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的编写需要教师根据学校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安排。下面是一份经过实践验证的小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小学英语教案详细教案(通用20篇)篇一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描绘祖国秀丽的自然风景时那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二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地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造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奋发努力的崇高理想。
三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象,以表现季节特征的写作特点。
四体会本文构思精巧、结构严谨的特色。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
二以文中春草图为重点,经过老师对春草图的示范讲解和分析,学习春花、春雨图时,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分析,这就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尾一段的三个比喻句是深化题旨、寓意深刻的一部分,是本文的难点。
本文宜多读少讲。特别是描绘的几幅画面,除开头春草图示范分析之外,其他可以以读代讲,以写代讲,让学生取代老师的重复教学活动,并从反复的读写活动中细细品味本文中节奏明快、朴实清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反复朗读课文,弄清全文的段落结构,熟悉文中描绘春天各种景象的五幅画面。
二精讲“春花图”。引导学生阅读、书面分析“春草图”。略讲“春风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了解朱自清的生平。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引入新课。
由学生领读生字拼音:润嫩眨晕酿巢脆蓑笠。
二导入新课:
用唐诗导入课文,即创造了课堂讲读的意境,又激发了学生的感情。至使课堂活跃起来……。
师:朱自清先生以什么心情去迎接春天?
(用叠句、短语)。
生:喜悦、渴望心情、板书(盼春)追问:
(望春)、(迎春)、(等春)。
师: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对春天进行了怎样的赞美?
生:比喻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象小姑娘、象健壮的青年。
师:(板书:赞美)追问:颂春、绘春、赞春,本文重点描绘了春天哪些美丽的景色?
生:春草、春花、春雨、春风、迎春五幅美丽的画图。
师:总写:采用排比修辞法:山上,林木抽芽,山草变绿;河里,冰雪融化,春水溶溶,天空,春日暖融融。作者以远、近、高、低不同角度观察、写景,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山、春水、春日。春天多么可爱啊!
三指导学习课文。
1.教师范读《春》,范读前提出思考题:这篇文章应分几个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小结:第一段,从“盼望着……脚步近了。”写久盼春天的来临。第二段,从“一切……有的是希望。”写春到人间的各种景象。第三段,从“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我们上前去。”热情地赞颂春天。
2.齐读第一段课文。
师:文章的开头写得很好,体会体会好在什么地方?
学生议论,回答。
教师补充:开头一句叠用“盼望着”,表现了作者渴望春天到来的迫切心情,“东风来了”,“东风”借指春风,它是春天的报讯者,“脚步近了”把春天比拟作人。从盼望到感到春风来了,到仿佛听到春天的脚步声,步步逼近,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盼春的急切和得知春来的喜悦。另外,开头短短一句还做到了落笔紧扣题旨,点明了春的到来。从文章的结构上来看,有总领全篇,开启下文的作用。五幅春景图的描绘是这句话的具体表现。这样的开头值得我们学习。
3.生:朗读课文第2小节。
师:这节写的什么?
生:是春回大地,万物苏醒的总写。
师:是用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呢?是用“睡醒”,“欣欣然张开了眼”来表现的。“一切”是指的万物,对大自然的总观。“睡醒”“张开了眼”是比喻,也是拟人。这个句子十分形象地描绘了万物经过漫长的严冬后,蒙受春的温暖、滋润得以复苏的神态。“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一词又传神地表达出万物苏醒时的欣喜感情。语言多么清新,比喻多么贴切。
师:“一切”这是泛指整个自然界,接下去写了些什么?
生:写了自然界中最大的、引人注目的山、水、太阳。
师:春天的山、水、太阳又有什么特征?课文用什么词来写它们的呢?
生:山用“朗润”,表示明朗、润译。因为春天来了,春草出土,树叶翠绿,所以山是朗润的。
师:“水”又为什么用“涨”来说明呢?
师:“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呢?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阳光由冬天的斜射慢慢变为直射,大地上的气温开始升高,仿佛太阳离人间近了,亲昵地向人们靠近了,连模样也看得更加清楚了。可见用“朗润”“涨”“红”三个词语描绘春天的山、水、太阳的特点是再精确不过了。我们应该向作者学习,精确运用词语来表现事物的特征。以上这几个句子只不过给春天的景色勾画了一个轮廓,也只不过为下面五幅春景图着点底色。对于春天各种景象的描绘,还是下面的春景图。
师:看看第3节到第二段末,作者一共描绘了几幅春景图呢?
学生阅读,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生:读“春草图”。
师:春天来了,草从土地里生长出来,作者为什么要用“偷偷”“钻”来形容呢?
生:“偷偷”这个状语生动地写出了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察觉的情况中,不声不响地生长的动态。用“钻”而不用“长”,使人产生小草破土而出的形象,而且也显示了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嫩嫩”写出了初生小草的鲜嫩可爱,“绿绿的”写出了小草悦目的色彩。它们都是草的后置定语。作者不靠华丽的词藻和人工的粉饰,而是用常用的极普通的词语恰到好处地把小草写活了,突出了春天的特征。我们写作时也不要堆砌华丽的词藻,用词既要鲜明生动,又要朴实、精当。
师:这节第一句写了小草的嫩和绿,第二句写了草的什么呢?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
生:“多。”
学生议论,小结:这个句子单独地看还是好的,但是在课文里就不大好了,因为前面一句已有“小草”“绿绿的”两个词语,“绿茵茵的全是草”,用词就重复了。原句用“一大片一大片”修饰“满是的”,虽然有园子里、田野里全是草的意思,但这草不是连成一片的,中间可能还有树木、小路、田地间杂着,因此说“一大片一大片”,比说全是绿草确切。
生:坐、躺、滚、踢、跑、捉。
师:从这些动作,你们可以想象得出,到草地上来的是些什么人?
生:是孩子。
师:这是作者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而且是适宜于在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的。写儿童的活动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突出草这一中心。而写儿童的天真活泼,欢声笑语又给草地增添了生活气息,使大自然充满了生气。结尾一句“风轻悄悄的”这是借风衬草。
师:这句与上下文有联系吗?指出:照应了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写风伏笔。从这两处可以看出文章结构的严谨。
师:请一名女同学朗读春草图。
生:默读课文第4节,参照小黑板上的提示,作分析“春花图”的准备。
师:出示小黑板。
课堂书面作业:《一幅百花争妍,蜂忙蝶舞的春花图》要求学生写400字分析短文。(学生作业附后)。
师:请男女同学各一名上讲台读对春花图进行分析的短文,其余同学要作扼要记录,自由发言,指出他们哪些地方理解得正确,分析得中肯,哪些地方不够。作者自己补充修正。
个人阅读第5节,再指名有表情地朗读,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开展议论。
学生阅读、议论后指出:作者首先用了一个比喻,直接写春风的柔和,接着第二句写各种气味:“泥土的气息”,“春草味儿”,“花的香”,它们都是通过春风徐徐送入人们鼻里,使人直接感觉到春风的和煦。三四两句写声音:鸟鸣、流水、短笛声随风应和,在耳边鸣响。
师:作者借助的这些事物中哪一种写得最详细呢?
生:小鸟的鸣声写得最详细。
师:用哪些词语写的呢?
生:用“呼朋引伴地卖弄”,形象地写出鸟儿们活泼、愉快的情态,用“清脆”、“婉转”描写鸟鸣声的动听、悦耳。作者就这样借助于各种气味、各种音响来表现春风柔和的特点和它给人以愉快的感觉。
教师补充:“吹面不寒杨柳风”,请看课文注解,现把志南和尚整首诗抄给大家。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四课堂巩固练习:
1.默字:润、霞、眨、酿、巢、晕、蓑、笠。
2.解词:欣欣然、酝酿、繁花、呼朋引伴、卖弄、婉转、朗润、润湿。(答案见课文注解)。
五课外作业。
背诵第1-5节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要求学生认真读书,在上一课分析的基础上,书面分析“春雨图”,引导学生细细体味作者描写的各种雨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略讲“迎春图”。
二理解结尾一段的深刻含义;学习本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通过对各种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季节的特征,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教学步骤:
一检查课外作业:
1.背诵课文第1-5小节,先由两人背诵,然后全班齐背一次。
2.指名学生读出写草的句子,并说说怎样写出春草的特征。
生:齐读第6节,要求学生书面完成《我对春草图的分析》(400—500字)。
请两名同学交流自己的习作,教师听后小结:从哪些材料可以看出作者写乡村雨景是经过精心构思的?如撑着伞慢慢走在田间小路和小河石桥上的行人,披蓑戴笠的不误农时冒雨耕作的农夫,稀疏地在雨中静默着的村舍。这是一幅多么迷人,浓淡相间的村舍农田山水画啊!它的重点是写春雨的滋润。(学生作业附后)。
生:读第7节。
师:前几幅是写景物,这幅写的什么?明确:写人,画出一幅人们迎春的图画。写天上的风筝到地下的孩子。从孩子又写到成人(从小到老),从城市写到农村。所有的人都出来迎接春天了。作者用哪些词句写人们迎春的心情?归纳:“舒活”“抖擞”两词的重叠,反映了人们度过寒冬,纷纷从房舍里走出来,迎接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各做各的事”,又反映了勤劳的人们正利用大好春光创建自己美好生活的积极奋发的精神,绘出了人勤春早的生气勃勃的景象。“一年之计在于春”写春天激励着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建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生:齐读本节课文。
女生:齐读第三段。
师:结尾三个比喻句的意思懂了吗?开始为什么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呢?
生:这个比喻点明了春刚降临人间,是新生的,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突出了春天的“新”和她给人带来了新的希望。
师:为什么又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花枝招展这个词怎样解释?
读课文注解。小结:因为春天装扮了大自然,美化了人间,突出了春天的“美”。
师:为什么又比作“健壮的青年”?
生答,教师补充:这是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像小伙子一样有着青春的活力,它是向上的、前进的,它激励着人们向前走。这三个比喻句贴切而富于表现力,它从三个角度形象地反映春天刚到人间的“新”的特性,又漂亮又活泼的“美”的特性,有力量有指望的“强”的特性,把难以比拟的春之活力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深化了主题。
师:全文从盼春到绘春,到颂春,到以追求与春天一样美好的生活作结尾。构思何等精巧,结构多么严谨。从这篇文章,还可以看到,作者通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绘春天的景色,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通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使读者如观其景,如闻其声,真是品尝不尽,其味无穷。这些写作上的特点,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和学习。
主题思想:本文作者描绘了生气勃勃、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象,歌颂了春天的活力,抒发了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努力,去创造人类美好的春天。
五课外作业。
1.朗读并背诵全篇课文。
2.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写一篇短文:《校园秋色》。
附:春花图分析(学生作业一)。
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借景抒情的佳作。其中所描写的“春花”更给人以清新、美丽、充满生气的感觉。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是作者描写春花中的一句,它仿佛使读者的眼前浮现出春花“千朵万朵压枝低”的情景。然后,作者又把各种花儿的颜色写得鲜艳夺目,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在那些花儿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还不时地散发着阵阵扑鼻的香味。“闭了眼”,满树的花儿不见了,变成了蜜桃、银杏、黄梨。似乎人们正在品尝着这些甜美的果实。是的,有瑰丽的春花,才有丰硕的秋实,联想是多么的自然啊!这里,作者指出了一个真理:春天花团锦簇意味着秋天果实累累。
紧接着,作者又描写了那些忙忙碌碌地工作着的蜜峰,色彩斑斓、上下翻飞的戏蝶。刹那间,静景在作者灵巧的笔下动了起来。蜂忙蝶舞,这不是也在突出春花那绚丽的丰姿吗?树上百花压枝低,地上野花铺满地。许许多多的无名野花,竞相开放,点缀着碧绿的草地,像清澈明亮的眼睛,像夏夜闪烁的群星。这些令人陶醉的景色,作者并没有平铺直叙地写,而是用“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些拟人的手法表现出来,朴素而又真实地写出了充满生气的春天是多么可爱啊。
附:我对春雨图的分析(学生作业二)。
“雨是最寻常的”,作者一开头就道出了这个自然界不可改变的规律。“可别恼”,告诉人们,虽然春雨一下就是三两天,但并不让人讨厌。接着,作者用“牛毛”“花针”“细丝”几个形象的比喻,写出春雨美丽的姿态和毛毛细雨的特点:它不像夏天雷雨那样气势磅礴,而是像牛毛一样密,像花针一样细,像细丝一样柔,轻轻地向大地飞洒。春雨确实如此,人们不禁要赞叹作者仔细的观察与优美的语言。接下去,作者把透过细雨看房屋的景象,通过“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逼真地写了出来。春雨不像夏天的大雨点砸在瓦上啪啪响,而是像烟囱里冒出的白烟在屋顶缭绕,这是多么逼真啊!然后,作者用“绿得发亮”和“逼你的眼”两个词组,把小草和树叶被雨水洗去灰尘后翠绿生光的样子,淋漓尽致地写了出来。作者所写的白天雨景,像一幅图画展示在读者面前,让人读了心情舒畅,而他写的夜晚则给人另一种感觉,那就是:安详宁静。夜晚,“一点点黄晕的光”把灯光在雨雾遮掩下朦胧可见的景象描写了出来。接着,又写那活动在春雨中的人;农村那蜿蜒曲折的小路上,弯曲的石桥边,有行路的人。在散发着泥土清香的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突出了农夫在大好季节的紧张耕作情况。农民们多么辛苦,但是,他们爱春,更爱春雨,他们不愿浪费这宝贵的春光。作者通过春雨的描写,热情地讴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实干精神。这是一幅充满着诗情画意的画,它使读者似乎觉得身临其境,置身于画中。作者把那连绵的春雨,温暖的灯光,春雨中活动着的人们以及那恬静的春夜等等,都刻划得入木三分。读后,使人们更爱那美好的春光,并且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小学英语教案详细教案(通用20篇)篇二
1、情感态度目标:
能真切体会许地山先生通过落花生所赞美的“从不炫耀,默默奉献”的可贵,懂得做人要做不求虚名,切实有用的人。
2、知识技能目标:
学习积累生字新词,能有感情的朗读文章,能用自己的语言讲己名字的含义。
3、发展性目标:
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为人们“默默奉献”的是哪些人,他们的可贵之处自在哪里;能从长辈为自己起的名字理解长辈的期望。
五年级。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介绍教师的名字,请同学们分析含义。
2、揭示课题:
落花生系许地山先生的笔名,他为什么为自己起这样一个笔名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第一自然段为例,检验一行同学,比比看谁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
(统计讲评。)。
2、以第二自然段为例,通过举手抢读,检验以上同学朗读的程度。
3、老师带四个同学分角色朗读下面课文,看同学们朗读的情况。
4、提名四人分角色朗读课文。
5、分成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探究课文,理解感悟。
1、请一小组到前面分角色演出,演后评议。
2、再请一小组到前面演出,演后评议。
3、公推最好的一组到前面演出。演后评议。
4、许地山先生为什么起名叫落花生呢?请根据课文的理解提出落花生的好处。
5、花生最可贵的用处是什么?
(通过重点词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6、许地山先生起这样一个名字是矢志做个什么样的人?
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许地山先生要做的这样人多吗?举例说明。
(发挥想象,踊跃发言。)。
3、指名的人到黑板前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读己写的片断。
小学英语教案详细教案(通用20篇)篇三
一、画面引入。
播放早春的课件,学生说说早春的特点。
师: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我们必须留心观察,才会发现春天的踪迹。当我们发现春天的时候,心里一定会荡起一阵惊喜,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让我们先读读课文,看看文中的小朋友在春天里发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注意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在小组里由组长带领大家学习自己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记住生字。
3、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认识的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4、口头扩词,看谁最能干。
三、再读课文,感知发现。
1、读着课文,你感受到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春天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读第二自然段。
2、读第三自然段,能读出什么?
3、作者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课文,从找春天的过程中感悟春天,体会找春天的乐趣,体验发现的快乐。
4、带着欣喜的心情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
四、朗读练习。
可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挑战读。
五、配乐朗读,读出感情。
播放轻音乐,创造想象的氛围。师生一起有感情朗读课文。
小学英语教案详细教案(通用20篇)篇四
二、背景分析: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同学们对中国戏曲。
还不够了解,不能经常接触戏曲。
四、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的相关知识,并学会哼唱具有代表性的戏曲,简要说出他们的起源。
【引入课程】。
【初步了解】。
2、戏曲行当。
生、旦、净、丑各个行当都有各自的形象内涵和一套不同的程式和规制;每个都行当具有鲜明的造型表现力和形式美。
3、艺术特色。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4、唱腔。
六、流水等均属于这一类。放[花木兰]第三种是戏剧性唱腔,其特点为曲调的进行起伏较大,节奏与速度变化较为强烈,唱词的安排可疏可密。它常用于感情变化强烈和戏剧矛盾冲突激化的场合。各戏剧中的散板、摇板等板式曲调都属于这一类。
【主要内容】学唱[说唱脸谱]放说唱脸谱。
《说唱脸谱》是一首京剧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戏歌,借鉴京剧唱腔和旋律,将我国的传统戏曲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歌曲之中,使整首歌听起来琅琅上口,亦歌亦戏。这首歌由作词家阎肃作词,作曲家姚明作曲,并由青年歌手谢津演唱,流传甚广,深受人们喜爱。
就算是山珍海味老吃也会烦艺术与时代不能离太远要创新要发展哇呀呀呀。
六、重难点:了解哪五大戏曲和相关传统知识,学唱[说唱脸谱]。
七、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学生接受不了生硬的知识,因此课堂主要以欣赏戏曲为主,相关戏曲知识全当听故事。
八、总结。
同学们,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多的听流行音乐,戏曲渐渐被人们淡忘,但是戏曲是我们的祖先们一点一滴建立和发展下来的。同时它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代表着我们民族文化的形象。我们不能忽视传统,只有从小了解,学习和掌握戏曲,才能继承这一传统文化,才能将戏曲一代代的传承下去,使之傲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小学英语教案详细教案(通用20篇)篇五
生:我会交给失主、老师或者警察。
生:想!
师:好!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在他身上发生的故事吧!看的时候,想一想,这个小孩子是个怎样的人。(演示课文故事)
师:看完了这个故事,你们觉得这个小朋友怎么样?同位互相说一说。
生:(同位互说)
师:谁愿意说一说?
生:我觉得他很诚实,因为他不贪心,不拿不是自己的东西。
师:板[诚实]那你们喜欢他吗?
生:喜欢!
师:这个小朋友就出现在我们思品书《做诚实人》这一课里面。板[做诚实人]现在,请小朋友们翻开第9课,看看课文,想一想:(电脑演示):为什么老人说程实是个“诚实的孩子”?想到后,告诉你们小组的同学。现在开始。
生:(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欧琳、靖雯
生:我们小组认为:金斧头、银斧头虽然很贵重,但不是自己的,而铁斧头虽然不值钱,但是自己的。程实家里穷,从小就要上山砍柴,但他却不贪心,不说谎,没有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所以老人说程实是个“诚实的孩子”。
师:板[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不说谎]。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不说谎都是诚实的表现。(演示电脑):但有人说,程实不要金斧头、银斧头,真蠢。你说对吗?如果你是程实,你会怎样对他说呢?先同位说一说。
生:(同位互说)
师:谁想说?静怡、嘉玮
生:你这样说是不对的,因为金、银斧头都不是我的,我只拿回属于自己的铁斧头,这是诚实的表现,所以我并不蠢。
师:那如果他拿了别人的金斧头、银斧头,结果会怎样?
诗婷、敏茹
生:金斧头和银斧头虽然很值钱,但不是他自己的,如果他拿了的话,就会整天提心吊胆,害怕被人发现,总觉得做了亏心事,睡觉也睡不安稳,从此得不到快乐。
师:说得真好!“程实”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在传诵着他的美德。
生:他一边跑一边向后望,最后一不小心,掉到河里去,被河水淹死了。
师:那你觉得财主是个怎么样的人呢?为什么?
生:财主是个不诚实的人,因为他贪心,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师:财主和程实这两个人,你们喜欢向谁学习?为什么?
生:喜欢程实,因为他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个诚实的人,而财主想尽办法骗取别人的东西,真是贪得无厌,而结果也没有好下场。所以我们要向程实学习,做个诚实的孩子。
师:诚实的人永远受到人们的称赞,而不诚实的人做了亏心事,一定会心虚,一个贪心的人得到了意外的收获就会得意忘形,最终总会露出马脚,得到应有的惩罚,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要是遇到以下这种情况,你又会怎么做呢?(演示电脑:考考你)如果你是小林,你会怎样对小明说呢?先在小组里面讨论。
生:(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呢?
生:(第三组回答、第六组表演)
师:你认为他们做得怎么样?文诗
生:他们都不贪心,捡到东西还给失主或者警察叔叔,具有“拾金不昧”的诚实的美德。我认为他们做得很好。
师:说得很好。那不诚实对别人有什么不好?对自己又有什么不好?在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一些关于不诚实的资料,你们带来了吗?现在请你们先在小组里面说一说。
生:(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
生:2.4.6小组汇报
师:看来同学们都学得很认真。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怎样要求我们的。(出示行为规范)
生:(齐读)
师:你们喜欢咖啡猫、史诺比和kitty猫吗?(演示电脑:辨析题)
生:喜欢!
师:但是,它们今天好像遇到了一些难题,你们愿意帮它们想办法解决问题吗?
生:愿意!
师:好!这里一共有三道题,现在请各个小组长出来抽签,看看你们小组要帮助它们解决一些什么难题。
生:(派代表抽签)
师:好!抽了签的小组就请你们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开始想想办法吧!
生:(小组讨论,汇报)
生:知道!
师:好,现在请大家把你所知道的好人好事告诉你的好朋友。
生:(找朋友说一说)
生:好!
(师送红花)
师:哪个小朋友愿意说一说?你想把“诚实之花”送给谁?诗韵、颖婷
生:(送“诚实之花”,讲事例)
师:看来,我们班上还有很多同学都做得很好,现在,请你们把手上的“诚实之花”送给你认为很诚实的同学,如果,你认为自己也很诚实,那你也可以把小红花留给自己。
生:(送“诚实之花”)
生:因为诚实的人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到哪里都受到欢迎,得到别人的称赞,心情愉快,所以可以得到幸福和快乐。
师:说得好!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板[美德]。诚实的人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称赞,生活过得幸福、快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明事理见行动”。(出示“明事理见行动”)
生:(齐读)
师: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个具有诚实的美德的孩子,你们能做到吗?
生:能!
师: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小学英语教案详细教案(通用20篇)篇六
竞走(1)读准生字的字音,竞是后鼻音,走是平舌音。
(2)什么是竞走呢?竞表示比赛的意思,那么竞走就是什么?
(3)简单介绍一点有关竞走的小知识。
跳高、跳远。
(1)读准生字的字音,齐读词语。
(2)高的反义词是什么?远的呢?它们都是速度为主,是径赛。
铁饼、铅球、标枪。
(1)自读词语,把生字字音读准,尤其是饼、枪都是后鼻音。
(2)指读、开火车读、齐读。
(3)这三种是田赛项目,是以力为主的体育项目,属于田赛。
游泳、射击、登山。
(1)读准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你了解这几种体育项目吗?
1、打开书,读一读这些词串,把字音读准。
2、归类朗读词串。
1、今天,我们学习4个生字,还要学习它们的偏旁。
2、竞:是立字头,怎样记住竞呢?你能用它扩词吗?
跳:是足字旁,跟足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想一想有足,跟有什么有关呢?
远:是走之儿,分三笔写成。泳:跟水有关,想一想,还有什么三点水旁的字?注意右边永的笔顺。
3、学生描红。
1、怎样才能把4个生字写美观呢?仔细观察一下,来告诉老师和同学们。
2、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3、老师范写,学生仿影,临写,放录音。
1.学会了本课生字8个,能够根据拼音识字。
2.嫩字有一部分学生较难读准。
3.能够有感情朗读词串,积累词汇。了解了春天景物的特点,感受春天景色的美好。
(2)爱踢足球吗?知道20xx年,我国男子足球对实现了什么梦想呢?
排球(1)齐读词语两遍。
(2)你了解些有关排球的知识。
小学英语教案详细教案(通用20篇)篇七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采用探究的方法多元化解读文体,学习写状物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像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提升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重点:
1:紫藤萝花的象征意义及文章主旨的显现。
2:生动而细致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
德育渗透:培养学生感觉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热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
二、读花之歌。
(师巡视指点)。
三、赏花之美。
(幻灯展示:我感受到的藤萝花的美的句子是在课文的第自然段,它们是:这是美在藤萝花的)。
1、“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美在形状)。
2、“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美在颜色)。
3、“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美在情趣)。
4、“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美在生机)。
5、“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美在生机)。
6、“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爱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美在生机)。
仿写:例: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只漂亮的蝴蝶,在那里翩翩起舞(天使、少女)。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在那里。
7、“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师:大家在这个句子有没有发现什么?香气是看不见的,作者却把它变成看得见的颜色“浅紫色”给人什么感觉?(朦胧、淡雅、轻柔)所以我们可以想像紫藤萝的香气就是那种淡雅、朦胧,所以下面说“梦幻般了”
(生背诵)。
小学英语教案详细教案(通用20篇)篇八
(1)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3)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糖类的种类和作用、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教学重点:理解糖类的种类和作用、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三、教学方法。
媒体展示:通过媒体展示,提高课堂容量、拓宽学生知识面。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引入:
师:1.同质量的这些食物含有的热量一样多吗?(两个学生回答)。
不一样多,根据我们生活中的常识很容易得出,油脂摄入过多的人通常都会较为肥胖,所以,图中(ppt)的食物热量不一样多。
2.当你在学校参加运动会消耗了大量体力时,你认为图中能尽快地为你补充能量的物质是什么?(喝杯牛奶?吃口红烧肉?吃碗米饭?还是吃点蔬菜水果?)说明你的理由。(两个学生回答)。
吃碗米饭。(含糖量高的食物)为什么选择吃碗米饭而不是别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师:在这节课堂中呢,我希望大家通过借助导学案能够掌握以下的内容:(1)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3)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ppt)。
好,接下来的分钟,大家就跟着自己手上的学案去自己的书本里去发现答案,如果有遇到困难,也可以小声的与小组成员讨论,希望大家合理安排好时间,完成自学任务。
师:好,同学们停下来了,经过的自学,相信大部分同学对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有了相当多的了解,下面就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学案的标准答案,来让同学们测评一下自己刚才的学习效果。
学案标准答案展示。
师:当然,同学们对一些知识点还存在有疑惑,下面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其他小组的同学来解答这些疑问。(约三次,每次答疑最多两名学生回答)。
师:好了,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了,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积极,剩下的问题呢,可以课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也可以来办公室问老师,下课!
六、教学。
总结。
七、教学反思。
小学英语教案详细教案(通用20篇)篇九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春江花月夜》。
展示课件:作者简介。
找学生读。
展示全诗课件,让学生自读几分钟。
走进课文:
《一》课件展示前四节。
生齐读。
问:开头两句点出了题目中的哪几个景物?
最突出的写了哪个景物?
这是怎样的一轮月啊?板书(潮生月)。
赏析“生”字写出了明月与海潮活泼的生命。
曾有诗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可以说一个“生”字写出了明月伴随着海浪相生相依的状态。
还有呢?(随波月)。
春江带月,月随波转,一望无垠,极其开阔而博大。
下面还有什么月?
似霰月如霜月。
这是个比喻句,写出了月光的什么特点?
细,轻,柔。
概括一下这两轮月的特点(辽阔朦胧)该怎么读?
读出它的.舒缓,陶醉来。
找学生读指导师范读。
二展示课件白云五句。
生齐读。
这轮明月它缓缓升起了,它照在春江水上,春水涣涣,它照在花丛中,繁花艳艳,它照在人的心上,又能引发人的什么思绪呢?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同学们找找看,这轮明月让哪些人心生感慨!
思妇游子。
扁舟子是指——飘荡江湖的游子。
明月楼是指——思妇的阁楼。
赏析其中的“卷”和“拂”
拟人手法,明写月光的挥之不去,实写思妇思念远方游子的苦恼和懊恼。
这是个(相思月)。
这段应该怎么读?(低回)。
生示范,指导,师示范。
《三》展示课件此时相望不相闻到复西斜。
落花。
(展示落花意象课件)生读。
落花是衰败的象征,在诗歌里象征着游子的还乡梦碎。
板书(归家月)。
这段怎么读?
(孤寂)生读,指导,师范读。
《四》展示课件江天一色。
生齐读。
在这样孤寂的环境中,天空的月亮也成了一轮孤月,古代士人,都有一颗敏感的心,所谓“临风落泪,对月伤心”,自从孔夫子有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后,流水就成了年华流逝的象征,似水流年,光阴和生命都是弥足珍贵的,而望月,则更是古人阐发人生哲理的难得契机。
板书(孤轮月)他想到了什么?这是一种怎样的哲思?
自然宇宙永恒—人生短暂易逝月的圆满和人的孤独。
这段该怎么读?(平缓)生读指导师范读。
《五》展示课件最后两句。
游子带着这样的欣慰,再去看这轮斜月,可它却开始斜斜的沉入海中。最后应该读出它的悠长,绵延来。
生齐读师示范。
这种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思念之情,哲思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令人心驰神往。
总结:一曲《春江花月夜》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丹青。月是其吟咏的母体,在诗中成了诗人生命情怀,情感寄托,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明月松间照”
的空灵寂静,“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梦幻神奇,感受到“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波心荡,冷月无声”寂静凄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忧愁,也有“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空旷静寂。
带着这个理解,我们再来读出你心中的《春江花月夜》!
作业:会背这首诗。
小学英语教案详细教案(通用20篇)篇十
1、知识与技能:从知人论事角度出发,要简单了解刘湛秋的生平经历;然后品味抒情散文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写作者情致和意趣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细节,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鉴赏文章与即兴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作者对四季雨的不同性格的描绘,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并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1、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情感;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2、如何启发学生将展开联想与想象后感受到的自然界的美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1、自读法:将教师点拨与学生自读相结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诵读法:配乐朗诵,将教师范读与学生诵读结合起来,注意朗诵的语气、节奏,用诵读加深理解。
3、探究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己展开联想与想象,并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自读课文,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二、明确目标,导入新课。
配乐展示四季不同的雨景,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下感受雨的气息,提高学生对赏析本文的兴趣。今天,我们进行一个“联想与想象〞的训练。所谓“联想与想象〞是指读者选定了主要的鉴赏切入点后,随着作者的行文思路,面对文章中的情与景,进行主观的体验与感受,要么由此及彼,要么由表及里,要善于通过比拟,进行发散思维,从而使阅读内容经过读者自己的再创造而得到拓展与丰富。就让我们利用这种鉴赏方法来品读刘湛秋先生《雨的四季》,来感受不同季节雨的性格吧!
三、作者介绍。
刘湛秋,当代诗人。1935年10月生。安徽省芜湖市人。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
四、整体感知,鉴赏文章。
〔一〕朗读课文配乐,教师范读2—5段,要求同学在听的同时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并注意四季雨不同的特点,感受作者对雨的思想情感。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表达四季雨不同性格的词语。
切可爱,这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重点训练了通过发散性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自己鉴赏散文的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明确,课本是为我们自己以后能够独立地鉴赏文章效劳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不必局限于固定的题目、答案,要学会自己去寻找美文,鉴赏美文。
六、作业。
根据本文所学习的细节描绘的方法,展开联想与想象,描写一幅你所想象的夏雨过后的情景,不少于300字。
小学英语教案详细教案(通用20篇)篇十一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沁园春长沙》...。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教学难点。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2、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比较法。如对《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的比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二、背景介绍。
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欣赏。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二)整体感知。
1、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讨论、明确:
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四、再读课文,诗歌鉴赏。
(一)写壮景,抒豪情。
1、研习“湘江秋景”图(“看”字所领的7句)。
提问: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呢?
明确: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2、研习“中流击水”图(最后三句)。
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1、“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
2、“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
3、“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与明处对比。
4、“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三)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四)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沁园春雪》上阙描绘北国风光,下阙评古论今,抒发壮志豪情。
这首词上阙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英语教案详细教案(通用20篇)篇十二
2、游戏:迎春花儿开。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每个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玩中创”感受到愉悦,在愉悦中初步掌握双脚蹬地跃起向远处跳出,并能双脚落地的方法。发展学生跳跃潜力,培养学生运动兴趣。
2、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的自我探索、体验总结并掌握立定跳远的技术动作,构成正确的概念。
3、通过自我挑战游戏发展学生的弹跳力、下肢力量及协调性等身体素质的.发展。
双脚起跳,用力向前上方跃起,上下肢协调配合。
蹬摆配合、动作连贯、双脚轻巧落地。
一、开始部分。
1、体育委员集合整队,报告人数学生活动:
2、检查服装组织:
3、宣布本课资料四列横队。
4、安排见习生。
要求:快静齐。
二、准备部分。
1、围绕操场慢跑一圈学生活动:
2、课堂常规教学要求:队伍整齐精神饱满。
3、简单的徒手操组织:
4、专项练习。
a、原地用力向上跳跃。
b、原地向上抱腿跳远。
5、注意安全。
教法:教师前面领操,喊口令学生跟着联系要求:动作到位。
三、基本部分。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青蛙跳吗?他们是怎样跳的呀?你们原地学学好吗?
2、学生:原地学习青蛙跳。
3、师:那里有一群小青蛙肚子饿了要去找食物吃,青蛙妈妈决定带孩子们到池塘里去抓虫子吃。
4、教师把学生带到画满荷叶的操场,进行活动。
5、师:同学们大家还谁明白和青蛙一样用双脚跳动的动物呢。
6、学生:兔子、袋鼠、麻雀等老师引导学生学习、仿这些动物动。
2、动作要领:两脚自然左右开立,上体稍前倾,两臂前后摆动各一次,两腿配合作自然弹性屈伸,然后两臂用力向前上方摆,同时两脚用力蹬地,迅速向前上方跳出,落地时以脚跟先着地。
重点:向前上方摆臂迅速有力,蹬地收腿。
难点:动作连贯,蹬摆配合。
1、教师讲解示范,提出重难点。
2、学生做一、二、三“三拍法”的摆臂练习。
3、学生做摆臂向上跳起的练习。
4、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摆臂向前上方跳跃的练习。
5、教师指出易犯错误,并进行纠正。
6、学生进行比较练习,分组练习。
7、教师根据学生练习状况及时进行提示纠正错误动作。
(2)游戏:迎春花儿开。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及游戏方法。
2、学生男女分成两组进行游戏,j教师进行指导。
3、游戏进行中要注意安全。
4、要求:听从指挥认真游戏。
三、整理放松。
1、学生集合整队。
2、教师小结。
3、师生再见、下课。
小学英语教案详细教案(通用20篇)篇十三
大班美术活动:时装表演。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大胆尝试在棉布上想象画。
2、运用多种材料的笔进行装饰衣服。
活动准备:
1、幼儿自己设计的衣服、老师设计的衣服。
2、荧光笔、闪光星星笔、记号笔、磁带。
活动过程:
一、情景表演,引起兴趣。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请来了两位小演员,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精彩节目?(两位幼儿穿着设计好的衣服随音乐进行时装表演)。
2、他们表演的节目好看吗?你们知道他们表演的是什么节目呢?
3、那什么是时装表演呀?进行时装表演的人叫什么?
二、观察范例,大胆想象。
1、现在我们来仔细看看这两位模特穿的衣服是怎么样设计的呀?
2、看看衣服上设计了哪些漂亮的图案呢?
4、请小朋友想想你想设计什么样的图案呢?(幼儿讲述)。
三、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大胆尝试在棉布上想象画。大胆想象,设计一些与别人不同的图案。
2、运用多种材料的笔进行装饰衣服,注意色彩的搭配。
3、教师及时表扬与众不同,富有创造性的作品,鼓励中等水平以上的幼儿大胆想象,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克服设计过程中的困难,完成作品,享受成功的快乐。
四、总结评价,结束活动。
1、先完成的幼儿互相介绍自己设计的图案。
2、随着音乐的节奏,穿上自己设计的衣服进行时装表演,体验设计衣服的快乐,获得初步的美感。
活动延伸:在美工区中继续让幼儿尝试在衣服上设计美丽的图案。
活动反思:
锻炼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是美术活动的宗旨。在本次活动中我鼓励幼儿大胆设想自己的设计意图,引导幼儿说出许多奇特的构思,如“我和星星打电话”、“我坐上飞船去太空旅游”等等。让幼儿充分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在活动前,我与幼儿一起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服装,形式的新颖已经让幼儿初步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在操作过程中,幼儿大胆、仔细,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最后的时装表演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幼儿穿上自己设计的服装进行表演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前后活动相互呼应,每一个孩子都获得了克服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和创作意识。
小学英语教案详细教案(通用20篇)篇十四
1、仔细倾听诗歌,感受诗歌美好的意境。
2、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初步学习仿编。
配乐诗歌《出海》、大海背景图、大海里的.各种东西、幼儿人手一张长方形纸。
一、感受诗歌的意境
1、出示图片(大海背景图)
(1)师:看看,这是什么地方?
(2)师:看到这么美的大海,你想干什么?
(3)师:我呀,想出海,想到海面上去看看、玩玩,你们帮我想想,坐什么去呢?
2、欣赏诗歌《出海》
二、理解学习诗歌
1、提问:
(1)我出海时,看到了什么?
(2)在听的时候,你喜欢诗歌里的哪一句?
2、再次欣赏,跟念诗歌。
师:大海真美啊!想不想和我一起去看看,玩玩?好,我们一起《出海》
三、学习仿编诗歌
1、师:我们看到了浪花、白云、海鸟、帆船,你还会看到什么呢?
2、根据幼儿的回答,引导幼儿仿编。
如:幼儿:海龟。师:海龟有多少呀?幼儿:海龟一只只。
3、师幼一起仿编诗歌。
师:真棒!把你们看到的东西,都编到诗歌里去吧!
四、一边折船,一边欣赏诗歌
1、师:(出示船)你们看,这是什么?(船)你们谁知道我是怎么做的?让我们一起折艘船出海吧!
2、引导幼儿用长方形纸折船。(自由想象折船)
师:比比谁折的船漂亮?
五、带领幼儿拿着纸船在诗歌的意境中边念边开出活动室。
师:好了,我们开着小船出海去了。(随着音乐律动做动作)
小学英语教案详细教案(通用20篇)篇十五
1、学习分析小说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感悟课文所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现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和怀念社戏的关系。
难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三、本课创新设计的设想及理论依据。
《社戏》是鲁迅小说中的美文,又是一篇四千余字的长文。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本课旨在简化头绪,长文短教,摆正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摒弃繁琐的分析、提问和板书,优化课堂结构,还给学生阅读时间,借助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阅读,使每一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提高课堂学习效益,受到美的熏陶,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童年》mtv、轻缓的乐曲、越剧片段、江南水乡月夜画面、江浙一带月夜航船、看戏画面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童年》mtv。
教师:一首轻松活泼的歌曲,把我们带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忆,透过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领略到鲁迅童年的生活,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他写的小说《社戏》,小说写的人与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第一板块解说:选用多媒体播放《童年》mtv,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创设教学情境,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氛围中,迅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熟悉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过渡到不熟悉的小说,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引发遐想和求知欲望,调动内在学习诱因及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为走进文本作了知识上、情感上的准备。)。
(二)说情节,多角度概括。
教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自选一个角度,概括一下全文内容,力求用最简洁的词语来表达,小组合作解决,提示可从“时间”、“事情”、怀念童年的原因等方面去思考。
生1:围绕课题,从时间角度来看,全文是这样安排的:看戏前——看戏——看戏后。
教师:归纳得很好,句式工整,语言准确,你怎么知道是“夏夜”?
生3:因为文中写“消夏”。
教师:不错,还有哪些句子点明是夏季的?
生4:“扫墓完毕之后”
生5:“罗汉豆成熟”
生6:“两岸的豆麦”
教师:由此可见,准确地说----。
生齐答:春末夏初。
教师:详略是怎样安排的?
生:详写的有: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略写的有:随母归省、钓虾放牛、六一送豆。
教师:为什么这样安排?
生:因为从题目来看课文主要写看社戏,与此关系紧密的详写,关系不大的略写。
教师:很好,我们写作也应该这样围绕中心去选材。
(第二板块解说:多角度概括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来筛选信息。)。
(三)读精段,层次式品析,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夏夜行船”和“归航偷豆”有关段落,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摘出来。
(学生朗读并记诵美句)。
教师:谁来说一说“我”所见的句子。
生1: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生2:漆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生3:……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生4: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
生5: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生6: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教师:找得很多,谁来说说“我”所闻的句子。
生1: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生2: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生3: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
生4:连夜渔的几个老渔夫,也停了小艇看着唱采起来。
教师:很好,谁来说说从嗅觉角度来写的句子。
生: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
教师:不错,那么从感觉角度来写的,谁来说说。
生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生2: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生3: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乡的夜色里。
生4:回望……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教师:同学们看书都很仔细,这些语句作者写得很美,美词美句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请自选一段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然后用“我觉得_______(美词)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或表现了)_________”的形式对你选读的美词进行品味、讨论、交流。
(学生自读课文,体验感悟、讨论交流)。
教师:谁来将阅读的感受说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一下。
生1:我觉得“朦胧”和“皎洁”用得好,好在它们写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教师:很好,你从色彩的角度,读出了月色的美好,你觉得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生:舒缓的。
教师:好,你来给我们读一下,要音乐吗?
(生点头,师播放江南水乡月色画面及舒缓的音乐,生轻缓地感情朗读。)。
师点头赞许:他的朗读把我们带到了那个朦胧的月夜,好,让我们也一起“朦胧”一下。
(众生感情朗读)。
教师:我们还可以从其它方面如气味、声音、心情、动态等方面来品味,谁再来谈谈。
生1:我觉得“清香”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豆麦和水草的气味美。
生2:我觉得“潺潺”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水声美。
生3:我觉得“宛转”、“悠扬”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笛声美。
生4:我觉得“起伏”、“踊跃”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连山的动态美。
生5:我觉得“蹿”、“喝采”用得好,好在它们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船行的轻快美。
生6:我觉得“自失”、“弥散”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我”的陶醉之情。
生7:我觉得“回望”用得好,好在它表现了“我”的依依不舍之情。
教师:同学们的感受很真切,刚才我们对文中的两个精段进行了由句到词,由粗到细的品读,感受了江南水乡的温柔秀美,我们在读的时候还要思考,这些自然环境描写对作品主题的表达有什么作用?请大家思考并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后发言)。
生1:写“两岸连山向船尾跑去了”,从写连山的向后跑表现出船前进之快,“但我还以为船慢”,表现了急欲看到演戏的心情。
生2:“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曾产生过两点误认:
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一是把“渔火”误以为戏台上的灯火。心急才产生误认,写这两点,既构成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我”急欲去赵庄看戏的心情。
生3:看戏归来小朋友一面议论戏子,或骂,或笑,一面摇得那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表现了对看戏仍然兴趣很浓,愉快兴奋。
教师:说得很好,这几段从嗅觉(清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漆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歌吹)、想象(戏台、渔火)写出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夜景的清新优美,使“我”这次看戏更具有独特的韵味,写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教师:好,想象一下一个清新秀美的月夜,一场精彩的戏正在开演,而你还在看戏的途中,带着这份情感,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朗读一下这部分景物描写的句子,好,请看画面,听音乐,开始!
(师播放江南水乡月夜画面、钢琴曲《水边的阿蒂丽娜》,众生齐读)。
(第三板块解说:《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为此,以上板块的设计借助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阅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发现文本中自己认为很精妙贴切的美点,并用自己的话按照一定的表达句式把它表达出来,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辅之以教师的指导点拨,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合作意识、探究的态度,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创新精神。同时,由句到词,由粗到精的品读,感受了江南水乡的温柔、秀美,训练了学生的分类摘录、语言品味、口头表达能力,能力训练如登台阶,从中学生掌握了阅读精段的一般方法。)。
(四)评人物,抓中心。
教师: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篇小说不仅情节吸引人,自然环境描写细腻,更塑造了一些热情的伙伴和淳朴的乡民形象。
请同学们运用“我喜欢文中的_______(人物),因为他(他们)_______(评价其性格的品质),比如_______(举人物表现)的句式,写三言两语,勾勒人物形象,请结合课文合作讨论后写话。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评价人物句子如下)。
生1:我喜欢文中的双喜。因为他胆大心细,聪明伶俐,比如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计上心来,解决“大船”的问题,并且“找包票”保证“我”的安全,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
教师:有理有据,说得不错,谁再来补充一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双喜的。
生2:我也喜欢双喜,因为他像个小领袖,敢于负责,比如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
生3:我喜欢文中的阿发,因为他纯洁无私,比如午夜归航时,阿发以“我们的(豆)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
生4:我喜欢文中的六一公公。因为他淳朴厚道,热情好客。比如,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轻加责备,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是“应该的”。
生5:我来补充一下,还有他亲自送豆给“我”吃,“我”夸他的豆“好吃”,他“竟非常感激起来”。
教师:刚才同学们谈的都是有名字的,文中还有一群没有名字的小伙伴,有谁喜欢?
生6:我喜欢,因为他们友爱热情,比如“我”是“远客”他们得到父母许可,伴我来游戏。
生7:我也喜欢,因为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船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
生8:因为他们聪明活泼,比如对付细心的八公公,他们议论之后,想出要八公公归还枯桕树,当面叫他“八瘌子”的办法。
生9:因为他们很能干,比如他们驾船技术高超水性很好。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说情节,多角度概括;读精段,层次式品析;评人物,简笔式速写。这三步,头绪简化结构优化,整体美化,对同学们的概括能力,品味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都进行了训练,相信对大家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会有所帮助。
(五)抓文眼,明主旨。
教师:本文主要是写看社戏,那么我们来看戏好看么?(播放船头看戏及一段越剧)。
齐:不好看。
教师:请结合课文内容来谈谈为什么不好看?
生1: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没翻。
生2: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生3:最怕看“老旦”,她还是不停地唱着。
教师:很好,这些都是正面表现戏不好看,还有从侧面表现戏不好看的吗?
生:有,男孩子的“喃喃的骂”、“不停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神态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教师:去看戏,不尽兴,在船上吃的豆也是生长在田里的普通豆,但文章结尾“我”却说“直到现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这看似矛盾的结尾,你是如何理解的?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请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生1:这个“好”,我的理解是有双喜、阿发这样的好朋友陪我,使我难忘。
生2:这个“好”我认为是农村美好的景色,使我流留年忘返。
生3:这个好,是国为我们偷了六一公公的豆,他没骂我们,还送豆给我,表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
教师:回答得很好,正如你们所说,“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朴实、真挚的感情和那独特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自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好,我们一齐把最后一部分读一下,感受一下这份人间真情。
(第四、五板块设计解说:针对小说体裁特点,这两步设计简化头绪,优化结构,让学生借助自己阅读的体验,说出自己的感受,理解人物,领悟主题,力求学生的所得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而不是老师、文本、教参强加给学生的东西,契合新大纲的要求:“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六、体验迁移。
教师:你的身边也有文中这样的朋友和长者吗?你有过类似的体验么?
生1:我有个这样的朋友,他和我外婆在一个村。去年夏天,我在外婆家过暑假,他看我闲着没事,就约我去小河游泳,炎炎烈日下,我们在一个小沟里捉鱼,我还亲手抓到一只鲫鱼呢,我感觉那段时间很快乐。
生2:我的老家在农村,每年暑假我都要回老家去过一段时间,那里有好几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伙伴。每次我们去钓鱼,如果我钓不到,他们总要把鱼分一部分给我,还把他们家地里长的香瓜偷偷摘给我吃,我觉得他们就像阿发一样,对我很友好。
教师:看来你俩都有剪不断的农村情结,农村的鱼好,瓜好,人更好!谁来谈谈城市情结?
生3:我们家的对门是位退休的老奶奶,我父母有时出差,她就让我去她家吃饭,好几次,我父母送东西给她,她都不要,我觉得她就像文中的六一公公,有一颗慈爱的心。
教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道出了人间的真情。
你希望你的家乡有怎样的“民风”?事实上怎样?请小组合作讨论一下,选一个代表做发言人。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后回答)。
生:如果哪一天,我不小心丢了钥匙什么的,我希望拾到的人应及时归还给我,也就是说,我希望人与人之间要互爱互助。
教师:如果你拾到什么贵重东西,你会归还给物主吗?
生1:我想我会的,我有过这样的经历,上次我的车钥匙丢了,害得我扛了几百米才找到修车的,如果有人拾到及时给我,我会很感激的。
教师:为你的这份真情鼓掌。(师生一起鼓掌)还有哪一个来谈谈?
生2:我希望每家的大门像农村一样能敞开着,这样相互之间能方便地串串门,聊聊天,不要一进家门就紧闭大门,防贼似的,这样隔绝了别人,也隔绝了自己。
教师:说得很好!你们的希望正如鲁迅一样,他在作品中所表现的就是一种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这种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值得我们去用心体味,愿我们每位同学能像作品中的阿发、双喜、六一公公一样,有一颗善良、友爱、无私的心!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课外完成下列作业:
(师播放幻灯片,内容如下)。
(第六板块解说:这个板块的设计是本课的第三个亮点,《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语文教学应是开放的,本设计旨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开辟语文学习的空间,打通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渠道,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进语文课堂,又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与感悟走向社会生活,提升阅读的价值,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七、课外完成下列作业(自选一题):
1、请通过想象将去看戏和归途中所描绘的生动画面用画笔画出来,体会一下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2、你是否也有过一次愉快的旅行或难忘的探亲故事?写下来给大家看看。
3、利用在线资源(互联网)收集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情趣。
小学英语教案详细教案(通用20篇)篇十六
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正确表现人体各部分的结构关系和发型、服装的细节特点,巩固画正面人的技能。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3、加深幼儿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活动准备:
1、请配班老师配合上课。
2、带花边的纸或一次性纸餐盘若干、彩笔。
活动过程:
1、引出教师节,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2、引导幼儿观察教师特征。
幼儿观察、回答。
教师:我们看看王老师的胳膊在身体的什么部位?腿在身体的什么部位?胳膊和腿是怎么动的?再看脸上眼睛的位置等。
幼儿回答。
3、交代要求,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教师:我们可以画一位老师,也可以画两位老师。要把老师的头发和服装的详细的特点画出来,先画头,再画身体,最后画胳膊和腿,大家都很喜欢王老师,要把老师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1)帮助能力弱的幼儿掌握人体的结构关系和各部分的比例。
(2)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可以画老师的侧面。
4、评价作品,结束活动。
教师:我们来找一找,哪几张画画的是王老师?哪几张画画的是耿老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老师非常喜欢,这是我们教师节收到的最好的礼物,谢谢小朋友们。
活动延伸:开展照相馆游戏,为顾客照像(画像)。
小学英语教案详细教案(通用20篇)篇十七
1、体会作者笔下雨的四季不同的特点,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
2、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美好。
有感情朗读课文,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特点。
语言欣赏和写作手法的学习。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
〔一〕激趣导入
1、学生回忆有关于“雨〞的诗句。
2、引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生简介作者。
2、多媒体出示词语,生读。
〔三〕整体感知
1、伴随优美的轻音乐,学生齐读课文。
2、生思考:
〔1〕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师生交流。
4、真情诵读,感悟情感。〔生找相关语句,多媒体出示语句,生读。〕
5、生用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任选一句话作开头,用欣赏的眼光,说说从文中发现的雨的美。
〔多媒体出示〕我最喜欢的`一个画面……
我最喜欢的一种声音……
我最喜欢的一种气息……
我最喜欢的一种气氛……
我最喜欢的一种感觉……
〔四〕品悟赏评
1、合作讨论,结合文章中的具体语段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解析作者的表达。
我认为最妙的词语……
我认为最美的句子……
我认为最巧的修辞……
我认为最细致的观察……
我认为描写角度最丰富的段落……
2、生自由发表见解探讨写作方法,师生共同总结。
3、欣赏刘湛秋的《微笑》、《中国的土地》。
〔五〕学以致用
运用本课所学到的写景方法,以“〞的四季〔如草、花、风等〕为题,完成150字左右的习作片段。
小学英语教案详细教案(通用20篇)篇十八
1把握诗中的意象。
2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4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一: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引出小诗:
“……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王慧敏《想家的心情》(媒体配乐)。
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呢?(媒体示图)尤其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导入二:,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1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
2补充(媒体示):
余光中祖籍大陆。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情深,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是他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对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风趣幽默地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老婆,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
代表作《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被称为乡愁诗人。
(三)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1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
2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外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里头大陆∕在那头。
3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并适当指导:
第一、二节,语速慢,读出思念之情。
第三节,注“呵”的变调,应读为轻声,读出适当的颤音(生列离别)。
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
4齐读。
(四)解读全诗,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读。
1整体感知。
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细细体会。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要把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体地表达出来,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
找一找,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想象构图。
其实诗人是巧妙地运用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诗是精当而储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诗中有画)。
(1)教师用语言描述自己读第一节诗后脑中出现的画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
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
解析:母子别——邮票小小,含情依依。(媒体示)(朗读时注)。
(2)学生轻读,作画(媒体音乐)。
小学英语教案详细教案(通用20篇)篇十九
教学设想:
《冰花》是国标本苏教版一年级上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共有三个自然段,语言优美,生动地描绘了冰花千姿百态和晶亮洁白,课文的插图形象地反映了课文内容。因此,本课的教学就是要通过朗读,以读促学,使学生认识体会冰花的美丽多姿、晶莹透亮、洁白无暇,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但儿童有儿童的特点,特别是一年级小学生,并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具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的个体,教师必须培养引导他们,创设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情境,激励和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文写的是北国特有的景致——冰花,但现在随着环境污染,大气层被破坏,气候越来越暖,见到的机会不多,而教师在上课伊始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朵朵“冰花”,使孩子们对冰花的形态有了大致了解,在学习课文后,教师又创设情境,让学生做做说说,充分发挥想象力。孩子们都沉浸在北国风光的意境中,朗读起课文来,感情自然很投入。教师这样培养、引导他们“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正是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情感的激发、语言的感悟积累及创设新意识和精神的培养”这样一种基本理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见、他、丰、从、说、时”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3)通过朗读培养想象力,通过想象培养创造力.
2.情感态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冰花的一些特征,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2)给学生以美的教育,使他们不仅能发现美,而且能够自己去创造美。教学重点。
1.识记字词,注意汉字的形体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读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培养、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师:同学们,现在已经是冬天了,你感觉有什么变化了?
生:天气变冷,穿上棉衣了……。
师:在这个季节你喜欢什么?
生:喜欢下雪,堆雪人,打雪仗……。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听得也特别认真。现在,老师带小朋友们一起来欣赏几幅图片,好不好?看看谁看得最认真!(多媒体播放各种冰花的图片,配以优美的音乐)。
师: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说的真不错!今天咱们就来学习“冰花”(板书课题)。
师:看到这些冰花你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读课题。(两遍)。
二.初读课文。
师:这么多美丽的冰花是从哪儿来的呢?让我们赶紧打开课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师给学生提出读书的姿势及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师提要求:第一是要读准字音,第二就是要把每一句尽量读通顺。)。
三.品读课文。
师:课文中的生字宝宝咱们已经会读了,那么下面哪些小朋友能起来读读课文呢?(三名学生读课文,师评价)。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课件展示,师指名读,要求听的同学思考从这个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师引导理解“一朵朵”、“晶亮”(课件展示,强调“一朵朵”、“晶亮”)。
师:那么你能把这么多这么美的冰花读出来吗?(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自由读,齐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课件展示)。
师:小童清晨醒来看到这么多漂亮的冰花他有什么表现呢?
生:惊奇。
师:你知道惊奇是什么意思吗?生活中都有哪些惊奇的事情发生过?(生结合实际自由发言)。
师:那么你能带着惊奇的表情把小童的话读一读吗?(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师评价,指导,区别喊和说)。
师:小童在惊讶了之后,仔细地观察了每一朵冰花,现在让我们静下来,看着书,看看它们都像什么?(声音轻柔)。
师:“啊,真漂亮!”它像……(生边读师边板书树叶、小草、牡丹的图案)。
师(鼓掌):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老师画得好不好?
生:好!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现在我们看着黑板上的画,再自己把这段话读一读。(多种形式读)那么现在你看着黑板上的这三幅图,能不能试着把这段内容背出来呢?(生看图背诵)。
师:小童真是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好孩子,发现了冰花这么多奇妙的样子。咱们班的小朋友也是特别爱动脑筋、善于想象的好孩子。你想象中的冰花还像什么?(生自由表达,交流,师指导生说一句完整的话)。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冰花真是千姿百态、各式各样!让我们再连起来把第二自然段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眼前仿佛出现了这些美丽的冰花。(课件出示,生齐读)。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读得也很认真,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再带你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些美丽的冰花吧!(课件展示,配以优美的音乐)。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课件出示)。
师:多美丽的冰花呀!你最想问什么?(生自由发言,根据生的提问灵活解决,小童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花是从哪儿来的?”谁能来读一读小童说的这句话?(指名读)。
师:是冬爷爷在你睡觉的时候送给你的。(齐读,男女生分别扮演小童和妈妈读)。
师:其实呀,冰花是由于冬季夜晚寒冷,将玻璃窗上的水汽凝结而成的。
四.总结全文。
生:保护环境。
师:对,我们就要从平日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
师:课文学完了,下面请同学们带着你喜爱冰花的心情再美美地把课文读一遍吧。
五.教学生字。
师: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课文读得很好,相信接下来在学习写字的过程中大家会表现得更出色。(课件出示“丰”等字)。
1.生观察,说出生字的特点。
2.师概括,并教学生字的写法。
3.生在田字格中书写两个。(在作业本上认真书写)。
六.作业:
附:板书设计:
冰 花。
一朵朵 晶亮 惊奇 喊。
(分别画出树叶、小草、牡丹图案)。
扈炳鑫。
首先我非常感谢学校给了我们青年教师这样一次锻炼和学习的机会,感谢各位评委老师和各位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作为一名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比赛,心里有一些紧张,虽然课前我与孩子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但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仍感觉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下面我就谈一谈。说的不对和不全面的地方,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批评和指正。
1.指导孩子朗读不到位。虽然采取了引导和再现情境的方法让孩子去体会文中小童见到冰花时的心情,但孩子还是没有真正读出那种见到冰花后惊奇的心情和对美丽冰花的赞叹,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我觉得这主要是因为在教学生字词时,没指导好孩子真正理解词语的含义,另外我的范读太少,本身自己读的感情也不到位,孩子自然也就读得不是那么到位了。
2.有些环节处理得并不是那么完美。如,我觉得把欣赏冰花放在拓展句式“像……像……”前会更好些,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因为现在很多的孩子并没有真正见过冰花,所以让他们说出冰花还像什么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在欣赏了冰花图片后,再说冰花还像什么,孩子就会说得更好。
3.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受教案的牵制。如在开始导入时,我本来是这样设计的:先问孩子:“现在已经是冬天了,你感觉有什么变化了?”后再问:“在冬天你喜欢什么?”从而引出冰花。而在课堂上,我提了第一个问题后,就有孩子说出他发现有冰花了,这时我完全可以直接揭示课题,但我却光想着教案中设计的第二个问题,错过了这个揭示课题的绝好时机。
4.细节有些失误。如:在读“从哪儿来”时,完全可以在前面复习检查生字时就指导学生注意儿话音,而我是放到品读第三自然段时才强调的。另外,在教学生字“丰”时,应该再把这个字的特点总结一下,尤其是孩子没有提到“丰”的三道横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我就应该补充完整。再如:教师提问问题后应给孩子留有思考的时间、铃声响后,教师应停止讲话等等这一些小细节,今后应特别注意。
5.另外,由于我教学时间短,教学经验不足,课堂上评价性的语言还比较单一,面对孩子的一些问题,处理的也不够灵活。
参加这次比赛,不仅自己得到了锻炼,而且收获颇多。今后,我会更加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在这里真诚的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小学英语教案详细教案(通用20篇)篇二十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让人久久回味。下面是其详细赏析。
一、给诗歌增添传统的色彩。
余光中曾经说过,他的乡愁诗写的就是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无论是写李广、王昭君,屈原、李白,还是写荆轲刺秦、夸父逐日,都有一条清晰的“中国情结”贯穿其中。尽管他的诗文中受到一些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在他的诗歌中还是以“蓝墨水的上游是黄河”来表明他的文化传承中仍受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国文化的遗韵和对中华民族的怀思永不会改变。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仍可以清晰地看到《诗经》的身影。用他的话说:“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余光中的祖父余东有曾告诫子孙“富贵贫贱,同是人也,特其遇之不同耳。倘吾厚富贵而薄贫贱,是贵势而贱人也”。中华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良好的家庭氛围,都使得余光中的诗歌饱含传统的理念,呈现传统的色彩。
二、给传统补充时代的因素。
虽然余光中初期的诗歌创作曾受欧美现代派的影响,但在五六十年代的诗歌论争中,他却反戈一击,批评了现代派诗歌内容虚无、表现晦涩的恶性西化倾向,主张将传统与现代融于一炉。在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中毅然决然地把自己的笔伸向大陆,“去沾汨罗的波涛,易水的寒波”。因此《乡愁》一诗的主题虽然是传统的,但却具有鲜明的地域感和时代特征。通读全诗,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诗的视角非常新颖,表现技巧非常圆熟,悄然无声地将传统无形地融合在现实之中,将个人的悲欢离合融合在对祖国之爱、对民族之恋之中。强烈地表现了海外游子要求结束中华民族分裂的局面、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憬。所以说这首《乡愁》,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深度和广度。在这首诗中作者找到了无可替代的意象来表现难以捕捉的乡愁情绪,传达的强烈而鲜明的现实意义。
余光中说他的这首诗“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诗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至此,这首诗的意境和思路突然变得开阔无边,“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便水到渠成。所以,诗人写过去,只是为了写现在。现在望着一湾浅浅的海峡发愁呢,这才是全诗真正的落脚点。
三、给时代注入情感的血液。
诗人不仅用诗歌寄托自己的情感,更用行动来实现自己对亲人的思念,对海峡两岸统一的期盼。,余光中捏着一张窄窄的机票回大陆探亲。清明节,他第一次踏上了武进漕桥故土,第一次站在芳草萋萋亲人的坟头。十月,诗人携夫人范我存女士专程重返母乡常州,以解乡愁,找寻他梦中故乡的点点滴滴。的元宵节团圆夜,诗人回到大陆,回到四川,探视少年时代的八年记忆,探望他的诗友和他仰慕的前贤,找寻自己的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根。
余光中先生对著名编剧苏叔阳说,中华民族深厚的感情从历史、文化、血缘来讲,即使天涯萍水相逢也会一见如故。“所以我常对我的亲朋说,不要因为五十年的政治而抛弃五千年的文化。”“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烙印在每个同胞身上,就像是‘胎印‘一样,只要两岸作家用的是中文写作,民族感情是永远不会中断的。”
1972年的《乡愁》离今天已近30年,那股揪心的乡愁不但没有渐渐淡去,反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浓,浓得已经化不开了。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一首意蕴深刻,家喻户晓的《乡愁》更是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余光中的《乡愁》从两个方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叶落归根情结。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民族感。中国诗歌强调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来表现情与思。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可感的,和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息息相关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并且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小时候与祖**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正如杜甫在《春望》中所写下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蕴含了中国人民多少的苦难与思念呀。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本应幸福,温馨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旧“船票”饱含和多少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感动,一张张旧“船票”割断了无数鸳鸯梦。而最令诗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亲,却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烟消云散,被一撮刺眼的黄泥永远地掩埋在自己苦思的故土里,一方短短的“坟墓”却成了生与死无法逾越的长城,一方短短的“坟墓”却成了叫人销魂的思念。
余光中先生在叙述自己思乡的感情基础上,将这种情感体验流露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将所有海外游子,港澳台同胞们乡愁的心声用一湾浅浅的海峡展现给了祖国同胞,将这种乡愁的中华民族本性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灵的殿堂里。此时,诗歌的思想情感已经升华到了整个民族及全世界华人的心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叶落归根情结。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
其次,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作品深受中国文化,尤其是《诗经》的影响。《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采用《诗经》中的复沓手法,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对古典诗词资源的利用使余光中的诗在整体上呈现出纯美的维度,在文化的框架中也极有意味。铭文似的语句和速度,纯美的语言,齐整的体式,这些余光中一以贯之的手法,均源自他始终不渝的“中国情结”。
二、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但台湾和大陆人为地长期隔绝,使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历史沧桑感。即特有的“中国情结”。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下子,读者面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泪流满面地跪在母亲的新坟前,面朝家乡、祖国的方向痛不欲生地跪在大海边,用嘶哑的声音大喊:“母——亲!”一种深沉的沧桑感油然而生。