虐!
我的黄金时代很短,可怀念又只有这三件事。不幸而都是杀生取乐,都使我永远忏悔。
丰子恺的散文读后感(实用22篇)篇二十二
散文。
朴实自然,从琐屑平凡中流露率真纯情。那么,来看看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丰子恺的散文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最早听到丰子恺这个名字还是在初中的时候,老师拿了一幅他的漫画给我们看,画的什么现在不记得了,但还记得确实很幽默。所以在图书馆看见这个名字就毫不犹豫的借下来了,虽然我明白自己不是很爱看散文。印象中的散文就是描写各种各样的景色,高中时有一次老师布置写散文,我已经尽量在写景色了,可老师还是觉得写景色的篇幅太少,一直对只是写景的文章比较“敬畏”。可晚上回宿舍看了几篇以后才知道,原来散文可以这么有趣!
每一篇文章的出发点都是那么的“小”,而由每件小事引发的感想都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或是每个人都会有共鸣的。这样的小事有很多,比如说朋友没有帮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太太搬东西,家里的花猫、养过的大白鹅、有凹陷的椅子甚至是几枝扁豆杆都可以写进文章里,那都是人们平日里都能见到的东西,很平常,可在丰子恺的眼里他们似乎都有了存在的意义,有了优缺点或是与社会上的某些现象有关。而有的东西,你只要仔细的观察了,都会发现他有趣的地方。吃瓜子也可以写出很长篇幅的文章来,我倒是从上面学到了一种新的吃法,不过还没尝试过呢!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他作为一个父亲写的关于儿女们的文章。他觉得大人们的生活和孩子们“天真、健全、活跃”的生活比起来是“变态的,病的,残疾的”,“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时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的见到。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所斫丧,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字里行间都能看到他对孩子们的爱,有趣的是描写夏天他们父子们吃西瓜的场景,每个孩子吃西瓜时的满足感表现的都不一样最小的孩子是笑嘻嘻摇摆着身子,一边嚼西瓜,一边发出像花猫偷食的时候发出的声音,引起了大一点的孩子的共鸣,于是他发表了他的诗:“瞻瞻吃西瓜,宝姐姐吃西瓜,软软吃西瓜,阿韦吃西瓜”,然后又引发了更大的孩子们的散文、数学的兴味。想想这都是一群多么可爱的小孩啊,也只有爱他们的父母才能如此细致的观察他们。都说父爱深沉,其实也是很强烈的,只是一般的没有表现,而丰子恺在文章里舒缓的表达着强烈的父爱。
还有很多篇幅是用来祭奠缘缘堂的,那是丰子恺的住所,是他自己一点点设计、规划捡起来的,付诸了很多的心血,所以当知道那里被日本人炸了以后非常悲伤。缘缘堂在他的眼中完全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人,春夏秋冬的各有一番风景,那样带着感情的描写让向来不爱看风景描写的我都认认真真的看下去了。还有丰子恺带着一家老小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逃难的经历,让我了解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是那么战战兢兢,他们路上也碰见了一些唯利是图、坑害别人的人,其实他们也就只是想活下去,每个人就算他坏也是有原因的,他坏也不可能是彻底、完完全全的坏。我无法想象如果自己是个一家之主,在那么动乱的年代肩负一家人的性命,要怎么去处理所有的事情,这可能就是男人的责任吧,要有一颗多么强大的心!
我现在知道南方人过年真的和北方很不一样,一样的还是繁杂的过年程序,哪天该干哪些事都明明白白。不过现在每年过年都越过越没意思了,是因为我们长大了还是因为那些传统就在我们长大的短短二十来年就消失殆尽了那么多?!
真的没有想到自己能把一本散文集每篇文章都看了,是佩服丰子恺还是佩服自己呢!呵呵,看完一整本书就是有满足感。看完散文集让我觉得生活更加有趣了,就像他描写了一只鹅,甚至让我有了自己也养上一只的冲动。看完书,有时不经意的想到一两个小细节,也会微微一笑。看来散文这东西和谈恋爱一样,也能留下美好的回忆!
再读《丰子恺散文集》,心中不自觉笼上了一层悲哀,来得如此无奈。隐隐约约中,仿佛看到了自己那些无法挽回的岁月,清楚地罗列在眼前。想抓住,却已飘远了。那一刻,才发现自己不复是黄金时代的人了。
有一丝恐惧,腐住了每一根神经。我有些担心。“眼看见儿时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孩童时代的我们只知成长如何是好,充满羡慕地眼巴巴地望着大人的生活,急于冲破时间的牢笼,奔向下一个目的地。那一刻,我们永远也不会明白成长的“代价”。或许“绵羊”并不是所有人的选择,但或多或少,我们丢弃黄金时代的奔放与热情。或多或少,带上了世俗的气息来应和这个世界。这样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种压抑!无奈,只因我不再是黄金时代的人儿了,要学会“生存”。我避不开,躲不掉,只求能否放慢脚步,让我在黄金时代的在最后末端沾回一些过往的气息?即使是掩藏其真面目的时刻,也不至于做一只“绵羊”。
刹那间,仿佛觉得人生像是一场分段的冒险赛,时间像是那只计时的秒表。黄金时代,是这场游戏的开始。因为你不懂游戏规则,所以犯了错也不会受到惩罚。只是此刻,我已具备了初学者的水平,不得不步入下一个阶段。我必须学会谨慎、小心,却步是屈服、妥协。
出黄金时代,意味着另一个新的开始。不是不敢向前,想再次留恋过往的美好罢了。让我们的黄金时代被烙在心底吧。
茫茫宇宙,芸芸众生,从何而来,向何处去,我不知道,但读了丰子恺的散文,我想他是知道的。
丰子恺的第一篇散文,已向我鲜明的揭示了万物运行的第一基本,那就是“渐”。是啊——不论春到夏,秋到冬,无论芳华落尽,红颜老去,无不是在淡淡的渐变中运行的。或许,真正这样淡淡的渐变着运行着的,还有时间。
“时间”,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和空间差不多么,不是一字之差么?不,至少我们能看见空间,能摸到它,能切身的感受它,但时间呢,她看不见,摸不着,几乎是虚幻的,但又令人感觉无处不在。倘若说空间是一幅画,一副立体的,包罗万象的画,那时间则是一首歌,一首听得到而又听不到的太虚之歌。
丰老说,有一列火车,车上的人都极明达,有的让其座位与老者,有的高呼“不要乱”“有秩序”,但另一列火车——“人生”就不同了,每个人的人生,很少有如此明达,所以百余年的寿命,定然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